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月夜的课件集合

08-07

俗话说,磨刀不误砍柴工。为了使每堂课能够顺利的进展,教师通常会准备好下节课的教案,优秀的教案能帮老师们更好的解决学习上的问题,有了教案才能有计划、有步骤、有质量的完成教学任务。你知道如何去写好一份优秀的幼儿园教案呢?下面是小编为你精心整理的“2024月夜的课件集合”,请收藏并分享给你的朋友们吧!

月夜的课件(篇1)

《娜塔莎》(人教版高二选修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了解托尔斯泰及其代表作品,了解《战争与和平》的内容和主旨。

2.通过文本分析,把握少女娜塔莎的思想感情,分析人物形象。

3.通过娜塔莎形象分析,了解和掌握刻画人物的艺术手法。

4.了解“圆形人物”与“扁平人物”。

教学重点与难点:

1.心理描写和语言描写对娜塔莎这一人物形象的刻画作用。

2.对作为圆形人物的娜塔莎这一人物形象的复杂个性的理解。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幸福的家庭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是出自哪个国家哪位作家的哪部作品?

明确:伟大的俄国作家列夫托尔斯泰的名著《安娜卡列尼娜》。

今天,我们要学习列夫托尔斯泰的另一部名著《战争与和平》中节选的内容。

二、介绍作者及有关背景及《战争与和平》(见教师用书)

三.检查预习:

1、词语积累:

2、请学生讲述课文各部分的故事梗概。

明确:复述抓住各部分重点即可。第一部分侧重于对娜塔莎兴奋、激动和焦急心情的描述,第二部分侧重对娜塔莎在盛大舞会上的心理和与安德来公爵相遇的情节的描述,第三部分侧重对娜塔莎背叛安德来后的心理描述。

情节提要:舞会前的准备,舞会上的幸福;为了爱的争吵

四、具体研习:

(一)第一部分。

1、在具体研读第一部分前,请同学们先把书翻到59页迅速阅读什么叫“贴着人物写”?

贴着人物写:课文最后总结了两条:贴着人物写,一是贴着人物的心理写,二是贴着人物的言行写。总之贴着人物写,就是由人物的身份性格决定他说什么话,做什么事,有任务的身份性格决定情节的发展。那么,下面我们来看看这篇课文,思考这样一个问题:

娜塔莎在舞会上当中爱上了安德来公爵,可是后来却爱上阿那托尔,撕毁了与安德来公爵的婚约。这样的故事发展,符合她的性格么?如果符合她的性格,那么她又有着怎样的性格?这是我们要从节选的文字中,最终寻找到的答案。

1、说说你对娜塔莎参加舞会前心情的总体印象。请用简洁的词语来表示。

明确:兴奋、快乐、紧张、期待、焦急

2、人物的心理活动是藏在他们内心的,你是如何得知的呢?

明确:通过外话的神态、言行等来体会。

3. 学生读描写罗斯托夫一家进行舞会准备工作情景的文字(“娜塔莎要去赴她平生第一个大跳舞会--第一部分末”)同学们边听边找体现娜塔莎兴奋、快乐、紧张、期待、焦急等心情的文字。

4. 讨论明确:

如:①“不是那样的,不是那样的,索尼娅!”娜塔莎一边说,一边转过头去,用双手抓住头发,替她梳头的女仆来不及放手。

②梳妆完毕后,娜塔莎穿着从下边露出舞鞋的短裙。披着母亲的短宽服。跑到索尼娅面前,看了她一下,然后跑到母亲面前去了。她转动着母亲的头,用针别了帽子,刚刚吻到了她的白发,她又跑到替她在缩短裙子底边的女仆们面前去了。

③“妈妈,帽子还要偏一点,”娜塔莎说。“我来替你重新别一下,”于是她冲上前去,但是在缩短衣边的女仆来不及松手,衣边的`一块纱被撕了下来。

④“马上,马上就好了……”

5、托尔斯泰在描述娜塔莎热情、兴奋、焦急等的心态时,除了直接运用语言描写和行为描写手法之外,是否还运用了其他表现手法?

明确:心理描写,如“她的全部精力,从早晨起就集中在一点上,就是他们全体,她,妈妈,索尼娅,都要穿得不能再好”等。(这算她的心理描写,但是不是很多,作者更多的是从语言行为上来表现娜塔莎)

6、通过外化的言行,我们看到了娜塔莎即将参加舞会时的心情,展现在你面前的,是一个怎样的姑娘呢?

明确:活泼可爱,充满热情,善良纯真。充满青春活力的少女形象。

(二)阅读第二部分

以“盛装的娜塔莎”为开头,用最简洁的语言概述课文内容。

明确:盛装的娜塔莎一开始并没有受到特别的注意,她只能将急切、羡慕的眼光投到已经成为舞会焦点的人身上,她非常焦急,急切盼望有位绅士前来邀请,让自己也成为别人目光的焦点。当安德来公爵邀请她跳舞时,她一下子变得明朗、快乐起来。而娜塔莎的活泼青春也感染了安德来公爵。

1. 除了娜塔莎外,这部分提到了几位女性?

明确:别素号娃伯爵夫人,罗斯托夫伯爵夫人,爱仑

2. 女性分多种,比如高贵的贵妇,性感的尤物,刻板的老妪等等。以上几位分属什么类型?何以见得?

明确:高贵傲岸的贵妇,因为她被邀请时“微笑地举起手,没有望他,把手放在了副官的肩上”;慈祥和蔼的老妇,因为她介绍娜塔莎给安德来时是“红着脸”的,舞会前在家准备时,也是“难为情”,可见她性格温婉;性感风情万种的尤物爱仑,跟娜塔莎的对比中可见她丰满性感,“由于受到过上千人的目光的注视,仿佛涂上了一层油彩”。

3. 娜塔莎和她们相比应该属于哪一种?

明确:天真纯洁、心无城府的小女孩。

4. 下面就让我们从外貌和个性两个方面来分析,她何以属于“小女孩”。

找出描写娜塔莎的文字(外貌、神态、言行、心理等等)。

外貌上看,她符合“小女孩”的称呼吗?

明确:符合。因为“光脖子和手臂又瘦又不好看”,“肩膀是瘦的,胸脯是不明显的,手臂是细的”。这些都说明她还尚未发育成熟,还是“小女孩”。

个性上看呢?看个性要从哪些方面着手?

