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教育观后感合集

05-03

今天幼儿教师教育网将为您准备有关“生命教育观后感”的精彩文章,你知道该如何用作品名观后感记录自己的心得感悟吗?写观后感时要全面理解文章,才能表达真挚的情感,请将本页添加到您的浏览器书签夹中以便快速访问!

生命教育观后感 篇1

9月13日,老师带领我们去看安全教育系列片。我看了安全教育系列片的感受是:生命只有一次,人人都应该珍惜。在学校里,不要使用暴力,校园暴力主要在学生之间、社会之间,学校附近,所以,我们一定要制止这种行为。在楼梯间应该不能拥挤,如果一挤,后果将不堪设想!交通安全要牢记,据统计,20xx年来,中、小学生交通事故共死亡3734人,伤2万多人,这是一个多么大的数字啊!应此我们一定要遵守交通规则。我们应该怎样遵守交通规则呢?

1、走路要走人行道,没有人行道的,须靠路边走。

2、横过马路要走人行横道。

3、红灯停,绿灯行。

4、不钻马路拦杆。

5、不在汽车临近时或车辆前后横穿马路。

6、牢记从家里到学校的.行走路线……我们不能吃脏的东西,吃饭之前要洗手,不买过期的食品,你们记住了吗?

出了安全事故,不仅会伤害自己,还会伤害到家庭、社会,因此我们应时刻提醒自己:注意安全!

生命教育观后感 篇2

世界很小很小,心的领域却很大很大。

“爱”这种东西很空泛,它可以是看得见的,也可是看不见的,但它肯定是可以感受的到的,因为人是一种情感型的动物,它热血而不冷血!教师面对的不是冷冰冰的产品,而是一个个有着鲜活生命,正在茁壮成长的学生。很多情况下,爱是一种特殊的动力,可以创造新的生命,创造新的奇迹,创造教育的辉煌!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籽”,教师是对学生的爱理应是无私的,而这种纯洁的爱,客观上必然是会赢得学生爱的回报。每位学生都是充满单纯、善良、天真的品性,我们对他们的爱,他们会铭记于心,会用同样的爱心和善举来回报这个世界的。面对突如其来的生日祝福,是感动、是欣慰,更是一种幸福!这就够了,爱的教育,就是使学生在感受到老师的爱后,把这种爱自觉地传播给周围的人,正所谓“亲其师,信其道”而“乐其道”,因此爱的教育是我们教学上的巨大推动力。教育是一种“良心式”的工作,我们绝对不能让自己的爱打折,在学生最需要关心爱护的时候充分体现自己的爱心和善举,来偿还学生对我们的无止境爱。也许这需要用上我们的一辈子!

同时,教育还需要博爱,古代教育家早就提出“有教无类”,“同在一片蓝天下,孩子们应该有同等的受教育权利。”新课程背景下也提出教育应该面向全体学生,热爱一个学生就等于塑造一个学生,而厌弃一个学生无异于毁坏一个学生。“白天鹅”要爱,“丑小鸭”更需要爱,唯有爱满天下才能换来桃李芬芳。面对“后进生”一次次“旧病复发”,老师应该是宽容地就势引导,把关怀和宽容作为与学生沟通的法宝,坚信教育是一个过程,必须循序渐进,切不可一步到位。坚持用自己满腔的热情和信心鼓励学生一次次战胜自己,把更多的关注投向他们,人心总是肉长的,总有一天,他们会被感化。在阅读那份长达五十页的转化一名学生的教育手记,我不断地被感动,不断地在想,将来我有多少耐心来对待万同这样的学生,来对待他身上的这些让人难以预料的反复!这就要求我们要学会倾听,学会理解,学会宽容,学会欣赏,懂得赞美,善于交流,成为学生成长的伙伴,成为学生成长的引导者和鼓励者。

《生命教育》不是一般意义上用手写出来的文字,而是一本用身体实践出来的好书。这些文字,没有一句灰色的理论,在字里行间,流淌着的是真挚的教育情怀与理性思考,因为,没有对教育的一种悲悯之爱,便无法让教育成为自己的宗教,没有一种对师生的慈父般的情怀,便不可能有那种跨越时空的漫步和建设性的思考与策略。

生命教育观后感 篇3

教育是一项长期的事业,教育是一项伟大的精神事业。作为一名教师,学生在成长,我们在成长。我们面对的是“以人为本”的教育,是“平等”的教育,更是具有“生命感”以及“责任感”的教育,我们要将这些融入到我们的生命中,然后在教学过程中表现出来,让学生获得最有“生命感”的教育。

