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中的设计读后感(优选八篇)

04-18

推荐一篇介绍“设计中的设计读后感”的文章希望大家会喜欢,阅读本页后你可能会有新的启示和领悟。在生活中, 我们经常会读一些我们喜欢的书籍,看了作品这本书,让我感受到了世事变化无常。阅读过程中,我有许多不敢苟同的观点。希望借此篇心得和大家分享下我个人的看法。

设计中的设计读后感(篇1)

郭甜:这本书提出的观点是,所谓的设计不是加速经济发展的第一力量,它应该是所有人都应该掌握的现代品质。人类生存,形成了环境。人们对于美好生活的实践智慧是设计。

设计不是在广告中介绍或回购的东西。相反,我们希望人们珍惜每一天的生命,知道如何在这片土地上开一朵花。因此,用敏锐而新鲜的视角观察每一天的生活,让人清醒,并从良好的生活文化修养入手,这也是为什么设计的最大意义所在!

巨大空间:随着设计历史的发展,我们的生活越来越舒适,越来越舒适?

方便,越来越简洁,越来越充满趣味,这是设计发展带来的。研哉提出的原创性再设计,再设计的内在追求在于原点,重新审视身边的设计,以最平易近人的方式探索设计的本质。

李萌:原研哉,日本中生代国际平面设计大师,是日本设计中心的代表。书中他他介绍了有他参与的各个设计项目。

关于他的性格或是坚信的理念我有些拿不稳,但是他有一段话,却使我从中感觉到了这个设计师的伟大胸怀。这句话是:我是一个设计师,可是设计师不代表是一个很会设计的人,而是一个保持设计概念来过生活的人,就似是一个园子里收拾整理的园丁一样,我每天都在设计院子里做设计的果实,所以不论是设计一件好的产品、整理设计的概念、思考设计的本质,抑或以写作、去传播设计理论,都是一个设计师必须要做的工作。

林佳莉:在我看来,日本设计师的作品总是流露出禅宗的宁静。他们对大自然的感悟,对生活的赞美,总是能于细节之中迸发一些小智慧,这想必也和日本本国有限的土地,并不丰沛的资源以及迅速增加的人口有关,日本设计师似乎总能在些许平常的生活事物中点亮一个小创意。

马广盼:无论是打扫房间、做饭、洗碗、在电脑上打字,还是听歌、看路边的花儿、看阳光,都是第一次看到的心,是感人的,是感人的。这个想法是让有品味的人吃或注入一种温暖。

宇宙的相通,心意的无碍,色香味的聚合,悄然之间,一盘菜就收纳了所有,也释放了所有。’

董梦婷:。

石凤琴:如果设计的用力之处总是停留在“让今天的东西明天看起来更显旧”以及给好奇的餐桌提供“新奇果实”,那么它遵循的就无非是技术本身的形式。更关键的一点在于,设计的加入日益加强了这种倾向。

他清醒地感觉到“技术不是工具而是素材”,在我们对其充分了解之前就深陷于对它的消费,是一种危险的倾向。

汪丽英:现在我明白了,这就如同逐梦的人,可能由于走的远了,追的乏了,一颗坚定顽强的心在饱经现实的打压、**后,虽然依旧在奔跑,但早已忘记了最初的梦想,舍弃了精髓,徒有其表罢了。日本顶级设计师不断观察生活和世界的变化。

和我们不同的是,他在面对各种变化的时候,喜欢把所有复杂的、繁乱的、色彩缤纷的东西划归到一个永恒的起点来重新审视。

王晨宇:他以一双无视外部世界飞速发展变化的眼睛面对“日常生活”,以谦虚但同时尖锐的目光寻找其设计被需要的所在,并将自己精确地安置在他的意图能够被赋予生命的地方。当我们的日常生活越来越多地进入自计的巢穴时,他敏锐地意识到设计的征兆和征兆,自觉地、自主地挑战未知的领域。

他的设计作品与众不同的新鲜之处在于,他找到了设计所需的空间,并在其中进行了设计。在这样的态度下,他扩大了设计的视野和范围。在他的经历中,全新的视野不断被发现和拓展。

王亚文:在这样一个物欲横流的商业社会,人们应该保持一种纯净的心态。原研哉的实践告诉我们,设计是一样的。虽然它往往不可避免地与商业有关,但它不能成为市场利润的奴隶。

只有这样,设计才能对社会和人们的生活产生积极的影响,设计中的设计才不会失去原来的意义。在最初的研究中,设计不是一种技能,而是一种捕捉事物本质的感知能力和洞察能力。所以,设计师要时刻保持对社会的敏感度。

王羽:原研哉先生《设计中的设计》一书全面的讲解了日本设计的风格以及其他各个方面因素的影响与发展的形式,而翻阅此书时心情也是格外愉快的。清晰简洁的版式,稍加留白的视觉想象区以及恰到好处的配图,低饱和的颜色,舒服而不会太抢眼,整本书风格统一,让人感觉专业而不张扬,还有纸张的舒适,似乎更让我感觉生活本该如此,简单而美!

