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模事迹观后感汇集

07-28

但是在观看作品时我们内心都会有很多感触。我们可以通过观后感将零星的感悟总结起来,观后感应该有明确的中心点,前后有联系、有逻辑,现在你是否对写作品名观后感一筹莫展呢?这篇文章是我从网络上认真搜寻到的“劳模事迹观后感”,下面是我总结的一些心得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劳模事迹观后感 篇1

《劳模人物事迹观后感》

近日,我有幸观看了一部关于劳模人物事迹的纪录片。这部纪录片以生动的画面和感人的故事展现了劳模们辛勤工作、乐于奉献的精神,让我对他们深感敬佩和钦佩。

在纪录片中,我看到了各行各业的劳模们,他们都是工作中的佼佼者,为自己所从事的行业做出了突出的贡献。其中有一位来自农村的农民工,他在无微不至的关照下,将自己的田地打理得井井有条,不仅保证了自己能够养活一家人,还带领村民们发展种植业,让村子的农业经济状况得到了明显的改善。另外,纪录片还介绍了一位医生,她默默地奉献自己的爱心,用自己的医术拯救了许多生命。她不计报酬,以患者的康复为她最大的快乐。

观看这部纪录片,我被这群劳模们无私奉献、辛勤付出的韧劲所深深感动。他们不仅在日常工作中严谨专业,精益求精,更以自己的实际行动诠释了什么是真正的劳模。他们将自己的工作视为一份责任和使命,时刻关注着社会的需要和他人的疾苦,以实际行动改善他人的生活。

在纪录片中,我看到的不仅仅是劳模们的工作,还有他们所展现出来的坚持不懈的精神。无论面对怎样的挫折和困境,劳模们始终保持着顽强的毅力和乐观的态度。他们将困难和挫折看作是自己成长的机会,勇敢面对一切困难,不屈不挠地去追求自己的目标。

通过观看这部纪录片,我进一步认识到劳模们的做人之道和工作之道。他们追求卓越,对待工作认真负责,以自己的行动践行着自己的价值和信仰。他们用热情和毅力去面对工作,试图给世界带来一份美好。他们的奋斗精神不仅给我带来了启示,也让我感受到了自己应该如何去做一个有责任心、有担当的人。

这部纪录片也让我深刻认识到,劳模们的成功并非偶然。他们的背后是付出和努力,更是无数个日夜的坚持和努力。他们用自己的刻苦付出和智慧,收获了成果。他们的事迹告诉我,只有不断努力,才能取得真正的成功。

最后,观看这部纪录片让我明白了社会对于劳模们的重要性。劳模们的出现推动了社会进步,他们是社会发展的生力军。他们的事迹不仅仅是个人的成就,更是无私奉献的象征。他们以自己的劳动创造了一个个令人敬佩的业绩,为社会创造了巨大的价值。

通过观看这部纪录片,我的心境有了很大的改变。我深深感受到了劳模们的伟大和平凡。他们以自己的行动,践行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用自己的实际行动点燃了社会发展的希望之光。我将会以劳模们为榜样,从自己做起,立足于自己所从事的工作,时刻保持一颗感恩的心,用自己的实际行动为社会做出更多的贡献。

在观看这部纪录片之后,我对劳模人物事迹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和理解。他们默默地奉献,扎实地工作,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改变着世界。我由衷地敬佩他们的奉献精神和坚持不懈的毅力。同时,我也明白了每个人都可以成为一个劳模,只要我们愿意用心去做好自己的工作,用自己的行动去影响身边的人,用自己的努力为社会发展做出贡献。这部纪录片给了我很大的启示,让我对未来充满了无限的期待和信心。

劳模事迹观后感 篇2

只要用心做事,用心做一件事,用心做好一件事,就会获得认可,实现价值!只要努力,只要坚持,每个人都能成为有用的人!从全国劳模杨祉刚题为《为梦想而奋斗》的发言中,体现出朴实、务实、诚恳的工作作风和工作态度,是值得我们每一位基层员工领悟学习的。

