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丹观后感(范文十篇)

09-04

欣赏作品时总会因吸引的情节产生许多心得感悟。这就需要我们在汲取知识的同时,写一份观后感了,观后感可以帮助自己写作文的适合有更好的题材或者感受,问题来了,如何才能写好作品名观后感呢?我为您准备的“于丹观后感”能够让您确信您做了正确的选择,希望本文能够带给您一些启示记得收藏哦!

于丹观后感(篇1)

2018-11-25自己也读过不少书,总是在寻找一些精品,总是嚷着让朋友推荐,介绍,于是就有人介绍了于丹论语心得来教育教育我!下面就是我读过之后的一些感想。

但对于老子,我是绝对的尊敬,人家历史源远流长都几百年了,经久不衰,这才是王道!我从来没有读过论语,仅仅是上学的时候在语文课本里学到过几则,感觉孔子是用很简练的话说一些很深刻的人生道理,显得很有学问。

那个时候的自己也喜欢用一两句话来阐述一种人生法则,似乎这样就和圣人有些相同之处,人也显得成熟些,结果却因为这样被同学们评论为大尾巴狼”(比喻喜欢装深沉的人)。

孟老师说于丹老师讲授《论语》心得别具一格。

他是语文老师,熟读**,颇有发言权。

他说于丹老师仿佛是一位美味快餐的加工高手,它能把一般人很难懂的《论语》通过心得的方式来解读,似乎把难以消化吸收的食品加工成了老少皆宜备受欢迎的高档营养品。

她带领我们超越时空,带领一位两千年前的圣人与今天的人们交谈。

读过她的论语心得,感觉孔子就像是邻家的长者,完全没有圣贤的架势,朴素平和、平易近人,时时传递一种朴素、温暖的生活态度。

她用生动的故事,使深奥的道理简单易懂,真正走进了我们的心里。

我也喜欢这样的哲理故事,不仅喜欢读,而且喜欢应用于政治课一些哲学原理的讲解,她引用的故事之中,就有我曾经讲给学生听过的,但是她从另一种视角对故事进行了剖析,让我仿佛从自家的后院发现了一株珍稀植物一般惊喜。

《论语》的真谛就是告诉大家,怎么样才能过上我们心灵所需要的那种快乐的生活。

现在就按照于丹的经验顺序,谈谈我读完后的感受。

一、天地人之道。

每个人都想过上幸福的生活,而幸福只是一种感觉,与贫富无关,与心相连。

我的快乐很简单,记得曾经有一个学生问我:老师,我们为什么而活?”我笑着告诉他:

为了感受生活而活!”这是我的观点,如果你知道我的**号码,就能看到我的个人说明是:活着就是享受。

我认为人们活着就是为了感受生活中所能经历的一切,包括:饥寒交迫、痛苦、贫穷、疾病、悲伤和其他我们试图避免的经历。

因为正是这些体验才让我们了解温饱、愉悦、富有、健康、快乐的美好,也正是这些体验让我们感受到生活的丰富多彩!还记得去看大病初愈的表姐,她不幸患了脑瘤,又万幸手术成功。

她抱怨手术后面部麻木。我最大的感受是,经历麻木也值得高兴,因为她还活着。

同时自己也感到拥有健康是多么富有啊!

二、心灵之道。

生活中会有很多不快乐和不合理。也许我们不能用自己的力量去改变它,但是我们可以改变我们的心情和态度。

本人并没有宗教信仰,但是却在很小的时候因为在一个动画片里听到一个魔法师说过凡事有因必有果”一句话,而把它作为自己人生的重要座右铭。

这一观点并不是佛教所宣扬的因果报应”,现在细想起来,不过是成语塞翁失马焉知非福”的道理。

我仍然清楚地记得漫画中的场景:一个男孩学会了魔法,立即在平地上开了一个弹簧解渴。

却被魔法师制止了,他告诉男孩:凡事有因必有果,你在这里开一眼泉水,在世界的另一个角落就会有泉水枯竭的。

”我坚信魔法师的话,并把这句话化成自己心态的一部分,每当我遇到让人沮丧的事情的时候,我总是怀着一颗期待的心,期待着塞翁失马”之后的福”;而每当我有福”可享的时候,也会提防着接下来可能会发生的失马”之祸”。

