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志远观后感

04-05

写好作品名的观后感要抓住哪些重点呢?在观看电影的过程中,我们的思维也是活跃的,观赏作品的同时总会因一些经典情节而受益匪浅。通过观后感观众能够传达自身的观点和态度,希望这篇“冯志远观后感”可以满足您的期待让您感到满意,希望我的文章能够让您感受到我的真诚与热情!

冯志远观后感【篇1】

城市与环境学院地理科学科学生编号:徐晓成

看了电影《冯志远》,作为未来的人名教师,我感触颇多。先讲讲这部电影的内容吧。本电影是以冯志远老年时会议自己的过去为线索,讲诉了他40多年的教育历程。

1958年,东北师范大学毕业,分配到上海工作仅5年的冯志远告别了妻子,来到宁夏支教。由于先天性视力问题,我从早到晚为孩子们备课、批改作业,直到在语文课上失明。但冯志远并没有放弃自己的教育事业。他仍然用记忆教育他的孩子,直到他在三英尺高的平台上病倒。

作为一名师范专业的学生和未来的名师,我们能不能像冯志远那样,成就冯志远的成就,把毕生的精力都投入到教育事业中去?也许我之前给自己的答案是不,所以看完这部电影,我的答案可能会改变。也许是家住苏南,有着得天独厚的环境,以及各种各项的原因,离开家乡去贫困地区支教这样的想法完全不切实际。

但他的教育可以和冯志远一样精彩。也许面对的不是宁夏回族自治区的孩子,但我面对的一样是那一双双渴望知识的眼睛,从备好每一堂课做起,从上好每一堂课开始,把知识灌输给学生,确保不要因为自己而使孩子失去上这门的兴趣。

地理,这门在初高中基本不怎么受重视的学科,如何上好也是一门学问。有些人认为学好地理很难,而有些人认为学好地理很容易。作为一门与生活息息相关的学科,培养学生得学习兴趣至关重要。冯志远虽然是一名语文教师,但他也很注重学生的学科兴趣,从上《海燕》这课可以很好的看出,作为一名优秀的人名教师,经常性地改变教学方式及其重要。

别以为你做不到。在课堂上,教师夸张的动作和滑稽的语言往往是吸引学生的重要原因。因此,培养语言的风趣,变化多样的教学方式至关重要。

《冯志远》这是我国第一部反映西部支教的老师们那深深感人的一幕人间真情, 看过了电影频道的这部《冯志远》我才深深的了解了什么叫做辛勤的园丁,才懂得了什么叫做蜡烛成灰泪始干。“德高为师,身正为范”,以这样的要求来要求自己,是作为一名教师的基本准则和职业操守。

冯志远观后感【篇2】

冯志远观后感(一):

电影《冯志远》反映了一名普通教师在1958年响应国家号召,离开亲爱的妻子和幼小的儿子,离开上海大都市的生活和工作,自愿到我国西部偏远贫困的山区宁夏回族自治区中宁县的一所中学任教,一干就是40余载。

在我的心里,从电影开始到结束,我流了三次泪:

第一次因伙房二人为报复小文老师,策划的一件男女之间的事情。冯老师为了小文老师要求调到关帝中学任教时要离开的那段场景,他的学生站成两排,手拿烛灯悄悄的站在老师宿舍门口等老师出门。几个孩子上前拉着冯老师哭着说不好走,老师不好。

而冯老师含泪说:学生努力学习,学生努力学习。我的眼泪也涌了出来。

为什么他和学生有这么深的感情?这是冯先生和鸣沙中学的孩子们像父子一样日夜相处的结果。为了孩子们的学习,他要求任何人都不能缺课或留下来。即使他饿了,也不让孩子们空着肚子去上课。

他带着学生们找到了枣树,把它打给班上的每个学生。有个学生家里有麻烦,不上课就在街上卖枣子。他把学生赶走让他回教室。他瞎了,但坐在那儿帮学生们卖枣子。这些场景让我心里个性难受,感悟很深。

当我看到冯老师在备课,用放大镜批改作业时,我第二次哭了。由于冯老师没有时刻去**,心都扑在教育事业上,最终导致了双目失明,彻底地瞎了,而且还是在讲台上瞎的。他对教育事业的献身精神深深地打动了我。他的言行都向我们展示了一种信念:

师德如海,大爱无言。

我第三次流泪是冯先生失明,医院领导让他退休到养老院。他说了我在那些地方做的事,我还是有用的。他坚持留下继续教书。他崇高的精神境界和魅力再次让我哭泣。校长不一样意,他提出把那堂失明时没有上完的课上完,当冯老师站在讲台上随着伴奏**朗诵《岳阳楼记》时,教室里的学生和老师以及**电影的观众都折服了,都被冯老师深深地感动。

之后,冯老师留下来当老师,但最后,冯老师倒在了讲台上。冯老师教的一些学生回来看他。他们有的出国,有的大学毕业工作,有的象他一样回到农村投身西部。他们都是冯老师的骄傲。

春蚕一生没说过自诩的话,那吐出的银丝就是丈量生命价值的尺子,这是冯志远老师精神的写照,他没有伟大的事迹,就是这样默默无闻地几十年如一日奉献自己,平凡中透着伟大。我也是一名老师,但和冯老师相比,我太小了。我将在今后的工作中继续发奋,学***远老师崇高的敬业精神和爱生如子的无私境界,更加热爱自己的工作,对工作负责,对学生负责。

冯志远观后感(二):

电影《冯志远》观后感

9月13日下午,在学校的组织下,全体师生分年级**电影《冯志远》。我的心灵被洗涤、灵魂被震撼了。他为教育事业献出青春和鲜血的高尚情操深深地感染了我。他无私的奉献、无私的工作热情和高尚的道德操守深深打动了我,让我久久难忘。

电影《冯志远》记录的是一个平凡教师一生的从业生涯,看完电影的我受益匪浅。看完电影《冯志远》,我被一个伟大的灵魂被深深的震撼了。

1958年,东北师范大学毕业的28岁的冯志远告别了新婚妻子和温馨的家庭。带着妻子送给他的简单行李和二胡,他踏上了艰苦的教学之旅。谁曾想,他这一去,竟花去了一生的灿烂年华,直到他双目失明,直到他退休,他都没有离开这片让他洒满深情的贫瘠的西部土地,没有离开他挚爱的教育事业,没有离开他那山区贫困的学生。影片透过讲述教师冯志远在宁夏期间点点滴滴的感人事迹,生动展现了人民教师爱岗敬业、恪尽职守、无私奉献的崇高品质。

沙漠中,冯志远一路伴随着驼铃来到中宁县鸣沙中学。由于家庭贫困,超多学生辍学。冯志远从不厌其烦地跑到学生家里和家长聊天,让很多孩子回到了教室。

晚上,在教堂昏暗的油灯下,每个孩子的脸都变黑了。然而,冯志远先生的烛光照亮了每个孩子的心灵。他坚信知识更能改变命运!他坚信自己的发奋带给学生的是期望。

由于先天性眼病,加上工作强度过大,自然和生活环境恶劣,冯志远的视力迅速恶化。一天,冯志远正在上语文课,突然天黑了,什么也看不见。瞎了眼,校长让他退休到上海去修行,但他沉默地说:

我回上海去做什么呀?!看到那里,我的心被深深**撼了。冯先生把教师的工作当作自己的职业,而不仅仅是一种职业!

我也曾听老师熟背过《岳阳楼记》这篇散文,但给我震撼最大令我终身难忘的却是影片中双目失明的冯老师饱含激情的那场朗诵,那是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最好的诠释。感动于他挑灯对着放大镜认真工作的画面,感动于学生们舍不得他走的送别场面,感动于他失明后不肯离开讲台的衷心。42年弹指一挥间,最后有一天,他,不得不离开他深爱着的三尺讲台。

街道两边站满了送行的人群。一双双送别的眼睛里饱含着泪水。我的眼睛里也都是泪花。

《冯志远》对于每个看过电影的人来说,都是一种心灵上的洗礼,不是透过简单文字能够表现的。冯志远-一个普通而又响亮非凡的名字,说他普通是正因--像他这样默默无闻地在教育战线上奉献自己的教师还有很多;说他响亮非凡是正因--生活在江南的他能到平苦的大西北工作40余年,直到他双目失明,依然以他坚强的意志和信念为那些穷孩子奉献着自己的一腔热血,以自己的实际行为谱写着育人的赞歌。

像如此甘为梯,并把教育和培养下一代做为自己使命的平凡人,在如今这个金钱至上的时代能有多少人?这种无私奉献的精神将永远像金子一样珍贵,在历史长河中闪耀着灿烂的光芒。孩子是中国未来的期望。教育可以富国强民。在这个时代,更需要冯志远这样的人。他们是教育人民的真正途径。

没有豪言壮语,没有起伏。只有42年的默默奉献和无怨无悔。他的青春,他一生中最完美的时光,都留在了荒凉的大西北,用一生的时刻去实践了他做一束照亮童心的烛光的诺言!只要生命不息,心中就有无法遏止的继续付出的渴望,是他们让这大爱充盈在天地之间,生生不息!!

