彷徨读后感汇集15篇

04-20

一本小小的图书却可以深深的陶冶我们的情操,晚上一个人观看作者写的作品后,心里产生了不一样的见解。写读后感应该怎么样写?我相信这份“彷徨读后感”能够满足您对作品的需求。

彷徨读后感【篇1】

——读《彷徨》有感

彷徨与坚定,造就了一个时代的悲哀与幸福;反抗与屈服,演绎了一个社会的升华与堕落。

——题记近日,有幸拜读了鲁迅先生的小说集《彷徨》,内心仿佛被撞击了似的,久久不能平静。也许是为一个个故事悲剧的收场而惋惜,也许是对封建制度下人们悲惨生活的无奈,更也许,是对那麻木不仁的奉承封建者的怨恨……不知怎的,竟有些说不出,道不明。初读鲁迅先生的文章,便被其迥乎不同的文风吸引。它既不是古时李白诗之豪放、李煜词之哀婉的再现,又不似现代朱自清散文之清丽、老舍小说之写实的加工。他仿佛铸笔为剑,刺中了一个时代的伤痛;却又如汩汩细流,柔情地抚摸着干涸已久的心田,让人逐渐从睡梦中清醒。那文字,是一位忧国忧民的文人发出的呼喊,是对封建黑暗制度无情的讽刺与批判。

在《彷徨》的扉页上,有这样一句话:“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也许道路本应如此吧,革命也好,人生也罢,都应有正确的目标、坚定不移的信念,若只是凭着一腔热情,猛干蛮干,那么最终自不会有好的结果。鲁迅曾说:“哀其不幸,怒其不争”,我想,这软弱与妥协,也应是这不幸的根源吧。彷徨也许只是人们一种正常的情感,而于鲁迅文字中,我深切地感受到它带给人的不安与痛苦,这痛苦犹如无形的手紧紧捏住人的喉咙,让人窒息,使一代又一代人误入歧途,走入一个又一个危险的“怪圈”,自怨自艾,自寻堕落。《彷徨》犹如一面镜子,映照出一个时代的悲剧,这悲剧使人震撼,让人反省;使人哀痛,又叫人愤怒。也许还有太多的感受一时难以言表,还需大家亲自品读,领略那一番风采。

彷徨读后感【篇2】

结局和大多数读者所不能接受的一样,我也觉得不能够满足最初的期待。

但其实最大争议还是要数书中对于被害者家属对于未成年罪犯的复仇行为。

日本的少年法究竟是在保护未成年罪犯还是让他们自新?法律只考虑了未成年罪犯的生命权,却无视被害者生存的权利以及被害者家属的痛苦。由此看来,长峰走上复仇之路一点也不意外。

从一开始的长峰绘摩被害,牵扯出伴崎敦也和菅野快儿的诸多恶行。两人多次强暴少女并拍摄录像,并将此作为向别人炫耀的资本。被他们注射毒品折磨致死的绘摩也仅仅是一个玩具而已。尸体被随意地抛弃在河面上,还妄想着让尸体就这样一直往下流飘去,让真想就这样不了了之。

对于侵害过的人,他们觉得这些人自杀了反而会少一些烦恼。

他们和久冢刑警说的一样,“即使被逮捕到法庭上,他们所流出的泪水也只是对于即将到来的惩罚的恐惧,而不是对于被害者家属深深的忏悔。这样的人就该被惩罚,而不是保护起来。抛开所谓的公正法治,作为一个普通的旁观者,也是希望他们能够得到长峰的复仇。”

而教育出来这样孩子的家庭,同样也有责任。只生不管养的父母是不配于作为父母。如果没有能力教育好他们做人,那从一开始就不应该将他们生下来。还是别的家庭遭受这么大的痛苦,祸害整个社会。

被胁迫者即共犯中井诚在整个案件的进行中启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作为间接的告密者,他的行为直接影响了案件发展的方向。

长峰得知伴崎的住所,看到了自己女儿被侵犯的录像以后,一怒之下杀了回来的伴崎,然后踏上了寻找快儿的复仇之路。

看到有一个罪犯得到惩罚,终于出了一口恶气。通过此次的案件后诚身边的人都避而远之,而他好像有了一些理解。

忽然间,诚觉得自己好像理解人活着的意义了。不单单只是吃饭呼吸那么简单,还包括和周遭的人之间的联系与互相关怀。

后来出现的和佳子是个纠结的人。她多半就是旁观者的化身,既想看到长峰所追杀的对象得到应有的惩罚,又不想看到长峰真的杀了他。她隐匿长峰的行踪不让警察发现,又一边劝着长峰去警局自首。

和佳子的父亲隆明知道女儿所做的一切后,希望自己的女儿能够脱离犯罪的嫌疑。最让人感动的,便是他对女儿和佳子说的一句话:

“我或许很胆小很懦弱,但爱女儿的心不会输给他。”