从劳模的自述中,我了解到,公司在当年转正名额极度紧张的情况下,现在的劳模大哥,当年的劳务工,之所以能脱颖而出顺利转正,凭借的不是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的等待,更不是他运气好。而是他在岗位上用心做事,要干就好好干的决心,像气体保护焊这样的苦活、累活,他不仅主动学习而且学好学精,直至成为专业中的精英整理出培训教材,不仅为公司培养出了大批技术能手,也为员工的成长阶梯搭好了扶手。

当他发现车门间隙面差波动很大时,没有认为这个问题不在自己的工作范围之内,没有以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逃避心态去躲避问题,而是用积极主动去解决问题的心态,去排查、去试验、去找病根,然后对症下药,直至问题得到解决。

一直以为模范与平凡是有着天壤之别的,但如今,劳模就在我身边,让我不得不思考,劳模为什么是劳模?而我为什么还是我?

从劳模的成长历程中,我渐渐体会到:劳模之所以能成为劳模。我之所以还是我。网上流传着一句名言:你之所以不成功,是因为你想得太多而做得太少我想我和大多数青年员工一样,进入公司之初是怀着雄心壮志的,心想只要脚踏实地,上好每一天班,定能在公司干出一番成绩实现自己的价值。刚进工厂对一切都充满了好奇,觉得自己今后不但要学会很多岗位、掌握很多技术,还要学习公司的管理体系……

劳模事迹观后感 篇3

戴玉超同志作为国网固镇县供电公司输电运检班班长,20岁参加工作,在热爱的供电部门苦苦耕耘了二十五个春秋。二十五年来,他一直扎根一线,工作任劳任怨,兢兢业业,做一名普普通通却踏踏实实的电力工人。他岗位讲奉献,吃苦抢在前,他严格抓管理,安全放第一,他恪尽职守为电力,顽强拼搏尽我责,从一位青涩的毛头小伙子成长成了一位名副其实的老师傅,一位深受群众称赞的岗位能手,一位领导和同事信得过的优秀班长。在他身上有那么多优秀的品质,作为一名电力员工来说,我们要学习的太多太多。

通过学习劳模精神,使我充分认识到劳模“爱岗敬业、为国为民的主人翁精神,争创一流的、与时俱进的进取精神,艰苦奋斗、勇于拼搏的精神,勇于创新、改进的开拓的精神,淡泊名利、默默耕耘的‘老黄牛’精神,甘于奉献的精神、乐于服务的忘我精神,紧密协作、关爱的团队精神”,是各行各业、各岗位在千变万化的复杂社会环境下不断前进的精神保障。

作为每一个有责任的社会人,我们要学习劳模精神,树立起“爱岗敬业、为国为民”的主人翁精神,在自己的岗位上不断创新,寻求突破,克服一切困难,为社会的进步贡献自己的.力量。

学习劳模那种坚定理想信念、以民族振兴为己任的主人翁精神。劳动模范之所以能在平凡的岗位上干出突出的业绩,就是因为他们始终有着为祖国、为社会、为人民干好事业的坚定理想信念,我们就是要像他们一样,志存高远,立足本职,爱岗敬业,扎实工作,在自己的岗位上为社会进步做出积极的贡献。

学习劳模那种勇于创新、争创一流的、与时俱进的进取和开拓精神,我们要在不断总结工作经验的基础上,大胆寻求革新,创新工作方法。

学习劳模那种艰苦奋斗、勇于拼搏的精神,劳动模范的先进事迹充分说明了事业是实干出来的,求真务实、兢兢业业工作,就是我们学习劳模的的最好行动。

学习劳模那种淡泊名利、默默耕耘的‘老黄牛’精神,甘于奉献的精神、乐于服务的忘我精神,

劳模精神是时代的旗帜,大力弘扬劳模精神,我们就要牢固树立“老老实实做人、踏踏实实做事”的人生态度,进一步扩大公司劳模的社会影响力,传递正能量,引领新风尚,党员干部要带头学习劳模,广大员工要比学习、比工作、比奉献,积极营造公司上下学习劳模、宣传劳模、争当劳模的浓厚氛围。像我们身边的劳模一样,从自己做起,从一点一滴做起,从平凡小事做起,以自身的实际行动,说真话,走正道,办实事,积极投身到各自的工作岗位中去,锐意进取,工作干一行爱一行,任劳任怨,爱岗敬业,务实奉献,为固镇电力事业的发展贡献出自己的力量。

劳模事迹观后感 篇4

一棵树,能长多高,不在于接受多少阳光雨露,而在于他的根系在土地里扎得有多深;一粒金沙,能否闪光,不在于光的照耀,而在于他内在的属性;一个人,能走多远,不在于他成长的环境,而在于内心深处对于理想信念的坚定求索!

