姥姥语录读后感精华十五篇

03-30

作文是我们语文考试中不可缺少的试题,写作文可以帮助我们留下一些关于时间的记忆。其实经常写作可以培养我们的逻辑思维能力。你知道精彩的作文是怎么写出来的吗?于是,小编为你收集整理了姥姥语录读后感精华十五篇。请继续阅读本文相关内容!

姥姥语录读后感 篇1

朴素、平实的语言,“唠家常”的叙述方式,读完满是感动:感动倪萍对姥姥“想方设法”的孝顺,感动倪姥姥的善良、智慧、宽容。这就是《姥姥语录》的魅力。

“姥姥”,人世间一个温暖的称谓,而书中的姥姥也不是名人,只是俗世里一个平凡的小老太太,她大字不识,但说出的话句句在理。她的那些语录是对岁月经验的体悟,也是一个善良人的内心准则。姥姥说:“念书的人不管长得怎么样,你仔细看都长得好看。书念得越多,人长得越俊。没念过书的人眼神是傻的。”我想姥姥说的不是书的养颜美容效果,而是用朴素的话语说出书对一个人心灵的滋养作用。我们都知道,读一本心仪的书,会怡情养性,能让人洞悉世界,通透人生,能使我们内心平和,不再纠结、拧巴,于是心里释然,面容怡然,处世坦然,正所谓相由心生。姥姥说:“人的手不能轻易伸,只有一件事可以把手伸出来,救命的事儿!”这说的是对自己的隐忍,对他人的相助,这是一个人可贵的人生观和正义感的体现。姥姥说:“不管啥事你想不通倒过来想就通了,什么人你看不惯换个个儿就看惯了。”这说的是将心比心,换位思考,为人处世应辩证地看问题。姥姥还说:“自己不倒,啥都能过去;自己倒了,谁也扶不起。”这说的是人自身生命力的强大。

其实《姥姥语录》中这样的哲思妙语还很多,不过都是用大白话演绎的,字里字外都是些人人都明白的理儿,家家都遇上的事儿,”所以才更让人感到自然、亲切,才更容易走进人的内心。通俗易懂,更令人信服。煽情也好,催泪也罢,倪萍笔端质朴无华的文字很温暖、很贴心,给人的感觉是塌实与靠谱。有人说倪萍的《姥姥语录》是“一本感动人心的人生智慧书”,我觉得,作者更愿意与读者分享姥姥的人生态度与朴素的价值观。这本书像一张储存智慧的银行卡,遇到现实生活中的事儿,就会想起书中那些大白话,并很自然地征引其中的语录,跟别人一说,还真的管用;这本书也像是心口的水窖,它给那些干涸的`心灵、躁动的生活带来静谧与清新。

姥姥语录读后感 篇2

久没有看过一本书,拿在手里就想一口气读完。一个99岁的老人是一本厚厚的书。他受了很多苦,也很享受。朴素的语言充满了世界上最彻底的智慧。

两个晚上,看一看停一停想一想,眼眶经常是潮湿的,想到两年前已经离开的我的外婆,那些情景那些话语曾经我是多么的熟悉。一直想要为我的外婆写一点东西,几度提笔,几度垂泪,几度止笔。外婆是个佛教徒,每天过着早晚一炷香的生活,初一十**动荤腥,正月七月要守斋。

奶奶的腿上做了两次大手术,这使她年老时很痛苦。她始终认为这是她前世的罪孽太重,这一生才会受苦,所以要多做善事。常常我看到她点燃一支香和一盏油灯跪在灰暗灶膛前的**上前额着地,低声细语,很少祈求佛祖保佑她减少病痛的折磨,多是求着保佑一大家四代几十口人能够平平安安,工作的能够工作顺利,读书的能够学***个好学校。

最后扶着灶台艰难的站起来。2006年国庆节,我回老家看她。我想用相机给她和爷爷照张相。在镜头前,她双手合十,摆出拜佛的姿势。她的脸平和善良。中秋回家,妈妈翻着以前的老**对小侄女说:

“姗姗,奶奶现在已经没有妈妈了呀。”小侄女才刚一岁,这话更多的是呢喃自语。听到我觉得很心酸。

在未来的某一天,或许我也会说同样的话。今天,在千里之外,我有时想给父母做顿饭,洗碗,帮妈妈带小侄女,和他们一起买菜,甚至做不止一件事,就呆在家里。却发现能够为父母做的却是少之又少,内心的愧疚无以言说。

摘录倪萍《姥姥语录》部分语句如下:

有一碗米给人家吃,自己饿肚子,这叫帮人;一锅米你吃不了,给人家盛一碗,那叫人家帮你。

心里有气有怨,说出来就好了,不管真对真错,别留着,留日子长了,就长在身体里了。

一碗水端不平,就只能装半碗。

天黑了就是遇到挡不住的大难了,你就得认命,认命不是撂下,是咬着牙挺着,挺到天亮。天亮就是给你希望,你就赶紧起来去往前走,有多大劲就往前走多远,老天会帮你。别再黑夜里耗着,把神儿都耗尽了,天亮就没劲了。

人的手不能轻易伸出,只有一件事可以伸出去拯救生命。

钱要花在有用的地方上钱才值钱。

二十几块钱买个啥?买个吃的一会就吃完了,买本书吃一辈子,好的书下一辈儿又接着吃,上算。

不管啥事你想不通倒过来想就通了,什么人你看不惯换个个儿就看惯了。

快乐你别嫌小,一个小,两个加起来,三个加起来,你加到一百试试?快乐就大了,你不能老想着一天有一百个快乐,一辈子能碰上几个这样的日子。

姥姥语录读后感 篇3

看了姥姥语录确实让我学到了很多,其中还有很多我不懂的道理,我很喜欢文章中的姥姥,她勤劳能干,一生过的十分充实,她善良好心,即使自已并不是很富裕也愿意接济他人。她只是一个普通的外婆,但由于她无穷的智慧和99年的生命,她的形象越来越辉煌。

