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一叹》读后感

04-08

大家可能都有过写作文头疼的经历,通过写作文也能一定培养我们的文学素养。用心专研一定可以写出好作文。一篇作文是如何诞生的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千年一叹》读后感,希望你能从中找到有用的内容!

《千年一叹》读后感【篇1】

《千年一叹》余秋雨的一本书,作者很有名气,就抱着好奇的心态看完了这本书。

这本书是一本日记,记录了作者在千年之交,跋涉四万公里,寻找人类古代文明的经历,给我的感觉是苦中带甜。本书采用游记的形式,但给人的感觉本书不仅仅是一本日记,在读书的同时,本书时时给读者传递这样一些问题,希腊、埃及、约旦、印度等古国都曾经有过辉煌的古文明,从辉煌到势微,从势微到衰败,到没落,而我们中华文明却避免了整体性的衰落,如何保持中华文明的延续,发展,我们读者对此应持有何种观点,我们读者应该如何去面对等等。

从作者的这些经历中,我们可以看出创造文明的是人类,毁灭文明的也是人类。其实,甚至在人类文明高度发达的今天,在很多地方,人们正在毁灭自己创造的文明,例如,在中东,在印度,以及在阿富汗等地人们还在互相厮杀。我们在作者游历文明古国的过程中可以看出,文明的毁灭往往伴随着血腥的战争。为了保证人类文明的健康发展,和平是我们需要的,战争是我们应该唾弃的。所以我们应该争取和平反对战争,这是我们一直持有的观点。

看完这本书以后,我深深为自己作为一个中国人而感到骄傲,为中华文明感到骄傲。

《千年一叹》读后感【篇2】

《千年一叹》读后感

《千年一叹》 是一本日记,记录了余秋雨在千年之交随香港凤凰卫视“千禧之旅”车队跋涉四万公里的经历。路途艰险,困难重重,但是他们却甘愿在毫无保护机制的险境中去面对这一切,愿意投入肢体历险和精神历险。 这本书以游记的形式,向我们介绍了希腊、埃及、以色列、巴勒斯坦、伊拉克等国灿烂的古文明,我紧跟随余秋雨的步伐也开启了我的文明之旅,去探索闻名于世的文物古迹,感受千古魅力,同时也兴起了我对古文明的叹息,有对它们拥有久远历史的赞叹,有对它们不可思议创造力的惊叹,有对它们今不如昔的悲叹,它们经历了从辉煌到衰败的过程。

希腊,这一探索的起点,从一开始,就向世人展示了古代的人文美。正如余秋雨先生所说“几乎到了无可企及的高度。当孔子,释迦牟尼开始在东方思考时,爱琴海海边洁白的石柱开始屹立,经过神秘的“轴心时代”,迈锡尼文明,人类开始跨入停滞的时间中。

干净的痛苦一定会沉淀,沉淀成悠闲,悠闲是痛苦的补偿,痛苦是悠闲的衬垫,今天的希腊与世无争,闲散自如,而埃及却不同,中断的埃及文明以及最坚挺的物质遗迹----金字塔,向世人证明着曾经的辉煌。

金字塔颠覆了现代人类对古代文明的认识,也是对文明意义的诠释。时光之舟慢慢地漂走了。太阳卢克索神庙郭柱上的象形文字矗立在河岸上,几千年的金字塔慢慢地被磨损。“支撑它的文明基座早就消失在撒哈拉大沙漠正午的烈日和狂风中,无法寻找。

”夜晚,稍有凉意的沙漠的风是在对其逝去文明的哭泣吧。

从约旦河两岸到底格里斯河,幼发拉底河,再从伊朗高原延展到南亚的巴基斯坦与阿富汗边界,这一路上拥挤着古巴比伦文明,波斯文明,印度文明,希伯来文明和阿拉伯文明。每一个文明都曾相信自己掌管着世界。因此,他们为人类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但现在,由于极端主义势力的蔓延,这片神秘的土地已经被烟熏得筋疲力尽。文明古迹被催坏,这并不是最可拍的,被铲灭的遗址可以重建,古书可以再寻。但孩子们本应该过着天真无邪的生活,享有上学的权利。

但因为战争,老百姓成了牺牲品,父亲上了战场,生活的重担压在了孩子们的肩上。

孩子是祖国的希望,但由于知识贫乏,谁来重建古城?谁来修古籍?又有谁去守护文明?令人心寒的是传承者的无知。

丰富多彩的文明衍生了各种文明,也产生了很多摩擦。这可能是文明的欺骗!