21年的岁月,坚守在转炉这个最苦、最累、最脏、最热的岗位上,为了什么?又凭着什么?是什么支撑着他走过悠长的艰苦岁月?

为什么这么苦的工作在他却甘之若饴?为什么小小转炉间能演绎激昂人生?为什么是他而不是我?……面对薛小永,稍加思索,自然会有一连串的疑问在心中起伏。

薛小永心里必然沉淀着一份大爱。

一定是因为爱钻研技术,所以,他能够常常忍着六七十摄氏度的高温,靠近炉体一观察就是30分钟,只为拿下那些技术难题。这种状态,在别人看来觉得无法理解,或者不可思议,但是于他来说:只有不断的攻克一个又一个技术难题,他的心底才会觉得畅快舒坦。高温下的烘烤与这种成就感相比,在他的世界里,也就必然算不得什么。因为爱,苦也变成了甜。

一定是因为深爱这个企业。龙钢于他是自己的家园,钢城于他是精神上的"父母",当自己的家庭"贫寒",当自己的"父母"被人瞧不上时,羞愧的情感反而击打出"男儿当自强"的激越之心。为了自己的家园能够不输于别人,为了能够在同行们面前树立自尊自信,他毅然决然的承担起荣耀门楣的责任,为了这个家,再苦再累,也就都不算什么。这一切,必然是源于对企业的那份深沉的爱。

一定是因为深爱家人。作为儿子、丈夫、父亲,一个男人要顶天立地,要勇敢担当。为了家人都能过上更美好幸福的生活,他才能够无数次的多个昼夜坚守现场,废寝忘食的去工作。不思量,那是一种自私,细回味,其实更是一种深爱。对家人的爱不正是支撑无数龙钢人一代代前进的动力吗?

薛小永的心里必然装配着钢铁的意志。

和钢铁比起来,人太脆弱,然而,柔能克刚在薛小永这里却得到了别样的诠释。

因为钢铁意志,才能够在21年的职业生涯里,他一次次的超越,一次次的冲击,一次次再度超越炼钢工艺技术指标;因为钢铁意志,才能够在年近40岁的时候,他仍然以"5+2"、"白+黑"的精神坚守一线,玩命工作;因为钢铁意志,他才能够忍受脸部的皮肤被辐射热烤得脱落了一层又一层,创下全国最高炉龄记录。

薛小永的心里必然承载着一份使命。

因为这种强烈的使命感,促使他创新性提出转炉生产工段的"3321"管理思路并推广应用,系统性解决了制约生产工艺的瓶颈性问题。

促使他3天8小时砌成一座120T转炉,刷新了同类型转炉全国砌筑时间最短7天的历史记录,创造了‘龙钢速度’。

促使他带领工段将转炉钢铁料消耗指标做到全国第一,石灰单耗、氧气消耗、耐材综合成本名列全国第三的好成绩。

促使他影响着周围的同志,培养成长出陕煤化集团劳模陈江、陕钢集团劳模陈雷磊、龙钢公司劳模焦建设等多名集团及公司先进个人。

英雄并非基因遗传,英雄是钢铁般的坚持。

英雄并非生于英雄地,英雄就成长在平凡的土壤里。

这就是我从薛小永身上寻找到的答案。

劳模事迹观后感 篇5

剧中,南江省委书记李浩然、丰州市委书记梁嘉南等切实履行主体责任,把党风廉政建设一抓到底,对腐败行为绝不姑息;以南江省纪委书记刚译、丰州市纪委书记洪雅君等为代表的纪检监察干部,切实履行监督责任,克服执纪审查中的重重阻力,赢得了推进丰州市构建政治生态的良好机遇。同时,《脊梁》充分反映了反腐败斗争的严峻性、复杂性和紧迫性,以扣人心弦、环环紧逼的故事情节,塑造了党员干部忠诚、干净、担当的艺术群像。

