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士德读后感范本

04-08

在学习过程中,接触到作文的频率很高,写作文可以锻炼我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写好作文常常需要做出多方面的努力。想写作又担心写不好作文怎么办?你也许需要"浮士德读后感范本"这样的内容,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浮士德读后感【篇1】

这部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浮士德》,从1994年第一版至,二十年中十三次印刷,一共才发行近六万册。足以可见,曲高和寡呀。这位译者为此付出了太多、太多的心血,而经济收入寥寥;与一些金玉其外炫耀一时的畅销书不可同日而语,只有真品才能永垂不朽于后世。

人活着,究竟是为了什么?

这部不朽的诗剧,主要塑造了浮士德——一个满腹经纶的知识分子,由于不满现状,进而竭力探索人生的意义。

剧中,魔鬼靡非斯特使用魔法引诱着浮士德,先从小世界的沉迷酒色,到大世界的官场、战场、直至改造自然、为民造福……上天入地、惊心动魄,从这种.种奇特的人生体验,塑造了一个不断探索人生真谛,积极进取、自强不息的形象。

浮士德说:“我只是匆匆走在这世上,任何欢乐都抓紧尝一尝,不满意的立刻将之抛弃,抓不住的干脆将它释放。”他认为,人生就是不断的体验,不断的追求,永不满足!这,也许就回答了,人活着究竟是为了什么?

魔鬼靡非斯特也说:“如果你不走错路,你就不会明事理。”与我们常说的,实践出真知相吻合——魔鬼竟然也说出了人话?其实,世界上没有绝对的好人、坏人之分,在人性中,也是善恶共存、共生的。

歌德凭借这两位主要人物,道出自己的理念:只有努力,人不怕犯错误,但怕不努力!言外之意:天行健,君子自强不息。人活着,就要不断的追求;哪天,追求停止了,生命的意义也就结束了。这仅仅是我自己肤浅的理解。

浮士德读后感【篇2】

《浮士德》讲述的是德国中世纪一个古老传说,年逾半百的炼金术士浮士德向魔鬼出卖灵魂,换取青春和爱情。歌德借这个题材演绎了广阔、深邃而崇高的人生内容,为人类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唱了一出迄今响彻寰的凯歌。《浮士德》内容博大精深,包括哲学、神学、神话学、文学、**等各方面的知识;形式错综复杂,其中有抒情的、写景的、叙事的、说理的种种不同因素,有希望式悲剧、中世纪神秘剧、巴洛克寓言剧、文艺复兴时期流行的假面剧、意大利的行会剧以及英国舞台的新手法、现代活报剧等等。

《浮士德》是歌德倾注毕生心血写成的一部宏篇巨著,值得细细品读。

浮士德自强不息、追求真理,经历了书斋生活、爱情生活、政治生活、追求古典美和建功立业五个阶段。这五个阶段都有实践依据,高度集中了德国和欧洲资产阶级从文艺复兴到19世纪初探索和斗争的精神历程。在这里,浮士德可以说是一个象征性的艺术形象。歌德把他塑造成全人类命运的化身。

当然,所谓全人类,实级上是资产阶级兴其实期先进知识分子典型形象的拓展。同启蒙时代的其他资产阶级思想家一样,歌德也把自己的阶级看作是全人类的代表。浮士德走出黑暗的书斋,走向自然和广阔的现实生活,反映了从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到资产阶级思想觉醒、否认宗教神学、批判黑暗现实的快速运动的反封建精神。

《浮士德与玛甘的眼泪》的爱情悲剧是对追求狭隘的个人幸福和享乐主义的自私哲学的反思和否定。从政的失败,表明了启蒙主义者开明君主的政治理想的虚幻性。与海伦的不幸结局相结合,宣告了古典美现代人美育的人道主义理想的破灭。

最终,浮士德在发动大众改造自然,创建人间乐园的宏伟事业中找到了人生的真理,从中我们不难看到18世纪启蒙主义者一再描绘的理性王国的影子,并依稀可闻19世纪空想社会主义者呼唤未来的声音。

浮士德读后感【篇3】

浮士德读后感1000字一:

诗体悲剧《浮士德》是歌德的代表作品,该小说的创作延续了但丁的《神曲》、莎士比亚的《哈姆莱特》并列为欧洲文学四大名著。《浮士德》凭借博大精深的思想价值及其鲜明的艺术特征谱写了一部灵魂发展史和一部时代精神发展史。《浮士德》是现代哲学的诗,又是诗的现代哲学。它艺术地表达出来的新世界观、人生观,是歌德留给后人的宝贵精神遗产。其中的“浮士德精神”更是给人巨大的启示与力量。

