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动结束后的反思总结

10-09

不经意间,一个难忘的活动结束了,这段经历可以丰富我们的生活,让我们一起来学习写活动总结吧。你所见过的活动总结应该是什么样的?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大型活动后的总结,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活动结束后的反思总结 篇1

根据街道办事处下发的“关于开展爱国卫生月活动的通知”的文件精神,我社区以“清洁、健康、文明、和谐”为主题,为保障居民群众身体健康,创造整洁、优美舒适的工作、生活环境,现将“爱卫活动月”工作小结如下:

一、强化爱国卫生观念

在这次“爱卫月”活动中,我社区非常重视,为了提高认识,切实加强这次活动的领导,成立了“爱卫月”活动领导小组,及时召开辖区单位、居民组长动员大会,就“爱卫月”活动做了做了全面安排部署。卫生专干就如何认真开展“爱卫月”,整治环境卫生,宣传健康教育,预防冷疾病做了详细周密的安排部署。活动期间发放各健康宣传资料份,及时更换了黑板报、宣传栏、公示栏的内容,通过多种形式的宣传活动,提高了辖区单位和居民群众对“爱国卫生运动”的认识,增强了居民自我保健意识和预防疾病的能力,受到广大市民的广泛称赞。

二、全力整治环境卫生

在爱国卫生月活动中,社区本着“早布置、早动手”的原则,早在三月下旬就对全面的越冬垃圾和卫生死角情况进行了调查摸底,根据气温上升快的情况,着重开展了院子和周边垃圾的清运工作。

三、加强健康教育工作。

广泛开展卫生健康宣传教育,牢固树立“环境就是生产力,环境就是发展形象”的思想,强化广大群众的卫生意识,摒弃陋习。按照要求,大力倡导不吸烟、不喝生水、不吃不洁食品、不随地吐痰、不乱扔垃圾、不随地大小便等科学文明的生活、生产方式。积极引导大家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自觉养成科学的卫生观念,积极倡导社会公德。加强大家卫生安全意识及良好个人行为习惯教育,自觉提高保健意识,保持清洁卫生从自我做起。

四、落实责任,加强监督

为加强对爱卫工作的管理,对绿化带定期进行清理和除草,彻底消除了卫生死角,同时还加大了保洁力度,要求严格落实卫生工作管理制度,自觉维护小区环境卫生区域,为小区居民生活环境创造整洁、卫生的生活环境。

五、广泛参与,科学除害

春季是“四害”孳生繁殖期,为彻底清除“四害”孳生场所,社区坚持大家参与,科学除害,积极动员和发动大家参与到春季集中灭鼠和消杀蚊蝇活动,有效降低“四害”密度。

一是加大了宣传力度。

二是认真做好消杀工作。积极协助和配合街道、社区集中开展的消杀活动。

三是加强健康知识教育。根据季节特点,认真开展了以春季传染病预防为主要内容的健康教育,提高保健能力。

爱国卫生是以人为本,利国利民的好事。鉴于爱国卫生月活动包含的内容很多——宣传教育、卫生观念、健康意识、制度机制、长效措施、卫生投入、卫生设施、环境卫生、个人卫生、除“四害”、等等,要把这么多工作都抓出实效,短短的一个月的时间是远远不够的,所以,必须要建立长期观念、长效机制、长效措施、以月促年、常抓不懈。我们将以长效机制措施的建立为抓手,当作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永不松懈的抓紧抓实,抓出成效。

活动结束后的反思总结 篇2

教师是学生身心健康成长的引路人,教师不但要教好书,引导学生掌握更好的科学文化知识,而且还要育好人,塑造美好的灵魂,把学生培养成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因此,我校要教育局的直接领导下,在校领导的支持下,我校的健康教育工作取得了点滴成绩,尤其是大型活动中,我主要从行为道德习惯抓起,以健康教育为典范,对学生进行全面系统的灌输一些常见的卫生知识,以保证学生的身心健康。

首先,我利用多种形式向学生宣传一些常见的卫生知识,例如,广播、座谈演讲、问答等,健康教育的方式、方法要多样化,对他们具体直观的形象化教育(录像带),这样既能吸引他们的注意力,使他们对卫生知识、健康教育加深理解,加强记忆,而且还能防止和减少常见病的发生,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本学期我组织了三、四年级各班选出5名同学参加健康知识竞赛,并评选出一、二、三等奖,内容是环境与卫生。在赛前,首先我向学生讲述形象的演示,巧妙的引导,使学生感受到保持环境卫生的好处,使环境做主,使人心情舒畅,生活愉快,增进健康,体会不注意环境卫生的害处。污染环境害别人也害自己,然后向学生提出:“不随地吐痰,不乱扔果皮、纸屑,不在建筑物上乱涂乱画”的行为要求,并对行为方式作具体的指导,使学生能够按着小学生的行为规范要求自己,逐步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这项工作开展后,我校的环境卫生有所改进及改善,推动了我校健康教育工作的发展,使我校健康教育工作再创佳绩。

