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鹤楼课件(范本14篇)

09-01

经过幼儿教师教育网编辑精心整理,推出“黄鹤楼课件”,我们的网站提供了丰富的内容期待您的探索。每个老师需要在上课前弄好自己的教案课件,老师还没有写的话现在也来的及。 学生反应可以提供教师反思课堂教学的契机。

黄鹤楼课件【篇1】

教学目标:

1、认识5个生字,会写7个生字。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并默写。

3、利用电教媒体,感悟诗歌内容,想像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朋友间的深情厚谊。

4、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引导学生理解诗句的意思,想像诗歌所描绘的情意,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录音机。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揭示题意

1、播放《送别》名曲,引导学生回忆读过或学过的几首送别诗。(力求在上课开始就创设一种情境,使学生较快进入到送别的`氛围中,达到“未成曲先有情”的效果。

2、通过《赠汪伦》《别董大》等送别诗,初步感知古人的送别深情。

3、投影介绍时代背景:古代交通不便,离别容易想见难,所以送行就成了人们表达深情厚谊的一种形式,也成了诗人们歌咏的题材。

4、投影出示古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5、引导学生朗读。(注意“鹤”、“孟”、“陵”的写法)

6、读题了解有关“送”的内容。

⑴师生交流有关黄鹤楼的资料。

⑵课件展示黄鹤楼风采,加深对这座名楼的认识。

⑶师生交流了解“广陵”和“扬州”的关系。

⑷多媒体出示黄鹤楼、广陵的方住图。

⑸师生交流了解李白与孟浩然的基本情况。

⑹请学生完整表达诗题的意思。

⑺提示学法:搜集资料是学习古诗的一个好办法。

二、初知诗意,质疑解疑。

1、录音播放朗读录音,《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2、自由练读全诗,注意读音正确。

3、自读自悟,了解诗句大意,并鼓励学生质疑。

4、集体交流。

⑴指名概述诗意。

⑵质疑。

⑶结合投影弄懂“西辞”等词的意思。

⑷师生交流。

三、故事导引,入境悟情。

1、放录音讲述李白和孟浩然真挚友谊的故事。

(此处讲述两人之间交往的生动故事,意在为学生理解后两句埋下伏笔。)

2、赏析“烟花三月”。

⑴用多媒体唤起学生生活体验,观看画面想像,感受身边鲜花盛开的春天是怎样的美景。

⑵师生共议“烟”的丰富内涵,投影显示其美丽的景色。

⑶师生共同在音乐声中想象“烟花三月”那令人神往的美景。

⑷拓展“烟花三月”。“烟花三月”不仅仅指黄鹤楼所在的武汉,还有扬州,乃至整个长江两岸一派美好春景,更重要是体现了诗人愉悦的心境。

⑸指导朗读前两句,自由读,想象画面的美景。

⑹小结:名楼美景遥相送,诗情画意在其中。

3、品析“碧空尽”“唯”等词语。

⑴投影显示,学生谈对“碧空尽”的理解。

⑵“远影”一词体会李白目送帆船远去时间之长,对友人的情感之深。

⑶带着自己的体会试读第三四句。

⑷指名学生读,师生评读,跟着录音读。

⑸师生一起和录音读。

⑹从最后一句中,换词理解品析“唯”,投影展示,引导学生体会诗人对挚友的一片深情,寄情于浩荡的一江春水。体味作者伫立江边时间之长,帆影“尽”而情“不尽”,“过尽千帆皆不是,一心只送孟浩然”的深情。

⑺指导朗读后两句。投影出示:情深意长。

四、赏读全诗,背诵全诗

1、自由组合练习读。

2、听录音学生默读。

3、展示个性指名读。

4、师生互动背诵读。

五、迁移学法,进行练笔

1、人间最美是真情。同学们,我们也曾经有过与亲人、朋友分别的难舍时刻,你有怎样的感受呢?能否用抒情的话甚至是诗的语言写一写?

2、练笔。

3、交流。

六、拓展思路,布置作业

1、除了送别诗,你还了解什么类别的诗?

2、布置作业

黄鹤楼课件【篇2】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能说出《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这首诗的意思,会背诵这首诗。

3 、学生在品味朗读的基础上,体会诗人与朋友间的依依惜别之情。

重点难点:

1、联系语言环境体会诗人情感,进而理解诗句的意思,做到诗文交融。

2、引导学生入情入境,仔细体会,通过反复的、个性化的朗读,体会诗人与朋友依依惜别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

1、预习课文,收集有关送别的诗。

课前,我们一块欣赏了几位同学精彩的古诗背诵,今天这节课老师也给同学们带来了一首古诗,让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

故人西辞黄鹤楼, 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 唯见长江天际流。

谁能美美的朗读一下这首古诗?

(1)指读 (2)正音 (3)齐读。

2、质疑,揭题: 你知道这首古诗是谁写的吗?你了解这首古诗的意思吗?相信学习了《黄鹤楼送别》这篇课文,你不仅会知道这首古诗的意思,还会从学文中了解到这首古诗背后隐藏的一段动人的故事。

1、课件出示读书要求。学生读书。

(1)自由的,大声的把课文读两遍。

(2)放慢速度读书,难度的句子要来回多读几遍。练习把课文读通顺、读流畅。

(3)读书用心记,思考有凭借。

2、学生读书,师巡视,纠正错误坐姿和读姿。

3、检查词语的朗读。(刚才老师仔细地观察了一番,同学们读书特别的投入,那文中的这些词语你会读吗?)

5、下面请同学们快速默读课文,想一想课文为我们讲了一个什么故事,你能不能用简洁、概括的话说一说?

(1)学生快速默读课文,思考。

(2)同桌之间先交流交流。

(3)全班交流。(课文主要讲了在暮春三月,大诗人李白在黄鹤楼为好友孟浩然送行的故事。)

课文我们读了三四遍了,不知你有没有发现,这篇课文与我们以前学过的文章又什么不同?

那课文读过了,这首古诗的意思你现在知道了吗?(稍一停顿)其实,文包诗的特点就是诗的意思就隐藏在课文中。

1、下面请同学们浏览课文的前四个小节,看看文中哪些句子可以作为这首古诗的意思。(课件出示《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1)边浏览课文边用笔划一划有关的句子,然后轻声读一读。(教师巡视,了解学情)

(2)小组合作学习:下面请四五个人自发地组成一个小组,联系刚才找到的句子,用连贯的话说说《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这首古诗的意思。(老师巡视并俯下身子参与其中)

(3)班级汇报交流。

现在我们已经初步理解了古诗的意思,那请同学们再来齐读这首古诗,一定会读出新的感悟!

(4)再读古诗,进一步感悟。

师问:从这一次的朗读中,你悟到了什么?(李白和孟浩然之间有很深的情谊,他们不舍得分离)

师紧接着再问:他们之间的这种感情如果用上文中的一个词来形容,你认为那个词最恰当?(师板书:依依惜别)

下面让我们追溯到李白送别孟浩然时的暮春三月,请同学们轻声读一读课文的第一小节。

(课件出示:暮春三月,长江边烟雾迷蒙,繁花似锦,年轻的李白正在黄鹤楼上为大诗人孟浩然饯行。)

1、学生读文后,师问:你读懂了什么?(指生生答)还读懂了什么?(指生回答。如果学生遇到障碍,可让学生看着课件再读一读课文;也可以指学生有感情地读;教师也可范读。)

(1)引导学生体会长江边美丽的景色。

(2)理解“饯行”,体会诗人间的深厚情感。

如此美丽的景色,他们有心去欣赏吗?让我们再来读一读课文的第二小节。

课件出示:李白和孟浩然一会儿仰望蓝天白云,一会儿远眺江上景色,都有意不去触动藏在心底的依依惜别之情。

3、有感情的齐读第二小节,体会李、孟的惜别之情。

4、教师小结:这真是(课件出示)“眼前美景无心赏 惜别之情心底藏”。

1、风景如画的三月,本是朋友共赏美景,共叙友情的时候,可李白和孟浩然就要分别了,那他们会说些什么呢?朋友远行后,李白又会有怎样的举动呢?让我们下节课再来体会他们之间的浓浓深情吧!

2、有感情地朗读全文,练习把《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背下来。

2、通过上节课的初学,你们知道这里是谁为谁送别的吗?(是的,我们知道李白在黄鹤楼上为大诗人孟浩然饯行,他俩的心情特别难受,伤感,都有意不去触动藏在心底的依依惜别之情。那就让我们打开书齐读课文的1、2自然段,再次用心去感受那份藏在心底的深情。

过渡:送君千里终须一别,终于,这藏在心底的深情再也抑制不住了,千言万语涌上心头,李白举起了酒杯说……

1、自读第3自然段,画出他们依依惜别的句子,从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2、学生交流(点击课件,出示李白的话)请同学们自己再读一读李白说的话,从中你又体会到了什么? (从李白说的话中体会到了他对孟浩然的敬仰之情,体会到了那份依依惜别之情。)

3、从哪些词看出李白很敬仰孟浩然?(“您”、“夫子”、“兄长”)

指名学生读李白的话,读出那份敬仰之情。

4、从哪里又体会到了依依惜别之情?( “今天,您就要顺江东下……满饮此杯吧”)不知何日才能见面,未曾分手,已经盼着再次的相见。从这里,足见他对孟浩然的难舍难分。请大家把李白的话再读一读,用心去感受这份难舍之情。

过渡:其实,孟夫子的内心又何尝不是这样呢,但他却把无限的眷恋之情深深地埋在心底,反而去宽慰自己的'好兄弟李白。他是怎样宽慰的?

5、根据回答(出示句子):

“王勃说得好:‘海内存知已,天涯若比邻。’我们虽然暂时分别了,我们的友谊却像这长江的波涛永世不绝。”

⑴“海内存知已,天涯若比邻”,说说你对这句诗的理解。(指导理解“知己”在文中指谁?)

⑵“海内存知已,天涯若比邻。”这句话,在课文中就是指……生读(李白和孟浩然虽然分别了,但是他们的友谊却像这长江的波涛永世不绝。)

6、感悟朗读。

你们来做一回李白,老师做一回孟浩然,我们一起合作一下,再现一下那个话别的场面。

过渡:多么感人的话别呀!(板书:话别)不忍别,终需别。此时此刻,岸边杨柳依依,江上沙鸥点点。友人登上了船,李白看着友人的离去又是怎么样表现的?

