绘画对孩子的十大好处有哪些

03-20

绘画对孩子的十大好处有哪些。

记忆思维的多元锻炼,也许看到孩子毫无“艺术感”可言的绘画,大人们的第一反应是“信手涂鸦”,但是这并不表示孩子的绘画作品是没意义的,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整理的绘画对孩子的十大好处有哪些,一起来看看吧!

绘画对孩子的十大好处有哪些

一、有效锻炼孩子的记忆思维

画画最能锻炼记忆力。影视演员黄磊也一直用画画来锻炼他的女儿多多的记忆力,每次出去玩后,多多都会凭记忆里画出当天的出游记。黄磊也经常带多多去看自己的话剧《暗恋桃花源》的排练,而回到家,多多就会把现场排练的内容凭记忆画出来。

二、提升孩子的细致观察力

大人看事物,习惯从整体上去观察,而孩子更倾向于关注自己感兴趣的部分,因此,孩子往往能注意到更加细致的部分。

三、快速提升孩子的想象力

为什么我们总看不懂孩子画的是什么呢?因为我们跟孩子的想象力、认识能力都是有差别的。成人喜欢规矩、真实的东西,而孩子的世界充满了童话般的烂漫......

四、能培养孩子的创造能力

儿童美术教育不是把儿童培养成小画家,而是于萌发儿童的美感,培养儿童的创造性表现能力。

五、能锻炼孩子的右脑发育,开发孩子的智力

爱因斯坦、达芬奇、居里夫人等这些世纪伟人的共同之处在于,他们都有超强发达的右脑。绘画是开发右脑的黄金途径。花儿会唱歌、太阳长胡子、小兔子拿着气球玩、电视机长着两条腿......这都是孩子的多彩世界,他们有自己的思维、有自己的审美、有自己的想象力,我们要做的就是开发引导他们做的更好更完善。

六、丰富个人生活

它让你学会处理一个人的生活。有了绘画,你不再孤单。没事的时候,拿起笔,集中精神,一画就是一两个小时。不仅仅能度过没事的时间,还能够从中得到异样的满足。

七、让孩子更自信

一个会绘画的人,就仿佛有一技之长。不论是在学校,是在培训班,在集体的环境里,只要有绘画的机会,你会发现你有自己的优势。所以你会更自信。因为这是一种技术。而不是泡沫。

八、对事物的理解更深入

当孩子开始画画的时候,无法避免的是孩子要了解一种人物的内心感受,一种环境的效果和意境。以及一些效果的搭配。从中孩子会更理解人们的思维,更理解一些美术效果的原由。而这些原由可以让孩子更好地感受生活。

九、画画使人品更高

学习画画是提升审美的最好方式。而一个品位不俗的人,他的家居陈设、服饰风格都会与众不同,对于整个人生起到的优化作用非常惊人。

十、给孩子带来更好的环境

学画画不只是一代人的事,更能提升整个家庭的文化底蕴。书画世家的孩子,从小看父母读书作画,耳濡目染,自然多了几分灵气,少了几分俗气。

美术专业前景好不好

随着各类新型文化产业和时尚产业的兴起,各行各业乃至城市建设越来越注重"包装",社会对艺术人才的需求量大大增加,艺术专业毕业生有了比过去更为广阔、多元的就业空间。在大学生就业难的困境中,一些高校的艺术类毕业生却成为多方争抢的"香饽饽",美术设计等实用专业的人才尤其供不应求,如大型国家工程、小区规划、城市建设、标志性建筑、交通枢纽、产品设计、园林绿化工程;景观设计、环境艺术、创意产业,甚至于影视、动漫、广告、IT网页、UI界面、多媒体艺术、舞台、会展、VI形象、旅游产品等。

毕业生就业形势持续看好,为争夺自己需要的人才,许多企业争先恐后挤进高校的热门艺术专业"预订"毕业生,数千元月薪聘用的价码已十分平常。美术专业国画和油画专业稍微弱一些,毕业后主要从事设计工作或者任教,考研的也不少。学国画和油画的学生可以向实用美术方面发展,从事平面设计等方面的工作,因此也有比较广阔的就业前景。

绘画都有哪些能力

NO.1  感受力

为什么画面中有那么多的颜色?为什么面对同样的景色,100名艺术家却可以画出一百种不同的笔触和色彩?其原因就在于艺术家有极其敏感的感受力,并可以用自己的方式将感受表达出来。

NO.2  观察力

画家最重要的特点之一就是观察能力强,不管面对静物、人物还是风景,都可以通过自己的观察,找到这幅画面中最美的部分,以及那些不易发现的迷人细节。

NO.3  忍耐力

画家那非同常人的造型能力是怎么练出来的?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画!冬天画到手出汗,夏天画到手抽筋。画画的人就没有忍耐力不行的吗?如果没有忍耐力的话,是画不好画的。

NO.4  记忆力

观察的目的是为了积累,人类的智慧正是不断积累知识的结果。积累知识又离不开记忆。绘画的语言是形象,形象的积累也靠记忆。如画家的舞蹈速写,舞蹈演员的动作是那样迅速,不断地变换,画家的速写技巧即使再熟练也赶不上,只依靠眼睛看是无从下笔的,必须在熟悉舞蹈动作的基础上,靠脑子记忆画出来。

NO.5  想象力

画家在一张白纸上信马由缰,构建出一个只属于自己的庞大世界,实在是太帅了,画家的想象力,给我们带来了各种花鸟、山水、人物作品。丰富了这个异彩纷呈的世界。

NO.6  思维能力

思维是人脑对现实的加工反映。我们观察到的东西,经过分析、概括发现事物的内在联系,掌握发展规律,从而有所发明创造。人们不难观察到画画好的人思维活跃,想象丰富,那是由于他在绘画活动中接触的事物多,受到的感知刺激多,积累的感性知识丰富,并进行积极的形象思维活动。

NO.7  造型能力

不管画何种风格的画,造型能力都是画画的基本功。有造型能力,才能画什么想什么,画什么是什么。

NO.8  分析能力

想要画的好,得先“画明白”!画过头像的人都知道,如果不理解着结构画,是真的画不出来……

NO.9  审美能力

画家的画作为什么这么美?不但是因为被画的物品本身就非常美,更是因为画家在作画的过程中,还根据自己的审美能力做了优化,艺术源于生活却高于生活,就是这个道理。

NO.10  概括能力

怎样把一个结构复杂的东西画好?中国画讲究“石有三面”,是指不管对于什么物体,都可以把它归纳成简单的几何形体,这需要很强的概括能力。

YJS21.cOm更多教育笔记小编推荐

孩子学美术画画有什么好处


学美术可以锻炼孩子的感知能力,美术是孩子观察世界最直接的一种活动;学美术可以增长孩子各方面的知识,美术学习会涉及多个领域的知识。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孩子学美术画画的好处,一起来看看吧!