我更深切地感受到,完美的课堂不仅是教学,更是生活的意义和价值。作为一名教师,也许你的一句话会影响学生的生活。当你走在街上,那些被你已忘的学生来到你身边和你交谈时,你会感到你的教学行为是多么成功。

做一个有“生命感”的教育者。首先,要能看到生命的存在。我们的教育目标是过和我们一样的生活。我们不能像驯养的动物。我们要做的只是引导他们,而不是控制他们。

比如在数学课上,我们绝不会责怪喜欢随意做小动作的孩子,而是引导学生比较谁坐的最直,绝不会批评喜欢随意打断的孩子,而是引导学生出来回答问题。教师对生命的态度,应该热爱。我们教育教学过程中,要能正视“问题学生”,无论有再大的问题他还是人,是人就可以感化。

因此,我们应该从每一个细节去关心学生,倾听他们的愿望和需要,倾听他们的情感,倾听他们的思想。

第二,激发每个学生的潜能,保持学生的人生观,相信每个学生都能摆脱发展中的不好的东西。尤其是对底层学生来说,责骂和劝说的效果是完全不同的。我记得我在三(四)班当班主任的时候,只想着怎么制定好规矩,摇摇晃晃,粗暴管理,弄得嗓子哑,什么都不说,效果一点也不好。

有些学生作业做得很慢。有些学生长时间不注意上课。一些学生经常与同学发生冲突,没有自我约束能力。我该怎么办?我班采取“小星星”排行榜,看谁得的“小星星”多,上课表现好、作业又快又对、与同学和睦相处等都可以获得一颗“小星星”,对于每次考试有进步的学生都可以获得一颗“大拇指”,总数满5次就可以获得奖品。学生的积极性很高,但也有表现不好的学生,我会取消他的一颗“星星”,对上课自控能力差的学生,也不要求和好学生一样,如果我对一个多动的学生说“老师相信你能改掉好动这个习惯,我们从下一节课就开始好吗,只要你多坚持3分钟就可以,如果你能做到老师就在全面小朋友面前表扬你,你能试试看吗?

”学生说“能”!下节课,我会提前提醒学生们我们的协议。在课堂上,我将继续暗示他在我的照顾下取得了进步。他让我看到了生命蓬勃的成长动力,听到了成长纯净的生音!

再次,教育生命的成长性,我们在关爱学生生命成长的同时,也要注重自己的生命,要能够发现自我生命和学生生命的联系,所以,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一起关注生命成长中的种种困境,承担生命的各种艰难与沉重,承担人生无处不在的悲哀,承担个体生命时常袭来的孤独感、无助感,就是一起分享生命成长的幸福和尊严。要做一个有“时间感”的教育者。我们常常感叹岁月如梭,一眨眼教过的孩子都大学了、工作了,甚至和自己成为了同事,当看到他们的成长时我们是否可以自豪地说“我对这位学生的教育,深入到了他的生命中,影响着他后来的人生脚步,我的教育造就了他今天的辉煌”。

是的,生命本身充满了时间,生命的成长也需要时间。在教育工作中,什么时候生活文明,什么时候才能有结果?这是周期性的,或者可以说是有规律的。因此,我们教育者所要做的就是守候。台湾女作家龙应台曾这样描述一个美丽的教育场景:

“我,坐在斜阳浅照的台阶上,望着这个眼睛清亮的小孩专心地做一件事;是的,我愿意等上一辈子的时间,让她从从容容地把这个蝴蝶结扎好,用她五岁的手指。孩子,你慢慢来,慢慢来。”

这种教育场景是建立在尊重儿童个体生命的基础上,是建立在正确认识儿童生命成长规律的基础上的。学校不是工厂,教室不是车间,教室不是技术工人,教育不是为批量生产标准化产品。尊重个人和人性已成为当今教育的主题。

教育过程是个体生命成长的过程。生命的成长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一个逐渐抽枝的过程。因此,我们的教育需要冷静,需要慢慢等待,尊重等待中的生活,成熟的生活,充分开放的生活。一位教师朋友向我讲起他在教学中采取的“三清”教学模式,即“堂堂清、日日清、周周清”。

