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动教案推荐

10-12

老师会对课本中的主要教学内容整理到教案课件中,所以老师写教案可不能随便对待。教案是评估学生学习效果的有效依据,好的教案课件是怎么写成的?我们听了一场关于“运动教案”的演讲让我们思考了很多,经过阅读本页你的认识会更加全面!

运动教案【篇1】

教材分析:

这篇略读课文通过“我”买运动衫、买鞋及康威先生用小狗给“我”换运动衫过程的描写,体现了“我”与康威先生之间的真诚与友谊,赞美了人与人之间美好的情感。选编这篇课文的主要意图是:继续培养用比较快的进度阅读课文的能力,了解课文大意,体会人与人之间的真诚与友谊,从中受到启发和教育。

学生分析:

班内学生已经掌握一些识字方法,字词可以通过可前预习独立完成,阅读有一定的速度,情感丰富,对课文的内容很容易掌握。

设计理念:

1.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要以学生的“自读自悟、自学探究”为基础,充分发挥师生的互动。

2.构建和谐的氛围,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

3.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应使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

教学模式:

联系生活——提出问题——自学探究——师生研讨——回归生活

教学目标:

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体会人与人之间的真诚与友谊。

2.用比较快的速度默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

3.理解课文重点内容在表达上的效果。

课前准备:

将《麦琪礼物》发给学生,让学生独立阅读、理解。

教学重点:

能够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体会人与人之间的真诚与友谊。

教学流程:

一、内外联系,紧扣主题导入

1.课前播放《爱的奉献》,奠定爱的氛围。

2.让学生谈谈对《麦琪的礼物》的理解。

3.小结导入:每个人都有需要别人帮助的时候,当发现有人需要帮助的时候,请你伸出援助之手,奉献一点爱心,你也会得到爱心的真诚回报。如果人人都能这样做,就会形成一条永不中断的爱的链条,就像《爱的奉献》中所唱:“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间

运动教案【篇2】

《地球运动》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一)知识和技能

1、了解地球自转运动的方向、速度和周期,以及地球公转的方向、轨道、速度变化、周期和黄赤交角。

2、了解昼夜的产生及昼夜交替形成的原因。

3、了解地方时和区时的区别,以及水平运动物体偏转的含义。

4、了解太阳高度和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含义,以及昼夜长短的季节变化、纬度变化及其成因。

5、通过观察地球仪的演示和参与演示操作,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地理空间思维能力和想象力。

6、通过读图、画图、分析等活动,提高学生运用地理因素获取地理知识的能力。 (二)过程和方法

1、通过观察或用地球仪操作演示地球的自转和公转,提高学生用科学准确的语言表达地理现象、概括地理特点的能力。

2、通过分析地球不同纬度地带正午太阳高度变化和昼夜长短变化,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地球空间思维和想象能力。

3、通过绘制太阳直射点回归运动示意图、昼半球图和夜半球图、正午太阳高度分布图等,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树立辨证唯物主义宇宙观,认识宇宙是运动的,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运动与静止时统一的唯物主义观点。

2、培养爱科学、学科学的兴趣和理论联系实际的思维方法。

3、通过绘图训练,培养学生发现美、欣赏美得情趣,激发对科学和个人内在美的追求志向。

教学重点

①地球自转的方向、周期;②地球公转的方向、周期、轨道;③不同经度地方时的计算,以及区时的推算;④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教学难点

①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关系;②黄赤交角及其意义;③太阳高度和正午太阳高度及其变化

教学方法

①图解法和演示教学法;②投影法或多媒体辅助教学;③读图分析、讨论,注重对学生能力的培养,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德教育理念。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我们上一节课学习了天体系统有关知识,知道天体处于不断的运动之中,地球是天体,它也不例外,它既是地月系的中心天体,但又是太阳系中一颗普通的行星,所以地球的运动既有自转又有公转。今天开始我们学习地球的运动,了解运动的规律,以及地球运动产生的地理意义。

(一)地球自转 1、地球的自转

【提问】地球自转的方向、周期、速度如何?

(1)方向。长期以来,人们根据“日出东方”的规律,把地球自转称为自西向东。严格地说,应当表述为:“从地轴北端或北极上空观察,地球呈逆时针方向旋转;从地轴南端或南极上空观察,呈顺时针方向旋转。”

【提问】为什么在北极上空看地球的自转方向为逆时针,南极上空看它的自转方向就成了顺时针?-演示、观察

【活动】学生动手绘制南北极上空地球自转示意图。

(2)周期。恒星日。(1)地球自转周期的度量,需要有一个超然于地球自转的参照点,这个参照点应该是固定不动的。(2)恒星由于距离遥远,可以看成是固定不变的;(3)恒星日是地球自转的真正周期,地球自转了360°,所需时间为23小时56分4秒。

(3)速度。

角速度:除两极点外,角速度都相同,都是15°每小时 线速度:由赤道向两极递减。赤道最大,两极点为0

【转承】地球处于不停的自转运动状态中,地球自转产生许多地理效应,对人类的各种活动有着重要的影响。

2、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 (1)昼夜交替

【提问】昼夜是怎样形成的?地球不自转,地球上会不会有昼夜?昼夜为什么交替?

【播放课件】地球自转、昼夜交替

【提问】什么是太阳高度?晨昏线上太阳高度是多少?昼半球、夜半球上的各地太阳高度的情况如何?

太阳高度:太阳光线对当地地平面的倾角

【提问】我们通常说的一天24小时,是指什么周期? 昼夜交替的周期:太阳日,为24小时

昼夜交替的意义:昼夜交替周期不长,使整个地表冷热变化不过分剧烈,从而保证了地球上生命有机体的生存和发展。

【转承】呈现长江口三角洲示意图,为什么北侧会连在一起,而南侧没有呢? (2)水平运动物体的偏离

【教师】在地球上做水平运动的物体为什么会偏向?地转偏向有何规律? 地转偏向力:促使物体水平运动方向产生偏转的力

地转偏向力的分布规律:赤道不偏;北半球右偏;南半球左偏 判断的方法:北半球“右手法则”;南半球“左手法则” 【教师】地转偏向对地球环境有何影响? 应用:水流和气流水平运动方向产生偏向

【转承】地球自转为我们度量时间找到了一个很好的尺度,地球上不同经度的地方,有不同的当地时间。阅读P18“地方时”有关内容。

(2)地方时:因经度而不同的钟表时刻,称为地方时。在同一瞬间,经度不同的世界各地时刻都不同;根据两地地方时之差,可以换算两地经度差。

经度相同的地方,地方时相同,经度不同的地方,地方时不同;地理位置越靠东边的地方,地方时的值越大。为什么?