孩子学美术画画有什么好处

一、有效锻炼孩子的记忆思维

画画最能锻炼记忆力。影视演员黄磊也一直用画画来锻炼他的女儿多多的记忆力,每次出去玩后,多多都会凭记忆里画出当天的出游记。黄磊也经常带多多去看自己的话剧《暗恋桃花源》的排练,而回到家,多多就会把现场排练的内容凭记忆画出来。

二、提升孩子的细致观察力

大人看事物,习惯从整体上去观察,而孩子更倾向于关注自己感兴趣的部分,因此,孩子往往能注意到更加细致的部分。

三、快速提升孩子的想象力

为什么我们总看不懂孩子画的是什么呢?因为我们跟孩子的想象力、认识能力都是有差别的。成人喜欢规矩、真实的东西,而孩子的世界充满了童话般的烂漫......

四、能培养孩子的创造能力

儿童美术教育不是把儿童培养成小画家,而是于萌发儿童的美感,培养儿童的创造性表现能力。

五、能锻炼孩子的右脑发育,开发孩子的智力

爱因斯坦、达芬奇、居里夫人等这些世纪伟人的共同之处在于,他们都有超强发达的右脑。绘画是开发右脑的黄金途径。花儿会唱歌、太阳长胡子、小兔子拿着气球玩、电视机长着两条腿......这都是孩子的多彩世界,他们有自己的思维、有自己的审美、有自己的想象力,我们要做的就是开发引导他们做的更好更完善。

六、丰富个人生活

它让你学会处理一个人的生活。有了绘画,你不再孤单。没事的时候,拿起笔,集中精神,一画就是一两个小时。不仅仅能度过没事的时间,还能够从中得到异样的满足。

七、让孩子更自信

一个会绘画的人,就仿佛有一技之长。不论是在学校,是在培训班,在集体的环境里,只要有绘画的机会,你会发现你有自己的优势。所以你会更自信。因为这是一种技术。而不是泡沫。

八、对事物的理解更深入

当孩子开始画画的时候,无法避免的是孩子要了解一种人物的内心感受,一种环境的效果和意境。以及一些效果的搭配。从中孩子会更理解人们的思维,更理解一些美术效果的原由。而这些原由可以让孩子更好地感受生活。

九、画画使人品更高

学习画画是提升审美的最好方式。而一个品位不俗的人,他的家居陈设、服饰风格都会与众不同,对于整个人生起到的优化作用非常惊人。

十、给孩子带来更好的环境

学画画不只是一代人的事,更能提升整个家庭的文化底蕴。书画世家的孩子,从小看父母读书作画,耳濡目染,自然多了几分灵气,少了几分俗气。

未来美术专业前景好不好

随着各类新型文化产业和时尚产业的兴起,各行各业乃至城市建设越来越注重"包装",社会对艺术人才的需求量大大增加,艺术专业毕业生有了比过去更为广阔、多元的就业空间。在大学生就业难的困境中,一些高校的艺术类毕业生却成为多方争抢的"香饽饽",美术设计等实用专业的人才尤其供不应求,如大型国家工程、小区规划、城市建设、标志性建筑、交通枢纽、产品设计、园林绿化工程;景观设计、环境艺术、创意产业,甚至于影视、动漫、广告、IT网页、UI界面、多媒体艺术、舞台、会展、VI形象、旅游产品等。

毕业生就业形势持续看好,为争夺自己需要的人才,许多企业争先恐后挤进高校的热门艺术专业"预订"毕业生,数千元月薪聘用的价码已十分平常。美术专业国画和油画专业稍微弱一些,毕业后主要从事设计工作或者任教,考研的也不少。学国画和油画的学生可以向实用美术方面发展,从事平面设计等方面的工作,因此也有比较广阔的就业前景。

学美术对孩子的未来有什么影响

1、有助于情绪的管理和未来良好性格的形成,孩子能够在绘画的过程中进行情绪管理,平复不安的情绪。

2、有助于活跃大脑以及开发大脑的潜力,有利于未来形成创造性思维,孩子进行绘画创作的过程中,创作灵感力和想象力会得到激发,打破固有形式。

3、能够开拓孩子的眼界,增长自身的见识和能力,在未来可以更快的适应社会发展,热爱生活积极向上。

4、美术可以作为一项技能提高经济能力,增强自信心,在未来有助于学业和就业加分。

说说班级孩子的绘画情况


现状:1、总体发展水平低。与同年级段的孩子作品来看,我班存在的问题是涂色不均匀,线条不流畅、不成熟。构图上更差,只有极少数的孩子会考虑到画面的布局和构图。2、能力差异大,两极分化明显。能力强的孩子能很好地完成老师布置的任务,做到画面丰富、色彩鲜艳、构图合理、想象丰富;但能力差的孩子不能画简单的线条和基本的图形,涂色的方法没有掌握。这些都对教学带来一定的难度,教师在教学上不能采用“一刀切”的教学方法,必须做到因材施教,针对不同水平的幼儿进行辅导。对能力差的孩子教师也不能操之过急,而必须是循序渐进,逐步提出要求。否则就会使孩子因为距离过大而失去信心。

3、习惯没有养成

握笔姿势错误、坐姿不正确;作画时的态度不够认真,有的边画边不停地讲话,有的光看别人画画而自己很少画,等别人都画得差不多时这才匆匆画上几笔了事;有的没有整理的习惯。虽然这些只是一部分幼儿的表现,但我们应该对此引起重视,加强对孩子良好习惯的培养,好习惯受益终身!

4、个别幼儿对绘画没有兴趣

个别孩子一到画画就:说:烦死了,我不要画画!有的幼儿不敢说,但属于应付型的,胡乱涂几笔就交上来了。有的幼儿就干脆说“不会画”。

这些现象的改变需要班级的老师团结协作,大家拧成一股绳共同努力。首先从思想上重视起来,我想大家共同配合,共同想对策,就一定会有改变。我有信心!

大班孩子应该掌握哪些 需要提升哪方面


幼儿园的任务为解除家庭在培养儿童时所受时间、空间、环境的制约,让幼儿身体、智力和心情得以健康发展。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大班孩子应该掌握哪些 需要提升哪方面,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大班孩子应该掌握哪些

1、知道自己和家庭成员的姓名

这看起来非常简单,对吧?

