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如何做研究读后感

08-18

我在微博上看到一篇关于“教师如何做研究读后感”的文章觉得写得很好,每个人读完作者所写的作品后,都会有不尽相同的看法。 读后感是对书籍中内容的理解和领悟的概括和总结,如果您需要再次阅读此页请立即将其收藏!

教师如何做研究读后感【篇1】

提高自身素质促进课堂教学

核心内容:校本研究作为新一轮适应教育改革需要的一项实践探索与制度创新,是教育科学研究的一个特定范畴,是把学校建设成学习型组织的追求,是重建先进学校文化的探索,是健全学校自我发展机制的实践,是创新学校课程的一种努力┉┉。作为一线教师,必须努力提高自身素质,掌握校本研究的方法,努力推动教育教学的改革,促进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

文字:学校要教好学生,就需要好老师。教师要成为好教师,就要从专业发展和提高综合素质入手,通过校本研修的方式,实现教师专业的发展和教育教学能力的提高,这样才能育好人、教好书,促进学校的全面发展。

教师应如何做好校本培训工作?

首先,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更新校本研究理念

观念是行为的向导。什么样的教育教学理念将指导什么样的教育教学实践活动。质量是学校的生命线,是教师的基础。一流的质量要靠一流的教师来实现,一流的教师要靠不断的培训来成长。

校本研修就是要回归学校对教师队伍建设的本体功能,通过校本研修,引领教师走出从角色适应到经验积累阶段,实现到第三阶段的跨越,成为专业成熟的优秀教师,提升教师专业能力,促进课堂高效和教学质量的提高。

二是加强专业指导,提高教师专业能力。

校本培训应着眼于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和水平。在校本培训中,教师专业能力的提高应分为三个步走。第一步是同伴引领、快速入轨。

对新调入单位的教师,要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学习培训活动,尽快熟悉学校环境和管理制度,快速完成角色适应,能站稳讲台,带好班级。第二步是自我反思、自主研修。教师要在教育教学中多动脑筋,提出自己对教材、教案的修改意见,使之更加符合学生的需要,积累属于自己的带班、上课经验,成为研究型教师。

第三步是专业引领、提升水平。教师要积极参加“国培计划”、“省培计划”等各类专业培训活动,通过他主和自主研修方式,将自己的专业从经验总结上升到理性思考,能研究自己学科教学中的各种问题,成为独具特色的学科教师。

教师教学能力和水平的提高主要取决于课堂效率。因此,校本研修教师要聚焦课堂,狠抓课堂教学研究,以课堂高效和提高质量为中心,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教师的主导性。教师要积极参加讲研讨课、汇报课、优质课和示范课等教学活动,促进课堂教学的优质高效,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

具体从以下几方面进行:

一要加强课前管理。教师课前要做好充分准备,做到“四个研究”,即研究教材、研究学生、研究教法、研究学法。研究教材就是从整体上把握教材,从细节上解读教材。

研究生熟悉学生的知识基础、智力水平、实践能力、学习兴趣、学习态度、学习习惯和分类。研究性教学法是通过听、看他人的课堂教学方法,使之石合自己的教学。

二要加强课堂研究。课堂教学教师要以“精讲精练、章节过关、主动乐学、优质高效”为主要目标,优化课堂教学结构,实现课堂教学的优质高效。

三要加强作业辅导。课后作业的实施要严格控制,分层布置,分类指导,多种批改方法。教师要对学科正式作业定期检查、假期作业及时检查、家庭作业随时抽查,并对检查的错误及时纠错,针对存在的问题限期改正,让学生对所学的知识得到有效的巩固和提高。

三是加强师德修养,提高德育能力

只有师德高尚、素质过硬的教师,才能有效促进校本学习的深入发展。师德修养和德育能力的提高也是校本学习的重要内容之一。教师在师德与德育能力提高方面,应从职业认同、人格修养、情感关爱、心理品质四方面入手,教师通过学习培训,提高职业道德修养水平,对事业有进取心,对工作有责任感,对学校有奉献,对学生有爱心。

通过职业道德,教师善于发现和体验职业的尊严和乐趣,自觉热爱自己的岗位和奉献精神,甘当教师。教师通过心理研究与调试,纠正心理偏差,保持良好心态,快乐工作和生活,以积极乐观的心态投入到教育教学工作之中,教育学生快乐学习、健康成长。表现为:

