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通史读后感(通用十一篇)

04-08

读书可以让你的生活过得更充实,学习到不同的东西,网络上,很多都在谈论作者写的作品,读了以后让人眼前一亮。写一篇读后感能让我们更好的领悟作品,怎样写出有创意的作品读后感呢?为您提供幼儿教师教育网编辑准备的“中国通史读后感”,请务必留意我们网站的实时更新以便及时调整商业计划!

中国通史读后感 篇1

中国梦从严格意义上讲,其产生建立在中国作为多民族统一国家业已形成、国民对中华民族认同感达到一定深度的基础之上,考虑中国梦的思维是将中国置于世界之中,针对中国在世界中的相对位置、中国与其他国家及地区间关系等方面,提出关于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领域发展构想,中国国民对世界的认知状况在其形成及描述中扮演着极为重要的角色。中国梦作为社会意识,深深植根于社会存在的土壤并对社会存在产生深远的影响;中国梦受不同历史时期政治、经济、文化、社会背景综合影响,其内容、形式亦不断因时而变,研究不同历史时期代表不同阶级利益的代表人物对中国梦的构思,需要立足于历史纵向发展中各时期历史横向发展状况,并**其对于中国历史发展的影响;研究中国梦能够加深对中国历史的认识,增强民族自信心与民族认同感,对于弘扬与培育民族精神大有裨益。

根据不同时期时期中国梦在内容、形式、提出背景等多方面比较,影响不同时期不同中国人的中国梦的因素包含中国对外开放程度、主要交流形式及途径、社会主流思想及国民对世界认知程度、提出中国梦的具体人物所代表的阶级立场、所处社会环境下社会存在的具体表现形式如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政治经济文化体制等因素。

公元前2070年,具备一定国家机器的夏朝建立,标志中国出现原始国家政治制度,亦标志中国作为政权意义上的多民族国家开始形成;中华的形成则以此上溯百年至尧舜早期部落时期;而中国国民对世界的认知程度则经历着迄今尚未完成的漫长之旅,自殷商覆亡箕子东迁朝鲜半岛始,通过中外**、文化交流、人口迁徙等途径逐步认识并融入世界,典型的案例莫过于张骞、班超出使西域经营丝绸之路,而鸦片战争后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则直接将中国完全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伴随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后新中国逐步取得联合国合法席位、融入世界**体系等走向世界的脚步,中国国民对于世界的认知程度逐步强化,中国梦也经历了从奴隶制社会几乎停留在国内范畴到封建社会”以华为尊”,再到近代社会”民族独立”,最终实现现代”民族复兴”、”屹立于东方民族之林”的发展过程。

中国早期国家政治制度产生于奴隶制井田制基础之上,社会生产力受生产技术制约处于较低水平,以奴隶、平民为主体的社会劳动力被严格束缚于土地之上,人口流动性极低;青铜铸造、原始轻纺等手工业部门由官府垄断,产品主要用于统治阶层内部消费,国内市场规模狭小,对外**局限于边境地带,规模小且受民族关系紧张影响,几乎无生存土壤;西周时期,分封制、宗法制、礼乐制度共同构成的政治体制框架下,奴隶制贵族统治集团内部层层分封,等级森严,遵从小大宗之间的隶属及辖属关系,具有宗族统治的色彩;周王是天下的大宗,亦最高政治领袖,贵族统治集团内部矛盾、平民及奴隶与贵族间矛盾构成社会主要矛盾,统治阶层主要关注自身政治地位与权力,特别是东周时期,诸侯为争夺土地与人口不断发动争霸、兼并战争,政治局势动荡,与周边民族政权长期处于敌对状态,缺乏有效的外交活动;国民对世界的认知局限于周王朝周边少数民族地区,相对集中的人口分布及生产力的极度低下将民众牢牢束缚在土地之上,社会也缺乏对外交流的内在动因,统治者多数时间倾向于分封**逐步开发周边地区而不热衷于发动战争快速扩张,对外用兵旨在防御和统治阶级内部争权夺利,**政权与周边民族作战始终较为被动,商纣为夺取东部沿海地区而征讨东方蛮夷是仅有的一次大规模主动进攻,而此战事也造成其兵力分散而被迫朝歌**。《诗经》、《楚辞》等文学作品中各国普遍蔑视周边民族而称其为”犬戎”、”夷狄”、”林胡”及”匈奴”等,尊华贱夷情绪较为强烈与周边民族不事农耕茹毛饮血的生活方式及时长袭扰剽掠中原各国的对外策略有很强关联,对于其政权的了解则普遍知之甚少,奴隶制社会下统治者在世界观方面并无明确的中国梦。

封建社会时期中国梦基本可以定义为”成为已知世界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尊华攘夷”,与封建社会鲜明的社会等级分化特点相照应。中国封建社会以公元前221年嬴政”吞二周而亡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建立**主义**集权封建王朝秦为起点,直至1840年鸦片战争清王朝战败被迫于皋华号与英缔结城下之盟——《南京条约》为终点,跨越两千多年历史长河,皇权之**辅以**集权空前绝后地登峰造极;封建地主阶级统治者依据儒家思想、法家思想在经济方面实行重农抑商政策,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构成自然经济的主体,占据封建经济主导地位,小农积极以家庭作为生产经营单位,按照男耕女织生产模式从事产品主要用于自身消费的生产,生产力流动性较奴隶制社会增强很多,但是农民仍旧被严格束缚于土地之上,保守性、封闭性是国民普遍特性,先进繁荣的农耕文明与一呼百应的君主**也催生出多数统治者的自满心理;且法家思想强调等级尊卑,这也体现在对外政策上,”尊华攘夷”观念长期存在于中国封建社会对外政策中,最直接的体现就是中国封建王朝拥有数量极多的保护国、藩属国,但是缺乏可靠的军事盟国。汉朝至唐朝****为保证边境安定采取和亲及军事行动并举的方针,南宋之前都城长期位于西安咸阳、洛阳开封、太原大同构成的黄河中下游几字末端区域内,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一直集中在北方,汉代建立后几百年来农耕文明的经验积累及工具革新使综合国力得到长足进步,对外政策开始变得主动特别是武帝时期在西北边境频频发起战争,又遣使者出使西域互通友好,建立西域都护府,形成以****为核心各国进贡朝拜的大一统民族格局,唐太宗时吐蕃鲜卑回鹘等周边民族已尊称**统治者为”天可汗”,朝廷相继建立安西都护府与北庭都护府,自此之后直至南宋,****始终在尝试征服并统治周边地区,努力建立以中原政权为核心的政治格局。

