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解孩子的行为

教育孩子的听课笔记 幼儿园孩子的游戏 12-21

一天幼儿洗手的时间,班级有一个小朋友洗完手,回到座位上,就在他快要坐下时,坐在他后面的另一个小朋友把他的小椅子往后一拖,他一下子坐到了地上。正好这一过程被我看见,我想教训他,因为以成人的眼光看,这明显是在捉弄。但我却发现两位当事人并没有觉得有什么不对,坐在地上的小朋友又立刻爬起来,重新坐到椅子上,而拉椅子的这个小朋友的注意力也并未继续停留在这件事上,转而看别的东西,两位小家伙并没有把这件事放在心上。我也就此“忽略”了这件事。事后我想,幸亏当时没有教训拉小椅子的他,这也许只是一个偶然的巧合而已,他并没有意识到这是“犯错误”。我选择沉默也就是“淡化”了这件事情。而如果我当时教训了他们,虽然当时可能起到了“教育效果”,但是事实上也就把这件事“强化”了。在他们幼小的心中就会形成这样的概念:原来可以通过这样的途径捉弄别人。作为一线幼教工作者,要明白当儿童的行为不适当的时候,并不能将此作为错误行为,也许孩子并不知道自己的行为是不合适的,因为他们正在学习新的价值、规范、标准、文化等社会规则。因此,当儿童在无意的情况下做出一些不恰当的行为时,教师及家长要理解儿童的行为,选择适宜的方法来对待这样的行为。

yJS21.com更多精选教育笔记阅读

理解孩子,接受孩子


一天早晨,一个小朋友的妈妈问我:“老师,谁是徐佩瑜?”“怎么啦?”“昨天我的孩子说徐佩瑜打她了,这两天也不愿意来园。”就在这时,徐佩瑜进来了。“佩瑜,你来了?”我很自然地和孩子打招呼,那位家长也迎上去说:“你就是徐佩瑜?你打她了?”她指指自己的孩子。徐佩瑜先是看了看我,然后又看看那个小朋友,突然“哇”地哭了起来。“佩瑜,你打小朋友了?以后可不能这样了。”佩瑜妈妈安慰着。看到这,我觉得可能佩瑜被冤枉了,因为平时如果他真做错了事,老师批评他都不会哭的;但如果冤枉了他,就会大哭不止。托班孩子的语言表达能力太弱,一时说不上来,哭是最直接的表达。那个孩子坐在最后面,佩瑜比较调皮,爱跑到后面去玩玩具,不小心碰着倒是有可能的,这也提醒我是否应把桌子再往前拉一拉?另外,也得时刻教育孩子们要慢慢走,别跑,学会“走”路,而不是“跑”路。托班孩子故意打人的情况确实不多,通常是玩玩具发生争抢,走路碰撞或者向对方发出玩的邀请的时候发生的误会,所以请家长朋友不要着急、心疼,理解了别人的孩子,也就是理解了自己的孩子。

理解孩子们的言行,宽容他们的过失


孩子们对任何东西都充满好奇,对小动物有着特殊的感情,所以,自然角里的小鱼、小蜗牛常常吸引着小朋友来给他们喂水喂食,跟他们说“悄悄话”,但有时孩子们难免会因生活经验不足而犯过失性错误,教师应对他们理解宽容,并进行引导。

区域活动时,小朋友们都快乐地游戏着,突然传来一阵吵闹声。我快步走过去弄清吵闹的原因:帅帅把蜗牛从它的“小房子”里拖了出来。没等我开口,帅帅就说:“蜗牛整天背着房子太累了,走的又很慢,我想让蜗牛歇一歇,走快一点……”我便和小朋友一起讨论蜗牛的“小房子”的用途,蜗牛离开“小房子”会怎样。小朋友们兴致勃勃地讲述着他们从电视里看到的,从书本中了解到的有关蜗牛的“小房子”用途,明白了“小房子”对蜗牛起着保护的作用。等到小朋友们再去看蜗牛时,它身体小了许多。快到离园时,它已经干了。帅帅难为情得对我说;“老师,我是想让蜗牛歇一歇,没想到会把蜗牛弄死。我明白了,蜗牛是离不开它的“小房子”的。经历过失败后,幼儿就会修正其原有的经验结构,建构其下次成功的知识经验。

