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体读后感(汇编七篇)

03-31

我们在读书当中开拓视野,学会知识,读作品,为我们找寻出许多利于学习的方法。让我们好好写份读后感,把你的收获和感想记录下来吧,如何让自己有能力写出高水平的作品读后感呢?我们将带您深入了解“三体读后感”的所有方面,为防止重要信息遗失请收藏此页!

三体读后感【篇1】

又是一本非常的牛逼的书。

虽然在细节的处理上有些瑕疵,但是不得不说是极其让人震撼的书,《三体》读后感。

首先说一些自己的感想。

关于宇宙观和维度

三体里面的宇宙观很重要的一点就是维度,我的宇宙观里面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层次结构,我有的时候在想,其实地球很可能就是一个分子,或者原子,在宇宙的尽头很可能就是有一个更大的世界将宇宙所囊括,每当想到这里,我就对宇宙充满了好奇,宇宙的尽头到底在哪里?如果是这样,那么我们的宇宙不一定是一种稳定的存在,在另外一个维度里面,几亿年可能就是几秒钟,我们的宇宙可能只是存在了几秒钟,或者在下一个一秒,整个宇宙就被毁灭了。

刘的维度观念也在说明一个问题,就是高维文明对低维文明的优势是dominant的。里面的曲率引擎实现了光速飞行。

文明的进化也是可以按照维度来衡量的,从低维文明进化到高维文明往往是一个飞跃,读后感《《三体》读后感》。

关于基础理论

三体里面关于基础理论的重要性的描写也是非常符合科学发展的规律的,

基础理论的水平决定了应用科学的高度。

关于黑暗森林法则

"宇宙就是一座黑暗森林,每个文明都是带枪的猎人,像幽灵般潜行于林间,轻轻拨开挡路的树枝,竭力不让脚步发出一点儿声音,连呼吸都小心翼翼,他必须小心,因为林中到处都有与他一样潜行的猎人。如果他发现了别的生命,不管是不是猎人,不管是天使还是魔鬼,不管是娇嫩的婴儿还是步履蹒跚的老人,也不管是天仙般的少女还是天神般的男神,能做的只有一件事:开枪消灭之,在这片森林中,他人就是地狱,就是永恒的威胁,任何暴露自己存在的生命都将很快被消灭。这就是宇宙文明的图景,这就是对费米悖论的解释,这也就是宇宙的黑暗森林法则!"

三体读后感【篇2】

《三体》读后感(二)

从外文明来看,我们似乎可以将其对宇宙能量的使用方式作为其发展程度的度量衡。从物质层面来看,使用机械能和化学能为第一阶段。青铜时代和冷兵器时代,乃至火药时代都是属于第一阶段的外文明。二次世界大战后,随着核武器的出现(原子弹、氢弹、中子弹等)。人类对物质的控制层面达到了量子级别。

从《三体》中的说法来看,那就是物质的维度。机械能是低速过程的能量,化学能打开的也仅仅是化学键。相比核裂变和核聚变产生的能量简直是微不足道。所以这个层面就被定义为文明一级。从茹毛饮血的零级到掌握使用火,人类开始了外文明一级的发展契机。到能够使用核能,人类文明开迈入了外文明二级。

在核能的应用中,原子弹是最低级的应用。我们仅仅能够利用核能产生的破坏力去破坏事物。其实,一旦产生核反应,技术就无法控制了。聚变是比裂变更深入的核能量。但是真正的如何控制,出现在核能发电上。通过电磁学和核物理学的发展,人类终于可以随心所欲的制造、储存和传输能源了。这大大加速了人类文明的巨大发展。

