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与圆的位置关系课件十五篇

10-06

俗话说,磨刀不误砍柴工。为了使每堂课能够顺利的进展,教师通常会准备好下节课的教案,因此,老师会在授课前准备好教案,教案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进入课堂环境中来。所以你在写幼儿园教案时要注意些什么呢?为了让你在使用时更加简单方便,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圆与圆的位置关系课件十五篇”,更多信息请继续关注我们的网站。

圆与圆的位置关系课件【篇1】

如图(1),⊙O1与⊙O2外切,这个图是 轴对称图形吗?如果是,它的对称轴是什么?切点与对称轴有什么位置关系?如果⊙O1与⊙O2内切呢?〔如图(2 )〕

[师]我们知道圆是轴对称图形,对称轴是任一直径所在的直线,两个圆是否也组成一 个轴对称图形呢?这就要看切点T是否在连接两个圆心的直线上,下面我们用反证法来证明.反证法的步骤有三 步:第一步是假设结论不成立;第二步是根据假设推出和已知条件或定理相矛盾的结论;第三步是证明假设错误,则原来的结论成立.

证明:假设切点T不在O1O2上.

因为圆是轴对称图形,所以T关于O1O2的对称点T'也是两圆的公共点,这与已知条件⊙O1和⊙O2相切矛盾,因此假设不成立.

则T在O1O2上.

由此可知图(1)是轴对称图形,对 称轴是两圆的连心线,切点与对称轴的位置关系是切点在对称轴上.

在图(2)中应有同样的结论.

通过上面的讨论,我们可以得出结论:两圆相内切或外切时,两圆的连心线一定经过切点,图(1)和图(2)都是轴对称图形,对称轴是它们的连心 线.

圆与圆的位置关系课件【篇2】

在一张透明纸上作一个⊙O.再在另一张透明纸上作一个与⊙O1半径不等的⊙O2.把两张透明纸叠在一起,固定⊙O1,平移⊙O2,⊙O1与⊙O2有几种位置关系?

[师]请大家先自己动手操作,总结出不同的位置关系,然后互相交流.

[生]我总结出共有五种位置关系,如下图:

[师]大家的归纳、总结能力很强,能说出五种位置关系中各自有什么特点吗?从公共点的个数和一个圆上的点在另一个圆的内部还是外 部来考虑.

[生]如图:(1)外离:两个圆没有公共点,并且每一个圆上的点都在另一个圆的外部;

(2)外切:两个圆有唯一公共点,除公共点外一个圆上的点都在另一个圆的外部;

(3)相交:两个圆有两个公共点,一 个圆上的点有的在另一个圆的外部,有的在另一个圆的内部;

(4)内切:两个圆有一个公共点,除公共点外,⊙O2上的点在⊙O1的内部;

(5)内含:两个圆没有公共点,⊙O2上的点都在⊙O1的内部.

[师]总结得很出色,如果只从公共点的个数来考虑,上面的五种位置关系中有相同类型吗?

[生]外离和内含都没有公共点;外切和内切都有一个公共点;相交有两个公共点.

[师]因此只从公共点的个数来考虑,可分为相离、相切、相交三种.

经过大家的讨论我们可知:

投影片(24.3A)

(1)如果从公共点的个数,和一个圆上的点在另一个圆的外部还是内部来考虑,两个圆的位置关系有五种:外离、外切、相交、内切、内含.

(2)如果只从公共点的个数来考虑分三种:相离、相切、相交,并且相离 ,相切

圆与圆的位置关系课件【篇3】

本节课学习了如下内容:

1.探索圆和圆的五种位置关系;

2.讨论在两圆外切或内切情况下,图形的轴对称性及对称轴,以及切点和对称轴的位置关系;

3. 探讨在两圆外切或内切时,圆心距d与R和r之间的关系.

Ⅴ.课后作业 习题24.3

Ⅵ.活动与探究

已知图中各圆两两相切,⊙O的半径为2R,⊙O1、⊙O2的半径为R,求⊙O3的半径.

分析:根据两圆相外切连心线的长为两半径之和,如果设⊙O 3的半径为r,则O1O3=O2O3=R+r,连接OO3就有OO3O1O2,所以OO2O3构成了直角三角形,利用勾股定理可求得⊙O3的半径r.

解:连接O2O3、OO3,

O2OO3=90,OO3=2R-r,

O2O3=R+r,OO2=R.

(R+r)2=(2R-r)2+R2.

r= R.

圆与圆的位置关系课件【篇4】

学科(版本)北京版数学章节第五单元《圆》学时1年级六年级教材分析

圆是在学生认识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等多种平面图形的基础上展开,也是小学阶段认识的最后一种常见的平面图形。研究两个圆的位置关系,既要掌握画圆的方法,还要明白通过画出对称轴给不同的情况进行分类,最后要探索当圆的大小位置各不相同时,对称轴的情况也不相同,从而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学习者特征分析

本班同学对于圆有一定的认识,对于两个圆的位置关系有初步的了解,但是真正做到根据对称轴的条数不同进行分类没有了解,尤其是对于三个圆的分析不清楚.教学目标

1能够准确画出两个大小不同的圆的位置关系.

2能够准确找出两个大小不同圆的对称轴,并根据对称轴的条数进行分类.

3能够从两个大小不同的圆拓展到两个大小相同的圆或是三个圆

4能够发现生活中的圆形图案

5能够利用圆形设计出美观的图案教学重点难点及解决策略

1能够准确找出两个大小不同圆的对称轴,并根据对称轴的条数进行分类.

2能够从两个大小不同的圆拓展到两个大小相同的圆或是三个圆

3能够利用圆形设计出美观的图案技术准备

白板

教学流程图

通过观看图片发现生活中圆形物体的美----任意两个大小不同的圆会有怎样的位置关系----根据对称轴的条数进行分类----画出两个大小不同圆的对称轴----换成两个大小形同的圆进行分类----任意画三个圆要求只有一条对称轴----任意画三个圆要求有两条对称轴----任意画三个圆要求有无数条对称轴----用圆形设计美观的图案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教学内容活动设计活动目标媒体使用及分析(交互式电子白板使用功能)一观察导入

二思考

三分类

四绘图

五分类

六按要求画圆

七画圆设计图形出示生活中的圆,使同学们认识到圆组成生活中的美的各种图形.

白板出示两个大小不同的圆,同桌间思考这两个圆会有哪些位置关系?

将两个圆不同的位置关系进行分类,说清你分类的理由

画出每组圆的对称轴

根据对称轴的条数进行分类

两个大小不同的圆的位置关系我们已经清楚了,你能按要求画出圆吗?

1画两个大小相同的圆,要求有两条对称轴。

2画三个大小不同的圆,要求他们有无数条对称轴。

利用圆规画圆,设计出美丽的图形视频出示由生活中的圆组成的小动画,使学生们体会到圆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及圆的美.

白板出示两个大小不同的圆

小组间讨论思考这两个圆会有哪几种位置关系,找同学在白板上演示完成。

找两名同学说一说对不同位置关系的分类,说清分类的理由即可,最后引导根据对称轴条数的不同进行分类。

请2-3名同学画出每组圆的对称轴,并与圆进行组合。

请一名同学直接口头表达根据对称轴的条数进行分类,

两个大小不同的圆有怎么的位置关系,我们已经认识了我们一起来回忆。边看视频边起名字。

那你能按要求画出下面的圆吗?