(1) 教师在掌握各种教育教学方法的同时,要坚持以学生为本的原则,先教做人,后教做事,再教知识。如果学生连最起码的文明礼貌、遵纪守规、社会交往都做不到,那么学生肯定对自己没有任何约束,更谈不上课堂守纪、学好知识。因此,教师先培养学生热爱生活、保护自然、喜欢做事、乐于求知的兴趣,再给学生传授知识、教会学法、提高能力,实现教学过程成为师生之间知识的轻松传递。

(2) 教师要让学生明白,学习是在教师的指导、指导和教学下,学会做人、做事、求知的过程。培养学生热爱学科学习,掌握学科特点,创造学科学习方法,养成学科习惯。从学生入学开始,就要注重对学生良好习惯的培养和教育,使良好习惯惠及学生一生。

(三)教师要用真情去关爱不同类型的学生,课堂上坚持“按时、站立、微笑、协作、文明、优质”教学,使课堂成为师生情感交流、行为示范、知识传承、方法传授、思想品德升华的乐园。

校本研修是基层学校从自己的实际出发组织的非专业型的研究活动,形式应不拘一格,只要能提升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即可。教师可按照安排,外出参加校外各类学习培训,也可在校内**名师专家讲座,参加学科课堂教学研讨、做课题研究、自主研修读书等活动。在研修活动中,从学科原创教学走向关注教法研究,再走上学科教学高地,形成自己的见解和观点,在学科教学中形成一定影响。

成为一名教学风格鲜明、教学效果显著、教学成绩突出、深受同龄人尊敬、深受学生和家长喜爱的优秀教师。

教师如何做研究读后感【篇2】

双流县西航港小学赵兴蓉

作为学校教育科研管理者,在平时的科研课题管理过程中,我们常常发现这样的问题:一听说要做课题研究,很多老师就有了畏难情绪,觉得作为一线老师,每天要忙着批改作业、备课,还要完成学校下达的各种各样的任务,以及应对家长们近乎苛刻的要求。每天都有干不完的事,哪有时间做研究,再说,搞科研是很难的,应该是专家们的事。

大家产生这种情绪并不奇怪,因为,为了“让学生成才,让家长放心,让社会满意”我们的确很忙,很辛苦。但是,这只能说明老师们对中小学教师做课题研究的认识上还有偏差。在拜读了刘旭老师的《教师这样做研究》一书以后,我对课题研究又有了更深的认识。

课题研究其实就是把我们自己的日常工作总结、归纳成有一定理论依据的经验,然后再用来指导具体的工作,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使教学更有效。说白了,课题研究就是在一定理论指导下,有计划地开展我们的日常教育、教学工作,并在工作中不断地反思,改进自己的工作方式。从而提高自己的教育观念和教学水平。

那么,我们为什么要做课题呢?这个问题可以从学校和个人的发展来考虑。

首先是学校发展的需要。当前学校的发展面临着许许多多新情况、新问题、新矛盾,这些都制约着学校的发展,影响着教育教学的变革,如果不及时加以处理和解决,就难以使教育适应社会和学生个体发展的需求,难以达到预期的教育目标。由于这些问题或矛盾是伴随着教育的快速发展和社会转型而出现的,原有的经验不能奏效,已有的老办法不能破解,教育科研自然就成了解决这些问题或矛盾的最佳切入点。

其次是个人成长的需要。

1、教师专业成长的需要。随着时代的快速发展,教育改革的步伐也很快。在信息社会,我们必须有不断学习的意识和能力;要有勇于实践、创新的能力。

为了适应素质教育对我们老师提出的新要求,教育、教学工作的模式应从“经验型”转向“科研型”。实践表明一线教师在教育教学上能积极参与教科研的实践,学习理论,更新观念,以科研带教研,教研促教改,对提高教师自身的素质大有裨益。我们不但要埋头苦干,还要抬头看路,回头看路。

把路走好。

2、解决实际问题的需要。该项目的主要目的是解决教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和困惑。这些问题包括教学实践、学生表现、学校教育等方面的问题。

