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父母喜欢以他们的角度去衡量孩子,继而代之的是不适当的埋怨孩子,责怪声不断。围绕在孩子耳边的经常是这样一句话:“这孩子不行!”任何人都有自尊自傲感,包括孩子也不例外。而小朋友经常受到批评后就会失去信心,对自己感到失望,有的甚至靠攻击他人才能体会到自己是个强者,来抚平自己的失望情绪,摆脱“我不行”的念头。
我们班翔翔小朋友就是其中一个例子。他们父母习惯于在别人面前数落批评他,久而久之,他的自信在父母的指责下丧失殆尽,所以做事的时候经常怕这怕那,他看见别的小朋友获得成功时便会乏味的说:“那种事真没意思!”我常常感到他在情绪上还没有成熟,也经常看到他常和自卑的孩子混在一起,指责他人。他们更强烈的希望拥有同病相怜的伙伴。
同翔翔相反,我们班心仪小朋友不去指责他人,却情绪更低落,内心充满着自责,有着过分的自卑感,总是觉得在别人眼里自己很差。
父母絮絮叨叨埋怨孩子,实际上是等于在叮嘱孩子:“你要不断的失败呀!”由此看出,在中国鼓励教育刻不容缓。父母要在孩子失败的时候及时送上鼓励,而不是一味的给孩子泼凉水。孩子幼小的心灵正是靠父母和幼儿老师的细心呵护才能健康成长!鼓励犹如一泓清泉,甘冽而清甜;犹如一剂良药,抚慰孩子心灵创伤;又犹如一缕春风刮过孩子心头,温暖孩子的童心!
宝宝的成长是一个漫长的过程,需要爸爸妈妈们足够的耐心去经历那些坎坷和辛酸,然后才能看到我们可爱的宝宝长大成人,那时我们体会到的将是一个成功的父母收获的喜悦。而在这一大串的坎坷当中,怎样让宝宝听话应该是排在前面的一颗大绊脚石。
宝宝1岁多时,个体意识开始发展,不愿随意听从别人的安排,而是凭借自己的判断与思路来为人处事,到2岁时尤其明显,这个阶段的宝宝正处在人生的第一个叛逆期。
平时听话的孩子突然叛逆了,这着实让我们的爸爸妈妈们像热锅上的蚂蚁一般着急不已。多数父母已习惯于让宝宝听从自己的指令,凡事替他安排,一方面是出于父母之爱,另一方面是自我意识的狭隘,总是从自己的想法出发,希望宝宝服从于自己。因此,当宝宝开始独立思考时,“不听话”的冲突就油然而生。
父母应该坦然面对这种冲突,不要条件反射式地想利用强势手段来解决,这可能使宝宝将来唯唯诺诺缺乏主张,或成为阳奉阴违的人,或让他误认为暴力才是解决冲突的最好手段,甚至会延长孩子的逆反期。
当冲突产生时,家长要给宝宝充分的尊重,这样不会伤害宝宝自尊而使冲突加剧,然后再跟宝宝沟通,站在他的立场想想解决矛盾的办法。如果宝宝的想法只是违背大人的意旨,本身没有原则性的对错,那么多数情况下要尊重他的想法;如果是原则性的问题,那么父母就要坚持原则。
当然可以采用转移注意力或冷处理的方式来解决,可以先不理他,等他情绪完全平静下来时再去和他讲道理。当孩子表现好时及时鼓励。另外还要尽量让孩子的生活内容丰富一些,当他有了不合理要求时您可以带他去做另一件事。平时和宝宝多沟通,引导宝宝用正确的方式来渲泄自己的情绪。
另外,宝宝不听话,有时是不理解父母所说的意思。妈妈可试着用手势,或者用行动告诉宝宝某些事情是不能做的。比如可以用摇头,或者比划打很疼的样子来告诉宝宝,某件是不能做的。有时宝宝只是好奇,妈妈越不想让宝宝做,宝宝就越想知道,如果做了会有什么后果。妈妈可用试着跟宝宝一起尝试这件事,让宝宝知道这么做的严重后果。比如有些家长会特意让宝宝摸不太热的水杯,让宝宝体会到热水的可怕,宝宝自然下次不会摸了。这样经过两三次以后,宝宝就会知道要听妈妈的话了。
如果父母能做到上面这些方法,我们的宝宝将来不仅能够独立思考,善于解决问题与把握发展机会,而且喜欢与父母交流思想与分享酸甜苦辣,拥有一个合合乐乐的家庭。其实除了做到这些,父母还可以给自己的宝宝早点做早教,让他们有更好的学习空间,自由的去发挥,开发大脑的潜能,目前有款电子早教产品可以帮助孩子改善性格,培养好习惯,家长们就不用担心孩子不听话这个问题,这个产品好像是叫微故事,可以看视频,看图片,听音乐,方便携带,耐摔,不伤眼,平常喜欢看电视,玩手机的宝宝,甚至影响到宝宝不吃饭,不睡觉,不听话等情况下可以用微故事去引导,安抚他们,这样宝宝不仅可以学习还可以健康快乐的成长,让父母不在担忧他们的未来,早期做早教会让宝宝们赢在起跑线上,孩子的开心是父母最大的幸福!
