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李白的课件(热门十四篇)

07-24

每个老师为了上好课需要写教案课件,只要我们老师在写的时候认真负责就可以了。 教案课件设计全面,有助于深化教学和提高教学水平。你不可错过的一篇文章幼儿教师教育网特别为你推荐“李白的课件”,我希望在您的决策中我的建议能够为您提供一个优秀的参考!

李白的课件(篇1)

1、作者简介

李白(701-762),唐代伟大诗人,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祖籍陇西成纪。他是我国继屈原之后又一个杰出的浪漫主义诗人。他常以奔放的激情抒发自己的抱负和理想,以强烈的叛逆精神和傲岸不驯的态度抨击社会,鞭挞权贵。他的诗风雄奇豪放,想象丰富,语言流转自然,韵律和谐多变。杜甫曾给予李白的诗篇极高的评价:“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 李白是我国伟大的诗人,是继屈原之后又一个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是唐代诗坛最杰出的代表之一,被后人誉为“诗仙”。

2、简介写作背景

诗题中的“送别”应是告别故乡而不是送别朋友,是设想故乡的山水送别自己。

诗人李白一生足迹几乎踏遍了祖国的名山大川,写了不少歌颂祖国壮丽河山的名诗佳篇。这首诗是诗人于开元十三年(726)辞亲远游,出蜀至荆门时赠别友人而作。诗人在二十五岁之前一直住在四川,这次是诗人第一次离开故乡开始漫游全国,准备实现自己的理想抱负。出蜀东下,此诗即在旅游途中所作。

3、播放朗读读音,整体感知。

(1)学生听读,注意字音、节奏、朗读课文并解释词语。

渡远:乘船远行;

云生:云彩兴起;

怜:爱;

故乡水:指流经四川的长江水。

(2)学生齐读这首诗,然后个别学生读。

(3)思考下列问题:

A、理解《渡荆门送别》一诗各句的意义。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诗人乘舟顺流而下,经过漫长的水路,来到荆门之外。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山已经到了尽头,江水就在这大荒野地上奔流,浩浩漫漫。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皎洁的明月在空中流转,如同飞在空中的明镜。云气勃郁,在大江面上变幻莫测,如同海市蜃楼一般。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虽然进入异地,我仍然依恋着故乡的山山水水,不远万里,一直伴着我这位游子。)

B、《渡荆门送别》是一首五言律诗,首联交代了什么?

(远渡的地点和此行的。目的。)

C、颔联写景,展现了一幅怎样的景象?是从什么角度来写景的?烘托出诗人怎样的心境?

(描写渡过荆门进入楚地的壮阔景色,画出一幅气势磅礴地万里长江图,写的是远景。烘托诗人开阔的胸怀,开朗的心境和蓬勃朝气的形象。)

D、诗中是怎样以时空的变换来描绘江山的美景的?

(“月下”写夜晚,描绘近景,“云生”写白天,描绘远景。)

E、诗人已为荆门外的美景所陶醉,为什么却“仍怜故乡水”?

(作者见到楚地美景的兴奋和激动,但也忘不了曾经养育过自己的故乡。)

F、“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给我们描绘了什么样的景象?

(描写明月映江水、江上云霞的美丽景象。)

G、全诗表达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通过对长江两岸秀丽景色的描绘,反映了诗人开阔情怀和奋发进取的精神,同时表现了诗人对故乡山水的无限眷恋、思念之情。)

李白的课件(篇2)

本学期“青年教师教学全过程赛教”高二年级语文组的参赛课题是李白的《将进酒》。

经过认真准备,加之组内各位老师的悉心指导,最终如履薄冰地完成了全过程,结果还是比老教师有所欠缺。现结合自身特点和赛前具体准备,反思如下。

其一,教教材、教别人和教自己之间的关系。

教教材是照本宣科,教别人是不加取舍,教自己是夜郎自大。所以要讲三者结合起来。因此,我一方面认真阅读《将进酒》和李白的其他作品形成自己的第一认识,一方面在网上占有大量前人的资料,另一方面深入钻研教材教参和考试相关的标准,从而试图将三者结合起来,以便形成壹加壹加壹大于三的效果。

其二,吸取借鉴其他老师教学长处的问题。

一是要拿来,勇于向别人学习。二是要与自己的实际情况相结合,尽量做到取人之长,补己之短,切莫东施效颦,甚或邯郸学步,忘了自身。

此次讲课因为安排靠前的缘故,等后来听了很多老师的《将进酒》,想要改进已经无力回天了,只好留到下一届了——这种教学上的遗憾也是一种催我上进的力量。活到老,学到老。

其三,教师人格感染学生的问题。

语文老师文人气质会更多一些,往往与当下社会或格格不入或超然物外。只有在课堂上,我们的人格才会往古今来地宣泄而出。这次的《将进酒》教学我就借机进行了一次“不平则鸣”的古今中外大探讨,为此还专门将四十五分钟课堂教学全过程的内容实录为一片杂文,收获颇丰;学生也从中跳出树木见森林,了解了李白此诗的深刻含义。

只不过有一个度的问题:太过,则远离生活,书生意气太浓,难以说服学生。太浅,怕又口号式的宣讲,简单道理的重复,不能服众。这个还要未来进一步探讨。

最后,是“一课一得”的问题。

先要反思学生上了我这节《将进酒》有什么收获的问题。不求多,不求泛,不求虚,不求假。

再要反思“教学反思”的反思的问题。仍旧是求真务实,不空话套话;认认真真,不宽泛堆砌。

一课一得,一次一得。鉴定扎实,一步一个脚印。这就是《将进酒》这节课的反思——好风凭借力,送我上云天。

李白的课件(篇3)

一、导入新课

请大家打开课本第207页,今天我们来学习诗四首的后两首,首先请大家看到《渡荆门送别》,作者是李白。(转身板书)那么我们来理解一下题目的意思,渡荆门送别就是指在经过荆门这个地方所做的一首送别诗。作者是李白,李白这个诗人是相当著名了吧。下面,们我们再简单介绍一下作者。

二、作者简介

李白(701—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是我国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人称“诗仙”。其诗想象丰富,构思奇特,气势雄浑瑰丽,风格豪迈潇洒,是盛唐浪漫主义诗歌的代表人物。渡荆门这首诗是他青年时第一次从蜀地出外游玩时所作,蜀地就是现在的四川省。这首诗也是一首五言律诗,律诗8句共四联,包括首、颔、颈、尾联。(板书)

三、整体感知

1、老师带读诗文,为生字正音。

2、诗文翻译:自剑门之外的西蜀沿江东下,来到了楚国境内作一次旅游。崇山随着荒野出现渐渐逝尽,长江进入了莽原也缓缓而流。月影倒映江中像是飞来天镜,云层缔构城郭幻出海市蜃楼。我依然怜爱这来自故乡之水,行程万里继续漂送我的行舟。

四、诗文赏析

1、“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首联,交待出游路程和目的'。

首联交待诗人的一路游踪和出游目的。青年李白才情横溢,朝气蓬勃,不远万里,放舟东下,经巴渝,出三峡,直赴荆门之外的楚国故地。

3、“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颔联,山水之壮景。

颔联上句说山,船行江上,山随水走,两岸青山随舟随水相对挺出,扑面而来,转瞬即逝。最后,呈现在诗人眼前的是一片空阔平坦的漠漠旷野。“随”字化静为动,传神生辉,给人以青山挺立,舟行江上,应接不暇之感;这也可看出诗人风神爽朗,心驰神往的愉悦心情。下句说水,长江流入地势平坦,视野开阔的漠漠旷野,呈现缓缓流动之势。这句展现了诗人高亢激越,乐观开朗的情怀。这两句诗写的境界雄奇壮观,体现出诗人初出蜀地,看到如此壮景时,那种惊诧欢愉之情。

4、“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颈联,月云美景。

颈联感受新奇,想象天真,色彩斑斓,意境奇丽,体现了诗人那种浪漫主义的诗风,表现出诗人与月同行、与云同飘的兴奋喜悦之情。

5、“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尾联,抒情,点名主旨。

尾联呼应标题,点明主旨,单写“故乡水,送亲人”,别具情趣,耐人寻味。李白从“五岁诵六甲”起,直至二十五岁远渡荆门,一向在四川生活,读书于戴天山上,游览峨眉,隐居青城,对蜀中的山山水水怀有深挚的感情,江水流过的蜀地也就是曾经养育过他的故乡,初次离别,他怎能不无限留恋、依依难舍呢?但诗人不说自己思念故乡,而说故乡之水恋恋不舍一路护送,万里相随,形影不离,从对面来写,越发显出自己的思乡深情。

五、板书

渡荆门送别李白

首联:交待出游路程和目的。

颔联:山水之壮景。

李白的课件(篇4)

《蜀道难》是中国唐代伟大诗人李白的代表作品。全诗二百九十四字,以山川之险言蜀道之难,给人以回肠荡气之感,充分显示了诗人的浪漫气质和热爱祖国河山的感情。诗中诸多的画面此隐彼现,无论是山之高,水之急,河山之改观,林木之荒寂,连峰绝壁之险,皆有逼人之势,其气象之宏伟,其境界之阔大,确非他人可及。正如清代诗评家沈德潜所盛称:“笔势纵横,如虬飞蠖动,起雷霆于指顾之间。”本文目前收录在人教版《语文(必修三)》第四课。

一、导入

余光中先生曾经写过一首诗,其中有这么几句,请大家一起朗读一下。

多媒体课件展示:(余光中《寻李白》片段)

酒入豪肠,七分酿成了月光

余下的三分啸成剑气

秀口一吐就半个盛唐

[提问] 写的是哪位诗人?

[明确] 李白。这首诗就叫《寻李白》。

[提问] 我们学过很多李白的诗歌,你对李白诗歌印象最深的一点是什么?请几位同学来谈。

[参考] ①李白属于浪漫主义诗人,他的诗中夸张成分非常多。给人感觉非常豪放,他说的东西看了以后让人过目不忘。

②李白的诗中洋溢着飘逸豪放的感情,他的诗向来直抒胸臆,狂放不羁,非常奔放,倾斜着浪漫主义的激情。李白的有些诗歌在我们读来虽然不能理解它的真正含义,但李白诗歌的字里行间都充满了自己的浪漫主义激情。我们欣赏李白诗歌也要带着这种感情去欣赏。

③李白主要是豪放,利用大量奇特的想象写他的诗,我们读起来会很生动、具体,印象特别深刻。

[小结] 豪放、夸张、丰富的想象,这些都是李白诗歌浪漫主义风格的最具体的表现。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李白的一首《蜀道难》。再次感受一下李白浪漫主义诗歌风格的艺术魅力。

二、整体感知

多媒体课件展示:《蜀道难》封面。

1.[活动] 下面先请大家听一遍课文录音,听的时候注意字词的读音。另外,把你预习过程当中遇到的不能理解的字词划下来。

[提问] 朗读非常的精彩,听完以后,你们有什么感觉,最大的感受是什么?感到非常的恐惧、害怕,甚至毛骨悚然。

[活动] 我们先看字词,你们在预习的过程当中还有哪些问题?可以提问。

[参考] “扪身历井仰胁息”。解释为“屏住呼吸”,为什么解释为“屏住呼吸”?

