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健康教育中学教案9篇

06-07

老师上课前有教案课件是工作负责的一种表现,而现在又到了写课件的时候了。合理的教学过程需要有合理的教案作为基础,网上有哪些值得推荐的优秀教案课件?以下是本文的首篇介绍“健康教育中学教案”,感谢您的到来欢迎您查看本文!

健康教育中学教案【篇1】

一、主题分析:

1.健康的身体需要健康的心理来驾驭才能发挥其良好的功能,心理对于身体,犹如软件之于硬件,硬件再好,如果没有功能良好的软件,也难以实现其价值。如果人生是汪洋中的一条船,心理健康则是这条船的“舵”和“帆”;小学时期是人生发展的重要阶段,是人生观逐步形成的时期,也是塑造健全人格的关键时期,对小学生进行良好的心理健康教育将使其终身受益。

2.情绪伴随着人的成长过程。小学高年级的孩子已经具有比较丰富的情绪体验,也能够比较明确地分辨自己的喜怒哀乐,然而,孩子们调控情绪的能力还很弱。在碰到不良情绪时,往往不明确应该用怎样合理的方法来调控,不了解情绪可以随着人的认知评价的改变而改变。因此,这节课我想通过各种形式的活动引导我的孩子认识到:同样的事件,由于个体的认知评价的不同,会造成不同的情绪和行为反应效果,使孩子们初步掌握情绪调控的方法。

二、教学目标:

(一)认知目标:

1、通过让学生认识自己的角色变化,知道学习、生活中快乐的事很多,要积极地体验快乐,提高对学校生活的认识。

2、知道快乐地生活有益于身体健康、学习进步,掌握一些使自己和别人从不快乐中解脱出来地方法。

(二)态度与情感目标:

1、体验、表达学习、生活中的快乐,产生积极乐观地情绪。

2、愿意快乐地学习、生活,并愿意与大家分享快乐。加深爱学校、爱学习的思想感情。

(三)行为目标:

1、努力做到快乐地生活,喜欢学习,喜欢上学,把不快乐变成快乐。

2、尽力帮助别人快乐起来,在帮助别人的过程中收获快乐。

三、教学重、难点:

体验、表达快乐的情绪。学会分享快乐,在帮助别人的过程中收获快乐是本课的教学重点。

初步尝试调节自己的情绪,学会使自己快乐的方法,提高自我约束能力是本课的教学难点。

四、辅助方法:

1、确定主题

授课前,我对班级学生进行了心理调查,了解了学生在校学习快乐和不快乐的原因,探讨人际交往中的问题,掌握家长对学生在校的关注情况,知道亲子关系中存在的问题。根据调查结果,制定正确的活动课目标。

2、搜集资料

搜集笑话,人物开心表情的卡通图片,学折纸鹤、飞机。

3、形成成果

掌握一些使自

五操作过程:

1、模拟演示:

孩子们,暑假期间,父母都带我们出去尽情地游玩了一番。今天,老师带着大家再去快乐岛游玩玩,好吗?相信在快乐岛上每个小朋友都会收获快乐的!

孩子们闭上眼睛放松心情,教师配合画面解说。

宁静舒缓的音乐,加上海浪拍打,海鸥鸣叫的声音,一下子让学生放松了心情,将他们带到特有的情境中。激发了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让学生了解教学活动的目的,同时,还营造一种平等、友善的师生关系和课堂气氛,提高学生的兴趣,使他们满怀期待和希望进入角色。

2、探讨并实践:

在“心空观测台”中让学生们体会、表达快乐。“当你们碰到了快乐开心的事时,你们会把快乐带给谁,和谁一起分享你的快乐呢?”通过学生对问题的探讨以及出示王子明同学在学校过生日,将他的快乐与老师、同学一起分享的照片,让学生们知道我们可以把快乐带给我们的亲人,带给我们的老师、朋友、同学,带给生活在我们周围的人,让我们做个快乐的天使。

“活动万花筒”环节中,和学生们一起玩“心有千千结”的游戏,给学生发挥想象力的空间,鼓励学生发表看法,宣泄情感,放手让学生自主活动。从开始师生手拉手围成一个圆形,到转圈自由活动后再次拉手出现“结”后,学生们进行体验、反思、感悟。“心有千千结”是团体辅导中常见的活动形式。通过学生共同想办法解开“结”,发挥团队互助精神,体验帮助别人,共同快乐的情绪。

3相互讨论:

游戏过后,配以一段舒缓的音乐,让学生从刚才兴奋、紧张的状态中放松自己。此时,教师过渡:天有晴也有阴,人有的时候会很快乐,有的时候也会不高兴、紧张、难受。如果长时间有这样的坏心情,就会影响我们的生活、学习,影响我们与别人相处,甚至会改变人的一生,所以得赶快想办法。在“一休聪明谷”中,利用打靶射击的形式,模拟实践,让学生们抛开不开心、不快乐的情绪,获得积极的情绪体验。通过活动交流,使学生初步掌握调节不良情绪的方法。其中“换一种想法”是基于艾利斯的理性情绪疗法,即ABC理论;而主动倾诉就是一种宣泄,及时排遣不良情绪;做喜欢的事是一种替代的方法:而其它的方法是分享经验,拓展出更多的应对方法。结合学生填写的心理健康调查问卷,让学生们在手工纸上写下自己不快乐、不开心的事,再折成纸鹤、飞机、鸽子等,放飞心情。“心语冰淇淋”的活动中,让学生们从“1、写出至今为止最令你自豪和快乐的事。2、说说你在成为小学生之后,进步的地方是什么?3、用5个词概括一下现在的你。”三道题中任选感兴趣的题目,将答案写在书签上,夹在书中,做成一个快乐书签,永远留住属于我们的快乐。最后,学生们打开“快乐锦囊”,知道了如何才能成为一名快乐的合格的小学生。

4、以游戏结束:

利用“心灵对对碰”这个游戏,通过播放录像,让学生们知道父母们的希望、要求,巩固自己的收获。引导学生回顾这节课进行了什么活动,有什么心得体会,存在什么不足和需要改进的地方,结合自己,今后打算怎样做等。

“小学生从来就应是天使,透明、快乐!要知道“天空虽有乌云,但在乌云的上面,永远有太阳在照耀。让我们一起拍手唱起歌坐船回到可爱的学校,愿我们的生活里永远充满歌声与微笑。”此时,播放《歌声与微笑》,屏幕演示学生们参加“手拉手,爱心捐助”活动的录像,让学生们再次体验帮助别人,共同快乐的感受。

六活动总结与建议:

活动是学生心理发展的基础,人的心理品质是在活动和交往中形成的。本节课结合班级的实际情况,以解决问题为目的,设计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训练活动和游戏,让学生主动参与,产生体验和感悟。力求在全体性的活动中人人参与,在趣味性的游戏中有所体会,在情境的创设中得到认知的提升。活动性、趣味性、参与性、实践性、全体性、主体性原则在课堂中恰当运用,进而促使学生产生改善自己心理和行为的愿望。相信孩子们会在游戏、活动中放松自己的心情,掌握一定的方法,学会调节自己的情绪。在课堂上,要注重对学生的评价,营造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使孩子们在本节课充分体验快乐的情绪。