千年一叹,是谁在悲叹,是古哲人,是法老人,还是信教人,抑或是这些文明的民族和灵魂,当残破已成现状,寂寞已成心态,遗忘已成常态,那阵叹息也只能成无奈。合上这几页,我觉得我得身心都被洗礼在一起,像涅槃后的重生。世界那么大,每一处寻觅都值得我们去思索与回味。

临川二中陈志斌

《千年一叹》读后感【篇3】

《千年一叹》是一本让人不得不叹息的小说,故事情节跌宕起伏,充满着意外和挑战。读完这本小说,我深深感受到了人生的无常和命运的玄妙。

故事的主人公是一位叫做柳浩的年轻人,他生活在一个平凡的小镇上,过着朴实无华的生活。一场无法预料的意外改变了他的命运。在一次偶然的机会下,他发现了一块神秘的投影石,从此之后,他的生活就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这块投影石拥有千年前的力量,可以让柳浩穿越时空,去到一个神秘莫测的世界。在那里,他遇到了许多令人惊讶的人物和事情,经历了一系列惊险刺激的冒险。他结识了一位勇敢善良的女孩,也遭遇了邪恶势力的追杀和阻挠。在经历了一番磨难和考验之后,柳浩最终击败了邪恶的势力,守护了神秘的投影石,保护了自己所珍惜的一切。

读完这本小说,我深深感受到了生命的脆弱和珍贵。人生充满了挑战和考验,但只要我们勇敢坚强,始终坚守自己的信念和原则,就一定能够战胜一切困难,赢得最终的胜利。

这本小说还让我明白了命运的无常和人生的不确定性。我们无法预料未来会发生什么,也无法控制所有的事情。只要我们保持勇敢和乐观,始终相信自己,就一定能够战胜一切困难,赢得属于自己的幸福与成功。

小编认为,《千年一叹》是一本充满着智慧和力量的小说,它告诉我们人生的真谛和境界。读完这本小说,我受益匪浅,深受启发和感动。我学会了坚强勇敢,学会了珍惜眼前的一切,学会了相信自己,相信命运。愿每个人都能像柳浩一样,勇敢坚强,永远不言放弃,坚守自己的信念,追寻自己的梦想。千年一叹,感悟生活的真谛,珍惜每一刻,珍惜眼前的人和事,用心体会生命的意义,坚定前行,永不停息。

《千年一叹》读后感【篇4】

  我带着好奇和期待,翻开了《千年一叹》。在当我看到这本书的名字时,它就对我产生了大大的吸引力。千年一叹,余秋雨先生在叹什么?

  从希腊到埃及,转而以色列、巴勒斯坦,再到约旦、伊拉克、伊朗和巴基斯坦,然后是印度、尼泊尔,最后到中国。这一路走过的并不是什么现代化城市,吉普车碾过的是具有古化文明的国家。与此同时,有的国家仍然战火中烧,可谓危险重重。所以这一路丈量到的不仅仅是各国各地文化的积淀。

  历史究竟是何物?它究竟能影响我们多少?我一时间理不清头绪。的确,历史已经成了历史,它以文字,画卷的样子悄然流逝,已经过去了,而且永不回头。而人之所称为人,是因为他们有自己的文化,自己的历程。如果没有了历史,我们就像是哑巴,无从诉说;如果没有了历史,我们就像是一阵风,没有始没有末,没有了目标没有了方向。

