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实秋读后感(集合十二篇)

08-03

沉浸在书籍的海洋中,是很愉快的事情,每次开始阅读作者写的作品,对于书中的情节都会有不一样的看法。您是否对写作品的读后感感到烦恼呢?幼儿教师教育网为你整理的“梁实秋读后感”类内容希望能够让你有所收获。

梁实秋读后感【篇1】

当认真看完一本名著后,想必你有不少可以分享的东西,现在就让我们写一篇走心的读后感吧。那么你会写读后感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何陋之有----读梁实秋《雅舍》有感,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雅舍”这个名字,让人听起来是一座仿古建筑,是一座豪宅。如果你这样想的话,那真是大错特错了。

梁实秋先生的“雅舍”在半山腰上,旁边是竹林、水池、粪坑,后面是一片小土坡。房子一面高,一面低,坡度甚大。从书房去饭厅是上坡,回去是下坡,看起来不太方便。

“雅舍”似乎是蚊子的“保健品”,蚊子只要呆在里面,要于冬天才能绝迹,因此梁先生的“大火腿”上总是累累隆起如玉蜀黍。

这屋子不仅蚊子多,老鼠也多,一到夜晚,“梁上君子”齐齐出动,不是啃大门,就是随地大小便,或是喝油,又像鹅老爷似的引吭大叫。梁先生关门,它们一起溜狗洞,就是洋鬼子也拿它没法子呢!

“雅舍”这屋子也真是不老实,一下雨,屋上泥灰就往下跑,好嘛!下面是先生和他的手稿,就这样轰的一下,好容易写好的文章就报废了!第二天又要把顶给糊上,如果到了梅雨季就……

屋中的陈设十分简朴,只有一张椅子,一张桌子,一张床,这桌子“三项全能”——可以当书桌,可以当饭桌,还可以当茶几呢!

不过“雅舍”地势较高,得月最先。这屋子可看“山头吐月,红盘乍涌,一霎间,清光四射,天空皎洁,四野无声,微闻犬吠,坐客无不悄然”。

梁先生的“雅舍”太破旧了虽然我家房子一般,但总是比梁实秋先生的“雅舍”好多了。他家一张桌子,我家有五张。我家分两层,下层是客厅、饭厅、爸妈房间和爸爸的书房。我们家吃饭桌子旁的窗户是朝西的,吃晚饭时能观赏夕阳西下的`美景,好不惬意!

上层是阳台和我的房间,我的房间叫“静庐”。“静庐”这个名字是我爸取的,他希望我安静下来读书。我的房间最大的特点是书多,那些书可用排山倒海来形容。梁先生的床是大硬木板床,而我的是软软的席梦思,这简直是天堂和下界的差别呀!

我家是普通民房,但是蚊子和老鼠也不会来光顾,也不会歪,梁实秋先生,你为什么不请人把你的“雅舍”修一下呢?

不过,“雅舍”虽然破,但是“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梁先生在“雅舍”中写下了不朽名作《雅舍小品》,因此,何陋之有?

梁实秋读后感【篇2】

梁实秋作为一位学贯中西的大学者,在散文当中展现了他深厚的文学素养。这篇散文围绕着不管是何朝代是何年代都不会过时的一个话题那就是“孩子”。人一旦结了婚,多半是要生孩子的,孩子可以说是维持夫妻之间婚姻关系一项很重要的纽带,常常听到因为生不出孩子夫妻之间感情出现裂痕而离婚的,但却很少听到因为生了一个大胖小子,或者是一位小公主,夫妻要闹离婚的。看来孩子被大多数夫妻视为婚姻关系中很重要的一部分。

父母疼爱自己的孩子可以说是人的天性,不管是有钱的,还是贫穷的家庭,我都看到过有这种习惯的父母,就是把最好的东西留下来给自己的孩子吃,而自己却不吃一口,好像不这样做心里便起惶恐,像是做了什么大逆不道的事一般。这种情况自古就有,而今计划生育的年代,许多家庭只有一个孩子,比以前就更甚了。有的父母在自己的.孩子身上表现出了让人难以置信的无私精神与奉献精神,可让我疑惑的是,为什么大多数富裕的父母,不愿把他们这种爱哪怕是一丁点分给那些无家可归,生活艰难的孩子?

