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宝成长日记

幼儿成长故事 幼儿成长故事大全 12-03

宝宝成长日记8

儿子都快两岁了,每一天,他都在成长,都在变化。。。

现在的儿子已经能够说出爸爸、妈妈和他自己的名字了,问他:“我们家在什么地方住啊?”他会伸出小手,指着家的方向:“那里住,8楼,1号。”呵呵。。他说话的样子真可爱,很认真的样子。

这段时间小家伙每天晚上睡觉之前都要看书、画画。9点半上床,要到11点才睡觉。他的书基本上都能认识了,而且这几天晚上都要拿着他的写字板:“妈妈教,写字,写太阳公公,写小兔子,写猪猪,写鸭子嘎嘎。。。。”他不叫画,叫写,而且还会拿着笔对我说:“妈妈下面,我上面,教我”让我拿笔的下面,他拿笔的上面,然后教他写字。其实现在儿子还那么小,我希望他开开心心地玩,都不想一下教他那么多东西,都是他拉着我非教他不可。现在他能写1和0两个字了。

出去上街,看见出租车就招手,要坐车。现在他能认识很多车了,看见什么车都会说出他们的名字:小轿车、大客车、长安车、小货车、翻斗车、挖挖车、摩托车、自行车。。。。

小孩子真的变化很快,而且也比我们小的时候聪明。现在的儿子,已经有了他自己的思想,以及对简单事情的判断。

儿子以前对歌曲只能听,还不能唱,会跳舞,现在能唱上几句了,晚上我抱他睡觉,对他唱“宝宝睡啊宝宝睡”,他能跟着唱了,还会唱《世上只有妈妈好》中的“妈妈好”几个字,音调都是正确的,还有就是《小毛驴》中的“我有一头小毛驴”。记得上周他在家听歌,正在放一首歌的过门,还没有唱,我们在书房的,看不见画面,我无意的问儿子:“这是什么歌啊?”没有想到儿子马上回答“老虎”,当时放的确实是《两只老虎》,说实话我自己都还不知道是什么歌,是后来唱了才知道的。

前段时间他爸爸去广州学习去了,那天晚上正好我也有事,回家比较晚,他姑姑带他睡觉,睡觉前在床上看书,翻到排排坐,吃果果那一页,他嘴里说着“排排坐,吃果果,妈妈一个,我一个,”停了停又说“爸爸不在,妈妈不在。。”摊开两手:“哦,哦”说完,就哭了。第二天,他姑姑给我说了后,我心里很难受,觉得有点对不起儿子,自己陪他的时间太少了。

儿子最让我开心的是他懂得分享,这也是我一直在教育他的。他吃东西的时候会记得叫上家里的每一个人。

儿子的每一个变化,每一点成长,我都看在眼里,记在心里。为他的第一句妈妈感动,为他的第一次拥抱感动,为他的第一次亲吻感动。。。。。。更为他健康快乐的成长而高兴而欣慰。

宝宝成长日记

不知道怎么的,这么晚了,还不想睡。儿子的每一点变化都让我无法释怀。

看着儿子熟睡的小脸,真的很想把世界上最好的东西都给他,可是,这终究只是我的梦想,未来的路还需要他自己一点一点地走下去,我这个当妈妈的在很多时候是无能为力的。希望他健康、幸福。

朗朗现在已经2岁5个月了。已经有了他自己独立的思想,懂得拒绝,也懂得索要。记得朗朗还未到2岁的时候就已经会背7、8首古诗,会背3、4首儿歌,会唱2首儿歌了。可是2岁以后他好像对这些不怎么感兴趣了,现在那些东西都忘记了,现在最喜欢的就是到外面去耍。最喜欢说的一句话就是:“走嘛,到外面去逛一圈嘛。”说话的时候嘟着小嘴,一副撒娇的样子。也许,是孩子到了某一个阶段他所感兴趣的东西不一样吧。

前几天我又去给他买了几本书,这又提高了他看书的积极性,下班一回来就要我教他看书。说实话,儿子还是很聪明的,书上的东西都是一说就懂,一教就会,甚至还可以学着我的样子去教他外婆。

