蝶恋花课件七篇

04-17

每个老师在上课前会带上自己教案课件,因此老师会仔细规划每份教案课件重点难点。教案的编写需要遵循一定的教学原则。这是一篇非常棒的“蝶恋花课件”网络文章值得大家看看,以下资源仅供参考希望大家关注!

蝶恋花课件【篇1】

使学生知道我国的三级行政区的划分,记住我国33个省级行政区的名称、简称及位置,并且会在“中国政区图”上正确填图。

1.准确记忆我国的省级行政区的名称、简称和位置。

2.培养填绘地图确认地理事物空间位置关系及空间想象、动手操作的能力。

每人一份“中国政区图”,黄、绿、橘黄、粉四色彩色笔,剪刀,若干单个省区政区轮廓图,8开大的中国空白政区图(每个学生一张)、“中国政区挂图”。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中国的疆域十分辽阔,为了便于管理好这样大的国家,我们要进行行政区的划分。本节课我们就来学习中国的行政区划。

【教师指导下师生共同活动】 下列行政区,按(1)至(3)的教学步骤进行。

(1)认形状:教师出示一个轮廓图,让学生在课本的政区图上找出该行政区的名称,掌握轮廓的特征,如山西像平行四边形,湖北像民警的帽子等;

(2)定位置:在空白地图找到该行政区的位置,并涂上颜色,写出名称,注意该行政区与长江、黄河的位置关系;

(3)找邻居:从北部顺时针找起,每找出一个,都要注意指导学生观察轮廓的典型特征,涂上颜色,写出名称。

学生在已上色的地图中填写简称。

【展示投影】 简称和全称连线。

练习1.拼图:把上好颜色的地图粘在硬纸片上,分行政区剪下制成拼图。

练习2.不看政区图,独立完成下列问题:

(1)按沿海、沿江、沿陆上国境线(底图上画有长江和黄河)拼图;

(2)按课本本节末“课堂活动(一)”的要求,进行拼图游戏比赛。

蝶恋花课件【篇2】

一、教学目标:

1、会写1个生字,会认5个生字,会读会写会用7个词语。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诗歌,初步感知诗歌内容。

3、能背诵诗歌。

二、教学过程:

(一)揭题课题:

1、今天,我们要一起学习第四单元生命中的第三篇课文《蝶恋花答李淑一》。(读诗:注意读准字音。)

齐读课题:你发现课题与以往的课题有什么不同?

2、师:这首诗是我们今天新接触的一种文学形式,叫词。词是诗歌的一种形式。

词,有固定的格式,分为上阕和下阕,字数也有一定的限制。所有的词都可以配乐歌唱,因此就有了词调,也叫词牌名。蝶恋花是这首词的词牌名。

也就是说词牌名叫蝶恋花的诗词,它的格式都是分上下两阙,共六十个字。

词牌有很多种,比如菩萨蛮、清平乐、沁园春、浪淘沙卜算子等,这些都是词牌名。

3、这首词的作者是毛泽东。(出示毛泽东简介)

(二)初读

1、指名读。(纠正字音)

2、词解:轻飏(yng):轻轻飞扬。

重(chng)霄九:九重宵、九重天的意思,古人认为九重天是天的最高处。(这里因押韵而颠倒)

3、齐读。

(三)感悟诗义

1、结合词语解释理解诗义:结合这些词语解释自己说一说每句诗的意思。

2、带着你现在对这首诗的理解再读一读这首诗。(好,把课本盖上!)

3、(出示整诗)谁来说一说,你从这首诗里感受到了什么?

(四)深入诗意

1、上厥第一句。(谁来说说这一句是什么意思?)

失:痛失杨:杨开惠柳:柳直荀(杨开惠和柳直荀简介)

杨柳:双关,既指杨开惠和柳直荀,也指他们的灵魂像杨花柳絮一样。

2、上厥第二句。

问讯:询问吴刚和嫦娥捧:敬礼备至。

3、下厥第一句。

4、下厥第二句。

5、带着你对这首诗的理解,一起读一读!(出示整诗)

(五)领悟诗意

1、从这些不同颜色的字里,你读出了什么?