当生了孩子的妇女坐在一起聊天时,孩子通常都是她们经常谈论的一个话题,有的父母甚至可以谈论自己的孩子到眉飞色舞、手舞足蹈,乐不可支的境界。在张爱玲的散文当中有描述过这样一种风俗,就是在两三岁的孩子面前放上一大推东西,让孩子自己去选,选到哪样就认定以后自己的孩子做这项工作了,如果自己的孩子摸着一个大元宝,那更是能让全家人高兴三天三夜。正所谓:“可怜天下父母心”。许多的父母对于自己的孩子可谓是有着很大的期望的,甚至有的父母还经常把孩子当做同别人比较的对象。但是只要你疼爱、期望自己的孩子,就能按照你的想法以后发展下去吗?梁实秋在文章里说孩子中比较最蠢,最懒,最刁,最泼,最丑,最弱,最不讨人喜欢的,往往最得父母的钟爱。在文章当中梁实秋引用了中国与外国的例子,来证明了不施管教,不去教育而造成孩子无知无形的后果。一味的溺爱,娇纵自己的孩子,可能无法达到你所期望的结果。

《孩子》这篇散文对我们现在依然有着现实的意义,引发我们去思考。管教孩子可以说是一门学问,如果总想抱着“树大自直”的幻想,也许终将会是事宜愿为的。

梁实秋读后感【篇3】

梁实秋的散文作品风格清新自然,语言简练优美,让人受益匪浅。在《雅舍》这篇文章中,梁实秋以一个轻松幽默的口吻,描绘了他在北京一座小公寓里的生活。

文章中,梁实秋描绘了自己在北京的生活,包括他的生活经历、人际关系、兴趣爱好等等。他描述了自己在北京的小公寓里的生活,包括自己和伴侣一起度过的美好时光,以及自己和朋友们在一起聚会的场景。这些描写让人感觉非常真实,让人感受到作者的生活和工作状态。

梁实秋的散文语言非常优美,他用简洁的语言描述了生动的场景和深刻的思想。例如,在文章中,梁实秋用“夕阳如金”来形容夕阳的美丽,他用“春风十里”来形容春天的生机和美好。这些词语都非常形象,让人感受到作者的思想和情感。

梁实秋的散文作品风格清新自然,语言简练优美,让人受益匪浅。他的散文作品不仅描绘了作者的生活经历和人际关系,还表达了深刻的思想和情感。

梁实秋读后感【篇4】

钱这个东西,不可说,不可说.一说起阿堵物,就显着俗.其实钱本身是有用的东西,无所谓俗.或形如契刀,或外圆而孔方,样子都不难看.若是带有斑斑绿锈,就更古朴可爱.稍晚的“交子”、“钞引”以至于近代的纸币,也无不力求精美雅观,何俗之有?钱财的进出取舍之间诚然大有道理,不过贪者自贪,廉者自廉,关键在于人,与钱本身无涉.像和峤那样爱钱如命只可说是钱癖,不能斥之曰俗;像石崇那样的挥金似土,只可说是奢汰,不能算得上雅.俗也好,雅也好,事在人为,钱无雅俗可辨.

有人喜集邮,有人喜集火柴盒,也有人喜集戏报子,也有人喜集鼻烟壶;也有人喜集砚、集墨、集字画古董,甚至集眼镜、集围裙、集三角裤.各有所好,没有什么道理可讲.但是古今中外几乎人人都喜欢收集的却是通货.钱不嫌多,愈多愈好.庄子曰:“钱财不积,则贪者忧.”岂止贪者忧?不贪的人也一样的想积财.

人在小的时候都玩过扑满,这玩意儿历史悠久,《西青杂记》:“扑满者,以土为器,以蓄钱,有入窍而无出窍,满则扑之.”北平叫卖小贩,有喊:“小盆儿小罐儿”的,担子上就有大大小小的扑满,全是陶土烧成的,形状不雅,一碰就碎.虽然里面容不下多少钱,可是孩子们从小就明白储蓄的道理了.外国也有近似扑满的东西,不过通常不是颠扑得碎的,是用钥匙可以打开的,多半作猪形,名之为“猪银行”.不晓得为什么选择猪形,也许是取其大肚能容吧?

