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找家园读后感

07-19

众所周知,作为一名没有经验的新老师,我们需要把自己教育实践中的见闻感受记下来,而教育笔记有助于提高老师的教育水平。我们可以从哪些方面写教育笔记呢?以下由小编收集整理的《寻找家园读后感》,欢迎分享给你的朋友!

寻找家园读后感 篇1

寻找家园的读后感,来自京东商城的网友:读了很多书了,还是容易过早下结论,或者说是顾名思义。一开始我只以为这是一本散文抒情类的书籍,假如我没有看简介的话。我只觉得放在枕边,没有读上几篇,也是自有一种惬意和潇洒。后来我错了,这不是一本让人惬意的书,这是一本千斤重的书,读了就难以再轻易放下,这不是散文,我不曾读出作者的放浪形骸和诗意的生活;这不是回忆录,我也不曾读出作者童年的欢乐和无忧无虑;这更不一个人的自传,这是一段段屈辱的血泪史,它爬满了每一人历史亲历者的心,那里满是伤疤,这是一段不该忘记的历史,我们需要记住,印在脑海,刻在心底。越来越发现,读的书愈多,对身边的人和物的认同感越来越低,我不知道这是好事还是坏事。很多以前认同的价值观越来越觉得问题重重。我对人说,小时候不懂事,亦不知走往何处,于是就胡乱的随人选择了一种价值观来引路,等到自己大了,才发现,还有更好地价值观在等我们,于是我们抛弃了之前的而去选择那好的去了。等到自己再大点,又发现自己遵循的价值观简直漏洞百出,于是在还没找到新的价值观替代之前,就又一次抛弃了现有的。于是,有很长一段时间,我很迷茫,我失去了自己,我在一个虚无空洞的世界里游走,什么都没有,白茫茫一片。突然明白:失去信仰的可怕。有时候又发现:坚持一个错误的信仰比失去信仰更可怕。因为之前正确的也在错误的信仰知道了,成了错误的了,一切都变了。信仰这东西很玄妙。有的时候你不觉得它的存在,其实它无处不在,只是正确的人、正确的时间和正确的信仰一结合,我们便察觉不了了。有的时候你能亲切感受到它的存在,但现实中它又不在。虽是客观的物,但被主观放错了时间和地点,一切就都变得可怕,这可怕是无规律的可怕,是无信仰的可怕。人与人之间没有了信任,社会失去了起码的合作起初,一切都被打乱,信仰被溺死。我们像行尸走肉般活在一个混乱的世界,这世界还是那个客观的世界,只是这混乱却是主观的添加。一切都变得疯狂,像一场持久不停……

寻找家园读后感 篇2

以真我面对世界

——读《寻找家园》有感

原创: 程馨雨

在绝对的孤独中,我有时也怀疑自己。我想我不知道的事情太多了。我对宇宙、生命、历史、科学、宗教和人类世界的现状知知甚少。我怎么能这么自信?但我也认为,只是因为无知,我们需要学习。我们不能放弃在某种终极真理的脚下自由探索和选择信仰的权利。

而且,以这个真理的名义,我们被非自愿地剥夺了几乎任何东西。

——《寻找家园》高尔泰

书的分量很重。我同学借给我的东西是老师推荐的。我花了不到一周的时间才在12点前读完。书中所呈现出来的那种事实,关于生活在那样的集体中的事实,无不透露出某种残酷,除却肉体上的求生的残酷,那种人心的诡谲阴险更使见者心累,在赤壁与沙漠间是这样,回到教学楼里衣冠楚楚之间仍是这样,现代的宫斗剧无非是炒冷饭和拙劣的模仿,实在是很残酷的。

除此之外,作文去媚,力求真实。在短短的空间里写进一个人,写的又厚又深,所以我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我倒不求自己一定要写的多么厚重,追求这一点没意义,大概也不是想着追求就能做到的。

但作文要拍马屁,力求真实,很多看似简单的道理,我觉得越来越是没完没了。

我一直都意识到自己写东西的问题,一篇大文章里往往有几千个字,没有刻意地延长、表达自己想表达的东西,也就是说,我觉得光是简练,或者说简练,拖长一根弦是不够的。那天冉老师课上忽而提到,说就像一棵大树,长得十分繁茂茁壮,但需要修剪。的确是这个理。

但有时我觉得这不全是技术问题。当然,这不是我的借口。如果经果技术上的修改,会更好。但我也觉得自己经验太少,所以尽量多关注那些琐碎琐碎的小事,尽量把每一点都放大写清楚。

