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价键课件

05-01

老师每一堂课都需要一份完整教学课件,认真规划好自己教案课件是每个老师每天都要做的事情。教师需要全面考虑教学内容来制定教案,有没有值得借鉴的优秀教案课件素材?小编精心挑选了一篇有趣的文章名为“共价键课件”,我们会在网站上及时发布更多信息!

共价键课件 篇1

知识与技能 1、复习化学键的概念,能用电子式表示常见物质的离子键或共价键的形成过程。

2、知道共价键的主要类型δ键和π键。

3、说出δ键和π键的明显差别和一般规律。

过程与方法 学习抽象概念的方法:可以运用类比、归纳、判断、推理的方法,注意各概念的区别与联系,熟悉掌握各知识点的共性和差异性。 情感

态度

价值观 使学生感受到:在分子水平上进一步形成有关物质结构的基本观念,能从物质结构决定性质的视角解释分子的某些性质,并预测物质的有关性质,体验科学的魅力,进一步形成科学的价值观。 重 点 σ键和Π键的特征和性质 难 点 σ键和Π键的特征

知识结构与板书设计

第二章 分子结构与性质 第一节 共价键

一、共价键

1、共价键的形成条件:

(1) 两原子电负性相同或相近

(2) 一般成键原子有未成对电子

(3) 成键原子的原子轨道在空间上发生重叠

2、共价键的本质:成键原子相互接近时,原子轨道发生重叠,自旋方向相反的未成对电子形成共用电子对,两原子核间的电子云密度增加,体系能量降低

3、共价键的类型

(1)σ键:以形成化学键的两原子核的连线为轴作旋转操作,共价键电子云的图形不变,这种特征称为轴对称。如H-H键。

类型:s—sσ、s—pσ、p—pσ等

特点:肩并肩、两块组成、镜像对称、容易断裂。

(2)π键:由两个原子的p电子“肩并肩”重叠形成。

(3)价键轨道:由原子轨道相互重叠形成的σ键和π键

(4)判断共价键类型规律:共价单键是σ键;而共价双键中有一个σ键,另一个是π键;共价三键由一个σ键和两个π键组成

4、共价键的特征

(1)饱和性 (2)方向性 教学过程 教学步骤、内容 教学方法、手段、师生活动 [复习]1、必修中学过共价键概念。 2、原子轨道、电子云概念。

[过渡]通过已学过的知识,我们知道元素原子形成共价键时,共用电子对,因为电子在核外一定空间运动,所以电子云要发生重叠,它们又是通过怎样方式重叠,形成共价键的呢?

[板书] 第二章 分子结构与性质

第一节 共价键

[随堂练习]共价键是常见化学键之一,它的本质是在原子之间形成共用电子对你能用电子式表示H2、HCl、C12分子的形成过程吗?

[投影]HCl的形成过程:

[讲]按共价键的共用电子对理论,不可能有H3。、H2Cl和Cl3分子,这表明共价键具有饱和性。我们学过电子云和原子轨道。如何用电子云和原子轨道的概念来进一步理解共价键呢用电子云描述氢原子形成氢分子的过程如图2—l所示

[探究]两个成键原子为什么能通过共用电子对相结合呢?

[板书]一、共价键

[投影]

EMBED PowerPoint.Slide.8

[板书]1、共价键的形成条件:

(1) 两原子电负性相同或相近

(2) 一般成键原子有未成对电子

(3) 成键原子的原子轨道在空间上发生重叠

2、共价键的本质:成键原子相互接近时,原子轨道发生重叠,自旋方向相反的未成对电子形成共用电子对,两原子核间的电子云密度增加,体系能量降低

[讲]两个1s1相互靠拢→电子云相互重叠→形成H2分子的共价键H-H。电子云在两个原子核间重叠,意味着电子出现在核间的概率增大,电子带负电,因而可以形象地说,核间电子好比在核间架起一座带负电的桥梁,把带正电的两个原子核“黏结”在一起了。

[投影]氢原子形成氢分子的电子云描述(s—sσ)

EMBED PBrush

[板书]3、共价键的类型

(1)σ键:以形成化学键的两原子核的连线为轴作旋转操作,共价键电子云的图形不变,这种特征称为轴对称。如H-H键。

[设问]H2分子里的σ键是由两个s电子重叠形成的,可称为“s—sσ键”。s电子和p电子,p电子和p电子重叠是否也能形成σ键呢?

[讲]我们看一看HCl和C12中的共价键, HCl分子中的共价键是由氢原子提供的未成对电子ls的原子轨道和氯原子提供的未成对电子3p的原子轨道重叠形成的,而C12分子中的共价键是由2个氯原子各提供土个未成对电子3p的原子轨道重叠形成的。

[投影]

EMBED PBrush

图2—2 H—C1的s—pσ键和C1一C1的p—pσ键的形成

[讲]未成对电子的电子云相互靠拢→电子云相互重叠→形成共价键单键的电子云图象。

[板书]类型:s—sσ、s—pσ、p—pσ等。

[讲]形成σ键的原子轨道重叠程序较大,故σ键有较强的稳定性。共价单键为σ键,共价双键和叁键中存在σ键(通常含一个σ键)

[投影]p电子和p电子除能形成σ键外,还能形成π键(如图2-3)

EMBED PBrush

[板书](2)π键:由两个原子的p电子“肩并肩”重叠形成。

[讲]对比两个p电子形成的σ键和π键可以发现,σ键是由两个原子的p电子“头碰头”重叠形成的;而π键是由两个原子的p电子“肩并肩”重叠形成的π键的电子云形状与σ键的电子云形状有明显差别:每个π键的电子云由两块组成,分别位于由两原子核构成平面的两侧,如果以它们之间包含原子核的平面为镜面,它们互为镜像,这种特征称为镜像对称。π键与σ键不同,σ键的强度较大,π键不如σ键牢固,比较容易断裂。因而含有π键的化合物与只有σ键的化合物的化学性质不同,如我们熟悉的乙烷和乙烯的性质不同。

[板书] 特点:肩并肩、两块组成、镜像对称、容易断裂。

[讲] π键通常存在于双键或叁键中

[讲]以上由原子轨道相互重叠形成的σ键和π键总称价键轨道,是分子结构的价键理论中最基本的组成部分。

[板书](3)价键轨道:由原子轨道相互重叠形成的σ键和π键

(4)判断共价键类型规律:共价单键是σ键;而共价双键中有一个σ键,另一个是π键;共价三键由一个σ键和两个π键组成

[科学探究]1、已知氮分子的共价键是三键(N三N),你能模仿图2—1、图2—2、图2—3,通过画图来描述吗?(提示:氮原子各自用三个p轨道分别跟另一个氮原子形成一个σ键和两个π键)

2、钠和氯通过得失电子同样是形成电子对,为什么这对电子不被钠原子和氯原子共用形成共价键而形成离子键呢?你能从原子的电负性差别来理解吗?讨论后请填表。

3、乙烷、乙烯和乙炔分子中的共价键分别由几个σ键和几个π键组成?

EMBED PBrush

[交流汇报] 1、

EMBED PBrush

2、

原子

Na Cl

H Cl

C O

电负性

0.9 3.0

2.1 3.0

2.5 3.5

电负性之差

(绝对值)

2.1

0.9

1.0

结论:当原子的电负性相差很大,化学反应形成的电子对不会被共用,形成的将是离子键;而共价键是电负性相差不大的原子之间形成的化学键。

3、乙烷:7个σ键 乙烯 :5个σ键一个π键 乙炔:3个σ键两个π键

[小结]电子配对理论:如果两个原子之间共用两个电子,一般情况下,这两个电子必须配对才能形成化学键

[投影]

EMBED PowerPoint.Slide.8

[过]下面,让我们总结一下,共价键都具有哪些特征

[板书]4、共价键的特征

[讲]按照共价键的共用电子对理论,一个原子有几个未成对电子,便可和几个自旋方向相反的电子配对成键,这就是共价键的饱和性。H原子、CL原子都只有一个未成对电子,因而只能形成H2、HCl、Cl2分子,不能形成H3、H2Cl、Cl3等分子。

[板书] (1)饱和性

[讲]共价键的饱和性决定了共价化合物的分子组成

[讲]共价键形成时,两个叁数与成键的原子轨道总是尽可能沿着电子出现概率最大的方向重叠,而且原子轨道重叠越多,电子在两核间出现概率越多,形成的共价键越牢固。电子所在的原子轨道都是有一定的形状,所以要取得最大重叠,共价键必然有方向性。

[板书](2)方向性

[讲]同种分子(如HX)中成键原子电子云(原子轨道)重叠程度越大,形成的共价键越牢固,分子结构越稳定。如HX的稳定性:HF>HCl>HBr>HI。

[小结]

键型

项目

σ键

π键

成键方向

沿轴方向“头碰头”

平行或“肩并肩”

电子云形状

轴对称

镜像对称

牢固程度

键强度大,不易断裂

x键强度较小,容易断裂

成键判断规律

共价单键全是σ键,共价双键中一个是σ键,另一个是π键;共价叁键中一个σ键,另两个为π键

[随堂练习]

1、关于乙醇分子的说法正确的是 ( )

A.分子中共含有8个极性键 B.分子中不含非极性键

C.分子中只含σ键 D.分子中含有1个π键

(解析)乙醇的结构简式为:CH3CH2OH。共有有8个共价键,其中C—H、C—O、O—H键为极性键,共7个,C—C键为非极性键,由于全为单键,故无π键。 (答案) C

(点评) 通过物质的结构式,可以快速有效地判断键的种类及数目,判断成键方式时,需掌握规律:共价单键全是σ键,共价双键中一个是σ键,另一个是π键;共价叁键中一个σ键,另两个为π键。

教学回顾:

本节课的内容非常抽象,学生学习和接受都较困难。通过本节课的教学,我觉得要使本节教学成功的关键有三点:

(1)布置学生课前预习,使其了解教材的基本内容,找出难点,对不理解的地方做上标记,温习有关基础知识,作为学习新课知识的铺垫。

(2)学生的自身体验和探究是非常重要。本节课我以小组合作的学习形式让学生用泡沫自制模型,感悟σ键的形成特点。同时通过课本中的科学探究进一步理解σ键和π键以及和离子键形成的区别。

共价键课件 篇2

高中化学《苯》教案设计

【学习目标】

知识与技能要求:

(1)记住苯的物理性质、组成和结构特征。

(2)会写苯的燃烧反应、卤代反应、硝化反应、加成反应等化学方程式。

过程与方法要求

(1)通过分析推测苯的结构,提高根据有机物性质推测结构的能力。

(2)通过苯的主要化学性质的学习,掌握研究苯环性质的方法。

情感与价值观要求:

通过化学家发现苯环结构的历史学习,体验科学家艰苦探究、获得成功的过程,培养用科学观点看待事物的观点。

【重点与难点】

难点:苯分子结构的理解

重点:苯的主要化学性质。

【教学过程】

【课始检测】 (1)烷烃 、烯烃燃烧的现象?