这种心态让我变得超脱了,不会喜极”也不会大悲”,心态平和。

三、处世之道。

说话要用脑子,做事要考虑后果,这是为人处世很重要的一点。

于丹讲述了一个孩子钉钉子的故事。这个故事生动地解释了做事避免伤害他人的原则。

尽管我知道她立意的角度,还是不能接受她最后对篱笆不会复原”的强调,自认为会让人放弃对已经造成的伤害的挽回。

也许我是个冲动的人,我会无意中伤害别人,尤其是我的学生。

不过,我特别自豪的是我懂得道歉(是我自作多情也说不定)。

在我成长的过程中,每次与亲人或朋友发生争执,无论错误处在谁身上我都会道歉;在我工作的过程中,每次误解学生或是对他有不公正待遇,我也有勇气向学生道歉,那是我认为挽回遗憾的最有效方式。

篱笆不会复原”的道理我懂,但至少把篱笆上的钉子都拔除掉,避免走近篱笆的人被钉子挂伤,不是更加辩证的处世之道吗?

四、君子之道。

绅士的力量永远是行动的力量,而不是语言的力量。

我完全同意这句话,工作是为别人看,为自己看。

我在学校里算不上什么先进,而我对先进这种东西看得也很淡,我总觉得人追逐太多东西,必定会因为失败而感到沮丧,而且这种沮丧的情绪会蒙蔽人的双眼,让人失去发现美的能力,看不到生活之美的人会获得很辛苦。

我想我是幸运的,因为我能从事我喜爱的工作,成为教师是我儿时的梦想。

当我真正站在三英尺高的平台上时,我深深地被这种感觉所吸引。

我很高兴能和这些可爱天真的孩子在一起,满足于帮助他们战胜自我,体验成长,自豪地教会他们丰富的知识。

每天在校园里,我都有成就感。孩子们的每一个微笑和问候都是我的兴奋剂,能让我在八节课后微笑着迎接他们。

我喜欢我的工作。用“爱”这个词并不过分,所以我会尽力体现我生命的价值,为学生的辉煌未来,为学校的发展。

也许我的不到一些领导得公正评价,问心无愧才是我的工作原则。

五、交友之道。

朋友有好坏之分。

好朋友和好朋友可以给你带来很多帮助,但是坏朋友和谄媚者会给你带来很多麻烦,甚至会引导你走上错误的道路。

我不明白那些会引人走上邪路的人怎么会成为朋友?我很同意物以类聚,人以群分”,如果本人刚正不阿就不可能与那些献媚的人成为朋友,倘若与这类人能相处的,也必然是同道中人。

我的朋友不多,却都是真诚的挚友。

我没有特别的标准来选择朋友。我的脾气和我差不多。至少我们的价值观是一样的。否则,我永远不会被称为朋友。

大多数时候,当我交朋友时,我有一个筛选过程。当我第一次见面时——我开始了解对方——我决定是做朋友还是仅仅认识对方。

朋友是你在主观上建立起来的关系。他和同事、同学之间有本质的区别。我可以和我的同事和同学相处得很好,但我们不是朋友。

六、理想之道。

无论你的理想是大是小,实现一切理想的基础在于找到内心真正的感觉。

一个人的内心感受总是比外在表现更重要。

理想是一个人价值观的充分体现。我没有这么宏大的理想,就像市场上的一个小人物,不能成为伟大的工具。

记得第一年作班主任,班里每一个同学过生日的时候,我都送他一份小礼物,同时会让班级里所有的同学送他一句祝福的话。

结果到我过生日的时候,他们也如法炮制,最有趣的是有个学生祝福道:祝您从班主任升到年级组长——主任——校长!”哈哈,我当时只是觉得好笑,现在想来,那不是我的理想。

我的人生理想很温和,就是能够认真快乐地体验我的人生。

我珍惜:课前的紧张;课后的放松;忙碌时的疲惫;放松时的顺畅;感动时的泪水;快乐时的欢笑;亲人的关怀;朋友的调侃。

我生命中的每一点都是我理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我每一天的生活中,我都保持着一颗欣赏生活、享受生活、珍藏生活的心,这就是我微不足道的理想,是我内心的声音。

七、人生之道。

人生不过是从光阴中借来的一段时光,岁月流淌过去,我们自己也就把这段生命镌刻成一个样子,它成为我们的不朽,成为我们的墓志铭。

我的人生究竟有多长,我不知道。

20多年的成长让我对生活的看法非常平淡。

我不在乎我的墓志铭上究竟镌刻些什么内容,我只关心在我的有生之年,有没有充分感受这个空间。

三十能不能立起来,我从来没想过这个问题,但是我知道,和家人一起努力创造的温馨生活是我人生的意义,和学生共度的愉快学***是我人生的意义,和朋友一起携手的温情时光是我人生的意义。

