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课件(范本10篇)

07-02

在您的建议下幼儿教师教育网编辑为您撰写了一篇名为“心理学课件”的文章,请务必关注我们网站的最新动态以确保业务稳定。教案课件是老师不可缺少的课件,所以在写的时候老师们就要花点时间咯。 新老师要让课堂更加有趣,就要在教案课件上下功夫。

心理学课件【篇1】

学习目标:

1。明确课文的意思,明确课文中实词和虚词的意思。

2.感受文章的内容,感受人物的心情和个性,感受兄弟情谊。

1.课堂学习

1.你觉得文中哪句话最能表达紫游和紫荆兄弟的情怀? “琴弦走调”是什么意思,你明白“人人皆亡”的意思吗?

2.王子佑是个什么样的人?你喜欢这个角色吗?

3.文中先将子佑描述为“不悲伤”“不哭”,后来又写自己“悲伤了很久”,前后的表现是不是矛盾?为什么?

2.课外拓展:结合素材探索魏晋风采

素材1:“悲十二”奚客(奚朝)哀悼,左右白奚公:“郎葬”不伤心,所以他说,“你可以谈谈葬礼。”

材料2:“谢公帝” 东晋名相谢安的侄子,在前线与80万秦兵作战。谢安当时正在和客人下棋。看完之后,他继续和客人下棋,仿佛什么事都没发生过。 ——这场战斗关系到国家的兴衰和家族的存亡。谢安不能真的无动于衷,但越是重要的时刻,越是激动,越是冷静,越是超然。

很明显:《所有人都死了》是《世界说新词和死》的第十六章,结合其他十八章,《所有人都死了》还是相对的集中作为文章之一。体现了魏晋文人、医士的某种思想品格和文化特征——在让气质、奔放、强调情感的个性表达的同时,又故作豁达,追求超然的风度,魏晋。风度。因此,子游不悲不哭,恰恰反映了魏晋文人独特的思想情感追求。他们注重自己的真实气质,追求个性的自由。一种超脱的气质。为此,紫荆虽然很伤心,但还是要克制自己。

二、课后学习:

阅读以下文言文并完成问题。

(A) 王子游和紫荆都病倒了,紫荆先死。紫游左右问:“怎么没听到消息?这已经死了。”他说话的时候,并不难过。索宇没有哭就来到了葬礼上。

紫荆喜琴,径自坐在灵床上,拿紫荆弹琴,琴弦走调,对地道:“紫荆紫荆,诸位。亡于秦。” .岳羽也死了。

(B) 魏无会见匈奴使。他认为自己的体型很差,对于遥远的国家来说还不够强壮。说完,探子问他:“魏王怎么样了?”匈奴使臣道:“魏亚望王很好,但在床边接刀的人是英雄。”魏武闻言,追杀使者。

1.给下列字符注解

錷( ) 雸( ) 恸( ) 国( )

2 ,解释下划线词的意思。

王子游和子靖都病了()()子靖钢琴好()

怎么没消息()()这是英雄 ( ) )

3.用现代汉语明确下列句子的意思,并尝试翻译盲文的意思。

(1) 说话时不要难过。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所以我来参加葬礼。

翻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他径直走向沙发。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因长期悲痛,一个月后也去世了。

翻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曹植有一首《七步诗》,(A)文字写成,请在下面写得整齐。

5. (A) (B) 两文均出自《史说心语》,(B) 文中魏武为曹操。 他在文中的形象是什么?

心理学课件【篇2】

1、让学生们对心理健康有初步了解和认识;

2、掌握一些培养心理健康的手段和方法;

3、提高主动注重心理健康的积极性;

4、确立自我心理保健的意识,到达一种健康的心理状态

(一)健康两个字很简单,我们都会写也都认识,但你们明白“什么是健康吗标志是什么呢”如果你明白请举手。

(二)试举例说说我们身边的成功者的心理状况又是怎样的呢

总结心理健康的几个标准:

1、智力正常。

2、情绪稳定,心境愉快。

3、反应适度,行动有序。

4、乐于交往,人际关系和谐。

5、自我意识良好,个性品质健康。

6、良好的社会适应本事。

(三)下头是我们中小学生常见的几种心理疾病

中小学生常见的`几种心理疾病――任性、以自我为中心、注意力不集中、侵犯行为、说脏话、逃学、偷窃、说谎、厌学、敏感多疑、依靠、报复、享受、性心理异常、自卑、自杀、强迫神经症、精神分裂。

(四)我们应当如何远离这些心理疾病呢

(五)结束语

我们每个人都有一个欢乐的童年,此刻我们每一个人都有着同样的感受,同样的渴望。在这阳光灿烂的日子里,让我们手拉手去迎接明天的到来,去拥抱完美的未来。下头我们一齐齐唱班歌《同一首歌》

鲜花曾告诉我你怎样走过,大地明白你心中地每一个角落。甜蜜的梦啊,谁都不会错过。最终迎来今日这欢聚时刻。水千条山万座我们曾走过。每一次相逢的笑脸都彼此铭刻。在阳光灿烂欢乐的日子里。我们手拉手啊想说的太多。星光撒满了所有的童年。风雨走遍了每一个角落,同样的感受给了我们同样的渴望,同样的欢乐给了我们同一首歌。

心理学课件【篇3】

第一章 导论

第一节休闲与旅游

一、体闲活动与旅游

“休闲”或“闲暇”的英语是Lelsure,源于拉丁语的I.’lcere,意指摆脱生产劳动后的自由时间或自由活动,包含时间与恬动两个层面。法国社会学家杜马兹迪埃(J0ffre D„zedier)在《走向休闲的社会》一书中提出了他对休闲的看法;“所谓体闲,就是个人从工作岗位、家庭、社会义务中解脱出来的时间。”一般地讲,我们可以把休闲解释为当一个人干完了他的工作,并满足了他的基本需要之后,这个人就有了属于他自己自由支配的时问,有了休闲的“资本”。人们可以根据其周期性和时间的长短,以不同方式加以利用。

1.业余时间,可以用于看电视、看书读报、听音乐、看戏或参加其他文体恬动。

2.周末时间,可赴下述地点短途旅游

(1)别墅、饭店、疗养胜地。

(2)野营营地。

(3)凡可以让人“躲避一下”的地方。

3.两三周短期休假到七周以上的长期休假,可以作一次异地旅行或度假。

旅赫和休闲是密不可分的,闲暇时间是旅游的必要条件。

旅游和体闲活动的区别在于.只有离开居住地到异地一定时间.并以观光、度假、健身、娱乐、探亲访友为主要目的的休闲活动,才是真正意义上的旅游活动。

二、旅游与旅游业

旅游是一项很古老的恬动,中外历史上都有不少关于古代旅行家的记载。二千多年以前,我国就有“仁者乐山”、“智者乐水”之说。这些旅游活动是由于贸易的发展而产生的。公元前1490年.古埃及霍茨海风赛女王的奔达诸国(即现在的索马里)之行,或许是有史以来第一次以寻求安宁和观光为目的的旅游。在埃及的狄爱儿拜哈里神庙的墙上.记载着这次重大巡游事件的经过。

我国历史记载最早的、行程最远的旅行家应数西汉的张骞。

旅游作为一种经济产业却是近代的事。国际上一般认为—Ⅲ代旅游业的创始人是英国的托马斯·库克(Thomas Cook)。他在19世纪40年代创造了世界上最早的有组织的旅游服务。国际旅游业近年来的发展速度·已超过了许多其他产业而成为世界第二大产业。据有关研究分析·在不远的将来,有可能超过石油32.业而成为世界第一大产业。

目前,国外尚有将“旅游”称为“观光”或“休闲旅行”的.它还没有一个统一的确切定义·美国密执安大学商学院旅馆和餐饮管理系的罗伯特‘麦金托什(Robert W.McIntosh)教授在《旅游的原理、体制和科学》一书中给旅游下的定义。

上述定义基本总结和归纳了西方学者的研究成果.概括了旅游的范围,井提出了旅游业的综合性。不足的是,这些定义并未揭示出旅游的本质属性,即旅游是在一定社会经济条件下发生和发展的一种社会经济括动,是受杜会风气影响和制约的一种物质文化生活活动。

三、国际旅游业与旅游科学

1从机构角度研究

2-从产品角度研究

3从经营管理角度研究

4.从经济角度研究

5.从社会学角度研究

6.从地理学角度研究

7从体制角度探讨

8.跨学科性研究

上面介绍的研究旅游学的几个角度都有其局限性。旅游学是一个新辨的领域,在其发展过程中,受到了来自多种角度的不同影响。因此,采用一系列的方法交叉地去研究它是非常重要的。

第二节

旅游心理学的对象和任务

对旅游的研究离不开对其主体——旅游者行为的研究

一、旅游心理学研究的对象

二、旅游产品及其特点

旅游行为是一种特殊的消费行为,这同旅游市场上销售的特殊产品一一旅游产品有关。

旅游产品是指旅游企业经营者为消费者提供的用以满足他在旅游恬动中物质的、精神的综合需要的全部服务的总和。

旅游产品叉可分为整体旅游产品与单项旅游产品两种概念。陛的总和。”

对定义中规定的”特性”,服务指南明确规定了四点。

1·服务的要求必须依据可以观察到的和需经顾客评价的特性加以明确规定。

2提供服务的过程也必须依据顾客不能经常观察到的,但叉直接影响服务业绩的特性加以规定。

3·两类特性都必须能被服务组织对照所规定的验收标准做出评价。

4·服务或服务提供.的特陛可以是定量的(可测量的)或者是定性的(可比较的),这取决于如何评价以厦是由服务组织还是由顾客进行评价。

将这些内容进行分析归纳,可以看出现代服务的构成要素;

1.人力和物力要索。

2.效率要素。

3.文明要素。 4能力要素。

5.安全要素。 6商品要索。

服务具有不可感知性、车口J分离性、差异陛、不可贮存性和缺乏昕有权等五种基本特征。

不可感知性。不可感知性(intaIlgtbllity)是服务的最主要特征。

不可分离性。不可分离性(iMparablItty)是指服务的生产过程与消费过程同时进行,也就是说.服务人员提供服务于消费者时.也正是消费者消费服务的时刻,二者在时间上不可分离。

差异性。差异性(heter。gerlett yr)是指服务的构成成分及其质量水平经常发生变化。很难统一界定。

不可贮存性。

缺乏所有权

三、旅游心理学的任务

第三节旅游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一、基本术语

(一)变量

变量(„lable)可以是任何一种可改变强度或幅度并可观察、测量的一般性特征。比如,能力、性格、工作压力、工作满足感、生产力、团体规章等,都是旅游心理学中常见的变量。变量又有不同的种类。

1.自变量

2.因变量

3.协变量

(二)假设

(三)因果关系

(四)相关关系与相关系数

(五)效度

(六)信度

(七)普遍性

二、研究方法

(一)自然观察

(二)调查法

(三)测验法

(四)个案研究

(五)实验法

(六)评价法

第二章 旅游行为的研究模式

第一节

旅游者的决策

一、常规决策与广泛性决策

影响旅游者行为的因素:

感觉与知觉

学习与记忆动机与价值

态度

个性

旅游者往往采用几种不同的决策方式进行旅游决策,这些决策方式分布在常规决策到广泛性决策的范围之内。

二、旅游者的决策方式

第二节

影响旅游者行为的因素

一、作为个体的旅游者

旅游者行为涉及到许多方面。是对一系列过程的研究,而这一系列过程正是由于个人或群体的选择、哟买、使用,或处理旅游产品、服务、计划及经验.以满足自身需求和欲望时引起的。

对“作为个体的旅游者”的研究.是着眼处于最微观层次的旅游者。探讨的是个人如何从他最熟悉的环境获得信息,以及对这些材料如何学习、如何在记忆中存储、如何利用这些材料去形成或修正

(一) 感觉与知觉

(二)学习与记忆

旅游者既是消费者,又是问题的“l解决者”。一个人解决各种各样的旅游问题,就得知道如何消费,学习怎样对待他在旅游上做出决定用类字在头脑里以备将来使忆与长期记忆。

(三)动机与价值

动机是指导致人们去做他们所做的事的一个过程是在消费者希望其需要得到满足时被激发产生的。

价值(value)就是相信一些情况要好于其对立面。价值驱动着大部分的消费者行为.实际上,所有类型的消费者研究都是与价值的辨别和测量相联系的,旅游市场上的消费者也是如此。

(四)态度

态度(attltude)是对某人某事,包括对自己的一种稳定的基本看法。当人们对一种东西持某种态度时,不管这东西是有形的,还是无形的,它都被称为态度对象(attltude object),或称为态度标的物。

消费者的态度可以指向与某一产品相关的行为,也可以指向更广泛的与消费相关的行为。态度可以帮助旅游者在旅游市场上决定购买哪些产品和服务。而旅游者对相互竞争的产品和服务所持的态度是旅游企业营销管理人员的兴趣所在。态度对每个人都很重要,因为它常常准确地说明生恬中各种人在特定情况下会如何行事。