同样重要的是你的孩子需要知道家庭成员的名字。学校的确有档案记录,但当出现紧急状况的时候,老师不用去翻档案,能够迅速的从孩子嘴里准确知道家长的名字时,这在打电话求助时会节省很多时间。

2、能够自己上厕所

这包括孩子独自脱裤子,正确使用马桶,擦屁股,把裤子穿上,洗干净手。学校老师在需要的时候会适当的帮小朋友一下,但不是每个老师都恰好有时间,即使一个小朋友每天只去一次厕所,而班上小朋友数量也不算少,那老师一整天都在帮小朋友上厕所了。

3、用完东西会自己收拾

会自己收拾散落玩具的小朋友,简直就是老师的小天使!小朋友不需要收拾得非常整齐,我们也不会对小朋友做出这样的高要求,但希望他们可以尝试做一些力所能及的。

如果你的小孩子在幼儿园会这项技能,老师喜欢他的可能性会大很多(笑)。

4、讲礼貌

这个不是绝对必要的。

我在课堂上会经常教孩子们生活中的礼貌细节,但是如果孩子在幼儿园里表现得有最基本的礼仪,学校的生活会美好很多。

同时教这些礼仪给孩子的父母也肯定会受孩子的感染,变得更有礼貌,这简直是完美(笑)。

5、听从基本的指挥

学校老师,尤其是幼儿园老师,会一遍又一遍的对小孩子讲同一个要求,有时还需要把一个要求分成几步来完成。

比如告诉小朋友们都从教室去到操场,我需要花很多时间才能把他们全弄出去。

家长们可以在家就多训练孩子听从指挥的技能,比如让孩子收拾玩具,帮忙摆餐具。

6、有基本的社交技能

很多小孩子在幼儿园里都不知道怎么跟其他小朋友玩,这实在是糟糕。

我个人觉得可能是小孩子在家时,家长经常让他们无节制的玩iPad,看电视,并没有很好的让小孩去社交。

有家长可能在工作中突然接到学校老师电话,说孩子打了其他小朋友。

这种情况通常是因为,小孩不知道如何向对方提出一起玩的请求,为了获取其他小朋友的注意力而采取的行为。

如果孩子在早期的教育里就有足够的经历,或者认知来处理这种情况,那么这种情况发生的概率就会大大减少。

7、正确的抓取物品

当你知道有多少幼儿园小朋友还不知道怎么拿笔或者拿勺子,你一定会惊呆,这让幼儿园的老师也很头大。在孩子入园之前,如果能很好的'锻炼孩子的抓取能力和方法,那小孩子学写字,或者抓取运动器材,都会容易很多。

8、知道爸爸妈妈会来接他们回家

有许多小孩安全感都不是特别好。

尽管有的孩子已经5岁了,可是他们还是不明白,爸爸妈妈会在放学的时候来接他们回家,因此在学校一直不安,哭闹。老师们要花大量的时间去安慰这些小朋友,在上课期间也是。

家长们可以让孩子去他小伙伴家或者奶奶家玩,来练习分别和接回家的情景。这可以让小孩子进入幼儿园后减少焦虑,能够更好地学习。

当孩子需要独自去面对社会时,他所具备的生活、生存技能,将直接影响他的生活质量。

帮助孩子强健体魄,拥有更灵活的行动力,养成健康的生活习惯;在消防站和4S店里,孩子们学习保护自己生命的实用技巧;在大自然和博物馆里,培养孩子的感受力,教会孩子珍惜生命。

而学习像大人一样打理饮食起居的技巧,感受资源的来之不易,教会孩子学会珍惜、敬畏,并更理性的学习思考物资的分配。

大班孩子需要提升哪方面

1、自理能力和服务意识

毕淑敏说:“归属,是不可忽视的内心需求。尤其是小孩子,如果他没有培养起正常的归属感,一生都会摇摆飘零。”

对于孩子来说,若想获得在班级的存在感和归属感,就需要具备自理能力和服务意识,也就是说孩子不仅要学会照顾自己,还要积极参与班级的各种事务。比如归纳玩具、绘本,领读,参加体育活动,朗读比赛等等。

培养孩子的自理能力和服务意识,建议这样做:

①鼓励自己的事情自己做,比如自己吃饭、自己洗手、自己穿衣服等等。

②引导孩子参与家庭活动,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比如吃饭时拿筷子、吃完饭擦桌子、扫地、浇花等等。

③遇到一些“帮倒忙”的事情,千万不要大声训斥,而是鼓励对的地方,分析错的原因,跟孩子一起改正。这样能够有效提高孩子的自信心,并锻炼他们的自理能力和服务意识。

2、阅读习惯和阅读能力

《幼小衔接家长手册》里提到:没有阅读能力的孩子会在以后的学习力举步维艰。3-6岁是孩子阅读兴趣的黄金时期,父母应该培养孩子的阅读兴趣和习惯。

研究表明,定期大声地朗读给孩子听将会使孩子在阅读理解、词汇量和解读单词等方面获得很大的收益。

培养孩子的阅读习惯和能力,建议这样做:

①每天拿出一点时间,大声地朗读给孩子听。

②早晨跟孩子一起大声晨读,时间10-20分钟即可。

③选适合孩子年龄,能引发孩子兴趣的优质书籍。

3、良好的思考能力

思考力是孩子学习的基础,没有思考力的孩子,学习的时候只能机械记忆,一旦题目发生改变,就不知所措,更做不到举一反三。

锻炼孩子的思考能力,建议这样做:

①利用孩子熟悉的场景导入知识体系,让孩子思考;

②把游戏与知识结合在一起,锻炼孩子的思考能力;

③孩子遇到问题时,不要直接给答案,而是利用合理的问题,引导孩子自己思考,解决问题。

④孩子回答问题时,不要只关注答案是否正确,而是多和孩子沟通,了解孩子的想法,并针对性地引导孩子。

4、认真听课的专注力

很多孩子在幼小衔接阶段,75%的家长都会遇到这样的问题,尤其是注意力和关注度方面,令人头大。

玩儿起来,膝下绕二郎不亦乐乎,学习时,喜洋洋与灰太狼不亦“闹”乎。

有些宝宝在学习和生活两方面,表现得特别突出,上课坐不住,在家闹不停,小动作特别多,很少能独立完成一件事,尤其是在写作业的时候,效率低,常出错,丢三落四,对父母的劝导听的似懂非懂,即使严厉警告,也只能维持三五分钟。

因此锻炼孩子的专注力,是家长必须要提前准备的事

一年级的课程比较简单,很多孩子觉得上课学得东西我都会,就不认真听课,等到课程难度增大时就跟不上了。

每一节课有40分钟,孩子至少需要保持15-20分钟的专注力。

训练专注力的方法有很多,比如拼图、连线等益智游戏,或者阅读都可以,只需要注意在孩子做这些训练时,不要在中途打断他就可以。

5、良好的表达能力

表达能力决定着孩子能否与老师和同学顺利沟通!