因此冗长。然而作者所历已经将其拣选,时间、经历,厚重的事物太多,自然而然的写得不放大也不用力。反而这样,留下的部分更使人汗颜,唯唯。

不过即便如此,我还是不认同因为作者的经历之复杂,厚重,因为作者经历了我之所无可想象的东西,我就要深感自己的痛苦多么的不值一提。别人痛苦的存在否定了自己痛苦的价值,这是一种奇怪的逻辑。当然,我得承认,哪怕仅凭我自己对自己的了解来说,我们可以说在那些我们称之为痛苦的东西中也会有无病呻吟,但我想这或许是某个个体所反映出来的现象,不能简单的归结为某个时代的人的特质。

面对这段经历,面对经历过这样一段历史的人们,我们只能尽可能的敬畏和谦卑。因为有太多血淋淋的事实摆在眼前,残留的影响到今天都还在荼毒四方。也因其所经历的的确是我之无法完全想象,却又能够片面感受到的。

在文章的开头,我说我不敢叫书评,只能在读完之后。因为觉得没资格评价。或许也是因为看到了作者的书中,记录了太多,被这样那样妄自评价定性的人,因此对于评价这样的字眼和含义顾虑了。

一方面,如果我因为害怕作者的经历而不敢评价这本书,我会诉诸权威吗?一方面想着,这么说来,又有什么东西是可以被我们擅自评价的呢?

没有什么是可以被我们所擅自评价的,无论何时,面对什么,武断、轻率、跟风的定性与议论都不可取,但是我们却要鼓励自己去独立且大胆的想,真诚的说出自己的感受。即便面前的是高尔泰又或者另一位作者的书也罢。尊重和敬畏他人的痛苦和经历,也从个人的痛苦中汲取营养,尊重和敬畏他人的作品,也保留着自己的判断和想法。

相信这些都是可以并行不悖的。

在作者的书中有这样一句,”以真我面对世界”,我当时很喜欢,算是他人生中唯一一次演讲后给观众们的寄语,原句是这样:我说希望大家都能以真我面对世界,给自己营造一个可以自由呼吸的空间。相信这些小小空间,最终会连成一片。

慢慢体会这本书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就像我有很长的路要体会写作一样。”以真我面对世界”,共勉。

爬行动物与两栖动物读后感

寒假里,我看了许多书,其中我最喜欢《爬行动物与两栖动物》,因为它很搞笑,还告诉我们知识。

这本书的主人公是姜坦坦和喵喵。虽然姜坦坦喜欢爬行动物和两栖动物,但他对它们的基本知识却很少。喵喵比坦坦聪明,经常装作了不起。

这本书有许多故事,其中我最喜欢《为什么鳄鱼吃食物会流眼泪》。

故事主要讲述:有一天,在烧烤馆,坦坦、妙娃和绿鳄鱼正在吃一块猪肉。绿鳄边吃边哭,还说着:

“好好吃!”喵喵和坦坦大叫:“好吃就好吃吧,干吗边哭边吃啊?

”绿鳄说:“我们鳄鱼吃食物时会流泪。”然后解释:

“鳄鱼的泪腺神经和唾液腺神经是彼此缠绕的,所以吃食物时泪腺也会受到刺激,从而留下眼泪。”“那眼泪和唾液是一起分泌的吗?”坦坦问。

他看了看其他鳄鱼,说:“所以吃饭时才哭成这样呀。”在回去的路上,坦坦他们遇到了一位叔叔,叔叔发现了走在后面的绿鳄,说:

“啊!巨人还藏着这种人才!”又说:

“这部电影正在寻找嘴巴大的演员呢。要不要拍电影呢?”不等绿鳄回答,叔叔递给它一张纸,说:

“好!现在是你和女朋友分手的大嘴戏。必须哭得伤心点。

”绿鳄说:“让我突然怎么哭啊。”但还是大声读出来了:

“居然弃我而去了……我曾多么爱你……”叔叔基地地说:“好!调动情绪哭出来吧!

”绿鳄拿出一串楼,边吃边哭,还说:“呜呜……回来吧!”叔叔生气了:

“停下!怎么吃着东西哭呢!”

在坦坦的生日会上,有两种鳄鱼边吃边哭,还说:“呜呜……坦坦啊,生日快乐!”()“坦坦啊!”坦坦说:“是谁……在生日时把鳄鱼叫来的?这里有人去世了吗?”

