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差数列教案精品

04-06

每个老师都需要在课前准备好自己的教案课件,本学期又到了写教案课件的时候了。教案对于保证教学效果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那有哪些值得参考教案课件呢?搜寻良久后小编终于发现了这篇详实的“等差数列教案”,相信一下这篇文章能够为您排忧解难!

等差数列教案 篇1

课题:等比数列前 项和的公式

教学目标

(1)通过教学使学生掌握等比数列前 项和公式的推导过程,并能初步运用这一方法求一些数列的前 项和.(2)通过公式的推导过程,培养学生猜想、分析、综合能力,提高学生的数学素质.(3)通过教学进一步渗透从特殊到一般,再从一般到特殊的辩证观点,培养学生严谨的学习态度.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是公式的推导及运用,难点是公式推导的思路.教学方法

引导发现法.教学过程

一、新课引入:

(问题见教材第26页)提出问题:1?2?22?…?229=?

二、新课讲解:

记s?1?2?22???229,式中有3项,后项与前项的比为公比2,当每一项都乘以2后,中间有29项是对应相等的,作差可以相互抵消.即s?1?2?22???229,①

2s?2?22???229?230, ②

②-①得 2s?s?230?1,即s?230?1;由此对于一般的等比数列,其前n项和sn?a1?a1q?a1q2?a1q3???a1qn?1,如何化简?

等比数列前项n和公式

仿照公比为2的等比数列求和方法,等式两边应同乘以等比数列的公比q,即

sn?a1?a1q?a1q2?a1q3???a1qn?1 ③, 两端同乘以q,得

2sn?a1q?a1q2?a1q3??a1qn?1?a1qn

④, ③-④得(提问学生如何处理,适时提醒学生注意 的(1-q)sn?a1?a1qn ⑤,取值)

当q?1时,由③可得sn?na1,(不必导出④,但当时设想不到)当q?1时,由⑤得

a1(1?qn)。

sn?1?q反思推导求和公式的方法——错位相减法,可以求形如的数列的和,其中为等差数列,为等比数列.(板书)例题:求和:

s?1234n ?2?3?4???n设, 其中?n?为等差数列,为2n等比数列,公比为1,利用错位相减法求和.2??解:

s??22?33?44???nn

两端同乘以1,得 s?2?23?34?45???nn?两式相减得

ns??2?3?4???n?n?

于是,所以1n11s?2?n?1?n(1?n)1222?ns?2n??2

说明:错位相减法实际上是把一个数列求和问题转化为等比数列求和的问题.公式其它应用问题注意对公比的分类讨论即可.三、小结:

1.等比数列前n项和公式推导中蕴含的思想方法以及公式的应用;

2.用错位相减法求一些数列的前n项和.

等差数列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明确等差中的概念.     2.进一步熟练掌握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及推导公式     3.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     教学重点                    等差数列的性质的理解及应用     教学难点                    灵活应用等差数列的定义及性质解决一些相关问题     教学方法                        讲练相结合     教具准备                        投影片2张(内容见下面) 教学过程                        (i)复习回顾 师:首先回忆一下上节课所学主要内容: 1.  等差数列定义: (n≥2) 2.  等差数列通项公式: (n≥2) 推导公式: (ⅱ)讲授新课 师:先来看这样两个例题(放投影片1) 例1:在等差数列 中,已知 , ,求首项 与公差 例2:梯子最高一级宽33cm,最低一级宽为110cm,中间还有10级,各级的宽度成等差数列,计算中间各级的宽度。1.  解:由题意可知 解之得 即这个数列的首项是-2,公差是3。 或由题意可得: 即:31=10+7d 可求得d=3,再由 求得1=-2 2.  解设 表示梯子自上而上各级宽度所成的等差数列,由已知条件,可知: a1=33,  a12=110,n=12 ∴ ,即时10=33+11 解之得: 因此, 答:梯子中间各级的宽度从上到下依次是40cm,47cm,54cm,61cm,68cm,75cm,82cm,89cm,96cm,103cm. 师:如果在 与 中间插入一个数a,使 ,a, 成等差数列数列,那么a应满足什么条件? 生:由定义得a- = -a 即: 反之,若 ,则a- = -a 师:由此可可得: 成等差数列,若 ,a, 成等差数列,那么a叫做 与 的等差中项。 不难发现,在一个等差数列中,从第2项起,每一项(有穷数列的末项除外)都是它的前一项与后一项的等差中项。 如数列:1,3,5,7,9,11,13…中 5是否和风细雨的等差中项,1和9的等差中项。 9是7和11的等差中项,5和13的等差中项。 看来, 从而可得在一等差数列中,若m+n=p+q 则, 生:结合例子,熟练掌握此性质 师:再来看例3。(放投影片2) 生:思考例题 例3:已知数列的通项公式为: 分析:由等差数列的定义,要判定 是不是等差数列,只要看 (n≥2)是不是一个与n无关的常数。 解:取数列 中的任意相邻两项 与 (n≥2), 则: 它是一个与n无关的常数,所以 是等差数列。在 中令n=1,得: ,所以这个等差数列的首项是p=q,公差是p.看来,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可以表示为: ,其中 、 是常数。 (ⅲ)课堂练习生:(口答) (书面练习) 师:给出答案 生:自评练习(ⅳ)课时小结 师:本节主要概念:等差中项 另外,注意灵活应用等差数列定义及通项公式解决相关问题。 (ⅴ)课后作业 一、课本 二、1.预习内容     2.预习提纲:①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公式; ②等差数列前n项和的简单应用。 教学后记

等差数列教案 篇3

数学教案-等差数列_高一数学教案_模板

§等差数列

目的:1.要求学生掌握等差数列的概念

2.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并能用来解决有关问题。

重点:1.要证明数列{an}为等差数列,只要证明an+1-an等于常数即可(这里n≥1,且n∈n*)2.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an=a1+(n-1)d(n≥1,且n∈n*).3.等到差中项:若a、a、b成等差数列,则a叫做a、b的等差中项,且

难点:等差数列“等差”的特点。公差是每一项(从第2项起)与它的前一项的关绝对不能把被减数与减数弄颠倒。

等差数列通项公式的含义。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由它的首项和公差所完全确定。换句话说,等差数列的首项和公差已知,那么,这个等差数列就确定了。过程:

一、引导观察数列:4,5,6,7,8,9,10,…… 3,0,-3,-6,……,,…… 12,9,6,3,……

特点:从第二项起,每一项与它的前一项的差是常数—“等差” 二、得出等差数列的定义:(见p115)