明确:看个性要从神态、言行、心理等方面着手。

“娜塔莎望着他们,几乎要哭了,因为跳第一圈华姿舞的不是她”;她的脸上有“失望、焦急”的表情;面对安德来的邀请,她“对于失望和狂喜都有所准备的焦急的面色,忽然明朗起来,露出了快乐、感激、小孩般的笑容”;她面对安德来,“似乎用含泪的眼睛里所流露出的笑容”说“我等你很久了”,这些都说明她天真,胸无陈府,还是个“小女孩”。要知道,一个在交际圈上混迹良久的成熟一点的女孩子,一般会在众人尤其是异性面前努力掩饰自己期待的情绪。另外,她还很羞涩,还不习惯袒肩露臂的装束,“假使不是他们使她相信这是绝对必要的,她便要觉得这是很可羞的了。”这也可见她的纯洁天真,还是个“小女孩”。

她不被异性关注邀请,就急得“几乎要哭”,一被邀请就,脸色就“忽然明朗起来,露出了快乐、感激、小孩般的笑容”,一感受到被异性欣赏,就发挥出色“跳得好极了”,“穿缎子舞鞋的小脚,迅速、轻巧、灵活地跳动着,脸上现出幸福的喜色”,她和安德来跳舞是“那么靠近地扭起身子,对他那么亲密地微笑了一下”,这些都符合情窦初开的少女的心理特点,一位妙龄少女急切希望得到别人的、特别是异性肯定,这既是人之常情,也表现了她微妙的少女情怀。

5、 这都是从正面对娜塔莎进行描写,有没有侧面的表现?

明确:有。小说本来可以直接写娜塔莎“几乎要哭”的失望之情,却用整整一大段来描述正在跳舞的别素号娃伯爵夫人,而且将她的舞姿描绘得非常美丽。作者将笔墨放在正在跳舞的伯爵夫人身上,越是写出她的舞姿曼妙诱人,越是反映出娜塔莎的焦急不安。少女渴望关注,争强好胜,希望在别人的眼睛里看到自己的美丽的心态一览无遗。 跟爱仑的比较;安德来与娜塔莎跳舞时后,“觉得自己活泼年轻了”,可见娜塔莎是真正活泼年轻的,有着很强的感染力,可以感染他人。

(三)解读第三部分。

1. 可是纯真的小女孩有青春的美好,却也有致命的弱点,阅读第三部分,根据娜塔莎的表现,你觉得这致命的弱点是什么?

明确:盲目、执拗、冲动,容易受骗。

2. 这一部分塑造人物的最主要手段是对话。请找出最能表现她以上特点的对话。(分角色朗读)

明确:“三天,我觉得,我爱了他一百年了。我觉得在爱他之前,我从来没有爱过任何人。……他是我的主人,我是他的奴隶,并且我不能不爱他。是的,奴隶!他命令我做什么。我便做什么。……”“我没有意志了,……我爱他!”“你记着,人不能干预这种事情的……”“不能够怀疑他的,不能够,不能够,你懂了吗”“他!……不是高尚的人?你要知道他是什么人,那就好了”“但我没有他便不能生活”“除了他,我什么人也不需要,我什么人也不爱。你怎么敢说他不高尚?你难道不知道我爱他吗?索尼亚你去吧,我不想和你争吵,你去吧,为了上帝的原故,你去吧:你知道,我多么苦恼”

五、分析人物形象,探讨“圆形人物”与“扁平人物”。

1.  至此,请同学们总结一下娜塔莎的性格特点。

明确:她活泼、纯洁、天真、充满热情,但又有点盲目、执拗、容易冲动,缺乏理性的分析判断能力,还是一个单纯的小女孩。

2.在她身上的这些特点中,哪些是可爱的,哪些则不是太好,需要改进?

明确:活泼、纯洁、天真、充满热情,是可爱的;盲目、执拗、容易冲动,缺乏理性的分析判断能力则需要改进。

3. 介绍“圆形人物”和“扁平人物”。

可见,托尔斯泰并没有因为娜塔莎是小说的主角,就把她塑造成一个完美无缺的人。相反,她的身上既有优点,又有缺点,展现出复杂又独特的个性特点。在小说中,这种具有复杂个性的非类型人物,我们称为“圆形人物”,与之相对的是“扁平人物”,就是那种按照一个简单的意念或特性被创造出来的类型人物,也被称为漫画人物,是那种性格特点单一,某方面特性特别突出的人物。

两者相比,圆形人物具有更丰富的内涵,性格中的矛盾会产生足够的张力。这样的人物往往更能体现生活本真的面貌,因为生活本身就是复杂矛盾的。举例:《乱世佳人》斯佳丽、瑞特、阿希礼,《威尼斯商人》夏洛克,《红楼梦》王熙凤、林黛玉、薛宝钗等等。

扁平人物因为性格单一,相对来说,缺乏变化,比较单薄。但他们并非没有价值。一般来说,在讽刺小说里较多见,对于某方面性格的放大,可以增强戏剧效果,起到讽刺作用。举例:《变色龙》奥楚蔑洛夫,《装在套子里的人》别里科夫,《堂吉诃德》堂吉诃德等等。

“圆形人物”和“扁平人物”在小说中的作用。

一般的长篇小说这两种人物往往是缺一不可。举例:

《水浒传》宋江、李逵、林冲----戴宗、李鬼就可以看成扁平人物。

《红楼梦》王熙凤----焦大、刘姥姥、傻大姐

作用:衬托圆形人物、推动情节发展、表达作品主题。焦大、刘姥姥、傻大姐都是扁平人物,对于衬托王熙凤等圆形人物,推动情节发展,表现贾府真相,都起了很大作用。林冲在公众场合是威风凛凛的八十万禁军教头;在高衙内面前是他父亲手下的一个高级奴隶;在妻子面前,是情意绵绵的丈夫。不同角色塑造了他烈性如火、柔肠似水而又忍辱负重的复杂性格。因此当高衙内调戏他妻子时,不同的角色促使他作出不同的反应。在《阿Q正传》里,既有属于圆形人物的“阿Q”,也有属于扁平人物的“假洋鬼子”;在《祝福》中,既有祥林嫂这样的圆形人物,又有“善女人”这样的扁平人物。

六.课堂小结:

1.本单元的话题是人物。请你说说人物在古典小说中处于怎样的地位。

明确:人物是小说中最重要的要素。作者通过生动的人物塑造,来表现小说主题。

2、人物刻画的手法有哪些?

明确:1、小说人物刻画的手法:正面描写,如语言、行动、外貌、神态、心理描写等;侧面描写,如环境描写、其他人物的衬托等。

七.完成《思考与实践》一

张洁

月夜的课件(篇2)

一、教材内容分析

语文教学要借助文本传达的思想与情感对学生进行美育的启迪,引导学生体味生活,感悟人生,进而形成对生命的独特解读,并借此指导学生的日常行动。

《渐》作为选修教材《中国现当代散文鉴赏》中的一篇,作者丰子恺从日常现象着手对人生的意义进行了思索。

基于新课程标准与教材特点课时安排:一课时

二、学生特征分析

“渐”本是一个抽象的概念,学生理解会有一定的困难,借鉴作者行文的思路,教师从日常生活的现象入手启发,并试着让学生主动诠释“渐”,进而思考在我们认识到“渐”存在的前提下该如何去对待生活与人生。

三、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知识与技能:

①理解普通意义上“渐”的现象和作用。

②分析“渐”对人的蒙蔽作用,看清时间和人生的真相。

③体味作品在琐屑轻微事物的叙述之中独特的风韵。

2、过程与方法:在理解普通意义上“渐”的现象和作用的过程中,运用已有生活经验诠释“渐”,进而看清时间和人生的真相,引导学生谦让、平和地与人相处。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①重视学生的独特体验和个性化认识。

