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精选十二篇

07-29

古人云,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身为一位人民教师,我们都希望孩子们能学到知识,最好的解决办法就是准备好教案来加强学习效率,。教案有助于让同学们很好的吸收课堂上所讲的知识点。那么,你知道的幼儿园教案要怎么写呢?为此,小编从网络上精心整理了《一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精选十二篇》,仅供你在工作和学习中参考。

一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篇1】

教学目标

1.让学生亲身体验利用身边的物体摆一摆,说一说,初步理解加法的含义.

2.使学生能够看图说图意,并能够正确地列式计算.

3.让学生能够说出生活中加法计算的问题.

教学重点

初步理解加法的含义.

教学难点

使学生能够看图说图意,并能够正确地列式计算.

教学过程

一、活动一:哑剧

(一)教师谈话:老师给你们演一个哑剧想看吗?谁知道什么叫哑剧?对,老师不说话,你们看完后,你说一说我演了什么,好吗?

(二)教师表演:左手拿2支笔,右手拿3支笔,做合起来的动作.

(三)教师提问:

1.谁说一说我演了什么?最后问大家一个什么问题?

(左手拿2支笔,右手拿3支笔,把它们合起来一共有几支笔?)

2.谁会列式计算?(板书:2+3=53+2=5)

3.谁再带大家读一遍算式?

4.2、3、5分别表示什么?

5.+表示什么?(+表示和起来的意思)

(四)小结:只要是把两部分合起来就要用加法计算.今天我们就来共同学习加法.

(板书:加法的初步认识)

二、活动二:摆一摆

(一)教师在黑板上左边摆1个桃子,右边摆3个桃子.

教师提问:一共有几个?说一说怎样列式?

学生回答:1+3=4,一共有4个.(板书:1+3=4)

教师提问:还可以怎样列式?

学生回答:3+1=4,一共有4个.(板书:3+1=4)

教师:这两个算式都对,你喜欢哪个就用哪个.

(二)学生动手摆

教师:请你也摆一摆,说说1、3、4各表示什么?为什么用加法?

(三)出示图片:摆桃子

三、活动三:理解图意

(一)教师:再看一个哑剧愿意吗?想一想这里有什么数学问题?

1.出示图片:汽车图

2.你能根据你看到的来编一道题?你会列式吗?

(二)再来看看这幅小鸟图,自己想一想图的意思,在书上写出算式.

1.出示图片:小鸟图

2.集体讨论小鸟图的图意.为什么用加法?

四、活动四:自编哑剧

教师:刚才你看了好几个哑剧了,你想不想自己也编一个哑剧呢?

1.出示图片:计算

请你挑出一道你喜欢的算式,然后根据这个算式编一个哑剧.自己想好了再和同桌说说好吗?

2.谁愿意说说你编的哑剧?其他同学认真听发言同学编的对不对、好不好,如果不对应该怎样改一改.

五、活动五:寻找生活中的加法问题

教师:刚才大家编的哑剧都是生活中的一些事情,而且都是用加法计算的.这说明在我们的身边、家中、教室中有很多的加法问题.不信,咱们一起到小明家去看看吧!

1.出示图片:生活图片

请同学们4人一组说一说、算一算在这幅图中,有哪些加法问题,怎样列式?

2.集体讨论.比一比哪组找到的多.

六、小结

这节课同学们对加法有了初步的理解,并能看图说图意,并能列式计算,而且发现了生活中的加法问题.那你们说加法重要不重要?所以我们更要学好加法.

探究活动

一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篇2】

游戏目的

1.使学生能熟练计算20以内的加减法.

2.通过游戏,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游戏过程

1.以班级为单位活动.

2.教师任意说一个20以内的数,第一个学生任意说一个运算符号(加号或减号)第二个学生再说一个数,第三个学生根据前面所说计算出结果.

3.以第三个学生所说的结果作为加数或者被减数,第四个学生再任意说一个运算符号,第五个学生任意说一个数,第六个学生根据前面所说的计算出结果.

4.后面的学生照此继续进行游戏.

游戏说明

1.学生计算错误或者出的题目超出目前所学范围(例如出现19+9或者6-7这个错误)都要为同学表演节目.

2.要灵活使用这个游戏,变化着练习.

