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红军观后感(范例12篇)

07-04

我相信没有一名学生能逃离写作文,通过写作文也能提高我们的艺术鉴赏能力。写一篇好的作文除了需要更多的阅读外,还需要更多的练习。你最近在为写作文发愁吗?考虑到你的需要,小编特地编辑了“2024红军观后感(范例12篇)”,供你阅读参考,并请收藏本页面!

红军观后感(篇1)

若问世间什么最动人?那一定是人间真情!若问什么是父爱,在《十送红军》中这就是父爱!

父爱,让一颗小小的心成长;父爱像一座大山一样沉重,让我们永远心存感激。在8月15日,举行的40+4活动中,我们**的电影《十送红军》,感受到父爱重如山,同时我们学习了老一辈“红军精神”!

在《十送红军》剧中的钟石发是一位老革命、老兵,从年轻时就参加了反清的斗争,参加过国民革命军,应是由旧军人参加红军的。他有四个儿子,都参加了红军。他是一个革命家庭。在**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红一方面军“战略大转移”,为掩护**纵队,他四个儿子全参加敢死队,为了给他留下一个根,军团长命令他和他一样的老红军们要从敢死队里带回一个儿子同**纵队一起转移,可他的儿子们全都不是孬种,没有一个同意跟他走。

在寻找和救助儿子的过程中,他因有老兵的机敏和过硬的军事本领,粗略估算被他枪杀的“白匪”不下十人,同时他的三个儿子也在一天之内“牺牲”了。因过度的劳累和悲伤,他晕倒了,在睡梦中还不忘要杀尽“白狗子”为死去的儿子们报仇;他在埋葬儿子三发,巧合地借了欠一条辫子的发小的半口棺材,他知道无法偿还,便发誓要还他发小“一个世界”,我想应是一个“清平世界”,这也许是他们为此战斗的原动力吧!

作为一个革命老兵,他杀了多少人?我想他自己也不一定清楚,但他和他四个儿子为了“革命”也献出了自己年轻的生命。但是他们是为什么参加革命、为什么枪杀同为中国人的“白狗子”,为穷人?

为老百姓?为“信仰”?还是为一个“清平世界”?

这也许是那个时代钟石发们所接受的思想:老一辈的“红军精神”!江淮汽车厂建立到今天,我们作为jac的一员,应该继承老一辈的“红军精神”充分体现当代的 “新红军精神“。

介于此,我在今后的工作中要发扬当代的 “新红军精神“在工作中不断学习,努力创;具有高度使命感和责任感;对待工作不找任何借口,自发自觉做好本职工作;时时刻刻体现出真诚、谦虚、负责、敬业的精神。人生所承担的责任和义务,人生所遵循的法律和道德,对社会的贡献和价值,都是感恩、羞耻和平和的人生态度

红军观后感(篇2)

20xx年9月17日,在党办的组织下我们参观了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

走近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一股浸润着历史庄严、满含着中华民族不屈精神的世纪之风便扑面而来。正当厅屹立一尊毛泽东同志的雕像,是他,当年带领着四万万受苦受难的中国人民在敌人的屠刀下翻身做主,开创出现在这一片美好的世界。

中央展厅中陈列着中国近代以来的军事装备,有模型、有实物。件件都透漏着中华民族的那种绝不屈服、永久向上的精神。那高耸的东方红一号导弹更是阐述着中国人民发自内心的自信和骄傲。

冬风刺骨,两翼展厅已颇是严寒,一些当年参加过战斗,或许还立下过很多次战功的飞机、坦克、轮船、火炮静静地在那儿躺着,将那曾经的霸气深藏起来,一动不动,纵使那风一次次呼啸而过。它们差不多完成了历史给予自己的使命,现在所需要做的就是在那静静地躺着,享受着它的子民们的无尽的敬意

从大汶口时期的第一场战争开始,到新中国成立前夕,中国大概总是笼罩在一层或浓或淡的硝烟中:朝代更迭、平定叛乱需要战争,抵御外侮、护我中华也需要战争。在这很多次的战争中,伟大的中国人民一次次发挥出自己无穷的智慧,制造出种种先进的兵器。这些样式各异种类繁多的兵器描绘出了一幅中国兵器的改革图:最初的石质斧钺到后来的铜质戈戟,再到后来的火枪火铳,到现在的枪炮弹药、导弹卫星。这一系列的进展无不彰显着中国人民的智慧,预示着中华民族的再度腾飞!