一、妈妈不要心太软
平时妈妈要养成一个习惯,就是不要让宝宝对你过度依赖。比如:妈妈要上班或外时,一般都会由奶奶或姥姥来带宝宝。妈妈走时尽量让宝宝锻炼到比较乐意地挥手和你再见,这样的话,宝宝就会适应没有妈妈的环境,养成一种能够离开妈妈的独立性,那样入园时,宝宝就可能不哭了。
有的宝宝用哭闹来反抗幼儿园,以便能唤回妈妈。不忍离开的妈妈们千万不要心软,因为这时宝宝只是一种试探,如果你走了又回来,反反复复,那样宝宝就会觉得哭闹很有用,变成一一种对付妈妈离开的手段。所以妈妈一定要坚决离开,那样宝宝会觉得哭闹没什么意义了。
二、给宝宝一个准备的过程
关键是要给宝宝一个心理准备的过程。在宝宝入园的两三个月前就常带他从幼儿园过,他看见幼儿园里的哥哥姐姐玩,一定很感兴趣。要及时把握时机,跟他讲幼儿园的好处,让他对幼儿园产生兴趣,有了这样的心理准备,当然还要配合自理能力的加强。
三、多多沟通交流宝宝的情况
第一次上幼儿园,让宝宝不哭也许是不可能的事情。哭一哭,宝宝还是能接受上幼园,你就不必太心痛和难过了,毕竟宝宝是要经历这个过程的。
入园初期,我们最需要做的事情是多跟老师沟通联络,交流宝宝在家在园的表现。最好列个宝宝基本情况,如优缺点,喜好物品,喜欢吃的饭,睡觉方式等等,还可以让宝宝带一件自己最喜爱的玩具和爸爸妈妈及家人的照片一起上幼儿园。让老师适时表扬鼓励宝宝,请老师每天给予小红花或糖果之类的奖励,让宝宝喜欢老师和幼儿园。宝宝回家后,我们尽量跟他聊幼儿园最快乐的事情,特别是小小的细节点滴,只要是宝宝感兴趣的都行,当然这些信息是要从老师那儿得来的,勤跟老师聊聊准没错。
我一直坚信,所有的孩子都最终是社会的孩子,父母只是在他们成长的阶段给他们提供一片肥沃的土壤而已。如果任何一个孩子在充满爱和关怀的环境之下,不管是和父母一起生活,还是寄宿,寄读,收养,跟亲戚或老人,孩子都会健康快乐的成长。这也是为什么我能两次把三岁半的儿子分别送往中国亲戚家里,学习中文和中国文化,也让儿子跟妈妈家里的人培养亲子感情。而我所有的洋人同事,朋友和亲戚都不可理解不予认同,老公家的一些亲戚甚至有一些“抗议“的举动。他们认为:我是多么的冷血和不可思议,竟然把这么小的孩子让他们骨肉分离!
经过在中国一年的熏陶,俩儿子已经很喜欢中国了。今年一月我们回国探亲度假,没想到大儿子自告奋勇主动要留在中国上学!明明知道我们全家正在移民澳大利亚,也正在跟他办理澳大利亚入学手续。我一贯喜欢让儿子自己做主,反复问了他好几次,他都是很肯定,要留在中国“大妈妈”(我姐)家里。那好啊,听你的!