一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篇3】

〖教学目标〗1.激发学生的探究愿望,初步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2.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操作能力及估测的意识。3.在实际测量与交流中,了解测量方法的多样性,初步体会统一测量单位的必要性及厘米的实际意义,学会用刻度尺量物体长度的方法。

〖教学设计〗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课件演示:动物学校新买来一些课桌,小白兔回家后高兴地告诉了妈妈,兔妈妈问:你们买的课桌有多长呀?小白兔摇摇头说:我可不知道。第二天,他就去问他的好朋友小猴子,小猴子说:这还不简单。说完,就一一地量了起来......

同学们,如果小白兔去问你,你能用什么方法说明课桌有多长呢?(反思此环节没有采用书上提供的素材,而是以低年级学生更为喜欢的小动物创设情境,在生动有趣的情境中提出数学问题,激发学生强烈的探究愿望。)

(二)合作交流,认识厘米

1.说一说

(1)请同桌两人先商量一下用什么工具量,然后共同量一量你自己的课桌有多长。

(2)学生汇报。(学生可能会说:6枝铅笔长、3个文具盒长、4长......)

(3)讨论:大家的桌子都是一样的,为什么你们说的数却不同?要使量得的结果一样,怎么办?

师:看来,统一测量的工具非常重要,那你知道在日常生活中,人们一般用什么工具测量物体的长短呢?

(反思让学生合作之前,教师提出了明确的要求:请同桌两人先商量一用什么工具量,然后共同量一量你自己的课桌有多长。从课堂中学生的表现看出,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很高,多数学生能够做到合作有序、分工明确,但部分学生合作能力较差,如:一人操作,一人旁观等。我及时调整教学,选择两个典型的小组(一组合作较好,另一组合作不理想)分别上台操作演示,让其他学生进行评价,通过对比,让学生体会到同桌合作要注意的问题及合作的一些方法。然后,让学生讨论一个更具有挑战性的问题:大家的桌子都是一样的,为什么你们说的数却不同?要使量得的结果一样,怎么办?再次激起学生的探究愿望,从中体会到统一测量单位的必要性。)

2.找一找

(1)认识刻度尺①观察:尺子上都有些什么?②学生汇报,并试着说一说尺子上的数表示什么意思。③教师补充。

(2)认识1厘米

①认识1厘米。

师:从0刻度到1刻度之间的长度是几厘米?用字母怎样表示?(学生试说,教师纠正。)

师:请你在尺子上找一找,还有几刻度到几刻度之间的长度也是1厘米?(同桌互说。)

②体会1厘米的实际长度。

a.用尺子上的1厘米比一比,图钉大约有多长?并说说你的方法。

(强调:把尺子的0刻度对准图钉的一端,看图钉的另一端对着的数最接近几,图钉的长度大约就是几厘米。)

b.用手势表示1厘米的长度。

(操作:用食指和拇指轻轻夹住图钉,再轻轻地抽出图钉,指肚之间的缝隙大约就是1厘米。)

③练一练。

a.判断:够1厘米吗?(如:铅笔盒、书、本等的厚度。)b.找一找:什么东西的长度或厚度大约是1厘米?

(3)认识几厘米

①数一数:从0刻度到2刻度之间有几个1厘米,是几厘米?从3刻度到7刻度是几厘米?

②打手势:4厘米大约有多长?7厘米大约有多长?10厘米大约有多长?(同桌互评。)

(反思找一找是这节课的主要教学环节,我重点关注了学生对1厘米的实际意义的理解和体验,这和以前的教学相比有了很大的改进,教学设计也较有层次。在认识刻度尺的基础上,先认识1厘米,再认识几厘米,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针对低年级学生4人合作比较困难的现状,我让学生从两人合作开始,并加入评价的内容。活动的设计尽量做到面向全体,我们看到,学生有了初步的合作意识,参与活动的积极性较高。但也有一些不足之处,如:教学还不够开放,有些问题的设计过于琐碎,学生讨论交流的时间把握不好,教师的课堂调控能力还有待于提高等。)

(三)动手操作,深化新知

1.估计大约是几厘米?(如:书的厚度,小棒、铅笔的长度等。)

2.请几名同学分别量出这几种物体的长度或厚度并注意测量的方法。

3.第14页量一量,第15页1,2,3题。(反思练习的设计紧紧围绕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尤其是注重对学生估计意识的培养及操作能力的训练,对厘米这一概念的理解不是停留在口头上,而是落实在教学活动中,虽然学生估计的结果与实际长度还有些差距,但我想,经过长时间的训练,学生的估计能力一定会有很大的提高,对厘米的认识也会更加深刻。)