活动结束后的反思总结 篇3

综合实践活动是学生的实践,是学生的活动,透过一学期的实践,我深深地体会到,实施综合实践活动,关键在于要突出学生主体。当然,要在活动中充分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主动性、用心性,务必要加强对综合实践活动教师的有效指导。

由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一门实践性、经验性课程,因而,务必突出学生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和主体作用。综合实践活动离不开学生主动用心的实践和各种实际操作活动,如果离开了学生作为主体的实践活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就会沦为认知性的课程了。

1、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作为一种实践性课程,要求以学生活动为中心。教师在学生的活动过程中起着指导的作用。综合实践活动不是教师“教”出来的,而是学生“做”出来的,因而,教师与学生的关系是指导与被指导的关系。教师的主要作用就在于指导学生开展综合实践活动的全过程。

2、充分发挥学生在课程实施中的能动性。

学生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主体,一方面是指学生是课程的直接实施者,另一方面是指发挥学生在课程实施中的能动性,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不完全是设计者预设的发展路径,学生也不是完全地透过对成人生活方式的复制来成长的。因此,在教学中,我不把课程及其教材看作是学生务必毫无保留地完全理解的对象,而应发挥学生对课程的批判潜力和建构潜力的作用。

3、尊重学生的兴趣、爱好和需要。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一种学生本位课程,从学生出发是体现学生本位课程的基本要求。它要求我们在综合实践活动实施的准备阶段、开展过程、总结与交流等环节都就应尊重学生的实际,关注他们的兴趣、爱好和需要。

“综合实践活动”作为活动课程的一种特殊发展形态,在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备受关注,但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的现实复杂性超多存在,在实施过程中,我也迷茫、忧虑和担心,但是我坚信,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我班的综合实践活动做得更好!

活动结束后的反思总结 篇4

暖湿的空气夹杂着内心的无奈和疲惫,我这是怎么了,怎么状态那么差,下午竟然还犯下这种愚蠢低级的错误,真的该反省一下自己了。

最近几天总是晚上三点才能稍有睡意,没睡多久,七点的闹铃吵醒刚睡安稳的我,无奈的起来刷牙洗脸,拖着沉重的脚步走向办公室,平时也来的早的同事见到我,依旧还是那句话,“佩智,你怎么总是那么早就到办公窒来了,你这班主任当得可真敬业”,我微微一笑,“习惯了,你也一样啊”。工作的时候,自己确实是习惯了早起,可是最近几天,自己的状态真的很糟糕。到了办公室,哈欠连天,我真的怕这种状态会影响学生,想到要走进教室查看考勤,内心都在颤抖。休息不够,暖湿的气候,再加上感情上的那么一点点失意,真的感觉很无奈、很疲惫。在身体感官机能面前,所有的理性都显得那么的苍白无力。我很想控制自己不去想那些乱七八糟的东西,集中注意力,专心的把精力投入到工作中来,可是大脑有时真的不听使唤,思维有时会发生跳跃。

要想思维不发生短路现象,最好的办法就是把自己想说的话,要交代的事情写在发言稿上,就像备课一样,这样就可以防止低级错误的发生。本来是今天晚上要参加晚自修值班教师会议,明天下午第四节课参加语文科组教研会,学生明天不用上第四节课的,可是因为自己没有把这些要交代给学生的事情写在发言稿上,因为自己的精神状态不好,所以在通知学生的时候,竟然说成是今天下午不用上第四节课,最终犯下这种愚蠢低级的错误。我原本在宿舍休息,听见年级组长的哨声,当时还感觉很诧异,突然回想一下,才知道自己好像在发布通知的时候出了差错。于是自己匆匆地跑回教室,把还没走尽的学生安稳下来。虽然年级组长没批评我什么,可是自己感觉更难受。真的该从这件事情上吸取教训,好好反省一下自己。首先要尽快调整自己这种疲惫的精神状态,晚上和中午好好休息,充足的睡眠是保证一天良好的精神状态的基础。其次是要全身心地投入到教学中来,不要胡思乱想,感情上的事先放一放,一切顺其自然。最后是要把自己要讲的东西以书面的形式形成文字,“照本宣科”就不会再次发生这类愚蠢低级的错误。

