吝啬鬼读后感

05-21

作文本质上就是一种传递思想感情的文章,经常写作文能够巩固我们的学习成果。写作文的时候最重要的是学会确立中心,列好提纲。相信你此时在为写作文而犯愁了吧!以下是由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吝啬鬼读后感”,在此温馨提醒你在浏览器收藏本页。

吝啬鬼读后感【篇1】

莫里哀的名作《吝啬鬼》,充满了辛辣的讽刺与无情的嘲笑,书中的主人公阿巴贡是一切笑料的来源,也是无数批评矛头的指向。因为他的吝啬,让生活在他圈子里的人痛苦无比,他是这些人生活矛盾的纠结点,也是他们追求新生的绊脚石。

全剧有两个高潮:苛刻地借出贷款,结果发现借者是自己的儿子;昂赛尔默认子女圆满大结局。 在第一个高潮,阿尔巴贡发现儿子向他借贷款,他严责两句就平淡无事了,“我对这事并不难过;这对我倒是一个警告:他的一举一动,以后我都要各位注意。“oh,这个财迷心窍的人呀,他的世界像从钱孔望出去那样小,望见的却还只是钱。”从此他与儿子的矛盾升华,有了激烈的争吵。在第二个高潮,本是很高兴,我以为昂赛尔默会想什么巧妙的办法来整一整吝啬鬼的,可是,他可能太激动了,急急地帮儿女搞婚礼,还省了吝啬鬼地嫁妆和聘礼钱,而吝啬鬼似乎以后也少了儿子,女儿这两个对他来说的累赘(他不像奥尔贡,他可是真的不在乎儿女,从第一个高潮看出)。

我觉得金钱与物质虽然扭曲了阿巴贡的人生,但是他的人性并没有完全泯灭。他也追求爱情,也追求名誉,也想做一个体面的,让人喜爱的人。为此他想娶妻,与儿子之间发生了冲突,形成了故事的高潮。为此他想方设法精心着装,期望得到到未婚妻的喜爱,结果弄巧成拙,手上的钻戒还被儿子夺去送人。为此他请客吃饭却又舍不得花钱,结果上演了一出闹剧……像阿巴贡这样的人只要满足了他对金钱的渴望,对金钱的占有欲,他就还能算是一个正常的人。

但是看完这部作品后,我却认为阿巴贡吝啬得不彻底,不完全。他将钱财看得比亲情、友情、爱情更重要,但却没有因钱财而完全丧失亲情、友情、爱情。他精于算计,尽力刮钱,努力省钱,却没有达到彻彻底底的地步。他的吝啬仅限于他一个人,也没有超出道德的底线,他无情却不是无恶不作,他冷酷却不是残暴残忍。然而,正是因为这些,才有了一切围绕他而产生的笑料。 阿巴贡虽然吝啬,却没有将儿女变为赚钱的机器

吝啬鬼读后感【篇2】

外国文学的人物画廊中,一般认为有著名的四大吝啬鬼,他们是英国戏剧家莎士比亚喜剧《威尼斯商人》中的夏洛克、法国戏剧家莫里哀喜剧《悭吝人》中的阿巴贡、法国小说家巴尔扎克《欧也妮·葛朗台》中的葛朗台、俄国作家果戈理长篇小说《死魂灵》中的泼留希金。这四大吝啬鬼所作所为令人啼笑皆非,但又有所不同,现作简要分析如下:

1.夏洛克

他是贪婪、残忍的高利贷者的形象,贪婪吝啬、冷酷自私、凶狠残忍。可是夏洛克又是一个_社会里的犹太人,受到_徒的歧视和欺侮。莎士比亚从人文主义出发,又同情夏洛克所受的种族和宗教歧视。这样,莎士比亚并没有把他写成一个简单的恶棍,而是塑造成一个鲜明的典型形象。

