准备好了,和孩子一起阅读

幼儿园优秀说课稿和你在一起 教育孩子笔记 07-28

沈老师让我为我园新生家长学校第二次授课,主讲内容是有关亲子阅读的,为了这次讲座,我早早做好了各方面的准备。

10月30日晚上,我园的多功能活动厅里如期迎来了3个小班的家长们,在沈雁副园长的主持下,家长们认真听取了我为家长们准备的发言稿,题为《准备好了,和孩子一起阅读》。3—8岁是形成阅读能力的关键期,抓住这关键期加强幼儿阅读意识、阅读兴趣、阅读习惯、阅读能力的培养,是幼儿园和家庭的当务之急。我又结合实例指导家长如何通过丰富多彩的形式和孩子进行亲子阅读。并向家长们提出了几点建议:如有计划地为孩子添置一些书籍;每天腾出15~30分钟的时间和孩子一起交流和阅读;在阅读中启发幼儿思考(),假设想象等。也许是这样的讲座很实用,好多家长都主动拿出笔来认真地记录着。

确实,亲子阅读是家长、幼儿、图书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我们只要坚持和孩子一起阅读,就一定能对孩子的成长起到非常大的促进作用,为孩子今后的学习奠定基础,也一定会让孩子受益终生。

讲座结束后,我觉得还可以加一个互动的环节。如在结合实例指导家长如何通过丰富多彩的形式和孩子进行亲子阅读前,先了解一下,在座的家长目前对亲子阅读遇到的困惑等;当我向家长们提出几点建议后,也可以再请几位家长讲一讲你在家与孩子一起阅读时有哪些好的方法,哪怕是一句两句话,也是相互学习的好机会。

期待下次的发言更精彩!

YJS21.cOm更多家园共育小编推荐

孩子最喜欢和父母一起阅读


在4月23日世界读书日来临之际,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在京发布“第八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结果。调查显示,儿童阅读率上升,近九成家庭开展了亲子共读。但有较多的父母仍然是抱着让孩子增加知识等功利性目的督促孩子阅读的,这说明我国亲子阅读的科学观念还有待进一步加强。

调查显示,2010年我国0-8周岁儿童的阅读率为74.3%,比2009年的69.8%增长了近5个百分点。在有阅读经历的儿童中,近八成(79.7%)儿童是在3周岁(含)之前便开始阅读行为的。其中,有25.7%的儿童是在1周岁之前开始阅读行为。从国际经验看,幼儿越早开始接触阅读,越有利于培养阅读习惯。国外一般认为幼儿从6-10个月即应当开始接触幼儿读物。为此,许多国家还开展了“阅读起跑线”运动,以政府公共服务的方式免费发放幼儿书包,推动幼儿阅读习惯的养成。

在国内,亲子共读的概念正受到越来越多父母的重视,许多父母也反映,亲子共读对于满足孩子的阅读需求是非常重要的。第八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数据显示,通过对孩子阅读情况的观察,有32.0%的父母表示孩子最喜欢的阅读方式是“家长陪孩子一起读”,有35.9%的父母表示孩子最喜欢的阅读方式是“家长读给孩子听”,而表示孩子喜欢自主阅读的比例则不足三成(26.3%)。但在2-3周岁儿童的父母中,有较多的父母是抱着让孩子增加知识(“帮助认识各种事物”和“帮助识字,学数数”)等功利性目的。而国外专家则认为,越是在幼儿阶段,阅读越应当以培养儿童阅读兴趣和阅读习惯为主要目的,但在国内,阅读兴趣和阅读习惯的培养则在儿童年龄越来越大时才被重视。

与此同时,在针对未成年人课外阅读的调查中发现,2010年我国9-13周岁未成年人图书阅读率最高,为92.1%,14-17周岁为83.0%,0-8周岁为74.3%。综合以上各年龄段,我国0-17周岁未成年人图书阅读率为82.7%,比2009年的79.0%增长了3.7个百分点。而14-17周岁未成年人课外书的阅读量最大,为9.99本,超过了成年人图书阅读量平均值的4.25本。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在9-13周岁人群最喜爱的10名图书作者中,安徒生、杨红樱、冰心、郑渊洁、伍美珍5位儿童文学作家占居了半壁江山。而14-17周岁人群最喜爱的作者是鲁迅,前10名图书作者还包括郭敬明、韩寒、冰心、老舍、金庸、巴金、朱自清、罗贯中和曹雪芹。

在2010年14-17周岁人群最喜欢的10本书中,中国古代四大名着依然受青睐,列于前四,《鲁滨逊漂流记》、《骆驼祥子》、《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等名着位居其后;9-13周岁儿童最喜欢的10本书中,中国古代四大名着除《红楼梦》外均位居前列,《鲁滨逊漂流记》、《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这两部名着也同样受到欢迎。与14-17周岁人群明显不同的是,9-13周岁儿童最喜欢的10本书中童话类图书,例如《格林童话》、《安徒生童话》占较大比例。