我这个当妈的其实很糊涂,忽略了一个大问题:儿子这时只能上一年级下学期,而他完全没有中文读和写的基础!办完了入学手续,我居然放心地回澳大利亚了。
问题很快就来了!儿子由于完全跟不上进度,一周不到就产生强烈的抵触情绪。好几次在早上上学之前把自己锁在房间里哭,不肯上学。我一听到这样子,心都碎了。一向爱上学的儿子,竟然这么痛苦!这是儿子第一次厌学啊!我这才想了一下,其他孩子又能听,又能读和写,又能毫不费力的完成家庭作业,而儿子只能在课堂上对着老师和书本发呆,回家对着一堆作业发愣和着急,对一个好强和一向优秀的六岁孩子,能不痛苦和自卑吗?
我很想马上回国把儿子接过来,澳大利亚的小学跟新西兰大同小异,绝不会有什么痛苦的过渡。就当在中国小学的两个星期学生生涯没发生吧!
于是跟我姐商量,想接儿子回澳读书。她说:这怎么行?遇到一点点困难,你就让他妥协?将来有困难你又能处处帮他解围?
一晃三个月过去了。
其实学中文是很枯燥的。一笔一划的写,b,p,m,f的拼,对于儿子这个典型的“理工男”来说真是一件痛苦的过程,儿子喜欢的是数学和动手的东西。时间一天一天的过去,儿子也渐渐的适应起来。由最初的语文考试得3分到现在76分,中间的辛苦和努力,我都佩服!假如儿子不去中国而直接来了澳大利亚,那么这一痛苦的历练,绝不会存在。由自卑,自弃,愤怒,郁闷,到如今说:“我喜欢上学了!”这一过程,就是一个挑战自我,战胜自我的过程。中间的喜乐,六岁的孩子虽然不会分析和回顾,但肯定感受很深!人生,有很多次是从灰暗走向光明的,每一次的过程,会让你更坚强,更自信!
感谢我姐,真是有智慧的女人!让儿子在充满爱和无压力的环境中健康的成长。
天下的父母,都希望孩子快乐的成长。但是,有的父母生怕孩子吃苦,受挫,把快乐当成毫无条件的前提,把一次次锻炼孩子的机会扼杀掉(我就差点!)我们必须懂得,让孩子从小处理小问题,就是准备他们长大处理大问题!从小替孩子解决小问题,那他们长大了就不会处理大大小小的问题!孩子的韧性和能力其实大大超出大人的想象,父母的作用是给他们爱和关怀的土壤,必要的时候为他们指点迷津,只要父母不放弃,孩子也不会放弃!
习惯了中、新、澳之间的来回切换,儿子并不觉得远离父母是件伤心的事,因为去哪里都是欢欢喜喜地play!以后总有一天他们会离开家门,领略世界,那么现在早早的准备他们,以后去世界的哪一方也自然是欢欢喜喜的去应对!
我的育儿经验按照老师的要求写一篇文章分享教育宝宝方面的经验,说实话我们真不知道该怎么写,因为我们还没有系统思考过该如何教育孩子,更多的只是跟着感觉走吧。在这里把我们的一点心得和体会写出来与大家做个交流。一、对宝宝的期望。每个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出人头地。我们在这方面有自己的想法,我们只是希望孩子将来能做个快乐生活的普通人。因此,我们不要求她在各方面都具备突出的能力,也并不在乎他在幼儿园的表现是不是最优秀。我们只是培养他形成良好的心态,健康的人格,面对困难、碰到问题不气馁、不伤心难过,告诉他:人会经常碰到问题和困难,处理好了就行,跌倒了就自己爬起来。二、懂得与宝宝相处。我们希望能和孩子真正成为朋友。这其实是个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的事情,我们年轻的家长都想和孩子成为朋友,但到了具体和孩子相处时往往又不自觉地变成了“家长”,开始“教诲”。我们觉得孩子往往比你想象中要“懂事”得多,我们要善于和他交流,比如我下班回到家不是问小宝你今天在幼儿园学了什么啊,而是问他今天你在幼儿园开心吗?他就会讲诉今天在幼儿园发生的一些人和事。此外,关注和尊重宝宝的想法也很重要,学会欣赏他。三、给宝宝创造自己动手的机会。平时生活中,我们鼓励宝宝自己的事自己做。列如吃饭、尽管这样可能更浪费时间,他也可能把周围搞得一团糟,但这是宝宝必须经历的过程,只要我们放手让他自己去做,很快就能看到他的不断进步。记忆中,小宝在8、9个月的时候,我就放手让他自己拿勺子吃饭了,有时候他还会帮我们洗碗,扫地,最后不要忘了赞美他几句。这样他就会很开心了。四、做好宝宝的榜样。我们经常会教育孩子要诚实、说话要算数讲信用、待人有礼貌。其实我们自己的言行举止对宝宝的影响更大,孩子会自觉地把大人各方面的态度和做法作为自己的范本加以模仿。因此,大人在孩子面前也同样做到不大声呵斥、不随意搪塞、不讲粗话、更不能打骂孩子。说到讲信用,我觉得我们家长自身要尽量不哄骗孩子。大人对宝宝也一定要守信用,给她树立好的榜样。五、给宝宝创造接触社会、接触自然的机会宝宝终究要长大,我们教育孩子的最终目的就是希望她将来能很好地走入社会,独立面对人和事,独立处理未来的一切。因此,我们经常会带小宝出席各种社会活动,与不同的小朋友、大朋友玩耍、交往,让她从实践中去感受不同性格的人,学会与他们相处。人的成长过程离不开大自然,大自然能给予宝宝很多的灵气。我们还会经常带小宝去和自然亲密接触。以上是小宝成长过程带给我们的一点体会,写出来和各位年轻的爸爸妈妈一起分享,也希望我们有机会当面交流。祝愿我们的小宝贝都能健康快乐地成长!
