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教案收藏

10-13

俗话说,做什么事都要有计划和准备。身为一位人民教师,我们都希望孩子们能学到知识,为了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准备教案是一个很好的选择,教案对教学过程进行预测和推演,从而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那么,你知道的幼儿园教案要怎么写呢?小编陆续为大家整理了地理教案收藏,请收藏好,以便下次再读!

地理教案(篇1)

【教学过程】

(展示图片)教材提供的图“简化地球仪上的点和线”

(学生活动)结合自己的地球仪观察思考,同学先小组交流,推荐发言人回答下列问题:

1.纬线的特点,经线的特点。2.认识地轴、南极、北极。

(提问)地球真有一根轴吗?地球表面能画出多少条经线和纬线?(学生活动)

(展示图片)教材提供的“地球仪上的经线”、“地球仪上的纬线”(引导学生读图并回答下列问题)

1.经线呈什么形状?纬线又是什么形状?

2.认识本初子午线、赤道;区别南纬、北纬、东经、西经。让学生读出赤道、本初子午线的度数。(展示地图)五带分布图(学生活动)

1.引导学生继续找出:北回归线、北极圈、南回归线、南极圈。

2.请同学们在图上描画出00、300、600三条纬线,教师补充低、中、纬度的划分。

(让学生在地球仪标出低纬、中纬、高纬的三个区域。)

(展示图片)教材提供的图片“南北半球的划分”和“东西半球的划分”(学生活动)结合地球仪找出赤道的位置,1600E和200E组成的经线圈。(提问)

1.南北半球是怎样划分的?2.东西半球是怎样划分的?

(南北半球的划分比较容易,让学生说出。东西半球的划分比较难,教师指图引导,让学生充分想象、理解。)

(学生活动)结合地球仪,教师采取问题教学法,边提问、边启发与学生讨论,完成下列问题:

1.比较不同的经线长度有什么变化。不同的纬线的长度是否相等?2.经线指示南北方向,纬线呢?

让学生完成教材的“活动”中第二问题“小明的暑期夏令营”,问:小明能否找到夏令营地点?为什么?(总结:找不到该点,400的纬线南北半球各有1条,1160的经线有2条。)(学生活动)

1.在地球仪上找出分别位于北半球的大洲、大部分位于南半球的大洲和地跨赤道两侧的大洲。

2.在地球仪上找出分别位于低纬、中纬、高纬三个区域的国家各一个。(通过上面的练习,强化练习了地球仪的使用,对发言积极、答案正确的同学,教师应及时表扬鼓励)

【课堂小结】和学生一起回忆本节学习的主要内容。

地理教案(篇2)

[活动三:读图练习]

1 找出库尔斯克铁矿 第二巴库油田秋明油田 库兹巴斯煤矿

2找出俄罗斯主要工业区,说出各工业区主要的工业部门或产品。

[活动四:讨论]根据下面两段材料,讨论俄罗斯工业的特点及形成因素。

材料一:俄罗斯主要工业产品产量在世界的地位(1997年)

工业产品 在世界上的位次 工业产品 在世界上的位次

钢 第四位 发电量 第四位

煤炭 第四位 化肥 第五位

原油 第三位 天然气 第一位

材料二:关于俄罗斯工业的对话:

爸爸要去俄罗斯出差了。爸爸说:"俄罗斯工业发达,许多产品产量居世界前列。它的核工业和航空航天工业在世界占有重要地位。"

爸爸刚从俄罗斯回来,给我带的衣服 食品和玩具都是从其他国家进口的。爸爸说:"俄罗斯这方面的工业部门比较薄弱,要想给你带俄罗斯本国生产的商品还真不容易。"

[小结]俄罗斯重工业发达,这与其资源状况 发展历史等有很大关系。

[反馈练习]收集图片、资料,介绍俄罗斯民族的文化特色和生活习俗。

第二课时

[新课导入]复习上一节课内容

[活动一:读图讨论] 模拟俄罗斯旅行:暑假期间从内蒙古满洲里出境,乘国际列车经莫斯科抵达圣彼得堡,请讲述沿途所经过的主要城市及自然景观变化。[小结]1 俄罗斯交通发达。

2欧洲部分铁路网非常密集,以莫斯科为中心呈放射状。

3亚洲部分铁路网比较稀疏,但有一条非常重要的铁路,它横跨亚欧大陆,被称为亚欧大陆桥。

4除铁路外,公路 航空内河 海洋和管道运输均很发达。

[活动二:阅读]五海通航。

第三课时:

[活动三:学生展示]用课前准备的图片 资料介绍俄罗斯民族的文化特色和生活习俗。

[活动四:图片欣赏]俄罗斯军事图片。

[反馈练习]讨论: 举例说明中国与俄罗斯的相互关系以及发展友好睦邻关系的意义

堂上完成地理填充图册内容

地理教案(篇3)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区域的含义。

2.学会以两个不同区域为例,比较人类活动的区域差异。

3.以某区域为例,比较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对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的影响。

4.掌握阅读信息复杂(包括分层设色、等值线等信息)的区域地图的技能。

二、过程与方法

1.使学生学会将地理基础理论应用于实践的学习与研究方法,培养地理学科综合能力。

2.掌握探究性学习的过程与方法。

3.培养学生从时间与空间尺度建立辩证地、动态地、联系地看待和分析问题的地理思维能力。M.Yjs21.cOm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对地理的兴趣与信心。

教学重点

1.了解区域的含义。

2.以两个不同区域为例,比较人类活动的区域差异。

3.以某区域为例,比较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对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的影响。