(2)烷烃 、烯烃的特征反应是什么?

【导入】】这节课起我们学习一种特殊的烃,先请大家一起看以下化学史资料。

【科学史话】19世纪初,英国等欧洲国家城市照明已普遍使用煤气,使煤炭工业得到了很大的发展。生产煤气剩余一种油状、臭味、粘稠的液体却长期无人问津。1825年英国科学家法拉第从这种油状液体中分离出一种新的碳氢化合物。法国化学家日拉尔确定了这种碳氢化合物的相对分子质量为78,分子式为C6H6,并叫作苯。

【探究问题1】

(1)若苯分子为链状结构,根据苯的分子式C6H6 苯是饱和烃吗?

(2)在1866年,凯库勒提出两个假说:

1.苯的6个碳原子形成_____状链,即平面六边形环。

2.各碳原子之间存在____交替形式

凯库勒认为苯的结构式:___________;结构简式为:_________

【板书】苯的分子式: 凯库勒结构式: 结构简式:

【探究问题2】

若苯分子为上述结构之一,则其应具有什么重要化学性质?如何设计实验证明你的猜想?

重要化学性质 能使溴水褪色;使锰酸钾褪色

设计实验方案

【分组实验】教材第69页实验3-1

从实验入手了解苯的物理、化学性质特点。

1、将1滴管苯滴入装有水的试管,振荡,观察。

2、将1滴管苯与1滴管溴水溶液的混合于试管中,振荡,静置观察现象

3、将1滴管苯与1滴管酸性高锰酸钾溶液的混合于试管中,振荡,静置

【提问】实验现象是?

【归纳小结】

实验 现象 结论

水 分层 苯不溶于水

溴水 分层,上层为橙红色(萃取) 苯不能使溴水褪色

酸性高锰酸钾溶液 分层,下层为紫红色 苯不能使高锰酸钾褪色

【思考与交流】(1)你认为苯的分子中是否含有碳碳双键?苯到底是什么结构呢

(2)苯的邻位二溴代物只有一种说明什么??

【强调】科学研究表明:苯分子里6个C原子之间的键完全相同,是一种介于单键与双键之间的一种独特的键

【结论】苯分子的结构中不存在碳碳双键或碳碳三键

【归纳小结】

[板书]一、苯的组成与结构

1、分子式 结构式 结构简式:_______或_________

【思考与交流】:苯的'结构简式用哪种形式表示更为合理?

注意:凯库勒式不科学,但仍被使用。

2、结构特点

(1)苯分子中所有原子在同一平面,为平面正六边形结构,键角为1200

(2)苯环上的碳碳键是介于单键与双键之间的独特的键(六个键完全相同)

【自主学习1】通过实验结合预习请说出苯的物理性质

[板书]二、苯的物理性质. 无色、特殊气味液体,密度比水小,不溶于水,是一种重要溶剂,沸点:80.1℃易挥发,熔点:5.5℃

【思考】 苯环上的碳碳键是介于单键和双键之间的独特的键,请预测这种特殊结构决定它的特殊性质是怎样的?

[板书]三、苯的主要化学性质

1、苯的氧化反应

【演示实验】用玻璃棒沾取少量苯在酒精灯上引燃。

【提问】现象是?

火焰明亮,伴有大量浓烟。

【思考】苯在空气中燃烧冒黑烟的原因?

含碳量高

【思考与交流】你能写出苯燃烧的化学方程式吗?

【注意】苯不能酸性高锰酸钾溶液反应。

【演示实验】观察实验,记录现象,并回答问题

[板书]2、苯的取代反应

(1) 苯与液溴的化学方程式:

注意 ①反应条件纯液溴、催化剂,即溴水不与苯发生反应

②只引入1溴原子,即只发生单取代反应

③产物为溴苯,是不溶于水,密度比水大的无色,油状液体,能溶解溴,溴苯溶解了溴时呈褐色

【动画模拟】观看动画写出化学方程式

【板书】(2)苯与硝酸反的取代反应:

注意:①.反应条件:50-60℃ 水浴加热

②混合时,要将浓硫酸缓缓注入浓硝酸中,并不断振荡。

③浓H2SO4的作用:催化剂吸水剂

④硝基苯是无色有苦杏仁味的油状液体,不溶于水,密度比水大,有毒。

【知识拓展】

苯的磺化反应化学方程式:

【板书】3、在特殊条件下,苯能与氢气、氯气发生加成反应

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四、苯的用途:合成纤维、合成橡胶、塑料、农药、医药、染料、香料等。苯也常用于有机溶剂

【自主学习2】

1、教材“资料卡片”,知道什么叫芳香烃?查阅资料了解其性质。

2、教材第“科学视野”,了解四氟乙烯的功能。

【当堂检测】:

1、将苯加入溴水中,充分振荡、静置后溴水层颜色变浅,是因为发生了( )

A.加成反应 B.萃取作用 C.取代反应 D.氧化反应

2、下列关于苯的性质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A、苯是无色带有特殊气味的液体

B、常温下苯是一种不溶于水且密度小于水的液体

C、苯在一定条件下能与溴发生取代反应

D、苯不具有典型的双键所应具有的加成反应,故不可能发生加成反应

加成为环己烷

3、下列关于苯分子结构的说法中,错误的是( )

A、各原子均位于同一平面上,6个碳原子彼此连接成为一个平面正六边形的结构。

B、苯环中含有3个C-C单键,3个C=C双键

C、苯环中碳碳键的键长介于C-C和C=C之间

D、苯分子中各个键角都为120o

4下列关于苯的化学性质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 能发生取代反应 B 能使酸性高锰酸钾溶液褪色

C 能发生加成反应 D 能燃烧

【答案】B、D、B、B

课后练习与提高

1、下列物质与水混合后静置,不出现分层的是( )。

A.三氯甲烷 B.酒精 C.苯 l4

2.能通过化学反应使溴水褪色,又能使酸性高锰酸钾溶液褪色的是。

A.苯 B.甲烷 C.乙烷 D.乙烯

3、下列过程中所发生的化学变化属于取代反应的是( )。

A.光照射甲烷与氯气的混合气体

B.乙烯通入溴水中

C.在镍做催化剂的条件下,苯与氢气反应

D.苯与液溴混合后撒入铁粉

4、能够证明苯分子中不存在碳碳单、双键交替排布的事实是( )

A、苯的一溴代物没有同分异构体

B、苯的邻位二溴代物只有一种

C、苯的对位二溴代物只有一种

D、苯的间位二溴代物只有一种

【答案】B、D、AD、B

共价键课件 篇3

[教学目标]:

认识键能、键长、键角等键参数的概念

能用键参数――键能、键长、键角说明简单分子的某些性质

知道等电子原理,结合实例说明“等电子原理的应用”

[教学难点、重点]:

键参数的概念,等电子原理

[教学过程]:

[创设问题情境]

N2与H2在常温下很难反应,必须在高温下才能发生反应,而F2与H2在冷暗处就能发生化学反应,为什么?

[学生讨论]

[小结]引入键能的定义

[板书]

二、键参数

1.键能

①概念:气态基态原子形成1mol化学键所释放出的最低能量。

②单位:kJ/mol

[生阅读书33页,表2-1]

回答:键能大小与键的强度的关系?

(键能越大,化学键越稳定,越不易断裂)

键能化学反应的能量变化的关系?