注意:从第二项起,后一项减去前一项的差等于同一个常数。1.名称:ap 首项

公差

2.若

则该数列为常数列

3.寻求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

由此归纳为

当 时

(成立)

注意: 1° 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是关于 的一次函数

2° 如果通项公式是关于 的一次函数,则该数列成ap 证明:若

它是以 为首项,为公差的ap。

3° 公式中若

则数列递增,则数列递减

4° 图象: 一条直线上的一群孤立点

三、例题: 注意在 中,,四数中已知三个可以

求出另一个。例1(p115例一)

例2(p116例二)注意:该题用方程组求参数 例3(p116例三)此题可以看成应用题 四、关于等差中项: 如果 成ap 则

证明:设公差为,则

例4 《教学与测试》p77 例一:在-1与7之间顺次插入三个数 使这五个数成ap,求此数列。

解一:∵ ∴ 是-1与7 的等差中项 ∴

又是-1与3的等差中项 ∴

又是1与7的等差中项 ∴

解二:设

∴所求的数列为-1,1,3,5,7 五、判断一个数列是否成等差数列的常用方法

1.定义法:即证明

例5、已知数列 的前 项和,求证数列 成等差数列,并求其首项、公差、通项公式。

解:

当 时

时 亦满足 ∴

首项

∴ 成ap且公差为6 2.中项法: 即利用中项公式,若 则 成ap。

例6 已知,成ap,求证,也成ap。

证明: ∵,成ap

∴ 化简得:

=

∴,也成ap 3.通项公式法:利用等差数列得通项公式是关于 的一次函数这一性质。

例7 设数列 其前 项和,问这个数列成ap吗?

解: 时 时

∴ 数列 不成ap 但从第2项起成ap。

五、小结:等差数列的定义、通项公式、等差中项、等差数列的证明方法 六、作业: p118习题3.2 1-9 七、练习:

1.已知等差数列{an},(1)an=2n+3,求a1和d(2)a5=20,a20=-35,写出数列的通项公式及在数列{an}中,an=3n-1,试用定义证明{an}是等差数列,并求出其公差。

注:不能只计算a2-a1、a3-a2、a4-a3、等几项等于常数就下结论为等差数列。

3.在1和101中间插入三个数,使它们和这两个数组成等差数列,求插入的三个数。

4.在两个等差数列2,5,8,…与2,7,12,…中,求1到200内相同项的个数。

分析:本题可采用两种方法来解。

(1)用不定方程的求解方法来解。关键要从两个不同的等差数列出发,根据 相同项,建立等式,结合整除性,寻找出相同项的通项。

(2)用等差数列的性质来求解。关键要抓住:两个等差数列的相同项按原来的前后次序仍组成一个等差数列,且公差为原来两个公差的最小公倍数。

5.在数列{an}中, a1=1,an= ,(n≥2),其中sn=a1+a2+…+an.证明数列是等 差数列,并求sn。

分析:只要证明(n≥2)为一个常数,只需将递推公式中的an转化 为sn-sn-1后再变形,便可达到目的。

6.已知数列{an}中,an-an-1=2(n≥2), 且a1=1,则这个数列的第10项为()

a 18 b 19 c 20 d21 7.已知等差数列{an}的前三项为a-1,a+1,2a+3,则此数列的公式为()

a 2n-5 b 2n+1 c 2n-3 d 2n-1 8.已知m、p为常数,设命题甲:a、b、c成等差数列;命题乙:ma+p、mb+p、mc+p 成等差数列,那么甲是乙的()

a 充分而不必要条件 b 必要而不充分条件

c 充要条件 d既不必要也不充分条件 9.(1)若等差数列{an}满足a5=b,a10=c(b≠c),则a15=

(2)首项为-12的等差数列从第8项开始为正数,则公差d的取值范围是

(3)在正整数100至500之间能被11整除的整数的个数是

10.已知a5=11,a8=5,求等差数列{an}的通项公式。11.设数列{an}的前n项sn=n2+2n+4(n∈n*)(1)写出这个数列的前三项a1,a2,a3;(2)证明:除去首项后所成的数列a2,a3,a4…是等差数列。

12.已知两个等差数列5,8,11,…和3,7,11,…都有100项,问它们有多少个共同的项?

13.若关于x的方程x2-x+a=0和x2-x+b=0(a≠b)的4个根可以组成首项为 的等到差数列,求a+b 的值。

教学目标

1.通过教学使学生理解等比数列的概念,推导并掌握通项公式.

2.使学生进一步体会类比、归纳的思想,培养学生的观察、概括能力.

3.培养学生勤于思考,实事求是的精神,及严谨的科学态度.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难点是等比数列的定义的归纳及通项公式的推导.教学用具

投影仪,多媒体软件,电脑.教学方法

讨论、谈话法.教学过程 一、提出问题

给出以下几组数列,将它们分类,说出分类标准.(幻灯片)

①-2,1,4,7,10,13,16,19,…

②8,16,32,64,128,256,…

③1,1,1,1,1,1,1,…

④243,81,27,9,3,1,,…

⑤31,29,27,25,23,21,19,…

⑥1,-1,1,-1,1,-1,1,-1,…

⑦1,-10,100,-1000,,-,…

⑧0,0,0,0,0,0,0,…

由学生发表意见(可能按项与项之间的关系分为递增数列、递减数列、常数数列、摆动数列,也可能分为等差、等比两类),统一一种分法,其中②③④⑥⑦为有共同性质的一类数列(学生看不出③的情况也无妨,得出定义后再考察③是否为等比数列).二、讲解新课

请学生说出数列②③④⑥⑦的共同特性,教师指出实际生活中也有许多类似的例子,如变形虫分裂问题.假设每经过一个单位时间每个变形虫都分裂为两个变形虫,再假设开始有一个变形虫,经过一个单位时间它分裂为两个变形虫,经过两个单位时间就有了四个变形虫,…,一直进行下去,记录下每个单位时间的变形虫个数得到了一列数 这个数列也具有前面的几个数列的共同特性,这是我们将要研究的另一类数列——等比数列.(这里播放变形虫分裂的多媒体软件的第一步)等比数列(板书)

1.等比数列的定义(板书)

根据等比数列与等差数列的名字的区别与联系,尝试给等比数列下定义.学生一般回答可能不够完美,多数情况下,有了等差数列的基础是可以由学生概括出来的.教师写出等比数列的定义,标注出重点词语.请学生指出等比数列②③④⑥⑦各自的公比,并思考有无数列既是等差数列又是等比数列.学生通过观察可以发现③是这样的数列,教师再追问,还有没有其他的例子,让学生再举两例.而后请学生概括这类数列的一般形式,学生可能说形如 的数列都满足既是等差又是等比数列,让学生讨论后得出结论:当 时,数列 既是等差又是等比数列,当 时,它只是等差数列,而不是等比数列.教师追问理由,引出对等比数列的认识:

2.对定义的认识(板书)

(1)等比数列的首项不为0;

(2)等比数列的每一项都不为0,即 ;

问题:一个数列各项均不为0是这个数列为等比数列的什么条件?