我们的平民大部分是穷苦的,靠天吃饭,就怕干旱水涝,所以养成一种饥荒心理,“常将有日思无日,莫待无时思有时.”储蓄的美德普遍存在于社会各阶层.我从前认识一位小学教员,别看她月薪只有三十余元,她省吃俭用,省俭到午餐常是一碗清汤挂面洒上几滴香油,二十年下来,她拥有两栋小房.(谁忍心说她是不劳而获的资产阶级?)我也知道一位人力车夫,劳其筋骨,为人作马牛,苦熬了半辈子,携带一笔小小的资财,回籍买田娶妻生子作了一个自耕的小地主.这些可敬人,他们的钱是一文一文积攒起来的.而且他们常是量入为储,每有收入,不拘多寡,先扣一成两成作为储蓄,然后再安排支出.这样,他们爬上了社会的阶梯.

“人无横财不富,马非夜草不肥.”话虽如此,横财逼人而来,不是人人唾手可得,也不是全然可以泰然接受的.“腰缠十万贯,骑鹤上扬州”,只是一厢情愿的想法,暴发之后,势难持久,君不见:显宦孙子作了乞丐,巨商的儿子作了龟奴?及身而变的现世报,更是所在多有.钱财这个东西,真是难以捉摸,聚散无常.所以谚云:“积财千万,不如薄技在身.”

钱多了就有麻烦,不知放在哪里好.枕头底下没有多少空间,破鞋空间里面也塞不进多少.眼看着财源滚滚,求田问舍怕招物议,多财善贾又怕**,无可奈何,只好送进银行.我在杂志上看到过一段趣谈:印第安人酋长某,平素聚敛不少,有一天背了一大口袋钞票存入银行,定期一年,期满之日他要求全部提出,行员把钞票一叠一叠的堆在柜台上,有如山积.酋长看了一下,徐曰:“请再续存一年.”行员惊异,既要续存何必提出?酋长说:“不先提出,我怎么知道我的钱是否安然无恙的'保存在这里?”这当然是笑话,不过我们从前也有金山银山之说,却是千真万确的.我们从前金融执牛耳的大部分是山西人,票庄掌柜的几乎一律是老西儿.据说他们家里就有金山银山.赚了金银运回老家,溶为液体,泼在内室地上,积年累月一勺勺的泼上去,就成了一座座亮晶晶的金山银山.要用钱的时候凿上一块就行,不虞盗贼光顾.没亲眼见过金山银山的人,至少总见过冥衣铺用纸糊成的金童玉女金山银山吧?从前好像还没有近代恶性通货膨胀的怪事,然而如何维护既得的资财,也已经是颇费心机了.如今有些大户把钱弄到外国去,因为那里的银行有政府担保,没有倒闭之虞,而且还为存户保密,真是服务周到极了.

善居积的陶朱公,人人羡慕,但是看他变姓名游江湖,其心里恐怕有几分像是挟巨资逃往国外作寓公,离乡背井的,多少有一点不自在.所以一个人尽管贪财,不可无厌.无冻馁之忧,有安全之感,能罢手时且罢手,大可不必“人为财死”而后已,陶朱公还算是聪明的.

钱,要花出去,才发生作用.穷人手头不裕,为了住顾不得衣,为了衣顾不得食,为了食谈不到娱乐,有时候几个孩子同时需要买新鞋,会把父母急得冒冷汗!贫穷到了这个地步,一个钱也不能妄用,只有牛衣对泣的分.小康之家用钱大有伸缩余地,最高明的是不求生活水准之全面提高,而在几点上稍稍突破,自得其乐.有人爱买书,有人爱买衣裳,有人爱度周末,各随所好.把钱集中用在一点上,便可以比较容易适度满足自己的欲望.至于豪富之家,挥金如土,未必是福,穷奢极欲,乐极生悲,如果我们举例说明,则近似幸灾乐祸,不提也罢.纪元前五世纪雅典的泰蒙,享尽了人间的荣华富贵,也吃尽了世态炎凉的苦头,他最了解金钱的性质,他认识了金钱的本来面目,钱是人类的公娼!与其像泰蒙那样疯狂而死,不如早些疏散资财,做些有益之事,清清白白,赤裸裸来去无牵挂.