(五)个性

个性主要是指个人独特的心理构成因装,以及这些凶素如何在个人对环境的反应中保持一贯的作用。个性是学习、知觉、动机、情感和角色的综合体,是由个人行为中那些能将自己区别于其他人的稳定的特征构成的。

二、作为决策者的旅游者

(一)参考群体

一个人的行为至少在以下三个方面,受到他的参考群体的重大影响。

1参考群体使一个人受到新的行为和生活方式的影响。

2参考群体还影响个人的态度和自我观念,因为人们通常希望能迎合群体。

3.参考群体产生一种趋于一致的压力,它会影响个人的实际产品和服务的选择。

(二)家庭

家庭是社会生活的基本自然单位。也是一个单独的、最重要的闲暇群体。

在家庭的旅游决策制定过程中,夫妻双方的考虑各有侧重,并且根据各自的努力和力量对决策施加大小不同的影响。至于儿童对家庭旅游决策的影响范围.正在逐渐加大。

(三)角色

角色(rok)就是一个人在特定社会和群体中占有的适当位置,社会和群体规定了角色的态度和行为模式。

每一角色都伴随着种地位。

(四)社会阶层

社会阶层是在一个社会中具有相对的同质性和持久性的群体,他们是按等级排列的必趣爱好和行为方式。一个社会中具有相对的同质性和持每一阶层成员具有类似的价值观、

三、文化与亚文化群体

(一)文化

文化可视为一个社会的个性。它不仅包括一个群体所生产的物质产品和提供的服务,而且包括它所重视的抽象的观点,如价值观和道德观。文化是一个组织或社会的成员共有的意义、仪式、规范及传统的累积。

旅游者的文化决定了他对不同活动和产品的整体重视程度。在旅游市场与文化的偏好合拍的旅游产品和服务,更有可能被旅游者所接受。

(二)亚文化群体

每一文化都包含着能为成员提供更为具体的认同感和社会化较小的亚文化样体亚文化群体包括民族亚文化群体、宗教亚文化群体、种族亚文化群体、年龄亚文化群体和地域亚文化群体等。

复习与思考

1·解释常规决策、广泛性决策及瞬时决策的概念及它们之间的差异。

2.了解旅游者的决革方武有什么实践意义?

3.影响旅游者行为的因素有哪些? 第三章 旅游者的知觉 【编辑录入:system】

学习目的:

对知觉的了解是理解旅游行为的一个重要出发点。通过这一章的学习,应该掌握有关知觉的心理学原理,理解这些原理是如何影响人们对各种旅游现象知觉的。

第一节知觉

一、感觉与知觉

感觉是人的感觉器官对于光、色、声、昧等基本刺激的直接反应。感觉是较为简单的一个层次,它只觉察刺激的存在,并立即分辨出刺激的

知觉是较为复杂的另一个层次。

感觉和知觉都属于人对客观事物的直接反映,

二、感觉系统

下面简单介绍一下一些感觉刺激的商业应用途径。

1视觉

很多商家在广告设计、营业场所的设置及产品包装上·都非常倚重视觉因素。营销信息的视觉因素常常充分表明一种商品的属性。通过对商品的规格、风格、明亮度及区别于其他竞争商品的特色等的介绍·商品的价值就通过视觉渠道得到了传递。 颜色的象征价值和化意义非常丰富。在许多营销战略中,颜色都居于中心地位。在考虑广告、包装、甚至营业场所装饰上,颜色的选择都是非常慎重的。有些颜色(尤其是红色)易使人兴奋,而有的颜色(如蓝色)则使人情绪平和。颜色能够引发积极或消极情感的力量,使其成为广告设计中的重要考虑因素。

2嗅觉

气味可使情绪激动.也可使情绪缓和,它们能引起回忆或是缓和压力,人们对气味的一些反应,源于气味与他们早期经历的联系。例如·婴儿粉(baby—powder)之所以经常在香水中被采用,是因为这种气味意味着舒适、温暖和喜悦

3.听觉

声音的多方面都会影响消费者的情感和行为。在消费者行为中,有广泛用途的两大研究领域是:背景音乐对情绪的作用和讲话速度对态度变化及信息理解的影响。例如,饭店、餐馆、商场的背景音乐能创造适宜的购买情绪}导游通过改变语速以增强说服力和感染力等。

4.触觉

相对而言,对触觉刺激影响消费者行为效果的研究较少,但日常观察表明这一感觉渠道也很重要。

触觉信号具有象征意义。人们将织物及其他产品的质地与产品属性相联系,通过对衣料寝具或室内装璜品的材料感觉,来判断其华丽程度及质量·是粗糙还是光滑,是有弹性还是无弹性.光滑的丝织品是豪华的代名词,而斜纹棉布则被认为结实耐用。

5味觉

味觉感官有助于我们对许多产品感受的形成。所以,饭店的餐厅、餐馆、食品店总是忙着开发新味道来取悦消费者不断变化的口昧。

第二节影响旅游者知觉的因素

一、刺激因素

许多知觉原理都描述了刺激是如何被察觉。 这些原理建立在完形心理学(gestalt psychology)的基础上。

1、闭合原理

闭台原理在营销策略中的运用是鼓励消费者参与.增加人们处理 信息的机会。

2、相似原理

相似原理(priciple of similarity)是指人们在感知各种刺激物时,容易将具有相似自然属性的事物组合在一起。即将相似的物体集成系列,从而产生一个统一的整体。

3、相似原理

在设计营销信息时,应用图形一场地原理·就可以将刺激依需要设计成信息的中心.或是陪衬焦点信息的背景信息。

4.接近原理

接近原理是指在感知各种刺激物时,彼此相互接近的刺激物比彼此相隔较远的刺激物更容易组合在一起,构成知觉的对象。这种接近既可以是空间上的接近,也可以是时间上的接

近。

5.其他刺激因素

人们习惯于自己周围世界的某种刺激物的大小、形状、声音、色彩、运动等,当其他一些刺激因索出现时,如果这些刺激因素和人们所预料的差别较大.就容易引起人们的注意而成为知觉的对象。

二、个体因素 第四章 旅游者的学习 【编辑录入:system】

第一节学习

一、学习

学习是指由经验产生的行为中相对持续不断的变化。

一般来说,学习有以下来源:环境缺乏某种需要的物质或自身面临着欲达到目的而不得不克服的障碍,或者某一有机体缺乏时某一情境作出反应所需要的技能。

二、学习理论

(一)行为学习理论

行为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是对外部事件做出反应的结果。倾向于这种观点的心理学家不关注内心的思想过程。相反.他们把思想当作一个“黑匣子”.强例行为的可观察方而。行为的可观察方面包括进入箱子的事物.

1、经典陛条件反射

由巴甫洛夫发现的这种经典性的条件反射的基本原理主要应用于能自动控制的(如分泌唾液)反应和神经系统(如眨眼)。经典陛条件反射对更复杂的反应也产生同样的效果;

刺激泛化和刺激辨别两个概念 (1)刺激泛化

(2)刺激辨别

2、操作性条件反射,也称工具性条件反射。

1)固定间隔的强化

(2)变动间隔的强化

(3)固定比翠的强化

(4)变动比率的强化

(二)认知学习理论

认知学习(cognitive learning)是思考过程的结果。这种观点的支持者,同时也强调学习过程中的创造性和洞察力。

1、意识问题

2、观察学习

第二节旅游行为的学习

一、旅游动机的学习

一种特殊的需要和动机可能也包括达到更高、更大或更全面的目标。我们可以把所有习得的需要和动机分成几个层次:

二、态度的学习‘

一个人所持的态度市学习过程的结果。态度大部分是建立在他的信念和见解的基础之上的。

态度也可以通过人们所扮演的角色而习得。每个人在生恬的各个阶段都扮演着各种各样的角色。每个角色都是习得的,而且学习本身就要求每个人对特定的角色形象采取适当的态度。通常人们都有选择一种特定态度的自由.但假使他拒绝采取一种适当的态度时,就意味着拒绝扮演这一角色。例如,,个母亲在对待子女的态度卜·不管足选择温和的爱迁是选掸权威的爱.但总体上,要求她具有一种爱抚和关怀的态度,也就是适合干母亲这一角色的态度。

教育是学习态度的一种方式。教育的价值就在于尤其是父母和教师向年轻人传授态度,而且在学校里教育还可以采取强制方式教学生学习某种态度。显而易见,教育是态度习得最有效的一种方式。

态度的学习也在很大程度上受知觉的影响。通过知觉t旅游者学会怎样归纳及怎样称呼事物。

态度的学习也受到社会、文化的影响。广泛的文化和社会变革也使人们形成新的态度,并以种种方式来改变这种态度。这些方式明显地影响了旅游。例如,在前一代人理念中.家庭同结.家庭成员行动上的一致是一个重要的价值观。 而在今天t家庭成员各人做各人的事已广泛为人们所接受。这种态度的变化就足学习得米的·并且它会对旅游行为产生巨大的影响。例如.越来越多的夫妻作不带孩子的旅游·甚至单独旅辩。

态度的学习也是经验以及购买或使用旅游服务的结皋·例如·人们从别人、从广告或从其他渠道学习的内容,构成了他们对某一旅行社的初步态度的基础。当人们同这家旅行社直接接触之后,就会证实或改变先前的态度,或形成全新的态度。I~llt,直接的经验在人们态度形成中起着主要的作用。

二、对减少觉察风险和购买后疑虑的学习 (一)旅游消费的学习

学会怎样旅游意味着一个人必须学会如何辨别互相竞争的旅游产品和服务,即必须学会如何成为旅游市场中一个精明的购买者。作为一个旅游消费者.他必须学会区分和评价互相竞争的旅游产品和服务,及如何处理购买决策中的风险和疑虑。即使是最有经验的旅游者也在不断地学习和改变他的旅游行为.因为旅游产品和服务价格在变化;广告传递的新信息,即可以赡到的具体的旅游产品和服务的价格也在变化;旅游者的收入可能增加,买得起过去无力购买的旅游产品和服务。人们还必须重新学习过去了解的,但已遗忘的旅游产品和服务。

经验学习是人们在旅游市场决策的心理结果。人们通过经验学会怎样评估相竞争的旅馆联营、航空公司、汽车出租公司和旅游胜地。人们也向朋友的经验学习.并且共同运用那些经验。

(二)对减少觉察风险的学习

当一个人做出某一决策时,也伴随着产生风险和不确定因素。消费暑的任何决策都有可能产生预想不到的后果。由于结果与消赀者的预想大不相同,这样,当他做决策时,就可能觉察到风险。当他乘飞机前往目的地时,就可能会冒飞机失事的风险;当他在冬天劐南方旅游时,就可能冒该地区遭受非季节性冷空气侵袭的风险}即使已预定好了机票。也仍可能冒航班被临时取消的风险。上述伴随旅游决策而同时产生的风险称为“觉察风险:’(p„eeiv d rlsk),或“知觉风险”。对消费者来说’学习怎样应付和减轻这样或那样的觉察风险是极其重要的。

罗怕逊(T s.R㈣b ts∞)把消费者的觉察风险分为功能风险和心理社会风险两类。

卡普兰(I,.B K。plan)把觉察风险分为功能风险、身体风险、经济 风险、社会风险和心理风险五类。表4 1表磊了消费者进行产品选择

┏━━━━━━┳━━━━━━━━━━━━━━━━━━━┓ ┃

功能风险

┃1产品意味着什么?

┃ ┃

┃2产品是否适台,

┃ ┃

┃3产品性能比其他竞争的产品更好吗,

┃ ┣━━━━━━╋━━━━━━━━━━━━━━━━━━━┫ ┃

身体风险

┃l使用中安全吗’

┃ ┃

┃2对他人有无人身威胁?

┃ ┃

┃3对环境有无危害?

┃ ┣━━━━━━╋━━━━━━━━━━━━━━━━━━━┫ ┃

经济风险

┃1在我有限的资金中.是最合理的扦支吗? ┃ ┃

┃2产品值得花这些吗?

┃ ┣━━━━━━╋━━━━━━━━━━━━━━━━━━━┫ ┃

社会风险

┃1.我的家庭和朋友会赞成吗?

┃ ┃

┃2帕使埘自己来说意见报置要的人恂陕吗? ┃ ┃

┃3.与我认同的群体所应用的产品相似吗? ┃ ┣━━━━━━╋━━━━━━━━━━━━━━━━━━━┫ ┃

心理风险

┃1应用逸个产品,找会感到好过吗?

┃ ┃

┃2产品会引人注目吗?

┃ ┃

┃3我值得这样做吗?

┃ ┃

┃4我做出了个正确的决策了吗?

┃ ┗━━━━━━┻━━━━━━━━━━━━━━━━━━━┛

当一个人购买的产品既不能满足功能目标,又不能满足心理社会 日标.那他就既浪费了金钱又浪费了时间。当所购买的是十分昂贵的物

品或一次昂贵的度假旅游时,觉察到的风险就会使人坐立不安。

1.觉察到风险的原因

有人对旅游消费情境之所以觉察到风险.原因有几个方面:

(1)不确定的购买目标。一个人虽然决定要去旅游.但对到什么地 方去以及采取什么旅游方式去等都还没有决定。例如,究竟是到杭州去 轻松愉快地游览西湖,还是到西双版纳进行一次激动人心的冒险活动?