(一)苦难 人活在这个世上,会遇到数不尽的苦难。刀刀说:“在某一天快乐,在某一天忧伤。”张爱玲说:“人生那么短,苦难那么长。”可见,世上没有人可以脱离苦难困难而存在。各家有各家的愁,各家有各家的难题。

读了《浮士德》,深感一部伟大的作品自有其伟大之处。 该作品不但具有鲜明的艺术特征,而且具有较高的思想价值。于今天“浮士德精神”仍能给我们很多的人生启示,是跨时空的人类财富。 作品中,魔鬼靡菲斯特与上帝一起,将浮士德作为赌赛的对象,魔鬼认为人类必定堕落,代表着“恶”,与上帝的“善”构成了矛盾的统一体。上帝则认为人类是不断向上发展的。作为“恶”的代表,魔鬼的形象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生活中我们谁也不愿有他存在,但他又客观存在于我们的生活中。

世上每个事物的存在都有它存在的意义。他与上帝构成矛盾的统一体,在肯定与否定、至善与至恶的矛盾运动中,又推动着浮士德一生不断前进。靡菲斯特则嘲笑一切,否定人生价值,而浮士德执着地追求真理,肯定实践的意义。他们二人之间的角色关系,正好辩证地解释了恶的力量在我们生活中乃至整个人类社会中的作用。苦难既然存在,自然就有其存在的价值。人生而为人,都渴望自己愿望都能实现,自己的人生平安快乐一些。但是光想是不够的,要付诸行动,而在这条路上肯定会有这样那样的阻碍。唐三藏想取得真经,就要经历九九八十一难。运动员想取得佳绩,就要经历自己的不断锻炼与拼搏。要想上个理想的大学,也得要经历一番寒窗之苦。总之,我们在做一些事,实现一些愿望的过程中,必然会遇到阻碍。苦难成为了我们每个人生命中不会缺少的元素。

(二)磨难 苦难无人不依,那么我们该怎样面对它,解决它呢?托尔斯泰说:“当苦难来访时,有些人跟着一飞冲天,也有些人因之倒地不起。”你是要做个一飞冲天,寻求真理的勇敢者,还是愿成个在困难前畏畏缩缩,自甘堕落的人呢? 伏尔泰说:“不经历巨大的困难,不会有伟大的事业。”浮士德精神也启示我们:在困难面前,要不抛弃不放弃自己的信念,积极进取,乐观向上,尽自己最大的力量争取成功。不经历风雨怎会见到雨后绚烂的彩虹,遇到苦难要学会勇敢地面对它,勇敢地接受苦难的磨练,这样才能成就自己的伟业,就算不成功,那也实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最后你会问心无愧地说,这一遭,没有白来过,我曾真正地活过,奋斗过。

《浮士德》中靡菲斯特说:要有苦难然后才有幸运,愚人们却全不知情;智者之石如若他们得到,石到手时也会把智者丢掉。这句也真正体现了,苦难对于一个人成功成长的特殊意义。 歌德说过:“痛苦留给的一切,请细加回味!苦难一经过去,苦难就变为甘美。”我国圣贤孟子曰:“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弗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无数的先贤都告诫我们苦难于我们人生的重要作用,启示我们要勇敢接受生活抑或梦想给我们的磨难。磨难之后,必是幸福。《浮士德》的巨大思想价值还体现在,歌德用象征的手法,通过浮士德几个阶段的追求,对新兴资产阶级的精神发展历程作了深刻的回顾和总结。而浮士德的悲剧性,则说明了终极的善是难以穷尽的,而人的追求能力即外在的生命是有限的。但他的精神,充分肯定了现实的实践意义,反映了人生道路探索的漫长曲折的道路,对自然、社会、人生都体现着斗争的智慧。我们试想如果他贪图享乐,胸无大志,庸碌无为,且执迷其中不能醒悟,那么他将坠入魔道,走向堕落。 特别欣赏书中浮士德所说的一句话:“我要纵身跳进时代的奔波,我要纵身跳进时代的车轮;苦痛、欢乐、失败、成功,我都不问,男儿的事业原本要昼夜不停。”虽然浮士德是一个悲剧,但他本质的、主导性的一面是自强不息、发奋进取、永不满足、积极向上的。从他身上体现出来的这种面对人生的积极态度和积极的进取、追求精神,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三)天堂之路 “谁若不断努力进取,我们就把他救助。”歌德说过,浮士德得救的秘诀就在这几行诗里。浮士德的身上有一种活力,使他日益高尚化和纯洁化,到临死,他就获得了上界永恒之爱的拯救。是的,浮士德之所以能够被拯救,不止是这样,还因为他不断行动,不断追求,不断克服迷误,最终走上了正路。他的精神是向上的,这是我们应该学的。还要学习他对学的追求,对学的热爱,对学的希望。我们要善学,乐学,爱学,做一个积极向上的人。 浮士德的肉体毁灭了,但他的精神得救了。一个行动的人,一个上进的人,一个不断自省并最终走上正途的人,最终会得到救助。这就是浮士德这个形象上所体现出的不断追求人生真谛的探索精神。 我们每个人在人生追求中都会遇到各种无法逃避的问题,必须选择,而且不断追求,自强不息,勇于实践,使自己免遭沉沦的厄运,实现了人生的价值和理想。 作品中还有些东西,给了我很大的启示与思考。比如说,文章中学生说,我要欣喜地投入学问,要怎样才能和学问相亲,先生?靡菲斯特说,远的不必去过问,先看你如何选择课程?学生:我期望做一个饱学诗书,既想学地理,也想学天文,一面研究人文,一面研究自然。 靡菲斯特答,你的想法很好,不过你过于浪漫。要先学会还原与分类……是呀,有时候我就有类似的困惑,什么都想了解,什么都想知道,做一个饱学诗书,无所不知的人。结果忙忙碌碌,最后啥都做不好。我们都是普通人,我们学东西做事情,时间与精力是有限的。不要把一切想得过于美好与浪漫,应该客观评价自己,正视自己。在学好学生阶段要求学习的科学知识外,其他的就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有选择性地学习,不能好高骛远,否则最后只会得不偿失。