人生苦短,及时行乐。

我乐在其中。

励志达人网用心分享:洋洋洒洒写了一大堆,与其说是观后感,倒不如说是自我心情的梳理,这篇文章更像是我的一篇日记。

虽然我并不完全赞同于丹的观点,但还是感谢她让我从几个方面全方位地审视了一下自己。

从精神分析的角度来说,我算是给自己做了一次简单的精神分析,而分析的结果是,我更加热爱生活!从人生的意义,我觉得受益真的匪浅,人生以淡泊名义,享受生活,平淡中豁然开朗!

于丹观后感(篇2)

今天早晨,我们和孩子一起收看了北京师范大学教授于丹主讲的中小学生 《感恩教育》。

一、 孩子的感受:

二、家长的感受:

于丹教授的讲话极富感染力,令人醍醐灌顶,茅塞顿开。她精练的语言和高度的概括能力,令我们受益匪浅,并更加深入提升了我们自身的品质与修养!

于丹教授的字字句句引起了我无限的思考。孝:百善孝为先,孝是中华文化传统提倡的行为,一般表现为孝顺,孝敬。

要对生活充满感恩的心,感谢父母,尊敬老师。孝不但是外在要求,也是一种内在的责任。让我们做一个会孝的人吧!

爱心:《三字经》里说道:“人之初,性本善。

性相近,习相远。”意思是说,人在刚刚出生时,本性都是善良的,性情也很相近,但随着各自生存环境的变化,每个人的习性就会产生差异。教育孩子与他人和睦相处,了解一个人的痛苦,由两个人分担,痛苦就会减半。

相反,当一个人的快乐被两个人分享时,快乐增加一半。与他人沟通,关爱他人,让自己健康快乐,让我们做一个爱的人!自尊、自立、自强、抗挫折是完美人生的四大必需品,也是成功的必由之路。

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将直接决定人生的轨迹。孩子们的成长不是填鸭式的。知识很重要,但更重要的是,人们的经验和感知。不要墨守成规,按部就班,而是要在这个处处混沌喧嚣的社会中,学会发现其中的有效信息。让我们直面生活的荆棘,扬起自尊、自立、自强、抗挫折的风帆,更从容地走在生活的海洋里!

感恩是一个永恒的话题,总是能引起人们的遐想。今天我对它有了更深的理解。让我们做一个感恩的人吧!

于丹观后感(篇3)

星期五上午8:25,大连少儿频道播出于丹老师主讲的《中小学人格教育》节目,我和爸爸妈妈早早的就坐在电视机前,等着收看这一颇具教育意义的讲座。

讲座一共分为四讲,总结起来就是:拟定正确的人生目标,孩子不听话、爱发脾气的正确引导,学会感恩和抵抗挫折。给我印象最深的就是第二讲和第四讲。

第二讲有一个小故事令我感触很深。说从前有个小男孩,他特别爱发脾气。有一天,他的爸爸把他带到篱笆旁边,对他说:“以后你每发一次脾气,就往墙上钉一颗钉子。”开始,每天墙上都要钉三十多颗钉子,连他自己都很惊讶,自己一天竟然发了这么多次脾气!他开始学着控制自己,过了一周,钉子开始少了起来,最后一颗也没有了。于是爸爸说:“你已经能控制自己的情绪了,去把钉子都拔掉吧。”小男孩把钉子全都拔掉了,墙上露出了许多小洞,爸爸说:“虽然你已经改了,但别人心里的伤痕却永远还在。”听了这个故事,我想到了在日常在家中,只要让我一不顺心我就会莫名其妙的乱发脾气,而且只要我一发脾气,家中本来和谐融洽的氛围一下子就不见了,爸爸妈妈都不快乐起来。事后想想,真是不应该。以后我一定要控制好自己的情绪,不让家人为我伤心。

第四讲讲了抵抗挫折的重要意义,于丹老师的女儿心爱的小花篮的一角破了,她号啕大哭起来,于丹老师用彩纸把破了的地方补起来后,比原来的更漂亮了。孩子很高兴,并从中明白了一个道理:哭是最无能的表现,遇到挫折不要紧,可千万不要灰心丧气,学会在逆境中成长才是最重要的!,

