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读后感集合

10-09

毫无疑问,当我们身为一名优秀老师时,我们需要对自己的教育学情况和效果进行分析和思考,而教育笔记有助于提高老师的教育水平。有关于优秀的教育笔记你知道哪些呢?我们的小编特意搜集并整理了秋读后感集合,请收藏并分享给你的朋友们吧!

秋读后感 篇1

听着妈妈读郁达夫的《故都的秋》,我一开始以为郁达夫写的肯定是我们江南的秋,没想到他写的却是北方的秋,这着实有点让我失望。我想身为富阳人的郁达夫,连这点爱家乡的情怀都没有,真是太没劲了。

谁知,听着听着,我仿佛跟着郁达夫也一起进入了北国的秋。身为南方人,对北方的秋“清、静和悲凉”是不容易理解的;对北方的“秋味、秋色、秋的意境与姿态”也是不能理解的;对郁达夫通过故都的秋透露自己悲凉的心境也绝对理解不了。

说实话,第一遍我根本不喜欢听,也不愿意听,更别说让我自己看了。但是妈妈尝试着引导我去了解郁达夫的写作背景,她说很多时候不喜欢是因为我不了解作家,于是我们百度了郁达夫,一分钟了解《故都的秋》,看了之后我对郁达夫产生了崇高的敬意。无论南方的秋还是北方的秋,都是我们国家的秋,在当时那样的“白色恐怖”之下,这样伟大的爱国作家不得不远走他乡另觅生计,这是一种怎样的心境,我想今天的我恐怕无法体会他的心境。

通过阅读《故都的秋》,我明白了,郁达夫首先拿南方之秋衬托北方之秋,之后,郁达夫选取故都中最为寻常的景物,来细细品味这故都的秋。那秋之清,秋之静,秋之悲凉,都被郁达夫用生动形象的事物凸显出来。对秋景描述之后,郁达夫将视线从故都的秋,移至古今中外的人文对秋的品评之中,论证了秋味是古今相同、中西无差的。好一个古今中外无差别,我却一开始还责怪他不写南方的秋,我的胸襟是这样的狭隘,这样有偏见。从《故都的秋》中,我读出了郁达夫浓郁的伤感、悲哀之情,也为当时的中国陷入这样一种白色恐怖境地而伤感、哀愁。试想一下,假如我处在那样境地,被国民党白色恐怖所威胁,我还能有这样的才情显露出来吗?我佩服郁达夫的家国情怀,寄情于秋,但是仍不忘努力奋力,争取自由的忘我精神。

秋读后感 篇2

与“爱情”一样,“母亲”也是影视作品中最常见的主题。作为母亲节的献礼剧,《满秋》又一次赚足了电视机前妈妈们的眼泪。

故事前半段苦情,后半段励志。主人公满秋是一位贤惠的农村媳妇,儿子刚出生时却被在外打工的丈夫抛弃,从此要强执着的她带着孩子到城里打工,当过饭店服务员、保姆、护工,含辛茹苦终于成立了食品公司,亲任董事长。然而,在她事业有成时,儿子却成了顽劣的富二代,经过痛苦抉择,满秋不惜抛家舍业,领着儿子从头来过,回到农村老家卖起了豆腐。这个在常人看来不可思议的拯救计划,终于将儿子拉回正途,考上重点大学。然而,在为儿子和社会留下一笔无法用金钱衡量的财富同时,母亲满秋却积劳成疾。

《满秋》这个“传奇性”故事来源于真人真事,编剧几年前在网上看到一篇不到千字的小文章《百万富婆回乡务农》,从此“满秋”的形象在脑海中挥之不去。尽管满秋的命运令人潸然泪下,带有传奇性色彩的剧情也非常容易被加入狗血情节,但《满秋》没有走煽情路线,反而采用了一种近乎于白描的手法将故事娓娓道来,电视剧评论比如剧中儿子因为嫌弃满秋卖豆腐丢人而打落满秋肩上的豆腐挑子,原本就是一个绝佳的煽情点,但剧中并没有在此纠缠于满秋复杂的心理变化,只是给了满秋一个默默捡起散落豆腐的背影,一笔带过却造就了一个喷泪点。此外,剧中人物的感情大起大落,却没有琼瑶阿姨式的“咆哮体”,没有高八度的对白,没有表情痛苦的特写,白描式表达的最大优点就是,将一部苦情剧成功转型为一部励志剧。