北宋”三冗”问题严重国家积贫积弱,***原农业的辽、西夏、金利用已占据的北方农耕地区相继崛起,统治者开疆拓土的野心遭受重创,但尊华攘夷并未因此被放弃,皇帝宋神宗与辽缔结”澶渊之盟”,宁可付大额岁币亦要求辽皇帝俯首称臣,多数士人仍主张通过作战扫除少数民族政权,包括陆游、苏轼等著名词人都曾表露出抗击外敌收复失地的决心。南宋建炎向东南跨过汉族政权。虽然主要派别占上风,战争并不顺利,但学者们普遍支持北伐。宋朝对外**方面在唐朝基础上取得很大进展,海上丝绸之路逐步形成,福建泉州成为东南第一大港,通过东南亚等多国与印度、波斯及阿拉伯等帝国建立广泛商业联系,凭借巨额交易量并成为世界**中心。

明朝建立后西北陆路一直受制于蒙古政权,而统治者并未就此停止开疆拓土,郑和下西洋等一系列外交活动使明朝藩属国遍布中南半岛及马来群岛,势力范围远至马六甲,此时的对外政策重心已从军事行动转移为和平外交,”厚往薄来,倍偿其价”的对外方针确实不符合国家利益,不过对于封建君主及深受传统思想熏陶的士人而言,成为万国朝贡的区域中心才是更为关键的,这也是封建社会统治阶级及社会大众中国梦的体现。

中国封建社会时期的中国梦体现出中国人渴望走向世界的强烈愿望,具有强烈的”尊华攘夷”观念,此时期中国一直试图努力成为区域乃至世界中心,这也是封建时代中国梦在世界观方面的核心思想。然而伴随西方工场手工业的发展,资本主义萌芽的勃兴及民主启蒙思想的广泛传播,中国政治经济体制逐步落后了,面对频频出现在港口的西方商船及来华使团,统治者不胜其扰并对于西方涌现的新事物因无法理解而感到惧怕,在取得一系列外交成果的情况下故步自封闭关自守,无疑也加速了封建社会地主阶级通知者的没落,更终结了存续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而清朝乾隆皇帝自信地对迟迟不愿下跪的英国使团回复”**物产丰盈……”后没多久,中国便步入了被列强欺凌压迫的屈辱历史。

现代中国梦以实现民族独立为基本目标,但不同阶级政治派别对社会制度的选择却有着根本的不同。中国人真正全面认知世界的起点始于鸦片战争的炮声,清帝国”呼剌剌似大厦倾”地派出求和代表在英舰”皋华号”签订了中国历史上同外族入侵者签订的第一份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开始由独立自主的封建国家逐步沦向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亦宣告中华民族反帝反侵略的民族独立运动展开。其后《天津条约》、《北京条约》、《马关条约》、《辛丑条约》等在帝国主义国家以武力形式胁迫下相继签订,中国门户被迫洞开,但新思想也得到传入并不断深入民心,也促进新文化运动等民族思想解放运动的兴起。

比较不同时期中国梦的内容及特点,不同阶级中国梦目标都是赢得国家独立与主权,建立完善近代工业体系,实现民族独立,复兴中华,但其具体内容特别是在政权建设形式上具有根本性质的差异,且不同历史时期不同阶级中国占据社会主流观点的位置,毕竟新思想战胜旧思想总需要一定时间,,而整个变化过程一方面受封建统治阶级势力制约,另一方面也加速瓦解封建势力,最终呈现出地主阶级顽固派、抵抗派、洋务派、农民阶级、资产阶级维新派、革命派、北洋军阀、南京国民**、无产阶级相机登上政治舞台的过程,其代表人物分别是清末道光帝及慈禧集团、林则徐及魏源、曾国藩为代表的汉族官僚、康有为及梁启超、孙中山及宋庆龄等革命党人、张作霖及段祺瑞等北洋军阀、蒋介石为代表的四大家族、李大钊及陈独秀等早期共产党人、毛泽东为代表的更为年轻成熟的共产党人。

地主阶级各派别中国梦目标实质上是一致的,均以维护封建君主**为目标,区别则集中于对待西方器物文明的态度。地主阶级顽固派本质上继承了封建帝制背景下的中国梦思想,”尊华贱夷”、”以华为尊”,具有强烈的保守封闭性及鲜明的等级观念。以林则徐、魏源为代表的地主阶级抵抗派则将”师夷长技以制夷”作为指导思想,临泽欣虎门销烟前在广州设立译馆,翻译外来报刊并组织学者编撰《四周志》,鸦片战争中林被罢官,途经海宁将资料授予魏源,魏源秉承其基本思想得《海国图志》,提出西方之精粹亦即中西之差距在于造船、火器、养兵练兵之法,未意识到封建君主**制度的制约作用,两派区别体现在对待西方器物文明的态度上,林则徐曾在奏折中建议道光帝拨出部分经费购置并研究西方**等工业产品,被道光帝批”无理、可恶”.

