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源传说关于端午节的来历,归纳起来,大致有以下诸说:
1.纪念屈原
传说端午节是为了纪念战国时代楚国诗人屈原,他在五月初五这天投汨罗江自尽殉国。屈平,字原,通常称为屈原,又自云名正则,号灵均,汉族,战国末期楚国丹阳(今湖北秭归)人,楚武王熊通之子屈瑕的后代。屈原虽忠事楚怀王,却屡遭排挤,怀王死后又因顷襄王听信谗言而被流放,最终投汨罗江而死。
此说最早出自南朝梁代吴均《续齐谐记》和南朝宗懔《荆楚岁时记》。据说,屈原投汨罗江后,当地百姓闻讯马上划船捞救,一直行至洞庭湖,始终不见屈原的尸体。那时,恰逢雨天,湖面上的小舟一起汇集在岸边的亭子旁。当人们得知是为了打捞贤臣屈大夫时,再次冒雨出动,争相划进茫茫的洞庭湖。为了寄托哀思,人们荡舟江河之上,此后才逐渐发展成为龙舟竞赛。百姓们又怕江河里的鱼吃掉他的身体,就纷纷回家拿来米团投入江中,以免鱼虾糟蹋屈原的尸体,后来就成了吃粽子的习俗。看来,端午节吃粽子、赛龙舟与纪念屈原相关,有唐代文秀《端午》诗为证:“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
2.迎接伍子胥
有些说法则与吴国大夫伍子胥有关,而非屈原。
南朝萧梁时期宗懔所著的《荆楚岁时记》,是一部中国古代荆楚地区的岁时节令、风物故事的介绍文集。在该书的第卅节里头记载着:“按五月五日竞渡,俗为屈原投汨罗日,伤其死所,故并命舟楫以拯之……邯郸淳曹娥碑云,五月五日,时迎伍君……斯又东吴之俗,事在子胥,不关屈平也。”认为东吴地区的端午竞渡是为了迎接已被当时人们视为河神的伍子胥,与屈原无关。关于粽子,则有当地的记载:“乡俗午日以粽奉伍大夫,非屈原也。”
3.纪念孝女曹娥
此说出自东汉《曹娥碑》。曹娥是东汉上虞人,父亲溺于江中,数日不见尸体,当时孝女曹娥年仅十四岁,昼夜沿江号哭。过了十七天,在五月五日投江,五日后抱出父尸。
4.迎涛神
春秋时吴国忠臣伍子胥含冤而死之后,化为涛神,世人哀而祭之,故有端午节。这则传说,在江浙一带流传很广。伍子胥名员,楚国人,父兄均为楚王所杀,后来子胥投奔吴国,助吴伐楚,五战而入楚都郢城。当时楚平王已死,子胥掘墓鞭尸三百,以报杀父兄之仇。吴王阖闾死后,其孙夫差继位,吴军士气高昂,百战百胜,越国大败,越王勾践请和,夫差许之。子胥建议,应彻底消灭越国,夫差不听,吴国太守,受越国贿赂,谗言陷害子胥,夫差信之,赐子胥宝剑,子胥以此死。子胥本为忠良,视死如归,在死前对邻舍人说:“我死后,将我眼睛挖出悬挂在吴京之东门上,以看越国军队入城灭吴”,便自刎而死,夫差闻言大怒,令取子胥之尸体装在皮革里于五月五日投入大江,因此相传端午节亦为纪念伍子胥之日。
5.龙的节日
这种说法来自闻一多的《端午考》、和《端午的历史教育》。他认为,五月初五是古代吴越地区“龙”的部落举行图腾祭祀的日子。其主要理由是;(一)端午节两个最主要的活动吃粽子和竞渡,都与龙相关。粽子投入水里常被蛟龙所窃,而竞渡则用的是龙舟。(二)竞渡与古代吴越地方的关系尤深,况且吴越百姓还有断发纹身“以像龙子”的习俗。(三)古代五月初五日有用“五彩丝系臂”的民间风俗,这应当是“像龙子”的纹身习俗的遗迹。
6.恶日禁忌
在先秦时代,普遍认为五月是个毒月,五日是恶日,相传这天邪佞当道,五毒并出。据《礼记》载,端午源于周代的蓄兰沐浴。《吕氏春秋》中《仲夏记》一章规定人们在五月要禁欲、斋戒。《夏小正》中记:“此日蓄药,以蠲除毒气。”《大戴礼》中记,“五月五日蓄兰为沐浴”以浴驱邪认为重五是死亡之日的传说也很多。《史记·孟尝君列传》记历史上有名的孟尝君,在五月五日出生。其父要其母不要生下他,认为“五月子者,长于户齐,将不利其父母。”《风俗通》佚文,“俗说五月五日生子,男害父,女害母”。《论衡》的作者王充也记述:“讳举正月、五月子;以正月、五月子杀父与母,不得举也。”东晋大将王镇恶五月初五生,其祖父便给他取名为“镇恶”。宋徽宗赵佶五月初五生,从小寄养在宫外。可见,古代以五月初五为恶日,是普遍现象。可见从先秦以后,此日均为不吉之日。这样,在此日插菖蒲、艾叶以驱鬼,薰苍术、白芷和喝雄黄酒以避疫,就是顺理成章的事。并且人们还避“端五”忌讳,称之为“端午”。