浮士德读后感1000字二:

在年轻时,歌德说他的作品包含着他生活中的全部欢乐和痛苦,而且完全像靡非斯特一样他是在利用自己的艺术,把自己那恶魔般的本性,自己的那颗灵魂转述给周围世界。“抱怨人类的命运,我已经厌倦于这么做了,我只是在实实在在地描绘人,好让人们从他身上看到自己。如果他们看到以后感到不安,那么怎么办,那就让他们去更加不安好了。”

生命的整和。浮士德老博士在书斋晚年中,只感到迷茫和空虚,那些脱离现实的知识,又只使他获得了一副博学的头脑,却没有使他获得生存的力量,这是生命中的老年。靡非斯特为了获得与天帝打赌的胜利,步步引诱浮士德,将年老的浮士德变得年轻,让他经历了两次爱情、宫廷、美的幻梦,征服自然,一次又一次的失败,这是生命中的年轻时代。瓦格纳创造的精神世界是完整且智慧还强于常人,只是没有得到实体的小人,应该算是生命之初。这三部分的.整和,创造了一个完整的生命过程。其中的特质内容不尽相同,下面谈谈自己的浅见:

作品以一个人类普遍关注的问题人类对自身的迷惘为启,而这种深省多是人至重重暮年时所发。深思的结果也只能是对生命的无奈。所以,这种自然贴近生活,关于你我的问题让读者也将自己的生命融入,一起来思考,共同来关注,发现问题,寻求启发。人的一生涵盖了许多,回过头来想想却又寥寥。理想中的“我”与现实中的“我”达成协调一致,应该说是人类追求的目标。而理想的“我”越飞越高,让另一个“我”不停地追赶,永远不满足,似乎也永远不会达到理想中的“我”。人们正是这种不断的执着的追求中认识自己。生命在哲学意义上的长短应该是由这种追求所带来的价值决定。生命的意义在于实现理想,证实价值。

老浮在听到人们拥颂他后,希望以后自己的能力拯救病苦中的人们,他说:“今天即将结束,明天还要开始,假如我有凌霄的翅膀,能去追随太阳,将眼前的景致永远留住,那有多好!可是,太阳不因我的美梦而隐退,肉体不因我的渴求而长出羽翼。精神上的追求和现实中的真实,难求一致呀!”得到美好的东西总想与人分享,看到悲痛的东西总想替人分担,多么高尚的情怀,但你的能力有限,有时只能苦苦承受这些自己压在自己身上的不能让更多的人体味到的美好,让痛苦的人不再伤心的重担。人们苦苦受着精神的煎熬。想行动,却举步维艰。生命的力量告诉我们,仅凭头脑中的所思所想所不能创造一切的,只有行动,才有希望。于是,人们不懈的努力。很多东西,当我们意识到时,已经是时过境迁或者事过境迁,而老浮则算是“幸运”的一个。

魔鬼靡非斯特让老浮返回年轻时代。在靡非斯特的诱惑下,浮士德爱上了玛甘泪,在他们的美好憧憬中,浮还是失去了她,快乐与享乐不是长久的,人生的终极意义不在吃苦,也不在享乐,而是每一天都比昨天进步。在这个意义上说,就要不断努力,才能找到至高无上的存在,在经历了这段刻骨铭心的痛楚之后,浮士德又重新焕发了精神,他认为活着就要不志追求,不懈努力,那种至高无上的存在才是自己的奋斗目标。这种认识的宽泛性、概念化,不得不说是因为浮士德取得短暂欢乐大受靡非斯特的帮助,没有自己太多的努力,故而这种认识是理想中的境界。