7、学生默读第4自然段,用“——”画出李白的表现。

8、学生交流(课件出示李白依然伫立在江边,凝视着远方,看着一江春水浩浩荡荡地流向天边……他会想些什么呢?此时的杨柳沙鸥似乎也受到李白的感染,又有些什么表现呢?)

9、齐读第4自然段,要读出那种依依不舍和留恋的语气。

过渡:天下没有不散的宴席,李白目送友人登船远去,触景深清,随即吟出了一首脍炙人口的名诗《送孟浩然之广陵》

10、请大家自读第5自然段,找一找与文中诗意相符的语句连接起来说说诗句的意思。

1将课前布置搜集的送别诗拿出来大家交流.

2把写有送别诗的书签送给好友。

四、小结并布置作业:

今天,我们一起感受了李白和孟浩然之间深情厚谊,回去请同学们摘录感受最深的句子。

黄鹤楼课件【篇3】

一、教学目标:

1、认识生字,在读通读顺的基础上有感情地朗诵全诗。

2、利用课本注解理解“之、故人、烟花三月”意思,在具体语境中理解“烟花三月、孤、尽、唯”的丰富内涵。

3、创设诗境,反复诵读中体会诗人复杂心情,感受朋友之间真挚深厚的友情。

4、掌握学习古诗的基本方法。(步骤、借助工具书等理解诗意。)

二、设计意图及教学思路:

1、从诗题入手,理解这首诗讲的内容,初知大意。

2、通过贴黄鹤楼和扬州位置,感知方位,理解西辞。自东向西,顺流而下,理解“下”。

3、抓住关键词教学,联系学生生活实际,展开想象体会心情及和友人的感情。“烟花三月”既写出离别时节,又透露出诗人对于孟浩然此行既带着羡慕和向往又有不舍,即诗意的送别。“孤帆、唯见”借景抒情,李白眼中只有孟浩然,友人的帆已消失却还伫立在楼上目送,想象话别场面,感悟深情。

4、悟中读,读中悟,达到感情的升华。

三、重点、难点:

准确理解诗意,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境。体会诗中情,读出诗中情。

四、教学准备:课前积累本回顾摘录送别诗;了解孟浩然,及李白写诗背景,两人相识故事。

四、教学过程:

(一)复习回顾送别诗

这是一首名为

李白

去年下扬州,江送黄鹤楼。

眼望帆去远,心逐江水流。

让我们一起读一读。轻一些再来一遍。帆去远,心相随啊!多么的情深意长啊!我们再来读一读。

2.滚滚长江东逝水,不思量,自难忘。如果你有机会登上黄鹤楼,你一定会想起两个人——李白和孟浩然。你一定会想起一首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你一定会再次深情吟诵——

作业:课外摘录表达人间真情的古诗词。

黄鹤楼课件【篇4】

教学过程:

课前谈话:

师:这个字念?

生:故

师:你能给它组组词吗?

生:事故 故人 故事

师:刚才有同学说到故人,你知道故人是什么意思?

生:老朋友

师:我们把自己的老朋友称为故人,那么说到朋友,有没有谁想介绍介绍自己的朋友的?

生自由说,可以从姓名,特点,爱好,等多方面来说。

师:今天,朱老师也要带大家去认识一对好朋友,让我们上课好吗?

师:上课!

生:起立!

师:同学们好!

生:老师好!

一、解诗题

师:这对好朋友是(课件出示:李白 孟浩然)?

生:李白 孟浩然

师:通过昨天的预学,我知道,你们已经对他们有所了解?我们请小先生沈嘉程带我们去了解一下!(小先生沈嘉程交流)

沈嘉程:通过昨天的预学,我们已经搜集了有关李白和孟浩然的一些资料,拿出我们的预导学案,哪个小组的同学想来交流?

李白的背景。

孟浩然的背景资料。

(得根据同学的回答,随机应变,适当评价,如:

是呀,你们的预学可真充分。你知道的可真多。谢谢你们组的交流。你们组的资料可真全面。)

总结各小组的发言:

同学们了解得可真多,据我所知,李白与孟浩然第一次相见时,李白才28岁,而孟浩然40岁左右,两人年纪相差12岁,我们把这样的朋友称为忘年交。李白当时诗名尚小,而孟浩然名声在外。李白专程前往鹿门山谒见浩然,两人习性相投,一见如故。于是,相约来到江夏,游历月余,最后,孟浩然要去广陵,于是二人在黄鹤楼相别。看着好友离去,李白思绪万千,欣然写下千古绝唱《送孟浩然之广陵》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去感受李白和孟浩然之间的依依惜别之情吧!

1、 读诗题

师:感谢我们的沈先生,好,谁先来给我们来读课题!

一生读。

师:读正确了,孟和陵是后鼻音,让我们一起读!

2、 解诗题

师:读了题目,你知道了什么呀?

自由说:李白送孟浩然 在黄鹤楼

师:那题目中哪个字表示去?

生:之

师:带着理解,让我们再读课题。

齐读

师:那么长的题目,我们不妨在地点和人物后面稍作停顿。再来一次!

齐读

师:声断气别断,像我这样!(师范读)一口气读完

生再读。

二、读古诗

1、 自由读诗:把诗读正确读流利。

师:打开书本,自己读一读这首诗,试着把它读通顺读连贯,多读几遍,自己读自己的,开始。(生自由读诗)

2、 检查交流。

师:现在,谁来为我们读一读这首诗?(一生读诗)

读得不准的:正音。(尽量请差一点的学生)正确的:读得真美,正确又流利,还读出了古诗的一些节奏。

师:让我们合作着试试,我读一句,你们读一句!(师读前一句,生接后一句,师注意在读前一句的时候把古诗的节奏示范出来)

交换顺利,再读!

师:同学们,读古诗呀,声音不要太响,想学着老师读一读吗?最后一句,我们试试好吗?(师范读:唯见长江天--际--流--)

生学习读

师:有读古诗的感觉了,我们连起来一起试试!(生齐读一遍)

3、 完成练习。

师:读了那么多遍,你记住些什么了吗?拿出我们的预导学案,找到当堂打标的部分,我们一起来写一写。(课件出示填字部分)

师;昨天我们已经通过预学,找了找,学了学你们认为难写的字,这部分我们请小先生王思源来给我们交流。

同学们,昨天我们已经预学过这些字,那么你们有什么要提醒大家的吗?

其他同学自由说,可以是孤、帆、唯等任意一个,并适当评价。

我们组都觉得"辞"字较难写,我们看,辞左窄右宽,在写得时候左右两边要进行穿插,右边的辛的几横要穿插进左边,这样整个字才能变成一个整体。来,再在预学案上端端正正地写两遍,与你昨天预学时写得比一比,有没有进步。

小老师巡视,在巡视过程中,提醒坐姿:

我们的某某同学,书写时挺直了腰板,可真精神,瞧瞧他的字也跟他的坐姿一样,精神大气的很。

师:在我们小先生的提醒下,我们这个辞字写得真漂亮,那辞是什么意思啊?

生:告别

师:那西辞呢?

生说自己的理解

师:我们来看他说得对不对,这张图能不能加深你的理解?你发现了什么?(课件出示地图)

师:黄鹤楼在?(西边)扬州在(东边)

师:孟浩然就是要从西边的黄鹤楼出发,沿着长江顺流而下,到东边的扬州,明白了吗?让我们再看着自己填好的诗一起来读(齐读)

三、想象画面

1、 想象画面:你仿佛看到了怎样的画面?

2、 交流画面。

师:同学们,这学古诗不仅要读好,而且要边读边想象,让古诗当中的画面浮现在你的眼前。板书:画面现在再请你默读这一首诗,边读边想象,你仿佛看到了哪些画面?(生默读)

a师:读着读着,你仿佛看到了怎样的画面?

生自由说,可适当引导,前一句诗的内容。

师:你是从哪两句诗看到这个画面的?

生: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师:那这故人指的是谁?(孟浩然)

师:谁也看到了这幅画面,能再具体地说一说当时的情形吗?(生自由说)

师:在这幅画里除了人之外,还有什么?三月,这个三月是怎样的呢?谁来给我们描绘一下这个三月?(烟花)

师:可不是我们过年放的烟花,这个烟花是在形容春天?烟花是一副怎样的场景?一个怎样的春天?

生自由说春天的美景!草翠花开,桃红柳绿,

师:你是从注释中发现的,结合注释读古诗能把古诗读得更透。谁能把这烟花三月说得再美些?

生自由说!

师:真是万紫千红总是春。你看,在你们看到的画面里有人物,有时间,还有那么美的春光,谁来读?(几个学生读)

b师:这一路诗情画意,风景独好,那么你还看到哪些画面呢?

后一句诗的交流。

师:在你想象的画面中,这一只船有什么变化吗?(渐渐消失)

师:消失在哪里?

(长江的尽头,天空的尽头)

师:除了小船的变化外,在画面里你还看到什么?

(李白)

师:还有这滚滚?(长江,一泻千里)奔向了哪啊?(天空的尽头)这就是,唯见长江天际流。

师:有同学还看到李白了,那你看到李白当时的表情了吗?

(依依不舍,愁眉)眉宇间有离愁,后两句,来读!(一生读)

师:谁也感受到这离愁了,读。

师:带着依依不舍,齐读后两句。(齐读)

师:原来诗中藏着那么多丰富的画面啊,想象着这些画面,(配上音乐)这是一个春光明媚的季节,孟浩然在黄鹤楼与李白辞别,李白他就站在江边目送着他,船远去,李白却久久不愿离开,让我们带着理解,一起吟读!(配乐齐读)

四、编故事

1、 质疑问难。

师:让我们再走近些,你们看,这就是长江,长江是我们古代的黄金水道,每天在这里往来的船只?(很多很多)

师:那么当你读到这首诗的时候,你有没有发现什么问题呢?

生质疑,诗里只有一只船,(孤帆)。

师:这是为什么?不妨让我们从李白和孟浩然的故事说起怎么样?板书:故事

2、 创编故事。

师:话说有一天,李白正在院中吟诗作对,仆人送来书信一封,原来是孟浩然这位故人约自己到黄鹤楼,李白收到信后特别高兴,于是李白如约赶到黄鹤楼,这一玩就玩了一个多月,这一个月来,他们朝夕相处,情意绵绵,完全沉浸在这烟花三月的美景中.(贴故人呵黄鹤楼两张纸片),他们两个在这一个月来,都做了些什么呢?也许就是在这个鲜花盛开的季节,他们来到了?(花园里)一边赏花,一边(作诗),你说的是他们赏花作诗的故事。还有其他同学能来说说他们的其他故事吗?他们又去干了什么?(饮酒谈心的故事)(吟诗作对的故事)这些都是他们难忘的回忆啊,可是此时此刻呢,江边只剩下李白一个人,他看着(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望着孟浩然的船越来越远,但是往事却历历在目,此时此刻,李白的眼前肯定浮现出孟浩然在黄鹤楼边的身影,那时,故人孟浩然会做些什么呢?你能试着改改这句诗吗?