教学难点

1.以两个不同区域为例,比较人类活动的区域差异。

2.以某区域为例,比较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对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的影响。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共3课时

第一课时地理环境差异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第二课时案例研究:地理环境与民居

第三课时区域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的影响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课前准备

学生搜集一些具有明显地理环境差异的照片、图片,可以是自然环境的差异,也可以是人文环境的差异,便于上课时同学们进行交流和论证自己的观点。

导入新课

(教师运用媒体呈现如下具有显著地理特征差异的景观图片创设问题情境)不同地区的地理环境有明显的差异,那么请同学们推测这三幅景观图反映的是我国什么地区的景观,并且人类的活动会有什么差异?下面就请同学们像科学家一样进行问题探究。

课件展示:

(方法引导:科学的探究过程是指类似于科学家进行科学探究过程,具体包括:提出问题、做出假设、寻找证据、证明观点、交流观点、形成新观点、产生新问题。)

(提出假设)请同学们独立思考以上问题并提出自己的假设。

三幅图大致反映了我国中纬度从西向东的自然景观,人类的农业生产活动会有非常大的差异。

(寻找证据)同学们都提出了自己的假设,为了证明自己的看法,同学们能从以上三幅图中寻找到证据吗?

从景观图中的生物差异情况来切入,尤其注意植被的差异。

(交流观点)同学们分组讨论交流自己的观点,并请代表来表达小组的共同观点。

(学生回答以后教师总结)

同学们表达了自己的看法,大家基本的共识是地理环境不仅存在差异,而且不同的地理环境对人类的活动会产生影响,我们也注意到虽然地理环境有差异,但在一定的空间尺度上地理要素表现出内在的协调性,地理环境特征表现为一定程度的一致性,我们把这样的表达一定空间尺度的地球表面的空间单位称为区域。

推进新课

板书:

一、区域

(一)概念:在地理差异的基础上,依据一定方法划分出来的地球表层的空间单位。

区域是我们人类活动的基础,也是地理研究的重要内容,区域的主要特征是什么呢?请大家阅读中国气候类型图。思考如下问题:

1.中国气候类型图划分出了几个气候区域?划分的依据是什么?

2.气候区的边界是明显的,还是过渡的?

3.同一气候区内部的气候特征有什么特点?

4.是否可以将下列的一些气候区合并为更高一级的气候区?

(学生讨论回答后教师总结)

以上我们讨论了气候区,但是还有各种区域,例如行政区、经济区、居住区等等,在回答上述问题的基础上,我们认识到区域的一些特性,1.区域的内部特性:(1)内部具有某些方面的共性和结构的一致性;(2)内部某些方面有相关性;(3)内部具有共同的职能。?2.区?域具有不同的空间尺度,具有级别。3.区域具有整体性、差异性和开放性。

板书:

(二)特征:

1.具有面积、形状、边界等区位特征。

2.内部性质相对稳定。

3.具有不同的级别。

我们认识到每个区域都有特定的地理环境条件,对人类活动产生不同的影响,从而影响到区域发展,下面我们再来对比探究不同区域的地理环境如何对区域发展产生影响。

板书:

二、地理环境差异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对比区域特征是地理学科非常重要的研究方法,需要注意以下环节:第一,确定对比的区域;第二,明确所对比区域的空间尺度与空间位置;第三,明确所应对比的要素或主要内容;第四,阅读相关区域地图,获取信息,进行全面对比,综合分析。在区域对比中尤其要注意提高阅读区域图的技能水平,以便获取更多的信息,并能进行严密推理,得出科学的结论。

请大家阅读课本上图1.1和图1.2两个区域图,对比两个区域的地理环境有何差异?以及地理环境的差异对区域发展的影响有哪些?

(小组讨论)

请大家分小组来共同研究,首先确定将对比两个区域的哪些方面?在从两幅区域图上寻找相关信息进行论证,在组内交流,形成观点后,派代表来阐述。

略。

在区域对比中,阅读区域地图是最重要的地理技能,下面我们先来了解一下,如何阅读区域地图。

(教师进行方法引导)阅读区域图的技巧主要有以下一些方面:1.确定区域的位置,可以通过海陆位置、经纬网、标志性地理事物,如城市、河流、湖泊等来确定和描述区域位置;2.判断重要地形特征、河流特征与气候特征。在长江三角洲区域图中,气候特征借助等温线与等降水量线来表达。3.学会如何判断等值线,判断等值线的方法主要是:首先,确定地理数据表达的内涵与主要的数据范围,是气温还是降水量,是否为年均气温还是月均气温,属于何种热量带与干湿区等;其次,判读等值线的空间分布,也就是具体的数量在空间上的变化情况,从而判断影响等值线分布的因素,?第三?,判读等值线的疏密与弯曲的形态,推断影响其形态的因素。4.综合图中信息,描述该区域的地理特征,并从中推导出人类活动与区域发展的情况。

地理教案(篇4)

高三化学平衡集体备课教案

江苏省赣榆高级中学

主备人:刘成龙

高三化学平衡移动

等效平衡集体备课主备稿

备课时间:2014/11/12 星期三下午第二节

主备人:刘成龙

教情分析:化学平衡是高中阶段的重要理论,也是历年高考和会考的热点.这章内容比较抽象,学生接受起来较困难。我们进入高三复习已经三个多月时间,感觉自己还是总结出了一套自己的复习方法。归结起来也就是:“考纲分析,走进真题”----“构建知识体系”----------“重难点突破、技巧点拨”------“课堂检测”。下面结合教学体会,将学生理解较困难的几点内容总结分析如下,以供参考。考纲分析:

