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一年级上册数学课件范本五篇

09-21

老师会对课本中的主要教学内容整理到教案课件中,所以老师写教案可不能随便对待。教案是评估学生学习效果的有效依据,好的教案课件是怎么写成的?我们听了一场关于“小学一年级上册数学课件”的演讲让我们思考了很多,经过阅读本页你的认识会更加全面!

小学一年级上册数学课件【篇1】

设计说明

本节课是在学生学习了连加、连减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教材安排了两道例题。根据小学生年龄小、活泼好动的特点,我在教学中力求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让学生在愉悦和谐的课堂气氛中获取新知,具体教学设计如下:

1.创设情境,让情境贯穿课堂始终

《数学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在低年级的`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设计生动有趣的数学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理解和认识数学知识。所以,我在开头便创设了一个大家都喜欢的《丑小鸭》的情境,学生的兴趣一下子就上来了。而且在新课部分也延续了这一情境,由丑小鸭变成的这些白天鹅展开教学,不仅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更有效地组织了课堂纪律。

2.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意识,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

通过声情并茂的课件演示对学生形成刺激,为学生自主探究创造条件。课件演示4只白天鹅,先飞来3只,又飞走2只这样的场面,让学生认真观察、自觉叙述、理解图意,然后自己读题、自己试算、同桌交流,体现学生活动的主体意识,重视让学生进行观察、比较概括,把加减混合与连加、连减联系起来,从而得出方法相同的结论。一方面培养学生类比迁移的能力,促进学生自主建构数学知识;另一方面加强了学生之间的互动,培养学生的相互合作能力。

课前准备教师准备 PPT课件

学生准备 小棒教学过程⊙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谈话引入

同学们,《丑小鸭》的故事大家听说过吗?那是丹麦著名作家安徒生写的童话。谁知道那只受尽了苦难的丑小鸭最后怎样了?(变成了白天鹅)今天,老师就施展魔法,把丑小鸭也变成白天鹅,大家高兴吗?

课件出示口算题:(口算题的背景是4只丑小鸭)

3+2+4= 4+1+5=

9-2-6= 7-2-3=

只要同学们把这些题答对了,丑小鸭就会变成美丽的白天鹅,童话能不能变成现实就看你们的了!

2.生速算出答案

学生正确算出一道题,师点击鼠标,就会有一只丑小鸭变成白天鹅。(课件演示:白天鹅飞起来,飞到湖边)

师:多么美丽的白天鹅啊!雪白的身子,细长的脖颈……它们飞呀飞,飞到了一个美丽的湖边,它们纷纷落入湖中尽情地嬉戏着。

设计意图:一年级新生的学习大多以无意识注意和形象思维为主,他们好奇、好胜,对新事物有着天生的亲切感。因此,用他们喜爱的童话激发兴趣,复习引入,让学生产生学习的心理需求,进而主动参与学习活动。

小学一年级上册数学课件【篇2】

年级  一   班级      主备人  丁盛霞  备课时间  2 010  年 9月 2 日

基本内容 教材P12-13页“想想做做”第4-7题。

和要求 1、进一步理解1~5各数的含义,会认、读、写1~5各数,会用这些数表示数量在5以内的物体的个数。

2、结合具体情境,初步感受数与生活的联系,体验用数进行交流的愿望。

3、结合教学进行爱学校、爱老师和有学习的教育,初步学生认真写数的习惯。

及难点 指导学生写1-5各个数字。

1、练习写1-5各数,写在日字格中,每个写一行。

2、完成第4题。

3、完成第5题。

年级  一   班级      主备人  丁盛霞  备课时间  2 010  年 9月 2 日

基本内容 教科书第14页例题,第14~15页“想想做做”的习题。

和要求 1、让学生经历观察、活动、交流的过程,初步理解“几”和“第几”的不同含义,能区分几个和第几个,并在实际中加以运用。

2、在具体的情境中练习运用“上、下、前、后、做、右”这些词语与“第几”相结合描述物体的位置,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探索规律和推理的能力。

3、让学生在学习活动中发展合作交流的意识,培养语言表达的能力,并且能渗透尊敬老人的教育。

及难点 区分和理解几、第几的不同含义,并能在生活实际中运用。

(1)提问:图上有几个人在买票?谁排在最前面,谁排在最后面?