(四)概括总结,拓展延伸

师:如果以厘米为单位去量从家到学校的距离,去量特别远的距离,你们觉得方便吗?因此,我们测量比较短的物体的长度,一般用厘米作单位;如果测量比较长的距离用厘米作单位,就很不方便了,今后我们还要学习比厘米更大的长度单位。(反思这样的总结使学生认识到厘米不是惟一的长度单位,它比较适合测量比较短的物体的长度,进一步激发学生的探究愿望。)

一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篇4】

教学目标:

1、在具体情景中,进一步体会加减法的意义。

2、探索并掌握两位数加减整十数的计算方法。

教学重点:

探索并掌握两位数加减整十数的计算方法。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引入新课

讲述青蛙吃害虫的故事,出示主题图。

揭示课题并板书

二、创设情景,提出问题,列出算式

1、看了图,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2、解决问题

两只青蛙共吃了多少只害虫?

大青蛙比小青蛙少吃多少只?

列出算式计算

三、动手操作,探索算法

1、用计数器拨一拨56+30

先拨什么,再拨什么,结果是多少?

2、由拨珠过程想一想,56+30是怎么算的?

3、出习题,讲算理:23+4046+50

4、用计数器拨一拨56-50,想一想,先拨什么,再拨什么,得多少?

5、想一想计算过程

6、出算式,讲清算理:74-4062-50

四、巩固练习

看图说图意,再列式计算

第(1)(2)(3)(4)题

五、小结

今天学习了什么?

一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篇5】

教学内容:

教材第38页复习1~5.

教学目标:

1通过复习进一步巩固两位数加整十数,两位数加两位数的口算方法.

2.通过复习进一步提高学生解答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

教学过程:

一.计算练习。

1.老师出示口算卡片,学生直接口报结果。

2.复习题1。

1)直接写得数,集体订正。

2)比-比上下两题在计算时有什么相同的地方,什么不同的地方?

3.复习题2。

1)老师先说明题意,先把两叶片上的数相加说出和,再相减算出差。

2)同桌同学相互练习,集体交流。

4.复习题3。

9题口算,要求学生在2分钟内完成,做好后要检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集体订正对做得全对的学生给予表扬.

二.应用题练习。

1.复习题4。

1)出示第4题,说说题意。(一个班有学生45人,另一班有学生40人,有80个桔子,分给他们两个班每人一个,够不够?)

2)同桌同学讨论一下你怎么想?集体交流。

(先口算出一共有85人,再比较80与85的大小)集体口答。(不够)

2.复习题5。

1)出示第5题,说说题意。(一(1)班浇了20棵花,还剩15棵没有浇,一(1)班一共要浇多少棵花?)(一(2)班一共有27棵花,还有3棵没有浇。一(2)班已经浇了多少棵花?)

2)学生独立列式计算,集体交流时说说你是怎样想的,为什么两个问题的算法不同?

3)集体口答。

三.作业布置。

练习与测试复习(1)。

四.教学后记:时间安排不够合理,学习氛围不好.

一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篇6】

教学目标:

探索并掌握两位数加两位数进位加的计算方法,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发展估算意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正确掌握两位数加两位数的进位加法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

理解满十进一

教学准备:

1、小黑板

小字本

听写本

算术本

原有

19

18

32

新领

18

25

18

2、纸制班牌六块

一(1)班

27人

一(2)班

30人

一(3)班

25人

二(2)班

34人

二(1)班

30人

二(3)班

33人

3、计数器十个,小棒许多、本子50本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1、看图明确图意,训练学生收集信息的能力。

2、提供信息,提出数学问题。

3、根据信息估算结果。

二、探索算法。

1、用自己喜欢的办法计算,并在小组内交流。

2、汇报计算方法。

3、集体用竖式计算。

4、尝试练习。选择听写本或算术本进行计算练习。边计算可以边说算法。

三、对比练习,加深理解。

1、计算:26+7和26+27

先让学生看题你发现什么,猜一猜结果会有什么关系。

算一算,验证结果。

2、动脑子比较练习另两组。P53算一算想一想的后两组。

四、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我能不定期安排

合理安排乘车人数的搭配。

五、课堂小结。

一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篇7】

教学目标:

1、会比较100以内数的大小。

2、初步感受一列数蕴含的规律。

教学重点:抽象地比较数的大小。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1、教师出示两叠作业本,一叠是21本,一叠是18本。

2、学生观察,两叠作业本哪叠多,哪叠少。为什么?