除了令人动容的母子亲情,剧中的几位配角也为该剧增色不少,宋春丽饰演满秋的婆婆,与满秋情同亲生母女,在儿子抛弃儿媳后,坚定地站在满秋一边,甚至不惜与儿子断绝关系,是一位性格刚烈的婆婆;牛莉则饰演满秋前夫的第二任妻子吴媚,从酒店女老板到染上恶习成为阶下囚,将一个女人的起伏际遇演绎得令人感喟不已。

秋读后感 篇3

很喜欢巴金这位作家,读过他的《激流三部曲》,他在写作《家春秋》时还不满30岁,让我对她的敬佩之情有增添不少。最近,我刚刚读完这部作品,心理起伏跌宕,书中很多的故事情节让我印象比较深刻:

语言描写平中出奇。在日常生活对话中,巴金笔下人物的语言中规中矩,和人物的身份,性格比较合拍,而发生冲突时的语言刻画,令人有身临其境的感觉:那可恶的觉英和淑华的对话,觉民和克安的对骂,让读者为正面人物的命运牵挂,恼恨反面人物的语言,写活了。不过我觉得,对于觉民的心理活动,语言描写,特别在平常的叙述中,有些理想化,少了生活的积淀,不是微笑就是冷笑,略显脱离生活,和觉慧比较起来,差异性不大,看完《秋》,差不多就会把觉慧忘掉,让觉民弄混了,语言的描写不够鲜明。

文笔很干净。看《家》,虽然仅仅看了几页,但是一个简洁、明快、大气的笔触已经跃然纸上了,景物的描写,对于月光的注释,令我耳目一新。没有家长里短的叙述,有一种大家庭子弟的眼光,比较脱俗,当然,老舍的“俗”也不是不好。

中心人物的描写牵动着我的眼光。你可能不喜欢觉新,但是你不能漠视觉新。巴金在觉新身上投入弄笔重墨,不管是他处理事务也好,还是他的感情生活,觉新的身影总在读者的眼前挥之不去,而且有时候搞得读者胸口发闷,对于自己一个不喜欢的人这样牵挂,简直是一种折磨,巴金的觉新,自然成为文学人物里面一个经典形象。后来孙道临演绎得也比较成功,我有一个天真的想法,陈道明演可以不可以?王志文呢?

景物描写。一件事情,只要提上一千遍,那人们肯定记住。高家的大花园,天天讲,月月讲,年年讲,不厌其烦。人是怀旧的,巴金的笔,景物描写也没有脱离开这个令他感伤的地方,好像我们现在的“忆童年”,不同的人不同的写法,巴金的年轻的眼睛,到没有太多出彩的地方,印象比较深刻的,是他的关于月光的描写,想起来老舍的《月牙》,不断的点到月光,每次有不同。

故事的选择。五四时期,长篇小说并不多,匕首,投枪比较多,而巴金的《家春秋》,却似徐锡麟怀抱的炸弹,不断地投向旧世界的人群。选择多少人物?选择怎样的人物?选择怎样的冲突?情节?年轻的巴金,用一个大家庭的兴衰,用新世界和旧世界的冲突,用年轻人的决裂和幻灭,为不同的人指出了不同的道路,文学是救国的,是治病的,洋洋洒洒三卷俊文,虽比不得《红楼梦》,却可作为我们回忆五四时期人们的生活和写作特点的良好教材,特别是出自一个年轻人的笔下,尤为可贵。(你可以从里面截出秋的)