[明确] 作者写这篇文章的目的,是要向友人说明蜀道是很艰险的、路途是险峻的。人们在这种状况下会产生恐惧的心理,所以作者说要屏住呼吸。屏住呼吸和路途的险峻有关系,是害怕。

“乒崖转石万壑雷”的“乒”字:发出很响的声音。

2.下面我问大家几个字词。

多媒体课件展示:

危乎高哉 危:和后面的高是反复,同义复用。李白还有诗,“危楼高白尺,手可摘星辰。”

西当太白有鸟道当:阻挡,挡住。

以手膺坐长叹 膺:胸。成语:义愤填膺。

剑阁峥嵘而崔嵬 峥嵘:山石突兀、高峻的样子。

所守或匪亲 或:倘若,如果。表假设。

3.[提问] 大家初读这首诗,感受最深的一句话,记得最牢的一句话是哪一句?

[明确] 难于上青天。

多媒体课件展示:“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这句话在全诗里面反复出现了三次,可以说是贯穿全诗始终的一句主旨句。由这个主旨句我们可以基本上把握住这首诗的基本内容和情感,感叹蜀道之难是这首诗的基本内容和情感。为什么作者要感叹蜀道难呢?我们一起来看课文。

三、具体研习课文

1.赏析第一小节

(1)感悟

[活动] 首先看第一小节,先把第一小节自由朗读一遍。找出第一小节中叙述的句子、描写的句子。看看它叙述了哪些内容,又描写了哪些内容。

[活动] 请一位同学找叙述的句子。

[明确] 叙述的句子: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尔来四万八千岁,不与秦塞通人烟。西当太白有鸟道,可以横绝娥眉颠。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相勾连。

[提问] 叙述了什么内容?请一位同学概括。

[明确] 叙述了蜀道长期闭塞的状况,以及蜀道间重山叠岭的地貌和蜀道的由来。

[小结] 交代了蜀道的由来,以及秦蜀之间不通人烟,长期阻隔的情况。

[提问] 描写的句子有哪些?请一位同学回答。

[明确] 描写的句子: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度愁攀缘。青泥何盘盘,百步九折萦岩峦。扪参历井仰胁息。以手抚膺坐长叹。

[提问] 描写了什么?

[明确] 描写了蜀道山势的险峻。

[小结] 这些叙述和描写都非常生动。之所以生动,是和诗人那种浪漫主义激情有着密切的关系的。请大家自由朗读其中的句子,选择你认为写得最精彩的一句来鉴赏一下。

[参考] ①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用了“六龙回日”的神话故事,作者还用了上下对举的方式说明蜀道难行。写出了山势之高,绵延接天。万仞之深,极望回旋。把蜀道的危和高写得令人心惊肉跳。

[小结] 主要用了神话,突出了蜀道的高峻,连太阳神见了它都要绕道行驶,意象可谓阔大雄奇。

李白的课件(篇5)

教学分析:

1、教学内容分析

《将进酒》是一支劝酒歌,大约作于李白以梁园(开封)为中心的十载漫流期间。诗中记李白与岑勋、元丹丘相聚饮酒之事。岑勋,李白称他为“相 门子”。元丹丘是当时著名的隐士,主要隐居地在嵩阳。从李白《酬岑勋见寻就元丹丘对酒 相待以诗见招》一诗中可以看出,李、岑、元三人曾一同在元丹丘家聚饮过,这首诗可能就 是在这次饮酒宴中写的。

?《将进酒》是汉乐府曲名,李白这首诗虽用了旧题,但跳出了前人的窠臼,自创新意,把 饮酒和对黑暗现实的批判结合起来,从而在一定程度上赋予这个历来被许多诗人歌唱过的诗 题以积极的内容。

2、学生情况分析

通过高二诗歌单元的学习,我发现部分学生对诗歌不太感兴趣,很少能深入挖掘,而诗歌本身表达含蓄,跳跃性又大,学生对诗歌产生了敬而远之望而却步的态度,这节课就要以《将进酒》为例结合实践渗透学法激发对诗歌探究的兴趣。

3、教学方法分析

在“授之以鱼”的基础上“授之以渔”是我上这节课的指导思想,在教学方法的选用上主要体现这一点。在和学生共同鉴赏时先让学生通过听读、朗读、带着问题读这些方式使学生在整体上进行充分的感知,在突破学习目标的鉴赏中力图结合时代背景体会情感、感受形象。在教学中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采用朗读、讨论、质疑这些方式使学生动口动脑。教学手段是多媒体。

【教学目标】

A、知识与能力

1、诵读诗歌,理解诗歌的基本内容。

2、把握诗歌的感情基调,理解其思想感情的复杂性。

3、理清诗歌中诗人情感变化的线索,背诵全诗。

B、方法和过程

1、因声求气,诵读全诗,把握诗中句式的长短变化和韵脚的疏密转换。

2、在有感情、得法的诵读中,体会全诗思随情转,音以律变。

3、在诵读中感悟诗句间蕴含的诗人李白跌宕起伏的感情激流。

C、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体会诗人借着酒兴,淋漓尽致抒发不平之气。

2、探究诗意,认识到李白能跳出前人窠臼,自创新意,把饮酒和对黑暗现实的批判结合起来,在劝酒放歌中,吐胸中块垒,抒发多种人生感慨。

3、引导学生充分占有资源,聆听名家朗诵全诗,融入诗境,吟咏诗韵。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因声求气,诵读全诗,把握诗中句式的长短变化和韵脚的疏密转换;在有感情、得法的诵读中,感悟诗句间蕴含的诗人李白跌宕起伏的感情激流。

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充分占有资源,聆听名家朗诵全诗,融入诗境,吟咏诗韵,认识到李白在劝酒放歌中,吐胸中块垒,抒发多种人生感慨。

【教学方法】

诵读、讨论、探究

【学法指导】

1、指导学生自主学习,引导学生走近李白,主动搜集占有相关资源。

2、师生共读文本,利用视频、音频和图片等创设情境,利用多媒体,引导学生吟咏诗韵,营造氛围。

3、针对学情,突破难点。充分利用课外名家朗诵资源及教师范读,引导学生因声求气,把握诗中句式的长短变化和韵脚的疏密转换,诵读时有激情而得法。

4、合作、探究学习法。学生分组合作,根据兴趣,选择诗中精彩的名句仔细解读,讨论、交流、探究、质疑,整合资源,认识、感受全诗复杂多变的节奏和情感。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李白于酒,如同面对知己。

酒不能没有他,否则少了些仙气;

他不能没有酒,否则就不是诗仙。

杜甫《饮中八仙歌》

李白一斗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

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

二、解题

“将进酒” --------原是汉乐府的曲名。

将,读qiāng,“请”“愿”的意思。

关于“将”字的这一含义, “将进酒”意即“劝酒歌”,多以饮酒放歌为内容。

三、正音、解释:

青丝: 黑色的头发 金樽:金色的酒杯 且为乐:暂且

馔玉:美好饮食 会须:应当 恣:放纵、尽情 谑:玩笑 径须:一定要 沽取:买回 将出:拿出 尔:你,你们(大家)

四、背景介绍

仗剑去国 辞亲远游(725)初入长安无功而返(730)奉诏入京 供奉翰林(742)奸佞当道赐金返还(744)与友畅饮做将进酒(752)

这首“填之以申己意”的名篇,约作于天宝十一年(752),他当时与友人岑勋在嵩山另一好友元丹丘的颍阳山居做客,三人登高宴饮。当时距是人被唐玄宗“赐金放还”已达八年之久,人生快事莫若置酒会友,作者又正值“抱用世之才而不遇合”之际,于是满腔不合时宜借酒诗情,来了一次淋漓尽致的抒发。

五、讨论、探究

1、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流水文化:

Ø 《论语》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

Ø 汉乐府《长歌行》: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悲:对青春已逝,年华不在的感慨;

手法表达:比兴(黄河)夸张(黄河之水天上来)

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悲:以黄河的伟大永恒衬托生命的渺小脆弱

2、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乐观自信,肯定人生,肯定自我,透露出一种怀才不遇而又渴望用世的积极的本质。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欢

3、岑夫子,丹丘生,将进酒,杯莫停。

与君歌一曲,请君为我倾耳听:

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复醒。

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

陈王昔时宴平乐,斗酒十千恣欢谑。

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复醒”,为何“但愿长醉不复醒”?寄托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思?

痛苦 愤激

引用陈王典故,用意又何在?

陈王,即曹植,才华横溢但遭其兄曹丕猜忌而郁郁不得志,一生才学无可施展,只能借酒销愁,以泪度日。其狂放不羁的性格与李白极为相似。

作者有感于自己像曹植一样备受排挤,怀才不遇,有志难展。这既是对陈王昔时宴饮的倾慕,更是对现实遭遇的愤恨与控诉。作者是借曹植的典故尽吐心中的不平。

4、主人何为言少钱,径须沽取对君酌。

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

这些很多人苦苦追求的东西到了李白这里却抵不过一碗美酒,在李白的眼中充满着鄙视之情

Ø 其中的“万古愁”的内涵是什么?

怀才不遇,可以说是封建时代多数才人的共同命运,所以说是“万古愁”。------狂

总结思路:

悲 --------------------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

欢----------------------人生得意须尽欢

愤-----------------------但愿长醉不愿醒

狂-----------------------与尔同销万古愁

你认为《将进酒》这首诗的全篇主旨是哪一句?为什么?

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愿醒

表现了诗人对权贵的鄙弃和蔑视的态度。

四、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1——3题。

行路难三首(其一)

李白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1、李白是一个不惜千金买醉的诗仙,但这首诗里,美酒当前,他却一再推杯、放箸、离席。这表现了他什么样的心情?最能准确地体现他这种心情的字是哪几个?

答:_这表现了李白由于政治上失意,内心非常苦闷抑郁,情感激荡变化。最能准确表现这种感情的字是“停”,“投”,“拔”,“顾”。

2、诗中化用姜太公垂钓遇文王,伊尹在受汤聘前梦见自己乘舟绕明月而过的典故,有何作用?