②渗透“大人格”、“大人生”的人生观、价值观教育。

四、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

1、理解普通意义上“渐”的现象和作用。

2、运用已有生活经验诠释“渐”。

难点:

3、分析“渐”对人的蒙蔽作用,看清时间和人生的真相。

4、体味作品在琐屑轻微事物的叙述之中独特的风韵。

五、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

本设计拟采用教师趣味导入,引发学生思考,运用已有的生活体验主动诠释“渐”,理解普通意义上“渐”的现象和作用。结合写作训练,动笔让学生描摹“渐”及对“渐”的思考。引导学生发现“渐”对人的蒙蔽作用,看清时间和人生的真相。

六、教学环境及资源准备

①搜集作者相关资料,了解丰子恺的漫画和随笔创作情况。

②阅读课后相关链接走近作者,从而更好把握作品内涵与风格。

③多媒体激发阅读趣味,营造体悟情境。

④学生借助多媒体手段进行课堂展示。

七、教学过程

(一)导入、激趣

1、激趣导入

展示学生和老师小时侯的照片,让学生猜主人。(多媒体配乐)

走进文本之前先请同学们欣赏一组照片。

曾经的你我也拥有这样一张可爱的笑脸的主人就在我们中间,请同学们猜猜看。

通过对比我们感受到了青春的“渐变”。“渐”在我们的生活中无时无处不在。著名漫画家、散文学家丰子恺在“渐”中思索着人生的意义,他认为,使人生圆滑进行的微妙的要素,莫如“渐”;造物主骗人的手段,也莫如“渐”。究竟为什么呢?这节课请同学们与老师一起去体验、探究一番吧!

2、明确学习板块

(1)“巍巍擎天的丰碑”(走进丰子恺)

(2)“采菊东篱下”(走进《渐》)

(3)“横看成岭侧成峰”(个性解读“渐”)

(4)“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深度解读“渐”)

(每个学习板块欣赏与要求并存,同学们既可以欣赏到生动的画面,动听的音乐,或者精彩的表演,同时要思考、回答一些问题。)

(二)体验、探究

1“巍巍擎天的丰碑”(走进丰子恺)

特邀学生配乐解说:丰子恺的漫画

丰子恺的介绍

要求:在欣赏的同时识记有关丰子恺的文学常识。

2“采菊东篱下”(走进《渐》)

要求:“渐”本是一个抽象的概念,作者却举了一些生动、具体的例子来阐释它,请找出并概括这些事例。

明确:

a、人的青春“渐变”

b、人的境遇的“渐变”

c、自然界的“渐变”

d、故事中的“渐变”

因为有了“渐”,人生圆滑地进行着,但实际生活中我们往往感受不到“渐”。“渐”的蒙蔽性源自“渐”的作用,“渐”的作用是什么呢?

明确:“渐”的作用,就是用每步相差极微极缓的方法来隐蔽时间的过去与事物的变迁的痕迹。

欣赏:在把握作者对“渐”的现象与作用的阐释后,我们来欣赏两组图片,再深入感受一下生活中的“渐”(图片配乐)

板书:青春、境遇、自然、故事

3“横看成岭侧成峰”(个性解读“渐”)

欣赏:学生表演诠释“渐”。

要求:依据你对“渐”的理解,写一组排比句阐释生活中“渐”的现象以及你从“渐”的现象里所获得的启示。

例如:渐渐,花开花谢、春秋代序,让我们珍惜每一瞬的美丽;

渐渐,容颜老去、生死交替,让我们珍惜每一寸的光阴;

渐渐,沧海桑田、聚散分离,让我们珍惜每一次的相守。

板书:珍惜

4、小结:普遍意义上“渐”的现象和作用,启示我们在认识到“渐”存在的前提下要懂得“珍惜”。其实作者丰子恺在《渐》这篇散文中还为我们更深层次地解读了“渐”,那么同学们就随老师进入第四板块的学习!

(三)拓展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深度解读“渐”)

1、创设情境

a、公共汽车会不会让座?

火车上会不会让座?(时间的长短)

b、班级评优只有一个名额你会不会放弃?

有一个国家级的荣誉得到它可以保送上大学你会不会放弃?(荣誉的大小)

c、你捡到一元钱会不会放弃交公?

你捡到一万元钱会不会放弃交公?(利益的多少)

提问:为什么我们对同类的事件态度会有所不同呢?

2、小结

“渐”的本质是“时间”,时间越长,人们越是容易被“渐”蒙蔽,看不清人生的真相。短时间、小荣誉、小利益我们懂得谦让与舍弃,反之,在百年的人生中面对关系重大的名利我们就难以割舍,争抢不已了。其实无论时间多长,在“渐”中也会慢慢逝去,无论荣誉、利益多大也会在“渐”中慢慢远离,我们又有什么割舍不下呢?

板书:舍弃

这节课我们理解了“渐”的现象与作用,更重要的是思考“渐”给予我们的启示。“渐”给予我们的两方面启示就如同钟表的分针与时针,我们容易理解和做到“珍惜”,却往往忽略“舍弃”,在渐变的人生中做不到谦让。最后想送给大家英国诗人布莱克的一句诗:“一粒沙里见世界,一朵花里见天国;手掌里盛住无限,一刹那便是永劫。”

(四)布置作业

阅读朱自清的《匆匆》比较同以时间为话题的文章,《渐》与《匆匆》在写作角度、风格等方面有什么不同。

明确:《匆匆》深挚抒情,以情动人;《渐》讲道理,以智慧启发人。

《匆匆》语调惶恐、求索、哀愁,《渐》洒脱、循循善诱。

八、板书设计

丰子恺

青春

境遇故事

自然

九、教学反思

一、将课堂还给学生

作为选修课,教师设计时要考虑到与必修教学的不同。因此我在课堂中设计了让学生根据兴趣选择学习模块学习的环节,充分照顾到学生的个体差异与学习兴趣,以此种方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另一方面,依据学情要关注大多数学生的学习进程,这个环节的设计也考虑到,在进行一个模块的学习时让其他学生也同时学到知识,获得体悟。

二、阅读兴趣的激发

选择学生熟悉的同学和老师的照片导入,一下子抓住学生的心,引导他们走进文本探究“渐”的本质,这一方式效果很好。要灵活运用学生熟悉的材料作为教学资源。

三、情境创设深度解读文本

如果让学生把握珍惜时间这一文章主旨,可以说已经基本完成了教学任务。深度解读文本,让学生现“渐”对人的蒙蔽作用,看清时间和人生的真相,渗透“大人格”、“大人生”的人生观、价值观教育。这是对文本的一次提升。创设情境,心理剖析的方式化难为易,变抽象为具体,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月夜的课件(篇3)

《春江花月夜》是乐府《清商曲辞 吴声歌曲》旧题。被闻一多先生称为:“ 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明月高悬,见证悲欢离合。在这春江花月夜的奇幻佳境中,在这玲珑透彻的诗情画意中,我们感受到的是缠绵悱恻的相思深情,亦或是对宇宙人生的深刻哲思。

