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教学论读后感十四篇

05-18

读书可以使我们增长见识,不出门,便可知天下事,作品是作者写的,读过以后内心震撼。 好的读后感需要在记录下来主要思想作为支撑,你会不会写作品读后感?我们已经为您找到了以下相关资料以供参考:“大教学论读后感”,我们会在网站上及时发布更多信息!

大教学论读后感 篇1

“互动”在课程改革中成为了一个常用词语。同学们摆脱了“各自为战”的学习方式,在老师的引导下尝试着“生生互动”的学习方法。夸美纽斯认为“教导别人的人就是教导了自己”。

并引用了天才约阿希姆-福尔丁斯常说的一段话:“假如任何事情他只听到或读到一次,它在一个月之内就逃出他的记忆;但是假如他把它教给别人,它便变成了他身上的一个部分,如同他的手指一样,除了死亡以外,他不相信有什么事情能够把它夺去”。于是在我的教学中,开始注意在课堂上给学生一遍一遍说出自己理解的知识的时间,这样能力强的学生精通了功课,其他学生也能有了榜样,慢慢领会。

课下也由学生帮助作业有困难的学生,即使家长愿意辅导孩子,我也建议采用让孩子给家长讲思路、讲知识的方法,给孩子“教”的机会。慢慢地我也意识到小组学习的重要意义,这种形式很时髦,其实这种方式很科学,给每个学生提供当“老师”的机会,可以帮助他们更彻底地掌握知识。

我大学毕业前就买了《大教学论》这本书,很喜欢,喜欢它把“一切事物交给一切人们”的这种“大教育观”的思想。于是,一遍一遍地读,工作5年了也读了5年。我发现,随着我教学经验的丰富,我越来越觉得这本书的价值和夸美纽斯的伟大。每次我读到它,我都有了新的认识。

书的名字虽叫“大教学论”,但教学方法却阐述的很细致,可以直接应用到自己教育教学中。我会一直读下去,希望可以收获那种“教员可以少教,但是学生可以多学;使学校多具闲暇、快乐和坚实的进步”的教学方法。

大教学论读后感 篇2

为了提高自己的课堂实效性,我认真的阅读了教育专著《做一个有胸怀的人》、《教科研与教育智慧全书推广》等书籍,通过阅读和学习,感受颇多。

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教师的知识结构要不断完善。教师的知识结构要不断积累,尽可能的发展和更新自己的知识。教科研的成果必然要转化为教育教学的科研成果。所以,教师必须积极投身教育科研的改革与实践,在科研实践中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

教师要不断学习,更新,要不断反思。教学中的反思非常重要。对一堂好课或课堂的成功或失败,要及时进行反思和评价。要能从教学实际出发来选择教学方法、策略,从而提升教学效果和教学水平;同时,也要能及时的总结经验教训,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

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教师的知识结构要不断完善。教师的知识结构要不断的丰富和发展,满足学生的求知欲望,满足学生的求知欲望。教育的真正价值就在于能为学生提供更大更多的发展空间和展示自我。教师的观念决定着教育的质量。所以,教师的行为要转化为学生学习的动力。首先,教师要不断学习,不断反思。要经常对自己的教学进行总结和反思,找出教学中的成功与失败、对自己的现在和以后的发展有个比较理性的认识,并及时调整自己的教学方法和策略,使自己和孩子一起成长。其次,要及时了解学生,为他们提供宽松的读书环境和读书氛围。教师要充分利用教学资源,为学生创造良好的读书环境,让学生多读书、会读书、学会读书、善读书,为他们今后的学习生活打下基础。再次,要鼓励学生多看一些优秀的书籍,并积极与同伴交流,提高自己的阅读能力。

读书,能够改变教师的人生,而且能促使教师去不断地思考教学工作、生活、生命,从而实现自我人生层次的提升和生命的升华。读书,能够改变教师的人生,而且能促使教师去不断地思考教学工作、生命,从而实现自我人生层次的提升和生命的升华。让我们一起行动起来,共同朝着读书目标前进。

大教学论读后感 篇3

近日我读了《大教学论》一书,书的作者夸美纽斯是捷克人,终生从事教育工作,是一位伟大的教育思想家,他是人类教育史上第一个注意到人民大众教育问题,并提出了普及义务教育的主张的人。他还系统地制定了分班教学制度,提出学校教育必须与生活实际相结合的思想,首次系统地阐述了教学的基本原则和规律。

这本书的扉页上写着这样一句话:《大教学论》它阐明把一切事物教给一切人们的全部艺术。书中是这样解释这句话的:

这是一种教起来准有把握,因而准有结果的艺术;并且它又是一种教起来使人感到愉快的艺术,就是说,它不会使教员感到烦恼,使学生感到厌恶,它能使教员和学生都得到最大的快乐;此外,它又是一种教的彻底、不肤浅、不铺张,却能使人获得真实的知识、高尚的情谊和最深刻的虔信的艺术。

夸美纽斯的这本书其主要目的在于:寻求并找出一种教学的方法,使教员因此可以少教,但是学生可以多学;使学校因此可以少些喧嚣、厌恶和无益的劳苦,多具闲暇、快乐和坚实的进步;并使**教的社会因此可以减少黑暗、烦恼、倾轧,增加光明、和平与宁静。

该书特别强调了夸美纽斯的“自然适应性原则”。 所谓“自然适应性原则”主要是指教育必须遵循自然界的普遍规律,此外还包括教育必须适应儿童本身的”自然”,即儿童身心发展的特点,尽管夸美纽斯对此原则的论述尚不深入,有将教育与自然机械类比之嫌,但在当时来讲,他以自然规律作为教学工作的依据,并注意到儿童的特点,这是进步的,在反对封建教育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教育必须适应自然是夸美纽斯教育体系的一条指导原则,它贯穿于他的教育巨著《大教学论》的始终。所谓教育适应自然,就是教育必须遵循自然的一般规律。在夸美纽斯看来,自然界存在一种“秩序”即普遍规律,人是自然的一部分,因而人类的教育活动必须与自然界的普遍规律相适应。

他认为旧学校的根本错误是它违背了“自然”。他指出“学校改良的基础应当是一切事物里面的恰切的秩序”。夸美纽斯在《大教学论》中列举了大量自然现象来论证自己的每一个教育主张。

例如在“自然遵守合适的时机”的原则下,他借用鸟儿选择春天繁殖,园丁选择春天种植,它们或他们的活动都选择合适的时机,借以批评经院主义教育没有选择运用心理的恰当时机,指出遵循自然的秩序,人类的教育应当“从人生的青春”即儿童时期开始,这是最恰当的时机。?? 教育适应自然,还包括教育必须适应儿童本身的“自然”即

儿童身心的特点。夸美纽斯在论证教育应从人的青少年开始时说:“这个时期生命和心理都是新鲜的,都在蓄集精力;一切事情都是精力饱满的,都可以深深地生下根”。

他把人脑比作蜡块,能印上外界事物的形象,它在儿童时期特别“湿润柔顺”,最适于接受一切外来的影像。同时,孩子的肌肉柔软,也可以接受训练,而且容易作出熟练的动作。

夸美纽斯特别强调旧教育的改革和新学校的建立。新教育的体系主要有以下内容:(1)一切青年都能受到教育;(2)他们都能学到一切可以使人变成有智慧、有德行、能虔信的科目;(3)教育是生活的预备,能在成年以前完成;(4)实施教育不用严酷或强迫方法,而用温和轻快、自然的方法;(5)这种教育应是真实的、彻底的;(6)教育是轻松的,课堂教学每天只有4小时,一个先生可以同时教几百个学生,而所受的辛苦要比现在教一个学生少10倍。

总的来说作者在第十五章至第十九章重点讨论了教学理论,详细论证了提出的教学原则。作者指出,一个好的学校组织主要取决于工作和休息的合理分配,以及阅读、放松、紧张和娱乐的分配。教师要引导孩子们遵守适度饮食、体育锻炼和注意休息三项原则,尽可能地保持生命健康。

为了使儿童能茁壮成长,作者对教与学提出了一系列要求和建议,如人类的教育要从儿童时期开始;早晨最宜读书;一切学科都应加以排列,使其适合学生的年龄;书籍与教学所需的材料必须事先准备好;例证应比规则先出现;时间与学科的划分应该严格遵守等。在这一部分中,笔者列举了大量的自然现象,并结合教学案例进行了详细的论证,最后总结出规律。夸美纽斯着重对教学的便易性、彻底性和迅速性原则进行了阐述,提出了许多宝贵的建议。

如废除强制灌输的方法,多方激发儿童学习的自觉性和主动性;教学应从观察开始,运用直观方法;教学内容的安排要由易到难,由简到繁,由近及远,从一般到特殊,务使先学的为后学的扫清道路;

根据学生的智力特点安排课程;加强实践与实践,巩固知识;实施课堂教学体系,制定详细的教学计划等。

该书是夸美纽斯的代表作。该书不局限于对教学问题的讨论,**了教育理论和实践中的各种问题,总结了当时的历史和教学经验,提出了许多有价值的意见和一系列有利于资本主义发展的教育措施。

该书是西方近代最早的系统教育学著作,标志着世界独立教育学的诞生。这本书确立的教育制度奠定了资产阶级教育理论的基础。

这本书对世界教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书中提到的课堂教学制度是教育史上的一次进步。

从个别教学到集体教学,为学生创造一个相互学习、相互鼓励的环境,不同课程的变化有利于学习兴趣的提高。这对大面积普及教育、提高教学效率具有重要意义。经过夸美纽斯的提倡,它首先在欧洲广泛推广开来,之后又扩散到其它各洲。

在未来的几百年里,教育的发展呈现出强大的生命力。该书提出了直观教学等一系列教学原则,至今仍被教师运用于教学实践中。

应用英语四班周国芬

***.12.20

大教学论读后感 篇4

有些东西历经岁月的冲刷而越显其光彩,正如久经打磨的玉石,越发显得弥足珍贵。夸美纽斯的著作《大教学论》也是同样如此,其中的教育理论甚至超前历史两百年,因此在夸美纽斯去世后也被埋藏了近两百年,但是是金子总会发光,历史的尘垢终将被历史的洪流所冲刷,世人不解的诋毁终究遮掩不住《大教学论》的灼灼光华。当寂寞等待的两百年过去时,当实现夸美纽斯教育理论的历史条件成熟时,在1863年的时候,劳默尔像一个寻矿人一样,他率先向人们展示了《大教学论》这一被埋藏多年的金矿。