讲座结束了,留给我的却是深深地思考。我拿自己与于丹老师讲述中的的典型做计较,发现了在很多方面,我都存在缺点,今后,我要克服这些缺点,做一个健康向上、积极快乐的自己。

于丹观后感(篇4)

认真看完一部作品以后,相信大家的收获肯定不少吧,此时需要认真地做好记录,写写观后感了。那么我们如何去写观后感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于丹讲座视频观后感,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今天看了于丹老师的关于人格教育的讲座,感慨颇多。

于丹老师首先讲了一个故事,我虽然听过,却是温故而知新。故事中的孩子很爱发脾气,伤了很多人的心,于是他的爸爸让他每发一次脾气就在篱笆上钉一个钉子,第一天他把篱笆上钉满了钉子,密密麻麻,十分恐怖。到这儿,我就想起了我自己,我是不是也一样?也许我比他好一点,但是我却同样是伤了很多人的心。爸爸叫我多穿点衣服,我会对他脾气;妈妈问我作业有没有做完,我会对她大喊大叫;外婆问我想吃什么,我仍然是一副不耐烦的样子。从来都是认为,他们对我的关心是理所应当的,却从来都不认为,我偏激的言语一次次的伤了他们的心。他们是如此小心翼翼,在呵护我,在保护我,把我捧在手心,我却像一个刺猬,那样棘手。后来那个孩子觉得很惊讶,觉得自己太不应该了,决心控制自己的情绪,少发脾气。篱笆上的钉子一天天地在减少,直到有一天他对爸爸说,我今天一颗钉子也没有钉。爸爸说,那你把篱笆上的钉子都拔掉吧。孩子将钉子一颗颗拔去,钉子没了,可那一个个密密麻麻的钉孔却远的留在了篱笆上。是啊,说出去的话就像泼出去的水,再也收不回来。我们道歉,我们忏悔,我们深知我们的过错,可是错误已成事实,无法修改,就像我们拿刀子在亲人的心里划了一道口,可以缝合,但疤痕永远都在。我的亲人们是如此的爱我,他们用他们受伤的.心,托起我稚嫩的灵魂,我也会尽我的努力,让他们的老伤愈合,新伤不再。

后来,于丹老师又讲了她和她女儿的故事,使我想起了我的外公。小时候,外公教我剪纸,剪刀在被折得很小的纸片上左转一个弯,右转一个弯,再将纸片展开,一幅纸花便完成了。有一次,我剪了一个蝴蝶纸花,便爱不释手,欣赏了又欣赏,十分珍惜。后来我不小心滴了水在上面,纸花断了,我很伤心,哭了很久,于是外公便帮我修纸花,他将断了的地方接上,再在上面粘了一个小星星,做得比原来还漂亮。这告诉我,遇到困难,是没有用的,眼泪不能帮助你干任何事,用我的手,用我的心,去弥补缺憾才是最重要的。我自认为不是一个爱哭的人,因为我知道眼泪只能证明你的懦弱,我也懂得面对困难,解决问题,可是每当遇到困难,眼泪总是止不住的往下掉,我不想哭,可总是忍不住,这是懦弱么?我想,我不会被自己吓倒,哭只是发泄情绪的一种方式,我心中激起的热浪才是我的燃烧的斗志!

最后,我觉得父母教育孩子的方法对孩子的成长也有很大影响,上面说到的爸爸对我嘘寒问暖,我对他发脾气,其实也是有原因的,我知道自己的身体,是冷了还是热了,我心里也清楚,所以我才对他们的关心觉得不屑。试着对渐渐长大的我们放手,不要管得那么细,让我们在生活中体验生活,也许是一种更好的教育方式。

人格教育,听上去是一个很大的帽子,可是它也就存在于我们生活中的点点滴滴,一次表扬,一次批评,一次安慰,一次开导,都是人格的教育。我想,让我们这些被教育的人变被动为主动,与我们的父母、老师一起,让我们的人生更加精彩!

