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到底随谁的姓,你想好了吗?昨天,看了一篇报道:两个独生子女婚后有了爱情的结晶,本来是喜事,可是两家老人为了争夺孩子的“冠姓权”不仅拆散了一个原本幸福的家庭,孩子也在大人们的抢夺中被摔到地上,摔成了比较严重的脑震荡,将来会不会影响智力现在还无法预知。
现在适婚的独生子女越来越多,于是第一个孩子(好像两个独生子女成婚,婚后可按规定生育两个孩子)随谁姓的问题就成了两家的争论的焦点。可能对于孩子的父母来讲,这不是一个问题,毕竟他们年轻,思想比较开放,随谁的姓都可以。可是对于某些老人来讲,这个问题就严重了,尤其是男方的父母。千百年来,孩子都是随父姓,现在如果孩子随了母姓,他们就会认为儿子给祖宗丢脸了。于是,他们就会百般阻挠,就像这个报道中的男方父母一样,以断绝父子关系来要挟,必须要让孩子随父亲的姓。而女方的家庭也以新社会了,国家没有规定孩子一定要随父亲的姓为理由,强烈要求孩子要随母亲的姓。就这样争来打去,谁都不愿意妥协,那么最终的结局就只有离婚一条路可走,可是离婚的时候,两家还会争夺孩子的抚养权。本来原本幸福的一家呀,就这样成了陌路,甚至仇人!可是最无辜的孩子却没有任何的发言权,因为她才刚刚出生。
其实,我倒想问问这两家老人,相比儿女的幸福、孩子的健康,一个姓氏真的就那么重要吗?难道除了离婚可以解决争端,就没有别的路可走了吗?孩子随了父姓,就可以光宗耀祖了吗?孩子随了母姓,就意味着娘家从此有后了吗?我看不然!
其实针对这个问题,除了离婚,摔伤孩子,我到认为可以有两条路可以走:
第一,如果小夫妻两个事先协商好了随谁的姓,那么就随谁的姓,先不必理会老人的意见,以后再慢慢给老人做工作,如果一方老人的工作实在做不通,那么为了两家的和睦以及孩子的幸福,只好委屈小夫妻要采取第二个办法了。
第二,几年后,再生一个孩子,孩子随另外一方的姓,这样不就皆大欢喜了嘛。虽然小夫妻可能会苦些,累些,可是想想这么做以后,两家老人都高兴了,孩子们也有了伴儿,那么再苦再累也值了。总比现在这样,家散了,孩子伤了要强许多吧。
我相信以后会有更多的人会遇到孩子“冠姓权”的问题,希望这个时候父母们,尤其是老人们要冷静,毕竟姓氏是次要的,孩子们的幸福才是最重要的。
孩子到底随谁的姓,你想好了吗?
她带着儿子去赶集,儿子兴奋地喊,妈妈快看小鸡!
妈妈说,快看大鱼。她本意是想补全儿子的话(因为卖鸡的跟卖鱼的都在一起)。
儿子在客厅里快速地跑来跑去,因为他刚刚2岁,头一次这么快速地跑。他一边跑,一边兴奋地仰着脸看着妈妈,期待点什么...
妈妈刚下班,很疲惫,终于说话了,“来,儿子别跑,我给你剪指甲”
区域活动时间,小宝在幼儿园走廊里面东奔西跑,看见老师走过来,他跑得更欢实了。
老师远远喊了一句,“你怎么老不穿鞋?妈妈已经为这个事情打了好几次电话了”,小宝把满肚子想告诉老师的新发现就只好咽了回去。
回到班里,刚推开门,“小宝先去洗手,小宝第一个回来喝水,小宝真准时。”想找人述说的小宝扭头就走开了,“我讨厌洗手、喝水”
扭头到了沙池,老师职业地迎过来,“我们在玩沙子,你要来吗?”,小宝厌恶地嘟哝着,我知道你们在玩沙子。
大人啊!你们多么怕自己没用啊!不能帮孩子剪个指甲、喂个饭、穿个鞋,你就觉得自己毫无用处,实在不行,帮孩子表达两句话,不然,自己为什么活着?
你只是在刷你自己的存在感,与孩子无关。再好的硬件,再热情的堆笑,那都不能叫做陪伴,叫做干扰。
也或者,当时的你实在找不到别的话说,那句话是你最熟悉、不用过脑子的,那么,请你闭嘴,好吗?浮躁的时候就什么都忍住不说,静静地听听对面那个人,他在想什么?他眼神里面有什么不一样?他在关注什么?
1月1日,国家“全面二孩”政策正式执行,这意味着将有更多的家庭迈入“二孩时代”。 再加上近日《二胎时代》首播引发争议,二宝谁来带成了爸妈需要直面的问题,你觉得有了二宝的家庭谁是带娃的主力军?