夸美纽斯,这个教育界的先知,就像一个考虑周到的建筑师,他在建筑“教学论”这个建筑前,先阐明了这个建筑产生的必要性,他认为“为了解救沉沦的人类,除了年轻一代的教育以外,天底下再没有更可靠的办法了。”把教育看做拯救人类的唯一办法,这虽然有些夸大其词。但可以看出,在夸美纽斯看来,教育的作用是如此重要。

而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中,教育是一种让教师和孩子都疲于应付的枯燥乏味的东西,以至于这样的教育是不能达到“解救沉沦的人类”的目的。因此,他认为“我们敢于承诺一种伟大的教学法,即是说,将一切事物交给一切人的无所不包的艺术,它是真正能以确定性教授它们、务使必有成效的教学艺术,它是愉快地进行教授的艺术,即是说,教师和学生双方都没有烦恼或厌恶,而是双方都引为最大的乐事。”这样一来,“教学论”的出现就显得必要而恰如其分了。

其次,他为了让人们能够走近甚至更透彻地了解“教学论”这个建筑,他不惜花了大力气来铺路。好让人们能够畅通无阻地明白他的用意。在《大教学论》中,从第八章到第十三章,他用了整整六章来铺平道路,说明为了更好地实施完美的教学方法,应该建立适宜的教学环境,即学校。

他认为“因为人的职业和人大量增加了,既有充足的知识又有充足的闲暇教导他们的孩子的人是罕见的。因此形成了一个明智的习惯:为了他们的共同教育,把儿童托付给经过挑选的、在有关事物的知识和严肃道德上声名卓著的人。

对这种青少年的教导者用了导师、男教师、校长和教授的称号,而将专用于进行这种共同教育的地方称为学校、初等学校、讲堂、学院、公学和大学。”这条路铺的非常好,他阐述了学校存在的优点和必要性,学校的存在有利于儿童和年轻人的教育和发展。另外,在这里面,我非常赞同其认为“特别是幼年儿童,用榜样去引导和管理,往往比用教训更容易”,这就是为什么一个不专心与吃饭的儿童与一个胃口很好的儿童在一起时,会增加其饭量的原因。

儿童高度模仿的特点使榜样发挥着无限的作用。在学校的建设中,夸美纽斯对于“所有男女儿童都应该上学”的理念是令人钦佩的,他打破了那个时代不允许女性受教育的传统观念,允许女性也能接受教育,但受其时代所限,也有其局限性,即他认为女性所接受的教育应该是“指满足于做一个女子所知所做的事情,即是说,一切使她能料理好她的家务和促进她的丈夫和家庭幸福的事情”。这正如要女子去学***是为了能够更好地实现三从四德一样的,带着明显的传统色彩。

由此可见他所倡导的的女性也可受教育的理念是不够完善的。但尽管如此,他还是比传统迈出了一大步。最后,当教育和学校的必要存在被证实以后,就该进入他所构建的“大教学论”这个真正的宫殿中了。

可以说,这是夸美纽斯所构建的屹立千年而不倒,反而越发熠熠生辉的“建筑”了,犹如教育界的一座灯塔,指引着教学的道路。

21世纪的今天,循着夸美纽斯的思想,翻开“大教学论”,就仿佛打开了一扇教育的大门,进入了夸美纽斯穷尽毕生精力为世人的教育所构造的世界。这门里的世界五彩纷呈。尽管已经跨越了世纪,仍然有很多值得我们学***的理论。

如在《大教学论》中,夸美纽斯用六章的篇幅来详细地阐述了他以自然为导向所着手探索的五个原理。即,(1)延长生命的原理;(2)精简学科的原理,使知识可以更快的获得;(3)关于把握机会的原理,使知识能有把握的获得;(4)关于开启治理的原理,使知识更容易的获得;(5)使判断力更敏锐的原理,使知识可以更彻底的获得。虽然有学者认为“其划分是不十分科学的,每条‘原则’包含的内容过于庞杂,各个原则的内容也有较差、重复,一些行之并不相近的内容也被纳入同一原则中。

”但我想看书就是剔除糟粕,取其精华的过程,所以我觉得在这些观点中还是有一些观点值得我们去推敲,去思考,去吸收和借鉴的。

在“延长生命的基础”中,辛尼加说的很好:“如果我们知道怎样利用人生,人生是漫长的;如果它得到正当的利用,足够我们完成最伟大的事业”。正是因为为了确保长寿完成最大的事业,夸美纽斯主张做两件事:

(1) 保护我们的身体不受疾病和死亡的伤害;并且(2)给我们的头脑一个掌握所有知识的环境。这两点是值得我们当前的教育借鉴的。目前,无论是教育环境还是被教育的个体,在日益功利化和竞争激烈的环境中,个体的身体状况都被忽视了。

谈革命而不谈革命的本钱,就像造海市蜃楼一样不可靠。再好的教育,再聪明具有智慧的头脑,没有生命作为支撑来延续,那么终究是没有用的。因而,我认为夸美纽斯的“延长生命的基础”是非常必要的。

在“教和学的普遍要求,亦即必须准确地达到预期结果的教和学的方法”中。夸美纽斯将人类教育的各个方面与鸟类、树木和其他自然事物进行了比较。尽管这些类比显然有些牵强,但不能否认,夸美纽斯想表达的许多观点都是有价值的。

比如,他认为“要学***切学科要这样安排,使之适应学生的年龄。凡是他们不能理解的,都不要给他们学习。”这说明学***学生身心规律为主,不能教他们以理解范围之外的东西。

从这一点可以联系到小学生在奥林匹克数学课上的现状。将初中的知识作为奥数题出现在小学生的学***内,这显然已经超出了小学生的理解能力,是不适合的。另外“学生首先必须学会理解事物,然后记住他们。

不要把重点放在口语和笔上面,直到前面两点受到了训练。”这一点明显是在强调要使学生学会先理解后记忆,而并非当前实际教学中的死记硬背。这一点其实在我们的新课标上也有体现。

然而,经过几千年的教育实践,夸美纽斯的一些理论将被抛弃。夸美纽斯认为“时间应精心地划分,使每年、每月、每日、每时都有指定的功课”,这一点在实际的教学实践中我认为是不适宜的。事实上,为了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索和学习能力,教师应该学会灵活安排教学,而不是统一完成教学任务。

在“教和学的方便性的诸原则”中,夸美纽斯提出教学要以学生能够吸收多少而不是教师能够灌输多少为主,要充分考虑学生需要,不要加重他们的负担。他说“强迫学生背诵的东西越少越好,即是说只背诵最重要的东西。对于其余的内容,只需要领会其一般意义。

”“每一样事情的安排都应适应学生的能力,这种能力会随着学***龄自然增长。”当前,国家的教学大纲一直在跟进先进理论的脚步,因而“减负”一词频频出现,但是,为什么学生的负担越减越重呢?这其实在于人们的观念问题,大纲的修改并不能修改人们的观念,受社会各种因素的影响,许多家长惶恐“减负”会降低自己的孩子的能力的培养,因而,大纲越减负,家长越倾向于寻找各种各样的培训机构,以“培养提高”孩子的能力。

因而,在“减负”的号召下,学生负担反而越来越重。这正是因为家长们缺乏教育需要缓慢进行的观念。

在后面的两个原则中,令我感触较深的当属辛尼加说的“时间如此宝贵,却学***多糟粕,这是多么疯狂!”夸美纽斯因此也说“所以,不应学***在学校中学***值的东西,而是要学***有用的东西,使学生所获得的知识不致一离开学校就消失不见了”。对于这句话,很多学生甚至教育家都深有体会。

我们该看看自己所经历的教育,那些使我们学了之后就交给试卷了的?那些是我们一离开学校就消失殆尽的?学生也应该扪心自问,当大学生有了自己的学习选择时,他们是否选择了能够终身受益的知识?

夸美纽斯还说“如果不强迫学生学***的志愿相违的学科,就不会出现厌学和挫伤智力的情况,每个人就会在他的天然倾向的方向得到发展,就会在他的人生的岗位上为神、为他人服务,不论他的岗位是什么。”当前教育界的学者受此影响,有相关的提法,甚至在我们的新课标中也逐渐有新理念的引入和借鉴,但是迟迟不能实现的原因就在于这个理论还不适应我国当前的国情。但是,改革的道路总是艰辛而与漫长的,我想,好的理论在长时间的实践中总会显现出其价值。

因此,只要我们勇敢地从中学习并吸收到我们自己的东西中去。正如夸美纽斯那样,在集百家之长的基础上再在实践与研究的基础上补其不足之处。那么终会守的云开见明月。

此外,为了改变中世纪学生一年内随时可以入学的混乱局面,他制定了统一的学年和学日制度。在《大教学论》中提倡实行班级授课制,他认为:“教师看到跟前的学生数目愈多,他对于工作的兴趣便愈大……教师自己越是热忱,他的学生便愈会表现热心。

同样,在学生方面,大群的伴侣不仅可以产生效用,而且也可以产生愉快(因为人人乐与劳动的时候有伴侣);因为他们可以相互激励,相互帮助。”夸美纽斯基于班级授课制的种种好处而大力提倡学校教育采用这一制度。并对班级教学体系的发展和实施提出了很多建议。

下面,我将就其建议谈一谈自己的想法。

夸美纽斯首先提出了“一个教师怎样能同时教不论多少名学生”并对其提出了相应的策略。如他认为要求教师同一时间教很多的学生遇到的最大困难即是教师是否劳累,教学时间是否很长,学生能否学会等三个方面的问题,因此,他围绕这三个方面提出教师不论在校内还是校外绝不应该进行个别教学,并认为教师必须要确保所有的学生都在注意倾听时方可进行教学,否则不能开始教学。在教学过程中,为了减轻教师的负担,他认为可以采取分层管理、学生之间相互监督的方式,让学生在教师的相互监督和观察下学习。

