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节日趣味教案

10-14

作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连接基础理论与实践的桥梁,对于教学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具有沟通作用。那要怎么写好教学设计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中国传统节日优秀的教学设计,欢迎大家分享。

传统节日趣味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了解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乞巧节、中秋节、重阳节等中国传统节日。

2、明确不同的节日有不同的习俗以及过节时丰富多彩的活动形式,不同节日中蕴涵的丰富的文化内涵。

3、培养学生珍视和热爱传统节日的情感,使学生认识和领会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

教学重点:

了解我国传统节日的起源、风俗等,感受我国传统节日深厚的文化底蕴。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对中华民族传统节日的热爱之情。

教学过程:

一、听词猜节日,导入新课。

1、谈话:同学们,你们喜欢过节吗?

2、老师给大家带来了几个有关节日的关键词,就请大家来猜猜是什么节日,在哪一天过节?

放鞭炮,拿红包(春节,农历正月初一)

祭祖、扫墓(清明节,公历4月3日—5日)

吃粽子,赛龙舟,(端午节,农历五月初五)

吃月饼,赏圆月(中秋节,农历八月十五)

3、师小结:像这些风俗习惯在我们中华民族的土地上延续了几千年的历史,并成为中华民族象征的节日,我们把它们叫做中国的传统节日。

4、板书课题:传统节日

师:上课前,老师请大家去收集中国的传统节日,除了屏幕上的四个传统节日,你还知道哪些中国的传统节日,它们分别在哪一天过?

师:在学生回答后再出示其余的几个传统节日,问:从日期上看看,你发现了什么?

小结:对呀,中国的传统节日多数都是按农历来过的,只有清明是按公历来过的,它是二十四个节气中的一个。早在唐朝就有诗人写下了《清明》这一首诗(引:清明时节……)

二、初读课文,认识生字。

1、自读课文,自读要求:

(1)自读课文,借助拼音将生字读熟。

(2)圈出自己不认识的生字。

(3)把课文读熟,不重读,不漏字。

(4)用横线画出文中提到的节日。

2、学生自读课文。

3、汇报自学情况。

(1)同桌互读生字,检查学生对生字的.掌握情况。

(2)交流不认识的生字,重点指导。

(3)指导识字:

翘舌音:传、舟、赏

后鼻韵:统、巷、堂、郎、饼、赏

乞:它与哪个字相似,它可以组哪些词?

4、开火车读生字。

三、送生字进课文,初读课文。

1、学生齐读课文,注意读准生字的字音。

2、师生对读课文,看谁读得更流利。

3、分小组对读课文。

4、男女生对读课文。

5、找出文中所讲到的节日。

(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乞巧节、中秋节、重阳节。)

6、勾出各种节日的主要活动。

四、畅谈春节,导入课文内容。

1、在众多传统节日中,最隆重最喜庆的是哪一个节日?(春节)

2、春节的浓浓年味至今还让我们回味无穷,文中介绍了春节的哪些习俗呢?

3、你还能说说春节有哪些习俗活动吗?

(贴窗花、放鞭炮、贴春联、贴倒福、吃年夜饭、守岁、给压岁钱、看春节联欢晚会、走亲戚等)

4、闯年关活动

第一关:年的故事谁来闯关?

第二关:背一幅春联或一首春节的诗。

第三关:说出一首和春节有关的歌,并唱出一句。

第四关:设计一句春节的祝福语。

五、品读课文,了解其余几个传统节日

1、了解元宵节时间习俗(时间在农历的正月十五。)

(1)元宵节:吃汤圆(元宵)、看花灯

(2)赏花灯的热闹场面。

(3)体会“大街小巷人如潮”。(这是一个比喻句,把人流比作潮水,说明大街小巷里的人非常多。)

(4)指导朗读。

2、了解清明节。(时间在公历的4月3—5日)

(1)清明节:祭祀、扫墓。

(2)介绍扫墓这个习俗,是为了祭奠死去的先人。

(3)同学们参加过扫墓吗?主要准备些什么?怎么做?

3、了解端午节。(时间在农历的五月初五。)

(1)端午节:吃粽子、赛龙舟。

(2)观看赛龙舟的热闹场面。

(3)指导朗读课文中的语句,读出喜庆的语气。

4、了解乞巧节。(时间在农历的七月初七,又叫七夕节。)

(1)讲牛郎织女鹊桥相会的故事。

(2)指导朗读课文中的语句。

5、了解中秋节。(时间在农历的八月十五。)

(1)吃月饼、赏月亮,欢度中秋佳节。

(2)请学生试着说出有关中秋节的古诗词。(北宋词人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3)说说你家里的中秋节是怎么过的?

6、了解重阳节。(时间在农历的九月初九。)

(1)讲解重阳节的习俗:登高望远、插茱萸、赏菊、喝菊花酒。

(2)请学生试着说出有关重阳节的古诗词。(唐代诗人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3)教育学生学会孝敬亲人、尊敬长辈。

六、再读课文,感受传统节日。

1、学生齐读。

2、师生对读。

3、男女生对读。

八、拓展延伸。

1、说说还知道哪些传统节日?

2、这些节日都有哪些主要的庆祝活动?

九、总结全文。

今天我们认识了许多的传统节日,这是我们的历史财富,希望同学们能珍视我们的财富,热爱我们的传统节日,能够弘扬我们的传统文化。

十、布置作业。

1、熟读课文,背诵课文。

2、抄写你喜欢的句子。

传统节日趣味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收集有关冬至的传说、民俗,通过收集材料,真正理解“冬至大如年”的含义。

2.感受冬至节的喜庆,增强学生互助合作的能力,感受传统节日的文化底蕴。

3.让学生了解并认同冬至节,喜爱传统节日,赋予传统节日新的时代内涵,使民族文化薪火相传。

教学重点

通过收集冬至的材料,传承节日文化,建立起对家乡浓厚的感情。

教学准备

1.通过网络等途径,收集与冬至有关的资料。

2.向老人询问民间流传的与冬至有关的习俗。

教学过程

一、交流信息,自然引入。

1.背诵《节气歌》

同学们,你们能背一背《二十四节气歌》吗?

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

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这琅琅上口的节气歌不仅韵律优美,而且包含了劳动人民的智慧。你知道它的含义吗?

2.学生交流关于节气的信息。预设:

冬至是二十四节气之一,并且是很重要的一个节气。冬至这天,白昼最短,黑夜最长。冬至是冬天最冷的时候,过了冬至开始“数九”,九九八十一天后,就真正感受到了春天。

(这样将课前准备的信息进行交流,为理解课文奠定基础,同时,也培养了学生分析信息,运用信息的能力。)

3.这节课我们一起来说说冬至。板书:冬至。

二、说冬至由来

简介冬至的由来、俗称

冬至是北半球全年中白天最短、黑夜最长的一天,过了冬至,白天就会一天天变长,黑夜会慢慢变短。冬至过后,各地气候都进入一个最寒冷的阶段,也就是人们常说的“进九”,中国民间有“冷在三九,热在三伏”的说法。

在我国古代对冬至很重视,早在二千五百多年前的春秋时代,我国已经用土圭观测太阳测定出冬至来了;它是二十四节气中最早制订出的一个,时间在每年的阳历12月22日或者23日之间,冬至前是大雪冬至后是小寒,因为冬至并没有固定于特定一日,所以被称为“活节”;冬至过节源于汉代,盛于唐宋,相沿至今;冬至十天阳历年(元旦)。冬至被当作一个较大节日,曾有“冬至大如年”的说法,而且有庆贺冬至的习俗。

“冬至”又称为“冬节”。

(教学形式:学生介绍,教师用课件的形式同步呈现相关信息。)

三、说冬至传说、习俗

过渡:为什么古代的节日还能保留至今?让我们一起用传说和习俗来“说冬至”吧!