1、理解浓度,温度、压强、催化剂等对化学平衡影响的一般规律。

2、了解化学平衡的调控在生活、生产和科学研究领域中的重要作用

3、掌握等效平衡

重点:1.平衡移动原理 2.等效平衡 难点:1.平衡移动原理 2.等效平衡

重难点突破方法:分组讨论法,教师归纳总结法

教学方法:对比、启发、诱导、演绎推理、归纳总结。学习方法:听、记忆、讨论、联系、练习、反思

学情分析:学生对化学平衡移动原理和等效平衡概念的理解模糊,对等效平衡的结论记忆不牢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掌握化学平衡的概念极其特点;掌握化学平衡的有关计算。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分析、归纳,语言表达与综合计算能力。

3、落实目标:结合平衡是相对的、有条件的、动态的等特点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培养学生严谨的学习态度和思维习惯,培养学生对知识的整理能力以及自主复习能力。课堂建构:

活动一:

1、课件投影考纲说明

2、走进真题P141,学生分组讨论(江苏高考题1、2、3)

活动二:预设一系列问题,学生讨论完成知识体系的构建(可供参考的几个问题)

例如在介绍平衡移动时可分层预设一下问题:

问题1:理解化学平衡移动的本质是什么? 问题2:影响化学平衡移动有哪些外界因素?

问题3:你们是如何理解“改变固体的量”以及“充入惰性气体”对平衡移动的影响?

问题4:如何理解平衡移动的“减弱”思想?能举例说明吗? 活动三: 重难点点拨

1、如何理解平衡移动的“减弱”思想

2、正确理解等效平衡中的八字方针“一模一样,比例相同”

3、平衡中常用的几种解题思想:“等效思想”、“合二为一思想”、“极限思想”等

活动四:迁移应用,实战演练,学生完成习题

附:高效课堂呈现的几个方式:

1、学生分成4人一组、采取“组内合作、组外竞争”的学习模式

2、学生展示研讨成果的方式:黑板展示,问题回答。

3、教师可借用的几种评价:

在教学实际中,教师在课堂中评价学生的语言大体有这么几种:“表扬表扬他(她)”;“很好!”;“你真棒!”; “你真聪明!”;“你听得真仔细!。“谢谢大家听得这么专心”。“大家对这些内容这么感兴趣,真让我高兴。” “你们专注听讲的表情,使我快乐,给我鼓励。”“我从你们的姿态上感觉到,你们听明白了。”

“你们的眼神告诉我,你们还是没有明白,想不想让我再讲一遍?” “你真是个善于学习的人,很快就把别人说的变成了自己的。”

总之,教师评价的语言应充满爱心、充满灵性、充满智慧、充满尊重、充满信任、充满着幽默与风趣

地理教案(篇5)

一俄罗斯的自然环境;

1、 国土辽阔

2、 地形特点---平坦

东高西低、南高北低

3、 气候

以温带大陆性气候为主,北部属寒带气候

气温:西高东低,南多北少

降水:东多西少,南多北少

寒极:雅库兹克

二、俄罗斯发达的工业

1、 条件:丰富的自然资源(石油、天然气、铁矿分布广泛)

2、 工业分布特点---分布在内陆原料产地附近

重工业为主,轻工业发展较慢(类型不平衡)

主要工业区集中在欧洲部分(四大工业区)(空间不平衡)

三、发达的交通

1、多样的交通方式

客运:铁路、公路

货运:铁路、管道(石油、天然气)

2、铁路网

欧洲部分:以莫斯科为中心呈放射状稠密亚洲部分:单一(亚欧大陆桥)

四、城市与文化

1、 莫斯科

2、 圣彼得堡

3、 港口

摩尔曼斯克(不冻港)、海参威

地理教案(篇6)

【课标要求】

1、结合实例,了解遥感在资源普查、环境和灾害监测中的应用。

2、举例说出全球定位系统在定位导航中的应用。

3、运用有关资料,了解地理信息系统在城市管理中的功能。

4、了解数字地球的含义。

【教材分析】

随着社会的发展,RS、GPS、GIS等地理信息技术的大众化应用已成为趋势,也给地理学科发展带来了一次好的机遇,同时也是高考的必考点,因此应该高度重视该节内容。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遥感、全球定位系统、地理信息系统的原理,以及数字地球的含义。

2、举例说明遥感、全球定位系统、地理信息系统在区域地理环境研究中的应用。

过程与方法

1、运用资料分析问题和图表对比方法。

2、尝试小组合作进行资料、图像查找。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对地理信息技术进行探究的兴趣。

2、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进行爱国主义思想教育,以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点】

1、遥感、全球定位系统、地理信息系统的原理,以及数字地球的含义。

2、遥感、全球定位系统、地理信息系统在区域地理环境研究中的应用。

【教学难点】

1、遥感、全球定位系统、地理信息系统的原理,以及数字地球的含义。

2、遥感、全球定位系统、地理信息系统在区域地理环境研究中的应用。

【教学方法】

比较法、图示分析法、图示法等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3课时

【第一课时】

(新课引入)在区域的研究中不仅有定性的研究方法,还有定量的研究方法,其中地理信息技术在区域发展的研究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有关地理信息技术的知识及其在区域地理环境研究中的应用。

【板书】

一、地理信息技术

1.概念:指获取、管理、分析和应用地理空间信息的现代技术的总称。

2.主要包括:遥感(RS)、全球定位系统(GPS)和地理信息系统(GIS)