学前儿童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和表达欲望,经常会问东问西。

很多家长会不胜其烦,疾言厉色地训斥孩子,打击孩子的表达欲望。结果大大伤害了孩子的表达欲望,表达能力自然也得不到提升。

  表达能力实际上包括了孩子的反应能力、记忆力、语言组织能力、临场发挥能力,家长可以在平时鼓励孩子多讲故事,不要轻易打断孩子讲话,多和孩子交流沟通,一步步完善孩子的语言表达力。

孩子的哪些行为必须纠正?


不同性格的家长教育孩子有不同的方法,但是许多的时候家长们都看不到孩子性格的不足,过份的坦护孩子,很多时候反而会害了孩子,以下就让我们一起来看几个小实例吧!

观察对象1:自由的凯文

凯文是个3岁的男孩,跟爸爸妈妈刚从美国回来,在语言发展方面,他只能清楚地叫出“爸爸妈妈”,用语言表达其他事物还不行。但是他的动作发展与别的孩子差别很大,他总是用玩具砸别人或地面,在幼儿园砸了其他孩子,有的孩子比较老实,也就没有引起事端;有的孩子不愿意,就还手抓了他的脸,留下红印几道。他在班里从来不坐凳子,而是站椅子、坐地上。在幼儿园里没有小朋友跟他玩,老师故意“拉拢”其他小朋友跟他玩也不行,主要原因就是他太自由了,太有“创新思维”了,他时不时就会在同伴身上搞一些“发明”和“创造”,使别的小朋友感到不安全和不舒服。

妈妈说:没有关系,让孩子自由发展有利于培养他的个性。

老师观点:

“海归派”父母是带着“西洋之风”返回本土的一个特殊家长群体,他们对本土教育的评价带来了“另类”的声音,这样,最先和最多遭遇观念上的矛盾与困惑的也是他们,调节西方与本土幼儿园在教养观念、态度和行为模式上的冲突自然也是一件比较棘手的事情。

尊重孩子的自由是培养个性和创造意识的前提,但是这里的“自由”是有规则的自由,而不是漫无边际的自由。自由的界限太宽泛了,影响了别人的自由,别人就会反对你的自由,不但让孩子变得不自由,而且还有其他一些不良影响。凯文把玩具“砸”向同伴,并不是要故意伤害别人,或许是要探索物体的“抛物线”特性,但是却侵犯了别人享受安全和安宁的自由,于是有的孩子就会还手,他就不可能再“自由”下去了,而且还失去同伴的信任和“人缘”。假如自由可以造就出天才,却是如此孤独的天才,那么孩子未来的成功和幸福也是难以保证的。

专家解析:

“海归派”父母接触到自己认为先进的西方教育观念和方式后,应准备好两个方面的教育能力——选择和适应,即选择适合自己家庭情况的教育理念,适应自己周边环境的发展速度。否则,反而让自己的孩子很被动,造成行为方式的紊乱。

观察对象2:老实的亮亮

我们班亮亮是个男孩,可谁见了都说像个女孩。不愿意上幼儿园,他很少说话,和小朋友玩或被老师点名在大家面前说话显得很不自在,也很少参加集体活动。而他的性格也出奇的安静,平时喜欢一个人看卡通书、动画片、玩玩具,或听奶奶讲故事,很少出门和小朋友玩,也不邀请小朋友到家里来。亮亮很乖,哪些事情不能做,对他说一遍准能记住,所以家里的人从不担心他会有什么冒险的举动。但和同龄的孩子比,温顺的亮亮孤僻、胆小,怕狗、怕猫,连小白兔也不敢摸一下。亮亮太老实了。

最让我们头疼的是奶奶心疼孙子,怕小朋友欺负他,索性隔三差五把他留在家里,不让他上幼儿园。

老师观点:

亮亮的表现不能简单地归结为“老实”、“听话”,因为老实、听话的孩子很多,但他们不排斥小朋友、不拒绝尝试新的活动、也不回避到陌生的环境中去。而亮亮的孤僻、沉默、胆怯、交往焦虑,则显示出其行为中明显的退缩倾向。

儿童突然进入一个陌生的新环境,或遇到意想不到的惊吓而显出害怕、退缩的样子是正常的,但随着对新环境的逐渐适应,状况会有很大的改观。而总是与新环境格格不入、难以适应新生活;缺乏创造性就是属于有退缩倾向了。

专家解析:

有的孩子天生对新环境适应能力差,遇到陌生的人或陌生的场景、环境,内心不由自主地感到拘谨、不知所措,缺乏迅速调整自己心态的能力,需要一个相当长的时间才能进入状态,表现出退缩。这些孩子需要有适应的过程。

而家人的过度保护,则是大多数孩子具有退缩倾向的主要原因。有的父母、特别是爷爷奶奶害怕孩子被小朋友欺负,整天把孩子圈在家里,剥夺了他和小伙伴游戏和交往的机会,久而久之孩子就习惯了独处,对群体生活很不适应。亮亮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所以,对孩子不能过分溺爱和迁就,事事包办代替,这样会使孩子失去了尝试和锻炼的机会,等到需要他独立做一件事时,其结果百分百地注定要失败。这会导致孩子的自卑,自然也就不愿意在外人面前暴露自己的短处了。

家长应该多鼓励孩子,对孩子提出适当的要求,同时,少限制孩子的行为,这个不能动、那个不能做,客观上为孩子创造了退缩的环境。

观察对象3:霸道的宇轩

宇轩是我们班里的“小霸王”,动不动就爱发脾气,显得很霸道。那天天气晴朗,小朋友们都在沙坑里玩沙子,宇轩一眼看上秋秋的新铲子,二话不说冲过去就抢在手里。秋秋来夺,宇轩一把把他推倒,二人厮打起来,一场混战……

别的小朋友不愿意和宇轩玩,因为他稍不顺心就发脾气,那天他喜爱的小汽车可能是因为没电了,怎么也不走,他举起来就摔,我说了他几句,他居然踢人!