(3)公比不为0.用数学式子表示等比数列的定义.是等比数列

①.在这个式子的写法上可能会有一些争议,如写成,可让学生研究行不行,好不好;接下来再问,能否改写为 是等比数列

?为什么不能?

式子 给出了数列第 项与第 项的数量关系,但能否确定一个等比数列?(不能)确定一个等比数列需要几个条件?当给定了首项及公比后,如何求任意一项的值?所以要研究通项公式.3.等比数列的通项公式(板书)

问题:用 和 表示第 项.①不完全归纳法

.②叠乘法,…,这 个式子相乘得,所以.(板书)(1)等比数列的通项公式

得出通项公式后,让学生思考如何认识通项公式.(板书)(2)对公式的认识

由学生来说,最后归结:

①函数观点;

②方程思想(因在等差数列中已有认识,此处再复习巩固而已).这里强调方程思想解决问题.方程中有四个量,知三求一,这是公式最简单的应用,请学生举例(应能编出四类问题).解题格式是什么?(不仅要会解题,还要注意规范表述的训练)

如果增加一个条件,就多知道了一个量,这是公式的更高层次的应用,下节课再研究.同学可以试着编几道题.三、小结

1.本节课研究了等比数列的概念,得到了通项公式;

2.注意在研究内容与方法上要与等差数列相类比;

3.用方程的思想认识通项公式,并加以应用.四、作业(略)五、板书设计

三.等比数列 1.等比数列的定义 2.对定义的认识

3.等比数列的通项公式 (1)公式

(2)对公式的认识

教学目标

(1)掌握 与()型的绝对值不等式的解法.

(2)掌握 与()型的绝对值不等式的解法.

(3)通过用数轴来表示含绝对值不等式的解集,培养学生数形结合的能力;

(4)通过将含绝对值的不等式同解变形为不含绝对值的不等式,培养学生化归的思想和转化的能力;

教学重点:

型的不等式的解法;

教学难点:利用绝对值的意义分析、解决问题. 教学过程设计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导入新课

?提问】正数的绝对值什么?负数的绝对值是什么?零的绝对值是什么?举例说明? 【概括】

口答

绝对值的概念是解 与()型绝对值不等值的概念,为解这种类型的绝对值不等式做好铺垫. 二、新课

?导入】2的绝对值等于几?-2的绝对值等于几?绝对值等于2的数是谁?在数轴上表示出来.

?讲述】求绝对值等于2的数可以用方程 来表示,这样的方程叫做绝对值方程.显然,它的解有二个,一个是2,另一个是-2. 【提问】如何解绝对值方程 .

?设问】解绝对值不等式,由绝对值的意义你能在数轴上画出它的解吗?这个绝对值不等式的解集怎样表示? 【讲述】根据绝对值的意义,由右面的数轴可以看出,不等式 的解集就是表示数轴上到原点的距离小于2的点的集合.

?设问】解绝对值不等式,由绝对值的意义你能在数轴上画出它的解吗?这个绝对值不等式的解集怎样表示?

?质疑】 的解集有几部分?为什么 也是它的解集?

?讲述】 这个集合中的数都比-2小,从数轴上可以明显看出它们的绝对值都比2大,所以 是 解集的一部分.在解 时容易出现只求出 这部分解集,而丢掉 这部解集的错误. 【练习】解下列不等式:(1);(2)

?设问】如果在 中的,也就是 怎样解?

?点拨】可以把 看成一个整体,也就是把 看成,按照 的解法来解.

所以,原不等式的解集是

?设问】如果 中的 是,也就是 怎样解?

?点拨】可以把 看成一个整体,也就是把 看成,按照 的解法来解.,或,由 得

由 得

所以,原不等式的解集是

口答.画出数轴后在数轴上表示绝对值等于2的数. 画出数轴,思考答案

不等式 的解集表示为

画出数轴 思考答案

不等式 的解集为

或表示为,或

笔答(1)

(2),或

笔答 笔答

根据绝对值的意义自然引出绝对值方程()的解法.

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在()型绝对值方程的基础上引出()型绝对值方程的解法. 针对解()绝对值不等式学生常出现的情况,运用数轴质疑、解惑. 落实会正确解出 与()绝对值不等式的教学目标. 在将 看成一个整体的关键处点拨、启发,使学生主动地进行练习.

继续强化将 看成一个整体继续强化解 不等式时不要犯丢掉 这部分解的错误. 三、课堂练习解下列不等式:(1);(2)

笔答(1);(2)

检查教学目标落实情况. 四、小结的解集是 ; 的解集是

解 绝对值不等式注意不要丢掉 这部分解集.

或 型的绝对值不等式,若把 看成一个整体一个字母,就可以归结为 或 型绝对值不等式的解法. 五、作业

1.阅读课本 含绝对值不等式解法. 2.习题 2、3、4 课堂教学设计说明

1.抓住解 型绝对值不等式的关键是绝对值的意义,为此首先通过复习让学生掌握好绝对值的意义,为解绝对值不等式打下牢固的基础.

2.在解 与 绝对值不等式中的关键处设问、质疑、点拨,让学生融会贯通的掌握它们解法之间的内在联系,以达到提高学生解题能力的目的.

3.针对学生解()绝对值不等式容易出现丢掉 这部分解集的错误,在教学中应根据绝对值的意义从数轴进行突破,并在练习中纠正这个错误,以提高学生的运算能力.

(第二课时)一、教学目标

1.掌握平面向量的数量积的运算律,并能运用运算律解决有关问题;

2.掌握向量垂直的充要条件,根据两个向量的数量积为零证明两个向量垂直;由两个向量垂直确定参数的值;

3.了解用平面向量数量积可以处理有关长度、角度和垂直的问题;

4.通过平面向量的数量积的重要性质及运算律猜想与证明,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严谨的科学态度以及实际动手能力;

5.通过平面向量的数量积的概念,几何意义,性质及运算律的应用,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

二、教学重点平面向量的数量积运算律,向量垂直的条件;

教学难点平面向量的数量积的运算律,以及平面向量的数量积的应用.三、教学具准备

投影仪 四、教学过程

1.设置情境

上节课,我们已经给出了数量积的定义,指出了它的(5)条属性,本节课将研究数量积作为一种运算,它还满足哪些运算律?