1画两个大小相同的圆,要求有两条对称轴。

2画画三个大小不同的圆,要求他们有无数条对称轴。

圆在我们的生活中随处可见,而且我们的生活离不开圆,你能用圆设计出美丽大方的图案吗?了解到圆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并能够认识到由圆组成的图形都很美观大方.

通过小组交流两个大小不同的圆的位置关系,同学白板演示,可以很清楚明了的认识圆的位置关系。

通过学生观察并分类,引导出最后的按对称轴的条数进行分类,为下一个环节做铺垫。

完成本节课的重点,找到不同位置的两个圆的对称轴。

更清楚分类结果,同时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

通过观看视频,进一步巩固两个圆的位置关系,并给它们起不同的名字。拓展延伸,出示大小相等的两个圆有怎么的位置关系?大小不等的三个圆有怎样的位置关系?

认识圆的作用,利用圆画图。通过白板插入视频,播放.

通过截屏功能认识生活中的圆.

利用白板的拖动复制功能画出许多圆,利用屏幕录制功能将学生的分类记录下来。

通过组合功能将两个圆组合在一起。

通过组合功能将两个圆组合在一起。

视频

圆规画圆

圆规画圆

屏幕录制板书设计

圆与圆的位置关系课件【篇5】

一、教材分析

地位和作用:本节课是人教版九年级上册24章第2节的第3课时,是学生已掌握了点与圆、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等知识的基础上,来研究平面上两圆的不同位置关系,是学生对圆的知识应用的基础,也是今后到高中继续研究平面与球的位置关系,球与球的位置关系的基础。因此本节课的内容是至关重要的,它对知识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二、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目标:

1、探索并了解圆与圆的位置关系。

2、探索圆与圆的位置关系中两圆圆心距与两圆半径间的数量关系。

3、能够利用圆与圆的位置关系和数量关系解题。

过程与方法:

学生经历探索圆与圆的位置关系的过程,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归纳、概括的能力;学会“类比”、“分类讨论”、“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提高运用知识和技能解决问题的能力,发展应用意识。

情感态度目标:

学生经过操作、实验、确认等数学活动,体会运动变化的观点,量变产生质变的辨证唯物主义观点,感受数学中的美感。

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探索并了解圆和圆的位置关系。

教学难点:探索圆和圆的位置关系中两圆圆心距与两圆半径间的数量关系。

三、教法与学法分析

1、课堂上本着人人学有用的数学,人人获得有价值的数学的新课程理念,从生活中的图形实例出发引入新课,并用动画演示,直观形象的展示圆与圆的位置关系,经过探索、讨论、观察、总结、再运用的学习过程,逐步深入地探索知识和掌握知识,非常符合这个年龄段学生的认知特点;

2、改生硬的传授和呆板的讲课,着眼于直观感知和操作认识,从学生熟悉的实际出发,让学生看一看、想一想认识图形的主要特征与图形变化的基本性质,学会识别不同的圆与圆的位置关系的图形;

3、在课堂上赋予适当的教学说理,达到把知识由浅入深;从无规律到有规律;从直观认识到理性认识的数学学习过程,培养学生一定的合理推理能力以及增强学生的严密的思考能力,同时培养学生适当的数学素养。

四、教学程序设计

1、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2、提出问题,引导探究;

3、动画演示,探索新知;

4、归纳总结,整体感知;

5、应用新知,拓展提高;

6、布置作业,巩固加深。

五、教学过程

1、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欣赏图片,激发学生对探索两圆位置关系的兴趣,由此引入到要研究的课题。(课件展示)

2、提出问题,引导探究

探究1: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的几何特征是通过公共点来刻画的,请同学们猜想一下,圆与圆的位置关系按公共点分类能分成几类?

动手操作:在事先准备好的两张透明的纸上画两个半径不同的⊙O1和⊙O2,把两张纸叠合在一起,固定其中一张而移动另一张,你能发现⊙O1和⊙O2有几种不同的位置关系?每种位置关系中两圆有多少个公共点?

设计意图:让学生亲自动手实验,参与数学活动。

3、动画演示,探索新知

设计意图:是让学生运用运动变化的观点观察两圆的位置关系的变化及公共点个数的变化情况,学会用类比和分类讨论的方法去研究两圆的位置关系。

学以致用:

1、20xx北京奥运会自行车比赛会标在图中两圆的位置关系是_____

2、在图中有两圆的多种位置关系,请你找出还没有的位置关系是__

3、请你指出生活中图片蕴含的圆和圆的位置关系(图形在课件上)

设计意图:是让学生学会用数学语言表述问题,体会数学来源于生活,并服务于生活,增强应用意识。

探究2:影响直线与圆位置关系的数量因素是半径和圆心到直线的距离,那么影响圆与圆的.位置关系的数量因素是什么?

探究2是本节课的重点内容,教学中通过课件的动画演示,让学生探索出不同位置关系时两圆的圆心距(d)和两圆的半径(R和r)的数量关系。(观看课件动画)

设计意图:利用多媒体动画演示让学生直观形象地观察圆与圆的位置关系,学生能轻松的从数量关系的角度来探索两圆的位置关系,突破难点,体会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

4、归纳总结,整体感知

通过前面的教学让同学们自己总结,填写下表:

圆与圆的位置关系

位置关系图形交点个数d与R、r的关系

(R>r)

d>R+r

d=R—r

设计意图:采用表格形式,将知识点归纳,通过表格很容易看出圆与圆的位置关系的分类情况,体会数形结合思想,以及两圆位置关系的判定方法,让学生形成清晰、系统、完整的知识网络。

5、应用新知,拓展提高

例1:如图,⊙0的半径为5cm,点P是⊙0外一点,OP=8cm,

求:(1)以P为圆心,作⊙P与⊙O外切,小圆P的半径是多少?

(2)以P为圆心,作⊙P与⊙O内切,大圆P的半径是多少?

练习:圆O1和圆O2的半径分别为3厘米和4厘米,下列情况下两圆的位置关系是怎样?

(1)O1O2=8厘米(2)O1O2=7厘米

(3)O1O2=5厘米(4)O1O2=1厘米

(5)O1O2=0。5厘米(6)O1和O2重合

设计意图:利用两圆位置关系与圆心距和半径之间的数量关系来解决问题。培养学生应用知识的能力。

6、归纳总结,布置作业

1)问题:回顾本节课的探究过程,我们懂得了哪些新知识,学会了哪些方法?

2)布置作业:

A:课本习题14.3中第1、4、6题。

B:课余探索:和圆O1(半径为2)圆O2(半径为1)都相切且半径为3的圆共有几个?