2.阿巴贡

他也是靠一个放高利贷发财的商人,为了无限制地贪求金钱,他变得极度贪婪和吝啬。剧本中有他许多嗜钱如命近乎荒诞的情节,如在女儿、儿子都有意中人的情况下,为了省下嫁妆和婚礼,要女儿嫁给有钱的爵爷老头,要儿子娶有钱的寡妇,自己想不花钱娶一个年轻姑娘,这个姑娘正是儿子的情人。他放债心狠手辣,不仅要收极高的利息,还要搭部分破铜烂铁的实物充当现款等等。莫里哀成功地塑造了阿巴贡这个极端贪婪吝啬的守财奴形象。通过这个形象,作者不仅揭露了高利贷者的丑恶本质,而且突出地反映了金钱对人的腐蚀作用,它启示人们:当对金钱的贪求成为极端的欲望时,人们正常的感情和理智会受到多么可怕的危害。莫里哀对他的揭露,比起莎士比亚对夏洛克的批判,程度上要深得多。

3.葛朗台

他千方百计地聚敛钱财,是一个典型的投机商。在发财致富方面要比夏洛克、阿巴贡这些高利贷者要“高明”一些。商业投机和高利盘剥是他的主要手段,他还参加证券交易,已懂得在流通中求得资本的增值。但他惜钱如命,与阿巴贡很相似,对他人对自己都十分苛刻。他用钱来衡量一切,把金钱看成是人生的目的和幸福所在,看到金子眼就放光,临死前还企图抓住为他作临终祈祷的神父的镀金十字架,并对女儿说:“把一切照顾得好好的,到那边来向我交账。”他除了金钱以外,看不到任何东西;除了发财的快乐以外,体验不到任何幸福。作者就是通过其日常生活以及女儿、侄儿、妻子、仆人及周围人的关系写了这个畸形人物的吝啬变态。小说揭露了资产阶级的罪恶发家史,愤怒地控诉了资本主义世界道德的堕落。

4.泼留希金

他是一个贪财省俭的地主,拥有上千个农奴,但却过着乞丐般的生活。对农奴敲骨吸髓,甚至偷拣路旁井畔什物,但却让它们在仓库里发霉腐烂,可谓是对物质财富糟蹋毁坏。从这里可看出,他的“经营头脑”与葛朗台是不能比的,连阿巴贡也比他略胜一筹(阿巴贡放债还搭部分破铜烂铁充当现款)。

他穿着破烂不堪的女人长衫,吃着两口稀饭加一碗菜汤的粗劣饮食,住在积尘盈寸,形如地窖的屋子里,从不拜访别人,也拒绝别人(包括亲生女儿)造访。当乞乞科夫(《死魂灵》中的中心人物)愿意购买他的死魂灵,并付给他二十卢布的价钱时,他竟把乞乞科夫称为“救命恩人”,颤抖的双手抓住钞票,“仿佛手里捧着液体,每一瞬间都怕它流出一样”。这样可笑的细节描写折射出吝啬鬼的共同特点。

吝啬鬼读后感【篇3】

暑假,我读了一本讽刺封建制度的小说,那就是在清代吴敬梓的《儒林外史》。

《儒林外史》这本书塑造了很多生动的故事和人物,如王冕、杜少卿、周进、范进、严监生写了在旧时代时,各类人士对功名富贵的不同表现。描写了一些深受八股科举制度毒害的儒生形象,反应了当时不良的世俗风气。

在这本书中让我印象最深的就是吝啬鬼严监生。他是一个胆小而有钱的人,家财万贯,仆人众多,却格外节约。家里一斤肉都不买,有时候家中的孩子实在忍不住了,就拿来一两钱买熟肉,来给孩子解馋。有时候,今天的菜能留到明天,甚至到后天才吃完。他还格外克扣工人们的工资。有一次,他的弟弟严贡生因犯罪被追捕,当巡捕来到严监生家里来搜查的时候,他才十分心疼地拿出一小串钱交给巡捕搪塞过去。他的正妻王氏死的时候他也十分心疼,心疼他少了一位精打细算的人。又恰逢他结婚,有几个人就乘着时机把他的金银首饰都偷了个精光。在他临死前,他还从被窝里伸出两个手指头,死死不放,为的是那灯盏里的那两斤还在燃烧的灯草。直到最后,赵氏挑掉了其中一斤灯草,他才闭上眼睛一命呜呼了。从以上几件小事上充分反应了严监生吝啬、爱财如命。

我觉得这样的人不值得我们去学习。然而在生活中,也有这样的人。我们经常在电视上看到一些官员为了钱和权力,不顾人民利益,而做一些损人不利己的事,最后和严监生一样下场。

比如一个贪官,平时穿着朴素,吃得简单,在大家的口碑中相当好,都认为他是一位清正廉明的好官。据说他的母亲要养老钱,他从家里把一元的硬币都找出来,说家里实在没钱。母亲虽然没有要到多少钱,但很高兴,因为儿子为官,为人民办实事,家里清贫。可东窗事发,家里现金几千万,名车几辆,房产十几套,让人大跌眼镜。他对母亲都如此吝啬,自己确装穷,装廉洁,实在可耻可恨。最后的下场,可想而知,把牢底坐穿!