7.夏至
持这一看法的刘德谦在《“端午”始源又一说》和《中国传统节日趣谈》中,提出三个主要理由:(一)权威性的岁时著作《荆楚岁时记》并未提到五月初五日要吃粽子的节日风俗,却把吃粽子写在夏至节中。至于竞渡,隋代杜台卿所作的《玉烛宝典》把它划入夏至日的娱乐活动,可见不一定就是为了打捞投江的伟大诗人屈原。(二)端午节风俗中的一些内容,如“踏百草”、“斗百草”、“采杂药”等,实际上与屈原无关。(三)《岁时风物华纪丽》对端午节的第一个解释是:“日叶正阳,时当中即端午节正是夏季之中,故端午节又可称为天中节。由此端午节的最早起源当系夏至。
而众多说法中,以纪念屈原说影响最为广泛。由于屈原的人格艺超群,人们也愿意把这一纪念日归之于他。
专家表示,婴幼儿时期是孩子神经系统发育最快、各种潜能开发最为关键的时期,确实是进行教育的好时机。早期教育核心在于提供一个教育营养丰富的环境,对孩子的大脑发育和人格成长进行“激活”,从而为其日后的发展打下一个坚实的基础。
从事早教的教师需要了解不同年龄段孩子的生理、心理特点,顺应孩子的发展规律进行相关的教育,需要循序渐进,千万不能操之过急,家长[微博]也不能不切实际地提高对孩子的期望值,从而无端地给孩子自身发展增添压力。天津婴智婴慧中心刘建勋总经理介绍说:“家长应谨慎选择对孩子的早期教育模式,在对孩子‘激活’的过程中,不论老师还是家长都要抛弃传统的填鸭式灌输知识的方法,应该通过丰富多彩的生活案例和积极有趣的课堂活动,生动形象地传授知识,让孩子在理解并掌握知识的同时,被激发思维潜力,最终达到孩子日后全方位能力的提高和主动创造和创新的目的。此外,早教机构还可以以建立爱心基金的方式去‘激发’孩子的爱心,这样不仅能够对孩子和家长进行关爱教育还能够为社会困难家庭的幼儿提供免费早教捐助,还能呼吁社会各界共同关注儿童早期的培训,让更多家庭的孩子可以进入到早教机构的课堂,享受同等的教育机会。”
少儿培训重在“启发”
随着国内教育对英语的重视,学生学习英语的年龄逐渐变小,以前从初中开始学习英语到现在小学幼儿园就已经开始学英语。但是孩子的年龄较小,心智相对不成熟,注意力不集中,好玩易动,这不是缺点更不是错误,而是孩子完全正常的生理特点。如果强迫灌输给孩子另一种语言,就会影响孩子的身心健康,学习效果达不到还会得到负面的影响。因此,少儿培训不仅要关注家庭教育,还应重视启发式教育。
有些家长让孩子背诵课文,要求孩子精确到一个词都不能少,一个词都不能错。但是这种背诵,只能让孩子的注意力集中到文字的编排层,并没有深刻到对这篇文章的理解层面。当然有些孩子是先理解后背诵的,但如果单单把书丢给孩子,让其背诵,家长检查,学习只能停留在大脑的浅表层,这种背诵,遗忘非常快。所以建议家长让孩子多去理解地背诵,将语言的信息全部都理解了,经过思考,这样传达出来的信息才是真正属于孩子自己的。因此,少儿英语的学习主要在于启发,在这个时候,老师在关键的地方给学生指点一下,学生就有很大收获,这样才能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如果学生没有经过自己反复思考,没有急切的求知欲望,教师就先不必给学生讲课,应该培养学生独立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1.培养孩子的兴趣和自信心。遵循孩子的天性,不强迫,不命令,不填鸭。在愉快的环境中对孩子进行知识的输入,对孩子的每一点小小的进步给予鼓励和赞赏。
2.挑选正规的教育机构。儿童教学培训机构很多,在挑选时需注意了解该机构的教学方法和师资力量,选择理念科学的教学机构非常重要。
3.母子同学、母子同乐是成功学习的一大诀窍。很多父母只是让孩子学习,自己不学,这样就很难有好的效果。母(父)子同学,这样才可能真正建造一个学习环境。同乐才可能给父母和孩子提供一个巨大的学习动力。
随着时间的推移,宝宝满1岁了,在接下来的一年里,你知道宝宝的认知能力将会出现什么变化吗?
