鉴史问廉观后感(锦集6篇)

04-03

大家可能都有过为写作文而头疼的时候,通过写作可以培养自身的知识整合能力。注重对优美句子的日积月累,写作能力能较快提升。那么一篇优秀的作文要怎么写呢?或许"鉴史问廉观后感(锦集6篇)"是你正在寻找的内容,在此提醒你收藏本页,以方便阅读!

鉴史问廉观后感【篇1】

中华民族向来是不缺少文化的,尤其是廉政的文化。很多优秀的清官廉吏被写成了耳熟能详的戏曲或者是诗歌,被人民群众一代代的演绎和传唱,直到今天忍让被人们所熟知。戏剧里的包拯可以说是一个典型。戏中的包拯总是黑里透红的脸,额头上一轮弯月,头上戴着两翅笔直的帽子。而通常饰演包公的人总是圆脸,双眼能瞪得很圆,一看就跟人一种正气凌然的感觉。这是别的文化载体所做不到,因为非常的形象而且容易让人接受。从古至今,有很多人可能一辈子都不识字,但他看过包青天的戏,听过着他的故事,便能知晓是非黑白,能遵纪守法,不做坏事,因为他知道,做坏事是要被铡刀“铡头”的。因此,文化能为社会的安定团结提供有力地保障。

当年,忧国忧民的范仲淹,在河南邓州写下千古雄文《岳阳楼记》。文中不仅将岳阳楼的江边风景描绘的气势磅礴,更是抒发了作者胸怀天下的为政思想。“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是范仲淹一生的追求,也是他为官一生的真实写照。后代的清官廉吏,无不以范仲淹为榜样,勤政爱民,忧心天下。“居庙堂之上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我们总是这个国家的一份子,无论处在什么样的岗位上都应当尽职尽责,为国家的繁荣昌盛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即使只是一个普通人,也应当努力提高自己的文化水平和道德修养,知晓民族大义,为国家的前程去认真思考。

当然,整个国家还是要由为官从政者来治理的,官员文化水平的高低就决定这个国家水平的高低。老百姓可以不识字,但从政者必须具备深厚的文化水平,必须学习先贤们的优良传统,学习古代清官廉吏的从政之道,只有这样,做一个受百姓爱戴的好官,让我们的社会和谐安定。有个别做官之人,总是喜欢弄一些不切实际的东西来糊弄人民群众,自己水平不高,还非要装什么才华横溢的样子。不是出两本发行不动的书籍,就是写两首狗屁不通的歪诗,以此装裱自己。其实大可不必。当一个从政之人清正廉明,勤政为民,让当地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自会有人为他歌功颂德,还用的着自己去宣扬自己吗?所以,文化是能从内心深处来影响一个人的。当你具备了深厚的文化功底和良好的道德素质,便会“腹有诗书气自华”,便会“桃李无言,下自成蹊”。

文化从来不是贪婪与霸道,它像一股暖流缓缓流过你的心田,给你带来奋发向上的慰藉与支持。中华民族之所以一直繁荣兴旺,就是厚重的文化在传承,就是一批批清官廉吏在掌舵历史的发展。我们都希望看到祖国的明天更加辉煌,所以学习优秀的文化,提高自身的道德素养,不仅仅是为政者应该做的,每一个炎黄子孙都应该去做。

鉴史问廉观后感【篇2】

廉政建设,似乎听起来很高大上,离我们很遥远,只有和那些高官才能能联系起来。但是事实却不是这样的,廉政建设和我们息息相关,渗透在中国传统文化的细胞中,清和浊常常成为忠与奸、正与邪、廉与贪以及君子与小人的代名词。清廉更成为一种人格的魅力,一种道德的体现。

邪不压正,在中国人的价值观、道德观中,腐败从来都是被唾弃和否定的对象。在贪与廉、清与浊上辨明大是大非,是一个民族和国家进步发展的条件。国家的兴衰、吏治的清廉与否,不仅仅仅决定于高居庙堂之上的君王和各级官吏,而是需要全体国人共同的努力。中华礼貌的前途,撒于这个礼貌共同体的所有成员。几千年来,正是无数中国人的坚守和戮力牺牲,中华民族和中华礼貌才得以不断发展兴旺。这生生不息的力量之源,就在于“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担当之中。

