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电影观后感十二篇

05-14

语文中作文这一项已经刻进了学生们的DNA里,通过写作可以培养自身的知识整合能力。一篇作文最基本要求是主题不可涣散,那么好的学生作业作文是怎么写的呢?为此,小编花时间整理了印度电影观后感十二篇,欢迎大家阅读,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印度电影观后感(篇1)

今天看了一部印度电影,名为《厕所英雄》,反映的是现场社会真实存在的问题(厕所),这是我继《摔跤吧!爸爸》、《印度合伙人》之后,我看的又一部反映印度传统文化的电影。

说实话,刚刚看到这部电影的时候,我被2个半小时的时长雷到了,居然要放映2个半小时,我真的觉得真的有必要拍这么长吗?不过,自我去年看过《猴神大叔》,我就不得不说,电影的长度有它的道理,这部《厕所英雄》也是这样一部没有让我失望的电影。

下午的时候,我在想,这部电影当年在印度上映的时候,是什么样的情景,是不是墙里开花墙外香,还是国内和国外的口碑都一致好评?我不得而知,但是,假设这是一部反映我们自己的国家的过去,我会欢迎吗?我会接受吗?我们会公映吗?好在没有如果。

说回这部电影,男女主角我都不熟悉,从来没有看到过他们之前的演出,所以,不带任何偏见欣赏了一部电影,印度电影的歌舞风格,充满了爱情、婚姻,反映的是人的现实问题,还有男女主角那个奋斗过程,让我为这部电影的幕前幕后的人们鼓掌。

印度电影观后感(篇2)

**印度感人电影《何以为家》观后感一

家,是一个多么亲切的词,它是我们避风港;它是我们心灵的温暖;它是我们奋斗的力量。**完电影《何以为家》,可谓是百感交集,尤其是对家产生了更深层的触动和感悟。

电影是在战争过后的大背景下,以男主角作为第一视角展开的,电影中的男主角赞恩只是一个十二岁的孩子,本应当像我们生活中大多数孩子一样度过无忧无虑的童年,但他面对的却是父母的随意打骂,兄妹的生死别离,旁人的冷眼无视,连唯一关心他的年轻单身母亲,也被警察逮捕而离开他。这一切之后,他对生活的期望在心里彻底破灭,最后他因犯罪入狱。当得知母亲再度怀孕并欲以新的孩子在感情上来替代和弥补逝去的妹妹,赞恩彻底爆发了,极为勇敢地控诉自己的父母,大声呐喊出了内心深处对家的渴望,对自己长久以来的生活的厌倦和无奈。

希望无力抚养孩子的人别再生了。很难想象这句话是这么一个小孩子说的。如果这么多孩子只能沦为抱怨生活的理由和赚钱的工具,而不是悉心地照顾他们,那他们为什么要出生呢。这不仅仅是体现孩子的过早成熟,更弥漫着浪迹天涯,居无定所的沧桑感和无助感,发人深省。

家是我们最温暖的地方。它不仅温暖我们的身体,也温暖和照亮我们的心。它是心灵的家园。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这是内心对亲情的挂念,对家的魂牵梦绕;田家已耕作,井屋起晨烟,这是内心对与世无争的生活的憧憬和畅想,更是家的和谐与美满;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这就是来自家所支撑于内心的信念与力量。从古至今,无论贫富,无论成功与否,只要心中充满爱,就能战胜一切,同甘共苦,渡过难关,因为这是家的无穷魔力。

相比于电影里令人惋惜的故事,我们实在是幸运太多,家人的关爱与陪伴,爱情的美好与浪漫,友情的相投和温暖,所以我们更应当懂得感恩和珍惜。

何以为家?或是与红尘作伴,活得潇潇洒洒,策马奔腾,共享人世繁华的美满爱情;何以为家?或是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的感人亲情;何以为家?

亦或是斯是陋室,惟吾德馨的阖家安乐。何以为家?我所认为的或许便是喝着爷爷泡的那种味道叫做家的茶,平时多听听妈妈的话,闲暇时搀着外婆一起走在淡水河畔,将那份温暖全都装回口袋,每天下班回家后记得说声:

爸,我回来了。何以为家?心之所向,家之所在。

**印度感人电影《何以为家》观后感二

前几天朋友要请我看电影,我问是什么电影。她说是美国大片,我没去。我不喜欢看美国大片,因为美国大片没有内涵。他们依靠电脑制作的大型场景,他们提倡复仇和暴力。

今天(5月8日)专门去看了场反映难民的电影《何以为家》。《何以为家》是一部聚焦黎巴嫩难民的电影,从一个12岁孩子的视角让我们大家看到了数以万计难民的人生艰难,使人看了心碎。

看过电影的人,可以明确感觉到,其实对于绝大多数的身处困境的难民而言,最可怕的远不是当前生活的窘迫和无以为继,而是没有希望的未来和下一代依然要重复如同自己一样的生活。这就是为什么当这个12岁的男孩抱怨他的父母不照顾他时,他的父母也用同样的痛苦来回应:我就是这样长大的,我也经历了别人没有经历过的痛苦。

从电影本身看,他所能做的就实展现这样残酷的现实,但很难改变现实本身,这就是艺术的局限性。

但好消息是有人的命运因为这部电影而改变了。他就是那个扮演赞恩的小男孩。他的真实身份是难民。他出生在叙利亚,2012年随父母来到黎巴嫩躲避战争,住在黎巴嫩的贫民窟。

《何以为家》就是他自己生活的真实写照。像赞恩一样,他没有上学。他连自己的名字都不会写。他靠在黑暗中工作生活。是这部电影改变了他的命运。

他和家人一起到了挪威,有一个稳定的家,还上过学。我希望他有一个光明的未来!