孩子们对周围的世界是敏感而充满好奇的,在他们的眼中,万物皆有灵性,但由于其知识经验有限,调控能力差,常常好心做坏事。幼儿教师要用一颗童心,一份爱心,站在孩子们的角度看待儿童世界,理解他们的言行,宽容他们的“过失”,帮助其分析“过失”的原因,引导他们去观察、了解事物、去感受世界的精彩,满足他们的求知欲望和好奇心。

尊重理解孩子


人们常说每个孩子都是一本有趣的书,要想读懂这本书并不容易。只有爱他们的人才能读懂。每个孩子来自不同的家庭,有着不同的生活经验和生活环境,他们性格特点不同,发展水平不同,存在明显个体差异。作为教师,应善于发现幼儿的差异,捕捉幼儿的闪光点,利用不同的教育方法尊重和理解幼儿。我们班有一位叫佳佳的小朋友,第一天来班上时,她一直拉着姥姥的手不放,恋恋不舍地说:"姥姥,早点接我,早点接我。"在我的劝说下,佳佳满眼含泪地松开姥姥的手。佳佳的姥姥在临走前,悄悄地对我说:"佳佳的性格比较内向,胆子比较小,有什么事情她都不敢和老师说。尤其是吃饭比较慢,她害怕吃饭慢了老师会批评、指责她,所以一直都不爱上幼儿园。听了这些话,我开始留心注意佳佳。在活动区游戏时,佳佳静静地坐在椅子上,于是我走过去,轻轻问她:"佳佳,你喜欢玩什么?"她说:"我喜欢看书。""老师和你一起看好吗?"佳佳高兴得点点头,于是我和她一起看起书来,开始是我讲,讲着讲着,佳佳也不由自主的讲起来,我高兴地说:"佳佳,你好棒呀!能自己看书讲故事,你愿意把故事讲给小朋友听吗?""愿意",于是我叫了好些小朋友来听佳佳讲故事,佳佳很高兴,讲得也更起劲了。午餐时,为了减轻佳佳进餐的紧张心情,严老师给她少盛了一些饭菜,可是当一部分小朋友吃完饭,离开座位后,佳佳哭了起来,我忙走过去,问她:"佳佳,你怎么啦?""我吃不下","佳佳,别着急,你瞧,就剩下这么一点点了,来,我帮你!"佳佳在我们的耐心帮助下,终于把饭吃完了,尽管她是最后一个吃完饭的,但是我们没有批评她,反而给她以鼓励,以信心,帮助她逐步克服紧张、自卑的心理,逐渐培养她进餐的良好习惯。第二天,佳佳和姥姥一早就来到幼儿园,姥姥手里还拿着几本书,她对我说:"杜老师,太谢谢你们了,佳佳以前不愿意上幼儿园,可今天一早说,姥姥,我要上幼儿园,快,咱们别迟到了,我要讲故事给小朋友们听呢!老师还夸我故事讲得好呢。"望着佳佳姥姥高兴的样子,我也会心地笑了。这一切对于一位幼儿教师来说,虽是一件很平常的小事,但对于家长和孩子来说,却是多么重要。通过这件事,我深深体会到,孩子们都有一颗敏感而细腻的心灵,教师善于发现孩子闪光点,尊重幼儿的兴趣,帮助幼儿成功地表现自己,就会使幼儿获得心理上的满足与快乐,从而促使幼儿健康发展。