(键能越大,形成化学键放出的能量越大)

键能越大,形成化学键放出的能量越大,化学键越稳定。

[过渡]

2.键长

①概念:形成共价键的两原子间的核间距

②单位:1pm(1pm=10-12m)

③键长越短,共价键越牢固,形成的物质越稳定

[设问]

多原子分子的形状如何?就必须要了解多原子分子中两共价键之间的夹角。

3.键角:多原子分子中的两个共价键之间的夹角。

例如:CO2结构为O=C=O,键角为180°,为直线形分子。

H2O 键角105°V形

CH4 键角109°28′正四面体

[小结]

键能、键长、键角是共价键的三个参数

键能、键长决定了共价键的稳定性;键长、键角决定了分子的空间构型。

共价键课件 篇4

一、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的课标要求是“知道共价键的主要类型σ键和п键,能用键能、键长、键角等说明简单分子的某些性质;结合实例说明等电子原理的应用。”教材主要介绍了从电子云和原子轨道的角度理解共价键的形成、价键的特点、σ键和π键的特征以及共价键参数,是对必修2中共价键内容的加深,使学生进一步丰富物质结构的知识,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本节内容理论性较强,使学生在分子水平上进一步形成有关物质结构的基本观念,能从物质结构决定性质的视角解释分子的某些性质,并预测物质的有关性质,体验科学的魅力,进一步形成科学的价值观。

课时分配:

共价键的形成及共价键的类型 1课时

键参数---键能、键长、键角;等电子原理 1课时

二、学生分析

1、知识能力方面:

(1)对于电子运动状态的描述,量子的观点、能量的观点已经为学生所认同,意识到电子的运动不是完全无序的,而是有一定规律可循的。

(2)对于如何描述元素的性质,学生的认识方式完成了由宏观到微观、从定性到定量的转变,具备了一定的理解力或者是解释力。

(3)初步了解了原子的微观结构,结合有关的实验事实和数据认识了元素周期律,原子结构与元素性质的关系,以及化学键的涵义等关于物质结构和性质的基本知识。

2、思维发展方面:

高一学生抽象逻辑思维属于理论性,他们能够用理论作指导来分析综合各种事实材料从个人不断扩大自己的知识领域。他们基本上可以掌握辩证思维(一般到特殊的演绎过程、特殊到一般的归纳过程)。

3、情感发展方面:独立性自主性是学生情感发展的主要特征。学生的意志行为越来越多,他们追求真理正义善良和美好的东西。自我调控在行为控制中占主导地位,一切外控因素只有内化为自我控制时才能发挥其作用。

第一课时 共价键的形成及共价键的类型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能从电子云和原子轨道的角度理解共价键的形成;了解共价键的特点

理解σ键和π键的特征,会判断共价键的键型及其数目——(σ键和π键)。

2、过程与方法

通过讨论归纳和对比的探究活动过程,提高分析推理和归纳的能力,从而体验化学研究方法的科学性。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分子水平上进一步形成有关物质结构的基本观念,能从物质结构决定性质的视角解释分子的某些性质,并预测物质的有关性质,体验科学的魅力,进一步形成科学的价值观。

二、重点与难点

重点:利用对于σ键、π键特征的概念性认识解决结构性质方面的具体问题

难点:从共价键的形成角度认识共价键的类型和本质

三、教学方式:探究式教学、小组合作学习

四、教学流程图

五、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板块一、复习导入

任务1、复习共价键的定义、本质、成键元素等。

任务2、复习原子轨道、电子云概念。 【提问】我们在必修课程中简单学习了共价键的知识,现在请大家回顾一下共价键的定义、本质、成键元素。

【总结】原子之间通过共用电子对所形成的相互作用,叫做共价键。其本质是在原子之间形成共用电子对,成键元素为非金属与非金属。

【提问】接下来大家思考我们前面学习的电子云和原子轨道的知识。

【多媒体展示】电子在核外空间出现的概率分布图被形象地称为电子云。

s电子的原子轨道形状为,p电子的原子轨道形状为(),每个P能级有() 个原子轨道,它们相互()

【过渡】通过已学过的知识,我们知道元素原子形成共价键时,共用电子对,因为电子在核外一定空间运动,所以电子云要发生重叠,它们又是通过怎样方式重叠,形成共价键的呢?

【板书】第二章 分子结构与性质 第一节 共价键

思考教师提出的问题并回答

思考教师提出的问题并回答 回顾与本节课有关的知识,让学生在知识的连接上有所过渡,测查学生是否能够准确地激活相关内容,即对于有关问题是否具备了应有的理解力。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板块二、共价键的形成

任务1、复习H2、HCl、Cl2分子的形成过程

任务2、认识共价键的形成条件及本质

板块三、共价键的类型

任务1、认识σ键的形成、特点

任务2、认识π键的形成、特点。

任务3、探究不通过分子中所含共价键

任务4、认识共价键的特征 【讲述】共价键是常见化学键之一,它的本质是在原子之间形成共用电子对,你能用电子式表示H2、HCl、C12分子的形成过程吗?

【投影】HCl的形成过程

【讲述】按共价键的共用电子对理论,不可能有H3、H2Cl和Cl3分子,这表明共价键具有饱和性。我们学过电子云和原子轨道。如何用电子云和原子轨道的概念来进一步理解共价键呢?用电子云描述氢原子形成氢分子的过程?

【探究】两个成键原子为什么能通过共用电子对相结合呢?

【板书】一、共价键

【投影】

EMBED PowerPoint.Slide.8

【板书】1、共价键的形成条件:

(1) 两原子电负性相同或相近

(2) 一般成键原子有未成对电子

(3) 成键原子的原子轨道在空间上发生重叠

2、共价键的本质:成键原子相互接近时,原子轨道发生重叠,自旋方向相反的未成对电子形成共用电子对,两原子核间的电子云密度增加,体系能量降低

【讲】两个1s1相互靠拢→电子云相互重叠→形成H2分子的共价键H-H。电子云在两个原子核间重叠,意味着电子出现在核间的概率增大,电子带负电,因而可以形象地说,核间电子好比在核间架起一座带负电的桥梁,把带正电的两个原子核“黏结”在一起了。

【投影】氢原子形成氢分子的电子云描述(s—sσ) EMBED PBrush

【板书】3、共价键的类型

(1)σ键:以形成化学键的两原子核的连线为轴作旋转操作,共价键电子云的图形不变,这种特征称为轴对称。如H-H键。

【设问】H2分子里的σ键是由两个s电子重叠形成的,可称为“s—sσ键”。s电子和p电子,p电子和p电子重叠是否也能形成σ键呢?

【讲】我们看一看HCl和C12中的共价键, HCl分子中的共价键是由氢原子提供的未成对电子ls的原子轨道和氯原子提供的未成对电子3p的原子轨道重叠形成的,而C12分子中的共价键是由2个氯原子各提供土个未成对电子3p的原子轨道重叠形成的。

【投影】 EMBED PBrush

【讲】未成对电子的电子云相互靠拢→电子云相互重叠→形成共价键单键的电子云图象。

【板书】类型:s—sσ、s—pσ、p—pσ等。

【讲】形成σ键的原子轨道重叠程序较大,故σ键有较强的稳定性。共价单键为σ键,共价双键和叁键中存在σ键(通常含一个σ键)

【投影】p电子和p电子除能形成σ键外,还能形成π键 EMBED PBrush

【板书】(2)π键:由两个原子的p电子“肩并肩”重叠形成。

【讲】对比两个p电子形成的σ键和π键可以发现,σ键是由两个原子的p电子“头碰头”重叠形成的;而π键是由两个原子的p电子“肩并肩”重叠形成的π键的电子云形状与σ键的电子云形状有明显差别:每个π键的电子云由两块组成,分别位于由两原子核构成平面的两侧,如果以它们之间包含原子核的平面为镜面,它们互为镜像,这种特征称为镜像对称。π键与σ键不同,σ键的强度较大,π键不如σ键牢固,比较容易断裂。因而含有π键的化合物与只有σ键的化合物的化学性质不同,如我们熟悉的乙烷和乙烯的性质不同。

【板书】特点:肩并肩、两块组成、镜像对称、容易断裂。

【讲】π键通常存在于双键或叁键中;以上由原子轨道相互重叠形成的σ键和π键总称价键轨道,是分子结构的价键理论中最基本的组成部分。

【板书】(3)价键轨道:由原子轨道相互重叠形成的σ键和π键 (4)判断共价键类型规律:共价单键是σ键;而共价双键中有一个σ键,另一个是π键;共价三键由一个σ键和两个π键组成

【科学探究】1、已知氮分子的共价键是三键(N三N),你能模仿图2—1、图2—2、图2—3,通过画图来描述吗?(提示:氮原子各自用三个p轨道分别跟另一个氮原子形成一个σ键和两个π键)

2、钠和氯通过得失电子同样是形成电子对,为什么这对电子不被钠原子和氯原子共用形成共价键而形成离子键呢?你能从原子的电负性差别来理解吗?讨论后请填表。

3、乙烷、乙烯和乙炔分子中的共价键分别由几个σ键和几个π键组成?

EMBED PBrush

【交流汇报】

1、EMBED PBrush

2、

原子

Na Cl

H Cl

C O

电负性

0.9 3.0

2.1 3.0

2.5 3.5

电负性之差

(绝对值)

2.1

0.9

1.0

结论:当原子的电负性相差很大,化学反应形成的电子对不会被共用,形成的将是离子键;而共价键是电负性相差不大的原子之间形成的化学键。

3、乙烷:7个σ键 乙烯 :5个σ键一个π键 乙炔:3个σ键两个π键

【小结】电子配对理论:如果两个原子之间共用两个电子,一般情况下,这两个电子必须配对才能形成化学键

【投影】

EMBED PowerPoint.Slide.8

【过渡】下面,让我们总结一下,共价键都具有哪些特征

【板书】4、共价键的特征

【讲】按照共价键的共用电子对理论,一个原子有几个未成对电子,便可和几个自旋方向相反的电子配对成键,这就是共价键的饱和性。H原子、Cl原子都只有一个未成对电子,因而只能形成H2、HCl、Cl2分子,不能形成H3、H2Cl、Cl3等分子。

【板书】(1)饱和性

【讲】共价键的饱和性决定了共价化合物的分子组成

,共价键形成时,两个叁数与成键的原子轨道总是尽可能沿着电子出现概率最大的方向重叠,而且原子轨道重叠越多,电子在两核间出现概率越多,形成的共价键越牢固。电子所在的原子轨道都是有一定的形状,所以要取得最大重叠,共价键必然有方向性。