现在的中国差不多永久告辞了过去的那种闭关锁国、夜郎自大的状态。她制定了和平外交政策,同时努力地遵循着这些政策来同世界上其他国家建立友好关系,以期达到所有人共同的目标世界和平。陈列馆中的一切便是这最好的见证。

一张张颜色灰暗的旧照片,一幕幕不堪入目的破壁残垣为我们讲述着中国人民在近代历史中抵抗外国侵略、誓死保卫家园所作出的一次次斗争。那是一段屈辱的历史,但同时又是一段振奋人心的历史。旧中国在那儿灭亡,新中国从那儿走来!

让我们高举起新中国的伟大旗帜,肩负起历史交给我们的使命,足踏实地,面带着坚决的微笑向前、向前那儿有更加光明的以后!

红军观后感(篇3)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每次听到这首豪迈激昂的《七律·长征》时,我的眼前都会浮现出这样的一组场景:泸定桥边、大渡河畔那英勇无畏的身影;雪山草地、高山峻岭那坚毅执着的脚步;四出奇兵,赤水河上那胜利后的笑容。80年前,先辈用他们的热血和生命谱写了“惊天地,泣鬼神”的长征之歌。看完了《长征》纪录片,是什么使红军取得了长征的胜利呢?难道有神仙相助吗?还是老天刻意的安排呢?不!都不是!完全是靠他们那种坚定的理想信念,不畏艰难险阻、不怕牺牲、坚韧不拔和革命乐观主义的长征精神!

今天,《长征》纪录片的推出,我们重温悲惨壮烈、史无前例的长征历史,并不是号召大家再次用脚步去丈量那漫长的征途,而是要我们用心灵去感受去领悟面对屠刀与诱惑,没有丝毫奴颜和媚骨的大无畏精神!去传承去发扬枪林弹雨,雪山草地之间打不烂,拖不垮的硬骨头精神,进而培育我们为振兴中华而勤奋学习的新时代长征精神。

坚定的信念和必胜的信心是战胜困苦的精神动力。长征途中,先辈们脚下踏着华夏坚实的土地,手中高擎着民族振兴的大旗,心中升腾着祖国飞翔的梦想。正是这样的信念将他们紧紧地凝聚在一起,筑成一道摧不垮、压不倒的钢铁长城。正是这样的信念支撑着他们走过艰难,走过凶险,走出希望,走出了一片蓝天。

艰苦奋斗、甘于奉献的革命精神是取得胜利的根本保障。长征途中,在强大的敌人和险恶的自然环境面前,红军正是凭着这种精神,征服千难万险,战胜强大敌人,取得了最终的伟大胜利,为中国革命闯出了一条崭新的道路。今天,步入新世纪的我们,同样需要坚定的信念;同样需要坚强的意志;同样需要艰苦奋斗的精神;同样需要甘于奉献的精神。有了这样的信念、精神,我们才能从容地藐视困难、顽强地面对困难、乐观地克服困难,有了这样的信念、精神,我们才能以蓬勃向上的风貌,激发创新能力,燃烧创业的激情,焕发无坚不摧的力量。这样的信念、精神是我们人生走向辉煌的基石。

展开历史的长卷,我们看到在那条蜿蜒崎岖的长征路上,破险阻重重,越关山无数,在那里他们拒危难险阻于不顾,在那里他们万众一心重新撑起一个古老民族不屈的脊梁。诚然,毛泽东是这场挽狂澜于即倒、扶大厦于将倾,创造奇迹的好舵手;毛泽东军事思想指引着这漫漫长征中红军前进的步伐。

看到那湘江激战、四渡赤水、抢渡乌江、飞夺泸定、爬雪山、过草地的艰难险阻的情景,见到那一个个为革命事业勇往直前倒下去的革命先烈,心灵深处受到一次次的震撼,那《十送红军》的旋律,那马蹄急促声仍在我耳际萦绕,那前赴后继、百折不挠的革命精神无时不在我心中回荡着。

长征的伟大壮举,带给我们不竭的源泉,长征的辉煌胜利,注入我们无尽的动力,长征的无数牺牲,换来我们幸福美满的生活。我希望在今后的生活中,我们能够继承红军传统,勇往直前,完成历史给我们的光荣使命,建设社会主义新中国。

作为有着鸿鹄之志的新少年,你可曾想过,在新的长征中,我们肩上负载着怎样全新的责任?少年兴则国兴,少年强则国强。我们要接过长征精神的光辉旗帜,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锐意进取,自强不息,真正把爱国之志变成报国之行。今天为振兴中华而勤奋学习,明天为创造祖国辉煌的未来贡献自己的力量!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无论是微观个体还是宏观意义上的集体、民族或国家,总是处于“长征”或“新长征”之中,总是会遇到这样那样、可预见或不可预见的困难,因此,我们需要的是乐观、豁达、大无畏的思维和态度,要坦然、泰然看人生、看挫折,看潮起潮落和云卷云舒。