老师观点:

多数父母认为孩子打架、大喊大叫,是孩子间的小打小闹或是孩子特有的表达方式,并不加以重视。这使得孩子用攻击行为解决问题的办法及表示方式就是正确的。还有一些家长怕孩子受欺负,鼓励孩子的进攻性行为,尤其是对男孩子。经常听到有些父母很自豪地宣称自己的孩子“厉害”、“别人都怕他”,孩子在这种情况下会形成只有“攻击”才能得到父母赞扬。这些观念都会“促进”孩子的攻击性行为,家长应切忌。

专家解析:

行为带有攻击性是人类天生就具备的,是人类在长期进化过程中,为了保护自己,使自己这个生物个体能够生存下去的一种本能,这种本能慢慢地转化为攻击性倾向,潜藏在我们每个人的身体之中。

攻击性行为还产生于经验习得。人的行为都有“趋利避害”性,之所以选择某种行为,主要是因为这种行为能给当事人带来某种好处。一般“攻击性行为”的最初形式是“防御”,其核心是“不被伤害”,怕其他小朋友伤害自己而引起的自我保护性反应。当这种行为的结果满足了孩子“免受伤害”这一需要时,就在认知上强化了这种行为的合理性;如果在事后又没有受到任何“惩罚”,比如对方的更厉害的攻击,大人的批评等,就再一次证明了这种行为的可行性。

这时“胜利”的体验比起以往的“躲避”等消极反应带来的结果要开心得多。因此,孩子会因偶然的尝试,形成这样的推理:受到别人的欺负,不一定要躲开或只是哭,可以通过武力来保护自己。而且,在“自我保护”的强烈暗示下,往往会对外界信息过度敏感,以致做出“假想防御”,比如对别人无意的碰撞,以为是故意的挑衅,因而做出“反抗”。有时还会由“防御”转向“进攻”。在他人眼里,这是一种“攻击性行为”,这样的孩子往往被定义为攻击性强的孩子。

孩子攻击性行为并不一定是将来不良行为的先兆,一旦出现这种行为,更不可以训斥或打一顿作为惩罚。长此以往,孩子会把这种惩罚方式作为对不喜欢行为的一种正确处理方法,当他处于这种境地时,也只会采用攻击性行为。

教育小孩子就是要培养其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尤其是孩子性格方面,家长们要多下功夫,不要盲目的去支持或是剥夺孩子成长的权利,希望以上的三个实例家长们能够明白!

学绘画培养孩子的四种能力


一、观察能力。

观察是孩子认识事物、获取知识的重要途径,是进发创造力的基础。当然观察不是随便一看,心理学上称有意的、有计划的视知觉活动。各种工作都离不开观察。伟大生物学家达尔文说:“我既没有突出的理解力,也没有过人的机智,只是在观察那些稍纵即逝的事物时,对其精细观察的能力上,我可能在众人之上。”画家齐白石说:“吾画虾数十年使得其神。”他用水缸养虾置于案头,每时每刻注意细致观察虾的各种动态,才把虾画“活”了。孩子的学习也和观察有直接关系,观察能力强的孩子读写能力也强,容易分辨字形笔划的细致差别。孩子作文内容丰富,描写生动,与他从小学会观察有很大关系。

我们应创造条件开阔孩子的眼界,丰富孩子的生活,让他们以愉快的心情去认识生活。从他们最感兴趣的事物入手。哪里有他们自己的乐趣,他们观察得就认真、仔细,画出来的画就越具体、生动。孩子会发现别人没有注意的细节。把这些观察和发现记录下来,就是《观察日记》。可以做景物的观察,如季节的种种变化(春、夏、秋、冬、风、晴、雨、雪),时间的变化(早晨、中午、晚上)。孩子到公园去观察树的四季变化、水面的波纹、亭榭和远山等自然景色。在节假日,有大的活动场面,让孩子现场观察,做到整体观察看气氛,局部观察看特征。动物是孩子最感兴趣的,个性突出的大象、长颈鹿、猴子往往最吸引孩子。可到动物园去观察它们的不同形态、不同生活习性。孩子会把它们比作人的家庭(爸爸、妈妈的孩子),画的动物就显得活泼可爱,也可以让孩子自己绘制动物故事。

孩子对画人感到比较困难,虽然每天和人接触最多、最熟悉,但往往熟视无睹,不太注意,所以画出的人没有特点差别。可以引导孩子从家里人观察起。人的外貌,在穿衣上就有很多不同,只要他细观察,抓住特征,进行比较,就会发现人的千差万别,当然孩子对人的观察不可能细致到相貌和表情特征。儿童绘画时期,只要画出不同人的衣服、发型区别就行了。

孩子在观察中,注意力不易集中。为了提高观察效果,观察前可提出问题,让孩子带着问题观察,边看边提问题。观察内容的选择、深浅的要求应根据孩子年龄水平而定,低幼年龄浅显些,简单些,学会以后再逐渐复杂些。有的需要反复观察,加深认识。可以先整体后局部的观察,也可以先局部后整体的观察。还可以用比较的方法,让孩子分辨事物的相同与不同。意大利著名画家达?芬奇,从小学画是从画鸡蛋开始的。他的老师对他说:“你别以为画蛋容易,其实一千个鸡蛋中没有两个是相同的。”这就是要他学会观察与比较。我们指导孩子观察也可以从日常生活中的物件入手。家里的生活用具(家具、瓶罐、盒子、锅盆等)形状很单纯,还有适合的几何形体(方体、圆柱体、锥体等),都可以培养孩子认识物体的概括能力。当然,孩子画个物件总伴有自己的感想,如妈妈的书包、爸爸的书桌、我的玩具、我的家。静止的物件带上感情的色彩,就生动起来了。

二、记忆能力。

观察的目的是为了积累,人类的智慧正是不断积累知识的结果。积累知识又离不开记忆。绘画的语言是形象,形象的积累也靠记忆。许多作家、画家、演员往往具有很强的视觉记忆能力,能对瞬息呈现的人物景象在写作、绘画和表演中准确地再现出来,这是他们在长期的观察中练出了惊人的形象记忆力。如画家的舞蹈速写,舞蹈演员的动作是那样迅速,不断地变换,画家的速写技巧即使再熟练也赶不上,只依靠眼睛看是无从下笔的,必须在熟悉舞蹈动作的基础上,靠脑子记忆画出来。