3.应用——广泛应用于区域地理环境研究

资源调查、环境监测、自然灾害防御监测、国土资源管理、国土开发规划GPS汽车导航、空间信息网站、城市多媒体地理信息系统等。获取管理分析应用RSGPSGIS区域地理

自然灾害防御检测国土开发规划

【板书】

二、遥感(RS)

1.概念:在航空器(如飞机、高空气球)或航天器(如人造卫星)上利用一定的技术装备,对地表物体进行远距离的感知。

2.遥感的关键装置——传感器

⑴作用:传感器在航空或航天器上接受地面物体反射或辐射的电磁波信息,并以图像胶片或数据磁带记录下来,传送到地面接收站。

⑵工作原理:地面物体的种类、性质、环境条件的不同,其反射和辐射的电磁波也各不相同。

3.遥感技术的主要环节和功能

4、特点(优点):

①精度高、质量高、效率高,且节省人力、财力。

(讲解)在区域地理研究中,遥感已成为重要的手段和方法。传统的工作方法经常是从点、线实地观测入手,逐渐过渡到面上的分析研究。运用遥感技术,则可以首先从面上的区域分析研究入手,然后有重点地选择若干点、线进行野外验证和检查。这样,不仅可以提高研究工作的精度和质量,而且节省人力、财力,提高效率。

地理教案(篇7)

【课标要求】

1、以某区域为例,分析该地区农业生产的条件、布局特点和问题,了解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方法和途径。

2、以某农业区域为例,分析该区域的发展过程,以及在此过程中产生的主要问题,了解解决这些问题的对策措施。

【教材分析】

在一定的社会经济条件下,地理条件是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以致影响到区域经济的特点、布局和发展方向。本章教材紧紧围绕区域经济发展这一中心,从农业、工业和城市的角度做出了阐述。本节以我国东北地区为例,首先从气候、地形、土壤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方向介绍了东北地区农业发展的地理条件,然后从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的角度指出了该区农业的布局特点,着重介绍了商品粮基地农业生产的突出特点,最后从水土流失、黑土退化、土地沙化、盐碱化和草场退化、自然灾害频繁和环境污染等方面揭示了农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并从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的角度指出了该区域农业发展的方向。

其中,区域农业发展条件及发展方向是本节的重点和难点,学习本节内容应抓住:区域自然和社会经济条件→决定区域发展特点→区域发展方向这一主线。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初步了解,实现区域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应该综合考虑哪些因素。

2.通过阅读地形和气温、降水分布图,了解东北地区农业发展的利弊因素。

3.通过对比和分析,了解东北地区农业布局特点,并深入探讨东北地区大规模专业化生产和商品粮基地建设的特色。

4.结合具体发展模式,分析东北不同区域农业发展的方向。

过程与方法

1、能够通过网络、报刊、杂志等各种媒体收集地理信息及从现实生活中获取地理信息,如结合本地的农业、发展条件,尝试运用所学的地理理论和方法对本地区的农业地理信息进行梳理、分析、解释,得出本地区的农业发展特点、发展中存在问题,及今后发展的方向。

2、关注中央的农业政策和经济发展的策略调整,了解全国农业发展的主要方向。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激发学生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动机,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提高地理审美情趣。

2、增强对资源、环境的保护意识和法制意识,形成可持续发展观念,增强关心和爱护

环境的社会责任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教学重点】

1.东北地区农业发展的利弊因素

2.东北地区农业布局特点,深入探讨东北地区大规模专业化生产和商品粮基地建设的特色。

3.分析东北不同区域农业发展的方向。

【教学难点】

1.实现区域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应该综合考虑哪些因素。

2.东北地区农业发展的利弊因素

【教学方法】比较法、案例分析法、图示法等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3课时

三、农业布局特点——三大农业生产区域

东北地区农业生产条件地域差异显著,农业生产的地域性突出。根据气候、地貌、植被和土壤等农业生产自然条件的差异(图4.4~4.5)及农业生产方式的不同,东北地区可划分为三大农业生产区域。

思考:阅读图4.3、图4.4和图4.5,思考并回答下列问题。

1.东北地区年降水量和年平均气温的分布呈现什么规律?

点拨:从东南向西北年降水量和年平均气温总趋势是逐渐递减的。但受丘陵、山地地形的影响,局部地区不符合上述趋势。

2.东北地区自然条件南北向地域分异的主导因素是什么?

点拨:纬度

3.东北地区自然条件东西向地域分异的主导因素是什么?

点拨:海陆位置和地形

耕作农业区

林业和特产区

畜牧业区

分布

平原地区:松嫩平原、三江平原和辽河平原。

大小兴安岭和长白山区

西部高原、松嫩平原西部及部分林区草地

主要(树、畜)种

玉米、大豆、小麦、水稻等作物

兴安落叶松、樟子松、红松、蒙古栎、白桦等

重要的羊、牛、马牧畜生产基地

特殊分布

①玉米分布非常普遍,由南向北种植比例逐渐减少。②小麦和大豆种植比例由南向北逐渐增多。③水稻多种植在辽河、松花江流域的大型灌区以及东部山区的河谷盆地。④随着育种和种植技术的进步,水稻种植已扩展到北纬50°以北的黑龙江沿岸。

①大小兴安岭是我国的林区(图4.6)。②长白山区是我国主要的鹿茸、人参等珍贵药材产区,③延边盛产苹果梨。④辽东低山丘陵和半岛五陵区是我国的柞蚕茧产区。⑤辽南是重要的苹果产区。