七课外作业:

1以今天的活动为主题写一篇小作文或者课后感受,写下自己今后的打算与自己心中的理想。家长也可以辅助孩子完成,和孩子一起构想出一个美好的未来。完成后可以相互交流或者贴在教室墙上,大家一起来分享。

2每个人都要去帮助一个一年级小朋友做一件事儿,当然是自己力所能及的,帮他们打水或者主动扶起跌倒的小朋友等等,最后做班级性的汇报与交流。己和别人从不快乐中解脱出来的方法。

健康教育中学教案【篇2】

【关键词】体育;安全;健康

现代社会加速了人们的工作和生活节奏,脑力劳动的比例不断增加,而体力劳动的成分逐渐下降,往往造成大肌群的血流量不足,出现“生理性”“肌肉饥饿”,表现为肌力减弱,体质下降,工作的耐久能力差,疲惫感增加,致使人群整体的体格和精神面貌受到影响。近期发生的广州大学生陈杰跑马拉松猝死的事件也暴露出我国体育教育中安全教育的缺失。新时代环境下体育与健康课程中融入生命安全教育成为必须。而且要力求将生命安全教育和体育与健康课程最大限度地融合。生命安全教育和体育与健康课程的结合紧扣当今社会自然生态恶化和不稳定因素增多的大环境背景、学生的生命安全教育亟待完善的现状,具有鲜明的时代性和紧迫性。

教育部体艺卫司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和我国高等院校体育教育的实际情况,正式将原来的体育课改名为“体育与健康”课,突出“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目前各国的体育课程内容设置也都在随着社会、教育和个体发展需求的日益提高,不断探索发展,试图寻求相对符合本国国情的体育课程思想及内容,以达到该课程教育之预期目的。我国的体育课程内容的选择与设置经历了100多年的风雨历程。我国近期体质健康监测表明,青少年耐力、力量、速度等体能指标持续下降,视力不良率居高不下,城市超重和肥胖青少年的比重明显增加,部分农村青少年营养状况亟待改善。在此背景下,我国体育基础课程改革适时展开,并且提出了“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这是时展的需要。但是我们同时应该清醒的认识到造成学生体质状况下降的根本原因并不是体育课程本身有什么大的问题,而是在社会、学校、家庭诸多合力的促使下造成的。

从世界范围来看,各国普遍重视增强青少年的身体健康,出台了各种适合本国国情的体育健康政策。据近期美国对大学体育课内容的调查,体育课的主要目的按顺序为:1.培养终身体育;2.增强体质促进健康;3.从参与体育运动获得乐趣;4.获得良好的自我感觉;5.发展运动技能……共12条,对于终身体育和促进健康放在首位。在瑞典对青少年健身活动的鼓励是世界上独树一帜,政府每年补助1.82亿克朗支援地方开展群体活动,对青少年的规定是只要有5人在一起参加体育活动达1小时,就每人补助17克朗。在法国,政府对青少年的体育与健康制定了一系列措施,学校体育从小学到大学都是一门份量很重的课程,小学有1/3用于体育教学,每周有8-9小时体育活动;中学生每周5小时体育活动。初中体育课每周3小时,高中2小时,另外还有课外活动站用以接待中、小学生课外体育活动。学校开设游泳课,每个学生须有5平方米水面,最少不少于4平方米。

通过体育锻炼能增强人的体质,是因为人体机能的适应也有其规律,人体在进行运动时,体内产生一系列的变化,机体对这些变化,有一定的反应与适应过程,它是有一定规律的,当人体开始运动时,身体承受运动负荷,体内异化作用加强,体内能量储备逐点下降,这一期间,称为“工作阶段”;经过间歇和调整,可以使体内的能量储备逐渐恢复并接近或达到运动前的水平,这是“相对恢复阶段”;再经过合理的休息和能量补偿,机体恢复功能可以超过原来的水平,称为“超量恢复阶段”。根据这一规律,为了使学生体质得以增强,就必然使学生承受一定的运动负荷,这样才能使学生身体机能水平得以提高。目前在国内武汉、西安等地高校陆续以“安全原因”取消了长跑,这将使体育课陷入越怕越保守,越保守学生体质越差,风险反而越来越大的怪圈。只有加强体育安全教育才是根本手段。

总之,在体育健康课程中切实加强生命安全教育是当前体育工作者所要重视的新课题,不仅要在理论上向学生传输防灾和自护知识,更重要的是在实际演练操作中加强学生的自救互助能力,只有两者的结合才能最好地体现体育与健康课程的生命安全健康意义。关注和提高青少年的身体素质应成为全社会共同努力的目标,尤其是青少年本身更要了解自己,认识自己,根据自己的具体情况以及自己的爱好、兴趣,选修一、二项运动作为自己的特长,有针对性地进行学习和锻炼,使自己终生受用。

参考文献:

健康教育中学教案【篇3】

【设计理念】

本活动是针对青少年学生在生活、学习中缺乏目标意识,一部分青少年学生缺乏远大志向、盲目做事的特点而设计的。

青少年学生尽管在意志品质的发展方面随年龄的增长有所进步,但有些学生的自控能力还是不够,耐挫能力低,怕苦,怕累,同时也缺乏战胜困难的勇气,因此,很有必要进行关于立志方面的学习,通过活动使学生懂得确立自己的奋斗目标是获得成功的基础,激励学生追求美好的理想,确立远大的志向,学习一些如何达到目标的具体方法,并通过榜样的学习进一步增强自我激励水平,形成奋发向上、勇于进取的精神风貌。

【活动目标】

1、通过联想、讨论、小组交流、合理设计未来等活动,使学生懂得目标对人生的引导作用。思考、分析自己的人生目标。

2、学习达到某一目标的具体实施方法。

【重点难点】

重点:让学生体验达到目标时的激动心情,促进学生更加奋发向上,向新的目标迈进。

难点:帮助学生确立适合自己的奋斗目标以及为达到目标制订可实施的计划或方案。

【活动准备】

1、每人一张白纸、一个信封。

2、一盒舒展、悠扬的音乐磁带。

【适应对象】

中学生。

【活动过程】

一、教师讲述:引题

教师:同学们,你们设想过自己的未来吗?生命的旅行将如何到达理想的彼岸?自己将成为怎样一个人?从事什么工作?取得怎样的成绩?这些“不切实际”的想法其实是非常有意义的。下面让我们一起来做一个非常有趣的游戏。

二、游戏活动:未来畅想曲

1、教师指导学生做“看未来”的游戏

(关掉教室的灯光,有窗帘的把窗帘拉上)请学生找一个舒适的坐姿,闭上眼睛,身体放松,情绪放松,静下心来,平稳呼吸。

在悠扬的音乐背景下,听着引导语,渐渐地进入时间隧道,看自己的“将来”。导语:“每一个人都从过去走到现在,又从现在走向将来。大家在自己的生活道路上前进,前进。看到了一些你曾经向往的事情变成了现实。”

“时间在慢慢地流逝,5年了,你看到了5年之后的自己,你在做什么?”(稍作停顿)

“我们继续前进,时间慢慢地流逝。10年了、这时,你又在哪里?从事什么职业?”(稍作停顿)

“再往前走,时间不断地流逝。15年了,我们又看到15年之后的自己,身体是否健康?