开篇勾勒出一幅春江花月夜的壮丽画面:江潮连海,月共潮生。一轮明月随潮涌起,景像壮观。一个“生”字给明月和潮水以活泼的生命,江水曲曲弯弯地绕过花草丛生的春之原野,月色泻在花树上,像蒙上一层洁白的雪。细腻的笔触,创造了一个神话般美妙的境界。

清明澄彻的天地宇宙,仿佛进入一个纯净的世界,诗人神思飞跃,探索着人生的哲理与奥秘。“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人生代代相似,明月年年如此。一轮孤月悬挂中天,像在等待着什么人似的,却又永远不能如愿。月光下只有江水急流,奔腾远去,江月有恨,流水无情。一种相思,牵出两地离愁,一往一复,诗情荡漾,曲折有致。

以下“可怜”八句,写思妇对离人怀念。 诗人把“月”拟人化,月光怀着对思妇的怜悯之情,在楼上徘徊不忍离去,把柔和的清辉洒在妆镜台上、玉户帘中、捣衣砧上。可是月色“卷不去”,“拂还来”两个痴情的动作,生动地表现出思妇内心的无奈、愁怅和迷惘。也就只好依托明月遥寄相思之情。望长空:鸿雁远飞,飞不出月的光影;看江面,鱼儿深水跃动,只是激起阵阵涟漪。“尺素在鱼肠,寸心凭雁足”向以传信为任的鱼雁,如今也无法传递思夫音讯——该又凭添了几重愁苦!

最后八句写游子,诗人用落花、流水、残月来烘托他的思归之情,花落幽潭,春光将老,人还远隔天涯,情何以堪!江水流春,流去的不仅是自然的春光,更是浪子的青春、幸福和憧憬。江潭落月,更衬托出他的凄苦与落寞,沉沉的海雾隐遮了落月、碣石、潇洒,天各一方,浓重的乡思与离情,伴着残月,洒落在清光迷漫的江边……“落月摇情满江树”这不绝如缕的思念之情,将月光之情,游子之情,诗人之情交织成一片,洒落在江树上,情韵袅袅,摇曳生姿,令人心醉神迷。

《春江花月夜》在思想与艺术上都超越了以前那些单纯的写景诗,“羡宇宙之无穷,哀吾生之须叟”的哲理诗,抒儿女别情的爱情诗。诗人将这些传统题材注入新的含义。融诗情、画意、哲理与一体,凭借对春江花月夜的描绘,尽情赞叹大自然的奇丽景色,讴歌人间纯洁的爱情,把对游子和思妇的同情心扩大开来,与对人生哲理的追求、对宇宙奥秘的探索结合起来,从而汇成一种情、景、理的幽美而邈远的意境。仿佛笼罩在一片空灵而迷茫的月色里,隐藏在恍恍迷离的艺术氛围之中。

全诗围绕春、江、花、月、夜几个意象来写,又以月为主,是整篇的脉搏,像一条生命线,通贯上下,在月的照耀下,江水、沙滩、天空、原野、枫树、花林、飞霜、白云、高楼、镜台、砧石,分飞的鸿雁、潜跃的鱼龙、不眠的思妇、漂泊的游子,组成了完整的一幅充满人生哲理与生活情趣的画卷。这幅画以淡寓浓,用水墨勾勒,又黑白相辅,虚实相生中显出绚烂的艺术效果,宛如一幅淡雅的中国山水画,体现出春江花月夜清幽的意境美。

音乐的节奏强烈而优美,旋律极其悲慨激荡,但那极不是哀丝豪竹,也不是急管繁弦,而是像小提琴奏出的小夜曲或梦幻曲,既含蕴、隽永,又宛转优美。它是一曲春江花月夜,也是一曲“孤篇盖全唐”的千古绝唱。

月夜的课件(篇4)

春江花月夜经典教案

通过欣赏《春江花月夜》,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能力以及对祖国优秀音乐文化的热爱,增强民族自豪感。

一、教学目的:

1、通过学习,感受春江花月夜的美景及由此引起的对人生、对宇宙的联想与感慨,体会诗中表现的游子与思妇相思想爱之情

2、学习诗歌的欣赏方法,领会“置身诗境,缘景明情”的鉴赏方法

3、学会运用音乐形式感受诗意美及韵律美

二、重点:

理解诗歌景情交融,即景抒情的方法

三、难点:

如何让学生置身诗境,理解诗中的画面及由此产生的人生感慨

四、教时:

二教时

教学过程:

第一教时:

1、介绍“置身诗境,缘景明情”的鉴赏方法

让学生集体诵读《枫桥夜泊》、《鹿柴》然后,让学生谈自己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学生谈了自己的体会后,老师强调:理解诗的意旨,就要“置身诗境,缘景时情”最后,老师谈自己的体会:第一,要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融入诗境里去,与诗人产生共鸣第二,找一些相关的意象,联想、想象其画面,从而体会作者此时此地此景此情

在谈《枫桥夜泊》时,我先引导学生抓住几个关键的意象: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钟声然后,让学生理解特定的时间:夜半再联想这诗的主人公:一个漂泊在外的游子,因乡愁而难以入眠至此,我特启发学生思考“客”字对理解诗的主旨的作用客为什么会有如此思想?我们来云安中学读书,是不是“客”?我们有没有产生过乡思呢?这样,我让学生联系自己的切身体验来理解,学生都纷纷说出自己的想法,学生也都有过“客思乡”之感受至此,学生明白了这诗主人公的确是客,也会产生孤独、寂寞之情,也会产生有家不能归的痛苦

在谈《鹿柴》这首诗时,我也用同样的方法引导学生抓住“空山”等意象来联想,尤其是抓住“空”字来揣摩,进一步体会王维晚年隐居生活的宁静与淡泊的思想

2、对《春江花月夜》的鉴赏

先让学生听音乐古曲《春江花月夜》,然后再欣赏该诗配乐朗诵老师从中适当讲解,让学生在听中感受月出、月升、月高悬时的感受然后,找学生把自己的感受说出来与同学分享老师再点评,又把老师自己的体会与同学们分享同时明确本节课学习的重点:探讨第一部分,体会景物描写与抒情的关系

过程:

(1)、全体学生朗读第一部分(开头但见长江送流水)然后,学生讨论:这部分内容围绕什么来写的,诗中描绘的画面如何,产生了怎样的联想?随后,从每组里找一个代表发言师生再点评,看谁的理解较好接着,老师总评,提出分析诗歌时要注意的几点:诗中的背景是什么?主要对象是什么?诗中的画面如何?景与情的关系怎样?再共同探讨学生在探讨时认为,在春、江、花、月、夜的背景下重点写了月,这画面是随月的出现、上升及高悬的不同位置而不同江与月的关系及周围景色的关系也产生变化

(2)、引导学生重点分析“江畔何年初见月,江月何年初见人但见长江送流水”这几句子,探讨人与月,人与水,人生与宇宙之间的关系,从而引导学理解人类生生不息的永恒与宇宙万物的永恒与变化的关系总结本教时所学的内容:

本节课主要学习了第一部分的内容,让学生明白了学习欣赏诗歌,要调动自己的生活体验,走进作者的心灵里去,运用想象、联想等方法体会诗的意境,与作者产生共鸣同时,领略了春江花月夜的美景,体会了空阔、宁静的月夜情景,也从中感受到人生的哲理

第二教时:

要点:分析第二部分,总结全诗的艺术特点

过程:

让学生集体朗诵《春江花月夜》,然后重点分析、鉴赏第二部分内容(白云一片去悠悠结尾)思考:这部分重点写什么?游子、思妇的相思情景如何?