当娜娜妈妈看着自己20个月大的女儿从睡梦中醒来,她静静地靠在女儿的栅栏床边,女儿拉着妈妈的手指头,看着妈妈的眼睛,说了句:“下午好”。这句短短的问候,让娜娜妈妈忽然间感觉到女儿长大了,她已经开始溶入这个世界,和这个世界建立起越来越多的联系。
宝宝进入1~2岁这个年龄段时,与外界进行沟通和理解外面世界的能力以飞速在发展。她那一刻不闲的大脑正在逐步熟悉一系列的技能——认知、社会交往、运动等。那么1~2岁宝宝在认知能力上究竟出现的哪些飞跃呢?
聪明第一步:宝宝记忆力大增
飞跃:日渐增强的记忆力在这生命的第二年里为宝宝的各项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包括说话、模仿、假想游戏等。小家伙们已经能够记忆更多的内容,记忆内容也能保存更长的时间。比如,宝宝能够回忆起昨天或前天发生的事情、片段。这种记忆力让宝宝渐渐具备了从众多事物和现象中抽象出基本概念的能力。抽象思维的能力使宝宝能够与外在的世界建立起更加复杂有效的联系。
促进记忆力发展的方法:对宝宝喜欢的图书,爸爸妈妈可以和宝宝一起反复朗读,宝宝喜欢的歌曲,爸爸妈妈和宝宝一起多次吟唱,一起回忆生活中发生过的有趣的事情,说话时总是先称呼宝宝的名字,看着宝宝的眼睛,目光交流。这些方法都有利于宝宝记忆力的增长。
聪明第二步:宝宝开始连词成句
飞跃:在生命的第二年,宝宝的词汇量也在迅猛增长。刚满1岁的时候,宝宝还只能说一两个词,到1岁半时,宝宝就能够说50个词,并呈级数增长。宝宝开始把词连成句子,而且宝宝的理解能力远远超出自己的表达能力。当爸爸妈妈说“逛街去”,宝宝就会去拿鞋。到宝宝2岁时,她就能够听从一些简单的指令,比如爸爸妈妈说“去拿本书”,宝宝就会去把书拿过来。
促进语言能力发展的方法:爸爸妈妈为宝宝连续讲述自己每天做的事情和活动,这种描述能够为宝宝呈现出大量的词汇,让宝宝获得丰富的语言资料和日常的对话伙伴。
聪明第三步:宝宝注意到事物的异同
飞跃:对1岁的宝宝来说,那只“汪汪”叫的小毛狗和那只“喵喵”叫的小花猫看起来几乎是一样的。到2岁的时候,宝宝就能够分辨狗和猫的差异,卡车和公共汽车的差异。与此同时,宝宝能够根据物品的用途来给物品配对,比如茶壶和茶壶盖子是放在一起的,洋娃娃和项链是放在一起的。这些都是宝宝认知能力发展的表现,说明宝宝开始为周围世界中的不同物品分类并根据它们的用途来理解其相互关系。
促进分辨能力发展的方法:平时跟宝宝说话时,说清物品的名称,把物品按类别归类。爸爸妈妈可以帮着宝宝一起根据玩具的形状、颜色、用途来归类。小宝宝刚开始可能无法自己来完成,但是他会理解你说的话,并学会分辨哪些是相同的,哪些是不同的。
聪明第四步:宝宝对数量有所知晓
飞跃:在这个年龄,宝宝能够区别出少与多,她刚开始理解数词是跟数量相关的词语。到2岁的时候,宝宝能够明白1就是指一个物体,2、3等数词就表示多个物体,真正计数还要到更大一些才会。
促进识数能力发展的方法:爸爸妈妈在餐前,可以和宝宝一起摆桌子,一起数出3个碗。给宝宝扣纽扣时,一起数出扣上的4颗扣子。发饼干时,一起数出2块饼干。可以使用一些简单的形容数量的词,比如“许多”、“少”等。
聪明第五步:宝宝察觉到空间关系