我很感动,他在课后没有把负担留给学生,但我们不能忽视人们接受能力的速度之差。同样一个知识点,有些孩子只要几分钟就能掌握,而有些孩子为了达到教师确定的目标,需要付出比别的孩子更多的时间,并不能做到“堂堂清、日日清、周周清”。虽然有了分层教学的理念,但是在高效课堂的旗帜下,一些教师为了追求所谓的课堂效率,自然而然地采取了一刀切的教学方法,限时限刻、日清周结,不给学生充分的学***、成长时间。

这些不仅是学生的伤害,更是教师的痛苦,更是我们教育的耻辱。生命的过程就是等待的过程。教育者不能揠苗助长,只能尊重规律,让幼苗慢慢助长。

等待是一种心情。在一个真诚教育人的教育家眼里,接受能力强的学生是上天的宠儿,接受能力慢的学生也是上天雕刻的。他们都会向生命成长的同一个目标迈进,区别只在于实现目标的先后问题,而生命同样精彩。

因此,我们既欣赏奔跑在前面的学生,也要放慢速度,和后面的学生一道,慢慢品味生命拔节的过程。等待是一种能力。当今的教育不可避免地受到经济社会各种世俗因素的影响。

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们能不能冷静下来,陪伴学生走过学习和人生成长的过程?这也是对我们在唯物主义社会中教育人们尊重生活的能力的挑战。

生命教育观后感 篇4

让我们的教育成为以成长为中心的教育--

吴佳慧寒假期间,我认真地拜读了肖川老师的书-——《教育让生命更美好》,这无疑是我新年的一份最好的礼物之一。肖川先生用诗意的语言描绘了教育的多彩世界。这本书蕴含着丰富的人生哲理,让人感到意味深长,醒悟过来。书中的许多想法和建议值得细细品味,让人读了又想,给我带来了一个诗意温馨的幸福世界。

在本文的前言中,肖川先生举了几个例子。其一,他上学时,班上有名瘦小、单薄的女孩,她的同桌说她身上有味道,于是,班上其他学生都嘲笑她,侮辱她,她的老师和家长对此事也置若罔闻。第二,湘潭一名初中女生被歹徒逼迫,三次转学。她仍然无法摆脱其他学生的奚落和羞辱。

其三,2005年桂林一中年女子欲跳楼,围观者簇拥在楼下看热闹甚至有的人还在底下喊“快跳啊!”

看了这些案例,让人心情沉重。肖川先生在书中说,这些现象的出现是因为我们的文化缺乏博爱。我们的社会中弥漫着对强者的仇恨和对弱者的歧视,充满着对特权的追逐和眼热,而对于公平与正义的吁求和呼唤是那样的稀缺和微弱。

有鉴于此,在我们的教育中着力培植生命意识,高扬生命情怀,对于我们文化和国民性的改造,无疑是十分必要的。

肖川老师说:“我所能想到的最重要,最有价值的事情,莫过于受过良好的教育。因为只有良好的教育才能使我们拥有渊博的知识、清晰的智力、开放的气质、宽广的胸怀和高尚的教育。

什么是好教育。肖川老师说:“好教育包括重视人格的培养,重视人类核心价值的浸染,重视理智训练,重视充分和得体的自我表达。

好教育还包括教育过程中始终充满礼貌,尊严,秩序,温暖和热情--如果学生处于一种充满支持和鼓励的学习氛围中,他们就更愿意挑战有难度的任务并尝试各种各样的学习策略。”

作为一名小学教师,小学教育对孩子们来说非常重要。良好的教育是孩子们幸福生活的起点。

一。如何给孩子们良好的教育。

托尔斯泰说:“爱孩子是老母鸡都会干的事,关键是怎样教育孩子。”

肖川:在教育中,如果我们能用心营造一个充满真诚和爱心的氛围,一个好的教育才有最切实的保障。

2.改变教师自己的思想。

肖川老师说:用思想武装我们的行为,用思想重塑我们的教育行为,“观念改变,行动改变:行动改变,命运改变。”用思想陶冶学子的心灵。

我给你带来了一段泰国励志**。《我不想让你得第一》。影片虽是雀巢的广告,但情感真挚,感人至深,给我们上了一堂深刻的家庭教育课,同时我们也该反思作为妈妈和老师的我们在教育过程中如何给孩子一个好教育,好人生的开始。

我认为我们应该和孩子们一起长大。

1.正确面对落后.任何人不可能一生下来就是王者,而大多数人一生下来都成长不了王者.毕竟第一只有一个.