红军观后感(篇4)

《红军长征史》是,一本记述红军长征的正史,它再现了中国工农红军历时两年时间,行程25,000千里,武装大迁移的艰难经历,卓绝斗争,胜利会师的真实全貌

红军伟大的精神永远留在了我心中,长征是中国革命上一幅无比壮丽的历史画卷,环境险恶,粮食短缺,地方军阀,国民党反动派的围追堵截,每一条都足以让人恐惧绝望,和红军战士都依然挺过去了,在整个长征的368个日日夜夜里,他们齐心协力共度难关,最终政府征服了两万五千里的艰难险阻

此时我感到了一种力量,一种因历史而越发令人臣服的力量这一切让今天的人们长久地发出,神奇的感慨,他们的精神更是为世人代代传颂,红军没经过一个少数民族地区,都大力宣传党的民族政策,尊重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宁可自己挨饿也不动少数民族群众的力量是宁可在外受冻也不擅自进老乡家们,通过广大红军的实际行动,一些受蒙蔽的少数民族群众见见那只红军,他们不仅热心款待红军,还从方方面面帮助红军,在短暂的时间里还留下了一个个令人难忘感人至深的故事

我们也要学习红军精神,生活中不怕吃苦不气馁,才能做好每一件事,这难道不是真理吗?在我们的学习生活中,当我想偷懒时,耳边都会响起一句话,“苦不苦?想想红军25,000累不累?想想革命老前辈,”这时我又会放弃偷懒的念头,继续投身于学习之中是的,咱们生活中有许多困难,只要牢记长征精神就没有什么困难就过不去了,踏着长征足迹前进,永不言败!

红军观后感(篇5)

《红军妈妈读后感》感悟母爱的伟大与坚韧

母亲,是儿女心中最伟大的存在。而《红军妈妈》这本书,更是让我深深地感受到了母爱的伟大与坚韧。故事发生在中国革命历史的动荡年代,书中描绘了无数红军妈妈用自己的坚强和勇敢,将孩子们送上革命道路,为共产主义事业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当我读完整部作品,内心涌动着无尽的敬意和感慨。

故事的主人公是一个普通的农村妇女,她有两个儿子分别加入了红军,一去不回。而她作为红军妈妈,选择了默默无闻的坚守,将全部的希望和爱都寄托在孩子的身上。在与丈夫分别后,她一个人面对着庄稼、家务和眼前的苦难,但她从不放弃,用坚定的信念支撑着自己,独自撑起了家的希望。她时刻都在思念儿子,时刻都在祈祷着他们的平安归来。她用自己那双劳动的双手,用自己无私的爱心,尽力维系着那被战火冲击的家庭。

虽然大部分时间她生活在艰苦中,但她内心深处却有一种孩子们在为共产主义事业奋斗的成就感。她明白,儿子们是出于理想和信仰走上了这条危险的道路,他们是红军的一员,是革命的先锋,她为此感到骄傲和自豪。她深知,自己是他们最强大的后盾,她的支持和关怀,将是他们战胜一切困难的力量源泉。正是这种无畏而顽强的母爱,让她在动荡的岁月中展现出了无比的坚韧与勇气。

《红军妈妈》这本书让我深刻地认识到了母亲对孩子的伟大影响。在书中,红军妈妈们用自己的行动诠释了对子女无私奉献和坚定支持的母爱。她们为了理想和信仰,甘愿与丈夫分开、与家人分离,将自己的孩子送上前线。她们默默无闻地守望,为孩子们的前途默默付出。她们坚信,只有通过儿女的努力与奋斗,才能为社会带来一片光明。她们的母爱不仅仅是个体层面的,更是对革命事业的无私贡献。

这本书也让我深切地感受到了母爱的坚定与坚韧。无论是生活的困苦还是儿女的离去,红军妈妈们都没有丝毫的退缩。她们用自己顽强的毅力面对着一切困难,用自己无尽的爱来支撑家庭。面对纷繁复杂的社会局势,她们没有崩溃,反而更加从容坚定。书中的红军妈妈们让我深刻地认识到母爱的无私与坚强,她们是一面旗帜,指引着青年一代走向正确的道路。

通过阅读《红军妈妈》,我对母爱有了全新的认识。她们的默默付出与无私奉献,让我深感敬佩。母亲的爱是深沉的,是无与伦比的,是一种伟大的情感。同时,这本书也让我对革命历史有了更深刻的理解。红军妈妈们是无私奉献的代表,是新中国建设的先驱者。正是有了她们的支持与付出,中国共产党才能够最终胜利。