理解尊重孩子


王嘉兴昨天在放学回家的路上,脚后跟被自行车夹到里。她妈妈再三叮嘱近段时间不要让他参加户外活动,为此,我对他格外照顾。今天户外活动时,我照例带领孩子们到室外做体育游戏,梓萌跑过来说;“老师,王嘉兴也来了。”我未加思索地对他说:“嘉兴,你脚不好就不用了,坐在那花园边上看小朋友做游戏吧。”听了我的话,刚才还兴高采烈的他忽然脸色阴沉了下来,慢吞吞地转过身子,往花园那边走去……王嘉兴的瞬间变化让我猛然醒悟;离开集体,他并不快乐!我迅速改变了想法:“嘉兴,回来!老师还要请你帮忙。今天的游戏请你当红绿灯,好吗?”我说。王嘉兴爽快地答应了。“红绿灯”是这个游戏运动量最小的一个角色,王嘉兴扮演得很投入,看得出他很快乐。我决定,次后无论做什么游戏,都要跟王嘉兴安排一个合适的游戏角色,即使没有合适的,也要为他创造一个合适的角色。很多时候,我们会忽视孩子的感受,在不经意剥夺孩子的快乐。如果我今天忽略了王嘉兴的变化,就不可能了解王嘉兴的感受,王家琪也就不可能享受到集体游戏的快乐。作为教师,我们一定要细致入微地观察孩子的变化,深刻体会孩子的感受,真正理解、尊重孩子,还他们快乐!

多理解孩子、倾听孩子


下面给大家提供的是“多理解孩子、倾听孩子”,希望精彩的内容能够帮助到你!

耐心地听一听孩子的心声:孩子做错的每一件事,都是有原因的。

表面看是孩子忘了收好玩具,而实际上可能与老师提供的游戏时间、游戏材料有关。

时间短,孩子没尽兴,自然忘了收;玩具太多,玩不过来,自然摆一地。

如果仅仅归为是孩子执行游戏规则的问题,那就太冤枉孩子了。

在批评之前,听一听孩子的解释,他的话会帮助你处理好这件事。

重视孩子的辩解:批评孩子时,我们总是希望孩子认真听,不插话,不辩解,认为这样就是承认错误、接受批评的好态度。

我们不妨给孩子说话的机会,让孩子说一说他的想法,吐一吐他的怨气,了解他对错误的认识程度。

“你为什么抢小明的玩具?”“小刚先抢的,我后抢的。

”“今天老师说你把金鱼缸的水弄洒了。

”“不是的,我想给金鱼换水,丽丽碰了我一下,就洒了。

”原来,在孩子的眼里,事情并不象大人想得这么简单,他们更注重过程,更看重自己的感受,更看重别人在这里面的作用。

如果不听听孩子的抱怨,我们也许会忽略许多真实的东西。

3、给孩子思考的时间:批评孩子是为了减少类似事情的发生,尽可能少地再次批评,让孩子学会调整自己的行为,学会自己解决问题。

不要把你的建议马上告诉孩子,让他想一想,错在哪儿,该怎么办,类似事件如何预防,让他学会自己的事情自己处理。

关于“多理解孩子、倾听孩子”的精彩内容就给大家介绍到这里了,不知道你是否都了解了呢,关注我们了解更多内容!

教育随笔:正确理解幼儿的“犯错”行为


对于孩子来说,不“犯错”是不可能的,幼儿园阶段的幼儿年龄小,生理和心理上都是属于待发展的阶段,但是他们又有自己的主见,有一定的自主行动的能力,他们会经常犯一些在成人眼中很低级的错误,比如穿错鞋子啊、饭洒一地啊、小朋友之间相互推挤啊,面对这些问题,老师应给予理解,同时给予幼儿犯错的机会,放手让幼儿动手去尝试,在一次次的犯错和改正过程中,幼儿也在不停的学习成长。