飞跃:如果你给1岁的宝宝两块积木,他很可能把积木拿起来敲打着玩儿,到2岁的时候,宝宝就能理解物体之间可以构成一些空间关系,宝宝会把两块积木搭在一起,同时,能够根据积木的形状放进圆形、三角形、方形、菱形的空格中。
促进宝宝空间认知能力的方法:爸爸妈妈可以鼓励宝宝以各种方式体验自己的身体在空间中移动,他会明白上面、下面、中间这些表示空间方位的词的含义。给宝宝提供一些容器和填塞物,宝宝会很高兴地往容器中装填塞物,再把填塞物倒出来,或者准备一些2、3块的木板拼图,宝宝也会很开心地炫耀一下自己的空间技能。
为了把孩子教育好,负责任的父母会买很多关于家庭教育的书籍,会在网上向过来人学习教育经验,各种各样的观点不断的输入我们的大脑,这时候就需要家长有强大的辨别能力了。
下面这3条关于学习的谎言,家长千万不能听信,否则后悔都来不及。
1
天天不学习,成绩照样好
每次考试成绩出来,菠菜老师都会喊几位成绩下降明显,或者成绩总是上不去的学生谈话。他们的回答通常带着一丝无奈:同桌每天跟我一样玩,上学听着歌,周末出去打打球,真羡慕他,整天不学习成绩也能这么好!
这让我想起我的初中同学小刚,他就是典型的学习上吊儿郎当,但是每次考试都考很好的那种“学霸”。刚子上课的时候,会跟周围人传纸条聊天,或者干脆在耳朵里偷偷塞一个耳机睡觉,嗑瓜子、发呆、睡觉、捣乱……一切与上课无关的事情他都做尽了。
直到后来一次班主任在班会上说:你们别看他整天不学习,一副玩世不恭的样子,家访的时候他妈妈告诉我,小刚回家话很少,吃完晚上就开始学习,几乎每晚都学习到凌晨才睡,习题册写完一本又一本,辅导书看了无数遍……别人只是没在你们面前努力而已,而你却信以为真了。
就像那些成功学案例的书,他们只会给个结果,却不会说出他们是如何努力的。所以家长们请你告诉孩子,学习从来就不是一件不劳无获的事,只有拼尽全力,才能看起来毫不费力。
2
父母学问高,孩子不管也优秀
我曾说过这样一句话:一个优秀孩子的背后,一定站着更为优秀的父母。家长深以为然,可最近有一位妈妈就来找我“问罪”了,她说:我听了你的话,每天都盯着孩子学习,可是我文化水平有限,也帮不了孩子什么,他的成绩还是没有起色。
其实这位母亲是用错了方法,你盯着的是孩子作业是否完成,别人父母关心的学习习惯;你只是叫孩子上课仔细听讲,而有远见的父母却在教孩子如何高效利用课堂;你抓孩子学习的时间,而优秀的父母更看中时间管理的能力。
父母是否优秀,跟学历无关,而是跟方式方法相关。不然的话,博士的子女一定高学历,没文化家庭的孩子一定是文盲,社会显然不是这样的。老舍的母亲不识字,却近乎严苛地教孩子做人,倾其所有供其读书,老舍的成就与母亲的学问之间并无关系。
千万别再相信放任孩子,他也能成才的谎言,也别再怀疑自己文化水平不高,就养不出人中龙凤,没有什么是命中注定的,只要你用科学方法去管教,孩子不可能不优秀的。
3
国外学习轻松,压力小
之前看《人性的弱点》,里面有句话很有感触:人总会放大自己的不幸,而忽略拥有的美好。一提到中国教育,很多家长都嗤之以鼻,总觉得国外教育更好,隔三差五的假期,三点钟就下课,课堂形式也很轻松,于是只要有机会就会把孩子送出国。可是国外的教育真的是轻松、快乐的吗?