1.用传说说冬至。主要有:

传说一:冬至馄饨夏至面。(见补充材料)

传说二:冬至吃狗肉。(见补充材料)

传说三:全家共吃赤豆糯米饭。(见补充材料)

传说四:冬至吃饺子(见补充材料)

2.用习俗说冬至。主要有:

(1)习俗一:祭天迎日、缅怀祖德——冬至之祭(见补充材料)

(2)习俗二:新装雍容、衣饰应景——冬至之农(见补充材料)

(3)习俗三:葭灰土炭、图歌消寒——冬至之娱(见补充材料)

(4)习俗四:盛情敬师、赠袜履长——冬至之礼(见补充材料)

(5)习俗五:精心宁神、食疗养生——冬至之养(见补充材料)

3.各地冬至习俗有不同

(1)我国幅员辽阔,地理环境各异,人们的生活方式不同,各地在冬至时有不同的风俗,北方地区有冬至宰羊、吃饺子、吃馄饨的习俗,南方地区在这一天则有吃冬至米团、冬至长线面的习惯,而苏南人在冬至时吃大葱炒豆腐。

(2)苏州人过冬至节所吃的汤圆,又称“冬至团”。亦称“冬至丸”。流行于南方地区。每年冬至日(阳历12月2日前后)磨糯米粉,用糖、肉、菜、果、豇豆、萝卜丝等作馅,包成团,称作“冬至团”,并馈赠亲友。也有在早餐全家聚食的,取团圆的意思。

苏州人过冬至——吃馄饨忆西施

(3)宁夏:冬至吃“头脑”,银川有个习俗,冬至这一天喝粉汤、吃羊肉粉汤饺子。银川老百姓冬至这一天给羊肉粉汤叫了个古怪的名字——“头脑”。

四、庆冬至

1.交流:引领学生走进冬至节,齐过冬至节,交流自己的父辈和祖父辈是怎样过冬至的。

2.回忆:自己家里是怎样过冬至的。要求学生在冬至节节庆之际,偕同家长齐过冬至节,让学生在当天撰写日记、作文等,将择优评奖。

五、畅冬至

1.畅想:下一个冬至,你打算怎么过?

2.结合时令要求学生在冬至节节庆之际,偕同家长齐过冬至节,让学生在当天撰写日记、作文或描绘出你最向往过的冬至的情景。

六、作业

1.体验:跟家长学会做馄饨或水饺,感受冬至节的喜庆,增强学生动手的能力。

2.讲述:给弟弟妹妹讲述有关冬至的传说和习俗。

传统节日趣味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1、会认“传、统”等15个生字,会写“贴、街”等9个生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了解传统节日的时间顺序。

3、联系生活,选一两个节日,结合生活实际谈谈自己过节日时的趣事。

[教学重难点]

1、识记生字词,背诵课文。

2、了解我国的传统节日,能按时间顺序排列。联系生活,选一两个节日,说说自己是怎么过节的。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图片导入

1、出示:春节、端午、中秋三个节日的情景图片。

2、同学们,你们从图片中看到了什么?知道图中分别是什么节日吗?(学生自由讨论)这些节日都是中国的传统节日,中国的传统节日还有哪些?哪位同学来说一说?(出示课题,齐读课题)

3、学习“传统”二字的读音。(传:三拼音节,翘舌音;统:后鼻音)

二、读儿歌,随文识字

1、请学生借助拼音,自由读儿歌。

注意:引导学生体会节日传递的欢快情感,另读清明节时,应声音低沉,读出缅怀之情。

2、自读检查。

(1)指名轮流读,一人一句。教师相机正音。

(2)同桌对读,正音。

3、出示带生字的词语,认读字词。(课件出示)

(1)带拼音读词语。打乱顺序读词语。

(2)去拼音读词语。

(3)保留生字,读生字。

4、教师教学重难点字词。

(1)统、巷、堂、郎、饼、赏:都是后鼻音的字,其中“巷”是三拼音节。

(2)菊:注意音节的拼写,“ü”上两点要去掉。

(3)热闹:读rènao,“闹”字声母是“n”,两个字连读时,“闹”要读轻声。

5、齐读儿歌。

三、认识中国的传统节日

1、指名读儿歌,其他学生画出文中出现的传统节日的名称。

2、文中一共介绍了几个传统节日?分别是什么?(七个:春节、元宵、清明、端午、七夕、中秋、重阳)

3、这几个传统节日中你最喜欢哪一个节日?为什么呢?(学生自由回答)

4、你知道这些传统节日的具体时间吗?(出示达标检测第2题)

重点提示:这些节日里面除了清明节,其他节日的时间都是农历日期,大家记住了吗?

四、学习传统节日中的风俗习惯及中国的传统文化

1、出示:春节到,人欢笑,贴窗花,放鞭炮。

(1)画出句子中春节的活动。(贴窗花、放鞭炮)

(2)春节里还会有哪些活动?(守岁、贴对联、拜年……)

2、出示:元宵节,看花灯,大街小巷人如潮。

(1)元宵节的风俗有:吃汤圆,看花灯,猜灯谜。

(2)“人如潮”是什么意思?(展示图片,结合图片理解词语意思)

3、出示:清明节,雨纷纷,先人墓前去祭扫。

(1)讲述清明节的习俗及“先人墓前去祭扫”所表示的含义。

(2)补充古诗《清明》来理解这一句内容。

4、出示:过端午,赛龙舟,粽香艾香满堂飘。

(1)请同学讲述端午节的来历。(端午节是为了纪念屈原)

(2)“粽香艾香满堂飘”,从这句话中你看出了什么?(端午要吃粽子,插艾草)

(3)总结:端午的习俗有赛龙舟,插艾草,吃咸鸭蛋、粽子,喝雄黄酒……

5、出示:七月七,来乞巧,牛郎织女会鹊桥。

(1)播放牛郎织女的动画片,讲述七夕的来历以及七夕节为什么又叫乞巧节。

(2)理解“会鹊桥”的意思。

(3)拓展:牛郎星和织女星的知识。

6、出示:过中秋,吃月饼,十五圆月当空照。

(1)中秋节的习俗:吃月饼、赏月。

(2)为什么中秋节的时候我们要回爷爷奶奶、外公外婆家?(合家团圆)

(3)拓展:中秋节那天月亮为什么是圆的?

7、出示:重阳节,要敬老,踏秋赏菊去登高。

(1)为什么叫作“重阳节”?

(2)重阳节有哪些习俗?(踏秋、赏菊、登高)

(3)“要敬老”这句话怎么理解?