2、再读。

3、我们一起来看一看我的视角。

板书:双关

引用神话

4、谁来说说你的视角。

(六)配乐欣赏。

蝶恋花课件【篇3】

教学目标

1. 认识诗歌意象,感悟全诗意境。

2. 反复诵读,体会诗人情感。

3. 通过吟咏,了解古诗文赏析的一般方法和术语

重点1. 认识诗歌意象,感悟全诗意境。

2. 反复诵读,体会诗人情感。难点 1、认识诗歌意象,感悟全诗意境。

教法及教具

教 学 内 容个案调整

教师主导活动学生主体活动

【导入新课】

有这样一位词人,他擅长小令,多表现诗酒生活和悠闲情致,语言婉丽。他的'《浣溪沙》中有“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原诗: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夕阳西下几时回?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小园香径独徘徊。)二句,传诵颇广。知道这位词人是谁吗?对,他就是晏殊。今天,我们来学习的他另一首颇负盛名的词作――《蝶恋花》。

【自主学习】

一、 作者(参见导学案)

二、 诵读全词

蝶恋花课件【篇4】

《鹊桥仙》是选自高中新课标语文读本中的一首词作,这首词将抒情、写景、议论融为一体。叙写牵牛、织女二星相爱的神话故事,赋予这对仙侣浓郁的人情味,讴歌了唯美的爱情。借牛郎织女的故事,以超人间的方式表现人间的悲欢离合,古已有之,却都因袭了“欢娱苦短”的传统主题,格调哀婉、凄楚。相形之下,秦观此词堪称独出机杼,立意高远。 “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 “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这字字珠玑、落地若金石声的警策之语,扫古来悲吟寻恨之腐朽,显豁达理性之神奇,呈现了词人对人生的哲理性思考。同时,这首词闪现了一种亮丽的文化色彩,可以说是一部文化的经典之作。

词作比较短,词的内容理解起来难度不大,学生对词作里面的一些重要词句熟记成诵。而各类教参中对这首词作的解读角度基本一致。如何打破传统的教学思路,寻找到新的角度,是鉴赏这首词作的关键。

引导学生从词作的“美”入手,挖掘“美”的具体内容以及内涵;

知人论世,感受词人的“不圆” 与“圆”,获取更深层次的审美体验和人生体悟。

十多年前,和你们一样,坐在这样端正的课堂,却痴迷着抽屉里满是风花雪月的诗词,因为里面有“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的离愁别恨,有“相见时难别亦难”的悲欢离合,我为她而喜,为她而悲。浪漫的爱情和经典的诗词一结合,便仿佛有了一种魔力,可以让人深陷其中,魂牵梦萦。这种感觉或许能在今天这节课上和同学们产生共鸣。下面,我们一起来欣赏北宋婉约词人秦观的一首《鹊桥仙》

学生读 先读顺(扫字词障碍),再读懂意思(扫词句障碍),把握词的内容

设问: 词作里面有故事,写了一个什么故事?(可以提示:抓写事情的词语:暗度;归)

哪几句是写相会的情景的?(景:纤云弄巧,飞星传恨 银汉迢迢;情:柔情似水)

词人对牛郎织女的相会发出了怎样的感慨和评价?

(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学生在读懂句子的基础上再读一遍,然后思考问题:词人说牛郎织女“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 你觉得他们的“一相逢”,“胜”在哪呢?(提示学生上一步的板书中切入,即抓住写景和写情的诗句分析)

预设生成:

“纤云弄巧” :“纤”,言云之轻柔;“弄”,言云之变幻多姿态。轻柔多姿的云彩,变幻出许多优美巧妙的图案。

衬托了人物:衬托了织女的美好巧慧,她似乎在为爱人的到来作着精心的'准备,她沉浸在爱的甜蜜中, 欢愉的心情了然可见。

“飞星传恨”:飞星可以解为流星,流星划过夜空,不时闪过长长的白亮的光芒,和前面“纤云弄巧”,星月相映,流光溢彩

衬托了情感:“传恨”,原本是流星下落的天体现象,词人赋之以情感,写出了相会的牛郎织女相思之苦,相盼之切。

“银汉迢迢暗度”:银河之宽阔,相隔之遥远,暗衬相思之苦,相见之难

赋寒凉季节以吉祥的喜庆(举例贾宝玉和薛宝钗的金玉良缘,吉庆,祥和)

“忍顾鹊桥归路”:这真像柳永雨铃霖中“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真是相见时难别亦难啊!