洋务派虽在民族危机空前加深,清**更多考虑的是清剿太平天国为首的农民起义势力]的情况下得到满族统治者的肯定但是也以维护封建帝制为目标。农民阶级的中国梦受其落后性、保守性制约往往沦为封建思想中国梦范畴的附庸;太平天国与义和团为数不多的区别集中于运动目标不一致,太平天国产生根源在于阶级矛盾激化,外敌入侵只是催化剂,遵循”反清所以反洋”的思维,而义和团运动则起先反清,民族危机空前加重背景下将反侵略作为首要目标。太平天国运动发起人洪秀全于1853冬颁行《**田亩制度》,规定”反天下田天下人同耕”,践行”无处不均匀、无处不温饱”的绝对平均主义思想,但随着定都天京引发政治危机愈演愈烈,农民阶级劣根性逐步暴露,洪秀全、杨秀清等领导人争权夺利,追求统治者个人享受,陷入”打走皇帝做皇帝”的封建帝制”怪圈”.

而义和团运动炮打西什库教堂、东交民巷大使馆、取得廊坊大捷等反侵略活动则完全建立在”扶清灭洋”的大旗指导下,叫太平天国甚至无明确纲领。但总的来说,这****梦都是封建帝王中国梦的附庸。资产阶级中国梦受西方资产阶级自由平等博爱等启蒙思想影响,与地主阶级抵抗派的不同在于从”师夷长技以制夷”到双方平等。

维新派与革命派论战焦点在于双方革命方式、具体政体选择等方面。康梁以公车上书形式奉劝清帝变法,本身就是使用旧游戏规则制定新游戏规则,温和地实现政权过度,而孙中山、黄兴等革命派则看透清**腐朽落后,顽固不化,主张建立民主共和制度,先后发起广州起义、黄花岗起义、武昌起义,犹以黄花岗起义最为壮烈。孙中山的中国梦则受中国古典《大道之行也》影响颇深,以西方政治理论作为骨干,实现具有一定中国特色的民主共和制。

资产阶级教育与地主阶级中国梦的根本区别在于抛弃封建主义,实现中西平等。北洋军阀、南京国民**实质上代表的是大地主大资产阶级利益,兼作列强在华代言人,其中国梦思想与资产阶级革命派区别在于寄希望于列强的支持,幻想借助列强帮扶并支持列强实现与列强平等,如北洋**参加一战、重庆国民**参与缅甸作战实质上带有空想的成分。

无论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还是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无产阶级在现代中国的梦想,都是通过革命斗争,坚决实现反封建、反侵略,最终实现民族独立。无产阶级不存在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其依据人民革命路线以建立社会主义社会为目标,是彻底而真实的中国梦,正如毛泽东所言”在人民力量面前,一切反革命都是纸老虎”.最为直接的论据就是1919年五四运动,北京大学学生联合多所首都高校学生在上海等多地工人、商人声援下,火烧赵家楼,最终迫使北洋**放弃在《巴黎和约》上签字,粉碎日寇企图借袁世凯”二十一条”窃取山东主权的图谋,是一次彻底而成功的的反帝反封建革命,关键在于本次运动是旧民主主义革命历程中取胜不多的运动之一,充分显示出无产阶级的力量,五四运动也得以成为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无产阶级政党与资产阶级、封建阶级等靠剥削维持生存的阶级本质上的差异在于无产阶级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为实现反侵略反封建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目标,毛泽东带领工农红军采取武装斗争、土地革命、根据地建设即”工农武装割据思想”,以农民作同盟军,踏上”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黄沙始到金,红军五次反围剿、长征经历重重磨难,最终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其体现出的革命乐观精神与抗争到底的决心在世界上都是绝无仅有的,依据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思想闹革命是与太平天国等农**动最大的区别。无产阶级真实而彻底的中国梦思想与资产阶级软弱性制约下的中国梦思想差异之一就是完全依靠人民革命的力量,对列强不抱有任何幻想,抗日战争中双方采取的抗战战略就是最明确的佐证。”918”事变后蒋介石命令张学良采取不抵抗政策,卢沟桥事变后国民**依靠军队以空间换时间,南京、武汉、太原、济南会战沉重打击日军士气,彰显出中国人不畏外敌的信念,但也消耗中**队大量有生力量,随着上海、南京、广州、武汉相继失守,国民**被迫迁都重庆,逐渐丧失与日军大规模正面会战的实力;与此同时,共产党采取灵活的土地政策,集中各阶级力量全面抗战,成功发起百团大战,成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中流砥柱。

共产党为代表的无产阶级正是凭借主动坚决的信念最终战胜美帝国主义**人蒋介石势力,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结束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历史,赢得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以毛泽东、周恩来为代表的共产党人,带领中国无产阶级实现了现代中国梦。改革开放前毛泽东等共产党人中国梦是大力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力,缩小与发达国家差距,”超英赶美”,建成共产主义社会,这种超越社会历史发展规律及其带来严重后果在经济上的直接表现就是参照斯大林模式等苏联经验,通过国家指令性计划进行”一五”计划,随后发起”大跃进”、”人民公社”运动,经济取得一定发展,但斯大林模式产业结构严重失调,权力过于集中、缺乏人民民主对党内民主的监督与制约等弊端也对中国经济建设产生很大制约。

这一时期,中国梦并非不可能实现,而是在历史条件下超越了生产力水平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无产阶级在当代的中国梦以”民族复兴”为目标,实现和平崛起不搞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睦邻友好和平共处,这是根据社会历史发展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结合我国基本国情提出的,符合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与核心价值体系,符合我国根本利益及人类文明发展趋势,有利于世界和平与发展,避免了奴隶制社会时的无所作为和封建社会时期的骄傲自大。邓小平、江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构建,为中国梦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随着以***、***为代表的党**领导集体对邓小平同志”三步走”、社会主义基本路线等思想的大力贯彻落实,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定能够实现。

中国通史读后感 篇2

作者认为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彻底完成有利于人民的社会改革,而且认为“中国历代社会上的思想,都是主张均贫富的,这是其在近代所以易于接受社会主义的一个原因”。这是作者从我国历来社会改革思潮的主流中,说明我们所以容易接受社会主义而加以推行的原因。怎样推行社会主义呢?