看完了这个故事,我笑起来了,一会儿四脚朝天笑,一会儿抱着肚子哈哈大笑,一会儿拍着床笑。就算聋子也会被这笑声吵得受不了。

女不强大天不容读后感《平凡的世界》读后感《给孩子100本最棒的书》读后感朱子家训读后感(一)

学校四年级第二学期的寒假作业就是背诵《朱子家训》。当我打开这本书的时候,原来以为是很枯燥的文言文,读后才发现全篇以偶句连成,读来如金玉落地,颇具韵律之美,不仅不觉得枯燥,令人爱不释手。反复吟读,更觉得蕴涵丰富,深意绵长。

”黎明即起,洒扫庭除,要内外整洁,即昏边息,关锁门户。”这一句话仿佛让我在晨曦的薄雾中看到了一个在清扫庭院的淡淡人影,那青色的长衫在风中轻轻地摇曳着;仿佛让我在漫天晚霞中看到了一个静看落日的人影,那青色的衣衫上染上了绚丽的色泽,他在最后一缕阳光消散之后慢慢关上了门窗,把烦恼不安也关在了门外,在如水的月光中进入了梦乡,梦见了那只蝴蝶自在地在身边飞舞。这是多么正常健康的生活环境啊。日出时做,日落时休息。

这是多么闲适、安宁、平淡和朴素的生活状态啊。

”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这一句话和”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一样表明了对劳动的尊重和对劳动成果的珍惜啊,浪费无疑是可耻的这在任何时代都是一样的。

其中我印象最深的一句”见富贵而生谄,容者最可耻;遇贫穷而作骄态者,贱莫甚。”“与肩挑**,毋占便宜;见穷苦亲邻,需加温恤”……这些质朴的格言早已超越了文字,幻化为贤者心灵的法则。

若说处世为人我最欣赏的是”轻听发言,安知非人之谮诉,当忍耐三思;因事相争,焉知非我之不是,须平心暗想”这句,是的,我们要善于倾听,做领导的尤其要如此,但倾听不等于轻信。话语是人们工作和社会生活中使用最广泛的交际媒介。如何应对汹涌的话语浪潮?矛盾是无处无时不在的,大是大非有但对于平常百姓生活究竟

有多少?怎样处理?那么我们就好好琢磨琢磨朱柏庐这句话吧!

”祖宗虽远,祭祀不可不诚;子孙虽愚,经书不可不读。居身务期质朴,教子要有义方。”

这几句都表明对子孙的教育是多么的重要,用好的教育方法才有用,不光要让子孙读好书,好读书,还要以身作则,用自己淳朴的品质教化子孙才行,这样后代才能长盛不衰啊,否则只会使三代而衰这句话应验啊。

虽然有写文字我听不懂,但它帮助我找到了心灵的净土,教会我如何在喧嚣的世界里保持一点纯真、一点真诚、一点文化的执著。总之,受益非浅!

《朱子家训》读后感(二)

读完《朱子家训》我感慨良多。它告诉我们一个事实,一个人对他人和生活的态度。全篇以偶句连成,颇具韵律。反复吟读,更觉得蕴涵丰富,深意绵长。

”黎明即起,洒扫庭除,要内外整洁,即昏边息,关锁门户。”一种田园般的悠然生活,跃然于眼前,每天早晨伴着晨露,把庭院内外收拾的干干净净,迎接新的一天的到来。当太阳走完了一天的路程,洒下最后一缕阳光,然后关上门,卸下一天的劳累,准备睡觉。

这是怎样的一种安然,一种恬静,恐怕只有不被世俗沾染的人才能享受这份安逸吧。

”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微艰。”看看如今,美国的”次贷风波”引起了世界经济的强烈波动,且不说其他,就一路飙升的粮价或许就是08年一个笼罩在人们头顶的经济阴霾。联合国前秘书长安南前不久也发出警告:

每天晚上地球上有8.5亿人饥肠辘辘地入睡。或许一日三餐能吃上香喷喷的白米饭在很多人眼里成了一种奢望。

报纸上那些”饥民”特写,怎不为我们一次次的敲响警钟:杜绝浪费,从我做起。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是社会的基础。社会能否达到所谓的”太平盛世”归根到底就是看每个家庭过的是否幸福如意。但是,总有太多太多的家庭处于不幸之中,隔阂、争吵和打闹,日子鸡犬不宁,孩子的心没有依靠,惴惴不安,心存胆怯,平静的生活总是那么短暂。

一时话不投机,就可能瞬间爆发一场战争。对此前人早已告诫过我们,”居家戒争讼,讼而终凶”是啊,两个人从相遇、相知、相恋,到最后组建起家庭,毕竟都付出过,努力过,何苦用曾经接吻的嘴说出中伤对方的话呢!”凡事当留馀地,得意不宜再往”做事不能太绝,说话亦然,所谓话说太尽,缘分必定早尽。

可怜天下父母心。是父母把我们抚养**,为我们创造了基本生活条件。在人的一生中,父母的关心和爱护是最真挚的,最无私的。

”重资财,薄父母,不**子。”看重钱财,而薄待父母,岂不妄为人子?