我也想去书中的水门看看是什么样的环境让奶奶有这么多智慧。奶奶说,天很黑。谁能挡住太阳不让它落下去?你得躺下。

孩子,别怕,多黑的天到头了也得亮。是啊,人世间少不了生死离别,却是无法避免。亲人走的时候,谁不会悲伤谁不会心痛。

但生活会继续下去,不是吗?我们能做的就是善待自己,不要让他们带着遗憾离开,珍惜身边所有爱自己的人,不要等到他们失去爱才去珍惜。

我很喜欢文中姥姥的教育方式。文中作者说,她小时候偷了生产队的麦子,想拿回家叫姥姥蒸馍吃。可是怎么都蒸不熟,作者只好承认了是自己偷的。

最后,奶奶拿着一大锅馒头告诉笔者,我们不能向公众偷东西。在少食少粮的年代,奶奶愿意浪费这么多钱来教育一个5岁的孩子。那这个孩子有什么理由成为一个本性不好之人?

很多人踏上犯罪的道途,都因为家庭教育问题吧?如果中国的姥姥,亲人都像文中的姥姥一样善于教育,那何来不良少年之说?

奶奶这辈子没穿过五颜六色的衣服,也没穿过好材料,但她不觉得委屈。作者问姥姥,身为女人,一辈子没穿过高跟鞋,遗憾吧?姥姥却摇摇头,说那年头,作者不包脚都算怪物了。

作者又问:“对不起,我一辈子都没穿裙子。”奶奶说:“我为什么不穿裙子呢?”?围裙也是裙子。

对啊,围裙也是一种裙。奶奶一辈子都穿着围裙,一辈子都站在炉子前,她一辈子都那么勤快忙碌。

书中的奶奶是典型的农村妇女。她什么都不知道,也不知道什么大字,也从来没学过。可是她懂得善恶,懂得是非,懂得丑美。她用99年的生活经验,总结出一个又一个的智慧,让我们惊叹不已。

奶奶的理由很直白,很真实,她为什么不放弃悲观呢?

是无奈还是现实?她从没想着以此来教育谁,给予谁,她就是这么想的,这么过的,她认为是个人都该明白的理。

奶奶虽然走了,但她的精神和智慧却深深扎根在我的心里。奶奶用平凡的话语感动了我们,告诉了我们一个又一个真相。人这一生中,乐就是福。

姥姥语录读后感 篇4

后序中说“《姥姥语录》不是宋丹丹的《月子》,肯定不会特别畅销,所以您翻翻就行,不看也罢。”让我想起了白云黑土,想起了那个经典小品――昨天今天明天,想起了黑土的梦中情人倪萍!

这本书给我的:

第一印象,倪萍老师的国画我特别喜欢,在每个章节穿插,美美哒!

第二印象,姥姥给人的温暖,动情处会喉咙哽咽,俗话中有着人生道理!

第三印象,最深,最深,最深。。。为什么写姥姥语录,而不是爸爸或妈妈?我自己觉得隔辈亲很好的诠释了这一点,就比如我,记得爸爸的严厉让我不敢靠近,记得妈妈对弟弟的偏爱让我伤心。。。温暖的那块儿记忆是爷爷给我的,小时候偷偷的去爷爷钱盒里拿个一毛两毛,总以为爷爷放那么多,肯定不知道我拿,于是自以为是的拿了一次又一次,很久以后的一天,爷爷“揭穿”了我的罪行,并没有批评,更没有挨揍,只是温和的告诉我“以后要什么直接告诉爷爷,不要以为别人的东西都没数!”我是爷爷的第一个孙女,爷爷把好的都留给了我,我在我们全家是爷爷最宠爱的,虽然我也害怕爷爷偶尔的变脸,但依旧吃着爷爷给我藏的好吃的,享受着爷爷源源不断的爱!直到奶奶的去世,一下子精神百倍的爷爷突然老了,他用颤抖的音儿告诉亲人“明明知道生老病死人之常情,事情摊上了还是这么难受。。。”自始至终爷爷也没有再去看安详如睡着了的奶奶!人都说少年夫妻老来伴,伴儿没有了,精神也跟着垮台了,爷爷不再做丰盛的饭菜,开始轮流在三个儿子家居住,由于两个叔叔经常不在家,爷爷基本上在我家,我放假了会和爷爷坐在太阳底下听爷爷讲他的军人史,也会看爷爷的军人证,好帅,好帅!一直到前几年,八十多岁的爷爷身体出现了问题,那段时间我感觉家里最幸福,最温暖,因为他的五个儿女每时每刻都陪伴着他,也是因为爷爷,这个家的成员又吃住在了一起,或许是最后一次到这么全了吧。。。有些事儿一辈子都不会忘,我最爱的爷爷去世那天,下午下班特别想回家,回到家后又不忍心看虚弱的爷爷,更不忍心听咿咿呀呀的声音,吃完饭后就偷偷的看了看爷爷睡着了的背影,回家了!第二天中午接到婆婆的电话问了一些奇怪的问题,我才听明白――爷爷没了,没了。十万火急的回到家,不由人的大哭,姑姑都拉不住,才知道我刚走出村口,爷爷就没了,我对着所有长辈大嚷到“为什么不叫我,为什么不把我叫回来,为什么不告诉我。。”第一次体会到了撕心裂肺,那个心痛呀,至今仍不能忘!不是有句话是这么说的“不亲装不了,亲了挡不住”,这种感觉目前为止只有爷爷给了我!现在虽然事情过去五年多了,有时梦里还会梦到爷爷,他是在想我吧,想他最疼爱的孙女,呵呵。。。

深呼吸,收拾心情,此书完结

姥姥语录读后感 篇5

假期里张建平校长推荐了《姥姥语录》这本书,书中的姥姥有许多优点值得我们学习,她安享九十九岁高龄,她一生感恩生活、感恩生命,不管处在什么样的境况,都拿得起、放得下,始终保持一种淡泊自守、知足常乐的良好心态。

