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凡观后感

07-07

当我们看完一部好电影之后,会不由自主去思考,脑海中会浮现许多有趣的个人想法。 让我们将心中的感受记录下来,写出一篇观后感,写观后感时要把握文章精髓,才能表达真挚的情感。小编精心整理为大家带来最新的“了凡观后感”,希望我们的建议能够为您提供一些灵感和指导!

了凡观后感 篇1

《了凡四训》是明代袁黄(字坤仪,号了凡)所撰写的一部教育子女的家训,分为“立命之学、改过之法、积善之方、谦德之效”四部分内容,集中概括总结了我国封建时代的道德伦理思想的精华,由于清代及**初年的高僧贤德们的推崇、印行,在民间广泛流传,对我国民众的人生和道德实践发生了重要影响。

“立命之学”中提到了改造命运的原理有两个方面,即,竭力行善和努力断恶。而“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正是印证了这样的思想。了凡先生由最初的宿命论转变为相信自己可以改变命运,即在生活中不断的行善,而不作恶事,他的这种转变也正是信仰的转变,从信仰宿命论而改为信仰福善祸淫、命由我造的人生观。

正如其所说“余初号学海,是曰改号了凡,盖悟立命之说。而不欲落凡夫窠臼也。”

“改过之法”顾名思义,就是不仅要积极为善,而且还要知非改过。正如孟子所说“人恒过,然后能改。”袁黄先生将改过分为三个层次,分别是从事上改、从理上改和从心上改,并且论述了各自的利弊得失。

第一个层次只是从表面上改变,即找出故障并全部改变。第二种层次就是从理解道理的角度出发,道理明白了,过错自然就会消除,正如此所说“其馀种种过恶,皆当据理思之。此理既明,过将自止。

”第三是从心上改,即“过有千端,惟心所造,但当一心为善,正念现前,邪念自然污染不上。”意思是说因为人们有不正当的思想所以这些思想才会发展成千万种过错,一个人如果能净化自己的思想使之充满心间,那么其他不正当的思想就不会玷污自己的心灵,自然就不会犯错误。这是袁黄先生论述改过的最高境界。

“积善之方”,即积善成德的方法,要改造命运不仅要改过,而且还要积善。要积善就必须先明白事理,因为“为善而不穷理,则自谓行持。岂知造孽,枉费苦心,无益也。

”在区分善与恶方面我们可以借鉴中峰禅师的话:“有益於人,是善;有益於己,是恶。有益於人,则殴人,詈人皆善也;有益於己,则敬人,礼人皆恶也。

是故人之行善,利人者公,公则为真;利己者私,私则为假。又根心者真,袭迹者假;又无为而为者真,有为而为者假。”此外,在积善方面我们可以按照了凡先生划分的标准,即与人为善;爱敬存心;**之美;劝人为善;救人危急;兴建水利;舍财作福;护持正法;敬重尊长;爱惜物命。

如果能做到这几点,那么我们就可以具备这世间各种品德。

了凡观后感 篇2

暑假去了西安的终南山,父母认识一位让我们全家都很敬重的白老师,他送给我家一本书,书名叫《了凡四训》,并嘱咐我们认真阅读。我认真读了好几遍,我觉得看完这本书我学到了书本上没有学到的知识,今天我就来分享一下我看完这本书的心得。

《了凡四训》,是明代著名思想家袁了凡给自己儿子写得告诫书,被称为“中国历史第一善书”和“东方励志书”。这本书中,了凡先生以毕生的学问和修养,用自己的亲身经历,告诫儿子不要被命运束缚,命是可以改变的,要自强不息。