关于人物。粗分一下,男人女人。从思想性和道德性来看,巴金比较同情女人。从三兄弟的眼睛里面,除了那几个姨太太以外,都是好女人,特别是自己亲属,这也难怪,感情发挥作用。围绕着觉新的几个表妹,表姐,老婆,丫环,宛如大观园里面的金钗们,让人怜爱。一时间,被善良的女人们包围了,让男读者们垂涎欲滴,乐不思蜀。恨不能冲进小说,替代觉新的交色扮演,好好的享受那几段错过的缘分。

而周伯通们,郑国光们,克明们的描写,在巴金自己的嘴里说,是重点刻画的人物,是对立面,他们的角色,并非无足重轻,正是这些人决定了人物的命运,通过巴金的笔,一个个面目可憎,死守礼教的“坏男人”们,用他们的手段撕扯着读者的心理,这种折磨,才令人印象深刻。

篇三:巴金《秋》读后感

巴金的《秋》是对旧的、封建大家族的深刻揭露。在这种封建大家族中,大家勾心斗角、尔虞我诈,大部分人都不学无术、游手好闲、道德败坏、自私到了极点,特别是那些老反动们。他们自己道德败坏,却恬不知耻,压制年轻人,几十年轻人的幸福乃至生命,折磨年轻人,毒害他们,使他们随着年龄的增长而中毒日深。等到当年的青年到了而立之年、不惑之年之时,他们也早已被迷失了本性,又变成了老反动,又反过来压制摧残自己的下一代。中国几千年的封建社会就是这样一代复一代地重复着这令人发指的悲剧。这不是具体某个人、某些人、甚至一代人或几代人的错,而是整个制度的错,是整个罪恶的封建社会伦理制度的恶果。那些置身基中的人,即是受害者,又是害人者。他们在那种社会中成长,他们所见到的,听到的,都是那腐朽社会的各种现象,而这些现象作用于他们的大脑,他们自然就形成了关于那个社会的意识形态,并以此指导自己的行动,规范自己的行动,评价自己的行动。他们不知道是自己和亲人一起毁了自己的幸福,也不知道自己自己和亲人一起又埋葬了亲人的幸福。他们并不明白这一切,似乎也根本没有为此而感到过痛苦,因为那些封建伦理支撑着他们,使他们觉得自己没有过错,也许这就是精神的力量了,人也许是因为有精神才存活于世的,没有了精神也就没有了生命的意义。至于人们的躯体,只不过是人的精神的载体,人的肉体上的痛苦,永远也没有来精神上的伤害严重,肉体上的痛苦是短暂的,而精神上的痛苦则是长久的、重复的,可以一直延续到人最终的毁灭。

几十代人、几百代人都那样平静地生活过去了,为什么到了近代,到了二十年代前半叶那几代人的时候,这种生活却以为继了呢?原因在于此前人们心目中,所有人的生活都是一样的,没有谁过着与众不同的生活,也没有人想要换一种活法看看怎么样。因为现实生活中没有,他们也就想不到,而到了近代,随着国门被打开,坚船利炮把一种截然不同的生活方式带到了人们的视野。看到别人的幸福生活,想想自己的悲惨遭遇,年轻人再也沉不住气了,没有中封建社会毒的青年中中毒较浅的人再也忍不住了。他们要追求新的生活,追求自己的幸福。他们再也不相信封建的老一套了,他们开始反抗压迫,于是老的和少的之间,顽固的反动的和开拓创新的开始了战斗。这样鲜血就当红了整个中国近代史。毕竟顽固反动的是衰老的,当觉民们勇敢地抓住克安们的手时,克安们就无可奈何了。

青年终归是会走向胜利的,只要有勇气,又能拿出实际行动,幸福就会向我们飘来。

秋读后感 篇4

2018年观后感大全:《秋之白华》观后感

《秋之白华》观后感

伤,凉,静,残。

旧的回忆,新的开始。伤了情。伤、悲--朦胧、凄凉。

一泓清水,承载了伤、凉、静、残。

一片落叶,承载了伤、凉、静、残。

一滴雨水,承载了伤、凉、静、残。

这份安详,静得冷,静得凉,静得凄。

这份淡然,静得冷,静得凉,静得凄。

这是革命的和弦,这是爱情的和弦。目光落在那泛黄的纸张,飘零的落叶—那是回忆的和弦。

对革命的追求,至死不渝。对爱情的追求,至死不渝。

大学校园被黄叶覆盖,苏联的街道被白雪覆盖。它美丽而凄凉,充满了沧桑和无奈。

“秋白,之华,秋白之华—秋之白华。”