作者在“实业”一章中,指出农工商三者之中,“农为尤要”,在叙述农业“自粗耕进于精耕的过程”之后,接着检讨“中国农业进化的阻力”,认为主要由于土地私有和小农制,其唯一的“出路是要推行大农制”,改变生产方式,效法苏俄的集合农场,使用耕作机械,化除农民私见,因为“生活变则思想变,生产的方法变则生活变”。

秦亡后,汉朝迅起。秦在客观上为汉的统一扫清了道路。汉朝对于秦留下的东西是批判的传承的。

例如秦是焚书坑儒,而汉则是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当西汉屹立于东亚的时期,雄霸于西地中海的罗马共和国的骎骎东来。公元前27年,屋大维实际上成为拥有所有权力的罗马君主。

罗马的历史由共和时代转入帝国时代。在屋大维统治罗马帝国期间,西汉政权逐渐落入王氏亲属手中。公元25年,刘秀成为皇帝。刘秀出身汉的宗室,所建皇朝仍然称汉,建都洛阳。

史称东汉或后汉。然而,历史总是这样,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公元221年以后,统一的东汉帝国被三国形势所取代。

同时,世界的另一端罗马帝国已由极盛点逐渐下落。公元一至二世纪是四大帝国并存时期。在此之后,虽然它们持续了不同的时代,但都失去了在世界历史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

愕然发现,历史的发展有多么的相似啊!

我认为中国的通史是很好的。他没有讲述一个粗略的历史故事,而是从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不同角度进行解读,让读者看到一个知识点,并将其延伸到各各领域。我会坚持读下去的!

中国通史读后感 篇3

让历史告诉你

中国通史》阅读心得

英国诗人雪莱说过:“历史,是刻在时间记忆石壁上的一首回旋曲。”历史是原始人类与野兽、寒冷、饥饿的斗争,是封建王朝的金银酒杯与夜夜笙歌;历史是夜夜流淌着的期盼的热泪,是黑暗中透出来的缕缕晨光。

历史是真正的圣人。它时终以引导者的态度,促进现代人和民族的思维和创新。抱着对历史的这一份热爱,我最近读了《中国通史》这本书。

《中国通史》上至盘古开天辟地,下至中华**的成立。中华民族千年延绵不绝的历史中的朝代更迭与风云人物的兴衰就在书中一幕幕地向我展开。从传说时代的三皇五帝、古代时期夏商西周、春秋战国、秦朝两汉、三国两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十国、两宋辽金、元明清到近代中华**,在这漫漫历史长河之中,我看到了在我们整个民族的成长过程中,有多少辉煌值得我们一生去纪念,有多少沧海桑田是我们毕生也不能忘记、也会永远铭记在心的痛。

在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中华民族生生不息,中华文明代代相传。在历史上,涌现出了许多可以成名几千年的伟人。在书中,我看到了一代枭雄伟大的政治家曹操和嬴政;雄才伟略的谋略家张良和诸葛亮;文明中外的思想家孔子孟子;伟大的民族英雄林则徐、邓世昌;博学多才的文学家欧阳修、苏轼;或浪漫飘逸的诗仙李白,或沉郁顿挫的诗圣杜甫;伟大的革命家孙中山、李大钊等等。

这些人都在漫长的历史道路上书写了辉煌的篇章,为中华民族留下了无数的传奇和色彩。

历史的长河是源源不断地向前流淌的,李世民曾经说过:“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历史的作用就是让每个人、每一个民族不断反省、不断思考、不断创新,并从历史中汲取力量。

《中国通史》这本书简单明了地向我们展现了伟大祖国的延绵不绝的生命历程,没有动人心魄的故事情节,却足以让我们了解中华民族那生生不息的历史进程与强大的力量,感受中国古代传统文明,不管是文化、政治、军事、经济,还是小到一个人、一件发明物,这都是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生动的写照。中华民族的历史充满了沧桑,但无论经历了多少挫折和磨难,一切行动都在暗示着民族的进步和崛起。中国著名的少数民族为世界文明增添了辉煌。这段绵延不绝的历史,也是伟大民族凝聚力和生命丽的象征。

在21世纪的今天,正是这些变幻莫测的历史情节,以圣人的姿态指引着我国的不断进步和发展。今年正值我国抗战胜利70周年之际,从盘古开天地到中华**成立,后来又经历了那段或痛苦但又神圣的岁月,一个国家风风雨雨就这样沿着历史的车轮一步步从过去走到现在,也许在苍茫的宇宙之间5000年也只是星光一闪,而对于一个国家,却是一页页血雨腥风与丰功荣耀的书卷,该真实而深刻地被每一个国人所记忆。以史为鉴可能是历史存在的一个重要因素。

在历史上,人们记得和回忆一个祖国的兴衰;人们记得和回忆每一个历史时刻的转折点。从历史的角度看历史,了解形史的真相;从发展的角度看历史,坚定地把故事带到未来。

中国通史读后感 篇4

《中国通史夏商周春秋战国读后感》

“中国通史夏商周春秋战国”这本书,是一部关于中国古代历史的通史著作,涵盖了从夏朝至秦朝的漫长历史进程。在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深深感受到了中国古代文明的博大精深,也领略到了中国人民五千年来的不屈精神和智慧。