答:诗歌中化用的两个典故中的人物都是开始时在政治上并不顺利,而最终大有作为。诗人以此来鼓舞自己要有继续追求的信心。

3.“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两句采用了什么手法,请简要分析。(3分)

答:象征手法,“黄河”“太行”象征作者追求的宏大理想。用“冰塞川”“雪满山”写道路艰难,象征自己仕途受阻的艰难处境。

酒入豪肠,七分酿成了月光

余下的三分啸成剑气

绣口一吐就半个盛唐 -------------余光中

五、背诵训练

六、作业布置:

《名校学案》诗歌鉴赏题

选作:《三国演义》简答题

七、教后反思:

这节课总体感觉还好,顺利完成了教学任务。

1、教学环节完整,时间握准确。

2、授课的时候精神饱满,感情充沛,特别是示范朗读,很有激情,比较好地感染了学生。

3、采用电教课,媒体素材选择恰当,课件制作简明清晰,特别通过精挑细选背景音乐和名家朗诵以及视频动画渲染了气氛,很好地将学生带入学习情境。

4、通过精心设计系列问题,步步点拨学生剖析诗文,通过分组讨论,协作交流,师生互动,培养了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的.能力。

5、指导学生诵读课文也是本堂课的教学主线,大大提高了学生阅读欣赏的能力,尤其是学生朗诵表演把课堂推向了高潮。

6、学案的运用突现了教学主体,导、学关系更明确。

我对《将进酒》公开课作了如下反思:

1、李白的《将进酒》写于天宝三年,是唐朝最黑暗腐朽的时期,李白对现实的不满之情蓄积已久,却又无力排解,只能借酒以倾吐胸中的不平之气。整首诗读来荡气回肠、潇洒飘逸。所以历来为朗诵名家所钟爱。但有意思的是,不同的朗诵者通过朗读传达出的又是对诗歌不同的解读。在进行教学设计的时候,我发现:为何不从比较朗读入手,让学生在不同的朗读中悟出诗歌的感情基调,再用自己的朗读去表现对诗歌的理解。

这一单元的目标是“因声求气,吟咏诗韵”,所以应该加大学生朗读朗诵的分量。

于是,我高度重视教师的示范朗诵。

通过创设情境,使学生更好的进入状态。通过听师生朗诵,让学生从最基本的字音、节拍、韵律等方面把握诗歌。

2、让学生读诗歌,分三级来读,即读出诗歌,读出诗人,读出自己。

朗读能激发学生对古典诗歌的兴趣,能加强学生对诗歌的理解,能达到一种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教学效果。恰当使用朗读,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感官,让学生由多元感受到逐渐领悟到最后不断内化成为一种语感。

当然,如果我能在传授朗读技巧的同时鼓励学生个性化的朗读,或者在课堂上能为学生做一些个性化朗读示范,让学生更好地把理解感悟和朗读结合起来,那教学效果肯定要更好一些。我想这堂课所做的努力还是不够的,今后我会在朗读教学方面继续摸索下去,寻找让学生读出个性、读出自我的良好方法。

3、这堂课教学环节完整,时间握准确。

4、授课的时候精神饱满,感情充沛,特别是示(/wenxue/)范朗读,很有激情,比较好地感染了学生。

5、采用电教课,媒体素材选择恰当,课件制作简明清晰,特别通过精挑细选背景音乐和名家朗诵以及视频动画渲染了气氛,很好地将学生带入学习情境。

6、通过精心设计系列问题,步步点拨学生剖析诗文,通过分组讨论,协作交流,师生互动,培养了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的能力。

7、指导学生诵读课文也是本堂课的教学主线,大大提高了学生阅读欣赏的能力,尤其是学生朗诵表演把课堂推向了高潮。

[知识拓展]

《将进酒》创作背景

唐玄宗天宝初年,李白由道士吴人筠推荐,由唐玄宗招进京,命李白为供奉翰林。不久,因权贵的谗悔,于天宝三年(744年),李白被排挤出京,唐玄宗赐金放还。此后,李白在江淮一带盘桓,思想极度烦闷,又重新踏上了云游祖国山河的漫漫旅途。

关于这首时的写作时间,说法不一。黄锡珪《李太白编年诗集目录》系于天宝十一载(752)。一般认为这是李白天宝年间离京后,漫游梁、宋,与友人岑勋、元丹丘相会时所作。

此时距李白被唐玄宗“赐金放还”已有8年之久。这一时期,李白多次与友人岑勋(岑夫子)应邀到嵩山另一好友元丹丘(丹丘生)的颍阳山居为客,三人登高饮宴,借酒放歌。诗人在政治上被排挤,受打击,理想不能实现,常常借饮酒来发泄胸中的郁积。人生快事莫若置酒会友,作者又正值“抱用世之才而不遇合”之际,于是满腔不合时宜借酒兴诗情,以抒发满腔不平之气。

李白的课件(篇6)

教学要求:

⒈学会本课生字,两条绿线内的字只识不写,认识新的偏旁。

⒉借助插图,理解本课词语,了解一些体育运动知识,积累词汇。

⒊教育学生从小热爱体育运动,树立为国争光的远大志向。

教学重点:

能正确、美观地在田字格内书写3个生字。

教学难点:

正确、流利地朗读词串,激发学生对体育的热爱。

⒈你知道哪些体育运动?你最喜欢什么运动项目?

⒉老师这里也有一些体育运动的图片,你们知道它们的名称吗?老师边出示插图,学生边说运动名称。

⒈学生自读韵文。(由激发学生学习与运动名称相关的词语的积极性导入)

⑴小朋友们,图上的这些体育运动的名称你们都会说了,那表示它们名称的字词你们都认识吗?

出示12个词语:请小朋友们借助拼音,读一读这些词语,比一比,看谁能把字音读准确。

⑵这些词语中,哪些字的读音是不容易发准,要注意的。四人小组相互说一说,再一块儿读一读。

⒉小黑板出示词语。

这个词会读?

相机正音:“足、走”是平舌音;“竞、饼、登”是后鼻音。

指名读,开火车读,齐读。

⒊这么难读的词你们都能读准了,真不简单!下面,我们来做个找朋友的游戏。老师把词卡发给小朋友,请小朋友把词卡贴在相应的图下面,再带着大家读两遍。

⒋这些运动项目中,哪些是你熟悉的,比较了解的,能向同学们说说相关的知识就更好了。

⒌指导读韵文。

⑴单个的词你们会读了,一横行一横行读,你们会读吗?生自读。

⑵师范读。听了老师的朗读你有什么感觉?

⑶自己再轻声地读一读,谁想读给大家听?指名读。

⒈出示去拼音的词语。

刚才借助拼音,小朋友们都能够读准字音。现在,老师把它们头上的拼音帽子摘掉了,你还能认识它们,读准它们吗?

⑴同桌互读。

⑵开火车读。

⑶齐读。

指导书写“足、竞、走”。

⒈学生看笔顺表,记忆生字的笔顺;认识“立”字旁。

⒉说说你是怎样记住这些字的。

⒊教师范写生字。

⒋说说写这些生字时要注意哪些笔画。“足、走”的最后一笔捺,要写得舒展;“竞”的“立”字头要写得扁些,第五笔的横要写得长些。

学生描书上红田字格里的生字。

⒌学生在练习本上临写生字,教师巡视指导。

⒍反馈纠正。

展示学生的字(好、中、差),点评。

今天这节课我们了解了12种体育运动项目,其中有些项目是小朋友们比较熟悉的,还有些项目“竞走、铁饼、铅球、标枪”,小朋友们还不太了解,课后大家可以问问体育老师,也可以问问家里的人,还可以找找相关的资料。下节课我们再来交流。

七、学生描红书中生字,并在《习字册》上描红、仿影、临写。

教学要求:

⒈学会本课剩余生字,两条绿线内的字只识不写,认识新的偏旁。

⒉借助插图,理解本课词语,了解一些体育运动知识,积累词汇。

⒊教育学生从小热爱体育运动,树立为国争光的远大志向。

教学重点:

能认识本课所有的生字,并能正确、美观地在田字格内书写生字。

教学难点:

正确、流利地朗读词串,激发学生对体育的热爱。

⒈抽读生字词卡片。

⒉按“足、竞、走”的笔顺书空。

认读这四种体育运动项目,现在你们了解了吗?谁来说说看?

⒈认读生字。

⒉看笔顺表,记忆生字的笔顺。

⒊认识5个新的偏旁“足字旁、六字头、走之、三点水、击字框”。

⒋分析字形,说说你是怎么记住这些生字的。

⒌教师范写生字。

⒍说说写这些生字时要注意哪些笔画。

“远”的“走之”不要远离“元”,要紧凑些;“跳”、“标”、“枪”、“泳”均是左窄右宽的字;“泳”的右边不要写成“水”。

⒎学生描红、临写,老师巡视指导。

⒏反馈纠正。

展示学生的字(好、中、差),点评。

⒈完成《习字册》上的作业。

⒉写出带有下面偏旁的字。

⒊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词。

收集自己最喜欢的体育比赛或优秀运动员的图片,在班级中举办一次“体育之窗”展览,同学们自己来做解说员。

李白的课件(篇7)

教案一

教学目标:

1、读懂古诗,了解古诗所描写的热火朝天的劳动情景,从中感受劳动者积极向上、不畏艰辛的精神。

2、认识“赧”字,理解诗句的意思。

3、体会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有感情地背诵古诗。

教学重难点:

1、了解古诗描写的劳动场景,从中感受劳动者积极向上,不畏艰辛的精神。

2、通过诗歌读懂李白的心。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流程:

一、课前交流

师:出示改编现代小诗《相逢是首歌》

相逢是首歌

同行是你和我

心儿是年轻的太阳

真诚也活泼

相逢是首歌

歌手是你和我

心儿是永远的琴弦

坚定也执着

生:诵读(个别)

师:相逢是首歌,同学们,你为我们的相逢有什么话想说的?

生:自由说

师:愿我们的相逢是一首友谊的歌,是一首豪迈的歌,是一首催人奋进的歌……为我们的相逢而热烈地鼓掌吧!

(以诗会诗,带学生进入诗的意境,同时对学情进行模底,了解借班学生的朗诵水平及感悟能力)

二、诗海遨游,诵诗入题。

师:刚才同学们读诗的感觉,就知道大家心里肯定装了不少的诗歌。随便背一背诗歌,哪个先来?

生:自由背诵

师:(以同学背诵李白诗为契机)这是一首李白的诗,谁还能背他的诗歌?

生:自由背诵

师:真不错!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李白的一首诗歌。(课件出示诗歌)

三、初读诗歌,读通读顺

师:请一位同学来读读。

生:点名反复读,读出问题(字音)

师:“赧”读什么?指导书写。

师:读了这么多遍,同学们知道题目的意思吗?

生:“秋浦”是一个地名,“歌”是歌颂的意思。

师:秋浦,在今天安徽贵池一带,是唐朝铜、铁的重要产地。李白在天宝年间,大概是李白52岁左右,也是他辞去翰林职位,离开长安,漫游生活的第十年,流寓于此,

写下了17首秋浦歌,本首是第十四首。这时期的李白生活是窘迫的,心情也很悲愤,但却始终没有丧失他的乐观和自信。

生:齐读

四、读悟结合,感受画面

师:俗话说:诗中有画,画里有诗。这首秋浦歌就是一幅壮观的图画,同学

们自由的诵读,把你头脑中首先呈现出来的印象最深刻的景物强调出来。

(学生自由诵读,个性得到张扬。环节灵动,教师依据学生思路安排教学,目的构建起那一幅热火朝天的劳动场景,感受李白热情讴歌劳动工人质朴,乐观向上的精神品格。)

1、预设环节一:“炉火”

师:为什么炉火在你的脑海里留下了最深的印象?(板书“炉火”)

生:炉火红艳艳,照亮了整个天地。

师:炉火还是怎样的?你想到什么句子或词语来形容这里的炉火?

师:从哪里体会到的?

生:照天地

师:是呀!天地之间一片红彤彤,你觉得炉火照红了哪?

生:工人们的脸庞、铁锹、河水、树木、云彩、月亮……

师:(随便指教室里的任何物件或人)这儿是红的,这也是红的,那儿也是红的。惟宇茫茫,都笼罩在红的天地里!面对此情此景,你最想做些什么?

生1:拿画笔记录此时的壮观美丽!

生2:在这红艳艳的世界里,我陶醉了,我只想一饱眼福,让这美丽时刻永远留在脑海里。

生3:激情燃烧的红色浸润着我,我诗兴大发,用诗歌记录下此时的豪言壮语。(读诗)

生4:我只想兴奋的`尖叫起来……

2、预设环节二:“红星”、“紫烟”

师:从他的朗诵中,你似乎看到了什么?(板书:红星)

生:飞溅的火花到处都是。

师:“红星”是什么?“紫烟”又是怎么来的?

生:红星是钢花飞溅,紫烟是炉火太热,燃烧了许多东西,而冒起来的轻烟。

师:红星怎么样?“乱”是什么意思?