姥姥说:“平淡是真,普遍是好,这都是懒人说的话,你问问山顶上的人,他要是和你说实话,他保准说他这一辈子不后悔,下一辈子他还上山顶。”无限风光在险峰,姥姥的话让我知道了工作就像是爬山,要想达到顶峰,不仅需要付出更多的努力,需要我们以积极、自信的心态去面对,更需要我们拥有超常的毅力和忍耐力。

在这篇文章中,你可以多次看到奶奶生活的每一点。都是为了帮助别人。还有姥姥的心态很强,但并不具有竞争力。

一生平庸的姥姥却贪命。姥姥活了快一个世纪啦,但她还是不想走。姥姥的每个精神都值得我去学习。姥姥用她最朴实、最有文化底蕴的语言让我懂得了人生要多读书,学无止境。

《姥姥语录》给我的感受很大,我的心中有了一种莫名的感动。奶奶是个农妇,但她教我的语言简单易懂,这让我明白了很多连聪明人都无法解释的原因。姥姥心中一直有一个结,就是小舅死。

那年作者的小舅为救他的战友牺牲了。当时,奶奶以为天要塌下来了,爷爷就把蚊帐烧了。当时,蚊帐是件大事。姥姥眼睛眨都不眨一下的让姥爷烧了。

奶奶也喜欢看书,陈丹青和季老的书。奶奶后悔季老的母亲。姥姥也是能人。我什么都能做。从春天开始,奶奶的水果和蔬菜就没有坏过。

冬天也能吃上最脆的大青萝卜,因为能人能;姥姥家的咸鸭蛋是真香,因为能人能。

外婆是作者50多年的朋友,但这位好朋友没有看到她最后一张脸。作者的心一直是个伤疤。

在没有读这本书的时候,我对“姥姥”的理解是像大部分人一样,姥姥只会宠着自己的孩子:会带他去玩,去耍,孩子不高兴了就哄,就逗。因为我没有姥姥,所以我的理解会这么片面,读过这本书后,我才发现,原来姥姥也会教给孩子影响他一生的话姥姥语录读后感姥姥语录读后感。

书中倪萍的姥姥就教会她很多的事情,而姥姥说的话也变成了语录,变成了贴近生活的哲理。姥姥曾这样说过“爱越分越多,爱是个银行,不怕花钱,就不怕存钱。”这句话是倪萍问姥姥“你不怕我爱我妈就不爱你了?

”的答语。爱是无限多的,可以把爱分给妈妈,分给姥姥,还可以分给更多爱自己的人。这一篇一直在讲倪萍认为自己的妈妈不够爱她,她把这件事给姥姥说了以后,可姥姥却说“你妈不是亲妈,也不是后妈,是个合格的妈。

”妈妈知道应该怎样爱孩子才会让孩子懂得更多,妈妈不管孩子怎样误解,但她最终还是爱自己的孩子的。而我们呢?说什么孝顺,孝顺是美德吗?

不,是应该的。有哪个父母说照顾自己的孩子是美德?没有。

父母为我们付出了那么多,不管我们为他们付出了多少,我们都无法弥补。父母总是想给我们最好的,但是我们为他们做了什么?不仅奶奶的话,这本书的其他内容也很有哲理。

奶奶的话影响了倪萍的一生。平凡的99岁奶奶的话有着非凡的人生智慧。难怪倪萍会说“葵花朵朵向太阳,姥姥是我心中的太阳”,姥姥也是我心中的太阳,更会是更多人心中的太阳……

读了《姥姥语录》这本书以后,我明白了人说话,一半是用嘴说,一半是用心说。只是用嘴听你说的话。你用心说的是真的。还懂得好事来了她预先还打个招呼,不好的事咣当一下就砸倒了。

越是有能力的人粉碎,他们越强大。不能的人一下子就被砸烂了。这个世界上谁也别羡慕谁!你得到的是因为你付出了,你会得到你付出的。

还有善良。坚守。美好。

宽容。勤奋。等待一切美德是一张金卡,是一张永远吹不掉的生命金卡。

《姥姥语录》真正让我懂得了。什么是真正意义的丰收。真正意义上的快乐!

《姥姥语录》这本书是张校长让看的几本书里我最先看的一本书,在这一本书中里面的一句句话让我受益匪浅,姥姥的一句句朴实的话语虽朴实,但却都是真理,比如“日子得靠自己的双脚往前走,你看谁能帮你搬着你的脚走路?你爹、你妈也不能。大道走,小道也得走,走不通的路你就得拐弯,拐个弯也不是什么坏事,弯道儿走多了,就走快了。

走累了就歇会,只要你知道上哪儿去,去干嘛,道儿就不白走。

人活一辈子就是往前走,你不走就死在半道儿上,为什不好好走、好好过呢?”“自己不倒,啥都能过去;自己倒了,谁也扶不起你”……这一本书中都是这些“名言”值得我们学习。而且我们要知道帮助别人。

倪萍的姥姥语录是一本可以翻翻的书,看它可以借着想念自己家的老太太,可以是奶奶、姥姥甚至是婆婆和老娘,姥姥语录就像家家老太太家长里短的事儿、理儿,陈芝麻烂谷子都可以从尘封的记忆中揪出,晒晒晾凉。

自己的姥姥也来自山东,和书中的老人一样,讲着旧礼、循着旧规、有点朴实、有点世故、有点从容,留着齐鲁的遗风。也许是这个原因。我对书中奶奶的言行特别熟悉。就像在我的脑海里有一部电影,引发了她对声音、脸、微笑和甜蜜场景的回忆。

计划着将姥姥语录作为临睡前泛读,计划着进行泰戈尔式的品味和享受,只是,看了几章就发觉这其实也是倪萍的语录,萍姐的话如够年头的美酒,不仅甘醇,而且辛辣,搞得每一小节抒情短评都见微知著,澎湃得一如激情燃烧的岁月姥姥语录读后感一年级作文。