【板书】(2)方向性

【讲】同种分子(如HX)中成键原子电子云(原子轨道)重叠程度越大,形成的共价键越牢固,分子结构越稳定。如HX的稳定性:HF>HCl>HBr>HI。

【小结】

键型

项目

σ键

π键

成键方向

沿轴方向“头碰头”

平行或“肩并肩”

电子云形状

轴对称

镜像对称

牢固程度

键强度大,不易断裂

x键强度较小,容易断裂

成键判断规律

共价单键全是σ键,共价双键中一个是σ键,另一个是π键;共价叁键中一个σ键,另两个为π键

【板书设计】

第二章 分子结构与性质 第一节 共价键

一、共价键

1、共价键的形成条件

2、共价键的本质

3、共价键的类型:

(1)σ键: s—sσ、s—pσ、p—pσ

(2)π键:由两个原子的p电子“肩并肩”重叠形成

4、共价键的特征

(1)饱和性

(2)方向性 思考教师提出的问题并回答

观看投影,回忆知识

共价键课件 篇5

共价键课件是现代教育中用于教授化学的教具之一,它的重要性在于帮助学生理解共价键的概念和作用。共价键是指两个原子通过共享电子而形成的键,是化学中最基本的测量力之一。共价键的理解对于理解化学反应和性质是至关重要的,因此共价键课件的教学对于化学学科的学习至关重要。

共价键课件通常有两部分组成。第一部份主要是一些示例。它们可以是由老师制作的图像和动画,也可以是学生自己制作的三维模型或动画。这些示例可以用来描绘共价键的概念,让学生理解如何形成共价键以及共价键的结构。这是在学习化学原理时,特别是有机化学时,非常有用的。

第二部分的共价键课件通常包括一些互动式练习。这些会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共价键的概念和结构。这些练习包括填空、拖放、匹配等,通过这些方式,学生可以加深对共价键的理解和记忆。

共价键课件的教学方式非常适合不同的学习风格。其中包括视觉学习者、听觉学习者和运动学习者,这些学习方式可以让学生更轻松地学习和掌握化学概念。这种教学方式通过提供不同的学习资料和互动练习,可以同时满足不同的学生需要。

共价键课件的教学效果也非常好。通过使用这种教学方式,学生可以完全理解化学中的共价键概念,从而更好地掌握化学的原理和应用。此外,共价键课件还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熟悉不同类型的共价键,例如单键、双键、三键等。

总之,共价键课件是一种非常有用的化学教学工具。通过使用共价键课件,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化学中的共价键概念,更好地掌握化学的基本原理和应用。因此,共价键课件在现代的化学教育中具有至关重要的地位。

共价键课件 篇6

高中化学的教案设计

前我刚从学校毕业准备走上讲台的时候,心情愉快。一是我向往教师这一职业,二是对自己的专业能力很有信心――一位刚学完四年化学,并且获得“优秀大学毕业生”称号的有志青年嘛!但真的走上讲台的时候“郁闷”就来了。我发觉自己既不会做高考题也不知怎么把课本上短短四五行字的内容撑成一节课,那些大学时修过的课、考过的高分全然不管用。我真是羞愧难当,根本不敢把这一秘密告诉任何人,只能暗地里通过阅读“高中化学教参”、“重难点手册”、“三年五年”、“高中化学教案选”等书籍来恶补,先把讲台站稳。我在大半年时间内熟读了“重难点”,刷完了十年的高考题,终于在课堂上能滔滔不绝地说了,也能给学生流畅地演算了,自信的笑容又回到了脸上。

可是,接下来“郁闷”又来了。年青教师遭到学生挑衅似乎是逃不掉的劫。顽皮的学生开始找来一些稀奇古怪的问题刁难我,无比得意地看我脸红脖子粗。那段时间,我生活在紧张和慌乱之中,上课时一见到学生两眼放光有话要说我的心就怦怦直跳。哎,别提愉快的心情啦!我惊恐地发现,我熟读的那些“重难点”、“三年五年”之类的书,学生们手中也都有。我只有一碗水,就想全部倒给学生,难免捉襟见肘。为洗刷耻辱、找回应对自如的愉快感觉,我只能发奋图强。我重新阅读“无机化学”、“高等无机化学”、“有机化学”、“有机反应历程”、“结构化学”、“物理化学”等书。为解决问题而读的书与为考试而读的书感觉真不一样,好些专业书是此时重读才读懂的。大学时没读懂它却能考出高分,这一怪现象也让我对学生的成绩有了更多的宽容。还有些书反复阅读之后仍然不懂,只能先放在书橱里显眼的位置以备今后再次查阅。当我通过阅读,能神闲气定地接学生的招之时,心中常常感慨:书到用时方恨少啊。

渐渐地,我越来越老了。我遇到的更年青的学生去围观他们更年青的老师去了。我如同一个过气歌星,周围逐渐安静下来。这使得我有机会静心思考:除了教会学生能做高考题,还有更重要的.东西吗?阅读帮助我解决了新教师时期的种种尴尬和郁闷,那么阅读是不是能让我走向更深层更广阔的教育天地?让我保持平静、安详、愉悦的心境?

我开始思考这样的问题:我的学生不会都当化学家,那么当他们很快淡忘了化学知识之后还剩下什么?我们通过阅读今天的教科书就可以方便地学到科学知识,而且由于科学的进步,我们从现代教科书上所学的知识甚至比经典著作中的更完善。但是,教科书所提供的只是结晶状态的凝固知识,而科学本身是历史的、创造的、流动的,在这历史、创造和流动过程之中,一些东西蒸发了,另一些东西积淀了。什么才能保持永恒的活力?只有科学思想、科学观念和科学方法。我得在科学元典中寻找那些充满活力的科学精神,那才是真正值得后人继承的。我在“化学基础论”中看拉瓦锡怎样推翻统治百年之余的燃素理论,我在“化学哲学新体系”中看道尔顿怎样奠定物质结构理论的基础,我在“双螺旋”中看沃森和克里克怎样运用理性思维和实验数据天才地提出DNA的结构。慢慢地,我发现各科是相通的,要理解科学思维和科学方法,仅限于阅读化学类书籍是不够的。我的书橱里多了“物理学的进化”、“量子物理史化”、“从混沌到有序”、“猜想与反驳”、“万物简史”、“科学的旅程”等各科经典。在它们的指引下,科学在我眼中越来越生动起来,原来一个个冷眼看人低的概念变成了一部部波澜壮阔的历史。我发现真实的课堂并不在于设计的奇巧与方法的奥妙,而在于教师对教学内容的深刻理解与准确把握。如果教师缺少对教学内容的深刻理解与准确把握,那么即使课堂设计再巧妙、教学方法再高超,也只会让学生越听越糊涂,更加暴露出教师在教学内容上的贫乏。当教师对教学内容有了深刻的理解与准确把握时,课堂设计的逻辑和选择的教学方法一定是最简要的,因为只有最简要的逻辑和方法,才能够被广大的学生接受。

当认识到知识传授背后的智慧传递时,教师在课堂上愉悦与成就感则会大大提升。此时在课堂学生们发亮的眼睛不再让我惶恐,它们像一盏盏的灯照亮了我的心情。

共价键课件 篇7

高中化学《氨气》教案设计

一、主题与背景

在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我们都明白“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的道理。但如何让学生在课堂教学中作为主体,积极主动的去探索知识,从而培养学生的观察、思维、动手、创新等能力,仍是目前困扰我们教师的一大难题。作为一名普通的中学化学教师,我很想让每一堂课都能使学生有更多的机会主动体验探究过程,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课堂效率,

我收到了一定的效果,但也遇到了很多的困难,有时会觉得心有余而力不足。现我以《氨气》的教学为例,与各位老师共同探讨。

二、情境描述

在上课前一天,我给同学们提出这样一个问题:从氨气的化学式NH3,你能知道氨的哪些性质?提示他们可从化学键理论、分子结构、元素周期律和周期表、氧化还原规律等方面入手探究,并尽可能设计实验来验证这些性质。课堂上同学们分组讨论,气氛热烈。对于一些浅显的性质同学们比较容易推出来,如

有同学可能以前见过闻过氨气,提出氨气在常温下为气态,有刺激性气味。这时我给每个小组发一只装满氨气的试管,依次传下去,让他们看一看,闻一闻。一些农村的学生兴奋地说,与化肥碳铵的气味一样,有反应快的同学马上说是碳铵分解为NH3了。这时气氛很活跃,有同学想知道碳铵是什么,有同学说谁想打磕睡就给他闻氨气,等等。

(2) 从氨气的化学式NH3知,其摩尔质量为17g/l,,氨气的密度比空气小,标况下密度为0.771g/l,所以同学们推出氨气可用向下排空气法收集。这是旧知识的运用,不错。