2。鼓励。孩子们的表现不好。老师做的不是没完没了的责骂,而是鼓励

三。怀疑。作为一个长期没有从事学前教育的人,我们仍然怀疑自己,即使每一个决定都是深思熟虑的。但我们还是要坚持

四。艰苦的工作。在成长的过程中,每个人都要面对失败,孩子也一样。我们也是

5.质变.在经历了失败与挫折,但也一次次重新爬起来之后最后哪怕赢了1分,这平凡的一分却也坚定了我们和孩子勇敢向前的信念.

读肖川先生的书,看这部短片,我深受感动。

孩子不好的时候,是不是少了我们的鼓励?当孩子遇到挫折时,我们是否坚定了他的信心?

我们要做的不是要比任何人都强,不是一定要冲刺no.1,而是每天的努力—努力超越昨天的自己,每天使自己进步哪怕一点点。

我喜欢书封面的这段话:“生命是一段旅程,不管路途开满鲜花还是布满荆棘,走或不走,时光都会将你带到尽头。用欣赏的态度对待生活,你会发现生活本来就是那么美好。

教会学生拥有欣赏生命的态度,所有的教师都对此负有责任。

人生的最高境界是活在自己的感情中,为有价值的目标不懈努力。让我们用一颗诗意的心去享受生活、教育、学习,快乐地生活!

生命教育观后感 篇5

读《走进生命的教育》有感

广州市白云区西洲中学杨名玥

古人言:“师者,传道授业解惑者也。”在我看来,教育,已不仅仅是局限在传道授业解惑了,与时俱进的教育,必然是深入生命的教育。

假期有幸拜读了梁老师的大作《走进生命的教育》,感慨良多,用最大的诚意去育人,必将收获职业生涯最暖心的回报。

梁老师的著作中例子灵动真实,她用实实在在的教育方式给我们呈现了她的教育过程与结果。我,作为一个不算资深的班主任,从中可谓是获益良多。在读到我在反思自己之后,我真的在做班主任的过程中走进了学生的内心世界吗?

我在处理事情的时候有换位思考了吗?我对他们的爱,他们是否真切感受到了?这不由得让我想起了一幕往事。

那是刚工作时当班主任,正是激情万丈,血气方刚的年纪,似乎眼睛里容不得一粒沙子。在那天的最后一节课上,我抓住了几个背诵不完的学生。他们都很好。为了早点回家,他们正在奋战。

下课铃响后,只剩下最后一个男学生没背完,但是我今天又要值班不能在教室守着他背,所以我说,跟着我去值班吧。

他默默地一声不发地收拾书包,于是催促到,快点,这时他很不耐烦地说了句,知道了。我听了心里有点气,但是也不多说什么,小孩子嘛,要留堂总是有点情绪的,不和他斤斤计较。来到教学楼楼下,几个朋友都在等他,这时他更生气了,朋友问他为什么,他公然指着我说,拿着,被她带走。

骂了一个粗口,我还是不动声色,他又重复说了一遍,这时我实在无法忍受了,噼里啪啦就对着他骂了起来,我这一骂,真的把他给吓到了,而此时正在下课回家的学生们都纷纷围了过来,驻足看着。他就垂着头,一声不吭。

一直走到我值班的地方。他站起来背对着我。泪刷刷地流。眼神里流露出来的是愤怒与羞愧。

我没说话了,先让他站了一会。当我冷静下来时,我拍了拍他的肩膀,用温柔的声音和他聊天。我知道,该骂的已经骂了,不能再把事情恶化了,这个孩子,此时肯定觉得很丢脸,因为老师在那么多人面前骂了他,所以,现在的我,要给他一个台阶下。

我温和地和他说了很长时间,但他还是不想理我。从他的嘴的形状,我可以判断他的情绪起伏。

可是,我也不放弃,他不说,我就继续说,虽然他很倔强,但,内心似乎没有那么抗拒我了,只是,眼泪还是忍不住地往下流。这个孩子,还是一个好孩子来的,最起码,他愿意接受我的教育,如果他敌对意识很强,他大可以扬长而去,然而,他并没有这样做。为此,我不会也不能放弃他。

最后,天色已经慢慢暗下来,我担心孩子回家的安全了,此时的我已经很明显感觉到他也平静下来了,我没有逼他说什么,我只是让他回家好好想清楚自己今天有没有做错什么,然后明天给答复我主动去办公室找我。他终于开口了,他答应了我。但第二天,我没有等他活跃的身影,即使很长时间,他还是躲开了我。

