红气球读后感七篇

03-15

我们已经为您搜集整理了“红气球读后感”的相关内容请您查收,优秀的书籍通常能够刷新我们的认知。这时我们可以将作品中触动情绪的地方写成一篇读后感,感谢您来读这篇文章我们希望它能为您提供一些新的思考和方向!

红气球读后感【篇1】

红气球和白蝴蝶读后感

1.一个老爷爷在街角卖气球。这束气球,有红的、有蓝的、有黄的、有紫的,还有别的颜色的。它们脸儿贴着脸儿,随着风在空中飘动。

??一只白色的蝴蝶,每天都飞到这束气球这儿来,跟它们在一起玩儿。

这个气球里有一个很小的红色气球。白蝴蝶是最好的!

一天,一个背着洋娃娃的阿姨过来用一分钱买了那个红色的小气球。

??在走的时候,小红气球说:

??“再见啦,蝴蝶!”

??可是,白蝴蝶说:

??“不,我要跟你走!”

白色的蝴蝶扇动翅膀,跟着红色的气球。

??那个背娃娃的阿姨穿过一条林荫路,走向公园。红气球被一根细线牵着,跟着她。在红气球后面,后面是一只白色的蝴蝶。

??阿姨一走进公园,就在长椅子上坐下来,唱起哄娃娃睡觉的催眠曲:

??噢——噢——睡觉喽——

??噢——噢——睡觉喽——

??还没等小娃娃睡呢,她自己倒先“呼呼”地睡着了。

??白蝴蝶不放心地问红气球:

??“这以后,你要到什么地方去呢?”

??红气球说:

??“我也不知道。”

这时,阿姨不知不觉地松开了手,细细的线滑了出来,红色的气球开始飘向天空。

白蝴蝶跟着红气球飞向天空。

??“我不知道会飞到什么地方,蝴蝶,你快回家去吧……”红气球说。

??“不,我跟着你。”白蝴蝶说。

红气球飞得越高,白蝴蝶飞得越高。往下看,城市越来越小,房子就像一个玩具积木。

??“别再跟着我了,好蝴蝶,我还不知道会飞到什么地方去呢!”红气球说。

--但是白蝴蝶扇动翅膀,跟着他。

过了一会儿,红气球和白蝴蝶就不见了。

初读这篇童话有一丝伤感,白蝴蝶呀扇动着翅膀,你飞不动了呀,红气球呀越飞越高无法控制了,你要飞到**?白蝴蝶不放弃你又停不下来,你着急劝他回家他不听,你又没法控制自己的方向,怎么办啊?在一起,要在一起,这就是勇气!

他们在一起!这是一个甜蜜,悲伤和甜蜜的故事。

2这是一个召唤故事,主要讲述白蝴蝶和红气球之间的深厚友谊。

一只白蝴蝶同一个老大爷卖的红气球结下了深厚的友谊,在红气球被一个阿姨买走后,白蝴蝶不放心红气球一个人走,坚持继续跟红气球在一起;在阿姨由于瞌睡不小心放飞了红气球后,红气球不知道自己会飞向哪儿,但是白蝴蝶还是要跟着他一起,于是担心白蝴蝶,就着急劝说她快回家,别在跟着他,但是白蝴蝶没有听他的,继续坚持两人要在一起。最后两人都消失在了空中。

【扩展阅读篇】

所谓“感”

可以是从书中领悟出来的道理或精湛的思想,可以是受书中的内容启发而引起的思考与联想,可以是因读书而激发的决心和理想,也可以是因读书而引起的对社会上某些丑恶现象的抨击、讽刺。读后感的表达方式灵活多样,基本属于议论范畴,但写法不同于一般议**,因为它必须是在读后的基础上发感想。要写出有经验、有意见、有感觉、有新意的印象,必须注意以下几点:

首先,要读好原文

“读后感[1]”的“感”是因“读”而引起的。“读”是“感”的基础。走马观花地读,可能连原作讲的什么都没有了解,哪能有“感”?