“工作是否取得成绩?少年时的梦想是否实现?”

(停顿一会儿)“大家慢慢地睁开眼睛,回到现实。”

(教师在讲导语时,要做到声音低沉、平稳、缓慢,留有空间,令人产生联想)

2、交流分享活动

先以四人小组为单位交流分享‘看未来”的经历。交流时可提出这些问题:看到自己的将来了吗?看见了什么?如没看见,想一想,为什么看不见?然后请几位学生参加全班交流。

3、教师点评、归纳

同学们对未来的梦想或设想即是每个人的人生目标。而目标就是你通过活动希望得到的结果。每个同学看到的景象并不一样,因为每个人的理想是不同的,实现的程度也不一样。

目标有理想目标(长期目标)和现实目标(阶段目标)之分。理想目标的实现需通过一个个阶段目标的实现来完成,并在阶段目标的实现过程中根据社会需要、环境的改变和自身兴趣的转移而不断地修正。一个恰当的人生目标应当介于理想和现实之间。人生是由过去、现在和将来三个环节组成的连续统一体。人生的意义不在于过去,也不在于未来,而在于人的现实活动,在于对现实的突破和超越。

三、情景讨论:目标是海上航行的灯塔

1、出示材料:在一个跳高实验中,实验对象被分成两组,第一组,教练不作任何技术指导,只根据每个人的特点和差异,每天确定不同的跳高目标。另一组也不作任何技术指导,不具体确定跳高目标,完全随实验者自己的意愿,想跳多高就跳多高。经过一段时间的实验,有目标的一组与无目标的一组出现了明显的差异。

2、小组讨论:两个组的跳高成绩为何出现明显差异?

3、教师归纳

这个实验充分说明:人在一个确定的目标下,会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从心理到生理努力实现自己的目标。没有目标,生活就是盲目的,人就不会运用和发挥自己的智慧才能,就会无所事事、庸庸碌碌、虚度光阴。确定积极的人生目标,能帮助我们掌握自己的生活,最大限度地开发潜能,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服务于社会的发展,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四、填写“问卷”:检视自己的目标概况

1、你曾经有过哪些目标?

提示:包括学习方面的,人际关系方面的,以及其他日常活动,如游泳、学自行车、做风筝等。

2、你认为哪些成功了?哪些失败了?

3、原因是什么?

4、交流分享“问卷”的前两个问题。

五、讲述名人故事:引导学生确立自己的奋斗目标

1、教师向学生介绍约翰·戈达德的故事:

约翰·戈达德,是英国皇家地理学会的会员和纽约探险家俱乐部的会员。他出生在洛杉矶,从小就充满了幻想。15岁那年,他把自己一生想干的事情列在一张表上,题名为“一生的志愿”。表上列着:“到尼罗河、亚马逊河和刚果河探险,登上珠穆朗玛峰、乞力马扎罗山和麦特荷思山;驾驭大象、骆驼、鸵鸟和野马;探访马可·波罗和亚历山大一世走过的道路;主演一部《人猿泰山》那样的电影;驾驶飞行器起飞降落;读完莎士比亚、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的著作;谱一部乐曲;写一本书;游览全世界的每一个国家;结婚生子;参观全球”每一项都编了号,一共有127个目标。现在约翰·戈达德在经历了8次死里逃生和难以想像的艰难困苦后,已经完成了其中的106个目标。他说下一个目标就是游览中国的长城。约翰·戈达德常说的话就是“我决不轻易放弃任何一个目标,一有机会到来,我总是准备就绪”。

2、小组讨论:约翰·戈达德是怎样为自己确立目标的,又是怎样付诸行动的?你听了约翰·戈达德的故事有什么感想和体会?

3、教师对自己的人生进行回顾与展望,与学生分享成长的喜悦。(教师介绍小时候的梦想、对未来的设计以及人生格言)

4、请学生静静地回顾自己的人生,思考自己的未来,写自己《一生的志愿》及人生格言。要求:认真思考,想想自己究竟有些什么愿望,不管暂时有无实现的可能,写下来。郑重写上自己的姓名、班级、学号与日期,作为送给老师的珍贵礼物。我们约定30年后再启封,看看自己的愿望实现了多少。

六、“心理透析”:分享将梦想变成现实的策略,设计实现目标的计划或方案

1、教师讲述:“人无志不立”,“立志不定,终不济事”。理想是人生的灯塔,志向是生活的路标。中学时代,正是立志的最好时机。马克思就是在中学时代立下了选择“最能为人类福利而劳动的职业”的远大理想,并为此奋斗了终生。毛泽东同志在青年时代读到一本《世界英雄豪杰传》,他为书中介绍的华盛顿、林肯、拿破仑、彼得大帝等的英雄业绩所感染,即给自己起名“子任”,表示要以救国救民为己任。科学史上许多大科学家,也都是在中学时代立下攀登科学高峰的宏伟志愿,为人类作出了杰出的贡献。明代学者王守仁说:“志不立,天下无可成之事。”如果你想为祖国的繁荣富强大干一番事业,那就应该早早确立自己远大的理想。一个人到了中学时代还浑浑噩噩没有明确的志向,就会造成终生的遗憾。

2、出示配图多媒体:向学生介绍“立志”的三个心理过程:

动机斗争——确立目标。目标要具体,可操作。如“我要考上某某大学”、“我要在初二年级加入共青团组织”等等。

暗示成功——相信梦想能实现。梦想是很有力的暗示,虽然梦想不一定会实现,但没有梦想却是“零”;如果一开始就感觉自己会输,那么肯定会失败。

自我激励——实现目标。每个人都能通过暗示或自我暗示激励自己。一种最有效的形式就是记住一句话,以便在需要的时候这句话能从下意识心理状态闪现到意识心理状态。梦开始时总是可望不可及的,惟有不断地自我激励才能获得成功。

3、小组讨论:对“立志”的三个心理过程的理解。

七、行为训练

学生自行设计一个实现目标的方案(学习、生活、人际交往、技能、习惯、健美等都可以)。

示钢

目标:减肥。

步骤:购买吃了不会发胖的食物;不要像过去一样无节制地饮食;计划在第一星期后减轻体重一公斤;坚持每天跑三千米;把自己较瘦时的照片贴在床头。

八、结束活动

再做一次“看未来”的游戏:

请同学们找一个舒适的坐姿,闭上眼睛,身体放松,情绪放松,静心,呼吸平稳。在悠扬的音乐背景下,听着引导语,渐渐地进入时间隧道,看自己的“未来”。导语:“每一个人都从过去走过来,又从现在走向未来。一个人的现实面貌并非是临时出现的,而是他过去生活的积累。”

“每个人都有一个未来,每个人的未来都不一样,这完全取决于每个人过去的经历和付出的努力。”

“我有一个远大的目标,有一个理想的目标。我正在慢慢地接近这个目标。5年了10年了5年了我看到了曾向往的事情变成了现实。我庆幸自己少年时确立了志向,庆幸自己不断朝这个目标努力,才有这样的成长和收获。”

“啊,我感到快乐,感到幸福,感到人生是多么地美好”

九、扩展活动

回家调查父母或亲戚朋友年轻时的理想是什么?现在是否实现?怎样实现的?如果没有实现,是什么原因阻碍他实现的?