作为一名老教师,冯志远的事迹让我更懂得了教师一词的真正含义,我也会用我的一生来诠释教师这个神圣的名词!

冯志远观后感(三):

《冯志远》观后感

看过了电影《冯志远》我才深深的了解了什么叫做辛勤的园丁,才懂得了什么叫做蜡烛成灰泪始干。作为一名教师的我,被深深的震撼了!

作为教育教学工作者,冯志远为了教育事业,为了学生奉献了自己的青春乃至生命。四十年如一日,静静地为学生们工作。。。。。。

1958年,冯志远响应国家号召,自愿去到我国西部偏远贫困山区支教,新婚一年,选取离别,难道就没有眷恋?不!在他的心中,有对上海的牵挂,有对幸福的依恋,更有对妻子的不舍,但更多的则是爱祖国,甚至爱祖国胜于爱自己呀!

要知道响应祖国的号召就是冯志远的毕生理想啊!

一个来自大城市的年轻人,从此以后就把他的满腔热情和毕生精力都奉献在这荒凉的沙漠中艰苦的工作条件是我们难以想像的,但是冯志远却在那里整整工作了42个年头!把他人生最完美的年华都奉献给了宁夏的教育事业!

尤其令人感叹的是冯志远由于长期在恶劣的条件下工作,眼睛严重受损,最后双目失明。就是在这样的状况下,冯老师仍然让学生搀扶着,坚持给学生上课!他爱生如子,那暖暖的师生情,烫慰我们每个人的心。

在他的心目中,宁夏的学生就是最重要的!

年界70的冯志远由于身体原因不得不离开讲台,离开他工作了大半辈子的宁夏时。大街上满是送行的人群,主题曲《遗爱》在耳边一向清晰,歌声中,我是越发渺小。

深受感动的我泪水一次一次的夺眶而出,我控制不住自己!

冯志远是一个很平凡的教师,在三尺讲台上默默耕耘了四十多年,不求任何回报,不求任何名利。他只是一个平凡人,和世人一样有血有肉;是的,他只是在一个平凡的岗位上领悟教师这个职业的神圣好处。

俯首甘为孺子牛,他的事迹让每一个观众坚信他真的把教育当成自己的终生事业在执行。有人告诉我像冯志远这样的人在如今的西部有很多!我想:

正是由于有千千万万像冯志远一样的老师,才支撑起西部教育的一片天空!

冯志远观后感【篇3】

作为一名正在南京学习的大学生,他很可能成为中小学的心理学教师。冯志远先生和麻辣先生给了我很多启发。作为一名心理学老师,我能教我的学生什么?我能够做的是什么呢?

也许我最应该做的就是关注每一个学生,了解每一个孩子的内心世界,适时引导他们走出困境,让他们快乐地学习,快乐地成长。我希望我能遵循师的为师,不忘初衷,成为孩子们喜爱的心理老师。另外,我想我应该学习冯志远先生的毅力,坚守岗位,对自己的事业负责,爱每一个学生。

老师这份职业是伟大的,是受人尊敬的但也是责任重大的,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老师对每个学生都责无旁贷。

但根据社会调查显示,老师的心理压力远超过别的职业的人,中小学老师的心理障碍发生率竟然高达百分之五十,这警醒着我们是时候该关注老师这一个群体了,教师的心理健康俨然成为了我们应该关注的焦点,只有教师的心理压力解决了,才能给学生带来更好的教育。

冯志远观后感【篇4】

电影《冯志远》记录的是一个平凡教师支援边区教育事业的事迹,一个典型的模范故事。他把青春和生命献给了学生,献身于西北教育事业。有着先天性眼疾的冯志远老师,远离了大上海的妻儿,在黄沙漫天的西北黄土地上无声无响地生活了四十多年,直到无法执教,四十多年的艰苦生活和呕心沥血的付出终于使他的眼疾**。

影片即将结束时冯老师的话让我久久不能忘怀:“作为一个父亲,我愧对自己的孩子,作为一个丈夫,我愧对自己的妻子,作为一个教师,我愧对自己的学生,因为从此以后我再没有给他们提供知识的能力。”听了这就话让我心酸,我不知道当满头银发的冯老师坐在桌前回味自己的一生时,他耳边是不是还回想着当年那个学生张建华单纯又迫切的呼喊:

我要上学呢!是否记得要调走时晚上房间外那两排由学生手捧着为他照亮道路的红烛光,但我可以肯定地说,他曾经为之付出的几万莘莘学子耳边肯定会常常回响着冯老师课堂上朗朗的背书声……当他双目失明校长为了为孩子负责要求他放弃教书时他的失落,当从他嘴里说出“我已经提前为这一天的到来做好了准备时,我着实被他的精神折服,这需要多大的勇气呀!他爱生如子,那暖暖的师生情,烫慰我们每个人的心。

当他在深黄色的沙地上写下”张建华“三个字时,我第一次感动了:他用”我是老师“的真诚在一个幼小的心灵深处播种了希望,同时他也给这块贫瘠土地的每一个角落播撒了希望的种子。此刻,我懂得了”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这句话的深刻含义。

冯先生和鸣沙中学的孩子们像父子父女一样日夜相处。对孩子们的学习,他要求是那么的严厉,绝不允许任何一个人缺课、掉队,从中也体现出作为一名教师的认真、负责;而对孩子们的生活,他又是如此的关爱备至,哪怕是自己饿一顿饭也绝不让孩子们空着肚子上课,由此可以理解当他发现茫茫沙地中一棵结满果实的沙枣树时那种激动和兴奋的心情。他对孩子们的”好“,每一个人都记在心中,这才有了如下让人感动的一幕:

他要调走了,再三叮嘱不要告诉孩子们,可当他在夜幕中走出那间简陋的宿舍时,却发现孩子们整齐地在路的两边站成两排,每一个人的手中都拿着老师为了不让煤油薰坏孩子们的眼睛而”发明“的特别的蜡烛。烛光下,每个孩子脸上的泪水依稀可见。在孩子们的哭声和告别声中,他走到下一个三英尺高的月台。

深受感动的我泪水一次一次的夺眶而出,他让我深深地了解了什么叫做辛勤的园丁,让我懂得了什么叫做蜡烛成灰泪始干 。

当冯志远因为身体原因不得不离开讲台时,离开了他一生中大部分时间工作的宁夏。大街上满是送行的人群,主题曲《遗爱》在耳边一直清晰,歌声中,我是越发渺小。冯志远像盏明灯,给我指引着方向。

与奉献生相比,我还远远落后。我们的环境还不错,我们的努力也不如他们。他告诉我什么是奉献,什么是教育奉献,什么是真正的老师。作为一名年轻的教师,我将以他们为榜样,以他们为动力,做一名真正的教育家,全身心地投入教育教学工作,尊重和爱护学生,把教育教学作为一个终身的事业,奉献我的光和热!

影片结尾,我深深感受到了作为一名教师的崇高精神境界和人格魅力。双目失明对于常人来说是一个沉重的打击,可当这样的事降临在他的身上却”失灵“了,他在短暂的悲痛后依然选择站在自己熟悉的讲台上。他说”我已经提前为这一天的到来做好了准备“,当他声情并茂地在课堂上朗诵《岳阳楼记》时,学生们折服了,校长折服了,听课的每一名教师折服了!

就这样,他继续站在三尺讲台上教书,直到双腿瘫痪,躺在病床上。

看完了这部电影,我被冯老师的这种默默奉献的理想信念和大公无私的高尚品德所深深地感动了。我现在知道老师上课有多难了。我真的明白为什么老师是个辛勤的园丁。老师像蜡烛一样燃烧自己去照亮别人。现在,我们所学的知识都渗透着老师们的汗水和心勤劳动。因此,我们只有加倍努力学习,认真听讲,学习所学的知识,才能不辜负老师的辛勤劳动。

冯志远观后感【篇5】

和许多人一样,我个人并不是很喜欢教师这个职业,但身不由己,自己还是糊里糊涂的进了师范这个专业,从来没有多少人改变过我对教师的那种看法,可是这次不一样,一部电影让我明白了许多。

在教育学的课程上,我看到了《冯志远》这部电影。1958年,毕业于东北师范大学,分配到上海工作仅5年的冯志远告别了新妻子,来到宁夏支教。他几十年如一日,把青春年华献给了教育事业。