8、出示:转眼又是新春到,全家团圆真热闹。

春节是全家团圆的节日。今天学习的这么多传统节日中还有哪一个节日也是全家团圆的节日?(中秋节)

五、拓展延伸

1、今天我们学习了这么多的传统节日,接下来就来开展节日故事分享会,哪位同学能给我们讲讲你是怎样过节的?(任选一两个节日来讲)课后大家可以把自己的故事写下来。

2、中国有56个民族,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传统节日,课后同学们去搜集资料,看看每个民族自己的传统节日都有哪些特色吧。

六、指导写字

1、看图识字学词,认读词语,理解字义。

贴窗花扫墓大街小巷龙舟团圆艾草转眼热闹

2、教师引导学生观察生字结构,发现书写规律。

3、教师重点指导难写字。

街:“行”字中间加两个“土”,注意不要写成四横一竖,下面的“土”最后一笔改为提。

舟:最后三笔的顺序是点、横、点。

转:“车”字做部首时,最后两笔的顺序是竖、提;“专”字的笔顺是横、横、竖折折、点。

4、学生描红,教师巡视指导。

[教学反思]

本课教学的成功之处体现在以下三点:

1、开篇就将学生带入到传统节日的节日氛围中,使学习充满了乐趣。

2、在逐句的读文过程中,让学生认识了大量生字词,并且了解了传统节日的来龙去脉及相关习俗。

3、节日故事分享会的开展将课堂引入高潮,学生的表现欲都很强,讲故事为后面的写话打下基础。

传统节日趣味教案 篇4

[活动目标]

1、理解并学习古诗,能较有感情地进行朗诵。

2、通过观察、交流和讨论,感受古诗中寂静的环境及诗人思念家乡的情感。

3、愿意积极参加活动,感受节日的快乐。

4、知道节日的时间、来历和风俗习惯,感受节日的气氛。

[活动准备]

电脑课件

[活动过程]

1、观看电脑课件,通过观察、交流和讨论,感受并理解古诗。

(1)完整欣赏电脑课件,初步感受画面。

★指导语:你看到了什么?有什么感觉?

(2)第二次欣赏课件,感受古诗中寂静的环境。

(3)再次欣赏,感受诗人思念家乡的情感。

2、学习古诗,能较有感情地进行朗诵。

教学反思

即把枯燥的`古诗,根据其内容编成一个有趣的故事,对其故事情节适当地加以夸张,以吸引幼儿。而故事又是幼儿最喜欢听的,通过听故事,可以增强幼儿对古诗的理解,在理解的基础上学习背诵,效果要好许多。

传统节日趣味教案 篇5

活动目标

1、欣赏端午节传说中有关屈原的故事,知道屈原是我国古代的爱国诗人。

2、能认真倾听老师和同伴的讲述,乐于在集体中交流自己对故事的理解和感受。

活动准备

有关《屈原的故事》的图片。

活动过程

1、观看图片,倾听《屈原的故事》,了解端午节的来历。

★指导语:你们知道端午节为什么要吃粽子吗?

2、理解故事内容,激发对爱国诗人屈原的敬佩之情。

★指导语:①人们为什么要过端午节?为什么要纪念屈原呢?②人们是用哪些方法来纪念屈原的?③假如你是屈原,国君不接受劝告,你会怎么做?(教育幼儿珍惜生命,以积极的方式解决问题。)

3、拓展交流:端午节还有哪些习俗?

教学反思

端午节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但对中班幼儿来说,还比较陌生。本活动开始时我先出示粽子,引出话题。接着通过观看卡通视频,引导幼儿了解端午节。最后通过观看赛龙舟视频,感受赛龙舟时的紧张的气氛。屈原这个人物对于幼儿来说不熟悉,更不了解这个人物,所以我结合挂图故事引导幼儿了解屈原的故事,从而使幼儿产生对屈原的敬佩之情。但是课堂效果来看,幼儿对于古代的国与国的概念不是很清楚,听的有点含糊。但是对故事的大致思想还是有一定的感受。幼儿都知道端午节有特别的食品――粽子,它是多种形状、多种口味的。整堂活动中幼儿还是比较投入的。在屈原这个人物介绍这一方面还是需要再加强改进。让幼儿更容易接受并学习。

传统节日趣味教案 篇6

活动目标:

1、理解、学习童谣,能结伴边拍手边朗诵童谣,对童谣活动感兴趣。

2、迁移有关端午习俗的相关经验,尝试续编童谣,体验编编、说说、玩玩的乐趣。

3、感受节日的欢乐气氛。

4、运用物品特征与谐音学说祝福语,体验人们互相关心的美好情感。

活动准备:

与端午节习俗相关的图片、实物,幼儿进行过有关端午节习俗的调查。

活动过程:

1、欣赏童谣,理解主要内容。

五月五,端午日,门插艾,香满堂;

吃粽子,蘸白糖,龙船下水,喜洋洋。

(1)交流有关端午节习俗的经验。

端午节,人们都会有些什么活动?

(2)欣赏童谣,理解主要内容。

①在这首童谣里,你听到了什么?

②你有什么听不懂的地方?(根据幼儿的讨论、交流情况,帮助幼儿理解"门插艾、香满堂"等。)

2、学习童谣,了解拍手游戏的玩法。

(1)尝试朗诵童谣。

(2)讨论拍手游戏的玩法,激发朗诵兴趣。

我们可以怎样念这首童谣呢?(引导幼儿两两结伴边对拍手边朗诵童谣。)

(3)两两结伴,边拍手边朗诵童谣。

3、迁移端午经验,尝试续编童谣。

如:五月五,是端阳,香包带,香满堂;五月五,是端午,龙船下水人跳舞。

4、记录并欣赏幼儿创编的童谣。

教学反思:

本课是一节社会课,我把这一节课的'重点放在让幼儿通过了解端午节的传统习俗,萌发对民族文化的兴趣。引导幼儿通过学习以多种表现形式创造端午节气氛。在教案的设计上,整个教学内容安排紧凑也有一定的条理,首先我有针对性地选取了幼儿的儿歌作为课题切入点,一开始就给幼儿创造美好的情境。

传统节日趣味教案 篇7

活动目的:

1.使幼儿了解寒食节的来历;感受寒食节与其它节日在气氛上有何不同。

2.通过历史事件、历史人物,教育幼儿学习古人舍己为人、不争功名的精神。

3.让幼儿知道节日的时间。

4.简单了解节日的来历,知道其全称、日期和意义。

活动准备:

不同节日的代表物品:月饼、新年树、花灯、白花、纸盒。

活动过程:

1.介之推与寒食节的故事。

①请幼儿说一说:自己是怎样过寒食节的?让幼儿了解寒食节家家户户都吃凉鸡蛋等冷食。

②讲介之推的故事

2.讨论。

①寒食节是怎样来的?

②现在人们为什么过寒食节?为了纪念谁?