二、内文明

为了控制和完善个体的突发性,作为群体动物的人类同时也发展着内文明。内文明是维系整个智能生物种群进化的内在动力。

在浩瀚宇宙的演变过程中,个体的力量是很渺小的。需要进行合作,而在某些极端情况下,个体之间也会产生利益的冲突。如何调整和完善整个群体的稳定,内文明便会产生。

内文明有时候对于个体来说具有两面性。一方面他是激进的,一方面又是保守的。也就是说,对于某一个事实,往往都有两种截然相反但是却都是正确的理论。

比如安乐死,有人赞成有人反对。同性恋,有人赞成有人反对。其实保守意识是群体为了拉住那些激进分子。而激进的意识,则是在推动后进人还能继续进步。其最终结果是保持了一个社会的稳定和协调发展。

也有一些意识,人类群体都普遍反对。比如吸毒、艾滋病。但是,也有些人会去吸毒和性乱交。这种情况,就有些像健康整体和癌细胞的关系。

内文明除了维系群体内部关系外,也在协调群体和外界的关系。包括人与自然的关系;人和宇宙的关系。比如:星球文明和星际文明对于宇宙的理解当然会不同。但是这些统称为内文明。

不同阶段的内文明,都由外文明决定。但是内文明的形式,又反过来影响外文明的发展。

三、外文明

外文明的表现主要是技术及其基础自然理论体系的建立和发展。目前人类文明具有两个相互独立但是互补的子外文明形式——东方文明和西方文明。

西方文明的典型就是科学体系及其相关技术的总称。而东方文明则有着完全不同的表述方式。这种方式更接近于认识论。这包括儒家、道家思想,以及五行八卦等东方符号体系。这两种子文明有着很多不同点,但是无论如何,他们都是人类文明的伟大瑰宝。他们之间也在不断融合。关于这两类文明的论述,笔者将会有其他论文进行深入研究。

回到三体的故事中去,三体世界和人类世界都有着自己的外文明和内文明。当然,三体世界的条件是艰苦的,文明的发展非常艰难。但是不可否认,三体世界的生物在漫漫进化过程中,还是找到了适合三体世界进化的生态模式(生命演化平台)。

这种模式就是脱水模式。虽然大刘没有涉及其他低等生物,但是三体人作为该星球的高等生物,也具有着很多的代表特征。换言之,很有可能,其他的生物都具有类似的脱水能力。这样,在恶劣条件下(乱纪元),整个生态系统和生物链都可以得到保存。

当然这种方式的进化效率会非常低,所以进化出高等生命的概率就会更低。可以说三体文明真是一个充满了磨难的文明。

除了对于三体文明的感慨外,《三体》还有很多值得一说的地方。地球人类的分化;环保主义者向拯救派的转变;文化革命对于个人的强烈影响。都是说不完的话题。

作为《地球往事》的第一部,《三体》的确开始探讨一些人类面临的终极问题和可能的解决方法。但是更多的是这些问题导致的不良后果。也许,人类开始从摇篮期逐渐长大。我们需要通过外星人、环境保护等各个角度去自我反省,自我完善。在生物进化过程中,率先完成文化进化。

不然,可能人类很快就会遇到巨大的灾难了。

三体读后感【篇3】

真正使读者沉思的不是故事情节的发展,不是人物跨越时间的爱情。而是作者用已经超越了身为人类自身的盲点的视角,以一种符合宇宙恢宏的冷酷来转述“黑暗森林边缘”的两个文明的征伐。虽不见血液但是却笼罩这灭世的绝望,可在绝望中又流淌着缕缕希望。

读这本书的过程总是一气呵成,一点点的停顿都是在忍受心灵的煎熬,但当彻底结束时却又开始手足无措,宇宙的沧桑也加载到了心上。

在这个三体入侵的大环境下,很大一部分的故事是讲述人性。并且都不是极端绝对的好坏,人性的弱点更是体现酣畅淋漓。叶文洁的叛世是个开始,但她对于宇宙社会学的透露又帮助了人类,历史的原因将她逼上仇恨,到人生的尽头也有悔恨,人性尚存。罗辑则是从沉迷爱情到成为孤独的守护人,由玩世不恭到沉稳。程心虽然说是善良,散发着母爱但却是格外的自私。用自己认为的尊重人权却使文明甚至失去存在的机会。黑暗森林的背景将每一个人性的缺点都无限放大,称得上是人性之战。

