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承天寺夜游课件(通用十一篇)

06-22

在本文中我们将从多个角度来分析“记承天寺夜游课件”。在给学生上课之前老师早早准备好教案课件,因此老师最好能认真写好每个教案课件。教案是实施教育目标的重要工具。以下为幼儿教师教育网编辑提供的参考信息仅供参考不得盲目信赖!

记承天寺夜游课件 篇1

一、教学目标:1、背诵并默写课文。2、掌握常用文言词语,理解课文大意。3、品味优美语言,理解作品意境,体会全文蕴含的思想感情。二、教材分析本文是一篇简短的文言文游记。文章情思如水,汩汩而流,语句清新,描写月色如诗如画,语言凝练含蓄,饶有余味,言简意赅,比喻精当,情景交融,内涵丰富,是一篇不可多得的佳作,需要学生好好体会其中的美丽之处。三、教学设想由人及情,由读到悟,对本篇课文,设想通过读课文来体会其中作者的感情,通过了解作者,了解创作背景来领悟感情。四、教学课时1课时五、教学过程(一)、导入有这样一个人,他意气风发,豪情壮志,他仕途坎坷,笑看人生。他是谁呢,他就是宋代的著名词人苏轼。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他的一篇游记散文《记承天寺夜游》。(二)、了解苏轼生平他频遭贬谪,一生历典八州,身行万里,走过无数穷山恶水,却都如处天堂,他说:此心安处是吾家。他被无数小人中伤下狱,朋友背叛,同道反目,见识了人间万千丑态却说:“眼前见天下无一个不是好人。”在他去世很久很久以后,有一个作家仔细地研究了这个人的一生,然后为他写了一本传记,在传记中,这个作家给这个人下了如下结论,大家一起念。(出示文字)他的一生是载歌载舞,深得其乐的。(出示苏轼图片)苏东坡的一生比之常人的一生应该说是非常不幸的,但他活得十分快乐,而我们很多人平平常常的过日子,却说人生无趣。看来我们真的该好好的学一学苏东坡,问问他为什么能过得如此快乐。我们就从《记承天寺夜游》中寻找答案,希望下课的时候大家能从东坡这里取到快乐人生的真谛。(三)、朗读课文,感受情景学生听范读,感受朗读时的节奏,感情。请同学起来读课文,看看大家能否感受到其中的要点。大家齐读感受。提问:苏轼在这个夜晚看到了哪些景象呢?月色与竹柏影(四)、了解背景,体会“闲”情现在我们搞清楚了东坡所看到的景色,他看到的是“月色与竹柏影”,东坡看着这美景开始发感慨了:“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但他说的这句话我不大明白,请这个同学来帮我解释一下。请同学翻译这几句的意思。提问:老师仍有些不懂:“哪一夜没有月光?”下雨的晚上有么?“哪里没有竹子和松柏”。这句话是不是有点逻辑问题?它是一个病句?学生思考明确:这句话中的月光、松柏并不是月光,竹柏,它们只是一个象征——美景的象征。(出示文字)原句=哪里没有美?只是缺少闲人罢了。这我就明白了。不过我还有点困惑:书上注释“闲人”是“清闲的人”的意思,也就是“没什么事做的人”。我找了一点资料(出示资料)苏轼以犯人身份贬黄州,无薪俸,故租50亩荒地经营。有诗曰:“不令寸土闲,饥寒未知免。”“去年东坡拾瓦砾,自种黄桑三百尺。今年刈草盖雪堂,日炙风吹面如墨。”又有“自笑平生为口忙”之句。大家看,苏东坡要养活一家老小,好象很忙啊。要开荒种地,要种黄麻桑树,还要造房子,为糊口奔忙,他怎么是个闲人了?东坡不是闲得无聊之人,他是富有闲情雅致之人,要仔细体会这里的“闲”情。让我们再来读一下这篇短文。不过这一次我希望大家能读的更好一点,在读出节奏之外,我们还需要读出这里的感情,读出苏轼的豪情与乐观。学生齐读课文。(五)、培养豁达的心境这样的“闲”是不是谁都能做到的呢?苏轼在文中有告诉我们怎样才能闲吗?王国维说“一切景语,皆情语也。”就是说作者无意识中写下的景色会透露他的内心世界,比如李白的“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是反映他的思乡之情,那么苏轼呢?他的景语透露了他怎样的内心世界呢?现在大家思考1分钟,可以互相交流一下。要欣赏山水,就是要心胸开阔,心无杂念(六)、总结用三句话来总结一下这篇文章。第一句,雕刻大师罗丹说的:“美,是到处都有的!”如何才能欣赏到无处不在的美呢?苏轼告诉我们:江山风月本无常主,闲者便是主人。如何才能心闲呢?还是东坡告诉我们,要“胸中廓然无一物”。六、板书设计记承天寺夜游苏轼通 贬谪的悲凉达 赏月的欣喜 闲情乐 漫步的悠闲观 人生的感慨

记承天寺夜游课件 篇2

自古以来文人墨客就对月有一种特别的青睐,月极易勾起人的想象,(足以使人忧伤、惆怅),这是古人对月亮的特殊情结,也是一种心灵上的宣泄与洗礼。

今天,就让我们穿越千年时空,到承天寺与苏轼一起夜游,走进他的内心世界。

1、请大家自由朗读课文,自己确定字词的读音和句读。

2、听配乐朗诵,确定字词的读音和句读。

3、请大家在音乐声中,轻声朗读课文,做到读通、读懂意思,如果有不理解的字词含义,句子翻译可以和同学交流一下,或者举手问我。

1、一个深秋的夜晚,苏轼为什么会想到夜游?结合文句来谈一谈你的理解。

师组织:

当时月色很美,“月色入户”,深秋之夜,万籁俱寂,月光悄悄地进门来了,整个堂屋因月光而明亮、生动起来。看到如此美的月色,苏轼有什么反映?(你能体会这“欣然起行”包含的作者的情感吗?