伤了满地的白,伤了满地的绿,伤了满地的红。那白,那么白。那绿,那么绿。那红,那么红。

秋白与之华一直在追党、寻党、觅党。他们从不放弃对革命的追求。他们工作很努力。他们奋战。他们用生命捍卫尊严、革命和党。

不得不说《秋之白华》是场感动,是场震撼。是秋白和谐带来的感动和震撼,是革命带来的感动和震撼。不,谁是他们追求革命给我带来的冲击。

我看见:鲜红的旗帜在飘动。

我看见:鲜红的旗帜在飞扬。

我看见:鲜红的旗帜在飞舞。

红色,红色,那是革命的颜色。

《秋之白华》充满了红色的气息,革命的气息,爱情的气息。它唯美而伤感,凄凉而宁静。

这是一场革命的暴风雨。风雨凉,风雨凄,风雨腥,风雨残。

革命是残酷的,革命是悲剧性的,所以秋白选择停止呼吸,悄悄离开。当冰冷的子弹射入他温暖的胸膛时,我看到革命的色彩从他秋白的身体里喷涌而出。秋天的白色,每个人都有——革命的颜色——就是它把国旗染成了红色。

革命的艰辛与无奈。

爱情的伤感与唯美。

瞿秋白。

杨之华。

秋读后感 篇5

一路有你声声不息

行管1202 陈俊鹏

大一的时候,我对秋天的声音没有什么特别的感觉。当时,人们更难以理解在烈日下排长队拉票、疯狂转发拉票微博的行为。不就是唱歌比赛吗?值得挤破脑袋地往里挤吗?直到现在读大二时,在学校树洞里看到某大四师兄发的微博——“都大四了,还是没能抽到秋之声的票,算是大学时期的一个遗憾吧!

”这不禁引起了我的沉思,作为已经大四的师兄,能发出这样的感叹,可见他已将看秋之声决赛当作广外人大学四年值得甚至必须经历一次的事情。说回到秋之声,可以说算是广外学生课余文体生活的一大盛事,我常常将她与校运会联系起来,因为两者都是一年一度的,且都是南北校轮流承办,更深层次地说,秋之声和校运会是维系南北校情感的重要纽带,是广外人共同关注的大事,这样看来也就难怪大四师兄会发出如此感叹了。

整场晚会看完下来,感受还是挺多的。

首先,当然是要说说她的派头。六点半开始,五点半在大会堂外就已排起了长长的队伍,听说这些同学好些是北校的,因为从四点开始,持票的同学就可以免费乘坐校巴从北校来南校。学校团委和学生会记者拿着长枪短炮向巨龙射击,并在微博上进行了直播。

好不容易终于进入了大会堂,摆放在舞台前面的摄像机和一字排开的数台笔记本电脑马上吸引了我的眼球,现场直播准备就绪,相信不少抽不到票的同学已经在宿舍的电脑前迫不及待了吧。舞台两侧的大电视播放了选手介绍和微博直播。这次秋之声决赛邀请了星海音乐学院的两名主任担任评委,香港著名歌手吕方还专门发来祝福,排场之大,可想而知。

其次,要说说这次决赛选手的实力,专业组选手的表现可以说是无可挑剔,对高音的控制恰到好处,非专业组选手表现得也很好,将流行歌曲唱出了自己的韵味,观众席时不时响起热烈的掌声,其中茼墙铁璧组合给我留下了最深刻的印象,他们的霸气十足的表演也征服了全场观众。