于丹观后感(篇5)

读完于丹教授的《论语心得》已经有快有两个月的时间了, 本书分了7个部分来解读论语:天地人之道、心灵之道、处世之道、君子之道、交友之道、理想之道、人生之道,于丹《论语心得》读后感刘琪。其中,我觉得很多原则在社会生活中更实用

下面跟大家一起分享我在天地人之道、心灵之道、处世之道中的一些感受和心得。

《论语》强调人的力量是无比强大的,如果做一件事情能够使天、地、人成为一个完美的整体,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天时、地利、人和,那么这个事情一定可以成功。然而尽人事而知天命,如果个人已经尽力了还是没有达到预期的结果,那就是人算不如天算的结果,凡事还是要懂得知足常乐吧。

人们常说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所以一个老师的思想直接影响到一组学生的思想。于丹在心灵之道中这样说道:

首先,人们应该能够正确地面对人生的遗憾,在最短的时间内接受它,用内心的平静和平静来弥补它。所以当我们与学生接触时,首先要冷静下来。不要把自己不良的情绪传染给学生。

平静自己烦躁的心情,于丹是这写到的当不幸降临了,最好的方法就是让它尽快的过去,这样你才会腾出更多的时间去做更有价值的事情,你才会活得更有效率,更有好心情。我们不仅要有良好的心态,更要在当今竞争激烈的时代,传播这种良好的心态,教育学生。保持良好的心态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重要。要使学生明白在这个时代无论做什么都要有一个坦荡荡的胸怀,读后感《于丹《论语心得》读后感刘琪》。

现在我们的生活环境比较独立,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生活圈子。我们如何和自己周围的人相处呢?如何适应这样的社会?

于丹在《论语》中说:无论对朋友还是对领导,都要保持一定的距离,掌握适当的亲疏措施。距离和独立是对个性的一种尊重,即使在最亲近的人当中,也应该保持最美的状态。

除了有正确的交际观点,我们在为人处世上还要自我做起。与他人交谈或评价他人时,要考虑你是否有资格评价他人。所以我们在为人处世上应该时时刻刻要遵循于丹论语心得中提出的多思、多想、多听、多看、谨言、慎行。

在工作中努力做到少说多做,做事要积极,说话要谨慎。在遇到问题和处理问题时说话要用脑子,做事要考虑后果。用这种不在其位,不谋其政的处世心态要约束自己要求自己。

并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中,使学生能够从自己的思想中提前适应社会。今后无论做什么工作,都能把自己的工作做好,真正把工作做好。 学***《论语心得》,感觉最深的就是能启发我们的心智,触动我们的心灵,教给我们很多为人处世的方法,做人的规矩、道理,让人在不经意中增加了智慧的法码,给予了力量的源泉,得到了快乐的幸福,真**味出那份平平淡淡才是真的细腻意境。

于丹的经历让我认识到什么是智慧,什么是和谐,什么是无畏。在于丹对《论语》通俗化的解读中,无论是心灵之道还是处世之道,无论是君子之道还是朋友之道,于丹都用一种大气的胸怀,独到的眼神,加以审视、领悟,并用轻松自然的口吻娓娓道来。以上是我对这本书的肤浅之见,希望各位老师给予点解,愿与大家共勉.

于丹观后感(篇6)

上学期末,学校邀请金琰老师做家长课程报告,金琰老师的话打动了我的心。金老师说:“一个班有那么多孩子,为什么只有一个班长?

我要是班主任,我们班有多少孩子就有多少班长!因为每个孩子都不一样,每个孩子都有独特的优势。我们不能把孩子的优点都拿来比较,更不能把孩子的缺点和其他孩子的优点拿来比较。这样,相比之下,孩子会越来越不敢抬头,他不会自信和快乐。到时我们班会有,高个子班长,大眼睛班长,亮眼睛班长,尖鼻子班长……”这段话深深的震撼了我,“人人班长”,这是多么特别,多么有力,多么震撼的想法。

每个人都是班长。自信、快乐地管理自己、学习、生活,不攀比、不看别人,是一件幸福的事情。这不就是君子的境界吗?看重自己的内心,完善自己的内心。

只有你清楚地知道自己的长处和短处,才能不输于别人的赞扬和批评。俗话说:教育就是忘记在学校学到的东西,剩下的。

身为人师,不仅仅要教会知识,最重要的是教会孩子自信,交给他们认识自己、尊重内心、做最好的自己,从而快乐生活的君子之道。我们做教师的意义和价值不就体现在此吗?