儿子每次走到新世纪,最喜欢买的就是果冻,不买还不行,他自己都知道在什么地方放好的,自己会跑过去拿,给他说过多少次了,吃多了不好,他就是不听,还说:“我少吃点嘛,肚肚不痛”,总之,他做什么事情都会给你说理由,嘴上说得非常好,可就是做不到。

儿子一天天长大,也滋生了很多坏毛病。不爱惜玩具,吃东西不细嚼慢咽,喜欢踢人,你说他不能踢人,他说:“我没有踢,我在做操”。性子急(这点还真是深得我和他爸爸的遗传哦)。

现在,儿子可以自己吃饭了,有很多东西也可以和大人交流了。不过,这些都得看他的心情。儿子有他自己想法的时候会给我说。比如想去看真的狮子,老虎啦,想坐大飞机啦。。。也许是时候带他出去看看了,这样也可以增长他的见识。

我孩子的教育上,有的时候真的很纠结,现在的孩子可比我们那个时候聪明多了,2岁当我们那会5岁了。

Yjs21.coM更多家园共育延伸读

育儿心得:宝贝成长日记


育儿心得:宝贝成长日记

从宝贝“哇哇”落地的那一刻起,转眼间已经过去五年了,宝贝已经在不知不觉中慢慢长大了。他学会了很愉快的与同伴侃大山,聊天!在交流中宝贝知道了很多她以前不太在意的事情。有一天,宝贝仰起她小小的脸蛋问我:“妈妈,我们班‘XXX’都学英语了!‘XXX’学跳舞了······你怎么不给我学呀?”我一下愣住了。我可爱的宝贝,她沉浸在羡慕别人之中,还不知道学了兴趣班属于她玩的时间就少了。她也不能明白妈妈的想法:一直以来,看到周围的孩子们都在赶着场子学这学那的时候,我都在感叹,孩子真可怜,他们的童年回忆可能就剩下赶场子了。于是,我也暗下决心,决不随波逐流,给宝贝一个快乐的童年。不料,宝贝却先向我提出了这事。

当宝贝每次回来都充满羡慕的对我说起这事时,我有点坐不住了。看来是和宝贝说道说道的时候了。首先,我跟宝贝分析了这其中的关系,她似懂非懂的不停的点头,最后决定学跳舞。宝贝是个女生,我也觉得跳舞是个不错的选择。不过,我和女儿约法三章:不能够半途而废(我指的是不可以因为怕苦而放弃),想好的事情要坚持做好!女儿很坚定的答应了我的要求。

周末,我带着她去看一下环境,结果她一下子就被花花绿绿的舞蹈服吸引了,试试这,穿穿那,好开心!自然也就顺理成章的报名参加了。

不过,接下来的日子,可不想宝贝想象的那样有趣了。很快,宝贝迎来了一件很麻烦的学习内容,也是让很多小朋友哭着不肯去上跳舞课的原因——压腿。每每老师给孩子们压腿的时候,孩子们的眼泪都让我们这些站在门口观望的家长揪心不已。可是,我发现,宝贝每次压腿都没哭。难道,宝贝不疼吗?我心中充满了疑惑。终于我忍不住了:“,宝贝,你压腿的时候疼吗?”“疼啊!”“那你怎么没哭呢?”“妈妈,每次老师给我压腿时,我眼泪都藏在眼睛里,没让它掉下来。你不是跟我说,跳舞压腿会疼的,学跳舞就不能怕疼吗?······”听到这里,我既心酸又高兴,我的宝贝,看来你比我想象的还要懂事了,知道做事情该有所担当,需要付出才会得到!

成长日记:亲亲我的宝贝


我的儿子今年3岁了,有着潇洒的名字、活泼的个性,时常语出惊人,是我们家的开心果。

儿子的出生为我们家增添了无限的乐趣,当我看到儿子的一刹那,我的兴奋真是无语言表,只要时间允许我就会与儿子一起玩,一起发现新鲜事物。所以每当公园里别的孩子叫姥姥或者奶奶的时候,我儿子身边却是爸爸在跟着他追跑游戏,那一刻我想我儿子心里也应该是最快乐的。我和他妈妈主张自己带孩子,所以儿子显得比同龄孩子成熟一些,因为我们能够及时发现儿子身上的“问题”,并给予适时和适度的引导和教育。