二、学习新知

1、现在知道了哪叠作业本多。那谁能用我们学过的符号来表示。

2、学生回答。在说说记>〈的方法。

3、填一填:让学生观察记数器后,独立把数写在书本上。

32O34,100O99,然后再进行比较,填上数学符号。

师生核对。

三、巩固反馈,

1、学生独立完成,请学生板演。

45O5478O7662O6280O79

58O91100O8915()()89

全班核对,说说你是怎么想的。

2、连一连。

学生自己独立完成。然后说说是怎么想的?为什么这样连?

本题中60是多余的信息。

3、(1)按顺序填数。

(2)读出各位是5的数,读出个位是0的数。

(3)根据右表,把下图中缺的数填上。

练习过程,(1)学生自己观察,说说应该怎么来完成这个练习。在学生练习。

(2)指名读出各数。

(3)小组讨论后,学生完成。完成后在进行核对。

4、想一想,请你接着画下去。

苹果、香蕉、苹果、香蕉、()、()、()、()。

学生独立完成该题。

5、小调查:你校一年级有多少个班?每班有多少人?哪班认数最多,哪班认数最少?

学生课后同捉合作去完成。

四、教学反思:

一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篇8】

教学目标

1、能熟练地计算100以内两位数的加减法、连加、连减、加减混合的运算,能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2、综合复习100以内的两位数的加减法、连加、连减、加减混合的运算,使学生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从中可以提出许多有趣的问题,并运用已有的数学知识加以解决。

3、对学生进行热爱劳动的教育。

教学重点

正确熟练地进行计算,提高计算水平。

教学难点

使学生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并渗透爱劳动的教育。

教学准备

课件,奖票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同学们平时家里吃的菜、用的日常物品都是谁去买的?你去过吗?

那你们起不想自己做一次主,当一回家呢?倾听并做出回答。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的兴趣。

1、你们当过家吗?我们的老朋友淘气和笑笑也想当一次家,今天征得了爸爸和妈妈的同意,就由淘气和笑笑负责全家的饮食,妈妈给了淘气30元钱,给笑笑20元钱让他们去买菜。淘气和笑笑高高兴兴地来到了超市。

2、让我们看看超市有哪些商品呢?你发现数学信息了吗?

3、那笑用20元钱会买些什么呢?

①指名回答

②那现在开始买吧!想买什么就买什么,但不能超过20元,每位同学写一种即可。

③根据学生的回答在黑板上写典型算式。

4、我们帮助笑笑买了这么多物品,淘气都着急了,我们去帮帮他吧!

5、要求:按照刚才的方法写。

6、根据学生回答写典型算式。

7、这时又来了一位老爷爷,拿了100元钱能买什么呢?花了多少钱?还剩多少钱?你有多少种花法,列算式,看谁又多又准。(限时5分钟)

8、提出要求:请看最后他们分别用了多少钱,他们各可能买了哪些商品?请分组讨论交流。1、倾听进入情境。

2、鸡、鸭、肉、鱼、面粉、苹果、桃子、胡萝卜、白菜、盐、油、醋等。

3、学生自由买,然后汇报。

倾听进入情境。

自由购买写算式

交流

生写看图获取数学信息,并分组讨论他们各可能买了哪些商品?再进行全班交流、汇报、评议。

从图中发现数学信息。

充分利用学生购物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水平,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解决购物时的问题,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观察能力,激发学生的参与情感。

提出问题提出要求:超市中有许多数学信息,请根据这些数学数学信息提数学问题(限时5分钟)根据数学信息提数学问题,再进行全班交流、汇报评议。锻炼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四、总结:淘气和笑笑这个家当的很好,同学们如果想真正当一次家,那就可以在这个双休日去体验一下当家的快乐。

五、板书:

今天我当家

花剩

13+5=18(元)20-18=2(元)

10+10=20(元)20-20=0(元)

......