以上就是自己就这次失误所做的反省,“前车之辙,后车之师”,哪里跌倒就哪里爬起来,我一定会做的更好的。相信自己,我能行。

活动结束后的反思总结 篇5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地指出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增设“实践活动与综合应用”的目标,其要求是: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知识经验基础之上,教师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学习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这既是适应教育改革发展的需要,也是数学教育改革的必然。新课标下的数学教学,我们应结合学生的实际经验和已有知识设计富有情趣和意义的活动,用心经营,激发“学趣”;用心创设,激活“学识”;用心发掘,激进“学技”,真正有效地“激”起数学综合实践活动课。

综合实践活动课强调创造性问题解决、合作学习等策略的运用,鼓励学生建立各种联系,从而走出封闭的个体学习行为,迈向个体间的交流与合作。使学生成长为一个学生合作与交流的社会主体,使学习既具有个人意义又具有社会意义。而《数学课程标准》也明确地指出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增设“实践活动与综合应用”的目标,其要求是: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知识经验基础之上,教师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学习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这既是适应教育改革发展的需要,也是数学教育改革的必然。但数学综合实践课的目的不是为了实践而实践,更不是为了场面的热闹而开设的,而主要是让学生通过活动有所体验、有所感悟、有所发展、有所提高,其目的也是为了发展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提供机会,为培养学生的探索意识和创新能力创造条件,从而使学生的学习具备着个人和社会两重意义,真正达到“活学活用”的境界。由此可见,有效性的教学正应该朝着学生们的“综合性学习”目标而迈进。

教学活动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统一,是双边活动。数学新课程标准也较为明显地强调课堂中的教学应转变教师的角色,指出教师不但是综合性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而且也是活动的参与者。也强调了我们的综合性活动应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中获得对学数学的理解。如果说我们的教学是为学生的生活,那么学科综合性活动则是让学生回归生活的真正领域。所以,如何让学生将学到的知识应用于实际,体验生活中的数学乐趣,从而爱上了数学。这就是数学综合性学习活动中教会学生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着眼点。但如何让教好学生解决问题,应用知识,真正起到学以致用呢?从多年来的综合性实践活动课程的开发与探索中,我们认为应该大胆创设出学科综合性学习活动,让知识来源于生活,也服务于生活。

因此,教学时,我们应结合学生的实际经验和已有知识设计富有情趣和意义的活动,用心经营,有效地“激”起数学综合实践活动课。使学生有更多的机会,从周围熟悉的事物中学习和理解数学,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提高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让学生在数学综合实践活动课中真正得以发展。

一、用心营造,激发“学趣”

教学实践告诉我们: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新课程所倡导的学生的学习过程是建构自己认知结构的过程。真正的学习并不是由教师传授给儿童的,而是出自学生本身,要让学生自发的、主动的进行学习。而这一系列活动都源于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故此,作为数学综合性学习活动课的经营者,我们更有必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根学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学科特点,用心营造有利的时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及动机。而学生参与综合实践活动兴趣的培养,充分地体现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课堂教学与课外实践活动中。特别是对于这些枯燥泛味的数学知识来说,我们更应创设一切实践时机,重视所有活动情境的创设,结合不同年龄阶段的特点,采用灵活多样的活动组织形式,让每个学生在教师创设的情境中都能发现问题并且乐于去解决这些问题,最大限度的调动学生参与活动的兴趣与积极性。

在数学综合实践活动中,学生主要是运用已有知识于活动中,没有统一的具体要求,没有统一的做法,其活动的过程和活动的结果都是开放的,不可预测的,因此,教师必须彻底抛弃传授、讲解等陈旧的教学方法,必须放手引导学生去运用知识设计具有意义的感兴趣的问题,安排有趣的活动,让学生心甘情愿地感兴趣地参与实践活动,真正成为活动的主人,自主地探究,自由地选择,获得自己的成果。例如,二年级学生在初步认识了长方形、正方形、圆等几何图形之后,教师可设计“拼出美丽的图画”操作性实践活动课,让学生动手制作一套七巧板,自主的、有选择的选用学具,开展“折一折,拼一拼,剪一剪,画一画,比比谁的图案最美丽”的系列活动;又如,六年级比例知识讲授完后,教师亦可结合内容及学生的年龄特点,开拓了“争当小小设计师”的活动,画出自己家的平面图,或创设出理想的家园等实践活动。这学期,在教学“时、分、秒的认识”后,教师用心引导学生进行收集关于时间方面的信息。他们很感兴趣地积极参与到活动中来。有的到客运站收集关于汽车运行的时间;有的对校园内师生的作息、工作、学习方面的时间;有的去到商店门前等地方记录下关于时间的内容等等。然后,让他们在班上与同学们交流和探讨。最后,学生还很有兴趣地制作了自己的作息时间表,从而培养了珍惜时间、合理运用时间的好习惯。这一系列的实践活动教师都不提具体要求,只提一般性要求,学生就能主动积极地参与到活动中去,并感受到自我成就的喜悦,从而激起了参与活动的积极性,提高了对数学的“学趣”,同时易于发展学生的形象思维,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再加上教师的鼓励,让学生感受到实践活动的情趣及数学知识用处之大,让他们在创新运用中中培养审美情趣。