读得肤浅,当然也感得不深。只有仔细阅读,才能感受到它,感受到它得深刻。如果要读的是议**,要弄清它的论点(见解和主张),或者批判了什么错误观点,想一想你受到哪些启发,还要弄清论据和结论是什么。

如果是叙事,就要找出主要情节,几个人物,他们之间是什么关系,以及故事发生的年份和月份。作品涉及的社会背景,还要弄清楚作品通过记人叙事,揭示了人物什么样的精神品质,反映了什么样的社会现象,表达了作者什么思想感情,作品的哪些章节使人受感动,为什么这样感动等等。

其次,排好感点

只要你仔细阅读原文,一篇文章可以写在很多方面。如对原文中心感受得深可以写成读后感,对原作其他内容感受得深也可以写成读后感,对个别句子有感受也可以写成读后感。总之,只要是原作品的内容,只要你对它有感受,都可能写成读后感,你需要把你所知道的都表示出来,这样才能写好读后感。

红气球读后感【篇2】

今天老师给我们看了一部电影,叫《红气球》。里面的小男孩非常善良。

一天,小男孩在放学的路上,看见一盏路灯上面有一个红气球。小男孩非常想得到那个红气球。于是,他先放下背包,然后爬上那一盏又高又滑的路灯顶端,再用手抓住气球的线,接着把线在手上绕了几圈,最后,小男孩咬住气球的线,滑下去了。小男孩心想:我终于不孤单了,有它陪我玩了。红气球也非常高兴,兴奋地对小男孩说:“主人,快把我带回家吧,我都在这里等了三四天,终于有人把我带回家了。”你们想知道,我如果就是那个小男孩的话,我会做什么呢?我也会像那个善良的小男孩一样,爬上路灯,把气球线咬住,从那个路灯上滑下来,拿着气球高高兴兴地回家。

小男孩和红气球一起玩的时候,非常有趣!红气球非常顽皮,小男孩想抓住气球,可是红气球偏偏不让小男孩抓住它。小男孩假装生气,转身就走了。可在这时,红气球却飞到小男孩面前。这回,小男孩一把抓住它了。我敢说世界上没有比红气球更顽皮的气球了。

我要给《红气球》这部电影打个五星好评,因为小男孩太善良了。虽然,他一心想保护红气球,可最终红气球还是破了。

红气球读后感【篇3】

红气球观后感两篇

红气球观后感(一)

谁来为童真保驾护航

灵犀/文

1956年,导演艾尔伯特·拉摩里斯凭《红气球》一举拿下戛纳电影节短片金棕榈奖以及奥斯卡最佳原创剧本奖,可谓风光无限,红气球观后感。到今天,已近六十年。如今,我们也有以关照儿童世界的电影。但回看《红气球》,仍然惊叹于片中完美融合的童真、奇幻与伤感。

孤独的小男孩帕斯克在上学途中偶然得到一个红气球,红气球乖巧又顽皮,总是紧紧跟随着他到每个地方,形影不离。而周围的成年人似乎都不喜欢红气球,公共汽车、学校、教堂、都拒绝它进入,连奶奶都不让帕斯克把它带回家。但偏偏有一帮大孩子看中了红气球,在一场抢夺中,它被残忍"杀害".正当帕斯克为红气球难过时,整座城市的气球受到感召而来,最终帕斯克搭乘着气球飞到空中,飞向远方……

视觉表达:长镜头与色彩对比

影片几乎没有台词,重要的信息全靠视觉来表达,最突出的莫过于长镜头的运用和强烈的色彩对比。

影片从巴黎一个灰蒙蒙的早晨开始,镜头安静地架在两栋楼房之间,由于背光,楼房还处在晦暗中。地上远远地躺着一只小猫,接着男孩帕斯克迈着孩子幼稚的步伐从镜头左下角走入,与小猫嬉戏。长镜头刻画了观众与男孩的距离,告诉我们,影片即将带领我们走入这个男孩的生活。