一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篇9】

认识图形,这部分内容是在上学期“认识立体图形”的基础上教学的,通过上学期的学习学生已经能够区分常见的立体图形了,这里主要是通过一些操作活动,让学生初步体会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圆这些平面图形的一些特征,并感知平面图形与立体图形间的一些关系。本单元教学的关键是让学生通过摆、拼、剪等活动体会图形特征,感知图形间的关系。

1、知识与技能目标:让学生认识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和圆的特征,通过折一折、摆一摆、剪一剪、拼一拼,辨别和区分这些图形。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观察和实际操作、使学生初步感知所学图形之间的关系,培养学生初步的想象能力和创新能力。

3、情感与态度目标:在学习活动中积累对数学的兴趣,增强与他人交往、合作的意识。

三、单元教学重点:

让学生认识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和圆的特征,通过折一折、摆一摆、剪一剪、拼一拼,辨别和区分这些图形。

通过观察和实际操作,使学生初步感知所学图形之间的关系,培养学生初步的想象能力和创新能力。

1、充分给学生机会,让他们通过拼、剪等操作活动,在活动中体会平面图形的一些特征。

2、让学生感知平面图形间和立体图形间以及平面图形与立体图形间的关系。

教学目标:

1、通过拼、摆、画各种图形,使学生直观感受各种图形的特征。

2、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用数学交流的能力。

3、能辨认各种图形,并能把这些图形分类。

教学重、难点:初步认识长方形、正方形、圆形和三角形的实物与图形。

1、(课件出示)小朋友们还记得这些图形朋友吗?(长方体正方体球圆柱)

2、你能把这些图形平平的面画下来吗?学生利用学具模型在纸上画一画。

3、你们画下的图形有什么特点?

学生小组讨论并且派代表全班交流。

1、说一说,你身边哪些物体的面是你学过的图形?

2、用圆、正方形、长方形、三角形画一画自己喜欢的图形。

小组内评一评,各小组展示作品。

3、练习一的第1题。

请小朋友涂一涂圆、正方形、长方形、三角形,知道各涂什么颜色吗?小组讨论合作,反馈汇报哪些涂成__,哪些涂成蓝色,哪些涂成紫色,哪些涂成红色?

4、用圆、正方形、长方形、三角形拼一拼图形。

同桌合作比一比哪一桌拼的?全班交流展示。

学生独立完成,说说你是怎么数的?有什么好方法?

取长方形纸一张,对折再对折。

取正方形纸一张,对折再对折。

取正方形纸一张,对角折再对角折。

今天你们学到了什么?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各有什么特点?你有什么想问的?

教学目标:

1、通过把长方形或正方形折、剪、拼等活动,直观认识三角形和平行四边形,知道这两个图形的名称;并能识别三角形和平行四边形,初步知道它们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2、在折图形、剪图形、拼图形等活动中,体会图形的变换,发展对图形的空间想象能力。

3、在学习活动中积累对数学的兴趣,增强与同学交往、合作的意识。

教学重点:直观认识三角形和平行四边形,知道它们的名称,并能识别这些图形,知道它们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难点:让学生动手在钉子板上围、用小棒拼平行四边形。

教学用具:长方形模型、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纸、课件、小棒。

出示长方形问“小朋友们,谁愿意来介绍一下这位老朋友?他介绍得对吗?”接着出示第二个图形(正方形),问:“这个老朋友又是谁呢?”再出示圆:“它叫什么名字?这是我们已经认识的长方形、正方形和圆三位老朋友。我发现你们很喜欢折纸,是吗?今天我特意为大家准备了一个折纸的游戏,高兴吗?

学生活动,教师巡视,了解学生折纸的情况。

组织学生交流你是怎样折的,折出了什么图形?

师:小朋友们一下就认识了我们的新朋友。对了,这就是三角形。出示并贴上三角形。

①先在小组里交流。

②学生回答。

③老师也带来了几个三角形。

(3)师小结:在我们的生活中有许多物体的面是三角形面,只要小朋友多观察,就会有更多的发现。

(1)这是一张什么形状的纸?(演示长方形纸)怎样折一下,把它折成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

(3)交流。你们会像他一样折吗?

(4)折好后把两个三角形剪下来。要想知道这两个三角形是不是完全一样,你能有什么办法?(把它们叠在一起)这就是完全一样。

(5)现在我们手里都有这样两个一样的三角形,用它们拼一拼,看看能拼出什么图形?学生分组活动,教师巡视。

交流探讨。同学们可能拼出以下几种图形:三角形、长方形、四边形、平行四边形。每出现一种拼法,请一位同学在投影仪上向大家展示。X

师:这个图形真漂亮,它叫什么名字呀!这个图形就是我们要认识的另一个新朋友——平行四边形。(出示图形,并板书:平行四边形)(板书)

出示一个长方形的模型,提问:“这个图形的面是一个什么图形?”学生回答后,老师将这个长方形轻轻拉动,这时出现的是一个平行四边形。提问:“现在这个图形的面变成了一个什么图形?”