梁实秋读后感【篇5】

再次偶读梁实秋的《雅舍小品》,翻到《人到中年》这一篇,内心涌动出些许伤感。如今四十出头、人到中年的我们,肩上扛负着全家的重担。上有老、下有小,白天忙工作,回家忙家务,照顾老的小的,却没有更多的时间眷顾自己。时间啊,你慢点走~ 让我头上的华发慢点来,让我脸上的皱纹慢点长; 让我的父母慢点老去,让我的孩子慢点长大... ...

钟表上的时针是在慢慢的移动着的,移动的如此之慢,使你几乎不感觉到它的移动。人的年纪也是这样的,一年又一年,总有一天你会蓦然一惊,已经到了中年;到这时候大概有两件事使你不能不注意,讣闻不断的来,有些性急的朋友已经先走一步,很煞风景;同时又会忽然觉得一大批一大批的青年小伙子在眼前出现,从前也不知是在什么地方藏着的,如今一齐在你眼前摇幌,磕头碰脑的尽是些昂然阔步满面春风的角色,都像是要去吃喜酒的样子。自己的伙伴一个个的都入蛰了,把世界交给了青年人。所谓“耳畔频闻故人死,眼前但见少年多”,正是一般人中年的写照。

一般的女人到了中年,更着急。那个年青女子不是饱满丰润得像一颗牛奶葡萄,一弹就破的样子?那个年青女子不是玲珑矫健得像一只燕子,跳动得那么轻灵?到了中年,全变了。曲线还存在,但满不是那么回事,该凹入的部份变成了凸出,该凸出的部份变成了凹入,牛奶葡萄要变成为金丝蜜枣,燕子要变鹌鹑。最暴露在外面的是一张脸,从“鱼尾”起皱纹撤出一面网,纵横辐辏,疏而不漏,把脸逐渐织成一幅铁路线最发达的地图,脸上的皱纹已经不是烫斗所能烫得平的,同时也不知怎么在皱纹之外还常常加上那么多的苍蝇屎。所以脂粉不可少。除非粪土之墙,没有不可污的道理。在原有的一张脸上再罩上一张脸,本是最简便的事。不过在上妆之前、下妆之后,容易令人联想起《聊斋志异》的那一篇《画皮》而已。女人的肉好像最禁不起地心的吸力,一到中年便一齐松懈下来往下堆摊,成堆的肉挂在脸上,挂在腰边,挂在踝际。

别以为人到中年,就算完事。不。譬如登临,人到中年像是攀跻到了最高峰,回头看看,一串串的小伙子正在“头也不回呀,汗也不揩”的往上爬。再仔细看看,路上有好多块绊脚石,曾把自己磕碰得鼻青脸肿,有好多处陷阱,使自己做了若干年的井底之蛙。回想从前,自己做过扑灯蛾,惹火焚身;自己做过撞窗户纸的苍蝇,一心愿奔光明,结果落在粘苍蝇的胶纸上!这种种景象的观察,只有站在最高峰上才有可能。向前看,前面是下坡路,好走得多。

我看见过一些得天独厚的男男女女,年青的时候楞头楞脑的,浓眉大眼,生僵挺硬,像是一些又青又涩的毛挑子,上面还带着挺长的一层毛。他们是未经琢磨过的璞石。可是到了中年,他们变得润泽了,容光焕发,脚底下像是有了弹簧,一看就知道是内容充实的。他们的生活像是在饮窖藏多年的陈酿,浓而劳洌!对于他们,中年没有悲哀。