  希腊给人的感觉是蓝色组成的,无论是美丽的爱琴海或是作为希腊象征的巴特农神殿都是那么的圣洁。可惜的是,这种文明衰落了,因为它过于闲散,过于与世无争;埃及的土地绝大多数是沙漠,所以它应该是金色的。埃及给人的感觉是神秘的,无论是金字塔、狮身人面像或是木乃伊。仿佛埃及法老们一生所做的便是固守在高高的位子上,让无数人膜拜,神秘而古老;以象牙色代表的以色列、灰色的伊拉克以及黑色的伊朗、波斯文明几乎是依靠着居鲁士和大流士两位君主的人格魅力支撑起来的,如果没有他们,巴比伦文明恐怕难以跻身古文明行列;而当我随着余秋雨先生的笔来到印度时,它给我的印象根本就是从天堂坠入了地狱。泰姬陵那白色的优雅的圆顶竟成了印度惟一美丽的风景。当我读到“三成摆摊,一成乞讨,六成闲站着”这样的描述时,该做何感想?一个国家贫穷落后还不是最可怕的,最可怕的是她的民众一个个无所事事目光呆滞,每天所做的便是等日出等日落,最后等死;以绿色的尼泊尔结束征途显然是明智之举,自然的魅力原来是大于人类自身创造的。

  文明是抽象的,面对金字塔、长城,我们可以说这是文明,面对《汉谟拉比法典》,我们可以说这是文明。但是,它们只能说是文明的产物,并不能代表文明。文明是一个广义的概念,它的意义太大了,大到可以将宇宙淹没。究竟是人类创造了文明,还是文明孕育了人类?昔日的文明发源地现在却在向世人展示着它的脆弱与无力。漫天飞扬的泥沙,赤脚如密林的失学儿童,眼神空洞的乞讨者,这还是文明的产物么?几千年前文明从这里开始,几千年后文明已从这里走上了衰败的道路。我们又用什么去衡量所谓的文明呢?是看这个地方有多少林立的高楼么?当我合上这本书之后,我闭上眼睛回想当我翻开书扉页的那一刻的心情。我随着余秋雨先生走过了4万公里的旅程,旅游的同时我又不得不发出感叹。那文明的败落和印度的__及场景让我若有所思。人类用自己的双手和智慧创造了文明,最后也用自己双手毁了文明。

《千年一叹》读后感【篇5】

作者:黄逸江

**:《文学教育·中旬版》2018年第10期

内容摘要:《千年一叹》是凄惨的,是惨烈的。看完之后,似乎是在古老的文明世界里,感叹阿拉伯辉煌的历史,怨恨被贪婪摧毁的人民。

在一声声的叹息中,思索着中华文明该如何发扬光大,传承世界。本文将站在历史的角度,对《千年一叹》进行赏析。

关键词:《千年一叹》 文明历史传承

《千年一叹》是余秋雨在实地考察文明遗迹的基础上,对中华文化做出的个性化阐释,其中包括以艺术表达形式所描述的世界,包括其本人通过影视节目、授课方式等亲自传达的部分。在阅读《千年一叹》后,内心澎湃万分,不禁对中华历史文化的传播陷入无尽的深思。

一.《千年一叹》综述

余秋雨是近年来备受关注的散文家,而他的《千年一叹》以一本日记的形式,展现在大众面前。这本书包含着作者在1999年9月至2002年2月以来,随着凤凰卫视“千禧之旅”车队长途跋涉4万公里的经历。一路上的文明遗址的探索对作者内心造成了不小的冲击,众多断壁残垣,满目疮痍,盗匪出没,曾经受到幼发拉底河滋润的沃土,如今也变得令人恐惧。

人类文明的崩溃是如此悲惨,美索不达米亚文明似乎在哭泣。书中介绍了世界几大文明衰败的原因,这不仅让人类对文明的沦陷进行了更多的思考,同时也让人类在内心努力探寻着文明复兴的途径[1]。