二、用心创设,激活“学识”

数学课内容的构建是专家在理论研究、实践基础上,按知识的生成体系,针对学生年龄特点,分年级,精心选择优化组合的。而数学实践活动内容则不同,它应融入现实生活中,数学知识源于生活,但又高于生活,尽量保持日常生活的原形,注重数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为学生实践活动提供知识基础及实践空间。正如《大纲》中所指出:“使学生能够探索和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这正充分体现了数学活动课独特的实践性。但对于这些以具体形象为主、生活经验匮乏的学生来说,难以达到透彻的理解。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尽可能让抽象的数学概念在生活中找到原形,要善于把抽象的数学知识还原成学生看得见、摸得到、听得到的生活情境,让学生走进生活,感受生活,在生活实践中体验,在体验中理解透化知识。同时教师还要用心创造,让学生把学到的知识用于解释日常生活中有关数学的现象,去解决一些数学问题,使知识、技能同步发展,相得益彰。首先,要结合不同阶段的年龄和知识特点用心引导,创设切合学生实际的生活题材,要注重学生对生活的感受和体验,引导学生热爱生活,学会健康愉悦地、自由而负责任地、智慧而富有创意地生活。让学生在生活经验数学化、数学知识实践化的过程中进一步掌握知识,并使学生对数学有一种亲近感,感到数学与生活同在,并不神秘。

数学综合实践活动的最终目的是让学生体验到“生活中的数学”。巧妙地创设学生感兴趣的数学实践情景,是日常中有效地开展数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的必要前提之一。教师应根据小学生的生活实际,巧妙的设计实践活动的情景,并鼓励学生在生活中发现、关注数学问题,主动的探究解决这些问题的一般方法和最佳途径。创设“配菜、配衣服”等生动形象的活动环节,更让学生体验到知识来源于生活的真谛……通过教师的用心创设,学生会在潜移默化之中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生活中处处需要数学,领悟到数学的用处及乐趣,从而提高了学数学的欲望。

三、用心发掘,激进“学技”

综合实践活动课是在新一轮课程改革中诞生的一门新课程。它充分强调让学生通过观察、收集整理各种信息,动手实践操作等活动,逐步培养他们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数学课程标准》中也强调了“从数学综合实践活动中培养学生具有初步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教学思想,教学中应把实践能力的培养贯穿于小学数学的全过程。也明确了数学综合实践活动课是面向学生生活而设计的一门经验性、实践性课程,活动中让学生要学会从数学的角度去提出问题、理解问题,用数学的思想、数学的思考方法去研究问题。

但由于传统的数学课程不太注意与学生熟悉的现实生活相联系,对数学应用的处理总是留有人为编造的痕迹,各类知识相互之间的联系不多,即使有一些也比较牵强,综合运用就更谈不上了。这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我们的学生强于基础、弱于应用,强于答卷、弱于动手,强于笔试、弱于创造的局面,农村小学生尤为突出。因此,作为数学综合性活动的指导者,更应用实践教学改变现有的学习方式、教学方式,关注学生的生存,面向学生的“生活世界”,倡导有效的教学,培养学生综合应用能力,从而真正地体现了新形势下的教学改革的要求。实践证明,在开展学科综合性活动课程中,活动的方式可以不受教学大纲和教材的限制,他们可以标新立异,可以超越常规,各种潜在的创造欲望可以尽量的发挥,各种独具的才能可以充分的展示,这种教育环境十分有利于学生多方面能力的发展,其综合性更高层次上明确了学生在进行活动中应用具备的多种能力:有获取直接知识前提的观察力,适应信息化网络时代的收集、处理信息的意识和能力;也有多种感官共同参与、协调发展的动手操作能力,与人合作、交流思维的交流表达能力;还有大胆质疑尝试的质疑思考能力,自主研究学习的探究能力,以及多角度、多层次、多侧面地分析问题的创新能力等,都是数学综合性活动课必备的能力所需。