接着,镜头切换,小男孩走下阶梯,他一头金发,却穿着灰色的衣服。身旁的建筑、楼梯也无不是冰冷的石头的颜色。他似乎路灯上的东西吸引住了,不停地朝上望。他走到路灯下,环顾四周,此时镜头并没有上移,而是让我们眼看着男孩一点一点地顺着灯柱往上爬,让我们感受他的渴望进而对上面那个神奇的玩意儿感到好奇。随着男孩爬得越来越高,我们终于看到,路灯顶端,系着一只鲜红的气球!经过前面2分钟的视觉洗礼,红气球的出场鲜明得近乎刺眼。接着,男孩带着红气球来到大街上。大街上无不是穿着黑色灰色大衣的行人和死气沉沉的建筑。红气球的出现,几乎成了一种示威。

公交车拒绝拿着红气球的男孩上车,他一路狂奔到学校,又是一段长镜头,这一段非常有力量,在成人看来孩子的这种行为是偏执甚至幼稚的,但一旦理解了其中的纯真,就具有了感人的力量。

长镜头在片中还有一个重要的作用,就是表现奇幻的童趣。男孩在楼下一声召唤,红气球缓缓飘下,却和他玩起了游戏,偏不让他抓住。男孩假装赌气走掉,红气球却主动跟来,男孩察觉,又转身伸手去抓,红气球又故意向上飞。这样童趣盎然的过程必须是由长镜头才能展现的。

影片结尾,红气球被"杀害"的过程也用了长镜头来表现。它在空中被弹弓打中,在阳光下慢慢皱缩,落到地上,微弱的动作仿佛一个垂死之人,最后,被一脚踩破。整个镜头有一分多钟,借用了长镜头,表达了一种无声有力的控诉。

典型形象:进入孩子的世界

帕斯克是一个孤独的小男孩,与自己的奶奶住在一起(影片中并未出现他的其他家人),从影片开头他与小猫嬉戏的远景镜头就展现了他的孤独。在集市他面对着一副小姑娘的画像发呆也显示了他对友情的渴望,紧接着在回家的路上红气球与一只蓝气球相遇,两只气球难分难舍,他却将两只气球分开,而没有勇气和蓝气球的主人——一个小女孩说上一句话。与前面他看着一幅小姑娘的画像形成对照,显示出他面对友谊时的内敛。在学校里,他从来没有和任何一个小朋友一起玩耍,只是一直心心念念着自己的红气球,他对这个特殊的"伙伴"的惦念使得他在观众眼里其他小朋友之间有了一种疏离感。但这丝毫不妨碍他在我们眼里是一个天真可爱的小孩子,为了不让红气球淋雨不断地挤到陌生人的伞下,进教室前怕老师不让红气球进教室便把它交给学校里扫地的爷爷,教堂不允许红气球进入他便带着它离开,遇到大孩子们的围追堵截会全力保护自己的红气球。

红气球

红气球在影片中是导演自己臆造出来的天使,它有生命,不需要被牵着,就能够自主地跟着男孩去任何地方。这种奇特的事情如果发生在其他地方,似乎不合情理,但由于影片开头对男孩的集中表现,童真的`体验注入了观众的心,再奇特的事也不需要理由了。

它在片中主要有三个象征意义:

(1)童真:鲜红的颜色和奇特的生命力本身就对灰色的城市、刻板的成人世界构成了一种冲击。它象征着在这个灰色的城市里,属于孩子的那种鲜活童趣的生命力。

(2)陪伴:影片开头,帕斯克与一只小猫嬉戏。有了红气球之后,他开始驱赶向红气球吼叫的小狗,观后感《红气球观后感》。这显示出他把红气球当成了比小动物更重要的伙伴。在集市那一段,帕斯克和红气球分别对着小姑娘的画像和镜子逗留,他们是各自孤独的。帕斯克意识到红气球不在身边的时候转身去找,此时他刚刚经历完友谊的失落,这一次他一把抓住了红气球,脸上露出了欢快的笑容,他们对于彼此,都是最好的陪伴。

(3)保护:老师因为红气球扰乱课堂秩序所以把帕斯克关到小房间里去。红气球就紧紧尾随着老师,让他摆脱不了,在朋友面前出洋相,最后不得不回来给帕斯克开门。帕斯克为了救红气球被几个大男孩抓住的时候,红气球冒着危险不肯离开他,也是一种保护,这甚至超出了许多世俗的友谊。结尾处整个巴黎的气球都朝帕斯克飞来,抚慰他的心灵带他飞向空中,这些气球何尝不是红气球的化身。

被逃避的问题:谁来为童真保驾护航?