我和他妈妈平时都尽量做到自己带孩子,因为我的工作时间比较灵活所以大多数都是我在带孩子。有一次,我和儿子在看广告,里面出现了儿子给妈妈洗脚的情景,于是我问儿子:“我老了谁给我洗脚?”他一本正经的跟我说:“妈妈呗。”我奇怪地问:“为什么呀?”他非常认真的说:“因为现在我还小拿不动那么多水,所以妈妈给你洗,等我长大了我再给你和妈妈洗。”儿子的一翻话让我感悟到了孩子的想法是那么的出其不意。我们总是觉得他还小,其实他的小脑袋里已经装满了无穷无尽的问题与答案在等着我们去发觉和引导,孩子的成长也是大人的又一次成长,我们与儿子一起分享着成长的快乐。

儿子现在3岁了,为了让儿子能学到更多更好的本领,我们为儿子报了东华门幼儿园的亲子班,在亲子班里,儿子通过老师的带领变得更加活泼,语言也变得更加丰富了。亲子班也让我体会到了家长与孩子应该是平等的,随时需要不断的交流,而不是一味的宠爱和包容。教育孩子是需要我们共同努力才能完成的一项重要工作。

宝宝的成长需要放手


记得孩子第一次走路吗?我们放开搀扶着宝宝的手,他(她)颤颤巍巍地走向不远处。就这样一点点的开始长大,学会走路。

其实,孩子人生每一次进步,都是一次学习走路的过程。如果我们每次都忘记、不舍得和不愿意松开搀扶着宝宝的双手,宝宝永远也学不会走路。

一个人在路边看到一只蝴蝶挣扎着想从茧里脱出,好心的他轻轻将茧丝拉开一个口。结果,蝴蝶因没能等到最后的“瓜熟蒂落”,扑棱了几下翅膀再也飞不起来了。要知道,蝴蝶只有经过挣扎的“洗礼”,翅膀才会变硬,才能飞翔。这个人心虽好,却干出了糊涂事儿。

类似好心干出糊涂事的例子经常会发生在孩子教育上。当孩子不小心摔了一跤时,脸上写满惊骇的家长大有人在;当孩子并不乐意参与这样那样的兴趣时,大人们强制、逼迫,岂不知,在“为你的前途着想”、“为你的安全考虑”、“都是为你好”等冠冕堂皇的理由下的过度“呵护”,不仅违背了孩子自然成长的规律,而且也剥夺了他们自我锻炼、自我保护、自我加压、自我展示和自我体验的良好时机。

专家观点:

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就像蝴蝶只有自己破茧才能长硬翅膀、翩翩起舞一样,孩子只有披荆斩棘、经过磨砺才能不断成长并立足于社会。世上一切事物的发展和变化都有自己的内在规律。如果我们不尊重人的成长规律,反其道而为之,不仅达不到预想的效果,恐怕有时还会好心办坏事。

宝宝成长中的第一次


刚刚出生的小婴儿除了吮吸乳汁、睡觉和大小便以外,基本没有其他的活动。新手爸妈们,你们是否早就开始期待与宝贝一起经历他成长中的各种“第一次”?第一个甜美的微笑、第一个稚嫩的发音……这些会让你在瞬间忘记一天的疲惫。对于这N个“第一次”背后所隐藏的认知“元素”,你是否明了?现在,就请跟随我们一起,走入宝贝神秘的认知世界吧!

第一次发音→不可思议的理解力

早在小宝贝牙牙学语之前,他们就已经对字词的发音尤为敏感。到4个月大时,宝贝们就能够在他人呼唤自己的名字时有明显的反应,并且会尝试着模仿自己所听到的声音。到6个月大时,他们已能够分辨出字词中的某些相同的音节如“爸爸”、“妈妈”中的“ɑ”音。到1岁左右,他们能够将词语与事物进行正确的一一对应。例如当被问到:“小狗在哪里?”时,他们会朝门的方向看去,因为小狗大多数时间会趴在门口。

1岁左右的宝宝,理解能力已经远远超过开口说话的能力。他们的理解已经从一个简单的词语发展到比较长的短语,再过渡到比较复杂的句子甚至段落。许多父母发现,虽然他们的孩子还不能说话,但他们显然已经能够理解所接收到的大部分信息,并且做出相应的回应。婴儿的理解能力远比成人想象的要高。