再往下看,浮以自己的力量为主导,经过很多环节找到的海伦。与海伦过着幸福美满的生活,却被儿子搞得完全破碎,这一次的痛苦是一次经历了千辛万苦的彻底失败,他对希腊古典美的追求也以悲剧结束,留给他深深印象的恐怕更多的是自己的奋争过程,而那些所谓的美,快乐都离他而去。这就是努力后的极短暂的所谓“成功时刻”。

在这里,我要感谢浮士德,让我不再为渴求成功所累,过程才是人生价值的关键,而成功只能被看作更高价值实现的起点。这样,你才能不断汲取力量,不断提高自己,向至上迈进。生命原来如此美丽,它没有给你任何所谓的痛苦,而是让你充分展示自己。

浮士德读后感1000字三:

《浮士德》,著名作家歌德的作品.整篇文章充满着悲剧色彩。以浮士德的思想为线索,围绕浮士德引发了一件又一件的悲剧。这篇诗剧中,魔鬼魔菲斯特给我的印象最为深刻。浮士德确实为核心,但其影响力远远不如魔菲斯特。因为他,所以浮士德更加突出。

魔鬼魔菲斯特认为人类是无法满足的。他们最终必会堕落于他们的贪婪。而上帝却认为尽管人类在追求的途中难免会犯错误,但最终能够得到真理.于是魔鬼与上帝打赌,下到人间去诱惑浮士德.

浮士德为了寻求新生活,与魔鬼魔菲斯特签约,把自己的灵魂抵押给魔鬼,而魔鬼则满足浮士德的一切要求,如果有一天,浮士德认为自己满足了,那么他的灵魂就归魔鬼所有.

于是魔鬼用自己的魔法,让浮士德有了一番奇特的经历,他尝过了爱情的欢乐与辛酸,在治理国家中显过身手,在沙场上立过奇功,又在一片沙滩上建立起人间乐园……就在他沉醉在对美好未来的憧憬中时,他不由地说,自己已经得到满足.就这样,魔鬼收走了他的灵魂,可就在这时,天使赶来,挽救了浮士德的灵魂.这就是大体的情节。

魔菲斯特,书中的魔鬼,我心中的偶像。

浮士德虽然为本文主人公,具有其独特的个性,但是性格上的特点却不如魔菲斯特如此的鲜明。

因为是魔鬼。所以他有着一切人所有的坏品质。我认为,他是人,亦是魔鬼,他将人们内心的邪恶表现在了脸上。而人们只是将其掩藏在心中罢了。

魔菲斯特亦是人的代表。只有他,也只能是他才可以真正的体现一个人的本质。因为他,所以浮士德更加突出。

他的言行举止,处处符合他一个魔鬼应有的损人利己行为。

他喜欢突然邪邪地笑,扬起嘴角,造出一个“魔菲斯特式的笑容”这个专有名词;他喜欢一本正经地整人,不留一丝痕迹;他能见死不救,无论你是官大或权重;他能杀人不眨眼,居高临下的瞥你一眼,让你尊严尽丧。一切的一切,都因为他是魔菲斯特,是魔鬼。

可即使他是个魔鬼,又能说明什么呢?他邪恶?他坏?

他可以在夜深人静时,静静地思考别人的事,他能为了自己一族,在上帝面前不卑不亢,他能轻蔑地对人类说:“造孽的不是人类自己吗?”他能在别人急得团团转的时候跑出来逗他开心。

真是个奇怪的魔鬼,奇怪到让你禁不住要爱他一下,相比之下表面上善良、可爱、无私,高尚的人类和上帝却原形毕露。

野心、政权、阵风麦芒。贪婪财宝,恶狗扑食。表面称兄道弟,暗地互相猜忌。表面谦和礼让,暗地私打算盘。遇到苦活累活,推给别人,嘴里还嚷着要给别人锻炼。遇到困难杂事推给别人,嘴里还嚷着要给别人邀功请赏。

所以,我认为浮士德虽未主人公。但这篇诗剧成功之处在于魔鬼,在于魔鬼个性的鲜明。在于魔鬼邪恶,在于魔鬼跃然纸上,直触心底黑暗的嘴角一笑。

浮士德读后感【篇4】

王潮歌:人到底应该怎么活着

今天想跟大家说本书,它的名字叫《浮士德》,歌德写的。这本书讲得故事很简单,一共就俩人物,一个叫梅菲斯特,他是个魔鬼,一个叫浮士德,他是一个人。通篇这讲这俩人怎么进行交换,你比如说浮士德年迈,马上就要走到人生的尽头了,在特别落寞的时候他就想,什么时候我能重回我的年轻,重回我绚烂的日子呀?