这本书包含了“立命之学”,“改过之法”“积善之方”“谦德之方”四训。这里主要说了,了凡先生自幼丧父,母亲让他弃学从医,学医可以养生,也可以救人,了凡先生听从了母亲的意见。有一天,他去慈云寺遇到了一位老者,姓孔,云南人,老者修髯伟貌,飘飘若仙。孔先生告诉了凡先生命里为官,并告诉他“你县考可以考第十四名,府考可以考第七十一名,提学考可以考第九名。”第二年了凡先生赶考,结果孔先生的话都一一应验。孔先生还告诉了凡先生,他以后是个大官,五十三岁那年因病而终,可惜没有孩子。了凡先生相信了孔先生的话。知道自己五十三岁就要死了,所以了凡先生也无所求,无所思了。每个人生下来都不是圣人,哪里没有过错的呢?了凡先生决定从今天起改掉过错,每日行善。了他做了很多好事,包括做官时,减免税负,关心百姓疾苦,是百姓敬重的好官。最后了凡先生不但有儿子,而且还活到了七十多岁。

读了这本书使我明白了“积善之家,必有余庆”,就是说乐于助人,好施舍的人,这样才能把坏的命运变成好的命运。了凡先生告诫后人要有善心德心孝心。作为一个小学生更要学会这些。什么是善心,就是要乐于助人;德心我认为就是做一个有道德,公有德心的人。比如很多人会乱丢垃圾,我绝对不会乱扔垃圾,现在40度的高温,清洁工爷爷奶奶们冒着酷暑,在烈日下清扫大街,我请求所有人不要再随地乱扔垃圾,有的开车的叔叔阿姨会把垃圾随手扔在大马路的中间,他们就没有德心,清洁工们会冒着生命危险去捡垃圾,只要一个小小的举动就可以给别人一份爱心;以后不管在哪里吃饭,我绝对不会浪费粮食,在学校吃多少打多少,不能吃不完就倒掉,因为,在山区偏远的农村还有很多和我们一样大的孩子中午都没饭吃,我希望可以尽我小小的力量帮助到他们;孝心,就是知道孝顺父母,知道感恩。感恩我的家人把我带到这个世界上,帮父母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感恩老师教我们学习知识,上课认真听讲,不让老师操心。

日日谦善,日日进步;这个是我以后必须每天都要做到的,我希望我身边的每个人都能读懂这本书,并明白书中的真谛。

了凡观后感 篇3

《了凡四训》改造命运的方法读后感作者:如玉《了凡四训》-改造命运的方法读后感我们每一个人的命运是掌握在自己手里的,不好的命运完全可以通过我们自身的努力而改变。下面就是小编分享的了凡四训读后感两篇,一起来看一下吧。

《了凡四训》第一篇,立命之学。”命由天做,福自己求”了凡先生的人生,他改变了自己的命运,一生过的简单,却又快乐。当他知道自己的命运时,他非常平静,向他祈求祝福,最后得到了很好的回报。

若不反躬内省,而途向外驰求,而求之有道,而得之有命矣。内外双失,故无益”。每个人的喜好、特长和职业道路都不一样。只要你心中有成功的信念,用自己的方式改正错误,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终将有好的结果。如果你想成功,内外因素共同作用。

我自认为自己身上还有很多浮躁的东西,要想改变命运,就要努力去改正!

第二篇改过之法。一个人怎么能改变?凡先生告诉我们三个心声:第一,羞耻感。当一个人有了羞耻感,就不难改变。

二,发畏心,凡是作恶的人,大多没有畏心,最后一点,改过的勇心。勇于改正错误,战胜自己的勇猛之心。要想改变,就要反省自己的缺点,然后逐一改正。改变自己需要勇气和决心。

第三篇,积善之方。我们做好事都知道的叫积阳德,做好事别人不知道的叫积阴德。《了凡四训》告诉我们如果你今天看到一个需要你帮助的人,你没有去帮助他,那么有一天,当你需要帮助的时候,你会指望谁来帮助你呢?

这是一个恶性循环,所以我们大家都要积极做好事,不要担心自己的力量太小,只要大家都这样做,就会产生巨大的能量!