学生集体讨论然后,找学生代表发表自己的看法老师引导学生注意找意象:白云、高楼、妆镜台、帘、捣衣砧板、鸿雁、江树,也要注意分析思妇的动作与心理及游子的动作与心理让学生体会细节描写对表现人物思想的作用学生明白思妇与游子纯真的爱情美与人性美

为了更好地把握内容,我着重要求学生从中找出相应的修辞方法例如,“月徘徊”,就是拟人的手法,表现了月的人性化,从而衬托出思妇的孤独与寂寞还引导学生注意思妇的动作,如卷帘,拂砧,这些细微动作恰好表现思妇因见不到心上人而寂寞难耐的心情,从而进一步刻画了她的相思之苦闷对游子的分析,我则重点引导学生找出其心理独白的有关词语,让学生更好地体味

最后,总结第二部分内容学生回答,老师点拨:第二部分因景生情,重点写思妇和游子的相思相望及绵绵的愁苦而月就是游子与思妇相思的纽带全诗悲而不伤一直以来深受人们的喜爱,正如古人说的“孤篇压倒全唐”

学生讨论,本诗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然后师生共同分析,再总结本诗的艺术特点:

1、景、情、理完美结合全诗将写景、抒情、议论完美地融合在一起,写出了春、江、花、月、夜五种美景,以月为主要描写对象,在抒情和议论时也紧紧地围绕着月光来展开,从人之月初与自然之初的关系加以探讨,堪称是宏大的议论,但却不生硬,而是由江月生发,同时,抒发的是人间最常见的离人思妇的相思之情,亦是人间最普遍的、最永恒的感情,且能把这种感情完全置于月夜之下来发挥

2、本诗具有音律美全诗韵律饶有特色,全诗三十六句,四句一换韵,以平韵起首,全诗随着韵脚的转换而变化,平仄交错运用,一唱三叹,前后呼应,既回环往复,又层出不穷,音乐节奏感强烈而优美

3、反复朗读全诗,力争在课堂上能熟读成诵

论证:

本教学设计主要体现新课程教学的理念

1、注重语文学习的'“人文性”和“趣味性”我们知道,语文学习,关键要让学生体会语文的乐趣学生只有乐于学习,才可能有效果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对语文有兴趣了,会想方设法挤时间来学习,否则,学生只会把大量的时间用于他们认为有价值的科目,从而导致偏科现象的发生我们的学生,由于种种原因,与大自然接触少了,很多内容都不被学生看重,学生只会勉强地应付这对语文的学习是极为不利的有鉴于此,我在教授这课时,想办法让学生感受古人对大自然的探索,对人生的思考重点让学生理解宇宙世界变与不变的永恒主题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始终关注人对大自然的思考在理解景与情的关系时,想方设法让学生学生观察,学会探究

2、体现本单元诗歌教学重点,让学生学会“置身诗境,缘景明情”这种方法,听起来容易,实践起来则另一回事了怎么才让学生学会用自己的生活体验来学习?怎样让诗歌的学习更有情趣?这是每个有责任心的语文教育工作者应思考的问题我在本课教学中,运用联系实际的教育理念,把现代生活的真实情境与古人的生活情趣相联系,从而让学生更容易体会诗人的主旨及捕捉古代诗人脉搏,真正达到与作者共鸣

3、师生互动,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发挥学生的主导作用,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过去单一的教学模式,学生学习起来没兴趣,老师讲、学生听的情形会让学生产生厌学的情绪,以致学生常常在堂上睡觉因此,要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必须让学生主动参与在学习中,学生参与的程度决定教学效果好坏让学生积极参与讨论,真正激发他们学习的激情,也可在学习中培养双基,使学生听说能力有较好的锻炼

4、吸收传统教学的长处,落实“双基”,同时注重“启发式”教学在讲授鉴赏方法时,注意“温故知新”为此,我先重温小学时学习过的两首诗《枫桥夜泊》和《鹿柴》,加深学生对所学诗词的理解,也为自己举例说理提供方便,用学生熟悉的诗歌作例子,学生更有亲切感,老师随口说出这些诗歌,对学生也是很好的榜样,学生觉得老师都对古诗词有较丰富的积累,树立了老师的威信,学生更尊敬老师,从而对老师所教的诗歌也会引起足够的重视,对新课的学习也可起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作用

5、强化朗读意识,体现诗歌教学的本质特点学生熟读诗歌,是学习古诗的最有效的方法之一古人说:“熟读唐诗三首,不会吟诗也会偷”实践证明,多读、熟读诗歌,既可增强学生学习诗歌的兴趣,提高对诗歌的感性认识,也可以为写作提供很好的范例,这样,无论对写诗歌或写其他形式的作文,都有很大的作用为此,我在课堂上安排一定的时间让学生诵读。

月夜的课件(篇5)

课 型

诗歌赏析课

教材简析

《春江花月夜》是选修教材《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二单元第一篇。这个单元学习重点是通过把握意象、发挥想象,体会和品味中国古典诗歌特有的意境美。《春江花月夜》作为首篇,最能体现诗歌意境美的特点。诗人通过对春江月夜美景的描写以及丰富的想象,将读者引入一个情思浓郁的诗境,引领读者感受游子、思妇两地相望、相思之情。全诗景、情、理完美融合,既描绘了一幅月夜的美丽画面,又表现了一种迥绝的宇宙意识,一个更深沉、更寥廓、更宁静的境界,情韵悠长而又不乏深刻。

学情简析

学生对诗歌是不陌生的,对学诗也有一定的经验体会,但对诗歌鉴赏方法并不能系统的掌握。本诗作为选修内容,重在让学生通过学习积累诗歌鉴赏的经验方法,所以教学过程要注重学法指导,要让学生全程参与。

本诗内蕴丰厚,学生难以轻易把握,教学要及时点拨,引导学生探究,鼓励学生想象和大胆质疑。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了解张若虚,在诵读中初步感受诗歌。

过程与方法:通过想象和联想,感受诗歌意境,体验诗情,提

高诗歌鉴赏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学习古诗词的`热情,培养学生对

古典文学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

展开联想和想象,进入诗歌意境

教学难点

理解景、情、理如何有机地融合的

课前准备

学生课前预习

教学活动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导入

投影有关“月”的诗句。月是古典诗歌的经典意象,诗人们或在月中寄托自己的情思,或因月引发哲理思考。在唐代,有一位诗人因为一轮明月而成就了诗坛的千秋美名,他就是张若虚,这首诗就是《春江花月夜》。

二、学法指导:总结诗歌鉴赏方法。

明确:朗读、想象和联想、意象分析等。

三、作者简介(教材注释)

四、学生依据课文注音自由诵读。

五、教师范读。(播放课件,展示图片和配乐)

六、学生朗读(齐声朗读与个别诵读相结合)

七、思考探究:(投影展示问题)

1、 通观全诗,哪一种意象贯穿全篇?