(3) 有同学从元素周期律和周期表的知识推出NH3的.稳定性强于CH4、PH3、弱于H2O、HF。能学以致用,很好。

有同学从化学键的知识推出NH3的电子式为 ,但分子结构不会分析。我提示N原子有一对电子没有被共用,那三个N―H键会不会分布成正三角形,完全对称呢?学生答不会?那请推测NH3可能为极性还是非极性分子呢?我在前面已讲过这个知识,所以学生很容易推出为极性分子。我继续引导学生思考,既然NH3为极性分子,那它在水中的溶解度如何呢?学生马上想到,NH3易溶于水。如何用实验来证明呢?有同学说,将装满NH3的试管倒置在水槽中,观察水面上升的高度。这时我给同学们演示书上的“喷泉实验”。学生在一刹那对实验的“动感”现象和鲜明的“色差”现象发出一阵惊叹。学生的求知欲被激发,思维能力也活跃起来。由喷的现象极易想到瓶内气体的压强急剧减小,而证明了NH3极易溶于水;由“无色变红色”的现象,也顺理成章的认识到NH3的水溶液为碱性。我再进一步引导学生学习NH3与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及氨水的性质。为了加深学生对“NH3+H2O P NH3.H2OPNH4+ +OH-的理解,我给每个小组发一瓶氨水,让他们打开瓶塞,闻到其强烈的刺激性气味,认识NH3.H2O的不稳定性,理解第一个“P”的含义。然后进一步提出在实验室如何用浓氨水来制取氨气。学生很容易想到将浓氨水加热即可。有个别同学提出在浓氨水中加入固体NaOH,,虽然不能从平衡移动的知识来解释,但他知道固体NaOH,溶于水要放热。我再让学生从OH-的浓度增大来理解第二个“P”的含义。这样从NH3的结构推到物理性质再到化学性质层层递进,学生易于理解和接受。

从NH3的氮元素的化合价为-3,可推知NH3有还原性,可与O2、F2等氧化性的物质反应。这时我引导学生从氧化还原的规律写出NH3分别与O2、Cl2、CuO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前面的几个性质学生在原有的知识和老师的引导下能一步步的理解和接受,但NH3还有哪些性质呢?我提示学生NH3的结构中N原子还有一对电子没有被共用,而H+的核外没有电子,当两者相遇时,如何使它们都能达到稳定结构。学生可从配位键的角度来理解NH3与H+结合成NH4+的过程,从而认识到NH3能与酸反应成盐,进一步认识NH3是碱性气体。我准备了一瓶浓盐酸,一瓶浓流酸,一瓶浓氨水,和红色石蕊试纸。先让学生用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放在浓氨水瓶口上方,观察变蓝的现象。再分别将蘸有浓盐酸、浓流酸的玻棒与蘸有浓氨水的玻棒靠近,观察现象,从而领会挥发性的酸与氨气在空气中相遇才产生白烟。最后学生总结氨气如何检验。这样从结构推出性质,再用实验来证明,学生好理解,印象深刻。

(7)学生没有学过氢键,我从共用电子对的偏移及原子半径大小补充了NH3与NH3、NH3与H2O之间有氢键的形成,理解NH3易液化,易溶于水。这样让学生对NH3有全面的了解。

三、问题讨论

我这节课的设计思路是;由氨气的结构推出它的性质,再用实验来证明它的性质,最后由性质联系它的用途。这样层层推进,学生便于理解和接收。另外,我想通过让学生自主参与的过程,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思维能力、分析能力,让他们学会学习。同学们觉得较轻松地掌握了重难点知识,且学到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科学方法。效果较好。但我觉得最大的几个问题是:

时间不够。大纲要求的一节课内容,至少要2节课才能完成。若再将喷泉实验引申和归纳,则需3节课。

对于优生源的班级开展探究式学习还可以,对于基础较差、条件艰苦的偏远山区的学生开展起来很困难。

课堂上同学们有时会因为某个问题一直深入讨论,或扯到其它不相干的问题上,难回到我们这节课的主题上来。从而浪费课堂时间,重点不突出,教学任务难以完成。

我在设想,如果我每节课都尽量让学生主动探索学习,讨论学习,教师最后再归纳、总结、补充,从长久来看,学生会在探究知识的过程中养成科学的态度,获取科学的方法,逐步形成终生学习的意识和能力,正是素质教育的体现。但由于时间限制,做题少了,训练少了,复习少了,讲评少了,短期的教学成绩肯定会受影响,而现在对教师的考核唯分数为高,教师如何体现自身的价值?如何把握“探究程度”与“知识点落实”两全其美的度?

四、教育反思

教育的改革势在必行,教育工作者的思想观念也必须与时俱进。但在高考的指挥棒下,我们如何解决当前普遍存在的众多问题:传统教学模式真的应该摈弃?它确实有课堂知识点容量大,可缓解化学课时紧张的特点。教学时间与山区教学条件的限制,我们该如何开展素质教育?长远培养人的目标与短期的教学成绩的冲突如何解决?学生的良好的能力素质不是在短期能体现出来的,该如何评价一个教师的能力呢?我很想知道在今天的高考制度下,该如何进行素质教育?愿和各位同仁共同探讨。

共价键课件 篇8

一、教学基本要求

1.氢原子结构的近代概念

了解微观粒子运动特征;了解原子轨道(波函数)、几率密度和电子云等核外电子运动的近代的概念;熟悉四个量子数对核外电子运动状态的描述;熟悉s、p、d原子轨道的形状和伸展方向。

电子原子结构

掌握原子核外电子分布原理,会由原子序数写出元素原子的电子分布式和外层电子构型;掌握元素周期系和各区元素原子或离子的电子层结构的特征;根据元素原子的电子分布式能确定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了解有效核电荷、屏蔽效应的概念;熟悉原子半径、有效核电荷、电离能、电子亲合能、电负性、主要氧化值等周期性变化规律,以了解元素的有关性质。

二、学时分配:

讲 授 内 容 学时数(6.0) 1.氢原子结构的近代概念 2.0 2.多电子原子结构 4.0

三、教学内容

§8.1引言

从19世纪末,随着科学的进步和科学手段的加强,在电子、放射性和x射线等发现后,人们对原子内部的较复杂结构的认识越来越清楚。19卢瑟福(Rutherford E)建立了有核原子模型,指出原子是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组成的,原子核是由中子和质子等微观粒子组成的,质子带正电荷,核外电子带负电荷。

在一般化学反应中,原子核并不发生变化,只是核外电子运动状态发生改变。因此原子核外电子层的结构和电子运动的规律,特别是原子外电子层结构,就成为化学领域中重要问题之一。

原子中核外电子的排布规律和运动状态的研究以及现代原子结构理论的建立,是从对微观粒子的波粒二象性的认识开始的。

§8.2氢原子结构的近代概念

8.2.1微观粒子的运动特征

1.微观粒子的波粒二象性

光的干涉、衍射现象表现出光的波动性,而光压、光电效应则表现出光的粒子性。称为光的波粒二象性。光的波粒二象性可表示为λ= h/p= h /mυ

式中,m是粒子的质量,υ是粒子运动速度 p是粒子的动量。

1924年,法国理论物理学家德布罗依(de Broglie L V)在光的波粒二象性的启发下,大胆假设微观粒子的波粒二象性是具有普遍意义的一种现象。他认为不仅光具有波粒二象性,所有微观粒子,如电子、原子等也具有波粒二象性。

1927年,德布罗依的大胆假设就由戴维逊(Davisson C J)和盖革(Geiger H)的电子衍射实验所证实。图8-1是电子衍射实验的示意图。当经过电位差加速的电子束A入射到镍单晶B上,观察散射电子束的强度和散射角的关系,结果得到完全类似于单色光通过小圆孔那样得到的衍射图像,如图所示。这表明电子确实具有波动性。电子衍射实验证明德布罗依关于微观粒子波粒二象性的假设是正确的。

图8-1电子衍射实验

电子的粒子性只需通过下面实验即可证实:阴极射线管内两极之间装一个可旋转的小飞轮,当阴极射线打在小飞轮上,小飞轮即可旋转,说明电子是有质量、有动量的粒子,亦即具有粒子性。

2.微观离子运动的统计性

在经典力学中,一个宏观粒子在任一瞬间的位置和动量是可以同时准确测定的。例如发出一颗炮弹,若知道它的质量、初速及起始位置,根据经典力学,就能准确地知道某一时刻炮弹的位置、速度(或动量)。换言之,它的运动轨道是可测知的。而对具有波粒二象性的微观粒子则不同,现在已证明:由于它们运动规律的统计性.我们不能像在经典力学中那样来描述它们的运动状态,即不能同时准确地测定它们的速度和空间位置。

1927年海森伯(Heisenberg W)提出了测不准原理(uncertainty principle),ΔxΔP=h

Δx为粒子位置的不确定度, ΔP 为粒子动量的不确定度。

由此可见,对于宏观物体可同时准确测定位置和动量(或速度),即不确定原理对宏观物体实际上不起作用,而该原理却很好地反映了微观粒子的运动特征。表明具有波动性的微观粒子与服从经典力学的宏观粒子有完全不同的特点。

8.2.2 核外电子运动状态描述

一、波函数?和电子云

1.波函数

1926年,薛定谔根据波粒二象性的概念提出了一个描述微观粒子运动的基本方程—薛定谔方程。薛定谔方程是一个二阶微分方程:

当将这个方程用于氢原子时,求解这个方程,就能把氢原子系统的波函数?和能量E求出来。r是核与电子的距离,代入上式,得到原子轨道和电子云的分布图——波函数的空间图像。但求解过程很复杂,下面只介绍求解得到的一些基本概念。

2.电子云

氢原子核外只有一个电子,设想核的位置固定,而电子并不是沿固定的轨道运动,由于不确定关系,也不可能同时测定电子的位置和速度。但我们可以用统计的方法来判断电子在核外空间某一区域出现的机会(概率)是多少。设想有一个高速照相机能摄取电子在某一瞬间的位置。然后在不同瞬间拍摄成千上万张照片,若分别观察每一张照片,则它们的位置各不相同,似无规律可言,但如果把所有的照片叠合在一起看,就明显地发现电子的运动具有统计规律性,电子经常出现的区域是在核外的一个球形空间。如用小黑点表示一张照片上电子的位置,如叠合起来就如图8-2所示。

离核愈近处,黑点愈密,它如同带负电的云一样,把原子核包围起来,这种想像中的图形就叫做电子云,图(a)电子在核附近出现的概率密度最大。概率密度随r的增加而减少。图(b)是一系列的同心球面,一个球面代表一个等

密度面,在一个等密度面上概率密度相等。图 中的数字表示概率密度的相对大小,同样离核愈近,概率密度愈大,其值规定为1。图(c)是电子云的界面图,它表示在界面内电子出现的概率(如95%以上)。

概率密度代表单位体积中电子出现的概率。

二、原子轨道和电子云的图像

图8-2 电子云和界面图

电子运动的状态由波函数ψ来描述,|ψ|2则是电子在核外空间出现的几率密度。处于不同运动状态的电子,它们的ψ各不相同,其|ψ|2 也不同。

在波函数ψ(r、?、?)=R(r)Θ(?)Φ(?)中,R(r)与r有关,可以用以讨论径向的分布;其他两个函数与电子出现在什么角度(?和?)有关,将两个函数可以合并起来,用以讨论角度分布。

即令:Θ(?)Φ(?)=Y(?、?)

