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读后感必备

05-13

在校园生活中大家应该都有过写作文的经历吧,写作,其实是自己与自己内心灵魂的对话。一篇好作文能够增进我们与读者之间的感情,有哪些值得我们可以借鉴的作文呢?以下“论语读后感必备”由小编为大家收集整理,希望能为你提供更多的参考。

论语读后感(篇1)

《论语》读后感

古语有云:半部《论语》治天下。由此足以可见《论语》对于治国、治家、做人的重要性,《论语》作为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语录体著作,集中反映了儒家的“仁”、“礼”思想,为后世提供了内涵丰富、意义深远的为人处世、治国齐家、学习教育的思想指导,值得我们细细品味、精心琢磨。今又将《论语》捧读手中,依旧深有所思、感慨万千,现将自己的拙见讲述一二,以求共思共勉。

《论语》中叙述了许多关于学习的方法、内容等方面的道理,读来受益匪浅。“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这两句都是在探讨学习与思考的关系,告诉我们学习与思考是相辅相成的,不可偏执其一,如此,方能真正将知识入脑入心,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敏而好学,不耻下问”,这是在启示我们一定要善于向别人学习,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长处与优点,我们一定要善于发现别人的美,见贤思齐,做一个谦虚、低调的人。

作为一名初中语文教师兼班主任,我从《论语》中学习到了许多教育的理论、方法,为自己更好地教育学生、优化教学提供了科学、有效的指导。子曰:“有教无类”,告诉我们作为教师,对待学生要一视同仁,不能给学生划分等级,不能因其成绩好就予以优待,也不能因其成绩差就不予理会,不能让学生产生心理上的失衡感,如此才能让每个学生都有信心学习、才能让整个班级更团结、人心更凝聚。“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要善于开导和启发学生,而不是一味地进行知识的机械灌输,应该在他们有所思、有所想、有所悟时予以恰当的启发,这样的学习效果更佳。

中华民族是一个注重道德的民族,我们的国家也提倡德治,《论语》中所讲述的修身立德、为人处世方面的内容都值得我们借鉴。“吾日三省吾身”,要时刻对自我进行深度反省,发现问题要予以改正,不断提升自身的修养;“人不知而不愠”,要做一个宽容之人,平心静气,豁达大度;子夏问孝。子曰:“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做好孝道,保持敬爱和悦的容态最难,我们对待父母,不仅仅是给予他们物质上的满足,更重要的是要给予他们精神上的慰藉,多与他们交流,多关心他们的心理,如此才能真正做到孝;“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人没有信用,便无法立身,只有做一个诚信之人,才能赢得别人的信任,才能交到真心的朋友,才能成为一个受人尊敬的人。

《论语》篇幅虽然短小,但却字字珠玑,发人深省,引人深思,值得我们不断地去研读、去思考,在实践中去深深体会与践行,做一个热爱学习、宽容大度、有德有仁之人,做一名师德高尚、专心教学、关爱学生、善于管理的人民教师。

单位:寿阳县南燕竹镇中学 姓名:尚烨炜

联系电话:***

论语读后感(篇2)

寒假重读《论语》,依然使我感悟良多。虽然其中许多哲理近乎常识,但细细品来,仍觉深沉,可谓世俗中有高远,平凡中见伟大。论语是一部记载孔子及其**言行的书,其中记载的言论涉及各种方面,充分反映了儒家思想的精髓,很多思想在今天依然对我们的言行有着很好的指导作用。

孔子最令我欣赏的是中庸之道和“仁”的精神。他所说的“仁”,是最高的道德规范。虽然在动荡的春秋时代,诸侯为了争霸更多的是着眼于利,但孔子对于“仁”的主张显然是具有时代性和进步性的。

