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念读后感(集锦九篇)

06-13

在学习和工作中,大家都经历过写作,作文可以通过文字,让我们感性思维更细腻。一篇优秀的作文通常都是主题集中思想明确的。怎样才能写出高水平的作文呢?急你所急,小编为朋友们了收集和编辑了“纪念读后感(集锦九篇)”,供您参考,并请收藏本页!

纪念读后感 篇1

说实话,对于这篇*,我是稀里糊涂的读完的。甚至于连结尾都没有反应过来,哦,原来结尾了啊。我不知道爱米丽是否在她父亲的强大影响下生活在一种抑郁的状态中。

这篇**的作者是美国的福克纳的名作之一。我不会说它的社会意义。在网上有很多阅读后的感觉。我只想说说我自己的一点感受。

爱米丽属于贵族阶级。她有一个家族等级观念深固的父亲。她活在她父亲的掌控之下。

当爱米丽的父亲死后,**是这样描述镇上人的感觉的“父亲死后,传说留给她的全部财产就是那座房子,人们倒也有点感到高兴。最后,他们可以对爱米丽表示怜悯。”为什么小镇上的人们会感到高兴?

因为人们觉得拥有贵族身份、高贵象征的爱米丽终于有可怜的、需要别人同情的时候了。不是吗?爱米丽终于有比那些处在下层的人们有不足之处了。

小镇上的人们此刻的心理终于有了一丝“平衡”了。而因此在全篇**在出现最频繁的字句就是“可怜的爱米丽”。

爱米丽爱上了一个男人,叫荷默。**他们之间的爱情并不多,所以当爱米丽知道她选择了一种极端的方式来杀死这个男人,这样这个男人就永远属于她了。很惊讶,她居然要以此来维护自己的尊严,爱的尊严。

我不知道爱米丽是否真的爱上了荷马。

“高贵宁静、无法逃避、无法接近、怪僻乖张”。这是小镇上的人们对爱米丽的描述。我认为,爱米丽更像是一只优雅的刺猬。全身长满刺,但却还优雅地迈着舞步。

纪念读后感 篇2

去常州上学,当然要了解常州的情况,老师让我们去参观纪念馆,只是一举两得。由于之前参观过烈士陵园,对瞿秋白有了一点了解,但是,参观过瞿秋白纪念馆之后,才了解的更深。

当我来到门口的瞿秋白同志故居时,瞿秋白故居的文字格外醒目。走进来,踩着青石路,院子里种着几棵桂花树,枝繁叶茂,自然。大厅前,高高的瞿秋白烈士铜像面对面矗立,身穿西装,带着眼镜,手持卷轴,栩栩如生。

身后的墙壁上“我是江南第一燕,为衔春色上云梢”,旁边的竖版上“为大家开一条光明的路”,两行诗文和一句话语,是瞿秋白无私奉献于中国革命事业的挚爱道白,发自肺腑,动心又动情。

即使在党组织斗争的逆境中,在国民党的惩罚中,在错误的排斥和迫害中,他仍然大度和坚强的意志,给我们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纪念馆有《瞿秋白生平事迹展览》,陈列了瞿秋白的照片、文字、实物和雕像。进入黑漆大门的故居,门上方高悬有“城西瞿氏宗祠”的白底篆书匾额。

故居展示了瞿秋白一家人当年生活居住的场景。桌、椅、床、柜等简单的家具,富有生活气息,见证了瞿秋白的成长和这个知识分子家庭的贡献。

纪念馆显得非常的亮丽光线。在纪念馆里,他的一首《哭母诗》,也令我为之动容。瞿秋白的母亲,因为贫穷,看着这些挨饿的孩子。她母亲很伤心。1916年农历五月初五晚上,她四十岁时自杀身亡。

瞿秋白当时在无锡当小学教师,闻讯赶回家奔丧,哭倒在母亲遗体前,写了这首诗。诗有四句:“亲到贫时不算贫,褴衫添得泪痕新;饥寒此日无人管,落上灵前爱子身。

”瞿秋白在斧钺交加时,脸不变色心不跳;在敌人的枪口面前,他说“此地甚好”,大义凛然,视死如归,但在慈母的遗体前面,他却泪水漣漣,悲痛欲绝。这就是瞿秋白的完美的人格的体现,堪为今人楷模。

这次参观给了我很大的感触,瞿秋白是不朽的。他是一派浩瀚的大水,在大地的怀抱中终古地流淌着,不息地流淌着;他是喜马拉雅上的珠穆朗玛峰,像高山一般的崇高,一般的雄伟,一般的壮丽,一般的高昂,巍然耸立,永不倒下。他的个性,他的信仰,他的坚定,他的道德,他的文章,他的智慧,他的希望,将永远存在!