据中国出版研究院院长郝振省介绍,本次国民阅读调查从2010年9月开始全面启动,共执行样本城市51个,覆盖了我国29个省、市、自治区和直辖市。本次调查采集有效样本19418个,其中,未成年人样本占总样本的28.6%,农村样本占总样本的26.7%。数据经过加权后,可推及全国11.75亿居民。

此次调查对象涉及0-70岁全国国民,其中18-70周岁国民各媒介综合阅读率达到77.1%,图书、报纸、杂志的阅读率和数字化阅读方式的接触率较2009年均有增长,数字化阅读方式的接触率增长幅度最大。但是接近六成的人认为自己的阅读数量较少,同时有六成以上国民希望当地有关部门举办阅读活动。另外,18-70周岁国民上网率为49.9%,比2009年增加了8.9个百分点。网民的66.3%表示上网从事与阅读相关的活动,63.8%的网民更倾向于“拿一本纸质图书阅读”。

育儿知识:上小学,你和孩子准备好了吗?


上小学,对孩子来说,是角色的转换与挑战;对家长来说,是新的旅程与体验。让孩子走得更快,还是走得更远?这个全新的开始,你和孩子准备好了吗?

孩子是否为上小学做好准备?先来做个小调查吧!

小调查

1. 是否能照顾好自己,如根据冷热穿脱衣服?

2. 是否能按要求准备好物品,如按要求准备文具?

3. 是否能管理好自己的东西、收拾玩具?

4. 是否敢在老师和同伴面前发表意见?

5. 遇到不懂的问题,是否能承认并主动请求帮助?

6. 进入陌生的环境后是否能适应?

7. 是否能与同伴愉快相处,主动结交新朋友?

8. 做事情时,是否能集中注意力?

9. 是否能在规定时间内做完事情,不拖拉?

10. 交代的任务是否能听懂并准确执行?

如果答案中有5个以上的“否”,那说明孩子还没完全准备好。不过家长也不用过于紧张。从幼儿园到小学,因为教育阶段、课程设置等不同,孩子刚入小学时出现不适应是很正常的现象。

这些不适应的问题多数集中在学习方式和行为习惯上,如孩子规则差、自理能力弱、主动性差、习惯差,这些都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也许家长得先问问自己:你是不是一个大包干家长——过度包办,孩子较少有机会尝试力所能及的事情?你是不是对孩子有过高的期望——甚至直接预习小学教材,提前学习小学内容?还是你完全放任自流,听之任之,当一个什么都不管的“甩手掌柜”?

不少家长觉得让孩子提前学些拼音、算术、英语等学科知识,能让孩子进入小学后学得轻松些。这混淆了幼儿园与小学衔接的关键点。其实,小学更看重孩子的非智力因素,如能否耐心倾听他人说话、能否注意力集中地持续做一件事、是否能合理安排时间、是否能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想法、见到师长是否有礼貌……这些品质和素质,将直接影响孩子今后学习的质量,也是孩子今后长足发展的基础。

家长,可以做些什么?

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孩子的成长是连续的历程,同样,能力的提高需要日积月累。没有一个孩子是完美的,能百分之百达到所有要求。作为家长,要承认并允许自己是不完美的家长,当孩子达不到要求时请不要急躁,有时候等待可能是最好的方法。

培养社会适应能力

关键词:生活习惯

★生活有条理。如作息有规律,按时起床、睡觉。

★生活能自理,自己的事自己做。如能够自己洗脸刷牙,起床后自己穿好事先准备好的衣物,按要求准备好每天应带的物品,鞋、书包等能放在固定的地方。

关键词:文明习惯

★行为举止文明。能主动与人打招呼,懂得运用礼貌用语,如“谢谢”“对不起”等。理解学校集体生活的常规并能遵守,爱护公物。

★遇事大胆主动。会和其他孩子和睦相处,能合群,有事愿意向老师寻求帮助;敢在老师、同伴、客人面前发表意见或提出问题。

关键词:学习习惯

★对学习有兴趣。对新事物有兴趣,喜欢探究,好奇好问。认真观察和倾听,喜欢尝试。做事专注、坚持,对学习成果有满足感。

★有任务意识。能认真完成布置的任务,如取报纸、分筷子。

★有规则意识。做事认真,注意力集中,每天能坚持20分钟专心做一件事情。能遵守游戏规则、生活规则、学习规则,如乘手扶电梯靠右站,看电影不喧哗,下棋、打牌守规则,过马路走人行横道。

培养学习适应能力

关键词:空间方位知觉

训练小游戏:辨认以自己身体为中心的方位。

例:桌子在你的哪一边?辨认以某个物体为中心的方位。

例:你在桌子的哪一边?

关键词:观察分析能力

训练小游戏

例:将月历上的几个日期遮住,说说少了哪些数字。

例:鸡和鸭有什么共同点和不同点?

关键词:语言理解能力

训练小游戏

例:“这里有十块小石头”“小尹在树荫下乘凉”,让孩子做语音听辨游戏,找出语音相同的词。

例:早晨、中午、下午、下雪,哪个与其他三个不同,为什么?