还是那个总是煽动得人心情荡漾不已的大牌主持啊,有本事拿起笔刀继续无声地拨动、震颤人的心弦。我决定临睡前还是不看了,保持淡定。

读完了《姥姥语录》,我的心情多了几丝平静,少了几分焦躁,99岁的姥姥给我们的启示让我受益匪浅,终生难忘。

姥姥语录》是这么饱含爱与情的一本书,饱和到就要满溢。那些充满感情的故事,那些隐藏着悲伤的话语

这酸楚若引领了泪水,灵魂便得了沐浴。姥姥的话就像一碗融融的白粥,平凡,实际,却给力。饿了,累了,病了,喝它没错。粥养身体,姥姥的话富含着对生活的热爱。

奶奶的话就像生活中的调味品,让我们的生活更有趣。

姥姥语录读后感 篇6

最近读了倪萍写的《姥姥语录》,感觉写的很平实、很感人,还有些风趣。

姥姥虽然没上过学不识什么字,但她一生勤劳善良、精明能干,是个让人爱戴、令人敬佩的人,以前常说毛主席语录句句是真理,一句顶一万句,我看姥姥语录也可堪此评价,往往真理就是从平凡的生活中悟出的道理。

奶奶是中国传统美德劳动妇女的代表。她节俭、朴素、善良、勤劳、坚韧、勇敢。姥姥在平凡的生活中演绎出智慧的人生,姥姥一生辛劳,也经过一些磨难,但姥姥的晚年的过得非常幸福、子孙也非常有出息,这些都证明姥姥是个有大智慧、大福气的人,可亲可爱的姥姥活得很明白、很真实。

家有一老如有一宝,读了《姥姥语录》更是深有体会,《姥姥语录》让姥姥成了我们大家的宝,她的话朴实中蕴藏着深刻的人生的哲理,记住她的话对我们的生活会有很大的益处。

倪萍姥姥语录读后感(二)

一本倪萍撰写的《姥姥语录》我几乎是一口气读完的,倪萍姥姥一个99岁的农村小脚老太太简直是太棒了!太可爱了!

当我这个还算年轻的姥姥走进99岁姥姥平凡的日子,享受质朴无华的人生智慧时,我感到那一刻是充满快乐的,是极其享受的。

老人一生没念过书,却那么崇尚念书人,那么明事理,那么有哲理,那么有心气,那么有骨气!怪不得养了那么一大群成功的后辈儿孙!

倪萍的文笔朴素、朴素,没有太多的修饰,而且都是平实的白话文。然而,它却让一个血肉之躯、情感丰富、勤劳善良、心胸宽广、聪明才智的奶奶出现在纸上,仿佛她就在身边。之所以那么打动我的缘故,读着倪萍的《姥姥语录》,我想起了自己没有文化的小脚老奶奶,有些地方一如相近,也深刻地影响了我的一生。也许这是那些没有文化但又不缺乏智慧和道德的老年人的共同之处。

如今,俺也进入了姥姥的行列,看看倪萍姥姥对她的深刻影响,想想自己的言行将对后辈儿孙的潜移默化,姥姥深感责任重大。

倪萍姥姥说:心闲着闲着就麻了,麻了就跳的慢了,慢了就**躺着,躺着就是心脏有病了。虽然我退休了,但我没有心工作。懒惰很容易。

我很佩服倪萍为了不让姥姥闲着,给姥姥安排了整理报纸和嗑瓜子儿出口的挣钱工作,看到此我哑然失笑。

姥姥我可别让心闲着,好书还是要经常读读,好戏也要经常看看才不致于落伍呀!

倪萍姥姥语录读后感(三)

从朋友那里偶然得到《姥姥语录》一书,随手一翻,不过十几页,便潸然泪下。我总觉得自己是个理性的人,很少被书打动。于是合上书清醒片刻。

哪曾想再翻书,不多时便又泪流满面。道理着了什么魔?我根本不在乎她,任凭眼泪肆意地流下来,等书写完,我已经泣不成声了。

毫不夸张,这就是我第一次读《姥姥语录》的反应。发自内心的感动。无论是奶奶的话,还是两代人的对话,每一句话都能触及我心中最柔软的地方。

看着奶奶,我的脑海里充满了远在山东的奶奶。我想正是因为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亲爱的奶奶,有一个难忘而快乐的童年,这本书才能引起作者如此多的共鸣。

倪萍的姥姥俭朴、乐观、热情,渴望子女有好的生活,为一大家子人操了一辈子的心。这难道不是那个时代所有的祖母和老人所共有的美德吗?小时候,我也是伴着姥姥长大的。

姥姥给我讲故事,教育我好好读书的场景,一幕一幕浮现在眼前。长大后离开姥姥求学在外的孤独感,也近在咫尺。就在前天,和姥姥通**时,她还不断地嘱咐我,不能想家,要好好教学,别耽误学生

时间都去哪儿了?像一块鹅卵石,扔进水里,换来的是记忆的涟漪。那些我们不想放弃的往事,也在岁月的流沙中,伴着思念,渐渐远去。

至于倪萍奶奶的语录,也自然流露出岁月留给一个普通农村妇女的智慧和伟大。人的手不能轻易伸出,只有一件事可以伸出去拯救生命!吃一辈子的小亏,站一辈子的大贱生活没有大幸福,小幸福有一天。

靠山山倒,靠人人老。靠靠你去寻找,最后靠你自己。这些人生哲理、生活经验都是大白话的,但句句让人信,让人服,让人不自觉地摘录下来,作为座右铭常伴左右。

简单的语言,真情的表达,思想的共鸣,使我越来越喜欢这本书。这个活的明白的小脚老太太,身上有太多值得我们年轻一代学***方。

姥姥语录读后感 篇7

《姥姥语录》精选读后感

看到姥姥,我也想起了自己的爷爷!