还有最后拿着刀冲向快儿的鲇村。虽然行为不太恰当。但同样是被害者家属的写照。

在警察局里看过录像发出长嚎的他,对加害者伴崎,快儿的憎恨应该不比长峰少。

对于参加追捕的刑警,虽然在心理上支持长峰的行为,却不得不摆正自己的位置,为了维护法律的完整而追捕长峰。

最后开枪的织部应该也是一样。

织部最终还是选择了开枪,长峰最终没有完成自己的复仇。有时候小说的剧情并不会迎合大众的期望,或许这样会更引发人对人性的深思吧。

彷徨之刃,是无知少年在犯罪与正途的彷徨;是丧女之父在复仇与自首的彷徨;是警察司法在人情与法律的彷徨;是普通大众在人性与道德的彷徨。但每个人都会做出自己的选择,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答案。

彷徨读后感【篇3】

做“铁肩担道义”的勇者

——拜读名家鲁迅**佳作《彷徨》有感

1120142402关明

早在中学时期就已经在语课堂上接触《彷徨》里的《祝福》一文,文中主人公祥林嫂一生的悲惨遭遇透在字里行间,只感得阵阵悲凉。我只能粗浅地在老师的讲解下,又进一步体会到文章反映了辛亥革命以后中国的社会矛盾,深刻地揭露了地主阶级对劳动妇女的摧残与**,揭示了封建礼教吃人的本质,指出彻底反对封建的必要性,深刻地展示了这一时期中国农村的真实面貌。课文结束了,祥林嫂的形象却在我脑海里久久萦绕。

在看到文学大师张宗刚对《彷徨》的书评:“对自由的**,对人性的扫描,对弱者的关注,对时俗的思考……无不忧愤深广,启人心扉,以其‘智慧的痛苦’,达到和进入了史诗的层次,从而冠绝一代,独步千秋。”之后,我再也按捺不住对鲁迅殷切之心、赤子之心、救人救国之心的探索,抱着学习的谨慎态度,细细阅读了《彷徨》全书十一篇。

翻开《彷徨》,书的扉页,有作者的题记,相当有意思,现全文摘录如下:

朝发轫于苍梧兮,夕余至乎县圃;

欲少留此灵琐兮,日忽忽将其暮。

吾令羲和弭节兮,望崦嵫而勿迫;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理解《彷徨》的钥匙,就在于这题记《离骚》中的两句:“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文有“文眼”,诗有“诗眼”,这里,把它称为“题眼”。

路是远的,而前面又看不见路;依稀有路时,却看不见光。想挣扎着走出一条路来,却是遍体鳞伤,毫无结果。

只能是“荷戟独彷徨”了。所以,以《彷徨》命其名,也是至名。

十一篇**人物性格迥异,情节有的紧有的松,但黑压压的“吃人”暗线穿插其间,真的有让人深入骨髓的痛与恨。《祝福》写祥林嫂毫无希望、就是有点希望也要被扑灭的一生;《在酒楼上》写曾经激进的青年吕纬甫,最终回到子曰诗云的教授之中;《幸福的家庭》其实在经济的压迫之下并不幸福;《肥皂》则讽刺了一个或者几个貌似正人君子的中年夫子,他们看见一个行乞的十七八岁的女子,就想着如果用肥皂把她洗洗那又如何?因为这种潜在的意识,四铭买了一块绿色的肥皂;《长明灯》中的疯子疯疯傻傻,他就是要把庙里的长明灯打灭,被阻了,他就说:

“我放火。”最后,他就被他的叔伯长辈锁在庙里的厢房之中;《示众》依然写的是看客。中国人永远只是看客,只会当看客。

看了,就散了。不问被看者为什么示众,也不问自己为什么要看。只是要看,便看了;《高老夫子》某天终于“洋”了起来,**有高尔基,那么他自然就可以改名叫“高尔础”,不是基础么?

有基必有础。他可能是高尔基。为什么我不能高尔基?成了高尔础后,他就自觉“高大“起来,觉得不能与往日的麻友相提并论。

然而最终他发现自己没有“高尔什么”的天份,他连书也教不了,又经不住麻雀牌的**,也经不住笼一把吃冤大头的**,终于还是上了牌桌;《孤独者》中的魏连殳是鲁迅特别用心地描写的一个。这是一个意识很强的人,似乎渗透了生活中的一切。他对大人们不屑一顾,小孩子们却又不理他。

他曾经潦倒不堪,似在坚持着什么,又突然摇身一阔。在咯血中大把大把地花着做参议而阔起来的钱。他死了,好像死了才干净,才解脱。

鲁迅其实是用着一种大悲哀的笔调来写这个人的,这里面也寄托着他的大失望。人世就是这样苍凉,人生就是这样无望,想找一条路,然而终于找不到,他只有死;《伤逝》不仅仅是在谈论经济对于爱情的重要性,它实质上是在**爱情是否可以长久。经济上的尴尬只是一个非常真实的诱因。

因为这种诱因,爱情无疑会幻灭。伤逝了,这伤逝凄惨得令人伤感;《弟兄》似乎是在讽刺那种貌似亲睦的兄弟情份,《离婚》就纯属一个乡下女人的不幸了。鲁迅有言:

哀其不幸,怒其不争。那个爱姑在“七大爷”的威严之下,竟不敢说她早已想好的话了。有什么办法呢?

