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海海读后感(优选12篇)

04-03

一篇好的读后感应该怎么写?读作者写的作品给我们带来许多启发。 读后感是对书籍内容进行总结和概括的表达和呈现,根据您的要求,幼儿教师教育网编辑为您搜集了一些有用的内容“人生海海读后感”,希望此信息对您有所帮助!

人生海海读后感 篇1

《人生海海》读后感600字!

“一行字”引发的思考!

《刀尖》之后,麦家放弃了其对密码的执着,将兴趣转移到“一行字”,字的位置很隐秘,是一种约定俗成的规则,密码可以传递人心的向背与信念的抉择,而“一行字”也体现了文本的丰富与意义的深化。

时隔多年,麦家终于安心成为一名乡土作家,虽然没有离开对战争与革命的桎梏,但至少让读者感受到轻松,听老保长、我爷爷、林阿姨讲上校的故事,我负责记录,在记录的过程中,“我”的命运与上校发生了交集。回到故土,麦家选择了和解的主题,与历史和解、与父亲和解、与暴力和解。当然,麦家没有写死气沉沉、迂腐不化的乡土,转而重点突出乡村的躁动不安、无事生非。

在麦家眼中,故事中的每个人都是逞强斗能的,他们都有对欲望的挖潜,看看我知道的秘密比你多,所以我的谈资就丰富,哪怕是捕风捉影,也让读者与听众兴趣盎然,世界是平的,没有不透风的墙,只要有风吹草动,就一定会有电闪雷鸣。

为了一时的口舌之快,就顾不上颜面,大家在喋喋不休、窥人隐私过程中获得了生存的快感,但是推究,谁不会在背后说别人的坏话,当然也有好话,但是坏话占有了绝对多的比例。于是,我们以为生存的本质就是毁灭,毁灭别人的名誉,毁灭自我的清白,大家都相视而笑,煽风点火,在集体无意识中埋葬了整个世界。

麦家串联了近一个世纪的光阴,不可谓不长,从抗战到内战,从建国到改革,每一步都令人惊讶,每一天都让你煎熬,不过,这就是生活的原滋原味,我们只有安静地坐在乡土上去品尝、去回味。

人生海海读后感 篇2

上一本书是《倾听孩子》,9月1号开始看,到前天晚上才看完,拖拖拉拉,总像是一个心思,但又无法让自己静下心来去读完,好在总算看完了。

迫不及待的打开了买了好久的《人生海海》,麦家的作品,之前听过《风声》,看过《暗算》,但对于小说的作者是陌生的,直到在樊登读书会听到了,对《人生海海》的介绍,才知道了麦家的名字。

听名字,像是一部充满生活哲理的鸡汤书,但打开才发现是长篇小说,我已经好几年没看长篇啦,还是心气浮躁,坐不住。上一本还是《追风筝的人》,在16年春节期间读了一遍,至于买的那本现在几乎快忘记名字的《傲慢与偏见》,历时好几年,依然还有一半没看完。

由爷爷开篇,讲到村外的前山、后山,再到村子,再到村子里的人,到本书贯穿始终的上校。我想既然我用上校称呼他,说明我的立场还是很坚定的站在了上校这一边。

先说爷爷,有些文化底蕴,教过私塾,明白大是大非,最终却为了儿子,或者更准确的说为了自己的面子,举报了上校的藏身之处,遭到全村人的唾弃,被自己的子孙孤立,郁郁而终。

父亲这个人给人感觉唯唯诺诺,但可以为了朋友而不惜触犯法律,违抗老子的命令;也为了自家孩子的安宁,独守着“鬼宅”不让子孙靠近。

我觉得上校这一生还是值得的,于事业,他落魄过,也成功过;于生活,他爱过,也恨过;对朋友,他掏心掏肺,对乡亲,极尽热诚,对敌人,绝不留情。从最初的大家对他的各种猜疑,奚落,取笑,到后来的受人尊敬、敬仰,他一直在用自己的行动,做自己,遵从自己的本心,无所谓外界的看法和传言,这样的人活的纯粹,除了小腹上的几个谁也不知道究竟是啥的字,一生光明磊落。经历过数次大起大落,最终以一个3、4岁孩童的心智,以80多的高龄,长眠于亲人身边……

那几个字,是他一生的痛点和隐晦,别的都无所谓,就是这几个字,葬送了他后半生的安稳。我也纳闷,他为什么就不想办法去除呢?以他的聪慧,用医学的办法,或者直接简单粗暴的用烙铁,也足以让那几个字消失,但他没有。