魏跃政:设计阅读设计在设计中不是一种技能,而是一种感知能力和洞察能力,捕捉事物的本质。”一原研哉我认为这本书能在“什么是设计”方面给人带来一些启发。

要考虑的问题是以最简单的方式达到美感和功能的目的,同时体现对人性和自然的考虑。比如**尿布的设计,主要考虑的是如何减少人们使用该产品可能产生的羞耻感;而火柴的设计充分体现了对自然的尊重和人与自然的关系。想想,要从树林中将这些小树枝捡回来,是多么充满感情和欣赏的一件事,绝不是将木材生生劈开那样的无情。

小树枝的自然形状也比直的木材更有美感。前提是人们使用火柴的机会确实少了,甚至火柴的使用也成了一件好事。只有这样,设计才能对社会和人们的生活产生积极的影响,设计中的设计才不会失去原来的意义。

武香宇:读完《设计中的设计》这本书我认识到,设计是沟通,是传达,而艺术是表现,是创作。这并不是说设计中没有表现元素,更不是说艺术不在乎交流。

但是两者放在这两项上的重视是有较大差别的。设计是不能凭感觉做的,要考虑各种因素,要寻找最隹的表达方法,要把自己的感觉翻译成大众能够理解的有效视觉语言。

杨浩强:一个城市、一个国家、甚至一个世界的美,是日常生活中的生活之美。人类追寻着幸福,而设计是一种手段。

不断地在人类文明的积淀上涂抹个人的思想,会孕育出更多更好的设计。就像尾页的旅人,背着文化与历史,负着责任与使命,一往无前,开拓未来,不断探索着更加合理、更加美好的生活……

杨荣:在书中,他介绍了自己参与的各种设计项目。关于他的性格或是坚信的理念我有些拿不稳,但是他有一段话,却使我从中感觉到了这个设计师的伟大胸怀。

这句话是:我是一个设计师,可是设计师不代表是一个很会设计的人,而是一个保持设计概念来过生活的人,就似是一个园子里收拾整理的园丁一样,我每天都在设计院子里做设计的果实,所以不论是设计一件好的产品、整理设计的概念、思考设计的本质,抑或以写作、去传播设计理论,都是一个设计师必须要做的工作。就像此书的开头,李?

埃德尔库特这样评价他:“精确、严谨,他谈起设计来如一种生活哲学,不断变换着他对整个过程的意识,总在某处有所进展、挑战、改变着他的智慧。

设计中的设计读后感(篇2)

原研哉《设计中的设计/全本》读后感

老师布置这次的作业,我想利用这次的机会看一本自己喜欢的书。至于设计类书籍,我觉得都是理论或历史方面的东西,我实在读不下去,所以我选择了一本与现代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设计类书籍。当看了这本书后,我越来越觉得自己了解的只是太少。

以后我会找时间多看下相关的书。下面是我读书或所了解到。

首先,我认识作者,日本中生代国际平面设计大师、日本设计中心代表原研哉。书中他他介绍了有他参与的各个设计项目。关于他的性格或是坚信的理念我有些拿不稳,但是他有一段话,却使我从中感觉到了这个设计师的伟大胸怀。

这句话是:我是一个设计师,可是设计师不代表是一个很会设计的人,而是一个保持设计概念来过生活的人,就似是一个园子里收拾整理的园丁一样,我每天都在设计院子里做设计的果实,所以不论是设计一件好的产品、整理设计的概念、思考设计的本质,抑或以写作、去传播设计理论,都是一个设计师必须要做的工作。

就像此书的开头,李埃德尔库特这样评价他:“精确、严谨,他谈起设计来如一种生活哲学,不断变换着他对整个过程的意识,总在某处有所进展、挑战、改变着他的智慧。”智慧是无穷的,而原研哉是一个善于或是说热爱去探究智慧的人。

乐于发现生活中可以进行再设计的事物。在设计界他想有众多设计大师对他的美赞。可是在书中我能读到他是一个很谦和的人。

对作者的介绍太多了。我们也可以从他的作品内容中了解他很多。现在我总结一下这本书,也谈谈我的感受和想法。

第一章再设计——二十一世纪的生活用品

把日常生活中的用品进行再设计,会以怎样的姿态展示给我们呢?我也很期待,带着期待我认真的往下阅读。作者为此搞了一个展览,参展包括很多领域的设计,各行设计者通过作者给他们选出来的物品,对这些物品进行再设计。

笔者希望通过这些再创造,向我们反映出许多问题,然后逐一弥补这些问题,并逐步加以改进。

坂茂和厕纸、建筑师坂茂重新设计了厕纸,中间的纸筒被改成了正方形,卷好的纸最后变成了正方形。传统的圆筒纸设计出的纸张比实际需要的要多,而方纸则起到了减少因阻力而造成的资源消耗,并传递节省下来的信息的作用。我非常喜欢这个设计,当堆放起来也节省空间。

我很有体会,我们寝室的垃圾其实最多的还是卫生纸。试想我们真的有那么多脏东西需要去擦吗?被污染污质占据的区域可能只有拇指那么大,但通常我们害怕脏手,我们会知道更多。最后,干净的地方会变成垃圾,因为它被扔进垃圾桶。

这些不必要的浪费已经成为大多数人的习惯,这是无意识的。现在不是崇尚节约、“光盘”吗?其实不需要呼喊,只要每人都愿意从小事做起。

所有这些都是遥远的。如果我们的设计能够在微妙的地方改变人们的习惯,让人们自己思考,那么做这么多的宣传就不需要那么多的努力。我期待有天我能用上方形的卫生卷纸。

佐藤雅彦和出入境印章,他设计的传统印章被印在飞机的形状上,这真的很新奇和惊人,也许很多人会说这一章很有趣。传达了日本好客的信息。

隈研吾与捕蟑盒,捕蟑盒在日本很常见,可是我们国家倒不多,我还没有见过,倒是市面上像喷雾、投在食物里的药、粘鼠板之类的到很常见。可是平常人家也知道,特别是药类的,对呼吸道、眼睛都有危害,也很容易被小孩误食。而日本的再设计,而没有一点用药剂类的。