3.词语练习。

①用“偷偷地”说一句话。

②用“后悔”说一句话。

③请解释“寒食”的意思。

4.游戏。

①摸箱:将不同节日的代表物品放入有盖的纸盒里,请幼儿从中摸出一件,说出名称及属于哪个节日。

②连线:将节日及代表物品的字卡贴在黑板上,让幼儿连线。

传统节日趣味教案 篇8

教学内容

教材P12-17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通过考察探究的方式了解我国传统节日的来历和风俗。了解我国传统节日在穿戴、吃、住、行方面有哪些风俗

能力目标:

走进我们的传统节日,亲近多姿多彩的民俗,体验绵延珍贵的节日情怀。情感目标:在学习活动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了解我国的传统节日各方面的风俗。

教学重点

使学生懂得我国传统节日在穿戴、吃、住、行方面有哪些风俗

教学难点

走进我们的传统节日,亲近多姿多彩的民俗,体验绵延珍贵的节日情怀。

教学策略

考查探究法、操作法、讨论法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准备

实物投影。

教学过程

二次备课

一、情境导入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凝结着中华民族的情感承载着中华民族的文化血脉。让我们一起走进我们的传统节日,亲近多姿多彩的民俗,体验绵延珍贵的节日情怀,传承充满魅力的中华传统文化.....

任务单:

1.通过考察探究的方式了解我国传统节日的来历和风俗,搜集相关的民俗故事、民谣、诗词、图片和实物等。

2.时值中秋佳节,请和家人-起度过这美好的'节日,一起聊聊中秋节的来历和风俗,一起赏月,一起品尝月饼、吟诵诗词.....

二、我们来交流

1.说一说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如同花儿朵朵,具有各自独特的魅力。大家尝试用各种方法搜集资料,然后说说各种传统节日的来历。传统节日有:春节、重阳节、中秋节、端午节、清明节、元宵节等。小贴士:民俗采风的方法很多,看书、上网、看电视、听广播、采访等,无论哪种方式,都要用心、用脑,必要时还需用笔及时记录并整理。

2.讲一讲民谣真有趣,让我们一轮-轮接下去......朗朗上口的民谣,道出了民风民俗,让我们分别从衣、食、住、行几个方面来分组讲讲传统节日的风俗吧!大家可用实物、图片或视频助讲。

小孩儿小孩儿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腊八粥,喝几天,哩哩啦啦二十三。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扫房子.....第一组:我们讲讲“穿戴”方面的风俗。春节时,大家都要穿新衣服,还喜欢挑大红色,一是要在新年辞旧迎新,二是表示喜庆。

端午节,我们喜欢挂香囊、戴五彩绳,据说这些还可以驱虫、辟邪保平安呢!

全班同学信息共享:你还知道哪些节日在穿着上的风俗?第二组:我们讲讲“吃”方面的风俗元宵节吃汤圆(或元宵)。中秋节吃月饼。传统软糯可口,风味多样,有团圆,美食,品种丰富,也寓团圆和睦之意。

全班同学信息共享:你还知道哪些节日在“吃”上的风俗?

第三组:我们讲讲“住”方面的风俗。

春节时,屋里屋外贴上福字,不仅吉祥喜庆,更是祝福无限:福泰安康、福星高照、福满人间.....“五月五,是端阳。门插艾,香满堂。”悬挂艾草和菖蒲能驱逐蚊蝇,清洁空气,起到辟邪、防病的作用。

全班同学信息共享:你还知道哪些节日在“住”上的风俗?第四组:我们讲讲“行”方面的风俗。

跟我学学拱手礼:双腿站直,上身直立或微俯,双手互握合于胸前。男子应右手握拳在内,左手在外;女子则正好相反。春节走亲访友拜年时会用到拱手礼。

重阳节,和朋友相邀,登高、赏菊,惬意至极;去敬老院帮助老人更是传承敬老美德!

全班同学信息共享:你还知道哪些节日在“行”?上的风俗?

三、我们来实践金风送爽、桂子飘香,中秋佳节如约而至!让我们一起过个中秋节吧!

1.说一说人们在赏月时都会品尝哪些美味?有什么寓意?中秋节,吃月饼,团团圆圆;吃菱角,聪明伶俐……

2.读一读嫦娥奔月、吴刚折桂、朱元璋与“月饼起义”、玉兔捣药

请同学们读一读关于中秋节的经典传说故事,并推选几名代表上台讲一讲。3.赏一赏让我们一起来对月吟诗诵词,体会中秋佳节给人们带来的美好祝愿、美好情感吧!实践不停步写一写多姿多彩的传统节日,源远流长的民风民俗,让我们在生活中不断地体验、不断地感悟。请把你知道的民风民俗的故事讲给低年级的小朋友们听,并把你讲的故事记录下来吧。

我讲的故事:?五、课堂小结师:这节课你们都学会了什么知识?有什么收获呢?

板书设计

主题活动三

我们的传统节日传统节日有:春节、重阳节、中秋节、端午节、清明节、元宵节等。

传统节日趣味教案 篇9

设计意图

植树节快到了,借此契机对幼儿进行环保教育,活动设计拟在让幼儿认识自然物,了解人与自然的关系,颂扬人类改造自然、保护自然。通过本次植树节的活动,把幼儿认知、情感、行为贯穿于各种活动中,让幼儿采用不同的认知思路、多层次去认识周围世界,运用观察、谈话、游戏、行动等多种方法,使幼儿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培养幼儿的思维能力。

活动目标

1、知道3月12日是植树节,了解树木与人类的关系。

2、了解植树节的来历和意义,树木对环境的作用。

3、在活动中激发幼儿爱护树木及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活动准备

1.请幼儿搜集树的资料或图片。

2.关于我国林木资源缺乏或森林火灾的新闻片断。

3.多媒体课件

活动过程

一、视频短片导入,激发幼儿的活动兴趣

1.请幼儿观看风沙的危害及林木资源缺乏的新闻片断。

2.教师引导幼儿一起讨论:如何来避免风沙带来的灾难?

二、我知道的树木

1.分组讨论:你喜欢树吗?为什么喜欢树?喜欢什么树?

2.幼儿可以用搜集到的树木图片资料介绍自己喜欢的树木。

3.运用多媒体课件以游戏的形式让孩子们认识了解常见树木的名称及种类,进一步激发幼儿了解树木的欲望。

三、我喜欢树木

1.教师与幼儿一起讨论树的作用及好处。(净化空气、调节气温、防风降噪、防止火灾……)

2.教师介绍植树节的由来及意义,认识植树节节徽。

3.教师与幼儿一起讨论保护树木的办法。

四、我保护树木

请幼儿把讨论保护树木的办法用自己喜欢的形式表现出来,可以创造性的设计宣传植树节、植树造林的宣传画报等。

延伸活动

带领幼儿去园内的种植角观察春天的树木或参与到种植树木的活动中,感受植树的乐趣。

传统节日趣味教案 篇10

活动目标:

1、通过活动,让幼儿初步了解中秋节的来历,知道中秋节是我国传统的团圆节。

2、体验与同伴老师一起过节的快乐。

3、探索、发现生活中的多样性及特征。

4、体验人们互相关心的美好情感。

5、知道节日的时间、来历和风俗习惯,感受节日的气氛。

活动准备:

幼儿自带月饼,PPT

活动过程:

一、儿歌引出中秋节

1、《小小的船》月儿弯弯,像只小船,摇呀摇呀,越摇越圆。月儿弯弯,像个银盘,转呀转呀,越转越弯。

2、理解儿歌里的内容

(1)儿歌里的船,真的是一艘小船吗?(不是)

(2)那指的是什么呢?(月亮)

(3)出示图片(月亮),小朋友什么时候能看见月亮,都看见过它吗?(夜晚,看见过)那月儿是什么样子的'呢?当月亮变圆又是什么时候呢?