《脊梁》体现了党纪严于国法的实践需要。作为一部现代剧,《脊梁》在创作上恪守“艺术来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的规律,突出全面从严治党的时代需要,表现新形势下纪检监察机关监督执纪问责,把纪律和规矩挺在最前面。

该剧主创人员认真分析研究了中央纪委近年来查处的大案要案,和省、市纪检监察机关查处的典型案例,并与省、市、县(区)、镇街一线办案人员进行了数十次的座谈交流,力求真实全面地反映纪检监察机关在“打虎拍蝇猎狐”上取得的成效,并把抓早抓小、践行“四种形态”、谈话提醒等最新要求和鲜活经验有机融入到剧本创作中。除对剧本认真审读修改,为把好政治关,各级纪委还选派从事执纪审查工作多年的纪检监察干部到现场协助拍摄,帮助丰富“纪言纪语”,使党纪严于国法的理念与剧情紧密结合。

《脊梁》以宣传党的以来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取得的实际成效为出发点,以赤子之心作为该剧的信仰支撑,以人心向背作为该剧的力量支撑,以源自生活作为该剧的现实支撑,不哗众取宠,不斗艳猎奇,实现了政治性、思想性、艺术性的有机结合。

劳模事迹观后感 篇6

近日,10名大学生被中央宣传部、教育部评为20_年“最美大学生”。他们把青春梦融入中国梦,彰显大学生的风采,在党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绽放绚丽之花。

“青春就是要经得起磨练”

“我是一名‘准医生’,更是一名共产党员,我请战!”

离开武汉,还是留下?20_年初,面对这个问题,武汉大学第一临床学院级博士研究生赵东没有迟疑。

留守武汉,参与临床一线诊治,连续奋战120天,累计参与接诊并成功治愈新冠肺炎确诊病例130余例;轮休期间加班加点,进行临床研究;工作之余参与线上志愿服务,为200余名居家隔离患者提供在线医疗咨询和帮助……赵东交出一份沉甸甸的成绩单。

“我将继续在救死扶伤的岗位上拼搏奋战,让自己的青春在党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绽放绚丽之花。”赵东坚定地说。

赵东在武汉大学人民医院光谷院区忙碌时,南京医科大学2018级博士研究生倪杰也在武汉第一医院重症病区奋战。20_年春节期间,看到所在培养单位组建支援湖北医疗队的消息后,她放弃与家人团聚,第一时间主动向医院党委报名。

到达湖北后,倪杰在武汉第一医院重症病区工作,与同事们制定、执行和互相监督院感流程的实施,查看病人、开医嘱、调呼吸机……许多个夜班里,面对重症患者的突发情况,她一边安慰患者,一边带着值班护士进行抢救,评估病患情况,主动承担动脉抽血、血气分析、插管治疗等任务。

穿着防护装备,头晕胸闷,汗湿衣襟,双手脱皮,护目镜压得眼眶周围伤痕累累……倪杰却毫无怨言。“青春就是要经得起磨练,救死扶伤,义不容辞!”这是倪杰送给自己的格言,也是她行动的见证。

疫情防控中,很多大学生不畏艰险、冲锋在前。北京航空航天大学飞行学院本科生余汉明也是其中之一。“00后”的他是一名土生土长的武汉人,疫情期间报名成为武汉中山社区防疫志愿者,为100多户家庭提供买菜、上门送药等服务。

每当电话响起,余汉明就拿起笔,一一记下居民的信息和需求。第二天,结束门岗值守,身穿红马甲的他提着辗转购买的生活用品送到居民楼下。“我们青年学生,就是要在党和国家最需要的时候,挺身而出!”44天,每天10个小时的志愿服务,余汉明用自己的热情和力量为武汉疫情防控做出了贡献。

“看到广大党员冲锋在一线,我也想成为他们中的一员。”余汉明在志愿服务期间递交了入党申请书,经北京市委组织部批准,20_年4月1日,他成为北京航空航天大学首位“火线入党”的大学生。

“挺立的样子就是风骨”

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追梦路上,大学生们加强品德修养,踏踏实实修好品德,努力成为有大爱大德大情怀的人;保持勇于奋斗的精神状态、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努力做到刚健有为、自强不息。