这一次,kengo kuma设计了一种可折叠的胶带,可以放在蟑螂喜欢出没的橱柜缝隙里。当昆虫爬进来的时候,它们不能出去,只能被困在里面。非常感谢您让我们看到这样一个精彩的设计,让我们的生活确实会有很多小麻烦。

面对烟火,他将火柴直接插进枯枝,顿时变得很有艺术感。笔者的想法是,现在大多数家庭很少看到火柴,而且有一定的怀旧感。虽然现在大多数人不是用火柴,但我发现我们的打火机很容易腐烂,而且里面的煤气也浪费了。目前,打火机回收利用的作用并不那么受关注。

有一份实验报告说,每一个用过的打火机都被回收利用,其中剩余的天然气是一个巨大的能源。我记不太清楚具体的数据。现在我家用火柴。对于不懂的人来说,这是非常过时的。但对于像我家这样经常用烂打火机的人来说,火柴的是用成本不仅大大降低,而且有保证。

津村农家纸尿裤、高科技新材料引领社会进步,合理利用资源将带来更加美好的明天。比如可降解的一次性饭盒。人类是制造垃圾的能手,人总是嫌泥土很脏,可是泥土却净化了那些垃圾,使地面回归干净。

有必要发明新的材料来取代今天存在的不可回收的材料。这位装饰设计师,发明了这套像纸一样的衣服,让人们看到了未来。当老人有一天不能照顾自己的时候,他就不会被迫穿那些有损尊严和羞耻感的尿布了,对吧?

这个类似裤子的尿片至少消除了们的抵触情绪。这个设计更体现了一种关怀,连作者自己也说:“现在即便是明天我就不得不开始穿尿片,我也无所谓了。

津村耕佑的尿片证明,设计连我们的心理忧虑都能妙手解决。”看到这里时,我就想真正需要的就是像这样的以人为本,和谐的设计吧。

深泽直人和茶带。茶腰带现在是一种很常见的产品。深泽人是一位非常优秀的产品设计师。作者对他评价很高。我不会写他,但我只能说他的产品设计非常成功。

“再设计”的展览也达到了世界性的影响力,作者有一个观点就是“让世界未知”。我们的日常生活用品是设计的成果,但是设计师们试图用一种新的视角重新审视日常环境,好像它们仍然是未知的。我们的设计也许不需要凭空创造新事物,而是用新的眼光重新设计我们的日常生活用品,这可能会让我们的生活更加完美,更加环保,更加节能!

“设计源于生活,却又高于生活!”或许这个展览就是要告诉我们这点吧。

建筑师的通心粉。

这个展览也是作者策划并制作的产品设计展。通过对通心粉的再设计,体现建筑师的能力。有意思的是,因为是食品,每一个设计都请了食评家,插画家竹冈美穗提供一个配菜谱。

这让我在看着节时多了一份兴趣。

通心粉最开始是意大利的一种面食,现在被传到很多国家,但中国视乎出现的很少,我是没有亲眼见过的。据说中国在唐代时,意大利使者很喜欢中国又细又长的面,于是皇上就赐给了他们几位拉面师傅。可惜回去后拉面师傅不管怎么教,他们都学不会。

没办法,怪不得意大利只能做宽面了。肯定里面有关的建筑学,在一个食物产品中体现,我是无法分辨好坏的。但通过这次的设计可以看出,日本人的幽默,对设计无穷尽的思考。

在我们的国家,因为五千的传统,是很难做出让大多数人能接受的新设计的。他们的精神值得探讨,谁也不能否定日本的设计在世界所居的位置。

第二章五感的觉醒

零四年作者策划并完成了一个项目“触觉展”。展览是同个各个方面的感觉给我们以触觉的感受。

作者设计的“haptic”展的标志,“h”用猪鬃植在硅胶的表面,让人看起来自然的觉得很别扭。这次的展览还不能画草图。

津村耕佑设计的是“灯笼”,从图片了解到,他将头发植在灯笼上,光从中间发出,头发的质地清楚展现。可是却太像头,长短的发型,让人觉得这是“鬼灯”,实在恐怖。连作者也说,这个灯笼是没办法吸引别人有触摸的意愿的。

祖父江慎设计了一个蝌蚪杯垫,透明的圆玻璃,里面整齐的排列着小蝌蚪。像是做生物实验。

伊东丰雄的门把手,是一种叫“凝胶”很软的材料做的。门把手本身造型也像手,我想到小时候一个玩具,也是手的造型,还很软,甩出去可以粘在墙壁上。这个门把手很可爱,比起一般的门把手,触感肯定不一样。

我觉得有种生命力,像是在说:“欢迎你回家,握个手吧。”