虽说红气球在成人世界遭到了各种排斥,但这不代表成人世界就完全没有对童真的呵护。公交车站处看到车来了下意识伸手去拉帕斯克的中年妇女,用伞为帕斯克和他的红气球遮雨的陌生人,帕斯克上课期间为他保管红气球的老爷爷……他们在这个严肃的世界里对孩子的童真提供了微弱的保护。

那么当孩子的童真面临巨大打击时呢?

影片结尾处,导演让帕斯克乘着气球飞向远方,这是一个诗意的结局,浪漫的同时它显示了导演的消极态度:他不愿意让帕斯克在残忍中成长,同时他也对这个世界没有信心,他认为原地无可留恋,毫无出路。于是他用浪漫化的手法逃避了这个问题,远方,既然看不见,就总是美好的。

另外,我觉得值得引起注意的是那群抢夺红气球的大孩子们。从影片中可以看出,他们的家庭条件远不如身穿小西装的帕斯克,他们是一群住在破烂的居民区,身上没有钱买面包的孩子。

帕斯克把红气球带到学校时,身边的小孩子也抢红气球,但他们没有这群大孩子们的恶行。从穿着上看这群小孩子明显是与帕斯克的家庭背景相当的。当然,在某个年龄范围内,我相信年龄大的孩子会更顽皮。可我觉得导演把这群"杀害"红气球的孩子们设定为贫困家庭出身的孩子不是完全无意的,他们的家庭条件使他们更加迫切地需要这个气球,这一点童真。这又触及到了社会的隐痛。贫困是否也会成为使孩子的童真走入歧路的一个因素?他们拿到红气球之后选择了打破它,因为没人能单独占有它。红气球被长长的绳子牵着,高高地露出围墙,围墙内是一群孩子狂欢的叫声,这个从围墙外拍的镜头简直像个谋杀现场。我想到了余华在小说里提到的"孩子的残忍".我相信在这群孩子身上体现出的"残忍"与贫穷脱不了干系,这群孩子的童真又由谁来保驾护航呢?

红气球观后感(二)

姜嘉奇

今天,我看了《红气球》这部片子。

这部电影讲述了一个小男孩在路边捡到了一个红气球,他着急去上学,带着红气球上公交车时,售票员不上他拿气球上车。上课时,校长不让他带气球进教室。而回到家,他的奶奶又将气球扔出了窗外。就在这时,奇迹发生了,气球在窗外转了几圈,又停在了窗口。小男孩看见了,就偷着把气球又拿到了家里,他不再担心气球会飞走了。他的这个气球被他的同学看见了,非常嫉妒他。于是,他们拿弹弓、木棍等工具要打碎气球。小男孩竭力阻止他们,但未能如愿。最后,小男孩失去了伙伴一样的气球。随后,全巴黎的气球都飞到了小男孩的身边,带他飞了起来,脱离了这个让他伤心的地方。

在这里,有小男孩与气球相伴的温暖,有气球的调皮,同学们的邪恶。不过,相伴不会是永远的,即使能够在一起,也要遵守一些规矩,再去做想做的事。

红气球读后感【篇4】

《红气球不见了》是一个关于丢失和找回的故事,但是这样的找回,非常特殊哦!