于丹把深奥的道理讲的浅显易懂,把人生之道变得简简单单;把我从纷繁嘈杂的世界中领出,让我回过头来,面对自己,审视自己,认识自己,接受自己,做回自己。淡薄的襟怀,旷达的心胸,超逸的性情和闲适的心态是我应该具备的生活状态,我将带着这份安静的欢愉,和孩子们在圣贤的光芒下共同成长……

于丹观后感(篇7)

几天来我如饥似渴的读完了于丹老师所着的《于丹〈论语〉心得》一书,书中于丹老师借助自

最近一向在读《于丹论语心得》,这是一本十分好的书。其实从小我们就开始学《论语》,虽然在填鸭式的教育中我们背会了“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三人行,必有我师焉”等朗朗上口的句子,但是对这些话的明白却是肤浅和随意的,甚至于觉得《论语》是很深奥的东西。但是看完于丹的这本《论语》心得,我才明白先人圣贤为什么会说出“以半部《论语》治天下”的那种推崇,也知道了过去自认为深奥的孔夫子的《论语》并不是高不可及的,先贤们说的话,穿越沧桑,传到这天,仍然能够让我受益匪浅,温暖备至。于丹说:“《论语》告诉大家的,永远是最简单的。”;“《论语》的真谛,就是告诉大家,怎样样才能过上我们心灵所需要的那种快乐的生活。”因此,当这本书被我认认真真地看完后,心里很为于丹把现代社会、现代人的生活透过《论语》完美结合后给予的精辟阐释表示喝彩!对于丹的《论语》心得,不会也不想做任何评论,对我来讲,读懂、悟到就能够了,因此,在那里就姑且把读到的一些我认为精彩的部分记录下来和大家一同分享吧!

书中有一段话让我记忆深刻。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子贡以前问老师,假如一个人很贫贱,但他不向富人谄媚;一个人很富贵,但他不傲气凌人。这怎样样?孔子说,这很不错。但还不够。还有一个更高的'境界。这个更高的境界是,一个人不仅仅安于贫贱,不仅仅不谄媚求人,而且他的内心有一种清亮的欢乐。这种欢乐,不会被贫困的生活所剥夺,他也不会正因富贵而骄奢,他依然是内心快乐富足、彬彬有礼的君子。这是多高的骄傲啊!一个人能够不被富足的生活蛊惑,又能在贫贱中持续着做人的尊严和内心的快乐。或许很多人会说,这但是是说说,让谁做到这样,谁也不行!也许,这样的境界我们凡夫俗子确实很难做到,然而,这种自然、平和、用心的心态却绝对是值得我们去追求的。也唯有肯接纳肯效仿圣人这种心态的人,才能成为真正的超凡脱俗而又能够获得成功的人。我们的思想永远决定着我们的行动,心有多宽路就有多宽。在社会风气略显浮躁的这天,作为一名年轻人,务必懂得去学习这种平和的心态,以造就一个更为善美更为清亮的明天!

于丹说,我们的眼睛,看外界太多,看心灵太少。安贫乐道,在现代人眼中颇有些不思进取的味道。在如此激烈的竞争面前,每个人都在发奋发展自己的事业,收入多少,职位高低,似乎成了一个人成功与否的标志。但越是竞争激烈,越是需要调整心态,调整与他人的关联。好在,有这样一本书,一盏灯指引着我,警醒着我。让我在急躁的赶路之时持续着一份清醒,我坚信,内心的成长才是人性的成长,也唯有人性取得了成长才会使自己成为一个卓尔不凡的人。我会用圣人的智慧去指导自己的工作、学习和生活,更会用圣人内心的温暖照亮整个人生!鼓舞士气的话

己丰富的学识与深厚的阅历,又结合当下人们的生活,围绕天地人之道、心灵之道、处世之道、君子之道、交友之道、理想之道、人生之道,比较全面的向我们诠释了论语中那些简单而又千古恒常的真理。在仔细研读于丹老师的讲解时,我体会到了,她所阐述的思想,其实《论语》并不是高不可及的,于丹老师认为世界上的真理永远是朴素的,就好象太阳每天从东边升起一样,就好象春天要播种,秋天要收获一样。

于是,在阅读的过程中,每每运用这些穿越了千古尘埃的简单真理来,解读现代生活中的种.种困惑时,都会产生阵阵醍醐灌顶,茅塞顿开的顿悟。

于丹老师在书中有着这样一段关于处世之道的心得:

“孔子提倡仁爱,但他并不认为应当以丧失原则的仁爱去宽宥所有人的过失。

有人问他:“以德报怨,何如?”