2.探索研究

(1)师:什么叫做两个向量的数量积?

生:(与 向量的数量积等式 的模 与 在 的方向上的投影 的乘积)

师:向量的数量积有哪些性质?

生:(1)

(2)

(3)

(4)

(5)

(6)

师:向量的数量积满足哪些运算律?

生(由学生验证得出)

交换律:

分配律:

师:这个式子 成立吗?(由学生自己验证)

生:,因为 表示一个与 共线的向量,而 表示一个与 共线的向量,而 与 一般并不共线,所以,向量的内积不存在结合律。

(2)例题分析

?例1】求证:

(1)

(2)

分析:本例与多项式乘法形式完全一样。

证:

注:(其中、为向量)

答:一般不成立。

?例2】已知,与 的夹角为,求.解:∵

注:与多项式求值一样,先化简,再代入求值.【例3】已知,且 与 不共线,当且仅当 为何值时,向量 与 互相垂直.

分析:师:两个向量垂直的充要条件是什么?

生:

解: 与 互相垂直的充要条件是

∴ 当且仅当 时,与 互相垂直.

3.演练反馈(投影)

(1)已知,为非零向量,与 互相垂直,与 互相垂直,求 与 的夹角.

(2),为非零向量,当 的模取最小值时,①求 的值;

②求证: 与 垂直.

(3)证明:直径所对的圆周角为直角. 参考答案:

(1)

(2)解答:①由

当 时 最小;

②∵

∴ 与 垂直.(3)如图所示,设,(其中 为圆心,为直径,为圆周上任一点)

∵,∴

即 圆周角

4.总结提炼

(l)

(2)向量运算不能照搬实数运算律,如结合律数量积运算就不成立.

(3)要学会把几何元素向量化,这是用向量法证几何问题的先决条件.

(4)对向量式不能随便约分,因为没有这条运算律. 五、板书设计 课题:

1.数量积性质 2.数量积运算律 例题 1 2 3 演练反馈 总结提炼

等差数列教案 篇4

等差数列是《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5》(人教版)第二章数列第二节等差数列第一课时。

数列是高中数学重要内容之一,它不仅有着广泛的实际应用,而且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一方面,?数列作为一种特殊的函数与函数思想密不可分;另一方面,学习数列也为进一步学习数列的极限等内容做好准备。而等差数列是在学生学习了数列的有关概念和给出数列的两种方法——通项公式和递推公式的基础上,对数列的知识进一步深入和拓广。

1、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理解并掌握等差数列的概念,能用定义判断一个数列是否为等差数列。

2、引导学生了解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的推导过程及思想,会求等差数列的公差及通项公式,能在解题中灵活应用,初步引入“数学建模”的思想方法并能运用;并在此过程中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归纳、推理的能力。

3、在领会函数与数列关系的前提下,把研究函数的方法迁移来研究数列,培养学生的知识、方法迁移能力;通过阶梯性练习,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②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的推导过程及应用。

难点:

①理解等差数列“等差”的特点及通项公式的含义。

普通高中学生经过一年的高中的学习生活,已经慢慢习惯的高中的学习氛围,大部分学生知识经验已较为丰富,且对数列的知识有了初步的接触和认识,已经熟悉由观察到抽象的数学活动过程,对函数、方程思想体会逐渐深刻,应用数学公式的能力逐渐加强。他们的智力发展已到了形式运演阶段,具备了较强的抽象思维能力和演绎推理能力。但也有一部分学生的基础较弱,学习数学的兴趣还不是很浓,所以我在授课时注重从具体的生活实例出发,注重引导、启发、研究和探讨以符合这类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从而促进思维能力的进一步发展。

结合本节课的特点,我设计了从教法、学法两种方法对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进行推导,让学生更好的理解。通过引入实例来启发学生,挺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学生更加形象、愉快的去学习这堂课。下面是我教学设计:

⑴诱导思维法:这种方法有利于学生对知识进行主动建构;有利于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有利于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发挥其创造性。

⑵分组讨论法:有利于学生进行交流,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⑶讲练结合法:可以及时巩固所学内容,抓住重点,突破难点。

引导学生首先从四个现实问题(数数问题、女子举重奖项设置问题、水库水位问题、储蓄问题)概括出数组特点并抽象出等差数列的概念;接着就等差数列概念的特点,推导出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可以对各种能力的同学引导认识多元的推导思维方法。

在南北朝时期《张邱建算经》中,有一道题“今有十等人,每等一人,宫赐金以等次差降之,上三人先入,得金 四斤,持出,下四人后入得金三斤,持出,中间三人未到者,亦依等次更 给,问各得金几何,及未到三人复应得金几何“。 这个问题该怎样解决呢?

由学生观察分析并得出答案: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经常这样数数,从0开始,每隔5数一次,可以得到数列:0,5,___,___,___,___,?

水库的管理人员为了保证优质鱼 类有良好的生活环境,用定期放水清理水库的杂鱼。如果一个水库的水位 为18cm,自然放水每天水位降低2.5m,最低降至5m。那么从开始放水算起,到可以进行清理工作的那天,水库每天的水位组成数列(单位:m):18,15.5,13,10.5,8,5.5

思考:同学们观察一下上面的这两个数列: 0,5,10,15,20, ① 18,15.5,13,10.5,8,5.5 ② 看这些数列有什么共同特点呢?

倾听和观察分析,发表各自的意见。

对于以上几组数列我们称它们为等差数列。请同学们根据我们刚才分析等差数列的特征,尝试着给等差数列下个定义:等差数列:一般地,如果一个数列从第2项起,每一项与它的前一项的差等于同一个常数,那么这个数列就叫做等差数列。这个常数叫做等差数列的公差,公差通常用字母d表示。那么对于以上两组等差数列,它们的公差依次是5,5,-2.5。

提问:如果在a与b中间插入一个数A,使a,A,b成等差数列数列,那么A应满足什么条件?