①呼伦贝尔市三河地区的三河牛和三河马,是闻名国内的良种。②松嫩平原西部是东北红牛的商品生产基地,有良好的半农半牧饲养条件。③广大农区的舍饲养畜业发展较快,主要饲养猪、-、肉牛、奶牛等。牛奶及乳品业发展较快,并向专业化和规模化方向发展。

特殊分布

①玉米分布非常普遍,由南向北种植比例逐渐减少。②小麦和大豆种植比例由南向北逐渐增多。③水稻多种植在辽河、松花江流域的大型灌区以及东部山区的河谷盆地。④随着育种和种植技术的进步,水稻种植已扩展到北纬50°以北的黑龙江沿岸。

①大小兴安岭是我国的林区(图4.6)。②长白山区是我国主要的鹿茸、人参等珍贵药材产区,③延边盛产苹果梨。④辽东低山丘陵和半岛五陵区是我国的柞蚕茧产区。⑤辽南是重要的苹果产区。

①呼伦贝尔市三河地区的三河牛和三河马,是闻名国内的良种。②松嫩平原西部是东北红牛的商品生产基地,有良好的半农半牧饲养条件。③广大农区的舍饲养畜业发展较快,主要饲养猪、-、肉牛、奶牛等。牛奶及乳品业发展较快,并向专业化和规模化方向发展。

活动:1.归纳东北地区农业布局的自然条件,并填写表4.1。

点拨表4.1东北地区农业布局的自然条件

农业生产类型布局的主要自然条件

农业生产类型

布局的主要自然条件

耕作业

有利条件是平原广阔,黑土肥沃,水源充足,不利的是热量不足,只能满足对热量要求不高的农作物,且能一年一熟。

林业

有广大的湿润半湿润的山地丘陵,温度低,树木成材时间长,病虫害少。

畜牧业

有一定面积的草原,但长达半年以上的低温天气,降水又少,草类枯干期长,不利于畜牧业的发展。

2.在《地理2》中我们已经学习了水稻种植业的特点和地区分布。根据水稻在东北地区的分布特点,讨论农业生产应怎样处理与自然条件的关系。

——水稻多种植在辽河、松花江流域的大型灌区以及东部山区的河谷盆地。

——由于育种和种植技术的进步,水稻种植已扩展到北纬50°以北的黑龙江沿岸。

点拨水稻种植多选择在地形平坦、水源充足的地区。由于培育耐低温的水稻品种,种植技术的进步,缩短了水稻的生产期。

3.东北地区畜牧业分布较广,但是农区畜牧业在畜牧业总产值中仍占绝对优势。这与全国其他地区的情况相似。

(1)农区发展畜牧业有哪些有利条件?

点拨:农区发展畜牧业的有利条件有:①克服天然草场夏季生长旺盛,冬季枯干,造成食物来源季节不均的问题。栏棚可使牲畜免受到寒冻。②养畜业与种植业结合,废物互用,充分利用资源。③能防止环境污染。

(2)结合《地理2》中学习的大牧场放牧业,为我国广大牧区畜牧业的发展提出你的建议。

点拨: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考虑:①人工播种优质草种,改良牲畜。②将草场划片进行管理,执行轮流放牧的经营生产方式,但不宜种植粮食作物,即不宜耕作避免造成草场沙化。③增打机井,保证人畜饮水。

4、大规模专业化生产——商品粮基地建设

⑴大规模机械化生产

农场经营规模大,有利于推广先进技术,实现机械化生产(图4.9)。东北地区成为我国农业机械化水平的地区之一。

⑵地区专业化生产

农业生产的地区专业化是商品化的前提。在地理条件内部分异的基础上,东北商品粮基地已经形成了粮食作物的地区专业化生产(图4.10)。

东北地区商品粮基地主要分布在湿润和半湿润的东北平原地区。

主要粮食作物品种

主要分布区

水稻

东部的山间河谷盆地和辽河、松花江流域的大型灌区

小麦(以春小麦为主)

北部地区,以三江平原和松嫩平原北部最集中

玉米

松嫩平原,这里已经形成我国的“玉米带”

中美两国的玉米带的比较:详见《导学》第四章第一节“重难核心突破”之拓展延伸“中美两国的玉米带的比较”

(阅读)什么是农业地区专业化生产呢?请阅读P66“阅读:农业地区专业化生产”(此阅读材料简单介绍了农业的地区专业化生产的特点、发展演变的大致过程)

(活动探究)请自主探究P66“活动”

阅读表4.2,结合已有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分析东北商品粮基地粮食商品率比较高的主要原因。(我国东北商品粮基地粮食商品率比较高的原因,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东北地区的大型国营农场集中,农业机械化水平和地区专业化生产水平高,粮食总产量居全国首列,占全国粮食总产量的1/7;东北地区人均粮食占有量高,如20__年全国4个农村住户平均每人出售粮食超过500千克的省份中,3个是东北的3个省,其中吉林和黑龙江是仅有的两个超过1000千克的省份,出售的商品粮数量占全国商品粮总量的1/3。)

(2)东北平原不仅现在是我国的商品粮生产基地,而且将在我国的商品粮供应方面占据越来越重要的位置。你认为这一论点有道理吗?为什么?(从农业生产条件看,东北地区在全国的比较中具有较强的优势,人均占有耕地水平较高,更具有农业规模经营的基础。同时,伴随着全国日益加快的城市化和工业化步伐。耕地资源将继续呈现下降趋势,影响粮食总量的增长。因此,在一个较长的历史时期内,我国的商品粮供给仍是一个比较紧张的格局。巩固东北的商品粮基地,将是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主要依托。)