第四篇,谦德之效。“满招损,谦受益”我们常能看到这样的话语,我们小的时候,老师就叫我们要谦虚,老师给我们讲了一个故事,他说,“你们看秋天麦田里成熟的麦穗是不是都低着头的呢?你们知道为什么吗?

因为它们腹中是沉甸甸的果实,而那些高高昂着头的麦穗全都是腹中空空”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人,要谦虚,真正的大师,都是谦虚的人,一个人,要想成功,就要低着头,多听取别人的批评指教,才能进步,才能成为正真的大师!

我读了《了凡四训》两遍,只是粗略的知道了一些做人的道理,给自己制定一个计划!

1,每天反省自己一天的过失,记在本子上,经常拿出来看。

2,改掉自己急躁的脾气,凡事慢三拍,要发脾气时要告诉自己,忍住!

3,就像对待自己一样对待别人,这样才能宽容。

四。在每件事上,都要考虑两面,全面看待问题,保持平常心。

5,力所能及的真心的去帮助别人。

6,不断的补充知识,充实自己。

《了凡四训》是一部教育子女的家训,分为“立命之学、改过之法、积善之方、谦德之效”四部分内容,集中概括总结了我国封建时代的道德伦理思想的精华,由于清代及**初年的高僧贤德们的推崇、印行,在民间广泛流传,对我国民众的人生和道德实践发生了重要影响。

“立命之学”中提到了改造命运的原理有两个方面,即,竭力行善和努力断恶。而“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正是印证了这样的思想。了凡先生由最初的宿命论转变为相信自己可以改变命运,即在生活中不断的行善,而不作恶事,他的这种转变也正是信仰的转变,从信仰宿命论而改为信仰福善祸淫、命由我造的人生观。

正如其所说“余初号学海,是曰改号了凡,盖悟立命之说。而不欲落凡夫窠臼也。”

“改过之法”顾名思义,就是不仅要积极为善,而且还要知非改过。正如孟子所说“人恒过,然后能改。”袁黄先生将改过分为三个层次,分别是从事上改、从理上改和从心上改,并且论述了各自的利弊得失。

第一个层次只是从表面上改变,即找出故障并全部改变。第二种层次就是从理解道理的角度出发,道理明白了,过错自然就会消除,正如此所说“其馀种种过恶,皆当据理思之。此理既明,过将自止。

”第三是从心上改,即“过有千端,惟心所造,但当一心为善,正念现前,邪念自然污染不上。”意思是说因为人们有不正当的思想所以这些思想才会发展成千万种过错,一个人如果能净化自己的思想使之充满心间,那么其他不正当的思想就不会玷污自己的心灵,自然就不会犯错误。这是袁黄先生论述改过的最高境界。

“积善之方”,即积善成德的方法,要改造命运不仅要改过,而且还要积善。要积善就必须先明白事理,因为“为善而不穷理,则自谓行持。岂知造孽,枉费苦心,无益也。

”在区分善与恶方面我们可以借鉴中峰禅师的话:“有益於人,是善;有益於己,是恶。有益於人,则殴人,詈人皆善也;有益於己,则敬人,礼人皆恶也。

是故人之行善,利人者公,公则为真;利己者私,私则为假。又根心者真,袭迹者假;又无为而为者真,有为而为者假。”此外,在积善方面我们可以按照了凡先生划分的标准,即与人为善;爱敬存心;**之美;劝人为善;救人危急;兴建水利;舍财作福;护持正法;敬重尊长;爱惜物命。

如果能做到这几点,那么我们就可以具备这世间各种品德。

“谦德之效”讲的是只有谦虚谨慎、戒骄戒躁。本篇首先从理论上论述了“谦虚获益”的普遍性,这个道理类似于我们平时所提倡的“满招损,谦受益。”任何事物都有其发展的过程,也都有其发展的极点,当到达极点后,就会逐步下降,就像“月满则亏,水满则溢”的道理一样。