读完全篇我有太多的顿捂,太多的感慨,太多的欣喜。中国优秀文化,优秀传统很多都包含在里面。它对于一个刚刚踏出校园尚且稚嫩的青年,在对**的世界探索中,是一笔不菲的财富。

当然所处的时代不同了,一些内容可能以不适合这个时代了,其中封建性的糟粕如对女性的某种偏见、自得守旧等是那个时代的历史局限,但其大部分还是有道理的。人生是有取舍的,书中的内容也可以取舍。

朱子家训读后感(三)

《朱子家训》是一部儒家经典之作,以前听语文老师提过,但从未见其真面目,听说它几百年来都广为流传,而且能告诉人们怎样做人,怎样做一个正直的人、高尚的人,它为什么会具有如此大的魅力呢?带着疑问,今天的班会课,我读得认真,听得仔细,课后,感触很深。

”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这一句话和”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一样表明了对劳动的尊重和对劳动成果的珍惜啊,浪费无疑是可耻的,这在任何时代都是一样的。

作为青年学子,更应该珍惜拥有,懂得父母之艰辛。

”宜未雨而绸缪,毋临渴而掘井。”也许有人会说未雨绸缪未免操之过急,而世事变化无常,不可能找到一种解决所有问题的方法啊,可是机会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临渴掘井是行不通的,非但不能解决问题,而且有可能是饮鸩止渴,使得问题变得更糟,这句话特别值得借鉴,想想我们作为职业高中的学生,肩负着劳动一线的重任,深受国家的恩惠,却每天在这里挥霍时光,总以为自己很了不起,不要读书也能事业有成,可是,在科技高度发达的今天,在什么都是自动化、电子化、信息化的今天,临渴掘井怎能行得通呢?

”器具质而洁,瓦缶胜金玉;饭食约而精,园蔬愈珍馐。”作者喜欢这种平淡、朴素、简单的生活,几只青瓦和陶土做的器具摆放在桌上,投下了一片阴影,而在碗里盛着赏心悦目的绿色,那蔬菜还滴着露的时候就从菜园里采摘下来了,新鲜极了,比油腻的鱼肉更美味。我想,在物欲横流的今天,在一切向钱看的今天,这样舒心惬意的田园式的生活是很难实现的。

寻找家园读后感 篇3

[推荐]寻找家庭阅读-精选word文档

==本文采用word格式。在**之后可以很容易地编辑和修改! ==

寻找家园读后感(一)