3、 改写诗句。

师:来拿起笔,试一试,我们来吟一吟我们自己的`诗,从这里开始,没人说一句,开火车。(生读自己改的诗)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作诗 观景 饮酒 赏月 赏花 对诗

4、 感情诵读。

师:你们都是小诗人啊,这满满地都是李白当时的回忆,曾经李白与故人作诗王鹤楼,现在只留下李白一个人,孤零零地看着(读诗: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多次重复,读诗。一生读,一生读,齐读。

师:现在你知道为什么李白只看到孤零零地一只船了吗?(自由说)一个孤字,写尽了李白当时内心的(不舍)。你来读读。一个孤字还道尽了李白当时内心的?(离愁),你来读读。一个孤字诉说着李白与孟浩然的(深厚友情)读读。

齐读后两句。

师:真是过尽千帆皆不见。一心奉送孟浩然。让我们一起来!(配乐齐读整首诗)

师:你们不仅读出了诗人的感受,还有这首古诗的韵味。同学们当古人深深陶醉在这种情感中时,他们会情不自禁地吟唱起来,也许会像我这样(师吟唱)

师:古诗吟唱没有固定的曲调,也可以这样唱(课件播放吟唱声音),有兴趣的同学也去找找相关资料。

五、拓诗文

师:你们知道嘛?这唐代大诗人李白啊,一身云游四方,他豪迈浪漫广交朋友,写下了100多首送别诗,你读过哪些啊?

1、 拓展古诗。

一生吟诵《赠汪伦》

师:这首诗是汪伦用什么在送李白?(踏歌)这叫以歌相送。我们再来看下一首。

生读诗,分别请三位学生读诗

师:发现了吗?这是在以什么相送啊?(以酒相送)

师:再来看我们今天的这首诗,他又是以什么在相送(目送),这是饱含真情的目送,在这么多送别诗里,要数我们今天这首最为出名,广为流传,他被无数的书法爱好者写成了书法作品,你们想欣赏一下吗?

2、 回扣古诗。

师:这是楷书,没有标点,从右写到左,出现了繁体,谁会读?

一生读。

师:这是篆书,和花一样的字,谁还会读?

一生读。

师:这是在扇面上写得行书,谁还会读,男女生合作读,一半一半。

分工读。

师:最后一张最难,古诗配画,(音乐响起)字都看不见了,还会读吗?

齐读。

师:看来今天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这首诗,已经在你心里了。今天我们就学到这。

黄鹤楼课件【篇5】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理解新词的意思。

3、初步读懂课文。

教学重难点

1、学会生字词,读通课文。

2、能背诵古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设计

一、导入新课

1、同学们,人的一生往往并不完美,总是聚少离多。相聚的时候人们满怀喜悦,分别的时候又总是那么忧伤。古今中外,有许多的诗人都在诗中抒发过分别时难舍难分的感情。

2、回忆所背诵的关于送别的诗词。引出《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二、指导读诗

1、投影古诗。学生自读、互读。

2、老师指导读诗(注意节奏、音调、感情)并范读。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3、学生有感情地练读,指名读。

抓住文包诗的特点,引出诗,指导学生读通读顺,进而转入新课的学习。

三、初读课文

1、试着读课文,要求把课文读通读顺,借助拼音自学生字词。

2、检查生字词自学情况。

四、初悟课文

1、引导看图。

(1)图上画的是什么?

(2)你能从什么地方看出来?

(3)你能用自己的话把图上的景色描写出来吗?

看图说话,情景交融,学生能很好地发挥自由想象能力。

(4)站在江边的诗人是哪位?你能说说他心中想什么吗?

2、导入。

初读课文的时候,我们就知道,孟浩然也是带着依依惜别之情离去的。如果我们能绘声绘色地朗读,让远去的孟浩然能感受到李白此时此刻的心情,那该多好啊!要想做到这点,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能悟出诗情来。

3、提问。

文章哪些地方能具体表现出李白与孟浩然的依依惜别呢?将有关句子找出来,读一读,想一想,深入体会。

(1)李白和孟浩然一会儿仰望蓝天白云,一会儿远眺江上景色,都有意不去触动藏在心底的依依惜别之情。

老师指导学生体会。

(2)孟夫子,您的人品令人敬仰,您的诗篇誉满天下。自从我结识您,就一直把您当作我的兄长和老师

师生理解。

五、小结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继续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品读中感悟课文的意境。

2、理解诗的意思,想象诗所描绘的情景,并在说的基础上写下来。

3、朗读背诵课文。

教学重难点

理解诗意,在品读中想象诗的意境,体会作者的感情。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设计

一、精读课文,引导探究。

㈠学习第二自然段。

⒈自由读课文第二自然段,找出描写黄鹤楼的句子。

⒉课件出示图片。看图,说说你觉得黄鹤楼怎么样?

⒊一对好朋友就要在这里分别了。他俩此时的心情怎样呢?读读课文,体会一下。

⒋学生交流(板书:依依惜别之情),出示句子:

李白和孟浩然一会儿仰望蓝天白云,一会儿远眺江上景色,都有意不去触动藏在心底的依依惜别之情。

⑴你是怎样理解依依惜别这种感情的?(难舍难分,谁也不愿意离开谁。)

⑵用因为所以的句式引读:因为李白和孟浩然难舍难分,谁也不愿意离开谁,所以(生接读)。(因为他俩都有意不去触动藏在心底的依依惜别之情。)所以(生接读)

⑶指导朗读这句话。(让我们把这种依依惜别之情读出来。)

潜心会文,熟读精思,引导学生沉下心来学习,认真思考,就能取得效果,反之就没有什么效果。所以,在这个时候,我设计了一问一思的方法,有效地杜绝了思维跑马的现象。

㈡学习第三自然段

过渡:终于,李白举起了酒杯说(生接读)

⒈出示句子:

孟夫子,您的人品令人敬仰,您的诗篇誉满天下。自从我结识了您,就一直把您当做我的兄长和老师。今天您就要顺江东下,前往扬州,不知我们何日才能再见面,就请您满饮此杯吧!

⑴思考:从这段话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⑵交流。(敬仰之情,依依惜别之情)

⑶再读课文,你从哪些词句中体会到李白对孟浩然的敬仰之情,依依惜别之情?

⑷交流。(指导:你通过课外的阅读,对孟浩然的人品或诗篇有哪些了解?相机指导读出敬仰之情和依依惜别之情伤感。)

⑸指导朗读。指名看背景图表演读。(演演李白)

过渡:其实,孟夫子的内心又何尝不是这样呢,但他却把无限的眷恋之情深深地埋在心底,反而去宽慰自己的好兄弟李白。他是怎样宽慰的?

⒉根据回答再出示句子:

王勃说得好:海内存知已,天涯若比邻。我们虽然暂时分别了,我们的友谊却像这长江的波涛永世不绝。

⑴出示海内存知已,天涯若比邻,说说你对这句诗的理解。(指导理解知己在文中指谁?)

⑵海内存知已,天涯若比邻。这句话,在课文中就是指生读(李白和孟浩然虽然分别了,但是他们的友谊却像这长江的波涛永世不绝。)

⑶你是怎样理解永世不绝的?

⑷指导朗读(那我们自由读读这段话)。指名看背景图表演读。(演演孟浩然)

⒊分角色表演话别的情景。

⑴同桌之间合作练习表演他们话别的情景(指导:注意他们的动作,读熟他们的语言,把他们的依依惜别之情表现出来)。

⑵指名表演。

在这个教学环节,我布置学生表演,在自由理解的基础上,自由表演,自由发挥,自由度得到了很好的体现,而且这不单是语言的训练,更是多方面综合能力的培养。

㈢学习第四、五自然段。

⒈引读第四小节。

此时此刻,岸边杨柳依依,江上沙鸥点点。孟浩然(友人)(生接读)。他坐的船(白帆)(生接读)。李白(生接读)。

出示句子:

白帆随着江风渐渐远去,消失在蓝天的尽头。李白依然伫立在江边,凝视着远方,只见一江春水浩浩荡荡地流向天边

⑴这时李白有些什么表现?(依然伫立、凝视远方)

⑵用表演的形式理解依然伫立和凝视远方这两个词。

这两个词语意味深长,能引起人的无限想象,引导学生去玩味,去品味,感受李白的内心世界。

⑶李白依然伫立在江边,凝视着远方,看着一江春水浩浩荡荡地流向天边他会想些什么呢?(同桌交流再指名交流。)

⑷此时的杨柳、沙鸥似乎也受到了李白的感染,有些什么表现呢?

⒊齐读第四节。

过渡:但是友人还是离去了,李白内心很激动,随即吟出了一首脍炙人口的名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㈣、学习第五自然段:

⑴出示并齐读: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故人西辞黄鹤楼,

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

唯见长江天际流。

⑵什么叫脍炙人口?

二、诗文对照,理解诗意

⒈指名交流:

李白把孟浩然送走了,你们的问题也解决不少了。说说你解决了哪些问题。

⒉李白把这么多的离情别绪浓缩在这首诗里,后来这首诗成为一首脍炙人口的名诗,你知道什么叫脍炙人口?

⒊师生吟诵《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三、小结并布置作业

今天,我们一起感受了李白和孟浩然之间深情厚谊,回去请同学们摘录感受最深的句子。

黄鹤楼课件【篇6】

--------------------------------------------------------------------------------

生:你在上海,姓徐。徐副校长,教语文的。教语文的副校长。特级老师。

师:说俊是对老师的尊敬。代表老师对你们感谢。改名字“徐善丑”?大街上叫什么?

师:背古诗,非常亲切。《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广陵就是你们~

师:唐朝的诗歌浩如烟海,著名的诗人多似繁星。孟浩然和李白就是其中杰出的两位。

师:诗的韵味还没有完全读出来。提问不懂的地方。会问的孩子才是会学习的孩子。

师:有个好办法。不要我讲,用一篇课文,《黄鹤楼送别》。板书课题,书空懂不懂?也要认认真真的写。

师:边板书边指导,“鹤要紧凑”,“捺”,“走之”。徐老师的字写的不大好,但是态度认真,现在我每天晚上都在描红仿影。读好它,不仅可以理解意思,还可以学到好多好词好句。这叫“一举”,“一箭~”,“一石~”

师:自己读课文,一句句的读,尽量把课文读正确、流利,难读的句子可以多读两遍,刚才提的问题初步的想一想。

师:解释“脍炙人口”现在指好的文章大家都喜欢读,捺是按的意思,按捺不住就是控制不住自己,一换词就明白了。把课文读正确流利了吗?