(3)随着退耕还林、退耕还草和湿地保护工程的实施,东北地区靠扩大耕地面积(开垦荒地)来增加粮食产量的途径将受到限制。要保持和提高东北地区在全国商品粮供应中的地位,可行的途径有哪些?(这一部分可以参考下一个标题“农业发展方向”中的“平原区农业发展方向”中相关内容。)

地理教案(篇8)

《城市地域功能分区》

第一节 城市地域功能分区

☆知识要点:

1、城市的三种基本功能区:商业区、住宅区、工业区

※难点解析:

★①功能区的形成:同种经济活动需要的发展条件一致,所以同种经济活动容易在城市相同的区位上聚集起来,发生竞争,最终形成一个以该种职能为主、其他职能为辅的功能区

★②中心商务区、中心商业区的区别

在城市中心区,交通最为便利,所以对商业的吸引力,容易形成城市中心的商业区,就是中心商业区,随着城市的发展,中心商业区不断膨胀发展,职能层次逐渐丰富,最终发展成为中心商务区。所以中心商业区是城市发展的初级阶段所具备的,是小城市中的。而中心商务区是城市发展的高级阶段所具备的,是大城市中才有的

★③不同的功能区之间没有明确的界线;而且这儿的功能区指的就是后面提到的经济文化区

2、中心商务区特点:(对交通要求)

①城市中经济活动最为繁忙的地方②人口数量昼夜变化大

③建筑物高大稠密④中心商务区内部存在明显的分区(平面中心、垂直底层均为零售活动)

3、工业区区位变化特点:

①不断向市区外缘移动(考虑到环境)②趋向于沿主要交通干线分布(考虑到经济)

4、住宅区

①建筑质量上,出现高级住宅区和低级住宅区

②位置上,高级住宅区和低级住宅区背向发展

※难点解析:为什么高级住宅区和低级住宅区背向发展?

高级住宅区的居民收入高,日常除了工作还会进行其他休闲娱乐活动,所以住宅靠近高坡、文化区;而低级住宅区的居民收入低,终日为生活奔波,日常主要活动为工作,所以住宅靠近低地、工业区。而工业区和文化区的位置是相背的,所以高级住宅区和低级住宅区背向发展

※难点解析:卫星城的作用——分散城市的职能,起到大城市人口分流作用

地球自转的意义

【预习目标】

1.了解地方时、时区、区时、北京时间等基本概念,理解时差产生的原因

2.明确时区的划分,能够利用已知条件进行地方时、 区时及经度的简 单计算。

3.理解日期分界线,能够熟练运用日期分界线原理解决实际问题。

【预习案】

一、地方时

(1)产生:地球自西向东自转,同纬 度相对偏东的地点的时刻

①。

(2)概念:因② 不同而出现的不同时刻。

(3)与经度差的关系:经度每隔15°,地方 时相差③ 小时;经度每隔1°,地方时相差④ 分钟。。

二。时区和区时

(1)时区划分:全球划分为⑤ 个时区,每个时区跨经度15°。

(2)区时:即每个时区⑥ 经线的地方时,相邻的两个时区,区时相差⑦ 小时。

3.国际日界线

(1)概念:规定⑧ 经线作为“今天”和“昨天”的分界线(并不完全重合)。

(2)日期变更:向东过日界线⑨,向西⑩ 。

课堂探究

【探究案】

探究一 地方时和区时的计算

1.地球自西向东自转导致太阳东升西落,那么同一纬度东西方向上哪边更早看到日出、更早到达正午?

2.为了计时方便,人们按统一标准划分了时区。读教材图1-2-4,总结世界时区的划分标准。

3.结合地球自转规律,总结一下时区和地方时、区时的计算方法。

探究二 日期分界线的应用

我们周边有一些双胞胎 ,先出生的为哥(姐)、后 出生的为弟(妹)。但大千世界无奇不有,竟然也有先出生的是弟(妹)、后出生的却是哥(姐)的出生次序颠 倒的奇闻。而造成奇闻的原因就是日界线的存在。回答下列问题。

1.我们每天都会经历日期的改变,其界线是什么时刻?

2.除此外,地球上还有一条人为规定的日期分界线,它是哪条线?结合教材图1-2-4,判别穿过该日界线日期的变化。

3.为什么会出现双胞胎先出生的是弟 (妹)、后出生的却是哥(姐)的出生次序颠倒的奇闻?

4.总结划分新旧两天的规律

【巩固案】

1.经度相同的地方( )

A.季节相同 B.角速度相同

C.线速度相同 D.地方时相同

2.关于地方时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地方时是因经度不同的时刻

B. 经度每隔15度,地方时相差1小时

C.同一经线上,地方时相同

D.相对位置偏东的地点的地方时要晚些

3.一架飞机从上海于10月1日17时飞往美国旧金山(西八区)需飞行14小时,到达目的地时,当地时间是( )

A. 10 月1日3时 B.10月1日15时 C.10月2日3时 D.10月2日15时

4.右图中从 A→B,从C→D物体水平运动的方向()

A.都向东偏 B.都向西偏

C.前者向西偏,后者向东偏D.前者向东偏,后者向西偏

5.北半球自西向东流的河流,容易发生的现象是( )

A.北岸遭受流水侵蚀,南岸出现泥沙堆积

B.南岸遭受流水侵蚀,北岸出现泥沙堆积

C.南北两岸侵蚀情况相同

D.南北两岸泥沙堆积情况相同

6.下图中的虚线是水平运动物体的原始方向,实线是其偏转方向,正确的图示是( )

地理教案(篇9)