以石头为知己。“天下蚩蚩,鸟惊雷骇”,世俗更为浇薄,人心更为险恶,到处是弄人,到处被人弄。当他接受上级研究敦煌的课题时,我

个人于古墓里临摹,他感觉自己被活埋了,周围的古人都是活的,唯有他是死的。为了逃避孤独和沉默,他翻阅了在阴沟里找不到的纸片记录,继续写作

起来,明知道是在玩火儿也顾不得了……他言道自己只是为了证明自己还活着。

艰难的无声的抗争,只为了灵魂清醒,不想把元神祭出去。仅仅四年好光阴,“文-化-大-革-命”开始,他的牛棚生涯也随之开始了。此时他已是“纵

浪大化中,不喜亦不惧”。生活在路上,也在我心里他的心变得坚强

起来。在牛棚的日子里,他们奉命为伟人喷漆,监工们用喷枪把他们的脸淋得湿透

一层洗不掉的小白点儿,这时候的高尔泰用上衣包着头,从小孔隙看这些海内

著名的艺术家们弯下腰来努力工作,喜欢看西方风景。读这样的文字,你

会感到荒凉无边。人不能自保,只有将心藏在暗角里,看一切“颠玄玄于道流”,无辜的是眼睛,抹黑的是心灵。人世间命运的畸零随处可见,王侯将相YjS21.Com

草芥小民,当风行水上,同为一景。

“五七农潮进山开荒,抓捕黄羊有了狩猎经验之后,他说道:”通过抓捕

黄羊,心也越冷越硬,原来变了野兽之后,生活会好起来……“食草的毙命,

食肉的内心没有怀刑之惧,居然能行得通,生活好起来……多么意味深长的五

个字,你没有看到心灵深处燃透的灰烬,只觉着鼻子很酸,为了高尔泰,为了

自己无数次扮演的食草动物无辜见怜……高尔泰是用泥污的肢体,带着创伤的

灵魂,爬出那黑暗的隧道,因而他后来偷渡出国,更深的感喟”奴隶没有祖国,我早已无分天涯“。幸好他有赖以生存的绘画天赋,养家糊口,”与胡僧话落

花“,桑榆晚景还堪安慰。

《寻找家园》是时代的缩影,政治挂帅的天空是灰色的,人影瞳瞳鬼火粼粼,瓦瓮之声甚嚣尘上,然而却是吾国几千年历史的重复,文人每每遭遇政治

的戕害。也许高尔特是一块倔强的石头,骄傲而崎岖,而他在这种环境中的经历更为深刻。读他的散文,你会感觉到蓝色的火焰在沙漠中流淌,混乱的梦魇和看不见的鬼手跟随

时伺机而动。人性的卑鄙,到处都有。他是个孤独的孩子,无意中卷入了一场

[推荐]寻找家庭阅读-精选word文档

洞,心灵尚在悬崖呐喊,声音更为凄烈,因而他的家园是漂泊的,虚无的,他

用一生去寻找。

政权的不稳固,才是国家罹难的根源。人人畏政猛于虎,想不卑微都难。

高尔泰张贤亮们,是木秀于林的一大批良材,被时局扼杀,有的宁可枯萎有的

宁可做庄子笔下的大而无用之才。人生的意义于他们就如同水中的鱼,冷暖自

知了。”昔年种柳,依依汉南,今看摇落,凄怆江潭。“高压下的失意,年华的

蹉跎,生了老茧的心灵,是当时知识分子的普遍状态。从人文情怀去观察,我

们国家总是被政治”雨打风吹去“,多灾多难病体缠绵,还遑论什么人文价值,民族精神。我喜欢作者写的敦煌莫高窟壁画,魏窟的飞扬,

唐窟的恢弘华严,宋窟的清旷萧散…越往后,人物形象越猥琐,气象也不庄严,这令人产生一种消亡感,不止是我们的文化,还有我们的信仰、人心……

忽然滚过心头一句很矫情的诗“春风豆蔻知多少,并作秋江一段愁”。

寻找家园读后感(二)

不知道为什么,刚读完这本书,突然想起余光中的

《乡愁》,那是台湾与大陆的思念。游子久在家乡之外,接触的都是与成长不

相符的境界,或许会有新鲜、开阔之感,但是总归是有着一种埋藏在血脉之中

的思乡情绪。只是这种情绪,有的人缠绵、有的人清淡、有的人时百转千回的

怀念和拥有回忆的人是难以忘怀的。因为出国的原因和目的不同

镀金而海外求学的思念比得上因为逃亡而背井离乡的情感么?或许之间并没有

什么可比性吧。一个时代离我们很远。我们感受不到那个时代的风光旖旎,

也体会不了席卷沉浮于历史长河波涛之中的喜乐与哀愁,因为那是历史,与我

们有着时间上的分离,显得那么的遥远;又因为那是历史,与我们有着空间上

延续,又让我们感觉那么的贴近。历史和现在是过去和现在的继承,还是因果循环?我从来没有过真正的确信。

只是在学者、文人的笔下去窥视那其中的痕迹。我喜欢看自传,因为那是时间自己留下的特殊片段,留给一个人、一些事的特

殊痕迹,不会因为他人的评判去改变作者本人的视野,从而在这里有着那些冠

冕堂皇历史之中寻觅不到的暗影。它是一个人的反映和记忆,因为它的前因后果使我们不能因为过去而忽视抹去。有过太多的事情,由于时间的远去而被

人们逐渐忘记了,也正是因为刻意隐瞒了群体的利益和改造了后人对他的认识。唯一不可

磨灭的是个人心中的记忆,或许会有所偏颇,也许会因此残酷,却因为个人的

真实接触和透彻体会而更加贴近阅读者的心扉。但是书中因为敏感的程度,有

着不必要的删减,让人遗憾。书中每篇文字的点滴,就如同是一个散漫的画家,随心所欲的几笔图画,经过很长一段时间之后组成的一幅完整的画卷。静可,

动亦可。从儿时的生活片段……

寻找家园读后感 篇4

禾火长天

刻画平凡的人物,讲述写实的故事,赚得读者五味杂陈的沉默。

——题记

看到一半左右,讲述多少多少人因为小纸条上的只言片语被定罪,我是有点诚惶诚恐的。我不知道我现在写的东西是否会在将来的某个时候被移交给犯罪,这将困扰我的后代。我希望我这篇胡说八道的散文攻击性能小一点,温柔一点。

别把笔杆给画家

我说不要给画家,因为他们的画很好看,有声,有光,有色。

高尔泰就是个大画家,他写景,是有色彩的。

”水面铺着斜阳,橘汁般一片金红。渐渐地,金红变成玫瑰红和紫罗兰色。... 波纹上闪烁着灰蓝色的光。”

他的景还有温情。

”里面很黑,但是冬暖夏凉,黑暗中有股温馨,我喜欢。”“没有神就没有放灯的理由,也就没有黑夜里满屋子星星点点的那份美丽开心。”“这是母亲会拉着我的手,指给我看天上那些最初的星星,告诉我它们的名字,给我讲它们的故事。

我仍然能认出星星并记住它们的故事。它们也出现在北美的天空中。看到它们,我就想起母亲。”