生:红星乱,乱飞乱溅的意思。

师:飞溅着的红星可能会溅到哪儿?

生:工人的衣服上、脸上、手上、炉火中……

师:从这个“乱”字,你感受到什么?

生1:体会到了冶炼工人们非常辛苦,工作艰辛危险。

生2:我体会到了工作虽然艰苦,但是这些工人工作热情很高。

生3:我体会到了火星飞舞,像夏夜的萤火虫。

……

(以上预设环节画面组合)

师:(课件出示现代炼铁中钢花四溅的画面)

师:看到这种热烈而壮观的画面,你最想吟诵诗中的哪两句?

生:炉火照天地,红星乱紫烟。

师:这是一幅怎样的画面?

生1:只见炉火熊熊燃烧,映红了整个天地,在夜幕中远远望去,景色非常壮观;从炉中喷出一股股紫色的浓烟,时而有腥红的火星从炉烟中欢快地跳出来。

生2:远远望去,炉中的火烧得正旺,紫色的烟雾不断地向空中升腾。半空中烟雾袅袅。如划过长空的流星跳的非常欢快。

……

师:面对如此壮观的景象李白的心情如何?

生:兴奋、欣喜、新奇、赞叹……(带上这份情感读这两句诗)

3、预设环节三:“赧郎”

师:你还想强调你脑海中的哪一幅画面?(课件出示诗歌)

师:你强调的是一幅赧郎冶炼的画面,“赧郎”什么意思?(板书:赧郎)

师:“赧”什么意思?赧的本意是因为羞愧而脸红。冶炼工人为什么脸红?

生1:因为熊熊燃烧的炉火烤红了他们的脸。

生2:因为繁重的体力劳动,需要不停地出力,工人们各个使足气力,脸挣的发红。

生3:可能是在寒夜里冻得发红,火光又映照更显通红。

生4:因为劳动的紧张,在月色的笼罩下和炉火的辉映中,一个个显得精神焕发,红光满面。

……

师:赧郎们个个脸红通通的,工人们的心情如何?他们是怎么劳动的?

生1:繁重的体力劳动,并没有压垮他们,相反,他们在这种艰苦的创造性的工作中,感到了一种发自内心的豪迈与振奋。

生2:激动,他们一边挥汗如雨地工作,一边情绪昂扬地放歌,那高亢的劳动号子,此起彼伏,响彻夜空,编织成一曲粗犷的劳动创造一切的赞歌,甚至使得寒冷的河水都为之激情荡漾起来!

师:唱着歌儿劳动,是呀,“歌曲动寒川”,同学们想像一下,他们会唱什么歌呢?

生:(唱——)

师:想听一听吗?(播放课件:冶炼图配乐劳动号子)

师:这样的劳动号子怎么样?用一个词语或一句话来形容。

生:高亢激昂、热情奔放、扣人心弦、鼓舞人心……

师:这们的号子难道仅仅就是一首鼓舞人心的曲子吗?这分明就是李白心中的一首?

生:赞歌

师:赞美了冶炼工人什么?

生:乐观向上、热爱劳动、积极进取……(板书)

师:这样高亢的号子,这样催人奋进的赞歌是该把冰冷的河水给震动了!但这能真地震动吗?这是什么写法?

生:夸张

师:你还知道以前学过的哪些诗句有夸张的修辞手法?

生1: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生2: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

生3: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

师:你觉得“动”仅仅就是震动的意思吗?结合情景说一说它还可能是什么意思?

生1:我认为“动”的意思是惊动,因为诗中说是“寒月夜”,夜晚非常安静,工人们的劳作,响亮的劳动号子惊动了寂静的夜。(读)

生2:我认为“动”的意思是“震动”,因为照亮天地的炉火就可以看出很多人在合作努力。他们一起发出的号子必定是震动河川的。(读)

生3:我认为“动”的意思是“感动”,工人们劳动中的铮铮号子深深震撼了李白那颗失落的心,使他为之一振。

生4:我认为“动”的意思是“震撼”,寒冷的黑夜,工人们还这样挥汗如雨,那么他们的白天也一样辛苦,劳动人民的艰辛震撼着李白的心。

……

师:是呀,铮铮号子,热火朝天的劳动场面深深地打动了李白的心;冶炼工人那十足的干劲、乐观的精神折服了李白那颗冰冷的心。

五、拓展升华,感悟李白

师:这里的寒川就不仅仅是冰冷的河水了,其实它还是什么?

生:“寒川”还是李白那颗冰冷惆怅的心。郝郎们那激人奋进的劳动场面感动了李白,消融了李白心底的那丝如寒川般的哀愁。

师:李白“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李白——斗酒百篇”。才华横溢、浪漫不羁的他本应享有仙人一般的天伦之乐,可他却为什么满怀惆怅,心里冰凉?

师:出示李白资料,朗诵。

师:同学们,知道李白为什么愁了吗?

生1:他愁自己不能实现“大济苍生”的理想。

生2、他愁自己再也不能实现当年功成身退的宿愿了。

生3、他愁自己一身才学,却没有一个发挥的大舞台。

生4、他愁社会的动荡,眼见百姓生活一日不如一日,却束手无策,无可奈何。

生5、他愁朝政日趋势下,奸佞当道,国家蒙受灾难。

……

师:是呀,李白无比忧愁,“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那个愁呀让他那满头青丝不知何时变成了秋霜?(课件出示)

秋浦歌(其十五)

(唐)李白

白发三千丈,

缘愁似个长。

不知明镜里,

何处得秋霜。

师:(课件播放朗诵带)

师:这就是《秋浦歌》组诗第十五首。你知道这首诗的诗眼是什么吗?

生:“愁”

师:李白有多愁?

生1:愁得头发不知道什么时候全白了。

生2、他的愁足足有三千丈。

……

师:“空吟白石烂,泪满黑貂裘。”李白满腹经纶,却得不到权贵重用;空有一腔报效祖国的男儿豪情,却始终不能实现。这就是李白心中一生都无法抹除的隐痛。他觉得自己的处境好比那失意东归的苏秦,再也不会像宁戚那样得到君王的赏识了。他那个愁呀……

生:齐读《秋浦歌其十五》

师:(课件回到《秋浦歌其十四》)李白的愁好比寒川,却胜过寒川。李白在秋浦时,感觉自己的人生道路,已经山穷水尽,没有了出路,没有了光明。

也就是在这时,一副感人至深的劳动场面,让他震撼了。在这一瞬间,他已经全然忘记了自己满头的白发,而又一次感到生命的可贵,体验到劳动的崇高,于是他的内心再也无法消沉,

他的灵感又一次焕然喷发。“举杯泼墨诗一首,热情讴歌众郝郎。”终于一首不朽的诗歌《秋浦歌》诞生了,一首诗坛上为数极少的热诚讴歌劳动工人的《秋浦歌》诞生了。

生:配乐有感情的朗诵。

六、质疑延伸,浅酌收获

师:学完这首古诗,你读懂了什么,能与大家一起分享吗?当然,你还有什么未能弄明白的问题借此机会也可以与大家做进一步交流?

师:老师前些天备课读完这首诗后,再想想李白的生平,颇有感慨。李白的几份诗兴竟感染了我,提笔记之,今天带来与大家分享。

教案二

教学过程:

一、读诗题,师作简要提示,理解诗题,简介作者。(秋浦歌:地名,在今安徽省贵池县西,是唐代银和铜产地之一。)

二、自由朗读古诗,结合课文插图,初步了解诗句的意思。

思考:

1、诗中描写了哪些景物?什么人物?

2、哪些诗句写景?哪些诗句写人?(指名读)

3、诗人是在什么时候看到这一景象?你是怎么知道的?

三、深入理解诗句。

1、炉火照天地,红星乱紫烟。

(引导学生理解“照”、“乱”在诗句中的意思,鼓励学生看图读诗句理解诗意:熊熊的炉火映红了天和地,红星在升腾的紫烟中飞溅。)

2、赧郎明月夜,歌曲动寒川。

这是个怎样的夜晚?在这样一个月光如水的夜晚,脸膛红彤彤的冶炼工人在做什么?(一边劳动,一边唱歌。)

劳动者的歌声听来怎样?(理解“动寒川”)

3、齐读古诗,说说作者为什么要写这首诗?

四、用自己的话说古诗的大意。

五、指导朗读。

六、练习背诵。

七、布置学生整理曾经学过的诗人李白的作品。

李白的课件(篇8)

掀开中国文坛的红盖头,酒香随清风徐来。在中国文学史上,诗与酒相从相随,几乎有一种天生的缘分。中国诗人大多爱喝酒。多少诗人因酒忘却人世的痛苦忧愁,因酒在自由的时空中尽情翱翔,因酒而丢掉面具口吐真言,因酒而成就传世佳作。且看——

(课堂展示)

①、诗→“酒”

(1) 对酒当歌 ,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2) 劝君更尽一杯酒 ,西出阳关无故人。

(3) 葡萄美酒夜光杯 ,欲饮琵琶马上催。

(4)酒入愁肠, 化作相思泪 。

(5)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

(6)兰陵美酒郁香, 玉碗盛来琥珀光 。 但使主人能醉客 ,不知何处是他乡。

(7)借问酒家何处有? 牧童遥指杏花村 (杜牧《清明》)

(8) 东篱把酒黄昏后, ,有暗香盈袖。(李清照《醉花阴》)

(9).千里莺啼绿映红, 水村山郭酒旗风 。(杜牧《江南春绝句》)

(10) 白日放歌须纵酒 ,青春作伴好还乡。(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11)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 对影成三人 。(李白《月下独酌》)

(12) 今宵酒醒何处 ?杨柳岸,晓风残月。——柳永

②、“酒” → 诗

唐代的天才诗人李白尤为突出。他自称“酒中仙”,时人也号之曰“酒圣”。古时酒店都爱挂上“太白遗风”、“太白世家”的招牌。

公元762年秋,病骨支离的李白什么都不需要了,惟要酒,酒。他一生醉得太多了,但这是最后一次。他举杯邀月,却发现月在水里,他悠悠忽忽扑进水中,抱月而眠。谁像他这样认真又天真一生?连死都是一首诗,一首醉酒的诗。看来,李白天生为诗酒而来,为后人读诗酒篇而来。今天我们就来读他的劝酒诗。

三、引领探究

㈠、二读品酒兴,读出酒意。

1、诵读指导:

①、播放配乐朗诵2(濮存昕朗诵,乐队现场伴奏),理解诗中句式的长短变化和韵脚的疏密转换,有感情、得法诵读全诗。

②、因声求气: 诵读时充分把握诗中句式的长短变化和韵脚的疏密转换。

指导示例:开篇两句长句,犹如挟天风裹海雨,迎面扑来,第一句“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写大河之来,势不可挡,第二句“奔流到海不复回”,言大河之去,势不可回。一涨一消,形成舒卷往复的咏叹韵律。接着,又是两个同样的长句,“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感叹岁月流逝,人生易老,一波未平、一波又起。但五六句,诗人感情由“悲”而“欢”,节奏顿转和缓,句式也变为七言,“须”“莫”“必”“还”“且”将欢畅之情推进、提升、积聚成高亢、嘹亮的“会须一饮三百杯”这样的豪歌壮举,至此,诗人狂放之情渐趋高潮,诗的旋律愈益加快,“岑夫子,丹丘生,将进酒,杯莫停”,忽然加入四个短句,不仅诗的节奏变化,也仿佛听到酒席上频频的劝酒声。更甚者,诗人连声劝酒,诗兴大发,引吭高歌。之后,诗人感情由狂放转为愤懑、激越,发出最后的豪言壮语:千金散尽还复来,一醉方休,同销万古愁呢!诵读至此,我们的身体里、声音里好像也奔涌着诗人跌宕起伏的感情激流。