中国绘画传统很强调画家的“默画”能力,有名的《韩熙载夜宴图》就是画家顾闳中一连几夜在韩熙载家窗外偷看他和客人、侍女、姬妾的行乐情景后绘制出来的,显示了画家精深的观察力和记忆力。

儿童的记忆主要是无意识的,他们的大部分知识来源于无意识的记忆。他不是有目的地去记一样东西,而是自然而然记住了。对孩子来说,记忆的效果好坏,一受外界事物特点的影响,直观的、形象的、鲜明的事物就容易记住;二受孩子兴趣的支配,有浓厚兴趣的事物容易记住。

训练孩子的形象记忆力,“默画”是一个好办法。让他观察后默画他感兴趣的东西,或看图画书讲故事后默画下来,久而久之养成习惯,他脑子里会贮存丰富的形象,要画什么就会感到非常自由。而画临摹画养成习惯的孩子,只能照画本画,离开画本就画不出来,缺乏的正是这种形象记忆能力。

三、思维能力。

思维是人脑对现实的加工反映。我们观察到的东西,经过分析、概括发现事物的内在联系,掌握发展规律,从而有所发明创造。思维能力的发展,对儿童学习、掌握和运用知识十分重要。人们不难观察到画画好的孩子思维活跃,想象丰富,那是由于他在绘画活动中接触的事物多,受到的感知刺激多,积累的感性知识丰富,并进行积极的形象思维活动。幼儿的思维是以形象思维为主,他凭借具体形象甚至通过自己的动作进行思维。你给他一个娃娃,他就用手抱娃娃玩,把娃娃拿走了,他抱娃娃的思维就停止了。以后逐步脱离动作、实物进行思维,认识活动中的具体形象性相对减少,分析、综合、比较、概括、抽象成分逐步增加,这就是形成抽象思维的过程。所以要让孩子通过画画多看、多听、多接触大自然,接触社会,参加各项有意义的活动。在活动中鼓励孩子多动脑筋想问题,培养动脑筋的习惯。到了儿童绘画晚期,只凭直觉的观察、记忆就不够了,还需要相应的理解力。绘画艺术不只靠形象思维,还要伴以相应的抽象思维(分析、比较、概括、取舍的能力),才会有绘画作品的质的提高,才会使儿童绘画向成人绘画顺利过渡。

四、想象能力。

想象是人头脑中原有的事物形象经过加工、改造产生新的形象的心理过程。丰富的想象力是学习和工作的重要因素,可以说没有想象就没有创造。科学家爱因斯坦说过:“想象力比知识还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因此,大胆丰富的想象,是艺术创造、科学发明的必要因素。有才能的科学家、艺术家都是富于联想的,他们在深入的思考中,由此及彼,举一反三,产生创造的灵感,把某一领域的知识技能、方法迁移到新的领域,就会出现新的奇迹。瓦特从水壶盖联想到蒸汽作动力的机器,牛顿从苹果落地联想到万有引力,书法家怀素观公孙大娘舞剑启发了草书的运笔,表演艺术家盖叫天观察狮子、罗汉想到舞台的亮相,这种创造性的联想活动是科学发明和艺术创作的前提。所以,从小就要培养孩子的丰富想象力,把他们天真的好奇和遐想引导到科学和艺术的轨道上去,绘画正为孩子提供了一个大胆想象、自由奔放的天地。

幼儿的想象是以无意想象为主,不是有目的的想象。他们的想象也容易变化转移,一般是看什么想什么,听到什么想什么,接触到什么想什么。画画时,一会儿画这个,一会儿画那个。5、6岁孩子的有意想象逐渐增长,让他画公园,他能想到公园的花、树、亭子等。儿童的想象是很活跃的,如果我们注意加以引导,他们会创造出许多新奇的画面。可以在给孩子讲故事时让他想象故事的结尾,看图讲故事,都能调动孩子积极想象。让孩子听一些歌曲、乐曲,从音乐艺术形象感染熏陶孩子的感情,也会启迪孩子的想象力。对他们富于想象的画面应赞扬、鼓励,不应压制,允许他们“想入非非”。有个孩子画了一棵树,树上长满了各种水果(西瓜、香蕉、苹果、桃等),叫“百果树”,这是孩子的创造想象。如果我们成年人打击孩子想象的积极性,想象的翅膀受到束缚,创造的火花也就泯灭了。

对儿童进行绘画训练,可以促进幼儿智力的发展。透过绘画能力可以窥见幼儿智能发育水平,所以说绘画能力是智力发展的一项重要标志。但是从另一方面说,画画不好的孩子是不是智力就差了呢?那倒不能绝对地看待这个问题。

根据美国哈佛大学心理学家霍华德加德纳对人的智力的探索和研究,提出了一个叫做“多智力”的理论。加德纳证实,人的大脑共有6种智力,每一种智力都受大脑的一个“小区”的控制。其中有两种是人们熟悉的,这就是语言运用智力和数学运算智力,但人们对其它四种智力就很陌生了。加德纳把它们归纳为:音乐智力、空间直观智力,身体活动智力、个人控制感情和体察他人情绪的智力。各种智力既能独立地发挥作用,又能相互协作,对客观世界形成一个统一的看法。因此,所谓“智力”,就是观察、分析、理解信息的综合性混合体。然而,现行教育对儿童进行的“智商”测验,主要通过对语言运用智力和数学运算智力进行测试是缺乏科学性的。儿童智力的类型是不一样的,不可能在一个人身上具备全部智力才能,但及早发现孩子具有哪方面的优势并加以培养,因材施教就可能帮助他们早日成才。

根据观察以及国内外心理学研究资料反映,儿童的绘画能力和他们的智力发展一样,是有规律的,次序并不会颠倒。不少学者经过研究,把儿童绘画的发展过程,分若干阶段,每一阶段都有着这个时期的特征。

根据已发表的资料,美术教育家哥仙修泰纳收集了30万张儿童画来研究,把儿童画发展过程分为5个阶段:①错画期:乱画各种线。②图式期:用记号、象征、图式描画,稍具形状。③对线发生感情时期:用线描画形状很感兴趣。④想表现实物时期:用轮廓线画实物,但不懂得表现远近,故不大像实物。⑤正确地表现形状的时期:懂远近、明暗,会写实。

1943年赫伯特李德在《透过艺术的教育》一书中引用了白特在《心理与教育测验》中的分期:①涂鸦期:2、3岁。②线:4岁。③叙述的象征主义:5、6岁。④叙述的写实主义:7、8岁。⑤视觉的写实主义:9、10岁。⑥抑制时期:对所画不满而失去兴趣,11~14岁。⑦艺术的复活期:青年期。