设计意图:通过总结回顾本节内容,帮助学生学会归纳,反思,培养科学的认知习惯。作业布置注重了分层,让探究延伸到课外。

六、教学评价

1、本节课的设计,我从生活中的图形实例出发引入新课,运用动画演示,直观形象地展示圆与圆的位置关系。让同学们经过探索、讨论、观察、总结得出结论。

2、采用表格的形式将圆与圆的位置关系分类列出,既体现了分类思想,又体现了数形结合思想;把知识由浅入深,从直观认识到理性认识的数学学习过程,是学生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

3、通过课后作业的完成情况,进一步了解学生对圆与圆的位置关系的理解和掌握的程度。教师根据这些评价结果做出相应的反馈和调节,调整设计下节课或下阶段的教学内容,以达到尽可能好的教学效果。

板书设计:

位置关系图形交点个数d与R、r的关系

(R>r)

d>R+r

d=R—r

圆与圆的位置关系课件【篇6】

作为一位杰出的老师,就不得不需要编写说课稿,借助说课稿可以让教学工作更科学化。那要怎么写好说课稿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直线和圆的位置关系说课稿,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一、教学内容分析

1、教材分析:

《圆》这一章,是学生平面几何学习中一个重要的内容,如何在圆的教学中,让学生在直线型图形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去体会研究几何图形的思维和方法,深刻领悟几何学的学科观点,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下面是《圆》这一章的框架图:

2、学情分析:

通过前面8章的有关几何的学习,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空间概念和几何直观,具有研究几何图形的思维和方法,有了上节课点和圆的位置关系的铺垫,学生对于探究直线和圆的位置关系并不会感到陌生。

二、教学目标的确定

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及学生的实际情况,确定了三个方面的目标:

1、了解直线和圆的三种位置关系,并能简单应用。

2、在探究过程中,提高学生观察、分析、抽象概括的能力,体会数学的基本思想和思维方式。

3、通过具体的`探究活动,认识数学具有抽象、严谨的特点,体会数学的价值。

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探究直线和圆的位置关系,并能简单应用;

本节课的教学难点是能够从几何和代数两个角度分析直线和圆的位置关系。

三、教学方法的选择

根据教学内容、教学目标和学生的认知水平,主要采取教师启发讲授,学生探究学习的教学方法,教学中使用了几何画板来辅助教学。

四、教学过程的具体设计

为达到本节课的教学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把教学过程设计为四个阶段:复习旧知,引入课题;探索归纳,得出结论;拓展运用,巩固新知;归纳小结,提高认知。具体过程如下:

(一)复习旧知,引入课题

提前准备好的学案上,只有一个O,如右图,

按照相应要求作图:

1、作点P

2、过点P作直线

对于问题1的预案:

设计意图:以学生自己动手画图的形式,复习了上节课的知识————点和圆的位置关系,为接下来探究直线和圆的位置关系奠定基础。

对于问题2的预案:

根据直线和圆的位置关系,将上述所有的情况分类:

提问1:分成几类:

提问2:分类的依据是什么

引导学生得出:根据直线和圆的公共点个数,可以把直线和圆的位置关系分为三类:相交、相切、相离,板书相关概念。

(二)探索归纳,得出结论:

刚才是从几何的角度(交点个数)探究直线和圆的三种位置关系,这阶段将从代数角度将直线和圆的位置关系数量化:

借助几何画板,让学生从运动变化的角度去理解直线和圆的三种位置关系:

圆具有轴对称性,直线也具有轴对称性,所以这个组合图形本身就具有轴对称性,其对称轴是过圆心垂直于该直线的,考虑到对称轴与直线的这种垂直关系在运动的过程中具有不变性,所以我们在考虑用数量来刻画直线和圆的位置关系时,要找的几何量一定是和这种垂直关系密不可分的,因此,圆心到直线的距离就会被考虑,然后先让学生猜想,再用几何画板演示加以严谨的证明验证猜想。

本章的研究主线就是圆的对称性,此环节的设计正符合这个研究逻辑,所以我认为此环节的设计是我的一个亮点。

(三)拓展运用,巩固新知:

1、已知圆的直径是13cm,设圆心到直线的距离是d

(1)若d=4。5cm,则直线与圆_______,有______个公共点

(2)若d=6。5cm,则直线与圆_______,有______个公共点

(3)若d=8cm,则直线与圆_________,有______个公共点。

2、已知圆的半径为r,直线上一点到圆心的距离为d,若d=r,则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是()

A、相交B、相切C、相离D、相切或相交

3、在中,,AB=5cm,AC=3cm,以C为圆心的圆与AB相切,则这个圆的半径是多少?

本阶段的教学主要是通过对例题和练习的思考,使学生初步掌握直线和圆的位置关系,并能简单应用。

(三)归纳小结,提高认识:

知识层面上:

直线和圆的位置关系

相交

相切

相离

公共点的个数

2

1

圆心到直线的距离与半径的关系

dd =rd>r公共点名称交点切点无直线名称割线切线无方法层面上:经历了从不同角度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掌握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方法。布置作业:学练优P59,60

圆与圆的位置关系课件【篇7】

教学内容: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第22页例3,做一做及练习四第1、2题。

教学目标:在确定任意方向的基础上,使学生体会位置关系的相对性。

教学重难点:使学生感受位置关系相对性的重要性。

教法:启发式、演示法、讲解法

学法:分组合作讨论、练习法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在前年--发生了--灾情,我们大家要为--的小朋友献出一份爱心,但是--在我们所居的位置的哪个方位呢?我们又在--哪个方位呢?通过今天所学的内容,同学们回家以后看看好吗?今天我们学习新课:板书课题。

二、出示例3

1、先出示地图在地图上找出上海和北京两地。

2、分小组同自己前面学过的知识说出上海在北京的什么位置,北京在上海的什么位置?

3、学生汇报(1)上海在北京的南偏东的方向上。(2)北京在上海的北偏西300方向上4、组织学生讨论:

为什么在描述两个城市的关系的时候会有两种方式?

结果:因为观测点不同,位置是相对的,方位也是相对的,所以描述的时候会有两种方式。

强调:观测点不同,位置相对,方位相对。

三、反馈练习

小红家

四、小结:通过本节课学习,同学们重点掌握观测点不同位置关系是相对的,方位是相对的。

五、板书设计:

位置关系的相对性

例3北京和上海两地相距大约1067千米。

上海在北京的南偏东约300的方向上。

北京在上海的北偏西约300的方向上

圆与圆的位置关系课件【篇8】

学习目标:

1、理解点与圆的位置关系由点到圆心的距离决定;

2、理解不在同一条直线上的三个点确定一个圆;

是他们三人某一轮掷镖的落点,你认为这一轮中谁的成绩好?

这一现象体现了平面内的位置关系.

1

r,点到圆心的距离为d,

若d>r,则A点在圆 ;若d<r,则B点在圆 ;

若d=r,则C点在圆 。

则有:点P在圆外_____d>r; 点P在圆上_____d=r;点

第一文库网)以点A为圆心,3厘米为半径作圆A,则点B、C、

D与圆A的位置关系如何?

(2)以点A为圆心,4厘米为半径作圆A,则点B、C、

(3)以点A为圆心,5厘米为半径作圆A,则点B、C、

圆的 确定圆的大小,圆的 确定圆的位置;

也就是说,若如果圆的这个圆就确定了。

画图:

2、画过一个点的圆。已知一个点A,画过A点的圆.

3、画过两个点的圆。

过A、B两点,

那么圆心到这两点距离 ,可见,圆心在线段AB的 上。

小结:经过两定点的圆可以画 个,但这些圆的圆心在线段的 上。

4、画过三个点(不在同一直线)的圆。

提示:如果A、B、C三点不在一条直线上,那么经过A、B两点所画的圆的圆心在线段AB的垂直平分线上,而经过B、C两点所画的圆的圆心在线段BC的垂直平分线上,此时,这两条垂直平分线一定相交,设交点为O,则OA=OB=OC,于是以O为圆心,OA为半径画圆,便可画出经过A、B、C三点的圆.

小结:不在同一条直线上的三个点确定 个圆. .....

5,过在同一直线上的`三点能做圆吗?