幼儿园夏季育儿知识:让宝宝健康度过盛夏
1:勿过多食用冷饮冷饮在夏季是孩子们最喜欢的饮料,但父母应该限制摄入量,孩子过多摄入冷饮,会刺激肠胃,引起胃黏膜强烈收缩,令胃的免疫功能大大降低,引起胃肠道疾病,另外,冷饮还会影响小儿的牙齿发育,特别是换牙期。
2:小心食用熟食夏季蚊绳非常多,很容易滋生细菌,给宝宝食用熟食时一定要小心,最好不要食用熟食,熟食一定要经过高温后才可以给孩子食用。
3:避免肠道传染病夏季是肠道传染病的高发期,如果不注意饮食的卫生,就容易导致细菌性痢疾、大肠杆菌性肠炎等疾病。
4:避免蚊虫叮咬夏季很多高发疾病都是由蚊虫叮咬而传染,特别是在户外,野外的蚊虫有毒,孩子被咬后,会出现红肿,甚至发烧等,特别是没有接种乙脑疫苗的孩子,被蚊虫叮咬后更容易被传播上。
5:防止日光性皮炎夏季日晒强烈,紫外线对孩子的皮肤伤害很大,应注意给宝宝防晒,减少外出的时间,以避免宝宝患上日光性皮炎。
6:预防哮喘夏季是小儿哮喘的高发期,花粉、粉尘、驱蚊药等都可能是过敏源,应让孩子远离这些过敏源,预防小儿哮喘的发生。
7:预防红眼病红眼病高发期又来了,红眼病具有很强的传染性,要预防孩子感染红眼病,应尽量少去游泳,并少去人多拥挤的公共场所。
8:科学使用空调夏季空调病也会盯上孩子,晚上睡觉时,空调温度不可调得太低,室外与室内的温度之差不超过7度。
9:防止中暑夏季空气闷热,要注意室内通风透气,即使在空调房,也要定时开窗通风。
10:注意午睡夏季日照的时间过长,夜间睡眠的时间就相对过少,要注意督促孩子要午睡,以保证孩子的活力。
11:多摄入蛋白质食物夏季炎热,孩子的胃口变差,但动来动去的孩子身体消耗能量不少,应要注意摄入富含蛋白质的食物,以保证孩子身体成长的需要。
12:补盐每个孩子都很好动,身体出汗多,容易导致身体电解质失去平衡,所以,要注意补充盐份,适量喝些淡盐水,以保证电解质的平衡。
13:注意环境温差小儿出汗后避免立刻进入空调房,由于孩子出汗,身上毛孔处于打开状态,而进入空调房后,毛孔会突然紧闭,容易引起感冒,进入空调房前应擦掉身上的汗水,并穿上长衣裤,到室外后再换上短衣,可避免孩子患病。
14:避免出痱子孩子长痱子痒起来的时候会让孩子非常的难受,夏季应给孩子穿吸汗透气的衣服,注意擦干汗水,勤换衣服,避免长痱子。
挫折教育是一个国际热门话题,美国心理学界流行“有十分幸福童年的人常有不幸的成年”的说法,不是说让孩子的童年都不幸福,而是说明:很少遭受挫折的孩子长大后会因不适应激烈竞争和复杂多变的社会深感痛苦,所以,对孩子的挫折教育史很有必要的,但在实践中,家长往往对如何为学龄前孩子进行抗挫折教育并不十分清楚,针对这一情况,向大家提供一些建议。
一、理解好挫折之“的”
现在孩子大多是独生子女,被长辈呵护着,父母溺爱着,遇到挫折和不顺心的时候,不是耍脾气就是大哭小闹,往往让家长束手无策。因此,帮助孩子对挫折正确地认识和理解是抗挫折教育的关键,是我们进行抗挫折教育的第一步。孩子年龄小,对事物的认识是具体形象的。我们对孩子进行挫折教育时,可以为他们提供一些经历挫折而后成功的影视作品,或者是家长的亲身经历,甚至包括身边的小朋友经过失败而成功的小故事。