瞿秋白纪念堂前络绎不绝的游客是最好的解释。

瞿秋白的生活充满了疾病和繁重的日常事务。但他学识渊博,才华横溢,工作勤奋,留下了大量作品。他对人民的态度,对文学的热爱,对革命的忠诚,深深地震撼了每一个人。然而,我们敬畏。从五四运动到红军长征,从《晨报》到《新青年》,瞿秋白用自己的行动诠释了爱国主义精神,体现了一个人的生命价值。“为大家辟一条光明的路”是瞿秋白毕生奋斗的座右铭,他的一生,是孜孜不倦寻求中国光明之路的一生,是为共产主义理想英勇奋斗的一生。

正如毛泽东同志指出:“他的这种为人民工作的精神,这种临难不屈的意志和他在文字中保存下来的思想,将永远活着,不会死去。”

当我离开瞿秋白纪念堂时,我想:人自然死亡,有的比鸿毛还轻,有的比泰山还重。瞿秋白走了,但却活在人民的心中。

瞿秋白,一位永远的伟人!

纪念读后感 篇3

鸡汤为主,略有启发。

【关于经营自己】

为什么很多单位在招聘中会更想要名牌大学毕业的人?你可能会认为大学不能代表什么,但它起码说明两件事。第一,你的学习能力不错,经验的话,你工作几年也会有。第二,能考上名牌大学,说明该学习的时候,你学习了。你能在这一时期出色地完成你的学业,说明你知道什么时候该干什么事。

像这样,能够对自己有正确的认知,实在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情。这个世界上有太多的人,包括我自己,对自我的认知总是超出实际很远。人生的大多痛苦都来自奢望与能力不相匹配。人生最多的嘲笑也来自愿望与能力不相匹配。你想要的太多,做的却太少。

我有个朋友学习到凌晨四点才回宿舍,第二天还要早起上课。她每天要去上班,完成工作任务,还得挤出时间来上课、看文献、学英语等等,包括做一些提高自己的其他事情。作业很多,但是她一丝不苟地完成了。看到她的努力,我想到一句话:吃小苦,拥有小成就,吃大苦,拥有大成就。我觉得她现在的努力和辛苦都是值得的,这样的学习态度、努力的习惯和不断提升自己的实践力迟早会在将来的某一天给她提供更多的选择空间,使她未来的路越走越宽。

【关于经营关系】

“既然你那么喜欢,怎么可以买普通的呢,我们一定要买你最喜欢的。”这是晚情姐在他丈夫想在家造一个十几万的家庭影院时对他丈夫说的话。她感受到了对方因不被重视的失落和痛苦,并由此想到小时候自己类似的经历。那种被唤起的需求,让她更真切地体会到了丈夫的感受。这样的共情,加深了他们的感情。看过晚情姐书里的故事,我认为至少在我未来的婚姻生活中,我一定是比起父母和孩子,永远都是爱人最重要的那一种人。漫长岁月中,父母和孩子都是阶段性的人,真正要和自己走过一生的,还是身边那个人。

鉴于十分欣赏晚情姐的婆婆,我要学习。以后我要做个很明白的婆婆。希望我对孩子的爱不是以掌控干涉的形式出现,而是以一种更高级的形式来表现:“我只祝福你们,剩下的,你们自己努力。”说这句话肯定很酷。哈哈哈哈哈一个还没结婚的小可爱的大梦想!

【关于自立】

我理解的自立,是拥有选择的能力,以及承担选择带来的结果的能力。我追求的自立,说起来应该是物质和精神都要有的自立。能够自己选择想要的东西、想过的生活,不需要等待别人的许可,不需要看别人的脸色。在自己想要的时间里做自己喜欢的事,这一定很幸福。

【关于善良】

为什么善良会缔造社会上越来越多的白眼狼?因为这个世界,从来不缺泛滥的善良,缺的是理智和克制。当善良没有原则毫无节制地横行在这个世界上,它将成为最大的恶,因为它以善良之名制造了无数恶人。