【活动后记】

这是一堂给学生带来极大的心理满足、使学生难以忘怀的心理辅导课。在课堂上,通过联想、讨论、小组交流、合理设计未来等活动,学生们不仅思考、分析了自己的人生目标,懂得了目标对人生的引导作用,初步确立了自己的人生志向,他们更从约翰·戈达德特别是马克思、毛泽东等伟人身上汲取了向上的动力,也从他们平凡的心理老师身上看到了脚踏实地所带来的人生回报。学生个个跃跃欲试,沉浸在对自己美好未来的憧憬之中。对自己的人生设计,少的十多条,多的七十多条。他们这种对自己未来人生志向的安排,对于我们研究、掌握和指导当代青少年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等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健康教育中学教案【篇4】

【目标】

通过这次班会,希望每一位同学都懂得:关心自己的心理、关心他人的心理、关心全体的心理,懂得自助和求助,使我们每一位同学的身心更健康、成长更全面。【过程】

一、展示图片,导入新课

1、现在对心理健康的标准是这样定义的:

一、具有充分的适应力;

二、能充分地了解自己,并对自己的能力做出适度的评价;

三、生活的目标切合实际;

四、不脱离现实环境;

五、能保持人格的完整与和谐;

六、善于从经验中学习;

七、能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

八、能适度地发泄情绪和控制情绪;

九、在不违背集体利益的前提下,能有限度地发挥个性;

十、在不违背社会规范的前提下,能恰当地满足个人的基本需求;

2、思考讨论,发现问题。

这些你都有吗? 自我安全感;

能很好地了解自己,并能恰当地估价自己的能力;

生活理想切合实际;

不脱离周围现实环境;

能保持人格的完整与和谐; 善于从经验中学习;

能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

能适度地宣泄情绪和控制情绪;

在符合团体要求的前提下,能适当地满足个人的基本要求。

二、导学达标 摆脱忧郁情绪的方法:

1、不要为自己寻找借口

2、再给自己一点爱

3、分散你的注意力

4、改变你的行为

5、了解自己的极限

6、相信自己,也相信他人

7、计划一些积极有益的活动,应付枯燥的生活

8、向朋友诉说自己的烦恼

9、看到事情的光明面---宽容、自嘲及“愉快疗法”

10、把复杂问题分解成简单的问题

11、倾尽全力完成一件事

12、运动是自救的基础

三、从几则真实的事例谈起 事例一:

摘自一位同学的日记——

“那天,我因为身体不舒服请假回家。到家的时候,父母 还没有下班。都快中午12点了,我肚子很饿,自然就想到平时 自己周末回家时冰箱塞满了好吃的东西的情景,那时候,常常 有吃不完的水果,我回学校时父母还硬是把那些没吃完的水果 塞到我的书包里。但是这一次当我打开冰箱的时候,里面却是 空空如也。我的心突然停顿了,泪水却不自觉地溢了出来。一 刹那,我似乎明白了许多许多,也长大了许多许多——这就是 我的父母我的家!” 事例二:

一位初三的同学在上学期家长会上的发言:

“上初三后,我的成绩一直不理想。每一次考试后,放假了,我都很怕回家,不是怕父母的责备,而是怕他们那种关爱和理解的眼神。因为每一次父母见我闷闷不乐的样子,他们都有意不过问我的成绩,而总是讲一些开心的事;而当我在父母面前哭诉着自己努力了但成绩老上不去的时候,父母总是拍着我的肩膀安慰着说:‘傻孩子,不要埋怨自己,尽力就行了,能考多少就多少,能考上什么学校就什么学校!’父母越是这样说,我就越怪自己不争气,越觉得欠父母太多太多,真恨不得父母臭骂自己、痛打自己一顿。也许这样,自己的心里会舒服一些。” 事例三:

一位品学兼优的同学的求助信——

我平常学习成绩很好,总是全校的第一名,同学们都很羡慕我,说我是天才,但他们根本不知道,我内心实际上并不为此感到快乐。我其实一直很羡慕我们班的一个同学,她虽然成绩不好,但是能歌善舞,而且很会开玩笑,我内心一直希望能够像她一样,成为学校文艺汇演时的明星,但又担心在这方面投入太多的时间会影响学习。有时,我很悲观,觉得自己的命运注定了就只能在学习上有些成就,多么希望有什么神奇的药物能让我一夜之间就变成她那样啊!你有什么办法能帮我吗? 值得我们思考的几个问题

1、就我们现在的生存状态而言,是痛苦的还是快乐的?或者其它?

2、我们学习的理由是什么?如何看待“努力了但没有好成绩”这一种求学状态?

3、在自己的成长路上,你希望你的父母或家庭扮演怎样的角色?

四、现阶段初中生存在的主要心理问题(障碍)

1、压力或焦虑心理。学校课业任务繁重,竞争激烈,父母的期望值过高,使得学生精神压力越来越大。

2、厌学心理。这是目前学习活动中比较突出的问题,不仅是学习不好的同学不愿学习,就连成绩很好的同学也有这种倾向。

3、人际冲突心理。包括与老师、家长、同学的冲突,生活在一种不和谐、不协调的人际关系中(不健康人际关系。)

4、人格障碍。

人格:就是一个人的“个性”,也就是一个人外在行为、内在的情绪、思考逻辑等,所综合呈现的一种状态。

人格障碍:意指一个人长久以来因为“个性”的问题,造成在生活、工作、或人际关系上,时常遇到困难、或造成痛苦和伤害 性格内向的人,容易出现人格障碍现象。有人格障碍的人,常使用心理防卫来掩藏自身的焦虑和忧郁,所以自己不一定能感受到自己的情绪起伏。需要别人的关心,可是又无法真正的信赖别人。非常缺乏同理心,所以很难了解和体谅别人的处境,也难以体会自己的行为为什么给别人带来巨大的伤害。

五、走出心灵的沼泽地,拥抱属于自己的亮丽晴空

1、常想一二,为吃苦吃累喝彩

2、善待自己。(每个人都是这个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奇迹)