他们是官,且有势。而她,只是一个乡下人。

彷徨》中有不少热情向光明的人物,但这些人物也不少缺陷,梦想着深山大泽丛林伏莽的“消生”。现代人不能没有缺陷,因为现代人是前代人的后代,而且是长期被压迫下的人们的后代,又是被不合理的社会制度所包围,被种种偏见与愚昧包围。但是,先生并不以为这种缺陷是“命”定的,是天老地荒终日如斯的,正因为他并不信永远会如此,所以他要无情地剥露这些缺陷的所以然与根源,也正因为他不信,所以他借着“无有”写他的渴望,而《离骚》的句子——“路漫漫其修远今,吾将上下而求索,”正是他的渴望的暗示。

《彷徨》是鲁迅目击了“新文化运动”的“主将们”的“分化”,一方面披露了妥协性,又一方面正在“转变”,社会的力量需要有人领导!然而曾被“新文化运动的”所唤醒的青年知识分子则又如何呢?——在这样的追问下,产生了《彷徨》。

在这方面,主要表现了那些从黑暗中觉醒,满肚子不平,憎愤,然而脑子里空空洞洞,成日以不平与牢骚喂哺自己的灵魂,但同时肩负着旧时代的重担,偏见,愚昧,固执,虚无思想,冒险主义,短视,卑怯,——这样的人们。

“所属望者殷,所挟持者远,这是鲁迅的深刻。... 他(鲁迅)像一只迷失的飞雁,漂浮在茫茫的天空中,没有归宿;孤独寂寞的内心体验,遂外化和升华为一种巨大的创造欲:他用手中的勾魂摄魄之笔,绘出无数旧时代的图景,意态生动,悲壮无匹。

“阅罢《彷徨》,我感到一阵阵的痛苦,为那时凄惨的现状而痛苦,为那时麻木的人群而痛苦,然而在这痛苦之中,我又为有先生这样清醒的人们而感丝丝安慰。每个时代都需要这样“铁肩担道义”的勇者,独立潮头,振臂呼喊,这样,时代才有希望,历史的车轮才能向前推进!

彷徨读后感【篇4】

鲁迅,是一个家喻户晓的名字,是的,他就是揭露世人真面目的鲁迅,他揭露了当时社会的黑暗,带领一批批莘莘学子走上了真理与正义的道路,是当时的一位伟大的文学大师。

在恶势力面前,他决不妥协;在人民面前,他俯首甘为牛马。这就是鲁迅,本名周树人。他用他的笔写下一篇篇引人深思的小说、杂文,我就在假期读完了一本合辑《呐喊彷徨》。

一声来自铁屋的呐喊,充满了鲁迅救国救民的希望,《呐喊》来由与此密切相关。

《狂人日记》是《呐喊》中的一篇代表之作。小说里的主人公(狂人)对周围的事物十分敏感,并且不由自主地产生错觉与幻觉,感到自己时时处于被迫害的境况下,于是不断产生疑虑与恐惧,心绪不宁。鲁迅小说里的狂人正是这样的。他看透了这个人吃人的世界,惶惶不可终日。这篇小说不算很长,却揭露了当时社会的腐朽与封建压迫。

鲁迅的小说写得很深刻,很难理解,但你还是能看出当时社会的黑暗与冷酷,当你打开鲁迅的小说集,感受那来自内心的警示与批判,留给世人的只有深深的沉思

彷徨读后感【篇5】

周末一口气看完,一句话总结就是“凭什么好人就必须要经过九九八十一难才能取得正经,而坏人只要放下屠刀就能立地成佛”。

另外有几点个人观点跟大家交流和分享:

1,不知道这样讲会不会太腹黑个人觉得如果把长峰的身份转化为警察的话会更加突出本书的立意。

2,关于告密者,告密者应该是两个人,第一个肯定是诚,第二个告密者应该是织部,从情感上来讲,当他看过长峰寄到警局的书信时从心底就认为应该从某种程度上帮长峰复仇。另外就是他在最后通知长峰的时候以为对方还是像往常一样不会接电话,从而让对方听到自己真正的声音。这也是为什么他会射杀长峰的原因吧。

3,关于大众的冷漠,人们一般只有在这个事情发生在自己身上时才会有所体会,当这个事情事不关己时大家只会把它当做茶余饭后的谈资,就像长峰的信被公开时电视台的街头拜访所显示的结果一样,但如果这种情况真的是发生在你身上呢?可能最理想的状态就是将来能有N多个和佳美的出现。

4,家庭教育,东野先生的书很多描绘的不仅仅是警察于案件的斗争,更多的是在折射当今社会的问题,比如当家长的都不知道孩子跟什么样的人交朋友,如果当孩子有某些不正常的地方时父母能够给予足够的关怀,那肯定就不会有自杀少女,不良少年的跟风者(类似于敦也和诚)的出现了。