魔鬼墨菲斯托说,好吧,我可以帮你,浮士德说。你真的能让我再年轻一点吗?梅菲斯特说没问题我可以的,但是我们互相要有一个交换,浮士德说你要能让我年轻,你换我啥都行,梅菲斯特“行,我们就交换”,浮士德瞬间还真年轻了。

从这个时候开始,他慢慢慢慢地就迷上了这个魔鬼,迷上了梅菲斯特,他生活中遇到很多事情,他都会想,我能不能再要一个,比如说他看到一个叫海伦的姑娘,他一眼就爱上她了,就想,这姑娘要归我多好,但是姑娘不理他,他怎么办呢?他就找魔鬼说,你能不能用一个什么东西把她换过来给我,依然如愿。仿佛他的青春,他的爱情,他的金钱,他的各种东西,魔鬼都能提供给他,他变了。

《浮士德》就讲这样的事情,想不想知道后边的结果啊?后边的结果就是当你以为你得到了你想得到的一切的时候,往你自身、往你的身体、往你的心里看一眼,你发现你失去的更多。你用于跟这些东西交换的、换走的东西,你再也没有的东西,其实不能跟你想换来的那些物质作等换、等价、等号了,挺残酷的。

《浮士德》讲了一件我们看似深奥,但是是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比比皆是,甚至是充斥于我们每一分每一秒的,提供给我们的人生难题,就是您有愿望,可以说欲望,你想要的,这个有错没错?你想通过更容易的方法把它得到,这个有错没错?当你得到这些,你发现你失去了这些东西,你应该后悔吗?

有什么东西是你不能换的?有什么东西到你人生的最后,你觉着它无比珍贵,不应该拿它去换了别的,那东西是什么?这事你一定思考过。

例如,我很残忍。现在我告诉你,你想要一个大别墅,你想要一辆跑车,你想要一个漂亮的异性,你想要一份好工作,我可以给你所有,但是为了换取你母亲的寿命,你想改变吗?你“啪”一个大嘴巴你能抽过来,这东西怎么能换呢?

对的,有不能换的了,你亲人不能换,那我换你的,剁你一个小手指头,你换吗?啊,这也不能换。那我说,我换你一点善心眼行吗?

从今以后你所有要的东西我都给你,但是我就让你的心包上铁皮了,没有情感了?你干吗?犹豫了吧,你兴许想干了,但是我跟你说,太危险了。

如果你敢这么换,也许你就是拥有了所有的行尸走肉,你拥有了所有的再不是人的那个人,你拥有了一个不再能感受到春天、不再能感受到爱恋、不再能感受到悲伤、不再能感受到慈心、不再能感受到温暖的日子。你干还是不干?

你以为浮士德是谁?就是你,你以为梅菲斯特是谁?魔鬼?就是你。这就是我读《浮士德》想到的。

在商业上,人们常说,有一个原则,一切都可以买卖,不管**。但我想说的是,世界上有一些东西是不能交换的,不管你的**如何。活一个这样的人多坦荡!

如果我说的这些话你在某种程度上是可以点头赞许的,请读一本书它叫《浮士德》,在这本书里,详尽地描述了人类跟魔鬼之间的交换的生意,详尽地描述了当你换取了非常多的东西,到后来的时候你会发现,你的一无所有是多么可怕。精神的、灵魂的空虚,当灵魂被卖出去的时候,剩下一个肉体的躯壳在享受那些物质,已经完全没有必要了。

你说这本《浮士德》是**吗?我说不,它脱离了文学,达到了哲学思辨的境界。在这里他们**的是人到底怎么活着,同意我的看法,回去读一读叫《浮士德》的这本书。

虽然很晦涩、很难懂,虽然有可能读一遍没太明白,您可以读第二遍、第三遍,虽然也许你跟我一样,也许都比较大了,觉着读这本书好像没什么意思,您依然可以拿来翻翻,它可以作为人生的总结,也可以作为年轻人怎么活着的指导。

浮士德读后感【篇5】

歌德最著名的全名是约翰·沃尔夫冈·歌德(1749-1832)。他是一位伟大的德国诗人、小说家和剧作家。生于法兰克福一个富裕的资产阶级家庭。上大学时,他就研究斯宾诺莎唯物主义学说和法国启蒙主义思想家的著作,并结识了“狂飙突进”运动的作家,接受了先进思潮的影响。

这期间他发表了一系列重要作品:有感情真挚、意境清新的抒情诗,有剧作《葛兹·封·伯利钦根》,有书信体小说《少年维特之烦恼》等。这些作品具有强烈的反封建思想,体现了快进运动的反叛精神。