虽然三体是一本硬科学科幻,但是却不乏文学色彩的增华。人类的太空舰队被水滴击毁时的悲壮,太阳系跌落为二维,色彩缤纷却又悲惨绝望,还有云天明的童话,简直奇思妙想的科普知识。使学习物理也产生了奇妙之处,这就是这本书不单单局限于情节而被无数人所拥读的原因了。

当然对我本身来说,是我对宇宙产生求知欲,也因此去查阅了爱因斯坦的统一场论。改变的不仅是我的人生观和世界观,还有就是鼓励我对于未知的探索。

一本小说若可以使读者将其延生到真实生活中,改变一些什么,有一些对于人类的促进。那么它就是可以被历史所保留下来的经典了。

给岁月以文明,而不是给文明以岁月。

三体读后感【篇4】

说回三体本身,相信有太多人为这本书写了推荐,但是千人千面,各个感受不同,就我而言,内容部分不多做简介,我更希望从感受里多谈谈它。

虽然有些人诟病三体的剧情不够吸引人,但是,我觉得真的,真的足够了,太多硬核的基础物理理论,太多宇宙的试探与猜想,人类的生命平凡又渺小,维度之战,宇宙大爆炸,黑域,黑暗森林,宇宙基本法则,见过这么多将物理学知识甚至是社会学学科的知识融合建立勾稽,并自我链接,它在剧情方面与可看性方面,真的已经足够了。

现代社会里大家都忙,一直忙,每年都忙,有意义的,和无意义的忙,会为每一天发现生活的闪光点感到惊喜,也会为自己经历的重复平淡的一天颓然,其实就我而言,这两年开始有更多的时候去思考,活着是什么,时间的尽头是什么,生命的终点是什么,宇宙的最后还剩下什么。

中间其实有一个插曲,我给一个朋友发过三体中很简短的一段,作为科幻作品,它里面仍旧有很多远方的故事,在高楼林立的生活以外让我们喘口气。我想告诉对方的是,你看,宇宙居然这么大,好神奇。她回答我的话是,每天背着房贷活在这么多琐事里,很累,并且她并不会有那么多好奇心去窥探宇宙。

其实,我的想法是和她相反的,这几年,我经历过人生比较大的变故,越来越长的时间里,你不仅会觉得世事无常,你还会生出对生活的怀疑,因为不明白为什么有些悲剧的必然我们无法避免,余华先生说,我们要用同情的眼光看待世界,思考世界,但我更想给自己多点同情和多点思考。

当现实有太多让我困惑不解的地方时,我看到了三体,我开始才真的感觉到,人类每天的日升月落其实是多么严谨又神奇,它需要地球、太阳、月亮规律的自传和公转的构成,这种稳定的平衡其实非常难,半人马星座的三体星人在惨烈的生存环境下,无比羡慕地球,羡慕这里丰富的生态物种,独立自由的个体文化,更难得是如此长时间的稳定的适合人类生存的纪元。

地球已经非常成熟了,这点毋庸置疑。

说实话,虽然之前看过这本书的简介,但是最后的结果依旧很震感,人类文明真的太渺小,像个刚出生的孩子,在高等文明面前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而实际宇宙太大太大,它究竟是什么样,很少一部分人才窥见过一小小部分,时间之外的人生太无常,光速为0的区域是永恒的死亡,低光速区域的一眼万年,可能我们只是在宇宙中牵手的时候不小心松开了一下,其实各自的时间轴已经差距了几千万年。

沧海桑田已经不足矣描述时间的变迁,这是沧海和桑田会重复几个轮回、时间会改变所有文明的痕迹的短短的松手。

白驹过隙,我们都只是历史长河的过客,只是宇宙中一颗尘埃,但即使如此,也要活得有意义。

不要浪费。

三体读后感【篇5】

《三体》这本书我之前就看过了好几遍,本来不是科幻迷的我在这之后就被大刘带进了这个坑。每一次读《三体》我都会有不一样的感受,每一次我都会惊叹,原来还有这些细节是我之前没有注意到的,还有这些描写是我印象不深的。毫不夸张地说,这是一本可以让人看上瘾的书。