对林阿姨,他应该是爱过的,不然他不能冒着敌人的轰炸去救她,也许他觉得自己配不上她,才竭尽所能的保护她周全后,又用一种玩世不恭的态度拒绝她。至少是信任的,才会把心爱的两只猫托付给她。如果没有那个坏人,摸黑占了林阿姨便宜,让她以为是上校的人,即使她们结不了婚,也会彼此倾心,做一世红颜,不是夫妻,胜是夫妻。

不过还好,最后他们终究还是成为了夫妻,并最终同年同月同日死,这一生,足矣。

书中有很多经典语句,如“人生海海,敢死不叫勇气,活着才需要勇气。你要替我记住这句话,我要不遇到它,死几回都不够。”“人和兽之间,只隔着一团愤怒,像生死之间只隔着一层纸”“世界上命最值钱,我被人骂成太监都照样活着,你死什么死,轮不上”等等~

有人说,看完这本书感觉很压抑,因为上校的结局说不上好,也说不上很差。我觉得,这才是人生,没有十全十美的,上帝给你关上一扇门的同时也会给你推开一扇窗,赋予你智慧也许就会没收点儿你的颜值,人总要在大千世界中活出自己最真实的样子,也不忘尘世走一遭。

人生海海读后感 篇3

活着容易,但我要活得漂亮!

动笔之前我一直在想,我要写这本书的读后感,写些什么东西好呢?这是我第二次看描写一个人甚至一群人一生的小说,上一次看这类小说,是余华的《活着》。麦家的《人生海海》,虽然也是几代人的故事,故事开头的背景也设置在偏僻、不与外界相连接的小村庄里,但是这本书的事件跨度与环境跨度更大一点。比如,老保长在上校带领下领略过军统时期的上海,“我”很早就去了西班牙,甚至在改革开放之后开了几家公司。

我们这一代人,对真正的乡土情怀了解与感受少之又少。稻田、青砖白瓦、山沟、茅房都是上幼儿园之前的记忆,像风一样吹过,留下的痕迹不长远。出生在城市的高楼中,那种农村独有的乐趣,不用考虑作业的快乐,以及村里邻里间的玩笑与闲话,这些神秘的情节与故事,我们只能从书中看到,自行遐想。

你说我看这本书感触深不深,我说深。但深的是一代代熬了大半辈子的感悟,而不是那个承载了一代人记忆的村庄与人事。

“人生海海,敢死不叫勇气,活着才叫勇气。”这句话是全文唯一点题的句子。是“我”的第一仁妻子在车祸后说的。她要鼓励“我”努力活下去,不能因为她而放弃生的希望。生活到底有多残酷,命运到底有多坎坷,才会说活下去是一件需要勇气,值得倾佩的事情!至少现在在我看来,我的生命是我每一天生活的及出品,像空气一样,不必为之烦恼。谁会觉得吸入空气是一件需要勇气的事情。

但在故事里,所有出现的主要人物的一生都在为活着奋斗。更准确的是,有尊严的活着,堂堂正正的活着。上校为了掩盖肚皮上的“脏东西”,受尽折磨,甘愿被叫“太监”,永生不结婚。他为了把污渍从人们脑海中抹去,成为没有一点把柄与瑕疵的爱国人士,付出了后半辈子的自由。爷爷在东窗事发后不愿村里人用异样的眼光看待自己家,想要活得光明磊落,用公正堵住一帮人的嘴,最后却弄巧成拙,自己成了最被人唾弃的人。“我”未成年便被迫远走他乡,在人生地不熟的马德里做了6年的鞋匠,在被孤独吞噬的日子里,想的也是如何有尊严的活下去,而不是天天在阴暗的屋子里重复做同一个动作。

活着并不难,活得自己看的起自己才需要勇气与魄力。一个人像过街老鼠一样的生活,还不如死了痛快。有钱就能活,但是心病却是用钱也治不好。“世上只有一种英雄主义,就是在认清了生活真相后依然热爱生活。”我认为这才是人生海海里需要领悟关于活着的大智慧。

人生海海读后感 篇4

校,作为书中的男主人公,命运大起大落,一波三折,上过战场,挡过子弹,拿得了手术刀救人,忍得了屈辱做卧底……一个经历过那么多生死起伏的英雄人物,天不怕地不怕的铁骨铮铮的汉子,最后却败落在一群小屁孩手上。