暑假公公带着侄女来玩了些日子,每天都是我来操办一天三顿饭,当忙完吃完饭我洗碗筷的时候就会想起爷爷,因为自己开始顾家了,会懂得换位思考了才知道爷爷的不易!奶奶是地主家的女儿,从小都不干活,家里的一天三顿饭,顿顿都是爷爷做的!因为爷爷家里条件不好,所以也算是招的上门女婿,爷爷从招进奶奶家的那刻,再到有我爸和我叔,然后到我和我弟这辈,这么大一家子的'饭菜都是爷爷一天三顿换着花样的做!而我们还会埋怨他做咸了,做淡了,做多了,做少了!因为我爱吃红烧土豆,所以爷爷顿顿都有红烧土豆!这也会引起我们的埋怨!因为这些埋怨,所以我从小都没有怀着感恩的心去享受爷爷做的美食!现在想起来,感觉只有一家人围在一起吃爷爷做的一大桌美食的时候,才是最幸福的时候,因为一家人在一起吃饭,那才叫家!所以我一直很怀恋爷爷做的各种好吃的!

自从自己天天想着今天吃啥,明天吃啥,中午吃啥,晚上吃啥,大热天的留着汗,在厨房里蒸着桑拿做出来的一桌子好吃的,别人都没动过,还觉得你做的不好吃的时候,自己有多难受!

所以说,懂得尊重别人有多重要!不停告诫自己一定要教育好女儿,妈妈并不是你的保姆,妈妈在这种大热天里,想破了脑袋给你做的好吃的,为了让你吃得营养长得身体棒棒才做的,你应该怀着感恩的心来享受这些美食!哪怕妈妈做的不是很美味,但妈妈毕竟不是大厨师,可是妈妈也是用心来做的,一定要懂的尊重和感恩!别人都不是欠你的,也不是义务的,你要懂得这些道理!懂得感恩!同时也要懂得尊重和理解别人!

姥姥语录读后感 篇8

从朋友那里偶然得到《姥姥语录》一书,随手一翻,不过十几页,便潸然泪下。一直觉得自己是个理性之人,很少会为一本书动容。于是合上书清醒片刻。哪曾想再翻书,不多时便又泪流满面。道理着了什么魔?我索性不管她,任眼泪肆意流下,待书读完时,早已泣不成声。

毫不夸张,这就是我第一次读《姥姥语录》的反应。发自内心的感动。无论是姥姥的只言片语,还是两代人的对话,句句都能戳到自己心中最柔软的地方。看着她的姥姥,我脑海里尽是远在山东的我的姥姥。我想,也正是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亲爱的姥姥,都有难忘幸福的童年,才更使得这本书能唤起作者这么多的共鸣。

倪萍的姥姥俭朴、乐观、热情,渴望子女有好的生活,为一大家子人操了一辈子的心。这难道不是所有的姥姥,所有那个时代老人所共有的美德吗?小时候,我也是伴着姥姥长大的。姥姥给我讲故事,教育我好好读书的场景,一幕一幕浮现在眼前。长大后离开姥姥求学在外的孤独感,也近在咫尺。就在前天,和姥姥通电话时,她还不断地嘱咐我,不能想家,要好好教学,别耽误学生

时间都去哪儿了?似一块鹅卵石,扔到水里,换来记忆的一片涟漪。那些我们不曾想割舍的过去,也在岁月的流沙中,伴着想念,渐行渐远了。

至于倪萍姥姥的语录,也自然地流露出了岁月在一位普通农村妇女身上留下的智慧和伟大。人的手不能轻易伸,只有一件事可以把手伸出来,救命的事儿!吃一辈子小亏,站了一辈子大便宜一辈子没有大幸福,小幸福一天一个。靠山山倒,靠人人老。靠来靠去你就发现了,最后你靠的是你自己。这些人生哲理、生活经验都是大白话的,但句句让人信,让人服,让人不自觉地摘录下来,作为座右铭常伴左右。

朴实的语言,真情的流露,思想的共鸣,使我越发的喜欢这本书。这个活的明白的小脚老太太,身上有太多值得我们年轻一代学习的地方。

姥姥语录读后感 篇9

久没有看过一本书,拿在手里就想一口气读完。一个99岁的老人,自己就是一本厚书,吃过大苦,也享过大福。朴素无华的语言里饱含着世间最透彻的智慧。两个晚上,看一看停一停想一想,眼眶经常是潮湿的,想到两年前已经离开的我的外婆,那些情景那些话语曾经我是多么的熟悉。一直想要为我的外婆写一点东西,几度提笔,几度垂泪,几度止笔。外婆是个佛教徒,每天过着早晚一炷香的生活,初一十五不动荤腥,正月七月要守斋。外婆的腿动过两次大手术,这让她的晚年遭了很大的痛苦。她始终认为这是她前世的罪孽太重,这一生才会受苦,所以要多做善事。常常我看到她点燃一支香和一盏油灯跪在灰暗灶膛前的蒲团上前额着地,低声细语,很少祈求佛祖保佑她减少病痛的折磨,多是求着保佑一大家四代几十口人能够平平安安,工作的能够工作顺利,读书的能够学习好考个好学校。最后扶着灶台艰难的站起来。xx的国庆,我回老家看她,带着相机专门想要给她和外公照相,对着镜头她双手合十习惯性的做了一个礼佛的姿势,神态安详,面容和善慈悲。中秋回家,妈妈翻着以前的老照片对小侄女说:姗姗,奶奶现在已经没有妈妈了呀。小侄女才刚一岁,这话更多的是呢喃自语。听到我觉得很心酸。在未来的某一天,或许我也会说同样的话。而今天千里之外的我,有时想要为父母做一顿饭,洗洗碗,帮妈妈带带小侄女,陪他们买买菜,甚至什么多不做,就是在家呆着。却发现能够为父母做的却是少之又少,内心的愧疚无以言说。