师组织:

“欣然起行”面对如此之美的月色,作者一天的疲倦一扫而光,睡意顿消,披衣而起,充分显示了月光带给他的喜悦,苏轼的自得其乐,辛性而为,随意而行。(衬托月色的美妙)

如此美的月色,若有人能共享,更是一件乐事,但苏轼为何会单身想到与张怀民一同夜游呢?你能否结合文章来谈谈你的感受。

师组织:

张怀民与苏轼是一类人,品格清高超逸。

“念无与乐者”出游当然要找志趣相投的人了,这里,苏轼很自然地将张怀民与自己归为一类,认为怀民“可与乐”推测一下张怀民是一个怎样的人?

“遂至承天寺”遂至二字表面看来很轻淡,好像不假思索,实际包含能一同赏月者只有一个人,非张怀民不可,可见张怀民在作者心中地位。

“寻张怀民”面对如此良夜,张怀民一定不会蒙头大睡吧,他很可能也在赏月,只是不知他是庭中赏月,还是出门赏月,因此需要寻他一寻,两人交往很深。

“怀民亦未寝”“亦”一种如我所料的自得感,体现两人心意相通,因此可见,苏轼认为他与张怀民是一类人,志趣相投的人,因而选择与怀民一同夜游。

投影张怀民资料:

1083年贬黄州,初寄居承天寺,张怀民虽屈居主薄之类的小官,但心胸坦然,绝不挂怀于贬谪之事,公务之暇,以山水怡情悦性,处逆境而无悲戚之容,是位品格清高超逸的人。

2、两个志趣相投的人夜游时,看到怎样的景致呢?

师组织: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葆荇交横,盖竹柏影也”,跟随音乐细细品味这18个字,想象一下这是怎样一幅画面?

师:我发现大家在描述时都提到了月光,我们仿佛也沐浴在如水的月光中,但这18个字里有没有提到月?(没有)那么,苏式是如何把月色写得如此空明、澄澈、皎洁的呢?

(1)比喻以隐喻先声夺人,造成一种庭院积水的错觉,令人有水月莫辨之感。

(2)以实写虚,以有衬无,创造一个澄沏空灵的透明世界。

这正如后人评价“不着一学,尽得风流”

3、王国维说过“一切景语,皆情语也”,作者无意识中写下的景色会透露他的内心世界,那么,东坡所写之景表现了他怎样的内心世界?(心境)

他能抛开世俗的烦恼,忘却了自身被贬谪的不幸遭遇,只有眼前这片美妙空明的世界,可见他的内心是平静,纤尘不染的。

4、这18个字既让我们看到了美妙空明的月光,又看到苏轼此时的心境,那么,苏轼本人又有怎样的感慨呢?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那么,我们怎么理解苏轼的这一番感慨呢?说说你的看法。

理解:“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象征美景处处有。

5、回头看课文短短84字,从中我们可以感受到苏轼是一种怎样的人生态度?

这种豁达、乐观的处世态度在逆境中尤为可贵、可敬,我们一起看看他的一生吧打出投影:

他频遭贬谪,一生历典八州,身行万里,走过无数穷山恶水,却都如处天堂,他说:“此心安处是吾家。”

他被无数小人中伤下狱,朋友背叛,同道反目,见识了人间万千丑态却说:“眼前见天下无一个不是好人。”

师:他在如此坎坷的人生经历中,始终保持豁达乐观的人生态度,折服了一代又一代的人。将近千年之后,中国的另一位文学大家林语堂在《苏东坡传》中这样说“我们所得的印象是,他的一生是载歌载舞,深得其乐,忧患来临,一笑置之。”不仅中国人对苏轼有着近乎崇拜的感情,法国《世界报》在评说“影响世界十大名人”时,这样评价他“他俯仰无愧于天地,心无名利杂念,遂有闲心领略江山风月,写下无数传世杰作。”

短短84字让闲人苏轼踏着如水的月光步入了经典,他空明的心境,豁达的情怀亲耀着独具魅力的光彩!

同学们,面对生活的风雨坎坷,让我们常读读苏轼吧,愿我们的心灵永远澄澈明净,愿我们的人生更加豁达从容。

记承天寺夜游课件 篇3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积累文言词语,疏通文意。

2、感受文中描写月色语句的精妙。

3、品味文中的优美语言,理解作品意境,体会文中蕴含的思想感情。

过程与方法

1、反复诵读读出文章中作者的情感。

2、?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通过体验式阅读,充分利用多媒体创设情境,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

情感态度价值观

体悟苏轼乐观旷达的处世态度,树立积极的人生观。

【教学重点】

品析文中描写月色语句的精妙,并体味意境。

【教学难点】

体会作者旷达乐观的心境。

?【教材内容分析】

《记承天寺夜游》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一篇文言文。

《记承天寺夜游》是苏轼的一篇小品文,写于苏轼被贬黄州期间。全文仅80余字,却运用记叙、描写、抒情等多种表达方式,创造了一个清冷皎洁的艺术世界,传达了作者豁达乐观的心境。

本文也是一篇颂月佳作,文中表达了作者赏月时的闲适心情,也从字里行间透出他当时贬官黄州的失意和幽怨,同时也透出一种参禅向佛的宁静心怀。

【学生分析】

1、八年级学生学过一些文言文,有一定的基础,有一定的积累。我就充分相信学生,调动学生以前文言词语的积累,结合本课的语句,采取抢答的方法,让孩子学会积累,学会学习。

2、学生与苏轼时隔千载,年龄不同,时代不同,背景不同,人生经历更不相同。体悟苏轼乐观旷达的处世态度,树立积极的人生观,对于情感体悟和美学经验不足的八年级学生来说是教学中的一大难点。因此,我在教学中努力我在教学中努力以资料扩充情境,以音乐渲染情境,引导学生由表及里,由实到虚,深入文本语言内部,贴近作者的心灵,体悟作者的情感。