孔子的回答是:“以直报怨,以德报德。”

孔子给出的答案让我们乍听起来有点出乎意料,其实这正是孔子告诉我们的处世的分寸。

孔夫子在这里提倡的是一种人生的效率和人格的尊严。

他当然不赞成以怨报怨。……

而以德报怨同样不可取。……

在两者之外,还有第三种态度,就是用你的公正,用你的率直,用你的耿介,用你的`磊落,也就是说,用自己的高尚人格,坦然面对一切。”

阅读到这一段时,不由的在脑海中闪现出班上那几个被家长娇惯的已无任何道理可讲、“无药可救”的学生来,纵使各科教师多么耐心地循循善诱,不计前嫌,也无法祈得他们的改变,老师们只能被他们的不可理喻一遍遍的践踏着的尊严,每每遇到这样的情况,我总是想,我是老师呀,我怎能和孩子一般见识呢?于是在继续的关爱中,继续遭到这几孩子的践踏,懂事的孩子有时会来劝我,“老师别和他生气,不值得。”

片刻一阵惊醒,孔夫子在两者之外的第三种态度是多么的恰如其分啊,老师也是有尊严的人呀,为什么对待如此这般的学生要无谓的浪费你的情感、用不值得的仁厚对待那些有负于你的人呢。这样的人当然也包括学生啊,我想孔子的这个在态度就是要告诉,应该把有限的情感,用在最应该使用的地方吧。

心里暗想,下学期不妨就来尝识一下吧,这第三种态度的教育理念,看看到底会产生怎样的效果呢?

在我的极力推荐下老公也开始拜读起这本书来,一天茶余饭后两人便交流起读书的心得来,他说,让他印象最为深刻的是孔子提出的三不,即所谓“仁者不忧,智者不惑,勇者不惧”他说,自我比照了一下,觉得自己好象做不到也做不好,我笑道,那是。聊到兴头,我也将这两天自己的思考和盘托出,在刚刚嘲笑老公的瞬间和述说自己思考的同时,我突然反问自己,这第三种态度,夹乎于两者之间,你真的能把握得到,把握的准吗,在运用这样一种态度教育学生的过程中,其实也会是一不小心就非左即右的呀,就这么一个字“直”,也决不是那么简单的和易于把握的呀。,

又想起了于丹老师的话,孔子特别强调做事情的分寸,“过”和“不及”都是要尽力避免的。那么简单的真理,到底又该如何把握呢?我想,也只有在漫漫岁月的实践中,慢慢的去顿悟吧……

于丹观后感(篇8)

五一长假到了,班里同学可能都出游了,博客上有些冷清。我正好看完了3JXH托人带来的《于丹庄子心得》(谢谢3J常常给我买好看的书),忍不住把我的心得说给大伙听听。

我没有看百家讲坛,不知道于丹同学的口才有多好。仅从她写的书来看,于丹同学是个感受力极强而且聪明绝顶的人,她转一趟泰山后山就有了深刻感悟,和认识上的升华(大家如果看了我以前贴的泰山游记,一定知道当年我、我3J和我爸也去过后山,还看了冯玉祥的墓碑。只怪自己当时年纪小,糊里糊涂的,除了佩服自己的爸爸,没什么太多的感悟)。所以说,于丹她虽然没什么太多的磨难和阅历,但写的东西却也可以有说服力。

特别是对《庄子》这种古文,多少年来,各种解读简直是汗牛充栋满坑满谷,还有英文译本。仅我家就有3本庄子的注释和解读。其中最著名的是钱穆写的《庄老通辨》。但是有多少人爱看呢?又印了多少本呢?我看了其中几页,就发现了于丹所讲的同样的故事,但于丹的语言生动新鲜,简单又结合现实。比如:神龟的故事、鱼干的故事、老婆死反而高兴的故事、怪鸟的故事、车马的故事等等,钱穆老学者在第7至第8页也讲到了啊!但就是不如于丹的通俗浅显,同样的故事,讲起来就是不一样啊!不过,不可否认钱穆的书学术性比较强。

于丹同学还把以往人们认为消沉、厌世、不争、低调、出世、隐士的道家学说转而变成作一个快乐、智慧、慈悲的人,要有赤子之心的生活理论。当然,她也结合了儒家的入世学说积极的一面。总之,就像我DJ说的,“人不快乐,多冤哪!”

看完于丹的书,让人心情的确好了一些,但人世间还是有很多烦恼要去除,这就看每个人自己的功力了。反正我把这本书里的故事都一一讲给小宝听,她爱听极了。据说还转述给班里同学,同学竟追着她让她不断补充新的故事哪!