战争摧毁的不止是我们肉眼能看到的房屋、生活设施等有形物质,它摧毁的是人们内心对于希望和未来的憧憬。战争对普通人的生活影响最大,对人性的破坏不可估量。我很高幸我们生活在一个美丽和平的国家,没有赞美和恩典的悲伤,我们将有一个稳定和幸福的生活时,国家是强大的。

**印度感人电影《何以为家》观后感三

我曾经以为所有的孩子都像我们一样,不管家境富裕与否,我们都是带着满满的期待被带到这个世界,我们都会被父母的爱始终包围,可这样根深蒂固了十几年的想法却在这样一部影片面前被击碎了,鲁迅说悲剧就是将你认为美好的东西毁灭了给你看,又或者,只是将你看不到的黑暗撕碎了仍在你眼前,那种无助和无能为力也许才是最令人感到痛苦的吧,

从来没有因为某个影视剧或影片而难过很久,因为我很清楚的知道,演出来的大多是夸张的不现实的桥段,但这部《何以为家》之所以可以让全世界的人为之动容,我想最重要的便是这故事里大多数的情节居然是小小的男主人公自己的亲身经历。我们永远无法想象在这个看不见的地方有什么样的黑暗和痛苦。就像相信每天的日出一样,我们无条件的相信着父母给我们的爱,那是一种每个人都从未有过怀疑的,如同饿了就吃饭渴了就喝水般的相信,可我们难以想象的是,这个世上真的有人会为了自己的生存而不顾自己孩子的命运。

我没有权利评价别人的做法,因为我无法体会他们的苦难,但听到小小的赞恩说出那句:我要控告我的父母,因为他们生下了我,我想每一个人都会被这句话所触动吧,他是有多绝望才会觉得还不如从未来过这人世间,这个年仅十二岁的孩子被迫承担了太多他本不应该承担的责任和苦难,说到底他还只是个孩子啊,是个尚不懂世事的脆弱的孩子,可命运带给他的,确是我们永远无法品尝的苦涩,如果有一天,父母都无法依靠,无法相信的时候,那该是多么的无助和荒芜啊。

我曾以为父母爱子是本能,可现在我终于相信,在面对生活,社会的无尽黑暗的时候,所有人都会选择自己,就像影片里对于自己女儿的死亡在短暂的悲痛之后又恢复了麻木的母亲,她不是不想拼了命的去保护自己的孩子,她是无能为力,就是这种深深的无力感使观者内心最柔软的地方仿佛被钝器来回撕扯。孩子们,只希望你坚强,只希望你相信苦难终将过去,只希望你从绝望中醒来,不再哭泣。

其实,悲剧不仅是一个群体的苦难,更是一个社会、一个制度的悲哀。幸运的是,总会有人用光明照亮每一寸黑暗。孩子是降临人间的天使,人世一趟,愿他们都能被温柔以待,平安喜乐。

**印度感人电影《何以为家》观后感四

讲述了一个12岁的黎巴嫩男孩赞恩悲惨的经历生活,由于家庭的贫穷,赞恩是个没有资格获得身份证的黑户,为别人打工,父母把赞恩的妹妹送给了老板,赞恩一气之下离开了家庭遇到了拉希尔,帮忙照顾她的孩子,拉希尔苦难后赞恩艰难照顾孩子,后来不得不送人后回到家里发现妹妹过世一怒之下刀捅原老板进入监狱,在监狱中他控告自己的父母,原因是父母生下了他,却没有能够好好的抚养他

对于赞恩来说他一直都在艰难的对抗着他所生活的环境,都在坚守着他认为对的事情,过上自己想过的生活,因为心中有愿景所以对现状很不满意,他用自己的倔强对抗着这个让人绝望的环境

生活中最可怕的其实不是恶劣的环境,而是没有一颗向更好的心,安于现状固步自封理所当然,然而不好的生活,不公平的待遇是正常的吗?明明有人在过着更好的生活为什么自己要过着悲惨的生活呢?无论我们生活在什么样的环境中,都应该有一颗向好的心并且为之付出努力,不论遇到什么困难都会努力克服向着自己的目标努力,那么面包会有的,身份证也会有的

马斯洛的五大人类需求是由低到高的: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会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吃喝拉扯、睡眠等生理需求是人类最基本的生存需求。赞恩所面对的正是最低的需求,可能很多人面对的需求的层面不一样,已经满足了基本的生理需求和安全需求,那么此生无忧,何必再进一步让自己难受呢?

生理需求有很多分数,简单还是优雅,普通还是更好?

人们在生活中会遇到很多痛苦。除了克服这些痛苦,他们还想

现如今很多不负责任的父母也是大有人在,思想开放的乱象下必然是下一代诞生的入口的增多,而在这现代的城市中虽然不足以和赞恩的境遇相提并论,但是单亲无亲贫穷做很多事情并且在没有关爱的家庭中执著自己的梦想也是多么困难,无异于现代城市的黑户。

电影里的每个孩子都是天使。是什么让这些手无寸铁的天使堕落?什么扼杀了他们的良心?是什么让他们走出困境?

**印度感人电影《何以为家》观后感五

这是我看完电影后,唯一想说的一句话。

不敢再看第二遍,当那血淋淋的现实再次毫无保留地再你面前再次流泪,真的很忍心。其实我不是很想写观后感,因为我不太原因再再脑海里面把一些剧情和画面重温一遍(含剧透):几乎十口人挤在一个不足十平方的房子里,晚上睡觉,仅仅相隔一个帘子,这边爸妈在**,另一半,几个孩子挤在一起拥抱着入睡。

妹妹第一次经期,第一时间不是告诉家长,而是想法设法的帮妹妹隐瞒;想带着妹妹离开,却失败了,眼睁睁看着妹妹被拖走,自己却无能为力;最后听见妹妹去世,喷怒,崩溃和悲伤让他发了狂,拿着刀就冲出去了;

带着毫无血缘关系,还在襁褓中的孩子在街头游荡,就算自己几天没吃东西,可是还是想法设法给像弟弟一样的他找来了食物;想丢掉可是不舍得,最后迫于无奈,发现卖掉可能是他唯一能做的事,不然,两个人就会一起饿死。转身那一刻,他的眼睛很红,很红,失去了一直无法失去的。我相信观众不会抱怨他的行为,因为这足以理解他的努力。