四十开始生活,不算晚,问题在“生活”二字如何诠释。如果年届不惑,再学习溜冰踢踺子放风筝,“偷闲学少年”,那自然有如秋行春令,有点勉强。半老徐娘,留着“刘海”,躲在茅房里穿高跟鞋当做踩高跷般的练习走路,那也是惨事。中年的妙趣,在于相当的认识人生,认识自己,从而作自己所能作的事,享受自己所能享受的生活。科班的童伶宜于唱全本的大武戏,中年的演员才能担得起大出的轴子戏,只因他到中年才能真懂得戏的内容。

梁实秋读后感【篇6】

“岁月不饶人,我们两个都垂垂老矣。有一天,她抚摩着我的头发,说:‘你的头发现在又细又软,你可记得从前有一阵你不愿进理发馆,我给你理发,你的头发又多又粗,硬得像是板刷,一剪子下去,头发渣迸的得满处都是。’”

这是一对偕老的夫妻最日常不过的一个生活细节,也是最让人感到温暖的晚景爱恋。当梁实秋写到此处的时候,“孤魂独茕茕”的他,心里该是怎样一种悲戚呢?妻子先他而去,往昔种种,如在目前。然而斯人已逝,也只好以文字为舟楫,渡他到过去的时光。

梁实秋是经人介绍,认识女高师毕业后在女子职业学校任教的程季淑的。但是,当初这个介绍人(程季淑的好友)却是直接和他的父母联系,并未通知他。梁实秋还是自己从父亲的桌案上发现了介绍女方情况的红纸条。五四运动后两年,新的思想打动了青年,终身大事都要自作主张,于是,他决定自己直接写信问程是否愿意和他做个朋友,然而却没有回音。后经朋友指示,梁直接拨电话给她,

“报了姓名之后,她一惊,半响没有说出话来。我直截了当的要求去见面一谈,她支支吾吾的总算是答应我了”。

第一次见面,他们给彼此留下了好印象,因为都是普通的学生样子。自此以后,梁实秋成了“主日派”。所谓“主日派”是同学戏称的派别。每逢星期日,这些人则精神抖擞,整其衣冠,进城去做礼拜,风雨无阻。其实都是去约会女友之类。梁实秋这样写到:

“清华园是纯粹男性社会,除了几个洋婆子教师和若干教师眷属外,看不到一个女性。若有人能有机缘进城会晤女友,当然要成为令人羡慕的一派。”

梁实秋欣然以此派自居。

两年的时间匆匆飞过。一九二三年六月,梁从清华毕业,八月里就要放洋。这让他颇觉忧伤。他无意到美国去,程季淑却鼓励他,这在今天看来实在是值得欣羡的事,有这样深明事理的女友,梁不成功怕也不行了。一九六七年八月六日,在庆祝梁实秋译完三十七种莎士比亚剧本的聚会上,谢冰莹这样说:“《莎氏全集》的翻译完成,应该一般归功于梁夫人!”。写到这里不免要插一句,《槐园梦忆》里提到,梁实秋当时是计划用二十多年的`时间译完莎氏全集,实际上用了三十多年。看到此处,不免想,做学问是终身的事业,要能坚持,要有长远的打算。

在梁实秋的毕业演出上,顾一樵编了一出新戏《张约翰》,有两个女角无人扮演,最后吴文藻(后来成为冰心的丈夫)和梁自告奋勇。当天,程季淑自然会坐在舞台下,结束后,梁问她观感如何?她却说“我不敢仰视”,“我看你在台上演戏,我心里喜欢,但是我不知为什么就低下了头,我怕别人看我!”这个回答读来真是生趣盎然,可见少女初恋时的驿动和羞涩。

梁去美三年,异地恋情如何经营呵护,这在当时仿佛却并不像今天一样成为一个问题。两个人书信往来,见字如面。梁这样写道:

“我们通信全靠船运,需十日方能到达,但不必嫌慢,因为如果每天写信隔数日付邮,差不多每隔三两天都可以收到信”。

这就是他们当时能想到的好方法,云中锦书,鸿雁传情,自是一番爱情韵味。

两人婚后生活也很幸福,但时事多艰。抗战爆发,北平陷落后,梁只身逃离,几经颠沛流离,与程季淑分别有六年之久。而这六年中,程侍奉公婆老母、养育孩提,艰苦自不待言。

比较有趣的一件事是,在上海时,一天中秋的前后,徐志摩跑来找梁实秋去吃花酒,梁告诉程,程却说:“你去嘛,见识见识”,这话实在出人意料。何处得女如此乎?一笑。

梁实秋读后感【篇7】

《中年》里,他体察到中年种种可晒可叹的身心变异,表白顺应自然、安身立命的中年心态:四十开始生活,不算晚,问题在“生活”二字如何诠释。如果年届不惑,再学习溜冰踢毯子放风筝,“偷闲学少年”,那自然有如秋行春今,有点勉强。

中年的妙趣,在于相当的认识人生,认识自己,从而做自己所能做的事,享受自己所能享受的生活。科班的童伶宜于唱全本的大武戏,中年的演员才能担得起大出的轴子戏,只因他到中年才能真懂得戏的内容。流露在文中的这种中年心态,既不奢求也不自弃,顺乎自然,安身立命。

这种心态固然谈不上锐意进取,但也不是悲观虚无的表现,而是一份达观乐生、安分执中的情怀。这类咏怀言志小品,优游自在,明心见性。

梁实秋所躬行的是“做自己所能做的事,享受自己所能享受的.生活”的处世哲学,追寻的是精神上的自由和快乐,在动荡时代修炼超脱心斋,谋求自适妙方,体现的是达士情怀。

梁实秋读后感【篇8】

麦当劳乃MacDonald的译音。麦,有人读如马,犹可说也。劳字胡为乎来哉?N与L不分,令人听起来好别扭。

牛肉饼夹圆面包,在美国也有它的一段变迁史。一九二三年我到美国读书,穷学生一个,真是“盘餐市远无兼味”,尤其是午饭一顿,总是在校园附近一家小店吃牛肉饼夹面包,但求果腹,不计其他。所谓牛肉饼,小小的薄薄的一片碎肉,在平底锅上煎得两面微焦,取一个圆面包(所谓bun),横剖为两片,抹上牛油,再抹上一层蛋黄酱,把牛肉饼放上去,加两小片飞薄的酸黄瓜。自己随意涂上些微酸的芥末酱。这样的东西,三口两口便吃掉,很难填饱中国人的胃,不过价钱便宜,只要一角钱。名字叫做“汉堡格尔”(Hamburger),尚无什么所谓“麦克唐诺”。说食无兼味,似嫌夸张,因为一个汉堡吃不饱,通常要至少找补一个三文治,三文治的花样就多了,可以有火腿、肝肠、鸡蛋等等之分,价钱也是一角。再加上一杯咖啡,每餐至少要两角五,总算可以糊口了。

我不能忘记那个小店的老板娘,她独自应接顾客,老板司厨,她很俏丽泼辣,但不幸有个名副其实的狮子鼻。客人叫一份汉堡,她就高喊一声“Oneburger!”叫一份热狗,她就高喊一声“Onedog!”

三十年后我再去美国,那个狮子鼻早已不见了,汉堡依然是流行的快餐,而且以麦克唐纳为其巨擘,自西徂东,无远弗届。门前一个大M字样,那就是他的招牌,他的广告语是“迄今已卖出几亿几千万个汉堡”。特大号的汉堡定名为BigMac(大麦克),内容特别丰富,有和面包直径一样大的肉饼,而且是两片,夹在三片面包之中,里面加上生菜、番茄、德国酸菜(Sauerkraut)、牛油蛋黄酱、酸黄瓜,堆起来高高厚厚,樱桃小口很难一口咬将下去,这样的豪华汉堡当年是难以想象的,现在价在三元左右。

久住在美国的人都非万不得已不肯去吃麦克唐纳。我却对它颇有好感,因为它清洁、价廉、现做现卖。新鲜滚热,而且简便可口。我住在西雅图,有时家里只剩我和我的外孙在家吃午餐,自己懒得做饭,就由外孙骑脚踏车到附近一家“海尔飞”(Herfy)买三个大型肉饼面包(Hefty),外孙年轻力壮要吃两个。再加上两分炸番薯条,开一个“坎白尔汤”罐头,一顿午餐十分完美。不一定要“麦当劳”。