孔子所谓的仁道顺应着奴隶解放的潮流,反映了当时人的价值的提高和奴隶要求解放的时代特征,并且对后世志士仁人的影响极为深远。在论语中,“仁”出现过很多次,如《子路》中的“刚毅木讷,近仁”,《雍也》中的“先难而后获,可谓仁矣”,又如《卫灵公》中的“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孔子本人对“仁”的界定虽然有一定的模糊和分散性,但他说要传达的“仁”绝不是一个抽象的概念,而是每个人必须从生活中体验实践的原则和标准。人不可能生活在孤岛中,他必须时刻面对并处理与他人的关系,而处理这种关系的原则,也是“仁”。

只有把个人放在社会的伦理体系里面,个人价值才能真正得到体现,个人的人格才能得到彰显。

在“仁”这一核心下,《论语》的二十篇饱含了为人处世的哲学与智慧。第一篇《学而》重点是“吾日三省吾身”;“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礼之用,和为贵”以及仁、孝、信等道德范畴。“**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 表明,孔子的教育是以道德教育为中心,重在培养学生的德行修养,而对于书本知识的学习,则摆在第二位。“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告诉我们,一个有道德的人,不应当过多地讲究自己的饮食与居处,他在工作方面应当勤劳敏捷,谨慎小心,而且能经常检讨自己,请有道德的人对自己的言行加以匡正。

作为一个绅士,他应该抑制追求物质享受的欲望,注重道德品质的塑造,这是值得学习的。而第二篇《为政》主要涉及孔子“为政以德”的思想、如何谋求官职和从政为官的基本原则、学习与思考的关系、孔子本人学习和修养的过程、温故而知新的学习方法,以及对孝、悌等道德范畴的进一步阐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孔子在这里举出了两种截然不同的治国方法,刑罚只能使人避免犯罪,不能使人懂得犯罪可耻的道理,而道德教化比刑罚要高明得多,既能使百姓守规蹈矩,又能使百姓有知耻之心。这反映了道德于法制在治国上的不同。第三篇《八佾》主要讲的是“礼”的问题,主张维护礼在制度上、礼节上的种种规定。

第四篇《里仁》涉及的是义与利的关系问题、个人的道德修养问题、孝敬父母的问题以及君子与小人的区别。每个人的道德修养不仅是自己的事,也必然与外部环境有关。重视居住的环境,重视对朋友的选择,这是儒家一贯注重的问题。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与有仁德的人住在一起,耳濡目染,都会受到仁德者的影响;相反,不可能培养仁爱。在这一章中,孔子认为,没有美德的人不能长期生活在贫穷和幸福之中,否则,他们将**或奢侈。只有仁者见仁,智者见仁。

这种思想是希望人们在任何情况下都能注意个人的道德操守,保持自己的正直。由于篇幅有限,其他篇章就不一一赘述,总而言之,《论语》就像一座无穷无尽的宝库,你能挖掘到无尽的内涵。

在世界这个大家庭里,不免人各有志,各有禀性,但只要本着平等和理性的态度去尊重每一个人,彼此之间留有一点分寸,真心待人,真诚说话,真情做人,本着仁义礼智信的标准,那世界一定会充满和谐与希望。《论语》告诉我们的道理,虽然简单,却指引着我们去追求心灵上的宁静与快乐。像孔子教导我们的那样,放开心胸,淡泊襟怀,用最闲适自然的心情去生活,那么人生将不再是负重的行程,而是自在愉悦的旅行!

论语读后感(篇3)

《论语》是一部举世闻名的国学经典,许多人崇尚它“和为贵”的处世哲学,而我,则更迷恋它对理想的追随。

确实,整部《论语》都隐约的从礼仪、为政、学习等方面体现着对理想的追求。在《论语》里,有一大段还特别描述了它。子路、曾皙、冉求、公西华和老师——孔子在谈理想。子路抢先一步,急忙道出了自己的理想:给我一个很大的国家,但兵荒马乱、礼乐崩坏,我用三五年的时间,就能把敌人赶走,而且人人都举止高尚,成为一个礼仪之邦。冉求在老师叫他之后慢慢地说道:给我三五十里地,那里也有战争,给我三年时间,我就能把国家重归和平,但我可不敢把它在这么短的时间里变成礼仪之邦。