在生活中我们也经常说“谦虚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也只有谦虚,戒骄戒躁,我们才能更好的领悟这个世界,参透世间的各种道理。

无论改过、积善还是谦德都应基于立命,即对生命生活本身的存在与构成的理解。“积善”是建立在“改过”的基础之上, “改过”是建立在明白因果的基础之上,即“福善祸淫、命由自造”的人生价值信念。《大学》上说:

“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这“立命”亦即“知命”是本,“知命”之后必要力行改过、积善与谦德方可转化命运。

如果借用他人的语言对全文进行归纳那就是“诚意正心、格物致知、修身齐家”。

了凡观后感 篇4

《了凡四训》读后感1000字:

《了凡四训》是一本种德立命、修身治世类的教育书籍,全文通过立命之学、改过之法、积善之方、谦德之效分四部分来讲解如何改变命运。作者为明代袁黄,字坤仪,后改名了凡,其以亲身经历,讲述了改变命运的过程。

未学此书前,只知道人的命天注定,胡盘烂算不顶用。殊不知命运是可以改变的。了凡四训是一本非常好的认识世界,认识自己命运如何改变命运的书,好的修养德行福泽后代,对于我来说命由天定那是铁的事实,生辰八字注定的,直到读完了凡四训,终于深刻的理解了“命由心造,福自我求”这句话的意思。

了凡先生一生本来已被算命先生算定,经过验证不差分毫,虽然少去了迷茫的痛苦,但同时也让他没有了人生的追求,有着“得过且过,阳坡地暖和”的惰性。其实人生总有那么一点不可知的奥妙隐藏其中,当你突然顿悟的那一刻,才觉得人生原来如此美好。了凡先生自遇到云谷禅师改变了他的一生,说来简单“曰:人未能无心。终为阴阳所缚。安得无数。但惟凡人有数。极善之人。数固拘他不定。极恶之人。数亦拘他不定。”说得多好,人的起心动念,是改变命运源头,极善的人,经常会帮助别人,做一些好事,福德会随着善行日渐增长,命运就不是定数;极恶的人,原本可能有的福德反而随着他造的恶日趋所损,他的命运也不是定数,取决于他的造业。读后感·俗话说: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不是不报,时候未到。这是说你种下什么种子收获什么果实,这个果实是不定期的,也许半年六个月,也许三年五载,也许几十年甚至几百年……

了凡先生以自己的实践说明了命运是可以掌握在自己手里的,也印证了:“有志于功名者,必得功名。有志于富贵者,必得富贵。人之有志,如树之有根。立定此志。须念念谦虚。尘尘方便。自然感动天地。而造福由我。”的古语名句。读完这本书我不仅懂得了命运可以改变及改变命运的方法,还认识到了中华传统文化的真正内涵所在。

人们常说:生死由命,富贵在天;又云:谋事在人,成事在天。由此可知,数千年以来,人人皆知有命运的存在,也都感慨命运的不可捉摸。命好命歹,心态最重要,一定学会反省自己的过失,发现并改掉自己的坏脾气,对待他人要像对待自己一样,才会有宽容心,要一心向善,力所能及的真心的去帮助需要帮助的人,不断学习,充实自己,让自己成为一块对家族、对社会充满正能量的磁铁。

了凡观后感 篇5

《了凡四训》观后心得

这学期学习了宗教文化专题讲座这门课。其中感触最深的是**《了凡四训》。这是明代袁洁凡先生为教育后代而写的家训。这本书分为四个部分:

立命之学、改过之法、积善之方、谦德之效。重要讲述了了凡一生改变命运的经过,举出了许多古人通过积德行善而加官进爵,造福子孙后代的故事。鼓励子孙后代修身养性,扶贫扶弱,惩恶扬善,改善命运。