【教学媒体与资源的选择与应用】

钢琴曲《Kiss the rain》;两轴精品画卷图像苏东坡的《记承天寺夜游》和明末清初张岱的《湖心亭看雪》;音乐《重返心灵花园》以及PPT课件。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实施过程】

(课件播放钢琴曲《Kiss the rain》,营造一种宁静、恬淡的氛围,同时,以此作为背景音乐引入新课。)

引入新课

导语:有一种画卷,且细且长,静静垂于厅堂之侧。她不与那些巨幅大作比气势,争地位,却以自己特有的淡雅高洁,使人喜爱。在我国古典文学宝库中,就垂着这样两轴精品,这就是苏东坡的《记承天寺夜游》和明末清初张岱的《湖心亭看雪》。

(随着教师的深情导入,伴随舒缓的背景音乐,两幅画轴在屏幕上徐徐展开。)

师: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欣赏其中的一轴精品——《记承天寺夜游》。

走进苏轼,感悟苏轼

整体阅读,把握全篇

请大家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出节奏。

指名读,注意正音。

联系以前学过的知识,解释加点词语的含义,然后进行抢答。

(屏显。)

⑴欣然( )起行。

《春》:一切都像刚睡醒的样子,欣欣然张开了眼。

《咏雪》: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

⑵遂( )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孙权劝学》: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⑶盖( )竹柏影也

《童趣》:盖一癞蛤蟆。

⑷但( )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

《孙权劝学》: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口技》:但闻屏障中抚尺一下。

⑸水中藻、葕交横( )。

(提示:用加字的办法解释。)

教师组织学生抢答。

提问:苏轼、张怀民夜游承天寺,见到了哪些景物?

指名回答。

寻友赏月

(屏显。)

寻友赏月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学生齐读后,研讨下列问题:

①初冬之夜,苏轼本来是脱了衣服打算睡觉的,是什么原因让他有了夜游的兴致呢?

教师归纳:是优美的月色激起了苏轼夜游的兴致。

②哪一个词语能够表现苏轼当时夜游的兴致很高?

还有哪些字词也能体现苏轼的心理活动?

教师归纳:欣然;念、乐、遂、寻、亦。

从苏轼的“解衣欲睡”,你能读出一点什么呢?

教师先让学生感知一下自己是不是一到晚上就准备脱衣睡觉,然后结合屏示资料来理解苏轼的“解衣欲睡”。

(屏显。)

公元1079年,苏轼因为被人指出用诗歌来诽谤新法,其政敌以“讪谤朝政”的罪名把苏轼投进监狱,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乌台诗案”。出狱后苏轼被贬黄州,成为黄州团练副使,不得“签书共事”,近乎于流放。

教师小结:在这样的人生境遇中,此时此地的苏轼或郁闷,或悲凉,或寂寞,或惊喜,但是,是月光入户的那一瞬间,屋里顿时明亮了,正是这一现象激起了苏轼的情趣:欣然起行,夜游承天寺!只有对生活,对生命充满热爱的人,才能不辜负生活赐予的美景而由此雅兴呀!

庭中月色

记承天寺夜游课件 篇4

1、解题

“记”即游记。

承天寺:在今湖北黄冈南,并非名刹,点明游的地点。

“夜”点明时间。

2、听老师范读,掌握重点字词的发音和文章停顿。

3、掌握重点字词,梳理文章大意。

(1) 欣然起行:(高兴的样子)(2)念无与为采者:(思考、想到)

(3) 月色入户:(门) (4)遂至承天寺:(于是、就)

(5) 怀民亦未寝:(睡) (6)积水空明:形容水的澄澈。

(7) 盖竹柏影也:(原来是) (8)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只)(罢了)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我)脱下衣服准备睡觉时,看见月光照进门内,(于是我)高兴地起床走出门。(突然)想到没有(可以与我)同游的人,于是我就到承天寺去寻找张怀民。张怀民也没有睡,我们便一同在庭院中散步。(月光照在)庭院的地面上,如积水一样澄澈透明,水中藻荇交错纵横,原来是月光下竹子和柏树的影子。 哪一个夜晚没有月光?(又有)哪个地方没有竹子和松柏?只是缺少像我们两人这样清闲的人罢了。

记承天寺夜游课件 篇5

《记承天寺夜游》说课稿教案

设计理念

现代教育理念要求教学应当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在教学中,教师应当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用合作探究与交流的方式引导学生,让学生在疏通文本的基础上,联系自身经验,对文本进行个性化解读,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与人文素养

教材分析

1. 地位与作用:

本文选自语文版教材,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本课为文言文游记,阅读这类文章,可以激发灵性,陶冶情操,丰富文化积淀同时,也能够带领学生走进古人的世界,感受古人的博大情怀,培养一种积极向上的人生观

2. 教材简析:

这是一篇游记散文,全文仅84字,却运用记叙、描写和抒情等多种表达方式创造了一个清冷皎洁的艺术世界,传达了作者豁达乐观的心境本文语言简洁而又极富表现力,是学生陶冶情操,提高语言表达能力的典范之作

3. 学情分析:

学生经过初一一年的学习,已初步形成了一定的学习方法,对于文言文的阅读与学习掌握了一定的步骤,经过以往的朗读训练,他们能很容易接受这篇短文,容易从朗读中获得学习文言文的喜悦感与成就感,进而主动加入到理解、背诵和创新的学习活动中来

教学目标

美国教育学家布卢姆说过:“科学地确定学习目标是教学的首要环节”根据《初中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学生“能借助工具书阅读浅易文言文”“具有独立阅读能力,形成良好的语感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结合本单元教学目标和本课特点,我设定本课教学目标为:

1. 知识与能力:反复诵读,掌握文言词汇,培养语感;领悟文章的思想感情,了解文章借景抒情的方法,学会细心观察,抓住景物特征,提高描写景物的能力

2. 过程与方法:有感情地朗读,学会赏析,结合文章的写作背景理解文章清幽意境,体会情景交融的写法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作者旷达的情怀,培养乐观进取,热爱生活的人生态度

重点难点:

1. 重点:朗读背诵;分析文章景色描写并体味其意境

2. 难点:理解“闲人”含义,体会作者旷达乐观的心境

教法学法:

1. 说教法:教学不仅仅是一门技术,更是一门艺术,尤其语文教学又要坚持“以人为本”和“工具性与人文性”相结合的原则,所以,只有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才能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让课堂呈现一种自主、合作和探究的气氛因此,本课我采用了朗读法、质疑法、比较法和多媒体演示法

2. 说学法:初中生学习文言文是一个难点,在学习中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是攻克这一难关的法宝,所以在教学中,我认为应注意方法的渗透与引导,使学生明确方向,激发学习兴趣,增长学习信心因此,我引导学生采用圈点勾画法、自主探究法,讨论法

课时安排:1课时

课型:新授课

教学过程:

一. 导入新课,温故知新(3分钟):

出示一幅“月夜图”,然后从古诗文写月的名句和他们反映的思想感情引入新课《记承天寺夜游》

【设计说明】首先,让学生从视觉上达到愉情的'效果,调动学生积极性其次,从“写月名句”引入,可以帮助学生回顾学过的知识,增强自信心,并增加语文知识量的积累,为引入本课的学习奠定了一个很好的知识基础

二. 整体感知,熟悉课文(30分钟):

(一)朗读与感知(10分钟):

1. 教师范读(要求学生在听读中标注字音和朗读节奏)

2. 展示重点字音及节奏划分,教师指导,学生自读课文

3. 结合工具书及课下注释翻译课文,画出疑难句,小组内交流合作解决

4. 各小组展示探究成果,翻译课文,讲解重点词句(教师适当点拨)

【设计说明】开展独立自主学习与小组合作探究相结合的教学活动,能培养良好的学习氛围和同学间友谊;简短的汇报与评价,使学生体验学习的成就感

(二)走进文本,鉴赏美景(8分钟):

全文仅84字,却融记叙、描写和抒情为一炉,带领学生反复读课文,分层次思考问题,逐步加深对文本的理解:

首先,默读课文,用原文回答问题:①作者何以夜游?②为何至承天寺?③与好友同游,所见何景?其次,从修辞角度分析“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明确:作者因月而起,处处扣月,运用比喻,先写月下庭院,如“积水空明”,可以推想月色之澄澈透明;继写院中树影,如“藻荇交横”,摇曳生姿,可以推想月色之皎洁;最后点出“盖竹柏影也”给人恍然大悟之感此句写月,却不浓墨重彩,而是轻点几笔,则境界全出;全句无一“月”字,而又无一字不在写“月”,作者无疑是咏月绘月的丹青妙手,这一幅月夜小景图确是美妙绝伦)

【设计说明】引导学生由浅入深地领会文章要义,使问题符合学生认知规律同时,环环紧扣,促使学生积极思考

(三)走近苏轼,感受心境(12分钟):

1.作者眼中的月色是澄澈的,是皎洁的,是空灵的,是宁静的,在如此静谧的环境下,作者又为何似大声疾呼一般提出“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的反问呢?学生分组讨论,汇报体会

(明确:月光虽非月月明,竹柏亦非处处有,但大自然的美景却时时刻刻可观可感只要心胸开阔,淡泊名利,无论在哪里,都能在美好的大自然中享受到无穷乐趣作者正是借“何夜”“何处”点明这一真谛,这也是作者能保持乐观进取精神的缘由)

2.在1问的基础上进一步追问:“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中的“闲人”应怎样理解?并提出质疑:苏轼是一个闲得住的人吗?他又因何称自己为“闲人”?引出写作背景:此文写于作者被贬黄州期间,他在被贬之前官至礼部尚书,却一路被贬至团练副使,且不得“签书公事”,只能做着有职无权的闲官可以想见作者此时的心情如何?抓住“闲人”一词,引导学生自主思考,合作探究,各抒己见,教师适时点拨

(明确:由于贬官谪居,自然不像在京城时公务缠身一个“闲”字包含着作者几多感慨,有贬谪的落寞,赏月的欣喜,自我排遣的旷达作者并没有沉溺于抑郁的深渊中,而是寻求解脱,这使我们看到作者潇洒人生,达观处世的人生哲学)

【设计说明】由于前面问题的铺垫,学生应该能自然地由景入情,各抒己见,虽然答案可能不尽完美,但应该鼓励学生合作交流,表达自己观点,展示自我个性

三. 课堂小结,锻炼思维(10分钟):

1. 总结:《记承天寺夜游》这篇文章通过对庭中优美月色的描绘,让我们感受到苏轼热爱生活、追求美好事物的执着;面对逆境达观处世、潇洒人生的难能可贵

2. 穿越古今,拓展练习:出示“青少年轻生现象调查”资料:近年来,青少年轻生事件时有所闻他们有的因怕家长打骂而跳楼、上吊;有的因受到老师批评而喝药、割腕;有的因学习成绩不理想而服了大量安眠的药……面对这些现象,如果你是苏轼穿越至今,你想和他们说些什么?