他在写”园墙倒塌,园中花木凋零。只有一架忍冬十分茂盛,一年一度开满鲜花。”这要是放到什么高考阅读理解里面一定要被拿来从字面含**释一下,再从深层含义剖析一下。

就像放到这篇文章里面,一个非标准答案可能就是——前半句写家园颓景,与童年时梦里家山的美景形成鲜明对比,表现家园因战争而饱受摧残,从侧面反映了日军的残忍冷酷,严厉抨击日军暴行;后半句描绘即使是在这样的萧条败景中仍旧有忍冬茂盛开放,借”忍冬”来暗喻在灰暗的日子中艰难求生的,像俞同榜一样的百姓,歌颂了他们坚韧、顽强的灵魂,同时也表达了自己对未来充满希望。除此之外呢?高先生还想表达什么。

也许连高先生都不知道他为什么写这个,我想。我们在看一个景物的时候各人自有视角,所见景物繁多,我们自然会聚焦在感兴趣的事物上面。

比如很有趣的一件事,我们系里一个大佬,可以算是人生赢家吧,在临近期末的时候发了一条说说带了几张**,当时和舍友都看到了这条消息。舍友a:他去吃了好多好吃的!

舍友b:他有女朋友了?!我:

他大作业码完了?!

所以或许高先生也确实同那位《一种美味》的作者一样,并没有什么特别的深意,所见即所感。高先生本性自由,在大起大落中自生一种超脱和乐观,可能他其时的焦点就是忍冬。这已经成为他习惯的思维方式。

书的开篇附有几张图,身为大画家的高先生,与画作有关的插图竟然只有两幅,那这两幅一定是精华了,这是不是也是编者想要传达的什么关于高先生本人的思想的讯息?其中一副水墨,我看得特别舒服,叫《老子》。我只是一个勤勤恳恳码**的程序员,自然不懂什么书画鉴赏,看艺术品也就只能停留在好看与不好看的层面上,说不出什么笔触渲染之类的大家评论。

我就是看得舒服。我想高先生画时走了心的,水墨氤氲开来的老子有他随意的姿态,风吹一大把的胡子,花白的,那是耄耋之人的大智慧吧。有时候我觉得高先生就是一个现世的老子,不过恐怕是低配版的,这是后话。

但他总能在混乱中找到自己的路,不是吗?就像在整个人生的残垣断壁中他总是能找到一盆忍冬的。

少年不识愁滋味

整本书都是按时间顺序写的,所以在阅读的时候,我感觉像是和高一起长大,一起漂浮。

童年的时候的高的心态,就像是枝裕和的《无人知晓》中的一群孩子一样,在无人管教的角落肆意生长。土地或许贫瘠,但谁说不能捡来花的种子,和着泥,种下承载太阳的希望。正是这个孩子的天真使他的思想到处迸发。

孩子可真是天使,他们这时候想的东西都是有犄角有色彩的,脑子里一堆的怪问题,动不动就爱思考个宇宙人生。这些问题强迫了一些大人直面自己的无知,他们恐惧,所以呵斥着孩子要抹去棱角。高先生少年前半段求学大抵这么逃学留级过来的,直到解放前高淳学校里来了一批思想开放点的老师。

这些老师用标准的普通话授课,而当地人讲母语,因此存在语言障碍的问题。这里我深有同感。

两年前的暑期,我有幸跟随团队去往苏北丰县支教,他们那里也讲普通话,跟他们讲也听得懂,只是有时候听他们讲有点不利索。他们告诉我他们说的是家乡方言。我让他们要多讲多适应,为了以后走出去,他们说大家都用方言如果特意讲普通话有点儿装的嫌疑。

也就了了。

在高的记忆中,老师被形容为一个整体。他们可以说是他少年时代的福音,作派”不分尊卑”,”不会说你刁钻古怪胡思乱想”,”反对分数主义”.一颗理想主义的种子,在无声无息地萌芽。

蓦然觉得我之幸运,求学时代遇到的老师都是开明的,他们尊重我的想法,鼓励我发散思维,倾听我的意见,任凭我把班里的百日誓师搞成武术演讲大杂烩,还夸我搞得不错……我又想啊,也许我做不到这群启蒙老师一样崇高,但我能不能给别人的生命里带去一点光?我们走后,一个孩子说他想看看我们现在的生活,大学生活。我给他照了张**。去年,一群孩子参加了高考。他们问我如何复习,如何缓解压力。

这几天又是一批孩子们考完了,在报高考志愿,一个孩子微信我,问我志愿该怎么填,她喊我”姐姐”.我恐怕这辈子都不够格承担为人师表的责任。但也有一些琐碎的片段,让我从另一个角度欣赏高老师对老师的感恩之情。

明显的影响应该来自唐素琴。这个从小到大”正确得可怕”的优秀女学生,在经历了审查被打成右派,被折磨得晦暗无光之后,等到太平日子里她和儿子吵架,那说的还是”这么大的国家,这么多的人口,文化素质又这么差,一民主就乱,乱起来不得了要是你当了领导,你怎么办?”依旧是”正确得可怕”.