他们的态度可谓一个比一个谦逊,到了公西华,他说他只想做一个帮助实行礼仪的道士。最后,孔子叫到了一直在专心_琴的曾皙,只听琴声渐轻,“当”一声,乐曲结束,曾皙坐了起来,说道:在万物复苏的春季,我带上朋友、妻子还有一群孩子,到刚开冻的河里去洗澡,然后去唱歌跳舞,之后,就唱着歌回家。这时,一直不发话的老师说:“我同意曾皙的观点。”老师私下里又对曾皙说:“他们三个人的理想太不切实际:子路如此性急,肯定治理不好一个礼仪之邦;冉求虽说是三五十里地,但也是一个国家,有_群众,有_;公西华只是想做一个道士,但礼仪的事太大太重要了,非君子不能做呀。而曾皙的理想,不宏大但最接近人生的起点,最重要的是,他倾听了自己内心的声音。

是啊,我记得苹果之父——乔布斯说过:一个人最重要的,是追随人的内心心灵和直觉的勇气,因为心灵会告诉你你真正需要的是什么。而现在,许多人很忙碌,却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他们都在为别人而活。现在还有多少人在仰望星空?有多少人感受着四季的更替?有多少人会去倾听花开的声音?所以,我们不应该只活在钢筋水泥的森林里,不应该只有一颗_冷的心。那么,就多去看看大自然吧,这时,你会全身上下都充满了能量。倾听自己心灵的声音,你会很快乐。所以,就请你停下疾行的脚步,等一等落在后面的那份纯真、那份快乐,去寻找真正的理想吧!

论语初一优秀读后感700字

论语读后感(篇4)

古人云:“半部《论语》治天下”。而在二十一世纪的现代社会,我从它简洁朴实的文字里,懂得了很多人生之道。书中让我感触最深的一句话是:“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孔子感叹时光飞逝,感慨人生世事竟像流水一样不停地流逝,一去不复返。

时间虽然可以很长很长,但也可以很短很短,也有人认为时间是世界上最无情的事物,不愿多等待一秒钟,可时间就是如此,如果你不珍惜,它不会等待任何一个人,就像高尔基曾经说过:时间是最公平合理的,他从不多给谁一分。人生中我们走过很长很远的路,一步两步,一秒两秒,一年两年,一直积成我们烟花般灿烂辉煌的人生。

世事变迁如此之快,我们要好好珍惜,虽然我们没有超能力让时间停止或者倒退,但是我们可以过好每一秒钟。在这大好青春年华里,我手持一本书——《论语》,坐在办公室中品读书中教给我的人生真理。时间就金钱,时间就是生命,虽说时间无情,但它又有情的,它对每一个人又都是公平公正的,如果你珍惜时间,那么时间将会回报你的付出,如果你认真对待它,它一定不会辜负你。时间会帮助那些珍惜每分每秒的人,因为他们明白时间是真正宝贵的,人生是珍贵的!

如果我们能把握人生的每一秒,我们的人生才不会显得空虚,我们要珍惜它,不要看着时间让它从我们指尖流逝。每天我们都会浪费许多时间,可他们并不知道那些浪费的时间对那些已经到生命尽头的人来说是何等重要。

曾经听我老师说过:“时间不会等你,只有你去等时间。如果你浪费别人的时间,那你就是在谋杀,如果你浪费自己的时间,那你就是在自杀。”俗话说: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可世上不会有后悔药,也不会有时光机,如果不想为未来的自己后悔,那么此刻我们要珍惜生命中的每分每秒,不要等到生命的尽头才知道时间的可贵。

时间是宝贵的,但它总是悄无声息地从我们身边溜走。为了让将来的自己感谢现在的我们,所以此刻要珍惜时间才能拥有更辉煌的明天。

论语初一优秀读后感700字4

日月如梭,时间流逝飞快。天地变了,人也在变,真正亘古不变的是书籍,是深刻的道理,是那些能够真正滋养心灵的东西。以我的看法,具有悠久历史的《论语》中所包涵的精髓才是永远不会改变的,可它却能将人的品性改变。这,才是真正无价的财富。