明确:月。写月的诗句最多。月是一条生命纽带贯穿全诗,将景物和情感联系起来。

2、 找出写有月的诗句,品读这些诗句,思考全诗写了月的几种状态?

明确:写了月的四种状态,即初生的月(海上明月共潮生)--高悬的孤月(皎皎空中孤月轮)--西斜的月(江潭落月复西斜)--落月(落月摇情满江树)

从月生到月落,这是一条时间线索。

3、 随着月的变化,作者写了哪些内容,感情的起落是怎样的?

明确:全诗围绕月的变化这样一条时间线索,写了月下美景、作者的哲理思考、思妇怀人、游子梦乡、梦醒后的情韵几方面内容。诗情从高亢逐渐平缓,又走向低回、哀怨,最后是梦醒后的孤寂。结尾情韵悠长,让人回味无穷。

八、赏析活动:学生展开想象,描述画面内容。(选取自己最喜欢的一句或几句)

教师及时评价与学生评价相结合。

九、教师引导学生总结:

诗歌是情景交融的,本诗情景理三方面完美融合。

春江月夜(景)

宇宙人生(理)

相思愁情(情)

十、拓展练习:(作业)

学生搜集诗句,探究“江水、落花、春”等诗歌意象。

十一、师生共同诵读:(配乐)

仅仅一节课,不一定能领略这首流传千年的经典之作的意蕴。师生共同诵读,加强理解。

学生品味诗句,思考这些诗句通过写月表达什么情怀。学生基本能答出是思乡、相思之情。教师因势利导,导出本节课学习内容。

学生自主总结学习诗歌的方法。教师明确。

学生自由诵读,自主把握节奏。

学生倾听教师朗读,体会感情和节奏。

学生多种形式诵读(或齐读、或自由读),注意把握节奏和感情。学生自主评价朗读情况.

学生自主探究,把握诗歌主要内容。

学生个性阅读,展开想象和联想,体会诗歌意境。或描述诗句的画面内容、或品读诗歌炼字的妙处、或体验诗情。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掌握本课难点。

学生课后自主完成。教师检查。

师生共同诵读。

从古诗切入,引出月这一诗歌意象,自然亲切。向学生明确本节课学习内容,激发学生的鉴赏热情。

学生自主总结,有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经验,也利于学生的学习经验积累。同时符合新课程理念。

让学生自由读,既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又可促进学生形成对诗歌的感性认识。

教师向学生明确诵读要求。学生在教师范读后展开诵读,促进学生深入理解所要赏析的内容,并在诵读中感受诗篇的音韵美。

问题的设置主要涉及对诗作内容的理解。文本解读是基本的,学生自主解读、自主把握,有利于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提高。也为后面的赏析作基础。

赏析是本节课的重点,通过赏析,调动学生积极体验和感受诗歌字里行间渗透出来的情感。想象和联想是赏析诗词的一种方法。学生描述有助于其对内容的把握和理解,并锻炼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这个环节是对全诗内容的整理,利于学生对诗作的整体把握。理解了情景理的融合,也就理解了本诗的精髓。

拓展鉴赏重在激发学生学习古诗词的兴趣,并积累鉴赏方法。

在音乐声中、诵读声中结束本课,令人回味。

板书设计

月生--月照--月斜--月落

春江月夜(景)

宇宙人生(理)

相思愁情(情)

作业设计

①背诵全诗。

②搜集诗句,探究“江水、落花、春”意象。

教学评价设计

教师评价与学生评价相结合。每一个问题的探究结束后,学生发言,学生可以自评也可以互评。教师及时点评,让每个学生学有所得,及时反思。

张含光

月夜的课件(篇6)

教学目标:

1、赏析本诗的景、情、理,品味意境,把握情感。掌握诗歌鉴赏的基本方法。

2、赏析情景交融、气象宏伟的艺术特点。

3、感受诗人深沉的苦痛与忧患。

教学难点:景、情、理是怎样有机地融合在一起。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入:

在我国古今文学长廊里,无数文人墨客对月兴叹,月亮一直是他们吟咏的一个永恒的主题,其中倾注了他们的爱恨情愁,寄托了他们的悲欢离合,展示了他们的人生坎坷历程,从而写下了无数吟诵月亮的美丽诗句。

同学们在平时的阅读中读到了很多关于月的诗句,如:

“波心荡,冷月无声”的寂静凄凉,“明月照松间”的宁静恬淡;“雁子回时,月满西楼”的相思,“杨柳岸晓风残月”的`清苦;“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的惆怅无奈,还有“一夜飞渡镜湖月”的梦幻神奇。等等。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去领略张若虚笔下那轮明月的光华吧。

二、作家作品介绍及题解。

1、张若虚(约660—约720),扬州人,初唐诗人。曾以“文词俊秀”而名显长安,与贺知章、包融、张旭并称为“吴中四士”。但《全唐诗》仅录存《代答闺梦还》、《春江花月夜》两首。他在诗风上厌恶六朝以来的空洞艳体,追求自由豪放,富有理想的高远意境。

2、古今评价:《春江花月夜》一千多年来为世人所倾倒,诗人因此名垂后世。

月夜的课件(篇7)

.页眉.

月夜刘方平阅读答案解读,月夜文章赏析

月夜

刘方平

更深月色半人家,北斗阑干南斗斜。

今夜偏知春气暖,虫声新透绿窗纱。

诗是抒写感受大自然物候变化的,清新而有情致。

10.诗歌三四两句,运用了怎样的修辞手法来写景状物,简析这一手法的运用效果。(6分)

10.答案:拟人手法(2分),诗人从静谧夜色的虫鸣中感知到了春的气息,然而,却不直写自己对春之将至的欢愉,而借春虫表达“寒去春来”的情致,以“知”形成的拟人手法巧妙而清新地表达了诗人捕捉春的气息的灵敏和流露出的欣喜之情(4分)。

(1)“更深”“阑干”是什么意思?请选择其中一个回答。

(2)“虫声新透绿窗纱”描写了怎样的情景?表达了诗人什么心情?

(3)这首诗的语言一直被后人所称道,请分析此诗的语言特点。

(4)有人认为这首词胜在后两句,你同意这种看法吗?为什么?