【这段关于……】

“晚上想法万千,早上起来依旧”的性格,决定一个人不可能有什么实质的进展。能真正改变你的,只有你自己。你听过的讲座,看过的书,走过的路,都不会自动帮你解决问题,只有你做出行动,将这些理论应用到你的生活中去,才有可能解决你的问题。

照例,谢谢你看到这里,送给你一段话:(引自晚情姐的一段话)

不要去追一匹马,用追马的时间种草,待到春暖花开时,会有一群骏马任你挑选;不要刻意去结交一个人,用这时间提升自己的能力,待到时机成熟时,会有一大批朋友与你同行。所以,丰富自己比依附他人更有力量:种下梧桐,自有凤凰来栖,你若盛开,蝴蝶自来。

晚安啦书友萌~~~

纪念读后感 篇4


渡江纪念馆是位于中国南京的一座纪念馆,旨在纪念中国人民解放军渡江战役的伟大胜利。我有幸参观了这座纪念馆,并被其中所展示的历史故事和珍贵文物深深地触动。


进入纪念馆,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幅幅壮观的油画,它们生动地再现了1949年12月以南京为中心的三大战役的历史画面。每一幅画都让我仿佛身临其境,感受到了当时战场的激烈与残酷。画面上的英勇战士们,挺枪冲锋的姿态,以及矗立在战场上的毛泽东等伟人形象,都向世人展示了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强大实力和不可战胜的精神。


在参观过程中,我还看到了许多珍贵的文物。其中最震撼我的是一把折刀和一个破碎的铁盘。这把折刀是毛泽东总司令亲自赠送给赵述岩将军的,它见证了中国人民解放军沿着长江奋力拼搏的艰辛历程。而那个破碎的铁盘则是当时解放军强渡长江后,重装部队的一片祝酒盘。破碎的铁盘仿佛在诉说着那段历史,告诉战胜困难的重要性。


在大厅中央,有一块醒目的铜牌,上面刻着“渡江纪念馆”四个大字。周围展示着解放军的各种武器、制服和荣誉勋章。观看这些展品,我对中国军队的伟大实力以及他们为了保卫国家付出的辛勤努力有了更为深刻的理解。这也让我更加自豪地认同自己的国家。


在纪念馆的展厅里,还有一幅幅珍贵的历史照片。这些照片记录了解放军渡江战役的各个关键节点,让参观者可以逐一回顾整个战役的过程。照片中的战士们各个英姿飒爽,威武不凡。他们用鲜血和生命书写了中国人民幸福生活的美好前景。


除了展品和图片,纪念馆还有各种多媒体展示装置,让参观者能更直观地了解历史。比如,在一间仿制的战争指挥所中,我穿上了虚拟现实装备,仿佛亲临现场,体验了战争指挥的紧张和考验。这种交互式的参观方式给了我难忘的体验。


通过参观渡江纪念馆,我不仅对渡江战役有了更深入的了解,更感受到了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强大和伟大。这座纪念馆生动地再现了那段历史,激励着继续为国家的发展做出贡献。我为我国的伟大胜利感到骄傲和自豪!

纪念读后感 篇5

路遥是中国当代著名作家,他的作品深受广大读者喜爱,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路遥的小说以其宏大的气魄、细腻的情感、独特的表达方式而著称。在他的作品中,常常能感受到对人性、社会、历史等诸多方面的深刻思考,读后让人深受启发。


在读完《平凡的世界》这部作品之后,我深深感受到了路遥作品的魅力。这部小说从上世纪七十年代一直延续到改革开放时期,讲述了一个普通家庭的兴衰历程。通过对主人公农村青年孙少安的命运描绘,展现出了中国农村的变革和人生的沧桑。


路遥在小说中展现了对人性的深刻洞察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他描述了主人公孙少安从青年时期的纯真懵懂,到成年后的艰辛奋斗,最终沦落为凡人的悲剧命运。在这一过程中,孙少安经历了无数的挣扎和抉择,最终选择了适应社会的现实而放弃了自己的理想。这种对于人性的描写,使得读者更加真切地感受到了生活的无奈和残酷。


除了对人性的深刻观察,路遥在小说中还展现了对社会现实的深刻反思。他以孙家的兴衰为背景,折射了中国农村的发展与变迁。在小说中,农村的颓废和贫困、城乡差距和社会封闭等问题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展现。路遥通过对这些问题的揭示,引起了读者对中国农村革命与现代化的关注,使人们更加深刻地认识到了中国社会的现实困境。