这件事之后,我开始反思,我错了**?作为一名班主任,我在他面前发号施令,给他权力,却忽视了学生的内心感受。后来,在慢慢磨砺的过程中,我也渐渐明白,鲁莽的错误是**。

当然,教育的方式有多种,作为老师,特别是班主任,不要把自己的学生当成是受自己控制的,而要与他们交心,真正设身处地地去感受他们的感受,遇到问题共同想办法,这样的老师,才是成功的老师, 这样的方式,才有可能得到学生的尊重。

时过境迁,我依然在教育第一线慢慢实践着,努力着,我也学会了融入孩子们的世界去与他们平等交流,但愿,我的一腔热血,不辜负“老师”这个光荣的称号。

生命教育观后感 篇6

在4月9日和10日听了两天徐长青工作室主办的全国特级教师观摩课,课堂上教师和孩子们的状态让我印象深刻、几乎每节课中学生都处在一种积极的学习状态中,看得专心,听得仔细,想得认真,做的投入,说得流利,合作得愉快,真正体现了以生为本,自主学习、自信汇报、快乐成长 ,教师们只是一个让学生自我发挥、自我发现、自我完成的服务者、引导者,真正从拉动学生的纤夫,转变为生命的牧者、

这让我想到曾经读过的一本书《教育激扬生命》,书中主要讲解的是生本教育,即“一切为了学生,高度尊重学生,全面依靠学生”的以生为本的教育观、价值观、

通过听课我在思考,这些老师是如何在语文教学中渗透生本教育观念,做到以生为本呢?

一、彻底改变观念,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

语文课堂教学是一项充满艺术色彩、极富艺术魅力的实践活动,它应该为学生创造一个思考、探索、想象、创造的学习空间、所以,在每节课的教学过程中,这些教师只是一个导演,而学生是主演,导演事先设计好课型、教学内容、课堂活动,把一节课的所有时间和空间都还给学生,把语文课堂变为学生“八仙过海,各显神通”的舞台,整个教学过程以学生自己动脑、动口、动手为主、

二、创造一切条件,培养学生多种能力

语文教学不仅能训练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还能丰富学生的联想、想象能力,同样能让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造能力得到发展、在教学中,他们不仅在课堂上建立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活动为主体的讨论式、启发式、质疑式等动态教学形式来训练学生的心灵,还注重联想想象能力的培养,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创新热情,使学生的创造力得到大力发展、学生就会动起来,学生就有活力、有朝气,为创新思维和创造能力的发展提供了契机、总之是尽力创造可能多的条件,培养学生的一切能力,就是真正体现了“为了学生的一切”、

这些也不禁让我感到在自己的课堂上一定也要敢于放手,只有大胆放手,给予学生更多自主学习的时间,才能看到学生带来的惊喜、

生命教育观后感 篇7

《倾听生命》这本书主要讲的是:生命是非常美好的,在这短暂的生命中,还需要有梦想。如果一个人没有梦想,他将无法理解短暂而冒险的人生的意义。

我也曾为梦想而烦恼。我有很多梦想,比如:厨师,老师,但是我放弃了,因为我知道我没有天赋。

自从我看了“感动中国十大人物颁奖典礼”这篇报道,其中有两个人让我记忆犹新,他们是李桂林、陆建芬。他们是夫妻同时也都是教师,在一个被称为“云上学堂”的二坪村里教书。他们教书几十年,受挫几十年:

陆老师因为劳累过度而生了病;他们的儿子在一次玩耍中被绳子绊倒,后来因为没有及时**而残疾;还经常帮助困难学生;有些学生回家要爬过五座“天梯”,路程艰难,两位老师总是每天坚持护送他们……一个被他们帮助过的学生向**讲述了他们的感人事迹,最后他们被评为“最美乡村教师”。

从此,我就立志要成为老师,把那些没有条件读书的孩子领进学***地,让他们感受学***趣。之后,我的语文老师告诉我们,只有中国的莫言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而许多外国的人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现在,我又立志成为一名伟大的作家。

我在老师和作家之间徘徊。过了好久,才真正确定牵绊我一生的目标:当一名作家。

我想为中国赢得荣誉,让更多的人在中国获得诺贝尔奖。

尽管这个梦想现在还渺无希望,但是,我一定会为这个梦想奋斗努力。中国梦是我的梦。我的梦想是让我们的国家更加繁荣!