1952年维克多罗恩菲在“创造与心智发展”中的分期:①错画期:2~4岁,从无目的的乱画到有目的的乱画。②前图式期,4~7岁,以图式记号表达自己的意念。③图式期;7~9岁,主观的强调图式的特征。④写实初期:9~11岁,摆脱图式,描写得像实物。⑤拟写实期:11~13岁,表现形似而有孩子式的手法。⑥停滞时期:15岁以后停滞或感到没兴趣。

根据以上几位学者的分析,尽管分期划分不尽相同,但仍能从中找出儿童绘画发展的共同轨迹:即开始时只能画一些没有形象的线,称之为涂鸦;渐渐从涂鸦的无意识到有意识表现,然

而仍看不出具体形象;接着发展为象征符号表达直观感受画实物对象;最后达到具备写实能力。

根据我国儿童的实际情况和观察,儿童绘画发展过程可分为以下几个阶段:①涂鸦期;大约在1~3岁。②象征期(又叫表象符号期):3~5岁。③主观感觉表现期:5~9岁。④视觉写实期:9岁以后。

在现实生活中,人的智力发展是有快有慢、水平有高有低的。造成这种差异的原因,归结起来有两方面:其一是遗传因素,其二是环境的影响。对一个智力发育正常的儿童来说,教育,或称环境熏陶,对儿童智力发展起着很重要的作用,早期教育尤为突出。儿童6、7岁以前学的东西,常常终身不忘。许多人认为,学习某种东西有一个最佳时期。4岁左右是形象知觉的敏感期,必要的音乐、绘画教育可以使儿童在这方面的才能得到迅速发展。阅读和外语教学也如此,这个年龄的儿童虽然不识字,但通过语言传授,他们会很容易地记住并背诵。

早期教育造就英才,在历史上是屡见不鲜的。1914年,美国有一个年仅15岁的少年毕业于哈佛大学,他的名字叫威廉詹姆士赛兹,是著名心理学家鲍里斯赛兹的儿子。据说他一岁半开始受教育,3岁就能用本国语流利地读写;5岁开始学习生理学,居然达到开业医师考试合格成绩。6岁他和其他孩子一样进入小学。入学那天,上午9点编入一年级,可是,到中午母亲去学校接他时,他已是3年级的学生了,而且当年就小学毕业。7岁因入中学年龄不够在家自学高等数学,因为古今语言学他早就学过了。8岁他进了中学,各科成绩出色,尤其数学出类拔萃。很快中学的教学内容他都掌握了便退学自修。9岁、10岁两年自学,11岁进了哈佛大学。

这种例子我国也有,少年攻读大学课程,这就是世人说的神童。在书法和绘画方面也有不少成绩卓著的儿童。自古说:“10岁神童,15才子,一过20就是凡人。”所谓神童并非超凡之人,儿童在某些方面较早地显示了才华,说明他们是经过早期教育智力聪颖的人。有些人小时候成绩突出,成年以后就一定成大器吗?那还要看个人努力的程度。也有不少伟大的人物是大器晚成的,像中国的艺术大师齐白石就是一个例子,他早年曾是个木工,57岁后形成独特的艺术风格,90多岁时成为世界著名的画家。

目前不少家长盼子成龙,看到孩子能画几笔,就到处寻师访友,打听孩子有没有这方面的天才,见到孩子能抹两笔国画,偶然出一些笔墨趣味就认为是“神童”了。对儿童画画适当给以鼓励是必要的,如果过分宣传,对儿童并无好处。

儿童学画需重视培养兴趣和毅力,因为在教育中,影响学生智力发展的,除了智力因素以外,还有另一方面的因素——人格因素。有人查阅中外53名学者(包括科学家、发明家、理论家)和47名艺术家(包括诗人、文学家、画家等)的传记发现,他们除了异常聪慧以外,还有一些共同的人格特征:①勤奋好学,不知疲倦地工作;②为实现理想勇于克服各种困难;③虚心学习、实践,④坚信自己的事业一定能成功;⑤争强好胜,有进取心,⑥工作认真细致,一丝不苟,有高度的责任感。

可见积极的人格因素是智力发展、创造力形成的重要条件。因此,在发展各种智力成分的同时,注意培养学生的优良的人格特征是极重要的。

那些不能对孩子说的话


语言的力量很神奇,一个人也许会因为一句话而积极一生,也可能因为一句话而失去自信。在生活中与孩子说话,有些话对他有帮助,有些话最好不要说。

1.“这像是你这么大的孩子做的事儿吗!”

当一个5岁的孩子因为得不到自己想要的东西而哭,或者一个4岁的孩子拒绝在公共汽车上老老实实地坐着的时候,他其实就是在做他这个年龄的孩子“应该”做的事儿。当然,如果孩子表现得更加地成熟、懂事、得体,父母会十分满意和高兴,但当你要求他“合理”时,你实际上是在没有弄清楚为什么他会出现这样“不合理”的行为的原因之前,就说出了这样带有责备性质的话。这时,你真正关心的,其实是孩子带给你的影响(让你尴尬或者难堪)。真正地去关心他的感受,理解他并给他以足够的体恤和同情――他是不是因为觉得呆在这里很烦闷?或者他饿了?

2.“你真是个没用的孩子!”

和孩子开玩笑,看起来是一个不错的开发他幽默能力的好方法,但是诸如“你又忘记了拧紧瓶盖,你是不是没脑子啊!”这样的“玩笑”,却很可能让孩子感到受伤或者气馁。尽管有些父母想,这样嘲笑一下孩子,也许会对他将来承受更多人际关系的复杂会有帮助――他会因为有过这样的“训练”而变得“坚强”!这是错误的。作为孩子的父母,你的任务是爱他、支持他、帮助他、教导他,而不是应该把这种装腔作势的“挫折训练”隐藏在“玩笑”里。如果心里并不是真心觉得他很蠢很没用,那就请你不要那么说。

3.“你怎么就不能像人家的孩子一样啊!”

这种把孩子与别人比较的方式,最直接能达到的效果就是,让孩子自己觉得像个二等公民,同时加剧他与其他人的对立情绪。也许父母是想通过这种比较让孩子能更听话或者更努力地学习,但它除了会降低孩子的自信之外,不会有更好的效果了。你越是说他不行,他就会越觉得自己不行。父母要相信孩子的力量,同时也要正视孩子的弱点。引导孩子关注自己的行为,发扬或改进,才是正确之道。

4.“别跑!你会摔跟头的!”