他这么一副小小的瘦弱的身躯,又怎么能够抵挡得住这个世界深深的恶意呢。

无论他怎么努力,却仍然看不到任何希望,这是我看完这部电影的感受,这也是为什么看完以后,我的心情极其压抑。其实我在想要是能哭出来可能会好点,只可惜,到电影最后我都没有流一滴眼泪,好像压抑到了一个点之后,你只会感觉到心里面全都是空的,好像不是悲伤,好像也不是痛苦,只是心里面有一个地方久久不能释然。

所以,看电影出来,我整个人都不太好,不想说话,不想和别人沟通,有些演员在演戏中途因为入戏会导致抑郁,我那个时候就是这样的感觉。

如果是我一个人在家里,这部电影看到一半我应该不会继续看下去,在电影院看到中途,我也有想要逃出来的冲动。整场电影的过程中,我的双手一直紧握在一起,就这样握着,丝毫没有松开,似乎这样能够给我带来坚持看完的力量。虽然说,这部电影看完很难受,很压抑,但是我还是会推荐一看,做好心理准备看其实可能会好点,也可能是因为我内心敏感,所以其实不适合看这种剧情的电影。

有机会的话可以尝试看看,看看在这个世界上最黑暗的地方到底有多黑暗,看看这个世界,在你看不到的地方,有许许多多的人还在苦苦挣扎,到最后,可能也得不到解脱;看看这个世界最大的恶意,究竟是父母带来的还是这个社会本就如此。最后的一点小建议:尽可能结伴去看。

印度电影观后感(篇3)

爱因斯坦曾经表明不能仅仅满足于专业知识的教育,因为通过教育可以使一个人变成一种有用的机器,但却不能成为一个和谐发展的人。

之所以这部电影能得到这么大的关注,那深深的代入感有很大的关系。这是一部再一次将现代教育的反思推向了新高度的电影,反思教育真正应该带给每一个学生什么的电影。但即使影片可以带给我们或多或少的共鸣,但还是只不过讲述了一个重复了数百次的故事情节,一个有读写障碍的学生被无知的父母送到寄宿学校接受改造,但严格的学习氛围让这位学生感到害怕,幸好遇到一位同样有学习障碍的老师启发了他的故事。忽略故事背后带个我们的信息,除了影片视觉部分令人惊艳和配乐的恰到好处,处处从孩子的角度出发,充满精心设计的童趣 ,美中不足的是影片节奏过于缓慢,中规中矩同时未免落入了俗套。

对于这部电影,人们已经将焦点过于集中在故事背后,而不是故事的本身。这是一部寓意很深的电影,在观看这部电影的时候,每个人无疑是充满代入感,回想到自己的童年。对于一个生长在如此庞大人口竞争激烈的国度,家长们理所当然地认为放弃那些看似幼稚无用的的东西而提早树立竞争意识是正确的。在既定的规则下,我们失去了儿时的那份纯真,逐渐沦为社会既定规则的牺牲品。

这是一部印度电影,一部出彩的印度电影。继《三傻打闹宝莱坞》的第二部关于教育的电影。我不是很深入地去了解过印度的教育制度,但从电影中老师,父亲对于学生的态度,教学理念和对竞争的认识,对于一个经济相对落后同时拥有庞大人口的国家,能如此从容对待教育制度使孩子天性的泯灭这个大社会问题实属难得,最起码中国就没有这份自信。电影作为一种艺术的表现形式,就应该用最大程度去反应生活的本身,探讨潜在的问题。一部可以讲述社会存在的问题的电影绝对可以成为一部经典。培养人才是任何国家的头等大事,孩子是祖国的未来,但当老师在一味传授学生所谓的真理和专业知识的同时要求孩子拥有自己独立的思考能力是绝对矛盾的。我认为在学生的生长过程中,老师应该是一个引路人,而不是一个带路人。

我不是一个天才,但我绝对是一个奇葩,一个在人群中绝对是另类的人物。当你看完这部电影,你可以认为为什么一定要做全才,为什么一定要有出息,不会拼写有什么关系,甚至不会系鞋带也没有什么大不了。但对于一个在人群中算是另类的人来说,我以自己的亲身经历可以大声说:“这样的生活不简单。”普通人眼中的标新立异其实只是我们奇葩一族最自然的表现,当我们白天去倔强与这个世界的既定规则去对抗的时候,晚上也是会独自叹息我累了。

时至今日,我依然为自己而活着,很累但很幸福。如果教育能让一个孩子走出学校时成为一件健全的人,无论是生理还是心理,那么这就是真正教育的真谛。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特长,只是没有很好发掘出来。我们周围,有多少个姚明在打乒乓球,有多少个梵高在做地盘工人,有多少个乔布斯在教书,有多少个梁朝伟在做警察。或许这些问题你我都想过,或许你我都明白这些问题不是一时三刻就能解决,但重要的是尝试。或者只是多一个老师的用心,就有多一个孩子可以从自己的梦魇中得到拯救。没错,学习好,体育好是值得让人敬佩,但是孩子的想象力,艺术的直觉亦是难得可贵的,毕竟能使这个世界由黑变白的只有律师和艺术家。

世间太傻,而你是天才;旁人话你悲哀,不过在你眼中清醒才悲哀,常人难道比疯子更可爱。

1-- 每个小孩都有独特的才华、能力和梦想。但每个人都不顾一切地想把每根手指拉得更长,去吧,把手指拉断吧。——《地球上的星星》

2-- 不要在人群中丢了我,我会找不到回家的路。 Don't lost in the crowd I, I will find the way home.