一、教材分析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辽阔的疆域》是八年级第一章的内容,它是中国地理的基础章节。仅从教材内容看,它既是学习中国地理的起点,又是联系中国地理和世界地理的桥梁。就本节课而言是学生认识中国位置特点的延续和深入。教材通过大量的读图活动让学生独立获取知识,体现了“新课标”的理念,培养了学生的能力。对学生今后的学习,日常生活和工作都是十分必要的知识。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使学生了解我国濒临的海洋、领海、内海、岛屿、半岛及邻国,知道我国是一个海陆兼备的国家。

2、能力目标

通过阅读,查找地图,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读图用图能力;通过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语言表达能力和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3、情感目标

通过了解中国辽阔的疆域及优越的地理位置,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培养民族自豪感。

(三)教学难点和重点

1、重点:要求学生理解我国地理位置及优越性是本节的重点。

2、难点:要求学生积极地参与课堂和课后活动是本节的难点。 (没有难以理解的知识,但地名很多,要掌握其地理位置是难点)

二、教学方法

1、读图分析法:在“世界政治地图”中查找我国陆上疆界找出14个邻国,沿我国海上疆界找出6个隔海相望的国家,对培养学生的空间能力有一定的帮助。

2、讨论比较法:在学习我国的优越时,设置课本P3的活动,对比我国与俄罗斯等国位置的比较,从而使学生对我国优越的地理位置有一定的理解。

三、学法指导:

1、指导学生认真阅读地图,记忆地理事物空间分布方法。

2、指导学生运用地图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培养学生观察能力、读图能力和地理空间概念。

3、开展谜语活动,活跃课堂气氛。

四、新课讲述:

导入:用谜语导入,增强学生学习的兴趣

“蓝色星球浮太空,一只雄鸡在其中,南北两分它在北,东西二分它居东,头指世界洋,尾靠全球陆。”谜底是打一地理事物现象(中国的地理位置)。

(一)、位置优越

1、半球位置

我国位于北半球、东半球。

2、纬度位置

我国领土,大部分位于中纬度地区,属于北温带,没有寒带。

3、海陆位置

我国位于亚洲的东部,太平洋的西岸。有众多的岛屿和港湾,是一个海陆兼备的国家。

活动:评价我国地理位置的优越性

1、与俄罗斯、加拿大、巴西相比,我国的纬度位置有什么不同?所说我国纬度位置的优越性。 (图)

答:中国大部分在中纬度,温带面积广大,有少部分在热带,为发展多种农业经济提供了有利条件。

2、与蒙古、日本相比,我国的海陆位置有什么不同?说说我国海陆位置的优越性。 (图)

答:我国疆域辽阔,海陆兼备。东临世界的大洋太平洋,能带来丰沛的降水,使我国东部气候湿润,又有利于海上的对外交往。

地理教案(篇10)

教学目标1.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生物分布与环境的关系,特别是环境对植物的影响以及植物通过适应对环境的指示作用,了解生物在地理环境形成过程中所起的重要作用,从而明确生物与地理环境之间的关系。2.通过学习培养学生读图、分析图,提取、加工信息的能力。培养学生辨证分析问题的意识,并逐步树立因地制宜利用自然发展生产,使人地协调发展的观念。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生物的分布与环境本节教材从内容看,介绍了一些有关生物的具体知识,但教材选取的是与地理环境关系最为密切的生物知识作为本节教材的主要内容,目的是为了阐明生物与陆地环境的相互关系,这在本节教材的开篇已经有所体现,教材的前言部分主要是从两个方面阐述生物与地理环境的关系,一方面,生物是地理环境的产物,必须依赖或适应环境以维持其生存和发展;另一方面,生物是组成地理环境的有机成分,形成了地球上的有机界和生物圈,并对地理环境的形成和发展起着特殊和重要的作用。由于教材侧重于生物与地理环境的关系,因此对于一些生物知识没有做过多的解释,如果学生对此感到理解困难,教师应适当予以知识补充,如生物圈,学生经常从各种媒体中遇到这个概念,教学中应该使学生明确其含义。关于“生物的分布与环境”,教材主要介绍生物中的植物分布与地理环境的关系,植物分布受环境的制约,同时植物通过对环境的适应,逐渐对环境具有指示作用,教材将这两个方面的内容有机地结合起来予以介绍。 环境对植物分布的影响,教材主要介绍最重要的影响因素——气候因素,因为气候决定了植物生长所需的光照、热量和水分条件。不同植物类型对光、热、水的需求是不同的,教材列举了几种植物,以实例并配以图片的形式说明光、热、水对不同植物的影响。另外这部分教材有意识的渗透了人类利用自然界中不同植物对气候条件需求不同的特点,建立人工生态经济林的典型实例,使学生认识人类因地制宜合理利用自然,做到生产、经济、环境三方面效益的统一。 由于环境对植物生长有着较强的制约作用,因此植物在生长发育过程中逐渐适应环境,教材列举实例并配以图片予以介绍,并进而介绍由于这种适应性,使一些植物对环境具有了指示作用,关于植物对环境的指示作用,在人们的日常生活和生产中常被应用,因此这部分内容实用性较强,教材主要介绍了植物对环境中的气候、物候对农时农事、干旱区寻找水源、环境污染等几个方面的指示作用,除此之外,还可以通过植物花色的改变了解植物所在地区地下矿产埋藏状况等,教师可适当补充一些知识。 关于生物中的动物与环境的关系,教材没有详细介绍,主要考虑课时问题,如果课时允许,教师可借鉴植物部分的学习,从环境对动物分布的影响和动物对环境的适应两个方面对学生进行介绍,不过在教学中应注意动物与植物的差别,动物具有迁徙性,因此动物受环境的影响是因为动物直接或间接以植物为食,植物受环境制约较明显,所以动物也会受到环境的影响,但动物对环境的适应性表现的更为广泛。另外人类活动对生物的影响也是不容忽视,教学中应给予一定的重视。