美国下课早,但是孩子放下书包,就要背着乐器去上兴趣班,而如果你不花大价钱去学习才艺,参加社会活动丰富自己的简历,那么几乎是不可能上名牌大学的;
英国的夏令营,除了白天6小时满满当当的课程,晚上还有2小时的活动课。仅从时间上和制度上,就没有所谓的轻松和自由。
再拿新加坡来说,他们的中小学教室后面时常悬挂着一把戒尺,据说孩子表现不好,老师是要照手心打三下,不过要两个老师在场才能执行。孩子们除了要学习专门课程以外,还需要学习艺术、语言等领域,充分开拓孩子的天赋。
其实在哪都一样,只有加倍努力才能取得好成绩。让孩子快乐成长无可厚非,但学习的过程一定是辛苦的,寓教于乐的教育方式,并不意味着孩子课外不需要复习,不需要刻苦学习。
有项数据研究,要想在一个领域取得成就,必须要花2万个小时积累。还是那句话,学习从来就不是一件轻松的事,国外也一样。
任何学习,都是一场艰苦的付出,不过收获更多。孩子在学习过程中培养起来的自学能力,阅读能力,细心耐心等这些优良的品质是会伴随一生的,是日后成功的基石。
而且不也正是因为学习苦,因为没有捷径,才显得弥足珍贵吗?
经常接到咨询电话:“我到底该关注孩子多少才对呢?”
关注多少?恐怕还真不好把握。
有一天,上小学三年级的儿子很严肃地对我说:“妈妈,你总问我作业写完了没有?这是对我的不信任。”不像以前家里有孩子一堆,父母精疲力竭地忙着养家糊口,哪有多余的时间和目光给孩子呢!而今,一个孩子就像聚光灯下孤独的小可怜,无数的目光情不自禁都会再给他加上一把温。
到底该关注多少?确确实实是个不大不小的问题。慢慢地,我琢磨出一个小诀窍,叫做“放手不放眼”。“放手”,就是家长要松开充满爱意的大手,只要孩子能做的,可做的,都让孩子自己做,让他满心都充满了使命感和你对他的信任!“不放眼”,就是说,你要学会留心孩子,在“润物细无声”中关心孩子,不光是用眼,还要用“心”。用心了,你停留在孩子身上的“目光”才会恰当――太多了,会让孩子烦,让他觉得是一种负担,觉得大人不相信他。太少了,孩子会认为你不关心他,冷落他,不爱他。
孩子摔倒了,家长该不该扶起?这是好多人讨论过的一个话题。有人说,人家国外的家长做得好,孩子摔倒了绝对不能扶,让他自己爬起来,以此培养孩子坚强、独立的性格。也有的家长说,一定要赶快把孩子扶起来,万一摔伤了能尽快处理。
此时,不妨试试“放手不放眼”法。首先,应该顺应孩子的天性,放手让孩子去玩,不小心碰了,摔倒了,你可以远远地、偷偷地看着孩子,说服自己,要沉住气,然后,等孩子自己爬起来,你可以走上去趁机表扬一下孩子,也可以装作不知道。如果孩子摔得特别厉害,你得赶紧看看孩子摔坏了没有,及时处理,让孩子感觉到你的爱和关心,让孩子学习到怎么关心别人。也许下次你不小心受点小伤,“哎哟”一声的时候,孩子也会走上前,向你表示他的关心呢!
看完了这篇文章的家长都说:它改变了我的很多观念,我只后悔太晚读到它!翟老师希望,你看完此文后有所思有所收获即好。
好了,先来做道选择题吧!