这本书里的每一句话都是文言文,记录的是我国儒派创始人孔子及其弟子的政治思想、人生观、世界观、教育理念等。每篇文章虽内容短小,却很精妙,能够运用极少的文言文表达出精准、明确的内容和显然易见的道理。

当我一页一页地翻阅《论语》,看着这深奥而耐人寻味的字句,细细地品读着这一个一个字间的韵味时。猛然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这一句出现在我的眼帘。我不禁回想起平日里,我虽然是爱看书,但是每次阅读时都不会认真、仔细地体会到书籍真正的精髓。所以,凡是被我购买回来的书籍,我一般都会囫囵吞枣地看完。每一本书上都是干干净净的,一点批注也不做。每当别人谈论起我所读过的书籍时,我却根本插不上话。但是有了“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这句话的启示后,我才真正理解了阅读的意义。阅读,本意并不是只一味地去阅读各种书籍,囫囵吞枣地汲取知识,而是在阅读中多去感受这篇文章,写出自己对文章的真实感受,感悟和思考。如果只阅读不思考,无疑是相当于没有读,也不会有任何收获;而只思考不阅读,更是相当于思想被束缚,不阅读,哪里有思考的空间?所以,只有在两者能互相结合的前提下学习才能事半功倍。

《论语》中还有一段“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一想起自己以往做任何事都不懂得坚持,还没进行到一半就放弃了的情形,不禁很是羞愧。是啊,做任何事都要坚持到底才能成功。就像一座高耸入云的山,是靠积累一撮撮不起眼的泥土才形成的;就像波涛汹涌的波涛,又何尝不是靠积累每一股细流才汇成的。这不正是用事实告诉我们,脚踏实地地积累每一份看似渺小的知识和经验,最后拥有了实力,那么成功不就自然而来了吗?

阅读是快乐的,希望你也可以抽出时间读一读《论语》这本富有内涵的名著,感受它独一无二的精髓,多多反省自己的不足,使自己尽善尽美。

论语读后感(篇5)

从小学我们就开始学习《论语》,当时的我们除了会背诵以外,其他的一无所知。当然,老师在课堂上是翻译过《论语》的,我们只知道白话的含义,而其中蕴藏的深刻的道理我们完全没有发觉,这或许就叫年少无知吧。不过,反过来讲,如果哪个孩子能在年少就读懂《论语》中的精髓,那他还是一个孩子吗?

在这个假期学校布置我们每位学生都要去好好读一下经典名著《论语》,也是这样我才有幸重新拜读了一下。《论语》是我国经典读物,涵蕴了我国的文化经典。俗话说“半部论语治天下”论语用精短的语言告诉我们怎样和朋友交往、怎样孝敬父母、怎样解决事情、怎样……。

说它是薄薄的一本小书,实在不假。虽然印刷品的大小,连同笔记和翻译,总共不超过220页。想想信息时代的这样一本小书。

如果放在那些厚实如馒头、厚实如砖头、印刷精美如绣花枕头的大部。实在是不起眼之极了。我们怎么能想象,统治中国近二十个世纪的如此薄的小书,是中国成立的立世呢?

可见《论语》是一本应百读、细读的好书。

接下来就从我的视角带领大家一起领略这部经久不衰之作吧。

论语中,给我印象最深的几则,莫过于“子欲居九夷。或曰:“陋,如之何?

”子曰:“君子居之,何陋之有?””“子曰:

“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第一则说孔子想住九夷那蛮荒之地去,大家觉得奇怪,就去问他怎么去住那么落后的鬼地方呢?