二、介绍节日

向幼儿介绍有关中秋节的来历,让幼儿知道农历8月15日是中秋节。

古时人们将一年分四个季节,八月正好是秋季中的一个月叫"仲月",八月十五是这个月中间的一天,所以叫中秋节。这天晚上,月亮最圆最亮,人们吃果实赏月,也希望生活像月亮一样圆圆满满。

三、欣赏故事

听故事"月亮姑娘做衣裳",了解月亮是不断变化的。讨论:为什么月亮姑娘的衣服总是穿不下。

《月亮姑娘做衣裳》

夜晚,月亮姑娘出来了,细细的,弯弯的,好象小姑娘的眉毛。凉风吹得她有点冷,她就撕了一块云彩裹在身上,月亮姑娘想:我还是找一位裁缝师傅做件衣裳吧。

裁缝师傅给她量了尺寸让她五天以后来取。过了五天,月亮姑娘长胖了一点儿好象弯弯的镰刀她来取衣裳了,衣裳做得真漂亮,可惜太小了,穿在身上连扣子也扣不上。

裁缝师傅决定给她重新做一件,重新量了尺寸,让她再过五天来取。五天又过去了,月亮姑娘又长胖了一点,弯弯的象只小船。她来取衣裳,衣裳做得更漂亮了,可惜月亮姑娘连套也套不上。

裁缝师傅涨红了脸,说:"我只好重做了。"又是五天过去了,月亮姑娘来取衣裳,裁缝师傅看到月亮姑娘变得圆圆的,象一只圆盘那样,吃了一惊:"啊你又长胖了!"裁缝师傅叹了一口气,对月亮姑娘说:"唉!你的身材量不准,我没法给你做衣裳了。"原来,月亮姑娘每天都在变化,所以她到现在还穿不合身的衣裳。你,白天太阳公公出来了,她不好意思出来,只有在晚上才悄悄地露面。

四、谈话品尝:

1、中秋节吃什么?

2、分享:

共同品尝自带的月饼和水果。

(1)师:你们知道人们用什么方式庆祝中秋节?我还知道,小朋友

最爱吃月饼,今天大家带来了各种各样的月饼,那就请你来向大家介绍一下你的月饼吧。

(2)教师简单小结,月饼的分类

(3)幼儿欣赏歌曲《爷爷为我打月饼》、乐曲《春江花月夜》,边听音乐边分享月饼,体验与同伴、老师一起过节的快乐。

传统节日趣味教案 篇11

一、活动目标

1、引导幼儿知道端午节的日期,通过学习端午节儿歌,知道什么是端午节。

2、引导幼儿了解端午节的一些风俗和来历,从听故事看视频中感受端午节的意义。

3、幼儿和老师还只有伙伴一起玩玩端午节相关游戏、尝尝端午节粽子,共享节日的快乐。

二、活动准备

1、粽子

2、艾蒿等实物

3、端午的相关图片和动画

三、活动过程

1、教师引导幼儿学习儿歌,《五月五》,让幼儿感受到端午节是一个喜庆、热闹、愉快的节日。

五月五,是端阳,插艾叶,挂香囊。

五彩线,手腕绑,吃粽子,沾白糖。

咸鸭蛋,喷喷香,龙舟下水喜洋洋。

2、教师为幼儿设置区角游戏环节:通过区角环境创设的端午主题,教师配合图片和动画给幼儿讲解介绍有关端午节的习俗。

(1)挂艾叶:艾草是一种可以治病的药草,插在门口代表招百福,可使主人身体健康。

(2)赛龙舟:赛龙舟是中国端午节的习俗之一,也是端午节最重要的节日民俗活动之一,在中国南方地区普遍存在,在北方靠近河湖的城市也有赛龙舟习俗,而大部分是划旱龙舟舞龙船的形式。

(3)吃粽子:端午食粽是中华民族民间节日端午节的传统习俗。根据史书记载,吃粽子源于春秋战国,人们为纪念楚国大夫屈原而逐渐流传下来。一直到今天,每年五月初,中国百姓家家都要浸糯米、洗粽叶、包粽子,其花色品种更为繁多。

(4)佩香包:节日习俗,端午节小孩佩香囊,不但有避邪驱瘟之意,而且有襟头点缀之风。

(5)五彩绳:花绳既是五彩丝,又俗称五色丝。早在东汉应劭著《风俗演义》中就已经记载说把它系在臂上可避病除鬼、不染病瘟。在《续汉书》、《后汉书》中,端午日这天用朱索、五色印做门户装饰,认为可以抵防恶气。

3、教师出示端午节吃的粽子,引导幼儿观察认识。分发粽子、幼儿吃粽子感受端午节的快乐。

(1)教师出示端午节粽子实物让幼儿观察粽子的外形和颜色。

(2)教师拨开粽子让幼儿了解粽子的组成并让幼儿认识粽叶。

(3)教师将粽子分给幼儿品尝,大家一起感受节日的快乐。

四、活动总结

端午节为每年农历五月初五,又称端阳节、午日节、五月节、夏五、重五等。端午节是中国汉族人民纪念屈原的传统节日,以围绕才华横溢、遗世独立的楚国大夫屈原而展开,传播至华夏各地,民俗文化共享,屈原之名人尽皆知,追怀华夏民族的高洁情怀。

端午节有吃粽子,赛龙舟,挂菖蒲、蒿草、艾叶,薰苍术、白芷,喝雄黄酒的习俗。让幼儿回家与家长一起分享在幼儿园的端午活动内容。

传统节日趣味教案 篇12

设计说明

《传统节日》是一篇以我国传统佳节为题材的韵文,生动地为我们展现了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韵文既巧妙地写出了节日的特点,又散发着浓厚的人文气息,是学生识字的好载体。结合文本特点与学生特点,本节课的设计重点突出了学生的主体性,旨在通过学生自学生字,随文巩固生字,使识字学文有机结合;在通过简笔画、多媒体等多种形式有效整合,促进学生高效识字的同时,加深对传统节日的理解,突出学科人文性的特点;通过学生仿写、讲神话故事等形式,内化并升华文本内涵。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制作包含各个传统节日场面及传说的相关图片的多媒体课件以及字卡、词卡。

学生准备:预习课文。搜集中国的传统节日及习俗,制作词语卡片。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辨猜节日,激趣导入

1、谈话:同学们,你们喜欢过节吗?