Y(?、?)称为角度波函数,于是波函数ψ可以写为

ψ(r、?、?)= R(r)Y(?、?)

下面分别讨论原子轨道和电子云角度分布图。波函数ψ的角度部分是Y(?、?)。若以Y(?、?)对?、? ,作图则得到波函数的角度分布图,若以Y2(?、?)对?、? 作图,得到电子云的分布图(即概率密度的分布图)。

1. ψ的角度分布图

原子轨道的角度分布图的具体作法是:从球极坐标原点出发,引出各条方向为 ?、? 的直线,取它们的长度等于相应的Y(?、?) 值,将所有这些直线的端点连起来,在空间形成的曲面即为原子轨道的角度分布图。因为Y(?、?) 只与l、m有关,与n无关。

2. |ψ|2的角度分布图

如前所述,把|ψ|2在空间中的分布叫做电子云,它形象地表示电子在空间出现的概率密度的大小。

把波函数的角度部分Y(?、?)取平方后Y2(?、?)对(?、?) 作图就得到电子云角度分布图。

电子云的角度分布图与相应的波函数的角度分布图是相似的,但有区别:

波函数的角度分布图中Y有正负,电子云的角度分布图Y2则无正负。

而且由于Y(?、?)

图8-3 s、p、d电子云的角度分布图

三、四个量子数

要描述原子中各电子的运动状态,需用四个参数确定。

1.主量子数 n

主量子数 (主电子层数) n=1, 2, 3, 4, 5, 6,7,…

电子层符号: K,L,M,N,O,P….

物理意义:主量子数n是描述电子离核的远近程度的参数,电子运动的能量主要由主量子数n来决定,n值越大,电子的能量越高。

2.角量子数 l

角量子数 l 的取值为0,1,2,3…,(n-1),

在光谱学上分别以 s,p,d,f,…表示。

意义:角量子数 l是描述电子云形状。

当n相同时 ,不同的 l 值(即不同的电子云形状)对能量值也稍有影响,且与 l值成正比,例如:当主量子数同为n时,有如下的关系:Ens

3.磁量子数m

磁量子数m的量子化条件是取值0,±1,± 2,± 3…±l。

磁量子数表示原子轨道在空间的一种伸展方向。l=0时,m只取一个值,即m=0,表示亚层只有一个轨道。当l=1时,m=0,± 1,px、py和pz这三种不同伸展方向的轨道能量是相同的

4.自旋量子数ms

电子除绕核运动外,其自身还做自旋运动。为了描述核外电子自旋状态,引入第四个量子数—自旋量子数ms,根据量子力学的计算规定:ms只可能取+1/2和-1/2,用以表示两种不同的自旋状态,通常用正反两个箭头?和?来表示。

综上所述,主量子数和角量子数决定原子轨道的能量;角量子数决定原子轨道的形状;磁量子数决定原子轨道的空间取向或原子轨道的数目;自旋量子数电子运动的自旋状态。也就是说,电子在核外运动的状态可以用四个量子数来描述。

例已知核外某电子的四个量子数n=2 l=1 m=-1 ms=+1/2

则这是指第二电子层、p亚层2Px 2Py轨道上自旋方向以+1/2为特征的那一个电子。

§8.3多电子原子结构

8.3.1原子结构的周期性

一 、屏蔽效应和钻穿效应

在原子轨道的能级图上出现能级交错的原因,来源于屏蔽效应和钻穿效应。下面分别介绍。

1.屏蔽效应

氢原子核外只有1个电子,这个电子仅受到原子核的作用,氢原子的波动方程可精确求解。但是在多电子原子中,每一个电子不仅受到带Z个电荷的原子核的吸引,而且还受到(Z-1)个电子的排斥。故至今尚未能对除氢原子或类氢原子以外的微观粒子运动方程精确求解,因此对多电子原子系统是采取近似的方法。

在多电子原子中,核电荷对某个电子的吸引力,因其它电子对该电子的排斥而被削弱的作用称为屏蔽效应

令 Z’=Z - ?i,其中Z’是有效核电荷数。?i 为屏蔽常数。

?i 就是电子i受其他电子排斥而在核的吸引上要把核的正电荷扣除的部分。

2.钻穿效应

由图8-4中可知不同电子在离核r处球面上出现的概率大小不同。对于n较大的电子(例如3s,3p电子),出现概率最大的地方离核较远,但在离核较近的地方有小峰,表明在离核较近的地方电子也有出现的可能.也就是说外层电子可能钻到内层出现在离核较近的地方,这种现象叫做钻穿效应。

图8-4 4s,3d电子云的径向分布图

二. 核外电子排布原理

根据光谱实验数据以及对元素性质周期律的分析,归纳出多电子原子中的电子在核外的排布应遵从以下三条原则,即泡利(Pauli)不相容原理、能量最低原理和洪特(Hund)规则。

1.泡利不相容原理

泡利指出:在同一原子中不可能有四个量子数完全相同的2个电子同时存在,称为泡利不相容原理。换言之,每一种运动状态的电于只能有1个,在同一轨道上最多只能容纳自旋方向相反的2个电子。由于每个电子层中原子轨道的总数是n2个,因此各电子层中电子的最大容量是2n2个。

2.能量最低原理

在不违背泡利不相容原理的前提下电子在个轨道上的排布方式应使整个原子能量处于最低状态,即多电子原子在基态时核外电子总是尽可能地先占据能量最低的轨道,称为能量最低原理。

3.洪特规则

电子在能量相同的轨道(即等价轨道)上排布时,总是尽可能以自旋相同的方向分占不同的轨道,因为这样的排布方式总能量最低,称为洪特规则。

洪特规则特例:对于同一电子亚层,当电子分布为半充满(p3、d5、f7)、全充满(p6、d10、f14)和全空(p0、d0、f0)时,电子云分布呈球状,原子结构较稳定。

三、多电子原子轨道的能级

1.近似能级图

原子轨道的能量主要与主量子数有关,对多电子原子来说,原子轨道的能级还和角量子数及原子序数有关。图8-5为Pauling近似能级图。该图反映核外电子填入轨道的最后顺序。

近似能级图是按原子轨道能量高低的顺序排列的,能量相近的能级划为一组放在一个方框中称为能级组。不同能级组之间的能量差较大,同一能级组内各能级之间的能量差别较小。图中共列出6组,它们依次是:

第一能级组:1s

第二能级组:2s,2p

第三能级组:3s,3p

第四能级组:4s,3d,4p

第五能级组:5s,4d,5p

第六能级组:6s,4f,5d,6p

第七能级组:7s,5f,6d,7p…

图8-5 原子轨道近似能级图

每一个小圆圈代表一个原子轨道。s亚层只有一个原子轨道,p亚层中有3个能量相等的原子轨道。在量子力学中把能量基本相同的状态叫做简并状态。所以p轨道是三重简并的,这3个原子轨道能量基本相同,只是空间取向不同,所以又称它们是等价轨道。同样d亚层的5个d轨道是五重简并的,f亚层的7个f轨道是七重简并的。图8-5反映出:

主量子数n相同,角量子数l不同者,它们的能量有微小的差别,l 值越大,能量也越大,即Ens

若角量子数相同,其能级次序则由主量子数决定 ,n 越大能量越高,例:如E2p

若主量子数n和角量子数 l 同时变动时,能量次序就比较复杂。这种情况常发生在第三层以上的电子层中,如E4s

核外电子的能级次序,直接关系到核外电子的排布次序,因此引起许多学者的关注。我国化学家徐光宪教授总结归纳出一个近似公式,利用(n+0.7l)值的大小,来计算各原于轨道的相对次序,并将所得值的整数部分相同者,作为一个能级组。

共价键课件 篇9

知识与技能:

1. 复习共价键的概念,能用电子式表示物质的形成过程。

2.知道共价键的主要类型为σ键和π键。

3. 说出σ键和π键的明显差别和一般规律。

过程与方法:

类比、归纳、判断、推理的方法,注意概念之间的区别和联系,熟悉掌握各知识点的共性和差异性。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使学生感受到在分子水平上进一步形成有关物质结构的基本观念,能从物质结构决定性质的角度解释分子的某些性质,并预测物质的有关性质,体验科学的魅力,进一步形成科学的价值观。

教学重点:σ键和π键的特征和性质。

教学难点:σ键和π键的特征。

教学过程:

[引入] 在第一章中我们学习了原子结构和性质,知道了大多数原子是会构成分子。那么原子是如何构成分子的呢?通过必修二的学习我们知道原子之间可以通过离子键形成离子化合物,通过共价键形成分子。这节课我们先来讨论共价键。

[板书] 第一节 共价键

[复习] 请大家回忆如何用电子式表示H2,HCl,C12的形成过程?