小老鼠阿布有个漂亮的红气球,它的颜色非常漂亮,像阳光下的石榴一样红!它软软的,圆圆的,像个可以拥抱的宝贝,阿布喜欢趴在它的上面,亲吻它,它给阿布带来了很多很多的快乐。所以,阿布无论去哪儿,都要带上它,红气球成了阿布的精神寄托,给它单调乏味的生活增添了无限乐趣。

可是,有一天晚上,红气球不见了。阿布孤零零地开始在黑夜里到处寻找,途中他遇到了很多朋友,首先遇到了老猫头鹰当他得知阿布心爱的红气球不见了,感到很同情,老猫头鹰安慰他说:阿布,阿布,你不要哭啦,我们一块儿去找找你的红气球。丢掉一个,我们就找十个回来!。他们一块儿在黑夜里找阿找阿,又分别遇到了两只可爱的鸽子给它叼来了红色的玫瑰花,野草莓上遇见的三只蜗牛,红苹果里冒出的四条小虫,加上阿布!我们来数一数,现在有多少个伙伴啦?正好十个!所以老猫头鹰说得没错,我们一块儿去找找你的红气球。丢掉一个,我们就找十个回来!阿布有了十个朋友,他还怕黑夜吗?红气球,无论你在哪里,都可以过自己的生活了!阿布再也不怕黑夜了。

其实这个红气球有很多的寓意。你可以说它是你心爱的东西,可以说是心爱的人,也可以说是你的理想等等。不管它代表了什么,必定是你心爱的,很想实现的,在当时的环境下,你离不开的。万一哪天它离开了,你很悲伤,这都是能理解的。你一定会去寻找它回来。对的,寻找是一定要的,我非常赞同这种出发。等你寻找了就会发现,你会找十个回来,说不定比以前更好。所以,不要太害怕丢失,不要不敢去寻找,丢掉一个,我们就找十个回来!

红气球读后感【篇5】

在法国交通拥挤的大街上,金发小男孩扒在停满自行车的地铁入口处的铁栏杆上,对一个飘在半空中的红气球,十分热衷手舞足蹈地说着话:

嗨 气球!

过这边来

快点啦

如果你过来...

我给你一百颗糖果

两百万根糖条

要是你过来,可以得到任何你想要的

气球 你听见我说的话了吗?

你跟我来吗?

最后一次

你来还是不来?

没回应

看来是不肯

你真是个大傻瓜!

那个大大的十分圆润又飘飘忽忽的红气球,越过城市建筑的楼顶,穿过城市的地

铁线与公交线,竟然真的一路尾随着那金发小男孩。

以上是侯孝贤电影《红气球的旅行》最开头的一个镜头。镜头里,讲述了法国五十年代的一个短片故事。那时候,小男孩的童年里,自由的玩乐极少。按规定,气球不能带进学校,不能带进公车,也带不进家门,只能一路尾随着小男孩儿。电影镜头里,小男孩儿牵着红气球一步一步晃晃悠悠上天桥的背影也十分动人。

这个电影故事里嵌套着的小故事,是通过来法国学电影的中国姑娘宋芳的视角拍摄的。宋是小男孩西蒙的保姆,喜欢法国的一个纪实短片《红气球》。通过手中的DV,以西蒙为主角,就尝试着拍出了电影开头那个五十年代时小男孩儿与红气球的故事。

现代的法国,西蒙有更多的娱乐与玩具可供挑选。西蒙一两岁时父母就离异了,妈妈在大学里教戏剧,也兼着编剧本与拍木偶戏,十分忙碌,请来宋芳照顾他。西蒙喜欢打弹子球的电玩,对此种在没学会走路时就会打着玩的游戏,西蒙玩起来特别专注与入迷。他还喜欢每天放学后买一种小蛋糕回家吃。西蒙的记忆里,除了一岁时爸爸打弹球戏时带着他顺便也教会他的记忆,还有小姐姐Luise每年暑假带他玩时一起度过的快乐时光。爸爸一个人住在蒙特利尔写小说,姐姐却和祖父住在布鲁塞尔。姐姐带着他打弹球,带着他在点歌机上输入号码听歌,那94号的男歌手在音乐盒子里唱着一曲“带我离开”,画外音里两个孩子阳光下玻璃窗下两张欢愉玩弹球戏的脸,十分动人。

妈妈苏珊娜排木偶戏时艺术才华横溢激情四射,在家里处理日常琐事与纠纷时却总是又忙又乱。但是妈妈总记得,西蒙喜欢每天放学后要去同一个糕点房带一个小圆面包回家吃。回家后面对西蒙也是一副怜爱甚切的样子:“你今天开心吗?”