结语:鹊桥上的相逢,我们看到的是温馨浪漫,流光溢彩,相爱的人情深意长,景美,人美、情美,成

(感受这样的唯美,我们一起在上一次鹊桥,感受他们的爱情吧,诵读。)

这首词作写于北宋年间,到现在已千年,为什么会流传这么久,仅仅是它里面有美丽的爱情吗?

(描绘美丽的爱情故事的确是《鹊桥仙》这首词流传的一个原因,但不是最根本的原因)。

明人沈际飞评“(世人咏)七夕,往往以双星会少离多为恨,而此词……化腐朽为神奇!”

“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 (《迢迢牵牛星》)

“乞桥楼空,影蛾池冷,佳节只供愁叹。(清 纳兰容若 鹊桥仙(七夕)

设问:同学们是否赞同这句话?是否能从词中找到依据?“腐朽”是什么?“神奇”又在何处?

明确:学生会找到两处“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

“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比较后得出结论:历代诗歌咏叹七夕是悲吟寻恨(腐朽),而秦观多了豁达之气(神奇)。

秦观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豁达理性?他是什么样的人?有什么的人生,什么样爱情?

(屏幕上打出两句话) “古之伤心人也” —冯煦在《宋六十一家词选例言》

“淮海秦郎天下士,一生怀抱百忧中”。

但看到了他作为文人的多情,痴情。

设问2:正所谓人生不圆,爱情不圆,而以诗歌圆之,那秦观在这爱情词作里面是如何去圆的呢?

提示:就词作中的这个爱情故事而言,我们用现实的角度看,哪些地方是我们现实的爱情中所不希望的情形,请同学们默读词作思考。

明确:

“一相逢” “胜无数”:牛郎织女虽然是一年见一次,但却是金风玉露似的感情,真挚,纯洁,忠贞,爱情的质量远远高于人间无数朝欢暮乐的庸常夫妻

找出来后追问:而秦观是怎么去看这些不如意的?(抓住刚才找出的不如意一一作解释)

小结语:,词人对鹊桥相会中牛郎织女的种种失意予以修复,消解着原本存在牛郎织女心里,也存在芸芸

众生眼里的哀伤。正因为一次次痛彻心肺爱情失意,才有了爱的真谛的透彻领悟;正因为一次次命运弄

人的人生挫败,才有了人生意义的理性思考,才能从从残缺中看到圆,从失意中看到美,从少看到多,

从短看到长。所以词人会感叹牛郎织女“相逢”“胜却人间,正所谓“此爱只应天上有,人间哪得几回闻”

也正因为此,我们才能看到他的至情至纯。

因为有了至真至纯的情感交织,《鹊桥仙》里的爱才能如此完美,因为有了至彻至透的人生领悟,爱才能如此豁达,至爱之人,至美之文,至情至理,完美契合,《鹊桥仙》就变成了爱的文化的经典。

这里面有我们民族传统的东西,大家是否能发现呢?

“纤云弄巧”这可以是一个劳动的场面,沉浸在爱情中的织女体现中国传统女性的勤劳巧慧

西方“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二者皆可抛”

小结:这首词作将继续流传,一定是要有我们现在正在丢失但却有慢慢重塑价值的东西,文化是任何一部艺术作品生命力恒久的根本。

一对苦苦等待的爱人,让我们感受了爱的唯美、情的永恒。

一场朝暮期盼的相聚,也让我们品茗了爱的坚贞、人生的真谛。

而一段荡气回肠的传说,更让我们涵咏了中国文化的绵延悠长。

一首《鹊桥仙》,让后人玩味不够,品味不足,让一代代的读者徜徉其中,品味爱情、思考人生、承传文化,真配得上世人的评价:化腐朽为神奇。最后,我们再一次诵读词作,去感受它流传千年的美,让我们的唇齿留香!