也许父母自己认为自己的关心和提醒简直是无微不至了,可你的这种警示其实在告诉他“我已经遇见了你会摔跟头的”――这会让孩子觉得很沮丧,他越努力(想做得更好)越会遭遇失败(“跑了就会摔跟头”)!其实你可以叮嘱他“把鞋带系好了再出去玩儿”,这时你谈论的是他的鞋子,是装备的准备,而不是孩子的“无能”。而且,你越想警告不要发生什么事情,孩子往往越会忽视你的提醒,因为他觉得,你根本不知道自己在说什么!

孩子学钢琴的七个好处


一、开发智力,培养协调性

钢琴的练习和演奏都是一种“生动的动态系统”,始终要求听觉的专注、十个手指各自独立前提下的灵敏积极活动,双手不同动作及其与全身肢体的协调配合。使大脑的左右半球的技能获得同等发展并增进互相协调能力。无数事例证实,从幼年开始学习钢琴的7kiwi奇异果孩子,入学后,在理解能力,接受能力,想象力和创造性思维能力等方面,都显著高于一般孩子。

二、培养对音乐的鉴赏力

孩子学钢琴要接触和阅读大量的优秀钢琴作品,通过长期的训练和作品的熏陶,不仅可以使孩子情感丰富,情绪开朗,而且还可以提高音乐鉴赏力。

三、提高个人修养与文化素质

孩子从小受到良好的音乐教育,不仅能使他们提高音乐素养和艺术修养,而且对培养严谨而踏实的学习态度、自觉刻苦的学习能力具重要意义。同时对一个人的文化素养,道德风尚,情喜欢,性格的形成也起着迁移默化的影响。

四、锻炼人的耐力和信心

演奏钢琴需要相对熟练的技术、技巧,需要有规律的、科学的、恒久的训练。这种训练需要毅力、耐力、信心和勇气。所以,钢琴学习对于培养坚强的意志、顽强进取的品质,以及踏实、严谨、科学的作风,都有良好的作用。

五、提高人的整体能力

我们假定有两个人,有相同的学历、经历,从事同样(非音乐)的工作。但是其中一位可以弹奏肖邦的《叙事曲》,另一位没学过钢琴。很可能,前者思考和处理事物的角度、方法、视野和境界,都高于后者,他就很可能取得更大的成功。我们已经发现,在我们周围学习钢琴的中小学生中间,那些钢琴弹得好的,往往也同时是学校里成绩优秀的学生。

六、学钢琴有利于孩子逆商的培养

一个人事业成功必须具备高智商、高情商和高挫折商这三个因素。在智商都跟别人相差不大的情况下,挫折商对一个人的事业成功起着决定性的作用。面对逆境,如果选择了放弃,也就是选择了失败。在人生的旅途中,一些人虽然也曾经努力过,但收效甚微。这是因为在前进的旅途中遭遇了困难,漫长的,看起来毫无结果的征途使他们厌倦了,于是,他们就会停下来,寻找一个避风的港湾,在那儿躲避风浪。

高AQ可以帮助产生一流的成绩、生产力、创造力,可以帮助人们保持健康、活力和愉快的心情。有研究显示,AQ高的人手术后康复快,销售业绩也远远超过AQ低的人,在公司中升迁的速度也快得多。

高AQ是可以培养的,并且最好是从小培养,所以现在许多教育机构都在提倡挫折教育。

学钢琴很难,坚持更难,为什么那么多孩子学了一段时间之后不学了呢?就是学琴太苦了,孩子没有毅力坚持不住。每天一个小时的练琴,左右手配合的难度,节奏的复杂等等,充满了重重困难。很多孩子学琴的过程是泪水相伴的过程,到后来都是家长逼着练的。真正靠孩子自己撑下来的几乎没有。

有的家长说,我先不买琴,等孩子学段时间后,能坚持我就买。其实这种想法对孩子逆商的培养是没有好处的,一开始就没有培养孩子坚持到底这种想法,7kiwi奇异果家长如果动摇,孩子肯定坚持不了。想好要学就学到底。一个孩子如果坚持学钢琴6年以上,他的逆商要超过一般的人,以后对他的人生是很有帮助的。

七、累积财富

钢琴是最理想的、又是相对普及的和声乐器,任何一件乐器,都没有像钢琴拥有那么多的独奏曲。在众多的钢琴独奏曲中,包含有巨大数量的属于人类最杰出创作之列的优秀之作,这是一笔无价的、具有永恒魅力的精神财富。钢琴大师霍夫曼说过:“当钢琴家忘却尘世单独地面对他的乐器时,他能够与内心最深处的和最高尚的自我交谈,这种精神上的财富是不能用金钱购买也不能用暴力抢夺的。”从物质财富来看,如果你是专业钢琴手,那么你将在乐队中处于LD地位,起到中坚力量的作用;如果你是业余爱好者,这将给你的生活拓展空间,有一技之长总会比别人拥有更多的机会。

哪些运动能让孩子变快乐?


我们成年人的世界里往往会觉得孩子都是非常快乐的,不用为了吃穿生活而有很多的压力。其实孩子的成长过程中也有很多的不快乐。孩子的焦虑除了与遗传因素有关外,也与生活环境息息相关,比如频繁地转学、搬家,都可使孩子的情绪变得焦燥不安。那么怎样让孩子变得快乐起来呢?试试下面几种能够让孩子变快乐的运动吧:

一、荡秋千

每天荡秋千20分钟,大脑分泌的“快乐因子”呔多芬会增加80%。父母当“助力推动器”兼保护人,对融洽亲子关系有良好助益。

二、放风筝

放风筝不仅让孩子享受到空旷地带的新鲜空气,放线、收线也锻炼了臂力和眼力,使孩子心胸开阔。

三、水中跑

可在泳池、河边、海边浅水区进行,长期坚持不仅令孩子变得更结实,也能使情绪更平稳。一般在浅水中跑20分钟左右,能让一个沮丧的孩子迅速平静下来。父母要注意孩子的安全。

四、双手接球(或物)

双手接球的练习需要高度集中精力,可帮助孩子驱除杂念,如愤怒、不安和沮丧等。习惯养成之后,孩子一旦感到烦恼,就会试一试自己的“杂技”。

运动有利于健康,运动也会带给我们快乐。只要我们平时多注意引导,孩子就能变得快乐。

喜欢《绘画对孩子的十大好处有哪些》一文吗?“幼儿教师教育网”希望带您更加了解教育笔记,同时,yjs21.com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绘画对孩子有益吗专题,希望您能喜欢!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