《三体》这个名字是天文力学中一个至今无解的难题,同时也是三体星系的名字。故事从“文革”期间,红岸基地的叶文洁向三体世界暴露了地球位置开始说起,一直到几个世纪以后归零者重启宇宙结束。

这本书不仅具有很强的科学性,就是作为小说来看,它也有许多闪光之处。作者在书中埋下了一个又一个伏笔,设置了一个又一个悬念,给读者一个又一个惊喜。有一处,三体人利用智子给常伟思等人发送了一条讯息:“你们是虫子!”,可他后面又写道,即使人类用再先进的办法,也不能将地球上的虫子杀光,而我们跟三体人的差距比虫子和人的小多了。这也照应了三体世界入侵地球失败的情节。在第三册中,如果你没有看到后面,你根本想不到山杉惠子竟然是她丈夫的破壁人,仿佛前面写的所有伉俪情深都是为了最后一句讽刺的:“面壁者比尔·希恩斯,我是你的破壁人。”

在文中,人类首先是掌握了大自然的法则——火,然后又用五万年的时间进化到现代文明。可当我们遇到三体文明时,所有的骄傲都土崩瓦解,一滴小小的“水滴”就能将代表人类最高科技水平的恒星级别飞船瞬间摧毁。正如三体文明说过的那一句话:“毁灭你,与你何干?”但即使是强大的它们也被歌者文明的小小光粒几乎灭绝。接着歌者文明又和其它上帝文明进行了一场战争,宇宙的所有法则都被当成武器,就像猿人拿着火把一样。人类文明,毫无还手之力。

每一次看完这本书后,我都会望着天空思考着:在宇宙的某一角落,会不会有三维空间正在向二维空间坍塌?此时此刻,会不会有一支舰队,正在大开杀戒?我们所处的宇宙,在其他文明看来。可能只是一个微不足道的灰尘……

一切,都无从知晓……

三体读后感【篇6】

有段时间特别想看点有深度的东西,于是把《三体》给找了出来。看着看着发觉有些章节太有深度和技术高度,不能尽懂。

第一次读《三体》是五年前,只记得读完后久久不能平静,并且叹为观止。五年后,回想起来,只记得文革、叶文洁和降维打击了。不禁疑惑自己的记性是不是被狗吃了。

很奇妙地又重新翻开了这个漫长的故事(也许是某天在电车上看到了日文版的宣传广告而得到的启发)。纷至沓来的细节有的与记忆重合有的却像未开封一样,引人入胜。与第一遍相比有过之而无不及。

跟着三部主角们经历现实和想象的融合,亦真亦幻,不知哪里是真哪里是幻。作者刘慈欣真的很会讲故事,人性剖析得尤为透彻。其知识面之丰富之专业不得不叫人五体投地。真善美贪嗔痴在他的笔下活灵活现,却又不能以片面去评断某个人物代表某种品质,因为每个人物都是千层百面,根本无法用一个词语概括。

就如乱世出枭雄,总会有一些影响历史的关键人物,但看完全书又会觉得,无论谁处于那个位置,结果未必就不同,只是过程相异罢了。所谓殊途同归。

那些决定命运的清晨,亦或决定命运的黄昏,将个人乃至人类甚至宇宙的历史都改写了。但又怎么知道它就不会如此呢?毕竟这是千万可能性中之一。难道真的是某个人、某几个人扼住了命运的咽喉吗?

并不是。有一种意识叫做集体意识,它是集体之集大成者。每一个人都是整体不可分割的部分,就像一个细胞包含着完整的基因密码一样。部分即整体。

生与死,永远是值得思考的主题。生存还是毁灭,这是永远的问题。三部作品看下来,仿佛与书中人物一起跋涉了几个世纪,又阴差阳错地跨越上亿年。无论人类与人类也好,人类与三体也好,低熵体与低熵体之间也好,总是处于一种你死我活的状态,自相残杀、星际战争乃至后来的维度打击,不得不叹息: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啊!