三。需要养成严谨的工作作风。研究的严密性也使教师的教育教学更加科学化、系统化。经过几年的研究,我们形成了不断反思自己教学行为的习惯。

并勇于探索、实践。通过课题研究,大家还能学会许多本领。如数据采集、信息处理、课件制作、教材编写、写作**等。

教师如何做研究读后感【篇3】

教师读书笔记

沂水二中(北校区)

高三英语组

陈建英读《新课堂文化建设》有感

新课堂是新时期教育的要求。作为新时期的教师,他应该努力学习,以适应新时代的要求。新的课标、新的教学理念,应该在课堂教学这块主阵地上得以实现,获得体现。这就要求在新课程标准下建设新的课堂。

而《新课堂文化建设》这本书中明确提出“新课程标准要全面提高教师学生的教学素养”;“着重培养教师学生的教学实践能力”;“积极倡导自主、合作、研究的学习方式”。这些都符合新时期教育教学的要求。它的具体内容如下

一、教师在教学中教学重心要转移。

教学重心要转移就是教学重心要从以教师为主转变为以学生为主,使学生成为学习和发展的主体。美国著名教育家杜威说:“现在我们的教育中将引起的转变是重心的转移,这是一种变革、一种革命,是哥白尼在天文学中从地球中心转移到太阳中心一类的革命。

在这里,学生变成了太阳,教育的措施要围绕他们组织起来,所以,实现教学重心的转移,就要如《教学课程标准》所言“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意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造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

教学就是倡导学生通过自己的**获得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教师要重新调整自己的角色和行为,使自己成为学生发展的引导者和促进者,而不只是知识的占有者和阐释者,更不是神圣殿堂里的那些冷漠的喋喋不休的“说教者”。要真正蹲下来看学生,以平常的心态和学生交朋友。

教学是师生共同的幸福生活。课堂是师生共同生活的生活世界。当前,在新思想的指导下,有必要重建新的师生关系和新的教学生活。

然而当前的形式是:对“学生主体”谈得多,但多停留在理论层面上的“议而不行”,从而缺乏操作层面上的“行必有果”。如果仅此而己,实际上是把“主体”虚拟化、抽象化。

在教学活动中,学生主体是一个真实具体的人,是一个具有丰富精神生活和潜在生活的人。教师应深入了解学生,尽可能把学生和自己的距离拉近,使之感到亲近;和教材拉近距离,使之感到亲和;贴近教材中表达的思想感情,使其产生共鸣。而常见的教学却是匆忙地将具体的抽象化、感性的理性化,把丰富多彩的生活经验一下子转化为“用符号表现的专门知识。

”这正是杜威坚决反对的把“学生知识从生活中孤立出来作为直接追求的事件。”为此,教学必须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以学生自己的生活为中介解决学生生活的多样性、具体性和教材内容的抽象性、概括性的矛盾以适应新课堂的要求,做到教学相长,教师与学生共同发展进步。

2、 要淡化教师教学,加强学生自主学习。

教学包括教师的讲课和学生的学习。老师的演讲主要是指导,指导的方法主要是指导。在课文的关键之处、联结之处、过渡衔接之处,以及表达的精彩之处,教师要善于“画龙点睛”“指点迷津”,使学生举一反三。

学生的自主学习主要包括**学习、反思性学习和研究性学习。应放手让学生去尝试错误。没有挫折的成功,我们就感受不到成功的快乐。

也应允许学生在自主的前提下相互讨论、相互补充,参与自主获取知识的过程。

3、 在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在理解和运用语言的实践活动中学习和理解。

方法往往是知识转化为能力的中介。如果学生掌握了一定的方法,就会为自主学习创造条件。《教学课程标准》中要求识字教学“注重教给识字方法”,阅读教学要求学生学会朗读、默读。

教师如何做研究读后感【篇4】

所谓教师作为研究者,就是中小学教师,关注教育教学情境,将教育理论应用于教学实践,从而提高教学质量和水平。(《中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论》显然这是一条不同于高校教师学院式的研究之路,其实践指向性极为明确:研究的问题源于实践,改进实践,从而提升教育教学质量。行动研究成为当下基础教育届教师们一种普遍性、有效的研究方法。

