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副主任孙云晓提醒:父母过度关注知识、技能,把其他的情感都割裂了,孩子变成了分数机器,这时危险就快发生了。表面上看,他们学习成绩好,掌握很多技能,但他变成了一个没有感情的人,一个冷漠、视别人为地狱的人,他的目标仅仅就是超过别人──
“家庭教育是情感教育,没有情感就成了冤家。”
4月1日,留日学生汪某在上海浦东机场因学费问题和母亲发生争执,并拔刀刺伤母亲。事件发生后,很多人都在疑惑,这个23岁的男孩究竟为了什么会伤害自己的亲人。而在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副主任孙云晓看来,从1991年留美博士生卢刚杀人案,到最近发生的药家鑫事件、留日学生刺母事件,这些屡屡发生的极端恶性事件背后,都能找到一个共有的因素:家庭教育片面强调知识与技能而割裂了其他情感。
“父母过度关注知识、技能,把其他的情感都割裂了,孩子变成了分数机器,这时危险就快发生了。表面上看,他们学习成绩好,掌握很多技能,但他变成了一个没有感情的人,一个冷漠、视别人为地狱的人,他的目标仅仅就是超过别人。”孙云晓说。
在孙云晓看来,情感教育就是爱的教育,它有两个层次:第一,父母给孩子真正的爱,其中包括物质关心与精神关怀;第二,父母引导孩子学会爱。“因为儿童的学习是观察学习,儿童的文化是模仿文化,孩子是在体验中长大的。”孙云晓说,尽管家庭教育中一定会有说教,也有许多知识和技能的教导,但家庭教育的本质不是知识教育,也不是说理的教育,而应该是情感教育。
然而在现实中,情感教育的地位却在动摇。
在很多家庭里,常能听到的一句话是:“只要把学习搞好,其他什么都不用管,这不是你该干的事。”
孙云晓认为,在这一问题上,父母要负主要责任。造成孩子情感缺失主要有两方面原因:在应试教育的重压下,父母错误地理解了教育的本质,对孩子的培养“重智轻德”,家庭关系变得像钢管一样封闭、坚硬、冰冷,而且没有其他选择。另一个原因,则是对孩子物质第一、没有原则的爱,孩子变得任性,为了自己享乐可以去践踏别人。
“有时在一个孩子身上,会同时表现出这两种情况。这都是爱的误导,对爱的剥夺。”孙云晓说。
上海某小学一位老师曾经给孙云晓讲了这样一件事。
在四年级某班,一次数学考试中,一个数学成绩非常好的女孩突然缺席,老师说因为女孩的爷爷去世,她去参加告别仪式去了。
话音刚落,全班居然响起一片欢呼声,有人说:“她爷爷可死了”,还有拍桌子和跺脚的。原来,女孩的爷爷是数学教授,经常辅导她,这些孩子认为,如今她爷爷去世了,他们终于可以超过她了。
还有一次,在江苏讲课时,一位妈妈等到听众都走后找到孙云晓:“我的孩子太可怕了,我已经离家出走半个月了。我丈夫在北方打工,我在家带孩子,孩子一点孝心都没有,管我要钱,乱买东西。我说他,他居然打我。”
对他人的冷漠,对父母的粗暴,这样的事情孙云晓听过不止一次。
在他看来,这都是由于情感教育的缺失造成的,“情感教育是最基本也最重要的教育。教育的本质目标是让人获得幸福,获得发展,而不是所谓的成功。单纯追求孩子在某一个社会位置的成功,这只是阶段性的成功。”他说。
卢梭曾在《爱弥儿》中提出,对每一个孩子和成年人都应该有一条教育底线,即绝不伤害别人。在孙云晓看来,当前的家庭教育中,急需为孩子建立这样一条道德底线,在孩子10岁之前应该完成道德智能的培养,也就是明辨是非的能力。
“在孩子两岁前,要给孩子无微不至的关怀,让他建立安全感。这个时候父母的陪伴比什么都重要。如果孩子从小不在父母身边,或者孩子身边的人不稳定、不固定,孩子很可能没有安全感。2岁-4岁这个阶段,要敢于对孩子说不。这时孩子的语言能力发展迅速,是需要建立是非规则的时期。当他出现不良行为,比如打人、骂人、独占,一定要对他说不。5岁-10岁,要继续培养品德习惯。10岁以后的教育最重要的原则就是尊重,特别是到了青春期。”