师:请你读第三自然段,这里有个长句子,比较难读,“年轻的李白~”没有标点,不喘气不行,要停顿一下。

师:这里有“饯行”这个词,再跟徐老师书空。饯行是什么意思?

师:都有意不去~再去读一遍,一点错误也没有。表扬表扬自己。

师:读了一遍,已经能读正确了。真了不起。这也有几个词。你们看黄鹤楼怎么样?画下来。这是黄鹤楼,这是长江,谁高?还有一个词,依依惜别,跟老师书空。

师:老师通过这两个自然段,我就知道你们已经把课文读正确流利了。但是光这样,对诗句还是体会得不是太深,还是要读出味,读出情,读出神……熟读精思,要读出感情来,要读得有韵味。我来读一读,你们听一听,到底应该怎么读。眼睛看,耳朵听。(图配乐范读)

师:谢谢同学们的鼓励,老师读的是不是有点味?酸甜苦辣?边读边想,想象画面,进入角色。就是这样简单,不信你试试。边读想象,你就是孟浩然~行不行?

师:静下心来想一想,默读,一边看一边想,哪些话变一变可以解释第一句,哪些话变一变又可以解释第二句诗?边看边想,把重要的句子划出来。刚才朗读声音要响亮,现在要静下心来想。

师:第二句,什么意思?大胆的说,说错了也没关系。

师:她找到了这两句连起来,意思连起来就能说明什么叫“烟花”了,基本意思对了,还有没有补充?

师:孟浩然下扬州是什么时候去的?什么叫“烟花”?

师:划下来,读两遍。烟花三月下扬州的意思就是~暮春三月,记住这两个词。

师:是的,直接使用课文中的句子就解决了。唯见长江~是什么意思?

师:只要诗句的意思弄明白了,诗的意思就明白了。徐老师还有两个地方不明白,为什么用“下”?

师:你从课文中找到了依据。板画。还有哪个词用的好?

师:船很多很多,为什么说是孤帆?第四自然段理有两个词弄明白了,你就明白什么叫孤帆了。

师:我就是李白,站一下就走了吗?看看书上,请这位同学来看着图,站着,懂不懂什么叫伫立。

师:谁懂什么叫凝视?不要你下定义,你上来凝视一下,眼睛动也不动一下,看着……李白为什么用孤帆?

生:只看到孟浩然的船。他的目光只注视着孟浩然的船。

师:就看着那只船,送他的好朋友,从孤帆这个词看出李白怎么样?

师:说的很好,不要紧张,还有补充吗?书上有个词叫~

师:把徐老师都教懂了,这个孤字,充分表达了对孟浩然的敬佩,感情深厚。这正是过尽千帆皆不见,谁来接下一句?

师:过尽千帆皆不见,一心只送孟浩然。懂了吗?还有什么问题?

生:我觉得,孟浩然一定是去旅游,为什么李白不和他一起去?

师:孟浩然为什么去扬州,徐老师不知道,你们回去上网查一查,可能他不是去旅游,不得不……但是他们的友谊不断。

师:不管是不是旅游,看出李白和孟浩然的感情非常深。

生:对他的人品非常敬仰,而且他的诗篇誉满天下。板书:

师:出示《赠孟浩然》读。李白太有才能了,人品好。不愿给皇帝当欺压老百姓的官,在田园里种菜,不侍奉皇帝。孟浩然的诗写得也好。

师:这么好的朋友,要离别了,当然是依依惜别,难分难舍。分工读,一人当李白,一人当孟浩然,可以加些动作。

师:对话的不错,谁到前面来试试。多像李白呀!也不知道孟浩然当时戴不戴眼睛!

师:李白这时按捺不住,吟出一首诗来,现在你们准能读出味来了,第五自然段,自己读。

师:哎呀,这位李白太激动了,把脍炙人口读成了脍炙人心了。谁再来?

师:就要这样读出诗的韵味来,进入角色,背出感情来。等会我们比一比。

师:比一比,男队、女队各选出两个代表。你们是评委,国家级评委,打分要公正。女士优先。男队先背。

男生、女生各两位上台背,配动作。

女生给男队打分,男生给女队打分。

师:你将来肯定是国家级评委。谁说女子不如男?总结。并列第一,19。5分,祝贺你们!全班同学包括我在内,一起背,背出感情来,加上动作。

[《黄鹤楼送别》(网友来稿) 教案教学设计]

黄鹤楼课件【篇7】

教学目标

1、探究紊字,会写课后的字,做到书写规范、端正、整洁。

2、闭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句的意思,想象诗歌描写的意境,感受朋友依依惜别的情谊。

4、凉攀的兴趣。

教学重点

学习生字,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

教学难点

理解诗歌的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

生:课前熟读古诗;收集李白的诗歌、生平资料;不理解的词查查字典,试着理解诗歌。

师:生字、词卡片;声像资料。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课前交流,质疑导入

1、蹦闾说过李白吗?他是个什么人?你学过他的什么诗?

2、蹦阍敢庠傺б皇桌畎椎氖吗?出示课文题目《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齐读课文题目。

3、生试着说一说题目的意思,师相机点拨。

4、你想了解些什么呢?黄鹤楼在哪儿?孟浩然是谁?怎么送的呢?谁送谁呢?

二、初读课文,略知大意

1、郑声情并茂地朗读诗歌。

2、像老师一样读读这首诗吗?注意把字音读准确。

3、旧字卡片,学生抢读。

师:你觉得哪个字最难读?给大家提个醒。重点指导:孟、陵的读音。

4、全体同学当小老师评价,适时鼓励。

5、放回文中,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要求把诗句读通顺。

6、热读。要整齐、声音洪亮,读出感情。生互评。

7、识凉攀,结合课文插图,大胆形成自己的理解。

8、楣攀,试着解决开始提出的问题,并提出新的问题。

三、深入探究,精读感悟

1、难习情况,准备在全班交流。(老师此时巡回指导、收集整理学生在小组中提出来的问题,拟定接下来的导学重点。)

2、比班交流,了解诗意。

(1)结合课文题目理解故人指谁。简介孟浩然其人,并阐明他和李白是忘年交,黄鹤楼点明了送行的地点,烟花三月点明了时间。

(2)反复朗读前两句。结合书上的插图,理解诗句的意思:

在黄鹤楼(李白)送别老朋友(孟浩然)。在繁花似锦,春光烂漫的三月里,朋友坐船顺流而下到扬州去。

(3)把后两句作为想象意境、体会感情的重点,引导学生抓住孤帆、唯见展开合理的想象。

(好朋友的船越走越远,渐渐消失在蓝天的尽头,只有那滔滔的长江水,滚滚地向天边流去。)

3庇懈星榈乩识粒体会意境。

(1)指导朗读,读出节奏。

故人/西辞/黄鹤楼,

烟花/三月/下扬州。

(2)生练习朗读,并加上动作。

(3)表演读。(一人扮演李白,一人扮孟浩然,表演黄鹤楼送别的情景,另一名学生配音。)

(4)闭上眼睛,低吟古诗,边读边想象诗中的景象。

四、指导背诵,加深感悟

1、录音范读,体会古诗的情绪节奏。

2、分别选出一名同学在全班赛读,在朗读中表达自己的感受。

3、学习课后古诗《黄鹤楼》。

黄鹤楼风景优美,自古就被许多文人墨客所喜欢。他们常在这里观赏胜景,写诗交友,所以留下了不少诗文。下面我们一起再来读读另外一首很美的诗。

展示崔颢的《黄鹤楼》。

5、读,简略理解诗意。试背。

五、识记生字,指导书写

1、学会了一首古诗,还结交了几个生字朋友,愿意把它们记住吗?

2、分类识记。本课生字左右结构的最多,找出来比一比。浩、唯、陵是左窄右宽的字;帆、故、鹤左右相当;影是左宽右窄的字。

黄鹤楼课件【篇8】

(课前准备:全班齐背古诗,配乐古筝曲)

一、复习归类导入:

伴随着一首首优美的古诗,我们走进了今天的这节语文课。古诗是我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瑰宝,一首诗就蕴藏着一种心情,一个故事、甚至是一段长长的历史,“腹有诗书气自华”,读诗不但可以丰富我们的语文知识,还有利于陶冶我们的情操。这节课,我们就要走进诗的世界,与诗同行。(出示幻灯片)下面的古诗你还记得吗?

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北宋)王安石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唐)王维

师:清风明月本无价,近水遥山皆有情。这是浓浓的------思乡诗。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唐)孟郊

师:俗话说:儿行千里母担忧,这是温馨的------抒情诗。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唐)李白

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唐)李白

师:寥寥数字赞不尽的祖国美景,这是优美的------写景诗。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宋)苏轼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宋)陆游

师:这是含义深刻,意味深长的---寓理诗。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唐)李白

同学们,像这样在诗中表达送别时的离情别意、离愁别绪的诗,就叫送别诗(板书)。

人们常说,多情自古伤离别,尤其是在交通很不发达的古代,一别动辄多年,真是是相见时难别亦难。因此,古人更重离别,送别诗就成了诗人笔下常见的题材。我们这组课文所选的古诗两首《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和《送元二使安西》都堪称送别诗中的极品,被人们传诵至今。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李白的另一首送别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板书课题)

二、知诗人

1、(读课题)谁能说说你对李白的了解?(板书:知诗人)

(幻灯片)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代著名大诗人,有“诗仙”之称,是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

师:李白的诗,既豪迈奔放,又清新飘逸,而且想象丰富。李白的一生,绝大部分在漫游中度过,游历遍迹了大半个中国,写出大量赞美名山大川的壮丽诗篇。如果说唐朝的诗人像天上的星星,那李白就是群星中最闪亮的一颗,他在文学上的辉煌成就,令后人望尘莫及。《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就是一首有名的传世之作。

这是一首送别诗,题目中就有个“送”字,你能围绕这个“送”字提一提问题吗?让我们一起把题目再来读两遍。

(学生提问题)如:谁送谁到哪去?在哪送?等

三、解诗题:

读完题目,你知道了什么?板书:解诗题

预设(1):从题目中我知道了在黄鹤楼送孟浩然。

师:你读懂了送的地点。那你知道黄鹤楼在哪吗?(在湖北武汉,位于长江上游。)(师板画简图,为下面理解“西辞”打基础)

补充:湖北的黄鹤楼是江南的三大名楼之一,它与江西的滕王阁、湖南的岳阳楼被称为三大名楼,享有“天下绝境”之美称,历代诗人都喜欢到此游览作诗。(点课件黄鹤楼),这是送的地点。

诗题中还提到了另一位诗人的名字,我们学习过他的哪首诗啊?(《春晓》)

预设(2):从题目中我知道了李白送孟浩然到广陵。

板书:李白孟浩然

“广陵:你知道它在哪里吗?它就是现在江苏省的扬州.在长江中下游江苏中部(画位置),一个花繁锦簇的名都,被誉为“富甲天下”!