在古代就有学生拜师时给老师送“束修”。皇太子、国子监生、四门学学生、律学、算学、书学学生拜师所送的礼物,都是帛五匹、酒二斗、修(肉干)五脡;州县学生仅须奉帛一匹,酒与修则相同。这些礼物包含着家长与学生对老师的感激之情。然而此刻这种感情味道却变了。原本的好意变成坏心。成为了“糖衣炮弹”每一次的腐败都是幕后的那双“温暖”的黑手模糊了廉洁的意识,从而打开廉洁的堤口,一发而不可收拾。

这天看《鉴史问廉》,引人深思,让人清醒。要想做到“政治清明、政府清廉、干部清正”,首先我们要做的就是守作为一名教师的节操,提高自身的道德修养,为社会的安定团结尽自我的绵薄之力。

鉴史问廉观后感【篇3】

清官,是历朝历代百姓的信仰。

跨越历史的长河,在数千年的时空中,中国历史上先后出现了包拯、狄仁杰、海瑞、于成龙等著名清官,在他们的传奇故事的背后,隐藏着中国人绵延数千年“青天情节”。《清官之念》将通过对这些历史上著名清官及他们背后的故事的探究,解读中国人千年“清官情结”背后的历史文化密码,那就是对公平正义和政治清廉的不懈追求。

中国古代的百姓有一种清官情结,希望他们那个朝代有能为民请命的廉官能吏来守护他们,其实现代人依然有清官情结,哪怕只是一个小小的村长,一个街道办的主任,只要是能帮助老百姓解决生活中的小麻烦,他们都会在不知不觉中,成为人民心中的守护神。所以,清官还是很容易做到的,只要在为政的岗位上,认认真真,兢兢业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不贪不占,那就是清官,就是好官。

成为一个清官,成为一个好官很容易,帮人民群众办好事这就够了。然而,要想成为一个名垂千古的清官廉吏,这就难了。因为光办好事不行,还得把办好事当成一种习惯,还得能解决百姓的困难,还得能公正的处理纠纷,还得让自己和家人不贪不占,直到生命的终点。这样的清官是人人追捧的,因为的确很难得。

40年风雨变迁,中华大地却依然记着焦裕禄这样一位共产党人的名字,他的`故事,已经深深地烙进了人们的心中,他的事迹感动了整整两代人!身为县委书记,身上没有官气、阔气,一件旧大衣是他御寒的唯一之物,他吃的是窝窝头,小咸菜,他的儿女和老百姓一样挨饿受穷。焦裕禄凭着一个共产党员坚定的信念,一心为偏僻穷苦的山区兰考,为兰考人民过上好日子,鞠躬尽瘁的工作。忘记了妻子、儿女更忘记了自己,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使焦裕禄心甘情愿地牺牲自己和幸福的家庭。县长派人分给他二斤大米,这在当时来说相当的珍贵,可以让家里人吃上几顿香喷喷的饭。可他却一点也没动,让家人原物奉还。在下乡救灾治涝的数月艰苦奔波中,总是自备干粮,手拿雨伞,和群众一起战洪水,探流沙,查风口。他坚持生活在群众之中,和群众同甘共苦,哪里最艰苦,哪里就有他的身影。

如今的中央领导,利剑一挥,先惩贪腐,顺势提拔清正之官,让我们对自己的国家越来越充满希望,对自己的未来也充满了希望,反腐倡廉、追求公平正义既是中华文明生生不息的重要力量,也是中华民族从危难中重新崛起、走向复兴的推动力量。

鉴史问廉观后感【篇4】

廉政建设,似乎听起来很高大上,离我们很遥远,只有和那些高官才能联系起来。但是事实却不是这样的,廉政建设和我们息息相关,渗透在中国传统文化的细胞中。清和浊常常成为忠与奸、正与邪、廉与贪以及君子与小人的代名词,清廉更成为一种人格的魅力,一种道德的体现。

邪不压正,在中国人的价值观、道德观中,腐败从来都是被唾弃和否定的对象。在贪与廉、清与浊上辨明大是大非,是一个民族和国家进步发展的条件。国家的兴衰、吏治的清廉与否,不仅仅决定于高居庙堂之上的君王和各级官吏,而是需要全体国人共同的努力。中华文明的前途,取决于这个文明共同体的所有成员。几千年来,正是由于无数中国人的坚守和戮力牺牲,中华民族和中华文明才得以不断发展兴旺。这生生不息的力量之源,就在于“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担当之中。