【设计说明】通过总结与练习,加深学生对本节课的理解,锻炼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学习古人旷达情怀,进一步教会学生如何面对学习和生活中压力和挫折,培养学生乐观、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四. 布置作业(2分钟):

月光,曾激发过无数诗人的才情,让他们留下许多杰出的诗篇请同学们搜集一些描写月亮的诗句,并摘抄到“语文札记”本中

【设计说明】

据“新课标”:“能利用图书馆、网络搜集自己需要的信息和资料”的要求,结合本节课内容,设计这一作业,既能检测学生运用本节课所学到知识的能力,同时也是本课内容的拓展和深化

记承天寺夜游课件 篇6

【教学目的】

1、重点词、句的理解与翻译。

2、学习抓住特征描写景物的方法。

3、学习古人写景抒情的方法。

【教学重点】

1、品析句子,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学习古人写景抒情的方法。

教材分析:《记承天寺夜游》是语文版八年级第六单元的一篇文言文,是苏轼在被贬于黄州的困苦境遇中所写的。这篇仅有84字的短文,写一个月光皎洁的夜晚,作者无法睡眠,到承天寺去找好友张怀民,两个人一同在月光如水的庭院中漫步。作者以诗一样的笔触描绘了月色之美,创造了一个清冷皎洁的意境,同时也流露出遭贬中自我排遣的特殊心境。本文篇幅虽小,写景抒怀却有独到之处,一切都像信手拈来,却创造了一个明净悠闲的境界。文中十八字写景,运用比喻手法,将随处可见的寻常景物描绘的充满诗情画意,充分显示了作者的艺术才思和豁达宽广的胸襟。

【教学过程】

一、 导入设计

文学常识复习导入,进而介绍《记承天寺夜游》写作背景。

宋神宗时,苏轼因为反对王安石推行的新法,招致政敌的弹劾。其政敌以东坡有讽刺新法的诗句为由,以“诽谤朝政”的罪名将他捉捕入狱,让他险些丢了性命。出狱后,东坡被贬为黄州团练副史。

二、 整体感知

1、解题

“记”即游记。

承天寺:在今湖北黄冈南,并非名刹,点明游的地点。

“夜”点明时间。

2、听老师范读,掌握重点字词的发音和文章停顿。

3、掌握重点字词,梳理文章大意。

(1) 欣然起行:(高兴的样子)(2)念无与为采者:(思考、想到)

(3) 月色入户:(门) (4)遂至承天寺:(于是、就)

(5) 怀民亦未寝:(睡) (6)积水空明:形容水的澄澈。

(7) 盖竹柏影也:(原来是) (8)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只)(罢了)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我)脱下衣服准备睡觉时,看见月光照进门内,(于是我)高兴地起床走出门。(突然)想到没有(可以与我)同游的人,于是我就到承天寺去寻找张怀民。张怀民也没有睡,我们便一同在庭院中散步。(月光照在)庭院的地面上,如积水一样澄澈透明,水中藻荇交错纵横,原来是月光下竹子和柏树的影子。 哪一个夜晚没有月光?(又有)哪个地方没有竹子和松柏?只是缺少像我们两人这样清闲的人罢了。

三、 合作探究(分小组讨论)

1、作者为什么想着在初冬的夜里走出户外?

一方面作者被贬,心情郁闷,想出去走走,另一方面因为月色很美,想去赏月。

2、作者夜游承天寺的行踪。

(1)作者夜游承天寺的行踪:(用文中词语)

起行——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步(中庭)

(2)简叙作者的写作思路。

欲睡→起行→寻张怀民→相与步于中庭→绘景→抒怀。

3、夜游过程中,作者的心情有怎样的变化?

“欣然” 欣喜之情

“念无与为乐者” 有点遗憾

“遂”、“寻” 不假思索中有点激动

“怀民亦未寝” 心有灵犀的喜悦

“相与步于中庭” 从容 闲适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感慨

可以看出作者感受的复杂:赏月的欣喜,贬谪的悲凉、漫步的悠闲、人生的感慨。

4、作者是如何描写月色的?(去一去关键词,品修辞)

绘景:月色—积水空明,竹柏—藻荇交横

把“如”、“盖……也”去掉,和原文相比,句子的意思有无改变?

变了。原文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如临其境

月夜图有什么特点?给人怎样的感受?(添一添,品意境)

皎洁 、空灵、清丽、淡雅。给人以明净幽闲,清丽淡雅的味道。

5、文中哪些句子表达了作者的情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6、如何理解“闲人”的含义。(结合作者当时的处境)

一是指具有闲情雅致的人。有着自豪之感。

二是包含了作者郁郁不得志的悲凉心境。贬官的悲凉、落寞,赏月的欣喜,自我解嘲的达观,是作者自我安慰而已。

小结:《记承天寺夜游》这篇文章通过对庭中优美月色的描绘,让我们感受到苏轼热爱生活、追求美好事物的执着,面对逆境达观处世、潇洒人生的难能可贵。

四、能力扩展:一切景语皆情语看图写景抒情。

《答谢中书书》与《记承天寺夜游》都是写自然景物,但表达的思想感情有所不同,试加以说明。

《答谢中书书》表达了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和与古今知音共赏美景的得意之感。

《记承天寺夜游》表达的感情是微妙而复杂的,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都包含其中。

五、课堂练习

(一):我国民间有“一门三父子,都是大文豪”的说法,其中的“三父子”是本文的作者_______,其弟________、其父_______。

(二):解释下列加点字词的含义

(1) 欣然起行:(高兴的样子)(2)念无与为采者:(思考、想到)

(3) 月色入户:(门) (4)遂至承天寺:(于是、就)

(5) 怀民亦未寝:(睡) (6)积水空明:形容水的澄澈。

(7) 盖竹柏影也:(原来是) (8)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只)(罢了)

(三):翻译下列重点句子

(1)念无与为乐者:想到没有可以交谈取乐的人。

(2)庭下如积水空明:庭院中的月光像一泓积水一样清澈透明。

(3)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枸影也。

水中水藻,荇菜纵横交错,原来是那绿竹和翠柏的影子。

(4)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

哪个夜晚没有月色?哪个地方没有绿竹和翠柏?