1775年,歌德怀着对“开明君主”的幻想和改革社会的理想,到魏玛公国宫廷服务。但他的改革屡遭失败。沉闷的宫廷生活使他失望,1786年便离开魏玛宫廷,开始了对古代艺术的研究,力图从古典艺术中寻求摆脱丑恶现实的途径。

在这一时期,他创作了一些剧作,放弃了早期的反叛精神,主张通过道德的影响来实现社会的进步。1794年歌德与席勒结交,此后两人合作的十年成了德国文学成就辉煌的年代。歌德的长诗赫尔曼与窦绿苔》、小说《威廉迈斯特的学习时代》和《浮士德》第一部都写于这一时期。

这些作品体现了歌德试图通过教育改善现实的人道主义思想。

歌德晚年因受欧洲革命形势的积极影响,而达到他一生创作的高潮,写出了许多重要作品,如小说《亲与力》、《威廉迈斯特的漫游时代》、《浮士德》第二部等。晚年的歌德,思想仍然处于矛盾状态,一方面他重视实际斗争,同时又不切实际地把希望寄托于少数“天才”和“圣哲”身上。1832年3月22日歌德逝世。

歌德的思想和作品充满矛盾:一方面,他积极关注现实,不断探索崇高理想,这是他精神世界的主导;另一方面,他在黑暗社会面前表现出庸俗、妥协的态度和不切实际的道德教诲。

《浮士德》是歌德的代表作。根据民间传说,该剧由两个赌博比赛和五个探索阶段组成。主人公浮士德的一生是自强不息、勇于实践、追求真理的一生。

他的探索精神表明,新资产阶级先进分子对当前形势不满,积极进取,传播了摆脱中世纪愚昧、改造社会、创建理想资产阶级国家的坚强意志。

浮士德读后感【篇6】

《浮世德》它让我看到了这个现实社会下存在的矛盾、无奈、悲惨……

书中讲述了乖乖女的性格、殷实的家境,这一切都使人羡慕。这样完美的女生,却爱上了一个与她截然相反的男生。这些都不能说明什么,因为感情是没有界限的。直到最后,滕夕的离去,她的心里仍然只有他的存在。那个叫烟焰的男孩。烟焰,其实本质是好的。可由于,父亲被车撞后,肇事司机逃跑,家里就开始背负着沉重的债务。他所做的一切,包括抢劫,都是为了他的.家,为了滕夕。然而,当他明白那个肇事司机是滕夕的父亲后,他茫然了。

他不明白该如何去应对滕夕,他想对滕夕说:别走,等我出来。可最后还是没有说出口,直到她的离开。烟焰只能算是个知途迷返的孩子。最后一个少年——季岸,他是最悲惨的。从小父母就去世了,被姨夫姨妈收养。但是,他厌恶姨妈那异样的眼神。于是,觉得自力更生。可他所谓的自力更生,就是在学校附近的一个酒吧里当妓。他被那些肥肉横生的老男人私养着,做着一些肮脏的事情。就算是这样,他也不后悔,只有能靠自我生存下去就满足了。而,当他爱上了自我的老师,他决心退出那个浑浊的世界时,已经不行了。那个世界不允许他的离开,除非他在人间消失了。纵使这样,他的感情也没有得到一个好的结局。不被世俗承认的东西,是无法在这个世界存活的。就是他们的感情一样,心爱的人死了,他的心也死了。这一次,他最后能够毫无牵挂地继续做着令人作呕的事情。

浮士德读后感【篇7】

从小,我就与同龄人不一样,我天生就不会享受,除去对那书的情有独钟,其它的一概便是不知了。但在这样一个网络取代了书的时代,我依然享受着书香带来的满足和快乐。

当然也因此,我读了不少书,而给我印象最深的,也是我最喜爱的一本书,是歌德的《浮士德》。《浮士德》是一部悲剧。其悲剧意义不在于从书斋到爱情再到政治和事业的复杂情节,而在于人作为一个无从选择的生灵,被上帝和魔鬼所控制的近乎宿命式的悲凉。

人只是一个傀儡。绳子是给上帝和魔鬼的。到底控制我们的是上帝还是魔鬼,又有什么实在意义呢?对于一只蚂蚁来说,死在大象脚下还是人脚下,有什么分别呢?