2、游戏:下面我们就做个“听词猜节日”的游戏,比一比谁听得认真,猜得准。

贴春联放鞭炮(春节)

吃粽子赛龙舟(端午节)

吃月饼赏明月(中秋节)

3、揭题:从悠悠远古到现代文明,在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我们中华民族形成了许多特有的传统节日、独特的民风民俗。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了解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板书课题:传统节日)学生齐读课题。

4、过渡:中国都有哪些传统节日?过节这一天又有哪些习俗呢?让我们一起走近中国的传统节日。

设计意图:中国的传统节日中有很多节日学生并不陌生,设计“听词猜节日”的游戏环节,既拉近了学生与课堂所学知识的距离,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可谓“未成曲调先有情”。

二、初读课文,自主识字

1、引导学生交流自主识字、读文的方法。

2、根据学生交流,出示自学方法。

(1)自由朗读课文,圈出生字,遇到不认识的字借助拼音多读几遍。

(2)同桌交流识字方法。

3、集体检测。

(1)开火车朗读词语:

牛郎织女贴窗花赛龙舟艾香月饼赏菊

祭扫乞巧

①相机强调“传、舟、赏”是翘舌音;“艾”是零声母音节。

②依次单击词语对应的图片,学生看图片读词语。

(2)定位朗读词语中的会认字。

郎贴舟艾饼赏菊祭乞巧

(3)小组赛读其余会认字。

巷宵堂传统

4、学生分句朗读课文,教师相机正音。

设计意图:根据学生预习和自学情况,有梯度地由词到字进行检测和订正字音,再将生字送回课文检测,将识字学词落到实处。而看图片读词语使学生在初步理解词语意思的同时加深了对词语的认识。

三、细读感悟,识字学文

教学中要注意唤醒学生的情感体验,以加深他们的理解。图片

(一)自由读课文,边读边想:课文提到了哪几个传统节日?每个传统节日都有什么习俗?用“____”画出传统节日的名字,用“”画出节日的习俗。画好后和小组同学读一读,说一说。

(二)汇报交流。

1、学生汇报文中提到的传统节日,并说说节日在哪一天。

2、教师相机板书节日名称。相机学习“宵”。

(1)学习“宵”字。

①学生朗读词语“元宵”后,交流识记方法。

②教师边画简笔画边讲解“宵”字的由来:金文图片图片图片(宀,房屋,阁楼)图片图片(肖,小),造字本义:在小阁楼过夜。

③学生扩词。

(2)引导学生知道七夕又称“乞巧节”。相机学习“乞、巧”。

①学生交流识记方法。

②教师重点结合字理教学生区分“乞”与“气”。“乞”与“气”同源,后分化。乞,甲骨文写作“图片”,金文写作“图片”,篆文写作“图片”。隶书“图片”将篆文字形中表示呼吸的“气”减去一横,表示呼吸局促,意即求人“气短”。造字本义:低声下气,开口向人索要、求讨。飘逸、扩散的气流为“气”;短气为“乞”。

③学生扩词。

④教师讲解“乞巧节”:即七夕,源于中国,该节日来自牛郎与织女的传说,在农历七月初七庆祝,因为此日活动的主要参与者是少女,而节日活动的内容又是以乞巧为主,所以,人们称这天为“乞巧节”或“少女节”“女儿节”。

3、教师小结:这些从远古先民时期发展而来的中国传统节日清晰地记录着中华民族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文化内容。相机学习“传、统”。

4、这些节日里人们都有哪些习俗呢?我们按课文介绍的先后顺序,找出相关的句子读一读。

5、先读读描写节日的句子,再说说这个节日有哪些习俗。

6、学生学习汇报。

(1)春节到,人欢笑,贴窗花,放鞭炮。

①学生朗读句子后说节日习俗。

②教师出示和句子对应的多幅图片。最后出示各种窗花的'图片,图片定格为人们在贴窗花。相机学习“贴”字。学生交流识记方法后教师讲解:图片图片图片(贝,钱财)图片图片(占,获得),造字本义:典当财物,以获得现金。后来演变到现在,表示把一种东西粘在另一种东西上。

③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句子。

④你是怎样过春节的?把你过春节的习俗仿照课文的样子说一说。

春节到,

人欢笑,

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⑤学生朗读作品。

(2)元宵节,看花灯,大街小巷人如潮。

①学生朗读句子,说说元宵节的节日习俗。

②你参加过元宵节的活动吗?说说你都看到了什么,有什么感受。

③你还在什么时候看到过“大街小巷人如潮”的场景?相机理解“大街小巷人如潮”。

④指生开火车朗读词语“大街小巷”后,相机识记生字“巷”。

⑤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句子。指名读,分小组读,齐读。

(3)清明节,雨纷纷,先人墓前去祭扫。

①学生朗读句子,说说自己知道的清明节的习俗。

②你知道清明节还有哪些习俗吗?

③教师结合图片讲解:清明节的习俗除了讲究禁火、扫墓,还有踏青、荡秋千、蹴鞠、打马球、插柳等一系列风俗体育活动。相传这是因为寒食节要寒食禁火,为了防止寒食冷餐伤身,所以大家参加一些体育活动,增强体质。清明节中既有祭扫新坟生离死别的悲酸泪,又有踏青游玩的欢笑声,是一个富有特色的节日。

④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句子。

图片引导学生了解这些节日并不都是欢快的,如读和“清明节”有关的内容时,应该声音低沉,读出缅怀之情。

设计意图:此环节设计了一个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大问题:“课文提到了哪几个传统节日,每个传统节日都有什么习俗?”引领学生充分地与文本对话,在多元对话中进行自学。然后以“你最喜欢哪个节日就汇报哪个节日”展开学习活动,将识字与学文有机结合。教师边画简笔画边讲解生字的学习方式,使学生理解了字义,又在潜移默化中识记生字,将生字的学习情境化、趣味化,激发了学生主动识字的兴趣。

四、观察指导,练习写字

1、课件出示“写字小助手”,组织学生展开同桌互助学习活动。

写字小助手

看一看:仔细观察写字表中的“贴、街、敬、转”,将容易写错的笔画圈出来,并给同桌讲一讲圈画的理由。

想一想:怎样才能写好圈画的笔画呢?和同桌讨论一下。

练一练:针对自己圈画的书写难点做书空练习。

2、教师利用投影仪展示学生交流成果,并相机指导下面几个生字的书写要点。

预设:

贴:贝字旁的撇是竖撇,最后一笔是点,要收在竖中线左侧,避让“占”。(学生书空“贴”字,重点强调右下“口”的写法。)

街:左中右三部分要紧凑,注意穿插避让,左、中高,右边低。右部第一横和中部第一横起笔高度大致相同。第九笔是提。(学生书空)

敬:右边首笔撇的收笔、末笔捺的起笔在田字格的中心,末笔捺写得舒展。(学生书空)

转:左部的笔顺是横、撇折、竖、提;右部的第二横在横中线上,注意第三笔的写法。(学生书空)

3、利用生字书写动漫演示4个会写字的书写笔顺,学生观察生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和笔画特点,尝试完成写字表中的练写内容,写好后对照范字改一改。

4、学生自由练写,教师巡视,予以面对面指导。

5、投影仪展示学生书写成果,集体进行评议:哪个地方写得好?你又有什么好的建议?