一开始,我以为他是好汉不吃眼前亏,谅村里的孩子也不会拿他怎么样,他的不反抗绝不会是懦弱。后来,我才渐渐懂了,他一方面是不想以大欺小,伤害他们,以上校的善战和智谋,子弹和刀枪也未能使他倒下,他不会不是他们的对手。(事实证明我错了,他们的确像恶魔一样可怕)。另一方面,是为他的两只猫,那群小屁孩抓住他的软肋,捉了他的猫为诱饵,后又杀鸡儆猴让他心里难过,他就是这样一步步沦陷,成了他们的“俘虏”。

在饱受不公与摧残后,他默默吞下委屈,依然选择对世界善良。

他外表刚强,内心柔软,救过许多人的性命,也不惜一切去保护猫,却唯独没能保护好自己,人们睬着他的软肋,受着他的恩惠同时又摧残着他……当最后的一点点尊严不保(锈在肚皮的字被发现,那是他一生的耻辱,他宁愿被人污蔑,也要誓死保守的秘密),他简直彻底被击败了,是的,他失去理智,也失去心智,他疯了。

最终的失智,也许也是最好的结果,忘记了过去的一切,只保留着孩子般的天真无邪~他走出半生,归来真的成了孩子!林阿姨最后的出现,算是让上校不堪的命运有了一些转机,他的晚年该是幸福的:)

书中引用了罗曼罗兰的一句话:世上只有一种英雄主义,就是在认清了生活真相后依然热爱生活。

我觉得,这就是对上校最好的诠释。

什么是真相,真相不一定是你看见的,也未必是东拼西凑听来的。那是你所正在经历的。

命运就像大海,浮浮沉沉,没有人愿意随波逐流,也没人能抵挡得了它有时突如其来的“风暴”,可活着就是要好好活,乘着风,迎着浪,笑着走下去。

人生海海读后感 篇5

麦家是特别愿意书写英雄的,在麦家看来,英雄就是那类把不确定性转化为确定性的人,正是不一样的经历,让英雄有别于凡人,但无论从哪种意义上说,英雄的悲剧性都是引起读者反思的。麦家作品中的人物没有脸谱化,即使在刻划黑白颠倒的十年,也有着有别于同时代作者的冷静与执着。上校能从民国活到新时代,真的是传奇,即使没有挥之不去的太监谜团,也是一波三折的。

命运不需要隐喻,更不需要象征,这就是麦家的态度,麦家笔下的上校,在读者看来多半是头脑迟钝、四肢发达的,他不知道为什么要上战场,也不知道敌人在哪儿,但是他敢于捍卫生命,自己的,同类的,麦家给了它神奇的医术之外,就没有再施加任何超自然的神力。在一个疯狂的年代,你越是强大越容易被摧毁,上校就是一个明显的例证。他也许有菩萨心肠,但绝对没有金刚手段,以至于死里逃生,仍然心有余悸。

或许读者太想知道谜底了,所以把目光更多地注视于书中的最后几篇,然而麦家的独到之处,《人生海海》并不是平叙直述,而是夹叙夹议,把上校的一生折合成三段故事,故事之前的联系是若隐若现的,但缺少任何一段都是不容原谅的。“我”出走了,上校也出走了,这二者前后呼应,但各有各的精彩,我的出走与回归是骄傲的,上校的回归与出走是隐秘的,我经历了坎坷之后还有皆大欢喜的意味,上校则只是加剧了故事的悲剧性,如果上校早年报产疆场,就没有后来的痛彻心扉,不是吗?

有没有告诉读者,究竟谁是上校的命运终结者,是女鬼子,还是女汉奸,还是林阿姨,还是小瞎子,还是“我”爷爷,扑朔迷离时,我们都不得不指向一个众人都承认的事实,他身体毕竟被记刺了字,刺在那处人人视为关键的部位。他不是没有动过心,想成为一名英雄,哪怕当时当世不被认知,但是英雄的代价太深重了,以至用一生的时光都没法抹灭那不“光彩”的痕迹。上校固然可以放弃名与利,认知名与利乃是身外之物,但无能为力,对于保护自我有且只有一次的生命,不是被毁灭,就是被凌辱。

两难之地,是麦家没有写出,但读者可以领略的秘密。上校的失败不是偶然,而是必然,绝大多数读者都是这么认为的,麦家在这里是放了烟幕弹,无论他是否承认,上校仅仅代表自己吗,仅仅是一个人的悲剧吗,其实,那些可能成为上校命运终结者的,本质上与上校没有区别,在时代的裹挟下,他们的伤痕不在肉体上,而在心灵的,正所谓肉体之伤尚有药治,心灵之伤则只能伴随终生。