在读完《平凡的世界》之后,我对路遥这位作家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他的小说不仅仅是一部关于农村生活的史诗,更是一部具有现实意义和启发意义的作品。通过对主人公孙少安的命运描绘,路遥展现了中国人民在社会发展中所面对的挑战和机遇,让人们对生活、对社会有了更深刻的思考和认识。


路遥的作品《平凡的世界》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以其独特的表达方式和对人性、社会的深刻思考,赢得了读者的喜爱和尊重。通过阅读路遥的小说,人们可以更好地了解中国社会的变迁和人性的多样性,对生活、对未来有更清晰的认识和思考。希望路遥的作品可以继续为人们带来启示和启迪,让我们更加珍惜和热爱生活,为实现自己的理想不断努力奋斗。

纪念读后感 篇6

回顾任弼时的一生,正如叶剑英在追悼任弼时时所评价的:“他是我们党的骆驼,中国人民的骆驼,走着漫长的艰苦道路,没有休息,没有享受。”

今天,我有幸参观任弼时先生的纪念馆。在参观纪念馆之前,我只知道任弼时是谁,但我不知道。怀揣着一份新鲜感与敬畏感,踏上了前往汨罗的路途。

道路上依旧穿梭着忙碌的车辆,呼号着从我们身旁经过,大家排着整齐的队等候在纪念馆门口,享受着纪念馆外围所带来的盛大气势,宏伟的建筑算不得高大,却隐约地透着威严。

跨进了这向往已久的大门,逐渐融入了一种和谐安详的氛围,心飘飘乎,仿佛跟着任弼时先生又重新见证了历史,仿佛又重见了这些事件的前身。曾几何时,这位伟人为今天中国的繁荣、和平与安宁付出了如此多的鲜血和代价。

虽然纪念馆只有一个简单的楼层,但里面的历史事件让我们不得不开始尊重任弼时先生。

1921年春,任弼时和刘少奇一起去苏联。通过红白军团的战线,他们历尽千辛万苦来到莫斯科,进入培养革命干部的东方劳动大学。大革命失败后,任弼时负责恢复党的地下组织的危险工作。1928年末,他作为**巡视员到安徽接头时**,国民党当局却未搞清他的身份。

在护送途中,他巧妙地将**的消息和预定的虚假供述带给了他在上海的妻子陈琮颖,以便帮助组织营救。审讯时,他受到头顶窑块、膝跪铁链和“老虎凳”等酷刑,为保护我国党地下组织,一直坚持咬定所编造出来的假身份。他的这份坚守是我们这些后辈所远远不能体会的。

热血沸腾,赤诚英勇,如泣如诉,如歌如诗,弘扬于世,铭记在心。

纪念读后感 篇7

今天,我和我的朋友有幸参观了辽沈战役纪念馆,在去辽沈战役纪念馆之前我了解到;“辽沈战役纪念馆成立于1959年。新馆于1988年落成,经改陈改造使之成为融教育、博览、旅游、休憩于一体的大型历史文化主题公园。园区占地18万平方米,整体环境扣军事主题,依山就势,通过强化中轴线台阶步道和各个广场的连接,对门、塔、馆等主体建筑赋予主题意义,形成纪念性功能的三个层次。这让我看到一个具有立体感的宏伟建筑。”展馆里位列着各位先烈的遗像和他们的事迹。无不让每一位参观者感受到现在的美好生活来之不易。

胜利之门三个特型建筑独具视觉冲击力,寓胜利与和平之意,同时也是多功能展厅。纪念塔集朱德元帅题词和巨型浮雕、铜像于一体。

参观了纪念馆外,我们迈着沉重的脚步,走进了主体陈列馆建筑,建筑结构共分三层,设有序厅、战史馆、支前馆、英烈馆和全景画馆。陈列主题深刻,层次鲜明的展现了特点突出的那段历史,具有强烈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最后我们观看了《攻克锦州》全景图,它高超的绘画技法、逼真的地面塑型和声光,浑然天成,使我们身临其境,振聋发聩。就好像叫我们看到了一个真实的锦州会战的生动景象。在巨大的场景中军事指挥和战场交锋的情景交替演示,惊心动魄、壮怀激烈。

东北野战军锦州前线指挥所旧址依据史料恢复了原貌,通过多种演示手段真实形象地再现了历史瞬间,体现了小村庄与大决战的内涵与震撼,拓展和延伸了战史陈列。

让我们一同感受往昔激情岁月,享受今朝和谐阳光!

