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服6种家庭障碍,进行有效沟通

幼儿园种说课稿 幼儿种蒜活动方案 01-11

亲子沟通的关键是要学会用孩子能够接受的方式达到双方认同。而有效的亲子沟通,有赖于家长克服六种家庭障碍。

第一,父母是“网络盲”的家庭障碍。有一份针对17岁以下孩子的家庭教育调查显示,“网络盲”已经影响到了父母与孩子的交流。有七成的孩子希望能与父母一起“上网冲浪”,却只有两成的家长能够满足孩子的愿望。

第二,感情缺位的家庭障碍。包括分居、离异、单亲、留守、二奶、流动、隔代抚育、温暖缺失等类型的家庭。

第三,家教缺失的家庭障碍。调查显示,80%的家庭有家教缺失问题。现在的家教有四大冲突:期望值冲突,保护与溺爱冲突,交往的冲突和评价的冲突。

第四,忽视非智力因素培养的家庭障碍。这些家庭的特点是:只抓学习,不讲成绩;考了第一,家长还不满足。

第五,两面性教育的家庭障碍。当面苛责,背后表扬,两面性教育影响道德认同和亲子共识,容易造成沟通障碍。

第六,忽视心理健康的家庭障碍。心理学家分析,每个孩子都有下列四种心理需要:父母的爱护和关心;被接受,被尊重;得到别人的赞赏;在家里有地位。

总结:父母与孩子的亲子关系是否良好,首重在亲子沟通的技巧,良好的亲子沟通可以让家庭和谐、提升生活质量,也会使父母在教养子女上变得轻松许多。所以,各位家长一定要好好跟孩子进行沟通交流哦!

YJS21.cOm更多家园共育小编推荐

教您有效进行亲子沟通好方法


其实,亲子沟通并不难。像开车一样,只要记住红灯停绿灯行,堵车的情况就不会发生。

亲子沟通红绿灯

制造亲子谈心花园

相对于晚饭桌上的沟通,敏感型的孩子也许倾向于在他的“秘密花园”里说出他的“难言之隐”,比如某个街心公园,或小区游乐场的秋千上。轻松的环境氛围,更容易诱导孩子说出心里话。作为回报,父母不仅应当为其保密,而且可以提供自己儿时的类似事件、类似经验让孩子放松。并在倾听的过程中经常对孩子说:“别紧张”,“没关系”,“事情没你想得那么严重……”

固定谈心时间

要建立起“常态”的沟通习惯,规定一周至少有一天关掉电视,一家人一起来谈“令我烦心的事”。注意,不是让孩子一个人谈,那样会造成“审讯”式的紧张空气,而是每个人都谈,通过平等、互助式的交流,告诉孩子,任何遭遇都不会遭致家人的讪笑,你的背后有我们;也告诉孩子,倾诉是有好处的,倾诉会让大家感觉更亲密。

允许孩子以更多元的方式发泄

父母应当意识到发泄是沟通的基础,对于表达能力还很弱的孩子而言,学会自控还是后话。一个孩子被逼弹琴两个小时后,在纸上画了头发像电击一样竖起的妈妈,旁边写着:妈妈是个坏妈妈!妈妈看了,不应针锋相对地斥责她,而是等孩子的激烈情绪平复后,再找她谈:为什么恨妈妈?你要讲出一个让妈妈服气的理由来!

孩子此刻已经平静,脸上浮起羞愧的笑。这位妈妈后来说:如果当时我也发火,把孩子的“反抗情绪”硬压下去,就不会有后面的谈话和沟通了。对孩子的负面情绪,是堵塞、压制,还是疏导,决定了沟通是否能继续下去。