排行1:姥姥带家庭关系好处
如果要二孩,我会让孩子姥姥来带,从我家第一个孩子的经验来看,婆媳之间更容易因为孩子产生矛盾,而姑爷和岳母之间相处起来则相对容易。
排行2:奶奶带孩子放心
夫妻俩忙于工作,实在没精力和时间再带孩子,再加上,孩子姥姥不识字,根本没办法给孩子良好教育,还是选择让奶奶带,不管怎么样,还是自己家的老人来带孩子父母最放心。
排行3:妈妈带经济上节约
如果我生二孩,这个不用想了,肯定就是我辞职,在家做专职妈妈了。老人带孩子还是有很多弊端的,年迈和心有余而力不足是一个不可逾越的山。我觉着自己带孩子,是经济上最节约的一种方式。
排行4:保姆带省得老人受累
我们的父母劳苦辛勤了一辈子了,到老了,该享福了的时候,为什么非要让他们再受累照顾我们的孩子呢?但是如果父母一方带,家里少了份收入,多了份开销,实在养不起。所以不如请保姆带,既能保住妈妈事业,又能让老人有自己的生活。
建议:隔代教育3做到
1.不论自己带还是老人带,请多一份宽容的同时,尽量坚持自己的原则;
2.坚持自己育儿方式的时候,请技巧性地直接表达自己的观点,更让老人信服。
3.如果父母对老人的教育观念不赞同的话,可以尝试私下和自己父母沟通,爱人的父母由爱人负责沟通。
提醒:幼托班托儿并非越早越好
在孩子还没有生活自理能力之前,交给外人带就必然存在风险。对于幼托机构,在决定送孩子去之前,应该做一番详细的考察。包括该机构的口碑,环境,老师和看管人员的素质。如果没有办法确定,可以在早上去该机构门口问一些送孩子的家长,他们是最有发言权的人哦。
我在台湾还没有读完小学就跟着父亲举家搬迁到了美国。进入中学后,我开始叛逆;然后就变成了一个让老师头痛的孩子:调皮、厌学、爱做白日梦,每天憧憬的就是变成一个像舒马赫那样的赛车手。所以,我的成绩很糟糕,不知道什么时候开始,变成了雷打不动的“C”,这让教过我的所有老师都无计可施。
刘墉终于忍不住找我谈话了,在我12岁之后,我可以直呼他的名字,当然我想叫他爸爸他也很欢迎。鉴于他对我一直比较宽松,所以我多半时侯称呼他为爸爸,偶尔觉得心情不好的时候才会叫他刘墉。
现在他要就我的学习成绩与我展开讨论,我的心情就开始不好了。他先是冲我意味深长地笑了笑,这个笑容在我看来很阴险。他对我说:“你的老师告诉我,你现在整天梦想着当舒马赫那样的赛车手,变得不爱学习了,对吗?”
“是的。”我感觉他的话里有一些鄙视的成分,这是对一个14岁少年尊严的莫大侮辱。我有点挑衅地说:“舒马赫是我的偶像,他像我这么大时成绩也很糟糕,他还考过零分,现在不照样当了世界顶级赛车手?”
刘墉突然爽朗地笑了起来,那笑声让我觉得更阴险了:“他考了零分,当了赛车手。可是,你从来就没有考过零分啊,每次都是‘C’。”说完,他的手从背后亮出来,冲我扬了扬手中那张成绩单。
他竟然笑话我没有考过零分?我真的觉得自己受到了侮辱。我咽了一口唾沫,从喉咙里发出低沉的声音:“那么,你希望我考个零分给你看看吗?”他往椅子背上一靠,摆出一个坐得很舒服的姿势,笑了:“好啊,你这个主意很不错!那就让我们打个赌吧,你要是考了零分,那么以后你的学业一切自便,我绝不干涉;可是,你一天没有考到零分,就必须服从我的管理,按照我的规定去好好学习。如何?”
我们很认真地击掌为盟,我在心里已经开始窃笑不已了,我觉得自己遇到了一个天底下最可爱也最愚蠢的父亲。
“但是,既然是‘考’,那就得遵守必要的考试规则:试卷必须答完,不能一字不填交白卷,也不能留着题目不答,更不能离场逃脱,如果那样的话即视为违约,好不好?”这还不简单?我的心里发出快乐地鸣叫,不假思索地答道:“没有问题!”
很快便迎来了考试。发下试卷后,我快速地填好自己的名字,开始答卷。反正这些该死的试题我平时就有五分之三不会,考个零分不是什么难题吧?