A、男生:18岁考入北京大学物理系,本科毕业后进入美国爱荷华大学物理与天文系攻读研究生。28岁通过答辩获得博士学位……
B、男生:贫寒农家子弟,以优异的成绩考入省级重点高中,高中期间成绩优异,被评为省级三好学生,全国物理奥数二等奖,后考入省属重点大学攻读生物技术专业……
C、男生:初中体育成绩优异,凭借长跑特长,进入重点高中,高一时七门功课不及格,从学校退学……
D、女生:七岁父母离异,随母亲生活,成绩优异,组织能力强,顺利升入省级重点高中,从初中起担任班长,一直到高中毕业,高中学校辩论赛最佳辩手,省级优秀学生干部,与同学老师关系融洽,考入澳门科技大学……
E、男生:4岁选入申奥形象大使;4岁学习钢琴,师从中央音乐学院著名钢琴教授韩剑明;8岁学习书法,师从清华大学方志文;获奖无数,10岁加入国家冰球队,读人大附中并留学美国……
这几个学生你最喜欢哪一个?按照你喜欢的程度做一下排列?为什么?站在什么角度排列的?
这几个人都是真实的案例,这只是一个简况,有一点需要说明:这仅仅是个案,并不是所有有这样经历的人都是这样,小编只是凭借这几个案例说明我们要说明的问题。
第一位是卢刚;(1991年11月1日就读于美国爱荷华大学的中国博士留学生卢刚开枪射杀了3位教授和副校长安-柯莱瑞以及一位和卢刚同时获得博士学位的中国留学生山林华,在枪杀五人之后,卢刚随即当场饮弹自尽的枪击事件)。
第二位是马加爵;
第三位是韩寒;
第四位是一所重点中学的学生,也是一个真实案例,一个非常优秀的女生,组织能力非常强,很会与人相处,人缘也很好,是全校老师和家长公认的好学生,当时高中毕业时她妈妈是做为优秀毕业生家长在全校做发言的。谁都没有想到,在外人眼里这个优秀的孩子居然跳楼自杀,当这个消息传到学校以后,孩子的任课老师、校长等都非常受打击,都觉得他们的教育很失败。
第五位就是李双江之子李天一。
让孩子提前学习,避免“输在起跑线上”,但是违背规律的学习,最后带来的不仅仅竞争中快和慢的问题,而是跑偏方向或者跑反了的问题。
孩子,你慢慢来。你独一无二,与众不同,你有权以自己的思想主宰成长。
孩子,你慢慢来。春天开花,秋天结果,成熟需要时间。小神童和小超人的人生,并不样样领先。
人生不是短跑,也不是中长跑,是一场马拉松——马拉松从来没人抢跑,因为绝不会“输在起跑线上”。所以孩子,你一定要慢慢来!
允许孩子慢慢成长,别再相信“赢在起跑线上”的谎言!这恐怕是当前最着急,最不能慢慢来的事。
孩子有自己的成长规律,比如3岁是直觉思维期,5岁才有形象思维,大班的孩子才开始出现逻辑思维的萌芽,8—12岁是记忆力最好的时期。
一项研究表明,在学前班认识较多汉字的孩子,一年级的语文会领先其它孩子,但是到了二年级,水平就与其它孩子持平了。
再以画画为例,8岁的孩子才能按大人的视角观察临摹,在这之前孩子画画只是直觉思维的自我表达。让太小的孩子学习绘画技巧,告诉孩子太阳应该是圆的,云朵应该是白的,且不说这是对想象力的扼制,至少是一种浪费时间。
“美术教育中深受其害的就是社会上的这些考前教育。8笔画苹果,几笔调色彩,目的是为了应试,”清华美院教授方晓风在一次学术会议上说,直接的后果是学生临募能力强,表达能力弱,当然产生不了大师。
幼教专家说,现在很多孩子三岁开始学轮滑,其实孩子的骨骼并没有发育好,轮滑会伤害到身体。太早学芭蕾也是一样,对孩子的骨膜等等都是挑战。
“别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是精明的商家发明出来的一句广告语,”专家说,“家长被高考绑架还可以原谅,但是如果被广告左右就太不合格了。”