参考答案:

(1)“更深”是夜深的意思。(“阑干”是横斜的样子。)

(2)诗句描写了蛰虫涌动,春天来临的情景,表达了诗人喜悦(惊奇、喜爱)的心情。

(3)语言清丽、细腻、新颖、隽永,独具一格。

(4)诗的前两句在描绘月夜的静谧方面是成功的,但它所显示的只是月夜的一般特点。页脚..页眉.诗的高妙之处,就在于作者另辟蹊径,在三、四句展示出了一个独特的、很少为人写过的境界。在静谧的月夜的虫声标志着生命的萌动,万物的复苏。后两句使得全诗构思新颖别致,不落俗套。(意对即可)

(1)从视角看,诗的前二句是写,寥廓天宇,月色空明;后二句是写俯视,,。

(2)诗歌构思新颖别致,不落窠臼,用语清丽细腻,妙然生趣,请举例说明。

(1)仰望大地静谧(夜寒料峭)虫声新透;

(2)初春的虫子也许还很稀少,但是诗人已经感受到了春天的气息。虫声是生命的萌动,万物的复苏,也令人油然生发出春回大地的美好联想。

简要分析一下这首诗的意境。

这首诗意境清新明丽:夜深人静,朦胧的月光斜照着村落里的人家,庭院一半沉浸在月光下,另一半笼罩在夜的暗影里。这明暗的对比更衬托出月夜的静谧。辽阔的天空中,一轮斜月和横斜的北斗星和南斗星在暗示着时间的流逝。然而,就在这寒气袭人、万籁俱寂的夜晚,小虫首先感受到了夜空中散发着的春的信息,因此情不自禁地鸣叫起来,而诗人也在虫鸣声的启发下感受到春的来临,发现透过窗纱能够隐约看出一丝新绿。此诗以静谧的月夜为背景,采用了静中有动,以动衬静的写法,表现了对春天来临的无比喜悦之情。

(1)这首诗描写了哪些景物?有什么作用?(2分)

(2)请给诗句“今夜偏知春气暖,虫声新透绿窗纱。”写一段简要的赏析文字。(2分)

参考答案:

(1)描写了月夜、人家、星星、虫声、绿色的窗纱等景物。烘托月夜的寂静。

(2)在更深人静、夜寒袭人之时,诗人忽然感受到春天温暖的气息,冬眠后小虫的叫声,第一次透过绿色纱窗传进了屋里,透露出春意,令人欣悦。这两句诗是诗人全身心去体察大自然,展现出诗人捕捉物象的敏锐独特的审美视角,饱含了对乡村生活的一片深情,洋页脚..页眉.溢着对春天、对生命的赞颂之情。(意对即可)

大意:夜深了,月儿向西落下,院子里只有一半还映照在月光中;横斜的北斗星和倾斜的南斗星挂在天际,快要隐落了。就在这夜深人静、寒冷袭人的时候,忽然感到了春天温暖的气息;你听,冬眠后小虫的叫声,第一次透过绿色纱窗传进了屋里。

赏析:

《月夜》写得自然流畅,生趣横溢,洋溢着诗人对春天、对生命的赞颂。“虫声新透绿窗纱”一句,展现诗人捕捉物象的敏锐能独特的审美视角,特别是一个“透”字,写出了“感觉”,可谓传神。这首诗写的是月夜中透露出的春意,构思新颖别致。诗人选取了静寂的散发着寒意的月夜为背景,从夜寒中显示出春天的暖意,从静寂中显示出生命的萌动,从几声虫叫引起人们对春回大地的美好联想。

页脚.

月夜的课件(篇8)

——张若虚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

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

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

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

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

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

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

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

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

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

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

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

昨夜闲潭梦落花,可怜春半不还家。

江水流春去欲尽,江潭落月复西斜。

斜月沉沉藏海雾,碣石潇湘无限路。

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

1、什么是诗歌的意象?

作品中所写之“景”、所咏之“物”,即为

客观之“象”;借景所抒之“情”,咏物所言之“志”,即为主观之“意”,“象”与“意”的完美结合,就是“意象”。它既是现实生活的写照,又是诗人审美创造的结晶和情感意念的载体。意象是融入了主观情意的客观物象,或是借助客观物象表现的主观情意。如“梅”就带上了清芳高洁、傲雪凌霜的意趣。

2、什么是诗歌的形象?

诗歌的艺术形象就是诗歌中所展示出来的生活图景,一般可分为人物形象即人(诗中塑造的人物形象或抒情主人公),自然景物形象即景景(写景诗或杂诗中的景物)和客观事物的形象即物(咏物诗或杂诗中的物象)

人(诗中塑造的人物形象或抒情主人公)

景(写景诗或杂诗中的景物)

物(咏物诗或杂诗中的物象)

3、什么是诗歌的意境?

“意境”也叫境界,所谓“意”,是指诗人的思想情感,是诗人在理解和认识生活的基础上的主观感受;所谓“境”,是诗人所描绘的客观事物,即鲜明的生活图画,是从大量现实生活中提炼出来的,富有特征的艺术形象。两者相互渗透,形成和谐的统一体。因此,所谓“意境”是诗人要表达的思想感情与诗人中所描绘的生活图景有机融合而形成的一种耐人寻味的艺术境界。

4、意象与意境是否相同?

意象与意境既有相同点,也有不同点。“意象”是诗人的思想感情与客观物象的融合;“意境”则是诗人通过种种意象的创造与联缀所构成的一种充满诗意的艺术境界。

“境生于象外”,意境由意象的总和中产生,意境是整体的、空灵的;“意象”是局部的、具体的。

诗歌的鉴赏只有通过“意象”这把钥匙,让读者去开启,领悟到诗歌的意境。

鉴赏诗歌只有从“意象”入手,领悟到诗的“意境”才能更准确地把握好作者的思想内容和艺术成就。

二、作家作品:

1、作者介绍及背景提示

(一)、作者:

张若虚,唐代扬州人,初唐诗人。与贺之章、张旭、包融齐名。被誉为吴中四士。曾任兖州兵曹。他在诗风上厌恶六朝以来的空洞艳体,追求自由豪放,富有理想的高远意境。

(二)、解题:

《春江花月夜》为乐府诗。作者吸取了南朝民歌的内容形式,以和谐的歌调,点染出祖国锦绣的江山。探索宇宙的神奇奥妙。描述了动人心弦的春江花月夜之景,抒写了游子思妇离恨闺怨之情。格调宛转优美,抒情幽怨缠绵,言之有物、开拓了诗歌的高远意境和格律,使诗歌的内容和形式达到了完美统一,为写景、叙事、抒情融合一体的诗歌,铺垫了基础。对诗歌的继承和发展,影响极为深远。被闻一多先生誉为:“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春江花月夜》,一千多年来使无数读者为之倾倒。一生仅留下两首诗的张若虚,也因这一首诗,“孤篇横绝,竟成大家”。

合作探究 一、导入:

自古以来,月亮一直是文人墨客笔下所吟咏的对象,是个永恒的主题,其中倾注了他们的爱恨情愁,寄托了他们的悲欢离合,展示了他们的人生坎坷历程。所以说,月亮在中国文化中的象征意义十分丰富。她是美丽的象征,创造了许多优美的审美意境;同时,月亮也是人类相思情感的载体,她寄托了恋人间的相思,表达了人们对故乡和亲人朋友的怀念。在失意者的笔下,月亮又有了失意的象征,引发了许多失意文人的空灵情怀。同时,那高悬于天际的月亮,也引发了人们的哲理思考,因而成为永恒的象征。