孙云晓认为,情感教育其实可以从很多家庭生活的细节中开始。在对中、日、韩、美四国高中生调查时他发现,中国父母给孩子零花钱比较随意,40%以上的父母给零花钱与孩子的学习成绩挂钩,而日、美、韩三国的高中生,半数以上获得零花钱与其在家中从事的劳动相关。而且中国父母给零花钱后很少检查,而日、韩、美三国的家长则比较重视指导。
孙云晓认为,实际上,零花钱就是家庭教育中一个很好的线索:“洛克菲勒给孩子零花钱,一星期就给1美元50美分,而且要遵从3个三分之一的原则:三分之一可以自由花,三分之一要储蓄,还有三分之一要做慈善。仅零花钱这件小事,就能培养孩子的公益心和自制力。”
另一个故事来自中国。一位母亲从小就开始培养孩子的分享意识,孩子小时候,一家3口都喜欢吃橘子,这位母亲每次买橘子都按3的倍数买。每次晚饭后都让儿子拿来3个橘子,全家分享。而且,每个月给爷爷奶奶汇款,母亲都带着儿子去填单子办手续。
“习惯养成是有规律的。按照美国心理学家的研究,一种行为持续21天就能成为初步习惯,如果能坚持90天,就能养成稳定习惯。”孙云晓说。
孩子是父母精血的结晶,从生命之初,就自然承继了父母双方的遗传特征,无论是身形外貌还是性情禀赋,从孩子身上总能看到父母的影子。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父母更是对其影响最大、最深远的人,也是他们模仿最早、最多的形象。细心观察不难发现,孩子在许多方面都在遗传或复制父母的特征,就像面对一面镜子,父母每做出一个动作,孩子总能反射出这个动作的影像。所以,不要责备孩子,孩子只是父母的镜子。
父母爱运动,孩子必定体力充沛、爱探索;父母性情温和,孩子必定情绪稳定、容易相处;父母较少挑剔,孩子必定宽容有度、不易抱怨。同样的,一个孩子性情急躁喜欢对抗,很可能是因为父母一方遇事缺乏耐心、不冷静;孩子自卑的背后,也一定有位自我价值感低下,不得不靠指责、批评别人获取心理补偿的爸爸或妈妈。
孩子有缺点,先从自己身上找原因。当你站在镜子面前,发现自己脸上有灰,会马上用纸擦脸而不是擦镜子。但在生活中,父母发现孩子的问题时,却很少会积极自省。大多数父母仍愿意扮演“教育者”的身份,把成长的“自主性”交到孩子手里,出现问题,才用批评教育的方式希望为他们指出正途。这一方面是因为逃避和推托的确比承担责任更容易,另一方面相对于自我成长,父母对教育孩子更感兴趣,这就阻碍了父母对自身问题的体察和认识。所以,当父母再为孩子出现的各种状况束手无策时,有必要静下心来跟自己对话:孩子为什么会这样,是不是我在某些方面对他造成了影响?
谨言慎行,不如完善自我。托尔斯泰有句名言:“全部教育,或者说千分之九百九十九的教育都归结到榜样上,归结到父母自己生活的端正和完善上”。父母谨言慎行,处处为孩子做好榜样,孩子自然会从父母的言传身教中受益。但如果仅仅是为了教育孩子提供一个复制的样本,而非自我要求,便又走上了歧途。孩子复制的不仅仅是父母的言行举止,更重要的是这些言行背后的心境、态度、思维、品格。意识层面的言行,不足以掩饰潜意识层面的实质内容,在孩子面前惺惺作态是没用的,孩子完全有能力洞察父母的真实想法。而做父母很重要的一个境界是,既能够为了教育孩子而提升和完善自己,也明白“我是谁”比要求孩子“成为谁”更重要。一位对自我要求较高的家长,真正在意的是自我完善,而非教育孩子。
父母不该让孩子看到的4大恶习
父母对于孩子一生的影响都是重大的,父母的言行举动会直接影响到孩子的性格发展。
如果父母从来都不考虑孩子的感受一味孤行,就很容易使孩子产生一些心理上的阴影。从孩子的心理健康发育角度出发,家长在日常家庭生活中要特别注意控制情绪,专家提醒家长,以下几点情绪控制特别需要注意:
1.不要在孩子面前吵架动粗
父母在孩子面前不做任何避让地吵架动粗,或者家长与他人吵架动粗,都会让孩子产生紧张心理和恐惧感。家长经常在孩子面前大吵大闹,会让孩子精神高度不安,心理会滋生不安全的感觉。因而,家长们必须谨记不要或尽量不在孩子面前吵架动粗。
孩子的观察力和认识能力是很强的。因此,父母如果在孩子面前表现出不好的行为或态度,孩子很容易就学会并内化为他自身的社会习惯。