这些提议直到现在还有其可取的地方。他说“教师应当特别小心,除非所有的学生都在倾听,绝不说话,除非所有的学生都在注意,不进行教学”这一点提醒教师教学时应注意自己的教学对象是否都在积极地学习,是在提醒教师要注意课堂教学的实际效果。而不能忽略了教学效果,单纯地为了让教学而进行教学。

在学生互相监督,教师负责检查方面,可以说教学过程是很严谨的,也确实减轻了教师的负担,在这一点,我认为可以在实际的实践教学中有所保留的学习,可以让学生之间互相监督,共同促进,但是我认为在学生中实行分层管理,即很多事情都由学生中的小组长进行管理,这在学生中可能会造成学生之间的不平等。可见,目前在小学生中,组长的权力过大,不利于孩子的发展。另外,为了实行班级授课制,夸美纽斯对于教师的集体授课有些夸大,他认为一旦集体授课就绝不能有任何的个别教学。

其实,这并不完全符合学生个体发展的差异。我们不能否认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学力是存在差异的,有的学生对于新知识很容易吸收消化,但部分学力稍微弱一些的儿童则需要教师采取一些个别教学的方法加以帮助其学习。因此若教师完全不能进行个别教学的话,是不够合理的,这也与因材施教的教育原理是相违背的。

同时,夸美纽斯要求,在学生提问题时,要尽量当着全班的面提,不允许私下找教师,我认为这一点也是欠妥的,正如我刚才所说,一个大班级额学生,不可能所有的学生理解力是一样的,因此有的学生理解的快,有的学生理解稍慢,如果所有的问题都非要全班同学去倾听,那么对理解里较快希望能接触更多的知识的学生来讲,无疑是在浪费时间。

接着夸美纽斯提出了“怎样能用同样的教科书教全体学生”。这一论述中他的观点虽与当前的实际有所不同,但是,我认为其在当时的条件下是符合的,因为当时混论的甚至没有明确的教材是不利于学生发展的。

而在“怎样使学校中的所有学生在同一时刻做同样的事”这一论述中,我有着不同的看法,其实看到这里的时候,我已经有一种强烈的感觉,即夸美纽斯提倡要实现班级授课制,他围绕这一观点提出了很多子观点,这些子观点很详尽,但是其不尽人意的是,为了促使班级授课制这个共同体的出现,夸氏提出了很多“同”,同一个班,同一个教师,同一本教材,同一个时间做同样的事,甚至要同一种方法教每一件事。这样未免就显得有些过了。比如说本段提到的“使学校中所有的学生在同一时刻做同样的事”,这显然是不合理的。

正如法国中世纪所实行的大学区一样的,为了能够统一管理,甚至全国上下同级别的所有的学校应该在哪一时刻做什么事都是统一的。后来,它的失败是显而易见的,因此可以看出这种想法是不可取的。至于后面的为了减轻教师的负担,建议用一种方法来叫所有的科学就更毋庸赘言了,显然是不合理,我认为这种想法违背了事物的多样性。

其实除了在事物的多样性这方面,我认为夸氏后面的其他问题上则提出了很好的建议。如果把学科划分为进步阶段,是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的。

在初读这本名著时,我曾一度不能接受夸美纽斯在《大教学论》中处处充斥着的宗教色彩,因为这宗教色彩使得文章充满着神学和科学的矛盾。但在细细地品读之后,我觉得自己初读时看问题的眼光是狭隘的,正如《大教学论》的中文译者任钟印先生所说的那样:“我们在评价历史人物时,首先不是看他身上留有多少旧的痕迹,而是首先看他在多大程度上冲破了旧的闸门,为新事物鸣锣开道。

”因此不管是评价夸美纽斯还是评价他的著作,我们都应该用历史的眼光来看问题。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去其糟粕,取其精华,得到新的启示。

大教学论读后感 篇5

一米阳光

——从分科教学法说起

初识《大教学论》,缘于它的班级授课制的提出。这是在实际教学中发展和完善的,为了达到理想的课堂教学模式,迄今为止一直在实用。在课堂教学体系中采用大班教学法,不仅减轻了教师的工作负担,而且有利于学生的学习,提高了教学效率。

这种超越时代局限的教学构想的提出,增强了我对夸美纽斯及其著作《大教学论》的兴趣,很有幸,我在老师的指导下读完了这本处处引人深思的著作。

《大教学论》名为教学论,实际上它的内容远远超出了教学论的范围,涉及教育理论的各个方面。它不仅从整体方略上(即教育目的、教育原则、教育作用等)驾驭教育理论,而且从各个细点,如班级授课制、德育论、体育论等,全面系统的阐述作者的教育经验总结和研究成果。我主要就“分科教学法”这一点,谈谈自己的所思所悟。

“分科教学法又称各科教学法,指中小学学校各种不同学科的教学方法,如语文教学法,数学教学法等。不同学科的教学方法研究各学科的教学规律、原则和方法。具体研究对象包括各学科的教学目的和任务、性质和特点、教学内容、教学要求、教学过程和教学方法。

分部教学法应符合各学科的教学规律,教学理论所反映的一般规律是分部教学法的基本理论。”

当代中国关于“分科教学法”的释义

夸美纽斯在《大教学论》中提到的分科教学法主要是从三个具体的方面加以论述:

一,自然科学的教法:

(1) 初步准备:深化自然科学的原则

1、保持心灵的纯净;2。首先,要注意身边的事; 3、学会注意; 4、学会举一反三。

(二)教学过程中

一。学习对象必须完整、真实、可观。如果没有实际对象,则应使用模型。一切事物都应尽可能放在感觉之前,每一事物都应对应其相应的感觉器官。

2。教授自然科学的人应遵循的规则:

(1)树立诚实和刻苦的工作态度,并教给学生他们需要了解的知识;

(2) 教师应以简单的方式教给学生知识;

(3) 所传授的知识必须追溯到源头,与源头相联系,理解事实的本质;

(4)首先,我们应该了解一般知识,然后再考虑详细知识;

(5) 从专业联系中学习知识,不能把不同部分之间的关系割裂开来;

(6)、教学应当具有连续性,在同一时间内不要教多件事;

(7) 从事物的差异中学习知识,从差异中发现特征;

(8) 用图表的方法帮助老师和学生理解。

认识与反思:

夸美纽斯的自然科学教学方法为我们现在的教师提供了参考。比如,他提出让模型对象难以理解可见,这不仅便于学生观察图像,也有利于学生加深记忆。现在常用的地球仪和人体结构模型在课堂上运用这一原理;再者,夸美纽斯提出用图表帮助老师讲课和学生理解,不仅符合他的“使这些所学对象是完整的、可见的、直观的”,而且通过数据**更能清晰地,一目了然的了解书本或教师所要表达的意思;这种精辟实用的教学方法和规则,还包括连续性原则和实践性原则。

但是就如何认识、学习自然科学,夸美纽斯主张教学过程应先从对事物的感知入手,他指出“教导应该在可能的范围内通过感官去进行”,他的这种把对事物的感知看做一切教学的起点,犯了片面性的错误,将使学生只能看到事物的现象,而忽略了本质,而且他认为知识**于感觉也违背了“实践是认识的**”这一规律。这些都与他所处时代的局限性和人文主义教育成果的影响有关。

益语采撷:

“着重点应放在事物之间的差别上,以便使获得的知识清晰、明显。‘善于辨别的人就是优秀教师’”。

———摘自夸美纽斯《大教学教学法解析》第二十章,任钟印译,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年6月第一版

2、 人文学科教学方法——从理论到实践

“我们应当勤奋地寻找一种方法,用这种方法可以容易的把年轻人引导到自然力的实际应用中去”

当工作、材料和模型可用时,我们如何学习技能?即是说当理论知识已储备充足时,我们应如何把它应用于实践?如何教好人文学科,我想可以从书中总结出以下九条原则:

1、通过实践学习;

2。为理论知识和抽象知识提供模型;

三。充分发挥榜样的力量,学习他人的人文学习方法;

4、千里之层,起于累土,要从基础扎实做起;

5、学会预习新内容;

6。准确模仿前人的财富成果,才能自由发展;

7号。模仿要尽量准确,避免偏差;

8个。当场纠正人文学科学习中的错误,以格言规则为范本进行教学;

9号。在综合分析的基础上,完善人文学科教学方法。

认识:夸美纽斯的实践教学方法与我们现在强调的一致。对于人文学科这种缺乏生动性,文字性较强的学科,如何学好它?

只是死记硬背,只是停留在知识的表面。最后,只有将它与我们的生活联系起来,我们才能不仅牢记它,而且还可以透彻地理解它。

然而,夸美纽斯的人文教育思想仍有局限性。我只想谈谈其中一个

夸美纽斯说,在模仿时要尽可能准确,甚至不能有丝毫的偏离,而后才能有自由。这种观点不正确。只有在模仿中允许偏差,我们才能知道自己的缺点并加以纠正;同时根据矛盾特殊性的观点“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我们不可能模仿到尽善尽美,丝毫不差,这种要求是不合理的;第三,当我们完全按照前人的教诲去做的时候,我们的创新意识被我们的模仿抹去了。很多的名作、美文并不是事后产生的,而是在未成形过程中偶然出现的(如史铁生仿鲁迅《孔乙己》而作的《詹牧师的报告文学》,独成一家,意味深刻)。

所以我认为创新是伴随着模仿的过程,而不是模仿学习过程的后果。

益语采撷:

“为此,不应轻视对别人的作品的精确分析,只有不断地对它进行全面的研究,我们才能知道路在何方,小径和十字路口在**。”

——摘自夸美纽斯《大教学教学法解析》第二十一章,任钟印译,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年6月第一版

三、语文教学法:

一。学习汉语的目的:学习汉语是一种获取知识并将知识传递给他人的工具。

2。学习汉语的方法:离不开他所涉及的事物;不需要学习完整详细的汉语知识;孩子们应该对汉语感兴趣。他们感兴趣的其他事情应该留待以后再说。

3、学习语文的规则:

(1) 自主学习,即不与其他知识混合的学习;(2)时间分配的合理性;(3)练习性学习,即没门课配备的习题;(4)规则性强化;(5) 差异学习,即寻求新旧知识的差异;(6) 关联学习是新旧知识的渗透;(7) 实践学习在实践中深化。

四。语文学习的四个阶段有不同的教材和辅助阅读材料。

认识:读罢本章,不仅惊叹于夸美纽斯超前,缜密的思想。短短一章内,他言简意赅的阐明了学习语文的目的、方法、规则及阶段划分,既考虑到语文学习的联系性、实践性,又考虑到它的单独性和差异性。

他的许多原则现在供我们参考。他认为字典是学习语文的“最好的老师”;认为差异学习有利于比较记忆;笔者认为,培养兴趣对汉语学习有很大影响。这些都是21世纪的老师给孩子们灌输的东西。

追问:1、夸美纽斯认为语文学习只为满足自身需要,不需要学习语文完全详尽的知识,那么当今社会一轮轮追随孔子《红楼》的专家们又为何如此热衷于解读前人?