③、分组诵读。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 岑/夫子,丹/丘生,将/进酒,杯/莫停。与君/歌/一曲,请君/为我/倾/耳听。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复醒。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陈王/昔时/宴平乐,斗酒/十千/恣/欢谑。主人/何为/言少钱,径须/沽取/对/君酌。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

注:加粗字重读

2、分组讨论:

①、整体感知:整体感知,把握全诗结构。

明确:起兴→饮酒作乐→劝酒→酒后吐真言

②、李白怎样劝友人喝酒?为此找了那些理由?(学生讨论归纳,教师补充)

明确:会须一饮三百杯,人生得意须尽欢,将进酒,杯莫停。

要饮,要狂饮,人生得意要饮,现在不得意要饮,人生短暂,及时行乐。

劝饮,劝豪饮,富贵不足取,饮酒可留名(历史),怀才不遇,借酒浇愁。

㈡、三读赏酒情

1、诵读赏析:

①、播放现场朗诵(濮存昕在晚会现场深情朗诵,无配乐,视频,现场感很强)

②、学生自由诵读,体会诗兴酒情。

③、吟咏诗韵:在诵读中发现,全诗以七言为主,以三、五、十言句“破”之,参差错综,以散行为主,用短小的对仗点缀,节奏徐疾变化,奔放不随性。这首诗篇幅不长,而五音繁会,气象不凡,笔酣墨饱,情极悲愤而作狂放,语极豪纵而又沉着。尤其是音韵、节奏随诗情起伏,缓急高低,曲折回环,奔腾向前。只有思随情转,音以律变,才能读此诗“于雄快之中”,从而“得其深远宕逸之神”(沈德潜《唐诗别裁集》)

2、讨论探究:

①、诗歌开头“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

朝如青丝暮成雪。”采用了古代民歌中的什么手法?抒发了李白怎样的感叹?

明确:起兴——李白和朋友开怀畅饮的颍阳离黄河不远

比喻——以黄河一去不复返比喻青春难在

反衬——以黄河的伟大永恒衬托生命的渺小脆弱

夸张——从空间和时间两方面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上句写大河之来,势不可挡;下句写大河之去,势不可回。 “黄河如丝天上来,洪波东流射大海。”“黄河西来绝昆仑,咆哮万里触龙门。” 写出了黄河的气魄之大,但又有“不复回”之叹。以黄河起兴感叹时光易逝。

以水来比喻时间的流逝,非李白独创。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论语》

百川东到海,何日复西归?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汉乐府《长歌行》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

“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如果说前二句为空间范畴的夸张,这二句则是时间范畴的夸张。将人生由青春至衰老的全过程说成“朝暮”间事,把本来短暂的说得更短暂。悲叹人生短促,而不直言自伤老大,却说“高堂明镜悲白发”,一种搔首顾影、徒呼奈何的情态宛如画出。诗人在24岁上“辞亲去国,仗剑远游”,是“以当世之务自负”的,欲以布衣取卿相之位。如今,25年过去了,他已满头白发,功业上却毫无成就。回首往事,难免有人生短促之叹,也表达了怀才不遇的苦闷。

两组长句表达巨人式的感伤,具有惊心动魄的艺术力量。

②、“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采用什么修辞手法?请找出分析。

明确:夸张,痛快的筵宴,豪壮的诗句,烹羊宰牛,一饮三百杯,狂放之情趋于高潮,诗的旋律加快,知己相逢,倾吐怀抱,实为痛快事,得意事,不仅是品味美酒佳肴,更为了表现豪情。

③、李白因何要如此纵情于酒,透过这些“劝酒词”你读到了李白什么样的情感?请举诗中诗句分析李白思想感情上的变化起伏。

明确:

奔流到海不复回,高堂明镜悲白发 悲

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千樽空对月 喜(乐)(欢)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狂 ↓

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 愤

主人何为言少钱,径须沽取对君酌 狂

全诗的感情变化:悲—→乐—→愤—→狂 感情主基调:愤慨

㈢、四读话酒话,吐真言。yjS21.cOm

1、诵读品析:

①、播放央视“子午书简”《唐诗十家·李白(

②、学生自主诵读喜欢的诗句,试着背诵全诗。

2、讨论探究:

①、面对时光流逝,作者首先想到什么?

明确:作者认为只要人生暂时得意,就可以纵情高歌,要有坚定信念。

②、全诗围绕一个“酒”字,而情感又都是基于一个“愁”字,作者因何而愁?此“愁”的实质是什么?

一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人生易老,青春不再;二愁: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壮志未酬,怀才不遇;三愁: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圣贤寂寞,陈王失意。

作者因愁而悲叹时光易逝,因愁而纵酒作乐,因愁而慷慨愤激,也因愁而狂放失态,表现了一种怀才不遇又渴望用世的矛盾复杂的情感。豪放是它的外壳,愤激才是它的内核。

③、理解“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陈王昔时宴平乐,斗酒十千恣欢谑。”中“圣贤”的含义,分析用典的作用。

明确:“圣贤”不仅指孔孟,还包括那些不能施展自己抱负的贤士。他们被排挤,遭冷落。作者对封建统治阶级埋没人才的行经,不再抱幻想,决心逃于酒乡。

陈王,即曹植。遭其兄曹丕猜忌,监视,一生才学无可施展,遂借酒销愁。其狂放不羁的性格与李白极为相似。

一提“古来圣贤”,二提“陈王”曹植,满纸不平之气。

④、你认为《将进酒》这首诗的主旨句是哪一句?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明确:主旨句: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复醒。

“钟鼓馔玉”“不足贵” 是诗人仕途失意,志不得抒的愤激之词!以“我”天生有用之才,本当位至卿相,飞黄腾达,然而“大道如青天,我独不得出(《行路难》) ” 。 在封建时代,只有衣食无忧的达官贵人才有闲情逸致沉溺于声色犬马之中,享受山珍海味之美。不羡慕达官贵人的生活,实际是对豪门权贵的蔑视、否定。表现了诗人对权贵的鄙弃和蔑视。表达了作者的痛苦、愤慨。全篇饱含一种深广的忧愤和对自我的信念。诗情悲而不伤,悲而能壮。

⑤、如何看待李白的嗜酒如命的放浪行为?请你说几句话安慰安慰他。

明确:李白嗜酒,更多的是他人生志向不得施展的体现。借饮酒来反抗险恶的现实社会,寄托情怀,是不得志的知识分子的常用方法。李白也继承了这种做法,借酒浇愁,发泄情感。

李白的课件(篇9)

古诗简析: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首句于景中见情,次句便直叙其事。后两句抒情。人隔两地,难以相从,而月照中天,千里可共,所以要将自己的愁心寄与明月,随风飘到龙标。这两句诗所表现的意味,有三层意思,一是说自己心中充满了愁思,无可告诉,无人理解,只有将这种愁心托之于明月;二是说惟有明月分照两地,自己和朋友都能看见她;三是说,因此,也只有依靠她才能将愁心寄与,别无它法。

教学目标:

1.学习《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了解诗人在扬州听到王昌龄贬官的不幸消息,便题诗抒怀,写了这一首充满同情和关切的诗篇,遥寄给远方的友人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3.能根据注释,初步理解诗句的意思。

4.通过品悟、诵读,了解内容,体会古诗描述的意境和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学习《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1.读题,介绍背景,解题。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是李白从天宝三年离京漫游,此时正在扬州,听到这个不幸的消息,便题诗抒怀,遥寄给远方的友人。王昌龄:唐代诗人,天宝年间被贬为龙标县尉。左迁:贬谪,降职。龙标:唐代县名,在今湖南黔阳县,唐时这里还是非常荒远的地方。

2.初读课文,读准读通诗句。

(1)师范读,学生评一评。

(2)学生练读,互评。

(3)比一比,看谁读得好。

3.精读课文理解古诗

分组合作学习古诗,学生可以运用已有的方法,把你的理解、感受、问题与小组交流。解决不了的可动笔记一记,以便在班上交流解决。

4.品读悟诗情。

针对学生的疑问,引导学生悟情。

(1)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杨花落尽了,子规鸟儿不住地在啼叫,听说你遭贬了,被贬到龙标去,一路上要经过辰溪、西溪、巫溪、武溪和沅溪。

(2)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让我把为你而忧愁的心托付给天上的明月吧,伴随着君子你一直走到那夜郎以西!

5.回读全诗,感受意境。

拓展延伸

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诗中也有目送友人乘舟而去的`情形:“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李白站在高高的黄鹤楼上,远眺孤舟,写的是远景。而王维捕捉的是船夫荡桨的细节,写的是近景。同样写送行,李白之潇洒与王维之细腻,可见一斑。

附:赏析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这首诗是李白听到好朋友王昌龄被贬龙标县尉的消息之后所作。王昌龄,字少伯,开元十五年进士,开元二十二年,又考中宏词科,由原来的汜水县尉升至校书郎,但是,由于仕途坎坷,开元二十八年获罪被贬为江宁丞,而后,上司又因他不拘细节,并以此为罪名,降他为龙标县尉。当时,李白正隐居安陆,壮志未酬,雄才未得以施展,心中充满不快之气,又逢朋友连连遭贬,对朋友的无限关怀和思念之情便油然而生,因而作此诗,表达自己对王昌龄遭贬的深切哀愁。

李白的课件(篇10)

越中览古 李白 教学设计

越中览古

李白

越王勾践破吴归,战士还家尽锦衣。

宫女如花满春殿,只今惟有鹧鸪飞。

【教学设计】

一、导语设计

由高一《勾践灭吴》导入。

二、背景介绍

这是一首怀古之作,是诗人游览春秋时期越国王城故址之后所写,寄托了盛衰无常的感慨。春秋时期,吴越两国争霸,成为世仇。越王勾践于公元前494年被吴王夫差打败,卧薪尝胆,誓报此仇。公元前473年,越王勾践果然把吴国消灭。本诗写的就是这件事。全诗的基调是咏叹兼嘲讽。

三、诵读提示

1、首句叙述历史事件,“破吴”要重读。

2、二、三两句属于“承”须连读,中间停顿应短一些。

3、最后一句写诗人眼前的景象,在章法上是“转”。“只今惟有”四字要重读,其后应作一顿,然后徐徐吐出“鹧鸪飞”三字,以示其中含无限感慨之意。

4、这首诗没有“合”,也可以说是把“合”留给了读者。因此,读完这句后应当继续沉浸在诗的境界里一小会儿,再作结束表示。

四、教师范读,学生自读

五、鉴赏要点

今昔对比的描写

明确 诗歌不是历史小说,绝句又不同于长篇古诗,所以诗人只能选取他感受最深的某一部分来写。

1、诗人着重渲染的是昔日的繁荣(前三句),而以今日的凄凉反衬(末句)。

2、第一句写勾践破吴,众所周知,勾践之所以能破吴复国,是因为他卧薪尝胆,发奋图强,而吴王胜利后却骄奢淫逸,自尊自大,胜负的教训可谓深刻。

第二句写越胜吴后战士衣锦还乡的得意,这回轮到新的胜利者骄傲了。要问越军为什么这么快就忘了教训,且看第三句,原来宫中夜夜笙歌,勾践本人也认为可以高枕无忧了。

第四句点题,揭示了在永恒的自然面前,历史上不可一世的胜利者是多么可笑可悲。李白在这里寄予了“勿使后人而复哀后人”的深沉忧思。

六、比较分析

我国古代许多大诗人都作过咏史诗,如李商隐《咏史》

北湖南埭水漫漫,一片降旗百尺竿。

三百年间同晓梦,钟山何处有龙盘?