师:“之”什么意思呢?

生:之就是去的意思!

师:你能把课题的意思完整地说一遍吗?

师:你能从题目中知道那么多,可不简单呀!

四、读诗文

1、简介背景资料:

话说,李白年青的时候风流潇洒,挎一把宝剑、带一个洒壶,云游天下,路过湖北襄阳的时候,他听说有一位前辈诗人孟浩然隐居在鹿门山中。于是,他特地登门拜访,孟浩然看了李白的诗也大加赞赏,这孟浩然比李白整整大了12岁,但年龄的差异丝毫没有影响两人的交往,他们一见而故,相见恨晚,在一起游山玩水,饮酒作诗,成了无话不说的好朋友。有一年春天,李白听说孟浩然要到扬州做事,便约孟浩然到黄鹤楼相见,几天后,李白送孟浩然到江边,望着船越行越远了,惆怅之情不禁油然而生,于是,便写下了这首《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2、(出示全诗)下面请同学们自由读读这首诗,注意读准字音,看清字形,把诗句读通读顺。

3、谁能把这首诗读一读。随机纠正字音。

4、(板书:读诗文)读诗不仅要读准字音,读通诗句,读诗还讲究读出节奏和韵味,请同学们听示范朗读,注意听清楚诗是怎样停顿的。(播放视频)

5、指生读,齐读。

五、明诗意,悟诗情。

诗人在黄鹤楼送别朋友,作者是通过怎样的描写来表现离情别意的呢?请同学们自学古诗,不懂的可以与同学交流或请教老师。

1、出示自学提示:

明诗意

结合注释,理解重点字词和古诗的意思。

悟诗情

1、这首诗中有画,你看到了吗?

2、这首诗中有话,你听到了吗?

3、这首诗中有情,你感受到了吗?

2、交流。

(1)出示: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a.这里的“辞”字,你们能给它组个词吗?(告辞、辞别、辞行)

诗中的“辞”字就是告辞、告别的意思。组词也是理解字义的好方法。

诗中说是“西辞”什么意思?(结合简图)浩浩荡荡的长江水自西向东流,顺流而下就能到达广陵。黄鹤楼在西,扬州在东,孟浩然要沿长江由西向东顺流而下,所以大诗人李白说故人西辞。

西辞:从西边离开。

b你知道他们分别的时间吗?(三月)诗中写“烟花三月”。

“烟花三月”是什么意思?(形容花开得繁茂,象浮动的烟雾。)

你是怎么知道的?(看注释,也是帮助理解诗义的好方法。)

师:在唐朝,江南一带是最繁华最迷人的地方,诗人都向往到那里赏景作诗。而三月,更是江南最美的时候,想看看三月的江南是什么样吗?(出示江南春组图,配乐古筝曲,师旁白:三月,繁花似锦,杨柳依依,从宁静的楼阁向外望去,一片烟雨迷蒙,一湖春水之上,小船在慢慢悠悠地摇晃着,等到百花盛开之时,万物都沉浸在幽幽的花香之中。诗人就把这样的三月称为烟花三月。)

诗中有画,这样一幅优美的春景图你看到了吗?你的眼前是一个怎样的烟花三月?你能用一个词描绘这美丽的景色吗?指名说。老师也准备了一些词语,出示幻灯“日积月累”

(繁花似锦、姹紫嫣红、杨柳如烟、五彩缤纷、五颜六色、色彩缤纷、色彩斑斓、绚丽多姿、千姿百态、婀娜多姿、美不胜收、争奇斗艳、芬芳迷人……)齐读词语。

诗人就把这样繁花似锦,姹紫嫣红的三月称为烟花三月。

你能用诗句来形容这美妙的春天?

江南春杜牧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村居(清)高鼎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

惠崇春江晚景(宋)苏轼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咏柳贺知章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江畔独步寻花(杜甫)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

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

……

师;“烟花三月”不仅是白居易笔下的“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也是翁卷笔下的“绿遍山原白满川,子规声里雨如烟。”你能把“烟花三月”的美读出来吗?(指导朗读)

c.在这千年胜地的黄鹤楼上,在这杨柳如烟如诗如画的江南春天,诗人本该和老朋友孟浩然共饮美酒,吟诗作赋。可诗人却没有心情去欣赏,那是因为——老朋友离李白而去。

师:在诗中,李白称他为──生:故人。

师:是故人,是好朋友,想象一下,两位好朋友,两位诗人好朋友在一起的情景。

生:他们在一起游览名山名水,欣赏风景。

生:傍晚的时候,他们在一起一边喝酒,一边欣赏明月,对着明月朗诵“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又疑瑶台镜,飞在白云端。”

生:他们在一起的时候谈天说地,谈论国家大事,畅谈心中的理想。

(在一起下棋、观日出、看日落……)

师:真是一段美好的日子呀!那这两句诗的意思你明白了吗?(板书:明诗意)谁能把这两句诗的意思完整地说一遍,注意:在说诗意时可以调整诗的词序,用自己的话说,不要生搬硬套。

生:好朋友孟浩然在繁花似锦的阳春三月,由黄鹤楼出发,乘船东行到扬州去。)

现在,孟浩然就要走了,离愁不禁涌上了李白的心头,你能再读一读这两句话吗?

(学生读)

(2)自由朗读后两行诗“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师:李白一直站在江边,看着孟浩然的船越走越远,直到船不见了,他还在望着,久久地望呀望呀,他在望什么呀?(望那只船)

“孤帆”是什么意思?(孤单单的一条小船)

师:繁华的长江交通运输要道上只有孤零零的一条帆船吗?

生;不是。

师:在唐朝盛世,长江是主要的交通渠道,按理说,江南三月,长江上一定是千帆竞渡,可李白为什么说是“孤帆”呢?

对,“过尽千帆皆不是,一心只想孟浩然。”此时此刻李白的心里只有孟浩然,所以李白自然只看到孟浩然的“孤帆”。

从这个“孤”字,你体会到了什么?(体会到了诗人对孟浩然的深情厚谊,体会到了诗人的离情别意。)板书:目光送心相随

师:这小小的一个“孤”字,就把诗人的离愁别绪表达得淋漓尽致,这是多么深的情谊呀!谁来读读第3句?生齐读

(3)除了这个“孤”字,你认为还有哪个字的描写体现了诗人的离愁别绪?

a“尽”“唯”字写得好:

当时的李白孤孤单单地站在那里,看呀看呀,一直看到远影在碧空尽。“尽”是什么的意思?(消失)“唯”是什么意思?(只)

孤帆已经消失了,但李白还在那里久久凝望,此时,孤帆虽尽,什么是未尽呢?(友谊、情谊)真是“帆影尽而情不尽”呀!(板书:孤帆尽、情永在)

师概括诗意:李白在江边站了很久很久,目送友人的小船越行越远,渐渐消失在水天相接的地方,他的目光一直跟随着那只船,只看见浩浩荡荡的江水流向天际。

b师:从李白的目光中,你看出了什么?

(依依惜别,难舍难分,情深意长……)你感受到了诗人依依不舍的深情了吗?(板书:悟诗情)

师:那就让我们随着李白不舍的目光,一起读──

生: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师:让我们随着李白深情的目光,再读----

生: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师:让我们随着李白依恋的目光,再读----

生: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4)送君千里,终有一别。此时此刻,孤帆远去,李白久久地望着滚滚的长江水流向天际,心中一定有千言万语想对孟浩然说,诗中的话您听到了吗?拿起你手中的笔,写出李白当时在想些什么?

生:他在想,孟浩然,祝你一路顺风,在扬州玩得快乐。

生:孟浩然,这一别,我不知什么时候才能再见到你?

生:孟浩然,不知我们什么时候才能相聚,到时候,把扬州的情况给我讲讲吧!

师:这深深祝福,这依依不舍,这浓浓情意,像这滚滚长江水连绵不断。从这儿你感受到李白和孟浩然的感情--(板书:情深意长)了吗?

(5)现在你闭上眼睛,我们想象一下,你就是李白,你就站在江边:(配乐)

师:孤帆已尽,但祝福不尽,思念不尽。朋友的小船已经开了好一会儿了,你还在望啊,望着望着不禁吟诵-----生读全诗。

船已经越驶越远了,影子也渐渐模糊,可你仍在翘首凝望啊,望着望着不禁吟诵----生读全诗

这船的影子已经消逝了,只看到滚滚的长江水流向天边,可你还是在望啊,你要把自己的一片情意托付江水,望着望着,你不禁吟诵---生读全诗。

是啊,长江水带着我长长的思念,带着我美好的祝福,带着我的深情厚谊滚滚东去,永不停息。朋友真情,离别之意,都包含在了这句千古绝唱中——生读全诗。

六、背诵古诗。

1、师:睁开眼睛!真是情意深长啊!李白的情深义重感动了我们,感动了孟浩然,感动了千百年来的中国人,人们深深地喜欢上了李白的这首《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我们把这千古佳句永远留在心中,好吗?一起背背这首诗。

(指生背)

(师引读背)孩子们,烟花三月,名楼作别,李白回忆起和朋友相聚的美好时光,思绪万千,这绵绵的思绪哟,全化作了这篇传世佳作——全诗(配乐)

人生离别多,多少年以后,当我们和亲朋好友离别的时候,我们依然会满怀深情地吟诵起这首诗。(齐背)

七、拓展

1、黄鹤楼这一别,别出了李白与孟浩然的深情,别出了孟浩然与李白的厚谊。时隔一年,李白仍久久不能忘怀,又为这次送别写下了一首五言诗(配乐齐读)。出示:

《江下行》李白

去年下扬州,江送黄鹤楼。眼望帆去远,心逐江水流。

师:帆去远,心相随,真是情真意切啊!