小宝宝通过“听”来学习语言。他们会吸收所听到的信息,然后自己开口进行模仿。即使有时候成人听不懂他们说的是什么,但只要稍加留意,细心的父母就不难从他们的语调中分辨出他们是感到惊奇还是兴奋,或者是在表示疑问。他们已经从成人的语调、语速中掌握了表达情绪的技巧,而这些,都是从最初的理解发展而来的。

这时候,父母可以通过一些简单的方式来帮助宝宝学习语言。正如我们所知道的,宝宝们总是最喜欢听自己妈妈的声音,所以,妈妈要尽可能多地和宝宝说话,不管是在户外散步时还是在做家务时,并且,最好不断地重复某个单字或者词语。当然,唱歌或者讲故事给宝宝听也是一个不错的主意。

第一次抢回玩具→感知物体的客观永存性

出生不久的小宝宝,当自己最喜欢的泰迪熊被他人从身边拿走时,会毫不在意,因为他们在玩具被拿走的那一瞬间就忘记了玩具的存在。而到9个月时,他们就会用哭等各种方式抢回泰迪熊。因为那时,他们已经能够感知物体的客观永存性,换一种说法就是,他们会对客观存在的人物或者事物产生记忆。

这个年龄段的小婴儿,他们的大脑内已有清晰的母亲形象存在。当母亲离开房间时,他们会非常敏感地觉察到,并会表现出明显的惊慌与不安。所以,为了获得安全感,在没有母亲陪伴的情况下,他们通常会寻求母亲的照片作为情感上的安慰。分离焦虑在这个年龄段非常多见。但渐渐地,他们会明白一个事实:妈妈离开了以后,最终还会回来。

这个阶段很适合与宝宝玩“躲猫猫”的游戏。爸爸妈妈用毛巾遮住自己的脸或者遮盖住宝宝喜欢的玩具,然后再让脸与玩具重新出现,重复这个游戏,能够让小宝宝在游戏中感知到物体即使不见了,但仍然存在。

第一次区别→意识到自己是个独立的个体

婴儿在早期时,会认为自己是成人的一个附属体。他们根本没有意识到自己是一个独立的个体。而当他们意识到这点时,他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也随之萌发,他们开始如饥似渴地探索周围的世界。

小婴儿长到3~5个月时,开始意识到自己面前的这个人(母亲或父亲)是一个另外存在的事物,而非他们自己。他们会对着母亲微笑,并试图伸手触摸母亲的脸颊,感受这个事物的存在性。而当他们一旦意识到自己能够独立自主地活动时,便开始变得不安分起来。

摸摸自己的小脚,将自己的小手塞进嘴里,摇动自己的小脑袋,伸出小手去试图抓住看到的玩具,尝试着在床上打滚和爬行。然后,他们开始尝试着学习走路、跑步与跳跃。

第一次模仿→试图与成人交流

模仿是婴儿最初表现出的学习方式,而父母则是他们的第一模仿对象。由于在这种学习方式中有父母(即被模仿者)的参与,所以,婴儿同时也在学习着与父母进行“交流”与“沟通”。

华盛顿大学的心理学教授安德鲁博士发现,出生仅40分钟的小婴儿就会模仿成人的动作“吐舌头”和“撅嘴巴”。而在之后的一年中,婴儿会逐渐模仿陌生人的动作或者是自己不曾做过的动作,如摊开手掌、合并手掌、拍手等等。这种模仿能力与许多生活技能相联系,如握勺和咿呀学语。

第一次哭泣→理解事物的因果关系

即使是刚刚出生的小婴儿,也能够从自己的经历中总结出一个宝贵的经验:他们只要一哭泣,马上就能够得到父母的注意。“哭泣”与“父母的立即回应”之间有着紧密的因果关系。而当他们3个月时,会发现自己敲打玩具会使玩具发出声音,这让他们进一步对因果关系有深刻的认识。“某种行为会造成某个结果”——这一认识对于婴儿而言非常重要,这意味着他们能够运用自己所掌握的技能和方法来解决问题。

拨浪鼓或者摇铃之类的玩具非常适合这个年龄段的宝宝。他们会一次次地摇动拨浪鼓,不停地制造出“声音”。或者当宝宝能够独坐时,给他一个小球,让他自己推小球使小球滚动起来。这些都会让小宝贝们乐此不疲。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

推荐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