麦家是特别愿意书写英雄的,在麦家看来,英雄就是那类把不确定性转化为确定性的人,正是不一样的经历,让英雄有别于凡人,但无论从哪种意义上说,作文英雄的悲剧性都是引起读者反思的。麦家作品中的人物没有脸谱化,即使在刻划黑白颠倒的十年,也有着有别于同时代作者的冷静与执着。上校能从民国活到新时代,真的是传奇,即使没有挥之不去的太监谜团,也是一波三折的。

命运不需要隐喻,更不需要象征,这就是麦家的态度,麦家笔下的上校,在读者看来多半是头脑迟钝、四肢发达的,他不知道为什么要上战场,也不知道敌人在哪儿,但是他敢于捍卫生命,自己的,同类的,麦家给了它神奇的医术之外,就没有再施加任何超自然的神力。在一个疯狂的年代,你越是强大越容易被摧毁,上校就是一个明显的例证。他也许有菩萨心肠,但绝对没有金刚手段,以至于死里逃生,仍然心有余悸。

或许读者太想知道谜底了,所以把目光更多地注视于书中的最后几篇,然而麦家的独到之处,《人生海海》并不是平叙直述,而是夹叙夹议,把上校的一生折合成三段故事,故事之前的联系是若隐若现的,但缺少任何一段都是不容原谅的。“我”出走了,上校也出走了,这二者前后呼应,但各有各的精彩,我的出走与回归是骄傲的,上校的回归与出走是隐秘的,我经历了坎坷之后还有皆大欢喜的意味,上校则只是加剧了故事的悲剧性,如果上校早年报产疆场,就没有后来的痛彻心扉,不是吗?

有没有告诉读者,究竟谁是上校的命运终结者,是女鬼子,还是女汉奸,还是林阿姨,还是小瞎子,还是“我”爷爷,扑朔迷离时,我们都不得不指向一个众人都承认的事实,他身体毕竟被记刺了字,刺在那处人人视为关键的部位。他不是没有动过心,想成为一名英雄,哪怕当时当世不被认知,但是英雄的代价太深重了,以至用一生的时光都没法抹灭那不“光彩”的痕迹。上校固然可以放弃名与利,认知名与利乃是身外之物,但无能为力,对于保护自我有且只有一次的生命,不是被毁灭,就是被凌辱。

两难之地,是麦家没有写出,但读者可以领略的秘密。上校的失败不是偶然,而是必然,绝大多数读者都是这么认为的,麦家在这里是放了烟幕弹,无论他是否承认,上校仅仅代表自己吗,仅仅是一个人的悲剧吗,其实,那些可能成为上校命运终结者的,本质上与上校没有区别,在时代的裹挟下,他们的伤痕不在肉体上,而在心灵的,正所谓肉体之伤尚有药治,心灵之伤则只能伴随终生。

人生海海读后感 篇6

知道麦家老师是从《解密》这本书开始,被里面的精密的故事结构和惊心动魄的谍报系统所触动,之后就把麦家老师所有的作品都读了个遍,和很多追星族的心态差不多,被作品所打动然后喜欢上了麦家这个作者,对于我来说真正认识麦家不是通过作品,而是通过《一封家书》写个儿子的信,相信很多人都被这封信感动的痛哭流涕,其实这封信与其说是麦家写个儿子不如说是带他父亲写给自己的。

麦家父亲和大多数父亲一样,严厉而可怕,像刺猬一样用锋利的尖刺包裹着一颗爱你的心,但是小时候的我们也根本不会体会到。麦家小时候跟同学打架,回家后被父亲打的遍体鳞伤,据他说要不是因为母亲拉着都要被打惨了,从此麦家心理就埋下了对父亲仇恨的种子。

上学离的远远的,去参军离的远远的,就连给家里写信也只有母亲,对于父亲只字未提,这种状态持续了几十年,当麦家做了父亲之后,对于儿子的那种严厉的态度和儿子的叛逆,让他觉得似曾相识,他慢慢的开始慢慢的有些理解父亲,当他最终选择与父亲和解,八十一岁高龄父亲却患上了老年痴呆。

在浙江的老屋里,父亲拉着他的手,对他说:“你能让我家老二回来看看我吗?”他蹲跪在地,对父亲大声重复“爸,我就是老二啊”。而不管他如何耐心解释,父亲都是一脸漠然,再认不出他。