行动研究,就是从实际工作需要中寻找课题,在实际工作过程中进行研究,达到解决实际问题,改善社会行为目的的一种研究方法。它面向教育情境,重视对教育问题的现场研究,重视个案的价值,追求“在行动中研究”和“在研究中行动”(也就是《教师如何做研究》所倡导的“在行动中研究、在研究中成长”的理念)。

在我看来,郑金洲教授的《教师如何做研究》就是一本积极倡导中小学教师进行行动研究的好书。其背后的理念(我这里只从教师角度来说)就是:研究与教师日常生活紧密结合在一起的问题,将教师从繁重、机械性的工作状态解放出来,改善教师课堂行为及与学生交往等教育教学行为,让教师真正成为教育智慧的创造者。

可以说,读任何一本书,只要抓住了结构框架以及内容背后的核心理念,也就抓住了这本的要害,也只有这样才能避免阅读过程中“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浅层、低效的阅读。

这本书我在暑假看了两遍,这两天又利用中午时间大致重温了一下。不过这次阅读较之前两次阅读,字里行间却是飘出无限亲切。或许因为这次是作为一名一线教师角色进行阅读的缘故。在阅读中我一边思索理解文章内容,一边反观对照自己十一正式上班以来的教育教学行为事实。对于目前的我来说,书中关于教育研究成果表达形式是我可以直接借鉴的显性内容。正式上课以来,每次课堂教学后,有些想法感受,我就写下来。叙写成文本后,我总有一种极愉悦的成就感和舒畅,而在这种积极心理的背后将思考叙写成文本的价值更为重要。那么将思考叙写成文本的价值何在?其价值在于:“教师对教育生活事件的定期纪录,在他(她)把真实的生活场景转化为文字、语言符号加以记载的时候,他(她)也就是在梳理着自身行为,有意识地表达自己。”

通过每次将思考感受的文本叙写,我及时、清晰理清了自己在课堂教学、师生交往中存在的不足及主要问题,对其后有针对性地理论学习及行动解决起到重要作用。

我将这篇读书笔记的题目定为“倡导问题意识和行动意识”,行文至此却依旧点滴未提,有偏题之嫌。其实上文只是我对《教师如何做研究》内容及其理念的大致看法,我所要特别表达的乃是对问题意识和行动意识的思考,尽管字数不多。

“中小学教育科研要有清晰地问题意识”我觉着这句话说得还不到位、不充分。中小学教师要有清晰的问题意识,首先就必须有强烈的问题意识。何谓“强烈的问题意识”?我认为就是教师对自己日常教育教学行为、现象和问题有着强烈的敏感性和关注度。

一直以来,教师们都在进行着日复一日的重复、少有创造性地劳动,导致“苦恨年年压金线,为他人作嫁衣裳”这样一种悲剧性的教师形象和命运。如果我们能够对自己日常教育教学行为、现象和问题有着强烈和敏感的关注,而非漠视麻木,那么在问题意识的推动下,能使得我们积极采取解决之道,从而进行创造性劳动,提升教育教学质量。也就是上文所说的“将教师从繁重、机械工作状态解放出来,让教师真正成为教育智慧的创造者”。

在提倡问题意识的同时,还应当让行动意识统领我们的思想。其实这又回到《教师如何做研究》一书的理念:行动研究。行动研究的本质在于改进行为实践,也就是说任何问题的提出、探讨、研究都必须直接、最终推动教育教学行为的改进。因此在理清、思考问题之后,我们应当行动起来,采取措施和行为,在实践层面上有效解决存在的问题,从而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教师如何做研究读后感【篇5】

翠屏区凉姜中心学校王时春

读完了《教师如何做研究》的前三章,包括导论在内主要内容是解决为什么做研究和研究什么的问题。

文章讲到了学校科研存在的六种误区:1、求新求异;2、贪大求全;3、跟风追潮;4、课题至上;5、论文情节;6、穿凿附会。指出中小学教育科研的目标是1。解决学校实际问题。提高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促进学校可持续发展。

探讨了教师教育研究的定位和确定研究问题的几个方面:1。从教育教学困难中发现问题。从具体的教育教学场景中捕捉问题。从阅读交际中发现问题。从学校或学科发展中发现问题。