[学生活动] 请学生写在黑板上。

[师生讨论] 讨论H2,HCl,C12 的共同点。

]板书]一. 共价键的本质:原子之间形成共用电子对。

[师生互动]“按共价键的共用电子对理论,不可能有H3,H2Cl和Cl3分子,这表明共价键具有饱和性. ”此句话的含义。

[总结]共价键的饱和性:按照共价键的共用电子对理论,一个原子有几个未

成对电子,便可和几个自旋相反的未成对电子配对成键,这就是共价键的“饱和性”。H 原子、Cl原子都只有一个未成对电子,因而只能形成H2、HCl、Cl2分子,不能形成H3、H2Cl、Cl3分子。

[设问]我们在第一章学习了H原子1s原子轨道是球形,那么当两个氢原子形成氢分子时,它们的原子轨道的是如何重叠的呢?请同学们不看课本,用橡皮泥做出两个S轨道,从数学的角度试试他们有几种重叠方式呢?

[师生互动]请学生讲讲他们的想法。

[阅读教材]图2-1

[师生讨论] 两个S轨道为什么是部分重叠,而不是相切或完全重叠?

[总结] “相切”未成对电子不能配对成键;由于存在着原子核之间的斥力,电子之间的斥力,不能“完全重叠”。

[演示动画] H2的形成过程。

[讲解] H2共价键电子云特征。

[板书]二. 共价键的类型

[板书] 1. σ键 :以形成化学键的两原子核的连线为轴作旋转操作,共价键电子云的图形不变,这种特征称为轴对称.如H-H键. “

[设问]H2分子里的σ键是由两个s电子重叠形成的, 沿原子核连线为轴旋转共价键电子云的图形不变,可称为 “s—sσ键,s电子和p电子,p电子和p电子重叠是否也能形成σ键呢?

[板书]类型:s—sσ,s — p σ,p — p σ

[学生动手] 试图做出s — p σ键、p — p σ键。(不看课本)

突出“成键方式”

[师生讨论] 哪种成键方式形成的共价键电子云图形是轴对称?

[放映动画] 总结σ键特征。

形成σ键的原子轨道重叠程度较大,故σ键有较强的稳定性.

共价单键为σ键。

[板书]特点“头碰头”轴对称。

[科学探究] O2的共价键类型

[师生互动] 讨论O2的O原子的未成对电子的配对方式。

共价键课件 篇10

教 材 分 析

重点:价层电子对互斥模型

难点:价层电子对互斥模型

板书

设计

示意

框图 δ键:(以“头碰头”重叠形式)

特征:以形成化学键的两原子核的连线为轴作旋转操作,共价键的图形不变,轴对称图形。

种类:S-Sδ键 S-Pδ键 P-Pδ键

π键

特征:镜像对称

δ键和π键比较

重叠方式

δ键:头碰头

π键:肩并肩

②δ键比π键的强度较大

③成键电子:δ键 S-S S-P P-P

π键 P-P

δ键成单键

π键成双键、叁键

4.共价键的特征

饱和性、方向性

教学操作过程设计(重点写怎么教及学法指导,含课练、作业) 个人备课 [复习引入]

HCl的形成过程

[设问]

前面学习了电子云和轨道理论,对于HCl中H、Cl原子形成共价键时,电子云如何重叠?

例:H2的形成

[讲解、小结]

[板书]

1.δ键:(以“头碰头”重叠形式)

特征:以形成化学键的两原子核的连线为轴作旋转操作,共价键的图形不变,轴对称图形。

种类:S-Sδ键 S-Pδ键 P-Pδ键

[过渡]

P电子和P电子除能形成δ键外,还能形成π键

[板书]2.π键

[讲解]

a.特征:每个π键的电子云有两块组成,分别位于有两原子核构成平面的两侧,如果以它们之间包含原子核的平面镜面,它们互为镜像,这种特征称为镜像对称。

δ键和π键比较

重叠方式

δ键:头碰头

π键:肩并肩

②δ键比π键的强度较大

成键电子:δ键 S-S S-P P-P

π键 P-P

δ键成单键

π键成双键、叁键

4.共价键的特征

饱和性、方向性

[科学探究] 讲解

[小结]

生归纳本节重点,老师小结

教 学 后 记 科目 化 学 年级 高二 班级 时间 课题 共价键(第二课时 ) (知识、能力、品德)

教 学 目 标 1.认识键能、键长、键角等键参数的概念

2.能用键参数――键能、键长、键角说明简单分子的某些性质

3.知道等电子原理,结合实例说明“等电子原理的应用”

(重点、难点)

教 材 分 析

重点:键参数的概念,等电子原理

难点:键参数的概念,等电子原理

板书

设计

示意

框图 二、键参数

1.键能

①概念:气态基态原子形成1mol化学键所释放出的最低能量。

②单位:kJ/mol

③键能越大,形成化学键放出的能量越大,化学键越稳定。

共价键课件 篇11

第一节 共价键

1.了解共价键的主要类型σ键和π键,知道σ键和π键的明显差别和一般规律。 2.理解键能、键长、键角等键参数的概念。

3.能应用键参数——键能、键长、键角说明简单分子的某些性质。 4.了解等电子原理,结合实例说明等电子原理的应用。

共价键[学生用书P16]

1.共价键的概念和特征

原子间通过共用电子对形成的化学键为共价键。

2.共价键的类型(按成键原子的原子轨道重叠方式分类)

(1)σ键

形成 由成键原子的s轨道或p轨道“头碰头”重叠形成 类型 s-s型

H—H的s-s σ键的形成 s-p型

H—Cl的s-p σ键的形成 p-p型

Cl—Cl的p-p σ键的形成 特征 以形成化学键的两原子核的连线为轴作旋转操作,共价键电子云的图形不变,这种特征称为轴对称;σ键的强度较大 (2)π键

形成 由两个原子的p轨道“肩并肩”重叠形成 p-p π键

p-p π键的形成 特征 π键的电子云具有镜面对称性,即每个π键的电子云由两块组成,分别位于由两原子核构成平面的两侧,如果以它们之间包含原子核的平面为镜面,它们互为镜像;π键不能旋转;不如σ键牢固,较易断裂 (3)判断σ键、π键的一般规律

共价单键为σ键;共价双键中有一个σ键、一个π键;共价三键由一个σ键和两个π键组成。

1.判断正误(正确的打“√”,错误的打“×”)。

(1)原子轨道在空间都具有方向性。( )

(2)一般来说,σ键比π键强度大,更稳定。( )

(3)N2分子中σ键与π键的个数比是2∶1。( )

(4)形成Cl2分子时,p轨道的重叠方式为 eq avs4al(,,, ) 。( )

(5)σ键和π键都只存在于共价分子中。( )

答案:(1)× (2)√ (3)× (4)× (5)×

2.关于σ键和π键的比较,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σ键比π键重叠程度大,形成的共价键强

B.σ键是“头碰头”式重叠,π键是“肩并肩”式重叠

C.σ键不能断裂,π键容易断裂

D.H原子只能形成σ键,O原子可以形成σ键和π键

答案:C

3.下列物质的分子中既有σ键又有π键的是( )

①HCl ②H2O ③N2 ④H2O2 ⑤C2H4 ⑥C2H2

A.①②③ B.③④⑤⑥

C.①③⑥ D.③⑤⑥

答案:D

1.σ键与π键的比较

共价键类型 σ键 π键 电子云

重叠方式 沿键轴方向

相对重叠 沿键轴方向

平行重叠 续 表

共价键类型 σ键 π键 电子云

重叠部位 两原子核之间,

在键轴处 键轴上方和下方,

键轴处为零 电子云

重叠程度 大 小 示意图 键的强度 较大 较小 化学活泼性 不活泼 活泼 成键规律 共价单键是σ键;共价双键中一个是σ键,一个是π键;共价三键中一个是σ键,两个是π键 2.对于σ键和π键应特别注意的问题

(1)s轨道与s轨道形成σ键时,电子并不是只在两核间运动,只是电子在两核间出现的概率大。

(2)因s轨道是球形的,故s轨道与s轨道形成σ键时,无方向性。两个s轨道只能形成σ键,不能形成π键。

(3)两个原子间可以只形成σ键,但不能只形成π键。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π键是由两个p原子轨道“头碰头”重叠形成的

B.σ键呈镜面对称,而π键呈轴对称

C.乙烷分子中的化学键全为σ键,而乙烯分子中含有σ键和π键

D.H2分子中含σ键,而Cl2分子中除σ键外还含有π键

[解析] 本题考查了σ键和π键的形成方式和特征。原子轨道以“头碰头”方式相互重叠形成的共价键为σ键,以“肩并肩”方式相互重叠形成的共价键为π键;σ键呈轴对称,而π键呈镜面对称;分子中所有的共价单键都是σ键,共价双键及共价三键中均含σ键和π键。

[答案] C

请指出上述例题C项中1 mol乙烷分子中σ键的个数为________;乙烯分子中σ键与π键数目之比为________。

答案:7NA 5∶1

共价键的形成与类型判断

1.下列不属于共价键成键因素的是( )

A.共用电子对在两原子核之间高频率出现

B.共用电子对必须在两原子中间

C.成键后的体系能量降低,趋于稳定

D.两原子核体积大小要适中

解析:选D。两原子形成共价键时电子云发生重叠,即电子在两核之间出现的机会更多;两原子电子云重叠越多,键越牢固,体系的能量也越低;原子核体积的大小与能否形成共价键无必然联系。