但是呀,令人高兴的是还有儿子和她争吵,说她思想老朽。这吵得可真妙。毕竟时代渐渐是下一代的不是?

从这里看,高晓松长大了,时代变了,人们开始投票。斜阳外,寒鸦万点,流水绕孤城。

60年群像

我不想摆脱一些残酷的现实。我也不认为这是高先生的本意。你看,他写的每一个故事都没有伤到人们的眼睛。他有自己的记忆方式,悄悄地戳着人们的心。

对母亲从来报喜不报忧的龙庆忠,他的结局是蓝皮袄几易其主。

三个士兵的记忆点都从痛苦中突然停止,径直走向坟墓。

女儿高林一秒钟前还在安慰自己。下一刻,她听到没有人落下。

先生一直在频繁的苦难中看到美,捡拾生活的金豆。群像角色间,他找寻自己的定位,在各种建议和帮助下,或许曾经迷失,但最终能找到自己最想要和争取的事物。这个路途也许充满荆棘坎坷,遍体鳞伤,眼睛干涩,但听得见坚定的欢呼。

常书鸿先生是高非常尊重的一位前辈,其时也遭了难。批判常书鸿先生反革最凶的,是一手培养提拔起来的人,”每次斗争会此人都要哭着问他用这些小恩小惠三名三高拉拢腐蚀青年是什么目的”.高先生叙事很客观,没有夹带个人情感发表些对这个学生的看法。

但是他写了常先生的思想——

”他(常书鸿先生)说,老牛鬼这个称呼不坏,牛是善良的动物,但得众生皆得饱,不辞羸病卧残阳,正是一个共产党员应有的品质。”

常书鸿先生可真让我肃然起敬。他对生活开放,对人宽容,对事业善良忠诚。他真是个在我心目中很有智慧的人。

总之,一把松了弦的大提琴,深沉诉说,拉一曲终了,也就这样。吉他低音鼓和高潮是看不见的。

写在最后

在最后,我有点想发表一些乖张的言论,高尔泰先生本人看到了,恐怕肯定是要打我的。他说他不喜欢苏州园林。他说,九曲一百折有一种造假的感觉,造园文化也是一种虚假的堆积。依我看来,这是行业隔膜。

匠人胸中自有万千沟壑,我们也不是不能评论,但如果不了解园林的艺术,不了解堆砌和缺省的平衡,不了解虚实的结合,认为别人的心血”虚假”,是不是有点儿自我中心了呢?

高在苏州上学时教学方法改革,他说”独尊观察力和精确性,排斥个性和想象力,严格的技法规范和操作程序都无不是为了客观地再现对象,以致十个学生画一个老头儿,画出来十个老头儿一个样,就像十个不同角度的同一照相。”其实真实情况怎么样我们也不知道,这是从作者自己角度出发的,肯定带有负面情绪。但万一改革真的是为他们好呢?

高字里行间老透露出一股别人不理解他的思想,但同时他又何曾辩证地去分析过别人的想法呢?他被迫着这么学了之后,也”注意层次比较,注意块面分析,注意解剖透视,注意区别固有色和环境色质量感和空气感并逐渐从这里面得到乐趣”.你看,事情总没有这么糟,还是要多给别人说话的机会的。

拙见浅薄,难登大雅之堂。

寻找家园读后感 篇5

书的分量很重。我同学借给我的东西是老师推荐的。我花了不到一周的时间才在12点前读完。书中所呈现出来的那种事实,关于生活在那样的集体中的事实,无不透露出某种残酷,除却肉体上的求生的残酷,那种人心的诡谲阴险更使见者心累,在赤壁与沙漠间是这样,回到教学楼里衣冠楚楚之间仍是这样,现代的宫斗剧无非是炒冷饭和拙劣的模仿,实在是很残酷的。

除此之外,作文去媚,力求真实。在短短的空间里写进一个人,写的又厚又深,所以我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我倒不求自己一定要写的多么厚重,追求这一点没意义,大概也不是想着追求就能做到的。

但作文要拍马屁,力求真实,很多看似简单的道理,我觉得越来越是没完没了。

我一直都意识到自己写东西的问题,一篇大文章里往往有几千个字,没有刻意地延长、表达自己想表达的东西,也就是说,我觉得光是简练,或者说简练,拖长一根弦是不够的。那天冉老师课上忽而提到,说就像一棵大树,长得十分繁茂茁壮,但需要修剪。的确是这个理。