大家都是混一个宇宙的,就不能和谐一点吗!

文中对大场面的刻画展示了宏观宇宙的博大,对小细节的把握又展现了平常人类的渺小,样样都被作者拿捏自如。唯一想吐槽的地方,是第二部中对从罗辑幻想里走出来的梦中情人的描写,完美的天真无邪的少女——我对这种直男的意淫倍感不适(仅代表个人观点)。

任何阶段都自有精彩之处,当累积了一定的厚度和层次,就不完美了么?当我掩卷三部曲之后再来回忆,发现,我的记忆好似真的经过了成千上亿年的腐蚀,对于地球往事已模糊不清。仅仅记得那只是一个漫长的铺垫。铺陈冗长却不沉闷,环环相扣。

那些动人心弦的桥段就不再赘述,一百个人会有一百种解读、一百种唏嘘。也许我更喜欢的是地球之外的故事,以广袤的宇宙为背景,虽然深不可测,却又充满了残忍的浪漫。以宇宙为尺度的毁灭实在太令人震撼了!星球的毁灭仅在咫尺之间。可又怎知那死亡不是重生?

毁灭即创造,这也许就是宇宙的美学。

而生命,确实是一个奇迹。说它是偶然中的必然也对,必然中的偶然也好。它脆弱又美好、坚韧又残酷。为了活着,在不同的维度里,只为了活着,继而传承。宇宙的生灭周而复始,也可能真的不只存有一个宇宙。空间可以翘曲,而时间,并不存在。

只因参照系的不同,才有了对时间的感知。大宇宙的奥秘和深邃,繁星的升起与陨落,包括四维碎片,极致文明,越是稀奇莫测的事物越让我充满好奇和探索欲。

伟大的作者,他的基于现实和学识的想象,或许正好揭示了某种未知的规律也说不定。就像许多电影里的情节到后来都成了真。

如果将来《三体》被拍成电影,我觉得太阳系二维化的时候用ThomasBergersen创作的《EiDorado》做背景音乐会极赞!它将用激昂渲染出悲壮的殒灭!

看完整个宇宙的幻灭,感觉对生命更添敬畏,更想珍惜这沧海一粟的浮生。有人活得跌宕起伏,有人过得平淡乏味。在无限的宇宙广度下,众生不过如蜉蝣一般,朝生暮死。

无论如何,能够处变不惊亦宠辱不惊地生活,大约就不枉此生了。你我恰巧诞生在这地球上,恰巧诞生在这个时代,一期一会,一会一生。

三体读后感【篇7】

《三体》是我国著名作家刘慈欣的作品,讲述了一个外星人在未来即将入侵,一股类似邪教的势力——ETO突然成为隐患,这个内部有两个分歧的团体,就像天使与魔鬼一样,一个渴望毁灭,一个渴望救赎。相辅相成,让这本书背后的哲学道理更深奥。

这本书有两做事线,一个为著名科学家,一个是见证过人性的残酷和消失的ETO两位领袖之一的叶文洁。一个是励志消灭ETO,被外星人盯上;一个引来了天外来客,内心纠结实则心存善意。究竟,那一方的举动才是不正确的?是ETO还是在道德之后干坏事的人类。内容含有深意,阅读流畅文笔细腻。我仿佛在无意中悟到什么,凝滞了一下,随着书本落地,一股恐怖之感遍布我的全身,我的大脑在这一刻飞速思考起来,或许外星人的到来未必是一件好事。人的存在是什么?或许宇宙的出现是刻意为之的?我一时间不知道该想什么了。

道德由人而定,也由人而毁灭,仿佛这样的循环是无止境的,我们的探索与追求终究是为自由。

如果末日真的到来,哪条路才是正确的。如果道德真的还有就不会战争了。

人类想有的究竟是什么?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