如果你知道麦家的经历,你在《人生海海》之后,你就会隐约感觉到他自己的身影,在小说《人生海海》中寄托了他对父亲复杂而微妙的情感。书中的每一对父子,都是他和父亲的分身。每一次父子互动,都是他与过去的对话。每一个关乎父子的场景,都浸满他对父亲的忏悔。

其实,很多人对童年的不幸耿耿于怀,对自己的原生家庭充满了怨恨,特别是儿子与父亲,仿佛天生的相斥的两个物种。父亲以自己认为的绝对权威的方式,爱着、同时也伤害着儿子,儿子在一次又一次挣扎中奋起,终于走到了父亲期望他走到的那个地方,两个人的爱,却越离越远。

终有一日,儿子也做了父亲,才恍然明白,作为父亲的自己,也不是那么合格,自己对父亲的怨怼,终是自己和自己的一场博弈。作为儿子的自己会渐渐老去,作为父亲的自己,却多了一份牵挂与思念。

正如麦家在书中说:“世界很大,却是大同小异。也许此刻最不同的是你,你的父母变成了一部手机、一份思念……你成了自己的父亲、母亲。”

人生海海读后感 篇7

尽管所有人都很心疼上校,但没有人能救得了他,上校真的很惨。林护士听说了之后,心痛难忍,把他接回了家,那时的上校,已经疯了。疯了,傻了,需要人照顾,林护士和他结了婚,成了夫妻,两人真正的过了夫妻生活,林护士才知道,当年晚上来找她的人,不是上校。她完全冤枉了他,毁了他一辈子,泪水与愧疚并不是最好的赎罪方式。然而不管用什么救赎,也无法弥补过去所发生的事情。

痛苦的根源来自哪里?来自爱与恨。这是对所有人最深的警示,每个人都靠自己的直觉,自己的所见、所想、所感去做事,可这些真的是对的吗?尤其在给一个人定罪的时候,只靠自己的认知,能保证是客观事实吗?

就像生活中,你看见老公一回家躺倒在沙发上,抱怨他为什么不看孩子,为什么不做饭,他可能真的很不舒服,只是他没有说。作文就像男人回家看到家里一片狼藉,抱怨妻子连家都收拾不好,她可能真的很累了,她可能中午才收拾过,下午就被孩子搞成这样。

也许生活当中处处都有误会,只是这些误会不大,并不能引起什么风浪,但却时时左右着、破坏着我们的心情和感情。你眼中所见,你心之所感,并不一定是事实。

人生海海读后感 篇8

生而为人,不如意事常八九。托尔斯泰说:“幸福的家庭总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家家都有一本难念的经,每个人也都有一本难念的经。为学业、为工作、为家庭、为理想……不尽的烦恼,不尽的担忧。

于是我们积郁成疾,我们有太多的抱怨,太多的不甘。壮志难酬、英雄无用武之地……这些词语正是古往今来人们抑郁心情的写照。我们哭着来到这个世界,我们的五官就是一个大写的“苦”字。我们平静地离开这个世界,似乎终于脱离苦海,可以荣登极乐世界。看了《人生海海》,明白了一件事,人生没有最苦只有更苦。如果拿主人公上校的人生跟我们的相比,你会觉得我们的这些忧愁充其量不过是一种矫情。

这是一本让你泪目的小说,这是一本看完让你心情久久不能平复的小说。作者麦家脱离了此前所写的“谍战”题材,将小说背景设置在故乡。他说:“我想写的是在绝望中诞生的幸运。在艰苦中卓绝的道德。我要另立山头,回到童年,回去故乡,去破译人心和人性的密码。”主人公上校是一个“迷”一般的人物。他是国民党军队的上校,也曾是军统;他曾被女汉奸圈养,被贴上汉奸的标签;他又是解放军军医,战场上救人无数。他坐过日军的牢房,坐过国民党的牢房,也坐过共产党的牢房。一路走来,受尽常人难以忍受的磨难,几经生死。

但他一直保持一颗乐观、向善的心。用他自己的话说:“老天知道我已死过多少次,死了也无所谓,多活一天都是赚的。”

抗美援朝,他争着上前线抢救伤员,他抢救的伤员比其他军医抢救的加起来还要多,那是冒着生命危险去救人,他却轻描淡写地说: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他造的浮屠已上千级,已经在天上,死神够不着他了。被开除军籍,回乡务农。他走路仍是“喀喀喀”地坚实有力,与众不同。乡亲遇到问题总是他到场解决。