故事首先介绍了凡大师生活中的两种不同情况,以及他对生活的态度。其中令他改变一生的是云谷禅师。云谷禅师为他答疑解惑,并教他行善积德的方法,至此,袁黄便发心修善,发誓不愿如凡夫一样终了此生,于是一生勤修善行从不懈怠,成为后人通过积德行善而改变命运的榜样……虽然看似我们的命运可以通过一定的途径**出来,但是命运还是掌握在我们自己手中。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我们只有不断刻苦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修身养性,原来先天不足的缺陷可以通过后天来完善。“知识改变命运,积善造福人类”,这些微不足道的道理现在再细细的品味事多的深邃啊。

第一篇,“立命之学”。命由天做,福自己求。古人道:

举头三尺有神明。敬畏天,心身光明,不愧为真正的君子英雄。现代的社会之所以很少见到君子豪杰,是因为社会能干扰人清净本心的因素太多了,世人已经很少有人能保持意念的清净了,也很少有人能深信因果报应之事了,对自己不能严格要求自己,放纵烦恼习气,不能不让人为之叹息!

只要牢记自己的理想信念,充分发挥自己的潜在优势,终将有好的结果。佛法中的因果报应之说,我认为是有道理的。一个人要想成功,内因和外因共同起作用。

一个善人,自会有很好的人缘,那么很多人来帮助他,再加上他自身的努力,成功的可能性自会比别人大很多!我自认为自己身上还有很多浮躁的东西,要想改造命运,就要努力去改正。高考期间,我们身边的同学和朋友们为心中理想的大学而努力奋斗。

我盲目追求一种快乐轻松的生活方式,每天都在无知中度过。因此,高考不尽如人意。为此,我开始抱怨上天的不公,怨恨自己命运多舛的生活。现在我看着凡先生的生活,我非常羡慕他。他改变了他的命运。他的生活简单而快乐。当他知道自己的命运时,他非常平静,向他祈求祝福,最后得到了很好的回报。

我的大学之旅才刚刚开始。为了以后过上美好的生活,我要看不起以前的命运,努力学习专业知识,博览群书,让我的精神世界更加丰富多彩。

第二篇“改过之法”。“若不反躬内省,而途向外驰求,而求之有道,而得之有命矣。内外双失,故无益”。

“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佛教有“放下屠刀,立地成佛”;了凡先生告戒我们三个心知耻心发畏心改过的勇心论语》有“吾日三省吾身”,我们要时常反省自己的错误。士季说过:“知错能改,善莫大焉”。

你犯了错也没关系。能够理解自己的错误,及时纠正错误,并从中吸取教训是很重要的。只有这样,才能使人进步,使人进步。知道错误并能改变它们是一种责任。它不仅对你自己负责,也对你的家庭负责。它也对国家负责。蔺相如因为“完璧归赵”有功而被封为上卿,位在廉颇之上。

廉颇很不服气,扬言要当面羞辱蔺相如。蔺相如得知此事后,尽量回避和允许,并没有与廉颇发生冲突。蔺相如的**以为他怕老实,蔺相如却说:

“秦国不敢侵略我们赵国,是因为有我和廉将军。我对廉将军的宽容和让步,就是把民族危机摆在前面,把个人仇恨摆在后面!”这话被廉颇听到,就有了廉颇“负荆请罪”的故事。

因为他后来明白自己的错误是对国家不负责任的,所以他改正了错误。知错能改是一种进步。唐太宗善纳谏言,只要大臣们指出不对的,就必然会改正,所以才有了“贞观之治”。

知错能改这种品质,是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具有的的,唐太宗都能放下帝王的身份,我们又有什么理由去掩饰自已的错误呢?在革命斗争中,我们党也放过了严重的错误。后来,当我们认识到错误的时候,我们成立了著名的荣誉委员会,挽救了中国革命,最终建立了新中国。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成了国家的主人。

中国历史进入了一个新纪元。人非圣贤,孰能无过?认识错误并加以纠正,可以使我们重新认识自己,使我们进步,使整个社会进步。

我们每个人都应该知错能改。

第三篇“积善之方”。做了好事,大家都知道的叫做积阳德,做了好事别人都不知道的叫积阴德。这些善事最多只能称作半善,施恩望报就是不真诚的善,所得的果报也是很有限的,只有在行善的时候做到“三轮体空”,即在做好事的时候,不要看到布施的我,不要以为自己肯做好事就很了不起,也不要看见受布施的人,不可以把受布施的人看作是得了我的恩惠,过后更不要一直记心里,应该淡忘,只有发乎真诚自然的善行才是真正的满善啊!