由三个数a,A,b组成的等差数列可以看成最简单的等差数列,这时,A叫做a与b

的等差中项。

不难发现,在一个等差数列中,从第2项起,每一项(有穷数列的末项除外)都是它的前一项与后一项的等差中项。 如数列:1,3,5,7,9,11,13?中5是3和7的等差中项,1和9的等差中项。9是7和11的等差中项,5和13的等差中项。看来,

等差数列教案 篇5

数列是刻画离散现象的函数,是一种重要的属性模型。人们往往通过离散现象认识连续现象,因此就有必要研究数列。

在推导等差数列前n项和公式的过程中,采用了:

1、从特殊到一般的研究方法;

2、倒叙相加求和。不仅得出来等差数列前n项和公式,而且对以后推导等比数列前n项和公式有一定的启发,也是一种常用的数学思想方法。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是学习极限、微积分的基础,与数学课程的其他内容(函数、三角、不等式等)有着密切的联系。

掌握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公式,能较熟练应用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公式求和。

经历公式的推导过程,体会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体验从特殊到一般的研究方法,学会观察、归纳、反思。

获得发现的成就感,逐步养成科学严谨的学习态度,提高代数推理的.能力。

三、教法学法分析

教学过程分为问题呈现阶段、探索与发现阶段、应用知识阶段。

探索与发现公式推导的思路是教学的重点。如果直接介绍“倒叙相加”求和,无疑就像波利亚所说的“帽子里跳出来的兔子”。所以在教学中采用以问题驱动、层层铺垫,从特殊到一般启发学生获得公式的推导方法。

应用公式也是教学的重点。为了让学生较熟练掌握公式,可采用设计变式题的教学手段,通过“选择公式”,“变用公式”,“知三求二”三个层次来促进学生新的认知结构的形成。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是学生积极主动地建构知识的过程,学习应该与学生熟悉的背景相联系。在教学中,让学生在问题情境中,经历知识的形成和发展,通过观察、操作、归纳、探索、交流、反思参与学习,认识和理解数学知识,学会学习,发展能力。

泰姬陵坐落于印度古都阿格,是世界七大奇迹之一。传说陵寝中有一个三角形图案,以相同大小的圆宝石镶饰而成共有100层。你知道这个图案一共花了多少宝石吗?

设计意图:

(1)、源于历史,富有人文气息。

(1)、学生叙述高斯首尾配对的方法(学生对高斯的算法是熟悉的,知道采用首尾配对的方法来求和,但是他们对这种方法的认识可能处于模仿、记忆的阶段。)

(2)、为了促进学生对这种算法的进一步理解,设计了下面的问题。

问题1:图案中,第1层到第21层共有多少颗宝石?(这是奇数个项和的问题,不能简单模仿偶数个项求和的方法,需要把中间项11看成是首、尾两项1和21的等差中项。

通过前后比较得出认识:高斯“首尾配对”的算法还得分奇数、偶数个项的情况求和。

(3)、进而提出有无简单的方法。

借助几何图形的直观性,引导学生使用熟悉的几何方法:把“全等三角形”倒置,与原图补成平行四边形。

几何直观能启迪思路,帮助理解,因此,借助几何直观学习和理解数学,是数学学习中的重要方面,只有做到了直观上的理解,才是真正的理解。因此在教学中,要鼓励学生借助几何直观进行思考,揭示研究对象的性质和关系,从而渗透了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

Sn=(从求确定的前n个正整数之和到求一般项数的前n个正整数之和,旨在让学生体验“倒叙相加求和”这一算法的合理性,从心理上完成对“首尾配对求和”算法的改进)

由于前面的铺垫,学生容易得出如下过程:

∵Sn=an+an—1+an—2+…a1,

等差数列的性质(如果m+n=p+q,那么am+an=ap+aq。)

设计意图:

一言以蔽之,数学教学应努力做到:以简驭繁,平实近人,退朴归真,循循善诱,引人入胜。

公式1Sn=;

某长跑运动员7天里每天的训练量如下7500m,8000m,8500m,9000m,9500m,10000m,10500m。这位长跑运动员7天共跑了多少米?(本例提供了许多数据信息,学生可以从首项、尾项、项数出发,使用公式1,也可以从首项、公差、项数出发,使用公式2求和。达到学生熟悉公式的要素与结构的教学目的。

通过两种方法的比较,引导学生应该根据信息选择适当的公式,以便于计算。)

等差数列—10,—6,—2,2,…的前多少项和为54?(本例已知首项,前n项和、并且可以求出公差,利用公式2求项数。

事实上,在两个求和公式中包含四个元素,从方程的角度,知三必能求余一。)

变式练习:在等差数列{an}中,a1=20,an=54,Sn=999,求n。

在等差数列{an}中,已知d=20,n=37,Sn=629,求a1及an。(本例是使用等差数列的求和公式和通项公式求未知元。

事实上,在求和公式、通项公式中共有首项、公差、项数、尾项、前n项和五个元素,如果已知其中三个,连列方程组,就可以求出其余两个。)

4、当堂训练,巩固深化。

通过学生的主体性参与,使学生深刻体会到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和思想方法,从而实现对知识的再次深化。

采用课后习题1,2,3。

5、小结归纳,回顾反思。

①、回顾从特殊到一般的研究方法;

②、体会等差数列的基本元素的表示方法,倒叙相加的算法,以及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

①、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学到了哪些知识?

②、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最大的体验是什么?

③、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掌握了哪些技能?

作业分为必做题和选做题,必做题是对本节课学生知识水平的反馈,选做题是对本节课内容的延伸与连贯,强调学以致用。通过作业设置,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可以获得成功的喜悦,看到自己的潜能,从而激发学生饱满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的自主发展、合作探究的学习氛围的形成。

我设计了以下作业:

习题3.3第2题(3,4)。

(1)、已知a2+a5+a12+a15=36,求是S16。

(2)、已知a6=20,求s11。

板书要基本体现课堂的内容和方法,体现课堂进程,能简明扼要反映知识结构及其相互关系:能指导教师的教学进程、引导学生探索知识;通过使用幻灯片辅助板书,节省课堂时间,使课堂进程更加连贯。

学生学习的结果评价固然重要,但是更重要的是学生学习的过程评价。我采用了及时点评、延时点评与学生互评相结合,全面考查学生在知识、思想、能力等方面的发展情况,在质疑探究的过程中,评价学生是否有积极的情感态度和顽强的理性精神,在概念反思过程中评价学生的归纳猜想能力是否得到发展,通过巩固练习考查学生对本节是否有一个完整的集训,并进行及时的调整和补充。