摘录倪萍《姥姥语录》部分语句如下:

有一碗米给人家吃,自己饿肚子,这叫帮人;一锅米你吃不了,给人家盛一碗,那叫人家帮你。

心里有气有怨,说出来就好了,不管真对真错,别留着,留日子长了,就长在身体里了。

一碗水端不平,就只能装半碗。

天黑了就是遇到挡不住的大难了,你就得认命,认命不是撂下,是咬着牙挺着,挺到天亮。天亮就是给你希望,你就赶紧起来去往前走,有多大劲就往前走多远,老天会帮你。别再黑夜里耗着,把神儿都耗尽了,天亮就没劲了。

人的手不能轻易伸,只有一件事可以把手伸出来,救命的事。

钱要花在有用的地方上钱才值钱。

二十几块钱买个啥?买个吃的一会就吃完了,买本书吃一辈子,好的书下一辈儿又接着吃,上算。

不管啥事你想不通倒过来想就通了,什么人你看不惯换个个儿就看惯了。

快乐你别嫌小,一个小,两个加起来,三个加起来,你加到一百试试?快乐就大了,你不能老想着一天有一百个快乐,一辈子能碰上几个这样的日子。

姥姥语录读后感 篇10

第一次听到《姥姥语录》是在朗读者,倪萍简单描述了她和姥姥的故事,并节选了一篇文章朗读送给姥姥,当时听的我眼泪哗啦直流,今天有幸完整的拜读此书,感慨颇深,几度哽咽,姥姥是个不识字的人,但她的道理通透,看问题透彻,句句都通俗易懂,看似朴素简单却又很少人能够做到,做人的方与圆,张弛有度都被她灵活的运用到每个人每件事每句话中,姥姥是个睿智的老人!这也让我想到了我的姥姥和姥爷,老太是最慈祥老人,典型的护子,无论我做错什么事,她怕我受到责备,都只是笑笑说没关系,疼我宠我,老爷子在我眼里,是那个时代的万事通,什么都懂,最喜欢围着他让他讲些他亲身经历的抗战,最自豪的是他当过书记,和他出去别人都叫赵书记,那时小小的我感觉挺有面子。两位百岁的老人,乡村邻里没有人说过她们不好!这样的两位大好人却在前几年都相继离开了我们,因为我的任性和不懂事,两位老人的最后一面都没见着,这是我此生最大的遗憾!每每想到他们,耳边仿佛回响着她们对我独一无二的呼喊“小蓉”愿两位老人在天堂在相聚,如果可以,下辈子我还要做您们的孙女!

姥姥语录读后感 篇11

读倪萍的《姥姥语录》我不只一次潸然泪下,因为我从倪萍姥姥身上发现了我姥姥的影子。这位从未上过学却屡次说出惊人话语的老太太,似乎就在我们身边。当她转身时,她会看到自己的影子。倪萍用平实的语言记录了奶奶的生活故事,不经意间唤醒了人们心中的柔美睡眠。

阅读之后,总有一些语言深入人心,感人至深。

没上过学的“姥姥”并不代表她没学问,学历与学问完全是两种不同的概念。智慧于生活,于实践。姥姥的一些话无意中蕴含着深刻的哲理,比如:

“爱越分越多,爱是个银行,不怕花钱,就怕不存钱”“哪儿的皮肉都好撕开,就是脸皮不好撕。撕掉一块儿你试试?这一辈子脸上都有块疤”“孩子你记住,人说话,一半儿是用嘴说,一半儿是用心说。

只是用嘴听你说的话。你用心说的是真的。”这些话,听来平常,却很耐品,句句蕴藏着一位智慧老人对爱的执著、为人处世的哲学以及对人生最真切的体悟。

姥姥对家是眷恋的,对亲人的深爱没有丝毫做作。当倪萍问她:“姥姥,有多少家人、有多少孩子,最后走时还不是孤身一人?

谁能携家带口地走啊?”姥姥笑了:“分批分个儿地走啊,就像分批分个儿地来一样,早早晚晚地又走到一块儿了。

”这位历经岁月磨砺的老人,何尝不知道生离死别的痛彻心扉?她是多么希望自己的子孙能够聚在一起,共享天伦之乐啊!

在现代社会,人们总是匆匆忙忙,忽略了路边的风景,忽略了别人的存在,甚至忽略了自己的身心关怀。早已世事洞明的姥姥于是说道:“人的两条腿不能走得太快,太快了魂儿跟不上,没有魂的人就常做错事,傻事。

”这分明是在告诫他人,无论做什么都要用心,都要给自己留有思考的时间,不能一味直前。我只知道如何低下头继续前进。我不知道怎么回头看。也许我走得越快,离我的心就越远。

姥姥还时常告诫孩子要自强不息,要依靠自己的力量改变世界,她说:“靠山山倒,靠人人老。依靠来和去,你最终会发现你依靠自己。

”在言谈举止方面,姥姥也有她独特的见解,她说:“东西不在多少,话有时候多一句少一句可得掂量掂量。有时候一句话可以让人一辈子沮丧,一句话可以让人一辈子振奋。

”倪萍说,姥姥早年体面地过着自己的穷日子,晚年则安享儿孙之福,虽然一辈子没有大幸福,小幸福却是一天一个。姥姥的一生可谓活得明白,活得清醒,活得有数。奶奶的宽容、豁达、感恩和坚忍不拔给别人带来了爱的温暖。

这种质朴的爱,透过倪萍的《姥姥语录》,早已温暖并感动了千千万万的人。

今天终于把看了倪萍大姐的《姥姥语录》,我感到很温暖,很感动!就像奶奶,妈妈的话儿,很贴心,很实用。看完了。很是让我感动。

作者以“唠家常”的形式,讲述了一个没有受过正规教育,裹着一双小脚,大半辈子围着锅台转的平凡的老太太——姥姥。姥姥却用一生的生活经验,指导着自己的为人处事,并潜移默化地教育着自己的后辈,那些看似平常的话语却透着豁达,透着大度,透着善良,透着哲理,透着智慧。