(5)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只不过缺少有像我们这样清闲逸致的人罢了。

(四):阅读理解。

(1)作者在本文中描写月下空明景色的句子是: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2)作者因景抒怀,表达复杂微妙感情的句子是: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五).说说“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一句蕴涵着作者哪些复杂微妙的感情。

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

师:月在古诗里给人的感觉就是温柔多情的。要么是谦君子,要么是窈窕淑女;要么象征着团圆;要么暗示着分离,给人的感觉是一种淡淡的柔弱的清凉的味道?而这正迎合了文人的雅兴和追求平淡的心理,所以文人学者们常借月抒抒怀。你能说出有关描写月亮的诗句吗?

教师预设答案:

1、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李白

2、海上升明月,天涯共此时。 ——张九龄

3、我寄愁心寸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李白

4、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苏轼

5、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王安石

6、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王维

7、举杯望明月,对钦成三人。 ——李白

记承天寺夜游课件 篇7

1.作者为什么想着在初冬的夜里走出户外?

一方面作者被贬,心情郁闷,想出去走走,另一方面因为月色很美,想去赏月

2.作者是如何描写月色的?(去一去关键词,品修辞)

绘景:月色—积水空明,竹柏—藻荇交横

把“如”、“盖……也”去掉,和原文相比,句子的意思有无改变?

变了。原文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如临其境

3.月夜图有什么特点?给人怎样的感受?(添一添,品意境)

皎洁、空灵、清丽、淡雅

在“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后加上“丛中蛙鸣起伏,空中流萤飞舞,寺中人语喧哗,院外狗吠连绵。”一段话,好不好?

不好。改变了原文明净幽闲,清丽淡雅的味道。

4.文中哪些句子表达了作者的情感?

“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5.文章结尾句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情感?

贬官的悲凉、落寞,赏月的欣喜,自我解嘲的达观

6.小结:《记承天寺夜游》这篇文章通过对庭中优美月色的描绘,让我们感受到苏轼热爱生活、追求美好事物的执着,面对逆境达观处世、潇洒人生的难能可贵。

记承天寺夜游课件 篇8

活动1【讲授】记承天寺夜游

一、导入新课。

有一种画轴,且细且长,静静垂于厅堂之侧。她不与那些巨幅大作比气势,争地位,却以自己特有的淡雅高洁,使人喜爱。在我国古典文学宝库中,就垂着这样两轴精品,这就是宋代苏东坡的《记承天寺夜游》和明代张岱的《湖心亭看雪》。今天,我们一起来欣赏其中的一轴精品《记承天寺夜游》。

二、预习展示,把握文章内容。

1、请一名学生朗读课文,其他同学从字音、节奏等方面来进行点评。

2、请一位同学大致通译课文内容。

3、交流填写好的表格,了解文章基本内容。

夜游的时间

十月十二日夜

夜游的原因

月色入户,想邀人取乐

夜游的对象

贬官之人张怀民

夜游的地点

黄州承天寺

夜游的内容

庭院赏月

三、自主学篇。

2、学生结合导学提纲进行自主学习,师巡视并给予适当的指导。

自主学习要求:

找出文中描写庭中月色的句子

1)放慢语速,放低语调。读出夜游承天寺的一点宁静的味道。

2)闭目想象当时庭院中的景象,感受文字绘成的“画面”,用“步于中庭,目光所及,……”这样的句式来描绘月景图,品析文章写景的妙处。

3、交流提升:

假设①:当学生想象和描述的画面出现偏离。

比如,学生把藻荇当成真的,这样描绘“步于中庭,目光所及,皎洁的月光洒满整个庭院,庭院中水池里的水草交错纵横。”

归纳方法:翻译入手,扣词展开。如扣紧“如”“空明”、“交横”等词。同时提示这里用到层层比喻的修辞手法。

假设②:学生的想象单薄。

例如,仅从字面翻译。

归纳方法:调动感官,合理想象。如从动静、明暗、点面、线条等角度,调动视觉、听觉、触觉、心中的感觉等感官来描绘文字绘成的“画面”之美。

四、合作探究——品月下抒怀。

1、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开展合作学习。

探究:文章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怀?谈谈你的感受。

方法指导:

1)抓关键词。如:欣然、念、亦、盖、但、闲人……

2)联系背景。如:念无与乐者,盖竹柏影也,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3)感同身受。关键是要:设身处地,感同身受。

4)由景悟情。如:写月景句

2、交流展示小组学习成果,师引导提升,突破难点:

其实这篇文章作者的情感还是比较复杂的,你能从文中找出最能体现作者复杂情感的一个词来吗?(闲人)如何理解“闲人”?

师出示相关资料帮助学生理解闲人的含义:

资料一:

21岁高中进士:“奋励有当世志”,“致君尧舜,此事何难”。

38岁任密州太守:“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40岁任徐州太守:治理水患,力挽狂澜。

43岁(元丰二年)任湖州太守。同年,以诽谤嘲讽新政的罪名被捕入狱。

44岁(元丰三年)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

资料二:

苏轼的一生屡遭贬谪,历经八州,身行万里,但始终释然安然。苏轼因反对王安石,主动自请外任,被贬职,任杭州通判,迁知密州、移知徐州。元丰二年(1079年),因“乌台诗案”罪贬黄州(今湖北黄冈)任团练副使(相当于现代民间的自卫队副队长),有名无实。

提示:①生活清闲。苏轼当时因乌台诗案被贬谪到黄州担任团练副使,但不得“签书公事”,是一个有职无权的闲官。张怀民也是被贬谪到黄州,挂了一个闲职。他们“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所以清闲。

②闲情雅致。有闲情雅致的:并不是所有清闲的人,都会有如此雅兴。现代生活中有很多闲人,他们宁愿把时间掷在搓麻将、玩游戏之上,是想不到安静喜悦地赏月的。可见,这里的闲还是“闲适”的闲、“闲情雅致”的闲。