(2)不确定的购买酬报。假定一个人购买的目标已经明确了,但还 不能肯定怎样选择才是最为满意的。例如,如果决定进行避暑旅游,但 是到承德避暑山庄,还是到北戴河海滨,哪一处才能收到最好的酬报 呢?

(3)缺乏购买经验。个人对于购买缺乏经验,凼而觉察剑风险·当第 一次打算去外国旅游时就会出现这种情况。 第四章五拉游着的学日

(4)积极的和消擞的结粜。个人会觉察到任何选择都会有积极或消 极的后果。例如.乘b机去旅游,虽然足尽快抵达目的地的最好片法,怛 这样就1;能欣赏沿途的胤光了。

(5)同等身份人的影响。个人的赔买决策可能不同于大多数同等身 份的人通常做出的购买决策。即个人的购买决策与他认同的群体中大 多数成员的购买决策不同。

(6)经济上的考虑。当个人预测到他的经济状况会有重大变化时· 就会觉察到风险。

2减少觉察风险的方法

人们试图以某种方式减少觉察风险。减少觉察风险的方法主要:

(1 )降低刘旅游产品和服务的期望程度

(2)信赖一种商标和牌子的产品。重复购买同一种产品或服务是消 费者用以减少觉察风险较普遍的方法。例如,一个美国旅游团的领队第 一次到上海旅游住在上海宾馆,以后每次来上海就只光顾这一家宾馆。 他这样做并不意味着对上海宾馆完全满意,而是这样的选择至少司以

期待得到和上次一样的价格和服务,而没有必要到别的饭店去承担不 明内情韵风险。

(3)寻求信息。消费者用以减少购买商品和服务时的觉察风险,最 普通的方法是获得信息。一般规律是,消费者所持的信息越多越可靠, 他在购买时所觉察到的风险就越少。例如,一个旅游者从自身经验、他 人经验以及广告中得到r关于南京金瞳饭店的信息,使他对金陵饭店 新提供的高水准服务深信不疑,因而选择在金陵饭店投宿将不会感到 有什么风险。

(三)处理购买后疑虑的学习

L、产生购买后的疑虑的原困

消费者对购买一种商品或服务的决策所产生的疑虑,或者后悔,有 两个土耍原因。

(1)消费者在购买前必须要在儿个可供选择的对象中做出决策。

(2)消费者在决定购买之后受到挫折.疑虑和后悔。

2、减少购买后疑虑的方法

消费者减少购买后疑虑的方法主要有三种;

(1)有选择地接受新信息t即选择支持他决策的那些信息,同时回 避那些有利于弃选对象的信息。

(2)消费者通过遗忘掉弃选对象的优点及记住其缺点来减轻购买 后的疑虑。

(3)当消费者断定如果他即使作别的选择.其结果仍大致相同时, 也会减少购买后的疑虑和后悔。

第三节旅游者的学习过程

一、经验和信息

(一)经验

(二)信息

1、商业环境

2.社会环境。旅游者的社会环境,包括家庭、朋友、熟人等,是他获得信息的主要来源。

二、信息的寻觅

每个人搜寻有关旅游决策信息的态度积极与否,各不相同。旅游者 是否精心地、审慎地去收集信息,取决于他的旅游经验和他在作决策时 所觉察到的风险和疑虑程度,以及他对做出一个最理想最完美选择的 重要性的认识。因此,最需要信息并积极地去搜寻信息的主要是以下三 种人:没有旅游经验的人{在旅游决策中觉察到高度风险的人;认为有 绝对必要做出最完善旅游决策的人。

第五章 旅游动机 【编辑录入:system】

学习目的:

动机是支配旅游行为的基本动力。学完本章后,应该明了动机的概念,理解动机的强度、动机的方向及动机的冲突,掌握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和旅游动机的多源性。

第一节

动机

张感减小

一、动机与动机过程

二、动机的强度

一个人在多大程度上愿意尽力达到一个目标而非另一个.反映了地达到目标的基奉动机。早期的动机研究把行动归于一种普遍的、本能的、天生的行为模式。这个观点现在大体上已被推翻,因为本能的存在是很难去址明或驳斥的。这种本能尾从意欲解释的行为中推知的(这种循环的解释叫做重复)。这就好比说个消费者购买象征身份的产品.

(一)驱力理论

驱力理论集中于那种会产生令人不愉快的状态的。

(二)预期理论

大多数流行的动机解释都集中于认识困索,而不是那些理解动机发生作用的生理因素。预期理论(expecIa兀cy theory)表明行为大都是被一种力量拉出来的一正面的刺激,而不是从内部推出来的。

三、动机的方向

动机不仅有强度,还有方向,它们是一种目标导向的行为,因为特殊的目标都是被期望用来满足一种需要。旅游企业的目标就是要使旅游者相信他们所提供的选择是达到目标的最好方法。

(--)需要与需求

满足一种需要的特殊方法同个人的独特历史,学习经历以及他的文化环境有关。用来满足一种需耍的特殊消费方式叫做需求。·

一种需要是一个基本的生理动机.而一个需求则代表社会所教绐我们的满足需要的方式。

(二)需要的类型

(三)动机的冲突

四、需要的分类(见书) 第二节

旅游者动机与行为分析

一、旅游需要与旅游动机

二、旅游行为分析

旅游动机是进行旅游活动的主体,即旅游者的个体因素,而旅游行为的具体化还取决于其他一些基本条件.如费用、时间、信息等。此外作为行为所指向的目的即旅游对象(客体)以及沟通主体和客体的各种媒介物,也是必不可步的。

澳大利亚旅游学家渡乃克(P Berneker)对旅游行为作了如下分 类;

(1)休养旅游,包括异地疗养。

(2)文化旅游,包括修学旅行、参观、参加宗教仪式等。

(3)社会旅游,包括蜜月旅行、亲友旅行等。

L4)体育旅游,包括观摩比赛、参加运动会。

(5)政治旅游,包括政治性庆典活动的观瞻。

(6)经济旅游,包括参加订货会、展销会等。

美国的麦金托什(McIntosh)把人的基本旅游行为分为四类;

(1)身体健康,包括休息、运动、消遣、娱乐及其他与身体健康直接有关的动机。另外,还可能包括医嘱和建议,如洗矿泉浴、药浴及健康恢复活动。这类动机的共同特点是通过身体的活动消除紧张和疲劳:

(2)文化,了解其他国家的文化,如音乐、艺术、民俗、舞蹈、绘砷和 宗教等。

(3)交际,包括接触其他民族、探亲访友、结交新朋友以及摆脱甘常 事务,摆脱家庭和邻居等。

(4)地位和声誉.这类动机与自我带要和个人发甓有关。出干动机的旅游包括事务旅游、会议旅游、考察旅游以及实现个人兴趣爱好的旅游和求学旅游。通过这些旅游可以使被承认、被注意、被赏识、被尊重以及获得良好的声誉的欲望得到满足。

美国的奥德曼(I J_E.Audman)把旅游行为分为八个方面:

(1)健康.使身心得到调剂和保养。

(2)好奇,对文化、政治、社会风貌和自然景色等的观赏或考察。

(3)体育,一种是亲自参与的,如狩猎、球类、集体比赛、滑雪等种是观看的,如田径赛、各种球赛和赛马等。

(4)寻找乐趣,游玩、文艺、娱乐、度蜜月、赌博等。

(5)精神寄托和宗教信仰,朝圣、宗教桌会,参观宗教圣地、所虫遗迹.以及欣赏戏剧和音乐等。

(6)专业或商业.科学探险和集会、公务或商务旅行、教育活动等。

(7)探亲访友,寻根、回国及家庭联系等。

(8)自我尊重,受邀请或寻访名胜。

再有一种分类法是按同行者,一般可分为个人、家庭、小组(同友人在一起)、团体等类型。下面就具有代表意义的团体旅游形式加以说明。

喜欢团体旅游的有经济的和非经济的原因。前者指费用的便宜}后 者包括的内容较多.有的因为人多热闹.有的因为中间手续简便,也有

因为缺乏旅行知识不敢独自贸然前往等等。

此外.也有人曾考虑从与斟的、同行者全然无关的角度对旅游行为 进行分类。日本的前罔勇认匈,旅游行为是对目的、类型、目的地、住宿 等对象作出选择决策的一个连续过程。他试图以“哪个选择对象被重 视”(最初决定的是哪个选择物)为依据t对旅游行为作了如下分类:

(1)住宿优先型。

(2)住宿地优先型。

(3)旅游手段(即变通工具的利用)优先型。

(4)旅游目的优先型。

(5)行为且的优先型。 第三节旅游动机的多源性

旅游是复杂而具有高度象征性的社会行为t旅游者要通过旅游来满足自己的各种需要,同时,又受到客观环境的影响-动机往律随客观环境的变化而变化。因此,旅游行为不可能只涉及某动机。

一、社交的和自我完善的需要

马斯洛的需要层次 归属的需要

二、基本智力的需要

三、探索的需要

解释旅游的另一种假定就是人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马斯洛提出的求知的、求理解的基率智力徭要与生理的、心理的薷要截然不同。人的好奇心可以产生人们必须设法对付的心理紧张状态。有关这一心理紧张状态以及它如何在旅游情境中得以解决的探讨,有助于解释许多旅游行为。 人的好奇心和对学习的欲望很可能是天生的,因为人出世后不久就显露出这一特点。对许多人来说,好奇心的发展一直持续到成年,并不断发现新的满足方式。人对自身以及所生活的世界的探索是较高层的需要。对一些人来说.这种需要可以用登山、滑翔、跳伞、潜水、坐气球或航海来得到满足;而对大多数人来说t这种需要则是通过旅游发现新的目标、结交不同的人及丁解异地文化等来实现。

四、冒险的需要

冒险是做一件激动人心的、且具有危险的事的活动。它没有明显的实际价值·并且看上去几乎是不现实的神奇事件。但冒险是扣人心弦的,而且常常是富于浪漫色彩的经历。大多数健康的人都喜欢冒险。例如,小孩爱好爬树,成人想变换工作环境,旅游者想去异国他乡。没有冒险,没有探索,人们的活动范围就不会比保育院和后院大多少。

西方学者把探索和冒险的需要称为尤利西斯(ulyes)因紊。尤利西斯是荷马史诗《奥德赛》中的主人公。史诗记述了尤利西斯从特洛伊城陷落到他返回希腊西海岸伊萨卡岛的家.这十年来旅行冒险的故事。在故事中·尤利西斯激怒了海神波塞冬.海神刮起了一场旋风,摧毁了尤利西斯的船,使他在归家的途中受尽了困扰。后来.雅典娜女神了希腊众神中最强大的神宙斯,帮助尤利西斯平安地回到了家乡。 受尤利西斯因素驱使的人,力求满足对自身与世界的好奇心。尤利西斯因素既是体力需要,也是智力需要。人们的旅游行为,特别是到遥远的、艰险的地方去旅游,能够激发人的竞争意识,其意义即在于此。尤利西斯型旅游者受求知需要的驱动,但这种旅游不可能只是智力的,它必然包含某些体力上的活动。因此,尤利西斯因紊代表一种智力上与体力上对知识的探求。

五、一致性的需要

一致性即人总是寻求平衡、和谐、一致,力求没有冲突和能够预知未来的事情不一致则会产生心理紧张。这种心理紧张发生时,个体就期望寻求预知的、一致的事物来解除,

六、复杂性的需要

复杂性理论同样可以解释许多旅游者在旅游环境中出现的行为和动机。 根据复杂性理论,旅游者要去从未到过的地方,可能选择自己驱车沿着偏僻的道路光顾一家小吃店用餐.而不去提供连锁服务的大餐馆,他可能选择设备不完善但却方便的住处.而放弃去现代化系列型饭店等。这些旅游者感兴趣的是力求避免一致性和预见性.而那些老一套的旅游活动和旅游设施提供了太多的一致性和预见性巳使他们厌烦。这一类旅游者有从他在家时的惯常节奏或上次旅游经历中寻求一种变化的需要。

七、多样性的需要

人的中枢神经系统具有应付刺激的功能,但是刺激过度或刺激不足都会使这个功能得不到最好的发挥。长期的过度刺激会造成过分紧张与压力,还会导致溃疡、心脏病,甚至早天。

复习与思考

1.什么是动机?解释动机的过程。

2.为什么说“当认识到营销策略的目的是影响消费者满足需要的方向,而不是创造需要本身时,它是更有效的?”