每个人都希望自己家庭和睦,事业顺利,千祥云集,但上天是公平的,只有善良的人才能得到福报。英国首相丘吉尔年轻时被一个农民从粪坑里救出。他父亲花钱帮助儿子上学。那个农民的儿子在长大后发现了青霉素。后来,农夫的儿子用他发现的青霉素救了丘吉尔的命。

在当今社会,只要为官的切实为百姓做几件实事,不**腐-败,那就是好官,也许我们没有机会救别人的性命,也许我们没有能力支援穷苦的家庭,但只要我们不放弃积德行善,力所能及的做一些小事也是一种善良。当别人有麻烦时,不要陷入麻烦。当别人丑的时候,不要取笑他们。当别人幸运时,用真诚的心祝福他们!

第四篇“谦德之效”。“满招损,谦受益”“谦虚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这是社会上广为流传的一句名言。

翻开历史,我们不难看出有多少志士仁人、文人墨客,由于谦虚而在事业上有所成就,永载史册,又有多少人由于骄傲而悔恨终生。 三国时期,刘备为了恢复汉室,竟三顾诸葛亮的茅庐。他并不以诸葛亮的自卑为荣,而是降低自己的地位,一次又一次地拜访诸葛亮。

诸葛亮终感其诚,答应为他奔走效劳再如,吴王夫差因为打败了越王勾践而骄傲起来,终日花天酒地,不理朝政,后来,终于被卧薪尝胆的勾践所消灭在现实生活中,也经常会遇到这样那样的人和事,那么我们应该怎样对待呢?不要因为别人不如自己,而轻视别人;人各有长处,应向别人请教,取他人之长补自己之短;这样,我们无论在什么时候都能严格要求自己,把自己置身于整个集体之中,干好一切事情。 我以前也是很骄傲的。

记得有一次,班上有位同学向我问问题,当时我想,就这样简单的问题,还值得问?给你讲也是白浪费我的时间!于是,推辞说“没空”,便走了。

后来班里同学都疏远了我,在选三好学生时,我只得了三票,同学们还给我提了不少意见,说我不关心同学,说我太骄傲,说我…… 当时,我真气坏了!由于骄傲,我的学习也慢慢落后了。后来,在老师的帮助下,我逐渐意识到骄傲给我带来的伤害。我开始向同学们学习,互相学习。就这样,我取得了很大的进步。

“谦虚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我们应永远铭刻。

《易经》说:“积善之家必有余庆(后福),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后患)”。总而言之,行善必得善果,造恶必得恶果,要想改变命运,只有行善积德,行善未果只能是自己善力不够,为命数所束缚,不能怀疑。

“人为善,福虽未至,祸已远离;人为恶,祸虽未至,福已远离“,坚信善恶的报应,学习了凡先生改过迁善,改变命运的精神,一定能使我们的人生更加美好!