2、结合上面的学习收获,朗读课文,读出文章的情味。

朗读指导:

1)拉长字音,品味情感。

如:“念——无与为乐者”,有一点寂寞之感;“盖——竹柏影也”,有一点兴奋:“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有一点感慨。

2)放慢语速,放低语调。

读出夜游承天寺的一点宁静的味道。如读月下写景段。

3)节奏轻快,淡淡喜悦。

如: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寄情自然,见月则喜,月色如水,庆幸喜悦。)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见到好友,竟也没睡,兴致大增。)盖竹柏影也。(融进自然,心情闲适,恍然大悟,心情畅和。)

五、课堂小结——悟旷达胸襟。

师出示相关资料:

1)居庙堂之高,心忧黎民,勤于政务;处江湖之远,尽职尽责,为善一方。在朝期间,他直言敢谏,不惧权贵;在贬期间,他抗洪灭蝗,赈贫救孤,颇多政绩。他俯仰无愧于天地,心无名利杂念,遂有闲心领略江山风月,写下无数传世杰作。

(2000年法国《世界报》对苏轼的评论)

2)这是一种饱经忧患仍对社会和人生保持热情的豪迈和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这是一种“宠辱不惊,闲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漫随天边云卷云舒”的旷达情怀;这是一颗即使在艰难岁月中也始终热爱生活、热爱自然,时时刻刻发现美、欣赏美、体会美的敏感心灵……

师:大家静静地看,静静地想,面对着在顺境中不浮不骄,在逆境中泰然自若的苏轼,面对着一生始终拥有一颗闲心领略江山风月的苏轼,你有什么感悟呢?

学生交流自己的感想、收获。

师:同学们,《记承天寺夜游》不仅是一幅清闲淡雅的水墨画,是一颗即使在不平遭遇中仍然用一颗恬淡的心灵去欣赏生活中的美的敏感心灵,更是一种饱经忧患仍然对社会和人生保持热情和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是一种“宠辱不惊,闲看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漫观天外云卷去舒”的旷达情怀……尽管千年的时空相隔,使我们无法与苏轼握手相拥,但人性中豁达、乐观等美好的心态却是我们共同的追求!漫漫人生长路,我们也许会遭遇逆境,身处低谷,那时,请你记住承天寺夜游,记住苏轼。愿我们的心灵永远澄澈明净!愿我们的人生更加豁达从容!

让我们带着对苏轼的敬意有感情地背诵全篇!下课!

六、作业设计

课外阅读:⒈阅读散文《苏东坡突围》,选自秋雨散文《山居笔记》。

⒉阅读林语堂著《苏东坡传》,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记承天寺夜游课件 篇9

【教学目标】

1、掌握文言词汇,理解课文内容。

2、品味文中的优美语言,理解作品意境,体会文中蕴含的思想感情。

3、体悟文人积极达观的处世态度,树立积极的人生观。

【教学重点】

1、反复诵读,形成语感。

2、品味文中的优美语言,理解作品意境,体会文中蕴含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解读“闲人”二字,体悟文人积极达观的处世态度,树立积极的人生观。

【教学流程】

(一)导入:(教师唱《但愿人长久》,营造氛围,引入课题)

师:知道这首歌的名字是什么?这首词的作者是谁?词中的名句是哪句?月是诗人墨客笔下的宠儿,你还知道哪些有关月的名句?下面让我们学习苏轼的另一写月名篇《记承天寺夜游》,学习《记承天寺夜游》,走进苏轼。(板书)

(二)解读标题。

明确:文体(记),时间(夜),地点(承天寺)

补充介绍承天寺(展示图片):“承天寺”是张怀民居住之所,张怀民在元丰六年也被贬谪到黄州,他修了一座亭,苏轼给亭命名为“快哉亭”,并写了一首《水调歌头》送给张怀民,其中有一句“一点浩然气,千里快哉风”。

(三)交流预习体会,明确学习目标。

1、学生资料展示,走进苏轼,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

2、学生交流预习收获与疑难,明确个体学习目标与全体学习重点。

(四)初读课文,体会层次美。

1、自由朗读,明确朗读要求。

要求:读得流畅响亮。

读得字正腔圆。

读得抑扬顿挫。

读得层次分明。

2、小组再读课文,体会文章层次美。

指导:表达方式的不同,感情不同,语气语调不同。

读叙事。读出闲适、欣慰之情。

读写景。第二段描绘庭院月色,似真似幻的美妙境界。要读出喜悦、闲适之意。

读抒情。既有贬谪的悲凉,失意的落寞,自我排遣的达观,还有闲时赏月欣喜,漫步的悠闲。

3、指名读,读出记叙、描写,抒情的不同感情。

4、播放视频,听读课文,体会层次美。

5、男女生分角色朗读,体会抑扬顿挫、节奏分明的层次美。

(五)疏通文意,合作研讨。

1、学生交流以往学习文言文的经验及明确重点。

教师补充(媒体出示)翻译文言文的方法:

留——如人名、地名、年号等不翻译,保留。

换——用近义词替换。

补——补充省略成份。

调——倒装句式进行调整。

删——将没有实际意义的虚词,去掉不翻译。

2、小组合作,借助课文注释,理解句意,并在便利贴上整理重点。抓住重点字和特殊句式,重点句子翻译等。

3、学生整理汇报,解决疑难。

4、全文整体感知。

(六)深入探究,感受胸怀美。

1、思考:文中那个字最能体味到作者的内心情感?苏轼是“闲人”吗?