【教师】不同经度的地方时之间有什么关系? 地方时的计算公式为:

所求地的时刻=已知地方的时刻+4分钟*经度差 求经度差的方法:

①两地的经度同是东经或西经,经度差=甲地经度数-乙地经度数(大数减小数) ②两地在0°经线两侧,一为东经,一为西经,两地经度差=甲地经度数+乙地经度数 ③两地在180°经线两侧,一为东经,一为西经,两地经度差=(180°-甲地经度数)+(180°-乙地经度数)

【转承】地方时因经度不同而不同,实际使用起来很不方便。为此,国际上统一实行分区计时的办法。如:北京时间采用北京所在的东8区的区时,作为全国统一使用的时间,也就是120°E的地方时。但千万要注意,不等于北京的地方时。

【拓展】如何利用地方时来确定某地的昼夜长短。 时区和区时 区时的换算

公式:所求地的区时=已知地的区时±时区差×1小时

说明:①时区差的求法:在零时区的两侧时区数相加,同侧相减。

②加减号的确定:所求地在已知地的东面取加号,所求地在已知地的西面取减号,即东“+”西“-”。时间计算中的东西可根据经度判断,即东经数值越大,位置越东,西经数值越大,位置越西。

③计算时采用全天24小时制,如果计算结果大于24,要减去24小时,日期加上一天,即为所求时刻。若运算结果数值时负数,要加24小时,日期减去一天,即为所求时刻。

④在移动的情况下计算时间和日期,按公式计算后,再加上行程时间,

⑤碰到跨年、月时,要注意大月、小月、平年闰年,即大小平闰要搞清。(月份大小:7月前单大,8月后双大,平年2月份28天,闰年2月份29天,平年是不能被4整除和能被100整除但不能被400整除的年份。)

【例题】2008年8月8日20:00北京(东八区)奥林匹克运动会开幕式开始,那么此时在美国纽约(西五区)收看开幕式应是几时? A、2008年8月8日7时 B、2008年8月9日5时 C、2008年8月8日5时 D、2008年8月9日7时 日期和国际日期变更线

注意:地球上两条日期变更线,如右图:

一是自然日界线:地球上地方时0时所在的经线。其经度不固定,但钟点为0时(或24时)。在该线两侧,线东早一天,线西晚一天。

二是人文日界线:规定原则上以180°经线为地球上“今天”和“昨天”的分界线,叫“国际日期变更线”。在该线两侧,线西早一天,线东晚一天

应用时的思路顺序:先分析自转方向,然后套用概念引入已知日期,再根据0时已知或180°已知来计算其它经度的时间。

【例题】我校某学生是10月9日的生日,他想一年过两个生日,下列做法能实现的是 A、在东十二区过完10月9日后,再越过日界线到西十二区 B、在西十二区过完10月9日后,再越过日界线到东十二区

C、在西十二区过完10月8日后,再越过日界线到东十二区 D、在东十二区过完10月8日后,再越过日界线到西十二区

【小结】地球自转有关内容(见课件) (二)地球的公转 1、地球公转

轨道:近似正圆的椭圆轨道 方向:自西向东

周期:公转360°,即一个恒星年,为365日6时9分10秒 【演示】利用地球仪演示地球公转的过程,讨论指出存在的问题 黄赤交角:

【活动】读黄赤交角示意图,弄清楚图中各线、面、角的关系。 [活动]绘制黄赤交角图。

【例题】2008年9月28日17时37分,神舟七号载人飞船成功返回,这天地球约处于右图中的

A、从甲到乙期间 B、从乙到丙期间 C、从丙到丁期间 D、从丁到甲期间

【教师】由于地球在公转过程中,地轴的空间指向、黄赤交角始终不变,意味着地球在公转过程中,地轴是倾斜的、平行移动的,因此,太阳光只能直射在地球上南北回归线之间,引起了昼夜长短的变化和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变化。

【课件演示】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的往返运动

2、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

(1)产生了5条特殊纬线:赤道、南北回归线、南北极圈 →五带的划分

昼夜长短和政务太阳高度角的纬度变化,导致不同纬度获得的太阳热量不同,这样就有了五带的划分

(2)昼夜长短的变化

晨昏线:昼半球与夜半球的分界线叫晨昏线,其中由夜半球进入昼半球的分界线为晨线,由昼半球进入夜半球的分界线为昏线。

【活动】p22活动实践,让学生通过计算和观察感受到昼夜长短变化的有关规律 分析要抓住四个关键问题:(1)时间。当时是处于夏半年、还是冬半年。(2)空间。太阳直射在北半球还是南半球,还是赤道上。(3)昼长的纬度分布。比较纬度的昼长夜短,还是昼短夜长,还是昼夜平分。(4)归纳。昼夜长短的变化规律:北半球夏半年,纬度越高,昼越长夜越短,夏至日,北极圈及其以北地区,出现极昼现象。南半球反之。北半球冬半年,纬度越高,昼越短夜越长。冬至日,北极圈以北地区,出现极夜现象。南半球反之。

注意:太阳直射的纬度或地区白昼不一定是最长的。

【例题】下图表示夏至日或冬至日四个不同纬度地区的昼夜长短情况(图中阴影部分表示黑夜),四地纬度从低到高的正确排序是( )

0 12 24 0 12 24 0 12 24(小时) 0 12 24

② ③

A、①③④② B、①②③④ C、③①②④

D、④③②① (3)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在一日内,地方时12时,其高度达到最大值,称为正午太阳高度。

注意:正午太阳高度不一定为90°,但它是这一天中的最大值,也就是地方时12点时的太阳高度。

① 正午太阳高度的纬度分布规律:由太阳直射点向南、北两侧递减,对称分布。 ②按北(南)回归线以北、以南的纬度带,分别说明正午太阳高度达到的最大值或最小值。

热带:南北回归线之间---- 太阳能直射,获得热量最多

南、北温带:南北回归线至南、北极圈之间----无阳光直射,也无极昼极夜,获得热量较多

南、北寒带:南北极圈以内----有极昼、极夜现象,获得热量最少 ③正午太阳高度的计算及其原理。(用图来表示) (4)四季的更替

地球公转产生的最重要的自然现象之一就是在地球中纬度地区产生了明显的四季变化。如南京3月22日桃花初开,北京4月1日左右桃花初开,也就是说他们春季的开始时不一样的。

①划分四季的天文含义。②四季划分的方法。③二十四节气的划分,对人们的生产和生活的重要意义。南北半球季节刚好相反。

对于四季的划分,主要反映了地面上接受太阳辐射能量的多少,

影响一个地点接受太阳辐射能量大小的天文因素是正午太阳高度和昼夜长短的变化。这个变化有两方面的含义:一是时间变化,二是纬度变化。地表接受太阳辐射能可以看做是时间和地点的函数。

【例题】2007年12月21日20时,小明从杭州乘飞机到南美阿根廷的首都布宜诺斯艾利斯附近(35°S、60°W)参加夏令营,飞机飞行了12小时。回答14~15两题:

14、小明到达目的地时,当地的时间是

A、12月22日22时 B、12月22日20时 C、12月21日20时 D、12月21日22时 15、此时阿根廷正处于

A、春季 B、夏季 C、秋季 D、冬季 【例题】读6月22日太阳照射图。完成下列填空(共10分):

(1)从南北半球看,此图所示的是 半球,图中所示地区是 季。

(2)图中AEC表示晨昏线,其中AE线是 线(晨线或昏线),其与赤道交点的时间为 点。

(3)写出该图太阳直射点的地理坐标: , 。

(4)这一天,A地昼长 小时, E地夜长 小时。

(5)当北京时间是正午12点时,图中C点是 点。

(6)该图C点的正午太阳高度是

运动教案【篇3】

地球运动与气候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地球运动气候的影响并能举例说明。

2.掌握两分两至的位置、日期和特点。

3.知道五带的划分依据、范围及五带的气候特征。 过程与方法:

学生结合生活实际分析自转和公转对气候的影响。 在教师的演示中培养观察能力和究能力。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使学生认知科学世界和生活世界的统一。

2.培养学生执着地探索科学知识的精神。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1.学会分析地球自转和公转对气候的影响。

2.了解地球自转和公转对气候的影响,并能举例。 难点: 自转和公转对气候的影响。

教学方法 讲授法、演示法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地球仪 教学过程

【复习提问】地球的运动有哪几种?什么是地球的自转?什么是地球的公转?自转和公转产生 会哪些地理现象?