在美国平民化的食物到台湾会造成轰动,势有必至理有固然。我们的烧饼油条豆浆,永远吃不厌,但是看看街边炸油条打烧饼的师傅,他的装束,他的浑身上下,他的一切设备,谁敢去光顾!我附近有一家新开的以北方面食为号召的小食店,白案子照例设在门外,我亲眼看见一位师傅打着赤膊一面和面一面擤鼻涕。

在台北本来早有人制卖汉堡,我也尝试过,我的评语是略为形似,具体而微。如今真的“麦当劳”来了,焉得不轰动。我们无需侈言东西文化之异同,就此小事一端,可以窥见优胜劣败的道理。

梁实秋先生的《雅舍谈吃》也算是一部另辟蹊径的奇书了,全书洋洋洒洒几十万字,全都围绕“谈吃”这一主题展开,真可谓是将中华五千年美食文化中的精华展现得淋漓尽致。梁实秋是大户人家子弟,从小便可称得上是遍尝了珍馐美馔,所以才会写出“海参不是什么珍贵的东西”这类读来令我们平头百姓汗颜的句子。但也正因如此,他才会比他人更有资格去写这么一部专门谈论食物的散文集。

我的人生阅历毕竟还是有限,品尝过的美食到底还是不能同梁实秋先生相比。但我这些年来走南闯北游山玩水,也算是吃过了不少佳肴。虽有班门弄斧之嫌,不过趁此良机,也正好拿出来分享一下。若鄙人之愚见能得到他人的认可,自然是一件快意不过的事情。

苏南一带的人似乎都擅长料理鸭子,南京的鸭血粉丝,高邮的咸鸭蛋都称得上是天下一绝。我算是半个南京人,多次去过南京,但印象中自己倒真未有过品尝鸭血粉丝汤的经历,倒是南京的烤鸭年年都能够品尝到。南京烤鸭,不同于北京的烤鸭,是不需要面饼或是大葱的。从烤炉里抬出来,用力旋成大大小小几十块,再加上一包秘制的.卤料,这就算是大功告成了。烤鸭油大,直接吃来没吃几块就会顿感腻不可言,老北京想到用酱和大葱掩住油腻味,南京人则把鸭肉放进了卤子里。就着又甜又香的卤子一蘸,鸭油味没了,鸭肉也显得愈发脆嫩可口。放入口中一咬,个中滋味更是妙不可言。鸭肉吃完后,卤子往往还剩下,我喜欢将其拌饭就着其它菜吃,不仅大开了胃口,鸭肉的香嫩也一直缠绕在饭粒之间,让人久久不能忘怀。南京烤鸭与北京烤鸭做法、吃法皆迥然不同,没有什么可比性,不过名字相近罢了。令人遗憾的是北京烤鸭成了一道“国菜”,南京烤鸭的名气却远不如这般响亮,以致天下无数食客无缘享受这道口福。其实在我看来,北京烤鸭也未尝就有那么好吃,名气大了做的自然也就杂了起来。那全聚德的烤鸭简直不能入口,徒有个名声罢了。

青岛是个滨海城市,海鲜自然是当地菜谱上最为亮丽的一道风景。海鲜正如同荔枝与椰子,是非要吃当天的新鲜货不可的。青岛人口味相较于合肥这边淡得多,食材自身的鲜美也就愈发显得重要。在青岛待了五天,天天晚上都去吃大排档,也算是将当地比较有名的海鲜吃了个遍。现在回想起来,最难忘却的还是鲅鱼水饺。鲅鱼是什么鱼,我也不大清楚,似乎是一种海鱼。我做食客,往往是“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鲅鱼肉鲜而不腥,放在嘴里富有弹性,来回咀嚼几口便化成一团鱼糜。吃鲅鱼水饺就像是着了魔,吃完一个便还想再吃一个,肚子里仿佛有着一个无底洞。及至整盘扫净,杯盘狼藉,大呼不过瘾,还想再点一盘。吃鲅鱼水饺切忌不可蘸醋,要品的就是这股鱼肉鲜。若是连着陈醋一起下了肚,倒成了寻常百姓家随处可见的普通饺子了。