3.描述三种类型的动机冲突,并针对每种情况从旅游市场活动中举出一个例子。

4.阐述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

5.从公式B=f(P,E)出发,解释“具体化了的旅游倾向”与旅游需要或旅游动机的区别。

心理学课件【篇4】

读后感

扬·阿姆斯·夸美纽斯是捷克伟大的民主主义教育家,是人类教育史上里程碑的人物,被誉为教育学之父。他一生致力于民族独立、消除以及改革事业,曾担任捷克兄弟会牧师及兄弟会学校校长。他一生的教育活动和丰富的教育著作之基本出发点,是为了“让旧的学校的崩溃与按照新观念的学校的设立同时进行”。其中他主要的教育思想包括论教育目的作用、教育适应自然的原则、普及教育和统一学制、学年制和班级授课制、教学原则等。

首先,他认为教育的终极目的是为永生做准备,而教育的目的是为现实的人生服务,培养具有“学问、德行和虔信”的人。这个看法反映了他的世界观中的宗教观和世俗观之间的矛盾,带有浓厚的宗教色彩,他觉得人生的现实目的不重要,最终目的是趋向一个更高的阶段:永生。他曾经说过“现世的人生,也只是永生的一种预备,它存在的目的是使灵魂利用身体作中介,去为未来的生活预备各种有用的事项”现在想来,那样的思想在那个时候是很远大,很有预见性的,即使永生是不可能的,那也代表当时人对未来,对幻想的一种希冀。

而对于现实的目的,我是极度赞同夸美纽斯的想法的。基于教育的现实目的,我们不应以消极和禁欲对待现实生活,也不能把所有的不幸和厄运的原因指向现实,而是要以积极乐观的态度面对现实生活。现实生活中的教育是为了达到让现实生活变得更加美好的目的。所以,人的现实生活应该以享乐和服务为主要内容,服务是指为社会,国家,他人服务,做到应做的义务;享乐是指得到身体和心灵上的快乐,当一个人得到一定程度的教育,人有了知识,德行和虔信,就会学会欣赏生活的愉悦,从而生活变得美好。

夸美纽斯提出过很多对现世很关键的思想,其中令我印象最深刻的也是最重要的就是泛智思想。所谓“泛智”,就是使所有人通过接受教育而得到广泛、全面的知识,从而使智慧获得全面发展。他主张学习广泛的知识,掌握学科知识的精粹;强调所学内容要对实际生活有用;重视自然科学知识的学习,以及各种语言的学习;注重学生行动能力的训练等。夸美纽斯在《大教学论》中还提出了许多重要的教学原则,如直观性原则、启发诱导原则、量力性原则、循序渐进原则、巩固性原则,以及因材施教原则等。这些原则依然是我们今天的教师在教学活动中遵循的基本原则。而他还提出了对儿童进行分级教育,充分保障儿童发展循序渐进,在每个阶段都能得到更合适的教育,这对后世的儿童教育发展有不可磨灭的贡献。

心理学课件【篇5】

绪 论

教学目标:

1.知道学前心理学的概念和研究对象; 2.了解心理学的起源与发展;

3.能够举例说明学习学前心理学的意义。教学重难点:

学前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和主要内容; 教学方法: 讲授法、讨论法

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课件)教时安排:2 教学过程:

一、心理学—一门既年轻又古老的科学

最初,并不是一门独立的学科,而被认为是社会学科。亚里士多德的《灵魂论》,被认为是心理学的第一本著作。

科学心理学诞生的标志:1879年,德国著名心理学家冯特在德国莱比锡大学创建了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开始对心理现象进行系统的实验研究,使心理学从哲学中脱离出来,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二、心理学的概念

1、心理学是什么?

心理学是研究人的心理现象以及人的心理现象的规律的学科。2.什么是心理现象?

心理现象是心理活动、心理过程的一种外在表现形式。如观察一个人,有人观察得很细,身高、肤色、体貌特征都能描绘,有的人则观察得很粗。又如学习,有人对公式记忆深刻,有人对年代记忆准确,有人则对事件印象很深,当然也有人对学习内容记不住,但对影视名星的一点一滴都了如指掌。对一案件的犯罪嫌疑人,有人痛恨,有人可怜。对一交通事故现场,有人挤着凑热闹,有人远远躲开。男孩喜欢车,女孩喜欢娃娃,有人勇敢、有人文静等都是心理的外在表现。心理现象分为心理过程 和个性心理两个部分

心理过程包括:

(1)认知过程: 感觉、知觉、记忆、想象、思维(2)情感过程:喜悦、愤怒、哀伤、恐惧等(3)意志过程:确定目的、制定计划、采取行动 个性心理包括:

(1)个性倾向性:能力、气质、性格

(2)个性心理特征:需要、兴趣、动机、信念、价值观、世界观(3)自我意识:自我认知、自我体验、自我控制

三、什么是学前心理学

学前心理学:是学前心理学是心理学的一个分支;学前心理学是研究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特点和规律的科学。研究内容:

1、个体心理的发生:在讲注意、感觉、知觉、记忆、想像、思维、言语、情绪、意志、个性、社会性等这些章节时都会提到它们是何时产生的

2、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一般规律:一般在每章会提到什么心理现象的发生或一般趋势。

3、学前时期心理过程和个性的发展:研究每个心理现象的各自特点和规律。

四、研究学前儿童心理学的意义

(一)理论价值

1.可以为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提供科学依据; 2.有助于丰富和充实心理学的一般理论。

(二)实践意义

1.社会实践的需要是儿童心理学产生的根源; 2.学前儿童心理学必须为实践服务。

学前儿童心理学是学前教育专业的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理论课。作为未来的幼儿教育工作者学习学前儿童心理学,可以避免工作中的盲目性,提高教育工作成效,科学的教育儿童,还能巩固为学前教育事业献身的专业思想。练习:

一、思考以下该段中都出现了哪些心理现象?

小张清晨醒来,看到光亮照进屋子,听到窗外树上的鸟儿正在吱吱地叫个不停。她打开窗户,一阵微风吹来,使她感到凉爽极了。她尽情地吸了几口清新的空气,似乎嗅到了一股花香,便猜想这花香大概是从不远处的花园里吹来的。她还记得,花园里有许多花,现在也许已开花儿了。今天休息,她很高兴,便在脑子里盘算着今天如果去花园玩儿,该多么惬意啊!她很喜欢花,已有好多天没有去花园了,应该去一下。忽然她又想起,报社的约稿还没有写完,今天应该交稿 1

了,必须忍耐一下,坚持写完。想到这里,她很快收拾了一下,吃过早饭就开始写稿了……

第一章

学前儿童心理发展概述

教学目标: 1.掌握心理的实质:脑是产生心理的器官; 2.了解脑的结构和神经系统的组成; 3.理解并举例说明影响儿童心理发展的因素; 教学重难点: 1.心理的实质;

2.了解影响儿童心理发展的主要因素; 教学方法:

讲授法、讨论法、案例分析法 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课件)教时安排:4 教学过程

第一节

人的心理实质

一、什么是人的心理? 心理的实质是什么?

观点1:心理是非物质的、至高无上的灵魂活动,是产生宇宙万物的本源。

观点2:身心平行论(冯特)

观点3:人脑产生心理,如同肝脏分泌胆汁 脑是心理的器官 心脏是心理活动的器官

1、从汉字中窥见:思、念、想等,胸有成竹、心中有数等心理活动和思考均看到与心脏有关;

2、孟轲:心之官则思,思则得之,不思则不得也;

3、亚里士多德:心脏是思想和感觉的器官 脑是心理活动的器官

1、盖伦(130-200),希腊著名医生。他已推测神经系统具有广泛的性能,把大脑视作精神的所在地。

科学心理学的观点:

人的心理活动是脑的产物,神经系统和脑是心理产生的器官。脑的结构和机能

1.脑由延髓、桥脑、中脑、间脑、小脑和大脑组成。

2.大脑由左右两个半球构成,表面覆盖大脑皮层。大脑皮层的脑细胞和皮层下的神经纤维有着复杂的联系,相互传递信息,构成了心理活动的生理基础。小结: 左半球:

主要负责言语、阅读、书写、数学运算和逻辑推理等。右半球:

知觉物体的空间关系、情绪、音乐和艺术欣赏、舞蹈、雕塑等 正常情况下,两半球既分工又联合活动,完成复杂的活动。大脑两半球分别对身体对侧的感觉和运动负责。大脑左半球主管身体的右半边,大脑的右半球主管身体的左半侧;大脑皮层运动区和体觉区上

部支配身体的下部,下部支配上部;大脑半球皮层是高级神经中枢,皮层以下的部位是低级神经中枢,二者构成了中枢神经系统。中枢神经系统

中枢神经系统向全身发出:12对脑神经,31对脊神经,植物性神(主要分布于内脏的平滑肌和腺体)这些脑神经、脊神经和植物性神经组成了周围神经系统。

二、心理的实质究竟是什么?

心理是脑的机能:脑正常的人有正常心理,脑瘫孩子则会出现不正常心理。如发育迟缓,语言产生晚,行动慢,反应迟钝等等。这说明脑是产生心理的器官,心理是脑的机能。但目前也有另一种说法,心脏也能产生心理,因为一名曾做过换心脏手术的人在术愈后常常光顾酒吧、大吼,这是他不曾有过的行为,后来经过了解才知是交通事故中捐赠心脏的人的嗜好。目前对此现象仍无法解释。

心理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反映:只有当客观现象作用于人脑时,才会产生心理。我们常说日有所思夜有所梦。梦是想象一种,属于认识过程。白天见到的客观现实作用于人脑,进入到了潜意识,到了夜里,潜意识升入到意识里,成为梦。同样所看所说所想都是客观现实在不同人脑的反映,只不过不同的人经历、环境、遗传素质不同,因此即使是同一客观现实不同人反映会有所不同。这也是说心理反映具有能动性。

心理的反映具有能动性:都是对客观现实反映,但反映程度、效果会有差异,这就是能动性。能动性是指人积极、主动、有选择地反映现实或反作用于现实。一次电台请一位商界奇才作嘉宾,主持人请他谈成功之道,他淡淡一笑,说:出题考考你们吧。某地发现了金矿,人们一窝蜂拥去,但一条大河挡住必经之路,你会怎么办。有人

说绕道,有人说游过去,但商界奇才含笑不语,很久才说为什么非要淘金,为什么不买条船开始营运。他讲此故事的目的是成功在于想他人不曾想的。而此故事中不同人的想法则反映出每人能动性不同。

第二节 制约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因素

一、遗传因素

(一)遗传:是一种生物现象,是指祖先将生物特征传递给后代的现象。

遗传的重要性

思考:天生的盲人可能成为未来的画家吗?

天生的聋哑人可能成为未来的音乐家吗?

1、提供儿童心理发展的最基本的自然物质前提。

由于遗传而导致的智力低下的疾病:无脑畸形儿;三色体病——先天愚;苯丙酮尿症;遗传的重要性

1、提供儿童心理发展的最基本的自然物质前提。

2、为儿童心理发展个别差异奠定最初基础。如:脑瘫儿童与正常儿童相比,智力水平相差很大;

(二)生理成熟

生理成熟指身体生长发育的程度或水平,也称生理发展。儿童脑的发展成熟: 出生:400克 9个月:800克

一岁:900克 三岁:1000克 七岁:1300克

美国心理学家格塞尔——双生子爬梯实验

美国心理学家格塞尔曾经做过一个著名的实验:让一对同卵双胞胎练习爬楼梯。其中一个为实验对象(代号为T)在他出生后的第46周开始练习,每天练习10分钟。另外一个(代号为C)在他出生后的第53周开始接受同样的训练。两个孩子都练习到他们满54周的时候,T练了8周,C只练了2周。结果这两个小孩哪个爬楼梯的水平高一些呢?大多数人肯定认为应该是练了8周的T比只练了2周的C好。但是,实验结果出人意料——只练了两周的C其爬楼梯的水平比练了8周的T好——C在10秒钟内爬上那特制的五级楼梯的最高层,T则需要20秒钟才能完成。

T:第48周 每天十分钟 连续6周 C:第53周 每天十分钟 连续2周

成熟对儿童心理发展的具体作用:使心理活动出现或发展处于准备状态。若在某种生理结构和机能达到一定成熟时,适时地给予适当的刺激,就会使相应的心理活动有效的出现或发展。如果机体尚未成熟,那么即使给予某种刺激,也难以取得预期的结果。思考:过早地学习和训练好不好?

二、环境因素 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

所谓环境对儿童心理发展的作用,主要指社会环境和教育的作用。影响儿童心理发展的社会环境主要包括哪些?