夏商周春秋战国,这五个历史时期代表着中国古代的五个不同阶段,每个时期都有着独特的特点和重要的历史事件。夏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有文字记载的朝代,其历史时期虽长达四百多年,但关于夏的记载很少,给人留下了许多疑问和谜团。商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有真实史料和考古发现的朝代,商朝的兴衰史成为了中国历史上最为重要的一页。周朝则是中国历史上最为辉煌的朝代之一,周文王、周武王等一系列英明君主,奠定了周朝长达八百年的统治基础。春秋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十分重要的时期,这个时期发生了许多重大历史事件,其中包括著名的“春秋五霸”和“百家争鸣”等。战国时期,则是一个充满了变革与剧变的时期,各国争霸、纷争不断,最终导致了秦朝的崛起和统一。

在阅读《中国通史夏商周春秋战国》这本书的过程中,我深刻感受到了中国古代历史的博大精深,每一个朝代都有着自己的特点和贡献,每一个历史事件都在悄悄地影响着中国的未来。夏商周春秋战国,这五个时期代表了中国古代历史的不同阶段,也代表了中国古代人民的智慧和勇气。在历史的长河中,每一个时代都有着自己的价值和意义,在这些历史时期中,我们可以看到中国古代文明的璀璨辉煌,也可以看到中国人民传承不屈的精神。

小编认为,阅读《中国通史夏商周春秋战国》这本书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让我更加了解了中国古代历史的宏大画卷,也让我意识到了中国人民五千年来的奋斗历程。我相信,只有不断学习和汲取中国古代文明的精髓,我们才能够更好地传承和发扬中国传统文化,让这份宝贵的文化遗产得以传承下去。愿我们永远怀着对历史的敬畏和对未来的信心,秉承着中国古代人民的智慧和勇气,走好中国的发展道路。

中国通史读后感 篇5

史诗化呈现厚实的历史“历史是过去传到将来的回声”,能看到多远的过去,就能看到多远的未来。“不知过去,无以图将来。”看历史,是为了看见历史中我们的真实形象。丘吉尔说过:“那些忘记历史的人注定会重蹈覆辙。”牛津大学出版的《技术史》也指出:“过去的教训是将来行动的指南。”对一个国家来说,历史衍进中的任何成败得失、经验教训,都是后人的财富,都值得我们借鉴。所以,对历史,我们应该多一份尊重,多一份思考,对古代的成功经验,我们要本着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去之的科学态度,善于从历史中看成败、知兴替、鉴是非。

江河万里总有源,一个民族的历史是一个民族安身立命的基础。泱泱华夏,上下五千年,通史著作不少。优秀者,往往既重史料翔实,又重文字优美。案上这套《中国通史》,就是民国公认史学大家的集大成。其中,吕思勉先生的文字中,引用的史料十分丰富,旁征博引,大气磅礴;张荫麟先生则不圄于史籍,甚至把《诗经》、《楚辞》、《论语》中的词句用得出神入化,文字十分优美;而蒋廷黻先生则是在近代史研究上采用了新的研究方法和新的研究观念,倡导原始档案材料的收集。他写李鸿章,就不止是看史料,还曾亲自走访李鸿章的旧部、助手、秘书等。

历史是厚实的,正如《中国通史》一样。厚厚的上中下三册,翻起来不轻松,读起来更加意味深长。《中国通史》,不但有历史内容,还有思想深度,更有莎士比亚式的情节生动性和丰富性。著名历史学家谭其骧称其“以史学名著而兼通经、子、集三部”。严耕望赞吕思勉“通贯各时代,周赡各领域”,这也是《中国通史》的主要特色。顾颉刚评价《中国通史》“以丰富的史识与流畅的笔调来写通史,方为通史写作开一新的纪元”。《中国通史》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用白话文写成的中国通史,史料之翔实,观点之新颖,语言之生动,对历史人物的评判之公正,为同类书所不及。

中华民族巍然屹立东方五千年,为人类创造了灿烂不熄的伟大文明的历史,那是人类最珍贵的遗产之一。张荫麟、吕思勉、蒋廷黻所著《中国通史》,从“民族的形成”起笔,沿着历史的道路,回顾梳理了王朝更替、历史兴衰的来龙去脉,分门别类地叙述中国社会经济制度、政治制度和文化学术的发展情况,内容包括封建婚姻的变迁、同族与异族的同化和异化、文化思潮的形成,以及近代政治社会对现代经济、社会、教育的影响,等等。不应忘记历史,“历史是现实的根源,任何一个国家的今天都来自昨天。只有了解一个国家从哪里来,才能弄懂这个国家今天怎么会是这样而不是那样,也才能搞清楚这个国家未来会往哪里去和不会往哪里去。”

“欲知大道,必先为史”。《中国通史》“思接万载,视通万里,千恣百态,令人销魂,因此它比其他学科著作更能激发人们的想像力”。列宁说:“忘记历史就意味着背叛。”休谟认为,“历史不仅是知识中很有价值的一部分,而且还打开了通向其他许多部分的门径,并为许多科学领域提供了材料。”吴晗说:“我们的历史是一份无比珍贵的遗产,是值得我们自豪的。”我们从历史中走来,它是我们存在的依据和理由,它是我们成长的沃土和甘露。说的更通俗点,《中国通史》是一份无比珍贵的遗产,是一套值得细读、深读的传世经典,所有对中国历史、语言、文学、艺术和考古感兴趣的人都将感激于这套书,它在相对少的篇幅里准确而富有见解的解释了中国从最早时代一直到今天。

中国通史读后感 篇6

以下给大家分享关于《中国通史》的观后感,欢迎阅读参考!