【导入新课】自转和公转运动给气候带来什么影响?本节课就让我们共同来解开这个地理之谜。 下面请同学们把课本翻到79面。首先,我们一起来学习自转对气候的影响

【板书】地球运动与气候

一、地球自转对气候的影响

【课件】出示地球自转的动态课件。让学生分析自转对气候的影响。 (提示学生观察、分析、讨论) 1.地球自转产生什么现象,对气候的影响表现在哪里? 2.地球自转使一个地方每时每刻的太阳辐射的强度相同还是不同? 3.如果地球停止自转,有昼夜之分吗?会出现昼夜更替吗?又会对气候造成什么影响?

【学生讨论、总结】地球自转产生昼夜更替,使一个地方每时每刻的太阳辐射的强度相不同, 从而出现昼夜温差的变化。也就是天气变化。 如:一天中中午气温最高,子夜温度最低,早晨和傍晚温度稍低就是自转造成的。

【板书】昼夜交替——影响一天的气温变化

【想一想】当太阳照射到地球时,世界各地会同时出现早上、中午、晚上的变化吗?(世界各 地随地球自转出现昼夜交替,因而一天当中,彼此存在着差异)

【过渡】地球自转会产生天气变化,那么公转又怎样影响气候?下面我们一起来研究。 【板书】

二、地球公转对气候的影响

【演示】出示电脑多媒体课件----地球的公转【课件】展示“地轴与公转轨道面的交角”图 【互动】师:地球公转时,其公转轨道呈什么形状? 生:近似圆形的椭圆。 师: 地球公转时,地轴与公转轨道面是否垂直?为什么? 生:不垂直,呈°的交角。 【承接】地轴与公转轨道面呈°的交角,使一年中太阳光线对地面的直射点有变化,从而 使同一地点在一年中太阳照射的角度发生变化,气温也发生了季节性地变化。 【板书】太阳直射点的移动——四季更替 【课件】展示“地轴与公转示意”图 【互动】师:地球公转时,太阳光线在地面的直射点有何变化? 生:在南、北回归线之间来回移动 师:太阳光线直射点何时位于赤道、回归线上?此时,北半球昼夜长短的状况如何? 生:…… 【讨论】昼夜长短的变化是如何产生的? 【学生汇报】…… 【归纳】地球公转时,太阳光线直射点有规律的在南、北回归线之间移动,当阳光直射赤道时,

南北半球各地获得光亮的时间与黑夜的时间是相等的;当阳光直射点移到北半球时,由于地球 是球面,随着纬度的增加,各地白昼的时间增加,黑夜的时间减少;与此同时,南半球随纬度 的增加,各地白昼的时间减少,黑夜的时间增加;当阳光直射点移到南半球时,道理相同。除 了赤道,地球其他地方一年中都有昼夜长短的变化。在南北极圈内,甚至会出现“极昼”和“极 夜”现象。 【活动】填表 二分二至的比较(北半球) 节 气 春分日 夏至日 秋分日 冬至日 日期 太阳直射点 昼夜长短变化

【过渡】习惯上,人们根据各地获得太阳光热的多少,以及是否有太阳光线的垂直照射、是否 有极昼和极夜现象,将地球表面划分为“五带”。 【板书】太阳直射点的移动——五带的形成 【课件】地球上的五带 【活动】读“地球上的五带”,完成下列各题。 1.五带的界线 热带与……带的分界线是北回归线(°N) 热带与南温带的分界线是南回归线(°S) 北温带与……带的分界线是北极圈(°N) 南温带与南寒带的分界线是………(°S)

2.五带的差异

五带:北寒带 ~ 90°N 北温带 ~ °N 热带 °N~ °S 南温带 °S~ °S 比……多, 比热带少 南寒带 °S~ 90°S 终年寒冷 纬度范围 热量状况 终年……

比寒带多, 终年…… 比热带少现象极昼极夜 现象……明显太阳直射现象

四季明显……现象

【讨论】 如果增大地轴与公转轨道平面的夹角为90度, (即地球直立着身子)绕太阳公转,是否还会 发生太阳直射点的移动和昼夜长短的变化?这样又会给地球的气候带来什么影响? 【阅读】教材第79页、80页,系统了解自转和公转对气候造成的影响。 【练习】完成教材82页,第

4、

5、

6、7题。 【课堂总结】地球公转对气候的影响:产生昼夜长短的变化(赤道地区除外);使中纬度地区产生 了明显的四季更替。各地获得的太阳热量不同,形成五带。

【课后活动】观察居民楼顶上的装置,想一想怎样才能使太阳能装置在冬、夏季都能获得最佳 的太阳能量?

板书设计 地球的运动与气候

一、地球自转对气候的影响 昼夜交替——影响一天的气温变化

二、地球的公转对气候的影响 太阳直射点的移动——四季更替 太阳直射点的移动——五带的形成

教学后记

运动教案【篇4】

活动目标

喜欢朗诵儿歌,能理解儿歌的含义。

知道做运动能使身体暖和。

活动准备

《做运动》儿歌。

活动内容

学习领域:

形式:集体/小组

1、与幼儿讨论:冬天怎样做可以保持身体温暖。

2、我来做你来猜:引导幼儿做不同的运动动作,请小朋友猜一猜他做的是什么运动?

3、欣赏《做运动》儿歌,并与幼儿一起朗诵儿歌:

做运动

扭一扭,踮踮脚,

弯弯腰,蹦蹦跳;

我们一起做运动,

身体暖和不怕冻。

4、请一位幼儿带领全班小朋友做运动。

5、引导幼儿一边朗诵儿歌,一边跟着儿歌的内容做运动。

6、当幼儿熟悉内容后,可自由改变儿歌中的动作。

评价

·能朗诵儿歌《做运动》。

·能配合儿歌内容做动作。

活动建议:

·在户外活动时,教师可以经常鼓励幼儿根据自己的动作改编儿歌,并做出相应的动作,提高锻炼身体的兴趣。

运动教案【篇5】

我选的课题是人教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11课《春》。本单元要点是引导学生品赏精彩生动地文学语言,神游优美深远的诗化意境,培养审美意识,审美情感和审美想象。《春》是一篇诗意盎然的抒情散文,作者以清新优美的语言引导人们去欣赏大地回春的特有景象,并感受到春天所带来的蓬勃生机与无限希望。它在选材和谋篇上紧紧扣住春天的特征,在语言的技巧上也充分体现了这一点。因此《春》作为第三单元第一篇课文是有其道理的。由《春》开始,继而学习后面的几篇课文,来加深人们热爱自然的感情也是有好处的。

(1)知识目标:

A、揣摩欣赏文中准确而生动的语言。

B、学习作者对景物的细致观察和抓住景物特点描写。

(2)能力目标:

A、引导学生品味作者用诗一般的抒情笔调、优美的语言描绘春天。

B、引导学生通过朗读理解文章内容,把握作者情感。

C、学习比喻,拟人修辞手法的运用。

(3)情感目标:引导学生准确把握作者的情感脉络,体会字里行间浓郁的情味,培养热爱生活,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我在这里确定以上三个目标体现了“新课标”提倡的“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并重的教学理念。

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学习过抒情散文,但具体的学习全篇都是写景的抒情散文还是第一次。因此,要引导学生通过诵读时停顿的长短、读音的轻重、语速的快慢和语调的抑扬来传达内心的感受,享受审美乐趣。

教学方法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课内外结合,充分利用无处不在,无时不有的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让学生在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我主要是采用是诵读教学法,本文是篇美文,语言简洁明快、形象生动、有很强的节奏感。宋代朱熹曾经精辟地阐述说:“读书之法,在循序而渐近,熟读而精思。字得其训,句索其旨,未得于前则不敢求其后,未道乎此则不敢志乎彼。先须熟读,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继以精思,使其意皆若。“注意知识、能力、情感之间的内在联系”,“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

PPT课件、录音机、示范朗读带、配乐带。

1、用多媒体展示春天的景色。学生看多媒体展示,看到什么景物?这是什么季节?

1、教师配乐背诵《春》,学生对照课文边听边默读。

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的语气,并用铅笔画出生字新词。

3、合作、交流,老师引导,学生共同解决生字词。

4、齐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

5、思考:《春》描绘了哪几幅图?用概括性的语言回答?(若学生对第一个问题不能回答,就把问题缩小“请同学们找出描绘春天景色的句子”然后再引导用三个字归纳:春草图、春花图、春风图、春雨图、迎春图。)分别展示这几幅图的课件。

6、请同学们看第一段和最后一段。

1、学生认真听背诵。

2、学生自由读,并划出自己不理解的字词。

3、学生纷纷说出自己不理解的问题,师生共同释疑。

4、学生齐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

5、学生合作交流,最后推荐代表回答。看课件展示,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6、学生快速看书并归纳回答,作好笔记。

1、因为这篇散文要求学生背诵,老师一开始就能熟练而有感情地背诵能使学生喜欢,并也用心去完成。

2、对生字词的理解是靠学生自主学习,互助解决。培养学生合作能力。

3、培养学生概括能力和整体感知的能力。

1、请同学们找出你喜欢的句子或段落来读,并说出你喜欢的原因。(估计学生会找出一些修辞句式,老师可见机点拨,完成教学重点。)让学生找出不同的语段来分析。

2、“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一句,可否将“粉的像霞”一句放在前,因为杏花在桃花前开?

1、学生纷纷去试着读,并选出自己喜欢的语段。

2、学生讨论,大胆质疑。

1、让学生去发现问题。

1、齐读课文,结合课文来说这课你学到些什么?

2、请同学们用本文所用的修辞选一至二样说一句话或一段话。如以“春天像……,像……,像……”或“……像……”等句式。不用这些句式,只要能用上相应的修辞手法也行。

3、本文是朱自清写的一篇脍炙人口的描绘《春》的佳作,同学们还知道哪些描绘春的诗文呢?说出来我们共享吧!

1、学生说。(可能学生会说出描写的作用、写作特点、修辞的运用、语言的特点等)

2、学生先写在笔记本上再说。

3、学生说出有关描绘春的诗文。(如白居易的“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志南和尚的“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陆游的“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等)

1、由读到说,把知识内化。

1、学生小结,老师补充。明确:本文作者通过对春的描绘,使我们为那美丽的春光所陶醉,为那洋溢的诗情所感染,我们更加热爱大自然的绚丽风光。同时,我们还学会了比喻、排比、拟人等修辞手法,体会到优美的语言。

2、作业:①摘抄好词好句。②熟读课文,并背诵课文。③搜集有关朱自清的名篇及描绘春的诗文,抄在笔记本上。

学生从文章内容、艺术特点、修辞手法等方面归纳小结,教师整合、补充,教给学生归纳的方法。

1、教给学生归纳课文的方法。

2、培养积累和搜集资料的能力。

运动教案【篇6】

活动2 运动奥秘新体验

授课教师:韩娟

指导教师:唐小华

授课地点:市十一中

授课时间:2015年12月11日

单元三活动2 运动奥秘新体验

【教材分析】

在本次活动中,使用flash软件模拟火箭升空的动画效果,熟悉制作组件、图层和库面板,学习如何制作间隙动画。在本活动中,背景和云朵在舞台上的位置是固定不变的,“火箭”元件本身是逐帧动画,再通过制作补间动画使“火箭”由下而上运动起来。由于运动的相对性,给人一种“火箭”升空的动画效果。

【学情分析】

通过活动一的学习,学生对flash软件有了初步的了解,基本掌握了逐帧制作动画的方法。本活动就是在上一节课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利用flash制作补间动画,整个活动内容丰富,安排紧凑,对于接受能力较强、基础较好的学生能够顺利完成,对于基础较薄弱的学生有可能只能完成一半,对于不同层次的学生可采取学生分组**、小组合作的形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自主完成学习任务。

【教学目标】

一、 知识与技能

1了解组件和层的概念,掌握电影剪辑组件的制作方法。

2. 熟悉“库”面板的有关操作。

三。掌握运动动画的制作方法。

二、 过程与方法

1体验体育动画作品的制作过程。

2了解和掌握动画的制作方法,感受动画作品的魅力。

三、 情感态度价值观

1培养学生欣赏、分析动画作品的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

2将物理知识应用于动画制作,激发学生探索科学奥秘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一、 重点

1. 影片剪辑元件的制作。

2. 补间动画的制作。

二、 难点

1. 元件和图层的理解和使用

2学生对动画原理的理解存在差距。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准备】

多**机房教材及广播软件相关教具

【教学方法】示范教学法任务驱动法问题解决合作学习法【课程学习过程】

【课后反思】

运动教案【篇7】

地球的运动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①用地球仪正确演示地球的自转和公转,并解释其基本的运动规律。

②用简单的工具正确演示昼夜的形成,并用实例解释时差现象,说明在现实生活中需要具备时差的知识。

③用图或亲身体验,比较分析二分二至日时太阳照射情况的差异,说明四季的变化,并用图说明五带的界限和各自的特点。

④使学生初步了解地球是不断运动的,地球上许多地理现象都同地球的运动有关,从而形成对地理的好奇心和学习地理的兴趣。

●○教学重点、难点分析

教学重点

地球自转、公转运动的基本特点及所产生的地理现象。

教学难点

用地球自转的基本知识解释一些自然地理现象;四季的形成。

●○教学准备

大地球仪1个,小地球仪10个,昼夜形成演示仪,手电筒11个,《地球自转歌诀》投影片,地球公转运行仪,皮球等。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设计

导入

在现实生活中有许多自然现象,可能没有引起大家太多的注意,如:为什么会有日出日落?为什么日出自东,日落向西? (因为地球的自转运动) 从身边的自然现象入手,让学生感觉学习地理有用,同时又教育学生要养成观察的习惯。

教学新课

板书

一、地球的运动

大家知道这些现象是地球的自转运动引起的,那么地球是怎样进行自转运动的?自转运动又是怎样产生白天、黑夜的?我们这儿准备有手电筒和地球仪,你能演示一下地球的自转运动吗?你能通过演示来解释这些现象吗? 富有挑战性的问题,容易激起学生们的探究欲望。问题一出,学生立即会跃跃欲试。