通过路边苦李的故事体会反证法的思想及运用方法。

2,三角形的外心。

1,如何解决“破镜重圆”的问题。

2,已知:∠A, ∠ B, ∠ C是△ABC的内角.

求证: ∠ A, ∠ B, ∠ C中至少有一个不小于60°

3、写出用“反证法”证明下列命题的第一步“假设”.

(1)互补的两个角不能都大于90°.

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说出来和大家分享一下!

分别画一个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和钝角三角形,再画出它们的外接圆,观察并叙述各三角形与它的外心的位置关系.

圆与圆的位置关系课件【篇9】

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 执教者:刁正久 教学目标 : 1.使学生理解直线和圆的相交、相切、相离的概念。 2.掌握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的性质与判定并能够灵活运用来解决实际问题。 3.培养学生把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的能力及分类和化归的能力。 重点难点: 1.重点:直线与圆的三种位置关系的概念。 2.难点:运用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的性质及判定解决相关的问题。 教学过程 : 一.复习引入 1.提问:复习点和圆的三种位置关系。 (目的:让学生将点和圆的位置关系与直线和圆的位置关系进行类比,以便更好的掌握直线和圆的位置关系) 2.由日出升起过程中的三个特殊位置引入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问题。 (目的:让学生感知直线和圆的位置关系,并培养学生把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的能力) 二.定义、性质和判定 1.结合关于日出的三幅图形,通过学生讨论,给出直线与圆的三种位置关系的定义。 (1)线和圆有两个公共点时,叫做直线和圆相交。这时直线叫做圆的割线。 (2)直线和圆有唯一的公点时,叫做直线和圆相切。这时直线叫做圆的切线。唯一的公共点叫做切点。 (3)直线和圆没有公共点时,叫做直线和圆相离。 2.直线和圆三种位置关系的性质和判定: 如果⊙O半径为r,圆心O到直线l的距离为d,那么: (1)线l与⊙O相交 d<r (2)直线l与⊙O相切d=r (3)直线l与⊙O相离d>r 三.例题分析: 例(1)在Rt△ABC中,AC=3cm,BC=4cm,以C为圆心,r为半径。 ①当r=     时,圆与AB相切。 ②当r=2cm时,圆与AB有怎样的位置关系,为什么? ③当r=3cm时,圆与AB又是怎样的位置关系,为什么? ④思考:当r满足什么条件时圆与斜边AB有一个交点? 四.小结(学生完成) 五、随堂练习: (1)直线和圆有种位置关系,是用直线和圆的个数来定义的;这也是判断直线和圆的位置关系的重要方法。 (2)已知⊙O的直径为13cm,直线L与圆心O的距离为d。 ①当d=5cm时,直线L与圆的位置关系是; ②当d=13cm时,直线L与圆的位置关系是; ③当d=6.5cm时,直线L与圆的位置关系是; (目的:直线和圆的位置关系的判定的应用) (3)⊙O的半径r=3cm,点O到直线L的距离为d,若直线L 与⊙O至少有一个公共点,则d应满足的条件是() (A)d=3   (B)d≤3      (C)d3 (目的:直线和圆的位置关系的性质的应用) (4)⊙O半径=3cm.点P在直线L上,若OP=5 cm,则直线L与⊙O的位置关系是() (A)相离(B)相切(C)相交(D)相切或相交 (目的:点和圆,直线和圆的位置关系的结合,提高学生的综合、开放性思维) 想一想: 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有一点A(-3,-4),以点A为圆心,r长为半径时, 思考:随着r的变化,⊙A与坐标轴交点的变化情况。(有五种情况) 六、作业 :P100—2、3

圆与圆的位置关系课件【篇10】

《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是圆与方程这一章的重要内容,它是学生在初中平面几何中已学过直线与圆的三种位置关系,以及在前面几节学习了直线与圆的方程的基础上,从代数角度,运用坐标法进一步研究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体会数形结合思想,初步形成代数法解决几何问题的能力,并逐渐内化为学生的习惯和基本素质,为以后学习直线与圆锥曲线的知识打下基础。

在近十年的高考中,对选择题题型考查本章的基本概念和性质,此类题难度不大,但每年必考。以解答题考查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可能性不大。所以考试这类题难度为中档题。但是圆这一章性质比较多,特别是直线与圆这一知识非常重要,对后面学习直线与圆锥曲线起着抛砖引玉的作用,要重点研究。解决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的问题,要熟练运用数形结合的思想,既要充分运用平面几何中有关圆的性质,又要结合代定系数法运用直线方程中的基本度量关系,养成勤画图的良好习惯。

学生在前面已经学习了直线与圆的知识,还有圆锥曲线的知识。能够解决一些基本题型,掌握了解析几何的一些常用的数学思想方法。但是因为间隔时间比较长,所以有些知识有些淡忘,特别对某些题型该注意的问题比较模糊。另外对知识的掌握上还是不够熟练,规律方法的总结上缺乏系统性。所以这节课主要是通过典型题目起到复习基本知识总结规律的作用,其实解析几何中圆与圆锥曲线的解题方法有很多共性,在后面设置一个难度稍大,比较综合的题目,起到深化知识,统一方法的作用。

三、设计理念:

课堂教学的中心是学生的学习活动,教学的根本任务是教学生学。本设计努力挖掘内容的本质和联系,充分考虑学生的学习基础和思维发展方向,力求教学过程的自然流畅。在教学方法上,以“问题引导,探究交流”为主,兼容讲解、演示、合作等多种方式,力求灵活运用。在教学目标上,因为这是第一轮复习,所以注重基础和方法规律的总结。以突出解析思想为主,容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与体验为一体,力求多元价值取向。

四、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①巩固高一高二的成果,并在此基础上有所提高,对知识方法的掌握达到熟练程度。

③熟练运用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的相关知识来解决有关问题。

能力目标:① 培养学生观察、分析、类比转化、一题多解的能力;

② 培养学生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总结归纳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① 通过师生的合作与交流,体现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

② 通过直线与圆位置关系相关知识的深入研究,提高学生的解析几何的分析能力,培养学生探究精神和创新意识,让学生感受数学,体会数学美的魅力,激发学生学数学、用数学的热情。

3.直线方程的五种形式:①点斜式:_____②斜截式:___③两点式:___④截距式:____⑤一般式:____

对于直线L1:y=k1x+b1,L2:y=k2x+b2, L1 ∥L2_______

对于直线L1:y=k1x+b1,L2:y=k2x+b2, L1 ⊥L2_______

对于直线L1:A1x+B1y+C1=0,L2 :A2x+B2y+C2=0, L1 ⊥L2_______

5.点到直线的距离:

(1)圆的标准方程:

设圆心为(a,b),半径为r,则圆的标准方程为_______,当圆心在原点时,圆的方程为_________.

方程x2+y2+Dx+Ey+F =0当_______时表示圆,这叫圆的一般方程,其中圆心坐标为______,半径为________

设A(x1,y1),B(x2,y2)是圆的直径的两端点,则其直径方程为_________

7.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复习一轮的基础知识,并为这节课进一步深化研究直线与圆作好知识准备工作。

:问题提出,导入新课,让学生明确这节课的目的和内容。

生:用圆心到直线的距离d与半径r大小进行比较:

d>r相离,d=r相切,d师:很好,这用的是几何法,有没有别的方法要补充?

生:还可以把圆的二次方程与直线的一次方程联立,看△

△ 相交.