但有时我觉得这不全是技术问题。当然,这不是我的借口。如果经果技术上的修改,会更好。但我也觉得自己经验太少,所以尽量多关注那些琐碎琐碎的小事,尽量把每一点都放大写清楚。

因此冗长。然而作者所历已经将其拣选,时间、经历,厚重的事物太多,自然而然的写得不放大也不用力。反而这样,留下的部分更使人汗颜,唯唯。

不过即便如此,我还是不认同因为作者的经历之复杂,厚重,因为作者经历了我之所无可想象的东西,我就要深感自己的痛苦多么的不值一提。别人痛苦的存在否定了自己痛苦的价值,这是一种奇怪的逻辑。当然,我得承认,哪怕仅凭我自己对自己的了解来说,我们可以说在那些我们称之为痛苦的东西中也会有无病呻吟,但我想这或许是某个个体所反映出来的现象,不能简单的归结为某个时代的人的特质。

面对这段经历,面对经历过这样一段历史的人们,我们只能尽可能的敬畏和谦卑。因为有太多血淋淋的事实摆在眼前,残留的影响到今天都还在荼毒四方。也因其所经历的的确是我之无法完全想象,却又能够片面感受到的。

在文章的开头,我说我不敢叫书评,只能在读完之后。因为觉得没资格评价。或许也是因为看到了作者的书中,记录了太多,被这样那样妄自评价定性的人,因此对于评价这样的字眼和含义顾虑了。

一方面,如果我因为害怕作者的经历而不敢评价这本书,我会诉诸权威吗?一方面想着,这么说来,又有什么东西是可以被我们擅自评价的呢?

没有什么是可以被我们所擅自评价的,无论何时,面对什么,武断、轻率、跟风的定性与议论都不可取,但是我们却要鼓励自己去独立且大胆的想,真诚的说出自己的感受。即便面前的是高尔泰又或者另一位作者的书也罢。尊重和敬畏他人的痛苦和经历,也从个人的痛苦中汲取营养,尊重和敬畏他人的作品,也保留着自己的判断和想法。

相信这些都是可以并行不悖的。

在作者的书中有这样一句,“以真我面对世界”,我当时很喜欢,算是他人生中唯一一次演讲后给观众们的寄语,原句是这样:我说希望大家都能以真我面对世界,给自己营造一个可以自由呼吸的空间。相信这些小小空间,最终会连成一片。

慢慢体会这本书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就像我有很长的路要体会写作一样。“以真我面对世界”,共勉。

寻找家园读后感 篇6

不知为何,我在刚刚看完高尔泰这本书得自序时,忽然想起了余光中的《乡愁》,那是台湾与大陆的思念。游子久在家乡之外,接触的都是与成长不相符的境界,或许会有新鲜、开阔之感,但是总归是有着一种埋藏在血脉之中的思乡情绪。只是这种情绪,有的人缠绵、有的人清淡、有的人时百转千回的怀念、还有的人是刻骨铭心的沉重,这是因为出国的原因与目的不同吧因镀金而海外求学的思念比得上因为逃亡而背井离乡的情感么?或许之间并没有什么可比性吧。一个年代离我们远去,我们感受不到那个年代的风光与汹涌,也体会不了席卷沉浮于历史长河波涛之中的喜乐与哀愁,因为那是历史,与我们有着时间上的分离,显得那么的遥远;又因为那是历史,与我们有着空间上延续,又让我们感觉那么的贴近。历史与现今,是前后的继承,还是因果的循环?我从来没有过真正的确信。只是在学者、文人的笔下去窥视那其中的痕迹。我喜欢看自传,因为那是时间自己留下的特殊片段,留给一个人、一些事的特殊痕迹,不会因为他人的评判去改变作者本人的视野,从而在这里有着那些冠冕堂皇历史之中寻觅不到的暗影。那是一个人的反思与记忆,因为其中的前因,使得我们不能因为过去而去忽视抹平。有过太多的事情,由于时间的远去而被人渐渐淡忘,也因为群体利益的刻意隐瞒而转换了后人对他的认知。唯一不可磨灭的是个人心中的记忆,或许会有所偏颇,也许会因此残酷,却因为个人的真实接触和透彻体会而更加贴近阅读者的心扉。但是书中因为敏感的程度,有着不必要的删减,让人遗憾。书中每篇文字的点滴,就如同是一个散漫的画家,随心所欲的几笔图画,经过很长一段时间之后组成的一幅完整的画卷。静可,动亦可。从儿时的生活片段

喜欢《寻找家园读后感》一文吗?“幼儿教师教育网”希望带您更加了解教育笔记,同时,yjs21.com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寻找家园读后感专题,希望您能喜欢!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