姥姥说:“不管啥事你想不通倒过来想就通了,什么人你看不惯换个个儿就看惯了。是的,生活中很多事情都需要换个角度,换个座位去想,往往能得到天涯海角的乐观景象。

姥姥说:“孩子,不怕,多黑的天到头了也得亮。”是呀,再大的事,再难的关,总会过去的。很简单的话,细心的品味,很多哲理的品味,耐人寻味。

姥姥说:“有一碗米给人家吃,自己饿肚子,这叫帮人;一锅米你吃不了,给人家盛一碗,那叫人家帮你。”这是何等的境界,她告诉我们,表面上我们帮了人家,实际上,是人家接纳了我们。

这是一本使我在生活中有用的书。这是一本教我如何做人的书。看了倪萍的《姥姥语录》,我感到很温暖,很感动!就像奶奶,妈妈的话儿,很贴心,很实用。

姥姥语录读后感 篇12

姥姥语录是断断续续的看的,但是情绪是不间断的。看着看着就念出声了,眼泪簌簌往下掉,亲情真的是这个世界上最宝贵的财富,直击内心最柔软的地方。看到书中的姥姥,就想到林微因的一句话一样是明月,一样是隔山灯火,只是有人不见,梦似挂起似的是啊!有的人真的不见了,有的人的天黑了,就再也没有亮过,也便想到了我的外婆,也是一个平凡的不能再平凡的老人。想到的是外婆手中缺口的蒲扇,被风挂断依旧接着果实的酸角树,褪了颜色的大卡车,和阳台上的月季花,为的是一家子人而做出的牺牲,她勤俭节约的度过了她的一生。上个世纪60年代,因为中国橡胶需求缺口很大,毛主席在中南海会议上说,我家乡人多,可以派人去支援橡胶种植,于是我外婆她们一辈湘江儿女放弃了自己原来的生活,响应了国家的号召,来到了西南边陲,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面对荒山草垛,他们只能奋力开拓,面对一切的未知,他们从不畏惧。现在的我,即使是学习最忙的时刻,我也会在宿舍阳台上养着绿植,因为这是想念的一种方式。

姥姥语录读后感 篇13

姥姥语录读后感

姥姥语录读后感(一)

逐行逐句读完《姥姥语录》,时而欣慰,时而温暖,时而鼓掌叫好,时而伤心落泪倒不是作者倪萍的文学造诣有多高,就是她这般平铺直叙的大白话,更衬出了99岁的姥姥一辈子真实淳朴的人生哲学,发人深省。

这是来自着名主持人、演员倪萍心底的一则则姥姥与外孙女之间爱的故事,令人为之动容,清澈质朴、真挚感人的文字,温暖人心。倪萍带领读者走进她99岁姥姥的平凡生活,追忆作者与姥姥一起走过的有泪有笑、有滋有味的日子,细述这位纯朴、善良的山东老人生命中的最后乐章,分享她那些看似平常却让人终生受用的生活大智慧。

看完这本书,我被两点深深感动:一是倪萍的孝道,二是奶奶的智慧。

倪萍为了让97岁的姥姥每天有些事做,就想了一个点子:说欧洲某国家收购瓜子仁,要求必须是手剥的,不能用嘴嗑,瓜子仁必须是完整的,15元一斤,问姥姥愿不愿意在家里剥瓜子,姥姥很是愿意,于是就开始剥瓜子。那时起倪萍就按瓜子重量给姥姥发工资,并动员全家偷偷吃掉这将出口欧洲的瓜子仁,甚至有朋友来临走也要让朋友带上些。

姥姥因此有了事做,自己也觉得自己还有用,还挣了钱。这件事可见倪萍是费尽心思让老人在世的日子快快乐乐。

有一碗米给人家吃,自己饿着,这叫帮人;有一锅米吃不了,给人家盛一碗,那叫人家帮你。

遗憾就是专门留下的,要不就没这俩字了。

开心比不觉得小,一个小,两个在一起,三个在一起,你加一百试试?快乐就大了。你不能一天老想着一百个快乐,你这一辈子能碰上几个一百个快乐?

享多大的福就得遭多大的罪,罪遭够数了,福又回来了。

爱情是一个银行,不怕花钱,不怕不省钱。

姥姥语录读后感 篇14

发现这本书是在看《朗读者》的时候,倪萍阿姨朗读时带笑的泪花让我想要去读这本书,去读一读她的姥姥,去读一读一个很普通的老人一生所说过的老话儿。

很惊喜的在学校图书馆找到了这本书,是中华书局出版的,本白的封皮,红色烫金的书名,水墨渲出几朵小花,三四行手写的字,再没有其他的了,简单但是却显得很郑重。我将书拿在手中许久才开始打开第一页,心里是很忐忑的,一字一句的读的过程我现在想起来神经都是紧张的,以前也读过很多书,像这本书让我看到书名就很敬畏这还是第一次。因为这本书她写得是姥姥。

她的姥姥是个很普通的老太太,典型的家庭妇女,没有什么文化,但是很多人却都说她是一个有智慧的人,这点我也是非常赞同的。姥姥说过的话都是大白话,姥姥做的事也都是很平凡的事,但这平凡中透着人生的大道理,透着人生的智慧。姥姥是一个善良的人,她说:有一碗米给人家吃,自己饿肚子,这叫帮人;一锅米自己吃不了,给人家盛一碗,那叫人家帮你姥姥一直在教育儿孙要有一颗善良的心,只要自己还站着就也要拉着别人一把。姥姥的小儿子牺牲之时,姥姥让孩子们学到的是坚强,她擦干眼泪说,天黑了,谁能拉着太阳不让它下山?你就得躺下。这句话倪萍阿姨受用到现在,在最艰难的时候,在以为就要过不去的砍儿面前,姥姥无声陪伴,姥姥说过的话却一直在耳边,孩子,别怕,多黑的天到头了也得亮。