3、教师投影小结::

通过这次班会,希望每一位同学都懂得:关心自己的心理、关心他人的心理、关心全体的心理,懂得自助和求助,使我们每一位同学的身心更健康、成长更全面。

1、做到六个认识

认识社会,能适应发展;认识他人,能和谐发展;

认识自己,能自主发展;认识兴趣,能特色发展;

认识心理,能全面发展;认识未来,能持续发展。

健康教育中学教案【篇5】

(1.湖南第一师范学院体育系, 湖南长沙410205;2.湖北大学体育学院, 湖北武汉430079)

关键词:小学体育与健康课程 渗透 生命安全教育 常态化

中图分类号:G807 文献标识码:A 编号:1004—5643(2015)09—0007—03

基金项目:湖南第一师范学院校级课题,编号:XYS4S07。

作者简介:1.钟小燕(1980~),女,硕士,讲师。研究方向:体育理论。

世界各国都非常重视实施生命教育,以不同的名称、形式或手段开设了有关生命安全教育内容, 将生命与安全教育同体育课结合在一起, 而且相关实验研究也表明学生的运动能力不仅得到增强,而且事故发生也减少了。

生命安全教育在不同的国家以不同的名称、形式或手段呈现,大部分都是将生命安全教育同体育课结合在一起,而且相关实验研究也表明学生的运动能力不仅得到增强, 而且事故发生率也减少了。

目前, 我国的生命教育主要在中小学心理健康活动课程中进行理论宣传,作为特殊的教育活动尚未真正开始。生命安全教育最重要的是加强了人们的安全意识[1],为安全教育工作的开展提供了前提,提高安全意识,进行安全防范和自我保护的教育[2]。

1 小学体育与健康课程渗透生命安全教育的必要性

1.1 生命安全教育认识的滞后

我国0~14 岁儿童意外死亡专项调查显示: 在各种死亡原因中,意外死亡已占第1 位,占总死亡人数的31.3%。我国每年大概有10 万儿童死于意外伤害,给家庭造成了无法弥补的生理和精神伤害,人们在扼腕痛惜的同时,更多的是哀悼死者缺乏自救能力,也反映出学校和社会的生命安全教育的严重缺失。安全事故已成为学校管理工作不可回避的问题, 是生命安全教育研究的热点课题。

随着社会的发展, 少年儿童的生命安全问题日益受到社会的关注。2006 年教育部、公安部、司法部、建设部、交通部、文化部、卫生部、工商总局、质检总局、新闻出版总署联合制定了《中小学幼儿园安全管理(教育部令第23 号)》,要求学校“有针对性地开展学生安全教育”[2]。

目前我国生命教育还处于探索阶段, 学术界对生命教育的内涵、概念尚未达成统一,相关理论研究也缺乏系统性。

1.2 传统文化教育的缺失

传统文化教育根植于课本和教材,重视对学生的“传道、授业、解惑”,注重对学生的智力开发。传统的教育思想、教学内容、给教育者留下了不少弊端, 师生思维放不开、缺乏敢想、敢问、敢说、敢做的勇气而习惯于循规蹈矩[3],学生的思考和想象能力受到限制。

学生在日常行为中往往表现为:缺乏处理事情的判断能力、生活自理能力差、社会适应能力差等。

传统教育中,学校、社会和家庭对学生的生命安全教育也没有给予充分的重视。每年发生的触目惊心的生命安全案例,使教育工作者陷入了困惑、尴尬与无奈。

许多学校的安全教育往往只是通过一些报道, 一些知识竞赛,甚至用相关安全装置代替。有些学校的安全教育,生命安全教育的内容,形式和方法比较简单,只是单纯的理论知识讲解,而没有相应的实践操作,更没有设置相应的课程,使得生命安全教育缺乏实践性和可操作性, 当学生真正面临危险时还是不知所措,成为“应试教育”的牺牲品。

1.3 小学体育与健康课程中生命安全教育的缺失

目前, 体育与健康课程对于生命安全教育主要采取以下五种方式:第一,热身准备活动,防止学生受伤;第二,教学过程中强调运动损伤的相关内容;第三,教学中对学生的保护帮助;第四,器械的安全使用方法的讲解及注意事项;第五,利用课堂对安全、健康知识的宣传和讲解。

依托“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的方式很难保护生命和提高生活质量, 仅仅依靠空荡荡的讲座和纯理论知识的传授, 运动安全,缺乏体育卫生,体育急救等,使保护生命,提高生活质量,没有实现的途径和方法。

1.4 增加小学生生命安全与生命机能的需要

当前,小学生的生命安全现状令人担忧,小学生正处于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生理、心理系统发展均不完善;个人认知水平低,缺乏对风险预判能力,自我防范能力差,缺乏自我保护的意识,更容易受到伤害和发生生命安全事故。

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征,传授生存的安全常识,使学生掌握生命发展的基本技术、技能,在实践练习中体会生命、尊重生命,培养小学生积极的生命意识,学会珍爱生命、享受生命。

2 体育与健康课程实施生命安全教育的可行性

2.1 教学目的统一性

体育与健康课程是“一门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以增进中小学生健康为主要目的的必修课程”[4]。由于课程的身体练习特征,以及大量的课外活动为载体。

因此,除了体育与健身课程本身具有的健身功能,体育与健康课程还能有效地提高自救能力, 避免机械外力的伤害和人身伤害。生命安全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生命安全的意识,掌握增强体质的有效锻炼方法和意外发生时救助的技能, 并能够具备应对危险的能力。

体育与健康课程和生命安全教育都是以体育运动为主体,最终实现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和责任。生命安全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可以培养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小学体育与健康课程,强调引导学生努力学习和锻炼,全面发展体能,提高适应环境变化的能力,形成关注自身健康的意识和行为[6]。

生命安全教育可以使学生了解生命,认识生命,使学生珍惜生命,培养学生建立对生活和人生价值观。通过急救技能和避险能力的学习、训练,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因此,两者的教学目的具有统一性。

因此,把生命安全教育融入小学体育与健康课程中,对于培养小学生的运动安全、生命和技能具有重要的意义。

2.2 教学内容的一致性

生命教育的意义在于让学生理解生命的本质, 理解生命的意义和提升生命的价值。体育与健康课程以“坚持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促进学生健康成长”的基本理念,通过运动技能的教学和体能的练习,促进学生健康发展并加以营养、健康、疾病预防、避险和健康教育等辅助教学。同时,体育可以培养学生的健康意识和生活方式。从某种意义上说,体育与健康课程是生命安全教育内容呈现方式的升华, 两者在教学内容上具有高度的一致性。

2.3 发展和谐社会的诉求

据相关报道,2014 年岁末, 上海外滩发生的踩踏事故造成36 死47 伤的严重后果, 此次踩踏事故发生的原因和事故后的应对措施都表明了国人在应对突发事故方面的知识和教育的缺乏。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闲暇时间增多,健身休闲的消费需求快速增长,运动健康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