学生四人一组,合作演示地球的自转运动,有人拿手电筒,有人转动地球仪,有人观察并做好记录,教师巡视指导,注意学生旋转地球仪时的方向,演示完毕后,小组讨论下面这几个问题: 让学生自己动手,既能提高学习兴趣,增强学习效果,又能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

①地球上为什么会有日出回落现象?(因为地球的自转) ②为什么日出自东、日落向西?(自转方向和日出日落相反是自西向东) ③日出日落产生了什么现象?(白天黑夜)学生回答完毕后,请学生进一步思考下列问题: ④昼夜的产生只是因为地球在自转吗? 若问题4学生回答不出来,教师用一较大的玻璃地球仪进行演示,让学生观察、思考后回答。(还因为地球是不透明的球体)。

通过设置这几个问题,在探究自转运动的过程中,由现象到本质,将难懂的、抽象的知识变的简单、具体。

搭建一知识台阶,帮助学生理解。低台阶、高密度。

教师作进一步的解释:由于地球是一个不透明的球体,在任何时刻,太阳光只能照亮地球的一半。因此,被太阳照亮的半球是白昼,我们叫它昼半球;未被太阳照亮的半球是黑夜,我们叫它夜半球(如教材图昼与夜示意图)。地球不停地自西向东自转,各地昼夜也就不断更替,而且总是自东方迎来黎明的曙光,由西方送走黄昏的落日。

再请学生自己动手用手电筒和地球仪演示地球的自转运动,如教材图昼夜交替演示图所示,思考下列问题: ①指出昼半球、夜半球的范围。当中国是白天时,还有哪些国家是白天,有哪些国家是黑夜?(处在白天的有日本、朝鲜、蒙古等国家;处在黑夜的有美国、加拿大、巴西等国家。) ②将地球仪转动180°,中国和美国分别处在白天,还是黑夜?(中国处在黑夜,美国处在白天。) ③地球上某地经历一次白天和黑夜大约多长时间?(24个小时左右,即一天。) ④从南极和北极上空俯视地球自转运动的方向有什么不同?(从北极俯视为逆时针,南极俯视为顺时针。) ⑤教材图讨论思考,在同一时刻,中国北京的畅畅同美国的姨妈互相问候有差异,产生这种差异的原因是什么?(因为地球不停地从西向东自转,东边的地点比西边的地点先看到日出,也就是说东边的地点的时刻比西边地点的时刻早。) 这几个问题的设置,将知识拓宽、加深。

教师小结:(边小结过板书)地球围绕地轴不停地自西向东自转,产生了昼夜交替的现象,还使地球上不同经度的地区产生了时刻的差异。

教师出示《地球自转歌诀》,学生朗读: 地球向东绕轴转,旋转一周为一天, 背着太阳为黑夜,朝着太阳为白天, 地球上面看日出,每天东边要早见。

歌诀帮助学生记忆。

承转:大家都知道地球在自转的同时还绕太阳公转,你能想像出同时进行的这两种运动吗? 板书

二、地球的公转运动

现在我给大家演示这两种运动,请大家边观察边思。考下列问题: ①地球公转围绕的中心是什么? ②运动的方向怎么样? ③公转一周的时间有多长? (学生总结)地球在自转的同时,还绕太阳不停地公转,公转的方向与自转的方向一致,也是自西向东,公转一周的时间是一年。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课堂小结

由学生填写下表进行总结: 地球自转 地球公转

绕转轴心

方向

周期

产生现象

表中的"?"是下节课要学的内容,给学生留有悬念。

板书设计

构架式的板书,给学生一个重点突出的知识结构,使学生更好地掌握本节知识。

课外实践

动动手,测量竿影的长度和方向。

①首先,在学校空旷平坦的空地上垂直插立一根竿子,然后,在晴朗的日子,分别在早晨、中午和下午,观察和测量这根竿子的影子,并且填写下表: 次数 观察时间 竿影长度 竿影方向

第一次 第二次

第三次

②根据记录表,完成下面的填空题。

早上,竿影在_边,中午,竿影在_边,下午,竿影在_边。_时,竿影最短。

③请你想一想,这个观察实验,能说明什么问题。

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提高学生的学习 地球的运动(二)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①用地球仪正确演示地球的公转,并解释其基本的运动规律。

②用图或亲身体验,比较分析二分二至日时太阳照射情况的差异,说明四季的变化。

根据课标要求:学会运用地球仪的基本技能。并能用事实说明地球自转、公转及其产生的地理现象。

③利用图说明五带的界限,并举例说明各自的特点。

过程与方法

通过用地球运行仪演示地球的公转过程,让学生了解地球自转的基本知识,并能解释地球公转运动所产生的一些现象。

尝试运用已获得的地理基本原理,对地理事物进行分析,做出判断。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判断。

①使学生初步了解地球是不断运动着的,地球上许多地理现象都同地球的运动有关,从而对学生进行唯物论与无神论的教育。

②使学生初步形成对地理的好奇心和学习地理的兴趣。

●○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

地球公转运动的基本特点及公转运动产生的地理现象。

教学难点

四季的形成。四季的形成,具有空间动态变化的特点,学生理解起来有一定的困难。

在教学中要注意以下两点:一是要充分利用现有教具,找出重点、难点,并演示地球的自转和公转运动,让学生从观察入手巧妙地突破。层层深入地理解有关地球运动的知识及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同时培养学生能力。应该充分利用多媒体等现代化教学手段来帮助学生理解本节的重点难点内容。二是依据新课程标准要求确定教学要求,讲授知识做到深入浅出,注意联系学生的生活体验有已有的知识,帮助学生将所学知识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课时安排

1课时。

导入

上节课,我们留了一个问题,地球公转会产生什么现象?本节课,我们重点来研究这个问题。

教学新课

我们继续用地球运行仪来演示地球的公转,在演示的过程中请大家注意观察和思考这样几个问题: ①地球绕着太阳公转时,其轨道是什么形状?(椭圆形) ②地球公转时是斜着身子还是直着身子?(斜着) ③地球公转时地轴指示的方向有没有发生变化?(没有) ④太阳直射点最北可以到达哪里?最南呢?太阳直射点在一年内几次经过赤道?(北回归线、南回归线、两次) 尝试从演示中发现地理问题,教师提出探究思路,让学生提出看法或解决问题的办法,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注意:老师演示时速度不要太快,若运行一周学生还没有看清楚的话,可以反复一次。

学生回答后,教师必须以板图的方式进一步做具体的解释:地球在公转时,是斜着身子的。它斜着身子,是因为地轴与公转轨道面有个尖角,这个夹角是°。正是因为这个夹角的存在,才使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来回移动,最北到达北回归线,最南到达南回归线,这也是南、北回归线得名的原因。

试想,假如地球不是斜着身子,而是直着身子,也就是地轴与地球公转轨道夹角是90°,那太阳直射点还会移动吗? 为使问题更简单明了,教师将地球运行仪的地球仪取下来,换上一个皮球来演示。