《中国通史》观后感一:

第一本先概括了中国古人类化石,又说了想盘古开天地、女娲补天、神农尝百草和尧舜禅让等史前神话故事。接下来是夏、商和西周中的一些事,我感触最深的是残暴的商纣王和烽火戏诸侯。商纣王为了一个爱妃不理国家大事,还心胸狭窄,连别人为自己叹口气都要坐牢。还有烽火戏诸侯,周幽王为了让褒姒(爱妃)笑一笑,就戏弄各个诸侯,让诸侯不相信他,最后还是百姓遭殃。

第二本和第一本很相似,讲了春秋、战国和秦国。春秋时期的宋襄公自称是个仁义之师,根本就不知道兵不厌诈,还屡次丢掉胜利的机会,说自己不能用卑鄙的手段取胜。在春秋时期还出了不少名作,比如孙武的《孙子兵法》和《三十六计》,老子的《道德经》。春秋后是战国,秦魏楚燕赵齐韩七国展开了一场和长达254年的大战,其中也有不少有趣的小故事。商鞅变法讲了商鞅在南门竖一根三长高的木头,说谁能把它抬到南门,就赏金10两,过了一会儿,又改成了赏金50两,有个汉子抬到了,真的得到了五十两,后来人们都相信官府,秦国就变强了。

第三本也差不多,不过是汉代很三国。汉高祖刘邦能大败西楚霸王项羽,正如他所说的一样:要比运筹帷幄,我不如张良;要比治理国家我不如萧何;要比领兵打仗,我不如韩信。而我只是善用这些人。刘邦宽容守信,可他的妻子吕雉却卑鄙狡诈,在刘邦死后擅自纂权,杀了刘邦的四个儿子,还立最无能的刘盈为太子。还有三国时代的董卓专制、曹操起兵、桃园结义、官渡之战、赤壁之战等等。

《中国通史》观后感二:

是谁,拥有五千年悠久的历史?是您,我伟大的祖国妈妈!是谁,拥有屈原、林则徐、郑成功这些伟大的人物?还是是您,我亲爱的祖国妈妈!是谁,拥有“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等等流传千古的唐诗宋词?仍然是您我可歌可敬的祖国妈妈!

我感慨万千,好像面对着汹涌澎湃的.大海,历史的巨澜滚滚而来,民族的历史,在这里汇聚,民族的文化,在这里升华,民族的精神,在这里传承。

中华上下五千年,从孔夫子到孙中山,有多少英雄豪杰匡扶正义,有多少志士仁人追寻真理。“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屈原,“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的李白,“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范仲淹,“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文天祥……他们为着民族利益 呕心沥血,他们为着民族尊严而献身成仁,他们是民族的英雄,他们在为民族的生死存亡而战!翻开书卷,有的故事惊心动魄,有的故事感人肺腑,有的故事回味无穷……它们在我心中激起了朵朵浪花。

“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 把我们的血肉, 筑成我们新的长城! 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 每个人被迫着发出最后的吼声……”当国歌在次响起时,已经是21世纪了,2008年北京奥运成功举办,神舟“一号”至“七号”载人航天飞船成功发射……21世纪的中国正在飞速发展。2010年上海世博会可以数十年来中国最盛大的活动了。上海世博的主题是“城市让生活更美好!”,而吉祥物是象征着和平吉祥的海宝。上海世博会吸引200个左右的国家和国际组织参展,吸引海内外7000万人次游客前来参观,从而以最为广泛的参与度载入世博会的史册。从而使上海世博会真正成为“世界人民的大团圆”。

中国通史读后感 篇7

这次要说的是吕思勉的中国通史这本书,作者被称为民国四大史学家之一,成书于抗日战争激烈时期。作者很有水平,各种引用古籍文献、引经据典,但是对我来说看得也不怎么通畅,很多文言文,叙述也很不白话,毕竟算是那个时代白话文还未普及,在历史事件叙述时很多人物事件一笔而过,如果没有一点历史基础的话看得就很懵逼了,对我来说便是如此了。

上篇是普遍历史书格式的政治史,各种朝代更迭,政治事件;下篇是文化史,分别讲了官职、婚姻、实业、货币、教育、宗教等等专题。内容可以说非常全面了,横向角度和纵向角度涵盖进去,但是也不太好讲,各种历史大事可以说大家都很熟悉了,所以我就说里面看到的新东西吧。

首先在春秋战国时期,所谓中原地区的国家相对位置其实本来较好,在周朝本是强国,但是后起的齐、秦、楚、晋,以及吴越等国因为与异族接近,长期征战磨砺,并且地处边陲,易于扩展,反而后来居上成为一等强国了,此际可以看到当时处于华夏边缘文化的少数民族的历史推动作用。中国的历史确是一部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史,中原王朝与周边少数族群的互动是其及其重要的一环,书中有指出,东汉后期因实行过度的同化政策,强使征服的羌族移居内地,致使强乱打伤帝国元气。五胡乱华之后各少数民族与汉族杂居,而汉族又因躲避灾祸等原因移居边陲,相互的融合遂发生,到隋唐时候许多五胡已泯然众人矣,与汉族没什么差别了。同时,作者解释了一下“胡无百年运”的原因是因为边陲的少数民族进入中原的原因自是获得中原的财富,但本来他们战斗力极强,但是得到财富后肯定会变得骄奢淫逸(相对而言),他们能根除这导致战斗力下降的骄奢淫逸吗?答案是不能,因为他们南下入主中原的目的就是获得财富、荣华富贵,但是这又会让他们失去战斗力,所以五胡乱华时期的少数民族政权往往被后期之秀打败。当然,我可能认为还有其他诸如统治技术的原因,不过这却是一个角度。

另外说说中原王朝本资源、财富、人口更多,但是往往老打败仗的原因,因为秦汉以后兵征既息,不需要人人当兵了,取消人人义务兵役制,加上后汉开始后还开始利用异族军队,中原武力上就更疲弱了。这个趋势后世王朝反而越演越烈,唐王朝异族将领掌握了非常大的权利。汉代武力强大主要用的还是汉人,但是唐代的强大很多就是利用对方自己的间隙以及异族军队了。这个在《哈佛中国史》(正在看)中又更详细的论述,被称为汉帝国内部的去军事化,但是这又是必不可免的过程,在《秦殇》中论述秦亡的原因专门说的是一套在秦国行之有效的政策把它推广到全国这个更大的体系中可能是不合适的,打仗有系统的严刑峻法,有很多被攻陷的领土用来赏罚,但是战事结束后这种驱动力就消退了。打仗时期的政策系统,就不适合于和平时期了。