他英俊、能干、英勇、幽默,爱开玩笑,爱笑,笑起来声音大得像放炮一样。他对人的好是好到不计个人得失,不计个人恩怨的。但最终他却被活活逼疯,智力降到七八岁的年纪。多好的一个人啊,命为什么这么苦呢?这世界怎么会这么残酷无情?上校的前世今生带给我们的都是悲伤,都是眼泪,都是苦涩。

但也许正是因为作者太过爱他,才让他疯,让他的智力降到七八岁。如果上校不疯,等待他的是什么呢?是枪毙!作者不忍,不忍这么一个好人就这么走了。作者也希望给亏欠上校的人一个救赎的机会。

于是,曾经爱恋他又害了他的女人来了,耐心细致地照顾起上校疯后的生活。历经磨难的上校终于不用再操心他人,终于不用再提防他人,他的身边终于有了一个为他遮风挡雨的人。他沉浸在自己的童真岁月里,养得面色红润、白白胖胖,成了鹤发童颜的洋娃娃。照顾他的女人却老态龙钟,是上校把她榨干了。

人们看到女人对上校的好,但谁又知道呢?她是在重拾旧爱,还是自我救赎?相爱相杀,也许她现在喝一下的正是当年自己酿出的毒药。“我”的家也因为爷爷对上校的出卖,受到了惩罚。即使最后村里人已原谅我们家,作文但“我们”却无法原谅自己,甘愿认罚赎罪。上校终于能在童真的世界里找到安宁的生活,读者也终于能够稍感安慰。这是时间的仁慈,是作者的仁慈。

从来就没有完美的人生,活着才需要勇气。

人生海海读后感 篇9

“人生海海”是一句闽南话,意思是形容人生像海一样复杂多变,起落浮沉。书里有一句“记住,人生海海,敢死不是勇气,活着才需要勇气。”还提到了罗曼.罗兰的一句名言“世上只有一种英雄主义就是在认清了生活真相后依然热爱生活。”这两句话都是本书的主题,也是本书主入公“上校”的人性光辉。

《人生海海》这本书围绕着一个很“迷”的上校展开,而叙述的视角来自一个十多岁的小孩。故事的主线就是沿着揭开谜底慢慢推进,想要知道秘密的人和藏着秘密的人都竭尽所能达成自己的秘密,故事在窥探欲和守护欲的对抗中快速推进。所以读这本书的时候,让人欲罢不能,我已经很多年没有这样废寝忘食的读一本书了,当然,除了言情小说。书中的入物个性分明,哲学家样的爷爷,可恨可怜的小瞎子,贪酒而仗义的老保长,重情重

义的父亲等。

说回故事的主人公上校,在我心中他就是个英雄。他就是罗曼罗兰笔下那个看清生活的真相后,依然热爱生活的入,但他是ら中个悲剧式的英雄,他的故事令人叹息。上校年轻时参加过国民党上阵杀过敌去过鸭绿江,后来当了军医,救过很多人的性命他为了打探消息,不惜牺牲自己的身体或者可以说是清白,正是因为委身于敌方时,肚子上被刻了一行字,这个是上校的耻辱,是上校拼了命也要守护的秘密,被非议批斗被打,最后被逼瘋。后来虽然疯了还好遇到了林阿姨,年轻时暗恋过他的女人,我想上校也是有喜欢他的,也是因为肚子上的一行字,后来两人误会错过。林阿姨的出现,给“我”讲了上校的故事。上校从没讲过自己的故事,这些故事都是借由老保长林阿姨讲出来的。

我敬佩上校。因为他身上的大义,不拘小节,为了刺探消息,哪怕出卖自己的身体;他是半路出家却医术精湛,救了很多人性命;作文上校的一生有过璀璨的时刻,也有过低谷,就像大海样,有起落浮沉。上校后来回到村里,虽然被人喊“太监”,被人背后议论,但他依然过得很好,村里人遇到重大事情的时候,第一个也会想到他。书中有一句,“心有雷霆面若镜湖,这是生命的厚度,是沧桑堆积起来的”,也许说的就是上校,守着认为是耻辱的秘密,依然要活下去。