然而,运动损伤、运动猝死事件屡见不鲜,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体育的健康发展。如何减少或避免运动损伤,促进身体的健康是发展和谐社会提出的新要求。

在小学体育与健康课程中渗透生命安全教育, 从小学开始培养学生系统的安全知识和技能,掌握安全自救、自护的技能和方法,有利于培养小学生良好的安全行为习惯,树立珍爱生命的意识,培养学生的终身生命意识和能力。

3 小学体育与健康课程渗透生命安全教育的常态化策略

3.1 教育部门要制定完整的教材和安全教育交流平台

制定体育与健康课安全教育的相关教材, 这样体育教师就可以有章可循,有了一定理论基础才可以更好的实践。相信这一举措能为体育教师安全教育的教学提供有力保障。同时教育部门要构造体育与健康课安全教育交流平台, 分享一些好的教学手段、教学内容供其他教师参考,也可以分享自己的教学经验以及教学心得,为新老师能够打下良好的教学基础;探讨有创意、有创新的教学内容方法。

3.2 打造专业的师资队伍

首先,教师应提高自身的生命与安全的知识和素养,加强生命安全知识和技能的学习, 结合生活开发安全知识和技能的体育教学内容。以多种方式融入体育教学中,使学生真正地在实践中学习和掌握生命安全知识。

其次,生命安全教育应依托体育教师职后培训,对体育教师进行“生命。生存安全”系列课程培训,如:“生命教育”、“如何识别危险”、“如何保护自己”等课程的培训,丰富体育教师的知识结构,把“生命、生存”理论放在培训课程中,改变以往培训对运动技术和知识的“再翻抄”,把体育与健康课程打造成以“生命第一”为取向,以培养生命、安全、健康为目标,实现生命教育的广度、渗透生存能力的体育教学。

[1]赵萌,王焱森.基于生命安全教育理念高校体育运动防护课程教学的常态化研究[J].哈尔滨体育学院学报,2014(2).

[2] 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网站-07/12/content_333420.htm.

健康教育中学教案【篇6】

心理健康教育教案

一(2)班

一、教学内容:如何使我们的心理更健康

二、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积极的人生态度

2、提高学生道德修养水平

3、让学生树立正确的名利观

4、培养学生勤奋学习的好习惯

三、教学方式:专题教育

四、教学要点:

重视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五、教学过程:

1、培养积极的人生态度

我们经常听见有中学生抱怨“老天不公”,悲叹自己“命孬”、“运气不好”、“处境不佳”没有遇到什么值得快乐,令人高兴的事,相反的,却经常遇到一些令人烦恼的事,倒霉的事。于是乎成天闷闷不乐,精神不振,意志消沉,虚度光阴。面对这样的学生,我们就应从生命的意义这一角度入手进行教育,让他们明白每一个人的生命都是一个极其偶然的存在。这个存在在茫茫的宇宙中,与漫漫的历史长河相比,就象电光那样短暂易逝。因此,我们要珍惜它、热爱它。让人的一生具有价值,具有意义,让有限的生命为人民大众作出无限的贡献,闪烁出绚丽的光芒。当然,人生道路上要经历无数风雨、坎坷,这是谁都避免不了的,但是,只要我们始终坚持自己的信念,追求自己的目标,积极地去努力,去奋斗,去拼搏。就会发现人生的天空如此广阔,青春的鲜花如此美丽,活在世上真是一种幸福。

2、提高道德修养水平

道德修养影响一个人的健康及寿命的长短。孔子曰:“仁者寿。”就说明了人的道德品质与健康长寿的关系。明代名医张景岳说:“欲寿,唯其乐。欲乐,莫过于善。”意思是说要想长寿,就必须要乐观;要乐观,莫过于乐善好施。古人还说:“有德则乐,乐则能久。”也明确指出有高尚的道德,才可能有快乐的心态;有快乐的心态,才可能健康长寿。现代医学、心理学也证明了:道德高尚多做好事经常满腔热忱地帮助人,扶持人,爱护人,援救人,人们会投桃报李,给以热情地回报。爱人者,人便爱之;助人者,人必助之;敬人者,人亦敬之。这种良性的反馈,必然使人产生欣慰,受到鼓舞,使人愉快,获得欢乐,从而保持良好的情绪状态,促进身心健康。正如古人所说:“善者善,祛病而得后福。”

3、树立正确的名利观

处于人生关键的转折期的中学生,要想保持良好的情绪状态,维护和增进心理健康,要想健康地成长,就必须学会正确地对待名利。如果一味地追名逐利,整天处心积虑,挖空心思,食不甘味,夜不能寐,必然会产生消极的不良情绪,严重影响人的身心健康,甚至会造成悲剧。因此,我们要教育学生,在日常学习和生活中,一方面争先进,创一流。另一方面,不计较功名得失,相信付出终有回报,淡于名利,知足常乐。有了这样的名利观,他们就不会因自己的条件不如别人而自卑,也不会因个人的得失而斤斤计较,心理平衡了,身心自然也就健康了。

4、培养勤奋学习的好习惯

读书学习能使人掌握知识,提高素质,懂得人生的真谛,使人热爱生命,热爱生活,具有积极的人生态度,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使人能正确地认识和对待挫折,正确地对待名利,正确地对待人生和前途,始终斗志昂扬,乐观向上。然而,我们必须正视的事实是:在现实生活中,中学生普遍存在着厌学情绪。他们把读书学习视为一种痛苦、一种负担、一种压力,对学习没有热情,毫不感兴趣。他们反感、厌恶、甚至憎恨学习。这种强烈的厌学情绪使有些中学生自暴自弃,破罐破摔,悲观厌世,道德伦丧,甚至产生反社会的攻击行为,很容易被社会上的坏人所利用,走上犯罪的道路。因此,我们必须解决学生的厌学问题,努力培养学习兴趣,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使

他们能向健康的轨道上发展。

做完下水准备工作,就要下水了,我心里像十五个吊桶打水——七上八下,在爸爸的激励下,我才忐忑不安地走入了泳池。

我先伸出脚试探了一下水深,然后才小心翼翼地踩了下去。幸好,水只到我的下巴。接着教练给我们讲要领,演示基本动作,第一个就是在水里憋气。不一会,我就能憋一会儿了。

教练又让我们一个又一个排好队游到他身边,不一会,轮到我了,我使劲地划水,脚拼命地蹬着,不一会就接近了教练,可教练往后退了,我很害怕,拼命地游,可教练总是等我接近了,就后退。我一紧张,手脚不听使唤连呛了几口水,身子直下沉,教练一看,不妙!连忙把我拉出了水。这时候我脑子一片空白,想起刚才,还真有点心有余悸。

学游泳不仅练了我的胆子,还练了我的手脚配合,真是一举两得。

江苏省吴江市青云中心小学

(三)四班

我又一次来到河里,认真地学起来。爸爸在一边游一边指导我:“游的时候,不能慌张,要保持冷静,同时,身体要保持平衡,双手要向后划动,双脚也要甩动。”我照着爸爸的方法去做,果然好得多了。一次又一次的失败,我是屡败屡战。慢慢地我的身子像木板平衡地浮在水面,双手不断划动,双脚不停甩动,游向前去了。一次又一次的练习,渐渐地熟练起来了,爸爸也就上岸看着我游。我一边游一边得意地向爸爸说:“爸,我学会游泳了!游得怎样?”谁知刚一得意,身子又往下沉,我赶紧手划脚甩起来,身体慢慢变平衡,总算有惊无险。我不禁长长地嘘了口气,看来游泳不能分心。就这样,我的双手和双脚越来越配合,游得也又快又轻松。啊!我和小河终于交上朋友了!