1、埭(dài):堤、坝,多用于地名

2、北湖即玄武湖,南埭即鸡鸣埭,都是六朝帝王寻欢作乐的地方。

3、钟山即紫金山。传说诸葛亮看到金陵形势之雄,曾说“钟山龙蟠,石城虎踞帝王之宅也。”然而在李商隐看来,三百年间,孙吴、东晋、宋、齐、梁、陈,曾先后定都在此,并没有因此而免于亡国,可见“国之存亡,在人杰而不在地灵”(屈复)

分析

同:咏怀历史,寄托盛衰兴亡无常的感慨。

异:

1、李商隐《咏史》第一句写景,六朝帝王寻欢作乐的地方,而今却是一片汪洋,满目荒凉。第二句叙事,以竿挂降旗,形象地说明六朝相继覆灭。第三句说,从孙吴到陈亡,纷纷更迭,只不过是一场“晓梦”,这是在感叹。末句深化题意:说什么“钟山龙蟠,石城虎踞!”六朝都不免兴亡,哪里有什么“龙蟠”?这是讽刺,是议论。意思是,国家的存亡,不再天险而在人杰。

2、李白的《越中览古》首句表明所怀古的内容,越王破吴雪耻凯旋。(详见前页)。这是首“篇终出人意表”的好诗。

七、小结

李白的《越中览古》将昔日的繁盛和今日的凄凉,通过具体的景物,作了鲜明的对比,使读者感受特别深切,对照极为强烈,前面写得愈着力,后面转得也就愈有力。

为了充分地表达主题思想,前三句一气直下,直到第四句才突然转到反面,就显得格外有力量、有神采。这种写法,不是笔力雄健的诗人,是难以挥洒自如的。

八、当堂背诵

九、作业

背诵《登高》

【诗歌故事】

人生无常

一天,诗人李白游览越中(唐越州,治所在今浙江绍兴),走进其中,就像回到了那个战国时代,那个充满杀戮的时代,也是个充满哲理的时代,更是个充满个性与诗意的时代。在那里,有着伍子胥、夫差、勾践、西施、文种、范蠡等一大批个性张扬的千古人物。

伍子胥作为一代名相,曾经使夫差的父亲成为称雄诸侯的霸主;在夫差还没有被立为太子的时候,各公子争抢着要当太子,又是他用生命在先王面前为夫差争取。一生为吴国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但最后却含怨自刭而死的结局。死后那冤死的头颅挂在南城门,看着自己亲手培养起来的宏图伟业毁于一旦。

而文种和范蠡,含辛辅佐越王勾践,苦身劳力二十年,深谋远虑,终于灭掉吴国,而且兵临中原,号令诸侯,成为霸主。但灭吴之后,越国君臣设宴庆功,范蠡请辞退隐,文种被赐剑,“先生教我伐吴七术,我仅用其三而灭亡吴国,其余四术还藏于先生胸中,请先生追随先王,试行余法吧!”,而那所赐之剑,正是当年吴王赐予伍子胥自杀的那把属镂剑。正是 “狡兔死,走狗烹;高鸟尽,良弓藏。”

而当初的一代霸主夫差、勾践呢?谣想当年越王勾践大败吴王,消灭了敌人。洗刷了前耻,战士们凯旋后都受到了赏赐,衣锦还乡。老百姓站在街道的两边,夹道热烈欢迎他们心目中的英雄。百姓们纷纷拿出家里最好的食物和酒来犒劳战士,孩子们兴高采烈,蹦蹦跳跳地围在战士们的前后,举国欢庆,热闹非凡。

可是,在越王回国以后,踌躇满志,不但耀武扬威,而且荒淫乐起来。于是,宫殿中经常可以听见银铃般的笑声,原来是花朵一样的美人,充塞了整个皇宫,她们都围着越王寻欢作乐,唱歌跳舞。越王早就将卧薪尝胆的往事抛到九霄云外了。

现在所有的繁盛,美好,热闹,欢乐全都消失不见了。过去的一切,今天还剩下些什么呢?只能看见几只鹧鸪在王城的古址上飞来飞去!

【诗歌赏析】

慨叹历史

这是一首怀古之作,亦即诗人游览越中(唐越州,治所在今浙江绍兴),有感于其地在古代历史上所发生过的著名事件而写下的。在春秋时代,吴越两国争霸南方,成为世仇。越王勾践于公元前四九四年,被吴王夫差打败,回到国内,卧薪尝胆,誓报此仇。公元前四七三年,他果然把吴国灭了。诗人着眼没有放在越卧薪尝胆,攻破吴国的场面,而是截取了吴败越胜,越王班师回国的两个镜头。

首句点明题意,说明自己缅怀的人物和事件。

二、三两句分写战士还家、勾践还宫的情况。消灭了敌人,雪了耻,战士都凯旋了;由于战事已经结束,大家都受到了赏赐,所以不穿铁甲,而穿锦衣。只“尽锦衣”三字,就将越王及其战士得意归来,充满了胜利者的喜悦和骄傲的神情烘托了出来。越王回国以后,踌躇满志,不但耀武扬威,而且荒淫逸乐起来,于是,花朵儿一般的美人,就占满了宫殿,拥簇着他,侍候着他。“春殿”的“春”字,应上“如花”,并描摹美好的时光和景象,不一定是指春天。只写这一点,就把越王将过去的卧薪尝胆的往事丢得干干净净表达得非常充分了。都城中到处是锦衣战士,宫殿上站满了如花宫女。这是多么繁盛、美好、热闹、欢乐,然而结句突然一转,将上面所写的一切一笔勾消。过去曾经存在过的胜利、威武、富贵、荣华,现在还有什么呢?人们所能看到的,只是几只鹧鸪在王城故址上飞来飞去罢了。这一句写人事的变化,盛衰的无常,以慨叹出之。诗篇通过具体的景物,作为鲜明的对比。一般七绝,转折点安排在第三句里,而它的前三句却是一气直下,直到第四句才突然转向,显得格外有力量,有神采。这种写法,非笔力雄健的诗人,是难以挥洒自如的。

李白另有一首怀古诗《苏台览古》可资比较:

“旧苑荒台杨柳新,菱歌清唱不胜春。只今惟有西江月,曾照吴王宫里人。”

苏台即姑苏台,是春秋时代吴王夫差游乐的地方,故址在今江苏省苏州市。此诗一上来就写吴苑的残破,苏台的荒凉,而人事的变化,兴废的无常,自在其中。后面紧接以杨柳在春天又发新芽,柳色青青,年年如旧,岁岁常新,以“新”与“旧”,不变的景物与变化的人事,作鲜明的对照,更加深了凭吊古迹的感慨。一句之中,以两种不同的事物来对比,写出古今盛衰之感,用意遣词,精炼而又自然。次句接写当前景色。青青新柳之外,还有一些女子在唱着菱歌,无限的春光之中,回荡着歌声的旋律。杨柳又换新叶,船娘闲唱菱歌,旧苑荒台,依然弥漫着无边春色,而昔日的帝王宫殿,美女笙歌,却一切都已化为乌有。所以后两句便点出,只有悬挂在从西方流来的大江上的那轮明月,是亘古不变的;只有她,才照见过吴宫的繁华,看见过象夫差、西施这样的当时人物,可以作历史的见证人罢了。此两诗都是览古之作,主题相同,题材近似,但越中一首,着重在明写昔日之繁华,以四分之三的篇幅竭力渲染,而以结句写今日之荒凉抹杀之,转出主意。苏台一首则着重写今日之荒凉,以暗示昔日之繁华,以今古常新的自然景物来衬托变幻无常的人事,见出今昔盛衰之感,所以其表现手段又各自不同。从这里也可以看出诗人变化多端的艺术技巧。

【苏台,即姑苏台。相传是吴王夫差特意修建来和西施嬉戏作乐为长夜之饮的地方。李白为此写过一首《乌栖曲》,诗中写道:“姑苏台上乌栖时,吴王宫里醉西施。”贺知章初读其诗,慨叹说:“此诗可以泣鬼神矣!”这首绝诗取材与《乌栖曲》相同,但是在情感体验的表达方式和艺术技巧的处理上,却呈现出另一种韵味,同样是一首可以泣鬼神的绝唱。

兴由“苏台览古”而起,抒发古今异变,昔非今比的感慨,则今日所见之苑囿台榭,已非昔日之苑囿台榭;今日苑囿台榭的杨柳青青,无边春色,不仅令人想起它曾有过的繁华,更令人想起它曾经历过的落寞。起句的“旧苑荒台 ”,以极衰飒之景象,引出极感伤的心境;而“杨柳新 ”,又以极清丽的物色,逗引起极愉悦的兴会。前者包含着属于历史的巨大伤痛,让人不由去作深沉的反省;后者又显示出大自然无私的赐予,召唤着人们去追求、去享受、及时行乐。第二句,继续对这种感受作进一步烘托。由柳岸湖中传来一曲曲悠扬悦耳的江南小调,更为这人世间不尽的春花春月增添了无限的柔情蜜意。不胜,犹不尽。“不胜春”三字,似乎将人们的欢乐推向了极致。但此时此刻,正是这些歌声,勾引起诗人的无限怅惘:昔日的春柳春花,吴王的骄奢,西子的明艳,以及他们花前月下的歌舞追欢,馆娃宫中的长夜之饮,都不断在诗人的脑海中盘旋浮动,使诗人躁动不安。由此,引出了三四两句。这是经由“旧苑荒台”逗引起的情感体验的进一步升华。人间没有不散的筵席,物是人非、江山依旧,昔日苏台富丽堂皇,歌舞升平,今天只剩下那斜挂在西江之上的一轮明月了。这两句景色凄清,情感古今,以含蓄不尽的言外之意,味外之旨,使读者的情感体验产生了新的飞跃。永恒的西江明月和薄命的宫中美人,作为一组具有特殊象征意义的语境,旨意遥深,感人肺腑!

这首诗所表述的不仅有古今盛衰的历史喟叹,而且有执着强烈的生命意识。因为,作为万物之灵的人,总是在不断追求着自由自在,追求着超越解脱。但是,这种渴望与追求常常难以实现,人就常常难免陷入一种痛苦绝望的境地。古今贤愚,莫不如此,英雄美人,无一例外。】

李白的课件(篇11)

2、能把小能把小猪比拉救小主人的故事讲给别人听。

3、了解小猪比拉的勇敢与可爱,产生喜爱小动物的情感。

教学重点:

第二自然段,即小猪比拉救小主人的经过。

出示“宠物”chong wu 拼一拼,读一读这个词。

你知道什么是宠物吗?你养过什么宠物?

今天,老师给大家介绍一位宠物朋友(出示:课件)这位宠物朋友是小猪比拉。和它打个招呼吧!

1、课文里介绍了比拉一件很了不起的事,快打开书读读吧!