2、一首诗就是一首歌,老师给你们推荐了一首歌曲。这首歌的词是根椐《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改写的。(播放视频歌曲《烟花三月》)

3、世间离别千万种,多少诗人诉心声。除了李白的《赠汪伦》《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老师还整理了一部分送别诗,这些都是盛唐时期送别诗的代表作。

送元二使安西

唐·王维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别董大

唐·高适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芙蓉楼送辛渐

唐·王昌龄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唐·王勃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八、作业:

1、按照学习古诗的方法自学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

2、课后,搜集表达人间真情的送别诗,感受古人的情怀,体验友谊带给我们的温暖和感动。

结束语:离别是诗,离别是歌,离别是情。如果你有机会登上黄鹤楼,你一定会想起两个人---李白和孟浩然。你一定会想起这首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再播放情景朗诵视频,学生齐背古诗,结束)

附板书设计: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目光送心相随

李白孤帆尽情永在孟浩然

情深意长

知诗人----解诗题──读诗文──明诗意──悟诗情

黄鹤楼课件【篇9】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是人教版实验教材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第20课《古诗两首》中的一首古诗。全诗寓离情于写景,用语言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大写意的江畔送别图。教师在教学中力图把握一个“情”字,贯穿一个“读”字,在师生互动的学习过程中理解诗意,领悟诗情,培养语感,提高素养。

一、导入

师:同学们逢年过节的时候有没有出过远门走亲戚?你走的时候你的亲戚是怎样送你的?说了什么话?

学生自由交流。

师:同学们,刚才我们听了现代的亲友送别的场面,那么在我国遥远的古代朋友之间分别时是怎样送别的呢?下面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古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师板书课题,引导学生伸出右手和老师一起书空,老师边写边指导个别字的写法)

二、 新授

1、齐读诗题

2、自读题目,想一想读懂了什么?

(引导学生说出来诗题的大意是:李白在黄鹤楼送孟浩然到广陵去)

3、师:同学们已经理解了题目,那么请同学们读读诗文,看能不能读正确,读流利。

①生练读;

②指名读,指导停顿。

③师范读

④生自由读

⑤齐读

⑥在指名读。

4、过渡:读通诗句还不能学到古诗的精华,接下来我们来体会一下古诗中的那种真挚的感情。

师:“故人”是什么意思?

生: 老朋友。

师:要去哪里?

生:扬州

师:什么时间去的?

生:烟花三月。

师:三月是个鲜花盛开的季节,作者送别老友时站在长江边上,那里肯定开满了各色的鲜花,诗人为什么不写鲜花三月,而写“烟花三月”呢?

(师引导,想一想作者此时的心情?送别老友时的心情应该是伤感的,留恋的,那么眼中不自觉地就有了泪水,有了泪水之后,看东西就朦胧,所以,作者把满眼的鲜花看成如烟雾一般,那是因为泪水模糊了他的双眼。)

想:你能不能体会到诗人那种因为老友分别时的伤感?闭上眼睛想一想你和好朋友分开时的那种心情。

读:把这种心情融入到诗中,读出来。

(个别读,男生读,女生读,齐读)

师:同学们读的真有感情,我们再学习后两句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由这句诗你能体会到什么?

(诗人在江边站的时间很长,一直站到好友的船在眼前消失,看不见了,此时,他会像什么?)

(插入李白和孟浩然的故事:李白和孟浩然年龄相差十多岁,当时李白还没有成名,孟浩然早已名扬四海。李白仰慕孟浩然的大名,千里迢迢去拜访孟浩然。二人一见入故,不久便结下了深厚的情谊,孟浩然既是李白的良师,又是李白的益友。)

一咏三叹

a看到那渐渐远去的孤舟,李白情不自禁的想起作为良师孟浩然对自己的教诲和指导,不由得吟诵···

生齐诵: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b看着那渐行渐远的孤舟,李白又想起了孟浩然对自己生活上的照顾,又一次吟诵···

生齐诵: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c 当孟浩然的小船在他的视线里消失时,李白想到这位知己不知何日才能再相见时,不觉得泪已流出,此时,他满怀深情地吟诵

生齐诵: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小练笔

同学们,假如你是孟浩然,你看到好友李白如此伤心,你会对他说什么?请你写下来。

结束本课

师,李白和孟浩然之间那种真挚的友情感人至深,然我们用朗诵来表达这种友人之间的深情厚意吧,齐诵全诗,结束本课。

三、教学反思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是李白所写的一首七言绝句,短短的28个字表达了一种对友人的依依惜别之情,同时又有一种阔大深远的意境。这是唐代时期非常盛行的送别诗中的佳作,读来很有韵味。《新课标》对三、四年级诗词教学的要求是“诵读优秀诗文,注意在诵读中体验情感。”古代诗词语言精美,生动,本节课我用音乐、媒体教学等手段,让学生通过自读自悟、自研自得、入境悟情,从而领悟诗意,体验诗情。用精心准备的导语和切合诗意的古曲音乐,烘托出一个浓浓的读书氛围,放开学生的手脚,放飞学生的思维。而板书立求简洁、明了。

我遵循农村小学生学习古诗的原则。在导入理解课题后逐步采取读正确、读出正确的节奏,再读出诗歌的韵味。在导入环节,我曾经找了很多个支点,有学生以前学过的李白的《赠汪伦》、李白的《赠孟浩然》,还有就是这首崔颢的《黄鹤楼》。《赠汪伦》学生太熟,《赠孟浩然》不适合放在这里,所以就选择了这首《黄鹤楼》导入,因为黄鹤楼正式因为崔颢的这首诗而闻名的。据说李白到了黄鹤楼这个地方刚想在上面题诗,却发现上面已经有崔颢写的《黄鹤楼》,李白看后不敢下笔。世人惊叹这世上还有李白不敢下笔的地方。文献同时还记载,李白当时没有写诗就离开了黄鹤楼,后来作了《登金陵凤凰台》势与崔颢的《黄鹤楼》一较高下。

导入之后由于诗题较长,所以除了读正确之外还要读出节奏。而对于诗文,先做到正确、再读出节奏,而重点是要读出韵味。如何进入到诗的情境中去体会诗人的情感,再读出诗中情。我想这也是这节课做得最不够的地方。学生都知道李白和孟浩然的依依惜别之情,“依依惜别”“恋恋不舍”学生能够说出我们老师要的和考试要的标准答案,可是这种情却进入不了学生的内心。也就是说学生不是有感而发的。在试教的过程中,我曾经把学生当做“零”起点去教,结果发现没有一点突破。

有人说:诗歌是无声的音乐。因此在课堂中要让学生享受古诗的韵律美,画面美以及整体美,以达到情感熏陶的目的.。“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文心雕龙》。我本节课的教学重难点是要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境,体会诗中情,读出诗中情。要使学生披文以入情,教师就必须创设一定的教学情境使学生披文入境,进而入情。在 “悟诗情”教学环节时抓住两个主要意境点“烟花三月”和“故人西辞”,学生的情感体验被调动起来,纷纷发表自己的观点,课堂上流淌的是诗意的语言,涌动的是真实的情感,碰撞的是思维的火花。但是这里比较遗憾的是我的操作太快,没有给学生更多的品味的时间。

本节课我还重在积累。拓展学习送别诗,默写或抄写本节课要学习的这首古诗。这样的教学,不仅增加诵读积累的数量,也是一种初步的对比学习,激发并培养学生对古诗词的兴趣和热爱。

我在反思的时候我突然间想起了白居易的送别诗《琵琶行》: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最后的“别时茫茫江浸月”与《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中的“唯见长江天际流”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孤帆远去,诗人李白只见长江的水在天边流淌着,而同样的,是分别时刻,诗人白居易望着茫茫江面上的一轮明月,悲从中来。后来我在课堂上补充讲《琵琶行》时,效果很好,孩子们特别入情入境。我觉得在执教《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时是不是可以与这首《琵琶行》联系,相互映衬呢?

当时决定上这首诗的时候,很多同事问我为什么要教诗,诗并不好教。我当时的想法很简单,因为我不会教诗歌,所以想把握这个机会来好好地学习。

黄鹤楼课件【篇10】

(一)谈话法导入新课

古时候,交通很不方便,朋友分别后就很难再见面,所以那时候朋友要远行,是一定要送别的,送别后还会作诗词纪念。这种诗被称为送别诗。今天我们来学习一首送别诗,学习《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设计意图】谈话导入新课,亲切自然,同时不露痕迹地交代要学的古诗是一首送别诗。

(二)了解题目、了解作者

1.读准课题中四个生字“鹤、孟、陵、浩”,重点读音是“陵”后鼻音,引导学生想办法记忆字形。

2.写一写“陵”字。广陵还叫什么?课题中还有一位诗人的名字,你知道孟浩然吗?通过让学生汇报查找的资料了解两位著名诗人间的情谊。

3.注意恰当的停顿,理解“之”的意思。读懂题目。渗透学习古诗的方法。解题目、知作者。这样我们就能知道诗文主要写的是什么。

【设计意图】《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中要求,每个学段都要指导学生写好汉字,要在教师的指导下随堂练习。对于“陵”字的指导既复习了汉字的识记方法,又给予了学生写法的指导。

广陵和扬州的关系大多数学生不明确,通过教师的引导学生明确了广陵就是扬州,为学生理解诗句扫清了障碍。同时学生课下查资料,课上交流,使学生知道了李白与孟浩然之间的关系,为两人情深不忍离别做了铺垫。

(三)初读古诗

那是怎样的情景呢,我们来读这首诗。

1.谁来读,声音要洪亮,要把字音读准。(课件显示古诗)其他同学注意听,看看他有没有读错的字。

2.再读强调停顿。

3.读古诗,不但要读准音,还要注意停顿,更要读出它的味道来。

你自己练习读一读,读出你自己的感觉。

(四)师生合作读

【设计意图】通过不同形式的有层次读,让学生读出古诗的味道。充分感受古诗的韵律之美,从而增强语感,促进思维。

(五)学习前两行诗句,了解学诗方法

同学们读着读着就读出了味道,不过我想你们可能还会有没读懂的地方,学生质疑。

1.(西辞、烟花三月)

(出示地图长江两岸 西辞 黄鹤楼,直接理解“西辞”意思)

烟花三月是怎样的情景?理解了重点词,这两行诗意一定懂了。

(板书:明诗意)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的质疑,顺学而导,想象烟花三月是怎样的情景。用四个字的词语说一说,进行词语拓展练习。

2.想象,在这如诗如画的江南春天,在这千年胜地的黄鹤楼上,诗人可能和老朋友孟浩然干什么?(欣赏美景、共饮美酒,吟诗作赋)但今天,却要忍受离别之苦,你能把作者的感受和心情读出来吗?