最后,这次晚会还增加了一个特别的环节,就是邀请首届秋之声原创歌曲大赛的冠军上台表演,这首名为《阳光》的原创歌曲旋律轻快,歌词清新又有寓意,博得了现场观众的喝彩和掌声。在十大歌手的决赛中加入原创歌曲的表演,可以说大大增加了秋声的文化厚度和水平,不得不拍手叫好。

秋读后感 篇6

1月18日,集团公司工会组织职工到石嘴山人民会堂观看电影《槐秋》,在影片放映前,就听傍边的观众说这部影片是以真人真事改编的,影片以一个槐树精的故事贯穿始终,以怀生(影片女主人公周淑萍之子)的回忆,讲述了家庭中的矛盾与变故:大伯陈富贵无工作、不务正业、偷家里的钱、赌博、无赖、被四处追债;小叔子志军腿伤致残、公公去世,丈夫志平摔伤,婆婆患精神病;怀生担心家里没钱交伙食费逃学,志军感到生活无望企图自杀面对接二连三的磨难和打击,善良的周淑萍对丈夫一家不弃不离,勇敢地挑起了家庭重担,以实际行动感化了大伯哥,也使小叔子有了面对生活的勇气。在她的悉心照料下,婆婆的病情也有了好转。

影片主人公表现出的坚持、坚韧、不屈不挠的精神铸就了无私奉献的丰碑,弘扬了向善向美德道德力量。通过影片让我领会到:人在处于困境的时候,只要有坚定的信念,不屈的意志,积极向上的乐观心态,就能苦尽甘来,只要坚持,一切都会好起来的!

秋读后感 篇7

巴金的《秋》他的名着《激流三部曲》之三,也是终结篇。现在也是一个秋天,读了这部书之后,让我对这个秋天有了不一样的感受,我的脑海里总是时不时冒出天凉好个秋这五个字。我一直觉得秋天本该是个秋高气爽、天高云淡、硕果累累的季节,是一个充满喜悦和欢乐的季节,虽然有些小忧伤,但也是淡淡的浅浅的。可是说心里话,在阅读过程中,我却总感觉心里很憋闷,有几次不得不放下书,走到外面透口气,可能是太过入戏了。

读完后,我昨晚一夜无眠,有很多话是不吐不快。高家大少爷觉新的窝囊、懦弱、作辑主义让人气不打一处来。他以为抱着牺牲我一人,幸福全家人这样的愚蠢念头,别人就会谅解他,感激他;他以为他的唯唯诺诺可以讨好身边所有人,可是他真的大错特错了。他一次又一次的退缩,一次又一次的充当老好人,不仅没有得到别人应有的尊重和感恩,相反换来的是别人的鄙视和愤懑。自己都不把自己当回事,别人又怎么能把你当回事呢?面对别人的故意刁难不是去反驳而是默默承受,时间长了,别人不自觉中就把你当成软的柿子,想怎么捏就怎么捏。堂堂高家大少爷,在整个公馆人的眼里也许连一个丫环都不如。

这一切都是谁造成的?固然与那个陈旧的制度和吃人的旧礼教有关,还有他遭遇的太多灾难共同造成他那个样子。可是同样一母所生,又在一个公馆里长大的其他兄弟姐妹为什么遇事态度和他截然相反呢?二弟高觉民对任何事都有自己独立的看法,他有自己的信仰和追求,对未来充满希望,虽然有时过于偏激,但总比逆来顺受强百倍。三妹淑华敢说敢作,天不怕地不怕,按自己的想法活着,虽然也因此遭到不少人的为难,可也没见到她少一根毫毛。所以高新变成今天这个样子,罪魁祸首不是别人而是他自己,是他自己做人没有个性和自己的原则。

每次面对那些所谓的长辈们的羞辱选择忍气吞声,以为像鸵鸟那样遇到危险把头埋在沙子里面就可以躲过这一劫。结果呢?人善被人欺,马善被人骑。不是说善良不好,但是无原则的善良就是对坏人的姑奸养息,对恶势力的推波助澜。退一步也许会海阔天空,可是一味的退避就是自寻死路。人就是这样,你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必在沉默中灭亡。 那些陈旧制度和吃人礼教就真的那么可怕吗?那些道貌岸然的长辈就真的值得去尊敬吗?鲁迅笔下的旧礼教吃人真的在《秋》中出现了。