请拼音朋友帮你把字音读准确。

2、同桌两个小朋友一块读读,要认真听小伙伴有没有错误,互相指正。

3、老师想考考大家字音读准确没有。

这是一对意思相反的词语。我们要到安全的地方去玩,不能上危险的地方去。

这几个词在课文中用来夸谁的?读读第一自然段。

那这个词怎样读就更好了?全班再读。

4、把词语放回课文还能读准确吗?请大家再读读。

5、数数有几个自然段?分自然段指名读。

其他同学认真听,想想你喜欢小猪比拉吗?为什么?

安东尼掉进湖里走什么样子?课文中怎么写的?

安东尼当时的情况怎样?读读让大家感觉到危险。

7、如果再不救上安东尼他会怎样?

比拉在岸边看到小主人这个样子,它心里想什么?

那比拉是怎么做的?读一读。

出示:比拉发现后,扑通一声跳入水中,迅速游到安东尼身边,用嘴紧紧叼住小主人的衣服,用尽力气把他拖到安全的地方。

(1)自己读。

(2)指名读,注意读好紫色的词语。

(3)齐读。

(4)师生合作读。老师读描写安东尼掉进湖中很危险的句子。同学们读比拉英勇救主人的句子。

8、安东尼得救了,他会怎样赞扬比拉呢?

9、很多邻居知道了这件事,都夸比拉呢!他们会说什么?

10、学们回家后把小猪比拉救小主人的故事讲给父母和你的小伙伴们听,让更多的人喜欢上比拉,好吗?

这一课8个生字中,你认为哪个字最难写漂亮?

老师帮助大家写好“皮”字。

同学们先说一说“皮”字的笔顺,说一说怎样记住它。

“皮”的下面比上面宽,最后一笔撇要写的舒展一些。

对比两个“皮”字,说说哪个更好看。

下节课,我们试着自己学好剩下的7个生字。

李白的课件(篇12)

一、创设情境导入主题

(上课铃声响,课件出示李白人头像特写,配以古曲《春江花月夜》。)

师:在刚刚结束的李白诗歌阅读月中,同学们已经通过课外阅读认识了唐代诗人李白。一个月来,我们朗读他的诗篇、追寻他的足迹,感悟他的心灵。今天,在此时、此地,就让我们共同来(指屏幕,师生齐读)――读李白诗歌品太白遗韵

(随着主题的揭示,课件出示李白望月图)

[评:用古典音乐作背景,配以古香古色的画面,辅以教师深情的诗化语言,营造出古诗的优美意境,使师生很快受到感染。]

二、简要汇报,了解情况。

师:为了使咱们相互了解各自的课外阅读情况,首先请大家汇报两个问题(课件出示):(1)简要介绍你所了解的李白。(2)你读了多少首李白的诗?记住了哪些?是从哪儿读到的?首先汇报第一个问题。

生:我了解到李白是一个豪放的人。他的诗中有天生我才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生:我了解到李白是一个正直、重情义的人。他和杜甫、贺知章、孟浩然都是好朋友。

生:我了解到李白生于公元7xx年,死于公元762年,活了61岁。

生:我还了解到李白的诗歌很浪漫,很夸张,而且想象也很丰富。像白发三千、飞流直下三千尺等诗句。

生:李白还在很多诗歌中,表现了自己孤独的心情,像《独坐敬亭山》

(板书:其人:豪放、正直、重情义

李白

(701-762)其诗:夸张、想象

〖评:这一过程重在了解学生通过自己的课外阅读对李白其人、其诗的认识和了解,勾画出李白其人其诗的大致轮廓,弥补学生个人课外阅读的片面性。〗

师:有谁知道李白一生共留下多少首诗?

生:李白一生留下了九百六十多首诗。

师:那么,在这九百多首诗中,你读了多少首?记住了哪些?是从哪儿读到到的?

生:我读了李白诗歌37首,记住了《静夜思》、《月下独酌》等18首,我是从《唐代三大诗人诗选》、《唐诗三百首》中读到的,这些书是我从学校图书馆借来的。

生:我读了李白的诗歌21首,记住了17首,如《关山月》、《望庐山瀑布》等,我是从《古诗台历》上知道的,这是我妈妈留下的,是1986年的台历。

生:我读了李白的诗歌25首,记住了15首,其中包括《怨情》、《静夜思》、《将进酒》等,我是从同学们的资料和网络上得来的。

师:(及时问)网址?

生:新浪网。我先在搜狐里输入李白,然后点击李白诗选之白鹿书院,然后我就把它下载、打印出来。这就是我搜集的资料。

生:我读了李白的诗71首,记住《古朗月行》、《将进酒》等18首,我是从爷爷的《千家诗》、《唐诗鉴赏词典》中读到的。我在爷爷的书柜里找了好半天才找到。你们看,书都发黄了。

生:我读了李白的诗48首,记住了《静夜思》、《赠汪伦》等16首。我是从《儿童古诗观止》、《小学生必背古诗词》中读到的,这些书是我自己到书店买的。

〖评:此环节不仅检查了学生课外阅读的质和量,还了解到学生收集资料的途径和整理阅读资料的方法,增进交流,引导学生取长补短,逐渐学会收集资料的方法。〗

师:刚才很多同学都提到了《静夜思》、《望庐山瀑布》这是我们以前学过的吧?

生:对,还有《夜宿山寺》、《早发白帝城》。

师:那么,让我们共同来回味这几首诗,好吗?(课件出示四首诗,并配画配乐)师生共同吟诵。

师:《静夜思》借明月抒发了乡愁,《望庐山瀑布》描绘了祖国的山水。到六年级时我们还将学习《赠汪伦》很多同学都已读过了吧?

生:《赠汪伦》写了诗人和汪伦深厚的友情。

师:你还知道李白的诗最常写些什么?

生:李白还最爱写酒!什么《把酒问月》呀,《月下独酌》什么的。

师:那么,同学们能按照诗人最常写到的题材――明月、山水、友情、美酒将李白的诗歌分类吗?

(板书:明月山水友情美酒.)

(学生自行分类)

〖评:温故而知新,既加强了课内外的联系,又自然地引导学生将所读过的诗歌按一定标准分类〗

师:你最喜欢李白写的哪一类诗歌?能举例吗?和他(她)有相同爱好的同学请举手。

三、分组交流,共同品味

师:请同学们寻找自己的阅读伙伴,组成阅读小组,在小组内吟诵、品味你最喜爱的诗,并请推荐出表现最好的同学,代表你们小组参加稍后的集体汇报。

(学生主动离开座位寻找同伴,并聚成四个小组:明月组、山水组、友情组、美酒组,在小组内或吟诵、或展示自己的作品、或三五人齐读、或齐唱,气氛十分热烈。)

〖评:引导学生按自己的阅读兴趣,自行分组朗读、研讨,通过各种形式展示自己对诗歌的理解,引导学生开展个性化阅读。促使学生以更大的热情主动投入整理、赏析同类诗歌。〗

四、汇报展示,集体共赏。

师:请大家就近入坐。现在请将你们的交流成果向全班同学展示,让我们共同来品味李白诗歌的韵味。

(明月组:四个男生上台)

我们四个人都喜欢《月下独酌》,现在我们为大家吟诵这首诗。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有表情地吟诵,十分投入。)

生:我最喜欢《古朗月行》,我用邓丽君唱过的一首歌――《水调歌头》为他配曲,现在我就唱给大家听。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

(生鼓掌)

师:还有人勇于自荐吗?

生:我从小爱李白的《静夜思》,两岁时就会背了。现在我想背诵给同学们听。

师:语言朴素清新,言浅而意深,月是故乡明啊!诗人还有许多咏月的名篇。只是,我发现别的小组已经迫不及待了,哪个小组接着汇报?

生:我们特别推荐和,他们特别喜欢《独坐敬亭山》还有,他吟诵《望天门山》特别好,还有我为大家表演《山中问答》。

生:(展示诗签)这是我特意制作的诗签,上面写着诗之窗。打开这心灵的窗户,悬挂着一只小狗,我希望这一只小狗能够和李白一起Happy。打开这诗的大门,是高耸入云的山峰,这就是敬亭山。

生:我也喜欢《独坐敬亭山》,这是我画的一幅山水画。(展示)我俩一起为大家朗诵这首诗。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

师:说说为什么喜欢这首诗?

生:因为我常常像李白那样,喜欢一个人在一个地方孤独地呆着。

生:我为大家吟诵《望天门山》,这首诗特别有气势。天门中断楚江开.

生:(展示)这是我专门请姐姐帮我写的毛笔字,旁边是我画的桃花和流水,我最喜欢《山中问答》。问余何意栖碧山.

师:真不错,能谈谈你对这首诗的理解吗?

生:我从这首诗中,读出了李白不求名利,愿与天地同乐的思想。

师:笑而不答,诗意淡远。同学们听了他的介绍,也喜欢这首诗吗?我们和他一起再读读好吗?

(美酒组)

生:这是我为李白做的诗签,因为李白当年非常寂寞,所以我画了一个蜡笔小星陪他。希望李白活得愉快,笑口常开。我最喜欢《将进酒》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

生:我也喜欢这首诗,还制作了诗签,诗签上画了一片大海,李白喝酒喝得太多了,给他点海水让他清醒一下。

师:《将进酒》也是李白的代表作之一,豪放洒脱,气象不凡。咱们共同来吟诵吧?

(友情组)

生:我在诗签上画了一只信鸽,让这只鸽子为李白送信,祝李白和汪伦的友谊地久天长。赠汪伦,李白乘舟将欲行..

师:真是水深情更深啊!我们一起来读一读。

生:我最爱《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中的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师:是啊,阳春三月,放舟长江,目送孤帆,心驰神往,好一场充满诗意的离别!我们一起去赏一赏。

...

〖评:通过交流与共赏,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兴趣,展示学生自己阅读、感悟的过程,并以多种形式展示自己对李白诗歌的独特体验〗

五、游戏激趣,名句激情。

师:看得出大家在课前作了充分的准备,难分胜负。咱们在下一关中再决高低,怎么样?

(课件出示内容,各组抢答。)

①请根据诗名说出诗句《望天门山》、《峨眉山月歌》。

②请根据诗句说出诗名。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

③请用李白的诗句表现图的意境。[课件出示画面:两山对峙,江水中流,帆影点点。]

生:这是《望天门山》中的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生:我认为应该是《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生:我想可能是《早发白帝城》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生:只能是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边日边来。你看,两边的山很陡,就像刀劈似的,黄鹤楼那里根本就没有山,去年爸爸还带我去那儿玩过。

生:我同意他的意见,这两座山孤零零的,也不像是万重山。

.