他们中,有见义勇为的崔译文。3月,桂林电子科技大学花江校区里,崔译文晚自习后和同学小梁结伴回宿舍。经过操场时,一名男子企图对小梁行凶,崔译文用自己瘦弱的身躯紧紧护住小梁,自己却身中8刀。

在医院恢复期间,崔译文总是坚强地说:“我不疼,真的,一点不疼”。她不忘学习,及时补习功课,还积极关心同学恢复情况,督促小梁进行康复训练。20_年,崔译文又拿出见义勇为的奖金为武汉捐款,虽然身体尚未完全康复,却志愿到社区一线服务……“我希望带给大家正能量。”她平静地说。

他们中,有带着病重养父上大学的于婷婷。养父患有肝硬化及布加氏综合征等,十几岁时,于婷婷就担起照顾患病养父的重任。艰苦的环境,磨练了她坚强的性格和不屈的韧劲。

被重庆财经职业学院录取后,她决定带着养父一起上学,开始了学校、出租屋、医院“三点一线”的生活。每天中午下课后,回家为养父做好午饭再赶去学校上课;下课后,照顾养父吃过晚饭,再赶回学校上课。尽管时间紧迫,于婷婷从没耽误过任何一节课,成绩在班上名列前茅,还加入了公益社团。“经历挫折后,挺立的样子就是风骨。我会带着斗志,迎接每一个挑战。”她说。

他们中,有把青春定格在大山深处的李莎。李莎是华南理工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届本科毕业生、第二十一届研究生支教团成员,生前在广西龙胜各族自治县龙胜小学支教。她翻山越岭,走两个小时的崎岖山路去家访;关心班上每一个孩子,打开留守儿童的心扉……

李莎把生命留在了她深爱的土地上,而她的精神将一直延续下去。在她背后,成千上万的研究生支教团成员在这场青春接力中不断奋进。

“去往祖国需要的地方”

“早一秒拿到抗体,就能多一分战胜新冠病毒的把握!”清华大学医学院博士研究生单思思一直在科研战疫一线争分夺秒、攻坚克难。

单思思所在的张林琦教授课题组,在疫情暴发初期立刻组建了科研攻关团队,刚放假回家一天的单思思第一个报名,赶回实验室投入工作。“用成果降服病毒,维护人民的生命安全,青年科研工作者责无旁贷!”

加入团队以来,单思思每天都“泡”在实验室里,生产抗体、检测抗体功能、进行动物实验,上千次重复实验操作,每天基本都是连轴转。如今,单思思依然在努力工作,运用科学武器为战胜新冠肺炎疫情继续奋斗。

“我希望能把个人的理想追求融入党和国家事业之中,努力取得更多的科研成果来守护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为祖国贡献青春力量。”单思思说。

哈尔滨工程大学船舶工程学院博士研究生李海超的志向,则与海洋强国梦紧紧相连。他在科研中紧密围绕国家高端装备及国防建设需求,依托学校船舶与海洋工程一流学科,深入开展舰船结构振动噪声预报与控制研究。“我要坚定信念,攀登科学高峰,谱写青春的乐章。”他说。

“西部需要我,基层需要我,那我就去往祖国需要的地方!”腾格里沙漠的绿意,见证着上海交通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硕士研究生刘智卓的理想。几年来,他组织近800人参与治沙行动,共制作方格10万余个,固定黄沙余亩,植树3000余株,“交大林”开始在大漠扎根。刘智卓还推广治沙新模式,把肉苁蓉种植和防风固沙结合在一起,助力当地脱贫攻坚。

“我是驻守过西藏的军人,西藏是我梦想开始的地方。”武汉科技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学生闻健动情地说。几年前,他主动申请去西藏服役。退役复学后,志愿服务成为闻健新的“战场”:军运会赛场,他是志愿者;征兵入伍,他是宣传员;到乡村支教,他是好老师;无偿献血52次,他挽救生命……“我将时刻准备着,到祖国需要的地方去!”