现在的遥控器都是硬的,没有任何变化。panasonic设计公司设计了一个变化多端的遥控器。不用的时候就瘫软在那里,当手触碰到时,又会立刻变硬,并发光。

这让我觉得它像是未来的东西。不知道前后的触觉是怎样的,不知道这个产品能不能流向市场。

让我举得很有意思,且有点小惊喜的是深泽直人设计的“果汁的肌肤”。形状就是一般牛奶的形状,附带吸管。而他把盒子和食品本身融到了一起。

香蕉汁的盒子外观就是一个香蕉皮,只是有点方方的。草莓汁的盒子就像草莓表皮一样,不仅是颜色没变化,连小点点都是一样的。猕猴桃汁,盒子外面也是毛茸茸的。

看到这样的盒子是不是很想去尝尝果汁的味道?看是不是真的一样。这样的包装直入人心,但或许大量生产时这样的材料与制作过程会很费神吧。

挟士秀平设计的木屐,形状没有变,只有脚踩上去的部分被铺上青苔,还有的是松针,枯叶,雪,泥沙等等。估计脚踩上去会不自主的发凉吧。设计师是想让我们重新回到光脚的时代,真正去接触这片土地。

作者很喜欢他的设计,作者觉得我们认识事物不是靠一方面的感觉,而是五感的结合。每一个感觉都会形成大脑意识的积累,向搜集的信息。当我们有一方面的感觉带给我们时,大脑就会搜寻与这个感觉相关联的一切信息。

比如书,看到是白色,会想到它的触感是光滑的。作者也举了例子,我是第一次看到有人这样分析我们的感觉意识,这样以后讨论事物我们可以分解成很多方面。就像作者说:

“设计不仅跟颜色和形状有关。研究我们如何感受颜色和形式,或是研究感觉,是设计的一项关键课题。而观察人如何感觉物体将会给予社会新的方向。

”铃木康广设计了一个圆白菜的碗。很美观,打破我们队常规事物的看法,这样的碗或许用起来不是很方便吧。

山中俊治设计的指南针,是纸做的,但是涂了一层防水材料,可以在水中漂浮。现在纸也不怕水了。

作者设计的谁弹珠平台,也是防水材料,看到这里时我就想到了荷叶,被称为“荷叶效应”。现在的飞机外表用的就是这样的材料,不会被雨水等污染。如果将这样的材料运用到我们的建筑的话,就不会出现,水垢污染前提的现象了。

我队这个材料没有更多地了解了,为什么没有被大量使用我也不明白。

对于作品我就说这么多,作者说:“如若我们要从感觉这一侧去重设物品再造的驱动力的话,我们的设计过程就不是始于技术,而是始于感觉认知,它是与各种科学法则平行进步的。”现在技术的进步会影响我能感觉的退化。

我很喜欢画画,但是我的专业让我更多的接触电脑软件处理图片的技术。但是我知道软件只是我们的工具而已。图片的效果是在自己脑海就该形成的,而不是软件做出的这个效果好看才觉得就是这个效果。

我们的感觉认知必须建立,而不能只依赖于软件。这就是作者说的对事物的感觉,对事物的敏感。这种微妙的感觉,不经过训练是无法达到的。

动手能力是必不可少的。

第三章引人兴趣的媒介

作者在这章介绍了媒介的不同,给人的感觉就会千差万别。我们全身都不满了脑神经,作者通过各种媒介向人们传达信息。

长野冬季奥运会开闭幕式节目表册,作者将册子封面用上一种白色松软的纸张,在上面压上凹陷的文字,看上去清澈如冰,摸起来很舒服。他想通过这个册子作为媒介,想来参会的观众表现好客。雪白的册子上红色的火焰有颜色,像在跳跃,观众无不称道的。

梅田医院的视觉指示系统。这是一所产科和小儿科专科医院。作者为体现医院干净卫生的环境,对妇女儿童健康负责的态度,对她们的关怀,将指示文字图标等印在白布上。

白布能给人柔软的感觉,能让产妇的心理压力放松,并且白布的干净整洁的信息。我很佩服作者,大胆的创新,和细腻敏锐的分析,还有那颗关怀的心。

设计中的设计读后感(篇3)

《设计中的设计》读后感心得体会:

郭甜;这本书给出了一个观点,所谓设计,并不是加速经济发展的先头部队,它应该是所有人都应该掌握的一项现代素养。人类生存,形成了环境。人们为了更好地生活而施展实践性才智就是设计。设计不是广告中介绍的东西,也不是买回来的东西,而是希望人们珍惜每一天的生活,懂得怎样在这片土壤中开出一朵又一朵鲜花。所以,用敏锐而新鲜的视角去观察每一天的生活,让人们自己觉醒,从好好培养自己的生活文化开始,这就是为什么设计的最大意义!

巨航天:随着设计历史的发展,我们的?生活越来越舒适起来,越来越?方便便起来,越来越简洁起来,越来越充满了了情趣,这都是设计的发展带来的。原研哉提出的re-design,再次设计,内在追求在于原点,重新审视我们周围的设计,以最平易近人的方式,来探索设计的本质。

李萌:原研哉,日本中生代国际级平面设计大师,日本设计中心的代表。书中他他介绍了有他参与的各个设计项目。关于他的性格或是坚信的理念我有些拿不稳,但是他有一段话,却使我从中感觉到了这个设计师的伟大胸怀。这句话是:我是一个设计师,可是设计师不代表是一个很会设计的人,而是一个保持设计概念来过生活的人,就似是一个园子里收拾整理的园丁一样,我每天都在设计院子里做设计的果实,所以不论是设计一件好的产品、整理设计的概念、思考设计的本质,抑或以写作、去传播设计理论,都是一个设计师必须要做的工作。