(2)提问:从前往后数,戴帽子的小男孩排在第几?不戴帽子的男孩排在第几?

(3)谈话:反过来说:排在第2的是谁,指几个人?排在第5的是谁,指几个人?

2、“想想做做”第1题。

(1)老师点灯笼学生回答。

(2)老师提要求学生涂色。

(3)书上练习。

1、“想想做做”第2题(左图)。

(3)问:老师想了解哪些同学住的是楼房?你家住几楼?

2、“想想做做”第2题。

问:同学们看哪只猴子比较特别?它是第几只猴子,你是怎么数的?

得出:可以从上面数起,戴帽子的是第2只,也可以从下面数起,戴帽子的是第4只。

1、“想想做做”第5题。

2、你能说一句带有几和第几的话吗?在我们身边找一找!

引导:自己的座位是几排几座,红花榜的排名,自家住房是几楼几室等等。

3、发散练习。

告诉同学你喜欢吃的东西是第几个,让同学猜猜你喜欢吃的是什么?

年级  一   班级      主备人  丁盛霞  备课时间  2 010  年 9月 2 日

基本内容 教科书第16页例题和第17页“想想做做”的习题。

和要求 1、理解0的具体含义,会读、写0。

2、掌握0~5的顺序,加深认识数的排列顺序。

3、体会0在日常生活中的运用,初步培养学生用数学的眼光观察事物的意识。

1、(出示0的卡通形象)“0”自我介绍说:小朋友,我的名字叫零,我神通广大,无处不在。想想你在哪儿见到过我呢?(让学生尽情地说)

2、“0”再说:那么你们知道我可以表示哪些意思呢?(让学生说说自己对0的认识)

2、教学例2及0的写法。

先出示例2图,让学生想一想,两幅图表示怎样的一件事情,再跟同桌说一说。

原来的萝卜数用什么数表示?现在呢?教师强调一个萝卜也没有用0表示。

你会写0吗?

学生独立完成书本上的描红后继续在日字格里写出两个0,教师巡视,注意对个别困难学生的指导。

3、教学例3。

讲述:通过我们刚才的学习,我们知道0这个数可以表示什么?是不是所有的0都表示一个都没有呢?请同学们拿出自己的直尺,看一看直尺开始的地方是几?

直尺上的数是怎样排列的?请你从左到右依次读一读。

1、“想想做做”第1题(“小猴摘桃”的故事)。

2、“想想做做”第2题。

学生独立填写,教师巡视,然后汇报交流,并说说其中0所表示的意思。

年级  一   班级      主备人  丁盛霞  备课时间  2 010  年 9月 2 日

基本内容 教科书第18~19页的例题,第19页“想想做做”的习题。

和要求 1、初步学会用一一对应的方法比较物体的多少,了解“同样多”、“多”、“少”的含义。认识=、>和<表示的意思及用法,会比较5以内数的大小。

2、发展初步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3、能积极参与数学学习的活动,喜爱学习数学。

1、教学“=”。

提问:小兔队有几只?(4只)贴出4只兔。小猴队有几只?(4只)对应贴出4只猴。  提问:一个对一个地比,你从中知道了什么呢?(小兔和小猴同样多;4个对4个正好同样多;4和4相等……)

提问:4和4相等,我们可以在4和4中间用什么符号来表示呢?(学生猜一猜,再看看书上是怎么说的。)

讨论交流,说明:像“=”这样的符号就是我们今天要认识的新朋友,它的名字叫等号,4=4读作:4等于4。(板书)

教师示范写法,学生描红。

2、教学“>”。

指名贴出松鼠的只数,再一一对应贴出小熊的只数,让学生说说从图中知道了什么。(松鼠队比小熊队多;小熊队比松鼠队┥俚)

提问:4和4同样多,我们可以用等号来表示,那么5比3多,可以用什么符号来表示呢?(学生猜一猜,再看书上是怎么告诉我┟堑摹)

说明:这就是我们今天要认识的另一位新朋友(板书>),它的名字叫“大于号”,5>3读作:5大于3。(板书)

提问:让我们仔细瞧瞧,>长的是什么样子?学生汇报。

3、用同样的方法教学“<”。

1、“想想做做”第1题。

年级  一   班级      主备人  丁盛霞  备课时间  2 010  年 9月 2 日

和要求 1、通过对5以内数的认识、几和第几的认识以及数的大小比较的综合练习,帮助学生进一步巩固对5以内数的顺序的认识、数数和数的大小的比较。

2、训练学生应用数数的知识收集相应的信息,应用学过的符号表示两个数的大小关系的能力,锻炼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3、加强学生数的书写训练,培养良好的书写习惯。

说说为什么这样填写?