设计意图:本课指导书写的字虽然各有特点,但是书写难度不大。在强调注意点后重点指导“街、转”的写法,实现了“有侧重、有提升”的教学目标。

五、布置作业

1、搜集中国传统节日的图片、资料,并制作词语卡。

2、把搜集到的资料介绍给周围的人听,并选择制作成小报。

设计意图:以实践活动激发学生了解中国传统节日的兴趣,并在实践中积累、应用词语,将课内外学习有机结合。

第二课时

一、复习生字,谈话导入

1、出示生字卡片,学生开火车认读,并口头组词。

2、导入:上节课我们详细了解了我国的三个传统节日及其习俗,我们感受到了传统节日的丰富多彩,感受到了传统文化的源远流长。谁还记得课文中对这三个节日的描写?背一背文中的句子。

3、过渡:这节课,我们来了解其他几个传统节日,看看谁读懂了文中的介绍,谁还能对课文中的介绍进行补充。

设计意图:加强生字复习和课文朗读检测,夯实基础知识,为新课做好铺垫。同时给予学生言语上的激励,唤起学生的阅读期待。

二、分句感悟,识字学文

(一)指导学生朗读第4~8句。边读边想:最喜欢哪个节日?这个节日有哪些习俗?想好后先跟小组同学说一说。

(二)汇报交流。

1、赛读喜欢的节日。

2、导学:你最喜欢哪个节日就汇报哪个节日,先读读描写节日的句子,再说说这个节日有哪些习俗。

3、学生按喜欢的节日汇报。

(1)过端午,赛龙舟,粽香艾香满堂飘。

①学生朗读句子后说节日习俗。

②教师出示和句子对应的赛龙舟、在屋里包粽子和挂满艾蒿的图片。相机识记生字“舟、堂”。

舟:学生自由识记后,教师边画图边讲解甲骨文的字形,像船形。两边像船帮,中间三条线代表船头、船舱和船尾。先秦多用“舟”,汉以后用“船”渐渐多起来。本义:船。(播放赛龙舟的视频,深入理解。)

堂:学生自由识记后,引导学生将其和“棠”区分开。

③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句子。

(2)七月七,来乞巧,牛郎织女会鹊桥。

①学生朗读句子后说节日习俗。

②指生开火车朗读词语“牛郎织女”。

③学生自主讲述牛郎织女鹊桥相会的故事,教师相机补充。

图片教师可出示“牛郎织女鹊桥相会”的图片,使学生能够加深记忆。

④相机识记生字“郎”。可以用换一换的方法识记,如:朗——郎。

⑤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句子。

(3)过中秋,吃月饼,十五圆月当空照。

①学生朗读句子后说节日习俗。

②指生开火车朗读词语“月饼”。说说你都吃过什么馅儿的月饼。

③学生交流识记生字“饼”的方法后,教师进行讲解。饼,篆文图片图片图片(食物)图片图片(并,连),造字本义:粘连成块、便于抓食的干粮,可用面粉、米粉、薯粉等多种食物原料做成。

④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句子。

(4)重阳节,要敬老,踏秋赏菊去登高。

①学生朗读句子后说节日习俗。

②教师简介重阳节又称“老人节”。

③指导学生朗读词语“踏秋、赏菊、登高”。说说你在重阳节时做过其中的哪件事。

④重点朗读词语“赏菊”。相机识记生字“赏、菊”。

学生交流识记方法后,教师引导:“赏”和我们今天学的哪个字比较相像?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区分“赏”“堂”。

⑤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句子。

(5)转眼又是新春到,全家团圆真热闹。

①学生赛读句子。

②男生读一句,女生读一句,边读边想:你发现了什么?

③引导学生按顺序排列这些节日。

④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句子。

设计意图:本环节将识字与学文紧密结合,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地指导学生读文、学词、记字。在读一读、记一记、说一说中将字词教学落到实处;在讲神话故事、讲汉字演变中激发了学生学习汉字的愿望和热情。

三、巩固生字,背诵积累

1、集中呈现生字,指名读、齐读、开火车读、再齐读。

2、做归类游戏,根据结构归类。

3、竞赛背诵课文。

设计意图:通过多种形式的复习,夯实生字的识记。

四、指导书写,拓展延伸

1、指导书写。

(1)出示剩余的生字:舟艾热团闹

①指生朗读并组词。

②指导学生关注:

舟:笔顺是撇、撇、横折钩、点、横、点。首笔撇从竖中线起笔,第二笔撇和第三笔横折钩均写长,横压横中线,两点上下对称。(学生书空)

艾:草字头横平且长,撇、捺要写得舒展。

热:上下宽度一致。上部“丸”笔顺为撇、横折弯钩、点。四点底宽而扁,第一点与另外三点的方向不同。四个点间距均匀,高度一致。

团:先外后内最后封口。“才”的竖钩压竖中线;最后一笔是横。

闹:先外后内。“门”的点在左上格,“市”的点、竖均在竖中线上。门字框第一笔是点,最后一笔是横折钩。

(2)课件出示书写动漫,演示会写字的笔顺和书写,学生观察生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和笔画特点,尝试完成写字表中的练写内容,写好后再对照范字改一改。

(3)学生自由练写,教师巡视,予以面对面指导。

(4)投影仪展示学生书写成果,集体进行评议:哪个地方写得好?你又有什么好的建议?

2、布置作业:我国很多少数民族都有自己的传统节日,找找资料,做成小报或按课文仿写。

图片可指导学生搜集传统节日的图片、文字。

设计意图:对学生进行书写指导是教学的重点,从引导分析到指导书写细致到位;布置的作业将课内与课外学习有机结合,既了解了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又进行了小练笔、小制作,提升了学生的能力。

教学反思

我国的传统节日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美好记忆,是人们日常生活的精华,积淀了博大而精深的文化,传递着我们中华民族感恩、爱国、爱老、敬老等优良传统。过节,对于每一个孩子来说都是一件高兴的事,是个让人感兴趣的话题。本节课我感到较为成功的地方是:

1、教师发挥主导作用,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在读一读、说一说中感受我国传统节日文化的魅力。学生带着问题自己读课文,在小组中运用多种方法识记生字。

2、在教学中,我积极探究教法和学法,努力做到“四让”:目标——让学生明确;过程——让学生参与;新知——让学生发现;内容——让学生自选。在学法基础上,我根据学生的生活经验,充分将现代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有效整合,使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都达到了质的飞跃。

3、在课前准备时,我搜集了大量的图片,以及赛龙舟的视频,在课堂上展示给学生看,更加直观、形象地表现节日的快乐气氛,有效地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丰富学生的知识,满足学生的好奇心。

传统节日趣味教案 篇13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抓住文中的重点内容,按照事情发展的先后顺序复述课文。

3、认识7个生字,会写8个生字,掌握“屋檐、佩带、措施、诬陷、传颂”等词语。

教学重点:

抓住文中的重点内容,按照事情发展的先后顺序复述课文。

教学难点:

抓住文中的重点内容,按照事情发展的先后顺序复述课文。

教学准备:

演示文稿(字词卡片)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通过默读课文,了解端午节的由来。

3、抓住屈原的言行、借助资料感受屈原的爱国情怀。

教学重点:

能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教学难点:

抓住屈原的言行、借助资料感受屈原的爱国情怀。

教学准备:

演示文稿(字词卡片)

教学过程:

一、审题导入

同学们读到题目你想了解什么?(端午节到底是怎么来的?)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读课文,把课文读通、读顺。

2、检查字词。

(1)重点指导:“爱戴”

(2)文中指谁受到“爱戴”,结合句子说说屈原为什么受到爱戴?