2.不要在孩子面前抱怨
父母是孩子的最大靠山,父母对生活的态度直接影响孩子的生活安全感和成长信心。父母经常在孩子面前抱怨生活,或者经常表露颓废的情绪,会使孩子过早接触到社会或生活方面的压力,会让孩子心理产生不安全感,对生活怀疑或颓废的生活态度可能会因此伴随孩子的成长,会让孩子身心过早受到不该承受的压力。因而,特别需要提醒家长朋友们,无论你暂时遇到多大的困难和挫折,为了孩子的健康发育,请一定不要在孩子面前抱怨生活或表露颓废的情绪。
3.不要在孩子面前责骂或批评他人
有些家长经常毫不避讳地在孩子面前责骂或批评他人,这些家长以为,孩子年幼不懂事,在他们面前责骂或批评他人对孩子没有什么影响。事实上,这不仅是一种非常不好的处世方式,更是一种有害于幼儿健康成长的不良教育方式。这样的行为会让孩子对于家长日常正规教育产生怀疑,也会让孩子因此学会这种不良的处世方式,会扭曲孩子的心灵,让孩子的心理健康受到极大的影响。
4.不要用偏激语气来表达对事物的看法
一些家长朋友性格比较极端,对事物的看法也比较偏激,往往会在孩子面前无所避讳地发表过激的言论。心理专家认为,家长过激的言语和情绪会让孩子的心理也往偏激的方向转化,会对孩子的性格塑造和心理发育产生不良影响。因而,为了孩子的心理健康,不要在孩子面前用偏激的语气来表达对事物的看法。
孩子的性格往往在潜移默化之中受父母的影响,如果想让自己的孩子更加优秀,父母就应先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以身作则,让孩子健康成长。
说话的确是一门艺术。不同的语言在不同场合,从不同的人嘴里说出来效果是截然不同的。
你平时有注意过自己和孩子的说话方式吗?有没有觉得有哪些不妥当的地方呢?今天帮主给大家精选的这篇文章就像一面镜子,让我们一起来细数下那些和孩子说话时不该踩的“坑”!
良言一句暖三冬,恶语伤人六月寒。语言的力量真的很神奇,父母的一句话可以成为温暖孩子一生的阳光,但是也会成为没有烟火的武器,对孩子造成不好的影响。
以下5句父母最不应该对孩子说的话,新的一年,哪怕让它烂在肚子里,也不要再对孩子说啦!
给孩子贴负面标签的话
“你怎么总是这样,做事毛毛躁躁?”
“你怎么这么胆小呢?见了叔叔阿姨也不招呼?”
“你总是这么马虎呢?”
“你怎么这么笨呢?这么简单的题都做错!”
我们家长一旦生气,就会情不自禁地给孩子贴各种标签,什么“笨蛋”“自私鬼”“捣蛋鬼”各种负面词语当着孩子的面脱口而出。父母可能从未意识到,当一个人被贴上某种标签时,他就会作出自我印象管理,使自己的行为与所贴的标签内容相一致。这就是“标签效应”。
大人随随便便的一句负面评价,会在孩子幼小的心里埋下了自卑的种子,会给孩子很强的心理暗示,孩子很有可能朝着这个暗示的方向发展,最终成为父母嘴里的那种孩子。
恐吓孩子的话
“等你爸爸回来,看他怎么收拾你!”
“你再这样,马上就滚出去!”
“这是最后一次警告你!再不听话,看我怎么跟你算账!”
父母经常说这样的话,会让孩子感到不安和恐惧,缺乏安全感,从而导致亲子关系越来越疏远,越来越紧张。
此外,这类恐吓威胁的话,大都是家长一时的气话,基本上不会真的实行。这样的话一旦说得多了,孩子就不会再把父母的话当真,降低了家长的威信。孩子就会更加肆无忌惮,放任自己,父母以后再教育起来就不会收到太好的效果。
让孩子感到内疚的话
“我都是为了你好”
“你一定不要辜负我们的期望”
“爸爸妈妈做的一切都是为了你”
孩子听到这类的话,压力会很大,内心会有愧疚感。他们会为了回避内疚感主动帮父母做家务,努力学习,去取悦、报答父母。可是,孩子们是因为内疚才去认真做功课,听父母的话,而不是因为他内心想去做。
因为内疚而去做某件事的孩子,他似乎显得很乖很听话,但事实上,他学习、听话的动机已经不单纯了,这是在愧疚感的控制下为了爸爸妈妈而做出的行为,事实上他们已经失去自我了。
而且,当孩子没有达到父母的某种期望时,他们会自责,比较敏感的孩子甚至会抑郁,甚至会自残、自杀等。
敷衍孩子的话
“宝贝,你真棒!”