另外,汉代王莽王朝时期还有一个重要的转变被作者提出,他说王莽之前人们对于朝政、社稷的看法还是很乐观的,很相信如果社会有什么问题那我们就改革政策来解决它。王莽的新政很多具有理想主义,这不是当时他一个人的想法,当时很多人拥护他,在政策上肯定代表了很多人的看法,但是他的大规模改革失败了,后世牵涉到大的变革就无人改提及了,“社会逐渐被视为不可人力控制之物,只能挺其迁流所至。”“治天下不如安天下,安天下不如以天下安”逐渐被视为政治上的金科玉律。

还有,对于宋代的一些状况作者也有一些精彩的分析。宋之前算是五代十国,其实从东汉开始,国家的权利就在变小,西汉的灭亡是因为王莽的一些政策比如土地收为国有,然后均分土地,但是这肯定触发了相当多人,特别是大地主豪强的利益,所以借地主豪强建立起来的东汉非常保护地主的利益,后世帝国与地方势力关系更加密切,有一种重地方而弱国家的趋势。而唐宋在文化、制度方面也有一个相关的转变,比如科举制度就是网罗天下英才而用之,削弱了地方势力,而宋代文化上更强调忠君爱国,其心学也更强调知识分子的修养、偏重内心,培养忠心爱国的人士,尽量摈除地方主义。

中国通史读后感 篇8

翻开《中国通史》这本书,首先看到的是前言,英国著名历史学家汤因比所说:“一个人如果能身处在历史感悟之中,他就一定是获得真知的人,因为历史的经验是最为丰富的一座智慧之库。”面对风云变幻、迅速发展的当今世界,只有了解历史,才能更好地把握现在,充实人生,创造未来;只有借鉴历史,才能更好地完善自己,充实人生;只有学会反思历史,才能更好地认清未来。

随之翻到目录,这本书写的是从有人类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之间的事。中华民族有五千年的悠久历史。强大的凝聚力和无穷的生命力是中华民族复兴的坚实基础,创造了每一个中国人的精神气质和生命精髓。历史包含着一个民族几代人的兴衰沉浮、成功与失败的道路以及事件表象所隐藏的内在规律。以历史为视角审视现实,从历史中汲取智慧和营养,是每个中国人必须面对的课题。学习历史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懂得中国的历史,才能使我们无愧为中国人,才能对我的民族、我们的国家有信心,才能是我们拥有中国人应有的优越感,但是正如先前所说,中国的历史书籍多如牛毛,又多以古文为主,对我们这些对古文向来不怎么“感冒”的人来无疑是一味难咽的苦药。《中国通史》以白话文的形式对中国历史进行阐述,对我们来说无疑是送来了一场及时雨,滋润我们那早已干涸的历史细胞。历史包含经验和真知。它记录了人类社会的成功与失败、兴衰与辉煌与悲怆、更迭与更新,也预示着人类的未来。

我们不是搞历史的,不许对中国的历史有细致入微的理解与独到的见解,然而我们却不能容忍对我国历史的无知,《中国通史》对中国历史进行一简要描述,对于增加我们的历史文化素养还是很有帮助的,就我个人认为非常值得看。

中国通史读后感 篇9

多年工作经验让我有幸接触到了许多历史资料和文献,其中包括了《中国通史》这本重要的著作。这本书是我在大学学习历史时首次接触到的,也是我在工作中多次翻阅的参考书籍之一。在这篇读后感心得中,我想分享一下《中国通史》对我的影响和一些个人观点。


我要说《中国通史》是一本极富价值的著作。它系统地梳理了中国历史的各个时期和重要事件,为读者提供了一个全景式的视角来理解中国历史的发展。作者在书中运用了严谨的历史方法和系统的研究成果,引用了大量的史料和文献来支持观点,使得这本书具有较高的学术权威性。同时,书中也注重对不同历史事件的背景、原因和影响进行分析,使得读者能够更加全面地了解中国历史的演变过程。


读《中国通史》让我对中国历史的认识更加深入。在书中,我了解到了中国历史上许多重要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事件。例如,封禅制度的建立、孔子的教育思想、秦统一六国、汉武帝的改革开放、三国鼎立、唐朝的繁荣、宋代的科技进步等等。每个时期都有其特点和重要性,通过阅读这本书,我对中国历史的发展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并且深入理解到历史对于当今社会的重要性。


而且,《中国通史》中也有一些有趣的历史细节和故事,让我读起来更加生动和愉快。例如,书中提到了古代的阴阳五行学说、兵器发明、城市建设、历代的帝王传奇等等。这些丰富多彩的历史细节让我对古代的生活方式和文化习惯有了更加真实的感受,也增添了阅读的乐趣。


另外,通过阅读《中国通史》,我也对中国历史的持续性和变革的复杂性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国家,经历了许多朝代的更迭和社会制度的变革。每个朝代都有自己的特点和贡献,也面临着各种挑战和困难。无论是成功还是失败,中国历史一直在持续地变化和发展。这种持续性和变革的复杂性正是中国历史的独特之处,也是社会发展中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


我要说,《中国通史》不仅仅是一本历史的著作,更是一本思考人类发展和社会进步的书籍。在阅读中,我思考了许多社会、政治和文化问题,反思了历史上的经验和教训。通过对中国历史的理解,我更加珍视和感激现在的社会环境和制度,也深入思考了未来的发展方向和挑战。