(3)“悲愤”近义词是什么?

3、默读课文,说说这篇文章讲了谁的什么事?

三、深入学习,理解感悟

过渡:哪几个自然段告诉我们端午节的由来?

1、轻声读3—6自然段,边读边思考,屈原是个什么样的人,用书中的语句概括。(他忠诚爱国、很有才干)

2、默读3—6自然段,划出体现屈原忠诚爱国的句子读一读,把感受批注在书的边上。

3、指名读,“在他的辅佐下……”一句。

(1)为什么强调“十分”这个词语?(突出人民对他的爱戴)

(2)播放屈原的一段影片,看了这段影片,你有什么感受?(屈原为国为民操劳,他很伟大……屈原为国为民操劳,他很爱国……)

(3)读出你对他的赞扬。

4、对比词语读,体会屈原的爱国。

(1)出示课件:

屈原万分悲愤,就在……

(悲痛悲伤)

(2)想想为什么填写悲愤?

(为黎民的.苦难而悲,为祖国的灭亡而悲,为自己报国无门而悲)

5、引入资料读,体会屈原的爱国

投影:屈原《离骚》中的两首,从中感受到什么?

6、对比句子读,感受人们对屈原的爱戴。

读读哪句话好,为什么?

四、通读全文,自己解疑

端午节的理来是什么?用自己的话说说。

五、作业

1、抄词。

2、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正确书写生字新词。

2、写出课文中词语的相应近义词。

3、根据提示复述课文内容。

教学重点:

根据提示复述课文内容。

教学难点:

根据提示复述课文内容。

教学过程:

一、巩固复习

1、读词

2、写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

爱戴—— 辅佐—— 诬陷——

流放——

二、指导练习复述课文内容

1、回顾全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

2、小组合作填写题词。

(1)题词:

端午节的习俗有( )( )( )( )。

端午节是为纪念:(1)屈原为楚国( )

(2)屈原为百姓( )

(3)屈原( )

屈原投江后,百姓们( )、( )、( )

现在的端午节( )

3、自由的依据题词的顺序,试着复述课文内容。

4、全班交流。

三、资料扩展

你还知道中国哪些传统节日的由来,讲给大家听。

四、布置作业

以“中华传统节日”为主题制作一期手抄小报。

传统节日趣味教案 篇14

【学习目标】

1. 通过观察生活、查阅资料,初步了解中国传统节日的由来、习俗等相关知识;引导学生做生活的有心人,善于发现生活中蕴涵的随处可见的传统文化。

2. 在互动的学习过程中,引导学生学会使用正确、得体的语言把自己想说的话说出来,促使学生在语言实践中发展语言。

3.通过活动,了解春节相关信息,感受祖国传统文化的魅力,激发学生对中国传统节日的浓厚兴趣和深切热爱;让学生学会和家人一起快乐地过传统节日,增进与家人的情感。

【学习准备】

调查收集有关的材料。

【学习过程】

一、谈话导入

中国传统文化就像是一座巨大的宝库,而传统节日就犹如其中一颗闪耀的明珠。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生活中的传统文化,走进我们的传统节日吧。

二、综合性学习

(一)传统节日及由来

1.我国有哪些传统节日?

(学生根据自己的调查表回答归纳:春节、元宵、清明、端午、中秋、重阳等。)

2.你对哪个传统节日比较感兴趣?说说理由。

这些历史久远,同时又是中国特有的节日,就是中国的传统节日。其中,又以中秋和春节两大节日最为隆重。今天,我们就来重点研究春节。

(二)春节的习俗

团团圆圆的中秋过去了,热热闹闹的春节即将向我们走来。你们会用怎样的方式,迎接这最为盛大的传统节日。

1.“年”兽的传说

2.红包(压岁钱)

3、贴倒福

4、贴春联(对联小汇集)

5剪纸(窗花欣赏)

6、其他

三、拓展延伸

中华民族历经五千年的历史,拥有灿烂辉煌的民族传统文化。今天我们所了解的也仅仅只是其中很小的一部分,就让我们走出课堂,继续去探索,去发现。

传统节日趣味教案 篇15

一、活动主题:

粽享欢乐、共度端午,互赠祝福

二、活动目的

通过亲自动手包粽子,让我们能更真切得去感受中国传统节日的内涵,了解更多具体的工艺,比如包粽子的方法和馅料的搭配等等,以轻松的方式进一步锻炼孩子的动手能力和学习能力。

三、活动时间:

20xx年5月xx日

四、活动地点

幼儿园内

五、活动规则

团体赛评比规则:视情况而定,把孩子们分为若干人一组,在规定是时间内看哪组包的粽子多。时间结束后,由裁判统一评比,评出前3名。(奖品由园长自行决定)

要求:质量好、外观美、遵守纪律、不浪费材料且场地保持干净

个人赛评比规则:

(1)各参赛组推荐出一名组员参加个人比赛;

(2)每人再包5个粽子,以时间短、粽子大小适中、均匀、四角不露馅(不漏米)、梱扎整齐、不松线评比出前10名。

六、活动流程

(一)前期准备

宣传:家长和小朋友们报名参加包粽子比赛

购买材料:准备好包粽子所需材料

器具准备:盛装食材容器、汤匙(均由食堂提供);棉线、剪刀等。

(二)包粽子

(三)粽子分发

活动评比结束后,各队伍所包的粽子由组长按每人若干个发放并送上节日的祝福。

七、注意事项

1、不要随意放置器具或是材料,以至于现场凌乱。

2、注意个人和食材卫生,不应弄混弄乱。

3、各参赛人员按时到既定地点,应预先了解包粽子的有关方法。

传统节日趣味教案 篇16

活动内容:

认识中秋节

活动目标

1、知道每年的农历八月十五是中秋节,体验民族节日的快乐。

2、喜欢民族节日,了解简单的节日风俗和有关的民间传说。

3、知道吃月饼的意义,体会分享的'愉快,了解简单的节日风俗和有关的民间传说。

活动重、难点:

知道每年的农历八月十五是,

活动准备:

1、月饼图片。

2、民间故事《嫦娥奔月》

活动过程:

一、开始部分

播放月饼图片,激发幼儿兴趣

二、基本部分

1、通过讨论月亮的变化,让孩子们知道农历的八月十五是中秋节,是我们国家的民间节日。

2、介绍中秋节的来历,让孩子们知道中秋节又叫团圆节。

3、了解人们在中秋节的活动。问:你是怎么过中秋节的?你喜欢过中秋节吗?为什么?

4、观察月饼,通过分享月饼体验节日的快乐。

A、月饼有很多种,谁来介绍一下自己见到的月饼?——引导孩子们从形状、颜色、味道来介绍。

B、月饼为什么是圆的呢?

C、老师小结。

D、分享月饼。

5、听故事《嫦娥奔月》。

三、结束部分

品尝月饼

相信《传统节日趣味教案》一文能让您有很多收获!“幼儿教师教育网”是您了解幼儿园教案,工作计划的必备网站,请您收藏yjs21.com。同时,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大班传统节日教案专题,希望您能喜欢!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