有效沟通源自于家长的三种做法


当家中有两个孩子的时候,我忽然发现语言失去了原有的魅力,而嘶吼的效果似乎来的更直接一些。每每吃饭时叫不到餐桌前,睡觉时久久不肯入眠,……他们两个一直在嘻嘻闹闹,而我可以看到自己的耐心却在不断地流逝,也能够感受到自己快要陷入一个怪圈:和孩子沟通无效,不断地提升音量;怒斥、最后变成嘶吼,直至无效!从而矛盾激升,亲子关系恶化……天啊,这是我想要的吗?冷静自我之后才发现:最近几天是我自己给自己以及孩子们施压过大,从而改变了本心初意!而孩子在天真灿漫的外表下,他们对于不断地打压与责罚,有着本能的抵抗;而只有真心的认可与欣赏,才可以让他们逐步变化的更好!总结下来,有效的沟通,源自于家长对孩子的三种做法:一、家长的面部表情是否柔和、心态是否轻松?家长的面部表情是有效沟通的前提。如果家长的态度是严肃且不易接近的高高在上,那么就不要责怪孩子唯唯诺诺或者阳奉阴违、言不由衷。如果家长本身可以与孩子站在同一个高度且保持自己心态上的平和,那么孩子是可以接收到源自家长正面的能量,并准确读取来自家长的信息。当孩子们开始上小学时,我的确是紧张的。这种紧张来自于时间的琐碎——我需要一天8次的往返学校接送;也来自于一日三餐的愁苦——我并不擅长烹饪;更来自于对新环境新学习生活的未知——虽然说义务教育以素质教育为主,但孩子们能否顺利过度?面对从未有过的课堂、课程、作业等等,他们是否能够接受?我的紧张造成我时刻的严肃与催促:早上快起床;吃饭要快;上学要准时;作业要及时;睡觉要迅速……一系列的要求如同天雷滚滚,不断地在孩子们耳边轰炸;结果可想而知——糟糕的一塌糊涂!可是当我今天早上选择用音乐去叫醒他们,在床前每人一个起床的拥抱时,他们的速度的确比过去快了一些;当我笑眯眯的把早餐“隆重”介绍给他们时,他们的眼睛亮晶晶的,吃饭速度也提升了,而吃饭时的那种漫不经心也不见了;当我在学校门口拥抱他们,告诉他们上午好心情的时候,他们愉快的与我挥挥手进入学校;昨天我没有催促他们去完成作业,而是建议把作业在既定时间写完后可以出去玩一会儿的时候,他们的作业速度快多了;睡觉前不妨让孩子们放肆的玩上一会儿,很快他们就带着满足感进入了梦乡……而一切的一切,只是源自于我的改变,我的笑容多了,我的耐心足了,我放松了一些要求,而我的好孩子,回来了!二、家长的语言阐述是否清晰、坚定且言简意赅?有效的沟通,源自于语言表达是否清晰,同样源自于沟通双方是否处在一个频道上。很多家长很郁闷的是,自己把意思表达得很清楚,孩子也回答了,但是实际上做起来却无效或者足以让家长抓狂。这是为什么呢?其实很多时候,孩子告诉你他明白了,并不意味着他真的明白了家长的意思。而是家长不住的在问:“你听懂了吗?”“你明白了吗?”如果遇到这样的问题,家长不妨认真观察孩子,如果第一次家长问:“你可以理解我的意思了吗?”等等类似的话,而孩子的反应是无动于衷时,这个时候如果家长再追问第二遍:“你听懂我的话了吗?”孩子一定会下意识的点头:“我明白了,听懂了!”但真正的情况是怎样?家长的第二遍追问只是让孩子忙于给出一个肯定的答案暂且安抚了家长再说。出现家长和孩子之间沟通无效的原因有很多,但是家长的反复唠叨、只有要求没有坚持与检查、在孩子迷茫的时候没有及时给予帮助、或者家长的要求过高,都肯定会造成沟通无效!我让孩子们做完作业后自己整理文具,第一次我引导他们清点一下自己的各种物品:书包里多少本书,多少个作业本,文具盒里多少支铅笔和橡皮等等;第二次我只需要告诉他们整理自己的物品,然后提示的说,检查自己的书、作业本、文具;第三次之后,我就让他们自己去检查……孩子最开始的时候哼哼唧唧,想让我帮忙,我直接拒绝了:“我帮你整理书包可以,那我同样也帮你吃零食好不好?”孩子立即自己动手。我告诉过他们,出现丢东拉西,比如作业没有带,我是不会再帮助送到学校去,自己的事情需要自己对自己负责。家长说过的话,没有必要多重复,但关键时刻一定要遵守。千万不可这边说着不送作业,那边担心老师责罚又赶紧送过去。所以,和孩子沟通,尤其是妈妈要注意,唠叨起不到作用,甚至会有反作用。同时,和孩子沟通,语言尽可能简单,要求尽可能明析,说过的话一定要算数!三、家长是否接收且可以理解来自孩子的反馈?既然是沟通,就一定是双方的。如果仅仅是上传下达,那么就是命令而不是沟通。所以在沟通中,家长一定要注意接收孩子的反馈,既不能一言堂,也不能自说自话般放任自流。很怕有些家长用成人的思维噼里啪啦说上半天后,然后强迫孩子认可自己。比如家长认为孩子不听话,然后一直强调说你这孩子这么不听话,将来会怎么样怎么样……一边危言耸听的自己吓自己,一边是孩子无所畏惧的懵懂。而真实的情况不是孩子无所畏惧,而是他压根儿没有听懂。他们怎么懂得自己的将来会怎样?在小学阶段,正是给他们树立正确人生观、价值观的时候,至于未来的思考,也许真的需要到中学才可以。还有一种家长是对孩子要求过高也过于苛责,虽然说高标准严要求可以提升孩子,但所有的标准都要在于是孩子可以接受的前提下。至于孩子的表现,能够纵向和自己比的时候,不要横向和其他小朋友比。尺有所短寸有所长,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特点,作为家长非要用自己的短板去对比别人的长处,哪里还有快乐可言?孩子在高压下又怎么能够释放自己的能量?有一种说法很贴切:小学是人行道,中学是快车道,高中是高铁,大学是火箭,有的卫星升空了,有的却坠毁了……而在人行道上行走,太快太急则欲速不达。而往往家长都走的太行色匆匆而忽略了孩子的特点,所以不妨等一等孩子,看一看孩子在人行道上的表现,听一听他们的声音与意愿。儿子用事实给了我很多启示。当我心平气和的和他在一起说起某些事情的时候,他会给我一些建议和想法,而这些都是我需要的或者能够给我很大的帮助。但是当我着急上火的唧唧怪叫的时候,他就会茫然失措,不知道究竟要怎样做。既然如此,我为什么不能随时慢下来,和他走在一起?事实证明,当我改变了自己,顿时轻松了不少,而我的孩子们,也给了我更多的惊喜!不断地发现,不断地思考,不断的调整,寻找到最适合自己和孩子的沟通交流方式,努力把我们的小日子过得更加灿烂美丽!