师:不错,这是代数法。直线和圆的位置关系非常重要,它的重要性仅次于圆锥曲线,并且是我们以后复习圆锥曲线的基础。这节课我们重点对直线和圆的位置关系进行研究。

1) 设直线L过点A(-2,0)与圆x2+y2=1相切,则L的斜率是___________若L与圆有两个交点,则K的范围是__________________

(:鼓励学生通过思考,自己来独立解决,从而提高学生的能力。)

(:一学生积极发言,投影自己的答案,并且进行讲解,不详的地方通过老师点拨或者其他同学补充)

师:很好,他用的是勾股定理,这是数形结合的方法。充分利用了圆的切线的性质,即连接圆心和切点得到垂直关系。

(:有第一题做铺垫,学生很快作出答案,一生抢先发言,但是他第2个小题答案是(-,),一部分同学有异议,说应该是(-,-)(,+)。大家开始议论,有的同学脸上写满困惑。)

师:K的范围到底是什么,不能光靠猜想。大家想一想斜率的范围应该由谁决定?

师:我们可以先来研究倾斜角,通过tan图象来直观观察K的范围。

(:学生顿悟,有的忙着画图象,有的小声议论,很快有生起来解析,并切中要害:第一个题倾斜角的范围里没有,而第二个题有。)

师:这个同学发现的非常准,是一个特殊位置,根据角的范围求K,一定要结合tan图象,看清楚K的范围到底是那些部分。

(点评:这个题目学生有明显的共同的错误就是容易弄错K的范围。针对学生出现的困惑,老师适时点拨,引导学生积极思考,而不是直接把正确做法灌输给学生,让学生自己动手挖掘答案,具体解题让学生自己完成,正确与错误方法的对照,让学生清晰的认识到自己在审题、解答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改变问题形式,仍然是切线问题。通过这题复习了求切线的两种方法,设切线方程的点斜式,一种是代数方法:联立圆的方程,用△=0求K;一种是几何法,用圆心到直线的距离等于半径求K。)

师:能不能求过(,)点的切线方程?如果改成求过点P(1,2)的切线方程呢?

(:求过一点的圆的切线方程,是圆这一章中很重要的题型。有两点要注意①是看清点是在圆上还是在圆外②是点如果在圆外,切线有两条,有时求一个K,容易只得到一条切线方程,漏掉另一条斜率不存在的切线方程。通过这道题设置问题陷阱,给容易出错的学生起到警醒的作用)

(:这类题目学生很容易完成,但依然不少出错,老师让出错的同学说出答案,别的同学立即给予指正.这个同学脸上十分惭愧,从反面加深印象,起到了示范和警醒的效果)

例2.圆心为(2,1),且与已知圆x2+y2-3x=0的公共弦所在的直线过点(5,-2),求圆的方程.

师:有没有同学起来分析一下这道题,特别是不太会做的同学,可以起来说说你在哪个地方思维受阻?让别的同学帮忙解决一下。

(:改变以往的授课方式,老师退出“主角”的位置,把探究问题,分析问题的主动权让给学生,鼓励学生展示自己的思维过程,这样避免了老师和学生的思维脱节,更贴近学生的实际,如果出现错误的思维过程正好暴漏学生知识的弱点)

生1:要求圆的方程应该先设圆的方程, 我知道这题与圆心有关应选择圆的标准方程.但往下不知道怎么研究两圆的公共弦所在的直线.

生2:我想到一轮复习中学过的圆系方程,圆1减圆2等于直线方程,就是两圆公共弦所在的直线方程,然后代入点求K

(:师生共同活动完成这题的小结:①待定系数法求圆的方程,先根据已知条件选择方程形式:如果与圆心半径有关,用标准方程;如果告诉圆上两点或三点,用一般方程②圆系方程:(圆1)+(圆2)=0 。-1表示经过两圆交点的所有圆的方程;=0;表示圆1;=-1表示两圆公共弦所在的直线方程(前提两圆的x2.y2两项系数要统一))

例3.已知圆C:x2+(y-1)2=5,直线L:mx-y+1-m=0

(3) 是否存在mR,使以A.B为直径的圆过原点,若存在,求m的值,若不存在,说明理由.

(:这三道题主要考察学生的运算能力,应该给学生一定的做题时间.另外前两个小题的方法比较多,老师应注意收集学生不同的解法, 并且加以比较,找出最佳解法,以便统一)

(:学生各抒己见,课堂气氛出现高潮:题(1)主要收集到三种方法,老师把它们进行投影:①联立方程用△>0来判断②用圆心到直线的距离d师:这三种解法都很不错,说明同学们都能积极思考问题.特别注意第三种方法的技巧:当直线方程含有参数m时,我们经常把它写成m( )+( )=0形式,让两个括号都为0求定点。

(:(2)学生主要有两种方法: ①利用CM⊥AB,所以KCM.K AB=-1②联立圆与直线的方程,用韦达定理求再消去m。师边投影边点评:法1其实可以用向量数量积为0来做,这样可以避免K存不存在的问题。法2 用的是参数法,它的缺陷是运算比较大,有时候参数不容易消去。)

师提示:看到垂直除了斜率乘积等于-1或者向量数量积等于0,还能想到什么?

(:学生先独立思考一分钟,然后同桌之间相互讨论。很快得出答案:M的轨迹是以CP为直径的圆,从而得到圆的方程。师总结:法1比较好,法2运算量大,法3数形结合最简单)

(3)师提示:这是什么题型,存不存在问题。我们应先设存在。

怎样构造m的方程?式子中点的坐标用什么来处理?请同学们拿出练习本,把步骤写一写。

(:本题思路简单但运算量很大,并且这个解题过程和后面的直线与圆锥曲线的解题过程异曲同工。所以要求步骤要规范统一。本题采用方式为引导思路,并且给出详细的解答过程。两个目的:本类型题目是高考的必考题,对分步得分要求严格,所以要规范步骤;另外帮助学生规范思路,解答问题的过程。需用时10分钟)

(:学生思路明确,不准讨论,都动笔演算。约10分钟后,老师投影学生正确答案。点评学生的答案,表扬学生书写规范与解题严谨,给其他学生一个规范的作答。)

(一)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圆的切线方程的求法;圆系方程的应用;直线与圆相交问题。

(二) 本节课的主要数学思想方法:数形结合的方法;待定参数法;讨论K存不存在;设而不求等等。

圆与圆的位置关系课件【篇11】

①直线和圆有两个公共点时,叫做直线和圆相交,直线叫做圆的割线。

②直线和圆有唯一公共点时,叫做直线和圆相切,直线叫圆的切线,唯一的公共点叫做切点。

③直线和圆没有公共点时,叫做直线和圆相离。

㈡重点、难点的学习与目标完成过程,

⒈利用z+z超级画板的变量动画,改变圆的半径的大小,使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发生改变,并请学生识别,巩固定义。

⒉提问:刚刚的变化,是什么引起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的改变的?除从直线和圆的公共点的个数来判断直线和圆的位置关系外,是否还有其它的判定方法呢?

⒊教师引导学生回忆:怎样判定点和圆的位置关系?学生回答后,提出我们能否在这里套用?

⒋学生小组讨论后,汇总成果。引导学生从点和圆的位置关系去考察,特别是从点到圆心的距离与圆的半径的关系去考察。若该直线ι到圆心O的距离为d,⊙O半径为r,利用z+z的超级画板的变量动画展示,很容易得到所需的结果。

⒈练习一:已知圆的直径为12cm,如果直线和圆心的距离为 ⑴ 5。5cm; ⑵ 6cm; ⑶ 8cm 那么直线和圆有几个公共点?为什么?