蝶恋花课件【篇5】

蝶恋花柳永

《蝶恋花·伫倚危楼风细细》是宋代词人柳永的作品。此词上片写登高望远所引起的无尽离愁,以迷离的.景物描写渲染出凄楚悲凉的气氛;下片写主人公为消释离愁决意痛饮狂歌,但强颜为欢终觉无味,最后以健笔写柔情,自誓甘愿为思念伊人而日渐消瘦憔悴。全词巧妙地把飘泊异乡的落魄感受,同怀恋意中人的缠绵情思融为一体,表现了主人公坚毅的性格与执着的态度,成功地刻画了一个思念远方亲人的女性的形象。

原文:

蝶恋花·伫倚危楼风细细

伫倚危楼风细细。望极春愁,黯黯生天际。草色烟光残照里。无言谁会凭阑意。

拟把疏狂图一醉。对酒当歌,强乐还无味。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翻译:

我长时间倚靠在高楼的栏杆上,微风拂面一丝丝一细细,望不尽的春日离愁,沮丧忧愁从遥远无边的天际升起。碧绿的草色,飘忽缭绕的云霭雾气掩映在落日余晖里,默默无言谁理解我靠在栏杆上的心情。

打算把放荡不羁的心情给灌醉,举杯高歌,勉强欢笑反而觉得毫无意味。我日渐消瘦下去却始终不感到懊悔,宁愿为她消瘦得精神萎靡神色憔悴。


蝶恋花课件【篇6】

【教学目的】

1。熟悉北宋词人晏殊;

2。掌握晏殊词风格特点。

【教学重难点】

1。这首词表达思想感情;

2。比较二晏词风格不同之处。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引言

有这样一位词人,他擅长小令,多表现诗酒生活和悠闲情致,语言婉丽。他《浣溪沙》有“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寓意》有“梨花院落溶溶月,柳絮池塘淡淡风。”(原诗:“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夕阳西下几时回?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小园香径独徘徊”;“油壁香车不再逢,峡云无迹任西东。梨花院落溶溶月,柳絮池塘淡淡风。几日寂寥伤酒后,一番萧瑟禁烟中。鱼书欲寄何由达,水远山长处处同。”)传诵颇广。知道这位词人是谁吗?对,他就是晏殊。今天,我们来学习他另一首颇负盛名词作――《蝶恋花》。

二、作者简介

晏殊(991—1055) 北宋词人。字同叔,抚州临川(今南昌进贤)人。《宋史》记载“七岁能属文,景德初,张知白安抚江南,以神童荐之”七岁能文,十四岁以神童召试,赐同进士出身,命为秘书省正字。庆历中官至右谏议大夫、集贤殿大学士、同中书门下同平章事兼枢密使、礼部刑部尚书、观文殿大学士知永兴军、兵部尚书,封临淄公,官居宰相位。第二年罢相,被贬为工部尚书,接着又出任颖州(今安徽阜阳)、陈州(今河南淮阳)、许州(今河南许昌)等地地方长官,后升任兵部尚书。六十四岁病逝,宋仁宗亲临丧事,死后赠司空兼侍中,卒谥号元献,世称晏元献。晏殊历任要职,更兼提拔后进,如范仲淹、韩琦、欧阳修等,皆出其门。他一生富贵优游,所作多吟成于舞榭歌台、花前月下,为当时词坛耆宿。他以词著于文坛,尤擅小令,风格闲婉,理致深蕴,音律谐适,词语含蓄宛丽,亦工诗善文,现存不多,大都以典雅华丽见长。原有集,已散佚,仅存《珠玉词》及清人所辑《晏元献遗文》。又编有类书《类要》,今存残本。

三、原文、注释及译文

槛(栏)菊愁烟兰泣露,罗幕轻寒,燕子双飞去。明月不谙离恨(别)苦,斜光到晓穿朱户。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欲寄彩笺兼尺素,山长水阔知何处。

注释:槛:jiàn栏杆。罗幕:丝罗帷幕,富贵人家所用。朱户:犹言朱门,指大户人家。尺素:书信代称。古人写信用素绢,通常长约一尺,故称尺素,语出《古诗》“客从远方来,遗我双鲤鱼。呼儿烹鲤鱼,中有尺素书”。