让学生从小到大和从大到小读一读,体会这些数的顺序。

2、第2题:

说说图意,观察有哪些小动物在比赛?

先让学生数出每个小动物套中了几个,并在相应的□里填一填。

再比较填出的数,确定每个小动物的名次。

3、第3题:

观察图,说说图中画了一些什么?

引导学生根据下面的小图说清是把哪两种花(或小动物)进行比较。

完成填空后,说说比较的方法和结果。

4、第4题:

让学生先独立完成,然后通过交流,使学生知道有些题目可以是不同的答案。

了解解决问题的基本方法,有条理的思考。

小学一年级上册数学课件【篇3】

年级  一   班级      主备人  丁盛霞  备课时间  2 010  年 9月 23日

基本内容 教材第42页例题和“试一试”,完成第43页“想想做做”

和要求 1、让学生在实际情境中初步认识减法,初步理解减法的含义,能够正确计算5以内的减法,并能用减法解决简单的问题。

2、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理解能力。

及难点 理解体会减法的含义,能够正确计算5以内的减法。

1、复习10以内数的分与合。

2、其他学生以对口令的形式进行10以内数的分与合的练习。

3、教师出示口算卡片,学生口算。

1、教学例1。

(1)媒体出示主题画。

师:同学们仔细观察,图上画的是什么?有些什么?有几个?

(2)和学生一起分析图画。

(3)教学有0的减法的含义。

①    小朋友,原来有3个人,后来3个都走了,没有小朋友了,象这样从3个中去掉3个,我们就可以用什么方法计算?

③    最后剩下几个小朋友?得数是几?

齐读这个加法算式。

这个算式就表示从3中去掉3,就是没有的意思。(让学生复述几遍)。

2、教学例2。

(1)媒体出示图画。

(4)左边有5朵花,右边没有花,一共还是几朵花?那么5加0等于几呢?

1、完成“想想做做”的第1题。

(1)让学生明确图意。

(2)说出图意:左边有0个桃子,右边有4个桃子,一共有4个桃子。

(3)在书上填写。

2、完成第2题。

(1)先让学生摆小棒,边摆边说。

(2)在书上填写得数。

(3)集体订正。

3、完成第3题。

4、完成第4题。

5、完成第5题。

年级  一   班级      主备人  丁盛霞  备课时间  2 010  年 9月 23 日

基本内容 教材第44页例题和“想一想”,完成第44-45页“想想做做”第1-6题

和要求 1、让学生经历有关0的加、减法计算方法的探索过程,能够正确计算5以内有关0的加、减法。

2、发展学生初步的动手操作能力、发散思维能力、分析比较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2、其他学生以对口令的形式进行10以内数的分与合的练习。

1、教学例1。

(1)媒体出示主题画。

师:同学们仔细观察,图上画的是什么?有些什么?有几个?

(2)和学生一起分析图画。

(3)教学有0的减法的含义。

小朋友,原来有3个人,后来3个都走了,没有小朋友了,象这样从3个中去掉3个,我们就可以用什么方法计算?

最后剩下几个小朋友?得数是几?

齐读这个加法算式。

2、教学例2。

(1)媒体出示图画。

(4)左边有5朵花,右边没有花,一共还是几朵花?那么5加0等于几呢?