⒉练习二:已知⊙O的半径为4cm,直线ι上的点A满足OA=4cm,能否判断直线ι和⊙O相切?为什么?

评析:利用“z+z”超级画板演示图形,并指导学生发现。当OA不是圆心到直线的距离时,直线ι和⊙O相交;当OA是圆心到直线的距离时,直线ι是⊙O的切线。

⒊经过以上练习,谈谈你的学习体会。

强调说明定理中是圆心到直线的距离,这是容易出错的地方,要注意!

在Rt△ABC中,∠C=90°,AC=3cm,BC=4cm,以C为圆心,r为半径的圆与AB有怎样的位置关系?为什么?

⒈学生独立思考后,小组交流。

⒉教师引导学生分析:题中所给的Rt△在已知条件下各元素已为定值,以直角顶点C为圆心的圆,随半径的不断变化,将与斜边AB所在的直线产生各种不同的位置关系,帮助学生分析好,d是点C到AB所在直线的距离,也就是直角三角形斜边上的高CD。如何求CD呢?

⒊学生讨论,并完成解答过程,用幻灯机投影学生成果。

⒋用z+z超级画板的变量动点,验证结果,巩固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的定义。

⒌变式训练:若要使⊙C与AB边只有一个公共点,这时⊙C的半径r有什么要求?

学生讨论,并用z+z超级画板的变量动画引导。

㈣话说收获:

为了培养学生阅读教材的习惯,请学生看教材P。103—104,从中总结出本课学习的主要内容有:

圆与圆的位置关系课件【篇12】

教学流程

一。情境导入

师:(展示课件)这幅画面中我们看到了圆与圆之间也有着不同的位置关系,今天我们就来探究圆与圆的位置关系。

二。复习引入

师:下面我们先来复习一下点与圆的位置关系和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

生:完成讲义中的表格。

1、点和圆的位置关系

点和圆的位置关系点到圆心的距离d与半径r的数量关系

2、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

直线和圆的位置关系

公共点数目

公共点名称

直线名称

直线到圆心的距离d与半径r的数量关系

师:在课件中展示答案

3.、探究新知

师:展示课件后说:两圆的位置关系又是如何的呢?

师:看课件中的日食的形成过程,你能抽离出两圆有什么位置关系吗?

生思考,并完成表格:(1)、请认真观察两圆的运动过程,把你观察到的两圆的位置关系的图形画出来。并思考两圆的交点有几种情况?

(2)、如果两圆的半径分别为r1和r2(r1>r2),圆心距为d,在圆和圆的不同的位置关系中,d与r1、r2具有怎样的数量关系?

圆与圆的位置关系图形公共点个数d与r1、r2的关系

4.合作探究

师:紧接着播放课件,让学生进一步感受两圆间的关系。让学生整体感知两圆的公共点的变化情况,并记录下每种情况的两圆间的图形,感受两圆的五种位置关系。

师:刚才的课件或课前热身的操作中的两圆的位置关系,你都看清楚了吗?类似于我们所学过的直线与圆的关系,两圆有以下关系:(展示课件)

师:在相离这一类型中的两种图形一样吗?具体有什么不同?

生:不一样;其中一种图形中的两圆彼此都在各自的外部,而另一种图形中的小圆在大圆的内部。

师:对!所以我们把这两种情况分别叫做外离和内含。类似地,在相切这一类型中的两个图形应分别叫什么呢?

生:外切和内切。

师:很好!因此,严格地说,两圆应有几种位置关系呢?分别是什么?

生:五种,分别是:外离、内含、外切、内切、相交。

师明确:两圆的五种位置关系及其名称、公共点的个数。

师:重新操播课件,看一看在两圆不断接近的过程中,两圆的五种位置关系的先后出现的顺序是怎样的?

生:(动手操作)依次是:外离、外切、相交、内切、内含。

师:想一想,在两圆的变化过程中,除了公共点在变化之外,还有什么也在发生变化?

生:两圆的圆心间的距离也在发生变化。

师:若把连接两圆的圆心的线段长叫做两圆的圆心距,在其变化过程中,两圆的圆心距和两圆的半径有着怎样的关系?

生:(学生在互相交流、讨论)

师:讨论好之后,完成下列表格:

师明确:两圆的五种位置关系及如何用两圆的圆心距d与两圆的半径R、r的数量关系来判别两圆的位置关系。

师:若已知两圆的半径分别为3和5,圆心距d分别等于9、8、6、4、2、1、0时,它们的位置关系分别如何?

生:它们的位置关系分别是:外离、外切、相交、相交、内切、内含、内含(同心圆)。师:已知两圆相切,两圆的半径分别为3和5,求它们的圆心距?

生:圆心距为8或2;因为要分外切与内切这两种情况。

师:已知两圆内切,其中一圆的半径为5,圆心距为2,则另一圆的半径为多少?

生:另一圆的半径为3或7;因为已知的半径5可以是大圆的半径,也可以是小圆的半径,所以同样要分两种情况。

师明确:如何用两圆的圆心距d与两圆的半径R、r的数量关系来判别两圆的位置关系;特别要注意相切时的两种情况。

5.方法指引

⊙O1和⊙O2的半径分别为3cm和4cm,如果d满足下列条件,⊙O1和⊙O2有什么位置关系?请完成表格。

r1r2d两圆的位置关系

438

437

435

431

430.5

方法小结:要确定两圆的位置关系,关键是计算出数据,再把它们。

师:根据这些数据,你们能用一个什么方法将两圆的关系找出来?

生:先完成,再小结方法:要确定两圆的位置关系,关键是计算出数据d、(R+r)和(Rr)这三个量,再把它们进行大小比较。

三。例题学习

如图,⊙O的半径5cm,点P是⊙O外一点,OP=8cm,

(1)以P为圆心作一个圆与⊙O外切,这个圆的半径是多少?

(2)以P为圆心作一个圆与⊙O内切呢?

师:同学们先动手画出这个圆的大概的位置,那么你就能求出这个圆的半径。

生先作,后说:是的,老师这个不难。

师:那第二问你们能试一试吗?

生:可以。

四。变式训练

1、如图,⊙O的半径为4cm,点P是⊙O外一点,OP=7cm,以P为圆心作⊙P与⊙O相切,则⊙P的半径是多少?

2、如图,⊙O的半径为5cm,点P是⊙O内一点,且OP=2cm.

以P为圆心作⊙P与⊙O相切,⊙P的半径是多少?

师:我将例题变条件,大家来尝试一下是否也能完成。

生思考,尝试做。

师:同学们做得不错。下面我们再将后面的课堂练习完成。

五。练一练

1、20xx北京奥运会自行车比赛会标在图中两圆的位置关系是_____。

2、⊙O1和⊙O2的半径分别为2cm和5cm,在下列情况下,分别求出两圆的圆心距d的取值范围:(1)外离______;(2)外切_______;

(3)相交________;(4)内切_______;(5)内含________。

3、判断正误:

(1)、若两圆只有一个交点,则这两圆外切。()

(2)、如果两圆没有交点,则这两圆的位置关系是外离。()

(3)、当O1O2=0时,两圆是同心圆。()

(4)若O1O2=1.5,r=1,R=3,O1O2

(5)、若O1O2=4,且r=7,R=3,则O1O2

4、两圆内切,其中一个圆的半径为5,两圆的圆心距为2,则另一个圆的半径为________.