例如:在孩子们最喜欢的动画片《喜羊羊和灰太狼》中,面对强大而凶狠的大灰狼,喜羊羊带领一群小羊团结一致、善用智慧,屡次逃脱狼口。虽然经历了那么多的艰险、挫折,但他们始终潇洒乐观,顽强地守护自己的家园。孩子通过这些喜闻乐见,可以感同身受的事例,直观了解事物发展的过程,真实感知挫折,认识到生活有顺有逆、有苦有乐,从而对挫折有初步认识。只有让孩子在克服困难中充分感受挫折,正确理解挫折,才能培养他们不怕挫折、勇于克服困难的能力和主动接受新事物,承认并敢于面对挫折的信心。
二、把握好抗挫折之“度”
孩子个体素质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有些家长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心切,给孩子提出过高的要求,人为地设置陷阱,使孩子在压力面前产生强烈的挫折感。例如:新年来临的时候,孩子们在老师的指导下,精心制作了送给父母的贺年卡。作品虽然稚嫩,但却充满童趣,孩子们也从中获得了成功的体验。但当他们兴高采烈地把它送给爸爸妈妈,并满怀期望地等待由衷的赞许时,却听到了不和谐的声音。强强的妈妈一看到孩子的作品,就嚷道:“哎呦!这是什么乱七八糟的东西,快扔了吧。”强强仍怀着一线希望高高地举着卡片说:“妈妈,你好好看看嘛!是我自己做的。”妈妈不耐烦地摇摇头:“这有什么好看的?你想要就自己拿着吧。”见到妈妈的反应,强强的眼睛黯淡下来,垂下手,怏怏地走了。
如果孩子经常遭受这样的挫折,就会产生“无能”的感觉,感到事事失败而丧失信心。在实施挫折教育时,一定要把握好“度”,注意孩子在发展过程中,没有挫折不行,挫折过多过大也不行。孩子在遇到困难和失败时,往往会产生消极情绪,表现出畏缩、退却、逃避等行为。因此,作为家长或老师就应该在平时有意识地设计一些有一定难度的,跳一跳就够得到的目标,让孩子充满信心去完成。
三、运用好挫折之“法”
惩罚或批评小孩子,要根据其不同的年龄采取不用的方法,比方说对于孩子和别人抢东西、打架,美国人的方法是把他们强行分开,然后让他们在椅子上坐下不许动,好好想想做得对不对。国外的做法,我们可以借鉴,除了给予孩子爱之外,还应该有适当的惩罚手段,让孩子吃点苦。如:为纠正幼儿随地乱扔垃圾的不良习惯,可以组织他们利用户外自由活动时间来清理草坪,拣到垃圾后扔到垃圾箱里。他们虽然个个干得满头大汗,但却受到了深刻的教育。当然,年龄大了以后还可以用别的方法,但是不要打,不要骂,一定要让他承担一定的责任,这样多了以后,小孩子会慢慢觉得我能负责任,我是有责任感的,碰到问题我知道该怎么解决,通过承认错误、道歉,能够解决问题,他同样会体验到一种自信心,一种自我解决的快乐。
四、设计好挫折之“境”
孩子的活动范围有限,许多挫折是现实生活中不常遇到的。家长在利用自然情景进行挫折教育的同时,还要注意有意识地创设一些情景和机会,让孩子得到各方面的锻炼。为了提高孩子对挫折承受能力,家长或老师可设置难度不等的情境,让孩子逐步经受磨练,有目的地培养孩子耐挫力。比如说远足、劳动、竞赛、延迟满足等活动和手段,可以锻炼孩子的意志,增强他们对恶劣环境的适应能力以及对待失败、打击的能力,引导他们分析产生冲突的原因并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等等。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