2、夸美纽斯提出学习语文的非哲学性,即合乎语法,知其然即可,这与现下强调的“知其所以然”十分冲突,试问是否对所有的事物都要“知其所以然”,学生的“刨根问底”为何会遭到老师的拒绝?

3、单独性学习语文,一方面解决了知识储备的“鱼龙混杂”现象,另一方面阻碍了学科的贯通性,如何才能处理好其间的关系?

益语采撷:

“语言的学习,特别是在年轻时,应当与学习事物相结合,使我们对客观世界的熟悉和对语文的熟悉,即是说,我们关于事物的意识和表达它们的能力,能齐头并进。”

“一切语文都可以通过实践学习。”

———摘自夸美纽斯《大教学教学法解析》第二十二章,任钟印译,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年6月第一版

师式教学法犹如一米阳光。虽然渗透时含有杂质,却掩盖不了它的光辉。夸美纽斯详细的为我们叙述了自然学科、人文学科及语文教学法,里面许多思想至今仍为我们所沿用,充分体现了人文主义、自然主义、民主主义和感觉主义。

纵观分科教学法,它表明了夸美纽斯对教学过程的看法:即由对事物的直观到对事物的理解,再由对事物的理解到关于所理解事物的记忆,最后用语言或书面表达的练习把所记忆的知识表达出来。联系生活,分科教学法的出现方便了文、理科同学的学习,使他们学会对症下药,对不同的学科用不同的方法、不同的思维去理解学习的知识。

这不仅减轻了学习负担,而且为各科培养了专业人才。

然而,由于时代的限制和经院哲学的局限,夸美纽斯并不能完全脱离现实。他对分科教学法的观点,很多是通过“神的意志”或者神学著作删减整合而后自成一家的。他的感觉认知论,模仿论等即使认识片面,却瑕不掩瑜。

在《大教学论》的璀璨光辉下,分科教学法只是其中的一米阳光,却足以让后人寻找到光明,照亮各科教学之路。

大教学论读后感 篇6

读《大教学论》有感

1632年,《大教学论》著成。这是欧洲国家从封建主义向资本主义过渡的时代。文艺复兴运动、宗教改革运动和科学现实主义思潮都是一股以上的浪潮。这种新的思维方式越来越被人们所接受。然而,旧的封建制度在大多数欧洲国家仍然占主导地位。夸美纽斯的出现对这一转变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他的里程碑式的地位是毋庸质疑的。

夸美纽斯,连同他的《大教学论》,都是时代的产儿。

然而过渡性的时代决定了人们思想的过渡性,即使是夸美纽斯,也难以避免地被时代特点束缚。所以拜读著作的同时,还要加以鉴别地理解,方能有所收获。

本书主要从教育的目的与作用、普及教育思想与统一的教育制度和教学理论展开论述,完整且详细地构建了整个教育系统。夸美纽斯通过总结前人的研究成果和自己的教育实践,使之成为一个理论体系,成为一笔宝贵的财富,为后人提供借鉴。

面对当时封建教育环境的腐败,也深受其害,夸美纽斯决心扭转这种局面。但是宗教神学的世界观和经院哲学的方法仍然束缚着人们的思想,改革并不容易。如何使教育的改革顺理成章?

夸美纽斯借鉴了“**”的圣光使其的出现合理而且有说服力。夸美纽斯是一个虔诚的**徒,但信仰并没有成为他的羁绊和监禁。相反,他把信仰变成了灯塔,指引成千上万的人走向光明。

夸美纽斯首先从宗教的角度肯定人的潜能,指出“人是造物中最崇高、最完善、最美好的”。除了生存之外,人类还有其他生物所没有的——生命力、情感和理性,这是一个人发展的前提和基础。然后通过“等级原则”告诫人们“我们虽则永远在往上爬,爬到较高的一级,但是我们仍旧往前进,绝对没有达到最高的一层”,暗示教育中学问研究的无止境。

如果一个人的思想都是关于智慧的,那么研究就没有尽头。紧接着**教中的“三重”又更进一步引出教育就是今生至永生的预备。而这个预备的过程则要做到“熟悉万物;自我约束;皈依上帝”,明智的夸美纽斯就巧妙地将这三件事转化成了“博学;德行或恰当的道德;宗教或虔信”,而这条路必然要通过教育去实现。

夸美纽斯创造性地借“自然法则”类比人类的教育过程,揭露批判了旧教育违背自然的偏差,发现了问题,从而去探索教育和教学应有的正确的理论,把人类从神权中解放出来,这在当时无疑是进步的,而且是颠覆性地变革。当然,从现代教育的角度来看,以自然为导向是片面的,因为人既有一部分自然属性,又有一部分社会性。

夸美纽斯先进性地给“人”下了一个操作定义,“只有受过恰当教育之后,人才能成为一个人”。他对人的认识是科学完整的,人不是简单的肉体存在,只有实现了潜能,表现出来,才是真正意义上的人。这种认识对于人类的发展有着着实进步的意义,相当于现代人们常说的“提高人口质量”!

与此同时,夸美纽斯还用“狼孩儿”例子引证自己的想法,我不禁暗叹,现代流行的个例研究远在三百多年前就已经应用于问题的研究和解决了。

在认识到教育的重要性之后,什么时候教育才是最好的?夸美纽斯还类比了树木生长的自然规律,认为教育应该从小开始,并给出了一些令人信服的理由。其一,人生无常,充满变数,生或死,健全或残疾谁都无法预示;其二,行动比学习重要,应花更多的时间在实践上,而非学习;其三,一切事物的本性在较弱的时候容易屈服,容易形成,一旦长硬,就不容易改变了;其四,上帝给了人青春的岁月,那只合于教育之用,别的都不合适;其五,幼儿时期欲望正在沸腾,思想也很迅捷,记忆正很牢固;其六,在人身上,唯一能够持久的东西是从少年时期吸收来的。

经过多次论证,夸美纽斯得出结论,最谨慎的做法是在很小的时候就把人塑造成智慧的标准。

但在夸美纽斯时代,并不是每个人都能接受学校教育,更不用说什么时候开始学习了。这所学校是富人和权贵的专利。穷人无权进入,只能从事体力劳动。夸美纽斯对这种情况深感不安。他坚持认为,在被排斥的人民中,一定有被毁灭和杀害的优秀人民。这不是个人损失,而是国家损失!

所以他提出青年人应该受到共同的教育,不分贵贱,还大力号召群众一道说服当权者实施普及教育,表现出了极大的民主主义精神。

除了地位不平等外,夸美纽斯还指出,当前学校教育体制不科学,并提出了具体而严密的改革措施。在学校,青年人都能学到一切可以使人变成有智慧、有德行、能虔信的科目;所实施的教育不用鞭笞,无须严酷或强迫,要尽量温和轻快自然;教育绝不是虚伪的、表面的,而是真实的、彻底的。夸美纽斯对教育体系的解释近乎完美。它是一种纯粹的教育理念,没有世俗,没有功利。这是现代教育需要学习的地方。

片面追求高等教育率,美化学校声誉,使教育充满了太多的虚伪和浮躁。教育不再纯粹是为了智慧和美德,而是为了兴趣。举个例子,小学的时候经常会遇到这样的情况,临近期末考试,班主任(语文老师)就会频繁占课,自然课、思想品德课统统让位,进行考前“辅导”,目的就是为了让整个班级取得好成绩,不难猜到,这和老师的年终奖金也许是直接挂钩的。这明显就是对科目的不平等看待,自然和品德的提高对人综合素质的提高非常重要,可是从小学开始孩子们就被灌输了这种副科不重要的想法,导致后来越发地对此类科目的不重视。

社会经常感叹年轻一代品德素质差,究其原因,上述的这种情况可能首当其冲吧。

有了教育的基本框架,夸美纽斯接下来阐述了几个教育理论——自然适应性原则、教学量力性原则、直观法则等等,在此我只谈谈对“教学量力性原则”的体会。之所以特别关注这个理论,是因为我曾经一直对于现代教育的一个现象非常不解,那就是,在全球性的奥数比赛中,中国经常是无悬念夺冠的国家,但在全球性的学术研究(数学方面)中,经常活跃的却是美国等本被甩在身后的国家;考完“雅思”准备出国的学生,也常讶异其中数学部分的难度之低,之后在学术领域的发展却不尽人意。当我看了这部分的内容之后,我似乎有些明白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可能就出自“不自量力”。

在这一部分中,夸美纽斯明确指出,教学应适合儿童的年龄、心理特点和承受能力。

具体内容如下:教学内容必须适合儿童的生理和心理发展的水平,不可超过他们的理解能力;教学进度要适合儿童的接受能力,不可使他们负担过重;教学方法要适合儿童的年龄、心理特点,使教学来得“容易”“轻快”;教学科目要适合儿童的天性,因材施教。其实现在发展心理学很大程度也是围绕“适宜”这个发展程度展开的,但夸美纽斯能在那个时代做出这样的近乎科学的安排实在难能可贵。

我的理解是,在每一个发展阶段都有相应的生理发展作为基础,儿童时期从生理心理两方面都是发育的初始阶段,更多应该进行的是抽象能力如想象力还有性格的培养,而不是把知识一味地灌输给还没有成熟接受能力的儿童。