他却答“君子住在那,又怎么会闭塞落后呢?”此话又说到了两个方面,一是君子不回在乎外界环境的好坏,毕竟自身内心的清净重要于外界环境的清净。二是人改变环境,还是环境改变人,有一则小故事说把胡萝卜放到开水里,胡萝卜变软了,把鸡蛋放水里,蛋清蛋黄都凝固了,把咖啡豆磨碎了放开水里,水就成咖啡了,这足以说明三种对于外界环境的态度,是“穷忍着,富耐着,睡不着眯着。

”直到被环境慢慢改变还是与环境对抗,亦或者是如咖啡豆一般的改变环境,孔子正是说,君子能到九夷去像咖啡豆一般的改变环境,那里就不会闭塞落后了。

在《论语》中讲究“仁”,“义”,“礼”,“智”,“信”;孝顺父母,顺从长兄,这就是“仁”的根本。“义”是在仁的基础上理解的,即:一个人在社会中要做到为人所想,去帮助别人“礼”让我想到孔子的一句名言“克己复礼”!

大家要是都谦让一点,不就好了吗?“智”我觉得就是知人之言为智!那就是要了解别人的真相,让自己更好地向前发展!

其实,我们都是在学习前人留下的经验!我们只有了解了其中的道理,才会明白自己在社会上的意义!当然,我们周围的人的意见应该被很好的选择,这有利于个人和社会的发展和接受!

“信”是我们一直在提倡的诚信。从我们的先祖开始就提倡“信”,而当今社会有时却缺失了传统文化的美德!所以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学习、发扬《论语》中的道理。

不过,我现在最喜欢的是“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和“三人行,则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这两句。怎么说呢,喜爱的原因或许是从实际从我自身感触来说的吧。先来理解它们的字面意思吧。

第一句是说:在学习的时候不去思考就会容易变得迷茫,在思考的时候不去理会学习就会变得困惑。那这句是讲的是如何调节“学”和“思”的问题。

很难发现别人的错误并有自己的想法。就像读《论语》,买一本书回来,刷刷几下读完,即使过目不忘,学到的也是别人的东西。思而不学,则会进展缓慢,而且容易钻进牛角尖出不来。

在这个时候,如果你能参考过去人们对同一问题的看法,你可能会有一种突然开放的感觉。荀子也说过“吾常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所以,孔子告诉他的**,在学习中要把握好“学”和“思”这对矛盾。

就我而言,上学期我没有掌握这一矛盾。当然,我在这之前是没有好好的,认真的读过《论语》,要不然我也不会绕了那么大一圈还没进到书本中去。引以为戒,以后在学习之时要好好平衡“学”与“思”这两个字。

看来,中国文化不仅博大精深,汉字也博大精深!那第二句的意思是在同行的三个人之中,一定有一个人可以担当你的老师,从他们的身上学习好处,并改正他们身上的不足之处。这句话包含着一个广泛的道理:

能者为师。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每天都要接触的人甚多,而每个人都有一定的优点,值得我们去学习,亦可成为我们良师益友。多向我们身边的这些平凡的人学习,就像置身于万绿丛中的小苗吸收着丰富的养分。

高山,是那样地雄伟,绵延;大海是如此壮丽无垠。山之所以高,是因为它从不排斥每一块小石头;海之所以宽阔,是因为它积极地收集很少的水。若想具有高山的情怀和大海的渊博,就必须善于从平凡的人身上汲取他们点滴之长。还有就是,我认为这里的“三人”可以扩大一些范围——那些有所成就的人或称他们为成功人士。

当今是属于信息的时代,发光的金子到处都能找到,他们有自己的微博,有些已经出书了,还有些经常去做演讲。这些可以作为我们信息的**,我们找到它,然后从中学习。那这样做有什么好处呢?

我认为,一方面我们大多数人都是平凡人,我想你们身边应该没有那么多的成功人士吧,所以,一方面它能提供很多的资源;另一方面,具有针对性,你身上缺少什么,你就可以找到相对应的人,从那些人身上汲取你想要的,不仅可以给你提供针对性的榜样还节省了你大量的时间,何乐而不为呢,你说呢?就我个人来说,我对商感兴趣,那我就可以找些在商业方面取得成就的人,我可以学习他们的品质也可以学习他们的模式,也可以把这种学习方式称之为“案例教学法”。总之,我们不应该独立存在,无论是身体还是精神,找到可以称为老师的他,然后不断的学习,改正,不断的进步,总有一天你会发现你站的位置就是老师曾经的位置,甚至超出了那个位置,飞得更高了。