丫环倩儿生病了,主人不是去请大夫来救治,而是撒手不管,任其自生自灭,最后活活病死。倩儿死后连入土为安的待遇都没能得到,只落下一个被席包裹扔落荒外的下场。四小姐淑贞最为可怜,她善良、敏感而又懦弱可怜。每次她父母吵架,她都不可避免地充当她们的出气筒,无辜被辱骂和殴打。身边那么多人同情她,可是面对她孤独的求救,他们只是礼节性的安慰她,许下的诺言却一直没有人去兑现。指望那些兄弟姐妹们来搭救的希望破灭了,无奈之下,她选择了跳井来结束她年轻的生命。觉新有善良、觉民有信仰、淑华有胆量、琴有细心,但是都有什么用。他们都没有真正的伸手去拉他们的妹妹一把,我感觉他们是那么的冷漠。每个人都只关心他们自己的事情,一副事不关己,高高挂起派头,让人作呕。

我在阅读时真的好恨那个人吃人的时代,也庆幸自己生活在一个崭新的时代。倩儿、淑贞还有很多人的宝贵生命就这样被那可恶的旧礼教吞噬了。看起来,吃人礼教还真的满吓人的。难怪每次别人规劝觉新不要害怕,要起来反抗时,他总是念念叨叨:你们不知道我心里有多苦,我的处境有多可怕,想以此来搪塞和逃避。其实那些旧的制度和礼教并没有那么可怕,它们就像毛主席当年的豪言一切反对派都是纸老虎,你一打它就倒。可惜在那个特定的背景下,觉新还没有那样的觉悟。他遭遇的苦难太多了,一次一次眼睁睁看见自己心爱的人被剥夺生命,而自己却无法救助她们。也许是对自己太失望了,他变的心灰意冷,对生活失去了希望,哀莫过于心死。他如僵尸般行走在这个世界上,变的悲观厌世。

他带着有色的眼睛看这个世界,难怪在他眼里,秋天的天空是灰蒙蒙的,到处是秋风扫落叶般的萧瑟凄凉。可在有信仰和追求的觉民眼里秋天却是另番景象,而且他坚信:秋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看来环境一样,心境如果不同,那他所看的世界也必定迥然不同。合上书本后,我脑海里总是拂不去对高觉新这个大少爷的厌恶和愤怒。他的唯唯诺诺和老好人面目不仅害苦了周围人,更重要的是害了他自己。他天真得自以为自己多吃点苦,多遭点罪,就可以换来别人的谅解和同情,就可以挽救那个已经摇摇欲坠的高家大梁。他以为别人会明白的良苦用心,他打碎牙齿吞在自己肚里,就可以换来所有人的满意。也许他到死都不不明白,这种一厢情愿的想法是多么的可悲。你可以在某一时刻让所有得人满意,你也可以在所有时刻让某一些人满意,但是你永远不能在所有时刻让所有的人满意。你如果太在意别人,必然就会迷失自己。幸好巴金老人在结尾让觉新也反抗了一回,顶天立地的当了一次男子汉。也总算让我们松了一口气,不然非得被这个高家大少爷憋死不可。

原来人被逼到一定程度上也是可以反抗的,正验证了那句: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觉新的爆发警告了所有不把他当一回事的人们:不要欺人太甚,逼急了我也不是好惹的。觉新的反抗不仅让自己心情舒畅了一番,也让我们这些读者看到了他可爱的一面。在《秋》序言里,巴金告诉我们,本来他安排的结局是:高觉新自杀,高觉民被捕入狱,那样太悲剧了。所以他善意的修改成:觉新和翠环走到了一起,觉民和琴也有情人终成眷属,算是迎合了中国人的大团圆结局。