搭建一知识台阶,帮助学生理解。低台阶、高密度。

学生思考后回答:不会移动,始终在赤道上。

太阳直射点始终在赤道上,那么南北半球在一年中获得的太阳热量会有变化吗? 没有。

没有热量的变化,会不会有气温的变化?不会。

地球在一年中没有气温的变化,会不会有季节的变化? 不会。

由此看来,正是因为地球斜着身子公转,才会有太阳直射点的来回移动,才会使地球表面接受的太阳热量不同,才会有寒暑往来,于是就产生了四季。

这就解释了我们上节课留下的疑问。

关于四季的产生,我们结合教材图"地球公转示意图"来详细具体地解释一下。

通过设置一系列有梯度的反问,来加深学生对难点的理解,也可以使学生养成研究性学习的好习惯。

①太阳直射点在北回归线上时,大约是6月22日前后,请大家想,这时北半球获得的太阳热量是否是一年中最多的? 这一天,北半球的白天时间最长,夜晚时间最短,也就是昼长夜短,并且越向北去,白昼时间越长,在北极圈及其以北地区长到24小时都是白天,这就是极昼现象。这一天我们把它叫做夏至日。同时把夏至目前后的

6、

7、8三个月,规定为北半球的夏季。

这一天,南半球的情况完全相反。

②当太阳直射南回归线时,这一天是12月22日前后,也就是北半球的冬至日,北半球获得的太阳热量、昼夜长短情况与夏至日完全相反。习惯上,规定

12、

1、2为冬季。

③当太阳直射点两次在赤道上时,分别在3月21日或9月23日前后,北半球获得的太阳热量与南半球相等,昼夜长短也相等,即昼夜平分,因此把这两个节气分别叫做春分和秋分。人们习惯上规定

3、

4、5月为春季,

6、

7、8月为秋季。

引导学生读图,通过读图,加深对地球公转过程的理解,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

学生就刚才的解释填表,进行总结并检测学生的理解情况。

日期 阳光直射的地点 昼夜长短情况

春分日

夏至日

秋分日

冬至日

及时对难点加以巩固。

为进一步巩固知识,请学生用实际感受来验证所学。

我们当地一年当中,白昼时间一样长吗?如何变化?(不一样。夏季,昼长夜短;冬季,昼短夜长。) 承转:地球是个很大的球体,在同一时间里,纬度不同的地方,受到阳光照射的情况也不同,冷热就有差别,人们根据太阳热量在地表的分别状况,把地球表面划分为五个带,读教材图地球上的五带,回答: 读图析图,学会从五带图上获取基本的地理信息。

①地球上的五带名称分别是什么?(热带、南北温带、南北寒带) ②五带的划分界线是怎样的?(热带与温带的分界线是回归线,温带与寒带的分界线是极圈) ③五带中有阳光直射的是_,有极昼极夜现象的是_。

④五带分别会有什么样的气候现象?(热带终年炎热;寒带终年寒冷;温带冬季冷,夏季热,四季分明。) 为巩固学生的记忆,教师在黑板上板图,然后找学生到黑板上就以上问题填图: 绘图、填图,进一步理解五带的分布规律。

●○板书设计

五带的划分: 北寒带

-- °N 北极圈

北温带

-- °N 北回归线

热带

-- °S 南回归线

南温带

-- °S 南极圈

南寒带

运动教案【篇8】

《认识运动把握规律》教学反思

《认识运动把握规律》教学反思xx年11月我有幸参与xx省高中政治课堂教学评比活动,11月5日上午我作为参赛选手在xx第四中学进行授课,授课课题是《认识运动,把握规律》通过本课的学习,本节课内容比较多,包括两部分: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运动是有规律的。我所授课的班级是理科班,所以学生对政治的学习兴趣不是很高,尤其是哲学。下面是我对本次授课的反思:本节课的可取之处

1、教学中能够积极调动学生思考问题。

2、利用视频与典型的事例说明问题,将知识化繁为简。

3、运用多种教学方法突破教学重难点。运用比较分析法,理解物质与运动、运动与静止。例如:导入我运用“北京雾霾现象”让学生感受世界上万事万物都是运动的,而且也是有规律的,层层进入。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是本课的重难点,我用多媒体打出自然界、人类社会、思维领域的现象的变化过程,让学生思考出个性问题的共识,在归纳它们有什么共同点。通过学生的交流与分析,以及我的引导,很快发现它们都是运动的,于是从此得出一个结论:世界上一切事物都处于运动之中,近而导出运动的概念。并因势利导继续让学生举一些生活中运动的事例,并且提问世界上有没有不运动的物质,同学们思考问题的热情立刻高涨起来,极大地调动了学生们学习的的积极性,重难点也随即突破。再如:在讲静止的时候,我运动一幅图片,图片中有一个人站在路边,然后有一辆车从他身边经过,她说车上的乘客和司机是运动,可司机和乘客都认为他们没有动。通过对比学生很快理解了相对静止的二层含义,同时也更好的理解了物质世界是绝对的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因此教学中,恰当的、典型的事例在说明问题时将知识化繁为简,能够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本节课不足之处:

1、课件设计不合理。在实际教学中,设计教学时考虑到了内容较多,往往考虑使用多媒体教学增加教学密度,提高教学效率,但由于多媒体教学速度较快,对学生的要求就比较高,很容易疲劳,从而造成注意力下降。

2、“合作探究”这一环节完成的不充分,没有达到预期效果。如有一少部分学生是在自己阅读,没有参与到谈论中去,我也没有及时的去组织让其参与到活动中来。

3、、对学生已有知识的预期把握不够。比如:在讲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时,学生顺着老师的思路很快理解了此问题,但是,有部分学生还没有掌握。

4、因为还没有一轮的教学,所以对哲学这一块的内容不是很熟练,且知识系统也没有形成,所以上课过程中过渡不是很好,内容的衔接不流畅。

5、在本节课的教学中,虽然能够积极地调动学生思考问题,但是这种思考还停留在被动的思考问题,特别是对辩证关系理解。总之,通过此次的参赛,使我受益匪浅。所以在今后的教学中,不断的克服自己的不足,更好的践行新课程。

运动教案【篇9】

教学分析:

学习任务分析:本节内容隶属高中物理新教材第十三章第九节,大纲要求学生理解带电粒子在电场中的运动规律,并能分析解决加速和偏转方向的问题。带电粒子在电场中的加速和偏转问题是物理电学中的重点、难点,它涉及到带电粒子在电场中的受力分析,能量转化,运动合成与分解等诸多知识点,要求学生具有运用电学知识和力学知识处理力电综合问题的分析、推理能力,以该问题为基础设计出的力电综合问题历来是高考中的热点。

学生情况分析:这节课是在学生已经比较熟练地掌握了力学和电场的基本知识,初步具备了分析有关电场问题的能力的基础上进行的,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在共同的探讨中掌握分析问题的方法。

教学目标:

1、学习运用静电力、电场强度等概念研究带电粒子在电场中运动时的加速度、速度和位移等物理量的变化。

2、理解带电粒子在匀强电场中的运动规律——只受电场力,带电粒子做匀变速运动.