林佳莉:在我眼里日本设计师的作品总透漏出丝丝禅意的幽静。他们对大自然的感悟,对生活的赞美,总是能于细节之中迸发一些小智慧,这想必也和日本本国有限的土地,并不丰沛的资源以及迅速增加的人口有关,日本设计师似乎总能在些许平常的生活事物中点亮一个小创意。

马广盼:无论是清理房间、做菜、洗碗、在电脑上打字,或是听歌,看路边的花、洒满的阳光,都带着有如第一次见到般的心去触摸与感受。这股心意乃是让品味的人能够吃出或者注入一种温暖。宇宙的相通,心意的无碍,色香味的聚合,悄然之间,一盘菜就收纳了所有,也释放了所有。’

董梦婷:一方面这本书本身的设计就可以给人良好的阅读体验它的纸质量很好翻译的手感也很好书的排版也是经过用心的设计另一方面这本书不是设计类的材料而是一个设计师讲述他对设计的理解。

石凤琴:如果设计的用力之处总是停留在“让今天的东西明天看起来更显旧”以及给好奇的餐桌提供“新奇果实”,那么它遵循的就无非是技术本身的形式。更关键的一点在于,设计的加入日益加强了这种倾向。他清醒地感觉到“技术不是工具而是素材”,在我们对其充分了解之前就深陷于对它的消费,是一种危险的倾向。

汪丽英:现在我明白了,这就如同逐梦的人,可能由于走的远了,追的乏了,一颗坚定顽强的心在饱经现实的打压、诱惑后,虽然依旧在奔跑,但早已忘记了最初的梦想,舍弃了精髓,徒有其表罢了。这位日本顶级设计师无时无刻不在观察着生活的变迁和世界的变化。和我们不同的是,他在面对各种变化的时候,喜欢把所有复杂的、繁乱的、色彩缤纷的东西划归到一个永恒的起点来重新审视。

王晨宇:他以一双无视外部世界飞速发展变化的眼睛面对“日常生活”,以谦虚但同时尖锐的目光寻找其设计被需要的所在,并将自己精确地安置在他的意图能够被赋予生命的地方。当我们的日常生活正在越来越陷入自身窠臼之时,他敏锐地感知到了设计的征候和迹象,并且自觉自主地挑战其中的未知领域。百家笔记网他的设计作品显现出来的不落陈规的清新,在于他找到了设计被需求的空间并在其中进行设计。在这样的态度下,他拓展了设计的视野和范畴,在他所经历之处,崭新的地平线不停地被发现和拓展。

王亚文:在这样一个物欲横流的商业社会,人应当保持一种纯净的心境。原研哉的实践告诉我们,设计也是一样,虽然常常不可避免地与商业相关,却不能成为市场利润的奴隶。只有这样,设计才能积极地影响社会和人们的生活,设计中的设计才不会失去它原本的意义。在原研哉看来,设计不是一种技能,而是捕捉事物本质的感觉能力和洞察能力。所以,设计师要时刻保持对社会的敏感度。

王羽:原研哉先生《设计中的设计》一书全面的讲解了日本设计的风格以及其他各个方面因素的影响与发展的形式,而翻阅此书时心情也是格外愉快的。清晰简洁的版式,稍加留白的视觉想象区以及恰到好处的配图,低饱和的颜色,舒服而不会太抢眼,整本书风格统一,让人感觉专业而不张扬,还有纸张的舒适,似乎更让我感觉生活本该如此,简单而美!

魏跃政:设计中的设计读后感设计不是一种技能,而是捕捉事物本质的感觉能力和洞察能力。”一原研哉我认为这本书能在“什么是设计”方面给人带来一些启发。要考虑的问题就是用最简洁的方式去达到美感和功用的目的,同时还能体现人性的考虑,自然的考虑。像是成人纸尿裤的设计,其实主要考虑的就是如何减轻使用这种产品的人可能产生的羞耻感;而火柴的设计,充分体现了对大自然的尊重,人与大自然的关系。想想,要从树林中将这些小树枝捡回来,是多么充满感情和欣赏的一件事,绝不是将木材生生劈开那样的无情。小树枝的自然形状也比直的木材更有美感。前提也是人们确实使用火柴的机会少了,连使用火柴这件事都成了一件亲切的事。只有这样,设计才能积极地影响社会和人们的生活,设计中的设计才不会失去它原本的意义。

武香宇:读完《设计中的设计》这本书我认识到,设计是沟通,是传达,而艺术是表现,是创作。这并不是说设计里没有表现的成份,更不是说艺术是不在乎沟通的。但是两者放在这两项上的重视是有较大差别的。设计是不能凭感觉做的,要考虑各种因素,要寻找最隹的表达方法,要把自己的感觉翻译成大众能够理解的有效视觉语言。

杨浩强:一个城市,一个国家,甚至一个世界的美丽,是日常生活中生命的美丽。人类追寻着幸福,而设计是一种手段。不断在人类的文明积淀上涂抹上个人的思考,会孕育出更多更好的设计。就像尾页的旅人,背着文化与历史,负着责任与使命,一往无前,开拓未来,不断探索着更加合理、更加美好的生活……