了凡观后感 篇6

《了凡四训》旨在教会人们作为人而生于世间的四种为人之道,即立命、改过、积善、谦德。

读立命之学,让我想到这么几个词:天命所归、我命由我不由天、天作孽犹可违 自作孽不可活。所谓天命,我认为不过是人脑形成的意识形态。从科学角度来看,为人处事是遵循的人类设定的标准和方法,而非天命。但是,我辈皆凡夫俗子,有时候不得不以天命作为精神慰藉,倒也情有可原。

立命之学告诉我不要相信什么命中注定之类的话,知道自己要什么,知道自己该怎么做,只要是正确的事情,那就去做好了,千难万险坦然面对,即使最后不成功,也只是自己做的还不够,而不是天命使然。

修心之言,即要心无所恶,心里不能有杂念,胜而不骄败而不馁,时刻保持一种包容、平和的心态,凡事做到问心无愧。

读改过之法,何为过,每个人对过错的判断标准不同,因此要先知错方能改过,如何知错改过,作者告诉我们要有耻心、畏心、勇心。

有羞耻之心。知错能改善莫大焉,古往今来有无数例子,就在我身边,作为我的老板还是一名女性,都可以虚心听取意见主动自我批评,而我这么low的一个菜鸟,怎么好意思不去虚心学习的呢?三人行必有我师,要能常常看到别人的优点,耻于自己的不足,如此方能知错改过。

有畏惧之心。举头三尺有神明,不要认为自己做了坏事没人知道,人在做天在看,错而不思悔改必终食恶果。

有勇敢之心。要勇于承认错误,要勇于改正错误。我认为能做到这一点真的很难能可贵,尤其是作为一个老板、一个官员、一个领袖。记得小的时候看过一个故事,讲述一个日本餐饮店,主动请客人提意见,然后改正,慢慢的这家店生意越来越好。虽说这种事很普遍了,但是由于是很小的时候印在脑海里的,所以它形成了我对谦虚且勇于听取别人意见的早期认识。

我认为每一次改过都是一次自我提升,同时更是对自己内心修为的一次磨练。一个人如何能够拥有宽广的胸怀,如何拥有一颗包容的心,是需要不断磨练的。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心若止水波澜不惊,这些内心修为的至高境界,是需要一点点培养。

读积善之方,多行善事,必有善报,不是不报时候未到。这里讲了很多故事,都是行善事得善报的。不过有一点感觉有些别扭,故事里很多都是父母辈积累善缘,子孙辈得到善报。可能是我的宗族观念不强,更希望是今世缘今世报。

后面讲到对于善的判断,什么是真假、端曲、阴阳、是非、偏正、半满、大小、难易,这些种种需要慢慢消化。由此可见,无论对待人还是事,都不能片面和武断。为人要低调,做事要谨慎。

读谦德之效,特别喜欢下面这段:

古语云:有志于功名者,必得功名;有志于富贵者,必得富贵。人之有志,如树之有根。立定此志,须念念谦虚,尘尘方便,自然感动天地,而造福由我。

人要有志向,同时要时刻保持谦虚的态度,凡事多为他人着想,自会得到福泽庇佑。然而,当今社会,人们都在为了生活而奔波劳碌,所谓的志向,早已屈从于生活压力,甚至不曾记得自己有过志向。

突然感觉有些可悲,真的很羡慕那些有梦想的人,即使千难万险即使头破血流,起码曾经为自己活过。哇,不能这么想下去,会抑郁的,活着还是要洒脱一些。没有梦想又如何,志向不清晰又如何,作为儿子孝顺父母,作为弟弟姐弟和睦,作为丈夫敬爱妻子,作为朋友互帮互助,作为员工爱岗敬业,作为公民热爱祖国,多行善事多结善缘,不枉此生,足矣。

通读了凡四训,感觉人的思想境界没有最好只有更高。不过,很多地方都提到鬼神之说,我虽不信但也不否定。权且把它当作一种精神寄托,用来规范自己的言行举止,用来指引自己的为人处事,用来丰富自己的内心世界。

了凡观后感 篇7

查知坊读此书,从她说起,一位宛若仙子的女子,与我甚是要好,xx机缘巧合结缘佛教,xx暑假回家乡与她见面,言谈间对生的从容、对死的坦然让我刮目,临别送我几本书,其中一本---《了凡四训》,暑假期间得空细细品读,颇有些许沉淀,借此机以为记。