回到刚才那个问题,就拿中美两国对比来说,中国的初等教育一直重视的是知识的积累,缺乏创造力等能力的培养,而美国却恰恰相反,从这个角度不难理解,为什么比赛中国行,而研究却不及美国的原因。现在国家也一直很重视这个问题,但决心大于成效,我们也应该秉承夸美纽斯用于革新的精神,发现了问题就要毫不迟疑地去解决问题,即使要排除万难,也必须将教育革命进行地彻底才行。

读完《大教学论》,我在感叹夸美纽斯伟大的成就的同时,也更深刻地认识到教育的重要性。教育不单单是知识的传递,德行的培养、行动能力的锻炼更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教育不只是存在于学校,它还应渗透到社会生活中,因为教育最终的目的是是人类能够使用从教育中获得的东西。书中传递的教育智慧还有很多,除了上述内容,还有分科教学法、纪律教育、统一的学校制度及教学计划等,甚至还涉及了学校经费如此细致的问题。

我认为在这里写作不是结束,而是理解教育的开始。

大教学论读后感 篇7

21世纪的今天,学生的发展不仅仅是获得一些知识,掌握一些技能,学生人格的健全和谐发展才是教育的最终目的和归宿。学生本身的发展水平、心理特点和个性差异应当是选择教育内容和方法的重要依据,也是教育实践取得成功的重要保证。因此我们非常有必要倡导“教育要适应自然”的原则。

然而,对于夸美纽斯的“适应自然”原则,我们应有一个正确的理解。

一方面,我们要认识到夸美纽斯所谓的“自然适应性”思想并不完全是从什么“自然原理”中引申出的,而是他以丰富的教育实践为根基,又运用了科学的教育研究方法的结果,而科学的教育研究方法又得自于他丰富的教育实践和对客观自然规律的尊重。依据夸美纽斯“教育适应自然”的思想,为了使教育更好地“回归自然”,教育工作者必须去真正认识、了解、分析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和需要,并遵循其身心发展的规律,依其自然本性进行教育,不要强迫学生生硬地接受违背自然本性的东西,要让他们以轻松的心态快乐学习。同时还要使学生对世界永远保持一种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索欲,这样可以使学生的精神世界得到丰富和升华,最终使学生得到高度自由、快乐、均衡、和谐的发展。

另一方面,我们也要认识到,由于科学发展和思想观念的局限,在特定时代背景下的夸美纽斯还不能够透过大量的自然现象认识真正的自然规律,更不能辩证地认识教育规律与自然规律的关系,从中发现本质区别。因而,他常常把现象或感觉作为理论的依据,牵强附会,有的还具有浓厚的宗教神学色彩,表现在一方面祟尚现实和积极进取,另一方面又存在着大量的宗教信仰说教。

当然,我们可以以现代的科技发展和思想认识水平去认识历史人物,但是不能以现代的科技发展和思想认识标准去衡量历史人物。瑕不掩玉,《大教学论》及自然教育思想以其对人类教育所作出的巨大贡献,奠定了夸美纽斯的“教育史上里程碑式的人物”的地位。西方学者斯皮尔曼甚至发表了这样的评论:

“倘若各时代关于教育学的著作都丢了,只要留得《大教学论》在,后人便仍可以把它作为基础,重新建立教育的科学。”

附《大教学论》精彩语句:

◆每门功课都应该这样开始,使它能引起学生的真正爱好,做法是向他们证明,它是如何的美好、有用、快意,是如何的需要。

◆对青年的正确教育不在于把他们的脑袋塞满从各个作家生拉硬扯地找来的字句和观念,而在使他们的悟性看到到外面的世界,以便从他们的心灵本身涌出一道活流。

◆凡事遵循自然的领导,观察能力发展的下一步,使我们的方法遵循这个顺序的原则。

爱和钦佩是能够激发模仿欲望的情感。

大教学论读后感 篇8

21世纪的今天,循着夸美纽斯的思想,翻开“大教学论”,就仿佛打开了一扇教育的大门,进入了夸美纽斯穷尽毕生精力为世人的教育所构造的世界。这门里的世界五彩纷呈。尽管已经跨越了世纪,仍然有很多值得我们学习借鉴的理论。

如在《大教学论》中,夸美纽斯用六章的篇幅来详细地阐述了他以自然为导向所着手探索的五个原理。即,(1)延长生命的原理;(2)精简学科的原理,使知识可以更快的获得;(3)关于把握机会的原理,使知识能有把握的获得;(4)关于开启治理的原理,使知识更容易的获得;(5)使判断力更敏锐的原理,使知识可以更彻底的获得。虽然有学者认为“其划分是不十分科学的,每条‘原则’包含的内容过于庞杂,各个原则的内容也有较差、重复,一些行之并不相近的内容也被纳入同一原则中。

”但我想看书就是剔除糟粕,取其精华的过程,所以我觉得在这些观点中还是有一些观点值得我们去推敲,去思考,去吸收和借鉴的。

在“延长生命的基础”中,辛尼加说的很好:“如果我们知道怎样利用人生,人生是漫长的;如果它得到正当的利用,足够我们完成最伟大的事业”。正是因为为了确保长寿完成最大的事业,夸美纽斯主张做两件事:

(1) 保护我们的身体不受疾病和死亡的伤害;并且(2)给我们的头脑一个掌握所有知识的环境。这两点是值得我们当前的教育借鉴的。目前,无论是教育环境还是被教育的个体,在日益功利化和竞争激烈的环境中,个体的身体状况都被忽视了。

谈革命而不谈革命的本钱,就像造海市蜃楼一样不可靠。再好的教育,再聪明具有智慧的头脑,没有生命作为支撑来延续,那么终究是没有用的。因而,我认为夸美纽斯的“延长生命的基础”是非常必要的。

在“教和学的普遍要求,亦即必须准确地达到预期结果的教和学的方法”中。夸美纽斯将人类教育的各个方面与鸟类、树木和其他自然事物进行了比较。尽管这些类比显然有些牵强,但不能否认,夸美纽斯想表达的许多观点都是有价值的。

比如,他认为“要学习的一切学科要这样安排,使之适应学生的年龄。凡是他们不能理解的,都不要给他们学习。”这说明学习要以学生身心规律为主,不能教他们以理解范围之外的东西。

从这一点可以联系到小学生在奥林匹克数学课上的现状。初中知识作为奥林匹克运动会出现在小学生的学习范围内,明显超出了小学生的理解能力,不适宜。另外“学生首先必须学会理解事物,然后记住他们。

不要把重点放在口语和笔上面,直到前面两点受到了训练。”这一点明显是在强调要使学生学会先理解后记忆,而并非当前实际教学中的死记硬背。这一点其实在我们的新课标上也有体现。

然而,经过几千年的教育实践,夸美纽斯的一些理论将被抛弃。夸美纽斯认为“时间应精心地划分,使每年、每月、每日、每时都有指定的功课”,这一点在实际的教学实践中我认为是不适宜的。事实上,要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索和学习精神,教师应该学会灵活安排教学,而不是统一完成教学任务。

在“教和学的方便性的诸原则”中,夸美纽斯提出教学要以学生能够吸收多少而不是教师能够灌输多少为主,要充分考虑学生需要,不要加重他们的负担。他说“强迫学生背诵的东西越少越好,即是说只背诵最重要的东西。对于其余的内容,只需要领会其一般意义。

”“每一样事情的安排都应适应学生的能力,这种能力会随着学习和年龄自然增长。”当前,国家的教学大纲一直在跟进先进理论的脚步,因而“减负”一词频频出现,但是,为什么学生的负担越减越重呢?这其实在于人们的观念问题,大纲的修改并不能修改人们的观念,受社会各种因素的影响,许多家长惶恐“减负”会降低自己的孩子的能力的培养,因而,大纲越减负,家长越倾向于寻找各种各样的培训机构,以“培养提高”孩子的能力。

因而,在“减负”的号召下,学生负担反而越来越重。这正是因为家长们缺乏教育需要缓慢进行的观念。

在后面的两个原则中,令我感触较深的当属辛尼加说的“时间如此宝贵,却学习这么多糟粕,这是多么疯狂!”夸美纽斯因此也说“所以,不应学习只是在学校中学习有价值的东西,而是要学习终身有用的东西,使学生所获得的知识不致一离开学校就消失不见了”。对于这句话,很多学生甚至教育家都深有体会。

我们该看看自己所经历的教育,那些使我们学了之后就交给试卷了的?那些是我们一离开学校就消失殆尽的?学生也应该扪心自问,当大学生有了自己的学习选择时,他们是否选择了能够终身受益的知识?

夸美纽斯还说“如果不强迫学生学习与他的志愿相违的学科,就不会出现厌学和挫伤智力的情况,每个人就会在他的天然倾向的方向得到发展,就会在他的人生的岗位上为神、为他人服务,不论他的岗位是什么。”当前教育界的学者受此影响,有相关的提法,甚至在我们的新课标中也逐渐有新理念的引入和借鉴,但是迟迟不能实现的原因就在于这个理论还不适应我国当前的国情。但是,改革的道路总是艰辛而与漫长的,我想,好的理论在长时间的实践中总会显现出其价值。

因此,只要我们勇敢地从中学习并吸收到我们自己的东西中去。正如夸美纽斯那样,在集百家之长的基础上再在实践与研究的基础上补其不足之处。那么终会守的云开见明月。

此外,为了改变中世纪学生一年内随时可以入学的混乱局面,他制定了统一的学年和学日制度。在《大教学论》中提倡实行班级授课制,他认为:“教师看到跟前的学生数目愈多,他对于工作的兴趣便愈大……教师自己越是热忱,他的学生便愈会表现热心。

同样,在学生方面,大群的伴侣不仅可以产生效用,而且也可以产生愉快(因为人人乐与劳动的时候有伴侣);因为他们可以相互激励,相互帮助。”夸美纽斯基于班级授课制的种种好处而大力提倡学校教育采用这一制度。并对班级教学体系的发展和实施提出了很多建议。