纪念读后感 篇8

《老舍纪念馆观后感》

老舍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位重要的作家,他以其独特的创作风格和对社会生活的关注而闻名于世。老舍纪念馆作为一个展示和纪念老舍先生的地方,吸引了许多人前来参观和了解他的一生。在我最近的一次参观中,我被老舍纪念馆的丰富内容和生动展示所深深打动。

步入老舍纪念馆,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幅幅描绘老舍生活场景的照片。这些照片记录了老舍的家庭、朋友和他在各个时期的创作过程。通过这些照片,我仿佛能够感受到老舍生活中的喜怒哀乐,对他的了解也更加深入。照片周围还陈列着老舍的手稿和信件,这些珍贵的资料展示了他丰富的创作活动和他与其他文化名人的交流。

在纪念馆的另一个角落,是一个复原的老舍家庭住宅。这个小屋子虽然不大,但是布置得温馨而真实。家具、摆设和墙壁上贴满了老舍当年的照片和文章,给人一种穿越时空的感觉。我坐下来,就仿佛能够想象老舍当年在这里生活的样子,他坐在桌前写作,他与家人团聚的欢笑声,这一切都令人感动。这个小屋子里还设置了互动区,参观者可以亲自体验老舍富有创造力的生活方式,让人更加亲近和了解他。

而最令人印象深刻的是老舍纪念馆内一间专门展示老舍戏剧作品的厅堂。在这个厅堂里,通过多媒体展示和实物模型,详细介绍了老舍创作的各个阶段和他的经典作品。这里播放着老舍的音乐剧和京剧改编版,通过演员的精彩表演和投影的辅助,再现了老舍作品中的经典场景和情节。观看这些戏剧作品让我对老舍的文化成就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和欣赏。

此外,老舍纪念馆还定期举办各种相关活动和展览,让更多的人了解和学习老舍的思想和艺术。我还参加了一场讲座,讲座上的专家详细解读了老舍的作品和思想内涵,让我对老舍的作品有了更加深入的理解。我也参观了一场展览,展览上展示的老舍风格的艺术作品让我对他的创作风格有了更深入的认识。

总的来说,老舍纪念馆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通过这次参观,我更加了解了老舍的一生和他的作品。他通过自己的创作表达了对社会现象和人性的深刻思考,他的作品不仅仅是一种艺术形式,更是对人类命运和社会问题的思考和关怀。老舍纪念馆通过多种展示方式,使观众能够更加深入地了解老舍的一生和他的艺术成就。这是一次非常有意义和难忘的参观经历,我相信其他参观者也会被老舍纪念馆所震撼和感动。

纪念读后感 篇9

一代楷模的青砖琉璃

青瓦灰墙的小四合院、枝繁叶茂的丁香花、古朴简单的屋内摆放似乎就已经将一个对中国人的民族自强发挥极大引导作用的伟大楷模的起居环境做了一个完美的概括,如此的简单,如此的不加修饰,这的确就是伟大的文化领袖鲁迅先生起居的地方。

怀着对鲁迅先生的敬仰,我们小组一行五人来到位于北京市阜成门的鲁迅故居,一进门我们便满心期待的开始我们的参观。据介绍,鲁迅于1924年5月至1926年8月在此居住,也是鲁迅先生在北京的最后一处住所,这是他当时花了八百块的答应买下并亲自进行改建的一所小四合院。院子里长着两株鲁迅先生亲手栽的丁香花,枝繁叶茂,蓊郁葱茏,枣树旁的北屋有三间正房,北屋中间是鲁迅一家人的客厅和起居室。东侧是鲁迅的母亲鲁瑞的住室,西侧是鲁迅名义上的妻子朱安的卧室,屋里陈设都很简朴。北屋后面还有一个小院子,其正屋北面接出的一间小屋子便是鲁迅的卧室兼工作室。屋子北面是两扇大玻璃窗,窗下横放着一张简陋的小木板床,东墙下放着一张老式的三屉桌,坐在桌前,可以从窗口眺望后面园子里的景物。桌上高脚煤油灯、毛笔、砚台、文具……一如其旧,令观者不仅遥想当年它们的主人在灯下奋笔疾书的情景。谁能想到,就是在这间不足10平方米的狭小而简陋的斗室里,短短两年零三个月的时间,鲁迅创作发表了230多篇散文诗、小说和杂文。著名的《华盖集》、《华盖集续篇》,以及《野草》、《彷徨》、《朝花夕拾》、《坟》中的大部分作品,就是在这里完成的。可以说,鲁迅在这里的两年多时间,是他在北京的14年中工作最紧张、创作最旺盛的阶段。北屋前面东西两侧,分别有两间小房子,东边的是女工的卧室,西边的是厨房,现在分别作为陈列室和管理室。南房是鲁迅的会客室兼藏书室,东墙上的一幅鲁迅炭画像引人注目。这是鲁迅的同乡画家陶元庆的作品,深为鲁迅喜爱。南房里间是小客房,主要是为接待来访的朋友而准备的。在这里,鲁迅接待了很多慕名而来的青年。当谈到夜深时,鲁迅经常拿着煤油灯,送他们到大门外,看他们远去了才回来。当年许广平在受到学校迫害时,也曾来此居住过。