教材分析:生物在地理环境中的作用教材主要介绍了两部分内容:即生物在地理环境形成中的作用和绿色植物在保护环境、改善生态方面的作用。生物对地理环境的作用应该明确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对于地理环境形成和发展的重要意义,由于有了这一基础,才可能有生物在地理环境形成中对大气、陆地水和岩石圈等的影响,从而突出生物在地理环境中所起的重要且不可替代的作用。“绿色植物的环境效益”,紧扣人地关系的主题,是对学生进行环境教育,树立学生人地协调发展观念的重要素材,因此应予以高度重视。

教学建议本节教材与生物学科有一定的联系,同时也与学生生活实际联系紧密,因此在学习过程中,注意与实际相联系,可以提供给学生一些不同地区的植物图片,如我国从南到北,从东到西的不同植被类型的图片,引导学生分析我国植被由南向北分布的差异主要受什么因素影响?我国北方植被由东到西产生差异的原因是什么?由此使学生明确影响植被分布的因素主要是气候,植被随纬度变化主要是热量因素的影响,由沿海向内陆变化主要是水分条件的影响,还有些植被对光照的要求不同。根据以上的分析,引导学生阅读教材中提供的“人工多层经济林”示意图,了解人类如何利用自然规律发展经济从而获得经济、环境等多方面效益的统一。关于植被对环境的指示作用,教材提供了多幅图片,教学中应注意引导学生阅读图像,从图像中获取有效信息,通过分析、加工、处理,了解各类植被如何体现其指示作用的。关于“生物在地理环境中的作用”,在教学中应充分利用教材中提供的“光合作用”示意图,通过分析使学生明确光合作用对地理环境的作用和意义是什么?进而明确生物如何改变大气成分,改善陆地水的化学组成,以及加速岩石的风化,促成土壤的形成,在这部分内容的学习过程中,教师还应注意引导学生进行知识的迁移,运用已有的知识解释生物与大气、陆地水和岩石、土壤的关系。关于“绿色植物的环境效益”,也是学生在初中和日常生活中接触过的知识,因此不属于新知识,在学习时注意理论联系实际,使学生通过学习能够认识人地协调发展的重要性。

 

教学设计方案

【教学重点】①气候对植物分布的'影响及植物对环境的指示作用;②生物在地理环境形成中的作用以及绿色植物环境效益【教学手段】①我国热带、亚热带、温带的植被图片;②我国内蒙古草原、西部戈壁、荒漠的景观图片;③马尾松林图片,东北原始林中的人参景观图片;④热带和寒带地区的动物图片【教学过程()】(引课)石灰岩的形成和外力作用中的生物风化以及陆地水循环中的植物蒸腾作用等都离不开生物的作用,生物在地球上构成圈层。(板书)一、生物圈1.概念2.厚度3.核心二、生物的分布与环境(出示第①组图片提问思考)生物中与环境关系最为密切的是植物,观察说明以上图片分布在我国的什么纬度地区?影响植被分布的主要因素是什么?(出示第②组图片提问思考)图片中的植被分布反映影响植被分布的主要因素是什么?(出示第③组图片提问思考)影响图片中植物生长的最主要因素是什么?(板书)1.植物分布与环境的关系①环境对植物的影响

 

(阅读教材中的西双版纳人工经济林图片思考)人类怎样利用自然规律发展生产?(板书)②植物对环境的指示作用(阅读教材中相关图示思考)图中分别反映了植物的哪些指示作用?(出示第④组图片)生物中的动物与环境的关系如何?(板书)2.动物与环境的关系(阅读教材中关于光合作用的示意图思考)生物在地理环境形成中所起的根本作用是什么?对地理环境的意义是什么?生物在地理环境形成中对大气、水、岩石等的影响是什么?绿色植物对环境还有什么作用?(板书)三、生物在地理环境中的作用1.根本作用:植物光合作用2.改变原始大气成分3.参与水循环 改变陆地水成分4.影响岩石形成和风化5.绿色植物的环境效益

【设计思想】本节教材与学生生活比较贴近,并且学生通过初中地理和生物的学习已经有了一定的基础,因此教学中一方面从学生生活实际出发,另一方面注意引导学生进行知识的迁移,运用已有的熟悉的知识解释新问题,进行知识迁移时,注意为学生提供可参考的依据,如景观图片等,使学生通过观察思考完成知识的学习。本节教材重在强调生物与环境之间的关系,而这种关系通过图片形式可以很好的体现出来,因此在教学过程()的多个环节设计了通过图片形式观察完成。

第四节 陆地环境的组成——生物

一、生物圈1.概念2.厚度3.核心二、生物的分布与环境1.植物分布与环境的关系 ①环境对植物的影响

②植物对环境的指示作用2.动物与环境的关系三、生物在地理环境中的作用1.根本作用:植物光合作用2.改变原始大气成分3.参与水循环 改变陆地水成分4.影响岩石形成和风化5.绿色植物的环境效益


感谢您阅读“幼儿教师教育网”的《地理教案收藏》一文,希望能解决您找不到幼儿园教案时遇到的问题和疑惑,同时,yjs21.com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地理教案专题,希望您能喜欢!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