总之,《红军妈妈》这本书教会了我关于母爱的真谛,也让我更加热爱自己的祖国。母爱是伟大而坚韧的,它不分种族、不分阶级、不分国界,它是世界上最伟大的力量。同时,红军妈妈的故事也让我更加深刻地认识到革命的艰辛与付出。作为新时代的青年,我们应该倍加珍惜现在的幸福生活,努力学习,为实现中国梦贡献自己的力量,让母亲的爱在我们身上继续发光发热。

红军观后感(篇6)

1.通过理解课文内容,学习小红军战士一心为别人着想,把困难和危险留给自己的高尚品质;学习陈赓同志关心战士的美德。

2.训练通过给课文分段,概括段落大意,抓住课文主要内容的能力。

3.联系上下文理解课文中的重点语句。

抓住课文主要内容,了解小红军和陈赓是怎么做的,他们为什么这样做。

了解小红军是怎样一步一步地“骗”陈赓的,知道小红军为什么这样倔强。

同学们今年是红军长征胜利61周年,同学们对长征有所了解,谁能根据自己找的材料向大家介绍一下当时艰苦的生活条件和恶劣的自然环境?

教师:在长征路上涌现出许多英雄人物,今天我们再认识一位小红军。

2.指名同学读书,大家想:这件事是在什么情况下发生的,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小红军十分倔强。

3.划出描写小红军外貌的句子。

教师:同学们,请你小声地读全文,提出你不懂的问题。

教师:这个单元的重点训练项目是“抓住课文的主要内容”。《倔强的小红军》这课书咱们分三课时来完成。上节课我们初读了课文,把课文分成了三段,这节课我们细读课文,说段意。

教师:找两个人朗读小红军和陈赓的对话,注意语气。

教师:同学们联系各段段意,也就是用段意串连法就可以概括出课文的主要内容。提醒大家要注意,要把语句说通顺,有时需要加一些词,也有时要去掉一些词。

学生说好后,老师用投影打出主要内容。

投影:

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是:长征过草地时,陈赓遇到了一个掉队的小红军,他要帮助小红军,反而被小红军说服了;陈赓离开后,小红军牺牲了;他深深地责怪自己。

1.自己读一读生字、词语。

2.老师检查自学情况。

3.重点指导两个易错的生字。

4.读词语:

1.先读书上有这个词的句子。

浮现――发展会上的情景又浮现在我的眼前。

浮现――往事又浮现在我的眼前。

满不在乎――爸爸病了,别人都替他着急,他却满不在乎。

全文按事情的发展顺序可分为三部分。

第二段:第2自然段到“鸟儿们放开歌喉,欢快地唱了起来。”

1.读第一段,说段意。

第一段的段意是:列宁为了躲避沙皇警察的搜捕,隐居在普罗宁。

2.读第二段,通过语言文字体会小路的`险。体会列宁的品质。

(一)用笔在书上划出描写小路“险”的句子。

看图,理解峭壁、深渊的意思。

(2)用自己的话说说什么是峭壁?什么是深渊?

教师:走这样的险路,一失足就会粉身碎骨。列宁为了看日出,果断地决定走这条小路。

(3)和列宁同行的巴果茨基是走过几次这条小路的,他这次走的时候有什么表现?读书上的句子。

(4)从这些句子中可以看出巴果茨基心里怎么样?用词语概括他的表现。

(5)列宁第一次走这条近路时害怕吗?划出描写列宁走这条险路时的词语。

教师:一边是悬崖绝壁,一边是深渊,这危险的处境是不由人不害怕的。人站在极高极险的地方,头晕目眩,心慌腿软等感觉都是正常的生理反应。列宁害怕了,但他退下来了吗?(没有)他是战胜了害怕,勇敢地走了过去,他有什么品质?

(6)列宁、巴果茨基登上山顶,看到了日出。书上有一段美丽景色的描写,大家读一读。

教师:这段景色的描写一方面表现了自然景物的美,另一方面也含有“无限风光在险峰”的意思;表达了列宁和巴果茨基历经险路,正好赶上日出,饱览美景时的喜悦之情。

3.概括第二段的段意。

4.读第三段,比较不同。

教师:两人观赏完日出,本不必走那条险路,列宁却仍旧要走,这是为什么?第二次走险路与第一次相比有什么不同?(大家读书)

(1)找不同之处,看有几处不同?

(2)书上两次叙述了列宁走险路的经过,哪次写得详细,哪次简略?

(3)列宁在回来时为什么还要走险路呢?