这本书给我的启示是,人生海海,有潮起必有潮落。在潮起时活的灿烂,在潮落时过得平凡坚毅。记住,死了不是勇气,活着才是男气。

题外话:最近看的电视剧和书,真的给了我很多的启发。《70岁生第一个孩子》告诉自己,既然选择了一条路,那么就要好好的走下去,我们要做的就是像过关打小怪兽一样,克服困准,火灾当下。《少年游之一す相思》告诉自己,要全心全意的爱一个人,那个人会感受到的。

人生海海读后感 篇10

《人生海海》读后感1000字:

很久不看小说了,因为总觉得小说读起来虽然过瘾,但很多时候就像是吃一包薯片,吧唧吧唧嘴,解了馋却留不下什么。尤其前一阵我实在沉迷在简史类的书里,觉得他们带来的思考的启发性更强,有理有据地剖析世界,弥补了知识的空白。进而,更对虚构的、悬置于生活之上的小说有些排斥。

但《人生海海》,作家麦家潜心8年的新作,还是在各类文学大咖的推荐下——莫言、高晓松、董卿等等——被吸引了。

读罢,只觉得这本书,我可能会把它放在我书柜中最显眼的地方,然后时常重温,极力推荐。因为它不只是一本让人阅读起来感觉酣畅淋漓的小说,更有着很深沉的内在,让人难忘。

故事发生在江南的村庄,男主人公有两个名字:有人叫他上校、有人叫他太监。每一个村里的人,都有着对他的猜测,每一句对他的描述中都有个转折:

“他是全村最出奇古怪的人,古怪的名目要扳着指头一个一个数:

第一,他当过国民党军队的上校,是革命群众要斗争的对象。但大家一边斗争他,一边又巴结讨好他,家里出什么事都去找他拿主意。

第二,都说他是太监,可我们小孩子经常偷看他那个地方,好像还是满当当的,有模有样的。第三,他向来不出工,不干农活,天天空在家里看报纸,嗑瓜子,可日子过得比谁家都舒坦。还像养孩子一样养着一对猫,宝贝得不得了,简直神经病!”

故事就此而展开,在令人心碎的背叛中、在残酷的战争中、在宽容的救赎中,描绘了主人公的一生,解释了这些冲突。不仅是主人公,小说中也展现了“上校”身边见证人的遭遇——雌老虎、老巫头、劳保长、小瞎子和我,一波波历史的洪流——抗日、内战、文革,描绘了每一个人或遗憾、或悔恨、或悲悯的一生。

这本小说,极强的故事性绝对是过瘾的阅读,但读完后也会印刻下一个最深的感触:世事变化,命运多舛,人生海海,像航行上大海之上,人生复杂多变,有风平浪静的祥和,也有波涛汹涌的凶险。人面对前程,只有前进不止,不论怎样的际遇,始终要坚强活下去。

读完整本小说花了2天时间,期间思绪完完全全的被故事占据。偶尔因为太过震惊悲恸,而停留在一段上不忍心再读下去。偶尔也被故事带着,想要一目十行,赶快知道后面发生的情节。

这本小说是段旅程,像是乘着文字,我搭上了一艘小船,航行在呼啸变化的大海上。上岸后,身体似乎还在左摇右摆,适应不了陆地的平稳,不断回忆着沿途的风景。虽是令人揪心的感叹,也留下一段不会被磨灭的故事。

人生海海读后感 篇11

我”不知道具体是什么时候开始爱上上校,就像“我”不知道他身上有哪一点不值得“我”去爱。

“我”爱他的笑声、爱他的背影、爱他抽烟的样子、爱他丢下的烟蒂,爱他手术失败后骂娘的愤怒,

更爱他手术成功后灿然笑容,爱他遛猫逗猫的样子。

因为“我”的熟练配合,上校每次手术”我“都在场,尽管每天出生入死,不死也累的死,但因为和上校在一起,成了”我“这辈子最开心的时光,这辈子”我“只对他这么爱过,爱的小心翼翼又天昏地暗。

一次前线紧急救援途中,我们遭到了炮轰,“我”胳膊脱臼,下体出血,失去了处子之身,上校为我包扎了伤口后,安慰”我“,“我”一头扎进他的怀里不顾一切的表白了我的爱,并央求他说:你做“我”的丈夫吧。

上校说:‘如果我需要一个妻子,就是你,我希望你活着回国,而我,老天知道,死也无所谓,多活一天都是赚的。”多年以后“我才知道,上校因为自己身上的纹的字,断了一辈子结婚生子的念想。