杨荣:书中他他介绍了有他参与的各个设计项目。关于他的性格或是坚信的理念我有些拿不稳,但是他有一段话,却使我从中感觉到了这个设计师的伟大胸怀。这句话是:我是一个设计师,可是设计师不代表是一个很会设计的人,而是一个保持设计概念来过生活的人,就似是一个园子里收拾整理的园丁一样,我每天都在设计院子里做设计的果实,所以不论是设计一件好的产品、整理设计的概念、思考设计的本质,抑或以写作、去传播设计理论,都是一个设计师必须要做的工作。就像此书的开头,李?埃德尔库特这样评价他:“精确、严谨,他谈起设计来如一种生活哲学,不断变换着他对整个过程的意识,总在某处有所进展、挑战、改变着他的智慧。

张敏:但同时,它的品牌概念却又让人觉得合情合理,十分接纳它诉诸的简约,十分接受它切切实实提倡的生活态度。而不仅仅是无印良品,整本书中,原研哉的设计理念都是从这点出发,他强调设计与生活息息相关,强调人文关怀,认为设计是“外界环境形成”,将设计看做一种与环境有关的思想。

张新澳:全面的讲解了日本设计的风格以及其个方面因素的影响与发展的形式,而翻阅此书时心情也是格外愉快的:清晰简洁的板式,稍加留白的视觉想象区以及恰到好处的配图,低饱和的颜色,舒服而不会太抢眼,整本书风格统一,让人感觉专业而不张扬。

张雨植:讲到了设计与生活,讲到了设计师与其所处的时代,讲到设计与当前瞬息万变的世界,讲到了设计所引导的消费观念以及设计的未来等等,所有这些细枝末节间,不仅能看出作者丰富的积累和经验,更尤为可贵的是对待设计的态度和责任心。很遗憾也让我觉得很惭愧的是,我既没有潜心研读过前人的足迹,积累丰厚的能量。也没能深深融入所处的时代,学习如何设计符合时代的优秀设计,更不用谈把握未来的脉搏了。

赵亚飞:我很喜欢这本书的封面,简单干净,虽然只有黑白两种颜色,不过却散发着神秘感。这本书的作者是原研哉。他是日本平面设计师、日本设计中心的代表、武藏野美术大学教授、无印良品的艺术总监。目录的前面是三位设计界的大师:李埃德尔库特、前田约翰和杰斯帕莫里森对作者原研哉的评价以及对《设计中的设计》这本书的体会,这使我在没有阅读之前就明白,我会在这本书中找到我想要的答案,也许我对设计这个词的意思会有更深一层的理解。

当你因为读完读完这本观念设计书而感到越来越不懂设计时,这并不等于你对设计的意识倒退了,而是证明你在设计的世界里又往更深处迈近了一步。喜欢设计的人,从事设计的人以及了解设计的人希望可以读此书。

设计中的设计读后感(篇4)

这段时间我不仅在为毕业设计想方案,同时也阅读了《设计中的设计》这本书,读了这么久,突然发现就像原研哉在开篇的自序中所说的一样,自己越来越不懂设计了。然而“这并不意味着你对于设计的认知倒退了,而是证明你在设计的世界里又往更深处迈进了一步”,所以归根结底,这种意犹未尽的感觉是因为我对设计这个异彩纷呈的世界越来越高涨的热情,以及对设计的意义更加深刻的思考与感知。

设计是什么?在我离设计很远很远的时候,我一直以为他是一个非常简单的名词。而如今作为一个初学者,它有些神秘,有些美丽,又有点包罗万象,意蕴复杂。对于这个最基本的问题,原研哉并没有在这本书中给出一个明晰的答案。但他给了我们弥足宝贵的启示。通过创新与交流来认识我们生活在其中的世界,这是我在第一章“设计到底是什么”中所认识的设计。

“设计的时代将要来临”。当初的松下幸之助看到了设计发展前景,二战后的日本产品设计高速成长,并且对质量的追求为规模化、量化的生产提供了品质保证。日本设计所具有的独特魅力是因为,对如何形成真正具有自身特色的设计思想的思索,在于反思什么样的东西才是“日本的”,在于将现代主义的感觉浸润并融入日本的生活文化中去。

完美是枯燥的。设计不是工业流水线上生产出来的完美但千篇一律、毫无个性的东西。真正的设计应该不受教条、规则的束缚,充满想象力,永远在寻找新的、更好的、不同的、不被遗忘的创意。试着通过不同的眼光来看待事物,才可以寻求新突破。每个人也要有自己的逻辑体系,不人云亦云。

设计在哪里?设计已经深深的扎根在生活当中,最令我们视而不见、习而不察,而恰恰又离不开的大概就是设计了。因为生活中的细枝末节,每一个不容忽视的部分,都是设计。设计也为原本普通的生活,带来不一样的温馨与惊喜,让生活变美、变放松。“生活本身,就是设计的起源地;而设计,归根结底就是我们对生活的发言。”

什么才是好的设计?没有标准答案。事实上,哪有那么多好与不好,只要它足够有趣、足够有新意;只要你喜欢,哪怕一件有趣的小物件,也可以将不好变成好,给你带来完全不同的感官享受,让你怦然而心动。

在现代工业飞速发展的当代社会,物质生活极大丰富,如何退去浮华、回归自我,保持一颗平静宽容的心越来越多的被人追捧。消费者对产品的需求也不仅仅限于好用,他们更愿意选择那些能够触动心灵的设计产品。