人理应相信并尊重真理,但是如果真理是像石头一样握在谁的手中,那么它就不再是可敬的;倘若上帝以慈悲的名义占有我们的灵魂,那么我们应该向这位顶礼膜拜并接受它施舍的羽翼飞**堂,还是牵着魔鬼的手义无返顾地下地狱呢?我想,这也是《浮士德》留给我们的并不难回答的问题。

自由自主的幸福生活是每个人心中的向往,《浮士德》也至始至终贯穿并隐约流露这个主题。浮士德与魔鬼签订契约,在皇宫荒唐地享乐无一不体现着他的追求。在浮士德即将死去的时候,他也预言了自由和自主的幸福生活,并大声呼吁:

“你真美啊,请停留一下:“浮士德也在预言中得到了满足。依据契约,浮士德被光明圣母带上了天堂,好像一位为杀戮而生的将军被送进了养老院——全世界都为之兴奋,而他自己却活得像个小丑。

哦看完书之后。我想每个人都曾经向往自由,也向往幸福。但是每个人追求不同的目标和方式。

不论怎样,我们却要坚持一个道理:坚信只有靠自己的拼搏和努力争取到的才是最长久也是最弥足珍贵的,其他任何方式所带来的结果注定是一场悲剧。我想《浮士德》之所以成为传世不朽的原因也正是如此吧。

浮士德读后感【篇8】

歌德著的《浮士德》,我总算把它看完了,这是我今年读书计划的第三本书。读完这本书,我喘着粗气。这不仅是因为这本书厚得像一块砖头,让人望而生畏,还因为有很多东西我不明白。

幸亏有郭沫若在翻译完此书时写的“‘浮士德’简论”,让我稍微有了一点头绪。现在我就把我的读后感写出来,和大家一起分享这部诞生于十九世纪三十年代初在世界范围内产生过巨大影响的伟大作品。

《浮士德》的故事情节大致是这样的:老年歌德在中世纪的书斋中烦闷苦恼,和**瓦格讷出外郊游,遇到一条黑色的尨犬。原来这尨犬是天上降下来的恶魔靡非斯特匪勒斯所变成的,他和上帝打过赌,先做浮士德的仆人,解除浮士德的心中烦闷。

如果浮士德满意了,那么浮士德将不是主人,而是魔鬼。于是,墨非斯托把这件黑色外套变成了一朵浮云,带着浮士德和他环游世界,完成他精心设计的任务。

他们第一次来到了布齐的一家酒店,参与了一些无聊大学生的胡言乱语。接着被引进“魔女之厨”,嗑了一剂魔汤,于是浮士德便返老还童,变得年青了。接着就是和可怜的玛甘泪的恋爱,并且生了一个私生子。

玛甘泪把私生子溺死,自己也最终被丢进牢里。浮士德在经过一段“林窟”的幽居生活,又领略了一次“瓦普几司之夜”后,终于杀进牢里,欲救玛甘泪。玛根泪流满面,正在接受审判——死刑。

第一部分告一段落。

故事最困难的部分是第二部分。在现实和虚幻之间,浮士德一觉醒来,来到了一个“风光明媚”的地方,并且感到精神百倍。他去谒见皇帝,皇帝荒淫无耻,一天到晚想着寻欢作乐。

皇帝想见海伦,这位古代美人,但海伦真的来了。在“骑士厅”的表演场合,是海伦和巴黎斯的恋爱。浮士德嫉妒,用魔法的钥匙触动了巴黎。

精灵们死了,化作烟雾,浮士德昏倒,失去知觉。

舞台回到了第一部开篇的中世纪的书斋中,一切的陈设原封不动。在这里,原先受过靡非斯特训示的“学生”如今变成了“学士”,如今反而把靡非斯特训斥了一顿。浮士德的**瓦格讷守着中世纪的炼金术,在那儿制造着“人造人”,公然造出了一个小仔仔何蒙古鲁士。

但他只能蜷缩在一个玻璃瓶里,在玻璃瓶里蜕化不出来。在“古典的瓦普几司”之夜,何蒙古鲁士想蜕变,想发育,“希图放恣情欲”而把玻璃瓶撞破,闪烁,燃烧,然后变成了一团火焰,消失掉!

浮士德追求海伦,最后在墨非斯托的指导下成功了,生下了一个儿子,名叫奥福良。他是一个“天才儿”,放荡不羁,追逐“少女”,飞求战争,结果是“纵身于空中”,坠地毁灭。海伦也因悲伤而死,把浮士德带到了空中。

浮士德和墨非斯托在空中交谈,说他想填海造地。浮士德帮助了奢侈好色的皇帝。皇帝把沿海的土帝给了他,要求他填海造地。结果,填海工程成功了。在填海成功的土地上有一对老夫妇,但浮士德因为不满他们坐在这老式的小礼拜堂里,于是便想用新的房子和土地和他们交换,但两位老人不从。

浮士德派墨非斯托把他们赶走,因为他傲慢的态度吓坏了两位老人。浮士德不免为此“忧愁”,被“忧愁”对着他的眼睛一吹,使得浮士德双目成盲。在倒下去的那一刻,因为有了开拓疆土的行为,使得他感到了满足,并且喊出了“你真美呀,请停留一下!