投影:

“就是因为我害怕它。”列宁说:“一个革命者不应该让害怕把自己压倒。咱们得每时每刻、随时随地锻炼自己的意志。”

红军观后感(篇7)

作为一名80后,我出生在和平年代,对于长征的认识,最早源于小学、中学课本上的长征故事。直到今天,我还能如数家珍:像《金色的鱼钩》《倔强的小红军》《翻越大雪山》《丰碑》《飞夺泸定桥》《七根火柴》等,那些悲壮感人的故事,像一泓清泉,滋润着我的心灵。

作为中华儿女,怎能忘记这些抛头颅洒热血的革命前辈呢?正是平凡而伟大的他们,托举起了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

我们怎能忘记那位心里装着别人唯独没有自己的老炊事班长呢?那枚长满红锈的鱼钩上,闪烁着金色的光芒,那正是老班长舍己为人的光辉写照。在长征途中,又有多少个这样的老班长呢?

还记得那个倔强的小红军吗?陈赓将军曾4次伸出援手——让马、一起走、送粮,均被小红军以各种借口拒绝了。陈赓同志一度信以为真,策马先行,直到最后,他才明白小红军是在“骗”他。那个小红军宁可牺牲自己,也不愿意拖累陈赓同志,在生死关头,将生的希望留给了陈赓,将死亡留给了自己。在长征途中,又有多少个这样的孩子呢?

让我们向那座巍峨的大雪山——夹金山致敬。这是红军长征中一段震惊中外的历程,被誉为20世纪人类创造的最伟大的奇迹。它震撼了所有的炎黄子孙,像完美的神话,超越国界,在世界上广为传扬。红军战士顽强的意志、坚韧不拔的毅力以及英勇无畏的革命精神,在雪山之巅,凝结成一座晶莹的永恒的丰碑。

我更忘不了《飞夺泸定桥》里的惊险与悲壮,《七根火柴》里无名红军战士对革命事业的无限忠诚。千千万万的红军战士心中,都有一团永不熄灭的火焰,那就是对祖国母亲的爱,这种爱超越了一切,成为他们不竭的勇气和动力。

红军创造了人类历史上的伟大奇迹。他们纵横11个省份,攻占700多座县城,进行了300余次战斗,突破敌人的重重包围,两过金沙江,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爬雪山过草地,穿越荒无人烟的地区,总行程万余里,先后跨越了近百条江河,征服了约40座名山险峰,其中包括20余座海拔4000米以上的皑皑雪山,穿过了被称为“死亡陷阱”的茫茫草地。这用无数生命写下的英雄史诗,已成为中国革命和人类历史上一段永不磨灭的回忆。

红军观后感(篇8)

不同于以前绝大部分红色电影,《勇士》全剧着重点都是基层官兵团队红四团(红一方面军一军团第二师第四团),高层领导人就几个镜头,可以忽略。电影看过有几天时间了,很多角色的名字都忘记的差不多了,可怕的健忘症。长征题材的电影拍了很多,包括《我的长征》,我觉得拍的也很好,其中对毛主席的睿智指挥、还有战略转移途中送刚出世的孩子给老乡情节记忆犹新。而《勇士》这部电影,我看到全是基层官兵的勇猛、坚强、毅力等品格。

《勇士》是由八一电影制片厂出品的战斗动作片,由宁海强执导,由于小伟、李东学、聂远、宋佳伦领衔主演。该片于2016年10月14日在中国上映。《勇士》以红军长征途中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的史实为原型。讲述了红四团官兵一昼夜奔袭120公里,由黄团长率领22名突击队员,沿着枪林弹雨飞夺泸定桥的壮举的.故事。

很多年了,没有在电影院看得热泪盈眶了,记得看宁静主演的《黄河绝恋》时我泪 崩。

同样在勇士这部电影中泪点也很多,起码我觉得这样,而且热泪盈眶。当已成为孤儿的要饭娃(林妙可饰演)路遇红军队伍,红军战士为了救他而受伤,并认战士做哥哥一起长征。

这样的情景在当前和平年代依然会真实地在我们身边上演,天津大爆炸消防队员毅然进入火场救人,长江决堤还是20岁左右毛头小伙子的解放军跳身水中,人民警察为制服劫持人质的警察手无寸铁地走向歹徒,同样地牺牲精神延传到了今天。为什么会这样,我想是我心中有个英雄的情结吧。

红军观后感(篇9)

长征是一场历史的壮举,直到今日,仍然值得我们学习。下面是小编整理的红军长征观后感范文,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长征观后感一