生命教育观后感 篇8

近日,怀着崇敬之心,阅读了陶继新先生与王登峰先生的对话录《经典教育让生命有根》一书,感受颇多,深受启发。

陶继新说:我曾思考过这样一个问题:从公元前551年孔老夫子出生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这2500年间,中国能够正规入学学习的人数,未必比从1949年到现在入学就读的学生多。同时我们现在从国内外学习了许多大教育家的经典教学方法。但遗憾的是,新中国成立之后的中国学子,成为世界级文学巨人者屈指可数。这种悲哀不能不令我们进行深入的思考。而中国古代的每一个时代,几乎都产生了让世界瞩目的大思想家、文学家。从春秋战国时期的孔子、孟子、老子、庄子、荀子、孙子、屈原等一大批大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军事家,到帝制王朝的最后一个朝代清朝的大文学家曹雪芹,无一不是世界级的大师。那时候还没有苏霍姆林斯基,也没有布鲁姆和布鲁纳,即使有,也因国域之隔而无法学习其精妙的教学方法。但是,我们的先人造就了一批又一批的大文学家、哲学家、思想家。这种悖论的出现,应该引起教育界人士的足够注意。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令人不可思议的事情呢?我想,目前学习内容的低下与教学方法的'不当,与古代文人学习“取法乎上”和注重读背形成一个巨大的反差:古时候的学生起始阶段学的是“四书五经”等高层次的文化精典,现在学习的是“上中下,左中右”等所谓由浅入深的浅层次文化:古时候一开始就让学生去背诵,现在是一开始就要学生去“创造”;古时候是对传统优秀文化的继承,现在是对传统文化的蔑视;古时候强调文化积淀,现在倡导凭空翻新。什么文化积淀,什么厚积薄发,在“现代教育”中都成了不合时宜的旧有传统。如此下去,休说诺贝尔奖与中国无缘,大思想家、文学家难以诞生,就是产生有点名气的大学问家也难乎其难了。一味地逐新求异,丢失的不仅是中国传统优秀文化,还有自己的个性和中国文化学习的本质东西。朗读与背诵这一简单,也是最奏效的学习古代文化的方法,千万不要再将其视作污水一样地泼掉了。

奥修说过,犹太人占世界人口的3%,但他们获得诺贝尔奖的人口数量占了世界的80%。这是非常值得我们深深思考的。犹太人对于经典的亲近在世界上都是罕见的。在传统的犹太社团里,儿童很小就接受了读经教育。根据犹太经典《密西拿》的规定:儿童六岁开始学习读经,最通用的教学方法就是背诵,不管是否理解,先得熟读成诵。《阿伯特:犹太智慧书》写道:“学问,不进则退;不读经,毋宁死。”

陶继新说:孩子的背诵能力是远远超过大人想象的。开始时也许没有大人背诵得快,但一两周以后,其背诵能力就充分展现出来了,就会将大人远远地抛在脑后面。孩子背诵有一个特点就是记得快、忘得慢。大人正好相反,记得慢、忘得快。同时,当孩子以很快的速度记忆下来一些经典的时候,也会对自己产生一种心理认同。

如果在家庭、学校甚至社会上给其展示背诵经典的舞台,他们就会更加自信,就会背诵更多的经典,就会给自己积淀一笔终生受用的精神财富。

陶继新说:在某种意义上说,经典文化是可以让生命有根的。如果根扎不深,就可能在西方文化侵入的时候,不分良莠都“拿来”,甚至顶礼膜拜。而当我们有了经典文化之根后,我们就可以在继承与发挥中国经典文化的时候,放开胸襟,大胆地将西方文化的精华吸收过来,并让它融入中国文化之中,成为我们文化发展的有机部分。日本对中国传统文化比较重视,我曾经跟日本早稻田大学的一位教授交流对于《论语》的看法时,令我非常吃惊。他对《论语》的熟悉程度及解析深度,令中国的很多专家汗颜。其实,韩国也好,日本也好,他们的经济发展,都与学习了中国传统文化并使之发扬光大有关。被誉为日本的爱因斯坦的汤川秀树《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在自述《旅人》一书说:我五六岁时就开始诵读中国经典……第一部分是“四书”,是从《大学》开始的,我最早读的一本书就是《大学》,后来又读了《论语》和《孟子》等儒家经典。可以说,有效地汲取中国经典文化的营养,并不阻碍汤川秀树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

的确,中华传统文化经典是民族智慧的结晶,所载为常理常道,其价值历久弥新。经典文化将我们的生命全然转换,从情绪化的生活状态变成生活目标清晰的状态;经典文化让我们在生活中重新发现完善与统一;经典文化让我们找到了内心的宁静,获得心灵的自由;经典文化让我们体味到生命的欢乐与高贵。而我们又有什么理由不让我们的接班人,未来社会的栋梁们,我们最最亲爱的娃娃们也能体会到经典带给他们的这种智慧呢。所以让我们和孩子们一起读经典的书,做有根的人吧!