3、掌握初速度与场强方向垂直的带电粒子在电场中的运动(类平抛运动)

4、培养学生综合应用物理知识对具体问题进行具体分析的能力

5、通过本节内容的学习,培养学生科学研究的意志品质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带电粒子在电场中的加速和偏转规律

难点:带电粒子在电场中的偏转问题及应用。

教法学法:

1、类比必修2中学过的平抛运动的规律得出初速度与场强方向垂直的带电粒子在电场中的运动——类平抛运动的规律

2、让学生学习运用理想化方法,突出主要因素,忽略次要因素的科学的研究方法

3.教法学法分析:

本节属于派生性的知识主要采用讲授式的教学方法,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思维训练为主线。通过电脑课件模拟带电粒子运动,使微观粒子运动的过程宏观化;通过恰当的问题设置和类比方法的应用,点拨了学生分析问题的方法思路;引导学生进行分析、讨论、归纳、总结,使学生动口、动脑、动手,亲身参与获取知识,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通过信息技术与物理学科整合的实现,以达到以学生为主,让学生学会自主学习,自主探究,体会成功的目的。基于以上设计思想,本节课在多媒体教室进行,教师机通过控制平台可以将相关教学资源通过投影仪展示在大屏幕上。

教学程序:

(一)引入新课

通过思考与讨论让学生进行自主训练,分析总结得出带电粒子的加速运动规律,进而引入新课。

(二)新课教学

1、带电粒子的加速

通过练习2引导学生用两种方法分析粒子被加速,分析得出用动能定理解题简便,再讲解例题1深入探究带电粒子的加速问题。

2、带电粒子的偏转

通过练习3让学生类比学过的平抛运动的规律,引导学生进行分析、讨论、归纳、总结得出初速度与场强方向垂直的带电粒子在电场中的运动——类平抛运动的规律。让学生学会自主学习,自主探究,再讲解例题2恰当点拨学生分析问题的方法思路从而突破重点难点。通过学生的主动探求,培养并提高学生的分析、归纳、综合的能力。

(三)课堂小结

一、带电粒子的加速

1、动力学观点

2、能量观点

二、带电粒子的偏转——类平抛运动

1、垂直电场方向:做匀速直线运动

2、平行电场方向:做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

带电粒子在匀强电场中的运动,跟重物在重力场中的运动相似(有时像自由落体运动,有时像抛体运动,依初速度是否为0而定),但有区别。

运动教案【篇10】

认识运动把握规律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识记运动的定义,相对静止以及规律的含义;理解物质和运动的辩证关系以及运动和静止的辩证关系。结合相关原理,列举事实,讨论如果只承认运动的绝对性,而否认静止的相对性会导致的后果,分析马克思主义哲学为什么要坚持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列举事实,分析任何事物都有内在的规律性,规律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识为转移的,但是人在规律面前并不是无能为力的

2、能力目标

锻炼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培养学生正确认识世界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并且能够正确按照客观规律办事的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通过学习运动和相对静止的辩证关系的原理,使学生懂得辩证唯物主义在承认绝对运动的同时还承认相对静止的重要作用,从而承认世界是可知的,在生活学习中增强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信心和勇气,反对离开相对静止谈运动,避免形而上学的相对主义和诡辩论的错误。

重难点分析

1、教学重点

(1)物质与运动的关系。(2)规律是客观的

2、教学难点

(1)运动的绝对性和静止的相对性(2)利用规律,造福人类

具体授课

导入

根据我们的生活经验,我们发现,四季在不断更替,花草树木有枯有荣,你们也不断成长,给我们的感觉是我们每天都是生活在一个不断运动变化的世界之中。古人有“日往则月来,月往则日来,日月相推则明生焉;寒往则暑来,暑往则寒来,寒暑相推而岁月成焉”,说的是自然界在不断变化。古人也有曾经感慨:“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说的是岁月流逝,人生易老。中国近代思想家龚自珍也从国家的法律、时代的趋势、社会的风气等角度说明社会上的一切事物都是处在不断变化之中,他说:“自古至今,法无不改,事无不积,事例无不变迁,风气无不移易”。那么什么是运动呢?

一、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

1、什么是运动?

所谓的运动,在哲学上是指宇宙间一切事物、现象的变化及其过程。在这个定义中,我们应该注意一下几点。

(1)运动是宇宙间一切事物都具有的特性,而仅仅是某一个事物所具有的,也不仅是某一些东西所具有的

(2)运动不仅包括变化,还包括一个过程。

(3)哲学上所讲的运动不是指机械运动、物理运动、化学运动或者生命运动的某种具体的形式,而是对各种具体运动形式共性的抽象和概括,既可以是数量的变化,性质或状态的变化,也可以使事物变化的过程。水结成冰是事物状态的变化;树木在土中埋了若干万年之后变成了煤,这是性质的变化;封建制度从一个产生发展到繁荣再到灭亡,这是社会的变化:这些变化都是物质的一种具体的运动形式。

我们在前面的知识里讲到了世界是一个统一的物质的世界,现在又讲到了运动,那么物质和运动是怎么样的关系呢?

2、运动与物质的关系

中国伟大的思想家老子在其《道德经》中讲到“流水不腐,户枢不蠹”。物质的存在在于运动,任何物质的具体形态的存在都是只有在运动中才能够保持自我的。所以(1)物质是运动的物质,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我们如何理解这一句话呢?这句话强调的是物质还是运动?当然是运动了。这句话有两层意思:

①任何物质都把运动作为其存在的前提和基础,没有物质不运动就不存在,只要物质是存在的,它就必定是运动的。我们根据自己所了解的,能不能找出一个绝对毫不运动的东西出来呢?这是绝对找不出来的。②运动也是物质其他属性得以存在的前提和基础。任何物质只有在运动的过程中才能够保持其属性,其属性才能够存在。人如果所有的运动都停止了,那么人作为人的属性是否还能够保存下来呢?答案是否定的。举个例子开看,地球如果不运动了,根据我们所学的知识,昼夜讲不再出现交替,地球讲受热不均,某个地方永远是白天,某些地方永远是黑夜,生命将不复存在。③运动是绝对的无条件的永恒的。运动在任何时候都是存在的,不是由一个时间在它之先的某个事物作用的结果,二是它自身就是绝对的在先者。物质是客观实在的,它是永恒存在的,并非神的第一推动力所推动的,物质的存在即是发生运动。

不运动的物质是没有的,如果脱离了运动谈物质,那么就会陷入形而上学的误区。(2)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这句话强调的是谁在动。答案是物质。运动只能够是物质的运动,意识的变化也是由于环境、条件发生改变之后,我们的大脑对这些变化所作出的反映,是客观世界在人脑中的反映,意识说到底是离不开物质的。脱离物质的运动是不存在的。如果脱离了物质来谈运动就会陷入唯心主义,正如德国著名哲学家黑格尔所认为的“世界的发展是绝对精神的自我运动”。

3、静止

世界上的一切物质都是处在不断运动变化之中的,没有物质不运动也没有不运动的物质。也许有人会说,重庆一中就在这个地方,我从来都没有看见它动过,从来都没有说重庆一中跑到南开中学去了,也没有什么媒体报道重庆一中自己长了脚从重庆跑到广东、福建或者更远的地方,你怎么说一切物质到在运动之中呢?面对这个疑问,我们应该怎么解答?