当我们品尝着麦当劳、肯德基的美味时,是否想起过红军长征时吃得草根、树皮?当我们吹着空调、看着大彩电时,是否想起过红军长征时爬雪山、过草地的艰辛?当我们追逐着名牌服饰和时尚文具时,是否记起过红军长征时打着补丁的旧军衣?是什么精神激励着红军战士翻过了18座山,渡过了24条河,经过了11个省份,行程二万五千里。我在思考着,也在寻找着……

追寻着长征的足迹,我开始寻找:在夹金山上,望着直插云霄的高山和看不到尽头的沼泽、荒滩,我仿佛看到了红军战士坚定的革命信念和顽强的革命意志,正是这种精神,指引着他们勇往直前;在金沙江畔,在大渡河边,望着滔滔不绝的江水和敌人坚固的壕沟工事,我仿佛看到了红军战士艰苦奋斗、百折不挠的坚强品质,正是这种精神,激励着他们谱写了一曲气贯长虹的英雄凯歌。

长征犹如一座丰碑,光辉地刻在中华民族的伟大史册中;长征犹如一面旗帜,永远飘扬在中华人民的心中。长征精神鼓舞革命战士取得了最后的胜利,长征精神鞭策着中华儿女永远奋勇向前。看,体育健儿弘扬长征精神,在运动场上奋力拼搏,为国争光;“神舟”科研团队传承长征精神,克服千难万险,勇攀科学高峰,实现了飞天梦想;听,全国人民发扬长征精神,在各行各业中展露锋芒,让国歌声在世界各地唱响;在各种国际会议上,中国领导人不卑不亢,他们的演讲激情昂扬。

作为新时代的青少年,我们是祖国的未来和民族的希望,一定要接过长征的火炬,让伟大的长征精神代代相传,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长征路上,谱写出更加壮丽的诗篇!

长征观后感二

长征的每段路程都上演过生离死别的悲壮故事,让老红军们刻骨铭心的,是一段段血与火、生与死的真实经历,是从生死考验中锤炼出的顽强意志,是激励着广大红军指战员艰苦征战的强大动力,是中国共产党人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全面展示。

长征精神是中国的,都不约而同地把他们的焦点对准了红军的精神,那种英勇顽强、一往无前的精神。正如索尔兹伯里所说:“长征将成为人类坚定无畏的丰碑,永远流传于世。阅读长征的故事将使人们再次认识到,人类的精神一旦唤起,其威力是无穷无尽的。”

长征精神是历史的,又是现实的。其可贵就在于,它能够在漫长的时间积淀中转化为对现实的启示,体现了党之魂、军之魂和民族之魂。

长征精神之所以历久弥新,就在于它不是静止的。它承接着井冈山精神,又不断形成了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中的两弹一星精神、载人航天精神,更为它注入了新的时代血液,增加了新的丰富内涵。

伟大的长征精神,概括起来就是胸怀目标、矢志不移的坚定信念,无所畏惧、勇往直前的英雄气概,实事求是、独立自主的创新胆略,顾全大局、紧密团结的革命风格,心系群众、患难与共的高尚情怀。

今天,当年的战争硝烟已经散去,但和平发展的天空并非晴空万里。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道路上,新的长征与当年红军长征一样将是山水重重的漫漫征程,也将面临着严峻的困难和考验。正因如此,新世纪新阶段更需要我们高擎起长征精神的火炬,让曾经推动中国革命取得成功的光荣传统在新的'长征中焕发出时代光芒,照耀着我们像当年的长征红军那样去不断开创出新的局面。

长征观后感三

长征,1934年8月至1936年10月间,中国工农红军主力自长江南北各革命根据地向陕甘革命根据地的大规模战略转移。这是人类历史上空前未有的战略大转移,红军们战胜千难万险最终到达目的地。总共长达二万五千里。

这是多么艰苦啊!平日,我们一点路都不愿意走,吃不了苦,可红军却有坚韧不拔的意志!

长征途中,有一些可歌可泣的故事:草地上,小红军不骑将军的马,不吃将军的粮食,最后英勇的牺牲了;雪山上,炊事员郭大叔背着一口大铁锅,在山上走着走着就倒在雪地里了,临死双手还牢牢地抓着锅沿儿;沼泽地上,一个士兵快被沼泽吞没时,旁边的士兵为了救他自己却永远地埋在了沼泽地里……一个个动人的故事里,才知道生命有多么的宝贵啊。爬雪山,过草地,上刀山,下火海。他们都完成了,因为他们只有一个目标:“新中国”。长征途中,红军历经艰难困苦,而我们现在,过着衣食无忧的生活:吃东西挑三拣四,这个要吃,那个不爱吃,还怕苦怕累,怕脏怕受委屈,在家里就像个小皇帝,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和红军一对比,真是惭愧极了。