当我们遥望夜空,看见朗朗明月之时,心中总会引起无限遐想。我们自然会想到与月相关的诗句:如张九龄的《望月怀远》中的诗句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李白的《静夜思》中的诗句'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以及杜甫《月夜忆舍弟》中的诗句'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等等等等……描写月亮的诗句,不胜枚举。而在人才辈出、群星璀璨的唐代诗坛,就有这样一位诗人,因为一轮明月而成就了诗坛的千秋美名,这位诗人就是初、盛唐之交的张若虚,这首诗便是千百年来无数人为之迷恋、为之倾倒的《春江花月夜》。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去领略张若虚笔下那轮明月的光华吧。

二、通读全诗,找出诗中的意象 。

春江、潮水、明月、芳甸、流霜、白沙、等等

三、导与学 (重在能抓住意象进行想象和联想,展现意境,体悟情感。不拘泥答案的完全一致性)

(一)、赏析前8句;

1、找出这8句;诗中的意象,运用你的联想和想象,用优美的语言描绘这八句的意境。

明确:春江的潮水涌动,仿佛和大海连在一起,气势宏伟,这时一轮明月伴着潮头冉冉而升,明月与江潮相互辉映,波光粼粼,哪一处春江不在明月的朗照之中!江水曲曲弯弯地绕过花草遍地的春之原野,花林闪着银光,空中月光似天降流霜,江畔白沙与月光融成白茫茫的.一片。

2、赏析名句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明确:“生”,生长。潮水上涨,明月随潮水涌动生长上升。“生”字赋予明月以生命,写出了月随潮生的动态之美。表达出诗人的欣喜之情 。

小结:这首诗从春江月夜的美景入笔,依题目摹写春、江、花、月、夜的幽美景色,侧重描绘皓月当空、光照整个江天、天地一派空明的美妙境界。

3、生自由诵读体悟

(二)、赏析诗歌9——16句。

1、“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营造了怎样的意境?

明确:诗人身处江天一色,毫无纤尘的纯净之境

2、思考:诗人此时不禁对空中这轮孤月发出奇想,他思索了哪些问题?

明确:诗人身处江天一色,毫无纤尘的纯净之境,不禁对空中这轮孤月发出奇想:究竟是谁最先在江畔看见这明月呢?江月又在什么时候开始照着人呢?人生代代绵延无已,但江月却年复一年没有变化。她可是在等待什么人吗?但月下只有滔滔不绝的江水。

2、“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中 “只”,有些版本写作“望”字,你觉得作“只”字还是作“望”好?

明确: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感慨中有一丝惆怅,但并不颓废与绝望,因为诗人毕竟生活在唐代,毕竟有找到发展机遇的可能性,因此诗人只是点到为止。

3、生诵读领悟作者的思索

(三)、赏析17——28句

1、这几句写的是什么?

明确:思妇怀念游子。

2、“ 白云一片去悠悠 ”主要运用了什么手法?

明确:象征。飘来飘去,无落脚之地的白云象征终日漂泊的游子。

3、“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一句运用了什么手法?

明确:互文。家家今夜扁舟子,处处相思明月楼。极言离愁之广,家家有相思,家家有离愁。

4、“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这四句中主要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明确:拟人。月光怀着对思妇的怜悯之情,在楼上徘徊不忍去。它要和思妇作伴,为她解愁,因而把柔和的清辉洒在妆镜台上、玉户帘上、捣衣砧上。岂料思妇触景生情,反而思念尤甚。她想赶走这恼人的月色,可是月色“卷不去”,“拂还来”,真诚地依恋着她。这里“卷”和“拂”两个痴情的动作,生动地表现出思妇内心的愁怅和迷惘。

5、“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表达出思妇什么样的感情?

明确:惆怅、无奈。

6、诵读17——28句,品悟情感。

(四)赏析最后8句

1、这几句主要写了什么?

明确:游子思妇

2、“江水流春去欲尽”中“流春”有何丰富意蕴?

明确:(1)季节的变换,春天消逝。

(2)人生美好年华的消逝。 表达出游子深深的思归情绪。

(3)“落月摇情满江树”结尾运用了何种方式?有何好处?

明确:运用以景结尾方式,不绝如缕的思念之情,将月光之情,游子之情,诗人之情交织成一片,洒落在江树上,也洒落在读者心上,情韵袅袅,摇曳生姿,令人心醉神迷。

4、诵读最后 8句,体悟情感。

四、理清诗歌结构:

(一)写明月照耀下的江水花林的绚丽景观。为下面对景抒情打下基础。(景物美)

(二)由写景转向观照人生,思索茫茫人生与漫漫宇宙之间的相互关系,以明月长照对照人生短暂,抒写心中的感叹。(哲理美)

(三)由感叹人生进而抒写思妇游子的离愁别绪,讴歌人们对爱情的向往和对幸福的憧憬.(情感美)

五、诗歌中景、情、理如何有机地融合在一起的?

明确:诗人把游子思妇的离愁放在春江花月夜的背景上,以良辰美景衬托离别之苦;又以江月与人生对比,显示人生的短暂,而在短暂的人生里,那离愁就越发显得浓郁。这首诗固然带着些许伤感和凄凉,但总的看来并不颓废。它表现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对青春年华的珍惜,以及对宇宙、人生的探索,境界是相当开阔的。 诗歌的表达技巧往往表现在三大方面:表达方式、表现手法、修辞手法。

1、表达方式是诗人表达思想感情的重要手段,常见的有记叙、描写、抒情、议论。抒情:可分为直接抒情,间接抒情(借景抒情、托物言志;情景交融)。

描写:可分为动静结合、虚实结合、点面结合、明暗结合、正侧结合、粗笔勾勒、白描工笔;乐景写哀、哀景写乐等。

2、表现手法又叫艺术手法,是指诗歌的章法和技巧,包括赋、比、兴;渲染,衬托,对比,用典,象征,虚实】、抑扬变化、铺陈描写、衬托、对比、想象、联想、照应、托物言志等。

3、修辞手法包括比喻、拟人、设问、反问、借代、对偶、夸张、衬托、用典、化用、互文、反复等。

延伸拓展

阅读张九龄的《望月怀远》,比较一下两首诗的异同。

望月怀远

——张九龄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

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

明确:同:都通过主人公望月时思潮起伏的描写,来表达对远方之人殷切怀念的情思。都体现出“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风格。

异:《春江花月夜》主要用烘托手法。最后八句写游子,诗人用落花、流水、残月来烘托他的思归之情。《望月怀远》采用情景交融手法表现自己的思念。

感谢您阅读“幼儿教师教育网”的《2024月夜的课件集合》一文,希望能解决您找不到幼儿园教案时遇到的问题和疑惑,同时,yjs21.com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月夜课件专题,希望您能喜欢!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