2.(·鞍山一中期中)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乙烷分子中,既有σ键,又有π键

B.Cl2和N2的共价键类型相同

C.由分子构成的物质中一定含有σ键

D.HCl分子中含一个s-p σ键

解析:选D。A中,乙烷分子的结构式为 ,只有σ键,无π键;B中,Cl2分子是p-p σ键,N2分子中除有p-p σ键外,还有p-p π键;C中,某些单原子分子(如He、Ne等稀有气体)中不含有化学键。

共价键的特征

3.硫化氢(H2S)分子中两个共价键的夹角接近90°,其原因是( )

①共价键的饱和性 ②S原子的电子排布 ③共价键的方向性 ④S原子中p轨道的形状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③④

解析:选D。S原子的价电子排布式是3s23p4,有2个未成对电子,并且分布在相互垂直的两个p轨道中,当与两个H原子配对成键时,形成的两个共价键间夹角接近90°,这体现了共价键的方向性,是由p轨道的伸展方向决定的。

4.下列分子的结构式与共价键的饱和性不相符的是( )

解析:选A。由共价键的饱和性可知:C、Si均形成4个共价键,H形成1个共价键,O、S均形成2个共价键。A项中O原子之间不可能形成双键,B项是过氧乙酸,含有过氧键“O—O”,C项相当于S取代了CH3OH中的氧原子,D项中Si原子形成4个共价键。

键参数[学生用书P17]

1.键能

(1)键能是气态基态原子形成1 mol化学键释放的最低能量。键能的单位是kJ·mol-1。例如:形成1 mol H—H键释放的最低能量为436.0 kJ,即H—H键的键能为436.0 kJ·mol—1。

(2)下表中是H—X键的键能数据

共价键 H—F H—Cl H—Br H—I 键能/kJ·mol-1 568 431.8 366 298.7 ①若使2 mol H—Cl键断裂为气态原子,则发生的能量变化是吸收863.6__kJ的能量。

②表中共价键最难断裂的是H—F键,最易断裂的是H—I键。

③由表中键能数据大小说明键能与分子稳定性的关系:HF、HCl、HBr、HI的键能依次减小,说明四种分子的稳定性依次减弱,即HF分子很稳定,最难分解,HI分子最不稳定,最易分解。

2.键长

(1)键长是指形成共价键的两个原子之间的核间距,因此原子半径决定化学键的键长,原子半径越小,共价键的键长越短。

(2)键长与共价键的稳定性之间的关系:共价键的键长越短,往往键能越大,表明共价键越稳定。

(3)下列三种分子中:①H2、②Cl2、③Br2,共价键的键长最长的是③,键能最大的是①。

3.键角

(1)键角是指在原子数超过2的分子中,两个共价键之间的夹角。在多原子分子中键角是一定的,这表明共价键具有方向性。键角是描述分子立体结构的重要参数。

(2)根据立体构型填写下列分子的键角:

分子立体构型 键角 实例 正四面体形 109°28′ CH4、CCl4平面形 120° 苯、乙烯、BF3 三角锥形 107° NH3 V形(或角形) 105° H2O 直线形 180° CO2、CS2、CH≡CH

1.判断正误(正确的打“√”,错误的打“×”)。

(1)键角是描述分子立体结构的重要参数。( )

(2)键长是成键两原子半径的和。( )

(3)C===C键的键能等于C—C键的键能的2倍。( )

(4)键长短,键能就一定大,分子就一定稳定。( )

(5)因为O—H键的键能小于H—F键的键能,所以O2、F2与H2反应的能力依次减弱。( )

答案:(1)√ (2)× (3)× (4)× (5)×

2.实验测得四种结构相似的单质分子的键长、键能的数据如下:

A—A B—B C—C D—D 键长/10-10 m a 0.74 c 1.98 键能/kJ·mol-1 193 b 151 d 已知D2分子的稳定性大于A2,则a________(填“>”或“

解析:结构相似的单质分子中,键长越短,键能越大,分子越稳定。

答案:>>

键参数的应用

1.对物质性质的影响

2.共价键强弱的判断

(1)由原子半径和共用电子对数判断:成键原子的原子半径越小,共用电子对数越多,则共价键越牢固,含有该共价键的分子越稳定。如原子半径:FH—Br>H—I,稳定性:HF>HCl>HBr>HI。如共用电子对数:N≡N>Cl—Cl,则共价键的牢固程度:N≡N >Cl—Cl。(2)由键能判断:共价键的键能越大,共价键越牢固,破坏共价键消耗的能量越多。(3)由键长判断:共价键的键长越短,共价键越牢固,破坏共价键消耗的能量越多。3.共价键的键能与化学反应热(1)化学反应的实质:化学反应的实质就是反应物分子内旧化学键的断裂和生成物中新化学键的形成。(2)化学反应过程有能量变化:反应物和生成物中化学键的强弱决定着化学反应过程中的能量变化。(3)放热反应和吸热反应①放热反应:旧键断裂吸收的总能量小于新键形成放出的总能量。②吸热反应:旧键断裂吸收的总能量大于新键形成放出的总能量。(4)反应热(ΔH)与键能的关系ΔH=反应物的键能总和-生成物的键能总和。注意:ΔH0时,为吸热反应。由实验测得不同物质中O—O键的键长和键能数据如下表。其中X、Y的键能数据尚未测定,但可根据规律性推导键能的大小顺序为W>Z>Y>X。该规律性是( )O—O键数据 O eq oal(2-,2) O eq oal(-,2) O2 O eq oal(+,2) 键长/10-12 m 149 128 121 112 键能/kJ·mol-1 X Y Z=494 W=628 A.电子数越多,键能越大B.键长越长,键能越小C.成键所用的电子数越少,键能越大D.成键时电子对越偏移,键能越大[解析] 电子数由多到少的顺序为O eq oal(2-,2) >O eq oal(-,2) >O2>O eq oal(+,2) ,而键能由大到小顺序为W>Z>Y>X,A错误;对于这些微粒在成键时所用的电子数情况,题中无信息,C错误;这些微粒都是O原子成键,无偏移,D错误。[答案] B白磷与氧气可发生反应P4+5O2===P4O10。已知断裂下列化学键需要吸收的能量分别为P—P a kJ·mol-1、P—O b kJ·mol-1、P===O c kJ·mol-1、O===O d kJ·mol-1。根据如图所示的分子结构和有关数据估算该反应的ΔH,其中正确的是( )A.(6a+5d-4c-12b) kJ·mol-1B.(4c+12b-6a-5d) kJ·mol-1C.(4c+12b-4a-5d) kJ·mol-1D.(4a+5d-4c-12b) kJ·mol-1解析:选A。根据ΔH=反应物键能总和-生成物键能总和计算。从图中可以看出1个白磷分子中有6个P—P键,所以1 mol P4中共价键断裂要吸收6a kJ的能量,1 mol氧气分子中共价键断裂要吸收d kJ的能量;1个P4O10中有4个P===O键和12个P—O键,所以生成1 mol P4O10需放出(4c+12b) kJ的能量,所以该化学反应的反应热为(6a+5d-4c-12b) kJ·mol-1。键参数及其应用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分子的结构是由键角决定的B.共价键的键能越大,共价键越牢固,由该键形成的分子越稳定C.CF4、CCl4、CBr4、CI4中C—X(X=F、Cl、Br、I)键的键长、键角均相等D.H2O分子中两个O—H键的键角为180°解析:选B。分子的结构是由键角、键长共同决定的,A项错误;由于F、Cl、Br、I的原子半径不同,故C—X(X===F、Cl、Br、I)键的键长不相等,C项错误;H2O分子中两个O—H键的键角为105°,D项错误。2.下列事实不能用键能的大小来解释的是( )A.氮元素的电负性较大,但N2的化学性质很稳定B.稀有气体一般难发生反应C.HF、HCl、HBr、HI的稳定性逐渐减弱D.HF比H2O稳定解析:选B。由于N2分子中存在三键,键能很大,破坏共价键需要很大的能量,所以N2的化学性质很稳定;稀有气体都为单原子分子,没有化学键;卤族元素从F到I,原子半径逐渐增大,其氢化物中化学键的键长逐渐变长,键能逐渐变小,所以稳定性:HF>HCl>HBr>HI;由于H—F键的键能大于H—O键,所以稳定性:HF>H2O。3.(2017·鄂南高中检测)(1)关于键长、键能和键角,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________。A.化学键的键能通常为正值B.键长的长短与成键原子的半径和成键数目有关C.键能越大,键长越长,共价化合物越稳定D.键角的大小与键长的长短、键能的大小无关(2)N≡N键的键能是946 kJ/mol,N—N键的键能为193 kJ/mol,经过计算后可知N2中________键比________键稳定。(填“σ”或“π”)解析:(1)键能是气态基态原子形成1 mol化学键释放的最低能量,通常取正值,A正确;键长的长短与成键原子的半径有关,如Cl原子半径小于I原子半径,故Cl—Cl键的键长小于I—I键的键长,此外,键长还和成键数目有关,如乙烯分子中C=== C 键的键长比乙炔分子中C≡C键的键长要长,B正确;键能越大,键长越短,共价键越强,共价化合物越稳定,C错误;键角的大小取决于成键原子轨道间的夹角,D正确。(2)N≡N键中含有1个σ键和2个π键,π键的键能E= eq f(946 kJ/mol-193 kJ/mol,2) =376.5 kJ/mol。因为N≡N键中π键的键能比σ键的键能大,所以N2中π键比σ键稳定。答案:(1)C (2)π σ等电子原理[学生用书P19]

喜欢《共价键课件》一文吗?“幼儿教师教育网”希望带您更加了解幼师资料,同时,yjs21.com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共价键课件专题,希望您能喜欢!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