译文

清晨栏杆外菊花笼罩着一层愁惨烟雾,兰花沾露似乎是饮泣泪珠,罗幕之间透露着缕缕轻寒,燕子双飞而去。皎洁月亮不明白离别之苦,斜斜银辉直到破晓都穿入红红门户。 昨夜西风惨烈,凋零了绿树,我独自登上高楼,望尽了天涯路。想给我心上人寄封信,可是高山连绵,碧水无尽,又不知道我心上人在何处。

四、赏析

此词写闺内相思离别之情。经疏澹笔墨、温婉格调、谨严章法,传达出作者暮秋怀人之情。上片运用移情于景手法,选取眼前景物,注入主人公感情,点出离恨;下片承离恨而来,通过高楼独望把主人公望眼欲穿神态生动地表现出来。

婉约派词人许多伤离怀远之作中,这是一首颇负盛名词。它不仅具有情致深婉共同特点,而且具有一般婉约词少见寥阔高远特色。它不离婉约词,却又某些方面超越了婉约词。 婉约派四大旗帜之一,四旗中号“别恨”。其他三人分别是李清照、柳永、李煜。晏殊与其子晏几道合称“大小晏”,均为婉约词派名家。 上片由苑中景物起笔。“槛菊愁烟兰泣露”,开篇即推出这一亦真亦幻幽极凄绝特写镜头,正为写照抒情主人公悲凉、迷离而又孤寂心态。写秋晓庭圃中景物。菊花笼罩着一层轻烟薄雾,看上去似乎脉脉含愁;兰花上沾有露珠,看起来又象默默饮泣。兰和菊本就含有某种象喻色彩(象喻品格幽洁),这里用“愁烟”、“泣露”将它们人格化,将主观感情移于客观景物,透露女主人公自己哀愁。“愁”、“泣”二字,刻画痕迹较显,与大晏词珠圆玉润语言风格有所不同,但借外物抒写心情、渲染气氛、塑造主人公形象方面自有其作用。

“罗暮轻寒”二句将笔触由苑中折回室内。写新秋清晨,罗幕之间荡漾着一缕轻寒,燕子双双穿过帘幕飞走了。“轻寒”,即是作者身之所感,也是作者心之所感。“燕子又飞去”,不仅是带有鲜明季节特征景物,而且,燕之“双飞”更衬出人之“孤栖”。这两种现象之间本不一定存联系,但充满哀愁、对节候特别敏感主人公眼中,那燕子似乎是因为不耐罗幕轻寒而飞去。这里,与其说是写燕子感觉,不如说是写帘幕中人感受,而且不只是生理上感到初秋轻寒,

而且心理上也荡漾着因孤孑凄凄而引起寒意。燕双飞,更反托出人孤独。这两句纯写客观物象,表情非常微婉含蓄。不难想象,当作者目送时而绕梁呢喃、时而穿帘追逐双燕相随而去之际,该怀着怎样一份孑然独立怅惘。 转为强烈。明月本是无知自然物,它不了解离恨之苦,而只顾光照朱户,原很自然;既如此,似乎不应怨恨它,但却偏要怨。这种仿佛是无理埋怨,却有力地表现了女主人公离恨煎熬中对月彻夜无眠情景和外界事物所引起怅触。“明月不谙”二句引来明月作进一步烘托与映时” 孟郊《古怨别》:“别后唯所思, 天涯共明月”。张泌《寄人》便径直赞叹明月多情:“多情月已圆而人未圆,作者对那皓洁月光羡极生妒、略致微词,复杂内蕴。