1、完成“想想做做”的第1题。

2、完成第2题。

3、完成第3题。

4、完成第4题。

5、完成第5题。

小学一年级上册数学课件【篇4】

1.例题的教学内容分三个层次编排。

首先是分辨自己的右手和左手,要发言的请举右手既是对学生的常规教育,也让学生记住自己的右手。接着以练习本在数学书的左面数学书在练习本的右面为例,教学用左、右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然后让学生看图说说其他物体间的位置关系,初步学会语言描述。

在教学练习本和数学书的位置关系时要注意三点: 一是让学生联系自己的左手和右手,分辨这两个物体哪个在左面、哪个在右面;二是指导学生用在的哪面进行表达;三是两句话中的任何一句都清楚地表达了练习本与数学书的位置关系,可以这样说,也可以那样说,而且从其中的一句话可以推理得出另一句话。要体会这两句话之间的.必然联系,但不要求学生同时说两句话,不要刻意进行这样的练习。

看图说一说以左、右关系为主。图中的小明、小红、小刚、小芳四人的朝向与学生是一致的,学生按自己对左、右的感受确定小明在小红的左边、小芳在小刚的右边等位置关系不会有困难,也不会有歧义。如果说出前后或上下关系也是可以的。

2.联系自己的身体作出判断。

一年级学生辨别左右的时候,大多数都要先想一想自己的左手、右手,才能作出判断,这是学生年龄、心理发展特征的表现。想想做做第1题遵循这个规律设计游戏活动,先是握拳头,记住自己的左手与右手;再拍手,体会左手那边是左边,右手那边是右边;最后是摸耳,从左手摸右耳,右手摸左耳,感受左右是相对的。这些游戏要反复进行,让学生学会辨别左右。

想想做做第2、4、6题涉及左右的时候,要提醒学生先想自己的左手与右手,分清左面与右面,然后回答问题和操作活动。即使发生错误,也要联系左手和右手认识错误,从而改正。

3.在开放的情境中练习。

想想做做第3题通过苹果上面是鸡蛋引导学生在开放的情境中观察和表达。教学物体之间的上、下位置关系要注意三点。一是让学生充分地说。图中的五种物体放在冰箱的四层里,每两层物体的位置都有上、下关系。因此,可说的内容很多。让学生充分地说,既能调动积极性,又给他们大量的练习机会。二是语言结构不要过分单调、机械。可以像教材示范的那样说什么的上(下)面是什么,也可以说什么在什么的上(下)面。在注意语言准确、完整的同时,鼓励说法多样,通过语言的灵活促进思维的灵活,但不要进行说法多样的训练。三是收集一些相关的语言,如苹果的上面是鸡蛋,鸡蛋的下面是苹果;面包的上面是苹果,面包的下面是白菜;牛奶在苹果的下面,牛奶在白菜的上面等,让学生从中体会位置关系是相对的。

小学一年级上册数学课件【篇5】

小学阶段的第一堂数学课,要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材选择儿童乐园的一些场景,组成生动活泼、惹人喜爱的画面,吸引学生学习。主要教学活动是观察场景,了解里面有些什么,数出各种物体的个数,并用画圆点的方式表示各种物体的数量。通过这些活动,初步感受“看”和“数”能了解生活中的现象和事物,是学习数学的方法。同时,在活动中进行初步的常规教育。

教材由两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是综合性场景图,里面有许多物体,各种物体的个数都不相同,分别为1~10个。第二部分是十幅小图及相应的点子图。每幅小图里只有一种物体,是从综合场景里分离出来的。点子图表示物体的数量。

1认真组织学生观察。

场景图里,有些物体数量较少,有些物体数量较多;有些物体比较集中,有些物体比较分散;有些物体容易看到,个别物体有较隐蔽的部分。要组织学生仔细观察,说说从图中看到些什么,指指这些物体在哪里。带领学生经历“从整体到部分”“从粗略到细致”的观察过程,不但了解图的内容,而且学习观察的方法。要组织学生交流,相互倾听和相互补充,使观察的效果更好。要让学生知道一些学习常规。

2用圆点表示物体的个数。

十幅小图都是从场景中分离出来的,一幅小图里只有一种物体,便于计数和表示数量。用圆点表示物体的个数,主要有三个原因: 一是尚未进行认数教学,不宜用数表示物体的个数。二是几个物体画几个圆点,圆点与物体相对应,渗透对应思想。三是圆点能且只能表示各种物体数量方面的属性,不表示物体的其他属性。这种初步的抽象,对后面的认数十分重要。

前面的三幅小图,物体及圆点都已画好。可以通过“滑梯下为什么画一个圆点”“秋千下为什么画两个圆点”等问题,引导学生理解圆点的作用,这样,在飞机、蝴蝶、鸟下面画表示个数的圆点就不会有困难了。至于根据已经画出的七个、八个、十个圆点,说出小图中的物体,只要在情境图里指一指有关的物体,数一数是这样的几个,不要求学生在小图中画这些物体。