这些内容不仅解决了从事教育科研的教师的思想问题,也为实际工作指明了方向。教师的研究不需要形成或依赖于任何先进的理论,而只是从自己的工作和周围的事物出发。课堂教学无疑是首选。

他们从反思和反思自己的教学开始,就在课堂听力和评价中相互沟通,从感性到理性,从实践到反思再到改进。可以以活动为中心,组织听评课等教研活动。活动中的收获就是我们的成果,而不必强求非以论文的形势出现。

说到听课和评课,我总有一个观点,如果每个听课人都能给讲课人一点意见,或者从讲课人那里得到一点灵感,对双方都是有效的。当然,首先,我们要解决想说却不好意思说的问题。同事之间的沟通应该是真诚的,为了自己的工作,为了彼此。而该书的难能可贵之处就在于采用了专题研究的方法与取向,没有试图兼容并包一切,没有毕其功于一役的雄心,只是脚踏实地地从中小学教师的实际需要出发,抽丝剥笋般的对教师教育教学研究的作用、现状、定位、方法、要求、程序、表述方式等作了具体的论述。

平淡的同时,也成功避免了此类书籍容易出现大而全、空而退等缺点,做到了小而精、实用。理论有了,但是正如歌德所说:“理论是灰色的,而生命之树常青。

” 该书的可贵之处还在于它没有停留在为理论而理论的境地,而是特别关注了实际操作问题,这也是一大特色。正是得益于生长于肥沃的现实土壤之中,所以该书对现实问题的把握是精准的,清楚地知道何处当长何处当短,做到了当长则长当短则短,不经意间,深入浅出地阐释相关理论。我们不忘探索理论联系实际的途径,在两者之间架起一座桥梁,正师教师教育教学研究中存在的问题,提供一种更为实用的操作方法:

从教育教学的疑难中寻找问题、从具体的教育教学场景中捕捉问题、从交流中发现问题、从学校和学科发展中发现问题,既明确了教研课题当来自实践,又为教师确定题目树立了标杆,对实践有所助益;先计划再行动,继之以观察,终之以反思,有着水到渠成的自然;通过转换、细化、分化、调整,制定教研方案,举重若轻,浑似不经意间,大有运筹帷幄,破敌千里的气概;教育日志、教育叙事、教育反思、教学课例,花样多多,使教研成果不再囿于论文一种形式,也是教研工作总结成为畏途。如此种种,即使不能直接套用,指导一下总是很称职的吧。虽然我不指望这本书的内容能解决教研中的所有问题,但我认为它至少能提供一些参考和指导。

果能付诸实践,郑金洲所言教研“真正成为学校发展的助推器,成为学校改革的发动机”的目的大概也是虽不中,亦不远矣了吧。

教师如何做研究读后感【篇6】

近段时间,在教学之余,我认真阅读《做个研究型教师》这本书,至今已完成第一二章的阅读,通过学习,我对做研究型教师有一些新的认识。

以前我认为,作为一名教师,做研究是理论家的事情,与我们教学一线老师没有太大的关系。通过学习我认识到教师要成长就必须走研究之路,并且知道了课题(特别是微课题)研究并不是高不可攀的,有很多的课题都来源于一线教学中的实际困惑或问题。微课题的研究特点是“小”、“活”、“实”、“快”、“简”,时间不是很长,也不会影响自己的教学计划。如果将教学中的实际问题作为研究课题,不仅可以让自己成长,还可以解决教学中的实际问题。

微课题的选题一定不能太大,也不能太空,在教学中遇到的问题作为课题最好,“问题即课题”可以让我们更有针对性和实用性。教师研究的问题产生于实际的工作情境之中,并且研究的过程也是从实际情境出发,根据实际情境的需要,随时调整,不断进行修正;行动研究同时也是教师对自身实践所进行的有意识的、系统的、持续不断的探究反思,它在突出教师实践的研究特征的同时,也突出了教师作为研究者的角色。

通过学习,我意识到只有研究型的教师才能胜任新时代教育的发展,当然要成为一名合格的研究型教师,对我来说任重而道远。我将把本次工作室的课题研究当做一次提升自己教育教学研究水平的契机,努力提高自己各方面的素养,在成为研究型教师的道路上不断探索,不断前进。