彷徨读后感【篇6】

地狱空荡荡,魔鬼在人间。

为何要保护呢?这个世界上少年罪犯比起正常的少年的数量只能算是零星吧,我不认为这个世界上多几个悔过的罪犯就会变得更美好,何况这罪犯还毫无悔过之心。美好的社会可以由正常的人来创造,罪犯们就该承受自己的刑罚。

书里日本当时法理不健全,而在中国,作为不太了解法律的,我曾经少年时,周围人包括我自己都有这一种理所当然的想法:反正我不满16岁,怎么怎么做也不犯法。不见得都会去主动做一些坏事,但是总归有些肆无忌惮的。

人之初,性本恶。自私是人的本能,真善美才是社会加诸于人的框架,两者常常对立,不过也并不完全矛盾。这不是一个非黑即白的世界。菅野和诚这两个少年和各种媒体人展现的是纯粹的自私。而尊敬警察胆小懦弱的隆明为了女儿而包庇长峰,包庇是自私,而为了女儿是父爱。因为立场,所以会让人有些感动。而同时菅野和伴崎的母亲,诚的父亲,包庇儿子的行为明显的是邪恶的自私,一派令人厌恶的嘴脸,然而这不也是出于和隆明一般的父爱母爱。

这不由得让我思考,如果我的至亲成为了罪犯,我会怎么办?难以回答。不过如果我的至亲受到了伤害,我应该也会毫不犹豫的举起屠刀吧。

彷徨读后感【篇7】

最近一直在读东野圭吾的书,不算之前读过的《白夜行》、《解忧杂货店》、《嫌疑人X的献身》等,最近读的几本《绑架游戏》、《拉普拉斯的魔女》等作品,已经基本把我圈粉。

作为日本男作家颜值担当的高产大神,东野让我爱上推理小说。东野对社会、人生、人性的思考总是步步深入,即使背负着小学生作文语言之嫌的恶名,他的作品也一样能够引人入胜,打动人心。读得多,慢慢发现,作品中跌宕起伏的情节只能算是一种诱饵,在诱导着读者深入故事之余,开动大脑,深入思考。其作品能获得人性实验室的称号,一点儿也不过分。

喜欢东野的原因,就是他的作品不只有情节离奇的推理,更浸透充满现实意义的人性善恶的考量,和人性人情的情感纠葛,把推理小说慢慢渡入纯文学的彼岸。推理小说读后收获的是一种猎奇心的满足,而东野的人性实验室读后,收获的却是别样的感动和思考。

《彷徨之刃》写的是一个普通人长峰重树如何在女儿长峰绘摩无辜被未满18岁的少年犯菅野快儿、伴崎敦也、中井诚虐杀后,走上亲自复仇之路。作品对日本当前少年犯罪法案中对少年犯的过度保护,对被害者和被害者家属的漠视提出质疑和控诉。

其中最让人痛恨的犯罪元凶菅野快儿,甚至还是一个心智根本没有长大的孩子,身体的成长与心灵和道德的成长严重不对位,让他蜕变成人人痛恨的人渣。

在读书的过程中,一直对长峰重树这个普通父亲抱有极大同情,对他被害的女儿更是怜悯万分。但是,深入思考一下,菅野快儿难道不值得同情吗?是谁让他小小年纪就走上如此罪恶的人生?不懂得怜悯,不懂得羞耻,不懂得感恩和愧疚,只是一味追求着低级刺激的生活。

难道不是他经营着声色场所的母亲带给他的吗?难道不是他周围的成长环境造就了他如此德行吗?

再看看另外两个小帮凶的父母,一样的溺爱、护短、浅薄、自私自利。

换一个家庭出生呢?换一对父母照顾呢?或许菅野快儿也好,伴崎敦也也好,中井诚也好,都能有一个很有希望的人生。

彷徨读后感【篇8】

全书读完,眼前浮现出的却是书名来历的那首诗:“寂寞新文苑,平安旧战场,两间余一卒,荷戟独彷徨。”书中似乎每个人物都经历着奋斗、坚持、挣扎、失望,而后陷入彷徨、绝望的过程。

《祝福》里描绘了祥林嫂毫无希望、就是有点希望也要被扑灭的一生;《在酒楼上》写曾经激进的青年吕纬甫,最终回到子曰诗云的教授之中;《幸福的家庭》其实在经济的压迫之下并不幸福;《弟兄》似乎是在讽刺那种貌似亲睦的兄弟情份;《离婚》纯属一个乡下女人的不幸;《肥皂》则讽刺了一个或者几个貌似正人君子的中年夫子,看见一个行乞的十七八岁的女子,就想着如果用肥皂把她洗洗那又如何?而四铭就因着这个潜在的意识,竟也买了块绿色的肥皂;《长明灯》中的疯子疯疯傻傻,他就是要把庙里的长明灯打灭,被阻了,他就说:“我放火。”最后,他就被他的叔伯长辈锁在庙里的厢房之中。《示众》依然写的是看客。中国人永远只是看客,只会当看客。看了,就散了。不问被看者为什么示众,也不问自己为什么要看。只是要看,便看了。