就物质的具体存在方式来说,它又有静止的一面。辩证唯物主义认为,静止是运动的一种特殊的状态,是一种不显著的运动。它有两方面的含义:(1)事物在发展的某一个阶段其根本性质保持不变。例如昨天的你和今天的你,虽然在不同的一天中,但是其根本性质还没有变化,你还是你,而不是别人,别人也不是你。资本主义社会经历了几百年的发展,从最初的自由资本主义到后来的垄断资本主义,但归根到底,其性质仍然是资本主义。(2)相对于某一个参照系来讲,没有发生某种运动或者在一定条件和范围内没有进行某

种特殊的运动。这在物理中常常讲到,当两个事物以同样的速度朝着同一方向运动时,物体的相对位置是不变的。比如两辆匀速直线行驶的车辆。比如说做在教室里的学生相对与地面。最著名的例子是在一次世界大战时期,一位法国飞行员在高空飞行的时候突然发现有小东西在游动,他以为是一只小昆虫,就顺手抓过来,结果发现是子弹,而自己却毫发无伤。这是为什么呢?因为飞机飞行的速度和子弹的速度是一样的,方向是一致的,相对于飞机这一参照系来说就是相对静止的。所以飞行员才能够抓住子弹并且自己毫发不伤。静止是有条件的是相对的暂时的,它是相对于某一种具体的物质形态而言的。

4、运动和静止的关系

(1)任何运动中都包含了相对的静止,任何相对静止中都有绝对的运动,而这是不可分割的。

(2)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统一于物质中,任何物质都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二、运动是有规律的

同学们我们了一切事物都处在不断运动之中,那么,我们的世界是不是处在杂乱无章的运动之中呢?事实上,物质的运动是有规律可循的,是有着确定不移的基本的秩序的。什么是规律?

1、规律的定义

所谓规律,是指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对于规律的概念的理解,我们应该把握以下几点:(1)“固有的”是指规律是物质运动过程中自身所具有的,不是神的意志所强加的,也不是人的主观意愿所赋予的,它不是依靠外力获得的。举例而言,就如我们的双脚,这是我们所固有的。但是某一天,如果某人因为某种原因而不得不截肢,截肢之后又安了一个假肢,那么这个假肢就不是这个人所固有的,而是强加上去的。(2)“本质的”是指隐藏在表面现象的背后的稳定的深刻的东西。例如苹果落地这只是一种现象,它本身不是万有引力规律,但是它是万有引力规律的表现形式,只有透过这种表现形式才能够揭示其隐藏在内部的本质的东西及万有引力。(3)“必然的、稳定的”指的是规律并不是一种偶然的现象。比如某个人某天喝酒之后去买彩票,结果中了大奖,于是他想每天都喝点酒然后去买彩票就一定能够中奖。同学们想想看,如果这个人真的这么做的话,结果是怎样的?他会真的中奖吗?答案是否定的。他喝了酒去买彩票并且中奖了,这只是一种偶然的现象,不是喝了酒买彩票就一定能够中奖的,他把偶然的事情当成一种必然的结果,这是错误的。还有一个就是大家非常熟悉的成语叫做“守株待兔”,里面的主人公也是把偶然的当成了一种必然的东西。

2、规律的特征

前面我们对规律的概念进行了详细说明,那么规律具有怎样的特征呢?(1)规律是客观的,它不以人的一直为转移,人不能够创造规律也不能够消灭规律。荀子说“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说的是天地运行的规律不会因为一个人的品德的好坏而发生改变,不会因为一个人的主观愿望而变化或者灭亡。比如说价值规律,人们不能够凭借自己的想法去消灭价值规律,让供不应求的时候价格下跌,供过于求的时候价格上涨,或者干脆就让各种东西的价格保持在一个固定的价格上,永远不变动。只要有商品交换,价值规律就会发生作用,人们不可能去消灭它。(2)规律是普遍的。“天地之变,寒暑风雨,水旱螟蝗,衰竭有法”,从自然界到人类社会,从天体的运行到人类的生活,乃至人类的思维,在其运动变化和发展之中都遵循这故有的规律,没有规律的物质运动是不存在的。每个人从出生的那一刻起就注定要一步步走向死亡,无论他是最高国家领导人还是普通的老百姓,无论他是富可敌国的商人还是身无分文的乞丐,都注定有去世的那一天,任何人都无法摆脱这样的命运,因为这是规律,任何人都不能

够将之消灭。

3、规律发生作用是有条件的规律发生作用是有条件的,通过这些条件规律的变现形式为各种具体的外在现象,条件变了,外在的表现形式也会随之发生变化。例如万有引力这样一个规律的发生作用也是有条件的,地球上,只有当一个物体的运动速度小于第一宇宙速度的时候,他才会往下掉,如果超过了这个速度,就会飞离地球飞向太空。

4、人和规律的关系

人们懂得规律的这些特征以及其发生作用是有条件的之后,应该如何处理人与规律的关系呢?我们能够无视规律的存在而随心所欲吗?还是我们应该顺应规律无所作为呢?请看下面两则材料:材料一:都江堰水利工程是由秦国蜀郡太守李冰及其子率众于前256年左右修建的,是全世界迄今为止,年代最久、唯一留存、以无坝引水为特征的宏大水利工程,都江堰它充分利用当地西北高、东南低的地理条件,根据江河出山口处特殊的地形、水脉、水势,乘势利导,无坝引水,自流灌溉,使堤防、分水、泄洪、排沙、控流相互依存,共为体系,保证了防洪、灌溉、水运和社会用水综合效益的充分发挥。它最伟大之处是建堰2250多年来经久不衰,而且发挥着愈来愈大的效益。

材料二:发菜广泛分布于北方各个省份,耐高温、寒冷及干旱能力很强,生长于海拔1000到2800米的干旱贫瘠土地中。由于发菜产地通常相当贫穷,有农民以采挖发菜卖钱谋生。但由于多年来过量采挖发菜,其野生资源已被严重破坏,并导致大片草场退化和土地荒漠化。发菜的分布范围也随着土地的开发而大量减少。调查计算,产生两发菜,需要搂10亩草场,两发菜的收入为40-50元,即“40-50元的发菜收入,破坏了10亩草场,导致草场xx没有效益”。加上人群涌入草原后,吃住烧占等造成的经济损失,国家每年因搂发菜造成的环境经济损失近百亿元,而发菜收益仅几千万元。

看看两则材料中,那个更好的处理了人和规律的关系。答案当然是第一则材料。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要求我们要遵循客观规律,不能够违背自然规律。一旦违背了自然规律,就会收到规律的惩罚,这也是规律不可抗拒性的集中体现。

但是在规律面前人并不是无能为力的,人可以在认识和把握规律的基础上,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去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人类。

小结

一、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

1、运动的定义

宇宙间一切事物、现象的变化及其过程

2、运动和物质的关系

(1)物质是运动的物质,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2)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

3、静止

(1)事物在发展的某一个阶段其根本性质保持不变。(2)相对于某一个参照系来讲,没有发生某种运动或者在一定条件和范围内没有尽心某种特殊的运动

4、运动和静止的关系

(1)任何运动中都包含了相对的静止,任何相对静止中都有绝对的运动,而这是不可分割的。

(2)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统一于物质中,任何物质都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二、运动是有规律的

1、规律的定义

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2、规律的特征(1)客观性(2)普遍性

3、规律发挥作用是有条件的

4、人和规律的关系

循客观规律,在认识和把握规律的基础上,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去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人类

相信《运动教案推荐》一文能让您有很多收获!“幼儿教师教育网”是您了解幼儿园教案,工作计划的必备网站,请您收藏yjs21.com。同时,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运动教案专题,希望您能喜欢!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