3-- 在所罗门群岛,原住民要砍伐树木的时候,他们不会直接把树砍倒,他们只会聚集在树木周围,大声咒骂,咒骂那棵树,过了几天,那棵树就会枯死了,它自己会孤独死掉。

4-- 我们中间一直都有那样的人,他们可以用不同的思维看世界,因为他们眼中的世界是另外一个样子,他们的想法不一样,而且并不是所有的人都能理解他们,他们被反对,但是他们中间出现了最后的赢家,于是惊艳了世界。

5-- 每一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总有一天,他们会走出自己的路。

6-- 他的自信心全被击垮了,他以不服从来掩饰自己的无能,他这是在与世界斗争。与其承认“我不能”,不如说“我不想”

印度电影观后感(篇4)

影片的男主角是印度明星阿米尔.汗,饰演爸爸,从二十多岁满怀梦想的壮年,到四十岁梦想破灭,大腹便便的大叔,再到六十多岁两鬓霜白仍为女儿奉献所有,表演可谓出神入化。他的眼神总是那么坚定自信,总能从他的电影里感觉到大爱,在这部影片中更是把父爱如山刻画到极致。

在印度这个男权国家,女性地位低下,女孩子的命运无非就是结婚生子,早婚也是常态,而如若抛弃这些桎梏,会有怎样的下场,惹来怎样的非议?这部影片记录着阿米尔汗下狠心苦心栽培两个女儿成为优秀的摔跤手,同时向世人展示着男女平等之期望

年轻的阿米尔汗曾是个全国摔跤冠军,他的梦想是成为世界冠军,但是由于年龄等种.种原因,他还是未能实现梦想,于是他开始企盼儿子可以替他圆梦。然而现实很残酷,连生4个闺女,令他绝望不已。

他的世界冠军梦,也这样在女儿们唧唧喳喳的喧闹声中破灭了。直到有一天,他的两个女儿把男同学打的遍体鳞伤,被同学家长找上门来,他才恍然大悟,天赋不是只有儿子才有,他看到女儿身上特有的摔跤天赋:我要把女儿培养成世界冠军!

于是,在没有征求任何人意见的.前提下,两个女儿的苦逼训练就此展开……

然而,想要得到国际冠军十分困难,所以这条路也自然充满荆棘。

让俩女儿真心的接受摔跤就历经波折。

看到这里,我对男权主义父亲把自己的梦想强加在女儿身上,近乎变态的训练,冷漠是非常反感的。而对两个女儿的无奈,竭尽所能逃避、反抗充满了同情。

不过,这位不苟言笑的爸爸那深沉炽烈的父爱也令人动容:

为了让姐妹俩顺利的训练更是想尽各种办法,自己搭建训练场地,实在没有多余的开支的时候,一脸严肃的向小贩压低鸡的价格,为姐俩补充营养(莫名喜感)。

为了争取到比赛权利不惜大打出手。再严厉也会默默心疼,在女儿们睡下后悄悄按摩她们红肿的手臂......

但女儿对这种表面看似严厉的深沉父爱并不理解,直到有一天,邻家女孩披着嫁衣在一片欢快音乐中郁郁寡欢,流着泪对两个女孩说:“我希望有你们那样的父亲,至少他是爱你们的,他是负责的,他在为你们的人生努力,你们不用在14岁时就嫁给你们不认识的男人,生孩子洗衣做饭。”

这番话,点醒了女儿们。才了解到这才是真正的父爱,她们的小宇宙开始燃烧,她们梦想的火种被点燃。

愚昧者怨天尤人,无能者长吁短叹,儒弱者颓然放弃。

印度电影观后感(篇5)

从一定程度上来讲,还是挺佩服印度人的,能够把一个严肃的话题拍的轻松幽默,点到为止,又留了很大可以讨论的空间。

我看这部电影的前30分钟是义愤填膺的;转折点是被迫出嫁的女孩,从这儿起对父亲是稍微理解的;后面训练比赛是激动人心的;直到大姐大拿到国家冠军,去了印度国家体育学院,这时又恨不得冲进屏幕,给饭桶教练一拳(应该打不过);再到最后一家人“同仇敌忾”,大姐大一鼓作气拿下大金牌,结局大美满。

可是一部优秀的电影作品不只是让观众笑了,泪了,热血了,就完成了它的使命,它总应该还会留点什么值得思考的。

所以我想写点自己的看法,

刚开始我为什么很讨厌父亲呢?

其一:他把自己未完成的梦想强加给自己的女儿,和某些父母一样,自己可以考不上清华北大,没关系,老子生个孩子让他去考,还可以美其名曰:我这都是为了你好。 世界上最大的区别对待莫过于你送我去辅导班,你却去搓麻将。

其二:他为什么让女儿学摔跤?因为他说他要完成他未完成的梦想,拿到世界摔跤冠军,为国争光。这我就不服了,你为国争光是好事。可干嘛把你女儿搭进去,你不是有个健壮的侄子吗?就算你侄子不愿意,你收个徒弟不可以吗?

父亲的强势也是我不喜欢的,尽管他“摧残”女儿,妻子也只能心疼,不敢言语,女儿们在他面前都是站着的,双手下意识揉衣角。

这一切导致我差点弃了,但还没看完整部影片,是没有资格评论好与不好的,还是继续看了下去。

转折点在新娘婚礼上,我那时多少能理解父亲一点了。

新娘:我倒是希望上帝给我这样一位父亲,至少他很关心你们。否则我们的现实就是这样:以女儿身降生的一刻起,就注定与锅碗瓢盆为伍。终日操持家务,待到二八芳华,便要嫁为人妇。以此摆脱他的负担,牵着他的手走向她的新郎。为那个她从未谋面的男人,相夫教子,这是她所有的使命。至少,你们的父亲把你们当作自己的孩子。他为你们遮风挡雨,他为你们忍辱负重,他就是为了让你们有自己的将来,有自己的人生,他又有什么错呢?

父亲是没错的!

可是没有经过深思,这样简单的洗地也是不对的。

我首先想到了父亲,在年轻的时候获得了国家摔跤冠军,前途无量。可是为什么要退役呢?就因为家里穷,没有政治勾心斗角,不是身体原因,不是技术原因,就是因为家里穷?问题来了,为什么一个奥运冠军,经过无数磨炼过来的优秀运动员,印度国家为什么不给予支持?难道印度国家连支持一个奥运冠军温饱不愁都做不到吗?

退伍后的国家冠军在做什么?边远山村,没人认识,没有名气,没有国家保障。

如果一个奥运冠军,连简单生活也无法保障,无法获得与他付出同等的回报,那还谈什么为国争光?