《孤独者》中的魏连殳是鲁迅特别用心地描写的一个。那是一个曾经大觉悟的人,似乎已经参透了人生的一切。他对大人们不屑一顾,小孩子们却又不理他。他曾经潦倒不堪,似在坚持着什么,又突然摇身一阔。在咯血中大把大把地花着做参议而阔起来的钱。他死了,好像死了才干净,才解脱。鲁迅其实是用着一种大悲哀的笔调来写这个人的,这里面也寄托着他的大失望。人世就是这样苍凉,人生就是这样无望,想找一条路,然而终于找不到,他只有死;

《伤逝》不仅仅是在谈论经济对于爱情的重要性,它实质上是在探讨爱情是否可以长久。而经济的窘迫困顿只是一个极现实极真实的诱因。因着这个诱因,爱情就无疑成为幻灭。伤逝了,凄惨得令人伤感;所以更感谢师太在《我的前半生》中给了子君一个圆满!

彷徨读后感【篇9】

彷徨是苦闷的,彷徨是迷茫的,彷徨是无处宣泄的,彷徨就像游走在荒原上的孤魂,不知该何去何从,不光是身体的无处归依,更是灵魂的无法寄托。前方在哪里,有前方吗?真的有前方吗?那又在哪里?二十年代的中国,黑暗、混乱、动荡不安,满目疮痍,热血的青年奋起反抗,期望毁灭这个千疮百孔的旧世界。于是有了“五四”运动,鲁迅先生写下了《呐喊》,向腐朽的封建社会发出了沉重的宣战。“五四”运动后是新文化阵营的分化时期,原来参加过新文化运动的从,“有的退隐,有的高升,有的前进”,鲁迅当时象布不成阵的游勇那样“孤独”和“彷徨”。曾经,他满怀希望,然而这希望,最终是破灭了。他看不到有更好的出路,出路似乎总是在未来,而不是在现在,于是他彷徨了,《彷徨》表现了他在这一时期在革命征途上探索的心情。后来在《题》一诗中说:‘寂寞新文苑,平安旧战场,两间余一卒,荷戟独彷徨。“这便是题名《彷徨》的来由。他在《彷徨》书扉页上引用《离骚》诗句:”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这又证明了鲁迅先生是十足的智者,是坚强的斗士,虽然彷徨,虽然苦闷,但仍然求索,不轻言放弃。仍然在锲而不舍地抨击着封建社会,()表现了对生活在封建势力重压下的农民及知识分子”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关怀。他的人生是一个圆,有彷徨,有苦闷,但没有放弃。

其实我们每个人的人生都是如此,在生活的重压下,总是会有那么一点多多少少的沉重感。压力来源于责任、和期盼,承受,是我们面对压力的唯一方法,我们承受着亲人与故人对自己寄予的热望和要求,我们承受着来自世俗的各种恶意和善待,我们承受人生变故中的各种打击和煎熬。

古老的中华民族同样承受得太多太多了,原始部落的茹毛饮血,奴隶制的非人压迫,欲挣脱铁链的那一声声叹息,封建社会的精神枷锁,外来列强的欺凌,八年的抗战,年的内战,终于中国人民站起来了,华夏五千年,社会的每一次前进,是用无数的血与泪、无数的生命铸就成的。

我们永远无法挣脱的东西,叫生活。鲁迅冷冷道来,铺开了生活绝望的巨网。网中的人可以选择挣扎或不挣扎,而结果都是一样的。灰暗阴冷的调子挟裹着湿冷的风席卷而来,所有的人都不可避免地在生活的泥沼中沦陷,无论他或她以何种姿态与生活对话,无论他们是逆来顺受地妥协麻木不仁地顺逐还是孤独地守望心灵月亮。而鲁迅站在高处,热肠挂住,冷眼看穿,如一个造世主看着他的子民们匆匆奔赴命运既定的悲剧走向。

读着《彷徨》,我感到一阵阵的痛苦,为那时凄惨的现状而痛苦,为那时麻木的人群而痛苦,然而在这痛苦之中,我又为有先生这样清醒的人们而感丝丝安慰。每个时代都需要这样“铁肩担道义”的勇者,独立潮头,振臂呼喊,这样,时代才有希望,历史的车轮才能向前推进!

生活在一个相对民主,相对自由的世界的我们,承受着属于我们这一代的承受。有悲伤,有泪水,但作为人,最高级的动物,我们应该挺起胸膛,伸直腰杆,呼一口新鲜的空气,像我们的祖祖辈辈那样勇敢地前行吧。

彷徨读后感【篇10】

鲁迅,是一个家喻户晓的名字,是的,他就是揭露世人真面目的鲁迅,他揭露了当时社会的黑暗,带领一批批莘莘学子走上了真理与正义的道路,是当时的一位伟大的文学大师。

在恶势力面前,他决不妥协;在人民面前,他俯首甘为牛马。这就是鲁迅,原名周树人。他用他的笔写下一篇篇引人深思的小说、杂文,我就在假期读完了一本合辑――《呐喊・彷徨》。

一声来自铁屋的呐喊,充满了鲁迅救国救民的希望,《呐喊》来由与此密切相关。

《彷徨》是鲁迅的另一篇“黄金之作”。这篇小说描述了一个当时社会的黑暗、残忍,是大家看见世人真面目。作者用自己的思想对当时的社会进行了幽默辛辣的讽刺,包含的是他的一颗幽愤深沉的爱国之心。《祝福》也算是《彷徨》中最具有代表性的作品,这篇小说描述了一位农村的低层劳动妇女――祥林嫂的悲惨遭遇。作者用包含同情的笔墨写出了她的不幸,抨击了当时封建社会的黑暗与腐朽!