(一)家庭环境

1.家庭中的哪些因素会影响儿童心理的发展? 2.家庭经济条件; 3.家庭结构; 4.家长文化水平; 5.父母教养态度与方式

残缺家庭是指核心家庭中父母离婚、分居或一方死亡、出走等原因造成家庭成员不全的家庭。

英国心理学家调查了许多不同类型的家庭后发现,在品德不良的学生中,有58%来自于残缺家庭。美国的一项调查表明,在犯罪少年中有1/2至2/3是来自于残缺家庭。我国曾有学者对中国大陆28个省、市、自治区小学一至五年级的729名离异家庭的儿童和825名完全家庭的儿童进行过情绪方面的比较研究,结果发现离异家庭的儿童表现出更多的焦虑、自卑、孤僻、冷漠、畏缩、敌对等消极情绪。

讨论: 你能举例说明家庭环境对儿童心理发展的影响吗? 阅读故事:孟母三迁

孟子,名柯。战国时期鲁国人(现在的山东省境内),三岁时父亲去世,由母亲一手抚养长大。孟子小时候很贪玩,模仿性很强。他家原来住在坟地附近,他常常玩筑坟墓或学别人哭拜的游戏。母

亲认为这样不好,就把家搬到集市附近,孟子又模仿别人做生意和杀猪的游戏。孟母认为这个环境也不好,就把家搬到学堂旁边。孟子就跟着学生们学习礼节和知识。孟母认为这才是孩子应该学习的,心里很高兴,就不再搬家了。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孟母三迁”的故事。

(二)幼儿园及社会托幼机构

(三)社会环境、电视等各种传媒 讨论:你同意下面的论述吗?为什么?

美国心理学家霍尔:“一两的遗传胜过一吨的教育”。

华生:如果给我一打(12个)健全的儿童,我可以采用特殊的方法任意的加以改变,使他们成为医生、律师、艺术家、豪商,或者使他们成为乞丐、盗贼。无论他的天资、爱好、脾气以及他祖先的才能、职业和种族。

遗传决定论&环境决定论

三、主观因素——儿童自身心理

主观因素:儿童的需要、兴趣、能力、性格、行为习惯等。案例讨论:

19世纪德国教师卡尔﹒威特的儿子很小就被认为是“痴呆儿”。他却充满信心地对儿子进行了耐心的教育,结果小威特8岁能流利地讲六国语言,13岁获得博士学位。前苏联建国初期,教育家马卡连柯将流浪儿、小偷等游手好闲的青少年组成成“儿童工学团”进行系统教育,结果这些儿童成长起来后,很多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才。

试从影响儿童心理发展的因素的角度分析以上现象说明了什么? 测试:第一章练习题

第二章

学前儿童的注意

教学目标: 1.掌握注意的概念、注意的种类 2.了解学前儿童注意发展的特点 3.理解注意的品质

4.掌握学前儿童注意分散的原因及如何防止 教学重点:

1.注意的概念、注意的种类

2.学前儿童注意分散的原因及如何防止 教学难点: 理解注意的品质 教学方法:

讲授法、讨论法、案例分析法 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课件)教时安排:6 教学过程

第一节

注意概述

一、什么是注意

(一)注意的概念

注意是指人的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我们通常所说的“专心致志”、“聚精会神”主要就指“注意”。指向性和集中性是注意的两个特点。

指向性——指人的心理活动反映的对象和范围。

集中性——指人的心理活动在特定的对象上保持并深入下去。指人的心理活动所反映的程度。使这一对象得到鲜明而清晰的反映,而其他事物则处于注意的边缘,对其反映比较模糊,或者根本得不到反映,产生“视而不见、听而不闻”。

(二)注意时的外部表现 注意的外部表现

1.适应性运动:侧耳倾听、目不转睛、眼睛朝着一个方向“呆视” 2.无关运动的停止:注意时,自动停止与注意无关的动作。3.呼吸运动的变化:呼吸变得轻微而缓慢,一般说,吸得短,呼得更长。

一般来说,姿态端下,面部表情严肃,目光注视老师的学生是集中注意的表现,而

懒洋洋的状态、东张西望的眼神或表情凝滞、呆若木鸡,常常是不注意的表现。

二、注意与心理过程

注意是心理活动的重要特性,但不是独立的心理过程。它总是在感觉、知觉、记忆、想象、思维、情感、意志等心理过程中表现出来,是各种心理活动的共性,它不能离开一定的心理过程独立存在。例如老师在教学中常常提醒学生“注意了”“请注意”,只是把注意指向和集中的于心理过程的内容,如注意听讲,注意看黑板、注意记内容,注意想问题等。只不过把后面的内容省略了。注意虽不是独立的心理

过程,但它始终伴随着心理过程的发生、发展。离开了注意,心理过程就无法进行。

三、注意的种类

(一)无意注意与有意注意

根据注意时有无目的性和意志努力的程度,把注意分为有意注意、无意注意。

1、无意注意

无意注意也叫不随意注意,是指事先没有预定目的,也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如上课时,一个同学的文具盒掉在地上,大家会不由自主地转头朝向他。

引起无意注意的因素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刺激物本身的特点,二是人本身的状态。(1)刺激物本身的特点 a刺激物的强度

强烈的刺激,如强烈的光线,巨大的声响,浓郁的气味,较易引起人的不随意注意。刺激物的强度有相对强度和绝对强度。刺激物的相对强度在引起不随意注意时更具有重要意义。举例说明。b刺激物新异性

新异刺激物易引起人的无意注意。新意刺激不仅是指从未见过的事物和信息还指熟悉对象间的奇特组合。例如:教师的新装。c刺激物的运动变化

运动的刺激物容易引起人的无意注意。例如:闪亮的霓虹灯,教师上课时突然放慢声音或突然停顿,都会引起学生的注意。d刺激物的对比性

刺激物之间在形状、大小、颜色或持续时间等方面的差异特别显著或对比特别鲜明,容易引起人的不随意注意。例如“鹤立鸡群”,“万绿丛中一点红”等。(2)人本身的状态 a需要和兴趣 b情绪情感

人在心情好的时候,容易注意周围事物的发展与变化。而人在情绪不佳的情况下,无心注意周围的一切。c有机体状态

当个体处于极度疲乏和困倦时,常常无法注意周围的事物。

2、有意注意

有意注意也叫随意注意,是指一种自觉的、有预定目的、必要时需要一定意志努力的注意。举例说明晚自习做作业,旁边同学在聊天,不自觉地听别人聊天(无意注意)而当意识到做作业必须专心,才会有高效率。断然不去听别人的谈话,聚精会神地做作业。

随意注意有两个特征:一是有预定的目的,二是需要意志的努力。它受意识的调节和支配。引起和保持有意注意的因素有很多,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明确的活动目的与任务

对活动任务的认识。活动任务越明确,对活动的意义的理解越深刻,就越能引起和维持有意注意。(2)间接兴趣的培养

对活动的间接兴趣有助于保持随意注意。间接兴趣是个体对活动结果的兴趣。间接兴趣越浓厚,就越能集中注意。(3)用坚强的意志与干扰作斗争

一个认真负责,吃苦耐劳、坚毅顽强个性特征的人易于克服各种不良刺激的干扰,抵御各种诱惑,长时间保持随意注意。反之保持随意注意则比较困难。(4)合理地组织活动

对活动的精心组织有助于保持有意注意。尽可能把智力活动与与实际操作、技能练习联系起来,很好地组织各种活动可以防止因单调而产生疲劳、分心

思考:为什么对幼儿来说组织活动时需要两种注意结合起来使用?

(二)外部注意与内部注意

根据注意的对象存在于外部世界还是个体内部,可以把注意分为外部注意与内部注意两类 1.外部注意

注意的对象存在于外部世界。即心理活动指向、集中于外界刺激的注意,幼儿常常是外部注意占优势。2.内部注意

注意的对象存在于个体内部的感觉、思想和体验等。注意指向自己心理活动和内心世界,良好的内部注意使人能清楚地评价自己,对自我意思的发展有意义。

第二节

学前儿童的注意

新生儿刚才是接触外部环境就出现了无条件定向反射,这是无意注意发生的标志,婴儿期的注意主要是无意注意,幼儿前期的有意注意主要是由成人提出的要求所引起。

学前儿童的注意发展的特点是:无意注意占优势,有意注意初步发展

一、学前儿童无意注意的发展

小班幼儿的无意注意占优势,新异、强烈,以及活动着的刺激物很容易引起他们的注意,但注意也容易被其他新异的刺激所转移。中班幼儿无意注意进一步发展,且比较稳定,对于有兴趣的活动能较长时间保持注意

大班幼儿无意注意进一步发展和稳定,对于有兴趣的活动比中班幼儿更长时间保持注意,对于干扰其注意的活动会表示出不满,并设法排除。

二、学前儿童有意注意的发展

有意注意是由脑的高级部位,特别是额叶的控制,额叶的发展比脑部其它部位迟缓,幼儿的注意在成人的要求和教育下开始逐步发展。小班幼儿逐渐能依照成人要求,指向并集中应该注意的对象,但注意的稳定性很低。注意集中的时间大约是:3-5分钟

中班幼儿有意注意继续得到发展,注意集中的时间延至10分钟左右 大班幼儿有意注意迅速发展,适宜条件下,注意集中的时间可延长到10-15分钟。而且大班的孩子开始对自己的情感、思想等内部状态给予注意,比如:他们能根据自己的体验去推测故事中人物的心理活动和内心想法。

三、学前儿童注意品质的发展

(一)注意的广度(注意的范围)

指同一瞬间所把握的对象的数量。例如,让被试注视速示器,主试在不到 1/l 0秒的时间内呈现印有一些数字、图形或字母的卡片,结果表明,成人一般能够注意到8~9个黑色圆点或4~6个彼此不相关联的外文字母,幼儿最多能把握2-3个对象。

(二)注意的稳定性

指把握对象时间的长短。从注意集中的时间看,小班幼儿3-5分钟;中班幼儿10分钟左右;大班幼儿10-15分钟。对象上看,具体生动的对象集中时间长,枯燥乏味的对象集中的时间短。

(三)注意的转移

指根据新任务的要求,主动地把注意从一个对象专移到另一个对象上,反映了注意的灵活性。小班幼儿不善于实现注意的转移,大班孩子能根据要求实现注意的转移。

(四)注意的分配

指同一时间内,把注意集中到两种或几种不同的对象上,整个幼儿期还不善于完成注意的分配,但到大班这种情况有所改变,例如大班体操时,既能注意自己的动作,又能注意体操队形的整齐。

四、注意规律在幼儿园活动中的应用 注意的三种功能:

选择功能、保持功能、调节与监督功能 【案例分析一】

教师组织小班幼儿的诗歌活动“芭蕉扇”,既没有直观的教具,也没有让幼儿动手操作的机会,总是一遍又一遍地教幼儿朗诵诗歌,许多孩子很快坐不住了,有的在与身边的幼儿打闹,有的表现出反感的情绪?这是为什么?你认为保持幼儿注意稳定性的因素有哪些?

【案例分析二】 分析以下的案例,你认为影响幼儿注意广度的因素有哪一些?爸爸妈妈带着5岁的小明逛动物园,爸爸和小明比赛数猴子、数老虎、数孔雀„„结果每次都是爸爸赢。爸爸想教小明一次数五个、数三个、数两个,可都教不会,知道为什么吗? 课后练习:

一、你觉得以下的各种心理表现分别属于哪一种注意品质?为什么?

1、看书时,有的同学能“一目十行”。

2、班主任老师用眼一扫,便知道哪些幼儿在,哪些幼儿不在。

3、大部分的学生能一边看乐谱,一边弹钢琴。

4、学习过程中,大家一会儿看黑板,一会儿看书,一会儿记笔记。

二、请判断下列活动中注意转移的难易:

1、刚玩过“老狼、老狼几点了”的游戏,马上坐下来学计算。2、幼儿在聚精会神地看动画片,妈妈喊他过来吃饭。

3、幼儿在听老师讲完故事后,用画笔将自己对故事情节的想象画在纸上。

第三节

幼儿注意分散的原因及对策

(一)幼儿注意分散的原因

1、无关刺激过多

2、疲劳

3、目的要求不明确

4、注意不善转移

5、无意注意与有意注意没有并用

(二)幼儿注意分散的防止

1、排除无关刺激的干扰。幼儿以无意注意为主,一切新奇、多变的事物都能吸引他们,干扰其正常活动。如成人的衣着打扮过于新奇,很容易引起幼儿注意。为防止幼儿注意分散,布置完教室后,我们首先让幼儿熟悉环境,让幼儿感觉很新鲜,过渡很自然。平时抓好幼儿的一日常规,活动室内教玩具分门别类,井井有条,教师若作了新发型或换新衣服,可提前与幼儿交流,再开始上课,以免引起无关刺激的干扰

2、制定并遵守合理的作息制度,动静交替,劳逸结合,保证幼儿精力充沛地从事各项活动。

3、灵活地交互运用无意注意和有意注意,让幼儿积极动手动脑,预防长时间单一的活动引起疲劳。

4、提高教学质量

合理地选择教材,利用各种教学手段,吸引幼儿的注意力。

为幼儿选择的教学内容必须适合幼儿的年龄特点,既有趣味又能激起他们的求知欲。如在幼儿认识轮船的外形结构及功用后,可以安排幼儿认识轮船的种类极其发展,在深入浅出、循序渐进地提问中,幼儿注意力集中,思维活跃。

还可以在教学过程中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如在学习“7的组成”时,利用电脑画面,请幼儿根据画面上小猫的几种不同找有几只小猫,找对了小猫会“喵”的鼓励小朋友“真棒”,整个活动中,幼儿的注意都随着老师走,不知不觉完成了“7的组成”的学习,减少了幼儿注意力的分散。