说到不足之处,于丹同学书中有些低级的错误,真不应该。比如第25页,把有视力、听力障碍的残疾人称为聋子、瞎子;对曹商获得车马奖励来由的叙述不甚文雅,同样的故事,钱穆就用词文明一些。

先写这些,揍个数吧!

于丹观后感(篇9)

今天早上8:20,河南法制频道播出于丹老师主讲的《中小学人格教育》节目,我们学校给每位家长都发了一张节目预知单,并发了短信告知。于是,爸爸和我准时坐在电视前进行收看。

于丹认为,中小学的人格教育,其实就是教会孩子如何追求一种幸福和尊严的生活。

于丹先生的叙述有理论阐述、故事启示、古语典故,令人深思。通过收看这栏节目,我知道了一碗米的价值因人而异,一个孩子的空间大小也因人不同,除了老师和父母能够帮助他发现最大的价值空间,更重要的是他自己来认知自己的生命;知道了一个孩子很小的时候,能不能拥有很多快乐,比他掌握很多知识更重要。认识一个孩子,如果他能用自己的行动让别人感到快乐,那么他的收获远远超过他的努力。

... 因此,我更加了解教师和家长在孩子成长和教育中的重要性。我们可以陪伴孩子成长,不在高位,而是让孩子独立完成自己的发现,完成自己成长的修复。真正爱孩子的老师和家长,不是教他们如何避免挫折,而是教他们如何在挫折面前修复人生。

于丹说,现在的大学生来自中小学。与大学相比,中小学教育更为重要。如今的大学生,专业知识很专业,但他们的个性缺陷,却在大学里无法弥补。孔子说:

一个人‘十五至于学,二十弱冠,三十而立,四十不惑’。现在,孩子们四五岁就开始学习了。家长带孩子上各种培训班,教他们承受考试的压力。今天该教孩子学什么?

不是知识,不是技能,是简单的人格和内在的道德力量,比知识和技能更好。

节目结束了,留给我的却是思考。在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中,我认为学校作为一个专业教育机构,责任更大。如何通过家长学校、教育博客、学校**等方式与家长进行教育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想到这里,我不禁想起我曾经写过的一篇博文,这是一点来自老师和家长双重身份的经验和感召力。

于丹观后感(篇10)

欢迎参考xx读后感范文。

《论语心得》主要讲述的,就是于丹对于孔子的《论语》的感悟。内容包括:天、地、人之道、心之道、生活之道、君子之道、交友之道、理想之道、生活之道。

孔子一生最看重的,就是“恕”、“仁”与“智”。然而,快乐也悄悄地隐藏在这三个字中。

“恕”,宽恕他人的错误行为,机能体现出自己博大的胸怀,又能感受到在宽恕了别人之后,心中的那份愉悦和清爽。孔子说:“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曾经有过这样的一个故事:一对夫妇的儿子因车祸而身亡,但是,肇事司机撞人后立刻驾车逃跑了,抓不到他。夫妇俩悲痛欲绝,有人问:

“你们恨那个撞死你们儿子的司机吗”夫妇俩说:“不恨。我相信他不是故意的,恨,只能恨儿子的命。

”这一信息传到了司机的耳中,司机倍感羞愧,便到公安局自首了。由此可见,宽恕的力量多么强大!

“仁”,爱一个人能够使那个人的心中充满。孔子说:“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能近取譬,可谓人之方也已。”能够从小事做起,推己及人,这就是实践仁义的方法。关心他人是仁慈的,所以我们应该尽力帮助一些需要我们帮助的人。

“智”,了解别人叫做“智”。我们应该做一个充分了解他人的人,孔子说:“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虽然这句话是关于道德修养的,但是也让我们知道,了解他人是很重要的。

当我们认识一个人,知道他们需要什么,我相信我们能感受到幸福。

“恕”、“仁”和“智”,三个字集中在一起就构成了一个美好的人了。“予人玫瑰,手有余香”,给予比获取更能使我们的心中充满幸福和快乐。每个人都想过上幸福的生活,而幸福的知识识一种与贫富无关、与心相连的感觉。

其实,快乐就生活在我们的心中。如果我们的心感到快乐,那么我们就快乐;如果我们的心不快乐,那么我们就不快乐。幸福是一种信念。我们应该相信幸福永远在我们身边,让它永远活在我们心中。

读后感读后感

读后感xx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