祥林嫂的不幸从她嫁给比自己小十岁的丈夫开始,她还有一个严厉的婆婆。丈夫死后,她便以逃跑的方式挣脱苦境。她来到鲁四爷家做女佣,这是一种受剥削的奴隶生活,然而她却很满意。祥林嫂的结局故然是很悲惨的'。封建传统不仅剥夺了这个善良而又劳苦朴实的劳动妇女生前的一切,而且竟残酷到使她的终身幸福不能自主,悲惨地度过了一生。

鲁迅的小说写得很深刻,很难理解,但你还是能看出当时社会的黑暗与冷酷,当你打开鲁迅的小说集,感受那来自内心的警示与批判,留给世人的只有深深的沉思……

彷徨读后感【篇11】

《彷徨之刃》读后感800字!

令人发指的狂欢,该由谁来买单!

长峰不止一次追问,为什么是他的女儿,为什么?那个才15岁的女孩子,她的世界才刚刚打开,未来无限可能,全部都戛然而止。

不是天灾,不是意外,而是人为。

一个仅仅比她大不了几岁的男孩,尚被少年法保护的男孩,残忍的,暴虐的,杀死了她!把她当成玩具,当成一团肉,可她却是长峰视若珍宝的女儿啊。然而,这样的事,还少吗?校园欺凌,街头凌虐,性侵小女孩,一桩桩一件件,不是在书里,就在我们身边,就在现实中。

可是,面对这些,残忍的小凶手们~我们到底能做什么?一年年,少年犯们的年龄不断降低,可是残忍的手段,未见丝毫变少。

法律,到底是一个怎么样的存在?有没有想过,年少是需要被保护,那他们的父母呢?难道不应该为自己的教育不当,付出代价吗?

监护人,难道只是说说而已嘛?他们还没有成年,还不懂得自己在做什么,家长还不知道嘛?他们还不能为自己的行为负责,那负责管教他们的家长们呢?难道不应该为教育出这样的孩子,而付出一定的代价嘛?

只是,长吁短叹?哭天抹泪?羞愧难当?早做什么去了?我想,惩治永远都是最低等的解决方法。作为孩子的父母,仅仅是拥有养育的责任嘛。所以,孩子成为败类,也是无可厚非的了吗?记得一句话,我花了20年教女儿如何保护自己,你却不能教自己的儿子不去犯罪!

我们可以一次一次的把加害人送上法庭,可以一次又一次的修改律法,也可以一次又一次谴责,声讨犯人。

只是,这样做,就不会有被害人了嘛?就不会有人再受到伤害和侵犯嘛?悲剧,还在不断地发生~那些肆意纵容子女,任意包庇的父母,正在用无知和纵容,亦或是冷漠和残酷,来养育自己的孩子。

他们连自己错了,都不曾知晓。养育和教导自己子女的权利,似乎是与生俱来的~是,我给了你们生命,所以,父母就拥有了至高无上的权利。

从来都没有人去质疑吗?父母这个身份或者是职业,是不需要持证上岗的~想做,便也就做了,没什么大不了的。面对自己养育长大的孩子,在罪犯的道路上越走越远~有些父母,便会听之任之,装做不知,甚至租房放在远处养着。

只要不祸害父母就可以了,是嘛?对于我来说,这个结局真的让我很失望,罪魁祸首的快儿,应该受到最残酷的惩罚。

未成年也好,童年不如意也罢~这都不是可以肆意伤害她人的理由!

人,一定要为自己做过的事,付出代价!才对!

彷徨读后感【篇12】

《彷徨》是鲁迅众多作品中的一部小说代表作。鲁迅出生于浙江绍兴的一个香门第,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是着名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和教育家。他在中国是一位地位独特的作家,大多数人都承认他是最重要的现代作家之一。他的文笔犀利,思想深刻,是新文学的奠基人。

他的小说使用富有创造力的形式对中国人的国民小生,中国社会的弊端予认深刻的阐释,是具有批判精神的知识分子。他一生作品很多,有小说,散文诗,回忆和杂文等,代表作有《彷徨》,《呐喊》,《故事新篇》,《野草》,《花夕拾》,《南腔北调》……

他前期的小说没有离奇曲折的剧情,以清末明初的底层百姓生活为主,注重细节描写,能在点滴间以白描手法鲜明刻画人物,并挖掘微妙的心理变化,主要表现底层人民思想的麻木愚昧和生活的艰辛;后期作品则以借历史典故映射现实生活,风格从宽充裕,幽默洒脱,于前期大不相同。