”按照契约的规定他不得不为靡非斯特所有,但天界的仙使们却把浮士德救出。在天空中,遇到了那抹眼泪,她必须用心引导他。天空中的最高者是光之**。歌德在最后喊道:

“永恒之女性,领导我们走。”全剧结束。

浮士德自强不息、追求真理,经历了书斋生活、爱情生活、政治生活、追求古典美和建功立业五个阶段。这五个阶段都有现实的依据,它们高度浓缩了从文艺复兴到19世纪初期几百年间德国乃至欧洲资产阶级探索和奋头号的精神历程。在这里,浮士德可以说是一个象征性的艺术形象,歌德把它塑造成全人类命运的化身。

当然,所谓全人类,实级上是资产阶级兴其实期先进知识分子典型形象的夸大。同启蒙时代的其他资产阶级思想家一样,歌德也把资产阶级看作是全人类的代表。浮士德走出阴暗的书斋,走向大自然和广阔的现实人生,体现了从文艺复兴、宗教改革、直到“狂飙突进”运动资产阶级思想觉醒、否定宗教神学、批判黑暗现实的反封建精神。

《浮士德与玛甘的眼泪》的爱情悲剧是对追求狭隘的个人幸福和享乐主义的自私哲学的反思和否定。政治上的失败表明开明君主的虚幻政治理想。与海伦的不幸结局相结合,宣告了古典美现代人美育的人道主义理想的破灭。

最终,浮士德在发动大众改造自然,创建人间乐园的宏伟事业中找到了人生的真理,从中我们不难看到18世纪启蒙主义者一再描绘的“理性王国”的影子,并依稀可闻19世纪空想社会主义者呼唤未来的声音。

这就是《浮士德》大致的故事经过,看完全剧,我不得不为歌德那高超的写作技法而啧啧钦佩。他将现实与幻觉,古今交融,如此巧妙,真让人叹为观之。其次,歌德写作此剧前后用了整整六十年的时间,从1773年歌德25岁时的“原浮士德”开始写起,一直到1806年歌德“浮士德第一部”完成,那时正是青年歌德的“狂飙突进”时期。

歌德写作第二部是在1797年歌德49岁开始写作的,一直到1831年,也就是歌德逝世前一年时才完成第二部的写作。从25岁一直到83岁,这部作品伴随着歌德从青年时代开始一直到壮年、老年时代,这期间的时代跨度,是我不得不叹而观之的第二个原因。正是因为这部伟大而宏大的作品,歌德在世界文艺界的不朽地位才得以确立。

同时,我也对这部作品的译者郭沫若先生深表敬意。郭老是在1919年中国的“五四”爱国****期间开始翻译此作品的,那时郭老28岁,当时中国的社会现状又恰好和歌德的“狂飙突进”运动非常相似,一直到1928年郭老译完《浮士德》的第一部。再过二十年,也就是在1947年郭老56岁时翻译完《浮士德》中的第二部。

从28岁一直到56岁,时间跨度差不多三十年。翻译一部作品化了近30年的时间,这是我对郭沫若先生深怀敬意的第一个原因。其次,在翻译这部作品的过程中,为了更接近原意,有时

1、 这两行诗的正确翻译,其实郭沫若要花半天时间,其中的艰辛可想而知。难怪郭老翻译完这本书后会患重病。从事翻译工作的人花费的时间和精力超出了普通人的想象。

这是我对郭老怀深怀敬意的第二个原因。

看完《浮士德》如此恢弘的巨作,显然有些地方还有我不甚了解的地方。郭老建议会德文的朋友最好是原版的和中文的对照一起来读。可惜我对德语一无所知。 同时,我对西方的历史以及古希腊的神话和故事了解很多。 显然,我对它们了解不多。

虽然有这么多的缺陷,但并不妨碍我对这部伟大作品的热爱,因为这确确实实是一个伟大的人写出来的一部伟大的作品,再经过郭沫若这样的文学大家的翻译,使得我备加珍惜我现在的阅读时机和动机。我也相信,即使再过几十年,到了我年老的时候,也会和歌德、郭沫若一样,随时翻出这本书,在现实和浪漫中,找到自己的精神支柱。

浮士德的身体被毁了,但他的精神却得救了。一个行动的人,一个上进的人,一个不断自省并最终走上正途的人,最终会得到救助,这就是浮士德这个形象上所体现出的不断追求和人生真谛的探索精神。让我们以朝圣般的热情感受这部伟大作品带给我们心灵的震撼!

不仅是现在,将来我们都老了。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