《秋》这本书给我最大的启示就是:一个人的性格决定他的命运,做人不能没有个性和原则,按自己的想法去活,外在的阻力并没有想象中那么强大,最重要一点是,你只有先自救,别人才可能救你。就像《国际歌》里所唱的从来就没有什么救世主,也不靠神仙皇帝,要创造人类的幸福,全靠我们自己

秋读后感 篇8

我最喜欢的季节是秋天。

秋天总是伤感的,也难怪古今诗人悲秋者数不胜数,赞秋者,大概也唯有刘禹锡的那句“我言秋日胜春朝”了吧。秋天,总是很轻易地就能勾起人的愁思。一阵阵萧瑟的秋风,一场挥之不去的秋雨,都能唤起人们心中无尽的惆怅和凄凉,那种忧伤,自然不言而喻。

秋天,处在夏冬之间,没有夏的热烈,亦没有冬的冷寂。因为它更成熟,比夏天更具生命力;因为它渐渐进入夕阳,也比冬天更藏伤感。树叶婆娑,沙沙作响,让我不禁想起林语堂笔下的《秋天的况味》。

虽然描写的是身边的琐事,生活中的细枝末节,读来却能品出作者的人生态度。“然而秋确有另一意味,没有春天的阳气勃勃,也没有夏天的炎烈迫人,也不像冬天之全入于枯槁凋零。我所爱的是秋林古气磅礴气象。

有人以老气横秋骂人,可见是不懂得秋林古色之滋味。在四时中,我于秋是有偏爱的,所以不妨说说。秋是代表成熟,对于春天明媚妖艳,夏日的茂密浓深,都是过来人,不足为奇了,所以其色淡,叶多黄,有古色苍茏之概,不单以葱翠争荣了。

这是我所谓秋天的意味。”这段文字中,作者是以一种怡然的心态,写秋的绵延不绝的意味,那种 “人的一生无论成败,他都有权休息,过悠哉的日子”的人生宣言在文中洒脱地飘逸出来。这和秋的意境是多么的契合!

秋天,给人的感觉更多的是朴实、平实,是平易近人的,所以在朴实中,在那平易近人中,蕴含着一种非常亲切的生活氛围。郁达夫笔下的《故都的秋》。他不写皇家宫殿、园林,不写优美自然风光,他写的是与老百姓生活很近的秋味、秋色,我被文章里那种浓浓的秋意所吸引——那里的秋雨,那里的秋蝉,那里的秋意,那么迷人,那么富有韵味,令人浮想联翩。

雨声“息列索落”,使人置身于雨境,下雨后,都市闲人在雨后的斜桥影里,遇见熟人,说一句“唉,天可真凉了——”从他们那“缓慢悠闲”的声调中,我们不难品出一个“闲”字来,那是一份闲适,一份潇洒。从那简短的对话中,我们开始交流感情。一个“唉,天可真凉了——”另一个“一层秋雨一层凉啦!

”从彼此的叹答中,不难深切感受到他们已陶醉在彼此说话的腔调和韵味中,陶醉在彼此感情契合的落寞和感伤之中。

望向窗外,绵绵秋雨,下了三天又三夜。不知道天和地,谁对谁有了哀怨。

我更愿意想象,这秋水茫茫,是细碎的思量。

就这样吧,有时徒手抓一把空气,照样可以演绎似水流年。

抵挡一下,心里漫过的大片忧伤。

大概,这,就是秋吧。

秋读后感 篇9

最近我们学了一篇文章《秋弈》: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使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

文章的意思是:弈秋是当时诸侯列国都知晓的下棋高手,由于弈秋棋术高明,当时就有很多年青人想拜他为师。弈秋收下了两个学生。一个学生诚心学艺,听先生讲课从不敢怠慢,十分专心。在弈秋讲棋时,他心不在焉,探头探脑地朝窗外看,想着天鹅什么时候才能飞来。如果飞来了好张弓搭箭射两下试试。两个学生同在学棋,同拜一个师,但前一个人学有所成,后面一个人未能领悟棋艺。