父亲再培养一个国家冠军,那又怎么样?还是要为生活发愁?

这让我想到了一个流传很广的故事(真实性不可考):曹操要杀华佗,把华佗囚禁在大牢 ,华佗把一生所学之心得记之于《青囊经》,打算交给狱卒,对狱卒说:“你按照这个学个7.8成,以后就可以救死扶伤,行医救世,此生也可以无忧了。”狱卒不屑的说:“就算我把医术学成你这样了,还不是落得这个下场呀,学这些有什么用?”

我希望这个故事不是真的,最可怕的不是贫富差距,而且做了对他人对国家有益的事,却得不到相应的回报。所以我们有了老人摔倒不敢扶,有了医生还要兼职会武术,有了奥运冠军流落街头卖艺。

有些职业,被玩贱了;有的职业,被捧太高了。没有对错,回报的多少,本来就不取决于你的职业为其他人做出了多大贡献。就算这样,还是会有一群傻子,会愿意做那些吃力不讨好的事。

体育圈这东西,太现实了,你做的好,万众瞩目,做的不好,墙倒众人推。刘翔是这样,李宁是这样,孙杨是这样……只要你敢失败一次,输了“本来属于我们的金牌”,不被黑出翔才怪,哪怕你之前获得过几十块金牌,我们都能选择性遗忘。

高风险,应该有高回报。

扯远了,回到电影。父亲让女儿练摔跤没错,可为什么只能是摔跤?为什么不能通过读书,不能通过学习其它技能呢?我还是先入为主,太“中国”了。仔细观察主人公他们的居住的房子,很容易得出结论——穷。

印度是一个典型的男权主义社会,女性地位不高,或许通过这种方式能让女儿们有不一样的人生。

还记得父亲说过:如果你明天赢了,并非自己独享胜利,有几百万个像她们一样的女孩跟你一起得胜,所有被认为不如男孩的女孩们、那些被迫做繁琐家务的女孩们、那些被嫁出去生儿育女的女孩们,明天你不仅跟澳洲选手比赛,还是跟这些轻视女子的人比赛!

父亲的梦想+女儿的天赋+环境的压迫=摔跤吧!女儿

因为穷,没有选择!

最后大姐大在没有父亲的帮助下,独自战胜了对手,意味着她真正可以独当一面了,父亲也老了。

讲梦想,讲女权,也讲现实。

  


印度电影观后感(篇6)

无论是在生活中还是工作中,我们常常能发现一个问题从表面上看好象已经解决了,但实际上并没有真正解决,随后而来的问题反而会更多。

看完电影《印度合伙人》,我内心的感受更是如此,真正解决问题才算是完事,能保护的了自己老婆的人才算是真正的男人。这部影片能够直面社会的弱点,在轻松诙谐的笑声里,不知不觉的感动落泪;揭露落后迂腐的习俗,最后却总能唤起积极向上的心态,看到国家的希望,满满的正能量,却不带一丝的虚伪和做作。影片中因为男主对妻子的爱,就算被误解,被嘲笑,甚至被赶出他生活的小村庄,他依然坚持自己的梦想。为了做出自己的产品,他不惜去当佣人,希望获得知识。

影片主人公在获得成功,得到了奖金,在可以功成名就成为富豪的时候,他依然不忘初心,完全不是考虑自己的个人利益,坚持做出让所有穷苦的妇女买得起用得起的产品。他用自己的行为,感动了帕里,并成为他最好的合伙人,换来了更多人的帮助,更是赢得了之前所有瞧不起他的人的重新尊重。坚持做好的产品,去帮助更多人,最后在帮助了他人,帮助了更多人之后,他个人拥有了更为高尚的人格。

结合到我们现在的工作,我们首先应该做长者“买得起、吃得了、吃得好”的产品,在此基础上再去延伸为奋斗者解决产品丰富度的问题。只有扎扎实实做到买得放心、做得省心、吃得开心,才能从根本上改善生活。通过为用户解决根本问题,让用户的生活美好起来,让我们的心灵美好起来。

印度电影观后感(篇7)

从电影院里出来,我便迫不及待地打开了网易音乐,查找到了电影中伊希娅所唱的那首《我是谁》,开始了洗脑循环。

阿米尔主演的电影总是充满了正能量,能引发人心灵最深处对美好的感动与赞美。如果说《摔跤吧!爸爸》是我2017的年度泪点,那么《神秘巨星》便是一部成功地让我在2018又一次被感动得一塌糊涂的作品。

电影讲述了一个追梦女孩的故事。印度女孩伊希娅生长在一个痛苦又快乐的家庭。痛苦的是她的父亲暴虐无常,稍有不顺心便会对母亲斥骂、拳脚相加,而她又无可奈何。快乐的是她有一个理解并支持她的母亲。伊希娅渴望当歌手,但这个梦想却是被父亲所不允许的,“有些人是不被允许拥有梦想的。”一如她的演讲。

印度女性在家庭中的地位很低,伊希娅的家庭便是这个社会的缩影。她的姑奶奶、母亲和她三代人似乎都拥有着同样的命运:听从父亲的命令出嫁,从此没有自由和权力地度过一生。她被要求随父亲搬家后嫁给一个和父亲一般的男子,虽然她反抗过,但为了所爱的母亲,伊希娅还是选择了向命运低头。后来,母亲在机场因父亲丢弃伊希娅吉他、否定女儿梦想的行为而爆发,意识到了一味退让和逃避只会让女儿的梦粉碎地彻彻底底。多年压抑的苦楚和伤痛,更多的是对保护女儿梦想的渴望,给予了她反抗的勇气。最终她重拾起吉他,拉着一对儿女昂首阔步地离开了那个令人伤痛的家庭,打破了桎梏,圆了女儿的歌手梦。

故事中的母亲一度被我看做懦弱无能。在她对女儿说出:“那就是你的命!”时,我的心仿佛也狠狠地抽搐了一下,哪个母亲会如此对待女儿?在知道了女儿前途暗淡后,哪个母亲会劝说女儿接受现实?这时的我似乎看到伊希娅梦想里的星光一点一点破碎,消散,被无边的黑暗吞噬,坠入冰冷的绝望中。