5、已知⊙O1、⊙O2的半径为r1、r2,如果r1=5,r2=3,且⊙O1、⊙O2相切,那么圆心距d=______.

六。学习小结

师:今天这节课我们的同学又从生活中的一些问题抽离出圆的一些知识,掌握得不错,希望大家继续努力。

师接着布置作业。

圆与圆的位置关系课件【篇13】

教学目标:1.使学生理解直线和圆的相交、相切、相离的概念。2.掌握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的性质与判定并能够灵活运用来解决实际问题。3.培养学生把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的能力及分类和化归的能力。重点难点:1.重点:直线与圆的三种位置关系的概念。2.难点:运用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的性质及判定解决相关的问题。教学过程:一.复习引入1.提问:复习点和圆的三种位置关系。(目的:让学生将点和圆的位置关系与直线和圆的位置关系进行类比,以便更好的掌握直线和圆的位置关系)2.由日出升起过程当中的三个特殊位置引入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问题。(目的:让学生感知直线和圆的位置关系,并培养学生把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的能力)二.定义、性质和判定1.结合关于日出的三幅图形,通过学生讨论,给出直线与圆的三种位置关系的定义。(1)线和圆有两个公共点时,叫做直线和圆相交。这时直线叫做圆的割线。(2)直线和圆有唯一的公点时,叫做直线和圆相切。这时直线叫做圆的切线。唯一的公共点叫做切点。(3)直线和圆没有公共点时,叫做直线和圆相离。2.直线和圆三种位置关系的性质和判定:如果⊙O半径为r,圆心O到直线l的距离为d,那么:(1)线l与⊙O相交 d<r(2)直线l与⊙O相切d=r(3)直线l与⊙O相离d>r三.例题分析:例(1)在Rt△ABC中,AC=3cm,BC=4cm,以C为圆心,r为半径。①当r= 时,圆与AB相切。②当r=2cm时,圆与AB有怎样的位置关系,为什么?③当r=3cm时,圆与AB又是怎样的位置关系,为什么?④思考:当r满足什么条件时圆与斜边AB有一个交点?四.小结(学生完成)五、随堂练习:(1)直线和圆有种位置关系,是用直线和圆的个数来定义的;这也是判断直线和圆的位置关系的重要方法。(2)已知⊙O的直径为13cm,直线L与圆心O的距离为d。①当d=5cm时,直线L与圆的位置关系是;②当d=13cm时,直线L与圆的位置关系是;③当d=6。5cm时,直线L与圆的位置关系是;(目的:直线和圆的位置关系的判定的应用)(3)⊙O的半径r=3cm,点O到直线L的距离为d,若直线L 与⊙O至少有一个公共点,则d应满足的.条件是()(A)d=3 (B)d≤3 (C)d32.直线l与圆 O相切 d=r(上述结论中的符号“ ”读作“等价于”)式子的左边反映是两个图形(直线和圆)的位置关系的性质,右边是反映直线和圆的位置关系的判定。四、教学程序创设情境------导入新课------新授-------巩固练习-----学生质疑------学生小结------布置作业[提问] 通过观察、演示,你知道直线和圆有几种位置关系?[讨论] 一轮红日从海平面升起的照片[新授] 给出相交、相切、相离的定义。[类比] 复习点与圆的位置关系,讨论它们的数量关系。通过类比,从而得出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的性质定理及判定方法。[巩固练习] 例1,出示例题例1 在Rt△ABC中,∠C=90°,AC=3cm,BC= 4cm,以C为圆心,r为半径的圆与AB有什么样的位置关系?为什么?(1)r=2cm; (2)r=2.4cm; (3)r=3cm由学生填写下例表格。直线和圆的位置关系公共点个数圆心到直线距离d与半径r关系公共点名称直线名称图形补充练习的答案由师生一起归纳填写教学小结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让学生自己归纳本节课学习的内容,培养学生用数学语言归纳问题的能力。然后老师在多媒体打出图表。本节课主要采用了归纳、演绎、类比的思想方法,从现实生活中抽象出数学模型,体现了数学产生于生活的思想,并且将新旧知识进行了类比、转化,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体现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体,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转变了角色。

圆与圆的位置关系课件【篇14】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点和圆的位置关系,看似内容少而简单,但让学生真正理解如何由图形关系得出数量关系,以及从数量关系联想到图形的位置关系,却并非简单。如果忽略了这一过程,学生会做题,却无法体验数学的本质,无法体验数形结合思想。所以本节课中引导学生由图形联想到数量关系,即有点和圆的位置关系联想到点到圆心的距离与半径的大小关系。我是分两步的得出的:

第一步让学生从图形上直观的认识点和圆的三种位置关系,第二步引导学生从数量上判断图形位置,是为了让学生更好的体验数形结合思想。数量关系的探索是这节课的一个重点内容,也是这节课的.难点所在。为解决这个问题,在课前布置了学生进行预习,预习内容为以下6点:

1、点与圆有哪几种位置关系?可以根据什么来判定?

2、经过一个点可以作几个圆?

3、经过两个点可以作几个圆?圆心有什么特点?

4、经过不在同一直线上的三点可以作几个圆?

5、过在同一直线上的三点能作圆吗?如果不能如何证明。

6、过在不在同一直线上的三点能作圆吗?如果能,能做几个,如果不能,请说明理由。

通过课堂上的提问反馈,可以感受到学生通过预习,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能更好的理解知识,从而进一步提高课堂听课的效率。

新课标指出,自主探究、动手实践、合作交流应成为学生的主要学习方式,教师应引导学生主动的从事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从而使学生形成自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有效的学习策略。本节课中“不在同一直线上的三点可以确定一个圆”让学生经历了循序渐近的探究过程,即通过画图、观察、分析、发现经过一个已知点可以画无数个圆,经过两个已知点也可以画无数个圆,但其圆心分布在连接两点线段的垂直平分线上,经过不在同一直线上的三点可以确定一个圆。

通过这节课,学生们深切感受到预习在学习中的重要作用,也通过自己的预习对所学知识有理更深入的理解,从而提高了课堂效率;同时,通过对这节课的反复推敲设计,我也深切感受到对教材研究的重要性。

圆与圆的位置关系课件【篇15】

尊敬的各位评委,亲爱的各位同行,大家好!今天我 的说课 内容是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第二十四章第二节第二课时的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下面我将以教什么、怎么样教、为什么这样教为思路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学法教法、教学过程和板书设计六个方面对本课进行说明。

一、教材分析

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圆在平面几何中占有重要地位, 它被安排在初中数学第二十四章, 属于 一个提高阶段 。而 直线和圆的位置关系 又是本章的一个中心内容。 从知识体系上看 :它有 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 既是 对 点与圆的位置关系的延续与提高,又是 后面 学习切线的性质和判定、圆和圆的位置关系 及高中继续学习几何知识 的基础 。 从数学思想方法层面上看 : 它运用运动变化的观点揭示了知识的发生过程 以及相关知识 间的内在联系,渗透了数形结合、分类讨论、类比等数学思想方法,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品质 。

二、学情分析

在此之前学生已经 学习了点和圆的位置关系 , 对圆有了一定 的 感性和理性认识 ,但在某种程度上特别是平面几何问题上,学生还是依靠事物的具体直观形象。加之 九年级学生好奇心强,活泼好动 , 注意力易分散 , 认知水平大都停留在表面现象, 对亲身体验的事物容易激发求知的渴望 , 因此要想方设法,引导学生深入思考、主动探究、主动获取新知识。