在我的身旁,也有一些吝啬鬼。我有次忘记带橡皮,写作业的时候写错了,想用橡皮擦掉,可翻遍文具盒,也没有找到,原来是昨晚在家做作业,没有收到文具盒里。嘿,同桌小螃蟹的橡皮就在桌上,我有礼貌地说:小螃蟹,把橡皮借我用一下,好吗?哎呀,我正急着用呢,不好意思呀!他极其难为情地说。说完,他拿起橡皮装模作样地擦起来,而且攥在手心,根本没有借给我的意思。哎,他平时什么,我都热情地借给他,没想到如此绝情,如此吝啬。

《儒林外史》这本书教会了我们为人要大方,尤其要对待同学和朋友。吝啬会让人看不起。

吝啬鬼读后感【篇4】

莫里哀的名作《吝啬鬼》,充满了辛辣的讽刺与无情的嘲笑,书中的主人公阿巴贡是一切笑料的来源,也是无数批评矛头的指向。因为他的吝啬,让生活在他圈子里的人痛苦无比,他是这些人生活矛盾的纠结点,也是他们追求新生的绊脚石。但是看完这部作品后,我却认为阿巴贡吝啬得不彻底,不完全。他将钱财看得比亲情、友情、爱情更重要,但却没有因钱财而完全丧失亲情、友情、爱情。他精于算计,尽力刮钱,努力省钱,却没有达到彻彻底底的地步。他的吝啬仅限于他一个人,也没有超出道德的底线,他无情却不是无恶不作,他冷酷却不是残暴残忍。然而,正是因为这些,才有了一切围绕他而产生的笑料。 阿巴贡虽然吝啬,却没有将儿女变为赚钱的机器。他的女儿艾丽丝温柔大方,对爱情坚贞,对新的生活充满渴望。他的儿子克莱昂特,大胆奔放,坚强执着,敢于与阿巴贡正面抗争,指责父亲的不光彩的高利贷行为。这些都表明了阿巴贡虽然不是一个好父亲,但也没有因金钱物质而无情到将儿子女儿变为金钱的奴隶,他的一双儿女,有自己的想法,有自己的追求,这也为作品的发展提供了一个广阔的空间。

我觉得金钱与物质虽然扭曲了阿巴贡的人生,但是他的人性并没有完全泯灭。他也追求爱情,也追求名誉,也想做一个体面的,让人喜爱的人。为此他想娶妻,与儿子之间发生了冲突,形成了故事的高潮。为此他想方设法精心着装,期望得到到未婚妻的喜爱,结果弄巧成拙,手上的钻戒还被儿子夺去送人。为此他请客吃饭却又舍不得花钱,结果上演了一出闹剧……像阿巴贡这样的人只要满足了他对金钱的渴望,对金钱的占有欲,他就还能算是一个正常的人。比如,只要儿女的婚礼他不用出一分钱,他也就无所畏谁娶谁,谁嫁谁;只要给他免费做一套新衣服,他就能高高兴兴的参加婚礼。我想这样的事是不可发生在葛朗台身上的,他比阿巴贡比起来更多的是悲剧而不是喜剧。

吝啬鬼读后感【篇5】

葛朗台是法国最伟大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巴尔扎克写的**《欧也妮.葛朗台》中的一个主人公,这部**被认为是巴尔扎克“最完美的绘画之一”

格兰德住在一所阴暗的老房子里。门的顶部长满了杂草。门板到处都裂了。楼梯弯了。他几乎让人翻筋斗。即便如此,他还是不愿意花钱装修。

平时,他亲自分发他每天点的蜡烛,甚至连每顿饭的面包,都应该由他切,而不是更多。他女儿过生日时,他决定让客厅“大放光明”——-小心翼翼点上两支蜡烛。可又赶紧到厨房去让佣人把那里点的一根蜡烛熄灭。