在电影里,我在泪水里为小主人公的悲惨遭遇而感到不平。在电影外,我却开始回忆她的母亲。

如果说伊希亚为了母亲而选择接受命运,那么她的母亲则是为了儿女沉默地忍受了充满暴力与痛苦的婚姻,何尝不是在离梦想遥不可及的黑暗中沉默着。她又这让我想到了鲁迅笔下的祥林嫂。她们一样有着无法掌控的悲惨命运,下场却截然不同。祥林嫂在痛苦中选择了沉默,最终变得麻木,堕落在了黑暗的封建社会中。但伊希娅的母亲不同,她选择的是拒绝逃避,打破沉默,奋起一搏与命运抗争,最终摧毁了命运的桎梏,为自己更为儿女争取到了新生。

也许我们这辈子都不会有形如伊希娅的遭遇,但在未来,总会有一段段黑暗的岁月,在那时梦想濒临破碎,生活迷茫浑浊。我们稍稍停下脚步,就有可能坠入绝望的深渊,从此万劫不复。

而我们能做的,就是拒绝逃避和无言地忍受,向生活呐喊,大声诉出自己对梦想的不懈追求。

打破沉默,是涅槃重生的钥匙,更是拥有与命运斗争的勇气与坚毅的见证。

印度电影观后感(篇8)

楚雅是个年仅9岁,天真无邪的儿童,因为丈夫重病而亡,她被认为不祥和带有罪恶,而被父亲送到了寡妇之家接受惩罚,乌黑美丽的长发被无情地剪掉,任凭她做着无畏地挣扎,后来,她不停地跟别人讲并自我安慰:妈妈很快来接我回去的。

卡丽安妮是寡妇之家唯一留着长发最美丽的女人,当充满童真的楚雅,第一次看到她就被她的脱俗的美而震憾,问你是天使吗?

然而卡丽安妮的美丽是寡妇之家的管理者麦杜为了私利而将她送到圣河对岸取悦贵族的工具,她都一直平静地接受这样的安排,直到有天遇见了留学归来,英俊,跟随甘地思想,试图解放大众的贵族青年那拉扬,四目相对,碰撞出爱的火花,她的灵魂开始苏醒,于是,她悄悄地与他约会,她要嫁给他。当他们一起坐船离开寡妇之家的途中,幸福的她在忐忑中得知她爱的人的父亲曾是她服伺过的贵厂贵族后,她毅然决然地离开他。

这个世界给予了她污浊,她无力反抗,但卡丽安妮与那拉扬的爱情是圣洁的,所以,她在清洗完身体后,平静地沉入圣洁的河水中。

那拉扬的父亲是个贵族的牧师,正应是正义,和平,善良的化身,但他充满邪恶的灵魂,蹂躏了寡妇们之后还掩饰说是她们的福气,认为她们是卑贱的,道貌岸然,直到听说儿子要娶的女人曾是他的猎物时,厚颜无耻地告诫儿子不必要娶她为妻,可以将她当成随时能玩弄的情人。

所谓的纯洁的教人向善的宗教,却成为个人私欲或统治阶层的工具。

寡妇之家的莎肯塔拉是唯一在工作之余看书的人,所以,她平静的外表下有颗渴望觉醒的心,她与寡妇之家大姐麦杜不同,坚持自己的信念,默默地为寡妇之家那些需要帮助的人奉献,她时常为布道的智者分担工作,直到追求爱情的卡丽安妮因为要结婚而被麦杜囚禁后,莎肯塔拉向智者寻求解惑,智者答,经书上讲寡妇有三条路可走,一条为死去丈夫殉葬,二条是若得家人同意可以嫁给死去丈夫的兄弟,第三就是法律将会通过寡妇也有权利改嫁,虽然第三条仅仅是有可能,但她仍看到一线希望,勇敢地从麦杜那里夺回钥匙,放飞卡丽安妮让她去寻找幸福。

莎肯塔拉有次地无意问楚雅她看起来怎么样?童言无忌地楚雅答:你老了,这句话深深地刺痛了她的灵魂,是的,我虽不能自渡,但仍可以拼尽全力来引渡你,所以,当楚雅被骗以为会被送回家,却成为继卡丽安妮之后可怜人儿,遭到摧残昏迷之际,震惊的莎肯塔拉在得知印度精神领袖甘地会在火车站停留时,她抱着孩子狂奔,希望能将孩子送到甘地身边,被痛失爱人,追随甘地的那拉扬看到了,伸出一臂之力,列车轰隆而去,望着小楚雅终于脱离苦海,莎肯塔拉笑了,温柔而慈祥。

寡妇之家的大姐麦杜,年老而肥胖,拥有权力的她竟然可悲地滋生私利,忘记也她也曾是受害者,她有钱喂养宠物鹦鹉,却没有给需要她帮助的死去的老人埋葬的钱。其他的寡妇,完全听天由命,愚昧茫然,有时甚至是伤害同类的帮手,因为她们被所谓的宗教欺骗迷惑。

我的兄弟姐妹,以前我一直以为神就是真理,直到现以我才知道,真理才是神!这是甘地在火车站为前来祈福的人们所说的话。

没有人狂妄地呐喊:人定胜天。

只因为不是我选择了世界,而是世界选择了我。

不是我不反抗苦难,是因为无力反抗。

觉醒吧,受苦受难的人们,勇敢站起来反抗伪善宗教,追求属于你们真正的幸福!