下面,我将就其建议谈一谈自己的想法。

夸美纽斯首先提出了“一个教师怎样能同时教不论多少名学生”并对其提出了相应的策略。如他认为要求教师同一时间教很多的学生遇到的最大困难即是教师是否劳累,教学时间是否很长,学生能否学会等三个方面的问题,因此,他围绕这三个方面提出教师不论在校内还是校外绝不应该进行个别教学,并认为教师必须要确保所有的学生都在注意倾听时方可进行教学,否则不能开始教学。在教学过程中,为了减轻教师的负担,他认为可以采取分层管理、学生之间相互监督的方式,让学生在教师的相互监督和观察下学习。

这些提议直到现在还有其可取的地方。他说“教师应当特别小心,除非所有的学生都在倾听,绝不说话,除非所有的学生都在注意,不进行教学”这一点提醒教师教学时应注意自己的教学对象是否都在积极地学习,是在提醒教师要注意课堂教学的实际效果。而不能忽略了教学效果,单纯地为了让教学而进行教学。

在学生互相监督,教师负责检查方面,可以说教学过程是很严谨的,也确实减轻了教师的负担,在这一点,我认为可以在实际的实践教学中有所保留的学习,可以让学生之间互相监督,共同促进,但是我认为在学生中实行分层管理,即很多事情都由学生中的小组长进行管理,这在学生中可能会造成学生之间的不平等。可见,目前在小学生中,组长的权力过大,不利于孩子的发展。另外,为了实行班级授课制,夸美纽斯对于教师的集体授课有些夸大,他认为一旦集体授课就绝不能有任何的个别教学。

其实,这并不完全符合学生个体发展的差异。我们不能否认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学力是存在差异的,有的学生对于新知识很容易吸收消化,但部分学力稍微弱一些的儿童则需要教师采取一些个别教学的方法加以帮助其学习。因此若教师完全不能进行个别教学的话,是不够合理的,这也与因材施教的教育原理是相违背的。

同时,夸美纽斯要求,在学生提问题时,要尽量当着全班的面提,不允许私下找教师,我认为这一点也是欠妥的,正如我刚才所说,一个大班级额学生,不可能所有的学生理解力是一样的,因此有的学生理解的快,有的学生理解稍慢,如果所有的问题都非要全班同学去倾听,那么对理解里较快希望能接触更多的知识的学生来讲,无疑是在浪费时间。

接着夸美纽斯提出了“怎样能用同样的教科书教全体学生”。虽然他在这次讨论中的观点与现在的现是不同,但我认为这是符合当时的条件的,因为当时如果连明确的教材都没有,对学生的发展是不利的。

而在“怎样使学校中的所有学生在同一时刻做同样的事”这一论述中,我有着不同的看法,其实看到这里的时候,我已经有一种强烈的感觉,即夸美纽斯提倡要实现班级授课制,他围绕这一观点提出了很多子观点,这些子观点很详尽,但是其不尽人意的是,为了促使班级授课制这个共同体的出现,夸氏提出了很多“同”,同一个班,同一个教师,同一本教材,同一个时间做同样的事,甚至要同一种方法教每一件事。这样未免就显得有些过了。比如说本段提到的“使学校中所有的学生在同一时刻做同样的事”,这显然是不合理的。

就像法国中世纪的大学学区一样,为了能够统一管理,即使是全国统一级别的所有学校也应该同时做一切事情。后来,它的失败是显而易见的,因此可以看出这种想法是不可取的。至于后者,为了减轻教师的负担,没有必要提出一种叫全科学的方法,这显然是不合理的。我认为这个想法违背了事物的多样性。

其实除了在事物的多样性这方面,我认为夸氏后面的其他问题上则提出了很好的建议。如果把学科划分为进步阶段,是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的。

在初读这本名著时,我曾一度不能接受夸美纽斯在《大教学论》中处处充斥着的宗教色彩,因为这宗教色彩使得文章充满着神学和科学的矛盾。但在细细地品读之后,我觉得自己初读时看问题的眼光是狭隘的,正如《大教学论》的中文译者任钟印先生所说的那样:“我们在评价历史人物时,首先不是看他身上留有多少旧的痕迹,而是首先看他在多大程度上冲破了旧的闸门,为新事物鸣锣开道。

”因此不管是评价夸美纽斯还是评价他的著作,我们都应该用历史的眼光来看问题。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去其糟粕,取其精华,得到新的启示。

大教学论读后感 篇9

2005年7月我在书店买下了这本书,时至今日我才利用在老家欢度春节的假日时间阅读了这本书。

书的作者夸美纽斯是捷克摩拉维亚人,他生活的年代是1592到1670年,相当于我国明代万历二十年到清康熙九年,是一个介于文艺复兴、宗教改革与启蒙运动之间的时代。他终生从事教育工作,是一位伟大的教育思想家。他继承了培根的唯物观点,发扬了捷克兄弟会的民主传统,在教育思想和教育理论上做出了划时代的贡献,而被推崇为教育学生的哥白尼。他的教育体系为现代的系统的教育学奠定了始基,所以人们又称它为“现代教育之父”。他一生的着作很多,主要的教育学说包括在他的《大教学论》里。《大教学论》实际上包含了整体教育学的内容,并且奠定了今日分科教学法的基础。

他26岁时因为战争开始了流亡的生活,从此他几乎颠沛流离一生。也可能是这种艰苦成就了他深邃的思想,它是人类教育史上第一个注意到人民大众教育问题,并提出了普及义务教育的主张的人。他还系统地制定了分班上课的教学制度。提出了学校教育必须与生活实际相结合的思想,第一次系统地阐述了教学的基本原则与规则。

现在读来,书中的很多真知灼见还依然是那么的精辟,依然闪烁着智慧的光辉。只是由于他做过牧师,信仰并传过教,对于不信仰宗教的人来说,有些地方会难于理解。我坦率地承认自己阅读的收获是笼统肤浅的,感受不多。最重要的是通过读这本书,加深了我对“教学相长”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教与学不仅局限于老师和学生,而是泛指“教”与“学”的活动。同时我也惊讶夸美纽斯对节制的见解。对于教育工作者来讲,是非常有必要阅读和了解夸美纽斯的教育思想的。我个人当然也希望有时间进一步研读和消化理解书中的思想。

大教学论读后感 篇10

勿忘初心,适应自然,静待花开

《大教学论》是捷克大教育家夸美纽斯最重要的一部著作。是近代西方国家第一部教育专著。但很长一段时间以来,人们并没有意识到它的巨大价值。

直到19世纪中叶,人们才发现它的捷克原文再次引起人们的注意,很快它被翻译成多种文字,并在各国流行起来。夸美纽斯在总结前人实践经验的基础上,高度概括了班级授课的优越性。从此,班级授课制为各国所采纳,一直沿用至今,成为各国各级各类学校基本的教学组织形式和学校教育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部《大教学论》阐明把一切事物教给一切人们的全部艺术。它的目的是寻找和找出一种教学方法,使教师少教,学生多学;使学校能够少一些喧闹、厌恶和无利可图的劳动,多一些闲暇、快乐和扎实的进步;使社会能够减少黑暗、麻烦、增加光明、和平与安宁。

在《大教学论》一书中,夸美纽斯用了好多章节以含而不露的方式把“教育要适应自然”作为一切教育教学活动的根本指导原则。夸美纽斯认为,在自然、社会和人类的活动中存在着普遍的规律,一切好的教育教学原则、法则和方法都需要受这种普遍规律的支配,必须服从(或适应)这种普遍规律,这就是自然适应性。

夸美纽斯对自然的理解与前人不同。他自己称,“自然”所指的是“我们的最初的和原始的状况,我们应当回复这种状况,如同回到一个起点一样”。这实际上是强调要保持一种事物的本来面貌和原始倾向,外界不加干预,非人为的意思。

说到教育,自然主要指孩子的天性。为使教育适应人类本身的“自然”,夸美纽斯又对人的自然本性、儿童的年龄、心理特点和个性差异进行了许多的观察和研究。

所谓“适应自然”,按夸美纽斯的看法,除遵循自然界的“秩序”外,最重要的一点就是遵循人的自然特性。我们知道,在自然界中存在着一种起支配作用的普遍规律(普遍规则),夸美纽斯称其为“秩序”。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因此人的发展以及对人进行的教育都应服从这一普遍规律,要按照自然界的普遍规律来改造旧学校,创办新教育;教育要立足于人的自然本性和身心发展规律。

自然界的变化总是选择合适的时机:动植物都是在春天里生长和繁殖的,人类的教育也应从“人生的春天”,即从“儿童时期”开始。

夸美纽斯在对教育要适应自然的论述中,大量引用了人类运用机械原理的许多事例,如钟和船的运行,大炮发射以及印刷术等,说明一切事物只需按照一定的秩序进行和谐的合作,就可以产生大的力量并获得成功。教学也不例外。一旦我们找到了正确的方法,教育也可以快速、轻松、有效地进行。夸美纽斯把“教育要适应自然”作为创设新学校的主导原则。

他说:“改良学校的基础应该是万物的严谨秩序。”“秩序是把一切事物教给一切人们的教学艺术的主导原则。

”夸美纽斯相信自然界是从一般开始的——就像鸟从卵孵化形成鸟的本质开始——再过渡到个别,所以自然是遵守适当的时机,给予一定的材料,选择合适的物件去运动,它不是杂乱无章的,而是有序的,由普遍到特殊一步步地前进,并坚持到最终。适应自然的教育不仅要通过运用当前的力量从内部顺着自然的途径来实现主体的发展,而且还要“循序渐进”,通过自然来实施。

根据“适应自然”的原则,夸美纽斯创立了整套教育体系。他确信人生来就具有渴求知识和美德的不可遏止的意向,他认为应当研究人的这些生来就有的意向,要给予机会并适当培养,以便满足人在多方面的自然需要。夸美纽斯说:

“为了鼓励求知的意向,首先方法本身必须很自然。要知道凡是自然的事情都是自己发展起来的。水往山下流用不着强迫的;一旦水坝等阻止水流的东西移开以后,它就立刻会下流……”换句话说,夸美纽斯希望学习在以兴趣为基础的活动中展开。