5、适当控制儿童玩具和图书的数量

6、不要反复向幼儿提要求

(三)审慎处理幼儿的多动现象

多动症和好动之间的区别是什么呢?多动是患儿比较明显的外部表现,但根据国际精神类症状诊断标准,多动症儿童必须要具有注意涣散、冲动任性和活动过多三个明显特征,本质上是注意力缺陷,注意力难以集中,做什么事情都半途而废,难以集中思想从事需要比较

长的时间集中注意的事情,即使做游戏、看动画片也不例外。周围环境中的任何视听刺激都会分散他们的注意,并频繁地从一种活动转移到另一种活动,往往想到什么就做什么,坐立不安,在教室里也难以保持一刻安静,脾气暴躁、容易兴奋冲动,情绪变化快,做事不顾后果。好动的孩子则不同,他们对于感兴趣的事情能够全神贯注,而不希望别人干涉,做事有一定目的和计划,最明显的是具有一定的自我控制能力。讨论:

观看视频《母婴卫士:学会判断儿童多动症》,讨论多动症有哪些表现:多动和多动症的区别是什么? 思考题:

1、什么是注意

2、如何理解学前儿童注意分散的原因及如何防止 测试:第二章练习题

第三章 学前儿童的感知觉的发展

教学目标: 1.掌握感觉与知觉的概念、二者的联系 2.了解感知觉的种类

3.理解感受性的变化规律和知觉特性 4.了解学前儿童感觉、知觉发展的特点 5.掌握学前儿童观察力培养方法 教学重点: 1.感觉与知觉的概念

2.学前儿童感觉、知觉发展的特点 教学难点:

感受性的变化规律和知觉特性 教学方法:

讲授法、读书指导法、练习法 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课件)教时安排:6 教学过程

第一节

感觉与知觉的概述

一、什么是感觉和知觉(一)什么是感觉与知觉

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客观事物是感觉的源泉和反映的对象。

知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整体属性的反映。知觉是在感觉的基础上产生的,它对感觉信息整合后的综合反映。

(二)感觉与知觉的关系

区别:对个别属性的反映

对整体(事物全貌)的反映 联系:都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反映

感觉是知觉的基础,没有感觉就没有知觉

人总是以知觉的形式直接反映事物,感觉称为知觉的组成部分存在于知觉之中,很少有孤立的感觉

二、感觉与知觉的功用

(一)感觉是认识的开端,获得知识的源泉

(二)感知觉是一切心理现象的基础,是个体与环境保持平衡的保障 人的认识活动是从感觉开始的。通过感觉,不仅能够了解客观事物的各种属性,知道身体内部的状况与变化,而且还能够进行复杂的知觉、记忆和思维等活动,从而更好地反映客观事物。感觉是维持人的正常心理活动的重要保障,如果把感觉剥夺,就会使人的思维过程发生混乱,导致注意力不能集中,甚至会产生严重的心理障碍。

第一个感觉剥夺实验是由加拿大吉尔大学的心理学教授贝克斯顿(B e x to n)等人于l 9 5 4年进行的。感觉剥夺实验是让被试躺在一张舒适的床上,眼睛蒙上眼罩,耳朵被堵住,手也被套上,这样就将被试的感觉基本剥夺了。

三、感觉与知觉的种类

(一)感觉的种类

外部感觉: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肤觉 内部感觉:运动觉、平衡觉、机体觉

(二)知觉的种类

根据不同标准,可以对知觉进行不同的分类,依据知觉活动时感受器的不同,将知觉分为视知觉、听知觉、嗅知觉和味知觉等。依据知觉对象的不同,可以把知觉分为空间知觉、时间知觉和运动知觉。

四、感觉与知觉的特性

(一)感受性及其变化规律

1、定义:感受性是指人的感受器对适应刺激的感觉能力。不同的人对刺激的感受性不同,反之,同一个人对不同刺激的感受性也不尽相同。

2、感受性变化的规律

(1)感觉的相互作用:各种感觉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相互联系的,制约的,不同感觉的相互作用,可以使感受性发生变化。或者提高,或者降低

例如:餐馆里看见端上来的食物颜色很好,你会觉得这道菜特别好吃

微软的声音可以提高视觉的感受性,强烈的噪音能降低色觉得差别感受性(2)感觉适应

感觉适应是指由于刺激物对感受器的持续作用,从而使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感觉适应可以使感受性提高,也可以使感受性降低。

视觉适应是最常见的感觉适应现象。视觉适应包括明适应和暗适应两种。(3)感觉的对比

感觉对比是指感受器接受不同刺激而使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它分为同时对比和相继对比。同时对比

不同刺激同时作用于同一感受器时,产生同时对比现象。例如“月明星稀”

相继对比

当不同刺激先后作用于同一感受器时产生的对比现象。例如:吃塘后再吃苹果,会觉得苹果很酸;吃了苦药后,喝白开水会觉得水很甜。

研究对比现象有着重要的意义。在教学中,充分利用对比现象组织教学,提高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学习效率。(4)感受性与训练

人的感受性可以通过实践活动得到提高,一方面由于职业的训练或实践活动的需要对某种感觉作长期、精细的训练,能使感受性大大地提高。例如:品一口茶,就知道茶的产地、等级、品质等,染色工人辨认40多种黑色。另一方面由于为了代偿某种丧失的感觉能力,25

会使其他感觉能力得到发展。如聋哑人视觉特别好,盲人听觉、触觉特别发达

(二)知觉的特性

1、知觉的选择性

人所处的环境复杂多样,某一瞬间,人不可能对众多事物进行感知,而总是有选择不把某一事物作为知觉对象,与此同时,把其他对象作为知觉对象的背景这种现象叫知觉选择性。影响知觉选择性的因素有主观因素与客观因素

客观因素:(1)对象与背景的差别,差别越大,对象越易从背景中分离出来;

(2)对象的活动性,活动的刺激容易被感知;(3)对象的特征,特征明显的刺激物易被感知。

主观因素:目的性、任务、知识经验、个人需要、兴趣、情感状态等

2、知觉的整体性

知觉对象具有不同的属性,由不同的部分组成,但人并不它知觉为个别的孤立部分,而是把它知觉为一个统一的整体,这种特性称为知觉的整体性

人们会把之知觉为一个正方体,这是因为人们在知觉对象时,把过去的知识经验参与其中,大脑对来自各感官的信息进行加工处理时,对刺激物中缺失的部分加以主观上的整合与补充,把客观事物知觉为整体。尽管图形中没有一个立方体,人们却会主观地把它知觉为一个立方体。

这里面有一个重要的部分,即物体各部分的关系,对物体各部分关系的反映则是知觉整体性的基础。一首歌不同的人唱人能知觉为同一首歌;而四条直线不同的组合则构成不同的图形。

3、知觉的理解性

在知觉过程中,个体根据自己已有的知识与经验,对感知的事物进行加工处理,并用语词加以概括,赋予其确定意义的过程,即为知觉的理解性。

有一天,诗人、哲学家、植物学家一同去春游,但是对田野风光的感受却大不相同。哲学家看到的是万物复苏,想的是一年复始,万象更新,大自然在永恒的运动中保持着和谐;诗人看到的是风和日丽,潺潺流水;植物学家看到的是路旁栽的是什么树,河边长的是什么草,墙上开的是什么花。

为什么诗人、哲学家、植物学家对田野风光的感受却大不相同?(人的知识经验的不同)

4、知觉的恒常性

在知觉过程中,由于个体的知识经验的参与,知觉并不因知觉条件,如距离、角度、光亮等的变化而改变,仍保持相对稳定不变的特征,称为知觉的恒常性。

知觉恒常性主要表现在大小、亮度、形状和颜色等方面。

大小知觉恒常性

a.观察者不受投射在视网膜上的物体映象大小的影响 b.观察者不受物体与视网膜视象距离的影响 明度与颜色恒常性

知觉恒常性是人适应环境极其重要的能力,人类长期生活时间活动的结果。

第二节

学前儿童的感觉与知觉

一、学前儿童感觉的发展

(一)视觉

1、视觉敏锐度

(1)概念解释:指幼儿辨别细小物体或远距离物体细微部分的能力(视力)

(2)特点:整个幼儿阶段,视觉敏锐度不断提高,5岁是视觉敏锐度发展发的转折期

(3)教育要求:教具,图片要大些;座椅高矮合适,采光充足

2、颜色视觉

(1)概念解释:区别颜色细致差别的能力(辨色能力)(2)特点:(3)教育要求:

(二)听觉

(三)触觉

二、学前儿童知觉的发展

(一)空间知觉

(二)时间知觉

同样按照:①概念解释、②特点、③教育要求三个方面对听觉、触觉、空间知觉、时间知觉进行整理归类

三、学前儿童观察力的发展

(一)概念:观察是有目的、有计划、比较持久的知觉过程,是知觉的高级形式,是人获得感性认识的主动积极的活动形式。观察力是指分辨事物细节的能力,是智力结构的组成部分。

(二)学前儿童观察力的发展特点

1、观察的目的性:

幼儿初期:不善于自觉、有目的的观察,不能接受观察的任务 幼儿中晚期:目的性增强,能根据要求进行观察

2、观察的持续性

幼儿初期:持续性短、3-4岁:6分8秒 幼儿中晚期:5岁:7分6秒,6岁:12分3秒

3、观察的细致性

幼儿初期:只能看到事物粗略轮廓、面积大和突出特征

幼儿中晚期:能从属性进行观察,比如大小、形状、颜色、数量等

4、观察的概括性

幼儿初期: 观察得到的孤立、零散现象

幼儿中晚期: 可以得到对事物各个部分及各部分之间关系的比较完整的系统的印象

(三)学前儿童观察力的培养

1、明确观察的目的和任务

2、激发观察的兴趣

3、交给幼儿观察的方法

4、运用多种感官观察 思考题:

1、什么是感觉与知觉

2、如何理解学前儿童感觉、知觉发展的特点测试:第三章练习题

第四章 学前儿童的记忆

教学目标: 1.理解记忆的概念、了解记忆种类 2.掌握记忆过程的三个环节及相关知识 3.了解记忆的品质 4.掌握记忆表象及其特征 5.掌握幼儿记忆发展的主要特点

6.掌握幼儿记忆中容易出现的问题及相应的教育措施

教学重点:

1.记忆过程的三个环节及相关知识 2.幼儿记忆发展的主要特点 教学难点:

记忆过程的三个环节及相关知识 教学方法:

讲授法、讨论法、演示法

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课件)教时安排:6 教学过程

第一节

记忆概述

一、什么是记忆

(一)记忆的概念

记忆是人脑对过去经验的保持和再现的过程。

记忆包括“记”和“忆”的过程,它是通过识记、保持、再认和回忆三个基本环节。

认知心理学根据信息加工理论来解释记忆,认为记忆是一个人对信息加工的过程,是人脑对输入信息编码、储存和提取的过程。信息编码相当于识记,信息储存相当于保持,对信息的提取相当于再认或回忆。记忆的三个环节可以同计算机的信息加工过程类比。

记忆作为基本的心理活动过程,对保证人的正常工作、学习和生活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二)记忆与心理的关系

(三)记忆在儿童心理发展中居重要地位

二、记忆的类型

(一)根据记忆的内容不同,把记忆分为形象记忆、情景记忆、语义记忆、情绪记忆和运动记忆。

(二)根据记忆保持时间的长短,把记忆分为瞬时记忆、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

三、记忆过程的分析

记忆过程可以分为识记、保持、回忆(再认和再现)三个基本环节。

(一)识记——识记是人们识别并记住事物的过程。它是记忆的第一环节。

1、无意识记和有意识记

2、机械识记和意义识记

(二)保持——保持是识记的事物在头脑中储存和巩固的过程。它是记忆的第二环节,是实现回忆的必要前提。

1、遗忘及其规律

德国心理学家艾宾浩斯对遗忘现象做了系统的研究,他用无意义的音节作为记忆的材料,把实验数据绘制成一条曲线,称为艾宾浩斯遗忘曲线。

这条曲线一般称为艾宾浩斯遗忘曲线,也称艾宾浩斯保持曲线,它的纵坐标代表保持量。曲线表明了遗忘发展的一条规律:遗忘进程是不均衡的,在识记的最初遗忘很快,以后逐渐缓慢,到了相当的时间,几乎就不再遗忘了,也就是遗忘的发展是“先快后慢”。