指责是亲子沟通最大的障碍


1、前两天,我的邻居小美带着女儿安安来我家玩。

安安和我儿子小树经常在一起玩,很快,两个孩子就嬉闹了起来。

忽然,小美发现安安不穿拖鞋正光着脚丫在地上跑,就大声喊住她:“安安,你怎么不知道穿鞋呢,地上多凉啊,要是拉肚子了我看你怎么办?”

安安撅着小嘴,有些不情愿地过来穿上了鞋子,又继续去玩了。

过了一会,安安和小树开始追着一个球满屋子跑了。

小美又大喊安安:“安安我告诉你,不许再跑了,你没看见那边有个桌子吗,撞桌子上你就知道什么叫疼了!”

说完,小美回过来头来对我说:“这孩子一点稳当劲儿也没有,一点也不让人省心。”

安安听了妈妈的话,停住了脚步,忽然大声的对小树说:“你别再跑了,再跑我就打你了!”

小美听了又开始教训安安,这次安安大哭起来,被小美连拉带拽地领回了家。

其实我知道,安安是因为对妈妈的话心中不满,但不敢反抗妈妈,于是把怒气撒在了比她更小的小树身上。

而安安的妈妈小美,其实对孩子说的每一句话,初衷都是爱和关心,可是表达出来却成了批评和指责。

2、不知为何,我们常常发现,爱和关心很难说出口。

“爱之深,责之切”、“打是亲,骂是爱”、“棍棒底下出孝子”,这样的观点已经深深的影响了很多代的中国人。

很多父母会对孩子说:“我这么做都是为了你好,等你长大了就懂得了。”

但这种教育观念,实际上却是在利用“唤起孩子的负面心理感受”的方式,来实现约束孩子行为的目的。

具体来说,包括不安全感、愧疚感、羞耻感等。这些负面的感受,尽管有时候的确能够起到压制孩子行为的作用,让孩子变得乖巧、听话,但是“后遗症”却非常深远。

它们会对孩子的心理产生强大的摧毁作用,让他们怀疑自我的价值,对父母充满内疚,甚至会常常把不属于自己的过错也包揽到自己身上。

比如,当父母吵架时,认为“都是因我而起”;当父母心情不好时,他会认为“因为我没能让父母开心”;甚至于,他们会痛恨自己,为什么不是一个优秀的孩子,才让父母如此失望。

这个时候,父母的爱,就成为了孩子沉重的枷锁,让他们的成长之路如履薄冰又困难重重。

在近期的一档亲子综艺节目《上阵父子兵》中,有这样一个片段:

儿子丹尼和父亲接受了一个舞狮的任务。

在练习的过程中,爸爸对丹尼要求极为严格,不停地大声呵斥儿子的动作表现不到位,同时也伴随着一些肢体的敲打。

对于父亲粗暴的指责,丹尼始终沉默,并最终消极抵抗,放弃练习。

此时,父亲开始尝试和丹尼沟通,语气依然强硬,让丹尼说出自己的内心想法。

丹尼说过一句“不知道”之后,就再也不肯开口了。

丹尼的爸爸在采访中说,希望孩子能够开口为自己辩解,可是孩子却始终保持了沉默。

其实,丹尼并非不曾为自己辩驳过,只是在他之前的经验中,每一次辩驳,都会被爸爸呵斥否定,换来更多的指责。

来自于父亲持续不断的不满和否定,让丹尼一方面有着叛逆和不服,另一方面充满着自卑和愧疚。

这种心理上的矛盾,让丹尼非常的痛苦,相比节目中的其他孩子,丹尼总是显得犹豫而畏缩。

3、我们常常发现,以指责的方式表达爱的父母,会抗拒表扬和鼓励孩子,并称是为了防止孩子骄傲自满。

甚至有一些父母,倾向于在孩子收获成功的喜悦时,给孩子浇冷水,以防范孩子“被胜利冲昏头脑”。

表扬和鼓励,是否真的是这样“有毒”的呢?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班杜拉曾提出了一个社会认知理论的核心概念,即“自我效能感”。