二.《千年一叹》之感

(一)历史的发展

“认识自己,要借助他人的目光”、“一个民族什么时候能够用世界的眼光而非民族的眼光衡量一切,这个民族就成熟了”——庞朴[1]。似乎中华民族一直以西方发达国家为比较对象,欧美文化也对中国文化产生了较大的影响。于是,中华儿女似有似无的开始怀疑祖先,否定传统,然而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中华古文明从来都占据着重要地位,并略高于世界许多国家一筹。

《千年一叹》读后感【篇6】

“法老的陵墓,巴比伦的墙,希腊海滨夜夜潮起,耶路撒冷秋风凉。你是废墟的眼泪,你是下一代的伤害。恒河边的婆罗门声音在**?”

前面的这句话出自《千年一叹》。我第一次看到这本书是因为这句话。我从来没有见过一本书,一个词可以使世界古代历史如此全面。

出于好奇心,我打开了这本书。因此,我掉进了历史的漩涡中,不能自拔。不愿自拔。

《千年一叹》是一本日记,记录了作者余秋雨在千年交替之时,跋涉四万里,寻找人类古代文明的经历。《千年一叹》是采用游记的形式,在读书的同时,书中作者给自己提出的一些问题也同样引人深思,并且在本书中多次写了世界各地辉煌的古文明与残破现实的对比,令人心生叹惋之情。

在作者的带领下,我看到了世界历史的变化。例如古埃及,古埃及的历史时期处于我国传说中的黄帝时代,但它的一切都那样恢弘:雄壮的金字塔会让人类感到自己的渺小,只能感到时间与空间在这里会合,力量和疑问在这里交战;巍峨的石柱阵让人对天地充满敬畏之情,高大破碎的门农石像让人感受到历史的巨变,带来心灵的沧桑感;还有许多诸如此类的古迹数不胜数。

然而,由于人们的忽视和一些极端组织的战争,这些历视以及被慢慢地摧毁了。我仍然记得一条新闻,主要内容为一伙极端****,公然冲进位于开罗的埃及国家博物馆,将博物馆内许多文物的玻璃展台打碎,向着文物进行疯狂的破坏……,事实上,世界上大部分的文物都毁于战争。这本书揭示了许多地区的刑事战争对人民、历史遗迹和历史的影响,令人深思。

“千年走一回,山高水又长。东方有人长相忆,祖先托我来拜访。”同样身处于文明古国的我们,生活中没有战乱,没有炮火,更应该为文明的传承与延续贡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

让我们呼唤和平,了解历史,为保护古老文明而努力!

《千年一叹》读后感【篇7】

一次认识余秋雨先生,是在高一的时候。我记得那是一个慵懒的下午,本该昏昏沉沉的语文课上。我的语文老师举着一本破旧的散文集给我们念着一篇篇质朴又优美的散文。老师具体念得内容如今我已记不清了,但脑海中记得最清楚的是那篇散文给当时被苦闷的课业折磨的又累又乏的我带来了从未有过的安慰和激励。我尤记得,那本一看就知道被我的语文老师翻过一遍又一遍的书,有着一个引人入胜的名字――《文化苦旅》。而这本书的作者也有着一个同样诗意的名字――余秋雨。

直到上了大学,浑浑噩噩忙东忙西的度过了大一之后。大二的某一个无所事事的晚上我回忆着高中,突然想起了那天下午的语文课。抱着回忆青春的想法,我立马买了一本《文化苦旅》,想要重新回味当初对散文的痴迷。没想到,自此,一发不可收拾。看完文化苦旅我又立马买了《千年一叹》和《行者无疆》。而今天,我便想谈谈我在阅读《千年一叹》时的心路历程。

不出我预料,余先生的文字实在很能引人入胜,从自序开始,我就被余先生所塑造的氛围深深带入:“……我在喜马拉雅山南麓的思考,稍稍弥补了每天一边赶路一边写作的匆促。读者既然陪我走了惊心动魄的这一路,那么,最后也不妨在那个安静的地方一起坐下来,听我聊一会儿。世界屋脊下的炉火、烛光,实在太迷人了。”