他从不给妻子零用钱。即使她病了,卧床不起,即使客人说该叫医生了,他也不会叫医生,怕浪费钱

他没有钱吗?不!他是这座孤独的城市里最富有的人。在他心目中,金钱高于一切。他活着就是为了赚钱。

当他知道女儿会继承他妻子的遗产时,他用甜美的声音和她和解,这实际上是为了夺取她的财产。这个**有点做父亲的味道。

死前,还要把镀金的十字架送到他唇边,他看到的只有金子,手握着十字架,最后嘱咐女儿的话:“把一切照顾得好好的!到那边向我来交账!”临死前还不忘了钱,还想把钱带到他的“天堂”里去

**它成功塑造了这个奸诈、贪婪、吝啬的资产阶级暴发户大佬的典型形象,深刻揭露了金钱统治下的各种犯罪。在人们的生活中,每当我们提到葛兰特,我们立刻想到贪婪、背叛和吝啬的恶习。他成了这样一个恶毒的人。

高邮城北中学二 (七)cape

吝啬鬼读后感【篇6】

《吝啬鬼》却没有那么开心了,里面自由恋爱是全剧的线索,这没什么。主要是吝啬鬼好像没有受到应有的惩罚,让人有些不甘心。全剧的两个高潮:苛刻地借出贷款,结果发现借者是自己的儿子;昂赛尔默认子女圆满大结局。

在第一个高潮,阿尔巴贡发现儿子借贷款,严责两句就平淡无事了,“对这事并不难过;这倒是一个警告:一举一动,以后都要各位注意。”oh,这个财迷心窍的人呀,“的世界像从钱孔望出去那样小,望见的却还只是钱。”从此与儿子的矛盾升华,有了激烈的争吵。最为气愤的与剧情无关,而是卢梭的一句话:“父亲固然不像父亲,儿子却不可以不像儿子”,认为这是喜剧的伤风败俗。相反,最喜欢的倒是这部分,而且这也是卢梭在心目中的形象大打折扣。原来他是一个那样封建迂腐的人,那句话是毫无道理的,还用那句话来骂喜剧,让人可气又可笑。

在第二个高潮,本是很高兴,以为昂赛尔默会想什么巧妙的办法来整一整吝啬鬼的,可是,可能太激动了,急急地帮儿女搞婚礼,还省了吝啬鬼地嫁妆和聘礼钱,而吝啬鬼似乎以后也少了儿子,女儿这两个来说的`累赘(不像奥尔贡,可是真的不在乎儿女,从第一个高潮看出)。

总之,这两部剧还是很有趣的。另外,对于莫里哀的某些做法,深感敬佩。可以为了戏剧,喜爱而在当时被视作“贱”业的东西,放弃继承权去流浪。而且,能在失败中理智认识到,自己只有成为贵族,才能获得嘲笑贵族的权力,然后又收回继承权,把喜剧事业发扬光大呀。

吝啬鬼读后感【篇7】

我们身边不乏有吝啬鬼出现,而在古今中外,更有许多闻名世界的吝啬鬼。清代小说家吴敬梓的《儒林外史》中,就有这样的一个吝啬鬼严监生。

最使人觉得严监生吝啬的便是他临死前的举动,严监生喉咙里痰响得一进一出,一声不倒一声的,总不得断气,还把手从被单里拿出来,伸着两个指头。大侄子、二侄子以及奶妈等人都上前猜度解劝,但都没有说中,最后还是赵氏走上前道:爷,别人说的都不相干,只有我晓得你的意思!你是为那灯盏里点的是两茎灯草,不放心,恐费了油。我如今挑掉一茎就是了。直到赵氏挑掉一根灯草,他方才点点头,咽了气。这细节说明了严监生对自己的吝啬。 虽说他是吝啬的,但他也有卑微可怜的一面,还有慷慨与不乏人情的一面。

他虽说很有钱,但对财产的聚敛,主要靠两种方式:一是靠剥削来占有;二是靠惨淡经营,精打细算,甚至靠生活方式上的自虐来减少开支。宁可自己生活得不够好,也要让这些钱变多。虽然,他富有了,但他生活得并不幸福,连带着一家大小生活都要精打细算,还不如普通人家过的闲适。并且由于他没有家族优势,至死也怕严老大,他活得卑微,死得窝囊。 正妻王氏病后,他延请名医,煎服人参,毫不含糊。王氏死后,他深情悼念,伏着灵床子又哭了一场,这不是做戏的眼泪,诚如闲斋老人的评语:此亦柴米夫妻同甘共苦之真情。这里写出了他具有人情的一面。换作任何一个吝啬鬼,就算家人得了绝症,也不会在濒死之人身上下重金。