老师是全国最好的,两个学生的智商也是样的,可是一个好,一个不好,这是为什么呢?原来是他们的学习态度不一样。同样在听课学习,“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而且还要去学会怎么样才能细细琢磨其中的道理,自然学习的效果就好。而“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天鹅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老师讲课时喜欢开小差的,总想着别的事情,这样自然就学不好,所以结果就可想而知了,“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这样看来,学习要想取得好成绩,不仅要有好的智商、好的老师,更重要的是要端正学习态度,专心致志。上课时胡思乱想,听讲三心二意,纵使有很好的智商,有全国最好的老师,也是学不好的。

读完这篇文章,我的脸一阵阵发红发烫。我不就是弈秋那个“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的学生吗?我在上课时,也常常是“思援弓缴而射之”:老师在上面讲课,我的脑海里却在思索别的东西,有时想下课后要到哪去玩,有时想要找什么好吃的,有时在玩弄手上的文具等,三心二意,根本就没有认真。而每每考试下来,成绩不好,父母责备时,我却以“老师没讲”“题目太难”等等理由为借口,推诿搪塞,根本没有意识到成绩不好的原因是自己不专心听讲。现在想来,很是惭愧。

我现在很好的学习环境,有最优秀的老师,父母对我的学习成长也倾尽心血,我今后一定要克服三心二意的坏毛病,无论做什么事情,都要专心致志,力争取得最优异的成绩。

秋读后感 篇10

我学过不少篇课文,从这些课文中,我认识了舍己救人的蒙古猎人海力布,足智多谋的诸葛亮,淳朴、憨厚的少年闰土,但是我最喜欢的还是《学弈》一课中所讲的故事。

这篇课文主要讲全国最会下棋的弈秋同时教两个人下棋。但是他们的学习态度却不同:一个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而另一个人却“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虽然是与同伴一起学,但却心不在焉。同时学棋,三心二意的人永远不如专心的人学得好。这个短小的故事,给了我多少启迪呀!

其实,我以前就是一个干什么事都不专心的人,常常是干这件事还想着另一件事。有时候,心里像长了毛刺,总不能脚踏实地地学习,生活中的我得到了许多教训。

记得一个星期六的下午,我睡醒觉,赶紧写起老师布置的作文来。但却一边写一边用眼睛瞧着桌上的小闹钟,一看到了三点十分,便“啪”的一下放下手中的笔,伸手拿过收音机,迅速拨到交通频道,顿时传出播音员阿姨悦耳的声音:“下面请听蔡依林的《消失的城堡》……”嗬,太棒了!我哪能错过这样的良机,顺手将作文扔到一边,抱起收音机就听起来了。听,她优美的声音:“记忆飞走了……我要孤单的思考……真的很好……再也不需要,消失的城堡……”我被陶醉了,还学着唱。忽然妈妈推门进来,见我唱的如此入迷,就说:“做功课的时候,又听音乐,能把功课做好吗?”我一吐舌头,冲妈妈做了个鬼脸,抓起笔就又匆匆忙忙地写起作文来。心里却嫌妈妈来的不是时候。

第二天,老师指着作文本说:“你读读作文,连句子都不通!”我一看,觉得作文中的话好像在哪听过。怎么连歌曲里的“记忆飞走了”都写在作文里面啦?哎,都是我自己学习不踏实呀!这样做多么像《学弈》中那个三心二意学下棋的人哪!他一边学下棋,一边想射下天鹅;我一边写作文一边想听歌曲,不专心致志,没有毅力,怎么能学到本领呢?我要向《学弈》故事中专心致志学下棋的人学习,做什么事都要一心一意,培养自己顽强的毅力,勤勤恳恳学本领,将来才能为祖国做贡献,否则便会一事无成。

教育笔记《秋读后感集合》一文希望您能收藏!“幼儿教师教育网”是专门为给您提供教育笔记而创建的网站。同时,yjs21.com还为您精选准备了秋读后感专题,希望您能喜欢!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