第一题是这样的: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指挥美国人民反击纳粹的时任总统是谁?下面有三个备选答案:卡特、罗斯福、艾森豪威尔。我知道是罗斯福,却故意在答题卡上涂下了艾森豪威尔的名字。
接下来的几道题都是如此。可毕竟试题是按先易后难的原则出的,试题的难度不断增加,甚至很陌生。在做后面的题时,我并不知道哪个是正确答案,所以答题时就开始犯难;但按照约定,我又不能空着不答,最后我只能硬着头皮,像以往那样乱蒙一通。
走出考场,我忽然发现自己手心里竟然出了汗。我第一次感觉到,原来考零分也很难!我的心情开始沮丧,因为我觉得自己极可能在乱蒙的时候蒙到了正确答案,如果那样的话,我就考不了零分了。
试卷结果出来了,是可恶的“C”,而不是可爱的“O”!灰头土脸地带着试卷回家,刘墉笑眯眯地走过来,提醒我,“咱们可是有约在先哦,如果你没有考到零分,你必须听从我的指挥和安排。”我低下头,暗骂自己不争气,竟然连个零分都考不到。同时也在心里作好了最坏的准备,他还能怎么指挥我?无非是让我好好努力早日考到A而已嘛!
刘墉煞有其事地清了嗓子,说出了他对我的命令:“现在,我拜托你早一天考到零分,或者说,你近期的学习目标是向零分冲刺!哪一天考到了零分,哪一天你就获得自由!”我差点以为我的耳朵坏掉了,或者差点以为刘墉的脑子坏掉了;这样的大好机会送到他手上,他竟然将我轻轻放过,并且无限制地给我发补救的机会?考零分比考A我觉得还是前者更容易一些。于是,我看到了一丝曙光。
很快又迎来了第二次考试……结局还是一样,又是“C”!第三次、第四次……我一次又一次的向零分冲刺。为了早日考到零分,我不由自主地开始努力学习。然后,我开始发现自己有把握做错的题越来越多。换句话说,我会做的题越来越多。
一年后,我成功地考到了第一个零分!也就是说,试卷上所有的题目我都会做,每一题我都能判断出哪个答案正确,哪个答案是错误的。刘墉那天很高兴,亲自下厨房做了一桌菜,端起酒杯大声宣布:“刘轩,祝贺你,终于考到了零分!”他冲我眨眨眼,加了一句话:“有能力考到A的学生,才有本事考出零分。这个道理你现在应该已经知道,不过我是早就计划好了,你被我耍了,哈哈哈……”
的确,我承认我被刘墉——我的爸爸耍了。在这个赌局中,其实我的一举一动,都早已经在他的预料之中。可是,把考满分的要求换成考零分,我就觉得容易接受得多,并且愿意为了达到这个目标而努力。真不知是怎么想的。
后来,我考上了哈佛,读完硕士,正在读博士;译了书写了书,拿了音乐奖,获得了表演奖;似乎在18岁以后,我就再也不去想做舒马赫第二了。我觉得我完全可以做到刘轩第一。
“吃甜食能补充体力”这个观点到底骗了多少家长!
很多家长都坚信“吃甜食和糖果可以让孩子变得更有活力”。这个观点根深蒂固,很多家长都“深受其害”,自然而然地把它运用在生活当中,孩子如果低血压了,家长就会让孩子吃点糖补充体力。
但实际上吃糖真的能为孩子补充活力吗?这种说法有科学依据吗?还只是人们猜想?让我们一起看看科学家怎么说吧!
儿科医生:这种观点缺少证据支持
现代科学已经证明,过量的糖份摄入会增加孩子得蛀牙和肥胖的概率,但是目前还没有科学研究能证明“糖的消耗”和“提高孩子活力”之间的关系。
事实上,吃糖或者甜食并不会增加孩子的活力。
Vreeman和Carroll是来自瑞利儿童医院的权威医生,他们对“吃甜食可以补充活力”这个议题做了大量研究,为了研究结果的科学与精确,医生们盲选十二组的实验对象做对比实验,研究结果表明“吃甜食”和“补充孩子活力”之间没有任何联系。
Carroll医生进一步补充道:“没有一项研究,甚至是关于多动症的研究,可以证明糖的摄入和提高孩子活力之间存在必然联系。”
“糖可以补充活力”这种错误观点为什么会如此流行?
“糖可以补充活力”这个说法最初来自于BenjaminFeingold,他出版了一本关于饮食健康的书籍,这本书十分畅销,在这本书中很多父母“现身”说法,指出了甜食和含糖饮料给孩子带来的改变——多吃甜食的孩子更有活力。
但是,书中所提到的有关甜食的观点存在着明显的缺陷——只有潜意识相信“吃甜食可以补充活力”的父母才会“注意”到甜食给孩子带来的改变,而其他不相信这种观点的父母根本不会注意到这个细节,这本书的调查对象本身就带有偏见。
很多医生都知道家长对“甜食”的误解,他们会反复提醒家长,不要给孩子吃那么多的甜食,要保证孩子的饮食健康,同时也要平衡孩子卡路里摄入。
但即使糖真的可以提高孩子的活力,家长也不应该让孩子摄入大量的甜食,过多的甜食容易让孩子患上糖尿病,糖也是孩子蛀牙和超重的罪魁祸首。
为了孩子的健康,家长还是让孩子少吃点糖吧!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