兴趣班的使命就是把孩子送进名校。孩子们多才多艺,但却并不享受自己的爱好。“很多钢琴十级的孩子发誓再也不碰钢琴,他们不觉得音乐是终生的伴侣,因为音乐夺走了他们玩乐的时间。”一名专门教授钢琴的老师无奈地说。
“有时候仅仅是因为太早,太急,家长反而把孩子的兴趣扼杀了。”一所小学校长讲了一个学生的亲身经历,“这个孩子来报名的时候,问我,你们学校要不要学奥数的,我说不学。她拍着手说太好了,我听到奥数就想吐。到了初中,老师发现她的数学天分,开始让她接触奥数,最后这个孩子对奥数非常着迷,拿到了大奖。”
同样学奥数的孩子,一批孩子曾参加国际奥数比赛并获得一等奖,载誉归来时,主管基础教育的教育厅副厅长请孩子们谈感言,有一个孩子说,“我这辈子再也不要碰奥数了。”
教育界已经认识超前教育和强化教育的严重后果。最近,教育部发布《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公开征求社会各界意见。《指南》很具体地列举了各个年龄段幼儿的学习和发展目标。例如,5~6岁学龄前儿童,只需“能通过实物操作或其他方法进行10以内的加减运算”,并没有标明这个年龄段的孩子须认字,只说明“在阅读图书和生活情境中对文字符号感兴趣,知道文字表示一定的意义”。
专家认为,《指南》的主要目的,是遏制“拔苗助长”。
事实上,在许多国家,超前教育都是被禁止的。学者杨佩昌最近撰文《德国宪法禁止学前教育,别把孩子大脑当硬盘》。他说,欧洲许多国家都有相似立法,德国甚至把这一条写进基本法里,禁止家长在幼儿园的教学之外给孩子补课。
“让孩子一开始就进入快跑通道,非常不人道。”杨佩昌介绍说,德国的教育是一种逐渐加速的做法:幼儿园不学专业知识,而是教一些基本的道德伦理,学会与人相处,重要的任务是玩得开心;小学也只是学一些非常简单的知识(对中国小学而言),到了中学才开始进入跑步通道,但依然还是慢跑。由于德国没有统一的高考,所以学生压力并不太大。只有到了大学,真正成年了,才开始进入快跑通道。到了这个时候,终于有了竞争,也才显示出每个人之间的差异。
“如果从幼儿园就开始快跑,需要跑几年的幼儿园、12年的中小学,那么到大学就精疲力竭了,大家都想休息喘一口气。所以,你看看中国大学生发展后劲不足,原因就在此。”杨佩昌说。
最后,我们再来回答几个问题:
1、我们为什么生孩子?
2、做为父母我们需要一个什么样的孩子?
3、我们应该给孩子什么样的教育?也就是对孩子最重要的教育是什么?或者说教育的核心是什么?
4、目前孩子最缺失的教育是什么?
让孩子快乐幸福是每一位父母共同的心愿,但是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随着我们的功利心不断的膨胀,把自己未完成的心愿寄托到孩子身上让孩子替你完成;因为你的工作不如意,就一定要让自己的孩子将来要超过你;看到邻居家孩子考上重点高中,你就忙着给孩子报奥数班,看到同事家的孩子考上清华大学,你又开始忙找老师给孩子补习。让孩子失去童年,失去快乐,失去自由,失去健康,最终不堪重压,采取最极端的做法:毁灭自己!等到那时候一切都悔之晚矣!
所以,让孩子幸福快乐,健康成长是我们对孩子的希望,所以考试考得怎么样不重要!让孩子珍爱生命,不仅珍惜自己的生命,同样要珍惜别人的生命,所以活着是最美好的事情,不论什么样的事情和生命相比,一切都是“浮云”,健康快乐的活着是最重要的事情。
再与大家分享央视著名主持人张泉灵在微博中的话,以此共勉:“保养好自己身体,老了别给孩子添麻烦。教育好自家孩子,大了别给社会添麻烦。”
现在的孩子都是家中掌中宝,想吃什么吃什么,但是妈妈注意。孩子不要过于吃这些食物哦!