《彷徨》是作者记述的平时生活中的一些日常琐事和所闻所感,以及对往事的一些追忆,通过文字表达了作者对生活的看法,对当时社会的评论,无形中也对未来寄予了很大的希望和美好的祝福,希望构造一个理想的世界。

《彷徨》一书贯穿着对生活在封建势力重压下的农民及知识分子“哀其不辛”,“怒其不争”关怀,艺术技巧圆熟-----深亡的历史图景,对人物命运的叙述参透感情“画眼睛”“勾灵魂”的白描手段,丰满的人物形象具有典型的意义。

我们活得要有意义,要投入生活,深入社会;有理想,有目标,有行动;要敢于奋斗,要敢面对和承受现实,更要敢于表达自己的内心世界。其实,彷徨主要源于责,期盼和压力,因而承受便是生命的一种需要的方式了。

《彷徨》中的人物走的是一条明显的下行路线,人物的悲剧性藉由其命运的恶化或曾经纯真美好信念的消亡而呈现。在作者有意识营造的灰暗阴霾的大背景下,这种悲剧显然无法抗拒。读鲁迅的作品或许可以引人深思,引人追寻和鞭挞悲剧产生的社会根源,然而命运的恶化仅仅只是改造社会便可以彻底消除的么?人群之中,种.种畸形的集体无意识,仅仅只是一个“国人劣根性”所能概括?

可惜的是,在很长一个时期里,我们的主流评论体系中,对于鲁迅的解读仅仅停留于对黑暗社会和国民劣根性鞭辟入里的批判,似乎更关注鲁迅的作品之于当时或现在,对于中国社会发展某一阶段的状态反映,并以此来确定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假如鲁迅的作品只有政治意义或社会批判意义,只是针对彼时彼境某一人群生存状态的书写,那么当时过境迁,阶段作品或伟大作品只能成为博物馆艺术,而不可能成为穿透漫长时光而丝毫不减其光彩的长河作品。而我们的中小学教科书或教科书式的所谓权威评论似乎正在做着这样的事,对鲁迅作品的解读和阐释仅止于阶段作品,却将鲁迅其人捧至神圣而不可撼动的地位,于是神坛上的鲁迅变成了一幅刻板的木刻像,黑白分明没有血肉。

而在这样集体强迫性的膜拜之后,当我们重新构建自我价值体系和评判体系的时候,对鲁迅的态度便有了两极分化的趋势:奉若神灵越捧越高,或视为垃圾踏上一万只脚。鲁迅早在几十年前便提出了“骂杀”“捧杀”之说,却在身后无数追随者和抨击者的捧与骂中愈显面目模糊;《灯下漫笔》中说中国人从来没有争取到作为人的价格,而当今天越来越多的中国人被越来越当成人看待的时候,鲁迅本人反而越来越不被当成人看。

所以,在这一篇的阅读笔记中,请允许我把鲁迅扔进垃圾筒。此刻我们要的只是《彷徨》,是那一群人的生存状态中所映射出人类的种.种不堪和困境,而不是以叙事内容去鉴定叙事者骨头的硬度思想的深度批判的力度从而给叙事者冠以带了一个又一个“家”的冗长头衔。

我们永远无法挣脱的东西,叫生活。鲁迅冷冷道来,铺开了生活绝望的巨网。网中的人可以选择挣扎或不挣扎,而结果都是一样的。灰暗阴冷的调子挟裹着湿冷的风席卷而来,所有的人都不可避免地在生活的泥沼中沦陷,无论他或她以何种姿态与生活对话,无论他们是逆来顺受地妥协麻木不仁地顺逐还是孤独地守望心灵月亮。而鲁迅站在高处,热肠挂住,冷眼看穿,如一个造世主看着他的子民们匆匆奔赴命运既定的悲剧走向。

彷徨读后感【篇13】

在《示众》中,主角不是被示众的人,而是围观的人,不问被看者为什么示众,也不问自己为什么要看。只是要看,便看了,这种不正也是中国人长命百岁的恶习吗,彷徨的也是如果改变这个患病的社会。

在《高老夫子》中,以为借高尔基的头衔便高大起来,往日的朋友不能与自己相提并论,实际上还是那胸无点墨高夫子,无论把一只猫打扮得怎像狮子,它还是一只猫,本质上并不会改变。

在《孤独者》中,魏连殳跟吕纬甫有所相似,只不过魏连殳最终以死去诉说人生道路上的彷徨而已,有起有跌的生活让人有所觉悟,可明明这一刻已觉悟,可一转弯又陷入彷徨中,反反复复何时才完,生始死终,借死逃避彷徨或者也不失一个好方法。

在《弟兄》中,对于弟弟的病,为兄所受的煎熬不单是为弟弟的病而愁,更有从最后看出是否可以把弟弟抛出街外以免传染自己传染性的内心矛盾,两种思想的激烈搏斗便是想透示对人性的彷徨,犹豫不决不是兄没有情,而是为情死的觉悟并不是人皆有之,敢献出的固然是伟大,不敢的亦属人之常情,何来对与错。