影片里只有保姆宋芳一直以一种特别舒缓安静的节奏对西蒙说话。妈妈在家里找东西特别杂乱落不下脚时,宋安顿西蒙在桌边坐下吃东西。宋陪西蒙放学回家,特别安静地陪西蒙聊天,放学路上与他一起拍那个小男孩与红气球的短片。在那种安静的絮语中,是西蒙记忆的片断与他那张梦幻样光圈交织的孩童脸,和小姐姐一起幸福欢愉地玩乐模样。侯导在电影中刻意找寻的道具也别具意味。那台店面里的点歌柜,那种投射光影后用来做蒙版画的画板,还有弹球游戏。西蒙玩弹球时的脸总是隔着一层玻璃窗,光线穿透玻璃窗,西蒙孩子气专注灵动的模样总在不经意地与观众遭遇。它在片刻点滴的光线与片刻的光景处会让人记起童年的美好与纯粹。

不只童年没有国界,中国昆曲“切切--切--”的节奏伴随奇怪的法语音调,“张生煮海求妻”故事的木偶戏与朱莉叶比诺什木偶戏的结合,也让人产生艺术没有国界的感慨,木偶戏如此,电影也一样。北京电影学院学生宋芳喜欢法国导演1956年拍摄的《红气球》,苏姗娜喜欢中国的木偶戏。苏姗娜与宋芳个性上两个完全背离相反,一个安静内敛,一个激情直率,她们都同样热爱艺术,热爱感伤与美丽物事,也都同样的美丽纯粹。

侯孝贤导演的电影一向以“闷片”知名,那是因为他的电影叙述一贯以一种很日常化的镜头,没什么情节与故事起伏。《红气球的旅行》也是这样。电影镜头总是以一种十分自然日常的方式表现出来,西蒙在家里、在放学路上,那种镜头看起来是非常自然与生活化的,你会感觉非常亲切与安静。你想起你每日必经的那些个行道树,你每日在家里忙碌时身边的物事。但是这些身边的东西,你拍出来时,它却不是电影。侯导的电影特色就是这样吧。它有一种特别温暖安静的色泽。它是艺术的讲述与叙事,它的故事运作与道具,经过了巧妙的筛选与组合。

喜欢电影中那抹特别明亮温暖的红色,它始终代表红气球柔软的色泽。它最初出现在苏姗娜排演木偶戏处的那扇道具似的洋红色木门,后来,你能在苏姗娜身穿的红色衣裙上看到,在房间里作装饰点缀置放的亮红漆女式拎包上见到。客厅房间里那两扇洋红色的窗帘,在阳光穿透后有一种特别亮丽柔媚的色泽,还有一盏洋红色面料灯罩的台灯,也是那种光圈与色泽。我以为这亮丽像红气球若有若无的飘浮一样,有一种特别的隐含意味。侯导说红气球若一个古老的灵魂。那温暖亮丽的色泽,恰如一个超越时空的老者,一直在关注与注视着每一个时代和我们每一个人,譬如我们的童年,那种逝去的记忆,譬如纯真与梦幻,艺术和美感,譬如现实与纯粹......。木偶戏“张生煮海求妻”的掌故,有一种非比寻常的固执与执著在里头。电影片尾曲,引用了蔡琴红遍大街小巷的《被遗忘的时光》的旋律,它的法文版题名叫“亲亲” (Tchin tchin),是一种向人生干杯的意境,仍有一种侯导惯有的细腻与美感。