扣住文眼“闲”字做文章,引导学生到文中寻找答案。学生自己找,自己讲,自己归纳,老师点拨。

2、明确主旨句“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体会人物胸怀境界美。

教师小结:苏轼看上去真的很闲,无官一身轻,有闲情雅致欣赏美景,(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但苏东坡内心深处不愿意做一个无官一身轻的闲人。他不断被贬,却能够随遇而安,我们从苏轼的身上看到了豁达乐观,看到一生屡遭贬谪,身形万里,但始终释然安然,达观豁达。

3、探究“文人心境”。

补充欧阳修、范仲淹等材料,课外延伸。

(七)拓展迁移,培养胸怀美。

1、展示烦恼清单。可以是学习方面的,与朋友、父母交往方面的,可以是体态长相方面的。通过实物投影展示清单。

2、讨论:遇到烦恼时,应该如何面对?

(八)学生谈体会及疑惑。

(九)教师布置作业并结束语。

苏轼一生坚守自己的政治理想,为此,他屡遭贬谪,历经坎坷,他的那份豁达乐观如皎洁的明月照亮了历史的天空!那么当我们面对生活的风雨时该如何呢?请同学们齐读寄语:海纳百川,有容乃大。面对风雨坎坷,让我们改换一下肺中的呼吸,与脉管中的血流。这样,也许我们就会找回人生的坐标,用纯净的笔去书写我们大写的人生!

记承天寺夜游课件 篇10

【教材分析】本文选自《东坡志林》,此文是作者贬官黄州所作。本文篇幅虽小,写景抒怀却有独到之处。一切都像信手拈来,却创造了一个明净悠闲的境界。文中十八字写景,运用比喻手法,将随处可见的寻常景物描绘的充满诗情画意,充分显示了作者的艺术才思和豁达宽广的胸襟。【学习目标】一、知识和能力目标1、本课的文言实词、虚词。2、了解作者和写作背景。3、整体把握文章内容。4、领悟作者简洁精妙的写景抒情的写法。二、过程与方法目标1、朗读以至成诵,在读的过程中把握文意,体味文章的感情基调。2、理解文章的意境和作者的情感。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感受作者热爱生活,追求美好事物的执着情怀,学习他面对逆境时达观处世的从容心态。【学习重点】1、朗读,把握文意。2、体会写景的妙处,领略作者情怀。【教学过程】一、导入古人无论是在得意还是失意时都喜欢以风花雪月寄托自己的情怀,苏轼也不例外,在他被贬黄州抑郁不得志时就借用月光将自己的感情释放了出来。出示课题(幻灯片1)──为了大家在学习时有迹可寻,不至于茫然不知所措,我先给大家出示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和总体要求。出示学习目标(幻灯片2)──在大家明确了这一节课的目标后,我要向大家发出一次又一次的挑战,大家敢于应战吗?挑战第一关──苏轼知多少(幻灯片3)(自查资料,将有关苏轼的资料展示给我们,以达到资源共享。)──好,同学们查找资料既全面又迅速,那么请看挑战第二关──看谁读得好(幻灯片4)二、配乐朗读(幻灯片5)三、自学指导(古文阅读方法 幻灯片6)古文阅读三字经读一遍,找生字。读两遍,断句子。读三遍,看注解。读四遍,握文意。(自由读齐读赛读)──第二关同学们过得很容易,下一关就没有这么容易了。挑战第三关──改写之中理文意(幻灯片7)四、自学指导(即幻灯片8)1、改写课文:以散文化形式,或新诗分列句式,将课文内容改写成幽默、趣味、口语化或兼而有之的文字,且能笼盖全篇文意。2、共同欣赏讲评。五、班内交流品评范文(幻灯片9~12)──到此为止,大家已经过了三关《三国演义》中关云长千里护送皇嫂,出五关斩六将,看来大家过关斩将的本领也不错吗?我的给大家设个难关。挑战第四关──看谁做得好(幻灯片13)1、喜欢文中写景的句子吗?主要写得是哪种景物?如果喜欢说说理由。(幻灯片14)讨论交流。2、我们身边有许多闲人,文章中的闲人与他们一样吗?(幻灯片15)六、创新作文(幻灯片16)月总是文人墨客的爱物,咏月文章数不胜数。课文作者寝而见月,见月而起,起而寻友,寻友赏月,以水喻月,最后写出了在空明的月色中对人生哲理的领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是啊,何夜无月。请以月为话题写一篇700字的作文。七、小结同学们,这一节课大家快乐吗?还有什么疑问吗?有疑问就对了,因为一节课的结束就是同学们探索的开始,希望同学们在以后的学习中,用心去品味生活,你的生活将会有无限的乐趣等待着你。〖板书设计记成天寺夜游月景闲人(清澈透亮)(闲情雅致)豁达胸襟(不得志的郁闷)

记承天寺夜游课件 篇11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第一课时

1,3略。

4、(1)张怀民也没有睡,我们便一同在庭院中散步。

(2)月光照在院中,如水一般清明澄澈,竹子和松柏的影子,就像水中交错的藻、荇。

(3)月光照进门内,高兴地起来散步。

(4)想到没有可与自己一起游乐的人,于是到承天寺,找张怀民。

5、(1)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中庭。

(2)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3)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第二课时

三、1、第一段:寻伴夜游;第二段:庭院月色;第三段:月下感叹

2、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月夜处处都有,有了人的欣赏才有美,只有此时此地的月夜才是最幸运的,因为有情趣高雅的人欣赏它。其次,“闲人”包含了作者郁郁不得志的悲凉心境。

3、记叙,描写,议论。

4、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5、闲字是本文的文眼,闲人是本文的点睛之笔。闲人含义是:①反映作者身为闲官的现实;②表达了作者安闲自适的心境;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种种微妙复杂的感情尽在其中。由赏月咏月而发的自豪。又有为“闲人”的境遇而发的惆怅和苦闷。

喜欢《记承天寺夜游课件(通用十一篇)》一文吗?“幼儿教师教育网”希望带您更加了解幼师资料,同时,yjs21.com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承天寺夜游课件专题,希望您能喜欢!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