作为小学生的我们不得不被红军的大无畏,坚强与乐观主义精神所打动。然而我们能做更多的就是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在困难面前决不低头。用科技强国,以人才壮国。

读了长征,我们要从生活做起,力所能及的事自己做,能吃苦,不怕累,做一个坚强的人。

红军观后感(篇10)

《红军研学观后感》

最近,我参观了一场名为“红军研学”的活动,深深地被其中的经历和所学到的知识所感动。通过与其他参与者的交流和与活动中的教师互动,我对红军的艰苦奋斗精神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并对中国革命历史有了全新的认识。

红军研学活动带领我们重走长征路,深入了解红军战斗的艰辛历程。在活动开始前,我们首先参观了一个展览,展示了红军翻越草地、爬山、过河等艰苦的战斗环境。这让我意识到,红军并不仅仅是英勇善战的战士,他们还必须具备极高的体能和意志力,面对极端的困难和恶劣的环境坚持战斗。这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在活动中,我们还参与了一次模拟红军行军的体验。我们需要背起沉重的行囊,跟随教师穿越复杂的地形。这是一次极度考验体力和毅力的经历。我深切体会到了红军战士长征途中的艰辛,也意识到了自己的无知和脆弱。我想着红军在长征中的坚持,不论多么艰苦和危险,他们都没有退缩;而我只是行走了几个小时,就感到筋疲力尽。我从红军身上学到了无论遇到什么困难都要坚持下去的精神,这让我深受鼓舞。

在活动的结束阶段,我们听到了一位老红军的生动讲述。他给我们讲述了他参与红军长征的经历,分享了他当年的艰苦和忍耐。他的讲述充满了激情和纪实感,使我仿佛亲身经历了那段历史。通过这位老红军的讲述,我更加明白了长征对中国革命的意义,以及为了理想而付出一切的人们的伟大。我被这些英雄们战斗中的勇敢和无私所震撼,也感到他们的奉献精神是我们这个时代需要学习和借鉴的。

红军研学活动让我充分认识到历史的重要性,也让我更加珍惜今天的生活。红军的奋斗和付出换来了我们今天的幸福和安定,我深深地感到自豪。我认识到,只有通过学习历史,我们才能更好地了解自己,体会到自己作为一名普通青年应该有的责任和担当。

通过参与红军研学活动,我不仅收获了新的知识和经历,更重要的是,我对红军的英勇精神以及中国革命历史有了更深刻的理解。这次研学活动让我意识到,作为一个年轻人,我们应该勇于追求梦想,面对困难不退缩,坚信自己的力量。同时,我们也应该珍惜今天的生活,不忘历史,传承红军的精神和价值观,为实现中国梦贡献自己的力量。

红军研学活动是我人生中一次难忘的体验。通过这次活动,我深刻认识到了红军的艰苦奋斗精神,对中国革命历史有了更全面的认识。我相信,这次经历将激励着我追求自己的梦想,为实现我们伟大的国家梦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我将铭记红军的精神,努力成为一个有担当、有良知、有责任感的青年,为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做出贡献。

红军观后感(篇11)

《红军照耀中国》是一本非常感人的书籍,它以红军长征为背景,讲述了一群年轻的中国共产党员顶风冒雨,为了心中的信仰和理想,不惜牺牲自己的一切,为中国的独立和解放而战斗。通过阅读这本书,我深受感动和启发。


书中描写了红军在长征途中所经历的艰难困苦。他们穿越了雪山、越过了河流、渡过了草地,面对恶劣的天气和恶劣的环境,他们毫不退缩。他们身上的疲惫和汗水,无不世人所感受到。在这艰苦的征途中,他们以坚定的信念和顽强的毅力,不断地向前进,为了争取中国人民的解放和幸福生活,他们甘愿舍弃一切。


这本书中,作者生动地描绘了红军的英勇和无畏精神。他们不仅要面对艰难的路程,还要面对敌人的追击和袭击。他们毫不退缩,勇往直前。他们用自己的行动证明了他们不仅是中国共产党的战士,更是时代的英雄。他们在每个战斗中都充满了勇气和智慧,他们用实际行动告诉,只有勇气和决心才能战胜一切困难和敌人。


《红军照耀中国》还通过个人的命运展示了全国人民的痛苦和希望。书中有很多战士,他们不仅是孩子们的父亲,还是丈夫们的丈夫。他们放弃了自己的家庭,为了国家和民族的解放而战。他们的牺牲和奉献精神是无可替代的,他们为树立了榜样。