是谁在敲打我窗

是谁在撩动琴弦

那一段被遗忘的时光

红气球读后感【篇6】

看「红气球的旅行」,续续地断成了3天,其间不明原因的,脑海中一直浮现出台湾艺人白冰冰女儿的绑架案。依稀记得是在哪篇报道中读过,自女儿由绑票到撕票后,白冰冰面对无能的警察和无良的狗仔,说过大致这样一句话:我们孤儿寡母,你们不能这样欺负我们! 而此刻,这句话叠着朱丽叶·比诺什那张憔悴的脸,声嘶力竭地在我的脑海中盘旋。

美人迟暮,Binoche真是老了。那个在布拉格小城端着相机的,怯怯如小鹿的Terasa到哪里去了?尘世不染的明眸奕奕。尽管,从来不缺美女的法国影坛后生辈出,旧一代尤物褪去,新一代甜姐到来,但Binoche却还在那里,像一枝亭亭的莲花,有一种无可替代的哀伤的文艺气息。

uzanne风风火火,像所有真正可爱的女人一样:不够精明。她是那种女人——会粗心迷糊到找不到房契合同,但对于祖父留下的8毫米胶卷,自己少女时收藏的明信片,却珍藏完好无损。不论是什么,我们的内心真正看重的,只能被简化为一样东西。对Simon是陪伴,对Song是经历,对Suzanne是一个永远在追逐的梦。

还得American Beauty吗。邻家男孩给Jenny展示的那卷录像,他的作品。是一面墙前一只飞扬不止的塑料袋,男孩说:那里有一种任意的,无序的,偶然的美。

这是一个想象之外的巴黎,在侯孝贤不动声色的镜头下,匆匆而清冷。灰蓝色的色调,衬出红气球的明艳,更衬出家的温暖。作为外乡人的导演,侯眼中的巴黎缩小到一个家的大小,一间逼仄的公寓里,一个孤独的男孩,一个忍气吞声的母亲,一个始终在观察的学电影的学生。

大部分镜头都是一景一镜,一气呵成,从艺术上还原了生活。调音师出现的那场戏功力最深,全景镜头的每个人,都是实在的、安静的存在。互不干扰,如此和谐。

那张明信片,是多年前,Suzanne做姑娘的时候,去英国做互惠生,住在为当地的家庭,为他们带孩子,每天去大英博物馆的收获。就像影片中此刻的Song Fang,带着Simon,在异乡追逐着她的梦。

我一直很好奇,没有了朱天文的侯孝贤,会变成什么样子。“它看起来像一幅快乐的画,但又有一点忧伤。就像一面在阴影中,一面照射着太阳。”

自由流浪的红气球,是苍天俯瞰人间的一双眼睛。

红气球读后感【篇7】

我们在电影课上看了一部名叫《红气球》的电影。这个红气球比小男孩的头大好几倍。它圆溜溜的,火红火红的,像一个大苹果;又像一个巨无霸大樱桃;还像一个红艳艳的小太阳。

我觉得小男孩身手敏捷。小男孩上学的路上遇到了红气球。他爬上了路灯,伸出手解开了红气球的绳子,把红气球拽向了自己。接着,他叼着红气球,扶着路灯往下滑。

我觉得小男孩非常聪明。上学时,他抓不到红气球,于是假装生气走了。红气球马上飞到他面前来了。他突然伸出手来抓住了红气球。没过多久,红气球又飞了。这时,小男孩快速跑到一个墙角,红气球又马上跟了上去。红气球一到墙角,就被藏在旁边的小男孩一下子抓到了。

我觉得小男孩很可爱。他要到店里买面包。他对红气球一本正经地说:“你要乖乖地在这里等我。”说完,便放开了红气球的绳子,进店里买面包了。没想到,一群熊孩子来了。他们抓走了红气球,跑走了。小男孩买完面包,出来一看,发现红气球不见了,非常的慌张。此时,他心里想:这个红气球飞到哪里去了,真让我着急!

当我看到红气球被熊孩子用石头砸到,掉到了地上,此时,我很伤心又很生气,心想:这些人太过分了。红气球不会要永远离开小男孩了吧?幸好结局是完美的。

如果我也有一个像红气球这样形影不离的朋友,我会很开心很开心的!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