而数学的综合实践活动课从一定程上对学生的实践能力更高于学生的生活,甚至其他学科,再加上学生的生活经验、年龄特点、数学知识抽象性及教育环境等客观原因的局限,更造成了综合实践活动过程中“不知从何入手”、“不懂怎样实践”、“不会合作交流”等的不良现象。所以,我们用心地去发掘学生内在的潜能,在活动中,教师要摆脱传统的束缚,让学生大胆尝试,允许失败,鼓励学生努力克服困难,不断探究。并把增强学生的策略意识、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作为综合实践活动的落脚点。同时在活动中,教师还应努力提供机会,不仅要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更应关注学生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策略。根据小学生的年龄、心理特点,全方位上教给学生实践的方法,培养学生各种能力,激进学生的“学习技能”,从而有效地综合再现了数学综合实践活动的核心——活学活用数学知识,发展学生各种能力。

综合实践活动,使学生有思考和表达的机会,有表达自己想法和展示自己才华的场所。我们相信,只有用心去经营,全面去“激起”,我们的数学综合性学习活动才能真正实现其“活动”性——“活”而有效,“动”而有得!

学了《综合实践活动》课以后,在教学小学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上册的“确定起跑线”时,教师安排了一次实践活动:冬季运动会即将来临,体育教师正在忙着各项准备工作,教师与体育教师协调让学生利用所学知识确定田径400米的起跑线,交接到任务后,老师在征求学生的意见时,学生的积极性空前高涨,个个眼睛转悠、发亮,一种被学科知识束缚、压抑之后的大解放场景。教师把学生分成六个小组,并安排学科组长为小组长,每个小组负责一圈跑道。任务下达后,各组争先恐后的到运动场上查看,并根据任务确定了所需工具,老师要求所需工具能小组内解决的就在小组内解决,实在没办法的再向老师请求。工具准备好后,各小组根据组员的个性、特长分工,有计算的、测量的、画线的,在活动中,学科知识基础差的同学不再是观众,热情洋溢的参与其中。教师在各组的邀请下,与组员共同解决出现的问题,教室里因敬畏教师权威而不敢说、不敢做的现象消失了。在活动总结阶段,教师指导学生对活动过程中的资料进行筛选、整理,形成结论,指导学生撰写活动报告。

这次活动课的开发与实施基于如下基本理念:一是坚持学生的自主选择和主动参与,发展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二是面向学生完整的生活领域,为学生提供开放的个性发展空间;三是注重学生的亲身体验和积极实践,促进学习方式的变革。

这一实践活动做到了“综合实践活动”四大领域之一——研究性学习的基本要求:以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为出发点;强调知识的联系和综合运用;注重过程;强调开放;重视师生互动。

活动本身也为教师专业成长提供了广阔的环境和有利条件。

1、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开展,有利于教师更新观念、提高理论素养。教师由单一知识传授者成为问题解决的合作者,学习过程的分享者;由知识权威变成“平等中的首席”:由课程“消费者”变成课程“设计者”、“开发者”;由活动主宰者成为活动指导者和组织者。

2、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有助于教师形成强烈的课程意识。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要求教师具有强烈的课程开发意识,关注学生的现实生活,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不断开发、生成新的、适合学生发展需要的综合课程体系。

3、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有助于教师形成多方面的综合能力。

(1)提高教师的活动规划、实施能力。

(2)增强教师的人际交往能力。

(3)发展了教师的信息收集与处理能力。

(4)培养了教师的探究精神和创新能力。

兴趣是培养学生创造精神的原动力,是实践活动的基本动力之一。托尔斯泰曾经说过:“成功的教学,所需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在综合实践活动的课堂教学中要尽量避免书本知识的机械传授,要解放学生的手脑,甚至他们的行为,让他们充分与具体事物和大自然直接接触,培养他们兴趣。如:提出疑问,创造情境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运用分组竞赛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利用问题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运用巧妙的语言艺术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彻底解放学生;发挥小组合作的优势等。

总之,我通过这次实践活动认识到:生活是知识的宝库,四季变换,万物兴衰,日月星辰,无不蕴含于生活之中。让综合实践活动面向生活,就能使活动如生活般充满情趣。绚烂多姿的生活有形、有情、有声、有色,是综合实践活动的不竭之源,更是综合实践活动的延伸与发展。

感谢您阅读“幼儿教师教育网”的《活动结束后的反思总结》一文,希望能解决您找不到幼儿工作总结时遇到的问题和疑惑,同时,yjs21.com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活动结束后总结专题,希望您能喜欢!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