过片承上“到晓”,折回写今晨登高望远。“独上”应上“离恨”,反照“双飞”,而“望尽天涯”正从一夜无眠生出,脉理细密。“西风凋碧树”,不仅是登楼即目所见,而且包含有昨夜通宵不寐卧听西风落叶回忆。碧树因一夜西风而尽凋,足见西风之劲厉肃杀,“凋”字正传出这一自然界显著变化给予主人公强烈感受。“昨夜西风”句,使固有惨澹、凄迷气氛又增添了几分萧瑟、几分凛冽?西风方烈,碧树尽凋;木犹如此,人何以堪——由此驰骋想象,作者亦当是朱颜尽改。而从结构上看,碧树尽凋,野外才能变得格外空旷,作者也才能骋目远眺。这样,“凋碧树”又是对下文“望尽天涯路”一种必要铺垫。 景既萧索,人又孤独,几乎言尽情况下,作者又出人意料地展现出一片无限广远寥廓惘,但这所向空阔、毫无窒碍境界却又给主人公一种精神上满足,使其从狭小帘幕庭院忧伤愁闷转向对广远境界骋望,这是从“望尽”一词中可以体味出来。这三句尽管包含望而不见伤离意绪,但感情是悲壮,没有纤柔颓靡气息;语言也洗净铅华,纯用白描。这三句是此词中流传千古佳句。“独上西楼”,正面点出“独”字,与上片“双飞”遥相照应,是章法谨严又一实例。“望颈,既表明其眺望之远,也见出其凝眸之久,从时空两方面拓展了词境。但“望尽天涯路”,不见天涯人。既然如此,那就只有寄书寄意了。

这里指题诗诗笺;尺素,指书信。“彩笺”与“尺素”都是指代书信。二词重叠使用,一则是表示寄书意愿之热切,二则表示欲书内容之繁富。两句一纵一收,将主人公音书寄远强烈愿望与音

书无寄可悲现实对照起来写,更加突出了“满目山河空念远”悲慨,词也就这渺茫无着落怅惘中结束。 则更增加曳不尽情致。 “山长水阔知何处”,以无可奈何怅问作结,给人情也悠悠、恨也悠悠之感。作者另词有句:“当时轻别意中人,山长水远知何处?”(《踏莎行》)另诗亦有句:“鱼书欲寄何由达,山远水长处处同。”(《无题》)措辞相近,而不及此二句意味深长。 愁、兰泣、幕寒、燕飞、树凋、西风、路远、山长、水阔,这一切景物都充满了凄楚、冷漠、荒远气氛,从而很好地表达了离愁别恨主题。从词章法结构来讲,以时间变化为经线,以空间转移为纬线,层次井然,步步深入。 是他深婉含蓄、“风流蕴藉”(王灼《碧鸡漫志》)词风一首代表作。

事业大学问者”,必须经过三种境界中“第一境”。(按:这是用来作比喻,说对于大事业大学问,须有百折不挠精神,才能有所成就。)

《人间词话》云:“诗蒹葭一篇最得风入深致,晏同叔之‘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意颇近之,但一洒落,二悲壮耳。又曰:‘我瞻四方,蹙蹙靡所聘’。诗人之忧生也。‘昨夜西风??’似之”。又曰“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此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销得人憔悴’(柳永),此二境也。‘众里寻她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辛弃疾),此第三境也。此等语皆非大词人不能道。”

蝶恋花课件【篇7】

蝶恋花,商调曲;原唐教坊曲名,本采用于梁简文帝乐府:“翻阶蛱蝶恋花情”为名,《蝶恋花》词牌一般以抒写缠绵悱恻之情为多。以下是小编整理的蝶恋花高二下册语文教案,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

《蝶恋花》教案

教学目标:

1、 披文入情,由辞体情。

2、 体味本词的写作特色。

课时:1节

教学方式:研习式

教学内容及过程:

一、导引:有这样一位词人,他擅长小令,多表现诗酒生活和悠闲情致,语言婉丽。他的《浣溪沙》中有“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原诗: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夕阳西下几时回?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小园香径独徘徊。)二句,传诵颇广。知道这位词人是谁吗?对,他就是晏殊。今天,我们来学习的他另一首颇负盛名的词作――《蝶恋花》。

二、文学常识

关于作者:

见教材P64注⑥。补充:谥元献。仅存《珠玉词》及清人所辑《晏元献遗文》。又编有类书《类要》,今存残本。

三、文本研习:

1、起句描绘了怎样的景物?这些景物带有什么特点?

:起句描写了晓庭圃中的景物:菊花笼罩着一层轻烟薄雾,看上去似乎在脉脉含愁;兰花上沾有露珠,看起来又像在默默饮泣。|兰和菊本就含有某种象征色彩(象征品格的幽洁),这里用“愁烟”、“泣露“将它们人格化,将主观色彩移于客观景物,透露女主人公自己的哀愁。因此说,这些景物都染上了主观的色彩。

2、第二句中,写罗幕的“轻寒”,与“燕子双飞去”有必然关系吗?特别点出“双飞”有什么意味?