在《离婚》中,一个乡下妇女以泼辣震慑众人,但在有势的官一声下变得惊慌失措,强烈的对比全因中国的制度上,两千年来中国均是封建统治制度,这种专制性压得人们不能畅所欲言,为国忧心。

彷徨二字足以总结全书,每一个人都一样,是生为起点,绕了一个小圈子,然后回到名为死的终点。不同的只是所绕的圈子的大小,这路上便是沿着彷徨去前进。

彷徨读后感【篇14】

《彷徨之刃》东野圭吾

很不付责任的说这都是父母的错,既然无法好好养育孩子,为何又让他们来到这个世界上祸害他人,对于自己有这样想法觉得太天真了。

在某一处每天都会有孩子因受不了欺凌而选择离开这个世界,父母为生计、为人际关系、为怕惹上麻烦愁,愁这愁那唯独忘了一旁的孩子。

起初叛逆的孩子想要的是被关注、被保护、被善待、被告知这个世界虽残酷却还有温暖,父母是孩子一辈子的老师,父母也意味着是孩子的超人,教会最基本的一课,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教会孩子痛苦、悲伤、喜悦、同情等情绪,但对于懒惰的大人来讲,这些太繁琐麻烦了,反正不会怎么样,就置之不理吧。

如果不去成为欺凌方,就只能成为被欺凌方,在孩子眼里显然流淌着父母给予的教导,比如很麻烦的事就不要去面对,能避开就避开,说上十个百个谎言又算的了什么呢。

出了事,父母只能包庇孩子,承认自己失败太难,只要坚信走错路的孩子没错,或只是犯了小小的错就好,只要一口咬定大家都是这样,就什么事都不会有,包庇的另一面是否也带有父母对孩子的愧疚之情呢,无法好好教导,因身为大人的自己也只是个不及格的人,导致了恶果,危害了无辜的人,因一步之懒,一步错,步步皆错。

长峰的仇恨在一声枪响下被打散了,内心期待能看到恶人受到应有惩治,但这又是不可能可以发生的事,如果真的发生就意味着,长峰这样的行为是可行的,所以只能是这样的结局。

孩子降临到这个世界之时,父母肯定也希望能带给他们一些美好的人生的呢,只是改变自己根深蒂固的观念太困难,不知不觉又走回了老路。

对于这本书想写些什么,又写不出具体个什么,只是觉得挺沉重,不能去抨击什么,我并非生活在日本这个国度,如我生活在那边,不也可能是被欺凌的一方,选择沉默了事的一方吗,但如若不写些什么,又觉得心里堵得慌,只能乱乱的写下几笔。

20xx.07.21

彷徨读后感【篇15】

读完《彷徨》,我的心灵仿佛受到了洗礼。鲁迅先生用一个又一个讽刺的故事,向我淋漓尽致地展现出旧社会黑暗与残酷的现实,也让我看到了一个爱国赤子的迷茫与无奈。

通读全书,最令我触动的就是鲁迅对民族和国家的热忱。

这种热忱,在他笔下主要体现于两方面。一是鲁迅对旧社会的批判,这种批判来源于他忧国忧民的思想。在《离婚》一文中,鲁迅刻画了爱姑这一封建婚姻受害者的形象。爱姑被休妻的遭遇,揭示出封建统治者腐朽空虚的本质,也反映出农民群众仍抱有幻想、缺乏反抗意识的现实问题。这是鲁迅对旧社会封建思想残害人民的批判。而《示众》一文中,虽然是写众人围观巡警羁押白背心男子,重点却并不在押者与被押者,而着力于描写人们观察热点又互相观察的情态,从而一针见血地揭露中国人的看客心态。这对国民思想劣根性的批判正是鲁迅心系民族前途的最好体现。

鲁迅对国家、民族热忱不仅在于其对旧社会的批判,也表现在他对觉醒者境遇的同情。

《在酒楼上》一文中,鲁迅着力描绘了吕纬甫的形象,写吕纬甫曾也曾有着进步的思想,希望改革救国,最终却迫于生计,教起了子曰诗云的封建传统经典。吕纬甫是当时热情渐渐消沉、迫于生计抛弃本心的进步知识分子的缩影,鲁迅对此有着深切的同情,因为他与这些进步青年有同样的爱国热情。

古往今来,中国有无数像鲁迅先生一样对民族、国家含着无限热忱的英雄,他们呕心沥血,为国家献出自己的努力。孙中山等民主革命英雄发起辛亥革命,推翻腐朽的清王朝;陈独秀等先进知识分子发起新文化运动,解放国民的思想;张謇等实业家提出实业救国,兴办民族企业,抵制帝国主义的经济侵略等等。他们都深切热爱着自己的祖国和民族,为祖国、民族的复兴竭尽全力,甚至牺牲生命。他们是我们的英雄!我为祖国有这样的英雄而骄傲!

品读《彷徨》,我切实地看见了那个黑暗的旧社会,也看到了鲁迅先生的无奈与迷茫。但迷茫之下是深切热爱民族和国家的赤胆忠心!我应当学习鲁迅先生和千千万万如他一般的爱国志士们的热忱,继承他们为国奉献的志向,为祖国发展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