小结:我们已经认识了长方形,其实只要把它稍微变一变,就是一个平行四边形了,你看:(演示长方形变平行四边形)。对我们生活中有很多地方就利用了平行四边形可以变的特点制作了很多东西,如:篱笆、楼梯、伸缩门、可拉伸的衣架等。

(1)练习一第1题。教师在大屏幕上出示练习一第1题图,学生分组找学过的平面图形并涂一涂,最后全班交流;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形状以及特征。

2、通过学生动手拼一拼、摆一摆七巧板,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能辨认和区别这两种物体。

教学重点:通过各种方法弄清正方形、长方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和圆的特征,并能进行判断。

1、长方形的特点。课件出示一个长方形,让学生说长方形的特点。结论:长方形有四条边,是长长的。

2、正方形的特点。课件出示一个正方形,让学生说正方形的特点。结论:正方形有四条边,是方方的、正正的。

1、第7页练习一第6题。

仔细观察,用那个物体能画出左边的图形?圈一圈。

2、第7页练习一第7题。

出示长方体,谁来说一说:长方体有几个面?各个面分别是什么图形?是不是长方体的每个面大小、长短都一样呢?

3、第6页练习一第4题。

昨天我们用相同或者不同的图形,拼出了自己喜欢的图案,今天我们继续来玩拼一拼的游戏。

通过自己捆小棒来体会10个一就是1个十,并让学生通过摆小棒和在计数器上拨一拨以及边拨边说等环节来让学生理解11~20各数的含义,并通过对口令和快速拨数等活动来进一步使学生掌握11~20各数。通过填写和读尺子上的数以及引导学生提问等使学生掌握20以内数的顺序和大小,最后设计了让学生说一说生活中的11~20各数这一环节,密切数与生活的联系,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在生活中无处不在。

通过让学生自己观察动手操作,使学生理解和掌握了20以内不进位加法和不退位减法的含义,引导学生参与知识形成的全过程。采用多种表示数的方法(如:图形、小木棒等),让学生任意选择,以达到理解和掌握20以内不进位加法和不退位减法的含义为目的,打破了学生的思维定势,发展了思维、培养了创新意识。教学中以联系生活实际入手,结合学过的知识,学以至用,把数学知识中数学问题以问题情境的方式呈现,使学生在问题情境中感受生活中数学的存在,以及发展数学知识,培养各种能力,让学生对数学产生浓厚的兴趣。

新课程标准对数学教学提出了全新的要求:数学教学要促进学生在知识技能、数学思考、解决问题以及情感态度等方面的全面发展;要给学生提供有价值的数学,并在教学中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帮助学生培养自主探索、猜测验证的学习习惯,并引导学生与他人进行积极有效的合作交流。课堂教学的表现形式应表现为:创设情境——建立模型(探索交流)——解释应用。本节课通过创设小动物采摘水果的情境,引导学生提出问题,适时组织学生在小组中交流各自的计算方法,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表达想法,理解凑十法的意义,鼓励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解决问题。最后,创设了购买肯德基食品的生活情境,学生通过自己选套餐的数学游戏活动,实践了数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过程,同时也培养了学生之间的合作与交流的习惯。从而达到使学生学习有价值数学的目的。

本节课创设了故事情境,学生学得生动活泼,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小组合作学习,掌握了多种算法,并知道哪种算法最简便,学生在轻松的环境中学到了知识。教学中应注意练习的形式应多样化,与生活实际相联系。

1、创设情景,激发兴趣。《新课标》指出:数学教学必须注意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和感兴趣的事情出发,为学生提供观察和实践的机会,体会数学就在身边,感受学习数学的乐趣。本课通过创设“过生日”的问题情景,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再通过老师巧妙地设疑,把生活中经常遇到的问题转化为数学中的加减法,帮助学生学会从数学的角度提出问题,理解问题。

2、体现算法多样化。教师给予学生充分的民主自由,鼓励学生用已有的经验大胆思维,鼓励学生动手操作,寻求解决问题的途径,课堂气愤宽松、活跃。在计算过程中,体现了以学生为主的教学原则,培养了创新思维。