三、教学目标:

根据学生已有的认知基础及本课的'教材的地位、作用 ,结合数学课程标准 我将确定如下的 教学 目标:

(1) 掌握直线和圆的三种位置关系 性质及判定。

(2) 通过观察、实验、合作 交流 等数学活动使学生了解探索问题的一般方法;

(3) 通过直线和圆的位置关系的探究,向学生渗透分类讨论、数形结合 、类比 的数学思想 ,

陪养学生观察、分析和概括的能力;

( 4 ) 体会事物间的相互渗透 , 感受数学思维的严谨性,并在合作学习中 体验 成功的 喜悦 。

教 学 的重难点 :

重点:直线和圆的三种位置关系的性质与判定。

难点: 用数量法刻画 直线与圆的三种位置关系。

突破难点的策略: 引导学生动手动脑、操作实践 , 类比点和圆的位置关系的判定方法,配合几何画板直观演示 来 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四、学法教法

教无定法,教学有法,贵在得法。根据新课改理念及学生特点,本节课 主要 采用 “启发式”问题教学法 , 根据 维果斯基 的“ 最近发展区理论 ”, 站在学生思维的最近发展区上启发诱导,用环环相扣的问题将探究活动层层深入 ; 整堂课紧紧围绕 “情景问题——学生体验——合作交流”的学习模式 展开 ,并充分发挥 几何画板、多媒体课件直观、形象的功能辅助教学 ,激励学生积极参与、观察、发现其知识的内在联系,使每个学生都能积极思维。

五、教学过程

(1) 创设情境,引出课题(3分钟)

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情境 。 通过多媒体课件展示《海上日出》的朗诵视频,让学生观察并抽象出其中的几何图形(直线和圆) , 营造探索问题的氛围 , 从而引出课题(直线和圆的位置关系) 。 同时让学生体会到数学知识无处不在,应用数学无处不有 , 符合“数学教学应从生活经验出发”的新课标要求。

(2) 动手操作    探求新知(20分钟)

a. 学生动手实验——探究位置关系 得出概念

美国学者说过:听过的会忘记,看过的会记得,做过的能学会。可见实验法在教学中有着何等重要的作用。从这一思想出发,我设计了一个动手操作的环节:让学生在纸上画一条直线,   把课前准备好的圆卡片,在纸上移动,再现日出的整个过程,并归纳其公共点的个数变化情况。 然后提出问题: 你能 由此 归纳出直线和圆有几种不同的位置关系吗? 你是怎样区分这几种位置关系的?如何用语言描述位置关系? 教师层层设问,让学生思维自然发展,教学有序的进入实质部分。 由于动手操作环节的铺垫, 学生很容易能够从公共点个数的变化 情况对 直线和圆的位置关系 进行分类 。通过学生演示归纳,师生共同 得出 有关概念。教师板书讲解内容并总结:可利用直线与圆的交点个数判断直线与圆的三种位置关系。特别强调 相切中 “只有一个交点”的含义。

b. 讲练结合—— 运用 定义法、引出数量法

在学习了直线和圆的位置关系后,学生自然就得到了直线和圆的位置关系的第一种判定方法:定义法 ,这种方法对学生而言比较直观简单,因此教材上没有相应的练习。于是我设计了一道练习题:在练习中 让学生发现用定义法来判断直线和圆的位置关系的局限性, 当公共点个数不好判断时又该怎么办呢? 你能类比之前所学的点和圆的位置关系的判定方法加以说明吗? 从而引出用数量关系刻画直线和圆的位置关系的学习。

c. 类比总结——探究第二种判定方法

由点与圆的位置关系的性质与判定,类比迁移到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学生较容易想到画图、测量等实验方法,小组交流合作,教师适时指导 , 再利用几何画板 重复演示 得出结论:①d>r,直线L和⊙O相离;②d=r,直线L和⊙O相切;③d<r,直线L和⊙O相交,也就是用圆心到直线的距离d与半径r的大小关系来判定直线和圆三种位置关系, 并强调:既是性质也是判定 。

在动手操作, 探索新知 的过程中,让学生参与到定义的形成与给出过程中,在练习中发现定义法的局限性,从而引出对数量法的学习,让学生类比点和圆的位置关系的判定, 验证 直线和圆的位置关系,更加直接而自然 ,有效的突破教学难点 ,也让学生感受到所学知识间的相互联系。

(3) 巩固练习,提高能力(10分钟)

为 得到及时的反馈情况, 我设计了如下的练习,而这个时段的学生 因 疲劳,注意力 易 分散,我抓住学生的好胜心理,首先设计了 一 道填空题:看谁抢得快

1、 ( P96练习) 已知圆的直径为13cm,设直线和圆心的距离为d   :

1)若d=4.5cm   ,则直线和圆          ,   直线和圆有____个公共点;

2)若d=6.5cm   ,则直线和圆______,   直线和圆有____个公共点;

3)若d=   8   cm   ,则直线和圆______,   直线和圆有____个公共点。

这 道 题 同时运用了数量法和定义法的判定 ,解题关键是 要引导学生 找出d与r并进行比较,从中体现数学中的转化思想。

2 、Rt△ABC中,∠C=90°,AC=3cm,BC= 4cm, 判断以点 C为圆心,下列r为半径的 ⊙ C与AB的位置关系 : (1)r =2cm ; (2)r =2.4cm ; (3)r =3cm 。 (P101 习题24.2第2题)

3 、   在Rt△ABC中,∠C=90°,AC=3cm,BC= 4cm,以C为圆心,r为半径的圆

(1)当圆C与线段AB相交时,r ;

(2)当圆C与线段AB相切时,r ;

(3)当圆C与线段AB相离时,r ;

解题关键是要引导学生 找出这两个问题的不同与联系,再进行求解。通过这两个题可以培养学生解决变式问题的能力。 教师引导学生完成,加强个别指导。

(本环节的练习难度层层加大,其目的是让学生加强对新知的理解和应用,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基础题目和变式题目的结合既面向全体学生,也考虑到了学有余力的学生的学习,体现了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

(4) 课堂小结 构建体系(5分钟)

本节课你有哪些收获? 你还有哪些疑惑 ?

(通过提问方式进行小结,交流收获与不足,让学生养成学习—总结—再学习的良好学习习惯。教师再总结: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三种位置关系、两种判定方法、三种思想,有利于帮助学生理清知识脉络,巩固学习效果。3、2、3)

(5) 作业布置    课后延伸   (2分钟)

必做题: 1.阅读教材100-101

2.P112练习2

选做题:如图,已知∠AOB=β(β为锐角) ,M为OB上一点,且 OM=5cm,以M为圆心、以

2.5为半径作圆

(1)⊙M与直线OA的位置关系由         大小决定;

(2)若⊙M与直线OA相切,则β=           ;

(3)若⊙M与直线OA相交,则β的取值范围是        。

六、 板书设计:

直线 和 圆位置关系

直线和圆的三种位置关系        投影仪区域

图形

公共点数

1

2

位置关系

相离

相切

相交

d--r

d>r

d=r

d

幼儿园教案《圆与圆的位置关系课件十五篇》一文希望您能收藏!“幼儿教师教育网”是专门为给您提供幼儿园教案而创建的网站。同时,yjs21.com还为您精选准备了位置关系课件专题,希望您能喜欢!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