在一次被敌军袭击后,上校冒死把”我“从火海里救出时,”我“主动要求上校吻”我“,上校迟疑了一下,低头吻了“我”,是那种仪式,没有欲望的吻。但对我来说很重要,就像收到了一封他的爱的回信。

就在这样的一种朦朦胧胧的气氛下,”我“对上校的爱是隐蔽而又强烈的,什么姑娘家的矜持、面子、尊严都放下,只要他一个字:爱!”我“的亲人都死光了,”我“太孤单了,太需要一个人来爱”我“。

人像一枚硬币,有两面,遇到好的一面是你运气,遇到坏的一面是你的晦气,如果两面都叫你遇到则不免丧气叹气。

就是在这段时间,夜里,有个人几次三番乘着夜黑来找“我”,我觉得是上校,还能有谁?“我”盼着是上校,当然就觉得是上校,“我”心甘情愿的把自己给了他。白天的上校和夜里判若俩人,总是与“我”保持距离,“我”去找他,让他娶“我”,上校总是一副诚恳的样子劝我放弃,“我”的愤怒没有得到他的同情,恐吓没有吓到他。

看到他的无情,“我”也死心了,心死了,人反而不会死了,只是活得像一台机器。烧掉了“我”多年的日记本和给上校写的情书后,“我”去澡堂把自己洗的干干净净,准备开始迎接新的生活。

就在“我”从澡堂出来准备开始新的生活时,一位认识很久的内科主任,隐隐讳讳地告诉“我”:上校对其他人讲,我能把身子给他,他怀疑我也给过别人,所以要和我绝交。五雷轰顶,恼羞成怒,我不是神,我是人,我就有人的水平,我痛恨上校,他不仁我不义,在上校为了主任职务外出培训期间,我向军政治部写了揭发信,告他强奸我,上校拒不认账,宁愿被罚也不答应娶我。

杀敌一千,自伤八百,上校被开除军籍,遣返老家,过去一切荣誉、身份、地位一夜间都归零。我破了脸,碎了心,转了业,作文后又因离奇的事情被冤判坐了4年的牢。世上没有不透风的墙,没有风不到的角落。我听说了上校疯了的事,接他去看病,然后在上校只有七、八岁智商的情况下如愿以偿地领了结婚证。结婚后,我”才发现:当年夜里来找“我”的人,不是上校,是谁?不知道,不想知道。世上坏人太多了。这个世上,没有如果,只有结果。生活如此令人绝望,但人们还在兴高采烈的活着,日子的凄苦只能用眼泪来洗掉眼泪,用孤独来驱散孤独。

人生海海读后感 篇12

也许不幸的童年是很多作家创作的灵感之源,但与此同时,不幸的童年也会成为一个人一生都摆脱不去的阴影。它隐秘而又阴郁地潜藏在心灵深处的某个小角落里,这个小角落有时会成为精神力量的寄放之所,有时又会被无限放大甚至吞噬整个心灵。它既滋养你的创作天赋,又毁灭你快乐的权利。

麦家说,“有人天生有的一些东西,我注定一辈子也有不了了。我只能带着童年那些伤疤和伤痛的记忆走下去,并写下去,这大概就是我无解的人生。”

终于明白为什么会有人如此偏执甚至极端地热爱写作,或许那只是一种被逼无奈之下的“自救”,是拯救陷入孤独的心灵的唯一方法,但同时写作也会使人无限接近于死亡的状态。罗兰巴特说,回忆是写作的开始,反过来,写作是死亡的开始。所以,没有尝试过写作的人根本无法理解作者在写作的过程中曾经历过什么。那是暗无天日的痛苦和一次次自我否定的挫败感共同累积交织的状态。

在读《人生海海》的过程中曾无数次感受到这种既熟悉又陌生的孤独感,同时也对作者麦家心怀敬佩。他独自承受着这种濒临死亡的孤独,以决绝之姿挑战自己突破自己,像一位英勇无畏的战士一样揭开自己的伤疤与那些痛苦的过往搏斗。

幸运的是,经历了五年孤立无援的撕扯对抗,《人生海海》最终圆满完成。

这部作品饱含悲悯与伤痛,作者却对这种情绪始终隐忍克制,甚至在即将爆发之前选择戛然而止。也许作品中并没有大部分读者期待的那种澎湃激烈的情节,但这就是作品的高级之处。留给你的永远是那一丝说不清道不明耐人寻味又捉摸不定的怅然若失之感,好像最终得到了某种解脱,但其实又深陷其中让人久久难忘、魂牵梦萦。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