正如原研哉写在最后:“我想邀请那些对设计有兴趣,在设计入口观望的人一起来阅读。设计世界看起来门槛很高,不会让人将其与流行或者潮流联想在一起,相信有很多人即使对

设计有兴趣也不一定会真的认为自己可以进入设计界,但我认为,只要脚踏实地,就能走好设计这条路。我期待那些对设计有兴趣的人能够坚定地进入设计界”。

设计中的设计读后感(篇5)

设计是一个很抽象的词,但当设计师把它剖削了之后,它其实就在我们身边,有时甚至会擦肩而过,看你有没有发现而已,设计也如此。设计是推动经济发展的动力之一,是企业重要的经济支柱。一般来说,经济、政治、文化都离不开设计。

比如说;商品是市场的主体,是消费欲望的集合体,无论设计什么都要适合消费者更能实现具有引导性的设计,作者还从国家的品牌来解析这个设计。因为每个国家的形态不同,经济文化都是一样的,所以设计出来的东西应该被人们所接受。

正如作者所说的环保,这是当今世界最关注的问题,需要我们慎重的考虑,其实环境也是设计中的一个环节,设计不是一种技能,而是捕捉事物本质的感觉能力和洞察能力,所以作为一名设计师不但要对社会的敏感度,而且要顺应时代的变化。设计不能因为技术的发展而停滞。因为时代在发展,我们要真正认识到设计本身在世界上所扮演的角色,发挥了什么技能,以及产生的价值,这些都是我们必须所要知道的。

但我对设计真的一点都不了解,但看完这本书后我深刻的了解到设计真的很广泛,而且设计出来的商品都要符合时代的进化,这些都是为了我们能拥有一个更为宽广的视野,更好地观察世界之美,同时我们要真正了解到设计的涵义,设计为了什么?怎么样设计?这些都是要我们解决的问题。

作者之所以一步步迈向设计中心,使自己成为一名真正的设计师,这都离不开他们的努力,所以我们要脚踏实地的学好设计。

设计中的设计读后感 (三)

坦白地说,在我上大学之前我不知道设计这个词是什么意思,我一直想知道答案。在十一假期的时候我就在书店买了一本老师推荐的《设计中的设计》这一本书,想从中获取我想要的答案。于是带着问题,我就开始了我的“发现之旅”。

我非常喜欢这本书的封面。它简单明了。虽然只有黑白两种颜色,却散发出神秘感。这本书的作者是原研哉。日本平面设计师、日本设计中心代表、武藏美术大学教授、无印良品美术总监。

目录的前面是三位设计界的大师:李埃德尔库特、前田约翰和杰斯帕莫里森对作者原研哉的评价以及对《设计中的设计》这本书的体会,这使我在没有阅读之前就明白,我会在这本书中找到我想要的答案,也许我对设计这个词的意思会有更深一层的理解。

设计中的设计读后感(篇6)

原研哉在书中讲到了设计的过去,讲到了设计与生活,讲到了设计师与其所处的时代,讲到设计与当前瞬息万变的世界,讲到了设计所引导的消费观念以及设计的未来等等,所有这些细枝末节间,不仅能看出作者丰富的积累和经验,更尤为可贵的是对待设计的态度和责任心。很遗憾也让我觉得很惭愧的是,我既没有潜心研读过前人的足迹,积累丰厚的能量。我没有把自己深深融入这个时代。学习设计符合时代的优秀设计,更不用说把握未来的脉搏。

学生不才,妄自猜想作者将书名定为“设计中的设计”,想必是想告诉每一位读者书中的字句均是经过反复提炼的,是原研哉设计观念的精华所在。它是经过无数的理论和几十年的实践积累起来的。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希望有朝一日我们也能领悟“设计中的设计”,设计出“设计中的设计”。

**:cooper

作者:张娟

设计中的设计读后感(篇7)

在拜读原研哉先生的《设计中的设计》时,每每读到精彩的语句是,便不由的的引发阵阵感慨,也引得我不断地就设计问题进行思考。为了抓住瞬间的灵感,便以随笔的形式记下自己的所感所悟,边读边记录。仅为自己的一点拙见,与大家一同分享交流。

1、【解决社会上多数人共同面临的问题,是设计的本质。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也就是设计的过程中产生的那种人类能够共同感受的价值观或是精神,以及由此引发的感动,这就是设计最有魅力的地方。】

我认为设计不仅仅是满足人们实际物质上的需求或是满足投资方的经济利益,其最高的境界是通过设计、或是消费者共同参与设计的过程而让消费者获得一份感动、得到精神上一种收获。例如我曾经看到的一个充气椅子的设计,若是只有中间的一个大椅子也可以满足坐的需求,但是设计师却在与主体的四周连有一些充气小动物的造型,当人坐到主体上时,主体椅子内的气体就会因为挤压的原因通过相连的软管进入到小动物的体内,这些小动物就“站起来”,这样不乏童趣,为平日枯燥的生活增添一份活力。