随后我们一行来到了位于院内的鲁迅博物馆,里面展示着鲁迅生前所留下的所有,从我们都熟悉的“三味书屋”到他病逝前三天的作品草纸,在这里所展示的一切好像让我们亲历了鲁迅先生所走过的匆匆岁月,看到三位书屋似乎将我们带到了那个为了不再迟到而在桌上狠狠刻下“早”字的童真男孩面前,看见百草堂似乎让我们见证着一个男孩富有童趣的成长史,而看见摆放在那里一动不动的桌椅,又让我们好像看到鲁迅先生正在为了民族兴亡而日夜奋笔疾书的的佝偻模样。一个个鲁迅亲自设计的书刊封面字体,一张张改了又改的作品草纸,一本本厚实而内容丰富的书籍,这里面无不包含着一个伟大思想家所有的报复与理想,辛酸与汗水,正如毛泽东笔下所写的:“鲁迅是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他不但是伟大的文学家,而且是伟大的思想家和伟大的革命家。鲁迅的骨头是最硬的,他没有丝毫的奴颜和媚骨,这是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最宝贵的性格。鲁迅是在文化战线上,代表全民族的大多数,向着敌人冲锋陷阵的最正确、最勇敢、最坚决、最忠实、最热忱的空前的民族英雄。鲁迅的方向,就是中华民族新文化的方向,就是新生命的方向。”但是当我们看到一代伟人躺在病床上,双眼合并,悄无声息,内心的遗憾与酸楚立刻涌上心头,这让我想到了毛泽东的那句话:“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他的死不仅仅他自己精神重于泰山,而且相信每个有良知的中国人内心是更加的沉重,正如叶圣陶先生所说的:“与其说鲁迅先生的精神不死,不如说鲁迅先生的精神正在发芽滋长,播散到大众的心里。”此刻,在我眼前浮现了鲁迅的那句话:“什么事路?即使从没有的地方践踏出来的,从只有荆棘的地方开辟出来的。他就是以这样的'不到灵魂与精神信念,弃医从文,从精神上解救中国人。他在愤恨的写下“中国人不敢正视各方面,用瞒和骗,造出奇妙的套路来,而自以为正路。在这条路上,就证明着国民性 的怯懦,懒惰,而又巧滑。一天

一天的满足着,即一天一天的堕落着,但却有觉得日见其光荣”的同时,也在警醒所有的中国人:“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苟活在淡红的血色中,会依稀看见微茫的希望:真的猛士,将更愤然而行。世上如果还有真要或下棋的人们,就先敢说,敢笑,敢哭,敢怒,敢骂,敢打,在这可诅咒的地方击退了可诅咒的时代!”他所有的语言中无不彰显着对国人怯懦特性的愤慨,和对国人觉醒自救的希望,他用他的语言呼唤世人,他用他的语言改变世人,而所有都是为了将处于民族存亡危机关头的国人挽救回来。

没有伟大的人物出现的民族,是世界上最可怜的生物之群;虽有了伟大人物,而不知拥护、爱戴、崇拜的国家,是没有希望的奴隶之邦。鲁迅是可敬的,因为他做的所有都为了整个民族的发展延续;鲁迅是简朴的,在他的起居用具中看不出一丝一毫的奢侈;鲁迅是伟大的,他将他的一生献给了国家,在他面前,家庭、职业都是为了民族存亡而做出的选择。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