作为教职人员,我谈谈为教之中的廉。在古代就有学生拜师时给老师送“束修”。皇太子、国子监生、律学、算学、书学学生拜师所送的礼物,都是帛五匹、酒二斗、修(肉干)五?;州县学生仅须奉帛一匹,酒与修则相同。这些礼物包含着家长与学生对老师的感激之情。然而现在这种感情味道却变了。原本的好意变成坏心,成为了“糖衣炮弹”。每一次的腐败都是幕后的那双“温暖”的黑手模糊了廉洁的意识,从而打开廉洁的堤口,一发而不可收拾。

今天看《鉴史问廉》,引人深思,让人清醒。要想做到“政治清明、政府清廉、干部清正”,首先我们教育者就要提高自身的道德修养,才能为社会的安定团结尽一份力。不然为师不正则不尊,师风不正,学风也就不正,那么又怎么能培养出清正廉洁的人才呢?值得深思。

鉴史问廉观后感【篇5】

2、让学生学会懂礼

很多学生可能除了上课时喊的老师好,从来没主动叫过,学生之间的对话中时不时会听到脏话,不经意间会听到有学生取笑学校挂的一些伟人的**,这些类似的行为应受到老师和家长的重视,应让学生学会尊重别人,做一个懂礼貌的人。在平时课堂中,教师可以介绍一些相关伟人、作家的事迹,让学生对他们有更多的了解,对他们产生敬仰并效仿他们,班会课上也应多教育学生,让他们学会尊重别人。学校可以多组织参观敬老院等活动,让学生学会帮助他人,感受帮助他人的喜悦。

三、开展主题班会

学校可以举办更多的德育班会,让学生畅谈自己的事迹,以及如何做一个有道德的学生。在校园里可以开展一些有意义的活动,如捡纸片活动,在班会课上组织学生到校园里走一走,比一比谁捡得多,平时也让学生说说谁在校园里会主动捡起地上的垃圾,而不是视而不见或乱扔垃圾。通过这样的活动,学生不仅可以逐步养成良好的文明卫生习惯,还可以带动其他学生参与其中。

总之,我们要努力学习,积极工作,加强修养,使自己成为一名合格的教师,使学生成为有道德品质的人!

鉴史问廉观后感【篇6】

观看了央视九套推出的八集大型历史文化纪录片《鉴史问廉》第四集《道德之择》,全片围绕一个以廉政为核心的为官之道。《三国志・魏志・李通传》:“为官长当清,当慎,当勤,修此三者,何患不治乎?”从此,清,慎,勤,便成为官箴,也是对为官者最基本的要求。所谓清,慎,勤,就是为政做事要清廉,谨慎,勤勉。

片中提到清朝的于成龙,这位有着卓越的政绩和廉洁刻苦一生的大臣,是如何用清,慎,勤来诠释着“天下廉吏第一”的美名。从边荒之地的知县到两江总督,他的政绩自然是名留青史,而作为当权者,他得民心的程度也处处在彰显着他崇高的官德。早期,他总是拿着自己的俸禄广施民众,常常自己都不能吃饱,而后作为当时的两江总督,日食粗粝一盂,粥糜一匙,侑以青菜,终年不知肉味。百姓皆叫他于青菜。最后他死在任上,死后只有一套官服,“士民男女无少长,皆巷哭罢市。持香楮立者日数万人,下至莱庸负贩,色目,番僧也伏地哭”。康熙破例亲为其撰写碑文。这是怎样的德,才让上至君王,下至市井百姓无不对其离去痛彻心扉。

同为百姓的父母官,有的选择了清正廉洁,有的选择了富贵享受,有的选择了为人民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有的选择了庸碌无为甚至鱼肉百姓,有的流芳百世,有的却是遗臭万年。

以史为鉴,知古鉴今。在这个物欲横流的社会,为官者拥有怎样的德,是对自己的考验,也是对我们中华民族百年大计步伐进度的考验。“执政为民,廉洁自律”是官员不可逾越的道德底线,在众多利益诱惑面前,要学会拒绝,以清廉的作风打造高效廉洁的政府,净化社会不良风气,还一个风清气正的世界。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