影片结束时有段文字,到目前为止印度累计约有4300多万的妇女仍遭受这样的摧残。

月亮静静地倾泻到圣河,却不能完全洗净那些真正罪恶的灵魂。

印度电影观后感(篇9)

本周末看了《印度合伙人》,被电影主人公善良、执着和迎难而上的精神所感染。让我感触最深的是男主人公在联合国发表的演讲,他并没有被成功后的名利所污染,依旧保持着初心,为了让这个国家更多贫困的人生活越来越好而孜孜不倦的努力。这让我马上就联想到了我们企业,想到了我们美好的价值观;尽管动因不同,但却是殊途同归,心怀善良、坚持梦想、克服困难、淡泊名利、保持初心。

这部电影讲述的主题是在中国再平常不过的女性日常用品——护垫!这个东西居然还能拍一部电影?带着好奇心我走进电影院。

这个在中国微不足道的事情在印度却是一件大事。

故事因男主角出于对妻子的关爱而展开,历经磨难,终于成功。可见,做任何事、无论在任何国家,爱才是最大的动力源泉!

观影后,我深刻理解了大家推荐观影的原因,同时也被拉克希米身上那些优秀的特质深深折服,具体有以下几点:

1、善于观察和思考

受打鼓的小人启发,发明切洋葱的小人;

修理铺的老师傅说要自己先使用后没问题再给用户,启发他自己试用自制的护垫;

2、有想法就千方百计付诸行动

到棉花加工厂去问市面上售卖的护垫里的“棉花”和他自制“护垫”的棉花有什么区别;

想知道关于纤维素纤维更多的知识,到一个教授家里做全职保姆,只为了向教授请教;

想到要做一个护垫机器就辞职到村里去贷款、购买器材,反复试验制造机器。

3、有不屈不挠坚持的毅力

家人的不理解和村里人的驱逐没有浇灭他发明护垫的热情反而点燃了他更大的斗志;

制造护垫和护垫机器时遇到了困难都最终一一克服。

4、不忘初心

不申请专利,以一颗博爱利他之心深入农村推广机器,造福大众;

离开美貌、智慧和善良于一体的女神帕丽,最终回到深爱他的妻子身边。

拉克希米所做一切,所经历的一切,与我们正在开拓美好事业有着异曲同工之妙。有着最质朴的初心和梦想,解决的都是人们最基本的吃住行需求,为的就是让更多人生活更美好。所以,我们将更加坚定美好的信念,坚定美好人的追求,善于观察并思考,面对困难想方设法排除万难付诸行动,用我们不屈不挠的毅力和斗志,无论何时何地都不忘初心,美好心灵,美好人生!

最后,我说说全影片的高潮部分——男主角在纽约的主题演讲。没有华丽的辞藻,简单易懂,风趣幽默,但却能直击内心,催人泪下!他的演讲,真正验证了那句话——“越真诚,越感人”。尤其那一句“我要把印度变成100%护垫国家,我要给100万女性创造就业机会,这就是我想做到的,我一定要做到的!”简直燃爆了!

印度电影观后感(篇10)

《摔跤吧,爸爸》。影片从一个酒馆里的摔跤开始,爸爸的肌肉我超级满意,他的摔跤技术更是神勇。(父母的专业水准和眼光非常重要,只有具备了这两点,你才能成为孩子的人生导师。)

这是一个爸爸,一个有梦想的爸爸,希望能有个儿子,然后把儿子培养成摔跤世界冠军,让印度的国歌响彻在世界比赛的赛场上。然后带着这个梦想开始造人。第一胎女儿!小失望。第二胎的时候一个村子里人都用各自己的专业技术传授男主生儿子的方法。哈哈,生了,女儿!虽然夫妻俩每种方法都试过了,可是,可是,可是。。。。。生了四胎都是女儿。男主成为父亲的同时,梦想也随着着女儿的一个一个降生一点一点的破灭了。(在决定生孩子之前,想一想孩子长大之后你想让他成为什么样子?孩子是可以感知到的。父母的期待会影响孩子的方方面面。)

一天爸爸回家的时候,发现邻居夫妻带着两个伤痕累累的孩子上门讨个说法,父亲以为是表哥干的,结果是他的两个女儿干的。父亲很好奇地问女儿们是怎么做到的?女儿们边说边示范,讲述了她们打人的过程,父亲笑了,他发现了女儿们有摔跤的天赋。(在任何情况下都要保持理智,孩子的天赋随时都可能闪现。)

于是与妻子沟通要训练女儿摔跤。他们的沟通方式我超级喜欢,每一个问句都是从问题到解决:女儿受伤了怎么办?把她治好!拿不到冠军怎么办?给我一年时间,一年时间到了,没有成果,我就放弃!在这一年里你不能干涉我。对于妻子的每一个问题父亲都给出了清晰的回答,妻子放下了自己的顾虑全力支持丈夫去做他想做的事。(与重要他人的沟通要保持在平等、透明的基础上,并从对方的需求出发,给对方她想要的答复,这样夫妻关系才能更和谐,对孩子的未来发展才能更好的聚心凝力。)

爸爸开始了他的训练,从饮食、体能、摔跤技能还有,还有自律、品行开始训练。这个训练过程看起来很严,很严,让姐妹俩喘不上气,于是她们开始反抗,改闹钟时间,假摔,受伤,父亲感到头大,但依然坚持,对于女儿的训练,父亲一直陪在身边,没有打骂,只有手把手的传承。

爸爸的台词不多,但是行动很多,为孩子做鸡肉、做跤场、争取比赛机会,以及后来父在女儿训练的地方租房。顶楼、小屋,印度的温度,从一个一个细节中我们可以清晰地感知到父亲对女儿的陪伴是不惜一切代价,不惜一切代价,不惜一切代价。这也是影片最打动我的地方,父母对孩子的教育,最核心的'点是什么?我认为是孩子成长道路上的陪伴和引导,有实际行动的陪伴,专业的引导。

当遇到危机的时候,爸爸的隐忍让我感动,女儿的任性,反抗,以及对自己的轻视,爸爸都忍下来,女儿三次错失世界大赛冠军,父亲伤心失落,却没有一句责备。经过失败后的女儿自己醒悟过来,自己最好的教练是父亲,然后打电话,向爸爸求助!爸爸来了,在女儿求助的时候来了。(什么时候出现在孩子的身边,在孩子遇到困难的第一时间,还是孩子觉察到困难的时候,我喜欢爸爸的等待,等待孩子自己去体验失败的过程,不经历风雨怎么见彩虹?没有指手画脚的建议,有的只是需要时无条件的全力以赴。)

电影里爸爸解决问题的方式给我的启发最大。每每遇到问题,父亲第一时间想到的永远都是怎么解决它!而不是它的困难,这也是父亲坚持到最后,姐妹俩走到最后的原因。父母给孩子最宝贵的是什么?解决问题的方式!这是影响孩子一生的宝藏。父亲用自己的所思、所想,所做告诉孩子,问题是拿来解决的,不是拿来吓唬人和用来逃避的。

这部影片老少皆宜。老人可以重温印度电影的美好!年轻的父母可以学习如何育儿,孩子可以体会成长的味道。配乐依然是亮点,女儿说音乐加速了她的心跳,对剧中人物更加感同身受。歌词道出了人物的心声,别有滋味!总体感觉9.8分,名符其实!