生命教育观后感 篇9

一、什么是生命教育

生命教育有广义与狭义两种:狭义的生命教育指的是对生命本身的关注,包括个人与他人的生命,进而扩展到一切自然生命。广义的生命教育是一种全人的教育,它不仅包括对生命的关注,而且包括对生存能力的培养和生命价值的提升

生命教育是在生命活动中进行教育,是通过生命活动进行教育,是为了生命而进行教育。从事生命教育的肖敬在《浅谈生命教育读本》中认为生命教育是以生命为核心,以教育手段,倡导认识生命、珍惜生命、尊重生命、爱护生命、享受生命、超越生命的一种提升生命质量、获得生命价值的教育活动。让青少年认识生命和珍惜生命成为这一活动的重中之重。

生命教育既是一切教育的前提,同时还是教育的最高追求。因此,生命教育应该成为指向人的终极关怀的重要教育理念,是在充分考察人的生命本质基础上提出来的,符合人性要求,它是一种全面关照生命多层次的人本教育。“生命教育不仅只是教会青少年珍爱生命,更要启发青少年完整理解生命的意义,积极创造生命的价值;生命教育不仅只是告诉青少年关注自身生命,更要帮助青少年关注、尊重、热爱他人的生命;生命教育不仅只是惠泽人类的教育,还应该让青少年明白让生命的其它物种和谐地同在一片蓝天下;生命教育不仅只是关心今日生命之享用,还应该关怀明日生命之发展。”

生命教育的目标

爱的传递通过台湾地区晓明女中“生命教育”课的单元内容安排以及生命教育目标,我们可以进一步深入了解生命教育的内涵。课程的十二个单元内容依次分别是:欣赏生命;做我真好;生于忧患;应变与生存;敬业乐业;宗教信仰与人生;良性的培养;人活在关系中;思考是智慧的开端;生死尊严;社会关怀与社会正义;全球伦理与宗教。四个生命教育目标分别为:让学生体会生命的无常,珍惜自己,关怀别人;让学生阐扬生命的光辉,乐于助人,良好人际关系;让学生了解生命的意义,感恩惜福,爱护大自然;让学生珍惜生命的价值,乐观进取,树立正确人生观。

从生命教育近四十年的实践历程来看,它首先是从人们要求控制青少年自杀率不断上升的这一残酷现实开始的,是作为预防未成年人自杀的权宜之计被提出来的,然而人生命的全部不仅仅是生物的躯体,自然的生命仅仅是人生命存在的前提和物质载体,真正让人和动物区别开的是人类有丰富的精神生活。因此我们在考察生命教育的内涵时就要从多个层次入手,不仅要教育未成年人珍爱生命,还要帮助他们认识生命的本质、理解生命的`意义、创造生命的价值。这是人的生命形态和特征的本质要求。

二、生命化教育的基本内涵

首先,生命化教育是对可能更健全的生命的成全。对每一个生命个体来说,都具备了更健全发展的可能性,每一个生命个体都内在地蕴含了这种更健全的可能性。生命化教育就是要培植人对生命的珍爱,要让每一个人都有过更有尊严的生活的意识,引导人对更美好的未来充满期待。

第二,生命化教育是随顺人的生命自然的教育。对教育有一个理解:勤未必能补拙,扬长远胜于避短。生命化教育是要把人的禀赋中属于他个人的、别人不可替代的、有他独特性的、“内在而真实的力量”培育出来,对一个人生命中不存在的能力不要抱奢望。

生命化教育坚信每个人心中都有善端。好的教育,就是要随顺人的善端,让人美好的潜在特质尽可能地发挥出来,把人从自然状态引导到应然状态。这也就是著名的哲学家黄克剑先生经常提到的一个教育终极目标:人的道德的自我完善,心灵的自我督责,人格的自我提升,境界的自我超越。

这一切,当然都要用自然、恰当的方式来达成。生命化教育也强调方法,但强调的是方法要随顺人性,方法要针对生命的个体。从这个意义上说,所谓的方法一定是开放的、灵动的、因人而异的。也可以说,这样的教育智慧一定来自于教师对自己工作的不断深入的反思。教育的智慧也来自于教师的责任,来自于他对教育持久而专注的思考。