劳模事迹观后感 篇7

走进山西平顺县西沟展览馆,一张张发黄的老照片,详实地记录着西沟半个世纪来的变迁:照片中风华正茂的申纪兰,当年曾以惊人胆识,在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提出男女“同工同酬”;她和西沟人一起,在寸草不长的荒山乱滩上造林辟田,把西沟变成了一方宝地。

“现在讲艰苦奋斗,不是像我们过去那样干活扛石头。而是要有一种精神,人活着什么时候都不能缺了精神。”半个世纪过去了,申纪兰和西沟人不仅创造了与自然斗争的生产奇迹,还把“西沟精神”留给了一代又一代中国人。

1929年,申纪兰出生于山西长治平顺县,17岁时嫁到了同县的西沟村。这个位于太行山革命老区的小山村,当年山是石头山,河是乱石滩,零零星星的地块,不是散落在沟底,便是挂在半山梁上。由于山上没有植被,水土流失很严重。

1951年12月,为了促进生产,让全村人吃饱肚子,李顺达联合几个互助组,成立了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生产规模扩大了,光靠男劳力完不成生产计划,社长李顺达提出让勤奋能干的申纪兰担任副社长,发动妇女一同参加劳动。

那时新中国刚解放,受观念的影响,妇女很少能走向社会参加劳动。20出头的申纪兰没有像别的妇女一样整天围着锅台、炕台转。她不仅下地和男人一样干活,还克服种.种阻力,走村串户劝说妇女姐妹走出家门。

妇女们参加劳动以后,遇到了一个问题:干同样的活,得的工分却比男社员少。在申纪兰的提议下,女社员开始跟男社员学技术,比撒肥,比间苗,比锄苗,样样不落后。经过多次争取,妇女们终于能够干一样的活,得一样的工分。劳动不分性别,要和效益挂钩,妇女们就这样被发动起来了。

1953年1月25日,《人民日报》报道了西沟村妇女争取男女同工同酬的事迹,在全国引起了强烈反响。此后,“男女同工同酬”被写入了新中国的宪法。

1953年,李顺达与申纪兰双双被评为第一届全国劳动模范。毛主席在接见妇女代表时,高兴地和申纪兰握手,说:“很好,你是农村妇女的带头人,妇女是半边天,你这个头带得好。”

半个多世纪来,在西沟人的努力下,西沟村干石山上的树种了补,补了种,前后种了七八遍,终于长起了1.5万多亩的成材林,12万株经济林。1963年秋天,在这样贫瘠的土地上,西沟人第一次被亲手种下的大苹果“撞上了头”。

1954年深秋,25岁的申纪兰坐着驴车从平顺县出发,来到北京参加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此后,连任11届全国人大代表的她,成为了共和国民主进程中的一个传奇,并被外国友人称为资格最老的“国会议员”。(活动范文吧 nNS88.CoM)

“要在过去,我做不了劳模,还得受罪。”申纪兰说,“现在我们国家一个阶段一个进步,老百姓都享受到了。”

几十年来,申纪兰对群众普遍关心的三农、教育、惩治腐败等问题都提出过建议和议案。她说,下至农村上至国家大事,我都要举手,要不说句公道话,还叫什么人大代表。

1973年,申纪兰被调任山西省妇联主任,但这并没有给她带来欣喜,反而令她为难。她做出了出人意料的决定,“不领工资,不转户口,不定级别,不坐专车”。

10年后,任职期满的申纪兰没有申请退休享福,而是回到了西沟,为农民们寻找新的致富方向。她说:“农村还困难,在省里有自来水,我们到家里那是走多远还挑不到一担水。我想到农村的生活,还没有富起来,还很苦,我是应该还回到农村跟群众同甘苦共患难的。”

现年80岁的申纪兰仍然生活在西沟。这位手上生满老茧、脸上布满皱纹的老人,穿衣打扮与西沟农民并无差别。申纪兰说,对她而言,在西沟干,比在城里当官更能出上力。“我是农民代表,只有生活在他们中间,才能了解他们的疾苦和需求,更好地为他们代言。”

在劳动中获得解放,在解放中获得尊严——申纪兰在向全中国人传递着一个信号——只要在自己的岗位上好好劳动,就能得到社会足够的尊重。

2009年9月10日,在中央宣传部、中央组织部、中央统战部、中央文献研究室、中央党史研究室、民政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全国总工会、共青团中央、全国妇联、解放军总政治部等11个部门联合组织的“100位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人物和100位新中国成立以来感动中国人物”评选活动中,申纪兰被评为“100位新中国成立以来感动中国人物”。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