等差数列教案 篇6

设计思路

数列是高中数学重要内容之一,它不仅有着广泛的实际应用,而且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一方面, 数列作为一种特殊的函数与函数思想密不可分;另一方面,学习数列也为进一步学习数列的极限等内容做好准备。而等差数列是在学生学习了数列的有关概念和给出数列的两种方法——通项公式和递推公式的基础上,对数列的知识进一步深入和拓广。同时等差数列也为今后学习等比数列提供了“联想”、“类比”的思想方法。

教学过程:

一、片头

(30秒以内)

前面学习了数列的概念与简单表示法,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种特殊的数列-等差数列。本节微课重点讲解等差数列的定义, 并且能初步判断一个数列是否是等差数列。

30秒以内

二、正文讲解(8分钟左右)

第一部分内容:由三个问题,通过判断分析总结出等差数列的定义 60 秒

第二部分内容:给出等差数列的定义及其数学表达式50 秒

第三部分内容:哪些数列是等差数列?并且求出首项与公差。根据这个练习总结出几个常用的结152秒

三、结尾

(30秒以内)授课完毕,谢谢聆听!30秒以内

自我教学反思

本节课通过生活中一系列的实例让学生观察,从而得出等差数列的概念,并在此基础上学会判断一个数列是否是等差数列,培养了学生观察、分析、归纳、推理的能力。充分体现了学生做数学的过程,使学生对等差数列有了从感性到理性的认识过程。

它山之石可以攻玉,以上就是范文为大家整理的6篇《高一数学等差数列教案》,能够给予您一定的参考与启发,是范文的价值所在。

等差数列教案 篇7

数量关系是行测中的一个重要考察部分,能够快速解决数量关系的考生在考试中基本可以和其他考生拉开较大分差,而比例法是解决数量问题的一个重要方法,在行程、工程以及其他很多题型中都可以能够应用。对于比例法,小编建议大家可以从以下方面来突破。

解析:题干中给出初:中=5:3,中:高=2:1,大家观察这两个比例关系不难发现,两个比例关系中都存在一个相同的量也就是中级技工的人数,那最终我们要求三者之比其实就可以借助中级这个不变量进行统一,把中级人数的份数变为相同份数,这样一份所对应的实际量也就一样了,两个比例关系也就统一到同一个维度上了。那我们可以把中级的人数统一成6分,第一个比例关系扩大2倍,第二个比例关系扩大3倍,最终可以得到初:中:高=10:6:3。

解析:本题中存在两个比例关系,这两个比例关系并没有很明显的不变量,但是其实大家再去认真思考,会发现其实两个比例关系其实隐藏了一个不变量即总量,所以可以借助总量进行统一,第一个比例关系总量为13份,第二个为5份,则可以统一为其最小公倍数65份,第一个扩大5倍,第二个扩大13倍,最终可以得到所求为25:26。

由以上两道例题我们可以得出比例解决的核心思想是什么呢,其实就是找到不同比例关系中都存在且不变量,然后统一为最小公倍数即可。

在数量遇到的题中,常用到的思想为正反比的思想。当乘积为定值时成反比,商为定值时成正比。

a.2b.4c.6d.8。

解析:本题中根据题干不难发现三种车辆行使的时间相同,时间一定,路程和速度存在正比关系。根据摩托车的速度进行比例统一,可得自行车、摩托车、汽车速度之比为4∶6∶15。由汽车15分钟比自行车多走11公里,可知15分钟内三者所走路程分别是4公里、6公里、15公里,则30分钟自行车、摩托车所走路程分别是8公里、12公里,自行车比摩托车少走4公里。故本题答案为b。

等差数列教案 篇8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公差的概念,明确一个数列是等差数列的限定条件,能根据定义判断一个数列是等差数列;

2.正确认识使用等差数列的各种表示法,能灵活运用通项公式求等差数列的首项、公差、项数、指定的项.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对等差数列通项公式的推导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及归纳推理能力;

2.通过等差数列变形公式的教学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和灵活性.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等差数列概念的归纳概括,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资料的能力,积极思维,追求新知的创新意识.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师:上两节课我们学习了数列的定义以及给出数列和表示数列的几种方法——列举法、通项公式、递推公式、图象法.这些方法从不同的角度反映数列的特点.下面我们看这样一些数列的例子:(课本P41页的4个例子)

(1)0,5,10,15,20,25,…;

(2)48,53,58,63,…;

(3)18,15.5,13,10.5,8,5.5…;

(4)10 072,10 144,10 216,10 288,10 366,….

请你们来写出上述四个数列的第7项.

生:第一个数列的第7项为30,第二个数列的第7项为78,第三个数列的第7项为3,第四个数列的第7项为10 510.

师:我来问一下,你依据什么写出了这四个数列的第7项呢?以第二个数列为例来说一说.

生:这是由第二个数列的后一项总比前一项多5,依据这个规律性我得到了这个数列的第7项为78.

师:说得很有道理!我再请同学们仔细观察一下,看看以上四个数列有什么共同特征?我说的是共同特征.

生:1每相邻两项的差相等,都等于同一个常数.

师:作差是否有顺序,谁与谁相减?

生:1作差的顺序是后项减前项,不能颠倒.

师:以上四个数列的共同特征:从第二项起,每一项与它前面一项的差等于同一个常数(即等差);我们给具有这种特征的数列起一个名字叫——等差数列.

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研究的内容.

推进新课

等差数列的定义:一般地,如果一个数列从第二项起,每一项与它前一项的差等于同一个常数,这个数列就叫做等差数列,这个常数就叫做等差数列的公差(常用字母“d”表示).

(1)公差d一定是由后项减前项所得,而不能用前项减后项来求;

(2)对于数列{an},若an-a n-1=d(与n无关的数或字母),n≥2,n∈N*,则此数列是等差数列,d叫做公差.

师:定义中的关键字是什么?(学生:在学习中经常遇到一些概念,能否抓住定义中的关键字,是能否正确地、深入的理解和掌握概念的重要条件,更是学好数学及其他学科的重要一环.因此教师:应该教会学生:如何深入理解一个概念,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认识问题的能力)

生:从“第二项起”和“同一个常数”.

师::很好!

师:请同学们思考:数列(1)、(2)、(3)、(4)的通项公式存在吗?如果存在,分别是什么?

生:数列(1)通项公式为5n-5,数列(2)通项公式为5n+43,数列(3)通项公式为2.5n-15.5,….

师:好,这位同学用上节课学到的知识求出了这几个数列的通项公式,实质上这几个通项公式有共同的特点,无论是在求解方法上,还是在所求的结果方面都存在许多共性,下面我们来共同思考.