“如果不首先唤起学生的兴趣,就不要施教。”而且,“任何时候都要讲授既有趣又有益的知识,这样学生才会头脑充实,积极进取,注意力专注”。实际上在这方面,夸美纽斯是想要教育遵循儿童自然发展的天性,“自始至终要按学生的年龄及其已有的知识循序渐进地进行教导”。

夸美纽斯指出:“有些人是伶俐的,有些人是迟钝的;有的人温顺顺从,有的人坚韧不屈;有些人渴望知识,有些人更喜欢掌握机械技能。”教育对他们应当区别对待。

因此,他要求学校教育“适合学生的年龄,凡是超出了他们理解的东西就不要给他们学习”。

可以说,包含在夸美纽斯“教育要适应自然”这条原则中的思想是非常丰富的,影响也是广泛的。他提出的“教育要适应自然”原则成为儿童中心论的思想**。如法国教育家卢梭受夸美纽斯的影响,在其《爱弥儿》中提出了自然教育的理论,要求培养反封建的自由人。

当然,除了卢梭外,西方资产阶级教育家如裴斯泰洛奇、福禄贝尔、杜威等人都论述过有关自然教育的思想,他们无不受到夸美纽斯及其思想的影响。

21世纪的今天,学生的发展不仅仅是获得一些知识,掌握一些技能,学生人格的健全和谐发展才是教育的最终目的和归宿。学生本身的发展水平、心理特点和个性差异应当是选择教育内容和方法的重要依据,也是教育实践取得成功的重要保证。因此我们非常有必要倡导“教育要适应自然”的原则。

然而,对于夸美纽斯的“适应自然”原则,我们应有一个正确的理解。

一方面,我们要认识到夸美纽斯所谓的“自然适应性”思想并不完全是从什么“自然原理”中引申出的,而是他以丰富的教育实践为根基,又运用了科学的教育研究方法的结果,而科学的教育研究方法又得自于他丰富的教育实践和对客观自然规律的尊重。依据夸美纽斯“教育适应自然”的思想,为了使教育更好地“回归自然”,教育工作者必须去真正认识、了解、分析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和需要,并遵循其身心发展的规律,依其自然本性进行教育,不要强迫学生生硬地接受违背自然本性的东西,要让他们以轻松的心态快乐学习。同时还要使学生对世界永远保持一种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索欲,这样可以使学生的精神世界得到丰富和升华,最终使学生得到高度自由、快乐、均衡、和谐的发展。

大学毕业走上讲台已快十载,今日重拾学生时代的教本,从书中聆听教育大家的谆谆教诲,无疑是一次心灵的洗礼,让自己回归到了教育本真,勿忘初心,适应自然,静待花开。

大教学论读后感 篇11

重温“把一切事物教给一切人们的全部艺术”

——重读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

借着假期,重温了一下夸美纽斯的经典教育学论著《大教学论》,毕业四年多了,伴随着教学实践的增加,对这一论著的体会更加深刻了。

夸美纽斯(1592—1670),捷克著名教育理论家和实践家,资产阶级教育理论的奠基者之一,凯洛夫曾称其为“一位深邃而有独立见解的哲学家,也是一位博学而天才的教育家”。

《大教学论》全书框架:33章,共分为四部分。第一部分(1-13章)为“教育通论”,论述教育的基本原理,如人的可教育性、教育目的、教育的社会作用等;第二部分(14-19章)为“教学论”,**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和原则;第三部分(20-25章)为“训育论”,专论教育方法;第四部分(26-33章)为“学校管理”。

这一划分与今天的教育学体系大体相同。全文35万字。

《大教学论》全面地论述了改革中世纪的旧教育、建立资本主义新教育的主张,提出了一套完整的教育理论体系,第一次把教育学从哲学中独立出来,完成了教育理论上有史以来的重大变革。它开创了现代教育理论,成为划时代的伟大著作。因此,夸美纽斯被称为近代的“教育巨匠”和“教育理论的始祖”,也有人称他是教育史上的“哥白尼”。

在《大教学论》中,夸美纽斯高度评价了教育对社会的作用,认为“教育与国家的改良在于青年得到合适的教导。”他希望通过教育,改革社会道德普遍堕落的现象,从而“减少黑暗与倾轧”,得到“光明与和平”。同时,他也高度肯定了教育对人发展的作用,认为“假如要形成一个人,就必须由教育去形成”,“只有受过一种合适的教育之后,人才能成为一个人”。

他把人的灵魂比做花园里的泥土。他能种各种花草树木,结出许多果实。

夸美纽斯尖锐地批评了旧学校的种种弊端,“学校变成了儿童的恐怖场所,变成了他们才智的屠宰场”,提出了教育要适应自然的原则,教育要依据人的自然本性,即儿童的天性和年龄特征。他说:“我们的格言应当是:

凡事都要跟随自然的教导,要按观察能力的发展第次,要使我们的方法依据这种顺序的原则”。于是,他提出了划分儿童年龄阶段的主张,把0一24岁划成四个阶段,即婴儿期、儿童期、少年期和青春期,每期6年。

夸美纽斯提出了普及教育的民主主张,认为“所有男女青年,不论富贵和贫贱,都应该进学校”。为了实现这一主张,他创制了学校体系,发明了班级授课制,这种主张和体系至今为我们所沿用。

现就读书后做如下几点体会:

一.对于教育力量的坚信

他认为人心如同树木的种子,树木实际已经存在种子里面."我们不必从外面拿什么东西给一个人,我们只须使他的固有的、藏在身内的东西展露出来."这就是说,人有发展的极大可能性,但是这咱可能要靠教育才能变成现实,正如玉石要经过雕琢才能变成饰物,牛马要经过训练才能为人服役一样.人心又如土壤、白纸与蜡,只要园丁当心,土壤可以长出各种赏心悦目的植物.白纸上什么都没有写,但是什么都能写上.蜡能变成各种形式,人脑也是一样,它能接受万物的影像.这就是说由外力加以铸范的.这外力有两种:环境和教育.但教育可以左右环境的影响.具体到每一个人时,他认为几乎没有教育不好的儿童,他满怀信心地说:

"我们差不多找不出,我们也差不多找不出一块粗糙的木板粗糙到了完全不能刻上什么东西的地步.

咱们的学生正是像夸美纽斯先生所描述的那样,他们并不是“一块晦涩的镜子晦涩到了完全反映不出任何影像的田地”,也不是“一块粗糙的木板粗糙到了完全不能刻上什么东西的地步”。我们应该像园丁一样耐心地寻找他们的闪光点,发现他们的潜力,挖掘这些,鼓励学生,欣赏他们。

二.对于教学方法的重视.

夸美纽斯对于旧时学校缺点的体会是很深刻的.他说,旧时学校"教导青年的方法通常都是非常严酷的,以致学校变成了他们的才智的屠场.他自己就是一个不幸的人,是千千万万人中的一个,悲惨地损失了一生一世的最甜美的青春,在教育的小节上面浪费了青春的鲜美的岁月." 所以他决心写出《大教学论》来"阐明把一切事物教给一切人们的全部艺术",使青年们能够"迅速地,愉快地,彻底地进行学习.因为,既然人是一咱可教的动物,教育的力量又是十分巨大的,可见教育办得不好的原因是教学方法不好,不是人的智力不够,也不是学科太难."世上也没有一座岩石或高塔,高到了在合适的位置放了梯子,或在石上合适的地方凿好了台阶和装上防止跌落的栏杆之后还没有人爬得上去的."固然,"在智慧方面,快乐地加入旅行的人很多,而能登峰造极的人是很少的.但这并不证明人类的心智有什么达不到的目的,只是证明阶梯安排得不好,或是数目不够,有危险,没有修理而已――换句话说,就是方法有困难".

我们常常听到这样的抱怨:“咱们的学生基础太差了,什么也学不会……”我们是不是也应该好好考虑下自己给他们搭建的梯子或台阶是否合适啊。这让我想起了我们学校的教学,注重学生的个性和特点,因材施教。

例如,我们的教学改革,课本**等等,并不是我们只是走这条康美纽斯之路。

三.对于道德教育的意见.

他认为道德教育是人教育中不可缺少的,当然他所说的道德教育的涵义不可能跟我们所说的一样;但是他所提出的进行道德教育的原则与方法却依旧是正确的.如:预防,实践,榜样,纪律等.

说的太好了,这和我们对学生的教育和管理思路恰恰是不谋而合的,我们的“以刚性的制度和柔性的人性化结合来管理学生”的理念不正是这样的吗?

当然了,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也有它本身的弊端,它是一本宗教色彩很浓厚的书,可以说它就是教化人们对**教虔诚信仰的一本书,里面很多的观点都有它时代的局限性。但只要我们坚持批判继承的方式和方法,就可以学到很多经典的教育教学思想。

大教学论读后感 篇12

在这个假期里,我参加了大学生暑期读书征文活动,虽然仅是短短的几天时间,但是却收获颇丰。通过这几天的征文活动,我收获颇丰,现将这几天所做的收获总结如下:

一.对大学生的了解

大学的生活并不仅仅是在校,更多的是在社会里接触这个社会。在这几天里,我和其他的同学都去过一次“三下乡”,这次是我第一次真正走进农村,去感受农村的生活。我们去村里的时候,我们看见了许多许多的村民,他们的生活水平比以往有了大幅的提升,农村的生活也变得更好了。在领导的带领下,我们去了许多的村庄,我们见到了很多的村民,村民们都非常的热情的招待了我们。

二.通过这次活动,不同层次的人都学到了很多的东西。

我从村民那里了解到:这里的村民都是比较好的人,而且在自己学校的学生都非常的热心,大多数都愿意为自己的学到更多的知识。这样的话,以前很多村民都不愿意和自己的子女联系,现在村民们也都非常的热心,大多数都愿意和自己子女联系,这也是他们对子女的一个要求。