自我效能感是指人们对自己能否完成某一成就行为的推测与判断,与一个人能否成就自我息息相关。

研究表明,自我效能感高的人,往往对自己有着更高的期望值,遇事能够理智的处理,并且乐于迎接挑战,也往往可以更好地发挥自己的智慧和技能。

相反,自我效能感低的人,更容易自暴自弃,在压力面前束手无策,甚至于无法发挥出自己应有的水平。

对于孩子来说,自我效能感的建立,与父母对待他们的态度是分不开的。

当孩子感受到来自于父母无条件的接纳、鼓励、支持时,他们往往会更加自信,也更容易从容应对挫折和挑战。

4、对于父母来说,改变一种习以为常的教育方式并不容易。但对于孩子来说,父母的改变,却可能会影响他们的一生。

我们可以从以下几点,循序渐进地为孩子补足成长的动力,勇气的源泉:

建立平等的话语权

唯有建立在平等和尊重的基础上的亲子沟通,才能让孩子表达出自己的真实想法。

而真正良好的亲子关系,则是孩子一生勇气和力量最好的支撑。

对于孩子的真实想法,父母应给予积极的倾听,站在孩子的立场去理解和接纳孩子。在家庭生活中,为孩子创造选择的机会,并尽可能的尊重孩子的选择。如此,才能打开沟通的第一步。

减少否定与负面评价

我的一个表妹,就是在父母的长期的否定中成长起来的。

小时候,表妹也尝试过和父母进行沟通,可常常一表露心声,就受到父母的嘲讽和否定。

后来,表妹的性格变得特别敏感、自卑,在人际交往中,常常因为过于在意别人的看法而畏首畏尾,错失了不少机会。

其实,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父母理应对孩子的努力做出恰如其分的肯定。

这不仅能够帮孩子形成阳光开朗的性格,让孩子可以坚持自我的主见。而且,肯定会让孩子的大脑中就分泌一种叫做“多巴胺”的快感荷尔蒙,进而产生“下次一定要做得更好的欲望”。

做孩子的榜样,而不是操纵者

在教育上,身教永远比言传更具有说服力。

前段时间,吴京在接受采访时,谈到了拍《战狼2》的初衷,其中的一项就是要给儿子做一个榜样,让孩子学会男人的勇气和担当。

当孩子认同父亲的行为,并以父亲为榜样时,自然会进行模仿,并以此为标准来要求自己向父亲靠近。

另外,父母成为孩子的榜样,也是在帮助孩子建立一个良好的家庭氛围。比如爱看书的父母,养育的孩子也更爱看书;喜欢旅行的父母,孩子也会有一颗向往自然的心。

如果我们希望孩子变得更好,那么就从现在开始,改变指责的教育方式,学会从正面的鼓励他、肯定他,欣赏和发现他的长处吧。

每一位父母,都有责任让孩子知道,我爱的不是必须优秀的你,而是独一无二的你。

(作者介绍:佟霏,家有2岁娃一枚,专注分享幼儿心理与早期教育启蒙知识。做好妈妈,我们永远在路上。)

专家:看书串行是阅读障碍


成绩差就等于贪玩不好学?或者就是因为他们太笨了?专家可不这么认为。英国伦敦卡斯商学院的一项调查发现,在出现学习问题的儿童中,70%以上都是由于阅读障碍引起的。

专家:看书串行是阅读障碍

记字慢、看书串行都是阅读障碍

乍听这个词,可能家长们会觉得陌生,但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教授、全国学习障碍研究会副会长刘翔平告诉《生命时报》记者,阅读障碍其实是一种很常见的学习障碍,出现率高达10%—30%。

具体来说,阅读障碍涉及了视觉、听觉、语调、语速、记忆等多方面问题,在表现上也各不相同。比如,有些孩子在识字方面有困难:记不住字,刚学的就忘;错别字连篇,经常多一笔或少一笔;有时还会把文字的左右弄颠倒。有些孩子则在阅读时出问题:朗读时增字或减字;听写成绩很差;阅读时必须用手指着,不然就串行等。其他如精力难以集中,思维跳跃快;方向感、距离感差;学习很容易疲劳等,也都属于阅读障碍。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

推荐访问