[合作探究]

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

师:等差数列定义是由一数列相邻两项之间关系而得到的,若一个等差数列{an}的首项是a1,公差是d,则据其定义可得什么?

生:a2-a1=d,即a2=a1+d.

师:对,继续说下去!

生:a3-a2=d,即a3=a2+d=a1+2d;

a4-a3=d,即a4=a3+d=a1+3d;

……

师:好!规律性的东西让你找出来了,你能由此归纳出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吗?

生:由上述各式可以归纳出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是an=a1+(n-1)d.

师:很好!这样说来,若已知一数列为等差数列,则只要知其首项a1和公差d,便可求得其通项an了.需要说明的是:此公式只是等差数列通项公式的猜想,你能证明它吗?

生:前面已学过一种方法叫迭加法,我认为可以用.证明过程是这样的:

因为a2-a1=d,a3-a2=d,a4-a3=d,…,an-an-1=d.将它们相加便可以得到:an=a1+(n-1)d.

师:太好了!真是活学活用啊!这样一来我们通过证明就可以放心使用这个通项公式了.

[教师:精讲]

由上述关系还可得:am=a1+(m-1)d,

即a1=am-(m-1)d.

则an=a1+(n-1)d=am-(m-1)d+(n-1)d=am+(n-m)d,

即等差数列的第二通项公式an=am+(n-m)d.(这是变通的通项公式)

由此我们还可以得到.

[例题剖析]

【例1】(1)求等差数列8,5,2,…的第20项;

(2)-401是不是等差数列-5,-9,-13…的项?如果是,是第几项?

师:这个等差数列的首项和公差分别是什么?你能求出它的第20项吗?

生:1这题太简单了!首项和公差分别是a1=8,d=5-8=2-5=-3.又因为n=20,所以由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得a20=8+(20-1)×(-3)=-49.

师:好!下面我们来看看第(2)小题怎么做.

生:2由a1=-5,d=-9-(-5)=-4得数列通项公式为an=-5-4(n-1).

由题意可知,本题是要回答是否存在正整数n,使得-401=-5-4(n-1)成立,解之,得n=100,即-401是这个数列的第100项.

师:刚才两个同学将问题解决得很好,我们做本例的目的是为了熟悉公式,实质上通项公式就是an,a1,d,n组成的方程(独立的量有三个).

说明:(1)强调当数列{an}的项数n已知时,下标应是确切的数字;(2)实际上是求一个方程的正整数解的问题.这类问题学生:以前见得较少,可向学生:着重点出本问题的实质:要判断-401是不是数列的项,关键是求出数列的通项公式an,判断是否存在正整数n,使得an=-401成立.

【例2】已知数列{an}的通项公式an=pn+q,其中p、q是常数,那么这个数列是否一定是等差数列?若是,首项与公差分别是什么?

例题分析:

师:由等差数列的定义,要判定{an}是不是等差数列,只要根据什么?

生:只要看差an-an-1(n≥2)是不是一个与n无关的常数.

师:说得对,请你来求解.

生:当n≥2时,〔取数列{an}中的任意相邻两项an-1与an(n≥2)〕

an-an-1=(pn+1)-[p(n-1)+q]=pn+q-(pn-p+q)=p为常数,

所以我们说{an}是等差数列,首项a1=p+q,公差为p.

师:这里要重点说明的是:

(1)若p=0,则{an}是公差为0的等差数列,即为常数列q,q,q,….

(2)若p≠0,则an是关于n的一次式,从图象上看,表示数列的各点(n,an)均在一次函数y=px+q的图象上,一次项的系数是公差p,直线在y轴上的截距为q.

(3)数列{an}为等差数列的充要条件是其通项an=pn+q(p、q是常数),称其为第3通项公式.课堂练习

(1)求等差数列3,7,11,…的第4项与第10项.

分析:根据所给数列的前3项求得首项和公差,写出该数列的通项公式,从而求出所┣笙.

解:根据题意可知a1=3,d=7-3=4.∴该数列的通项公式为an=3+(n-1)×4,即an=4n-1(n≥1,n∈N*).∴a4=4×4-1=15,a 10=4×10-1=39.

评述:关键是求出通项公式.

(2)求等差数列10,8,6,…的第20项.

解:根据题意可知a1=10,d=8-10=-2.

所以该数列的通项公式为an=10+(n-1)×(-2),即an=-2n+12,所以a20=-2×20+12=-28.

评述:要求学生:注意解题步骤的规范性与准确性.

(3)100是不是等差数列2,9,16,…的项?如果是,是第几项?如果不是,请说明理由.

分析:要想判断一个数是否为某一个数列的其中一项,其关键是要看是否存在一个正整数n值,使得an等于这个数.

解:根据题意可得a1=2,d=9-2=7.因而此数列通项公式为an=2+(n-1)×7=7n-5.

令7n-5=100,解得n=15.所以100是这个数列的第15项.

(4)-20是不是等差数列0,,-7,…的项?如果是,是第几项?如果不是,请说明理由.

解:由题意可知a1=0,,因而此数列的通项公式为.

令,解得.因为没有正整数解,所以-20不是这个数列的项.

课堂小结

师:(1)本节课你们学了什么?(2)要注意什么?(3)在生:活中能否运用?(让学生:反思、归纳、总结,这样来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表达能力)

生:通过本课时的学习,首先要理解和掌握等差数列的定义及数学表达式a n-a n-1=d(n≥2);其次要会推导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an=a1+(n-1)d(n≥1).

等差数列教案 篇9

教学理念: 数学教学是思维过程的教学,如何引导学生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尤其是在思维上深层次的 参与 ,是促进学生良好的认知结构,培养能力,全面提高素质的关键。数学教学中的探究式对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设计思想: 本节借助多媒体辅助手段,创设问题的情境,让探究式教学走进课堂,保障学生的主体地位,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发展学生的主体能力,塑造学生的主体人格,让学生在参与中学会学习、学会合作、学会创新。

教学内容:

高中数学必修第五模块第二章第二节,等差数列,两课时内容,本节是第一课时,研究等差数列的定义、通项公式的推导,借助生活中丰富的典型实例,让学生通过分析、推理、归纳等活动过程,从中了解和体验等差数列的定义和通项公式。

教学地位:

本节是第二章的基础,为以后学习等差数列的求和、等比数列奠定基础,是本章的重点内容。在高考中也是重点考察内容之一,并且在实际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它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同时也是培养学生数学能力的良好题材。等差数列是学生探究特殊数列的开始,它对 后续 内容的学习,无论在知识上,还是在方法上都具有积极的意义。高考资源网