三.我觉得作为一个大学生除了学好专业知识,更重要的是学习做人的道理。

在大学里学习和生活往往是有点偏差的。但在家里的父母却是非常的关心和爱护,我们到领导那里,他们对我们更是百依百顺,领导们对我们更是亲切而有活力。

四.对大学生活的总结

我觉得作为大学生,做任何事情都应该有一个既定的准备和目标,有一个切实可行的计划,而且要尽可能的做到最好。

首先,我想到的是在学习上。我们不光需要在大学的课堂教育中学到了专业知识,还必须将所学的知识与社会实践相结合,才能不断的充实和完善自己。

其次,我觉得做任何一件事情,最重要的是应当学会自己的思考问题,因为我们在学校的时候就有很多的知识学不上来,而那些课本上的知识却是一片空白,而在实践的时候,我们才真正的体会到这一点。而这些知识在书本上永远是不能学来的,只要你肯学,就会有意识的提高。

第三,在社会上我们不可能永远是一个消极的人,我们要是永远保持一颗积极的心,那么就会有一个更好的自我。

最后,我觉得在暑假这个漫长的假期,我们应该学会自己选择,学会自主学习,而不能让假期的生活变的无聊。大学毕业生,在社会中,你不可能永远是学生,而应该自己,不要一味的依赖父母。这样不仅仅浪费时间和青春,也浪费了自己。

通过这段时间的大学生活,我感受到自己成长了,也学到了很多东西,我想这些收获都将是我的财富,也将是我人生的财富。现实社会中,很多的现实情况,真的是这样,但我想,如果你不能很好的应对,也不会发生这么多的事情,那么,你的将会是更加美好的事情。

大教学论读后感 篇13

目前,我国中小学教学中存在一个非常突出的问题,那就是:教师很辛苦,学生很痛苦,但学生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如何解决这一矛盾,需要教师树立有效的教学观念,掌握有效的教学策略或技巧。

这与夸美纽斯《大教学论》的理念不谋而合。所以《《大教学论》

目前,我国中小学教学中存在一个非常突出的问题,那就是:教师很辛苦,学生很痛苦,但学生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如何解决这一矛盾,需要教师树立有效的教学观念,掌握有效的教学策略或技巧。

这与夸美纽斯《大教学论》的理念不谋而合。所以《大教学论》随着时代的发展,并没有因此而被埋没,相反书中的有些教学思想后来都得到了验证,今天再来读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有很强的现实意义。《大教学论》蕴含了丰富的教育思想,有一些可以给有效教学的开展提供一个新的启示。

? 一。坚信教育的力量,热爱教育事业,施有效教学的前提

?夸美纽斯生活于欧洲宗教改革爆发以后的动荡时期,他经历了民族压迫、宗教**和30年战争的磨难,一生背井离乡,颠沛流离,但始终没有离开教育工作岗位,从来没有中断教育理论研究和编写新教材的工作。他长期担任中学校长和教师,为教育事业做出了贡献。

这源于他对教育的热爱和对教育力量的信仰。只有相信教育,才能办好教育。

卡米纽斯认为,只有受过适当的教育,一个人才能成为一个人。比如,马是天生合于作战用的,牛是合于拖物用的,驴是合于负重用的,犬是合于守护与狩猎用的,鹰是合于捕鸟用的;但是在我们训练它们,使它们***它们的工作以前,它们是没有多少用处的。

也就是说,假如要形成一个人,就必须由教育去形成。

--对于每个人来说,夸美纽斯认为几乎没有教育不良的孩子,只有那些教育不当的孩子。

“野性难驯的马儿,只要合适地加以训练,是可以成为最好的良驹的。”[1]对于今天的教师来说,对于教育事业的热爱,是提高教学效率的一个根本前提。因为,相信教育才能办好教育。

毫无疑问,教师对学生的影响是巨大的。教师可疑是学生成为杰出的人,也可以毁灭学生,使他误入歧途。因此,在今天,我们也应该坚信教育的力量,热爱教育事业。只有相信人人皆可成才,人人就都能成才。

?二、对德育的重视是实施有效教学的保障

?夸美纽斯非常重视德育,“ 因为笃信与德行是教育的两个重要的因素,可是最被忽视”,“学校培养出来的不是顺从的羔羊,而是**的野驴和倔强的骡子”。为了提高教学效率,德育的重要性不容忽视。

有效的教学应该更加注重学生的发展,而不仅仅是学习的提高。所以教师们在制定学***是,应将道德教育作为一个重要方面进行关注。

? 近一两年来,学校暴力事件不断发生,引起了全社会的关注。学校是训练人的地方。怎么会有这么多恶性犯罪?我们教育工作者需要反思学校教育发生了什么?

学生怎么了?当然在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也阐述了新课程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和健全的人格:自尊、自信、自律;积极主动,乐观向上,具有克服困难、应付挫折的勇气和意志。

尊重他人,具有团结、合作、协调的精神,能与他人共同学习、工作和生活”。然而,如何实现这些目标,建立一个可操作的德育模式呢?夸美纽斯的回答是预防实践的例子。德行只有通过实践才能真正获得。

因为“孩子们容易从行走学会行走,从谈话学会谈话,从书写学会书写”,同样的道理,“他们可以从服从学会服从,从节制学会节制,从说真话学会真实,从有恒学会有恒。”[4]

? 在道德教育方面,夸美纽斯认为,惩罚是必要地,并且“永远应该当场执行,使**刚一出现就受到遏抑,或者在可能的范围以内连根拔除。”[5]在今天,鼓励被更多的老师用在具体的教育实践中,惩罚被越来越模糊化。

鼓励固然可以让学生的心灵免受伤害,但是对于身心发展还不太成熟的孩子来说,有时很有能由于没有进行应有惩罚,使学生的是非观念也模糊化,进而影响学生的身心发展,阻碍了教育的正常进行。因此,我认为选择合理的惩罚手段,适当的惩罚,更有利于道德教育的实施。

? 三。重视感官教育育和谐教育是是实有效教学的途径

?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第五章写到“我们除了身内有个理性的灵魂外,还有感官,这些感官可以比做密使与间谍,灵魂得到它们的帮助就可以支配身外的万物。它们是视觉、听觉、嗅觉、味觉和触觉。没有什么能逃过它们的注意。

”[6]所以在学***果让你的身体各个部分都动起来,可以提高学***,也有助于学生身心和谐发展。在低年级阶段,开设更多的活动课程,开发更多的学生身体机能,不仅可以提高学习能力,而且可以提高学习能力,这是下一阶段学习的良好基础。因为“人不过是身心两方面的一种和谐而已。

因为世界本身就像一个大钟,有许多轮子和铃铛,巧妙地组合在一起。时钟的各个部分相互依赖,使旋转连续而和谐;人也是如此。”[7]《纲要》(试行)中也强调要培养身心和谐发展的人,不能不说夸美纽斯有的教育思想具有前瞻性。因此,要提高教学效果,就必须调动学生的意识,促进学生身心的和谐发展。

?四、学***体是学生是实施有效教学的落脚点

?有效教学不是看教师教的是否有效,而是要看学生是不是得到了发展。[8]所以,有效教学的落脚点是学生的发展。

在《大教学论》中夸美纽斯就注意到这个问题。“学校确是教我们用别人的眼睛去看,用别人的脑筋去希望自己变聪明的”。[9] 新课程的理念是培养学生的自主创新精神,把学生作为学习主体。教师的作用不在于你怎么教,而在于学生学到了什么,他们能否独立地发现和解决问题。

既然学生是学***体,那么在课堂上,老师就要给学生提供一个平台展示自己,就像夸美纽斯说的那样,“教员倘若发现某个学生比其他学生都聪明,就可以给他两三个愚蠢的孩子,让他去教;倘若他看见某个学生比其他学生都可靠,他就可以让他去监视并管束那些品格较差的孩子。”[10]当然这里他说的可能不完全准确,但不可否认也许是个法子,增强学生的能力,重视生-生关系,也是教师促进教学有效性的一个思路。

课堂教学系统施有效教学最有效的教学组织形式

?在《大教学论》中,夸美纽斯提出了班级授课制,这一主张大大提高了教学的效率。课堂教学系统是基于学生共同需求的教学组织形式,能够有效地利用教育资源,提高教育效果。

特别是在以知识传播为主体的现代教育时期,课堂教学体系仍然具有许多优势,受到国内外教育界的重视。实践证明,采取班级授课制这种教学组织形式,对于传播新知识、传授新理念和提高教学对象的整体素质,具有其他教学组织形式所无法替代的作用和优点。所以说,班级授课制是实施有效教学最有效的教学组织形式。

? ?

《大教学论》《大教学论》读后感

目前,我国中小学教学中存在一个非常突出的问题,那就是:教师很辛苦,学生很痛苦,但学生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如何解决这一矛盾,需要教师树立有效的教学观念,掌握有效的教学策略或技巧。

这与夸美纽斯《大教学论》的理念不谋而合。所以《

大教学论读后感 篇14

夸美纽斯是第一个讨论教学原则的人。今天通过读《大教学论》第十六章,了解了其中的两个教学原则。虽然内容读起来有点尴尬,但核心内容和我们现在的类似原则是一样的。

这些原则可以看出,笔者是从实践中总结出来的。对于原则的描述和论证以及对现状的分析,生动的语言不仅使我们容易理解,而且指导我们的教学实践。

这两个教学原则是:

一、自然遵守适当的时机。他是这样叙述的:1、人类的教育应从人生的青春期开始,就是说,要从儿童时期开始(因为儿童时期等于春天,青年时期等于夏天,成年时期等于秋天,老年时期等于冬天)。

2。早晨是阅读的最佳时间(因为在这里,早晨等于春天,中午等于夏天,黄昏等于秋天,夜晚等于冬天)。3、一切科学都应加以排列,使其适合学生的年龄,凡是超出了他们的理解的东西就不要给他们去学习。我的理解与我们现在的“因材施教”原则差不多。

2、 大自然先准备材料,然后再塑造它。他是这样叙述的:1、书籍与教学所需的材料必须事先准备好。

2、悟性应该先在事物方面得到教导,然后再教它用语文去把它们表达出来。3、一切语文都不要从文法去学习,要从合适的作家学习。4、关于事物的知识应该放在关于它们的组合的知识之前。

5、例证应该比规则先出现。在这方面,我的理解是,教学知识应该先具体,然后抽象。

从第二个原则出发,笔者对近几年来小学语文教学改革进行了思考。其中有一点就是“剔除繁琐分析的路”。的确,繁琐分析的语文教学在我国一直存在了几十年。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