在书中,有一个情节深深地触动了我。在长征过程中,红军走过了一个个山沟,攀越了一个个险峰,时时刻刻将生死置于度外。在一个特别危险的时刻,一个年轻的红军战士看到了一只鸟儿,它在天空中自由自在地飞翔,给了这个年轻人极大的鼓舞。他想,就算是在这个苦难的世界中,也有生命的自由和快乐。他决定,为了这份自由和快乐,他应该勇往直前。这个情节让我深深地感动,它让我明白了一个真理:红军不仅是为了国家和民族的解放而战斗,更是为了给全国人民带来希望和幸福。


通过阅读《红军照耀中国》,我感受到了红军战士们的伟大和崇高。他们用自己的血和汗点亮了中国,他们为中华民族崛起和繁荣的伟大事业奉献了一切。他们舍弃了家庭的温暖和个人的安乐,把青春献给了人民,把自己的一切都奉献给了国家。他们用行动告诉了,只有为了共同的理想和信仰,才能成就伟大的事业,才能为国家和人民做出真正的贡献。


这本书深深地打动了我,让我珍惜现在的幸福生活,同时也让我思考自己应该为社会和国家做出什么样的贡献。正如毛主席所说:“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每一个个体都有自己的力量和影响力,只要心怀共产主义的信仰,秉持“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就可以为社会进步和国家繁荣做出贡献。


通过阅读《红军照耀中国》,我深深地意识到中国共产党的伟大和崇高,他们带领中国人民走向独立和解放,他们开创了新中国的崭新篇章。他们用自己的智慧和勇气,付出了巨大的代价,铸就了中国人民的幸福和繁荣。我为中国共产党感到无比的自豪和敬佩,同时也为自己是中国人民的一员感到无比的自豪和荣幸。


通过阅读《红军照耀中国》,我不仅学到了红军战士们的勇敢和无畏精神,还懂得了如何为国家和人民做出贡献。只有坚定理想和信念,勇往直前,才能为中国的独立和解放做出贡献。《红军照耀中国》这本书不仅让我了解了红军的伟大历程,也使我燃起了拼搏的斗志,我相信,只要每一个中国人都像红军战士一样顶天立地,勇往直前,就能够铸就中国的伟大事业,让中国更加繁荣富强。

红军观后感(篇12)

该片拍摄历时一年,平均年龄不到30岁的导演组从江西出发,横跨广东、湖南、广西、贵州、云南、四川、甘肃、宁夏、陕西等14个省市自治区,穿越松潘大草地等大量具有重要战略意义和革命意义的长征地标,祭扫了100多处红军烈士纪念碑和无名烈士墓,采访了200多位长征历史亲历者、见证人和红军后代,发掘了100多份从未被发现或较少被关注到的历史档案,共拍摄素材超过1500个小时。

这些史料档案中,有些是正本清源的重要文献,如1934年9月长征前夕出版的《红色中华》杂志,其中刊登的张闻天社论,从侧面证明了长征不是一次仓促的军事行动,而是经过策划准备的战略转移;有些是转折关头的重要决策,如湘江之役前,红五军团团长董振堂和政委刘伯承手写给红34师的一份作战命令,命令他们要作为后卫力量掩护全军过江;另一些档案则是饱含情感的历史见证,如19岁的红军战士石长阶在长征前夕写给父母却没有寄出的四封家书,以及红军战士为了向一户藏民家庭购买青稞充饥,插在田地里的一块刻着借据的木牌。

还有一个鲜为人知的事实,在这次纪录片中被重点揭示。在中央红军开始长征时的86000多人中,指挥员的平均年龄不到25岁,战斗员的平均年龄不到20岁,14岁至18岁的战士占到了队伍的四成。年轻的导演组以此为核心,在片中重塑了80年前这群同龄人的故事,10岁的刘福昌、17岁的郑金煜、19岁的石长阶、22岁的邓诗方,这些年轻的红军成为全片的绝对主人公,“青春”成了长征人的时代新注脚。

长征的历史几乎没有留下真实的影像记录,而以往关于长征的影视作品也不能满足纪录片以真实准确为标准的影像呈现。为此,摄制组大量采用三维地图、实地讲述、角色扮演和实景演绎相结合的方式,用镜头对话历史,用电影化手法再现长征场景。片中还打破《档案》的表现方式,首次采用双讲述人的设置,主持人石凉在片中化身长征途中的多个历史角色,如通讯员、炊事员、红军连长、普通百姓,带来真实的长征体验;讲述人谭江海则以全知叙述者的身份梳理和总结这段历史,推进故事的讲述.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