1、创设情境,激发学习兴趣,获取学习资源。

入课时,通过观察空中飞行表演,让学生大胆猜想、想象。提出一些现实问题,并在已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列出相关算式。这一环节的设计,为学生提供了较大的思维空间,同时用事实印证了数学来源于生活,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体现了数学的实用价值。

2、探索解答策略,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及推理能力。

小学数学要注重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本节课在解决11减几的问题上,给学生提供了广阔的思考平台,准备了图片、小棒等等。为学生提供了宽泛的学习材料和充裕的学习时间。学生利用手中的学具,通过画一画、摆一摆以及逻辑推理,从不同角度通过多种方法解决了问题。促进了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

3、注重整理归纳,培养学生思维的有序性。

通过让学生整理11减几的算式,并讨论从中发现了什么。既培养了学生善于观察、思考的好习惯,又培养了学生思维的有序性。

4、变“书本”中的作业为“情境”中的作业,增强了学生解决问题的兴趣。

兴趣是的老师,喜欢数学是学好数学的前提条件。作为一名一年级的数学老师。在设计一节课时,必须从学生的兴趣出发。实践证明:情境教学符合儿童的心理特征,遵循了儿童的认知规律。图文并茂、富有趣味性的故事情节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本节课注重情境设计在教学过程中的作用。课伊始,以精彩的飞行表演入课,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课结尾,变“书本中”的作业为“情境中”的作业,使学生兴趣浓厚,乐于探究。

数学来源于生活,认识到这点,不仅仅是为了更好地帮助我们学习数学,更重要的是在联系生活、理解数学的过程中,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关系,从而激发学生不断寻找数学问题,不断求异创新,不断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因此在一入课时,我就鼓励孩子去发现、解决数学问题,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光看一张图提问题是一件很枯燥的事情,更何况一年级学生的注意力很难长时间地集中在一起,因此,我将一张图变成了动画,由智慧老人前后贯穿,形成一个完整的故事,以此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教学中,我发现学生很乐意接受这种形式的教学,往往通过小动物的言语几多媒体的运用给学生一个推动力,吸引他的目光,同时也抓住学生乐于追求刺激,勇于挑战的心理,能让每个孩子都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上,一点走神的机会都不给他。使每个孩子都感受到这堂课充满神秘感,接下来的学习会是非常有意思的。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游戏中领会左和右,能正确、迅速地辨别左和右.

2、不断在实践活动中充分体验,巩固练习,提高学生应用于实际生活的能力.

3、在活动中提高学生的办事效率.培养学生自觉遵守上下楼规则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

使学生能正确、迅速地辨别左和右.

师:同学们喜欢唱歌吗?那咱们一起唱一曲吧!(放歌曲,师生共同唱,并做拍手动作)

在生活中常用左、右手干什么?

师:坐手、右手是对好朋友,配合力量可大了!会做很多很多的事情,找一找身体上还有像这样一左一右的好朋友吗?请你一边找,一边和你的桌说说。

提问:“谁愿意和大家说一说你身体上的一左一右的好朋友?老师建议,他说到哪儿,咱们也就指到哪儿行吗?”生汇报寻找结果,边说边指,其余的同学也跟着指一指。

小结:在我们身体上有这么多一左一右的好朋友,今天我们就请这些好朋友帮忙,来辨别左右。(板书课题:左右)

伸出你的左手,伸出你的右手左手拍左肩,右手拍右肩右手摸右耳,左手摸左耳右手拍左腿,左手拍右腿。前拍拍,后拍拍,左拍拍,右拍拍,上拍拍,下拍拍。左脚跳两下,右脚跳两下左手叉腰,左手举起来,向左弯弯腰。右手叉腰,右手举起来,向右弯弯腰。

2、各种方位感知左、右。

师:刚才通过游戏老师发现你们能很快辨别出左右,现在我们再来试试……

第一排最右边的是谁?

第二排从右数第3个孩子是谁?

从左往右数第5个孩子是谁?

1、师:小朋友们真聪明,很快就能辨别左右。我们要用学到的知识去帮助一只可爱的小蚂蚁,看看小蚂蚁遇到了什么困难?

课件展示课本13页第六题练习题。

老师举起左手,老师举的是哪只手?

同桌互相说说。

请学生面对面,都举起右手?让学生思考;你发现了什么?

师:生活中也有这种情况,走楼梯时靠哪边行走!靠谁的右边?