2、坂茂与卫生纸

其卫生纸中间的芯是方形的,在抽取卷上取卫生纸时会因为阻力问题而发出咔哒的声音。这种阻力的信息和作用是节约能源。此外,厕纸的排列也可以紧密排列,以节省空间。

由此而见,设计是具有一定的批判性。针对目前存在的一些问题,通过设计这种**来阐述自己的观点,或者揭露这个问题,引发用户的思考。设计也是为社会而服务。

就像一些大师通过海报设计呼吁人们热爱自然,尊重生命一样。

3、佐藤雅彦与出入境章

正是因为对沟通的法则很有心得,又能够在实践中很好的应用,他在许多领域都很活跃。在我看来,设计就是设计是和消费者通过设计产品进行沟通。

出入境章是一个左或右飞行的飞机。这种设计不仅让出入境手续一目了然,也留下了难忘的惊喜。为这个程式化的手续中增添了一份情趣,从而增加了旅客对这个国家的喜爱。

这个设计包含着一种感动,他的设计为我们提供了一种非常可行和生动的沟通方式。

四。重新设计就是将这些日常生活用品陌生化,进一步捕捉设计的新鲜感。

5、【我曾尝试着从触觉开始,设计各种各样与感觉相关的媒介,进行信息的传达。】

设计可以说是一种设计师思想的信息传达的媒介,所以我们要提供给使用者的感受、想法等可以通过多种感官渠道去传达、从不同的感官去刺激使用者,更加加深他们对于设计的理解。要从综合感觉形成的这一角度出发。

6。[在适应市场的同时,要努力提升消费者的审美意识,努力实现引导性设计。】

通过我们的设计,逐步提高消费者的审美意识。流行的观点是提高消费者的品味。

7、【“无何有之乡”庄子的名言。一眼看去似乎是毫无用处的东西,内涵却很丰富。正因为容器是“空”的,才能收藏东西。这样就其拥有的可能性来说,非常丰富。】

我们现在的设计是不断的加上一个个的设计点,不停的做着加法,实质上并没有体会“无”的内涵与丰富。“无”更会带个人们以无限想象的可能。

8个。[人类的幸福不仅仅存在于经济增长中。我们应该对“异国文化”、“经济”、“科技”等这些因素进行冷静的思考,意识到自身文化的长处所在,争取生成一种成熟文化应该具有的典型气质。不然的话,日本就会成为一个无趣的国家,因为不知道用哪种方式合理运用自己的资源而失去对其他国家的吸引力。

这样的日本式肤浅的,会被遗忘的。也许,再创成熟的文化是很必要的。】

有内涵的设计有一定的文化背景。如果没有成熟文化的典型气质,那么我们的设计就枯燥、肤浅,迟早会被时代淘汰。作为一个设计师,我们应该不断地深化我们的文化,丰富我们的内涵。

设计中的设计读后感(篇8)

坦白的说,在进入大学之前我并不知道设计这个词究竟意味着什么,我也一直想知道答案。在十一假期的时候我就在书店买了一本老师推荐的《设计中的设计》这一本书,想从中获取我想要的答案。于是带着问题,我就开始了我的发现之旅。

我很喜欢这本书的封面,简单干净,虽然只有黑白两种颜色,不过却散发着神秘感。这本书的作者是原研哉。他是日本平面设计师、日本设计中心的代表、武藏野美术大学教授、无印良品的艺术总监。目录的前面是三位设计界的大师:李 埃德尔库特、前田约翰和杰斯帕 莫里森 对作者原研哉的评价以及对《设计中的设计》这本书的体会,这使我在没有阅读之前就明白,我会在这本书中找到我想要的答案,也许我对设计这个词的意思会有更深一层的理解。

用语言表达设计是另一种设计行为这是原研哉在书的最前面说的一句话,在前言部分,我终于找到了作者对这句话的解释。理解一个东西不是能够定义它或是描述它,而是把这个我们认为自己已经知道的东西拿过来,让它变得不知,并激起我们对其真实性的新鲜感,从而深化我们对它的理解。所以当作者用语言去表达他心目中的设计的时候,他就是将他心中原有的设计的概念推翻,然后再去从一个陌生的角度去认识设计,这也是一种设计行为。这句话也同样是在告诉我们,设计任何东西,不要被其原本的事实规律所框住,一定要打破原有的规律,重新去认识它,理解它,这样才会真正的设计出好的作品。

书中图文并茂,生动形象。原研哉通过一些工业设计产品的图片,加上他的解说,使其表达出一些工业设计创新、造福于人类、带给人类便捷、的地方。

读完了这本书以后,我不禁问了自己一个问题:原研哉的设计理念到底是什么呢?我感觉,他的设计作品显现出来的不落陈规的清新,在于他找到了设计被需求的空间并存在其中进行设计。在这样的态度下,他拓展了设计的视野和范畴,使其在设计的领域中迈上了成功之路。而原研哉曾说过:像设计不应该只看短期反应,而着眼于长远的教育性理想:若每一个设计师都有一种追求市场的品味、对设计的感受性就会不断地提升,社会了解设计意义的所在,设计师才会有更大的发挥。所以对于设计,对于一个未来可能成为设计师的我们,一定要在创造的同时,发现其本身的价值,只有这样,才会发掘物质其本身的价值。

那到底什么是设计呢?我认为,设计不光是一种学问,他是一种体现物品本身价值的必需品,一个好的工业设计产品,可以为企业创收,但却不能丢掉产品本身的特征。就像无印良品一样,虽然外观并没有那么特别,而且颜色也没有那么鲜艳,但是设计师却用了最朴实的手法将其表达出来,既环保,又可以高度表现出他的功能所在,这也就是设计的最高境界了。

我会追寻着原研哉老先生的脚步,去学习,去体会,去实现我的设计之梦。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