“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这句话的含义,我终于体会到了。

健康教育中学教案【篇7】

1、主题的背景:

网络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信息资源,创造了精彩的娱乐时空。成为学生学习知识、交流思想、休闲娱乐的重要平台。他们可以开眼界、长知识、交朋友。但网络犹如一把双刃剑,增强了学生与外界的沟通和交流,但其中一些不良内容也极易对学生造成伤害。主要表现在:许多孩子上网浏览色情、暴力等不健康的内容,沉迷于内容低级、庸俗的网上聊天和网络游戏等。网络“无时差、零距离”的特点使得不良内容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在全球扩散,网络不良内容甚至还会造成学生生理上的伤害。如果因噎废食,将学生与网络隔绝开来是完全不必要、不应该也是行不通的。所以加强网络安全教育尤为紧迫。

2、教育目的:

通过此次活动,同学们认识网络的利与弊,健康浏览网上信息,能自觉避开不健康的信息

3、教育目标:

①教育目标:加强班内学生网络管理、网络引导,利用网络来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正确引导青少年。

②培养目标: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加强学生的主体参与意识。

③能力目标:学生能够独立构思,自编自排,使此次活动起到切实的宣传作用。

4、课前准备:

进行“你是怎么上网的”调查和调试电脑。

5、将教学内容制成一个网站----儿童健康上网中心。

6、课堂参与者:

健康教育中学教案【篇8】

班会目的:

通过这次主题班会,使学生能够体谅父母,能缩短与父母的心理距离,学会如何与父母沟通,真正走近父母。

班会程序:

一、课前填写调查问卷

发一纸条,调查学生与自己父母的关系,不需写名字,请真实填写。

a、亲密;b、比较紧张;c、疏远和一般。

填完马上收齐,统计。

二、根据课前统计情况,

导入:是谁,把我们带到这美丽的世界?是谁,呵护我们、保护我们、照顾我们?是我们的父母!可是,现在你是否觉得父母和你们的距离已经慢慢地拉大。你和父母是否已经没有了亲密感?今天,就让我们来学习如何走近父母。

三、出示一些图片,内容是

1、不顾父母劝阻,长时间上网,荒废功课;

2、放学迟迟不愿回家,贪玩。

3、经常“煲电话粥”

除了以上情况?你是否还会不愿与父母外出,或长时间看电视,或与父母争吵等情况?请同学讲讲与父母还有哪些地方关系紧张?如果你有以上情况,父母会如何惩罚自己?请同学们讲讲并说说被惩罚后的感受。被父母惩罚,责骂,或者打,你会觉得父母很不近人情。那让我们站在父母的角度上看看。

四、从父母角度看

投影毕淑敏的“孩子,我为什么打你”。

五、小组活动

写一写,算一算父母每一天要为家庭做多少事,付出多少时间?

想一想,父母容不容易?你有没有分担父母的艰辛?

议一议,对自己父母不满意的同学,说一说你认为谁的父母最理想?

说一说,拥有“最理想父母”的同学说说自己父母的不是。

说说,可以调换父母吗?

六、怎么与父母交流

既然父母不能调换,我们就一定要包涵、接纳自己的父母,并尽量和父母多一点交流。那我们该怎么和父母交流呢?

1、老师说说自己与父母孩子交流的情况?

2、学生说说自己与父母交流的情况。

3、选出一些写得比较好的“给父母的一封信”,请同学读出来,并把父母的回信也读出。

由此可见,我们与父母的关系并非不能改变,父母也不是不近人情的,他们也在关心我们,也在想办法走近我们。那我们就该主动走近父母。

走近父母的方法

1、多向父母表达你爱他们。

主动承担家务;

纪念日、节日送点小礼物;

遇特别情况写一封信表达感激;

适时为父母倒杯茶、削个水果。

2、和父母有分歧时学会换位思考,站在父母的角度上去想一想。

3、应让父母感觉你相信他们,多交流并经常给予赞美。

多向父母说说自己的情况,自己的愿望;

多倾听父母的话;

遇上烦恼,告诉父母,寻求父母的帮助。

4、回家和外出主动给父母打招呼。

5、时时紧记,父母只会爱孩子,决不会害孩子。

只要能理解、孝敬、尊重父母,你就和父母走近了。

七、布置作业

1、做一个表格,列举父母工作之余为家庭做了什么事,花多少时间?

2、给父母送一张卡片,表达你对他们的爱:

3、平常多为父母倒杯水或分担一些家务。

健康教育中学教案【篇9】

【关键词】学校安全工作 心理健康 心理课程 心理辅导

学校安全工作直接关系着学生的安危、家庭的幸福、社会的稳定。2006年教育部第23号《中小学幼儿园安全管理办法》颁布实施,2007年2月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了教育部制定的《中小学公共安全教育指导纲要》,把中小学公共安全提到了更高的重视程度。这一切都在表明,我们应牢固树立“珍爱生命,安全第一,责任重于泰山”的意识,把强化学校公共安全责任摆到最重要的位置。

“环境安全―心理安全―行为安全”是学校安全工作中的链式内容。环境成就心理,心理支配行为。实践中,人们往往将目光投向环境安全和行为安全这些显性方面,对学生心理安全的关注则甚少。我校在安全工作的实践中发现,学生的心理问题越来越成为影响学校安全的重要因素,它是有别于其他外在因素导致安全隐患的一种新的安全概念――内在安全隐患,即导致事件发生的原因是受害人自身内在的某些因素,这种隐患更加隐蔽,更加难以监控,其爆发性更加突然,表现形式更多样化。它产生的原因很多,主要有以下几种:

一是家庭原因。

如由于家长忙于生意,无暇关心孩子的学习和成长、夫妻离异,孩子缺乏应有的亲情、家长过分溺爱和偏袒孩子、家长的期望值过高、孩子难以承受重负等等问题,导致学生产生心理偏差,形成心理障碍。

二是教育方法不当。

由于老师教育方法不当,伤害了学生的自尊心,造成学生产生心理问题。

三是学习压力偏大。

由于学习压力偏大,学生出现紧张、恐惧、厌学的心理现象。

四是青春期困惑。

初中三年是学生生理、心理“过渡期”,这个时期学生正处在长身体的最佳阶段,学生的心理也处于“成长”阶段,学生思维的独立性、批判性有了明显的发展,但又有较多的片面性和主观性;他们精力旺盛,感情充沛,但带有冲动性,不善于克制,行为不易预测,最容易产生心理问题,也是心理问题的多发期。