师:李白一生留下了九百多首诗。在这些诗中,有许许多多的千古佳句,流传至今依然琅琅上口,回味无穷。让我们共同来吟诵它们吧!(课件出示名句集锦,配古乐,师生齐诵。)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天生我才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通过游戏,辨析、吟诵、调动学生头脑中贮存的知识积累,激活学生思维。让学生充分谈出自己的品味理由,展示学生自己阅读、感悟的过程,引导学生展开思维的交锋,促使学生在课外古诗阅读中拓展更广阔的思维空间。]

六、结束活动,留有余味

通过今天的读李白诗歌,品太白遗韵活动,我们对李白其人、其诗有了初步的了解。这位中国诗歌史上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以他正直、豪放、重情义的性格,以他那一首首充满奇特的夸张和丰富想象力的诗歌,深深打动了在场的你们、我们、他们以及天下所有爱好李白诗歌的人们。最后,让我们用唐代大文学家韩愈的一句诗来结束今天的活动吧!――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

[课件出示李白头像及韩愈诗句]

[课虽结束,诗韵仍绕梁不绝。师生的情感仍沉浸在李白诗歌的意境中而难以自拔。相信李白的传奇人生和名篇佳句,将久久地停留在学生心中,中华民族古典文化的传承在此找到了最佳契入点。]

总评:

作为小学五年级课外阅读实践活动课,本课在内容和形式上都作了有益的尝试和开拓,主要有以下三大特色:

1.着眼点高。落实了新《大纲》中的有关具体要求,引导学生在课外阅读实践活动中丰富语言的积累,培育学生热爱中华优秀文化的思想感情。选取古诗作为阅读对象,在学生心中培植起中华文化的根。

2.切入点巧。中国是诗的国度。自古至今,诗人层出不穷,诗作浩如烟海。选取其中最代表性的李白诗歌作为阅读对象,在小学生中开展专题品读、定点品赏,以此使学生感受李白诗歌鲜活的神韵,使学生受到优秀诗文的熏陶感染,是一个很好的尝试,也是小学语文教学的一个突破和创新。事实证明,对于这种专题性阅读,学生的兴趣浓厚,印象深刻、其感悟、理解也颇有见地。

3.着力点实,结合小学生的认知特点,以诵读、背诵为主要方式,重在感悟和品味,使每个学生都能投入其中并有所收获。

李白的课件(篇13)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

岑夫子,丹丘生,将进酒,杯莫停。

与君歌一曲,请君为我倾耳听。

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复醒。

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

陈王昔时宴平乐,斗酒十千恣欢谑。

主人何为言少钱,径须沽取对君酌。

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

翻译如下:

你难道看不见那黄河之水从天上奔腾而来,

波涛翻滚直奔东海,再也没有回来。

你没见那年迈的父母,对着明镜感叹自己的白发。

(所以)人生得意之时就应当纵情欢乐,

不要让这金杯无酒空对明月。

每个人的出生都一定有自己的价值和意义,

黄金千两(就算)一挥而尽,它也还是能够再得来。

我们烹羊宰牛姑且作乐,

(今天)一次性痛快地饮三百杯也不为多!

岑夫子和丹丘生啊!

快喝酒吧!不要停下来。

让我来为你们高歌一曲,

请你们为我倾耳细听:

整天吃山珍海味的豪华生活有何珍贵,

只希望醉生梦死而不愿清醒。

自古以来圣贤无不是冷落寂寞的,

只有那会喝酒的人才能够留传美名。

陈王曹植当年宴设平乐观的事迹你可知道,

斗酒万千也豪饮,让宾主尽情欢乐。

主人呀,你为何说我的'钱不多?

只管买酒来让我们一起痛饮。

那些什么名贵的五花良马,昂贵的千金狐裘,

把你的小儿喊出来,都让他拿去换美酒来吧。

让我们一起来消除这无穷无尽的万古长愁!

创作背景:

唐玄宗天宝初年,李白由道士吴人筠推荐,由唐玄宗招进京,命李白为供奉翰林。不久,因权贵的谗悔,于天宝三年(744年),李白被排挤出京,唐玄宗赐金放还。此后,李白在江淮一带盘桓,思想极度烦闷,又重新踏上了云游祖国山河的漫漫旅途。据《李太白编年诗集目录》记载,此诗作于天宝十一载(752)。一般认为这是李白天宝年间离京后,漫游梁、宋,与友人岑勋、元丹丘相会时所作。此时距李白被唐玄宗“赐金放还”已有6年之久。

中心思想:

这首诗非常形象的表现了李白桀骜不驯的性格:一方面对自己充满自信,孤高自傲;一方面在政治前途出现波折后,又流露出纵情享乐之情。在这首诗里,他演绎庄子的乐生哲学,表示对富贵、圣贤的藐视。而在豪饮行乐中,实则深含怀才不遇之情。全诗气势豪迈,感情奔放,语言流畅,具有很强的感染力,李白“借题发挥”借酒浇愁,抒发自己的愤激情绪。

李白的课件(篇14)

《蜀道难》作为李白的成名之作,其成就主要表现在艺术方面,突出特点是运用浪漫主义艺术手法所形成的豪迈雄放的艺术风格李白以他丰富的想象,卓越的艺术构思,纵横飞扬、流转华美的辞采,创造出了一个神奇的艺术世界“教材无非是个例子”,是教师用来帮助学生举一反三的例子学习这首诗,应引领学生充分感知并进入这种艺术境界之中让学生尝试欣赏诗歌,领会李白浪漫主义诗风的特征即极度的夸张、奇丽的想象,运用神话传说等加强朗读是入诗境、品诗味的钥匙其次,应该给学生更多自主学习的空间,应给予学生诗歌鉴赏方法的指导,以帮助学生提高鉴赏诗歌的能力

同学们知道当时的文坛泰斗贺知章看了还没有什么声名的李白的诗作《蜀道难》的时候,称他是什么吗?(谪仙人)从此李白就有了一个“诗仙”的美称据说杜甫读了《蜀道难》,称赞他“笔落经风雨,诗成泣鬼神”《蜀道难》可以说是李白的成名作现在请你谈谈你所了解的李白或李白的诗

1.学生对照注释自由读全诗,用一两个词语说说自己初读的感受(要求读准字音,疏通诗句)

2.教师范读或播放名家范读录音,请学生一边听一边体会找出这首诗的主旨句明确: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蜀道难》气象雄奇奔放,感情激越跌宕,朗读时应于抑扬顿挫中突显诗中词语的情韵意味,于舒缓疾徐中突显长短诗句错落有致自由奔放的气韵风神,于轻重缓急中突显情感语气的起伏跌宕)

请找出直接表达作者思想感情的诗句,体会这首诗的的情感主旨(设计意图:寻找关键诗句,依据情感语言把握思想感情)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问君西游何时还?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侧身西望长咨嗟!

教师总结明确:后世关于李白《蜀道难》的主题众说纷纭,争论的焦点是有无寓意明代学者胡震亨的《唐韵癸签》和明末学者顾炎武的《日知录》一致认为:“蜀地不可去,不可居”是这首诗的表达要义,《蜀道难》“即事成篇,别无寓意”教材也采用了这一说法从诗意来看,这是一篇送友人入蜀的诗歌,反复咏叹蜀道难行、蜀地难居,对友人入蜀进行劝戒

思考:全诗三次咏叹“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每一次咏叹的内容是否一样?在全诗中有怎样的作用?(设计意图:把握篇章结构,进一步理解诗歌内容和情感,把握全诗的感情基调和情感变化)

学生讨论后总结:“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的感叹,在诗中三次出现,是感情的爆发、延续和收束第一次出现,开门见山,单刀直入地点出了主题:“危途难行”,并定下全诗的基调,豪放中带有惊叹;第二次是咏叹蜀道之惊险,对友人进行劝戒,豪放中有惊惧;第三次咏叹蜀地之凶险,再次劝戒友人,豪放中满含忧虑在内容和情感上形成了层层深入的格局此外,相似结构的主旨句反复出现并贯穿全文,不仅鲜明地体现出诗歌结构的严谨和感情的起伏跌宕,又像乐曲的主旋律,具有回环荡漾的抒情性和音乐美一唱三叹,感情强烈构成了全诗的感情主干,并将全诗凝聚成一个完满的艺术整体

清人沈德潜评论《蜀道难》“笔阵纵横,如虬飞蠖动,起雷霆于指顾之间”唐人殷璠称此诗“奇之又奇,自骚人以还,鲜有此体调”,主要指这首诗表现出的雄奇奔放的浪漫主义风格李白是继屈原之后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你认为《蜀道难》雄奇奔放的浪漫主义特色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学生四人一组进行合作探究,教师相机与学生交流,然后小组代表发言)

交流总结并明确:

(1)极度的夸张人们常把绝对办不到的事比成比登天还难,而诗里却极端夸张说蜀道难行是“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扪参历井仰胁息”,也是绝妙的夸张之笔“扪”“历”两个动词的连用,显出友人出没在星宿之间,那山之高就不言而自明了这与“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有异曲同工之妙“连峰去天不盈尺”比后世民谣“离天三尺三”的说法更具夸张性“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度愁攀援”也以猿鹤面对高峻的山崖无可奈何的夸张描写,反衬蜀道的高峻

(2)奇丽的想象诗人的想象无拘无束,无所不到如从鸟兽的角度来刻画蜀道之高险:六龙回日、黄鹤难飞、猿猴愁攀;从行人的感觉来具体描写蜀道之艰险如“百步九折萦岩峦”,“扪参历井仰胁息”等在抒发旅愁的时候,诗人写到:“但见悲鸟号古木,雄飞雌从绕林间”这里古木参天,气象森严,鸟声凄厉,回荡其间丰富的想象,精心的构思,把人们引入一个悲凉、惨淡的艺术境界中写蜀道上奇险壮观的景象是“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飞湍瀑流争喧豗,砯崖转石万壑雷”那连绵的山峰,几乎顶天而立,枯老的苍松倒挂在悬崖绝壁之间,飞泄的瀑流争相吼叫,砯崖击石发出震撼千山万壑雷鸣般的声响这里既有群峰屹立的雄伟壮阔景象,又有枯松倒挂的特写镜头;既有充满诗情画意的.静景,又有令人触目惊心的动态;既有视觉的摹写,又有听觉的感受,使读者如身临其境,如闻其声,不得不叹服作者天马行空的想象力

(3)引用神话传说全诗用了很多神话及传说,如“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尔来四万八千岁,不与秦塞通人烟”“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以及“地崩山摧壮士死”“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等这些神话传说丰富了诗歌的内容,开拓了诗歌的意境,同时使全诗笼罩上一层神秘的色彩,增添了艺术感染力

(4)澎湃的激情李白诗歌形象高度个性化,带有强烈的主观感情色彩无论叙事或者写景,都融汇着诗人的豪放性格他那极为强烈的情感,在诗中常反复咏叹出来如开头“噫吁嚱”叹词的连用和“危乎高哉”同义词的反复使用,以独特的强调手法显示内在情感的份量,造成先声夺人的气势接着“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的一唱三叹,层层强化了情感

(5)灵活的诗句《蜀道难》是乐府古题,这种诗歌体裁没有严格的字数、句数、平仄和韵脚的限制,李白充分运用了这一特点,使诗的语言形式自由活泼句式以七言为主,杂以其他长短句,层次错落,如行云流水,一气贯注诗的前半部分多用长句,语言奔放畅达;后半部分多用四字短句,显得简劲有力这种灵活多变的语言形式,才能酣畅淋漓地表现诗人的飘逸浪漫 (此环节学生的回答是零散的,不全面的,教师重在巧妙引导,培养学生归纳、概括、整合的能力使学生获得一些鉴赏诗歌的方法,掌握李白浪漫主义艺术风格构成的元素)

《蜀道难》饱蘸着诗人豪放浪漫的激情,突出地运用了丰富的想象、极度的夸张和奇异的神话传说刻画了蜀道的高峻险要,艺术地展现了古老蜀道种种令人望而生畏、惊心动魄的画面,形成雄放飘逸的艺术风格,充满浪漫主义的色彩,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正可谓“言出天地外,思出鬼神表”(晚唐皮日休)

喜欢《2024李白的课件(热门十四篇)》一文吗?“幼儿教师教育网”希望带您更加了解幼儿园教案,同时,yjs21.com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李白课件专题,希望您能喜欢!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