2、遗忘的种类

(1)暂时性遗忘——已转入长时记忆的内容一时不能被提取,但在适宜条件下可能恢复

(2)永久性遗忘——记忆的材料未经复习就已消失。

(三)回忆——回忆是对头脑中保持事物的提取过程。这也是记忆的最后一个阶段。

1、再认

再认是当识记过的事物再度出现时能够把它识别出来。人们往往以为不能重现识记过的事物就是遗忘,其实,能识别再度出现的事物,也是回忆。

2、再现

再现是当识记过的事物不在时能够在头脑中重现。这是一种高水平的回记,如学生在做闭卷问答题时,回记学过的内容。

四、记忆的品质

(一)记忆的敏捷性

(二)记忆的持久性

(三)记忆的正确性

(四)记忆的准备性

五、记忆表象及其特征

(一)什么是表象

保持在记忆中的客观事物的形象,即感知过的事物不在面前时在脑中呈现出来的形象。

(二)表象的特征 1、形象性 2、概括性

第二节

学前儿童的记忆

一、学前儿童记忆的发生与发展

二、幼儿记忆发展的主要特点 1.容易记容易忘 2.记忆带有很大的无意性 3.以形象记忆为主 4.机械记忆多于意义记忆 5.记忆不精确

三、幼儿记忆发展中易出的问题及教育措施 1.有意性差,影响记忆的效果 2.不会运用适当的记忆方法 3.偶发记忆

4.正确对待幼儿“说谎”问题

四、在活动中发展学前儿童的记忆力

1、注意培养幼儿学习的兴趣和信心,提高记忆的效果

2、教学内容具体生动,富有感情色彩,培养幼儿的形象记忆、情绪记忆

3、帮助幼儿提高认识能力,提高意义识记水平4、正确评价识记结果,合理组织复习思考:

1.什么是记忆,幼儿记忆发展的主要特点

2、什么是遗忘,请根据艾宾浩斯遗忘曲线分析遗忘的规律 测试:第四章练习题

第五章

学前儿童想象的发展

教学目标: 1.了解想象概念、种类 2.掌握幼儿期想象发展特点 教学重点: 幼儿期想象发展特点 教学难点: 想象的种类 教学方法:

讲授法、讨论法、演示法、练习法 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课件)教时安排:4 教学过程

第一节

想象概述

一、什么是想象

(一)什么是想象

想象是人脑对已有表象进行加工改造而产生新形象的心理过程,是思维的特殊形式。想象是幼儿学习、理解、掌握知识的必要条件。

(二)想象的构成方式

1、黏合:

2、夸张与强调

3、拟人化

4、典型化

(三)想象与客观现实的关系

1、想象的原材料——记忆表象是客观现实的反映

2、从想象的社会历史制约性来看,它是对客观现实的反映,想象的内容与水平受社会历史条件、社会生产力和科学技术发展水平的制约。

3、人的想象是在劳动过程中发生和发展起来 分析教材上马克思的话,分析这句话说明了什么?

(四)想象发生的条件及表现

(五)想象在儿童心理发展中的意义

1、想象的产生是学前儿童认知发展的标志

2、想象是儿童理解的基础

3、想象在游戏中作用:游戏离不开想象

4、想象的发展是幼儿创造性思维发展的核心

5、想象是维持儿童心理健康的重要手段

二、想象的种类

(一)无意想象和有意想象

1、无意想象:是没有预定目的的,在一定刺激作用下,自然而然地产生的想象。

梦是在睡眠状态下产生的一种正常的心理现象,是无意想象的极端形式。

2、有意想象:是根据一定的目的,在意识的控制下,自觉进行的想象。科学家提出的各种假说,文学艺术家在头脑中构思的人物形象等都是有意想象的结晶。

有意想象是人们从事实践活动的主要想象形式。按其新颖性、独立性和创造性程度,又可分为再造想象和创造想象。

(二)再造想象和创造想象

1、再造想象:是根据语言的描述和非语言的描绘,在头脑中产生有关事物新形象的心理过程。

2、创造想象:是根据一定的目的、任务,运用自己以往积累的表象,在头脑中独立地创造出事物新形象的心理过程。

(三)幻想、理想和空想

第二节

学前儿童想象的发展

一、学前儿童想象发展的特点

(一)无意想象占主要地位,有意想象初步发展。

1、幼儿初期,儿童的想象常无预定的、明确的目的,是在外界事物的直接影响下产生的,主题易变。例如,小班幼儿画画时,并不知道要画什么,只满足于在纸上乱画;搭积木时,只对结构动作感兴趣,重复搭好推倒的动作,以想象过程为满足。2、4~5岁幼儿的有意想象开始发展,想象出现了主题,但不能持久,常以当前感知对象为转移。例如,在画画时常边画边根据已画出的线条、图形而改变原定想象的内容。

3、随着年龄的增长,在成人的教育引导下,幼儿晚期,儿童不仅能根据成人的要求展开想象,而且在一些活动中能自己确定主题,围绕主题想象,并能排除无关事件的干扰,将主题进行到底。大班幼儿不仅对想象活动的过程感兴趣,而且开始对想象的结果感兴趣,并进行简单的评价。例如,画画时会边画边自言自语:“画得不像,小兔子的耳朵画得太短了,应该再长一些。”

幼儿的想象有明显的主观情绪性,对感兴趣的主题常百听不厌,百玩不厌;对不感兴趣的主题,即使成人提出要求,幼儿也常予以拒绝。

(二)再造想象占主是地位,创造想象开始发展。

1、幼儿初期,儿童的想象常依靠成人的言语描述或外界情境的变化,想象中的形象多是记忆表象的简单加工,缺乏新异性。随着年龄的增长,幼儿知识经验不断增加,兴趣范围逐渐扩大。

2、幼儿中晚期,想象的内容日益丰富,而已在再造想象中出现了一些创造想象的因素。能根据一些有结构的、开放的材料,编造较复杂的故事;游戏的情节更加复杂,能事先确定游戏规则,分配游戏角色;在绘画、纸工等活动中出现了一些与范例不同的成分。

3、幼儿晚期,结构游戏、象征性游戏和角色游戏都已发展到了顶峰。研究发现,5岁幼儿已开始形成幻想的倾向,喜欢提出一些新奇的问题和使成人感到幼稚可笑的想法。

(三)想象易脱离实际,与现实混淆。

幼儿受生活经验和空间知觉发展水平的限制,想象常脱离实际,与现实混淆,这是幼儿想象的突出特点。幼儿常根据自己的主观体验和经

验来体会和想象现实,使想象具有特殊的夸大性和缩小性,夸大印象中特别深刻的或自己感兴趣的部分,缩小其余部分。

(举例:儿童画“寻找失落的铅笔”,用主观的空间关系代管客观的空间关系,把正面和侧面重叠在一起,大小比例失调,过分夸大了找到的铅笔和手。)

幼儿还常把想象与现实混淆,看到同伴有自己喜爱的玩具,会说:“我妈妈也给我买了一个。”被成人误认为故意说谎。

幼儿晚期,随着知识经验的丰富,认识能力的增强,幼儿开始能区分想象的东西与真实的东西,并向成人提出“这个故事是真的还是假的?”之类的问题。由于许多想象中才能获得满足的东西已变成现实,幼儿在游戏中开始追求逼真,智力游戏和竞赛性游戏开始逐渐取代象征性游戏。

二、学前儿童想象力的培养

1、丰富幼儿的表象,发展幼儿的语言表现力 2、在文学艺术等活动中,创造幼儿想象发展的条件 3、在游戏中,鼓励和引导幼儿大胆想象

4、创设问题情境,训练幼儿的发散性思维,让幼儿想象事物的具体情况,自主解决问题

5、在活动中进行适当的训练,提高幼儿的想象力 6、抓住日常生活中的教育契机,引导幼儿进行想象 作业:

1、想象在幼儿心理活动中有什么作用?

2、如何培养幼儿的想象?

心理学课件【篇6】

第一章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概论

一、情境创设,引出“心理”,激起兴趣

创设一个情境:同学们,上课之前老师想问问各位,你们觉得小朋友是什么样子的?和我们有什么不一样?我们该如何对待他们?(引导学生讨论)

师生小结:正是因为幼儿和我们的不一样,所以我们才需要学习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了解儿童、掌握正确的儿童观,才能在以后的幼教生涯中科学引导、教育儿童

二、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1.什么是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是发展心理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指专门研究学前儿童时期的心理活动特点与发展规律的科学。

2.学前儿童

广义:0-6岁(0-1个月:新生儿;1-12个月:乳儿;1岁-3岁:婴儿;3-6岁:幼儿期)

狭义:3-6岁 3.心理发展

心理发展:广义(种系、种族、个体)

狭义——个体心理发展

心理:人脑对客观物质世界的主观反应(认知、情感、意志)

心理问题:心理具有物质基础——人脑(eg,呼吸需要肺);心理具有主观能动性;心理具有发展过程;

4.发展的研究主题

发展的连续性和阶段性(楼梯) 发展的普遍性和差异性 发展的生物性和社会性 发展的机械论和机体论

三、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横向设计:“别人家的孩子” 纵向设计:“你以前” 观察法: 访谈法: 问卷法: 测验法: 实验法:

四、国外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发展简史 1.准备阶段(发现儿童) 古代的儿童观

(1)原始社会:儿童是氏族或父母的公共财产,可以任意处置。

(2)古希腊、罗马:不注重儿童的地位和权利 ,儿童任然被普遍地认为是父母的私有财产 。

古希腊时期出现了许多思想家教育家提出了相对积极的儿童观与儿童教育思想。

A:柏拉图:认识到了游戏在儿童生活中的意义

B:亚里士多德:要求制定法规,禁止暴弃婴儿对儿童生长发育的年龄进行了分期,并要求遵 循自然施教

C:昆体良:充分认识到了童年期的重要性,还认识到了儿童的差别,要求因材施教

(3)中世纪:深受宗教神学的影响。这个时期的儿童教育,充斥着惩处与体罚,认为儿童就是小大人。流行“原罪说”(originalsin)和“预成论” (predete -rminatiotheory)。

(4)文艺复兴时期 :人们开始重新审视人的价值。儿童观也从传统社会的从属关系中解放了出来,认为儿童是自由而具有发展可能性的存在。 这一时期出现了伊拉斯谟、蒙田、夸美纽斯等杰出思想家。 近代的儿童观(17世纪)

(1)洛克 [英]:在《教育漫话》中大力倡导“白板说”,宣称儿童的心灵好比“一张白纸或一块蜡”,后天的一切观念都是经验在心灵上刻下的印迹。 (2)卢梭 [法]:在《爱弥儿》中充分阐述了尊重儿童及儿童期的价值,并认为应该珍视儿童短暂的童年生活,承认儿童的发展由内在机制控制,必须让儿童按“自然”的进程去发展。实现了儿童观历史上的以儿童为中心的“哥白尼式的革命”。

(3)杜威 [美]:认为儿童是未成熟的个体,预示着儿童具有发展的潜在能力,需要教育而适应社会生活,儿童的兴趣应是教育的起点,兴趣是统一的活动。同时,儿童思维具有相对性,儿童的教育也应该具有统一性和完整性。 (4)裴斯泰洛齐 [瑞士]:近代科学心理学诞生后,他兴起了“教育心理学化”运动 ,注重探讨如何顺应儿童的本能兴趣,让儿童发挥主动性,更好地从经验中学习。这一运动促进了社会对儿童、对儿童心理以及儿童个性的关注和研究,丰富和发展了对儿童教育的理解。

(5)达尔文[英]:根据长期观察自己孩子心理发展的记录,撰写了《一个婴儿的传略》。这是儿童心理学早期的专题研究成果之一,它对推动儿童心理发展的传记法研究有重要影响,并为儿童心理学的产生作好了直接的准备。

2.近代产生阶段(研究儿童)

标志: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的诞生《儿童心理》(德国,普莱尔) 派别:美国、德国、法国

3.分化与发展阶段(繁荣,百家争鸣)

4.演变增新阶段

5.新进展

五、我国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概况

代表人物:孔子;陈鹤琴(中国幼教之父)《儿童心理之研究》中国第一部儿童心理学教科书。

六、总结

师生共同总结,利用回顾的方式将本节课重点内容进行梳理

心理学课件【篇7】

活动地点:

多媒体教室

活动时间:

20xx.5.10

主持人:

班主任:任海伶

班会目的:

1、意识到心理健康的重要性

2、学会保持乐观心情

前言:

老师:进入初中,似乎每天都有不如意的事发生:学习上的困难,复习的紧张,竞争的加剧……

快乐的心情不会与生俱来。你不能控制他人,但可以把握自己。你不能左右生活,但可以改变心情!

(多媒体展示“心灵俱乐部”内容)

班会过程

一、讨论不良情绪及造成不良情绪的原因(学习方面)

1、老师:我们同学在学习的过程中,是否也和以上所说的同学一样,产生不良情绪?还是有其他不同的情况而产生不良情绪?下面我们就请同学们就这个问题进行讨论交流。

(多媒体展示讨论的问题,学生自由讨论发言)

学生1考试成绩不理想会产生不良情绪

学生2、偏科也会产生不良情绪

学生3、与老师发生误会也会产生不良情绪,如,上课因某事没专心听讲,被老师批评。

班长(杜金浩):、通过与喜欢的老师(如班主任老师)谈话,通过老师的开导,心情就会好。

学委(薛小凡):心情不好时,我喜欢与网友聊天,他们总能安慰我、而且会替我保密。

老师:向他人诉说烦恼是个好办法,但要注意安全性,尤其是网友。

学生1、我心情不好时,我喜欢听音乐。

学生2、我心情不好时,我喜欢到空旷的地方大声呼喊。

二、消除不良情绪的方法

老师:同学们说了很多如何保持乐观心态的方法,接下来,老师也给大家提供几种方法。

(多媒体展示“消除不良情绪的方法”)

建立一套快乐的学习模式

1、快乐就在此时此地,快乐就在你的身边!