自此,我便跟着余秋雨一路“游历”了中国以外的人类主要古文明。最先抵达的希腊文明遗址,它从一开始就展现了人类古代文明的至全至美,几乎到了无可企及的高度。巴特农神庙下,我不熟悉的古希腊悲剧、亚里士多德、维纳斯,再加上远处的奥林匹亚,似乎把人类最健全的生命方式铸造完满。最令我感到诧异的,是比这一切更早一千多年的克里特岛上的米诺斯王朝和荷马史诗中的迈锡尼。早到什么程度呢,如果说古希腊悲剧与中国的老子、孔子同龄,那么克里特和迈锡尼就与炎帝、黄帝、尧、舜、禹的传说时代连在一起。而不同的是,他们的传说竟然有那么完整的实证。同样让我感到匪夷所思的是克里特岛上的生活。平等、通透、舒适、神奇,处处显得相当现代。其中,排水系统、卫浴系统的先进和时尚,使人觉得时间停滞了。但是它们居然已经毁灭了几千年了。

中东,从约旦河两岸到底格里斯河、幼发拉底河,再从伊朗高原延伸到南亚的巴基斯坦和阿富汗边界地区。正是这个麻烦不断的地区,拥挤着人类几个特别辉煌的古文明。巴比伦文明、波斯文明、印度文明、希伯来文明、阿拉伯文明……

其实粗略了解了这么多,我脑子混乱的很,毕竟这本书对我来说信息量太大,我对这些文明历史的了解又知之甚少。但书中描述的唯一让我印象最深刻的场景是:“去巴比伦故地,在那些丘壑草泽边站一站,看着凄艳的夕阳又一次在自己眼前沉入无言的沙漠,再在底格里斯河边想一想《一千零一夜》的故事,体会文明枯荣的玄机……”

神秘的东方文明,原来有这么多苦难挣扎与无奈。所以,我不得不感到庆幸,中华文明是所有的古文明中至今唯一没有中断和湮灭的。

其实,当我第一遍读完这本书的时候我感觉很难受,是如鲠在喉的那种难受。虽然我看的很仔细,但对孤陋寡闻的我来说,我的阅读还是囫囵吞枣。因此之后,利用了一个寒假的闲余时间我又看了一系列关于人类起源文明的央视纪录片。由此才开始深感余先生知识内涵的深厚,以及他从未停止探索打的脚步。这位学者,他一直在路上,真真正正的路上。从最开始寻访中国文化的遗址,到寻访除中国的其他人类文明,北非、中东、南亚、欧洲……他克服路上重重险境,不惧生死不惧艰难。只为探寻、只为见识。而此刻的我们呢?是躺在床上玩着手机呢还是坐在电脑前打着游戏?

也许我们暂时还没有经济基础支持

们走遍大江南北去了解我们想要了解的事情,去做我们想要做的事情。但是,我们想要了解什么?我们想要做什么?此刻我们心中有答案吗……

看吧,其实这根本不是我们无所事事的理由。霍金一生被囚禁在轮椅上,但他的思想却能飘到几万千米外的太空里。要想实现人生的意义,要想让自己不像蝼蚁一样蜗居在自以为是的天地里,我们必须从现在开始,不再虚度光阴、浪费青春。我们要做的就是,改变懒散的习惯、锻炼自己早已渐渐“生锈”的大脑,去思考、去想象。而这一切最基本的途径就是阅读。阅读书籍、阅读历史、阅读文化、阅读人性、阅读生活。因此,我很感谢余秋雨先生。可以说,是他点亮了我求知的欲望,让我停止堕落停止平凡,让我开始思考开始真正的“行走”,去摸索我的人生的意义。

总而言之,《千年一叹》是一本值得一读再读再读再读的书。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