综合这三种面貌,可以看出严监生其实也没那么吝啬,只不过是人们不了解他的地位或是看问题太过于主观罢了。

吝啬鬼读后感【篇8】

《吝啬鬼》却没有那么开心了,里面自由恋爱是全剧的线索,这没什么。主要是吝啬鬼好像没有受到应有的惩罚,让人有些不甘心。全剧的两个高潮:苛刻地借出高利息贷款,结果发现借者是自己的儿子;昂赛尔默认子女圆满大结局。

在第一个高潮,阿尔巴贡发现儿子借高利息贷款,严责两句就平淡无事了,“对这事并不难过;这倒是一个警告:一举一动,以后都要各位注意。”oh,这个财迷心窍的人呀,“的世界像从钱孔望出去那样小,望见的却还只是钱。”从此与儿子的矛盾升华,有了激烈的争吵。最为气愤的与剧情无关,而是卢梭的一句话:“父亲固然不像父亲,儿子却不可以不像儿子”,认为这是喜剧的伤风败俗。相反,最喜欢的倒是这部分,而且这也是卢梭在心目中的形象大打折扣。原来他是一个那样封建迂腐的人,那句话是毫无道理的,还用那句话来骂喜剧,让人可气又可笑。

在第二个高潮,本是很高兴,以为昂赛尔默会想什么巧妙的办法来整一整吝啬鬼的,可是,可能太激动了,急急地帮儿女搞婚礼,还省了吝啬鬼地嫁妆和聘礼钱,而吝啬鬼似乎以后也少了儿子,女儿这两个来说的累赘(不像奥尔贡,可是真的不在乎儿女,从第一个高潮看出)。

总之,这两部剧还是很有趣的。另外,对于莫里哀的某些做法,深感敬佩。可以为了戏剧,喜爱而在当时被视作“贱”业的东西,放弃继承权去流浪。而且,能在失败中理智认识到,自己只有成为贵族,才能获得嘲笑贵族的权力,然后又收回继承权,把喜剧事业发扬光大呀。

吝啬鬼读后感【篇9】

《吝啬鬼》却没有那么开心了,里面自由恋爱是全剧的线索,这没什么。主要是吝啬鬼好像没有受到应有的惩罚,让人有些不甘心。全剧的两个高潮:苛刻地借出高利贷,结果发现借者是自己的儿子;昂赛尔默认子女圆满大结局。 在第一个高潮,阿尔巴贡发现儿子向他借高利贷,他严责两句就平淡无事了,“我对这事并不难过;这对我倒是一个警告:他的一举一动,以后我都要各位注意。”oh,这个财迷心窍的人呀,“他的世界像从钱孔望出去那样小,望见的却还只是钱。”

从此他与儿子的矛盾升华,有了激烈的争吵。我最为气愤的与剧情无关,而是卢梭的一句话:“父亲固然不像父亲,儿子却不可以不像儿子”,他认为这是喜剧的伤风败俗。相反,我最喜欢的倒是这部分,而且这也是卢梭在我心目中的形象大打折扣。原来他是一个那样封建迂腐的人,他的那句话是毫无道理的,他还用那句话来骂喜剧,让人可气又可笑。 在第二个高潮,本是很高兴,我以为昂赛尔默会想什么巧妙的办法来整一整吝啬鬼的,可是,他可能太激动了,急急地帮儿女搞婚礼,还省了吝啬鬼地嫁妆和聘礼钱,而吝啬鬼似乎以后也少了儿子,女儿这两个对他来说的累赘(他不像奥尔贡,他可是真的不在乎儿女,从第一个高潮看出)。

总之,这两部剧还是很有趣的。另外,我对于莫里哀的某些做法,深感敬佩。他可以为了戏剧,他喜爱而在当时被视作“贱”业的东西,放弃继承权去流浪。而且,他能在失败中理智认识到,自己只有成为贵族,才能获得嘲笑贵族的权力,然后又收回继承权,把喜剧事业发扬光大呀。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