印度电影观后感(篇11)

梦想,一个令人遥不可及的东西。但当你为它努力时,又觉得它离自己是那么近。《神秘巨星》这部电影正好点明了这个道理。

影片的主人公尹希娅酷爱音乐,她无意间看见了同学锌腾发的传单,上面写着学校要举行音乐会,奖品是一个平板电脑加一年的上网卡,尹希娅心动了。她打算去参加,但父亲阻止他,成为了她实现梦想道路上的一个羁绊。

母亲看出了女儿的心思,为女儿买了一部平板电脑。尹希娅拿到电脑,就在网上传自己的唱歌视频,但是,她却将自己的脸蒙起来,原来是怕视频被父亲看见,打死自己。

但是这一切被父亲知道了,她也知道原来母亲是把自己的金项链卖了,为她买了这部平板电脑。父亲十分恼怒,将母亲打了一顿。还要她亲自把电脑摔了。

尹希娅的视频被音乐家库马尔看见了。库马尔让她逃学到孟买来,教她唱歌。她同意了。

正巧库马尔也离婚了。他知道一位律师,尹希娅也反对父亲的家暴行为,就请律师为父母办了个离婚手续。她回家告诉母亲,母亲生气了,她并不想和父亲离婚。就在这时,父亲突然决定要带他们换一个城市生活。

这时的尹希娅十分难过,,就在这时。她的弟弟将她的胶布用完了,她差点打了弟弟一顿,但后来她才知道弟弟是为了为自己粘电脑。她被感动了。

最终,在机场,她和母亲对父亲忍无可忍,离开了他。今晚正好是音乐颁奖典礼,她们来到会所。尹希娅婷赢得了冠军。

电影看完了,我也受益匪浅。我知道了,想要梦想成真,就要付出代价,但只要有足够的信念,代价什么的,都只不过是一些微不足道的东西。这部电影其实还要说明爱的深刻意义,爱,是可以互相传递的,有母亲给予的爱,有弟弟关心的爱,它只需要去用心灵感受的

生活中,我面对梦想只是在畅想,我一定要学习尹希娅,去尽自己的努力完成梦想。这部电影的含义,应该是:梦想,不付出努力,就会成为做梦。望我可以迎来个崭新的自己。

印度电影观后感(篇12)

竹青云看完这部电影,我觉得拍得非常好。它以问题儿童为主线,反映教育问题,引起教师和家长的反思,使儿童重新认识自我。

这部电影主要讲述的是一个患有阅读障碍的小男孩伊桑,他不擅长每门功课,每次考试都不及格。其实他很想做得更好,只是每次做题的方法都和别人不一样,也完全不知道那些字符代表什么意思,因此总是得不出正确答案。在老师的责骂和同学的嘲笑下,他受不了。他总是逃课出去玩。他心里也有许多奇怪的想法和想法。

后来他爸妈嫌他太调皮,让他转学去另一个学校当寄宿生,他以为爸妈和哥哥都不要他了,到了那边,终日郁郁寡欢,每天还要忍受着老师和同学对他的嘲讽和轻视,学***前更差了。直到尼克出现,他才发现小男孩的真正问题。在他的帮助下,他的父母意识到了自己的错误。他们没有从伊桑的角度考虑这个问题,而是盲目地批评他。之后他们比以前更加关心他了。

伊桑的学习也有所提高,尤其是在绘画方面。他很有天赋。从此,他发现自己,不再自卑,健康快乐地过着每一天。

从这部影片中可以看出,父母对孩子的教育也极其重要。当孩子身上出现问题时,应该找出问题所在,从根源上解决问题,设身处地的想一想,而不是一味地责骂孩子。这时,应该对自己的孩子多多鼓励在好的方面,让他们得到认可。

跟他们做朋友,引导他们,理解他们。否则只会让孩子越来越封闭自己,当他们内心承受不住那些冷嘲热讽,就会对这个世界彻底绝望,看不到自己的闪光点,也看不到希望。就会以为这个世界他不该来,没有人爱他(她),被所有人抛弃了。

如果我们用另一种方法解决这个问题,也许会有意想不到的结果。倾听孩子的真实想法,营造轻松愉快的氛围。找出他们的优缺点并提出建议。这样,孩子就可以自然地进入内心世界,帮助他们成长。

在电影中,尼克老师就是营造一种轻松愉快,自由自在的课堂环境,他上绘画课,并没有给学生一个参照物,而是让他们想画什么就画什么。让孩子有自己的想法,有自己的个性和创新能力。这样,孩子们就乐于画自己的画,不会觉得无聊。

但是,在我们中国要营造这样一个课堂环境,貌似不太可能。我们要遵循校规校级,上课也不能做与本课目无关的事,只有老师提问时,我们才能讲话。有些需要手工练习的课目没有条件。

只希望以后教学上,我们国家能有所改革,而不是墨守陈规。

从电影中,我了解到每个来到这个世界的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不可替代的。父母不总是把自己的孩子和别人的孩子比较。他们应该找出孩子的亮点,告诉他们你也很棒。作为家长,我们不能消除孩子的好奇心、个性和创新能力。

应该让他们保持下去,鼓励他们。如此才能让他们和别人不一样,过着不一样的人生,活出不平凡的自己。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