“我正忙着呢,一会再说。”
“别问我,去问你妈/爸。”
像“你真棒”这样笼统的夸奖,家长真的是轻车熟路。但是这句话听上去真的很敷衍啊。我们都知道夸奖是要讲究方法的,夸具体不夸全部,父母应该具体指向孩子所做的事情,有针对性地夸奖。这样孩子才会体验到这样做的愉快心情,最终会强化这种行为,把好的表现坚持下去。
当答应孩子的某个请求时,只要合情合理,就一定要将承诺变为现实。如果答应了孩子某件事转身却忘了,次数多了,孩子就再也不相信大人,还会从心底里看不起父母。
当孩子问你问题或者想让陪伴时,不要以忙为借口随便打发孩子。如果总是这样敷衍孩子,孩子就真的不会来“打扰”你了,你也就真的“清闲”了,这真的是家长想要的结果吗?
所以,希望父母能够认认真真对待孩子的每一个请求每一件事,不要总是敷衍孩子。
贬低自己或另一半的话
“爸爸妈妈没本事……”
“你爸太不像话了,那么懒,臭袜子到处乱扔。”
“你妈真的是太啰嗦了,烦死了”
教育专家的研究表明:绝大多数孩子的自卑感是由父母诱发的。父母如果能坚定自信、乐观向上,那么,孩子对未来也是充满信心的。
父母如果在孩子面前表现出自己的自卑感,就会在潜移默化中把自卑感传染给孩子。这种自卑感就像是二手烟,强迫孩子吸入,给孩子种下悲观主义的种子,越来越陷入无力感。
父母如果在孩子面前诋毁另一半,说另一半的坏话,会让孩子左右为难,对父母都不满。而且还会让孩子排斥婚姻,对亲密关系产生恐惧感。
涂磊曾说过:“说话的时候,刻薄嘴欠和幽默是两回事,口无遮拦和坦率是两回事,没有教养和随性是两回事,轻重不分和耿直是两回事。”
所以,说话有道,不要再用你的语言伤害你的孩子了。
为了配合xx周末做到每天两小时的课外书阅读,在家当xx阅读的时候,我放下所有的事情,陪xx呆在房间里一起阅读课外书。让孩子爱上阅读最简单的方法,我觉得莫过于让父母先成为爱书的人。如果父母坚持每天都看一点书,慢慢地看书会成为自己生命的一部分,然后慢慢地看书也会成为你孩子生命中的一部分…..
课外书的选择,我没有要求,xx选择自己爱看的书,(当然,xx这年龄段,像漫画之类的书己经被的撤离书柜了。)我选择看育儿类的书。各取所需,阅读的时候,相互不打扰。阅读完俩人坐在一起分享精彩。这里也给家长们提个醒:每个孩子成长经历,兴趣不同,爱看什么书没有共同的答案,你急着下指导棋,也许是扼杀天性,也许是扼杀兴趣。孩子看书有个缺点,怎么舒服怎么来,这时千万别演变为情绪对抗,他要躺在沙发上看书,你不许,他偏要,你扔书,这样一来二去还怎么看书?还有,孩子看书看快看慢,也别管,家长不要让孩子看书的时候强调读懂,认字,理解,慢读,给孩子自由,孩子自己知道如何调整的,我们不要什么事情都替孩子想,要相信他们知道如何让自己适应环境。
经常在家阅读,孩子会觉得乏味,所以偶尔我也会带xx到外图书城去阅读。外图五楼选书,四楼有个咖啡厅,我在咖啡厅办了长会员卡,xx挑选了书,可以拿到咖啡厅里阅读。咖啡厅很安静非常适合孩子来此阅读。在这里一坐就是几个小时,阅读完饿了,这里也有午餐、小吃、甜点等等。意大利面、烤鸡翅可是xx的最爱。再有就是这里的冰淇淋球了
偶尔xx也会约几个同学一起来此看书,几个孩子围在一起看书,看完书一起分享。而几个家长则另外开桌,泡一壶茶扯家常。
读一本好书,是可以和它同呼吸的,那一刻内心很轻盈,很快乐。书不会说话,但是书可以把世界打开给你。人的成长总会遇到困惑,而一本好书,可以让你在困惑的时候,好比找到一扇门,从此你不在孤单,书会告诉你,原来这个世界上还有人,曾和你为一样的问题苦恼。
我很享受跟xx交流阅读后的感言,每次他跟我分享的时候,我都会放下所有的事情,就连电话也按静音暂不接听,全心听他讲,跟着他一起笑一起骂~~~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