我们很快就要成为少先队员了,行队礼时应该举哪个手?

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这节课你认为哪个小朋友表现得好?也可以说说你自己。

一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篇10】

教学目标

1、经历从实际情景中抽象出数的过程,会数、读100以内的数。

2、体会数位的意义。

3、初步感受一列数蕴涵的规律。

重点难点重点:用多种方法数数;

难点:用数进行表达和交流;

教学方法直观教学法、合作探究式教学法。

教学用具小棒计数器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教学100以内的数的认识。

1、数学活动数小棒。

师:小朋友们手中都有很多小棒,你们觉得大概有几根?(生答)

师:到底有几根呢?咱们一起来数一数。先想一想,可以怎么数?

(独立思考)--(小组操作)

汇报:共有几根小棒?你是怎样数的?

让学生了解100以内数的顺序(一个一个数),熟悉整十数的顺序(十个十个地数),知道一捆是10

,两捆是2个十(20),------十捆是10个十(100)。

师:100是个几位数?(初步了解数位)

2、数实物

幻灯出示圈一圈,数一数的头像图。

师:有几个小男孩?怎么数?(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数)

先想再数,数的时候不盲目.

教学过程

(学生数实物,师指导,口中数的数与所指事物要相符)

生汇报交流数数方法。

3、数点子。

生数师巡回指导。

二拨一拨

如:43怎么拨?

在十位上拨4,表示4个十;

个位上拨3,表示3个一。

三数学游戏

师报一个数,请数出后面的5个数。(12,17,23,56,77,85)

如17,后面是18,19,20,21,22。

再如56,后面是57,58,59----

师:59后面是几呢?是怎么想的?

四作业反馈

1、生独立思考书上第二题,再交流怎样数的快。

2、接力赛。

生观察怎么接的,然后分小组口答此体。

3、数数,从1到100或倒过来,数给同桌听。

课后反思

2、蓝建珠(无)

3、邝时兰

一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篇11】

一、呈现问题:

(1)玩电瓶车的同学是 开始的,结束时是4时。

(2)坐飞天轮的同学是4时开始的,结束时是 。

(3)坐龙船的同学是 开始的,结束时是 。

(4)跳蹦蹦床的同学是3时开始的,结束时是4时。

(5)买票的小朋友4时进“儿童乐园”, 离开“儿童乐园”。

(6)“儿童乐园”每天下午向社会开放的时间为2时——6时。

二、自主探究:

1、以6个问题为框架,在教师指导下进行探究。以问题(1)为例:

(1)能不能把小朋友开始玩的时间和结束的时间在钟表上拨出来?

(2)让学生利用钟表(或模型)进行操作。

(3)指名几名同学演示。

(4)教师引领探究——利用教具(钟表),师生共同完成从到一直到的拨针操作活动。

2、画出整时:

A:能不能把问题中的4时、3时、2时、6时画出来?请同学们利用钟面图,画上表针。(每个同学发一张钟面图)

B:能不能把你是怎么画的展示给大家看一看?指名几位同学上台展示。

C:让画错的同学进行改正。

三、梳理概括:

1、通过上面的学习,你能发现什么?

引导学生能发现:跳蹦蹦床的同学是最早开始玩的,坐飞天轮的同学结束的最晚,跳蹦蹦床的同学玩的时间最长……

2、在认读钟表时应该注意什么?

引导学生把认读钟表要注意的事项说出来:辩认时针与分针,看清时针与分针的位置……

四、课堂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一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篇12】

游戏目的

1.使学生进一步体会加减法的含义.

2.使学生能够熟练计算20以内的不进位加法和不退位减法.

游戏准备

将所有20以内的不进位加法和不退位减法算式制作成口算卡片.

游戏过程

1.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活动.

2.组长任意说一个数字,其他学生就从口算卡片中拿出得数等于组长所报数字的口算卡片.

注意:口算卡片不能重复使用.如组长说14,第一次可以拿出13+1这个卡片;第二次组长再说14的时候,可以拿12+215-1等等,但是不能再拿13+1这个卡片.

3.每次第一个拿出卡片的学生获得奖励(小红花,小星星等等),最后获得奖励最多的学生就是优胜者.

搭积木

感谢您阅读“幼儿教师教育网”的《一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精选十二篇》一文,希望能解决您找不到幼儿园教案时遇到的问题和疑惑,同时,yjs21.com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一年级下册数学教案专题,希望您能喜欢!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