有的同学说:“我现在要参加考试了,压力这么重,怎么快乐得起来啊?只有等我考完后才会快乐。”其实正是脑子里的这种固有观念,这种不愉快的心情、沉重的心理负担影响了我们的复习效率。所以不是要等到考完了才有快乐,而是即使在考前复习,甚至考试时也保持一种良好的心态!因为只有乐观的情绪才能有助于我们顺利度过各种学习、考试难关。

因此,快乐不是在未来完成某件事情后的某个时刻,而是在我们现实的学习过程中。

2、快乐与否并不完全取决于外界环境。

快乐主要是与你思想中的观念、信念或看法有关。事实上没有哪件事是百分之百的好,或者百分之百的差。问题就在于我们持何种想法。所以中学生需要及时改变观念,以愉快的心情对待日常生活中的琐事和学习。拼搏的生活最有意义,中考是磨炼我们意志、展现我们才华的一次难得的机会。

(3)快乐的真谛:快乐常常需要困难陪衬!

快乐不仅仅是寻求一时的感官享受。例如吸烟、酗酒等能给我们的感官带来一时的享受;而醉生梦死、花天酒地也能给我们带来一时的快乐,但这些都不是快乐的真谛,因为在上述行为之后接踵而来的是更进一步的空虚、无聊与苦闷。

真正持久的内心快乐是来源于工作和学习中的快乐,有时是来自一些艰难的或枯燥乏味的创造性劳动和学习中,甚至是完成任务的难度越大,你就越能体会到一种成功后的喜悦!

三、学生谈班会的感受。

老师:请同学们谈谈班会的感受。

学生1、老师,说的很有道理,我们要克服不良情绪,正确的面对学习。

学生2、不良情绪会使我们的学习成绩更糟糕,所以我们要乐观。

学生3、快乐的学习,学中玩,玩中学是我的目标。

学生4、学习也会,做事也好,结果怎么样不是最重要的,而是我们努力的过程。

老师:通过班会,同学们真的意识到好的心态的重要性了。

四、总结:

不要让分数高低主宰你的情绪!

分数高低并不是幸福生活的全部内容,人生最重要和最关键的是要培养一种乐观与自信的处世态度,越是不利的处境,越要善待自己。故除了你自己的不良心境外,没有谁能剥夺你寻找快乐的权利,你现在就可以告别痛苦。

最后送给同学们两句话作为你们学习生活中的座右铭,希望我们在座的每个同学都能走过雨季,建立自己的快乐的`学习模式,快乐面对每一天。

记住:阳光总在风雨后。(伴着“阳光总在风雨后”的歌声,老师宣布班会结束。)

老师宣布:我们今天的班会到处结束,请同学们每人写一份班会感受。

心理学课件【篇8】

课题:小草

年级:初三年级

教具准备:磁带,电源板,电子琴,录音机,小黑板

教学内容:

1、欣赏歌剧作品《洪湖赤卫队》、《托斯卡》

2、教唱歌曲《小草》

3、音乐知识:歌剧

教学目的:

1、通过歌曲的教唱,引导学生用绵延的气息,优美抒情的歌声抒发情感。

2、了解大型音乐作品:歌剧,并能够理解歌剧,学习欣赏方法。

教材简析:歌曲为二段体体裁,以悠长的气息,委婉的旋律抒发了对小草的热爱与歌颂,歌曲为G调。前一段较抒情,后一段是歌颂。

教学重点:

1、用优美、抒情的歌声演唱歌曲。

2、体会歌剧的表现形式。

教学难点:理解歌剧

课时:三课时

第1课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二、导入

欣赏音乐歌曲《小草》

目的:引出课题

1、师:课前我们先请大家来欣赏一段音乐,同时要同学们思考以下一个问题:歌曲表达了怎样的情感,它勾起了你怎样的情绪?

2、(播放录音)听中学初中第五册《小草》

3、学生谈感受

生:略

4、师小结:同学们讲得非常好,刚才我们听到的是《小草》,它表达了作者对剧中主人翁的歌颂之情,听了这段音乐,同时也让我们感受到自己在生活中的作用:是一棵小草,为社会默默贡献。

(一)、为教唱歌曲作准备

目的:为学生设计唱歌曲的.感觉

1、师:在唱歌前我们先以二条发声练习曲来开开嗓子。

出示课前准备的小黑板:

发声练习

(1)连音练习

135653|135653|1--||

LuLu

要求:气息连贯、悠长、柔和。

(2)连音练习

1353|1353|1-||

Lu

要求:气息连贯、悠长、柔和。

2、在电子琴上选择弦乐合成音色(柔和效果),用中等音量伴奏,指导学生发声。

3、师:请同学们用第二条发声练习曲为老师的范唱领唱,给老师感情提示。

(二)、教师范唱《小草》

在同学们领唱后再接上。

(三)、教唱歌曲

1、让学生看黑板答题

在画报上画G调谱表

师:请说出它是什么调号的谱表,它的音阶如何写?

学生回答板书(略)

2、给学生二分钟时间自习视谱

3、跟伴奏用“Lu”哼唱第一声部旋律(伴奏要求同发声)

师:请同学们找出贯穿始终的节奏

跟伴奏哼唱第一段旋律。

先用“Lu”跟伴奏轻轻哼唱,再唱歌谱,最后唱歌词。

4、完成第二段的演唱

步骤同上。要求学生有感情演唱。

5、创编

请同学为本歌曲设计演唱形式,并予以表演。

生:领唱——合唱等

三、总结教学

师:通过今天这节课,我们许多同学都已学会了表达自己的情感,知道了自己的人生价值。我们应努力学习,学好本领,心系家乡、心系祖国,为祖国的建设事业作出贡献

心理学课件【篇9】

今年春节恰逢情人节,喜上添喜,情外有情,不过单身族们可能会有点发愁,什么时候能领着自己的恋人回家给父母拜年呢?交换秘密、“读心”等几种具体的练习法,希望能够帮助人们科学、“可持续”地恋爱。爱泼斯坦表示,“科学恋爱”法不仅适用于情侣间,亲人朋友间用了也能够增进感情。

第一式:情绪激发

爱泼斯坦指出,当人们一起从事某些活动激发起强烈的情绪时,相互间更容易产生感情。能唤起激动情绪的活动包括探险、做运动或者是将自身置于某种危险的环境中。爱泼斯坦发明的练习法是,两人之间交替着向后仰倒,由对方在身后接住,然后相互说出自己的感觉。

第二式:近水楼台

爱泼斯坦称,距离上的接近性本身就有助于人们之间产生好感。如果两个人有意识地接近对方,故意地让对方进入自己的个人空间,很快他们之间就会变得亲密起来。爱泼斯坦提出的练习法是,两人相隔约1米站定,然后每隔10秒将距离拉近一点点,一直到双方快要碰到为止。

第三式:培养共同点

爱泼斯坦分析了杜克大学行为分析经济学家丹·阿莱利以及麻省理工大学的有关研究后认为,尽管差异很大的人之间有可能相互吸引,但是人们更容易同与自己相似的人——不论是智力水平、出身背景还是个人魅力方面——成为情侣。有些研究甚至发现,有时仅仅是模仿一个人也能够增进相互之间的感情。爱泼斯坦的练习法是,两人靠近站着或坐下,随意地挪动自己的手脚,但是同时要模仿对方的动作,要做到两人都感到自己是自由在动,但双方的动作又是协调一致的。

第四式:培养幽默感

爱泼斯坦引用婚恋咨询师珍内特·劳尔和罗伯特·劳尔1986年的一项研究认为,在持久而幸福的婚恋关系中,爱侣们总能常常让对方开怀大笑。还有研究则表明,女性更容易倾心于能够让自己笑的男伴。

第五式:保持新鲜感

爱泼斯坦说,佛罗里达州立大学的心理学家格雷格·斯特朗的研究发现,当人们一起从事从未做过的事情时,有助于感情的增进。

第六式:放松心理防线

时刻保持警惕往往会拒人于千里之外。在适当的时候、合适的对象面前放松警戒非常有助于感情的培养。不过,爱泼斯坦指出,想用酒精麻痹神经来达到这种效果,会让人变得盲目而虚弱。他提出的练习法是,两人轻轻地拥抱在一起,试着感觉对方的呼吸,逐渐使自己的呼吸与之同步。他说,几分钟后,两人就会觉得合为一体。

第七式:做个包容的好人

爱泼斯坦称,很多研究都证明了人们喜欢善良而又善解人意的人。如果别人为了迁就自己的需要而特意改变行为方式,比如戒烟、戒酒等,人们会很快对其产生好感。情侣之间的相互宽容对于增进感情也很重要。

第八式:身体接触

爱泼斯坦认为,简单的碰触能让人产生温暖、舒服的感觉,轻抚对方的后背功效神奇,就算不直接接触而靠得很近也有作用。伊利诺伊州立大学的社会心理学家苏珊·斯派希尔的研究表明,性行为也能够使人感情上更加亲密,对女性尤为如此。不过,爱泼斯坦警告说,人们容易把身体上受到的吸引误解为爱的感觉,这种吸引也使人们看不到伴侣的内在性格。

第九式:自我揭示

爱泼斯坦考量了有关研究成果后表示,人们与对方分享了自己的秘密后,相互间的感情会得到加深。爱泼斯坦提出的练习法是,双方都把自己的一个重要的秘密写在纸上,然后交换看并进行讨论,这个过程可以一直持续到彼此之间没有秘密为止。

第十式:全心全意

爱泼斯坦援引了美国普渡大学心理学家希梅娜·阿里艾佳的研究称,相互忠诚是建立恋爱关系的一个关键因素。自己三心二意的人往往会对伴侣的行为也疑神疑鬼,缺乏信任,长此以往,会对双方的关系造成致命的破坏。

教你几招“练”爱

爱泼斯坦认为这十式有一个共同点就是能够将自己置于弱势,而他认为这是人们之间产生感情最关键的要素。

“灵魂凝视法”:爱泼斯坦重点推荐的一个练习法被其称为“灵魂凝视法”:两人约隔半米开外或站或坐,然后凝望对方的眼睛,要看得尽可能深,最好看到对方的“灵魂深处”去。对视2分钟后告诉对方自己看到了什么。

“读心法”:爱泼斯坦发明的另外一个练习法是“读心法”:将自己正在想的事物写在纸上,然后用几分钟的时间通过语言以外的方式向对方传达自己的思想,让对方来猜。

“爱的灵气”:两人将手掌靠近,越近越好但不要碰到。爱泼斯坦说,这种姿势保持几分钟后,你能感到的不仅是热量,有时候还会有一种神奇的感觉。

心理学课件【篇10】

我。心理学一级学科最新排名,国内实力最强的心理学专业前五名:

(一)重点优势学科单位:

1.北京师范大学

2.北京大学

3. 西南大学

4.浙江大学

5.华东师范大学

< p> (2)心理实力较强的高校也有15所,优势学科单位:

1。华南师范大学

2.天津师范大学

3.南京师范大学

4.中山大学

5.湖南师范大学

6.陕西师范大学

7.中南大学

8.东北师范大学

9.苏州大学 p>

10.华中师范大学

11.辽宁师范大学

12.曲阜师范大学

13.西北师范大学

14.上海师范大学

15.首都师范大学

二、心理学一级学科专业排名,心理学三个专业最强的前五名:

(1)基础心理学

重点优势学科、国家重点学科:

1.北京师范大学

2.北京大学

还有5所大学,基础心理学和优势学科单位比较强:

1.西南大学

2.华东师范大学

3.中山大学

4.浙江大学

5.南京师范大学

(2)发展与教育心理学

3个国家重点学科、重点优势学科单位:

< p> 1。北京师范大学

2.天津师范大学

3.华南师范大学

还有7个发展与教育心理学专业,优势比较强:优势学科单位:

1、北京大学

2,西南大学

3,华中师范大学

4 .华东师范大学

5.首都师范大学

6.上海师范大学

7.南京师范大学

(3)应用心理学

4 学校为国家重点学科,重点优势学科单位:

1.北京师范大学

2.浙江大学

3.北京大学

4.西南大学

其他大学12所,申请心理学实力比较强,优势学科单位:

1.华东师范大学

2.华南师范大学

3.中南大学

4.首都医科大学

5.中山大学

6.陕西师范大学

7.天津师范大学

8.北京体育大学

9.苏州大学

10.南京师范大学 p>

11.暨南大学

12.湖南师范大学

相信《心理学课件(范本10篇)》一文能让您有很多收获!“幼儿教师教育网”是您了解幼师资料,工作计划的必备网站,请您收藏yjs21.com。同时,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心理学课件专题,希望您能喜欢!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