1.鸡蛋
鸡蛋虽然是营养成分比较全面的食品,但若吃的过多,会增加体内胆固醇的含量,容易造成营养过剩,导致肥胖,还能增加胃肠、肝肾的负担,引起功能失调。故儿童吃鸡蛋每天不宜超过3个
2.人参
目前,市场上有不少人参食品,如人参糖果、人参麦乳精、人参奶粉、人参饼干以及人参蜂王浆等等。
人参有促进性激素分泌的作用,儿童食用人参会导致xing早熟,严重影响身体的正常发育。
3.桔子
桔子虽然营养丰富,但含有叶红素,吃得过多,容易产生”叶红素皮肤病”、腹痛腹泻,甚至引起骨病。故儿童吃桔子一天不宜多于中等大小的4个。儿童缺铁不仅会发生贫血,而且还会影响智力发育。
4.果冻
果冻不是用水果汁加糖制成的,而是用增稠剂、香精、酸味剂、着色剂、甜味剂配制而成,这些物质对人体没有什么营养人价值,却有一定毒性,吃多或常吃会影响儿童的生长发育和智力健康。
5.泡泡糖
泡泡糖中的增塑剂含有微毒,其代谢物苯酚也对人体有害。再者,儿童吃泡泡糖的方法很不卫生,容易造成胃肠道疾病。
6.菠菜
菠菜中含有大量草酸,草酸在人体内遇上钙和锌便生成草酸钙和草酸锌,不易吸收而排出体外。儿童生长发育需要大量的钙和锌,如果体内缺乏钙和锌,不仅可导致骨骼、牙齿发育不良,而且还会影响智力发育。
7.咸鱼
各种咸鱼都含有大量的二甲基亚硝酸盐,这种物质进入人体后,会转化为致癌性很强的二甲基亚硝胺。
研究表明,在10岁前开始常吃咸鱼,成年后患癌症的危险性比一般人高30倍。故儿童不宜常吃多吃咸鱼。
8.浓茶
浓茶中含有大量鞣酸,鞣酸在人体内遇铁便生成鞣酸铁,难以被人体吸收,容易造成人体缺铁。
9.豆类
豆类含有一种能致甲状腺肿的因子,可促使甲状腺素排除体外,结果体内甲状腺素缺乏,机体为适应这一需要使甲状腺体积增大。
10.罐头
罐头食品在制作过程中都加入了一定量的食品添加剂,添加剂有微量毒性,对成人影响不大,对正在发育时期铁儿童却有很大影响,不仅估损害身体健康,而且容易造成慢性中毒,故儿童不宜多吃罐头。
11.糖精
目前。儿童食用带甜味的食品和饮料,很多加入了糖精。据研究表明,大量食用糖精会引起血液、心脏、肺、末梢神经疾病,损害胃、肾、担、膀胱等脏器。因此我国规定在病人和儿童食品中不得使用糖精。
12.方便面
方便面含有对人体不利的食用色素和防腐剂等,常吃或多吃容易造成儿童营养失调、影响生长发育和身体健康。
13.猪肝
猪肝含有大量的胆固醇,儿童常吃或多吃猪肝会使体内胆固醇含量升高,成年后容易诱发心脑血管疾病。
14.葵花籽
葵花籽中含有不饱合脂肪酸,儿童吃多了会消耗内大量的胆碱,影响肝细胞的功能,还能造成因”津亏”而引起的儿童干燥症。
15.可乐饮料
可乐饮料中含有一定量的咖啡因,咖啡因对中枢神经系统有兴奋作用,对人体有潜在的危害。
由于儿童各组织器官尚未发育完善,抵抗力和解毒功能弱,危害会更大一些,所以儿童不要多喝可乐饮料。
16.爆米花
爆米花含铅量很高,铅进入人体拊损害神经、消化系统和造血功能。儿童对铅解毒功能弱,常吃多吃爆米花极易发生慢性铅中毒,造成食欲下降、腹泻、烦燥、牙龈发紫以及生长发育改组等现象。
17.烤羊肉串
羊肉串等火烤、烟熏食品,在熏烤过程中会产生20-苯胺和3.4苯并芘等强致癌物,儿童常吃或多吃这些焦化食品,致癌物质可在体内积蓄而使成年后易发生癌症。
18.巧克力
儿童食用巧克力过多,会使中枢神经处于异常兴奋状态,产生焦虑不安肌肉抽搐、心跳加快影响食欲。
19.动物脂肪
儿童常吃或多吃动物脂肪,不仅会造成肥胖,还会影响钙的吸收利用,日久容易造成缺钙而引起疾病。
20.食盐
儿童食盐每日不应超过5克,如果食盐很多,成年后就容易发生高血压、冠心病、胃癌等疾病。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