对于小班幼儿来说,他们的自理能力更弱,心理上更加的不成熟,他们的常规的培养更加的重要,而这些常规的建立也是在一次又一次的犯错上建立起来的。吃饭前,老师千叮咛万嘱咐要手扶着碗吃饭,但孩子们不会一直手扶着的,他们的注意力集中的时间十分的短,并且十分容易被转移,行动上和反应上也没有那么快,所以打翻饭、撒了汤的事情时有发生,让人很是无语,但是作为老师,你不能质问孩子为什么不听我的话,为什么要撒饭,因为孩子们撒了饭他的心里也知道自己是做错了事情,正等着老师的态度呢。

作为教师,首先要明白这是孩子这个年龄段会犯得错误,能理解孩子,理解并不代表及装作没看见,无条件的原谅,这时候要引导幼儿理解自己的错误行为,并且纠正它,在这样的犯错、理解、纠正过程中,幼儿慢慢的形成自己的自律意识,不断地学习进步。

孩子撒谎行为


早上入园时,孟鑫莹小朋友的妈妈说昨天穿的那件新衣服上有许多漂亮的金星星,昨天晚上回家后妈妈才发现衣服上的金星星都掉了,问她是怎么弄掉的,她吱唔着一会儿说是国振娟小朋友给我摘掉的、一会儿又说是王丽斐小朋友给我弄掉的。

孟鑫莹妈妈这一说我忽然想起昨天早上孩子们入园后,我晨检时注意过她的新衣服,我还夸奖她,说她的衣服真漂亮。

没想到一件衣服就穿了一天就弄坏了、不漂亮了。

可是孟鑫莹说是国振娟和王丽斐给她把衣服弄坏的,我怎么也无法相信,因为无论是在活动时还是在寝室孟鑫莹离她们两个人都很远,怎么会是这两个孩子给她弄坏的呢?我决定先了解一下再说。

我用严肃的口吻问孩子们:“是谁把孟鑫莹小朋友衣服上的金星星弄下来的?”活动室里顿时鸦雀无声。

我又说:“谁给她弄坏的主动承认错误。

老师原谅他。

”孩子们你看看我、我看看你,谁也不出声。

我有点生气了,决定把这件事情查个水落石出,于是我想先单独和孟鑫莹谈谈。

我尽量用最温和的语气问她:“是谁给你弄坏衣服的?”她看着我,吱唔着没说话。

我接着问:“你自己弄坏的是吗?”她点了点头,接着又摇了摇头,她一下子慌张起来。

这时我已经有了答案。

于是,我换了一种方式问她:“是你自己摘下金星星给了好朋友是吗?”这次她点点头。

我说:“知道改正错误就是好孩子。

”很多时候,孩子都是不小心犯错误,而当成年人严厉的批评时,他们会因为害怕被批评而撒谎。

学会理解孩子的本意


今天晨间活动时,XXX小朋友跑到我身边说:教师,我热了。于是,我帮他脱下外衣拿在手里,他转身又高兴地投入到自己的活动中去了。没想到,这一再平常不过的举动迅速引起了反映:XX边脱衣服边向我这边走来边说:老师,我也热了;XX老远举着脱下的衣服跑来塞到了我手里……看着旁边还有几个蠢蠢欲动的孩子,看着手中越来越多的衣服,我不禁大说一声:你们这些小懒虫,快把衣服拿去,想累死老师啊?孩子们吓得一个个拿回了衣服,挂到旁边的树枝上,旁边想脱的孩子也转身走了。

过后,我细细琢磨这件事,发现是我完全误解了孩子的本意

,孩子有种老师帮他拿衣服后的自豪感,体会了教师的亲和和关心,更主要的是孩子找到了一个亲近教师的机会。不是吗?当时我明明看到一向内向胆怯的XX正解扣子,想脱下衣服递到我手里。我不禁汗颜——这自己的过失。我打掉了孩子对教师的信任,下次活动,我要弥补这一过失,我要主动地招呼玩热的孩子脱衣服,我要争取为孩子拿衣服的机会。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

推荐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