{网站}小编认为,多年工作经验让我有机会接触到了《中国通史》这本重要的著作,并从中受益匪浅。它不仅为读者提供了全景式的中国历史视角,还让我对中国历史的认识更加深入,理解了历史的持续性和变革的复杂性。它也帮助我思考了人类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问题,并透过历史来审视当代社会。因此,我相信《中国通史》这本书将一直在我的工作和学习中起到重要的作用,帮助我更好地理解和应对各种历史和现实问题。

中国通史读后感 篇10

这次要说的是吕思勉的中国通史这本书,作者被称为**四**学家之一,成书于抗日战争激烈时期。作者很有水平,各种引用古籍文献、引经据典,但是对我来说看得也不怎么通畅,很多文言文,叙述也很不白话,毕竟算是那个时代白话文还未普及,在历史事叙述时很多人物事一笔而过,如果没有一点历史基础的话看得就很懵逼了,对我来说便是如此了。

上篇是普遍历史书格式的政治史,各种朝代更迭,政治事;下篇是文化史,分别讲了官职、婚姻、实业、货币、教育、宗教等等专题。内容可以说非常全面了,横向角度和纵向角度涵盖进去,但是也不太好讲,各种历史大事可以说大家都很熟悉了,所以我就说里面看到的新东西吧。

首先在春秋战国时期,所谓中原地区的国家相对位置其实本来较好,在周朝本是强国,但是后起的齐、秦、楚、晋,以及吴越等国因为与异族接近,长期征战磨砺,并且地处边陲,易于扩展,反而后来居上成为一等强国了,此际可以看到当时处于华夏边缘文化的少数民族的历史推动作用。中国的历史确是一部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史,中原王朝与周边少数族群的互动是其及其重要的一环,书中有指出,东汉后期因实行过度的同化政策,强使征服的羌族移居内地,致使强乱打伤帝国元气。五胡乱华之后各少数民族与汉族杂居,而汉族又因躲避灾祸等原因移居边陲,相互的融合遂发生,到隋唐时候许多五胡已泯然众人矣,与汉族没什么差别了。

同时,作者解释了一下“胡无百年运”的原因是因为边陲的少数民族进入中原的原因自是获得中原的财富,但本来他们战斗力极强,但是得到财富后肯定会变得骄奢淫逸(相对而言),他们能**这导致战斗力下降的骄奢淫逸吗?答案是否定的,因为他们下中原的目的是为了获得财富和繁荣,但这会使他们失去战斗力,所以五胡时期的少数民族政权往往被后来的节目打败。当然,我可能认为还有其他原因,比如统治技术,但这是一个角度。

另外说说中原王朝本资源、财富、人口更多,但是往往老打败仗的原因,因为秦汉以后兵征既息,不需要人人当兵了,取消人人义务兵役制,加上后汉开始后还开始利用异族军队,中原武力上就更疲弱了。这个趋势后世王朝反而越演越烈,唐王朝异族将领掌握了非常大的权利。汉代武力强大主要用的还是汉人,但是唐代的强大很多就是利用对方自己的间隙以及异族军队了。

这个在《哈佛中国史》(正在看)中又更详细的论述,被称为汉帝国内部的去军事化,但是这又是必不可免的过程,在《秦殇》中论述秦亡的原因专门说的是一套在秦国行之有效的政策把它推广到全国这个更大的体系中可能是不合适的,打仗有系统的严刑峻法,有很多被攻陷的领土用来赏罚,但是战事结束后这种驱动力就消退了。战时的政策体系不适合和平时期。

此外,汉代王莽时期也发生了重要的变化,这是作者提出的。他说,在王莽之前,人们对**和国家都很乐观。他认为,如果社会上有什么问题,我们会改革政策来解决。王莽的新政很多具有理想主义,这不是当时他一个人的想法,当时很多人拥护他,在政策上肯定代表了很多人的看法,但是他的大规模改革失败了,后世牵涉到大的变革就无人改提及了,“社会逐渐被视为不可人力控制之物,只能挺其迁流所至。”“治天下不如安天下,安天下不如以天下安”逐渐被视为政治上的金科玉律。

还有,对于宋代的一些状况作者也有一些精彩的分析。宋之前算是五代十国,其实从东汉开始,国家的权利就在变小,西汉的灭亡是因为王莽的一些政策比如土地收为国有,然后均分土地,但是这肯定触发了相当多人,特别是大地主豪强的利益,所以借地主豪强建立起来的东汉非常保护地主的利益,后世帝国与地方势力关系更加密切,有一种重地方而弱国家的趋势。而唐宋在文化、制度方面也有一个相关的转变,比如科举制度就是网罗天下英才而用之,削弱了地方势力,而宋代文化上更强调忠君爱国,其心学也更强调知识分子的修养、偏重内心,培养忠心爱国的人士,尽量摈除地方主义。

好了,关于这本书,想说的就这么多。

中国通史读后感 篇11

李老师推荐的100集的《中国通史》到今天为止我终于看完了。

从10月16日开始看,到今天11月24日截止,历时了一个多月。

整体感觉我们中华民族真是一个多灾多难的民族呀!泱泱华夏,5000年文明史,是一部血泪史,是一部战争史,更是一部奋发图强史。

在每一个历史截点,总会有仁人志士站出来,站在历史大潮的洪流当中,奋不顾身,博击风浪,推动历史向前发展。

在浩如烟海的历史长河中,有那么多英雄豪杰,大家鸿儒为了国家,为了自己的理想不惜舍身取义,正是他们铸成了中华民族的脊梁,使我们屹立数千年而不倒!

通过看这100集的《中国通史》我对我们的国家和民族有了更进一步的了解,使我对祖国的感情又加深了一层。我更加热爱我们的祖国了。

有些地方理解的还不太透彻,需要返回去重看,这真是一件长期的工作呀。

古人说:书读百遍,其义自现。这话真的很有道理呀,要想工夫深,铁杵磨成针。这学习知识,增长学问,也是一个慢慢积累的过程呀!

感谢我学习的领路人一一李__老师!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