教学重点:

理解等差数列概念,探索并掌握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会用公式解决一些简单的问题,体会等差数列与一次函数之间的关系。

教学难点:

对等差数列概念的理解及从函数、方程角度理解通项公式,概括通项公式推导过程中体现出的数学思想方法。

二、学习者分析:

高二学生已经具有一定的理性分析能力和概括能力,且对数列的知识有了初步的接触和认识,对数学公式的运用已具备一定的技能,已经熟悉由观察到抽象的数学活动过程,对函数、方程思想体会逐渐深刻。他们的思维正从属于经验性的逻辑思维向抽象思维发展,但仍需要依赖一定的具体形象的经验材料来理解抽象的逻辑关系。

知识目标:

理解等差数列定义,掌握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

培养学生观察、归纳能力,在学习过程中,体会数形结合思想、归纳思想和化归思想并加深认识;通过概念的引入与通项 公式 的推导,培养学生分析探索能力,增强运用公式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情感目标:

①通过个性化的学习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意志力。

②通过师生、生生的合作学习,增强学生团队协作能力的培养,增强主动与他人合作交流的意识。

③体验从特殊到一般,又到特殊的认知规律,培养学生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

通过探究式教学方法充分利用现实 情景 ,尽可能的增加教学过程的趣味性、实践性。利用多媒体课件和实例等丰富学生的学习资源,强调学生动手操作试验和主动参与,在教师的启发指导下,让学生自己去分析、探索,在探索过程中研究和领悟得出的结论,从而使学生即获得知识又发展智能的目的。

2、 在学法上,引导学生多角度,多层面认识事物,学会探究。教师是学生的学习的组织者、促进着、合作者,在本节课的备课和教学过程中,为学生的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机会搭建平台,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见解,学会提出问题解决问题,通过恰当的教学方式让学生学会自我调适,自我选择。

通过计算机模拟演示,使学生获得感性知识的同时,为掌握理性知识创造条件,这样做,可以使学生有兴趣地学习,注意力也容易集中,符合教学论中的直观性原则和可接受性原则。本节课打破传统的一言堂的格局代之以人为本、民主、开放、特色和建立在信息网络平台上的现代教学格局。

六、教学程序:

(一)设置问题,引导发现形成概念w。

北京奥运会,女子举重共设置7个级别,其中较轻的4个级别体重组成数列(单位:kg):

情景2 水库的管理员为了保证优质鱼类有良好的生活环境,定期放水清库的办法清理水库中的杂鱼。如果一个水库的水位18m,自然放水每天水位下降2.5m,最低降至5m。那么从开始放水算起,到可以进行清理工作的那天,水库每天的水位组成数列(单位:m)

情景3 我国现行储蓄制度规定银行支付存款利息的方式为单利,即不把利息加入本金计算下一期的利息。按照单利计算本利和的公式是:

时间 年初本金(元) 年末本利和(元) 第1年 10000 10072 第2年 10000 10144 第3年 10000 10216 第4年 10000 10288 第5年 10000 10360 例如,按活期存入10000元,年利率是0.72%,那么按照单利,5年内各年末本利和分别是:如下表(假设5年既不加存款也不取款,且不扣利息税)

每行数有何共同特点?请同学们互相讨论。

(从宏观上 : 情景1 让学生体验成功申办奥运会的喜悦心情,激发勇于拼搏的坚强意志;情景2让学生认识到保护水资源,保护生态平衡的意识;情景3 倡导节约意识,纳税意识。)

从微观上,数学研究的对象是数,我们抛开具体的背景,从表格中抽象出一般数列。

48 53 58 63 18 15.5 13 10.5 8 5.5 10072 10144 10216 10288 10360 师:(启发学生)你能用数学语言来描述上述数列的共同特征吗?

师:反例:1,3,5,6,12,这样的数列特征和上述数列的特征一样吗?

师:反例:1,3,4,5,6,7,这样的数列特征和上述数列的特征一样吗?

学生3:从第二项起,每一项与它的前一项的差等于同一个常数。

(教师把学生的回答写在黑板上,通过反例,使学生深刻理解几组数列的共同特征:

= 1 GB3 ① 同一个常数; = 2 GB3 ② 从第二项起)

这样的数列在生活中的例子,谁能再举几个?

52,50,48,46,44,42,40,38.

21,21.5 ,22 ,22.5 ,23 ,23.5 ,24 ,24.5 ,25

学生7:马路边的路灯,相邻两盏之间的距离构成的数列。

a,a,a,a,……,为常数列,即常数列都具有这种特征。

师:满足这种特征的数列很多,我们有必要为这样的数列取一个名字?

一般的,如果一个数列从第二项起,每一项与它的前一项的差等于同一个常数,那么这个数列就叫等差数列,d为公差,a1为数列的首相。

对定义进行分析,强调: = 1 GB3 ① 同一个常数; = 2 GB3 ② 从第二项起。注意对概念严谨性的分析。

学生9:依次是d=7,d=1,d=8,d=-6,d=5,d=-2.5,d=72.

师:在计算年末本利和的问题中求 时,能不能不按本利和=本金 (1+利率 存期)

求而按数列的特征求呢?

师:把问题推广到一般情况。若一个数列 是等差数列,它的公差是d,那么数列 的通项公式是什么?高考资源网

启发学生:(归纳、猜想)可用首相与公差表示数列中任意一项。

等差数列教案 篇10

依据课标,以及学生现有知识和本节教学内容,制定教学目标如下:

1.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ⅰ) 初步掌握等差数列的前项和公式及推导方法;

(ⅱ) 当以下5个量(a1,d,n,an,Sn)中已知三个量时,能熟练运用通项公式、前n项和公式求其余两个量。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公式的推导和公式的应用,使学生体会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体验从特殊到一般,再从一般到特殊的思维规律。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经历等差数列的前项和公式的探究活动,培养学生探索精神和创新意识,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观念,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2.教学重、难点

等差数列前项和公式的推导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而且在应用公式的过程中体现了方程(组)思想,所以等差数列前项和公式的推导和简单应用是本节课的重点。但由于高二学生推理能力有待提高,所以难点在于一般等差数列前项和公式的推导方法上。

幼儿园教案《等差数列教案精品》一文希望您能收藏!“幼儿教师教育网”是专门为给您提供幼儿园教案而创建的网站。同时,yjs21.com还为您精选准备了等差数列教案专题,希望您能喜欢!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