:(先说这两句的大意:新秋清晨,罗幕之间荡漾着一缕轻寒,燕子双双穿过帘幕飞走了。)

这两种现象间本不一定存在着联系,但在充满哀愁、对节候特别敏感的主人公眼里,那燕子似乎是因为不耐罗幕轻寒而飞去的。这里与其说是燕子的感觉,倒不如是写帘中人的感觉――不只是在生理上感到初秋的轻寒,而且在心理上也荡漾着孤孑凄清而引起的寒意。|燕子的双飞,更反衬出主人公的孤独。

这两句表面上是只写客观景物,实则暗含着浓浓的情感色彩。真乃“一切景语皆情语”。

3、第三句“明月不谙离别苦,斜光到晓穿朱户”点明了什么?有没有别的信息?

:这句在时间上由“今晨”回到“昨夜”。有两点变化。一是点明了幽怨、哀愁是因为“离别”,二是“怨”由隐微转为强烈――怨恨月亮不解人意。|明月本无知无情,它只顾光照朱户,原很自然;既如此,似乎不该怨恨它。但却偏要怨。这种仿佛无理的埋怨,却正有力地表现了女主人公在离恨的煎熬中对月彻夜无眠的情景及外界事物所引起的触动。这与苏轼《水调歌头》:“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机杼相类。

4、看第四、五句――“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问:

⑴词句中哪些词与上面照应?

:“昨夜”承上“到晓”,折回写今晨登高望远;“独上”应上“离恨”,反照“双飞”;“望尽天涯路”正从上文的一夜无眠生出。

⑵“昨夜西风凋碧树”只是眼前所见之景吗?“凋”字如何理解?

:“昨夜西风凋树”,不仅是登楼即目所见,而且包含有昨夜通宵不寐卧听西风飘落树叶情景的回忆。|碧树因一夜西风而尽凋,足见西风之劲肃杀,“凋”字正传出这一自然界的变化给予主人公的强烈感受。故“凋”字既写出了景,又道出了情。

⑶“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与上文有何关系?这句所写的境界有什么特别处?

:既然主人公有着浓郁的离愁别恨,就要想法排遣,于是,她“便独上高楼”。|以上抒写的只是忧伤低迴之音,这里却出人意料地展现出一片无限寥廓的境界――“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有人说,这里固然有凭高望远的苍茫百感,也有不见所思的空虚怅惘,但这所向空阔、毫无窒碍的境界却又给主人公一种精神上的满足,使其从狭小的帘幕庭院的忧伤愁闷转向对广远境界的骋望。所以,这几句尽管包含望而不见的伤离情绪,但感情是悲壮的,没有纤柔颓靡的气息;语言也冼尽铅华,纯用白描。气象阔大,境界高远,成为全词的警句。

5、看最后一句。分析本句与上句的联系,两个分句之间怎样的关系?这句与上一句有某些共同点吗?

:这句与上句亦有一定的因果关系。由于高楼骋望,不见所思,因而想到音书寄远:“欲寄彩笺兼尺素,山长水阔知何处!”|两个分句一纵一收,将主人公音书寄远的强烈愿望与音书难抵的可悲现实对照起来写,更加突出了“满目山河空念远”的悲慨,词也就在这渺茫无着落的怅惘中结束。|“山长水阔”与“望尽天涯路”照应,“知何处”的感叹更增添了全词悠远辽阔的意境和令人思之不尽的情致。

四、体味本词的艺术特色。

:1、本词与晏殊的其它词作相比,它的上、下片之间,在境界、风格上是稍有区别的。上片取境较狭,风格偏于柔婉;下片却境界开阔,风格近乎悲壮。

2、词中,作者用了烘托与反衬的手法写女主人公内心的悲苦。前者如“槛菊愁烟兰泣露”,是以悲景写愁,与词中人物同病相怜。后者如“燕子双飞”、“明月穿户”,都以乐景写悲,以双燕、月光无情反衬女子有情。

五、课后作业:

1、 有感情地背诵此词。

2、 做“学习与评价”是的有关练习。

《蝶恋花》诗词鉴赏

宋·晏殊作

蝶恋花

槛菊愁烟兰泣露,罗幕轻寒,燕子双飞去。明月不谙离恨苦,斜光到晓穿朱户。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欲寄彩笺兼尺素,山长水阔知何处。

析晏殊的这首《蝶恋花》,可着一“愁”字,这是一种什么样的愁?词中已明确告诉我们了,是离别之愁。古今写离愁的诗词多如牛毛,那此词有何独到之处,以致能脍炙人口。因为它能融细腻与宏阔为一体,不仅写出愁之真、之深,而且写出愁之变、之动。本词中所写之愁,不管是意蕴内涵,还是其呈现方式,均在不断流动变化着,对比分析词的上下片,这种变化体现得很明显。如果说词的上片对愁的刻画是内倾的幽深的,那么词的下片对愁的展现则是外向的悲壮的,这种格调变化有力地提升了词的品质内涵而区别于一般写离愁别恨的诗词。

词的上片,作者寄愁于景,通过槛菊、兰花、月光等意象渲染离愁之苦,这种情感呈现方式是含蓄的,幽微的,非常的真切。“槛菊愁烟兰泣露”,传神在“愁”、“泣”二字,用拟人化手法隐约透露主人公内心情感。试着将这二字改成“绕”和“滴”,就韵味全无了。“燕子双飞去”、“月光穿朱户”,这些景象触动抒情主人公的内心隐秘处,使其内心愁绪弥漫扩散,彻夜难眠。

内心之愁实在无法装盛了,那就只好设法排解,于是很自然地有下片“独上高楼”的举动和“欲寄彩笺兼尺素”的愿望。“望尽天涯路”似乎为情感宣泄找到了一个突破口,但天涯路的尽头是什么呢?除了虚空还是虚空,这使主人公内心之愁更深更浓了。欲寄书信,却又是山长水阔,无处可达,更使内心之愁带上一点悲凉甚至悲壮的色彩了。

“曲尽幽微,富于变化,境界宏阔,格调高远”是晏殊这首《蝶恋花》的过人之处。

附词话三则:

1、词人须忠实,不独对人事宜然,即对一草一木,亦须有忠实之意,否则所谓游词也。——王国维《人间词话》

2、诗词鸣不平。古诗云:“谁能思不歌?谁能饥不食”。诗词者,物之不得其平而鸣之者也。故欢愉之辞难工,愁苦之言易巧。——王国维《人间词话》

3、大家诗词脱口而出。大家之作,其言情也必沁人心脾,其写景也必豁人耳目。其辞脱口而出,无娇柔装束之态。以其所见者真,所知者深也。诗词皆然。持此以衡古今之作者,可无大误矣。

《蝶恋花》阅读练习及答案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蝶恋花

晏殊

槛菊愁烟兰泣露。罗幕轻寒,燕子双飞去。 明月不谙离别苦,斜光到晓穿朱户。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欲寄彩笺兼尺素,山长水阔知何处。

(1)“槛菊愁烟兰泣露”一句中用了哪种修辞手法?渲染了什么样的氛围?(2分)

(2)“昨夜西风凋碧树”一句“景中含情”历来为人称道,请简要赏析。(4分)

(3)词中刻画了一位什么样的主人公形象? 请简要分析。(4分)

答案:

(1)①拟人;(1分)②清冷(哀愁)。(1分)

(2) ① 碧树因一夜西风而尽凋,景色萧索;(1分)②暗示主人公昨夜通宵不寐卧听西风落叶的愁苦心境;(1分)萧索之景含有强烈的孤独之情。(2分)

(3)主人公因离别之苦而一夜未眠,次日所见庭院之景更感孤独凄清;(1分)登高望远不见所思,满腹离愁更无处可寄。(1分)刻画了一位满腹离愁、孤独(怅惘)的女主人公形象。(2分)

幼师资料《蝶恋花课件七篇》一文希望您能收藏!“幼儿教师教育网”是专门为给您提供幼师资料而创建的网站。同时,yjs21.com还为您精选准备了蝶恋花课件专题,希望您能喜欢!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