教师如何做研究读后感【篇7】

越秀中学隋亮

所谓教师作为研究者,就是中小学教师,关注教育教学情境,将教育理论应用于教学实践,从而提高教学质量和水平。(《中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论》显然这是一条不同于高校教师学院式的研究之路,其实践指向性极为明确:研究的问题源于实践,改进实践,从而提升教育教学质量。

行动研究已成为基础教育教师普遍有效的研究方法。

行动研究,就是从实际工作需要中寻找课题,在实际工作过程中进行研究,达到解决实际问题,改善社会行为目的的一种研究方法。它面向教育情境,重视对教育问题的现场研究,重视个案的价值,追求“在行动中研究”和“在研究中行动”(也就是《教师如何做研究》所倡导的“在行动中研究、在研究中成长”的理念)。

在我看来,郑金洲教授的《教师如何做研究》就是一本积极倡导中小学教师进行行动研究的好书。其背后的理念(我这里只从教师角度来说)就是:研究与教师日常生活紧密结合在一起的问题,将教师从繁重、机械性的工作状态解放出来,改善教师课堂行为及与学生交往等教育教学行为,让教师真正成为教育智慧的创造者。

可以说,读任何一本书,只要抓住了结构框架以及内容背后的核心理念,也就抓住了这本的要害,也只有这样才能避免阅读过程中“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浅层、低效的阅读。

这本书我在暑假看了两遍,这两天又利用中午时间大致重温了一下。不过这次阅读较之前两次阅读,字里行间却是飘出无限亲切------或许因为这次是作为一名一线教师角色进行阅读的缘故。在阅读中,我思考并理解了文章的内容,同时回顾了自11日正式工作以来我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

对我来说,目前教育研究成果在书中的表显性式是一个明确的内容,我可以直接借鉴。

既然正式上课了,每次课堂教学结束后,我都会写下一些想法和感受。叙写成文本后,我总有一种极愉悦的成就感和舒畅,而在这种积极心理的背后将思考叙写成文本的价值更为重要。那么,思考作为文本的价值是什么?

其价值在于:“教师对教育生活事件的定期纪录,在他(她)把真实的生活场景转化为文字、语言符号加以记载的时候,他(她)也就是在梳理着自身行为,有意识地表达自己。”

通过每次将思考感受的文本叙写,我及时、清晰理清了自己在课堂教学、师生交往中存在的不足及主要问题,对其后有针对性地理论学习及行动解决起到重要作用。

我将这篇读书笔记的题目定为“倡导问题意识和行动意识”,行文至此却依旧点滴未提,有偏题之嫌。其实上文只是我对《教师如何做研究》内容及其理念的大致看法,我所要特别表达的乃是对问题意识和行动意识的思考,尽管字数不多。

“中小学教育科研要有清晰地问题意识”我觉着这句话说得还不到位、不充分。中小学教师要有明确的问题意识,首先要有强烈的问题意识。何谓“强烈的问题意识”?

笔者认为,教师对自己的日常教学行为、教学现象和教学问题具有较强的敏感性和关注度。

一直以来,教师们都在进行着日复一日的重复、少有创造性地劳动,导致“苦恨年年压金线,为他人作嫁衣裳”这样一种悲剧性的教师形象和命运。如果我们能够对自己日常教育教学行为、现象和问题有着强烈和敏感的关注,而非漠视麻木,那么在问题意识的推动下,能使得我们积极采取解决之道,从而进行创造性劳动,提升教育教学质量。也就是上文所说的“将教师从繁重、机械工作状态解放出来,让教师真正成为教育智慧的创造者”。

在提倡问题意识的同时,要让行动意识引领我们的思想。其实这又回到《教师如何做研究》一书的理念:行动研究。

行动研究的本质在于改进行为实践,也就是说任何问题的提出、**、研究都必须直接、最终推动教育教学行为的改进。因此在理清、思考问题之后,我们应当行动起来,采取措施和行为,在实践层面上有效解决存在的问题,从而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感谢您阅读“幼儿教师教育网”的《教师如何做研究读后感》一文,希望能解决您找不到教育笔记时遇到的问题和疑惑,同时,yjs21.com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教师做研究读后感专题,希望您能喜欢!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