第三,生命化教育是个性化的教育。它肯定人的天性,肯定人的独特性,在每一个人身上寻找最佳突破口。在强调个性的背后,其实就意味着教育需要对人的各不相同的特性的由衷尊重。这种尊重落实到具体的教育活动中,几乎就可以看出教育确实是一件艰难的、费力的、复杂的工作。所以它本身也只能是“慢的”,操之过急与妄下断论都可能使教育变得粗糙、生硬与武断,立竿见影的教育常常就是对教育的反动。所以对每个生命的耐心、包容、理解、成全,其实也就是教育所应有的最基本的立场。

第四,生命化教育是人的心灵觉悟的教育,它不是一个简单的教学策略和方法,更重要的是心灵的觉悟,最重要的就是人生意义的觉悟。人从混沌未开、浑然未觉的状态里逐渐地看到人生的方向,看到人生的可能性,看到追寻的目标之所在。第二层是我们知道我们生活的价值在哪里,我们也仍然需要有这样的一种觉醒。另外一层更重要的就是在人生旅途上我们努力把自己真正地成就为一个独特的人――一个真正的教师,我们身为学生和老师,我们自我教育,自我提升,不断地去充实

自己――更少的私欲和羁绊,使自己的工作不断成为心灵之需和幸福的源泉。

也正因为如此,在生命化教育课题实验中,我们重点不在于给教师作具体的教学指导,而主要是理念的传播,鼓励教师的实验与自我反思,用完整的生命观来看待课堂,看待每一个学生,不断在生命的相遇过程中提升自己的教育智慧与境界。

第五,生命化教育是一种范本教育。

这里我还是引用黄克剑教授的表述,他提出:“生命化教育是以心灵之觉为它的韵致所在的,因此,它的主导途径便不在于逻辑思辨或道理上的条分缕析,而在于通过范本的直观达到心智的开悟。”范本教育强调直面生活,直面经典,“所谓直面生活,是用他自己最情愿的方式把亲历亲记的生活感受说出来。所谓直面经典,就是直接去读古今中外的经典作品,读这些作品就是跟一个又一个范本照面,跟提供这些范本的一个又一个活生生的灵魂照面,照面是无言(道理上的那种言)的,却是神交的,神交的过程就是接受范本教育的过程。这种直面生活,直面经典的教育是受教育者的生命始终在场的教育,换句话说,是生命化的教育。”

生命教育观后感 篇10

人生在世,不能为活着而活着,而应该从生命的起源、诞生、成长、成熟、衰老至死亡中探寻生命的真谛,从而更加珍惜生命的来之不易,也更能坦然面对生命的去之匆匆。

学生对生命的认识是否正确,对生命的态度是否积极,学生的生命行为是否可取,是否养成了健康的生活习惯,是否建立了科学的生命观等。生命教育的有效性更多地体现在学生未来的长远发展上。一个健康、乐观、进取的人,其旺盛的生命*正能量*是长期积极生命教育的必然结果。

而消极悲观者,其暗淡的生命之光,也必然与长期的不良影响密切相关。从更为宏观的角度而言,青少年违法犯罪人数的减少,积极向上风气的形成,以及社会状况的改善,等无不与有效的生命教育密切相关。

1968年,美国学者沃尔特提出了生命教育思想。1976年,美国还有1500所中小学开设宣言教育课程。据光明网报道,中国教育报对10个省市的不完全统计。

在中国,每年至少有16000名青少年非正常死亡。意外伤害、自杀等已成为青少年生命危机的重要原因。

通过生命教育,可以提高对生命的认识,增强对生命的修养,提升生命的意义和价值。

我们要立足社会现实和文化传统,不断实践,积极创新生命教育的内容和方式。

生活中处处见到的低头族。在这个庞大的群体中,有人喜欢和微信聊天,有人热衷于看电影,有人沉迷于玩游戏等等。如果40多岁的人对生命的感悟和认识,能让这些20多岁的年轻人领悟到的话。

也许现在弓头少了很多。也许他们会更懂得如何把握时间,珍惜生命。更懂得自己该去做些什么,每天怎样生活。

如何生活得更有意义,但人们往往需要经历才能理解。为什么我们不能优先考虑一些好的成功经验呢?利用这些经验,走捷径,走向更美好、更顺畅的未来。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