比较是重要的思维活动,也是常用的学习方法。人们在认识某一事物或现象的时候,经常把这一事物或现象和其他事物或现象进行对照,寻找异同,从而认识事物或现象的特征,完善自己的认知结构。本单元让学生开展简单的比较活动,经历并体验比较的过程,学习比较的方法,为以后的数学教学作思想方法上的准备。

教材把学生带进熟悉的活动场景,里面有许多可以比较的内容,主要比较物体的长短(高矮)和轻重。

1 突出比较的方法。

学生在幼儿期间的生活中,经常遇到比两个物体的长短、轻重等实际问题。那时,他们只注意问题的结果,比较的过程往往是模糊的。本单元教学的比一比,突出比的过程,让学生理解并学习比的方法。如,比两根跳绳哪根长,要把这两根绳拉直,一端对齐着平放。比两个小朋友谁长得高,两人要站在平地上,背*着背。又如,比柿子和石榴哪个重,可以把它们分别放在支架的两端,根据支架的倾斜情况作出判断。教学时,要让学生理解这些方法,并体会方法的合理性。说说图中是怎样比出哪根绳长的,在小朋友跳绳的时候能比出哪根长吗?图中是怎样比出哪个小朋友长得高的,他们都站在滑梯上能很快看出谁高吗?图中是怎样比出柿子和石榴哪个重的,如果没有支架只凭观察行吗?“想想做做”第1题,让学生思考比两枝、三枝铅笔长短的方法,在操作中应用并内化比较方法。

2 鼓励学生寻找比的对象。

例题在比较跳绳的长短、小朋友的高矮、柿子和石榴的轻重之后,提出问题:“你还能在图中找一找、比一比吗?”鼓励学生寻找对象进行比较。情境图为学生预留了许多比长短、轻重的内容,如: 石榴树和柿子树的高矮,桌子和凳子的高矮,两条石子路的长短……两根跳绳除了比长短,还能比轻重;两个小朋友除了比高矮,也能比轻重。通过这个教学环节,让学生多次经历比的过程,应用比的方法,感受这些数学问题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初步培养应用意识。

3 适当提升思维的要求。

“想想做做”里安排了一些略微变式或稍复杂的比较问题,既要应用例题里教学的方法,还要通过推理作出判断。学生从中既能获得更多的体验,还能受到其他内容的教育。第2题左边一题,仅看图中两人的脚和头,身高似乎一样。如果伤员也站在地面上,他一定比女孩高,这就是简单的推理。另外,学生还能受到爱心教育。右边一题,小熊比小鹿矮、比小兔高,小熊的下面既不能画“肌保也不能画“○”。学生可以体会高与矮是相对的。第3题比路的远近是比长短的变式,通过直路近、弯路远,渗透两点间的连线中线段最短的思想。第4题右边一题中,支架平衡表示1个红萝卜和3根胡萝卜同样重,得出1个红萝卜比1根胡萝卜重的结论,也进行了简单的推理。应用数学知识和方法进行判断与推理,是学生自己的思维活动,别人无法替代。教学时要注意创设情境,引发主动思考;组织交流,体会思考过程,帮助学生逐渐学会数学地思考问题。

4 选择适宜学生的表达方式。

比较物体的长短、轻重,让学生在方框里画“肌被颉啊稹保这是用符号表示比的结果。这种表达方式符合一年级学生的实际,是对全体学生的基本要求。比较是在两个或多个不同物体之间进行的,结论是相对的。如果在教学中适当出现一些“×比×长”“×比×重”这些完整的语言,有利于学生体会比较的思想,理解比的方法。不过,要在学生用符号表示结果后,教师有意识地用完整的语言表述,并且只要求学生听懂。也允许部分有能力的学生这样表达,而不作为对全体学生的基本要求。另外,“甲比乙长”还可以说成“乙比甲短”,这是一个现象的两个方面。从前者能得出后者,又是一次推理。教学时适当进行这样的思维活动,是有好处的,也是学生能够实现的。

幼儿教师教育网的幼儿园教案频道为您编辑的《小学一年级上册数学课件范本五篇》内容,希望能帮到您!同时我们的小学一年级上册课件专题还有需要您想要的内容,欢迎您访问!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