在日本的酒店里,早晨提供的早餐有两项必不可少的保留项目:鲭鱼和鲑鱼。鲭鱼肉白,鲑鱼肉红,二者一般摆在同一个台子上方便食客挑选。日本人料理鲭鱼和鲑鱼的方法简单粗暴,鱼切成块后放入锅中一烧便成,至多撒些盐巴,不佐任何香料。鲭鱼肉比鲑鱼嫩,吃起来有些近于鲟鱼,但不如鲟鱼肉质那般入口即化。好的鲭鱼肉,咬下去一口便顺着纹理成了一块块状似橙粒般的肉块。鲑鱼肉嚼劲一般,味道比鲭鱼咸,若是拿来当下酒菜想必更佳。中国现在吃三文鱼的也多了起来,但多数人分不清鲑鱼和三文鱼,常常把两者混为一谈,甚至还闹出了“张冠李戴”的乌龙来。我在日本吃过十几种鱼,北海道大沼一家乡间饭馆里吃过的蒲烧鳗鱼滋味当属一绝。蒲烧鳗鱼并没有放在蒲草上烧,所谓“蒲烧”大概是古人的做法。蒲烧鳗鱼好就好在酱汁上,烤鱼时刷上一层黑乎乎的酱,出锅时隔着一层楼都能闻见香味。酱汁盖住了鱼腥味,吃起来满口弥漫着香甜的酱香,十分开胃。唯一遗憾之处在于蒲烧鳗鱼不可多吃,因为酱汁吃多便觉得齁,原本菜中的精华之物反而成了败笔,岂不痛哉?

日本有道名吃,叫做“亲子盖饭”。光听名字,能让人想起其乐融融的场景,显得含情脉脉,充满温馨。然而亲子盖饭却是将鸡肉饭上打上鸡蛋,母子共处一碗,故美名其曰“亲子盖饭”,不禁令人唏嘘不已。亲子盖饭我没吃过,但玉子烧我是的的确确吃过的。玉子,蛋也,玉子烧也就是鸡蛋糊。奇怪的是日本人吃蒸蛋不放银鱼,不放干贝,偏偏要往里面放糖。本来金黄灿灿的鸡蛋糊,看着让人倍觉胃口大开,跃跃欲试。及至放入嘴中却完全成了另一番滋味。似稀不稀,似稠非稠,而且还甜腻齁口,我实在是不忍心再下箸。至于味噌汤,我倒并非觉得它难喝,只是感觉味道有些怪异,咸中还带有一丝清凉,不及中国的酸辣汤或泰国的冬阴功汤,也就诧异于日本人为何如此钟情于此汤。看来品食乃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自己的口味只有自己心里最清楚,万万不可人云亦云。

梁实秋的饮食散文中我们还能体会到蕴育其中的那种充满乐趣的生活情怀。在《雅舍谈吃・自序》中,他用不多的文字就直截了当地陈述了自己的意向。“人吃,是为了活着;人活着,不是为了吃。所以孟子说:‘饮食之人,则人贱之矣,为其养小从失大也。’专恣口腹之欲,因而失大,所以被人轻视。但是贤者识其大,不贤者识其小,这个‘小’不是绝对不可以谈的,只是不要仅仅成为‘饮食之人’就好”。在这里,梁实秋道破了他56篇“谈吃”散文的旨,谈吃只不过是一种表象,而在轻松、幽默之中渗透着自己率真、温厚之底蕴,从吃中透露思乡之情,作品作者的人格和精神追求,在饮食中品味人生三味,才是“谈吃”文字的旨归。

梁实秋在雅舍里谈“吃”,书中无论吃过的、没吃过的、家常的、昂贵的,阅读时,都是珍稀美味,令人有垂涎欲滴之感。就是这样一部饮食文化方面的优秀读物,作者在谈美味的过程中,又时时寄托了他思故土、怀故人的真挚情感。在当今东西方两大文化体系的空前碰撞和交汇中,梁实秋的恬淡、诙谐的情怀,无疑是对中国传统文化与外来文化的一种审视和理解。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