例:给出打乱顺序的几张图,让孩子按照自己的理解为图片排序,并编一个故事

教孩子识字你准备好了吗?


字是孩子学习的基础,是生活交流的根本。识字能开发孩子的智力,促进语言能力的发展。孩子通过看字形可以训练注意力、观察力;通过听音、读字可以训练听觉、记忆力;通过对字义的理解,可以发展想像力和思维能力;通过阅读可以培养口语表达能力。

那么,怎样教孩子识字呢?可以通过以下各种方法进行。

1、以物识字:当孩子认识物体时,同时教他认识表示这个物体的字。

2、以动作、表情识字:当孩子出现某种动作或表情时,可教他相应的字。如:走、跑、推、开、看、笑、哭等。

3、以字代字:当孩子学习一个字时,可同时学习与这个字相关的字。如学“上”教“下”,学“冷”教“热”等。

4、给孩子讲故事、念儿歌的过程中教孩子识字。

5、唱歌、散步、看电视的过程中教孩子认字。

6、识字游戏:通过配对游戏等方法让孩子找字、认字。

7、教孩子识字的方法:比如字形记忆,通过字的偏旁部首来记忆;字义记忆,根据字的含义归类记忆。

在教孩子识字时应注意以下问题:

1、要注意培养孩子的识字兴趣,避免填鸭式教育。

2、循序渐进,由简单到复杂。

3、运用看、听、读、动手等多种途径教孩子识字。

4、及时复习学过的字。

5、在教的过程中要尽量用普通话,切忌用方言。

孩子入学,家长准备好了吗?


孩子入学,为什么要问爸爸妈妈准备好了没有?有人也许会质疑该命题的合理性。近年来,“幼小衔接,帮助孩子做好入学准备”已经成为家庭、学校和社会关注的热点话题,并从多种角度进行了有益探索。如幼儿园开展丰富多彩的“幼小衔接活动”、小学进行“入学准备期综合活动”、学校向家长传递有关儿童入学的教育信息等。这些探索已取得可喜成果,但是为了让孩子快乐学习、健康成长,我们还有许多事情要做。这其中,有一件事尤为重要,就是爸爸妈妈如何为孩子入学做好准备。

家庭教育是影响孩子成长的第一要素,爸爸妈妈是孩子最亲的人,是孩子的第一位老师,又是终生老师,他们对孩子的影响是全方位、最深刻、最持久的。就孩子入学这件事来说,爸爸妈妈对孩子上学的认识、感受和态度,将直接影响孩子学习生活的品质。为此,爸爸妈妈要关注自身素质的提高,要为孩子入学做好准备,陪伴孩子一起成长。这里想就这一话题和年轻的爸爸妈妈们进行一下交流。

家庭的大事喜事

爸爸妈妈们,你们可曾意识到:孩子上小学是他们一生成长中有着特殊意义的大事、喜事。上小学标志着孩子将开始系统地学习生活。他们将在知识的海洋中遨游,他们将像海绵一样吸收人类的精神财富,他们将在漫长的学习过程中渐渐长大。上学对孩子的身心发展有着无可比拟的重要意义。为此,爸爸妈妈需要营造温馨喜庆的家庭气氛,与孩子一起庆祝这一大事喜事,为孩子的成长高兴,为他们将成为小学生而祝福。全家人的庆贺,亲人们的期盼与祝愿,这一切将在孩子心里留下美好甜蜜的记忆。它们会激发孩子上学的冲动与向往。

跨越心理上的陡坡

爸爸妈妈可曾学会换位思考,能否站在孩子的立场,设想一下:孩子从幼儿园到小学的过程中会遇到多少困难和苦恼。成年人一般是很难想象从幼儿园跨入小学这两者之间的坡度有多大。我可以告诉大家,这可是一个陡坡啊!

幼儿期与童年期是儿童的两个不同发展阶段,它们有着不同的年龄特点与发展任务。其最大的不同表现在生活的主要活动发生了巨大变化。幼儿期是以游戏为主要活动,而小学童年期则以学习为主要活动。通俗地说,幼儿以玩为主,小学生以学习为主,两者之间有着天壤之别。昨天,他们还在幼儿园无忧无虑地玩耍,今天他们就要变成一个遵守纪律、认真听讲、努力学习的好学生,回家后还有一堆作业在等着他们。

但是,刚入学的孩子,他们的思维还是以具体形象为主,心理活动的有意性水平较低,还是以无意性占主导地位。他们的自控能力还较差。这些心理特点相对完成小学生的学习任务而言差距是巨大的,这也正是初入学儿童所面临的困难与苦恼。爸爸妈妈,你们能感受到孩子们的苦恼与无奈吗?你们能体会到孩子上学的不容易吗?所以说,这些幼小的学童可真了不起啊!爸爸妈妈只有有了这种感受才能充满爱心,很有耐心地去理解、懂得孩子,努力走进他们的心灵,去鼓励支持,帮助他们迈好入学第一步。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

推荐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