孔子的至理名言,比不上老子的意味深长,比不上庄子的逍遥洒脱,却是一剂朴素的灵丹妙药,短短几句,往往就能使人受益一辈子。王超

论语读后感(篇6)

读《论语选读》后感

读《论语选读》已然是一个多月了。最近难得清静就写点东西抒发下感想,另外,也想让自己养成一个能坚持看完一本书并有所悟的习惯。

《论语》有七个方面:天、地、人之道,心之道,生之道,君子之道,交友之道,理想之道,人生之道。

其中,我觉得很多原则在社会生活中更实用。《论语》强调人的力量是无比强大的,如果做一件事情能够使天、地、人成为一个完美的整体,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天时、地利、人和”,那么这个事情一定可以成功。然而“尽人事而知天命”啊,如果个人已经尽力了还是没有达到预期的结果,那就是人算不如天算的结果,凡事还是要懂得知足常乐吧。

有人说我们应该给自己一个减法的生命。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拿我来说吧,我总觉得少一件衣服一个包一双鞋,经常为了要买什么样式的而苦恼。

这些也不算什么大件的东西,但是说明我的心灵不够平静很空洞,所谓心灵之道即心中有什么就看到什么,我想人还是需要精神的更加丰富,而远离物质的纷杂才是所谓的"减法生活”吧。不管你怎么生活,你最终都想追求幸福。看到一个寓言故事说:

三个工匠在造一所宫殿。有人问第一工匠:“你再做什么?

”他说:“我在砌砖”同问第二个工匠,他回答“你没看到吗?我在干苦力。

”而第三个工匠却愉悦的说:“我正在造一个宫殿啊!”诚然,第三个工匠是最快乐的。

第一个人很现实,目光也很短浅;第二个人是我们常说的那种“祥林嫂”,在他心中不会有快乐;第三个人充满了理想和希望。他看到的不是眼前的困难,而是成功后的喜悦。我想这样的人,不管成功与否,至少他的生活充满了阳光和幸福,我想要这样的生活。

再说为人处事交朋友这部分,这部分给我的提示和警醒最多。小的时候小朋友之间闹别扭我的父母总是责备我;当我长大后,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接触社会。他们总是让我觉得我欠别人的。如果有矛盾,一定是我。(当然,我不是责怪我的父母。

我认为教育孩子是正确的原则。按照黑格尔“正、反、和”的哲学理论,人生是要有这样一个过程才好。)这样下来,有时候我就觉得十分苦恼,我很谦虚很低调了,但是反而有一些喜欢欺生的人会把矛盾引发到我的头上来。

经过几年的滚打,我树立了自己的处事原则,也就是论语中所说的“以直报怨,以德报德”,而不是人们常说的“以德报怨”,“投桃报李”。孔子告诉他这件事听起来怎么样?有点出乎意料。其实,孔子告诉我们要谨慎生活,他提倡一种生活的效率和人格的尊严。

当然也决不赞成以怨报怨。而是用公正、率直、耿介、磊落的态度坦然地面对一切。要把有限的情感、有限的才华,留在最应该使用的地方。

了解的这一点,我觉得为人处事仿佛轻松愉悦了很多。有了正确的处世态度,如果你又是个正直的人,那么我想会交到益友的。因为真正的好朋友不会只听得进去赞扬褒奖的话,更应该听的是批评和反面的意见,因为坦诚实在的意见是人生进步的动力。

人生之道,对于我还是件任重道远的事情。毕竟我刚刚踏入高二,经历的事情还很少,我希望能到达所谓的“海到尽头天做岸,山登绝顶我为峰”的境界。他说的不是征服,而是改善山川。

我站在山顶上,这提高了我的高度。这是六经的境界,是这个时代应有的自信能力。我还在努力工作。我希望好的学习能导致我的行为改变。

论语对于为人处世确实受益良多。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