了凡先生在少年时,遇到一位孔先生替他算命,算他一生的寿命到五十三岁,命中无子,当官的话可以做到县长。他每年拿国家多少待遇,考试第几名,都算得很准,了凡先生一对照,一点都没错,所以就深信不疑。既然人生已定,那么心就定了,就没有妄想。

世间人追求功名、财富,而了凡先生没有这个念头,因为他晓得命里没有的,求也求不到,所以干脆就不想了。

后来,他和云谷禅师在禅堂里坐了三天三夜,没有任何错觉。禅师很佩服他,说道:“你的功夫了不起,一般人做不到。

”他回答说:“我的命被人算定了,打妄想也没有用。”云谷禅师听了哈哈大笑说:

“我以为你是圣人,原来你还是个凡夫。”随后,云谷禅师的一番教导,使得他顿悟。于是,他决心改变自己的命运,不仅承认进了进士,而且还生了两个儿子,活到74岁。

这正是《了凡四训》所讲,“有志于功名者,必得功名;有志于富贵者,必得富贵。人之有志,如树之有根,立定此志,须念念谦虚,尘尘方便,自然感动天地,而造福由我”。

《了凡四训》与佛经有着相似之处,目的皆在“与人为善”、“护善念”。那么,又应如何“护善念”呢?这就需要平定你的心,去掉“贪嗔痴慢疑”这“五毒”,不被名利富贵等物欲所动心,将坚定的正念、正信坚持下去。

只要一心一意地发善心,做善事,正的念头出现在前,那么**的念头,自然就污染不上我们的心灵。即是有错,也有错,只要我们愿意改正,我们就能回归自然和最真实、最善良的一面。

“满招损,谦受益”,这句训诫一直成为世人的座右铭。在《了凡四训》一书中,同样阐释了“谦虚”的重要性和必要性。“须使我存心制行,毫不得罪于天地鬼神,而虚心屈己,使天地鬼神,时时怜我,方有受福之基。

彼气盈者,必非远器,纵发亦无受用。稍有识见之士,必不忍自狭其量,而自拒其福也,况谦则受教有地,而取善无穷,尤修业者所必不可少者也。”这是说,人若谦虚,神明相佑,人若骄满,神明相拒。

纵览《了凡四训》一书,才发觉它不仅包括待人接物的技巧,也有安身立命的方法,还有应对人生、处理情感、生活的策略,不失为一本全面周到的佳作。在反复品读《了凡四训》一书之后,定能走出生活中的种种阴霾。

路漫漫,把每一天当成修行。

了凡观后感 篇8

幼年丧父,母亲让他放弃科举学习医术。一老者说他有当官的命,他自己也想读书,便读书考功名。经历了一些波折,时候未到时是不会成功的。全篇比较唯心,认为一切要从内心出发。后面就更加偏佛教了,感觉完全就是封建思想的产物,认为一切都是命数,个人只能积德行善,为自己积累福祉。让人细数自己的罪过忏悔。

作者的号从学海变为了凡,因为除了生死,其他都不算大事。作者的余生都在珍惜时间,去做好事,并发愿做三千件好事。

也有我比较认同的观点:即使命中有富贵荣华之象,也要当成落魄那样来考虑;就算面对着顺利,也要做好不顺利的打算;就是目前衣食无忧,也要时时想着要是贫困窘迫怎么办;就算现在人们对你很敬重,也要谦虚谨慎;就算家族显赫,德高望重,也要把自己当作普通人来看;就算自己学识还算不错,也要时刻提醒自己学识还太浅薄。

他又认为,做人必须每天都知道自己的过错并且每天都要改错,并且认为天下聪明伶俐的人多,但很多人不肯精心修德,不肯用功去拼搏事业。这一点我也极为认同。人跟人之间的智商其实差距很小,我们更多的差距来源于认知和思考的不同,并且以绝大数人的努力程度来看还轮不到拼天赋。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