生读前两句,这是多么让人伤心无奈呀?让我们感同身受,更加珍惜朋友间的真情。(板书:悟诗境)谁再来读一遍?

【设计意图】诗歌教学需要想象的介入,引导学生开展想象,诗人在如此美丽时节却要忍受离别之苦,带着这样的心情入情入境的诵读,学生自然就会体悟诗的意境,同时领悟到诗句的学习方法。

(六)运用方法,学习后两行诗句

就像这样的学习后两句(先抓住重点词弄明白诗意,不懂的地方可以看注释,看图,还不懂就提出来),和同座说一说,然后汇报。谁来读这两句?

1.你从中听出了什么?船渐行渐远,李白仍然站着,望着,他多么舍不得孟浩然呀?谁再来读?猜一猜,大约站着望了多长时间?你这样送过朋友吗?这是多么深的情意呀!谁再来读后两句?

2.在唐朝盛世,长江是交通要道,按理说,江南三月,长江上一定是千帆竞渡,可李白为什么说是“孤帆”呢?板书:孤帆尽。

板书:情意长。谁再来读一读?

3.这仅仅是在说帆船孤吗?

小结:这小小的一个“孤”字,就把诗人的离愁别绪表达得淋漓尽致。

这是多么深的情谊呀!谁来读?

【设计意图】利用前两句的学习方法,学生自主学习后两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同时开展想象,在想象中诵读,在诵读中体悟情感。

(七)创设意境,升华情感

1.有一首歌词源自这首诗。我们来闭上眼睛听一听,看你的眼前出现了怎样的画面和情景,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

2.孟浩然的船一桨一桨地划着,最后没有了踪影,可是,李白还在望啊、望呀,谁再来读全诗,再次感受那依依不舍之情?

3.如果你有机会登上黄鹤楼,你一定会想起两个人――(李白和孟浩然)你一定会想起这首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4.让我们把这美好的情感,把这千古佳句永远留在心中吧,谁来背一背?

小结:我们在学古诗时要解诗题、知作者,还要明诗意、悟诗境,以后我们可以按照这样的方法来学习古诗。

【设计意图】音乐拓展了想象,在音乐中,学生丰满了意象,还原古诗描绘的场景画面,这样古诗中的文字鲜活起来,加之让学生一遍一遍诵读,使学生身临其境,走进诗人的心灵深处。

黄鹤楼课件【篇11】

教学目标:1、学习本诗中“孟”“浩”“陵”“辞”“唯”5个生字,学写“陵”字。2、有感情地读古诗,借助注释、工具书、想象画面等方法大致理解诗歌的意思,背诵古诗。3、感悟诗歌的内容,能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景物,体会朋友之间的深厚情谊。4、引导学生掌握学习古诗文的基本方法。教学重点:1、通过反复诵读,多元体验,引导学生感悟诗情。2、在学习古诗的.过程中,传授方法,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教学准备教师:多媒体课件。学生:预习课文,并搜集相关资料。教学过程:一、 题目入手板书: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唐    李白1、从题目你知道了什么?预设:(1)我知道这是一首送别诗。(你从哪里知道这是一首送别诗?)我从“送”这个字知道的。 (你很善于抓住关键的字。)补充:在古代,交通和信息不像现在这样便捷,朋友一旦分别就难再见面。所以朋友分别时往往作诗词相赠,以表示彼此的深情厚谊。(2)我还知道他们是在黄鹤楼送别的。 (你知道了地点。)(补充)黄鹤楼是三大名楼之一,是李白和孟浩然常去的地方,留下了不少美好的回忆。(3)我知道李白是在黄鹤楼送孟浩然。 (你知道了送别的对象。)孟浩然也是唐代著名的诗人,他文采风流、名满天下,是李白非常敬重的师长,也是感情至深的好友,李白曾经写诗给他说“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可见他们的友情非常深厚。孩子们,把这个名字读一读,牢牢地记在心里。 (齐读“孟浩然” )2、广陵:这是孟浩然要去的目的地(陵字变红)“广陵”就是咱们现在的江苏扬州,是当时非常繁华的城市。写字:陵, 左耳旁和山有关,所以常用作地名,请同学们在你的生字本上练写一个。写好举手让我知道。3、你们很善于从题目中掌握信息。那题目里还有什么你不懂的吗?  比如“之”是什么意思?(去,到)4、谁能连起来说说题目的意思?(  谁)在(  哪  )送别友人(  谁 )到( 地点)。二、 知诗人题目中我们获得了这么多的信息,是不是可以赶快读读诗句了?不着急!老师课前给大家留的预习任务都完成了吗?来和大家交流一番吧。(李白、李白典故、创作背景、李白写这首诗时的心情)小结,板书:这叫“知诗人”三、读诗文1、出示全诗,要求读正确即可。(请三四位同学)2、大家一起帮助同学读正确。3、小结:在大家的互相帮助之下,我现在能“读诗文”了。板书:读诗文四、解诗意:是不是觉得光读正确没什么味道?那是因为里面还有你不懂的地方。提出来!(生边提,师边副板书)1、提问,预设:(1)、西辞(2)、孤帆远影碧空尽,整句都不懂(3)、下(4)、唯见(5)、天际(6)、烟花三月(7)、故人2、同桌研讨(通常用什么办法?用看注释、查工具书、联系上下句……)3、汇报。说说你们的研究成果吧。故人:老朋友。西辞:辞别西边的黄鹤楼。(武汉的黄鹤楼在长江和汉口的交汇处)烟花三月:形容花开得繁茂,像浮动的烟雾。碧空:有点发蓝的天空。尽:消失了。   唯见:只见。    天际:天边(整句诗有人说也可,无人说就直接出示)4、这叫解诗意。板书:解诗意5、当我们懂得了诗的意思,再来读读。(全班齐读)似乎比前面读得有味道了,让老师听出了两位友情深厚的诗人依依惜别的情绪。五、同学们查找的资料里,有几点我特别感兴趣。1、这李白专门约孟浩然到黄鹤楼饮酒,肯定有一番推心置腹的交谈。他们会说点什么呢?(老孟……小李……)2、还有一点我觉得李白喝多了,作诗也出错了。(孤帆)3、整首诗里似乎没一处写明诗人和朋友友情多深厚,每一处写他送友人时多么依依不舍。那是怎么让我们感到的呢?(板书:借景抒情)4、现在,我们仿佛才深深体会到了诗句中两个好友之间的真情。让我们也站在滔滔江水边,陪李白一起送送好友吧。(配乐读。先指名读,再齐读。)5、板书:悟诗情六、作业:用刚刚学到的学古诗的方法,试着去自学以下几首送别诗:《别董大》《芙蓉楼送辛渐》《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黄鹤楼课件【篇12】

教学目标:

1、学会并掌握“昔、鹤、萋”等生字;

2、读悟结合,理解诗歌大意,感悟作者的思乡之愁。

3、品味感受诗歌所体现的物是人非、归思难禁的思想感情,背诵并默写这首诗。

教学重点:

理解诗歌大意,感悟作者思乡之愁。

教学过程:

一、讲述故事,导入新课:

课前播放《烟花三月》这首歌,学生欣赏。师问:这首歌让你想起哪位诗人的哪首诗?(李白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学生背诵李白的其他诗歌或者别人写李白的诗歌,说说对李白的印象。师:是啊,后人都称李白为“诗仙”,说“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就这样一个才华横溢、狂放不羁的李白,却有一个人让他钦佩不已。想知道这个人是谁吗?听老师给大家讲个故事。(出示课件)

听了故事,知道是谁让他佩服不已了吗?(崔颢)对了,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这首让李白自愧不如的诗——《黄鹤楼》。(学生读题。指导写好“鹤”字)谁来说说你对黄鹤楼的了解?学生畅谈,课件出示黄鹤楼的资料及图片。“黄鹤楼,巍峨耸立于武昌蛇山的黄鹤楼,享有“天下绝景”的盛誉,与湖南岳阳楼,江西滕王阁并称为“江南三大名楼”。黄鹤楼濒临万里长江,雄踞蛇山之巅,挺拔独秀,辉煌瑰丽,很自然就成了名传四海的游览胜地。历代名士都先后到这里游乐,吟诗作赋。”

二、初读古诗,感知大意。

1、(出示古诗)学生自由读,注意读准字音,把古诗读熟。

2、指名学生读,注意“昔、载”的读音。

3、高明的朗读者不仅能够读出诗歌的节奏,还能带上一定的感情,谁再来读读?并相机评点学生的朗读;如这是深沉的崔颢、这是忧愁的崔颢……

4、学生结合注释,默读弄懂诗歌大意,并同桌互相说说。

三、读悟结合,感受忧愁。

1:在一个晴好的日子里,诗人崔颢来到了黄鹤楼。望着巍峨瑰丽的黄鹤楼,他有什么感受呢?(课件出示:“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学生读。

(课件出示关于黄鹤楼来历的传说。)

古代武昌蛇山上有一座酒楼,老板姓辛。此人很慷慨。某日有道士来饮酒,辛老板不收其酒钱。道士为了感谢辛老板的盛情,临别时,用橘子皮在墙上画了一只仙鹤,谁知这仙鹤在客人来饮酒时,会跳舞劝酒。从此酒店生意红火,辛老板也因此发了财。十年后道士重来,歌笛一曲,只见白云朵朵空中来,仙鹤随之起舞,道士也骑鹤而走了。辛老板为纪念此事,在蛇山上兴工动土,建高楼一幢,取名黄鹤楼。

学生读后,指名说说这几句的意思。

2:仔细看看,这几句有什么特点?生:有三个“黄鹤”和两个“空”

说说这三个黄鹤各指的是什么?“空”是什么意思?生答。

(师生对读。生读一三句,师读二、四句的前半截“此地”“白云千载”,生读后半截。感受那种空茫的感觉。)

3:是啊,昔日的黄鹤和仙人都已飞升而去,这里只余下了——生接“黄鹤楼、白云悠悠、动人的传说……”其实,千百年来,飞逝的何止是仙人和黄鹤呢?朝代更迭,王侯将相,功名利禄、恩怨是非又何尝不是“一去不复返”呢?出示:“-------------一朝去,白云千载空悠悠。”教师示范说前半句,学生读后半句。再由学生补充,然后再读。

(古人说“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一切都终将一去不复返,带着这种感慨,这种空茫,再读这四句诗)

4:诗人感慨之余,登上了这“天下绝景”的黄鹤楼,极目远望,他又看到了什么呢?