五是社会诱惑。

由于网吧吸引、外来不良文化侵入、不安全因素和“五光十色”的社会影响,导致学生心理失衡,产生心理问题。

六是遭受突然变故。

由于家庭发生了突然变故、生活中遇到小挫折或遇到自身难以克服的困难、与他人发生冲突或遭到胁迫等原因,也是造成学生产生心理问题的重要原因。

学生内在心理问题如果不积极引导,就会表现在行为方面,如:有的学生行为偏常,打架斗殴、沉迷网吧、说谎、偷窃;有的学生对学习无兴趣、上课捣乱、逃学旷课、不做作业;有的学生对正面教育有较强的逆反心理;有的学生孤僻、寡言、消沉、冲动、暴躁,心理敏感、脆弱、承受能力差,经受不住一点儿困难和挫折。这些都充分说明加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我校根据生源结构情况和初中生的年龄特点,确立了以心理健康教育为主要渠道,把心理健康教育与学校安全工作有机地结合起来,创新学校安全工作的方法和形式,构建学校安全工作从“心”开始的工作新模式。仅作如下绍:

1.开设心理课程、成立心理中心是安全工作与心理健康教育结合的主渠道。

在学校开设专门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可以帮助学生了解心理科学知识,掌握一定的心理调节技术。心理课主要有两部分的内容:一部分为知识理论课,如心理卫生常识讲座,心理调节问题答疑,焦点问题讨论等,在心理知识的学习中明确认识、矫正观念,以积极的态度去对待自己的心理冲突。另一部分为活动训练课,这是在中学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最为有效的方法。活动内容包括:小品表演,角色模拟游戏,互访互问,以及其他活动形式,在活动中学生不仅可以学习介绍自己、了解别人,与人交往的社交技能,还可以掌握一些诸如:转移情绪、宣泄痛苦、发泄愤怒的心理调节手段,防患于未然。2001年学校就率先把心理辅导课排入课程表,纳入学校课程管理。2008年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中心正式落成,设有心理咨询室、宣泄室、沙盘游戏室、阅览室等十个心理室,被专家评价为“目前全国一流、福建省规模最大、功能最全、设备最完善”。学生遇上烦心事,在这里就能找到温暖的“出口”,在这里,学生不仅可以咨询,还可以宣泄、放松。心理咨询室很快成为最受学生欢迎的场所,每学期心理咨询室接待的学生、家长、教师均在百人以上。

几年的工作证明,以上工作有效提高了学校心理健康和安全工作水平。

2.家、校、社三位一体,开辟安全工作与心理健康教育结合的新模式。

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学生的健康成长离不开家庭、社会、学校,只有这三个方面形成合力,才能有效提高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和安全工作的水平。

我校生源片区外来务工人员相对集中,家长普遍文化水平不高,很多家长由于各种原因对子女管教缺位,教育方式相对简单,容易造成学生心理困扰及心理障碍。很多学生的心理问题都是因为其家庭面临着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尽管在学校我们的老师特别是心理老师已经对其进行了有效的心理干预和心理引导,但是,他放学回家又回到了那个环境,让他心理出现问题的根源还在,这就导致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效果无法持久。要解决学校面临的这一尴尬,我们认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非得进家庭、进社区不可。

根据这种情况,学校在社区成立心理健康教育沙龙,在社区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讲座,开通家、校、社心理咨询网络,周末或假期心理教师进家庭,我们还帮助金尚社区建立了社区心理健康教育咨询室,学校派出心理教师到社区心理健康教育咨询室上岗,每周两次,为事先预约的社区居民进行心理健康辅导。

学校成立《家校社联手,开辟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新天地》的课题研究和行动小组,参与人除了学校的相关领导、心理教师外,还有社区以及家长委员会成员。研究重点在于调查研究各个社区中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及影响因素,探讨如何与社区及家庭合作,形成一套有效解决心理困扰的策略,积极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另外,积极开通学校与家庭同步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渠道,为学生和家长、老师分别开办讲座,讲座主题新颖,大胆创新,紧贴教师、学生和家长的实际需要,师生、家长反响很好。 如分别为男生和女生家长家长开设 《如何与孩子谈性》的讲座等,非常受家长欢迎。

3.设立心理委员,开展朋辈心理辅导,开创安全工作与心理健康教育结合的新途径。

中学生遭遇心理困惑时,首选的倾诉对象是朋友、同学,而不是家长或心理老师,开展朋辈群体心理辅导,是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一个重要途径。

我们在每个班级中率先设立心理委员。目前我们学校每班有一男一女两名心理委员,学校还给他们专门颁发了,请专家给他们做专题培训。产生的方法是完全由同学投票选举产生,报名参选的每班都有十几个,条件是人缘好,心理素质好,肯帮助人等。他们的主要职责是:协助老师宣传普及中学生心理健康知识,传播心理健康理念;注意观察并及时反映本班学生心理动态,发现个别学生有比较严重的心理问题时,及时报告学校领导和老师,或转介该学生到学校心理咨询中心寻求帮助;配合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职能部门,预防和干预学生心理危机事件。

4.构建校园心理危机预警系统,形成安全工作与心理健康教育结合的长效机制。

心理危机是指当事人突然遭受严重突发事件或经历重大生活事件时产生的心理状态的解体和混乱。心理危机事件发生时,当事人认为该突发事件或境遇是个人的资源和应对机制所无法解决的困难,此时需要及时进行心理干预。心理危机干预是指运用心理辅导和心理治疗的手段,帮助当事人有效应对危机,恢复心理平衡,安全度过危机,重新适应生活。学校成立心理危机干预领导小组,积极预防和快速有效应对可能发生的校园危机事件,使危机损害降低到最低,构建起了校园危机预警系统,建立了校园危机的评估与干预制度。2010年6月24―26日,由厦门市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委员会、厦门市教育科学研究院举办的“海峡两岸心理辅导工作坊”在我校成功举行。

5.变“被动式”为“主动式”。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和安全教育刚开始主要是“被动式”教育,发现学生心理有问题了,发现学校安全工作出问题了,才开展应对、咨询。而现在,我们变“被动式”为“主动式”,在学生没出现心理问题、安全问题之前,我们就开始心理建设和安全教育,这样的转变标志着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发展阶段。最近,学校的“幸福心学堂”心理健康教育网站已经正式开通,其最终目的就是一种“主动式”教育,学生的心理没问题了,安全有了保障,学生的幸福指数、安全指数就高了。

喜欢《最新健康教育中学教案9篇》一文吗?“幼儿教师教育网”希望带您更加了解幼儿园教案,同时,yjs21.com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健康教育中学教案专题,希望您能喜欢!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