冯志远支教整整42载,他顾不上视力的恶化,起早贪黑为孩子们备课、批改作业,直到失明,依然凭着记忆为孩子们讲课。他共教过1万多名学生。退休后近十年时间里,失明的他每天义务为孩子们辅导功课,直到身患脑血栓,不得离开割舍不下的孩子们…影片结束,我不得不承认自己真实的被感动到了,没有豪言,没有壮语,只有一颗怀着终身为教育事业献身的赤子之心,一颗真挚和虔诚的心。

他用一生的青春年华谱写了一曲平凡但却感人的人生之歌,他带给我们的不仅仅是感动,更多的是一个同行楷模给我们带来的巨大感染力和感召力。

而对于我们呢? 在现如今有如此优厚的条件下,我们做的是否符合社会对我们的期待?我不否认,自己也不是很合格,渐渐的,我明白,老师,一个多么神圣而又伟大的字眼,一个多少人一生都难以忘怀的对象,一个影响着多少学子毕生前途的职业。

试想想,一个人,纵然可以吃苦耐劳,但终究是无法摆脱对物质生活的依赖的,而冯志远能主动离开在上海的优越的生活条件,在漫漫大漠黄沙的宁夏一干就是30年,这就不仅是只从个人毅力的层面所能达到的境界了。

“教师——太阳底下最光辉的事业”,“教师——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毫无疑问,这些格言是对教师专业伟大的最好描述。但这种伟大同时也是由教师的师德体现出来的。

教师职业道德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着青少年的成长。一个好老师不仅要让学生学习知识,更要让学生了解做人的道理,学会做人。教师是学生的一面镜子,教师的一言一行都会对学生的思想品德的形成产生深刻影响,因此教师应加强自身的道德修养和职业素养,为学生树立榜样,这就要求每一位教师要树立为人师表的荣誉感,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要保持较强的勤奋向上积极进取的精神风貌,时刻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要有良好的行为习惯,特别是在日常生活中更要当好学生的表率。

冯志远从教40余年,但却从未评过职称。他不计个人得失,一心只为教育。燃烧自己,照亮别人。

他用执着的信念和博大的爱心,播下了教育的种子。婚后不久,响应国家支持边疆教育的号召,冯志远来到宁夏中宁县鸣沙中学任教,随后主动转学到石港镇关帝中学。到了关帝中学后,他先是教汉语,后来又一次上了历史、地理、俄语等课程,后来当上了英语老师。清醒的责任意识,使他始终把祖国和人民的利益放在心中,把祖国和人民的事业作为自己无上光荣的使命;使他能够承受住多方面干扰、**和冲击,保持长久内在动力,把祖国的需要当作个人的需要,把自己的事业和人生价值与国家的发展建设联系在一起。

他用自己的生命和鲜血诠释了热爱祖国和人民的深意。

在冯志远先生身上,充分体现了珍惜祖国、热爱人民的高尚品德,体现了热爱岗位、做教师德高尚品德,体现了锲而不舍、执著追求的精神。冯志远的事迹,感染人,鞭策人,激励人。做像冯志远那样的合格的教师,是我考虑问题的特定视角和对自己的基本定位。

看过了电影《冯志远》这部影片,我才深深的了解了教师的职责和使命。他的事迹让我更加感到,教师这个岗位是一种努力,一种付出,一种收获,一种享受。今后,作为一名教师,我将以冯志远先生为榜样,全身心地投入到教育教学中,尊重和爱护学生,把教育教学作为我一生的事业,奉献我的光和热!

同时,我们呼吁更多的人学习这种精神,为社会服务。

冯志远观后感【篇6】

周五下午,和孩子们一起观看了电影《冯志远》,被冯志远的那种舍己为人、为教育事业无私奉献、忘我工作的精神所深深打动。他为教育事业献出了自己的青春热血,40多年扎根在大西北的沙漠里,只为改变孩子们的命运,却不能照顾自己的妻儿,这得需要多大的毅力,是常人所无法做到的。作为丈夫和父亲,他是不合格的,但是作为一名人民教师,他应该是问心无愧的。但是他说“作为一个教师,我愧对自己的学生,因为从此以后我再没有给他们提供知识的能力。 ”听了这句话,心里有种酸酸的感觉,好像有种东西在窜动,那就是——感动。那种感动真的是油然而生。

最让我难以忘记的一幕是在冯志远失明的那一刻,他还要坚持上完没有讲完的那一课《岳阳楼记》,那一课,孩子们听的是那么认真,他们一辈子都不会忘记。让我深深地懂得了什么是蜡炬成灰泪始干!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