相机出示“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理解“晴川”。学生闭目吟哦,想象自己就是崔颢,看到了什么?

指名学生说,用自己的话来描述崔颢诗中的情景。

5:除了这树、这川、这芳草,诗人应该还看到了什么?学生想象补充。

想象着画面,再指名学生读好这两句。

6:如此美景,诗人站在楼上,不觉痴了,醉了……悄悄地,夕阳已斜,暮色渐合,诗人又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

出示:“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生读,回答。(看到了“烟波江上”,想到了“乡关”)理解“乡关”和“烟波江上”。

7:“蚱蜢舟,载不动,许多愁”愁是沉重的,请读“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愁是悠长的,请读“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愁是绵密的,请读“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学生感受“日暮”带来的愁绪。

8:夜幕降临,寂寞就会随着暮色笼罩过来,尤其是四处漂泊的游子,那种愁绪更是深入骨髓。再读:“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9:崔颢站在黄鹤楼上,极目远眺,看到了家乡吗?(没有)家乡汴梁,遥遥无踪,难怪诗人才会朝着烟波浩渺的长江追问:“日暮乡关何处是?”难怪诗人才会朝着鹦鹉洲的萋萋芳草追问:“日暮乡关何处是?”难怪诗人才会朝着西斜的红日追问:“日暮乡关何处是?”难怪诗人才会朝着东升的圆月追问:“日暮乡关何处是?”

但是晴川之后更是晴川,家乡汴梁却在茫茫崇山之后,不见丝毫的影踪,真是“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武昌望汴梁,游子望断肠”啊!再读“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10:这可真是“日暮乡关无处觅,烟波江上使人愁”(课件出示,生读)

诗人这忧愁又仅仅只是乡愁吗?出示崔颢的资料。

崔颢(约公元704——754年)唐朝汴梁人,公元723年进士。他才思敏捷,善于写诗。但他宦海浮沉,终不得志,极为失意。

唐朝开科取士,每年也不过一二十人,当年白居易二十七岁的时候中了进士,他写了这样一句诗:“慈恩塔下题名处,十七人中最少年”,得意之情,溢于言表,而崔颢呢,还不到二十岁就中了进士,本以为是前程锦绣了,但是却是宦海浮沉,终不得志。你觉得此刻的崔颢,他还有什么愁?生:人生失意之愁。再读“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三、配乐诵读,拓展升华。

(播放音乐《寒春风曲》)崔颢站在黄鹤楼上,暮色渐浓,看着眼前滔滔东去的长江,看着烟霭笼罩的鹦鹉洲,他不由地轻轻吟哦起来:(生读整首诗)

虽然说一切都如天上那悠悠的浮云必将逝去,但是“雁过留声,人过留名”,想着自己少年登第的得意,回首自己这些年四处奔波的艰辛,想着自己多年未归的故乡,崔颢的满怀愁绪顿时化作五十六个字从嘴里喷涌而出:(生再读全诗)

崔颢的这首诗虽然只有五十六个字,却将黄鹤楼的来历、登临黄鹤楼所见的美景和自己的感慨紧紧地融合在了一起,被称为唐朝七言律师的第一作品。这也难怪当年李白见了之后会搁笔而去呢!当然,李白虽然这次没有留下什么诗作,但是不是白白走了一遭呢?

出示李白的诗作《鹦鹉洲》

鹦鹉来过吴江水,江上洲传鹦鹉名。

鹦鹉西飞陇山去,芳洲之树何青青。

烟开兰叶香风暖,岸夹桃花锦浪生。

迁客此时徒纵目,长洲孤月向谁明。

学生读,试与《黄鹤楼》比较,说说发现了什么?

生谈:有点相似,是仿照着写的。

师:由此可见,《黄鹤楼》这首诗对李白的影响有多深啊!

四、总结谈话,布置作业。

(出示黄鹤楼的图片)巍峨的黄鹤楼成就了崔颢的这首千古绝唱,崔颢的这首诗在扬名天下的同时,也让世人知道了这座千古名楼。崔颢之前之后,历朝历代还有许许多多的文人墨客来到了黄鹤楼,他们也纷纷写下了自己的感受。

黄鹤楼课件【篇13】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是李白在送别好友孟浩然时所作的一首七言绝句,短短的28个字浓缩了诗人对友人无限的依依之情,带有一丝依恋,几许惆怅.,但同时又有一种开阔大气的意境。诗的前两行叙事,后两行写景,李白巧妙地将对好友的一片深情托付江水,陪伴行舟,将情与景自然地交融在一起,含而不露,余味无穷。

在教学这首诗前,我既想教给学生一种学习古诗的方法,又希望他们能发散思维,大胆想象,充分理解诗人的情感。为此,在教学过程中,我先让学生借助工具书及文中的有关注释,自己尝试着逐步理解诗歌中的字词以及句子的意思,再整体把握诗歌的内容,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进行感情朗读。最后把诗歌描绘的静态画面具体化,活跃课堂,激发想象。

如在体会诗歌情感、意境时,以“带着朋友的句句叮咛,孟浩然毅然乘船东去,只留下李白一人独自站在江边远望……他望到了些什么?”这个问题为发散点,让学生根据自己对诗文的理解,从各个方面去思考、感悟,从而激活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和能力。有学生回答:“李白站在江边,望到了一望无际的天空以及滔滔的江水。”也有学生提到了诗歌中的“孤帆”一词,为此,我马上提问:“这时长江里是不是只有孟浩然的一只船?为什么只见“孤帆”?站在岸边看好友孟浩然的船只由近而远心里会想些什么?”用这样三个带有层次性的问题,引发学生思考,开启学生思维,实现让学生与文本对话,与诗人对话。让学生用自己的心去感受,去理解,去领悟,用自己的语言去沟通,去表达,并且通过朗读把李白的恋恋不舍传递给远方的孟浩然,引领学生感同身受,与诗歌达到共鸣.

课后我想,古诗教学只有以读为本,让学生在读中理解,在读中感悟,在读中体会诗的意境,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才能促进他们对古诗优美语言的感受、积累和内化。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同样,学习古诗也应让孩子们用自己的方法来进行自主学习,交流探讨,这样不仅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性、主动性和积极性,更能将诗中所蕴涵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深深扎根于他们的心灵深处。

黄鹤楼课件【篇14】

教学设想:

这是一篇文言文,根据本单元要求,既要让学生欣赏中国古代建筑艺术的特色,又要学到文言文的有关知识,同时还应引导学生欣赏文章严谨的结构,优美的语言。

教法:

师生互动,讨论、辨析、质疑。

目标:

1、掌握常见文言词语,疏通文意。

2、欣赏古代建筑艺术。

3、学习文章严谨的结构、优美的语言。

教学时间:

一课时。

课前要求

学生查阅有关黄鹤楼的诗词及传说。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导入新课

导语设计:建筑是科学,建筑也是艺术。建筑是无声的诗歌,建筑是凝固的音乐。这一单元我们主要学习的就是建筑艺术。通过学习,我们领略到了人民英雄纪念碑的巍峨、雄伟、庄严,见识了凡尔赛宫卓绝的艺术价值,中山陵的巍巍气势。今天,我们一起走近黄鹤楼,欣赏中国古代的建筑艺术。

(课件出示黄鹤楼的图片、题目、作者。)

二、介绍作者

(学生看注释,师点出作者是唐代人)

三、感知课文

1、师:这是一篇文言文,学习这类文章关键是诵读,读准字音,注意停顿,不能读破句子。下面我们看屏幕,通过图片与文字的结合,整体感知课文。

(学生看屏幕,读课文,对生字注音)

读准下列字的音:

返憩巍峨四闼霞敞井邑濑乡九柱俯窥

2、学生齐读课文,师再指名读课文。

3、师:“书读百遍,其意自见”,读完课文,你认为作者笔下的黄鹤楼有什么样的特点?(学生思考回答)

明确:高大雄伟。

四、理解文意

师:根据课下注释,并查阅手头资料,同桌讨论,试把它翻译成现代汉语。讨论之后还不能解决的问题,先划下来,我们再集体解决。老师也给你们提供有关的资料,可以参考屏幕上的提示。(出示课件中有关资料)

提示:隅:角落。

尝:曾经。

遂以名楼:于是用黄鹤命名这座楼。名;命名。

耸构,高标:矗立的楼宇。

霞敞:高敞。

形胜:山川胜迹。

灵仙:神仙。

时物:应时的景物。

重檐:层层屋檐。翼:像鸟的翅膀那样张开。

(学生互相质疑,解疑,教师点拨,订正,完成文章的理解。最后一句是反问句式,应从句式上引导学生理解。)

五、再读感知

师:现在,我们对课文已有一个整体的了解。下面,我们从文体特点学习这篇文章。这是一篇说明文,说明文必须抓住事物的特点来写,再读课文,思考下列问题:(出示课件)

1、作者开头写黄鹤楼得名,运用传说,有什么作用?

2、作者怎样说明黄鹤楼高大雄伟这一特点的?

3、结尾提到的老子祠与八咏楼,对写黄鹤楼有什么作用?

(学生讨论解决,为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师插入有关黄鹤楼的传说。)

讨论明确上述问题,归纳出示课件:

说明对象:黄鹤楼

说明对象特征:高大雄伟

运用传说:突出黄鹤楼的不同寻常,吸引读者

老子祠与八咏楼:衬托黄鹤楼的地位与价值

六、赏析

师:这篇文章在语言、结构等多方面有许多值得我们借鉴的地方,你读过之后,定会有许多的收获。给同学们二分钟的时间,把这堂课的知识归纳、总结,交流收获。

(学生交流学习心得,从文章的结构与语言两方面对文章做简单的赏析,谈出某一点就应予以肯定。)

1、神奇的传说

2、优美的语言

3、严谨的机构

4、多样的表达

师总结:这篇文章全文仅105字,却有传说,有景物,有事实,有议论,确实是一篇情词并茂的好文章。黄鹤楼因此出名,并有许多文人在此写下了很多传诵千古的名篇。

七、拓展

师:根据你查阅的资料,你能说出有关黄鹤楼的诗词篇章吗?

八、学生总结收获

(就文章的理解、文意、字词等皆可,只要有收获,教师就应给以鼓励、表扬。)

喜欢《黄鹤楼课件(范本14篇)》一文吗?“幼儿教师教育网”希望带您更加了解幼儿园教案,同时,yjs21.com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黄鹤楼课件专题,希望您能喜欢!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