坚强,善良,姥姥教会给我们的太多太多。姥姥说不管啥事你想不通倒过来想就通了,什么人你看不惯换个个儿就看惯了,这是在说要与人宽和;姥姥还说快乐你别嫌小,一个小,两个加起来,三个加起来,你加到一百试试?快乐就大了,你不能老想着一天有一百个快乐,一辈子能碰上几个这样的日子。姥姥是知足常乐的,她懂得怎么把日子过得就有味了,她说过的话令人开怀大笑,想想可不就是这么个理儿嘛。姥姥一辈子没读过书,却很重视孩子的读书,她知道读书的重要性:二十几块钱买个啥,买个吃的一会儿就吃完了,买本书吃一辈子,好的书下一辈儿又接着吃,上算。我们的姥姥在算账上着实精明。

一口气读完一本书,读着姥姥说过的话做过的事,感慨一个99岁的老人,自己本身就是一本厚书。怎样做人,怎么生活,一个吃过大苦又享过大福的老人,朴实无华的语言里饱含着世间最透彻的智慧。

整个下午,看看,停停,想想,眼眶经常是潮湿的,想到我的姥姥,那些情景那些话语我又是多么的熟悉。和倪萍阿姨一样,我也是由姥姥带大的,姥姥是我在这个世界上最先认识的人,也是我认识的人中最可亲的。姥姥的性格是顶好的,在我记忆中她从来没跟别人拌过嘴,也从来没有说过什么伤害人的话,她总是给我们讲好的东西,讲事物善良的一面,姥姥说你对人家好人家才能反过来对你好,做人不能没有良心,后来等我学到了与人为善与己为善这句话,我第一个想到的就是姥姥,姥姥的觉悟和古代文学家一样高呢。

《姥姥语录》这本书讲了姥姥的人生智慧,还有倪萍阿姨对姥姥的孝顺疼爱,尤其令人动容。爱一个人,不是纯粹的为他做所有事,不是把好的东西都买给他,而是要知道他真正需要的是什么,不要让你的爱成为别人的负担,不要因为你的爱帮他做了所有的事而让她的生活没有意义没有了盼头。为了让97岁的姥姥每天有些事做,倪萍阿姨便雇佣姥姥当起了自己的员工:单位出口欧洲瓜子仁,要求必须是手剥的,不能用嘴嗑,瓜子仁必须是完整的,15元一斤。姥姥很是开心,活了一辈子忽然能自己挣着钱了,很是满足,剥瓜子剥的非常有干劲。还时不时分着自己的工资给孩子们花,眉眼里尽是藏不了的高兴。倪萍阿姨按瓜子重量给姥姥发工资,并动员全家将出口欧洲的瓜子仁吃掉,甚至有朋友来也要让朋友带上些。姥姥因此有了事做,自己觉得自己还有用,还挣了钱。可见倪萍阿姨是费尽心思让姥姥在世的日子里快快乐乐。

接姥姥到北京去住,带姥姥吃遍了北京最豪华的饭店,就像姥姥当年带着自己坐在高级饭店门口啃馒头一样,饭店充斥着祖孙俩的笑语;海参从几十块一斤涨到几千块一斤,倪萍一直给姥姥买从未断过;蚕丝被,新疆棉花被,姥姥的被子多的已经盖不了了,倪萍阿姨一直在尽自己所能深爱着姥姥。可是终有一天,姥姥还是走了。

还记得书的扉页写得几句话:小时候是姥姥拉着我的手往前走,长大了我拉着姥姥的手往前走。从来也没想过有一天我们俩是要分手的,而且是姥姥先松的手大红色的扉页,写着这些黑色的小字,读来令人压抑。

有些事能使使劲,有些事啊就使不上劲了,天黑了,谁也挡不住了。合上这本书的时候,我一个人坐在图书馆的座位上想了半天,不知道自己在想什么,也许在想自己什么时候有能力去拉着姥姥的手往前走,心里很沉重,但也很幸福,这本书让人有想落泪的感觉。

姥姥语录读后感 篇15

在香蜜群看到香蜜们分享的文摘时就很感兴趣,觉得这是一本充满智慧的书,因为姥姥说的每一句话都是那么地“实用”。自己真正拿起来读的时候,不仅赞叹姥姥充满智慧的名言金句,更多的是感动于姥姥的质朴与真情。这种感觉太亲切了!是因为我也是农村长大的孩子吗?还是说因为曾经也在这种纯朴的环境下成长。书中有太多同感与共鸣,特别是倪萍老师提到的,把她的儿子送到乡下的时候,或许她的儿子跟我也是一般年纪吧。她说,孩子的天性是属于大自然的,是啊!想想自己的童年,一切玩具都是大自然的馈赠,泥沙,小溪,河流,抓鱼,捕蝉,缝沙包,做弹弓,做鱼钩,做风筝,做风车,捶石子,揉泥像,挖地瓜,摘桑葚,这些都给我带来了美好的回忆。正如书中倪萍老师说的,反而是在乡下的那么几年,给她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于我似乎也一样,童年的快乐,小伙伴间的嬉戏如今历历在目,那一片荔枝园,那一堆浑然天成的大石头,我们一群小学生,像一群小麻雀一样东串西跳,从这块石头跳上另外一块石头,追逐打闹,安静的午后,只有在这片树林下传出阵阵的笑声吧。反而是长大之后,到了大城市,周围车水马龙,每个人都忙忙碌碌过着喧嚣热闹的生活,却是留下深刻印象的瞬间变少了。这本书,勾起了太多童年的回忆,放牛,找落叶,捡果子,这些经历都变得那么的珍贵!书中融入了满满的温暖,善良,宽容,纯朴,真实,慢慢品读,感受到满满的正能量凝聚于心。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